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课堂教学观察8篇

时间:2023-05-15 16:12:4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观察,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观察

篇1

1.课堂观察的魅力就在于聚焦课堂,指向具体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是一种基于课堂的校本教研。它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句话:“为了课堂”、“通过课堂”、“在课堂中”。“为了课堂”是指课堂观察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解决校本化模式实施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每一个教师对模式内涵的理解,熟练运用模式的操作要领,实现模式的教学价值;“通过课堂”,就是在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课堂中”,是指研究自己学校教室里,甚至是自己课堂里产生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必须经历对校本化教学模式实践的总结、提炼阶段,这一阶段需要借助课堂观察,通过诊断性观察,对本校的课堂教学现状做出比较准确的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提炼性观察,引导本校教师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选出自己认为得心应手、最满意的几堂课,作为分析研究工作的第一手材料,总结出学校和教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的范例,归纳、提升形成学校和教师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只有如此才能体现教学模式是学校教学实践的结晶,体现模式构建的校本化特色。

建构教学模式,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由于学校在总结、提炼模式过程中缺少专业力量支撑,模式本身必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唯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被发现和解决。另一方面,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模式内部存在着一个不可避免的悖论:“模式的概括程度愈高,涵盖面就愈大,适用范围就愈广,可操作性却愈低;模式的概括程度愈低,涵盖面就愈小,适用范围就愈窄,可操作性却愈强。也就是说,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普适性之间是二元对立的。”要尽可能地消弥这种二元对立,必须在学校总体模式的引领下,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实际,分化出多种变式,形成学科教学模式群,从而发挥总模式整体功能。学科教学模式群的构建要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立足于课堂教学,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才能形成一系列体现不同学科特点、反映不同教学风格、针对学生实际且可用、有用、实用的模式变式。

2.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学科模式群的构建,教师的专业合作是保障。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阐述教师的专业合作时说,目前学校教师之间能成为“话友”的比较多,也很容易,但能成为“作为合作者的同事”很难也很少。崔允都教授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亟需提升以集体备课、听评课、公开课展示等为主要形式的“典型”校本教研活动的质量。他在分析“典型”校本教研活动质量不高的原因时指出,教师之间缺乏专业合作是提升质量的重要障碍。而课堂观察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教师之间合作的专业活动。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可以验证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依靠课堂观察合作体。

第一,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打破常规的创新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智慧。面对复杂的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通过运用课堂观察技术建立合作体,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在合作中,抱着、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课堂教学改革,不是教学经验总结,而是一项专业活动,必须提高校本教研的专业化水平。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课堂观察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成员根据各自的观察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课堂教学改革,不可能搞运动式,靠突击,必须持之以恒。因此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和行动方案。课堂观察因为有一个固定合作群体,更因为在专业化活动中所享受的成功体验而建立起来的心理纽带,使研究更加有动力,更有持续性。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言,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开展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可以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可以不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可以“为我自己”,也可以“为群体中的他人”;可以一个人观察,也可以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3.课堂改革要改善学生学习状态,对学的研究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研究课堂教学必须对学的时间、内容、方式进程加以深入研究,从学什么、如何学的角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研究模式的有效性。但是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是应从教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学校教学模式的流程基本上是从教学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改革要有所突破必须打破这一思维定势。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应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采用课堂观察技术研究课堂,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依据自己所理解的教学理念,选择和设计课堂观察工具,这对已经长期习惯了传统听评课方式的教师而言,要在短时间内就要试图深度推开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建议采用以下两个基本策略。

篇2

【关键词】 初中 语文 课堂教学 课堂观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10-033-010

课堂观察作为一项科学的课堂研究方法,能有效地发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观察的简介

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传统的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研究的最主要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不能如实地反映课堂环境。所以,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被用来理解、诠释课堂。课堂观察发展至今,已逐步得到中内外教育界的认可,促进了学校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在我国,课堂观察研究对象是学生和教师的课堂活动,而大班授课和硬件设施的落后对课堂观察的客观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能很好地保障课堂观察的效果,先进的评价理念机制是软件设备,而小班授课教学,使得教师有足够精力进行课堂观察,先进的硬件设施很好地弥补了老师进行课堂观察的不足之处。

