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12:4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培养方向,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15-0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2]马贤水.试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大学生就业[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66-167.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思维;教学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6-0071-02
进入21世纪,数学已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思想库。数学是一种关键的、普通的、可以应用的技术,而大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可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意识,而且可以促进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和兴趣。
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较之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便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因此,人们通常将数学思想与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概念——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如分析与综合、分类讨论、类比、化归、归纳与演绎思想等;另一类是数学学科特有的思想方法,如集合与对应、数学建模、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极限、概率统计的思想方法等。
二、教学中主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
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领悟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能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蕴涵于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率着数学知识。教师在讲授概念、性质、定理的过程中应不断渗透与之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数学思想,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及推导过程,搞清知识点间的联系及其因果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蕴含在知识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1.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分类是通过比较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差异然后根据某一种属性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既是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方法,又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在解题时,它能避免思维的片面性,保证不遗不漏。整合就是考虑数学问题时把注意力和重点放在问题的整体结构上,通过对其全面深刻的观察和分析,从整体上认识问题的实质,把中间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量作为整体来处理的思想方法。
2.用函数与方程思想研究问题的方法。所谓用函数思想研究问题的方法,是指在研究数值问题时,引进函数,将要研究的数值看为此函数在某点的函数值,通过函数的一系列性质得到函数的关系式,再取自变量的特定值,从而达到研究数值问题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尤其广泛应用于证明不等式,下面看一例题。
例1 设b>a>e,证明ab>ba。证明:先证ax>xa,x>a。由于ax>xa等价于xlna>alnx。令f(x)=xlna-alnx,x≥a。由于在x>a>e时,f′(x)=lna->0,故f(x)在[a,+∞)上严格单增,故f(x)>f(a)=0,即ax>xa。再令x=b,则ab>ba。
3.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与“形”两个方面。“数”与“形”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数量关系的研究可以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反之,图形性质的研究可以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思维策略,即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既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也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捷径。数形结合思想一方面,能使数量关系的抽象概念和解析式通过图形变得直观形象;另一方面,能使一些图形的属性通过对数量关系的研究,更精准、更深刻地得出图形的性质。这种“数”与“形”的相互转换,相互渗透,不仅可以使一些题目的解决简捷明快,同时还可大大拓宽我们的解题思路。华罗庚先生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离”。它的运用,往往展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数形和谐完美结合的境地。
数形结合在数学解题时应用也比较广泛。例如,不连续函数讨论增减性问题,函数求最值问题;根的分布问题及数形结合在不等式中、在数列中、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等。这些都是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体现。
4.化归方法的数学教育思想。数学中充满矛盾,对立面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已知与未知,异与同,多与少,一般与特殊等等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互相转化。转化的方向一般是把未知的问题向已知方向转化,把难的问题朝较易的方向转化,把繁杂的问题朝简单的方向转化,把生疏的问题朝熟悉的方向转化。
化归,即转化与归结,把有待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已熟悉的规范性问题或已解决过的问题,从而求得问题的解决。化归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思想方法。而实现这种化归,就是将问题不断地变换形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化归。具体的化归方法有多种,如恒等变换、解析法、复数法、三角法、变量替换、数形结合、几何变换等。化归方法的数学教育思想体现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
例如,《数学的发现》中记载:一个农夫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匈牙利大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想象出这样一幅美妙奇特的景象:牧场上,鸡和兔子全部亮相,兔子要站在地上(举起前腿),这时鸡和兔子都只有了两只脚。问题解决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
(1)脚底总数减少了一半,即只剩下70 只脚(变更问题的已知条件)。
(2)鸡头的数与脚的数量相等,而如果有一只兔子,脚的总数就要比头的总数大1,因此脚的总数70与头数50的差就是兔子的数目,即有70- 50 =20只兔子,进而鸡的数目就是50- 20= 30。这种形象思维的数学教育思想何等鲜明!
