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护理应急管理8篇

时间:2023-05-15 16:12: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护理应急管理,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护理应急管理

篇1

【关键词】护理应急管理系统;传染病;救治;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更加频繁,传染性疾病传播和蔓延呈现上升趋势,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对大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建立一支反应迅速、高效运作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事件中及时救治感染者,对于抢救感染患者的生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是社会应急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大型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中,我院作为突发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根据救治工作实践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我院作为我市重点突发传染病传染者收治定点医院,拥有床位400多张,护理单元12个,护理人员213名。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我院共参加过多个类型的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在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2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2.1构建护理应急管理系统

为了建立一个高效的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①设立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并组建梯队:成立一支包括内外科、感染科、急诊科、护理部等成员在内的护理应急管理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管理小组组长,负责协调和安排各项救治工作,并且监督各个小组成员的工作,及时指出救治中的问题和不足,确保救治工作顺利、高效地完成,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小组成员纳入的条件为:均参与过突发传染病救治,且传染病护理经验丰富,同时具备扎实的传染病救治知识、技能。在救治前,由组长根据事件大小、事态紧急情况、感染者数量和隔离种类等合理确定人力资源应急调配方案,调度人力资源[3]。②筹建救治病区、物资和设备:在医院内部筹建应急隔离病区,以便将患者集中安置于隔离病区,避免与其他患者、医务人员相接触。在急诊救治病区,置办储备急诊护理物资、设备:建立并完善护理应急物品储备目录和物资储备体系;在救援与常规状态下,加强对应急消毒物品的管理,确保使用时可及时到位;加强训练与演习,在传染病救治工作中确保物资充足、安全使用,并且所有的急诊救治物品均需严格规范消毒后方可使用,做到急诊救治物品专备专用。建立通畅、快速的物流通道,从而保证消毒灭菌物品及时、准确送到救援现场。根据突发传染病救治时间,我院在不断探索、完善日常应急消毒灭菌物品管理、存储等工作。同时,小组成员还需不断加强训练,熟悉各类抢救物资、物品,并且规范使用,提高物品使用的安全性。③加强培训,制定规范的措施与流程:按照传染病特点、感染者状况等,由各科室人员参与共同制定疾病诊治与接诊流程、医护人员防护措施、废弃物处理方案、标本采集等,并且在制度制定后加强培训。同时,特别要制定急诊科、感染科的工作流程、规范,明确清洁区、缓冲区、污染区的界限,设置醒目的标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实现有序管理。

2.2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应用

①特殊时期应急管理与保障:为了确保安全、有序地开展突发传染病救治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护理应急管理系统作用,实现对感染科、急诊科的垂直管理。在值班上,由医务处、护理部等部门的人员进行轮流值班,负责协调夜间急诊与病区的救治工作。制定和完善医疗、护理等紧急报告制度,突发传染病工作发生后,及时按照程序上报,严格遵守“120”急救院内急诊救治病区患者交接程序。在救治过程中,也需要加强与器械中心、总务科等部门的沟通交流,确保部门联动为患者提供保障服务。②重点科室的管理与支持:在突然传染患者救治过程中,小组成员尤其是组长应亲临病区检查指导工作,并投入适量的护理人员。根据感染者病情变化,合理调整或补充护理人员。在危重患者迅速增加时,则由小组长负责召开全院会议,协调各个部门进行有效配合,重点科室需给予全力支持,及时提供救治所需的专业人员、物资、设备和技术等,充分发挥重症护理专业技能,提高感染者的救治成功率[4]。在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后,规范突发传染病管理工作,建立一个明确、清晰的病房区域,避免出现院内交叉感染,并且制定各个病区的管理制度。③给予医护人员心理支持:突发性传染病发生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对其身心健康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为此,在感染者救治期间,医院领导、小组组长应为医护人员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在情感上给予强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改善参与救治医务作者简介:柏文琪,女,本科,主管护师。人员的伙食、福利,使其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救治工作中去。

3效果

在2015年—2016年我院参与了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传染病救治等重大任务,在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带领下,做到了沉着应对、高效救治,感染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均有保障。在各项突发传染病救治中,我院医务人员无人交叉感染,没有出现任何护理差错,感染者未发生压疮等并发症,患者的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了100%,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

4讨论

在突发传染病的规范管理中,规范救治过程是重要的内容之一。成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设立管理小组,在发生突发传染病时可做到迅速反应、统一指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从而确保整个救治的高效、有效,提高感染者的救治成功率[5]。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的建立,做到了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为医务人员参与感染病救治提供了保障,使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而无后顾之忧,对于提高重大突发传染病应急护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医院建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对于提高突发传染病处置能力、感染者救治成功率均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汪巧娅,任珍,袁晓青.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4,10(4):288-289.

[2]韩文生.护理应急管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3(18):338-339.

[3]扈学琴,周燕萍,王桂桃.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8):48-49.

[4]赵贺,陈凤欣,马剡芳,等.应急管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作用———以收治北京市首例人感染甲型H7N9禽流感患者为例[J].中国医院,2014,21(2):40-42.