二、课堂观察的结果

我们以初二(3)班(以下简称三班)为研究对象,对三班进行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通过两个星期的观察,我们发现:三班有60%的学生处于学习主动积极状态,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高;有40%的学生学习状态消极被动,经常出现上课跑神、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如何使他们认真听讲、及时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于学习方法和习惯,只有30%的学生能主动预习课文,而认真预习课文,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的学生更少,有20%的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付出的努力和成绩不成正比,学习效率低;有10%的同学自律性差,有学习愿望,却很难付出行动;班上只有4、5个同学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不愿意课堂发言;勇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多数等着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对于碰到的问题,愿意并且会查阅参考资料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0%左右,相对于其它班级自主学习的学生比例比较低;对于课堂练习题,熟悉的很多,但真正会做的很少,并且,由于粗心大意,又很容易做错;部分认真听讲的学生,并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自用,实际学习效果很差。

总之,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率低、自律性差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针对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主要表现为:上课跑神、说话、不能认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睡觉、吃东西、打闹等恶劣行为,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干扰正常教学秩序。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有不端正学习态度的学生占总人数的40%。导致态度不端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看,主要还是由于贪玩导致知识出现断层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越来越大,最终不能跟上老师的课程进程,自身又没有改变的信心和方法,处于一种自我放弃的状态。从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类学生所占比例最多,也是老师最应该争取的对象。针对此类学生,老师和家长应保持耐心,采用适合的说教方法。老师,引导学生制定适合自身的学习计划,避免急功近利,对课程一点点地追赶,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及时予以开导;家长,注意不要给学生施加太大的压力,对于每次的进步要给予鼓励。

四、针对学习效率低的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低主要表现为:学习努力刻苦,埋头苦干,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甚至低于班级的平均成绩。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学习效率低的学生占总人数的20%,总的来看,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没有听课技巧,下课一个人摸索、领悟;二、不能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融会贯通,只注重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三、为了节省时间自学,很少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不能学习新的学习方法;四、不注重课堂发言。针对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几个问题,老师应该找他们进行谈话,针对不同的原因对症下药。对于听课技巧不对的,老师要教会他们去分辨讲课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对关键知识点的把握。

五、针对自律性差的教学方法

学生自律性差主要表现为:有很强的学习愿望,但是很难对自己进行管控,不能有效低督促自己进行课前课文的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完成课后作业。通过课堂观察,我们知道这类学生占总人数的10%,尽管这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时还会违反课堂纪律,但是由于他们有学习的愿望,也应该是老师尽量争取的对象。对于这类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管控,监督完成各类学习任务。在课堂上,老师应督促其认真听讲。最好把他和自律性强的同学做同桌,无论在课堂还是课下,对其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行为方式。家长要密切注意学生是否完成了家庭作业,留言成绩的变化,监督他们认真完成作业。

结束语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容易地找出学生学习的状况,并总结归纳出最常出现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的人数和所占的比例,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办法和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和总结,从笔者实际的教学经验来看,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观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研究方法,只有不断地创新,大胆尝试,才能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赖俊明.新课程背景下适应初中课程发展的教学评价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8).