三、创新思维的培养
首先,打破大学数学教师“注入式”教学观念,营造一种互动的、无权威性的教学环境。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先决条件应该是师生的相互尊重和对待知识的平等接纳。教师应尽力营造适宜的数学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传授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掌握数学的定义、定理和相关的推论。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比较和思考,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作出总结。
其次,注意主辅教材有机结合。教材选择上教师应认真把握,以新教材为主导,其他教材为辅,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相关专业对数学的特殊要求,进行必要的内容调整。
再次,大学数学的教学必须强调学生的课堂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指定的练习,是解读信息、掌握概念、定理、法则及演算基本功的重要环节,一般情况下,在讲授某个求解或运算法则后,都应该让学生及时在课堂上做相应的基本练习,初步体会该法则的用法。教师还要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并且难易适中能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题目给学生做练习。
最后,培养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常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也就是说兴趣对学习的成效是非常重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介绍数学名人和数学家的故事体现出对数学的感情,充分表现对数学的认识和追求,以此感染学生、启发学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数学思想方法对实施创新思维培养的意义重大
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是为培养学生能力打基础,因为人们在教学活动中总要面对各种问题,并要寻求解决的手段和途径,我们教育学生也正是让学生有此能力。其次,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教学是为了达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防止学生分化和厌学,使学生真正得到全面发展。古人说得好,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受用终身。第三,加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能力提高有重要的作用。第四,加强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教学,能克服教师与学生就题论题和死套模式的老路,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
在大学数学中还有很多数学思想与方法都值得研究,如倒推法、归纳法、常数变易法等等。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清各种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朱士信.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大学数学,2003,(3):30-33.
[2] 乔治.波利亚.数学的发现——对解题的理解、研究和讲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5-27.
【关键词】大学生;篮球运动;攻防意识;培养
篮球的攻防意识的培养在学生训练中也起着主导作用,攻防意识的提高可以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我们在训练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攻防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训练方法做相应的完善,攻防意识与技战术相配合,使运动员的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从而达到训练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通过篮球运动员的正确篮球意识阐述并研究如何培养篮球专项学生篮球意识。
1、文献资料法
整理大量文献资料,了解篮球意识对运动员综合运动水平的影响因素。
2、观察法
通过对篮球专项学生的训练观察篮球意识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影响。观察篮球专项学生在实际训练中视野的范围的大小和技术的衔接能力。
二、 结果与分析
1、篮球意识概述
“篮球意识”是指篮球运动员在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在积极的思维运作过程中,对某种机制的训练培养逐渐形成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的特殊机能和能力。它是篮球运动员长期在篮球理论知识不断深化理解和在篮球实践活动的认识加深的过程中,提炼积累起来的一种正确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反射性活动。
2、培养浓厚的篮球兴趣
培养浓厚地篮球兴趣是培养篮球意识的前提,没有兴趣篮球意识也不存在。所以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篮球专项学生进行篮球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例如;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单项技术竞赛,如画三人进攻配合图,在理解了战术配合的路线、配合时机和配合变化等之后,学生根据进攻配合图进行练习,明确其他队员所处位置及移动路线,当进攻战术配合成功时,学生对所学的配合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篮球基本技术的训练
在篮球的技术训练中,不是孤立地练基本技术,而是在贯穿篮球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把基本技术训练和培养篮球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把学、练与用、变结合起来。
教师要引导篮球专项学生自我设计“对抗因素”,创造“对抗条件”,从而不断通过自我熏陶,根据不同情况制造假象,争取主动。在激烈的攻守过程中,利用篮球技术动作的幅度、速率、节奏、方向位置和真假的变化,来调和、迷惑对手,从而在比赛中主动制造战机,提高攻击效果,增强在篮球实践活动中实践应变技术的能力。例如;篮板球是很多篮球队的薄弱环节,篮板球训练应是经常性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
4、篮球运动中观察、分析判断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培养观察能力是培养篮球专项学生形成正确“篮球意识”的重要条件。篮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对任何一项技术动作的要求与运用,都取决于能否周密地在瞬间内做出正确的观察、判断。为此,在篮球技术训练的初期就必须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的视野训练。在技术训练中,要考虑有助于扩大视野的技术动作。如:运动员至多利用余光照顾到球或者不看球,视野的重点是观察场上全面移动情况,特别注意观察,这对运用应变技术,战术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
5、培养战术意识,深化战术配合,强化篮球攻防意识
个人战术意识的迁移是培养战术意识的关键。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实践的影响,例如,队员在进行持球突破时,教练员要求队员观察场上情况;如果没有防守人补防,突破队员直接突到篮下投篮;如果在突破中有防守人补防,突破队员及时把球分给同伴投篮。这样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了队员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配合意识。
在战术训练中强化“投篮意识”。在练投篮时,要求运动员的动作要简练,快速,准确。要强化他们出现机会必须投篮的意识,并能在复杂情况下,激烈对抗中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与对手斗智斗勇用眼神,动作的真假变化,使对手产生错觉,从而自如地投篮,提高在强对抗比赛中投篮命中。
