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8 18:12: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五、2011年档案工作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在总结回顾xxx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安排了2011年度档案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档案工作思路。
2011年,我局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自治区地税局总体工作部署为指针,以支部收入为中心、全面强化科学管理为重点、“四项建设”为根本、创新工程为动力、精神文明创建为目标、党风廉政建设为保障、狠抓落实。全面完成各项税收工作任务,为克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新贡献。
(二)档案工作目标。
1、加强我局档案队伍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力度。
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全员档案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还需要充实档案人员的业务知识、增强创新能力,加强对档案人员队伍的培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档案人员的主动性、能动性,形成合力。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定期考核,奖惩分明,使档案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
2、加强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
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坚持文档一体化原则,把机关档案信息化纳入机关办公自动化的总体布局,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服务为主题,推进我局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同步进行。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实际在征税大厅安装一台政务信息公开、为纳税人查询服务的电子触摸屏,实现档案资源上内部局域网,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强了综合服务的功能。
摘要:武警部队是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保家卫国中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在和平发展时期,武警党委提出了“建设信息化武警、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一战略方针,加快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全面推进武警部队发展。该文基于大量文献资料切实分析了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武警部队信息化水平,强大武装部队力量。
关键词: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意义;途径;重点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027-02
武警部队是我国保家卫国的重要力量,战争时期与其他军事力量互为配合,完成作战计划,和平时期则担负着执勤、处置突发事件和反恐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正处于和平崛起的重要发展时期,党和政府提出“加强武装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推进部队改革发展,提高部队整体建设水平,将其发展成为一支政治可靠的文明之声、威武之师。”为此,武警部门应大力发展信息化网络建设,切实增强反恐、执勤、防卫的能力,完成党和政府所托付的责任。
1 加强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
1.1 信息化网络建设是现代化武装的重点和支撑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时代内涵,是当代科技革命和军革的核心,是现代化武警力量建设的主导因素。在信息化是时代主旋律的前提下,武警部队建设逐渐从机械化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在这一内在要求下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建设,促进武警现代化转型,全面推动武警部队建设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1.2 信息化网络建设是提高武警部队反恐、执勤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于信息系统构建起来的作战能力是当前重要的武装力量之一,为了持续加强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提高基于信息系统体系的执勤、反恐能力。对于现代军事而言,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的基本形态,是各种作战单元、作战力量、作战元素融合而成的作战能力。信息系统作为这一作战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体系作战能力形成的基础和支撑,是链接各个作战元素、作战力量、作战单元的神经和血脉。为此,必须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才能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切实履行保家卫国、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们安全的重要职责。
1.3 信息化网络建设是推动武警部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早已渗透武警部队的方方面面,成为武装战斗力的关键增长点。为此,加强信息化建设是全面发展武警部队战斗力、促进武警部队全面发展客观要求和内在要求。只有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利用水平,才能将信息成果成功应用于执勤、反恐、管理、训练等各个方面,带动武警部队整体水平的提升。
加强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提高武装部队作战能力,是一项艰巨而责任重大的任务,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与武警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全力开展信息化网络建设活动,提升部队整体发展水平。
2 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的主要方向
