时间:2023-05-15 16:12: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效学习方略,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高中化学 高效复习 策略方法
一、发挥学生在复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应侧重从以下几方面操作: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地启动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考试复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头脑清晰地站在掌握化学知识体系网络的高度领会化学科考试说明,心中有本“考点”账,不当浩瀚题海的“盲游者”,更不做稀里糊涂的演题“奴隶”,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准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尺;教学不平均使用力量,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点为复习的主攻目标,借助基础知识为载体,侧重于能力的训练。总之,整个教学的部署,从学生所需、所求为基本出发点,这样才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突出学生在复习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体现在他们能否充当复习活动的“主角”。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了如下的举措比较有效。首先,给学生腾出自学课本的时间,坚持每章复习之前,发给学生阅读思考题为其导读,用思考题激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讲复习课时再提醒学生注意课文的重点和看来平淡而易被忽略、其实内涵深厚的段落文字,进行精读。其次,给学生开辟课堂活动的空间,尤其是每当复习到知识难点及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指引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展开讨论。
二、激励学生在学习思考时发挥主动精神
激励学生在复习中发扬主动精神,笔者在实践中感到以下的运作比较成功。在基础复习的训练阶段,就穿插若干启迪思维的“踮脚题”,鼓励学生面对这些在化学之树上结得高些的果子,踮踮脚,跳一跳,把它摘下来,不要胆怯,更不要自暴自弃。开始时,可能多数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应先做适当提示,激励他们挖掘潜能,开辟思路。渐渐地多数人习惯了,发展到后来,一般学生提高了兴趣和信心,面对能力题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局面。学生信心和兴趣的提高,重要的还应归结于教师坚持做到训练精选,每练必评,评讲时借助一些典型题目练习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抽象等科学思维的方法,既强调学生对化学现象进行形象思维,又引导他们学会抽象思维,不断强化思维品质。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三、把握复习内容,形成“三点”构织网络的化学知识体系
复习开始,我们就将复习计划印发给学生,这份计划确定了首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安排,以考纲规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五大块”为纲目,统摄各册课本,把各章分别纳入包容它的大块之中,形成知识构架编排复习体系,但仍以课本为依托按章复习。每章教材复习之初,又将考纲对该章内容规定的考点编织成教学目标印发给学生,使其成为贯穿全章复习始终的脉络。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在明确考点、掌握热点过程中所遇到的知识障碍、理解疑难和易混淆之处。考试复习容量大、内容广、时间紧,平均使用力量既不可取也不可能。因此,我们注意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舍得在热点里的难点问题上花时间、下功夫,以保证学生脑海里构建的知识体系脉络畅通,统摄自如,启动灵活。
四、讲究复习策略
化学教师所要采取的策略较为重要的是处理好三种关系: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
(一)正确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
在复习训练中,如何针对考试题的特点处理好落实知识与训练能力的关系呢?我们采取的策略是“知能兼顾,互相渗透,不同阶段,有所侧重”。在基础复习阶段,我们把复习重点放在双基知识的落实上。不过,每当要求学生系统地钻研课本时,很注意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每当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知识规律时,很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的思维方法;每当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时,又强调学生对许多实验仪器、药品、操作的特点进行再认识。
(二)正确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分层指导的关系
化学考试的考纲和考卷,对于每个考生的要求都是统一的,然而,一所学校、一个教学班里,学生的化学水平有高有低,因此考试复习不可能也不应该一刀切。对此,我们采取的策略是“整体要求,分层指导,抓住两头,带动中间”。每个复习阶段,每一知识单元,我们都提出教学目标,从中等程度的学生水准出发,安排复习时间和内容,规定训练题量;统一要求每位考生都用考纲来规范和检查自己,努力争取达到复习目标。然而,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其达标程度和训练量,不作统一的规定:个别辅导时,侧重于抓强、弱两头的层次。
(三)正确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学生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表达”。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状态,把教学看成学生通过探究性活动主动建构学习的过程;改变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行为,树立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支配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判者,而应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
二、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措施和策略
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因循守旧就能够成就的,要讲究策略,讲究方法,遵循一定的步骤和规律,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转变角色和教学方式。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服务好;其次,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思维从疑问开始,从问题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把质疑作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让学生因疑生惑,由惑生趣,从而更加热爱语文学习。在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获得解答,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再次,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推动学生解决问题,处理学习疑难的利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思维能力,才不会胸无点墨心常怯,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要打破定势思维,引导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从中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将思维发散,启发学生条分缕析。