在训练中除了要进行个人防守能力和协同外,在意识的方面也应该同时提出各种要求:积极地进行抢位防守的意识;失去球权后,立即进行防守的意识;打破固定看人界线的意识;对待球人的防守,应根据进攻队员的特点,机动变化,采取措施,起近防守,做到防投,影响控制对方传球和借机抢断的意识;对无球人的防守包括:强占断球路线,随时准备断球意识;护送的意识;队形机动变化意识;抢篮板球及反击意识。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行。篮球的攻防意识在篮球意识的整体目标中处于主导地位,它能客观地反映出一个篮球运动员在篮球运动事业中的潜在实力,在体育与运动学中篮球专业上的一种高要求的素质。贯穿于培养篮球攻防意识的历程中,这种攻防意识无不充分地显露了篮球运动员基于理论和实践活动上的综合素质。因此,篮球运动员对篮球意识的形成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是相当重要而且必要的。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必须与技术、战术、素质、智力多方面结合起来才行。
2、建议
在训练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大力发展观察力和思考力;训练时要狠抓基本技术,结合实践,加强对抗性训练,在复杂,困难的条件下锻炼运动员的意识、意志和实战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队员的篮球攻防意识,是极为重要且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循序渐进,按客观规律办事,就一定能够增强学生的篮球攻防意识,为其以后的篮球运动生涯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腾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29(4):54-57
[2]朱越彤.现代篮球运动攻击性防守综述[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59-61
关键词:方程式汽车;团队建设;能力培养
一、引言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将必须具有的岗位专业技能作为员工的基本要求之外,为了实现员工在工作团队中的价值最大化,团队协作能力也成为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团队新招聘员工时,新员工应能很好地弥补整体的不足,使团队协调发展。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互补,发挥团队最大优势,降低个人失误引起的损失,保证团队工作顺利开展且能按计划完成。
通过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大学方程式汽车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在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自从2012年开
始,我校借助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由指导教师团队向学校机械类、管理类、材料类、艺术类等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让在校大学生了解赛车团队项目管理和运营模式。
二、企业管理与人才培养
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让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实现不同的功能,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需要分工协作。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阶段,需要熟悉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的专业人士共同开展项目计划、预算拟制、可行性分析、市场前景调研等相关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阶段,人员调度、资金管理与物料采购、产品设计与工艺分析等工作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完成;通过不同信息渠道将产品完成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客户,直至项目完成。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上述某一阶段或全部工作,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不一定好,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任何团队都不应如此冒险处理。
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人才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内因,完整、合理的人才储备制度是团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团队中有人离开时,通过社会、校园和社会与校园组合招聘完善队伍,确保团队的完整性;若外部环境变化时,开展各种培训提高团队竞争力或者增加新知识使成员完成蜕变,增加团队市场竞争力。
通过现代工程项目,将高校、学生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在高校、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团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必然选择,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社会是人才需求的提出方和最终的决定者,并长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为了缩短毕业生的磨合期,高校通过修正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增加新知识点、提供实践平台等方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为了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相应工作岗位,可以在在校期间,通过丰富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过程完善自己;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为高校和学生都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和机会。
三、创新课程定位
面向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汽车工程学院通过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可为组建赛车团队储备力量,也可为大学生熟悉赛车团队运作和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为毕业生走上社会提供简单的岗位培训。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作为一门面向竞赛的创新型课程,较于教授系统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知识并予以应用的动力。围绕赛车竞赛这一主题,培养管理、技术、财务管理和营销等相关专业领域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各专业领域学生相互协作可以完成并做好该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扩充相应知识储备应对团队
任务。
赛车团队工作需要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等各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团队管理、资源分配显得特别重要。团队负责人需要处理人员安排、进度调整、场地设备和调解其他小组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负责财务和技术的人员需要解决完成车队成本核算、成本最优与性能匹配问题;采购人员需要联系供应商,并确保车辆零件能按时送到车库;营销人员需求企业赞助、推广产品和宣传团队等工作。所有上述相关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相互协作的有机集合体。
为了实现个体的有机结合,需要提高个体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不可能独自完成任务。在现代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工程的复杂化和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具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这些品质的团队成员是维持团队稳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上,项目实施通过经济利益将很多成员团结在一起,但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时,这样的团队容易出现人心涣散,除非经济利益不断随着个人欲望而增加。为了创建更加优秀的团队,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之间,要培养学生注重能力提升、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等方面。虽然大学生具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学生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四、结语