篇3

关键词:高效课堂;观察;反思;课堂含金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9-0261-01

作为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以观察课堂、注重反思为重要手段,才能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一、观察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必经之路

观察就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在我认为做好课堂观察首先从听课入手,听课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所以,做好有效的听课就能将观察得到延伸。

首先,我谈如何听别的老师的课。

1.听别的老师的课是有准备的去参加审美活动。有“备”而听。听课前有充分准备,要对讲的课程内容有所了解,了解上课教师的意图,知道要听的课,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听课者该做些什么呢?其实听课过程中我们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更要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这是更高境界的美。

2.听别的老师的课是给自己教学中的思考与困惑寻找舞台。听课是从感性的有效观察到理性思考的思维活动过程。一看教师,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看教师运用教具是否熟练,看教法的选择是否得当,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否得法,看教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处理是否巧妙。二看学生,看整个课堂气氛;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看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看学生的练习、板演、作业情况;看学生举手发言、思考问题情况;看各类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看学生与教师情感是否交融;看学生学习习惯是否养成;看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所以听课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效结合的思考。

3.听别的老师的课是用别人的方式完善自己的参与性活动。一位专家说过:“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听课,必须伴随着多思考才能有进步、有提高!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上得好的课,应该看得出学生是怎样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的过程。在课堂上,学生答错了,答得不完整,答得结结巴巴,这是正常现象,正因为这样他才要学习。老师的功夫也就是在学生答错时,能加以引导,答得不完整时,能加以启发。所以听课,一定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思考之后,可以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导学案。

其次,我谈谈如何听自己的课。我们在不断地“走出去,请进来”听别人课的同时,是否有人考虑过也多听听自己的课呢?也算惊人之见,闻者愕然,自己讲的课又怎么去听呢?我认为每个老师上课前将自己的课想办法录下来,待夜深人静之时,打开播放器,闭上眼睛,开始聆听自己白天的教学录音。这不是自我陶醉,而是仔细地去听,同时也是挑剔地去听,以求找到自己教学的不足。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堂课听下来,就可以发现习惯语、口头禅疙疙瘩瘩,很不舒畅……经过长时间的听,很自然的一些习惯语和口头禅就会彻底得到很好的解决,语言自然顺畅了。

“一堂课不一定要有公开课那样的排场,但要有公开课那样的态度”。尽管我们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是真正了解自我的还是自己。同样的上课录音,去给他人听未必能发现那么多的问题,甚至在他人提出建议时你也未必服气,而当你静下心来时,仔细聆听自己上的课,从中发现的问题,你会加倍努力地去克服和改善。当然,不管你达到什么境界,一堂课自己听下来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力求使自己的缺陷越来越少。

另外,我在尝试和学习一种自己听自己课的艺术形式,就是“用课堂瞬间观察自己的教学过程,既自己当堂听自己的课”,说来也不难,就是说当你在实施问题引领、目标导学、当堂训练等这些指定或选用模块的过程中,用自己思维的空余马上回顾课堂中已完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话的表述,每一例教学行为或者案例处置……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不可能,但我告诉你,你试过吗,我试过,我也正在尝试。

二、认真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

教学反思的方式有:触景生情反思法、回顾小结反思法、理论学习反思法。

我们目前正在推行“3+X”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改革,上面我谈了听别人的课,当一堂课听完了,你要小结、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在做触景生情的反思(这样比喻可能不太恰当,但我没有找到更好的说词,所以就将就着谈了),课堂中老师将六个模块进行了演变与推进,我的点评就是我看了之后,对课堂进行反思,当然缺少不了重构,由他怎么做,演绎到我怎么做,这是触景生情反思法的关键。

我上面谈了听自己的课,当然这个环节就是说说自己的课后反思了,这种概念我们已经操作了十年了,如何进行课后反思,这是每个老师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的理解中,我命名为回顾小结反思法。

篇4

关键字:小学数学教育;课堂教学;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36-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逐步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步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教育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推动科技迅猛进步,进而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因素。当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人类教育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阶段,而当代小学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小学数学教学概述

科技的高速发展极大的推进了数学的应用与发展。无论是其他领域,还是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涉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与数学解答能力。因此我们说“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并用于现实”。小学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有着双重内涵:从时间上看,数学教学需要考虑儿童身心特征和学习与发展的规律,意味着从数学教学主体出发,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以及文化本身发展与积累和优化的双重需要,选定或构建一个特殊的场域;从空间上来说,数学教学需注重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出发,考虑数学知识的无限丰富性,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技巧的同时,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文化和环境的复杂互动过程中达到实现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的学习数学科学及其优化活动。