篇2

【关键词】护理应急管理系统;突发性传染病;救治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员的流动性较之从前得到了极大地提高。随着人员流动性的增加[1],传染性疾病的蔓延及传播也随之增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及社会的稳定。突发性传染性疾病因其不确定性,往往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因此如何有效的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进行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基于此,笔者采用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对突发传染性疾病进行了临床救治的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2方法

1.2.1护理应急管理系统观察组护士接受护理应急管理培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组建护理应急管理小组,其人员应有院内相关科室护士长组成,负责急救过程中的协调、指挥、督导工作;②救治病区的完善建立快速、畅通的物流通道,保证救治物资可以快速送达,完善应急物品储存目录,加强常规状态下及救援状态下应急物品的管理[2],加强应急救治的训练及研细,从而确保医疗用品可及时、有序的送至患者的救治病区;③技能、理论知识培训:对护士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由经验较为丰富的护士展示患者的隔离、人员的防护、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及标本采集等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培训护士的综合素质;④科室间的支持与管理:救治过程中,护理应急小组应对患者的救治进行督导,指导科室间的协同合作,从而确保救治过程中,护理人员结构及数量的稳定;⑤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一线护理人员优于工作压力较大,极易出现高度应激的心理状态[3],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护理质量,因此护理应急管理小组成员应多关心医护人员,给予一线护理人员必要的鼓励、支持及抚慰,以改善一线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

1.2.2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两组护士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护理效果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2.3统计学方法统计两组护士的各项临床观察指标结果,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护理效果比较结果进行χ2检验,患者护理满意度的比较结果进行ridit分析,以P

3讨论

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可在突发传染性疾病救治过程中,使临床护士沉着应对患者,且护理人员的数量及结构稳定,不良情绪较少,可积极的参与救治工作[4],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救治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对救治病区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可保证医疗救治物资及设备储备充足,救治过程中可以有序、及时的送至病区。本次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护士救治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士(P

总之,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可提高突发性传染病临床救治过程中的效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保证突发传染性疾病的救治圆满完成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扈学琴,周燕萍,王桂桃.护理应急管理系统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0):48-49.

[2]李葳,吕双梅,靳继红.应急系统在医院腺病毒传染病防控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2012,10(7):873-874.

篇3

[关键词]突发传染病;护理应急管理;临床效果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的制约,我国普通民众传染病防治的健康知识较为缺乏,据不完全治疗统计,我国具备基本传染病防治知识的人口不到人口总数的一成[1]。近年来,非典、手足口病和感染H7N9禽流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接连发生,由于缺乏相关的应急预案和应急系统准备,医疗机构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反应较为迟缓,诊疗和护理效果不佳。护理应急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建立护理管理制度,明确护理职责和流程,将应急护理知识的普及寓于日常护理活动中,针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应急处置,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指引,行为规制和思想教育,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2-3]。本文研究了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实施护理应急管理的有效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感染病二、三科为我院专收治突发性传染病的科室,共有护士3例,护师20例,主管护师10例,副主任护师2例,主任护师1例,共36例。于2013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护理应急管理制度,此前实施传染病常规护理制度。本次观察以2013年9月为中间时间节点,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和2012年12月~2013年8月间各随机选取13例和1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纳入观察,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5例患者中24例为住院患者,1例为门诊治疗患者,危重症23例,重症1例,轻症1例,其中80岁以上3例,75岁以上4例,55岁以上16例。组间成员病理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研究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传染病护理,观察期内进行护理人员培训、感染病二、三科管理、患者应急管理和质控分级,进行护理应急管理。制定多种应急方案,制定确诊患者的转运方案、危重疾病患者的应急预案等。建立并逐渐完善应急物资的储备目录,完善储备体系。细化各个护理环节与岗位的职责。护理部与医务科、感染控制科应该多次采取联合应急救治演练,根据传染疾病的感染特点,对接诊流程、隔离消毒、废弃物处理、标本等进行培训。观察期结束后回顾分析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4-5。

1.3评价标准:观察期结束后,观察人员从患者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等两个角度评价了两种护理管理方法的差异,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护理满意度从时间安排、操作熟练程度、并发症处理、信心和教育程度等角度考察[6-8]。

1.4统计学处理:观察期结束后,将观察统计数据录入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整理和分析,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突发传染病治疗效果统计:实施护理应急管理机制后的观察组患者显效、有效和无效人数占比分别为58.33%、33.33%和8.33%,其在显效治疗批次上的人数更多,占比更高,效果更佳。较之于对照组具有比较优势。对两组患者的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4、8.936、8.824、9.246,P<0.05),见表2。

2.2护理满意情况统计: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时间安排、操作熟练程度、并发症处理、信心、教育程度方面对比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5、9.253、9.612、8.932、8.993,P<0.05),P<0.05。见表3。

3讨论

本次观察在我院感染病二、三科引入护理应急管理理论,旨在提高医院和患者对突发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护理应急干预是将护理应急管理融入传染病临床护理各个流程的护理模式,其核心要点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对护理人员、患者和医院三者的应急管理来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护理服务。本次护理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9-10]:

3.1护理人员培训:首先对参与观察的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应急管理教育,评估护理人员的知识盲区及支持需求。以问题为导向,讲突发传染病的传播原理和治疗要点,以患者为主体制定应急护理康复计划,根据教育理论和患者学习的特点以及每位患者的背景和病因病况制定应急护理实施方案[11]。

3.2感染病二、三科管理:将传染病区设置在医院相对静谧与隔离之处,避免临近交通要道和人流量大的区域。在传染病区内,划定设防区域,无菌区和不设防区相互隔离,在每个区域的分界处设立警示标示和提示语,配套安装洁净设备设施。日常管理中,要严格控制传染病区内的人员流动,人员进入应当先杀菌消毒。对于伴有呼吸道和血液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设置专门的隔离治疗室,配备负压空气流动装置和空气过滤装置,确保输入洁净空气,处置污染空气。治疗过程中使用的床单、注射器、隔离服等医护用品应做到一次性使用,需要重复使用的一起设备要严格进行卫生处置[12-13]。3.3医用器材管理:加强对我院感染病二、三科传染病诊疗设备的购置、安装、调配、清理和保养管理,选购性能优异,质量上乘的医用器材,使用前做好安装和调试工作,确保病患使用的安全。耗材要做到即用即换,设备要做到一次使用,一次消毒杀菌,特别是针对空气和接触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要做到隔离使用,专机专用。建立和强化对设备、溶液和操作人员的污染监测,定期采样送检,监测结果超标时要迅速停用、溯源和消毒。强化备操作流程,确保用前用后消毒杀菌。

