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课堂教学概述8篇

时间:2023-05-15 16:12: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教学概述,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教学概述

篇1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98-02

一、PBL教学法

PBL也称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提倡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为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领域最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由教师预先根据所要讲授的章节内容进行临床问题(病例)设计,依据具体病例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分组讨论,小组成员要从既有的知识与问题情境出发,去分析问题,表达自己对该问题的知晓程度、想了解的程度,再针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提出假设,查阅资料,在既定的时间内学习研究,返回小组、报告研究结论并重新反思问题,最终给出明确诊断和诊疗方案。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近年来,PBL教学法被广泛应用到《中医内科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及临床见习、实习带教、小讲课中,一改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讲授法的枯燥无味,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老师给出的PBL案例情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集思广益,对给出的案例情景进行分析、推导,最终总结出该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的病证,以及该病症的概念、病变脏腑、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大法、各个具体证型的治法方药、疾病的预防调摄以及该病证的西医学对应的相关疾病、鉴别等相关知识,还涉及到该病证的源流、范围及诊疗进展等。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方法能让学生在对给出的问题进行认识、分析、讨论、解决的整个过程中始终精力集中,这样的学习效率事半功倍。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充分理解教师给出的案例情景所对应的《中医内科学》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比教师单纯课堂讲授,学生靠单纯听课去进行记忆要稳固、持久得多。在整个从给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担任的角色只是“引导员”和“记录员”的角色,为学生围绕所给出的案例情景而进行的分析及讨论指明方向,并把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成果分阶段进行记录。这样反复训练,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日后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CBL教学法

CBL(Case-based learning,基于案例的学习)教学法也称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最早由哈佛大学提出,近年来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校接受并广泛运用于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中医内科临床上的大量经验和知识,必须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临床实践及经典案例中接触与学习。因此,有必要在《中医内科学》具体章节病证的理论教学后,及时安排学生到相应临床科室去进行临床实践,以加强学生对中医内科病证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中医内科学》理论课程所涉及的病证较多,内容复杂,连惯性、逻辑性不强,讲授起来内容枯燥乏味,加上《中医内科学》的课时少、内容多、难记忆等问题,学生普遍反映《中医内科学》难学,并因此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通过病案教学法,引导学生在临床实习或生活中进行现场病案讨论,让学生通过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所遇到的案例的病因病机、证型,确定理法方药,同时把临床治疗过程及效果展示给学生。通过案例教学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中医内科学》的热情和信心,能使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临床见习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从病史采集、体格检查、中医四诊查体训练入手,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去查阅文献、充分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指导学生引经据典,阐述该病案的中医病机及证候特点;鼓励组内其他学生时时进行质疑和补充,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及分析病例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该案例所涉及的中医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引导学生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分析,制定治则、治法及诊疗方案,在解决具体病案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最后教师分析点评,通过具体病案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中医临床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庞杂,包括临床各个内科病种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在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章节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结合文字、图片、有声读物、动画、视频资料等多种媒介来展示教学内容,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形象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多媒体教学通过紧密联系的图、文、声、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把抽象、单调的课程内容转化为形象的多媒体材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讲授具体章节病证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板书与PPT结合,通过PPT的图表形式和分级显示的特点,使学生把握所学病症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配合讲解逐步明确所学病证的概念、源流、病因病机等,讲解完病因病机后把所有病因放在一张幻灯片上归纳总结,以加深学生对该病证的病因病机印象;并对病证的分型论治进行重点、详细的讲述,分析各证型的主要表现、治法、代表方药的选择,将关键词使用红色或黄色标注,以吸引学生注意力。通过多媒体展示,将该病证所涉及的重点内容标注并投影出来,最后利用PPT将本章的重点进行总结、强化,使学生把握所学病证的定义、源流、范围、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教学方法外,中医内科学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另还有TBL(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LBL(以讲座为基础的学习)、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式教学法等。《中医内科学》教学内容单调,病证较多,又与学生已学的中医基础课程多有交叉重复,从而易使学生认为本课程只是这些基础课程的简单组合,而不加以重。目前国内大部分中医院校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味地单向灌输,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必要根据具体情况以及授课章节的特点进行教学模式方法的创新,结合授课的具体章节内容以及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来灵活地运用上述各种教学方法,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中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促进其由医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篇2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全体意识,即必须着眼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要力求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由于每个学生在学习上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天分和能力以及学习方法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搭配数个不同类型、不同难度的任务。只有课堂活动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这样才能在数学教学中做到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抓住每位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是对学生分层,并进行优差搭配,充分体现“以帮带学”。学生由于受到数学基础知识、智力因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产生了数学成绩、能力上的差别。因此可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教师对各类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具体来说就是:对成绩较差的C类学生只要求学会最基本的知识,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即可,同时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转变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稳步发展为B类学生成绩中等的B类学生要在“熟”上下功夫,使他们牢固掌握课程标准,教材所规定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努力争取成为A类学生;而对成绩优秀的A类学生要求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培养并提高他们的知识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是对教学内容分层。例如在初二代数因式分解的教学目标中,对C类学生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分解因式,对B类学生要求熟练并综合运用基本方法,对A类学生要求补充:配方法和待定系数法等,使成绩较差的学生不会因太难而厌学、怕学,也使成绩优秀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教师应多鼓励和表扬学生在学习上的点滴成功,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三是在反思、发现中不断把课堂教育引向深入。四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做的并不是把数学知识抛给学生,让学生照搬照套,而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让学生自己研究数学,或者和学生们一起做数学;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接受每个学生做数学的不同想法;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情境、解决问题,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构建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在教学中,笔者常用下面两种课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总结规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思维的创新等都有极大的好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我们在重新审视我们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数学学习应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数学奇境的探索与渴望,让学生在奇妙的数学情境中成为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探索者、体验者,用自己的策略探索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数学的神奇与价值。让学生徜徉于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快乐生活之中。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数的排列”中的衣服搭配时,我给出两件不同的上衣三条不同的裤子,让学生把自己认为能搭配的放在一起,看看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这样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开始自发讨论、研究、寻求规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的轻松,学的快乐。规律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数学概念是抽象的,而小学生的思维却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占优势的阶段。因此,教学中应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具体实例联系起来,以生活中的显浅例子来说明,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考。所以我们在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学到的知识也能印象深刻,不易遗忘。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平行四边形面积,怎么求,而是利用了学生自己准备的学具,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通过这样的现实操作,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平行四边形能拼成什么图形,它的面积与什么图形的面积有关。这样,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数学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造快乐课堂,让学生享受数学生活,这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生命历程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野的融合和灵魂的感召。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准学生脉搏,进入学生内心,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教学中采用这种发散式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变得敢于联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去标新立异。由于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独特性、变通性等特点,因此教学中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法去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加强对课本上例题、习题和数学命题的变换、延伸和拓展,既可丰富学生的表象贮备,扩大思维的流畅性,又能促使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闵永权推荐)