对于武警部队而言,信息化网络建设是一项技术程度高、涉及层面广、实践跨度长的系统工程。想抓好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方面,严抓顶层设计,搞好硬件设施建设。从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多年实践来看,做好这一方面工作要从三个角度入手。具体包括: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按照正确的基本原则办事,坚持科学发展观;确定科学的建设目标和工作思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立足于武警部队履行的责任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建设目标,坚持走“需求牵引、瞄准前沿、确保可行、利于发展”工作思路;清楚认识每一阶的段建设任务。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不是一早一夕间可以完成的工作,这一建设工作随着时展、技术进步而发生变化。无论从建设难度、与时俱进,还是其他角度考虑都需要制定合理的阶段性任务,循序渐进地完成建设任务,逐步深入信息化网络建设,将任务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重点,全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另一个方面,加强人才建设,搞好信息人员素质培训与提高工作。在信息化时代,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资源。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提高信息人员素质放在一定高度,抓好信息人才建设工作。为了做好这一项工作,要求从两个角度入手。第一,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目标。从武警部队对信息化网络建设的需求出发,坚持走信息人才建设之路,打造一支专业化、信息化、规范化的人才队伍,使队伍中每一人员都精通信息理论,具有胜任本职岗位的能力;第二,创新培训手段。除了常规的客座组织学习等方法之外,人才培训中要善于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于军地教育优势,广开培训渠道、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实施“走出去,引进来”人才培养策略,建设一套多途径、多层次、多方位的人才培养系统,全面开展信息人才培养活动。
3 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具体方法分析
3.1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是一项事关全局、关乎于武警部队战斗力的系统工程,想做好这一项工作,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具体工作中坚持与时俱进观念,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确定需求牵引观念,坚持建为战、建为用的正确思路,走可持续建设之路;确立中心先行观念,始终把提高执行中心任务的能力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综合集成观念,顶层设计,整体谋划,不搞“零打碎敲”,防止重复建设;确立人才为本观念,始终把提高全员信息素质作为基础性工作,把培养信息人才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抓紧抓好。
3.2 科学组织设计建设规划,逐步实施信息化建设工作
在信息化网络建设过程中大多制定了科学的建设规划,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实施信息化建设。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与前进,武警部队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每一阶段建设任务也会随之变化。因此,武警部队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紧贴实际、紧贴需求的原则,做好动态建设中的《规划》调整和完善工作,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信息化网络建设规划切实满足实际需求,使建设工作更加务实。
3.3 整合信息资源
当前,各部队正在逐步构建以指挥控制为中心,融信息、通信、机要保密为一体的自动化信息系统。同时,为了满足本单位的实际需求,正在竭力研发切实适合自身特点的应用软件,搞好信息化指挥系统配套建设工作。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之后,要把现有的设备调配好,将所有的网络、系统资源整合在一起,降低资源、成本浪费,避免重复建设,最大程度地发挥已建成果的作用和效能。
3.4 抓好后勤保障工作
信息化网络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作,技术性要求高、所需贵重的电子设备多,需要大量资金作以后备支持,为此,必须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切建设活动都是空谈。作为国家重要的军事部门之一,武警部队除了要向有关部门申请专项经费之外,还要多途径筹资建设资金,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以满足信息化网络建设需求。
3.5 加强组织建设,统一领导
搞好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是信息时代、党和政府赋予武警部队各级党委和领导的历史责任。为此,需要建立各级党委、领导为中心的组织领导机制,各级党委和领导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让各级组织结构在统一的领导下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组织设计信息化网络建设规划和流程,按照规划和流程切实抓好日常信息化建设工作,使各项建设工作得到彻底落实。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化网络建设科技含量高、投入经费高、持续时间长,在必需情况下要成立专家咨询小组,负责研究与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使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3.6 加强信息人才建设
由于信息化建设工作科技含量高,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复合人才投入建设工作,各项工作才能有序开展,并得到深入发展。为此,要加强人员素质提高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战略,打造切实满足实际需求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4 结论
在我国和平崛起时期,为了满足保家卫国、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需求,必须加强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建立以信息系统为中心的自动化运作系统,切实提高武警部队执勤、反恐等方面的作战能力。武警部队信息化网络建设工作要站在时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科学的指导思想,切实将信息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实处,全面推进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段毅,朱紫怀. 科学发展观与部队后勤信息化建设[J]. 法制与社会, 2007(11).
[2] 江欣桥,郭世界. 坚持以人为本、用权为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 法制与社会,2010(4).
[3] 王金安,邓杰,王洪建.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谋划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管理[J]. 科技信息, 2008(35).
[4] 刘鹏,廖达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军队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4).