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内涵

“生本课堂、田野观察”是在当今新课程教育教学下提出的一种教学策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去营造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通过课堂中细心的观察,为有效地评价学生在教育田野上的前进步伐提供实质性宝贵的原始素材。促使课堂教育使学生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坚实,越来越可靠,并成为学生成长原动力。

由于小学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居于初始阶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因此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基础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在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审视、科学的处理加工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是关键,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生本教育应具备怎样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是构建生本课堂的重点。在此笔者认为,其教学观应该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民主尊重学生”;教师观的重点在于“全面依靠学生,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应当从实践中学习,从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的作用,并依照自己的天性来学习。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而生本课堂、田野观察,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尽可能地精简的讲述基础知识,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让学生在田野里自己耕耘、劳作、收获。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的

必要性及其实施

(一)新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指的是“师本教育”,它主要依靠老师教,是一种以教师的活动为本体的教育。可以说师本教育所形成的只可能是灰色的课堂:教师在讲台卖力地讲述,想把所有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海,却未得奇效,许多同学在座位上听着听着就走神,或发呆、或打瞌睡。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旨,离开了人之素质培养的轨道。

有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生本课堂”通过数学问题生活化,将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的地位上,“田野观察”通过围绕学生学习活动细心观察、调查、总结,由带有泥土气息的“田野”记录给出对学生的评价。

新策略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应用,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无论是在学生学习的热情上、在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还是在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对知识的运用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二)生本课堂策略的实施。老师努力给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给不同的运算赋予不同的情景,通过应用题来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例如,对低年级同学,可让其在家长的帮助下测量一下自己走路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引导其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让学生在剪纸的过程中去学习轴对称图形;去商场购买学生喜爱的食品去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法则。

(三)田野观察的实施。课堂观察是提升课堂信息交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一种基于课堂场域中的“田野式”观察所带给学生的是客观的评价,良好的引导。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学生是否认真;观察学生是否积极(如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并询问);观察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观察学生是否自信(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观察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能否清楚的给出问题的答案);观察学生是否善于与人合作;观察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观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即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观察。

只有认真的观察并加以准确的评价、指出学生的优缺点,才能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对于学生的优点加以鼓励,如有进步更不要吝啬表扬。

四、综述

总之,数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生活是十分重要的。当代教育需要培养的是科学知识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全能型人才,要不断探索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塑造。如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生本课堂,田野观察”策略已经并广泛采纳,通过师生、家长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云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与探索[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189-202.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5-166.

篇5

[关键词] 课堂教学;互助;观察;多向交往

据调查,职高学生对文化课厌学情绪最重最普遍的是数学。大多数学生觉得数学课事不关己,反正听不懂也没这个信心和闲心去听,久而久之,感觉数学课冷漠、机械、无聊。甚至作为数学教师也在这个氛围的迷宫中转。因此本人认为职教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改革。本文观点为职高数学课堂教学要多向交往,在课堂中,要求生生之间坦诚交往,互助互学;在师生之间,平等交往,亲切和谐,讲学乐学;在教与学之间,科学“交往”,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师生双方能真诚合作。数学这门学科具有抽象性,但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真正理解且具有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情景之中。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景”,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各种感官不能被调动、思维不能被激活,就不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景,也就体现不出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更不会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1、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

传统的课堂交往教师重在呈现教材,学生被当作接受信息的“容器”,主要关心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忽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彼此作用。一些课堂教学相互作用的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彼此作用,否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承认有这种影响力,也常常把它看作是带有消极作用的破坏力量,把课堂看作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过于简单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发生在同伴群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我们长期以来却对之视而不见,弃之不用,甚至当作消极因素,这也是目前职教数学教学效率不高,上课冷漠无聊,师生负担过重的重要因素。课堂中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在教师组织领导下,学生以同伴形式或以小组形式主动探究课本,讨论问题,互相交流。这包括好生之间,好生与差生,差生之间的多种交往。在交往中,他们既加深了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促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这正是职高生心灵所需要的。同伴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远比教师对学生的说教要有力度。这里需要特别提出来的是,一节课教师不一定能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好生与差生的成功交往,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差生心里的疑问,从而提高了整个课堂的效率,也减轻了教学负担。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辅助者,协调折合促进者,当然更是纪律管理者、组织者。