要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开拓思路,发展想象。另外,还要深挖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的探究思维,让学生去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第四,要在教学评价中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成果的独创性,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创新的比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品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从而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第五,解放思想,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解放思想,教师首先要放得开,比如放权,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方式,自觉进行语文学习,自己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只进行有限的启发即可,用不着学生不急教师先着急,放手让学生凭着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能够在使得学生的印象加深、课堂信息量加大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用多媒体中的课件可以创设一些和课堂教学相关的情境,使得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语文课堂的参与度,但是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仅仅起到辅的作用,所以应该遵循合理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以及辅原则,这样才可以使得课堂教学的质量得以有效提高。比如说:在学习《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在网上查找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在进行课堂学习时,可以使我们通过苏州园林的图片,对苏州园林有更形象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
四、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过去的高中语文课堂往往仅仅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习的过程。针对这一现状,新课标将加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重要理念之一,其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使得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使其团队合作意识、自学能力得以进一步培养。教师要将小组的分组工作做好,对学生间的差异性予以重视,合理组合好、中、差学生,并且在分组中还要对学生的感情、性格等因素进行考虑。教师可以指导、鼓励学生认真的探究知识,支持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与同学辩论时,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并且在进行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各自的学习优缺点进行及时的观察,使其指导的针对性更强。
五、尊重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生要想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应该学会思考,大胆质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教师面对众多个性迥异的学生,应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从质疑中找到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至于从何处质疑、如何质疑,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方法,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学生发言,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提出不同的主张,从而艺术性地驾驭充满质疑思维的课堂。例如,文言文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书面语言,它短小精练,言文分离,简练有力,寓意深刻,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古人语言的艺术成就。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习文言文是比较困难的,但文言文的学习质疑之处无所不在。当然,质疑问难也是学生高效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它符合高中生的心理,所以只要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就能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收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我倡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敢于向两个权威质疑:一是向教材权威质疑,二是向教师权威质疑。如文言文的注释部分,就经常遭到善于思考学生的质疑,通过不同学生的发言和争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样的知识学生掌握得必然牢固。
六、改革探索中的反思
一、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把握复习方向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对于把握高考复习方向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而对学科知识的有效编排,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因而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复习中加深课本知识和回归课本,对高考复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教师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应认真学习研究新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近年来高考真题,了解学生实际情况,,明确具体的复习教学目标,加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指导学生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分类思想,化繁为简,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杂,如果不能找出其中内在联系,就容易遗忘。分类法是化学的重要科学方法之一。在元素化合物的复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应用分类的方法对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繁杂的元素及其化合物转化网,疏理零散的物质之间的反应体系,让学生在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相关知识的同时,将反应原理与化学概念等学科知识与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融合,提升学生运用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高效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的复习。