3.4患者应急管理:精神卫生方面,对所有传染病患者进行强制心理干预,缓解其焦虑、悲观和抑情绪,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有条件的,安排治疗效果良好的病友与患者沟通交流。向患者阐明传染病防止的原理、方法和流程,指导患者纠正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致病因素,争取患者及其家属的配合。饮食方面,指导患者科学饮食,配合药物治疗。治疗期间,严格禁烟禁酒,保持患者体内生理条件的稳定[14]。

篇4

目的研究分析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外科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诊外科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评分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3.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1%,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08%、100.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84.52%,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95.4±9.9)、(98.9±4.8)、(94.5±7.3)、(98.7±4.3)、(7.8±5.6)、(91.0±8.1)、(95.0±5.1)、(85.2±8.4)、(92.3±5.2)、(15.5±6.3)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外科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保持仪器设备、药品完好,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

危机管理;急诊外科护理;临床效果;护理缺陷

急诊外科所涉及的护理内容有很多,护理内容非常复杂,并且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很高,而就诊的多为危急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1]。由于患者家属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且情绪激动,所以容易发生护患纠纷等其他危机事件。因此在急诊外科需要采取有效的危机管理措施以降低危机产生的危害[2]。在本研究中,选择本院收治的急诊外科患者10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和危机管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诊外科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6例;年龄为3~78岁,平均(43.2±2.4)岁;观察组男24例,女28例;年龄为5~80岁,平均(43.9±2.2)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采取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危机管理,具体如下:(1)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患者在急诊外科就诊时因病情危重,所以需要开设绿色服务通道,让患者迅速就医。对于无家属陪伴的患者可以先进行抢救,在家属到达后进行缴费。对于一直无家属陪伴的患者需要向上级汇报。由护士长作为组长,带领护理人员建立危机管理小组,对所有可能发生危机的情况及时予以清除。(2)提高护理服务治疗。护理人员需要以患者为中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且根据患者的相应病情采取有效护理措施,给予有效镇痛。科室需要定期组织经验丰富的高资历护理人员讲解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加强法律意识,增强危急情况的应变能力。(3)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外科急诊患者大多病情非常急重,并且患者及其家属的情绪较为激动,对于护理人员的讲述不能完全听取,略微遇到不顺心就很可能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所以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听取患者及其家属的诉说,给予鼓励性的言语。(4)危机期间管理。在危机发生时,护理人员需要首先镇定,找到产生危机的因素,不能与患者及其家属争吵,应对其进行合理安抚,要以患者的利益作为根本,同时也要让其知道护理工作的艰辛。(5)危机后处理。在危机事件过后,需要有效调和患者与医护人员的关系,需要尽可能消除医护人员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影响,并且安抚患者及其家属的负面情绪,让患者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对于发生的危机,需要寻找产生的原因,并且对处理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对于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质量评分内容包括:掌握轻重缓急,缩短抢救时间;掌握护理文件书写规范,详细记录病情;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护理规范的语言和恰当态度;护士越职操作,评分越高则表明护理质量越高,并进行总结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3.85%(2/5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31%(9/5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08%(51/52)、100.00%(52/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42/52)、84.52%(44/52),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两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3讨论

危机管理主要是对事前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和结果进行处理、管理工作[3]。急诊外科所接收的患者大部分为由各种意外事故和疾病而引发的危急重症患者,此类患者因为病情严重、紧急,且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因而患者及其家属在来院后情绪较为激动,迫切希望立即得到救治[4]。而其自身对于疾病的了解程度不够,可能出现与医护人员沟通困难的现象,从而导致护患矛盾的发生率提高[5]。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通过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提高护理服务治疗、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心理护理、危机期间管理以及危机后处理等措施来提高护理人员处理危机时的应变能力,使得其在日后护理工作中能有效避免或合理解决危机事件[6-7]。在本研究中,采用危机管理的观察组护理缺陷发生率为3.85%,显著低于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17.31%),观察组仪器设备及药品完好率为98.08%,护理满意度为1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77%、84.52%,且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在曾淑芳等[8]研究中也证实了上述观点。这说明危机管理运用在急诊外科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降低护理缺陷。

综上所述,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外科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保持仪器设备、药品完好,提高护理满意度和护理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苏川川 单位:郑州市中医院急诊科

参考文献

[1]王纯玲,李俊凤,朱耘生.心理危机管理模式在急重症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0):1130-1133.

[2]陈艳,林艳,林碧娥.图片纠错法在急诊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1):3251-3252.

[3]BayramogluA,SaritemurM,AkgolGurST,etal.Demographicandclinicaldifferencesofaggressiveandnon-aggressivesuicideattemptsinthee-mergencydepartmentintheeasternregionofTurkey[J].IranRedCrescentMedJ,2015,17(2):e24666.

[4]陶丽芬.循证手术室护理在手术室急诊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0):81-82.

[5]雷晓霞,陈劲团.扁平化管理模式在神经外科护理中运用的效果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4):2239-2241.