2、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各抒己见,言无禁忌,自由争论,不畏权威,思想撞击,畅所欲言,敢于交锋,敢于对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热烈讨论的智力活动情景,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出现最佳活动状态。这时不论数学好的,还是数学基础差的学生都能进入这种情景,从而自觉地思考问题,排除了对练习的恐惧感,不再以无聊消极的应付态度对待。从职高生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说明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即使由于自身的基础原因,对知识的理解处于未知或半懂、不懂状态,但这种氛围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可能会打动他们的心灵,至少使他们不会对数学产生反感,反而可能会产生征服欲望,发挥心理潜力,破除思维定势。

3、学与教的互助交往

数学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掌握、运用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假如一节课只有教师声色并茂地讲,没有学生参与是失败的。很简单,学生没有参与,学生如何能理解和领悟数学知识和精神,目标没有实现,如何谈成功?而为什么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启发、引导才能实现目标呢?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生长和固着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上,他们对问题的钻研正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数学知识不能由教师恩赐的,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并转化为内心体验,才可能是有效的。实际上即使是满堂灌的教学,要想取得成效,同样离不开全体的领悟,离不开全体内化的过程,所以,真正有质量、有效率的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在认知活动的能动作用。另外必须强调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根本特点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自动、自觉地学习,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法的指导方法是形形的,如采取集体辅导,小组谈话和发现个别现象,个别对话,平等交谈,与学生交流学习经验和心得体会。把感知的对象集中在少数事物上或具有鲜明特征的事物上,也就是说知觉具有选择性。根据知觉的这一特性,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围绕目的,主动地选择感知的事物进行观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感受性,思维也才能清晰准确。例如:在椭圆定义的演示实验中,根据多媒体中椭圆演示的过程,目的是要得出椭圆是怎样形成的,而不在于椭圆的图形本身,因此在演示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把观察的重点放在:(1)在准备演示椭圆时,应注意两个定点及定长(无弹性的绳子),且绳子的长要大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2)在椭圆的演示过程中,什么在不断地变化,什么不在变化的(动点及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是在不断地改变;动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和不变)。这样抓住这一点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出椭圆的定义:平面上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认识事物都是从观察开始的,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也就无从分析和解决问题。凡是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乃至一切有用的人才,都十分重视观察并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生物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总结自己经验时说“我并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可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此细心观察的能力,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篇6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性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学习的过程和任务适应学习者。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一些视角观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观察目标性,就是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表述是否合适,师生是否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度如何。心理学实验表明,有明确的目标较之无明确的目标,可以节约60%的课堂时间而获得相同的教学效果。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1.辩证地认识三维目标的关系

新课改所倡导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者既各有内涵,又相辅相成。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是教学的基石。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也不可能形成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的长期目标,而不是某一节课的课时目标。如果硬要每一节课都写出一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那就是形式主义地“贴标签”了。

2.认真制定和表述符合新课标和学生实际的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要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因此,目标表述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此外,教学目标还应简明、具体、可操作,要用“识记、复述、列出、辨认、区分、比较”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行为动词来表述。

3.课堂教学是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

我们执教的每一堂课,都应是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回顾教学目标以检核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制定教学目标并在上课的过程中用多媒体在屏幕上一晃而过“展示”给学生。虽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完全达到既定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只是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的课堂教学,是不足取的;同样,那种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弱化了知识与技能,或者是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通过讲授偏面强化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观察层次性,就是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是否考虑到了学生的不同层次。受遗传、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如提问、做练习、布置作业、进行评价等)时,应兼顾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如果总是反复提问那几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坐在前排的几个学生或者是举了手的学生,那么,在层次性教学方面便是有缺陷的。