篇3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堂沉默

引言:作为一名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会经常注意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坐在那目视前方聚精会神得听老师讲课,但是当老师提问或者要求学生讨论时,绝大多数学生便迅速地低下头,无论教师如何呼吁都“三缄其口”。这种现象就是课堂沉默。学生课堂沉默与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课堂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

1. 沉默定义

沉默,作为一种语言行为,反映着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意识和性格特点。通常沉默被定义为当谈话被感知声音的缺乏和不情愿的交流。

Jaworski (1993:95) 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沉默进行分析,他认为沉默和其他形式的非语言交流如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有本质上的区别。沉默在语用学中是有价值的交流形式。与Jaworski 的理解类似,White (1996:37) 认为沉默是缺乏言语并不是缺乏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沉默指在课堂互动中有限制的参与或者是缺乏课堂参与。它并不意味着在交流过程中的停顿或者是犹豫。

课堂中持续的沉默现象不仅仅暗示着学生知识的缺乏,因此McCroskey (1977: 78)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对将沉默解释为:交流忧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也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伴随着真实的或者预期的交流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McCroskey还认为家庭环境、自我意识和性格都是造成“交流忧惧”的原因。

最近,人们又给了沉默新的定义。Keaten and Kelly (2000: 168) 指出,沉默是人们因为坚信保持沉默比愚蠢的发言更好而避免交流的行为。这一解释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面子”问题不谋而合。