2.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形成完整地知识网络。经过高一、高二阶段化学的学习,有些同学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考试得分、学会仅是一方面,还应学会归纳总结、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在高三复习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联想,归纳总结,掌握规律,把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进行归纳整理,将散、乱的知识串成线、结成网,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3.指导学生构建微粒观,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微粒观”是重要的化学观念之一,在复习过程中重视构建微粒观,指导学生用微粒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指导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一定同时有H+、OH-离子和H2O分子,电解质在这些微粒作用下其组成发生改变。如:强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完全电离,全部转化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的作用下发生部分电离,部分转化为离子;可水解的盐在水中发生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产生离子,存在着沉淀溶解平衡。这些物质的水溶液中都存在离子、分子等微粒,因此,解决这类化学问题时都离不开微粒的观点。
4.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整理错题集,提高学习效率。没有反思,就没有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形成。除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外,学生也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学习。因此,我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每周安排一个单位时间梳理并整理本周复习的内容、练习,对每道错题应当写出错解、错误原因、正确解法、反思等基本内容。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可以逐渐减少重复错误,理清解题思路,扫清知识盲点,进一步强化对于学科的整体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5.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学生往往在考试后,自我感觉良好,批改后试卷拿到手,会发现自己认为会做的题目却得不到分数,这都源于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而高考中常见的失分有,如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方程式未配平;漏写或错写特殊的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漏写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只有平时不断的严格要求,一点一滴积累,不让“随意”成习惯,才能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三、认真研究高考,发挥近年高考试题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命题,既注重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同时还关注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在整合三维目标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增强了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高考试题改革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用好近三年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尤其是考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扩展学生视野,提高复习兴趣,树立高考信心。
总之,新课程高考由原来“知识立意”逐渐向“能力立意”转变这一命题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精心设计,提高高三化学复习效率。
一、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游戏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如果事先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就容易“为了游戏而游戏”,结果,形式多于内容,“热闹”多于“深刻”,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方向。每一节课,每一个游戏的设计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服务。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各个目标要相互渗透,融会贯通,并且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前提,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水平和经验积累,以学生为本,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该明白在这堂课中英语教学的五大基础板块(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如何起到应有的作用,怎样围绕该目标运用新课程理念设计游戏。教师在正确定位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让教学目标“四体现”即体现学生、体现任务、体现发展、体现人文。教学目标的完成者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目标的主体。在教学目标设计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分析学生,包括他们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个性特征、社会背景、语言水平、语用能力等。在教学目标设计时,教师应该站在学生那边,或常回顾自己学习英语的经历,确保所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想完成的(他们的需要)、能够完成的(他们的能力)、应该完成的(社会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包括上、中、下三个层面),每一堂课、每一个游戏目标的设计都应让学生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二、立足语音、语调正确,确保游戏教学的科学性
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来说,英语的发音是至关重要的,不规范的发音将会给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游戏运用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原本比较陌生呆板的语音转化为能够被学生所接受的熟悉活泼的语言,教师不应存在着片面的功利思想, 本末倒置地夸大游戏指导语的语音趣味性。保证英语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是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游戏进行教学的必要前提。游戏的运用更多的是为了培养学习者对英语语音的亲和力,教师应该在语音、语调方面给学生做好榜样和示范, 切不可为了追求新奇有趣的效果而本末倒置。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应每时每刻提醒自己英语语音、语调的正确性,把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放在第一位,发音时要注意保持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发音后要检测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语言是游戏顺利进行的指示载体, 教师应通过规范的语言来表述游戏规则及其注意事项, 运用规范语言来评价学生的行为, 并且通过规范的语言来规划游戏进程中不可预期的课堂情境。教师应在正确发音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来强化和巩固知识,从而增强游戏的科学性。只有建立在准确性的基础上的教学游戏才能被赋予有意义的价值。