[6]SakaiM,TakenamiT,OtsukaT,etal.Anestheticmanagementofposteriorlumbarspinalfusioninapatientsuspectedofhavingacuteexacerbationofchronicinterstitialpneumonia[J].Masui,2014,63(2):168-171.

篇5

关键词:层级管理;急诊科;护理应用

我院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2011年就诊74271人次,2012年急诊就诊量81245人次,呈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急诊科就诊的时间较为集中,尤其是在每天的12∶00~14∶30和19∶00~24∶00这两个时间段增加明显。为了保证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于2012年4月份试行了分层级管理模式,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根据科室岗位要求调整队伍结构,提高护理技能,科学的发挥护理团队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现有床位500个,临床科室20个,护理人员350人。急诊科床位10张,床位处于满负荷状态,有护士25人,年龄23~45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15人,护士5人。学历:大专14名,本科11名。

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除负责急诊急救工作外,还要负责成人输液,清创缝合等治疗工作。共配备护理人员25名,其年龄20~44岁,平均(28.15±6.53)岁。职称:主管护师5名,占20%;护师15名,占60%;护士5名,占20%。工龄:>8年6名,占24%;5~8年8名,占32%;2~4年8名,占32%;5年13名,占52%;3~5年5名,占20%;1~2年5名,占20%;

1.2方法

1.2.1急诊科护士开始使用层级管理的办法,除了护士长,输液室主班职位不变,其他的职位分别实施了分层管理办法。按照能力和级别相对应的方式来安排岗位,班次轮流,确保每一班都负责有效。按照职称、工作时长和工作能力等要素把科室的护士分成A,B,C 3个等级。A等级(主管层):护理管理岗位4个(主管护师4人),负责急诊科的主要抢救工作及管理协调,并协调下一个等级的护士展开护理工作;B等级(操作层):临床岗位12个(主管护师1人,护师11人,护士6人),主要担负着护理急诊科基本护理治疗事务;C等级(基础层):基础护理岗位7个(护士7名),主要负责基础护理事务,以及少数的生活护理事务。

1.2.2分层级选拔任用将急诊科护理人员按岗位分为护士长,主班N3级护士,副班N2级护士,副班N1级护士,共4个层次的行政管理架构。主班N3应具备条件:护师以上职称、工龄>5年、入科时间>3年、综合能力较强,通过民主推荐、理论技术考核后择优录用,共评出主班5名,后备主班2名,任期1年。

1.2.3工作职责:主班N3护士有行政管理权限,负责沟通协调,可根据需要对本班工作人员进行调配,属本班护理质量负责人,组织与指导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主持护理查房,解决疑难问题,按计划落实对本组护理人员的培训。副班N2护士属本组治疗护理的具体执行人,服从N3主班护士的领导。同时在副班N2护士中再进行2次选拔,选出综合能力相对较强者主要负责综合诊间及抢救区护理工作,综合能力稍差一些者主要负责输液区工作。合理安排人力,在工作繁忙时段可以增加副班N1护士,各班次均由主班N3负责。辅以分层级奖金激励机制,各层级奖金相差10%。

1.2.4分层级培训制订各层级核心能力培训计划,包括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临床思维判断能力、教育与培训、协调组织应急能力5方面内容。从以基础、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培训重点的N1级开始,逐步晋升到以教育培训、协调组织应急能力为培训重点的N3级。采取逐层培训的方式,即由护士长负责主班N3及N2的培训,N3主班负责其小组班次成员的培训并贯彻落实临床小讲课及护理三级查房制度,并定期组织考核。各自制定教学及学习计划。

1.3效果评定标准

1.3.1护士工作满意度评价 急诊科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的调查方式:选择明尼苏达满意度问卷(MSQ)短题本,一共有20个问题,问卷的评分办法选择likert的五级评分办法,1分代表很不满意,2分代表不满意,3分代表中立意见,4分代表满意,5分代表很满意,满分是100分,获得的分数越多就表示患者越满意护士的护理工作。

1.3.2急诊科留观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评价的主要指标主要采取封闭式的选择题,题目内容包括了护士的管理效果、护士的外在仪态、护士服务的态度、护士的护理执行效果和健康教育5项,总共20个小题,问题是正向式的提问,满分100分。将问卷发给患者填写前,对患者进行填写的指导,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详细的解答。调查问卷发放之后,等待患者全部填写完后,马上收回[2]。

1.4统计学方法 调查表数据统计、研究的软件为SPSS16.0统计软件,急诊科护士未实施层级管理和实施层级管理后的护士工作满意,以及患者对急诊科护理服务的评价所获得分数表示成(x±s),结果的对比选择t来检验,P

2结果

在急诊科展开层级管理过后的2个月,选择留观的50例患者对25位护士近期的工作效果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30份,全部有效。同时,展开了护理质量评分的调查活动,发出问卷调查50份,全部有效。将两个调查活动所获得的结果和2009年急诊科进行的同数量调查活动进行准确的对比,对比的结果表明,急诊科实施了层级管理后,急诊科护士的工作效果满意度有了很大提高,患者对急诊科护士的工作质量的评价也较2009年高出很多。使用t检验后,发现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增强了主动服务意识 急诊科护士进行了层级管理之后,护士的护理工作开始变得更加的积极,由于层级管理的分层管理模式,提高了护士工作的有序性。以往急诊科护士的工作都是按照医嘱进行,而实施了分层管理模式后,护士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投入护理工作中[3]。例如,只要有新到急诊科的患者,护士就会积极主动的上前接待,向患者讲述病房的情况,并叮嘱患者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令患者一开始就提高了对护士的信任度。由于护士的主动接触,可以清晰的了解患者的需要,从而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患者的日常需要。研究结果数据表明,急诊科展开分层管理之后,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得分从没有进行层级管理时候的(76.640±13.215)分上升到了(86.325±11.613)分,最突出的方面就是报酬和护士的工作量,再者就是这个工作能够得到提升的概率。有学者曾研究后发现,依靠护士的层级管理方式和绩效管理办法,能够令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大大提高,不论是理论素养还是具体的工作水平,和本文研究结果都极其的吻合[4]。