2. 沉默分类与功能

作为非语言交流的一中形式,在交际中沉默有不同的类型。Bruneau (1973)举出了沉默的三种类型:1)心里语言学上的沉默——心理语言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作为说话者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推理和组织或者作为听众他需要花费时间进行评价和回应。2)交互中的沉默,指的是在对话、交谈谈论或者是辩论中的停顿。3)社会文化中的沉默指的是整个社会和文化秩序所抑制的言语和操纵的心里语言学和交互沉默中的典型方式。

Levinson (1983) 根据沉默出现的不同位置将沉默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话轮中的沉默( within-turn silence),这种沉默出现在谈话的同一个话轮中,也可以被看作是停顿。第二种是不同话轮间的沉默( inter-turn silence), 它出现在两个话轮之间,可以被看作是间隔或者是失误。第三种是话轮沉默,这种沉默本身作为一个话轮具有一定的意义。

和话语一样,沉默有着广泛的功能。从交际角度来看,沉默具有强大的交际功能。Levinson (1983)指出沉默有五种交际功能。1) 连接功能 (linking function),沉默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亲密的关系。2) 情感功能 (affective function),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感情。3) 揭示功能(revelation function),沉默能够隐瞒一些信息。4) 评价功能 (judgment function),沉默能够表达一中赞成的或者是反对的意见。5) 唤醒功能 (activating function),沉默能够和人们的思想有一些联系。

3. 国内外研究

国内外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对沉默进行了研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造成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3.1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将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文化背景、课堂情境以及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Hall(1959)指出造成亚洲学生课堂沉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个体心理发育差别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之间的冲突。此外,Chan 和 Jackson (1995&1996) 一致认为中国学生课堂沉默主要是受到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思想——尊师重教的影响。

Petress (2001)提出学生课堂沉默的四点原因。首先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差,他们认为在课堂上不能过于积极;其次是语言焦虑,学生担心因为语言表达不够流利和表述不够有效而被同伴嘲笑;再次是文化碰撞,在中国学生被“服从教师的教导而不是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思想所左右;最后是交流恐惧,学生担心通过交流和别人产生联系。

3.2 国内研究

国内学者也对造成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国内学者认为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主要是:文化背景因素、教师自身因素、学生因素和综合因素四个方面。

国内学者认为中国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听少言”,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到了大学即使学习环境相对轻松,学生也难以积极加入互动性的英语课堂中。其次是教师因素,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理念都会影响课堂教学。学生的语言功底不足、缺乏自信等心理因素都会造成课堂沉默。最后,课堂沉默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我们必须进行综合因素的分析。

4.结束语

课堂沉默作为一个消极因素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语言习得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作为一线英语教师要对课堂沉默现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才能够全面认识自身课堂中出现的沉默现象,正确归因,找到适合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庞小峰.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2]谈瑶.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篇4

一、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应用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可见,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情境相结合不仅有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而且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例如,在教学《反比例函数》时,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导入课时,我创设了下面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一个问题:一个水池装水12m3,如果从水管中每小时流出xm3的水,经过y小时可以将水放完,请问,水管中每小时流出来的水x与放完水所用的时间y之间的关系。该问题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为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做好前提工作。

二、实施小组合作,凸显学生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该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弊端,给死板的课堂注入了活力,而且,也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以及思维的发散。所以,教师要有效地贯彻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最大化地展现该模式的价值,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展现自己。

例如,已知在ABC中,点D、E在BC上,∠BAD=∠CAE,∠B=∠C,求证:AD=AE。

该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点,而且,本题的解题思路并非唯一。所以,我选择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思维得到碰撞,进而,在提高学生解题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课堂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有用的数学知识。如,有学生通过证明ABD≌ACE来证明结论;有学生通过证明BAE≌CAD来证明结论;还有学生通过做辅助线来证明等等。方法不唯一但结论是一样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还会组织组间交流,目的是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思路,进而,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经验,丰富解题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三、开展先学后教,强化主体意识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所以,将先学后教模式引入到数学实际教学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有效地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

例如,在教学《整式的乘法》时,我选了先学后教模式,目的是让学生逐渐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先学: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将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提出来。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去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

后教:在先学结束之后,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我发现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性的讲解。比如,符号问题、幂的乘方问题和积的乘方问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强化的。

当堂练:在进行简单讲解之后,我设计了当堂练环节,引导学生完成了几道练习题。如,(-3xy)?(-4y2)= ;(-3x2y3)2?4(-x3y2)5=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检验自己的自学成果,也有助于学生重新发现问题,进而,大大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四、完善评价体系,营造和谐氛围