三、立足朴实、关注落实,确保游戏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很多课堂教学被一系列能调动学生兴趣的游戏充斥着, 如果说这些游戏真地促进了学生基础词句的掌握, 那倒也无可厚非, 但绝大多数的游戏都是热闹非凡, 成效不佳。游戏是教学的一种形式, 一种手段, 组织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为了兴趣而游戏,如果只是为了热闹而游戏, 或者干脆只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基础内容, 本末倒置,随心所欲, 那么再漂亮的形式也只是花架子。我们提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提倡学生在符合他们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下学习, 然而这种学习必须有个“ 度”。这个“ 度”就是基础词句的掌握。教师一定要把立意放在“ 每个学生都能学会”上。如果经过一堂又一堂的英语课之后, 他们并没有学会什么,并不会真正地学以致用,只是徒增了几个游戏的样本,那么他们对英语本身的学习兴趣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操练的功能,应认真反馈基础词句的掌握程度,应将语言运用的基点定在基础词句上,引导学生在基础词句的学习中逐步发展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以确保每一名学生都能真正学会。只有学生真正学会了, 他们才会建立学习自信心, 他们才会有继续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欲望, 他们才有可能真正获得心理兴趣, 才有可能把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浓。所以在游戏过程中, 我们必须以立足朴实、关注落实,确保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确保游戏教学的实效性。
四、关注游戏细节调控,成就有效英语课堂
关键词: 学习策略 资源策略 认知策略 活用策略
1.引言
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适当的词汇体系。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在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离开了词汇一切就无从谈起。大学英语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明显提高,而词汇量的大小始终制约这些基本技能的发展。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也就是说,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积极制动地使用的,是有效学习所需的,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学习策略的实质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对影响学习的各个因素及其关系的认识基础上(亦即在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便实现一定学习目标的认知过程。学习策略有助于语言综合能力的形成,能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而借助词汇学习策略,学生可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解决词汇量小、词汇记忆困难的问题。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使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提高英语词汇能力?不同成绩大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上有何差异?高校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使用良好的学习策略提高该项能力?这些问题,都要求对地方高校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使用状况进行调查并做出相关分析。
2.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将词汇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活用策略五大类,对这些策略定义如下:元认知策略是指对整个词汇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学习;资源策略主要运用于接触新词阶段,利用课外读物、外语音像制品、网络、广告、查字典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拓宽输入渠道;记忆策略强调词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信息的加工的过程,该策略主要用于词汇的巩固记忆阶段;认知策略包括:猜测词义、记笔记、利用上下文语境等;活用策略通过对词汇的运用,让学习者真正掌握一个词,包括利用真实语境或创造语境来造句、讲故事、写信及与他人交流沟通[1]。
根据这些学习策略,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江苏省一所地方高校的7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从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活用策略五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进行调查,共发出问卷70份,数据处理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和分析。
根据大学生的英语入学考试成绩,从高到低排序,取前35位被试为高分组,后35位为低分组。
3.调查结果和分析
3.1大学生词汇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为了探讨大学生词汇学习使用学习策略的具体情况,本研究对元认知策略、资源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活用策略几大策略下的子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3.1.1元认知策略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表1 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注:*表示p<0.05 **表示p<0.01 ***表示p<0.001 下同
由表1可以得知,大学生在使用元认知策略中,在运用制定目标(P=0.000<0.001)、检测所学词汇(P=0.000<0.001)、反思不足(P=0.000<0.001)和交流心得(P=0.000<0.001)等策略上有极其显著差异。
其中大多数学生都使用了制定目标,检测所学和反思不足的策略。可见由于基础教育的积累,大学生都基本掌握了元认知策略中制定目标、检测所学词汇和反思不足的一系列调控策略,自学能力有所提高。然而,在交流心得上,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大学生仅占25.7%和0%,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心得的交流活动。