在现代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推进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就要深入分析档案管理机制,依据档案管理模式来构建信息化档案服务体系。因为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要建立多元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另外一方面要开发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所以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来开发档案信息服务平台,依据档案信息交互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档案信息共享机制。既可以依据微信、QQ等社交平台来开发移动档案信息客户端满足社会各领域档案信息的使用要求,也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开发符合档案信息管理特点的固定网站,让使用者通过网站来查询自己所需要的档案信息,满足档案信息多元化使用的要求。
2 推进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要突出服务职能
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推进档案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还要注重突出档案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职能,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信息服务职能是针对档案信息的使用范围和使用幅度而做出的统筹规划,只有合理搭配各种信息资源,将各种信息档案资源运用到档案服务管理当中,建立高效化的服务模式才能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同时建设者要根据信息技术和档案服务要求来建立完整的档案信息数据库,将各种档案信息资源有效地纳入数据库当中方便用户的检索和信息收集。另外,作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服务意识,转变自身的工作思路,还要对各种档案信息详细的分类整理,并建立无纸化档案信息存储机制,对各种纸质档案信息要进行电子化处理,将电子化档案信息存储到档案信息数据库当中,及时地满足使用者对档案信息使用的需求,保证档案信息的及时共享。最后,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因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网络威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档案管理人员只有紧随技术的发展,跟随技术的潮流,掌握网络安全技术,才能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对档案信息管理体系进行有效的维护方便社会各个领域档案查询需求。
3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注重电子文件的运用
在现代的档案管理过程中推进信息化档案管理体系建设,要注重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数字化建设以及软件开发。因为信息系统是保障档案高度共享、及时存储的关键所在,而信息管理软件是保证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核心。所以在现代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者要依据档案信息高效管理的需求开发出符合档案综合处理的系统软件,满足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同时,档案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要放在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管理上,既要努力地收集各个单位和社会各领域产生的电子文件,也要对以前所收集的电子文件进行科学化的分类和系统存储,与档案信息数据库系进行信息交互,方便档案信息的及时存储。
4 档案管理人员要将创新思维进行档案管理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除了要注重档案管理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之外,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还要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档案服务的过程中。创新性的档案利用办法,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在立足社会档案信息服务的前提下,充分提升档案信息的附加价值,注重档案信息服务系统的软件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对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划分来促进档案信息的合理使用。可以通过建立移动化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来促进移动档案信息共享机制的形成,最大程度上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广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询和使用档案信息。同时作为档案信息管理人员,还要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加工,整理,不仅要在档案工作过程中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推进用计算机管理控制系统来对档案信息进行综合管理,提升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5 建立档案信息规范管理机制
在档案信息综合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还要依据电子档案信息的综合使用需求,建立规范的信息管理机制。因为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用现代信息服务理念,新的设备,新的方法来规范对业务流程规范管理,要对原有的档案信息管理模式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所以档案管理人员要调整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运用创新性信息服务理念来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满足档案信息多元使用的需求。同时档案管理部门也应该根据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范档案管理流程,制定新的技术标准,新的服务标准来规范档案信息的使用,确保档案信息高效使用。另外,档案信息管理部门还要依据档案信息化服务体系建?O招聘具有档案管理和信息技术专业能力的人才从事档案信息化工作,利用人才的专业技能推进一体化档案信息管理体系的建设,满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对于一些已经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来说,档案管理部门要注重其专业技能的培养,既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学习,也要根据档案信息服务规范来提升人员的专业技能,能够让档案管理人员及时了解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以及工作新模式,转变其原有的工作思路,能够以互联网思维来看待档案工作模式产生的变革,学会用信息化档案管理系统来处理各种档案信息,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和归档,提升档案信息的共享效率。
6 建立档案信息共享机制
在现代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也要依据自身的管理模式建立符合档案信息高效使用的信息共享机制。因为档案信息作为集中性的信息使用模式,对各种事件有着高度的记录功能。而档案信息的存储就是在满足社会各单位对以往事件记录查询的需求上衍生出的信息保存机制,所以在档案馆要依据档案服务特点来建立有效的档案数据交互体系,要以集中性的信息共享为基础,通过将各种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来提升信息系统的交互效率,满足档案信息及时传播,快速传递的需要。档案馆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数据化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率精准化的数据图书信息输出服务,其数据化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基础数据库平台优势与信息使用端口进行数据化对接,在保障数据化信息共享的前提下将档案信息进行数据化模型分析,及时的了解档案信息的使用状态,以此来保障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
关键词:人口信息化;计划生育
中图分类号:C9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2