3.2提高了护理质量 各项护理考核指标均较实施前提高(P

4结论

综上所述,使用层级管理的方式来激励和约束急诊科护士的护理工作是极为有效的方法,依靠层级管理的方式,我院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医患关系明显和谐,患者满意度大大提高。同时,由于进行了层级管理,部分护士的心理压力有一定程度增加,同时,工作传达的过程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这些是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赵连翠.分层次护理管理在循环内科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20):270-271.

[2].潘永秀,徐银帆,廖兵飞.护理层级管理对护理质量提高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635-636.

[3]刘红.分层次管理模式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管理研究,2011,25(6):1562-1564.

[4]方芳,程云,周剑英,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2):114-117.

[5]肖柳红.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34):55-56.

[6]李亚洁,彭刚艺.护理工作管理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8.

篇6

[关键词] 急诊科;拥挤;护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安全;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12(b)-0158-03

早在2006年美国医学机构(IOM)就将急诊科拥挤现象列为急诊医学将来面临的五大问题之首[1]。目前尚无急诊科拥挤的统一定义和标准[2],一般是指某一段时间内急诊医疗需求超过急诊科所能提供的医疗资源而出现的拥挤[3]。而急诊拥挤现象会导致患者死亡率的增加[4]、医疗质量下降、患者满意度降低和医疗费用增加等诸多不良后果。增加急诊人员的配置是缓解策略之一,我科根据目前现状对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应急调配采取了多措并举的方法,通过内部挖潜并不断持续改进,从护理角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急诊拥挤现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本院急诊科的一般情况

本院急诊每天接诊人次在300~600人次,急诊科次不等,2012年年急诊人次达16万多,平均每天急诊人次在400多人次。本院急诊科包括急诊分诊、急诊抢救、急诊诊室和急诊清创手术室、急诊ICU、急诊观察病房、急诊输液室,分为3个护理单元,设急诊科护长1名、护长3名。目前我科主要负责急诊分诊、抢救、一般急诊患者处理和急诊清创手术,急诊护理人员为25人,均为女性,年龄23~38岁,主管护师4人、护师18人、护士3人,本科17人、大专8人。

2 急诊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具体做法

2.1 进一步合理弹性排班,加强应急管理

2.1.1 根据急诊患者就诊规律和动态情况合理排班 根据急诊患者就诊规律[5],增加节假日、周末白天及晚夜间等重点时段排班人次,并在节假日等特殊时间段增加的班次人员由科室能力强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承担,以随时发挥其应急指挥协调作用。护士长加强对急诊情况的掌握,随时合理调度安排,根据急诊患者流量尽可能保证各班次的护理人力,随时进行急诊室各岗位、急诊系统各科室的协调及动态调整工作。

2.1.2 设立急诊领班和负责班,加强协调管理 每日设立急诊领班一名,每班设负责班次一名,由高年资护士承担,在护士长不在岗期间随时掌握急诊动态情况,进行随时应急调度和协调。

2.1.3 设立分级别的备班,关注细节、保证实效 制订科内明确、细化、具体的应急班次调配预案和管理规定,设立分级别的备班,在排班表中排好各时段的备班,严格落实备班管理要求。分级别的备班有晚夜间在科内的备班、家中的备班,根据急诊患者数量、病情级别不同等具体情况适时启动相应应急调配措施,明确调配人员资质、调配数量、如何调配、与绩效、补休如何挂钩等情况。每天设小白板,注明各时段的备班及电话,以备应急情况下能以最快速度通知备班到位。备班不得离开当地,如离开当地必须向护长报批并申请好代班人员,确保必要时能及时到岗。特别设计有科室备班人员应急电话表,必须留有两种联系方式,并按急诊护理人员家庭住址的远近排列名单,紧急情况下,可有选择的先通知离医院最近的急诊护理人员迅速到岗协助工作,除保证一般应急情况下备班能及时通知到位到场帮忙外,在遇到批量病员时能迅速通知科室全体护理人员及时到场。

2.1.4 施行节假日急诊系统护士长值班制,保证特殊时段的应急调配 急诊系统的护长轮流在节假日值班,高度关注系统内的动态情况,协助实际工作,保证在节假日等特殊时期能及时有效的调动护理人力资源,及时缓解急诊系统的拥挤现象。

2.2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培训,提高应急协调反应能力

一方面加强我科护理人员的急诊抢救能力、应急预案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反应协调能力,确保人人知晓应急调配流程和预案;另一方面加强急诊系统护理人员的轮转培训,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力调配后能迅速投入抢救配合工作,避免外来支援人员不熟悉急诊环境和工作流程要求等造成的浪费。

2.3 制订和完善急诊拥挤时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保证落实

制订和完善应急预案,2012年7月起医院医务处、门诊部、急诊科共同参与制订了急诊拥挤时人力资源调配应急预案,明确各层级人员的职责和要求,包括医师、护士、导医、急诊区域的后勤工作人员等。针对急诊护理人员根据预案要求加强培训,除了人力资源的及时有效调配外,明确急诊护理人员在急诊患者拥挤时不同级别的应急响应要求,以及巡视分流患者的具体要求,根据具体施行情况持续改进。