基于现代项目工程运行的方式,在探讨企业管理和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汽车专业特色,结合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提出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开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为例,分析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指出,大学生参与的项目,虽然本身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新田,李传昌,骆佼,等.探讨方程式汽车项目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15(4):48-49.
[2]陈登峰,嵇启春,赵亮,等.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与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S2):121-123.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221-02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直接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辅导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我们要正确分析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质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调整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
职业素质是人们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个体能力,它是由知识、技能、心理、道德等诸多要素所组成,它也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发挥作用。职业素质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情绪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等。经调查我们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具有下列特点:
(一)职业价值期望不合理
在一项针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调查中,73%的同学对自己目前的工资水平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劳动所得应该远远高于目前的薪金水平,愿意从基层做起的同学虽然达到了80%以上,但是却都认为不能忍受长期在一线服务。职业价值期望偏高,功利性偏强;职业评价存在盲目性,自我认知欠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需求;对自主创业存在偏见,害怕创业失败,创业热情不足等等都体现了当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期望不够合理。
(二)职业道德水平欠缺
在对用人企业的了解中,我们发现,企业非常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但是许多学生的不尽如人意,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敬业奉献的精神,受拜金主义影响,他们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物质收入,对于工资的多少非常看重,而且平日里组织纪律涣散,随便请假,如果迟到没有处罚就会任意迟到早退,个人对工作任务内容和业务内涵不求甚解,没有刻苦学习和向前辈请教的意识,眼高手低,爱岗敬业和奉献意识差。
(三)职业技能水平不高
虽然大部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和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专业知识水平远远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除了那些经过校企合作班的长期培训的毕业生以外,大部分学生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职业技能的后期培养才能够真正达到岗位的要求,因此,毕业生们在岗位上的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在岗位上发展得更好,许多毕业生没有意识到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对工作采取的是应付的态度,对自己的岗位发展没有规划,对个人的能力水平过于自信,专业拓展面窄,学习能力弱、外语能力低、计算机能力不足、信息意识弱、同时伴随的还有相关的岗位适应能力不足,诸如不善交际、缺乏团队精神、不具备创新能力等。
(四)职业心理素质弱
职业心理素质是指从业者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一些毕业生在访谈中反映,由于自己高考没有发挥好,而进入高职院校,在入校后常会悲观失望,缺乏自信心,耐挫力差、缺乏进取心,没有顽强的意志力和毅力,缺乏自我控制力和拼搏进取精神。此外,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和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与学习相关的事都没有兴趣,生活中常常因为同学之间的一些小事而大动干戈,甚至激化矛盾。而表现在岗位中的就是,不能接受前辈的正确指导,不听取他人意见,工作中时常闹情绪,因为人际关系问题而不得不转换工作的人数越来越多。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性格特点决定
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行为习惯,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外在表现还是源自于他多年来形成的性格,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关注,不合理的赏识教育过多,适时的惩罚教育太少,导致许多学生盲目自信,过于自大,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初入职场又不懂得尊重他人,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同时过度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对工作挑三拣四,不乐于奉献,敬业意识弱。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各式各样的不良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受炫富、拜金主义影响,许多人淡化了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勇担责任的价值观,更多的是追求不劳而获和各种物质利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碰撞时,私心太重;同时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靠自己的努力就能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让许多人丧失了立足于基层、靠个人打拼进而获得成功的信心,转而去追求所谓的捷径。
(三)家庭环境影响
家长是孩子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孩子从小受父母的价值观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社会和历史原因,有的学生的父母对社会不满意,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责任心差,给孩子造成了工作做和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心理,当来到内部竞争非常激烈的外企时,许多人仍不转变这种态度,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工作态度,从而导致了适应不良,工作表现不佳,却又不知错在哪儿。