1.在思想认识上,要了解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做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认为人的智能是由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关系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等9种智能构成,并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能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发展的潜力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这9种智能,只是这9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也就是说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即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教师形成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根据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教师更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

我国历来就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之说。宋代的朱熹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赞不绝口,他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近代的陶行知先生提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的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积70年教育实践之经验,提出了“人人有才,人无全才,鼓励冒尖,允许落后”的人才观。

正如马克思所说:“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使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

2.在行为操作上,要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本来存在较大差异,却硬要在同一时空中让学生按统一的目标发展,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如果能够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制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分层”可以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可以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要注意避免以下问题:①只注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围圈坐,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②只要学生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哪怕是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③讨论的时间没有保证,有的学生还没有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便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④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引导者,而是一个纯粹的“设计”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讨论环境中;⑤小组内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往往是优秀学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科成绩差一些的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是处于陪衬的角色。

1.规范性的内涵

观察规范性,就是要看师生在课堂上是否用普通话交流,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逻辑清晰、富有感情和感染力,板书是否工整、条理分明、图解准确合理,演示操作是否规范、讲解清楚、现象鲜明、可见度强等。

2.科学性的几个“看点”

观察科学性,就是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科学地使用教材、是否科学地设计和讲评练习题、是否科学地分配时间、是否科学地使用媒体、是否科学地进行学法指导等。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再加工,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用教材教”,也就是科学地使用教材。显然,认真钻研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位教师认真研读、感悟、领会。“用教材教”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上;“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用教材教”不是无视教材,或过早、过多地补充内容,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它需要教师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实践新教材,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科学地设计和讲评练习题,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在习题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②设计开放性习题,提倡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③设计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有益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习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科学地使用媒体,科学地分配时间。选择使用媒体的唯一原则,便是有利于学生主动而成功地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好看、生动。科学地分配时间需要观照以下几个时间点:①讲课、提问用了多少时间?鼓励学生咨询或独立思考又用了多少时间?②组织教学并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用了多少时间?③评估学生行为用了多少时间?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必须认真领会新课标所倡导的学科教学理念。如化学科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探索性的学习是唯一正确、科学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探索性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性和接受式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比如化学科常用的有效学习的方法就有要点听课法、纠正错误复习法、由厚转薄法、眉批式笔记法、比较记忆法、口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互相检查学习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在讲学法的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态度亦不可少,倡导学生专心听课、做好笔记,及时复习、认真做题,独立思考、动手动脑,不懂要问、直到真懂,追根溯源、勤下苦功,每章学完、系统复习,学会总结、掌握联系,认真实验、细心大胆,不怕困难、反复钻研,败不自卑、胜不自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反馈和激励的作用并将它们灵活地运用于教学过程。

1.反馈性的内涵及注意事项

观察反馈性,就是要看教师在讲解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是否观察学生的面部表情和课堂学习气氛,或通过回答、交谈、板演、实验、提问、练习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布置学生练习时是否下去巡堂;能否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练,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设计矫正方案;能否及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要求和进度,学生不懂时能否进行回授;是否经常与原定的分层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对照,矫正教和学的误差等。

教师要尽量在课堂上进行反馈、矫正,避免“头重脚轻”:前面讲得太多,后面没时间练习测评。有些教师喜欢把练习和检测放到课后去,这样反馈信息的即时性弱化,极易失去矫正、回授的最佳时机,并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2.激励性的内涵及注意事项