2.4 加强沟通和协作,争取外部支持协助工作

加强医护沟通合作,争取医院支持,增加急诊护理人力配置、增加2名急诊导医协助护理工作,强化急诊绿色通道工人的培训,必要时协助急诊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通知工作。

3 效果

3.1 有效缓解急诊拥挤,提高急诊效率

及时发现拥挤现象,及时调配人员,当班人员各班次之间的应急调配较多,主要集中在中午和晚夜间,夜间备班护理人员的应急调配从2012年8月至今共28次,大科之间的应急调配5次,备班护理人员从家中赶至医院的应急调配仅2次,有效缓解了急诊拥挤,大大提高了急诊患者的就诊效率。

3.2 落实了急诊制度和各项护理措施,保证了急诊护理质量和安全

人力的合理应急调配使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得到落实,改变了以往较忙时由低年资护士负责,甚至应急时由实习进修人员临时替代的弊端,保证急危重患者按规范要求分级分区的有序就诊,病情变化能及时发现处理,最大程度缓解急诊拥挤现象。保证了抢救治疗护理措施的及时有效采取、急诊绿色通道的高效通畅,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实施以来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3.3 有效提高急诊满意度

3.3.1 患者满意度提升 护理人力资源的灵活调配,保证了重点时段和应急情况下的人力配置,使急诊患者的护理治疗措施得到及时实施,并保证了急诊拥挤应急预案的及时有效启动,促使急诊患者分级有序就诊,减少排队等待时间,缓解了急诊患者及家属的焦虑紧张心理,使急诊医患矛盾和纠纷明显减少,满意度明显提升。

3.3.2 医师满意度提升 相对充足的护理人力资源保证了急危重患者病情观察的及时到位、抢救措施的有效采取,维持了有序的就诊秩序,急诊医师普遍反映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证,也缓解了医患矛盾,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明显提升。

3.3.3 护理人员满意度提升 护理人员也反映人力的灵活调配,尽可能避免忙闲不均现象,减轻了大家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加了安全感。调配应急预案的合理启动,既保证了人力及时调配到位,又避免了无谓的人力浪费,保证了护理人员的休息,并与大家绩效的挂钩,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

4 体会

急诊具有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病情危急、随机性强、纠纷高发、突发事件多等特点,拥挤现象已成为制约急诊医学发展的难题[6]。近年来急诊拥挤现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引起急诊拥挤的原因很多[6],也存在诸多的风险如患者隐私权受侵犯、医疗效率和医疗质量下降、不良事件发生增多、患者医疗费用增加、影响防灾准备等,威胁到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安全[7]。

如何有效缓解急诊拥挤,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增加急诊人员的配置[8],但由于目前很多医院的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将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到位,而且由于急诊工作量的极度不确定性,为避免急诊护理人力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的问题,根据急诊工作的特点和目前我国急诊的现状,如何在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应急调配管理方面积极改进,有效缓解急诊拥挤现象值得不断思考和科学持续改进。

加强急诊护理人员多方位的培训,提高其应急反应能力,在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应急调配管理中起重要作用。调配到位的训练有素的急诊护理人员能迅速评估,准确分类、及时分流患者,并且分工明确,抢救技术娴熟、配合默契,使患者能及时安全转归,大大提高急诊绿色通道运行效率,有效缓解急诊拥挤现象,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质量安全的保证。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拥挤现象日益突出和护理人力资源紧张矛盾的现状,对急诊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9]、应急调配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拥挤现象,确保急诊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和提升医、护、患三者满意度,值得在急诊临床护理管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IOM.IOM report:the future of emergency care in the United States health system[J].Acad Emerg Med,2006,13(10):1081-1085.

[2] 黄欢,吕利雄,陈怡,等.急诊室拥挤问题的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2):158-160.

[3] American College of Emergency Physicians.Crowding[J].Ann Emerg Med,2006,47(6):585.

[4] Sprivulis PC,DaSilva JA,Jacobs IG,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hospital overcrowding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via Western Australian emergency departments[J].Med J Aust,2006,184(12):208-212.

[5] 徐腾达,徐军,吉栩,等.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027-1031.

[6] 张晖,王仲,徐腾达,等.急诊科拥挤现象成因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3):235-238.

[7] 陈屹一,邵浙新,蒋朱秀,等.急诊科拥挤的风险分析及缓解策略探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5(6):360-364.

[8] 陈瑶,桂莉,张静,等.急诊科拥挤现象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1,28(7A):29-32.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护理;满意度

护理风险是指对患者、医护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设备、护理制度及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或损害性事件,若一旦发生护理缺陷或事故,它不仅对患者构成危险,而且也会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1]。在医患纠纷紧张的今天,探究临床护理常见风险并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是减少与防范医疗事故的重要环节。为分析风险管理对院内风险事件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本文就风险管理前后,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5年11月~12月,院内住院部护理人员47例,其中主管护师4例,护士43例;年龄20~35岁,平均(27.2±4.7)岁;其中本科学历5例,大专学历20例,中专学历22例;工作年限:0~5年37例,5~10年8例,10年以上2例,在此期间采用风险管理模式进行住院患者的护理干预,此阶段风险事件及满意度调查情况作为观察组;选择2015年10月~11月,护理人员构成不变,此阶段风险事件及满意度调查情况作为对照组,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的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环境护理、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保护性护理等;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首先,成立院内风险管理小组对院内风险事件进行评估,总结早期临床风险事件,并结合相关病例报告分析风险事件发生原因,组织风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上述事件可行性解决方案,并制定具体解决措施,相关措施包含:

1.2.1加强护理人员技能培训 针对护理人员技能不足导致的风险事件,提出提高护理人员培训改善方案,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全面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不同科室应定期开展业务能力学习活动,讨论疑难病例,护理查房,制定规范化护理流程与护理模式,强化对护理人员的规范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操作规范性。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次培训,及时组织护理人员开展应急事件演练活动,并定期开展技能考试与理论考试。聘请专家开展知识讲座,及时普及护理新技能、新理论,并积极选派护理骨干进修学习,积极鼓励护理人员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自身观念、拓宽知识层面,及时发现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1.2.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针对护理过程中,资源分配不均,排班不合理,晚班、凌晨等时间段护理人员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的风险事件,提出解决方案,实行"弹性排班"制度,护理人员之间相互合作、新老结合,以保证临床护理质量。与此同时,实施“人性化”护理管理制度,站在护理人员角度理解护理人员、热爱护理人员[2]。在物质奖励基础上,更应注重护理人员的职业规划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研究,进而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1.2.3制定规范化护理安全制度 针对由于缺乏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导致护理人员护理工作中针对个别问题缺乏合理指导带来的护理风险,提出结合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问题与安全隐患,积极制定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的意见。例如,加强护理安全监督制度。组建护理质控小组,加强对临床安全护理工作的监督与监控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强化薄弱环节控制。在加强对护理人员要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护理人员自身保护力度,要求护理人员及时收集、管理护理证据,积极建设护理服务证据系统。

1.2.4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完善护理风险预告制度,全面维护患者知情权,促使护患双方成为风险抵御的共同体。在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患关系的同时,还应完善安全质量管理系统,实施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三级质量控制体系,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具体职责,提高日常护理的前瞻性与预见性,定期评估护理风险。

1.3观察指标 对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风险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两组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的满意度。调差问卷评价指标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熟练程度和护患沟通能力3项,根据得分可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级,护理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风险管理实施前(该时间段住院病患821例),出现风险事件83例,包含压疮19例,跌伤31例,坠床21例,烫伤12例;风险管理实施后(该阶段住院患者841例),出现风险事件42例,包含压疮11例,跌伤14例,坠床11例,烫伤6例,风险事件发生率,观察组(4.99%)要低于对照组(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一种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合理的、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损失的方法[3]。本研究观察组将风险管理引入院内护理中,对护理人员开展风险管理相关知识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风险管理知识,增强每位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使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解决,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等;健全医院的各项风险管理制度,坚决落实护理责任制,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分工,并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督导;根据风险分析结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医护人员可根据事先制定好的措施应对,降低紧张情况下出现工作失误的可能性。

本次结果显示,风险管理应用于院内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风险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下降,提示,风险管理应用于院内护理中,可一定程度减少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比例,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张福珍.内科护理常见安全隐患与风险防范措施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3(10):15-16.

篇8

[关键词] 应急能力;病情观察能力;低年资护士;评估及培养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9(b)-0149-04

护士应急能力是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可以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的不同病情及其变化状况,并给予分析、判断,利用熟练的技能和技巧,做出沉着、果断、合理的抢救或护理处置的综合能力[1-3]。该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当前,由于临床上低年资护士的比例较大,他们的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存在不足,临床经验、病情观察能力不高,同时对病情的动态变化缺乏准确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4-5]。另外,随着临床上危重疑难病例的增加,为保障护理工作的安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加快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护理领域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6]。基于此,本研究对120名工作5年以内的护士进行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针对工作中出现的不足给予相应的培养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重庆市云阳县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各科室5年以内的注册护士作为评估对象,共计120名,男1名,女119名;学历:本科7名,大专70名,中专43名;职称:护士107名,护师13名。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干预培养方法

对我院低年资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应急及病情观察方面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进行统计归纳。具体操作由院内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根据模拟应急病例及具体病例中的护理操作对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和应急配合两方面。

1.2.1 实施流程管理,增强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 低年资护士由于实践经验的欠缺,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均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尤其对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由于急救时现场较为混乱,情况较为急迫,护士在救治过程中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甚至可能延误抢救时机,影响抢救成功率。对此问题,首先各科室针对本专科中经常发生的危急病情、少见但发生后可导致严重后果的病情制订了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接下来,各科室组织科内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帮助大家理解、记忆。并且,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使其携带方便,便于低年资护士自学。抢救流程帮助低年资护士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理清思路,一是保证急救设备、药品的完好备用;二是对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判断,识别危急状况;三是按抢救步骤有序实施各项抢救措施;四是判断抢救效果拟定下一步处理措施;五是按规范整理用物、完善记录,整个抢救过程序贯进行。实施流程管理,不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也得到明显提高。

1.2.2 督促低年资护士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增强其病情观察能力 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对突发状况能够及时发现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而这一能力的基础和后盾则是护理人员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为了加强护士的理论功底,各科室护理部门制订、完善了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危急重症的判断及其抢救流程,专科护理体检的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针对专科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治要点、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健康指导等进行全面讲解;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同时,在规范晨交班、护理查房、病例讨论时,针对性地对典型、危重、死亡病例进行讨论,总结经验,认识不足,降低护士病情观察过程中的偏差与遗漏率,促进低年资护士的病情观察能力。

1.2.3 开展情景模拟训练,提升低年资护士的应急处置能力 给予低年资护士设置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反复训练,使低年资护士逐步克服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理论知识和技能得到锤炼,增强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另外在情景模拟训练中,指导老师也应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培养其综合判断、快速反应、应变突发事件的能力。