三、以高职生职业素质培养为重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懂专业、会应用、有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面对严峻的就业竞争,如何在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中注入新的理念和内容,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为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模式探索新理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摆在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将职业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开创职业素质教育新领域、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强大的教育主体和教育资源,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利阵地,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阵地,积极探讨与此相关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
高校的品德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学生道德水平培养阵地,随着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越来越多的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发生了改变,盲目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礼仪诚信、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品质的培养,这些同时也是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因此将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二)第二课堂学习与职业技能提升相促进
面对高职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相对不足的情况,专业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除了理想信念教育、礼仪道德教育,也应该将职业技能水平的提升纳入进来,以第二课堂为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吸引同学们专业学习的兴趣,例如通过专业技能大赛、各类学习型社团、专业讲座等形式,将第一课堂的内容巧妙地引进到第二课堂中来,让各色学生活动的主题不单是为了单纯的娱乐,更多的是寓学于乐。
(三)心理健康与职业心理素质相融合
在调查问卷以及访谈中,我们发现高职心理素质现状有待提高,与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有50%以上的受访用人单位人事负责人反映面对目前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一些大学生缺少足够心理准备,当遇到困难时没有能力合理解决,出现各种心理矛盾,产生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造成了高职学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困难。我们要提高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心理教育认知水平,使他们在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关心和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或向心理咨询教师反映。第二,加强心理咨询,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情绪问题,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可以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指导解决,这样可以及时解决学生在心理和情绪方面存在的某些特殊问题。
(四)职业规划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相引导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一个描述和把握,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有利于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克服盲目求高,贪恋物质的职业价值取向,可以开展“职业榜样在身边活动”,将往届优秀的毕业生或者和专业相关的优秀职业人士请到学校来,让同学近距离接触职业榜样,寻找差距,弥补不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要更好地引导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这样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身上的优势和劣势,基于这些特点,进行合理的自我培养,更有利于大家形成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五)社会实践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质
1.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利平台,我们学生工作应该抓住这一有利阵地,进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大学生中大力倡导公益性活动,到农村进行宣传服务,关爱孤老等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引导他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培养他们的善意公民意识。
2.社会实践中将所学进行检验
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有机会接触社会,接触和未来岗位可能相关的工作,在实践中,有机会向社会学习,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团队协作意识,就积极推进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以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为先,让学生们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关键词:科研素质 大学 创新引导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69-01
一、总论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做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的调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本着样本选择兼顾到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原则,通过对话、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展开工作。其中问卷调研,共向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673份,有效回收率为83.65%,其中大一为551人占27.55%、大二为533 人占26.65%、大三为531 人占26.55%、大四为56人占2.8%。
通过调研得知,同学们对于参与科研素质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展示自我、结识志同道合朋友、提高求学及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术修养等,并未把物质或荣誉奖励排在首位,这从根本上切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得出:一方面同学们对于科研素质的提升非常迫切,与此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制约学生科研素质提升的因素。
下文将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以及制约因素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如何培养科研素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素质提出建议。