3.1.2资源策略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表2 资源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使用资源策略时,在查字典(P=0.000<0.001)、网络(P=0.000<0.001)、留意生活(P=0.000<0.001)、观看电视节目(P=0.003<0.01)等策略上有显著差异,而在使用课外读物(P=0.169>0.05)上无显著差异。
大学生主要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学习新的词汇,完全不符合和基本不符合该策略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1.4%和10.0%。然而,大学生在词汇学习中很少借助其他媒介的帮助,在利用网络上仅有12.9%和4.3%的大学生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该策略,在借助电视节目上也只有12.9%和7.1%的大学生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该策略。大学生在利用词汇学习资源上还是局限于传统的查字典学单词的模式。
3.1.3记忆策略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表3 记忆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使用记忆策略时,在抄写单词(P=0.001<0.01)、朗读强化(P=0.010<0.05)、制作词汇卡(P=0.043<0.05)、联系新旧词(P=0.000<0.001)、相似词归类(P=0.04<0.05)等策略上有显著差异。
在记忆策略的使用上,在本子上抄写单词,朗读强化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策略,基本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该策略的大学生分别仅为22.8%和24.3%。在将相似词汇归类上,基本符合与完全符合的大学生总数也高于完全不符合(12.9%)和基本不符合(15.7%)的学生。这些策略主要源于基础教育的积累,大学生们普遍掌握各类记忆策略。
3.1.4认知策略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表4 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使用认知策略时,在记笔记(P=0.000<0.001)、通过上下文猜测(P=0.000<0.001)、语法结构猜测(P=0.000<0.001)和词形猜测(P=0.000<0.001)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大学生在记笔记、通过上下文猜测、词形猜测等策略使用上,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该策略的分别合计占总数的57.1%,65.7%,71.4%。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这些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大学生学习词汇的主要策略。
3.1.5活用策略具体使用情况分析
表5 活用策略使用情况分析
由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在使用活用策略时,在新词造句(P=0.020<0.01)、真实语境运用(P=0.000<0.001)、英语交流(P=0.004<0.01)、大量阅读运用(P=0.000<0.001)、高频使用新词(P=0.000<0.001)等策略上有显著差异。
大学生目前较少使用活用策略,在高频使用新词上,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大学生仅占5.7%和15.7%,与人英语交流上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的大学生也只有20.0%和5.7%。大学生普遍缺乏对活用策略的使用,可能与我国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关,我国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知识。这种学习方式直接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交流,学习方式死板。
3.2不同成绩大学生使用词汇学习策略的分析和检验
为了探讨大学生所使用词汇学习策略在不同成绩上的差异,对各种策略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成绩所使用策略的分析和检验
由表6可以看出:不同成绩大学生在使用元认知策略P=0.855>0.05、记忆策略P=0.093>0.05上无显著差异,不同成绩大学生在资源策略P=0.024<0.05和活用策略P=0.013<0.05上有显著差异、不同成绩大学生在使用认知策略P=0.008<0.01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
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学生在使用词汇学习策略上,主要差异体现在资源策略、认知策略、活用策略上,而在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上无显著差异。高分组的大学生比低分组更加注重对资源策略,认知策略和活用策略的运用。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1.1学生都基本掌握了元认知策略中制定目标、检测所学词汇和反思不足的一系列调控策略,自学能力有所提高,但大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心得的交流活动。
4.1.2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是大学生使用的主要策略,缺乏对活用策略的运用,习得词汇途径机械化。
4.1.3不同成绩大学生在使用资源策略,认知策略,活用策略上有显著差异,在元认知策略和记忆策略上无显著差异,高分组的大学生比低分组更加注重对资源策略、认知策略和活用策略的运用。
4.2建议
首先,要注重对学生在词汇学习中活用策略运用的培养。在学生英语学习中,语言教师要努力消除那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学习环境和合作学习的机会,积极用英语与同学交流和沟通,借助非语言手段强化交流效果,善于克服语言障碍和利用真实情景维持交流,注意跨文化交流内涵,让学生参与交际,共同学习[2]。
其次,引导大学生对多媒体的运用,增加词汇资源的获取途径,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字典。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多种媒体增加词汇输入量的资源策略。包括利用课外读物、外语音像制品、网络、广告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拓宽输入渠道,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要建立与该校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资源库,积累教师手中的资源的同时,尽可能多方面扩大资源积累的渠道,与学生共享,在增加学生资源获取途径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运用认知学习策略的培养,在认知策略中,利用上下文中背单词被证明是最为有效的策略。理解了的内容就容易记住,理解得越深刻,记忆得越牢固。把单词放在语境中才能真正理解其准确意思,对词的理解才能具体化。把抽象的词放在短语、句子或课文中背,这样既容易记住,又能更好地了解它在语言中的运用。当我们读不懂或听不懂某些词的确切意思时,可以借助其他词或词组推测出这些词的大意。比如读到这个句子:Julie has a learning disability in reading:she is dyslexic.句中dyslexic也许是个生词,但是,从上下文知道dyslexic一词是对前一句话的概括,而前一句又是对它的解释。这样,根据上下文就会明白dyslexic的意思是:诵读困难的。词义理解了,这个单词也就随之记住了[3]。所以通过回忆或分析单词在上下文中的意思记忆单词既能够熟悉词的词义、词性、用法和搭配,又能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背景。
参考文献:
[1]李宋昊.中学英语词汇学习测量表的设计[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
关键词:纺织专业 学习能力 学习效率 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