观察激励性,就是要看教师当学生表现好时能否及时表扬,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是否及时鼓励;能否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能否用活动和语言、手势、表情、神态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是否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能力;是否鼓励学生对他人进行评价,使学生从中认识到自已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是否遵循及时、多样、适度激励的原则,既不简单否定,也不无原则地肯定;是否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的错误并改正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95%的人有自我贬低的倾向,学困生更为严重。心理学同时还告诉我们:“没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学生激动和受鼓舞了。”因此,要经常给各层次的学生以多样的、广泛的、适当的鼓励,使学生的成功得到肯定,从而树立自信,提高求知欲望。如低层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选做了高一层级的练习题,要及时给予鼓励,使其“重新发现”自我,迈向更大成功。对于失败的学生也要鼓励,旨在帮助学生看到失败中的成功点,找到不足,争取下次成功。

让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开放性地组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全面、健康的发展。

1.建构性的内涵及观察视角

观察建构性,就是要看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学生自己是否预先建构了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网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引导学生交流、完善自己在预习时建构的知识网络;是否告诉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等办法建构知识网络;学生已经或重新建构的知识网络是否科学、有效等。

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避免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变成让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使出教育学上所有的巧妙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地容易掌握。然后再将所有的东西要求学生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

2.开放性的内涵及观察视角

观察开放性,就是要看教师设计的课堂是否向课前开放(课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预习新课);是否向课后开放(将课堂学习内容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是否向室外开放(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车间、地头上课等);是否向家庭开放(家长可以参与教学,家校合一,齐抓共管)。

观察独特性,就是要看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的钻研是否深刻、是否有真知灼见,能否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是否博览群书,讲起课来纵横捭阖、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吐语不凡;能否指点有方、循循善诱,从而使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是否有超强的教学机智,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的情况,总能机动、灵活地作出应变;是否身怀绝技,常使教学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赞不绝口。

篇7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观察探究,观察,小组合作学习

    观察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图片、实物、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解决问题或发现问题的一种探究学习方式。它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观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从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观察探究学习。

    1、组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观察探究的主要组织形式,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在进行观察探究学习前,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人数合理( 5-6人)、优化组合(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工明确(组内有不同角色)的合作学习小组。

    2、创设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学生都有好奇、好胜、好动的心理,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探究活动时,充分利用这些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创设情景的方式是多样的,如图片、新闻、事例、影象、实验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加以选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播放一段《昆虫世界》的影片剪辑,展示形形的昆虫,把学生带入美妙的昆虫世界,激发他们想进一步了解昆虫的学习探究欲望。

    3、呈现对象,明确探究问题

    科学家波普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知识,去实验,去观察。”所以可以说,探究始于问题,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问题为探究提供了不竭的原动力,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和为摆脱问题困扰的心理愿望,才使探究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教师应及时、准确地向学生呈现观察对象,明确要探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图片、实物(标本)、影像、实验等直观事物。例如在学习《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组昆虫标本:天牛、蝴蝶、螳螂、蝗虫、蝇、蚂蚁等,同时提出了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如表)及思考的问题: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表中的项目清晰的表明了学生要观察探究的内容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

    项目

    昆虫

    触角(对)

    复眼(对)

    翅(对)

    足(对)

    个体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有(无)

    数量

    大小

    身体

    分部

    天牛

    蝴蝶

    螳螂

    蝗虫

    蝇

    蚂蚁

    4、指导观察,引导协作探究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只有正确的指导,才能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培养出较强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分两步:①学生动手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传授观察的一般方法、步骤、工具的使用,以及注意事项。但具体的技能则必须在实践中掌握。例如上面提到的观察昆虫,由于昆虫标本有的是浸制的(如蝗虫)、有的不卫生(如蝇),因此要提醒学生观察时要用工具(镊子)、不要直接用手拿昆虫、观察完成后应洗手等常识。②学生动手观察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和纠正观察探究中的差错,使学生在观察中有重点、有比较、有分析、有推理,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观察能力,促进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辅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观察记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观察探究提倡的是合作学习,因此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各探究小组的成员相互协作:观察、讨论、记录等,共同完成探究问题。