篇5

一、概念图概述

概念图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著名学者诺瓦克提出的,他在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时,通过借助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得出概念图的基本概念。奥苏贝尔认为: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从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搭建对新知识学习与理解的桥梁,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概念图作为一种图形方法,就是通过将相关概念置于一个方框或圆圈当中,然后用一条线把相关的命题连接起来,表示这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从而达到串联知识结构的目的。从整体结构来看,概念图一般包括节点、链接和有关文字的标注。从教学实践来看,概念图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详细的知识体系,进而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时应当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促进学生达到深度学习为目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概念图的使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引导和解决,突破教学的瓶颈。

(一)教师片面强调知识灌输,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传统单一板书式和强制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当中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发现、探究、合作等方式深入地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依然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部分教师也缺乏运用概念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经验,无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课堂活动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的目的。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的学生更没有时间去主动探究知识,过于依赖教师的教学,使得学习过程过于表面化和死板化,无法真正地对数学产生兴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注重习题练习,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法的引导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于注重对定理、公式等相关习题的练习,不善于利用概念图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无法根据所学的具体知识内容,如不等式、方程、函数等,进行逐层深入的探究过程。初中数学知识体系是融会贯通的,是由众多的知识点贯穿而成的一个知识链。课本中的知识点、例题和习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联系的,并且课本中涉及的不同领域的知识点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代数与几何能够达到相互统一,几何图形又可以用代数式来表达。因此,教师要更加注重对知识点的连续与深入探究,进而找到不同知识结构体系的统一之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传授新的知识内容,而是要组织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有效融合,强调数学知识的结构性和整体性,通过运用概念图的方式达到对不同知识结构体系条理化和关联化的目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构建的知识体系不够完善,学生难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科学合理地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学好数学是非常困难的。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自身数学素养的提升。

(三)教师注重教学方法改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概念图不仅是一种元认知策略,也是一种学习策略。由于受思维定式和习惯的束缚,不是所有人都能独立使用概念图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的,再加上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指导过于欠缺,导致学生虽然已经累积了一些学习经验和答题技巧,但是关于特定思考方式和记忆方法的突破却仍旧不够,无法根据一个命题展开推理,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式和培养深度学习能力的关键时期,而相关的知识结构如定义、公式、概念等等是较为难懂且抽象的部分。基于此,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突破个人思维的局限性,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

三、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概念图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设计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的准备工作,它一般是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初中生的特点把数学教学中的诸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以及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设想和计划,集中体现在备课环节,要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系统性、程序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利用概念图的优势,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时应用其简明、直观的层次化结构来呈现所学概念、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就能够从整体上呈现所学内容之间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有利于教师高效地完成教学设计。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相关知识时,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在大单元教学观下应用概念图对本单元进行如下教学设计:按照有理数的分类、有理数的相关概念、有理数的运算三个角度给学生呈现概念图,旨在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同时,为了发挥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地“留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相关概念的整理。这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地应用概念图的优势不仅能够辅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衔接,还能够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在具体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建构“知识体系图”或者“学习定位图”,从而使学生厘清所学习的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针对性和体系性。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时,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这两个概念,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呈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这样就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新旧知识的衔接,准确把握其概念与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把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等知识呈现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抓住核心知识、重点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课上习题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引导学生回到概念上。从本节课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还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判断方法上”出问题较多,这时教师就可以再次从判定的概念着手,指导学生通过这几个方面进行判定,即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对角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这实际上又回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学习中。这种以概念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凸显了重点,也容易使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概念图在教学总结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学科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而数学概念则是其本质特征的一种反映形式,但是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就是做题,对于概念的理解与记忆不太重视,导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对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教学总结是对一节课或一个学习主题的内容总结,这种总结应该是化具体为抽象,进而提升学生认知的过程。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总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数学概念,强化对概念的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在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总结时,初中数学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的主导者角色,可以和学生一起来梳理主要概念,然后让学生将所学的概念分类和展示,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使学生理清概念之间的联系,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四)概念图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教学评价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根据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评价中要以三维教学目标为依据,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等融入其中,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切实发挥教学评价引导和激励学生学习的作用。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评价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学生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全面复习知识,还要在理解、消化、吸收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概念之间的联系。这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也能够较为直观地呈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会对教师改进教学、提升教学的针对性有重要意义。这符合初中数学教学评价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这种方式。