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是一场涉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领域所有信息的科学技术革命,是新时期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上水平的必然要求。信息化建设是在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工作理念、工作方式、工作文化上的根本性变化,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和信息管理能力的提高是这场信息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内容。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能够把大量的基础信息有效汇集起来,既可以对基层的管理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指导,又可以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依据。通过信息化促进计划生育管理变革,是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调整,提高对育龄群众的服务水平的必由之路。
一、人口信息化概念
我国的人口信息化从1985年开始设想,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被用来表述一种新兴的人口管理体系。所谓人口信息化,是在人口领域的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人口信息资源,加速实现人口管理现代化的过程。
二、Q市人口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Q市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计划生育工作科学发展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支撑手段,以省信息化建设思路为统领,以新WIS应用为核心,以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重点,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深化应用、注重服务,不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一)夯实应用基础,构筑信息化高速公路
形成全覆盖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实施计生网络“村村通”工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将人口信息化建设列入专项经费预算,全市80%以上的村居实现专机专网,市、区、镇、村四级网络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信息化高速网络。
(二)深化业务应用,打造一流信息化平台
坚持“整合资源、深化应用、打造亮点、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构建人口综合业务应用和宏观决策支持平台。
1.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完善部门人口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在进一步完善民政、公安、教育、劳动等部门信息定期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生儿接生信息、出生医学证明信息、计划免疫等信息的资源共享。
2.初步建成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立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整合新WIS、民政、公安等部门人口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全覆盖、真实、完整、准确、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实时掌握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战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3.开发建设3G智能移动平台。利用3G移动网络和无线传输技术将WIS系统和移动办公系统整合到3G手持终端上,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偏远地区配备了移动办公平台,通过3G智能移动平台进行信息采集、考核调查和文件传输等,将其渗透到整个管理服务体系,提供全面、公开、实时的在线服务,智能化移动办公的方式,实现了计划生育工作手段方法的创新,增强了社会管理能力。
4.全面启用人口电子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政府电子政务平台,将计划生育信息与电子地理信息相结合,研制出“全貌显示、户况定位、分类明晰、动静结合”的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口信息的准确定位,楼院户况信息的直观显示,开辟了利用GIS信息引导开展人口服务管理的新途径。各级用户可以通过GIS系统直观地掌握辖区内楼座分布、人员分布、市场、驻街单位以及药具发放点分布等情况,为开展各项服务管理提供了内容全面、形象直观的信息引导工具。
三、信息化给计划生育带来的影响
信息化将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巨大的革,解决制约计划生育发展的瓶颈。
(一)信息化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用信息化手段替代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计帐卡管理,自动生成计划生育报表、以及统计分析数据和人口形势资料,这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减少了因手工操作带来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运用信息化实现多方可视电话和电视电话会议,节约办公经费。加快信息化进程,能全面提升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计划生育综合服务、综合治理、综合决策能力,更好地为育龄群众服务。
(二)信息化为计划生育打开了新的宣传窗口
信息化为计划生育工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宣传窗口,互联网上的计划生育网站,不仅增加了新的宣传途径,还扩大社会宣传效果。同时,还可以在计划生育网站上开设一些隐私性较强的在线服务,如性保健、优生优育、生殖健康避孕药具、性保健品的网上销售等电子商务,既保护了群众隐私,还增加了经济效益。
(三)信息化推进城市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随着人口快速流动和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成为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计划生育工作“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问题在城市,稳定低生育水平、依法行政和利益导向等工作落实的难点在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焦点在市内四区和城乡结合部。抓住“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社会管理”三个重点,做好城市社区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是构建“和谐人口、诚信计生”,实现全市计划生育整体工作上水平的关键所在。电子政务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是手段,是支撑,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的全部问题,而改变传统“管”的思想,从流动人口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顶层设计,以服务为主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当前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解决流动人口管理难的问题,要加快人口管理政策的统筹和调整,去除在户籍制度上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制度,通过加大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信息化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解决人口问题不仅涉及经济,还与社会、文化和政治息息相关。所以,计划生育决策至关重要。进人“十五”时期后,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问题开始逐渐显现,人口素质低问题、劳动人口就业问题、独生子女问题、老年人口社会保障问题、流动人口管理问题多重挑战。同时,在体制转型过程中,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将趋于隐蔽化、多元化、复杂化。在这种形势下,要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政府决策必须建立在计划生育相关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宏观大局,使政府决策更加准确、更加规范科学。
(五)信息化是实现计划生育工作两个转变的要求
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转变,改变传统的计划生育工作形象,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提高管理水平、办公效率。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的信息,增强了信息的时效性,为计生宣传工作争取了主动性。同时,政府的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指明了政府部门能够提供的服务、获得服务的渠道。这些都会提高政府办事的透明度,促进勤政和廉政建设。另一方面,政府能及时了解服务需求状况,并利用信息资源指导工作,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结语
当前我们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正根据形势变化、政策调整,不断的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更好地开展人口计划生育服务添助力。
参考文献:
[1]汪玉凯.中国电子政务发展十大预测[J].电子政务,2006(1/2):91-94.