1.2.4 分批进行ICU轮转,提高综合实战能力 急诊科、ICU等是急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面对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多变,抢救仪器及设备相对较多,定期的轮转可增加低年资护士参加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机会,熟悉并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针对每次的抢救,从抢救流程及各种应对措施中总结经验,提出不解并寻找不足,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1.3 研究指标

干预半年后,针对培训前后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进行评分比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及患者满意度,其中患者选题为在我院各科室同时期行治疗的病历资料齐全、配合调查的患者中进行,共100例。各项指标0~30分,分值越高,代表培训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培训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见表1。

2.2 培训前后各项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显示,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 讨论

低年资护士目前主要是指5年以下工龄的护士,该群体往往工作时间短,临床实践经验相对缺乏,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另外,其护理基础理论及专科知识水平也往往较低,对病情的观察要点掌握不够,缺乏动态观察病情及评估的能力。护士的这些能力直接关系着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危[7-16]。因此,对低年资护士应急及病情观察能力的评估,可很好地帮助分析在病情观察及应急配合中的各项不足或缺点,有的放矢。

本研究针对护士在紧急救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程序紊乱、操作盲目无序,与医师配合不敏捷、缺乏默契等问题,制订了相应的抢救流程,涵盖用物准备、病情评估、操作步骤、效果判断、整理记录等内容,并将流程制订成小册子,成为“口袋书”。流程化管理,使低年资护士的急救意识得到增强,在临床工作,尤其是抢救工作中思路更清晰,处理应急事件的条理性得到明显提高。敏锐的病情观察和综合分析能力,可让护理人员及时发现突发状况并给予处理,赢得抢救时间。一般来讲,低年资护士往往面临临床思维范围狭窄,工作方式方法单一直接,综合分析及判断能力缺乏,实践经验不足,专科理论知识欠缺等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系统规范化的培训方式,由各护理单元制订、完善专科疾病及其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并督促低年资护士自学专科理论知识,定期考试,核查学习效果。同时,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记录、总结分析救治中出现的重点内容,组织主治医师、护士长及高年资护士开展专题讲座。以科内培训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给予其具有专科特色的培训,从多方面来拓展低年资护士临床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促进低年资护士病情观察能力的提高[17-19]。另外,针对低年资护士紧张、慌乱甚至胆怯的情绪,本研究设置了一种相对逼真的工作场景,让其参考具体工作中的要求,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以此来培养低年资护士的应急能力。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救治现场的紧迫气氛,使护士有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指导老师根据抢救护理流程给予相应的、具体的、临场的情景变化,引导并启发低年资护士举一反三,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通过反复模拟训练,增强其应急与危机处理意识,达到独立面对紧急状况时需具备的处理应对能力。 另外,面对危重症患者集中率较高的场所,要更好地培养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逐步提高其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急救时配合协作能力,使综合实战能力得到提升。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急配合不足主要体现为操作欠规范迅速,抢救程序化不强,急救物品准备不全、存在短缺及过量情况,急救应对较为慌乱、情绪不稳定、缺乏沉着应对,其中抢救程序化不强比例较高,为35.0%;病情观察不足主要体现为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观察方法不正确、不能预见性观察,病情评估不准确、缺乏不能连续动态观察时对原有问题的评价,发现问题欠及时,其中观察要点未掌握、重点观察内容不知晓比例较高,为25.0%。经培训,120例低年资护士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专科知识与技能、应急与沟通能力、护理程序实施能力、管理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满意度也得到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采取有效的培训途径,可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对于应急情况的处理更得心应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保证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为患者提供安全和高效的护理。

综上所述,低年资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急能力及病情观察能力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给予其相应的培养干预,可明显提高护士在应急环境下的分析判断、果断决策处理的能力,保证抢救的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救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玉霞.产科护士急救能力的培训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788-789.

[2] 胡清,金勤,王琦,等.微型培训模式在ICU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34):4188-4190.

[3] 吴晓贞,宋启慧.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2,(4):171-172.

[4] 李素莲,李同莲,平,等.骨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养途径及方法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0):117-118.

[5] 金芳,邓颖辉,李梅,等.实景模拟演练在提高儿科低年资护士综合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4):20-21.

[6] 雷伟娜.普外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0):3147-3148.

[7] 林建琼.神经外科低年资护士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330-331.

[8] 徐贤平,申屠瑶芬,朱金萍,等.浅谈低年资产科护士的培训[J].浙江医学教育,2011,10(1):29-30,33.

[9] 邓惠萍.儿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方法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0,21(12):2250.

[10] 苏敏.低年资急诊儿科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137-138.

[11] 林婵兰,庄婵音,黄芳平,等.护士情景模拟抢救考核结果分析及管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9,28(10):1327-1328.

[12] 左玉兰,董晓慧.情景模拟下心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的实施[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4):137-137, 120.

[13] 张正芳.内科低年资护士培训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729-2730.

[14] 何永飞.持续质量改进对提高低年资护士专科水平的效果观察[J].上海预防医学,2013,25(1):46-48.

[15] 黄益萍,徐朝霞,姚培琴,等.产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风险管理[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100,123.

[16] 高江美,谢珠红,钟爱英,等.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应用床边综合能力培训的效果观察[J].浙江医学教育,2014, 13(1):45-47.

[17] 王艳红,斯银平,齐翠,等.模拟演练在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9):227-227.

[18] 张珂.神经内科低年资护士应急能力培训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3):103-10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