德国大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强调以各种不同的兴趣为基础,把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作为其重要任务之一。因为,津津有味的学习,才能学得既快又好。”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其智力因素的差异,而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态度、意志力及学习动机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在这些因素中,尤其以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最大。所以要使本来学习基础不是很好的纺织服装专业的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纺织专业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一)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纺织专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生疏的学科,为了让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所了解,我利用录像让他们认识了解纺织厂的生产流程,让他们认识纺织厂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身上穿的服装是如何制造出来的。通过图片、投影来了解生产纺织品的机器是怎么工作的,带他们去参观纺织厂、服装厂,亲身感受纺织生产过程与环境,通过一切可行的方式帮助他们丰富自己的纺织专业感性知识,培养他们的纺织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纺织的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目前纺织企业紧缺的是能够直接顶岗的职校毕业生,纺织专业又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加强了与本地纺织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纺织企业联合建立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由纺织企业提供车间场地和设备,把课堂搬到车间,有效地解决了学校生产实践教学设备不足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在纺织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学习之前,我们先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主要内容是纺织企业实地参观与纺织专业情况介绍,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之前对纺织企业的生产工序与纺织品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同时让他们了解我国的纺织业生产水平和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生产的主要纺织品,为纺织专业的理论学习打下基础。
在纺织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需要安排学生分工序进行各工序的运转操作的工学结合的运转实习,根据纺织专业棉纺基础与织布基础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认识实习的基础上,先学习各工序的理论知识,然后安排学生到相应工序的车间学习机器运转与操作法的基本知识,了解所在岗位的运转操作要点与操作技能,并了解本岗位与相关工种的协调配合。
这样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使教学效率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不仅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与应用,而且在实践中又拓展了书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顶岗工作,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过渡”,让学生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学习也就有了动力,有了积极性。
二、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合理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为人师者不断探索的目标,结合纺织专业分工序、分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点,我尝试着采取了三步走的“先学后教”模式。
(一)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根据纺织专业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构建“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每一工序的学习之前,我根据教学任务精心准备导学案,引导学生带着目标看书,带着疑问到实践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导学案的设计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其次,导学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便于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知识体系的建构。再者,导学案的设计要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能够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教学,大家都已经解决的问题就不再讲,大部分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间相互学习的方式解决,由已经搞懂的学生辅导没有搞懂的学生,这样不仅能从学生自身的角度使没有搞懂的学生容易理解问题,也让已经搞懂的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比较多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先通过问题的引导,使他们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再通过教师的重点讲解帮助他们理解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然后教师设置相应的练习,通过相应的练习巩固相应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完成从知识理解到知识运用的跨越。
(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纺织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学生在认识实习与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运转实习,通过操作运转实习又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深化专业理论知识,并能使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创新。例如:学生学习梳棉工序后到车间进行操作实习,正好遇上要更换品种,白棉换彩棉,停止喂入白棉后,棉网并不是立即中断,而是生条逐渐变细,清理好白棉后,换上彩棉,新生的彩棉生条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规定称重的生条,而逐渐由细变粗,这种实践操作中变化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梳棉机构中锡林、盖板、道夫部分的混合、均匀作用。