    5、组织交流,激励学生质疑

    交流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检验学生观察探究效果的重要手段。经过学生的认真观察、积极探究,学生获得观察探究结果后,他们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成就感,会有一种表现和展示的欲望。在交流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发现各组之间的差异和存在的不足;同时在讨论交流中会诱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例如《节肢动物 ----昆虫类》一节中,通过观察探究,学生发现这些昆虫在触角、复眼、足的数量和身体的分部上是相同的。而身体大小各不一样;同时学生还发现蝇的翅只有一对,蚂蚁没有翅,而其他昆虫都有两对。这样学生在探究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课题。通过进一步观察探究讨论和老师的解释,学生终于明白了蝇一对翅、蚂蚁没翅的原因。然后通过思考、讨论,学生就能比较准确的归纳出昆虫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6、合理评价,激励探究学习

    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一种肯定和赞赏,更是对学生的鼓励。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的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对学生观察探究学习的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也可以是教师评价。但我认为应以教师评价为主,在学生心里,他们在乎同学的认同,更在乎教师的认可,因为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权威。因此当学生通过努力得到结果后,教师应对学生的辛勤劳动给予一定的评价。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对每一位或每一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给一个参考性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从而激励他们再次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探究性学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陆璟《惟存教育》2002-05-21

篇8

关键词:课堂观察;课堂教学;作用

课堂观察就是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的一种方法。课堂观察的对象不定,可以是教师观察自己的学生,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观察。这里主要讲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了解学生是否取得预期的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某些问题并制定恰当的计划帮助他们;了解学生是否觉得教学有趣,有价值;了解教材是否适用,一些教学的技巧或活动是否适宜重复使用。课堂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这种能力和技巧是教师所必备的一种专业素养。

一、课堂观察的步骤

1.课堂观察前的准备:确定观察的目的和规划。教师要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次数,还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观察的主要内容。在这里,观察的内容是依据观察目的决定的。教师要使抽象的观察目的细化、具体化,使之能够被观察。为了使观察系统化和具有可操作性,教师还应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相关技能的要求拟出观察的具体内容。《课堂课程标准》分级别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目标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如要了解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根据新课程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语音语调、流利程度、可理解度、用词恰当、观点阐述、交际策略、身体语言、情感态度、文化理解和行为表现等。教师可通过比较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了解教学效果。另外,设计或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或工具也很重要。

2.课堂观察:进入课堂及记录资料。课堂观察的实施阶段一般包括进入研究情境以及在研究情境中依照事先的计划及所选择的记录方法对所需的信息进行记录。观察者应先征得同意,并尽快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以消除被观察者的怀疑和戒备心理,也消除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可采取不同的课堂观察记录方式,记录被观察者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行为出现的时间和频率、师生言语或非言语活动的内容,也包括一些其他行为的文字描述以及观察者的现场感受和理解,还有一些音像资料也不应忽视。

3.课堂观察后的工作:资料的分析与结果的呈现。教师通过课堂观察收集了一些资料,一般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课堂观察的目的不是为了写成研究报告或论文并发表,也不是为了填补某种空白或构建某种理论,主要的还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课堂观察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1.利用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变教学理念。以往,课堂教学大多都是“一言堂、满堂灌”,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要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启发性课堂,让课堂在充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轻松进行。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以生为本”,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在互动中构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观念,灵活运用新课程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互动引导语和互动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及时向授课教师反馈,从而帮助教师提高语言表述能力、组织互动能力及构建问题链、引领有效互动的能力。

2.利用课堂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便于教师提高灵活的应变能力,有针对性地施教。为了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我们精心设计了课堂观察量表。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行为,课后再现给授课教师,让授课教师深切感受到教学的实况并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纠正学生不良的习惯,及时找到进行二次备课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

3.通过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课堂提问随意、肤浅,没有针对性,这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每一次提问,精心选择每一道问题,让每一个问题都具有“灵气”,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提有效问题,摒弃无效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课堂观察,认真记录授课教师的每一个提问及学生的反应,课后和授课教师一起进行研讨,分析哪些是有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发扬;哪些是无效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并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略,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授课教师的提问艺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