二、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研得知,在 “你觉得科研活动和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吗?”这项课题中,有5.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相关,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有没有科技成果无所谓;有4.5%认为不相关,“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老师,学生是次要的”,但同时有88.9%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有没有科研成果将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人数仅占总人数45%,其主动性还不足一半,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比例对于此科研活动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学校评比性活动的加分之类。科研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参加一系列科研活动,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认知上,不同人群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仍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充分认识到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学生的科研观念多局限于对综测加分以及科研素质对于自身事业的发展有影响的层面,眼界较为狭窄,应当对此方面进行合理疏导。
三、制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因素
通过调查显示,同学们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的意见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的扩建以及实验器材的完备方面,在“你在参加SRT、挑战杯、自主创业类以及与之类似的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的问题调查中,23%的参与者认为从导师那里所获得的指导作用有限,32.9%的参与者认为经费支持有限,68%的参与者认为各项进程手续复杂缓慢,45%的参与者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 ,43%的参与者认为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在“你要参加科研项目,最希望学校或学院提供怎样的帮助?”这个题目中参与者对优秀指导导师、咨询平台资金等期望值较高。在团队配合方面,参与者对团队配合的作用给予了相当大的肯定,但仅有56%的参与者认为能够有明确的目标,配合默契,能熟练操作。其他参与者认为能机械式的完成配合或者不能独立完成。
通过对制约因素的调查可以看出,诸多因素成为大学生迈进科研大门,提高科研素质的绊脚石。如何让绊脚石成为垫脚石,成为有关部门、高校以及学生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改进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科研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于科研意义的认识过于局限以及学生的科研主动性不高的现状,在学校层面上,应通过在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举办讲座,辅导员动员等各种形式,让大家初步了解科研素质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科研素质以及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自身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传播科研素质的提升对于以后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继续求学深造所具有的影响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目前学校硬件设施以及资金扶持对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制约作用,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加大财力、物力的投放,下发经费以扶持学生的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导师对于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指导,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时更新换代,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
3.优化审批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参与者认为在科研活动中各项审批手续复杂缓慢是其进行科研活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对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在目前科研活动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的不便,针对目前科研活动审批冗长复杂,耗时长,步骤繁琐的现状,应尽力去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和步骤,从而使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尽快有序的开展和进行。
4.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有待提高。科研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进行科研活动来实现,科研活动的完成不仅需要个人去亲身动手实践,也离不开团队合作。所以在活动进行中学生应积极主动地去动手操作,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锻炼自己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此外,应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小组成员协调配合去圆满完成一项科研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精神在科研事业的重要性,从而具备基本的合作能力,使学生提高科研素质。
关键词 与时俱进 英日复语 复语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鉴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进入变革与创新阶段,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外语教育应与时俱进为目标,在2010年新增“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 “英语专业(英韩复语)方向”两个复语方向,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先锋。本文以本校“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为例,谈谈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前景与发展。
1 什么是“复语型”外语人才
“复语”亦可称为“双语”,“复语型”外语人才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讲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是现今社会炙手可热的“复合型人才”中的一支新队伍。“复语方向”有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的传统培养模式,以一种较为新兴的模式在中国的各大高校逐步地发展起来。
这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体现在外语专业上,以英语为例,就是英语学科与某种学科结合起来,这些学科包括另一门外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交、经贸、法律或新闻,也包括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英语+另一门外语”的教学模式就是“双语”教学模式,它要求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在4年本科学习期间,同时学习英语和除英语以外的另一门外语,掌握两种语言的专业知识,洞悉相关国家的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从事相应的工作。
与以往到了大二后期或是大三时期再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不同,在大学四年时间以内,“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语”道路是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大学毕业为止。是一条真正的“双语复合型”道路。
2 “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成长