三、采用多元的评价机制,使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提升学习效果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第14条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成绩永远是重要的,所以任何教学活动都要在成绩中有恰当的反映,效果才会好。纺织专业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层次参差不齐,如果在教学中采取传统的统一量化的单一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势必会影响、打击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也不利于纺织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了兼顾教学与育人,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尝试将教学效果的评价分为知识、能力、态度、实践、创新五个方面,多方位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能有机会“突出”,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纺织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纺织企业一线的劳动者,因此,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体现育人与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纺织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在当今社会普遍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影响下,学习成绩往往是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对学习成绩不佳的纺织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经受了太多的“挫折”,普遍对自己缺少自信,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以至于他们大多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能更多的体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找回自信,对帮助他们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学生身上实际上都有值得别人关注的优点,如:有的学生思维慢一些,但他们一般比较守纪,劳动的态度也特别认真;有的学生文化课学不好,但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学生喜欢特立独行,但创新意识特别强……在教学评价中能找出他们的这些优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价值,无疑对帮助他们找回自信,重新认识并接纳自己,促使自身的内在潜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采用多元的学生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语法翻译法 直接法 听说法 交际法
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和交际法是外语教学活动中常用的四种教学方法,它们分别在各个时期的外语教学中都起到了极其显著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四种外语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优缺点的辨析,旨在探讨如何提高高校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外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四种英语教学方法的内涵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拉丁语教学中初具雏形,自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一直统治着欧洲的外语教学,至今世界许多地方还在广泛使用。语法翻译法深受机械语言学的影响,用母语来教授外语。语法翻译法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准确、快速地阅读和翻译用母语所写的文章,主要的课堂活动就是教师逐字逐句地朗读课文,分析讲解文中每个词的意义、语法形式和句子结构,并做标准翻译。学习者死记硬背这些句子结构和词汇,并完成课后体现这些知识的练习,再做从母语译成外语的练习以巩固课文学习。
教师是教材的控制者,为学生提供所有语言输入。学习者是教师被动的倾听者,完成所要求的所有语言任务。课文、语法解释、词汇表、课后练习都是按照从易到难的次序来安排,大纲中所有构造和词汇项目都受到同等的重视,从而占用同样长的教授和练习时间。
(二)直接法
19世纪80年代一场外语教学改革蓬勃开展了起来,直接法应运而生。它使外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更接近母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主张用外语语言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来学习外语。直接法认为语言是一种技艺、技巧和习惯,口头语言是根本的,书面文字是派生的,句子是语言交际的最小使用单位[2],语言的学习主要靠习惯的养成,靠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模仿。
直接法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习者使用外语时,要做到外语形式同客观表象直接联系,而不是经由母语形式这个“中介”。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只用外语,在外语与事物之间给学生建立起联系,让学生先掌握外语实际材料,再从他们所积累的感性语言材料中总结出语法规则,用以指导以后的学习,学生以模仿为主再做大量的练习。
(三)听说法
听说法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听说法受到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利用了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的研究成果,同时继承了直接法重视语音和口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并重视句型操练。如同前两种教学法,它也把句子作为语言描写的基本单位,并把句子分为不能再分的直接成分,看各个成分是否相互匹配,从而可以描写语言的形态学和句法学的结构。
听说法认为,教师不论是通过所选材料还是自己使用外语,都要提供外语的正确模式。教学把外语材料以句子为单位排列,通过句型操练来记牢对话和句子结构,以便使学习者做出正确的外语反应。不鼓励学习者自行使用外语,以免出错。在句型操练中更重视学习如何做出正确反应,而不是如何表达意思。
(四)交际法
20世纪70年代,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确立,促生了英语交际法。在交际法看来,语言的基本单位并非只是语法和结构特征,而是体现在话语中的功能和交际意义中的范畴。对于语言学习,在很多方面如同母语习得,是一个创造性的构建过程。另一方面,外语学习是技能的培养,学习者先学语法和规则等基础知识,再在交际中使用这些知识,从而达到在自然交际中自如应用。
交际法认为,教师应根据学习者的需要或他们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而进行的言语活动来确定教学目标,并创造出符合现实的外语实践活动进行教学。教学材料必须采用真实的语言结构和真实的环境,来帮助学习者掌握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应使用的语言结构。支持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应用外语进行实践活动,不担心学生出现语言错误,坚信这些错误会在今后的语言交际中逐步改正。
二、四种教学方法的利弊
(一)四种教学方法的优点
1.语法翻译法: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历史最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语法翻译法使用方便,容易测试学生,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因此,直到今天,在某些学校外语课上使用翻译法的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教师英语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训练的一些学校更是这样。