(五)概念图在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是初中数学教师提高认识、优化教学进而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方法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一般是对学生错题、方法的总结和反思,但是这样的方法较为单一,对于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效果不够明显。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概念图融入教学反思中,通过总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来追根溯源,分析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错误,进而探寻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就能够提升教学反思的针对性,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概念图这种较为成熟的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策略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其生命力与实效性。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来看,数学抽象是初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应用概念图开展初中数学教学,与新课程改革要求是相通的。概念图作为“学”的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概念图作为“教”的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要大胆尝试,不断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永红,肖冬梅.探究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29).

[2]俞祖华.“问题串—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9).

[3]付应丽.论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21).

[4]武新生.基于概念图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5).

[5]黄远华.概念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探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11).

篇6

关键字:小学语文;板书设计;改进策略

板书设计,既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借由粉笔黑板呈现给学生的一种文字艺术美的形式。所以板书的设计是否达到要求,十分考验一个教师的基本功。良好的板书的展示不仅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还能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好印象。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板书的使用和排版,不能随意乱写,忽视其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以下几点是我对如何具体提高板书的设计水平提出的几点建议和策略。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板书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的流行和发展,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教师也慢慢懂得利用鲜活有趣的多媒体课件给大家讲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显露的不足之处也愈发明显。尤其是多数教师在书写上的能力渐渐退化。陈旧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翻新,但是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板书却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工整流程的板书能直接影响小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还有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将比较基本的板书“硬笔字”的书写水平提上去。

二、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突出板书设计的针对性

(1)目标性原则。板书设计一定要切合教学的主题,具体表述上要能体现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要求要将内容系统、条理、简练的表_出来;与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就不要画蛇添足,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2)准确性原则。板书设计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中心内容,结合学生学习的习惯,精炼、准确表现出教学内容。

(3)凝练性原则。板书设计的篇幅不要过长,教师在板书设计的过程中,要学会提炼文章内容的精华部分。因为板书受到授课时间和黑板面积的限制。所以只要要抓住主要内容,准确的表达给学生。

(4)条理性原则。板书设计要根据课文的段落结构和知识结构,有条理的反应教学内容的要点给学生。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关键词以及它本身所具备的逻辑关系,构成板书的主要提纲。

(5)直观性原则。板书设计的格式、字体的大小、所用粉笔的颜色、文字的布局都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板书所表述的课程内容能否认真学下去。而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要精心考虑的。

三、根据板书设计的具体要求,突出板书设计的效用性

教师在实际的板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紧扣下面几个要求,将板书的实际效用发挥到极致。

(1)创新性。教师在掌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并且对该课文的板书设计有了基础的设计以后,借鉴参考他人的板书如何来设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出和符合自己教学实际的新型板书设计。

(2)美观性。小学时期的教师在板书时要切记勿使用龙飞凤舞的文字,因为学生还处在字词积累的基本阶段,过度艺术化的字迹会干扰学生在汉字的认知,可能会对他们以后学习汉字或者写作上造成消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板书出来的字体要整齐美观,笔画、笔顺、间架结构都要规范,最好是使用标准的正楷字。

(3)准确性。板书的词,点,线,画,其各自安排的位置和形式,教师都要经过周密的考虑和安排。板书的内容要有条不紊,清晰明了,万不能在课堂上随心所欲的书写。

(4)实效性。板书设计时的色彩和图形要尽量简洁明了,尤其是面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板书的内容更要能一目了然。

四、板书设计的策略,实现板书设计的操作性

(1)画龙点睛式。板书设计要善于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我们可以从秋天的图画入手,将秋天的景物的特点表述给学生,将课程内容分点有条理的列出,提出问题秋天的图画在作者的笔下是怎么样的?在学生在进行简答时,教师将秋天的图画的特点一条一条板书上去,这样的紧扣文章中心,同时也鼓励了学生参与到其中来。在板书教学的过程中,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文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线条连接式。在板书设计过程中,借助于线条的连接作用,确切地表达词语的意义,节省了板书的空间和时间,而且让学生能快速的通过板书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在促进课堂的教学效率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课文脉络式。板书设计要能基本表达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和关键要都能在板书上一目了然,教师要在板书课文内容的过程中紧扣作者的思路和逻辑。如《坐井观天》课文的板书设计,先分条概述故事的结构和内容,在保证学生基本了解了课程的内容以后,再分条进行概述。当小青蛙遇到不同的动物和他描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时,我让同学们思考青蛙的态度和回答,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4)简笔画图示式。教师要根据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的思维特性来进行板书设计。小学生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客观规律,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可以运用简笔画手段丰富板书的设计。