目前,我国开展“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教学的学校已有很多,比如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等,这些较为成功的学校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2007年就计划并开设复语同声传译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能用一门母语(汉语)和两门外语(英语+德/法/俄)从事口笔译的国际化的人才。
而作为“英日复语方向”的先驱——大连外国语学院在设置此专业时提出:“英语专业+外语模式为英日复语”。此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相对高水平的第二外语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第二外语在外交、外事、经贸、文化、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双外语翻译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借鉴了上述外语人才培养较成功的经验,更新了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从2010年起,新开设了“英语专业(英日复语)”“英语专业(英韩复语)”两个专业,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先锋。这两个新方向的开设,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开启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对“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3 我校“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特色
“英日复语方向”人才在“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领域中属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我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开设“英日复语方向”之前,也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以寻求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之道。“复语方向”人才的培养区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这一模式,而是采取“英语+日语”双语言培养模式。即两种语言学习齐头并进,无论在课时和课程安排上都是不相伯仲,充分体现了“复语方向”与“第二外语”培养模式的区别。我校借鉴和传承了成功高校的经验,不断改革创新,设置了有文理特色的“英日复语方向”。
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学制四年,其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与娴熟交际技能,又拥有较高水平的第二外语日语语言沟通能力,能同时熟练运用英语及日语从事与双外语相关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外经、外贸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就业方向可在外交、外事、外经、外贸、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亦能从事英语以及第二外语教学;也可在中小型日资企业从事文秘、翻译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上,也对英语和日语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并且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合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合标准”。此外,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在课程设置和知识能力要求上,既体现了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师范性”特色,又符合了现在“复语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我校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开设“复语方向”的高校之一,成为了西南地区这一领域的先锋,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们学校宗旨“文以养德、理以求真、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最好诠释。
4 社会对“复语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英语的普及化教育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大众的英语水平日益提高,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受到明显的挑战。而近年来小语种人才却表现出良好的就业形势。从调研数据了解到,2005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3.79%,而非通用语种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的就业率则分别为95.73%,86.38%,92.31%,92.73%,均高于英语专业就业率。因此,掌握英语和一两门非通用语种的“1+1”型外语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为此,许多高校也设置了不同的“复语”专业或方向。据了解,高校的复语专业的就业率均能达到80%以上,大连外国语学院的“英日复语方向”的就业率更是有着传闻中的“接近全部”一说。当然,这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语学习热”是密不可分的。
我校新增“英日复语方向”“英韩复语方向”的学生,将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新兴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去迎接四年之后的挑战,为未来的社会注入真正的“复合型”血液,让我们拭目以待,迎接一个新的“复合型人才”时代。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10.
[2] 孙玉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3(5):39.
【关键词】日语教学模式 比较优势 特色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财经大学2014年度校级“创新强校工程”教研教改一般项目及广东省教研教改项目“构建‘三维’平台,创新日语专业特色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78-02
1.全国高校日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
过去15年,在大学扩招的大形势下,伴随着中日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大学日语专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据李爱文(2011)统计,我国开设的日语专业大学的数量仅次于英语,成了名符其实的“小语种”、“大专业”(修刚,2008)。数量的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由于诸多高校日语专业大多以培养日本语,日本文学或日本文化的专业人才为主,结果培养目标过于雷同,导致供需失调。顺应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据1998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认为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 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等五个特征。随后诞生出了诸多的“日语+ a”(修刚,2011)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a” 代表“其他专业方向”。代表性的有“日语+旅游”,“日语+IT”,“日语+经贸”,“日语+商务”等。其中“日语+商务”最被青睐。根据李爱文(2011)的统计,“日语+商务”的高校达到235所,占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总数的35%。