2.直接法:从直接法的理论构建中可以看出,“直接”包含三个方面的意思:直接学习、直接理解、直接应用。直接法一方面重视活用语言,重视语音、语调和口语教学,另一方面注重模仿、朗读和熟记等实践练习,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熟练技巧,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直接法还重视使用直观教具,这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速外语和客观事物的直接联系,激发他们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重视以句为单位的外语教学,也是直接法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3.听说法:听说法把听说放在首位,主张先用耳听,后用口说,经过反复口头操练,最终能把听到的外语用口头表达出来。听说法重视听说训练,这使学生在外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根据有限的材料就能流利地听说外语,容易学到比较自然的外语语音、语调。强调外语教学的实践性,要求熟练掌握句型,在对比语言结构的基础上找出难点,听说法同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外语。
4.交际法: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为社会上各项交际活动服务的。服务于社会交际活动是语言最本质的功能。交际法的优点是:注意语言的运用能力,培养学以致用47的意识,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钻研精神和自学能力。交际法仅传授有关而且必需的语言知识,比那些试图教给学生整个语言体系的方法更节省时间和精力。从长远观点看,交际法是建立在与实际用法十分接近的基础上的,因此它教给了学生实际生活中应用语言的适当技巧。
(二)四种教学方法的局限
1.语法翻译法:根据当代的语言学、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看来,语法翻译法是比较落后的,存在不少缺点,具体为:它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容易使学生在运用外语时养成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上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气氛沉闷,只强调死记硬背,不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
1.课堂提问的目的。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影响提问有效性的前提和条件,反映了教师提问行为的自觉性、有意性和方向性水平。归纳起来,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课堂提问的关键是设法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之中,产生适度的心理紧张,激发其智力活动。通过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通过提问一些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课堂提问是学生在“发现”和“探究”中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
(2)对教学进行调控和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教学目标,提示学生回忆原有的知识,加深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系统化,加强学生会所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理解,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教师的提问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其对规则的,并促进其知识的迁移。
(3)促进学生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提问是课堂中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课堂提问的作用。
(1)增进师生交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课堂提问,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提问,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巧,就能保证师生交流渠道的畅通。
(2)集中学生注意。课堂提问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像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教师教学目标能顺利实现。
(3)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4)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情境及其相应的活动。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回答提出的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从而使他们在语言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1.课堂提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提问主体偏颇。在课堂提问中,教师提问多,学生提问少,提问主体集中为教师,忽视学生这一提问主体。有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围绕教学内容,师生之间以设疑形式呈现,以交流方式进行,以引进师生双方反应互动的活动。可见,课堂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个方面。
(2)提问过于频繁。提问的频率过高,是当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课堂上呈现出“满堂问”的现象,教师提的问题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学生怎么能有足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实际上,在这众多的问题之中也鲜有具较大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这种“满堂问”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实质性激发,后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其主动性发展。
(3)提问对象“窄化”。有时课堂提问时,基本上集中在较好层次的学生的范围之内,中下层学生鲜有回答的机会。这样一来,就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既懒于思考,又积攒了敌对情绪,这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2.课堂提问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师不良的课堂教学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重教师权威而忽视学生主体;重表面而轻实质。课堂提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课堂表面的气氛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师不良的课堂提问观。只提问自愿回答问题的学生;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等于掌握了内容;学生不会回答时应给与提示;鼓励学生猜测;不知道等于不理解。
三、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1.树立平等的提问教学观。
教师课堂提问时,应鼓励多数学生参与,特别要鼓励中下等学生大胆发言,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收获自信,这样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建立安全、宽松的提问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