[2]王进孝.关于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电子政务,2011(4).
关键词:社会保障;信息化;思路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社科联2013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306116)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工作思路
收录日期:2013年8月15日
一、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政府机关提高行政能力、提高服务效率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增强管理手段、提高办事效率。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宏观决策水平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保障宏观决策的完整性、时效性和准确性,及时提供政策参数,为科学地进行宏观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的需要。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络,搭建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将劳动保障业务向基层延伸,依托街道(社区)开展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为劳动者提供信息查询、政策咨询等服务。
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建设的要求
2011年6月,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的战略部署,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安全”的总要求,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中心工作,突出社会保障一卡通这一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之间、业务与技术之间的融合;推动管理服务对象以城镇职工为主向全体城乡居民转变,系统建设以本地为主向全国联网协同转变,系统功能从支持经办为主向全面支持经办、服务、监督、决策转变;实现服务人群、业务领域、系统功能、网络结点的全覆盖,促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再上新的台阶。根据以上指导思想,未来几年做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关键是在“广、高、融、深、通”五个字上下功夫。“广”是要在业务、人群、网络方面进一步拓展系统应用范围;“高”是要根据提高社保统筹层次和开展跨地区业务的需要,进一步将数据向高层级集中部署,形成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统筹管理业务信息的分布格局;“融”是要突出各应用系统在业务之间、区域之间、与外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深”是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实效,着力发掘其在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实用价值;“通”是要按照全面发卡、广泛用卡、创新卡管理应用模式的总体思路全面落实“一卡通”目标任务。
2011年8月,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沧州召开,会上张瑞书明确提出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一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保证重点政策落实为主线,以推进社会“一卡通”为重点,集中建设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一网络平台,集中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完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赢得“十二五”信息化工作的“开门红”。
三、秦皇岛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本建成了网络基础平台,实现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县(市、区)、街道社区的网络连接;二是创造性地建成基于SOA架构的信息交换平台,在不打破原有业务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系统整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三是率先在全省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进程。
相比来说尚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数据中心在全市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差距,社会保险各险种、劳动就业等业务还分别拥有自己的数据库,区县相关数据尚未集中;二是网络系统横向上与政府、公安、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连接还需要扩展,网络安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三是应用系统建设在切实实现“统收分支”业务流程方面,在符合部省三层系统架构要求方面,在信息与基金安全防护方面,在社会保障卡应用方面,在基金监管方面,在对新出台政策及管理要求的支持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决策支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现有应用系统无法满足管理及业务经办需求,已成为工作开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解决。
四、秦皇岛市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思路
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要求,参照省内外先进经验,结合秦皇岛市社会保险管理、业务经办及公共服务实际需求,提出如下社会保险信息化建设研究思路:
(一)一体化建设思想。整合建立秦皇岛市一体化的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单位基本信息和个人基本信息为一体化数据库中的基本信息,通过社会保险各险种的业务整合、数据共享,实现联动协同管理。1、管理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全过程、动态化的管理思路;以“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惠泽一生”为核心。2、服务一体化。提供一站式的统一征缴平台;提供一门式网上服务,实现全业务的统一办理、统一核算和统一稽查;开展多元化的便捷服务;建立覆盖市、区县、乡镇、社区的服务体系。3、技术一体化、数据资源一体化;人员“一人一档”、单位“一户一档”;信息流、资金流和档案流三位一体;应用实现一体化;融合社会保险各险种各类应用;支持市、区县、乡镇、社区各项业务;平台设计一体化。
(二)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根据国家、省、市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等相关政策要求,结合秦皇岛市机构设置整合实际情况,需要对现有业务经办流程进行梳理并进行优化。原社会保险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业务经办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实现 “一体化整合”势必对原来的经办方式、业务流程形成冲击。原来的信息孤岛如何有机地联合起来,不仅要建立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保证数据统一入口,同时还要考虑不同系统之间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关联,相关的业务环节要能够通过业务流程互动起来。