但是在“日语+商务”教学模式欣欣向荣的景象下却日益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首先对于“商务”内涵理解的不清晰和课程设立的逐渐趋同;其次,讲授“a”的教师培训,招聘及授课语言问题等。为此,笔者以广东地区高校日语专业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广东省高校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商务课程设置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学校基本都有“日语+商务”的特色方向。调研的重点放在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高校如何把握日语语言,文学,文化等相关课程和商务方向课程的基本比例关系;二是比较人才培养目标的异同点。即各校是如何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来体现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查后,总结出如下5种基本模式:
2.广东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模式一: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传统综合性大学,立足传统日语模式。中大日语专业成立于1978年,历史较长。98年设立了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以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文化课程为主干,研究和授课相结合。社会人文底蕴丰厚,课程以培养学生比较扎实的日语的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和对日本文学、文化的了解。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日语语言能力为主。具有大致相同人才培养目标的还有以下一些其他大学。深圳大学日语专业设立时间较短,注重日本文化和文学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创立于2007年,有日语翻译,日本语言文化两个方向。把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学科追求;肇庆学院把培养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功底,日语综合技能较强为目标;惠州学院培养具有运用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较系统的日语文学基础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日本国社会文化,
模式二:以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表述比较模糊。起初以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化为主,后来加入了商务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于复合型和研究型两个方向的培养。虽然这里所强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内涵并不明确(即a所代表的专业方向),但是因为课程设置中开设的日本贸易经济等相关的课程基本属于商务范畴,所以这里暂且把它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看成“日语+商务”方向。与此雷同的是华南理工大学日语专业,其创立于2002年,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开设有数学,计算机等公共选修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课程。广州大学日语专业创立于2004年,培养实用型高级日语人才。和国家及教育部所倡导的应用型和外语复合型人才相近。但是明确表明了有商务日语,日语语言,日本文化等三个方向。
模式三: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代表,华南地区唯一的一所专门性外语类综合大学。从1970成立东语系日语教研室,之后并入了新成立的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成立时间达到了45年,是一所有历史传统的外国语大学。78年就已经获得了日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作为广东省高校首屈一指的省级名牌专业,其人才培养覆盖了学士,硕士,博士等三个层次。有3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5名左右的博士生。在全国日语教育及日本学研究界都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学基础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日语专业每年招收六个班,其中三个班为语言文学方向,三个班为翻译方向,4年前开始增设两个班为商务经贸方向。其中报名经贸方向的学生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开设多个方向的班级,选修课互相共享资源的课程设置模式。
模式四:以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为代表的本身某种传统优势特征的大学。这些大学的日语专业创建时间普遍较短,几乎都是大学扩招后成立的。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日语专业创立于2003年,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培养目标。国际商务方向有四门课程必修和两门选修课程。广东工业大学培养“日语为主、经贸为辅”,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商务课程包括商务日语、外贸业务与单证等。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日语专业成立于2005年,农工为其优势专业。以应用型日语高级人才为培养方向,把培养熟知跨文化交际的规则和技巧,了解国际商务运作基本程序和规范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五邑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和日本文化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商法、金融、单证运作、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能灵活运用日语从事商务活动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课程内容涵盖了管理学导论、国际商法、商务日语、商务日语信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日语洽谈、日本经济、日本企业文化等,开设的商务课程比例较大。东莞理工学院,培养了解日本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韩山师范学院成立于2007年,培养有特色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有商务日语方向。这些院校的日语专业创立时间短,在日本语言文学,文化为主的基础上,加入了4-7门商务方向的课程,力求在掌握日语基础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方向的知识。但是占授课总体课时并不高。
模式五:华南师范大学等师范类日语专业,似乎和商务有一定的关联。专业批准时间是1982年,硕士点是2010年。从其培养目标来看,与其他大学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略有不同,倾向于外事翻译人才的培养。主要培养外事、外经、外贸所需要的日语翻译、日本学研究以及日语教育等方面的人才。突出涉外领域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其开设的课程除了专业主干课程之外,这可以从外事翻译、经贸翻译等课程设置看出来。
3.广东高校日语专业商务方向分析
从上面的分类可以看出,广东的各个高校日语专业几乎都设有日本经济或者商务方向的课程,但是所占课程比例较低。都几乎把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这使得不论哪个级别大学的日语专业培养目标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非常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商务”的解释显得不是非常的清晰,没有明确本校独特的商务内容的表述。有点“ 赶时髦,随大溜”的感觉。为改变这种情况,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优势资源,重新整合,丰富“a”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各校日语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界.1998(4).
[2]李爱文.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11(4).
[3]修刚.中国高等学校日语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以专业日语教学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5).
[4]修刚,李运博.中国日语教育概览1[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