如在《观潮》的板书设计时,我会在黑板上将不同的浪潮“一线潮”“潮头”用简笔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同学们理解钱塘江浪潮的恢弘。这样能锻炼学生们在语文阅读上的想象力,帮助他们了解课程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要遵循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突出板书设计的针对性。然后根据具体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再创造。小学语文板书一定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出它的巨大的作用和潜力,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7

教材的编写是时代的产物,教材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老师的善于运用.教材不是圣书,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资源.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瞻前顾后,溯源探流,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所谓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难掌握的内容以及学生学习中容易混淆和错误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由于学生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应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处理教材,灵活地驾驭教材,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走进教材”,先从“教教材”开始,深刻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步把握教材的特点,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只有用活教材,才能教活教材;只有教活教材,才能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

二、教师掌握好课堂调控的度

传统的课堂秩序是强迫式的,特点为限制性、规定性和强制性,无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课堂成了教师发号施令、展示威严的场所,学生成了课堂的附属品,单向教学活动的对象.试想:在这样的课堂秩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尊重吗?学生的思维能活跃吗?学生的情绪能高涨吗?他们能自主学习吗?因此,要想使课堂秩序由强制走向自由,就要考虑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秩序的制定,逐步建构新型的,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课堂秩序.在课堂秩序重建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跳”出来,尽量使自己变成一个“旁观者”,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引导和帮助.我们都知道,倾听不仅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技巧,也是尊重别人的一种表现,因此让学生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在学生发言时,善于观察认真倾听的同学,并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找几名同学说说刚才同学发言的要点,然后再找那位认真倾听的同学复述发言的要点,要不惜花费一些时间,培养学生倾听发言、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慢慢的,学生逐步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自我要求到形成习惯.

课堂秩序是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的有力保障.良好的课堂秩序可以维持课堂的稳定,降低教师的焦虑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课堂的自由秩序,而不是课堂的强制秩序,这一秩序的建构基础是所有成员的自由、自主和自愿.自由开放的课堂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东西,教会学生怎样思考、怎样做事、怎样创造、怎样合作.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靠小组合作来研究,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当作教学的“必需手段”.课堂气氛是活跃了,教室里却显得乱糟糟、闹哄哄,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这也是造成课堂“乱”的一个原因.因此,我们教师不应把注意力都倾注在热热闹闹的、外显的小组活动上,而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思维上的“动”,对于那些没有思维参与的、简单的小组活动我们宁可放弃.从这个层面讲,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与交流,营造动静结合、有张有弛的课堂节律,从而达到调控学生情绪、调动学生思维的目的,使课堂教学紧张而有序地展开.

三、反思促进学生的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对教学评价的思考

篇8

一、 鼓励学生给教师评分,教学相长有利于教师检查课堂效果。

往往有这么一种情况,教师花费较多精力设计的教案,学生却并不感到满意,为此我采用以下方法作调查:课后,发一张表格给每位同学,要求他们客观地给这堂课打分(5分制),并写出简单的评语,有啥说啥,不署名。这样一来,5分、4分、3分、2分都有,有些甚至说得非常刻溥。有一次,我经过充分准备,上了一堂《数列》复习课,自认为是成功的,结果不少同学打3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一道例题的解法不够满意。此题如下:七个实数排成一排,奇数项成等差数列,偶数项成等比数列,且奇数项和与偶数项的积的差为42,首尾两项与中间项的和为27,求中间项。我是这样讲解的:设这七个数依次为 (d,q分别是公差公比)。

因为b2q2+2bq+6=0无实根,所以bq=2得中间项为2。

有些评语这样写道:“你要我们设得巧,而老师却设得欠巧!”课后我反思:若将七个数设为a-2d,bq, a-d, b, a+d, bq, a+2d。那么计算简捷许多,同学的“设法欠妥”暗示了我:可能有较为巧妙的设法. 让我的教学水平又一次长进,这正是教学相长的一条有益途径。