(三)数据中心整合建设。按照部省金保工程有关规范、标准和要求,在建设金保工程统一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坚持“同人、同城、同库”的建设目标,根据社会保险、劳动就业、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系统整合方案,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整合工作,实现全市主机、网络、数据、系统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化人才和资金等资源的统一,实现集中管理和应用。加快推进市级数据中心与各部门、各业务经办机构的联网工作,加快向县区、街道、社区、乡镇及农村的延伸工作,确保实现各级经办机构间的网络有效连通,为拓展联网应用,实现异地业务经办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社会保障卡应用。社会保障卡发行与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秦皇岛市需要根据部省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规范、标准和要求,制定社会保障卡系统建设方案,争取财政支持、寻求市场运作与合作筹集资金,建立社会保障卡管理中心,制定社会保障卡管理与服务业务流程,从医疗保险业务入手逐步向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就业服务、人事人才等领域扩展社会保障卡应用范围,实现与社会保险、就业服务、人事人才等业务的有效衔接,实现社会保障卡跨业务、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应用,实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的基础信息统一入口。
主要参考文献:
(一)规范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采集
搞好各类数字化信息的规范化采集、维护和更新。要依据信息保障需求,不断收集整理相关信息,扩充信息种类,增大信息储量。要按照“源头采集、一数一源”的原则,合理分配各类信息的规范化采集工作,明确职责分工。要落实数据的更新保鲜和容灾备份,规定各类数据的更新频度,明确容灾要求,保证各种数据的准确、完整和安全。三是加大信息资源管理的人员和经费投入。人员问题,在现行编制体制下,对相关专业进行优化整合,明确其在信息资源开发管理、技术服务和安全保障中的职责任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要以关键性需求为龙头,以全面性信息资源为重点,以统一的标准规范为支撑,以数据工程为突破口,通过丰富信息内容、促进信息共享、深化综合应用和强化信息安全,实现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推动多区域联合信息保障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规范化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
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对提升国家信息化能力,提升国家战略信息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以国家信息化为基础。我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和正规化改造,经过近30年的建设,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和较强的发展潜力,在某些方面甚至已经跨进了世界先进的行列。国家信息化为信息化规范化提供了大量的、成熟的信息技术。通过对现有技术的充分利用,不仅使各领域以更低的成本、更短的时间获得最新的技术成果,更能够让各行业更专注于突破制约信息化进程的瓶颈技术,加快各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国家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各行业信息化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提供参考。目前,我国已经在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领域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它们对于构建信息化建设的法规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国家信息化可以为各地信息化提供共用的信息基础设施。从本质上讲,各行业信息基础设施具有共同的特性,有选择地进行共用,有助于解决目前信息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
(三)规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化发掘。
一是需求牵引,把握方向。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进行顶层设计,信息需求是其建设的重要支撑点,是其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决定着整个开发活动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及建设思路。究竟需要规范什么、怎么规范,都要有战略规划和宏观考虑,要防止缺乏规划考虑的建设、自成体系盲目的建设,将信息需求纳入规范化建设中,从侧面充分考虑其重要的地位作用。
二是以路线图的方法统一筹划。路线图是新型的战略层面管理工具,能够在不同的系统网络规划、发展中起到辅助作用。我们可结合路线图的成熟方法,站在发展的角度开展顶层设计规划,利用路线图,科学构建信息资源开法活动规范化的整体结构,准确分析建设实际情况,明确思路,着力重点,划分步骤,有重点的完成建设任务,实现科学发展。
三是以工程化的思路打开窗口。规范化这一新概念的提出与建设要从复杂大系统的角度出发开展探讨,按照工程化的思路进行建设,按照科学的步骤和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多视图出发,对整个体系的总体架构进行分析和设计,形成统一的参照模板和标准,并形成可供参考的建设思路。
二、信息资源共享开发规范化应把握的问题
(一)规范化要将保障能力生成放在首位;
要进一步做好统一思想的工作,科学确定推进转变的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建设重点,着力解决推进转变中遇到的矛盾问题,使贯彻主题主线思想更加具体,推进转变的工作更加扎实。深入推进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同时,要高度重视抓好信息化人才培养,强化部队新装备训练,确保信息化建设整体协调发展。
(二)规范化要抵制消极的思想作风;
一是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信息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工程。要坚定不移把信息化标准化作为信息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实现复合发展,必须坚持以信息化为主导,以信息化带各行业发展。在实施理念上,把信息优势作为国民经济制胜的关键;在信息标准化设备方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各数据平台和应用单元的链接;在体制编制上,以有利于信息快速流动为目标进行调整改革;在信息应用上,突出网络化、模拟化和复杂应用背景训练;在信息标准化的建设上,构建信息化理论体系,发挥其牵引和指导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信息标准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一支与国家经济水平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信息优势是国家发展的主导优势,信息能力差距是最大的差距。目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较低,是制约发展提高的一个最根本因素。要破解这一长期存在的主要矛盾,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信息化保障能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标准化建设。同时还要完成信息多样化建设。信息规范化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参加培训基本情况