二、 鼓励学生上台试讲,师生共同评议

每次讲课结束,我都把下次讲课的内容告诉学生,让他们预先备课(每人每学期准备一册“学生备课笔记”)。上课时,提名一位同学上台试讲(有时要事先通知),一般是轮流进行,要求学生在25分钟内讲清主要内容,并试谈体会,随后根据试讲情况,师生共同评议,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讲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内容予以肯定和综合提高,进而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

有一次,一位同学上台复习组合数公式,他写出了组合数公式并加以推导之后,举出书上的一道复习题:“一堆零件如图(图略):第一层(最顶层)1个,第二层1+2个,第三层1+2+3个…求n层的零件总个数”。该同学抄完题后,同学们就窃窃私语道:“这道题怎样用组合数公式?”该同学目视四周,从容地往下讲:

依题意即求:Sn=1+(1+2)+…+(1+2+…+n)

所以数列的通项可写成:an=1+2+3+…+n=n(n+1)2

这样可将原式转化为:Sn=1×32+2×32+…+n(n+1)2

矛盾转化,可导致组合数公式的直接应用:

第一项:1×22=C22=C33

原式可写为:Sn=C33+C23+C24+…+C2n+1

由组合数公式:即C33C23=C24 即

Sn=C24+C24+C25+…+C2n+1

Sn=C33+C25+C26+…+C2n+1

如此继续下去

Sn= C3n+1+C2 n+1=C3n+2=(n+2)(n+1)n6

同学们一致反映转化得很有新意,都拍手叫绝!

三、 改革课本例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都要讲解例题,教师一般认为课本例题总带有普遍指导性,是知识运用的典范、教师必讲,这才叫忠于教材。经过多年的探索,忠实于教材并不等于每例必讲,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能理解的,可以不讲或略讲,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些学生认为课本上出现的例题解法总是最佳的,用不着去考虑别的解法,其实不尽然,如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几乎所有教材和教辅资料都是用同一种方法,它确实是一个很好的解法,但教师还可以启发学生采用以下解法:

由于a1、a2、a3、…an依次成等比

a2a1=a3a2=…anan-1q(公比)

由等比定理:a2+a3+…ana1+a2+…+an-1=q(a1+a2+…+an-1≠0)

即Sn-a1Sn-an=q

化简整理得:Sn=a1-anq1-q

亦即Sn=a1(1-qn)1-q(q≠1)

这就推证出了异于课本的证明。

对于较难的例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可以引导学生爬梯子,由学生步步攻克难点,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填鸭式讲解。

例如解答这样一道习题:

求证:C1n+2C2n+3C3n+…+nCnn=n•2n-1

证法(参考书上):

kCkn=kn(n-1)…(n-k+1)k!=n•(n-1)(n-2)…(n-k+1)(k-1)!=nCn-1n-1…

令k=1,2,…n并将所有几个等式相加,便有C1n+2C2n+3C3n+…+nCnn=nC0n-1+nC1n-1+nC2n-1+…+nCn-1n-1=n•2n-1

分析以上证明,第一步较为新颖,教师还可另辟蹊经,启发诱导如下:

Sn=C1n+2C2n+3C3n+…+(n-1)Cn-1n+nCnn

Sn=nCnn+(n-1)Cn-1n+(n-2)Cn-2n+…+2C2n+C3n

又Cmn=Cn-mn

将上两式相加得

2Sn=2n(nC1n+nC2n+…+nCn-1n) 即2Sn=2n+n•(2n -2)

Sn=n•2n-1

同学们感到这样的证明比较自然、巧妙,让“旧题”有了“新意”。

通过这几年对例题教学的探索,充分活跃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切实提高了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所教班级涌现一批数学学习尖子。

四、 课堂上强调教学解题的辩证观点

《教学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中用唯物辩证法阐释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思维清晰,思路开阔,同时促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自觉运用辩证观点审题和解题。

例如:该三棱锥VABC的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都是β、它的高是 h,求这个三棱锥底面的内切圆半径。

一位同学说,抓住了三棱锥三个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都是β这一矛盾特殊性,就自然地联想到,垂足是否在底面特殊位置上。运用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打开了解题思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