此次培训共有人参加,培训人员有来自基层一线的备岗人员,还有从事多年相关专业的老同志。培训教师是在单位(或学院)聘请的高级讲师,培训内容是围绕通信参谋业务的主题,开设了、、和等科目。在学习过程中,培训教师深入浅出、细致全面地讲解在深深吸引我的同时,也使我真正认识到了自己业务上的不足。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我越加体会到学无止境的道理。不但在课堂学习中,我认真聆听讲师的讲解,将授课全部内容,甚至一字一句都牢记于心。在课下我还同学员们不断交流学习体会,不断拓展知识面,巩固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强化记忆加深理解。遇到疑难问题我们就集思广益地进行集体讨论,往往在一个问题上能够琢磨出几个不同的解决方法,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我就会及时向讲师求教。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不但从专业知识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同时增进了学员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我牢牢把握这次学习培训的机会,严格遵守学习培训的各项纪律,统筹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在如饥似渴地吸收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度过了这段难忘的培训时光。
二、参加培训的主要收获和体会
参加此次培训,不但收获了知识,同时对于自身素质提高的方法和部队信息化建设也想了很多。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获取专业知识达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目标,同时使我更深层次地懂得了知识对于现阶段建设科技化、信息化军队的重要。
首先在知识结构的更新上主要体会:一方面可以采取理论自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培训班的大部分学员参加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一边工作一边钻研,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指导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和创新突破,即强化了理论基础,又获得了实际操作技能,这是最为常见并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增强学习的意识和主动性,充分利用好闲暇时间,对于不懂的知识要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经验交流和强化提高相结合。先进的理论往往多是在专业交流的过程中启发了思维灵感而形成的,多参与学习心得交流,在专业特长上形成互补对于掌握知识和拓展知识面都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把握住每一次强化培训和学习交流的机会,将其作为促进自己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和综合素质不断成熟的强大动力,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次。
其次在部队信息化建设上主要体会: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军队信息化持续高效发展的根本途径。军队信息化建设随着科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呈现出设备更新快的明显趋势,要适应设备应用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就必须要建立一支接受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全面的军队信息化队伍。只有通过队伍建设,才能为军队信息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才能保证军队信息化不断创新和持续高效发展。二是发挥网络末端效能是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网络末端是直接与智力操作相结合的有效部位,在网络末端下功夫,不断实现设备、智力和操作能力的创新发展,才能真正跟上或赶超新形势下信息化发展的水平,才能够将信息化发展的能力直接有效地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如何发挥网络末端效能,就要求在组织管理、科技攻关、实践操作上形成科学规范的运作体系,以确保这种效能及时发挥和有效发挥。三是顶层设计科学统筹是确保信息化高层次发展的核心。在我国军队信息化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当今,对于信息化高层次研发已经充分具备了一定基础。这样开来,实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和部件标准化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已经条件成熟,所以在军队信息化建设上应该从全局视觉出发,对建设项目的各个层次和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全面分析,这才是指导军队信息化高层次发展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勘察设计 信息技术工程 信息化建设 对策
1 引言
信息化系统的实施,其核心并不在于信息技术本身,而在于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业务过程中某些观念的转变,并将先进的管理思想通过软件的运行贯彻到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之中。以期达到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管理运作。
2 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目的和意义
2.1 企业方面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实现管理的井井有条;(3)提高生产设计效率,缩短生产设计周期,保证生产设计质量;(4)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5)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可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订单生产;(6)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7)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8)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9)加快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及建设中的应用及结合。
2.2 使用人员方面
(1)降低技术人才的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术人才的脑力价值;(2)可以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3)了解企业更多信息;(4)提高工作效率,了解更多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3 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己经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回顾“十一五”期间,我们不难发现: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一些进展,但是除少数企业取得阶段应用效果以外,多数企业的信息化之路十分艰难,事倍功半,花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见效不大,结合一些失败案例,有以下几方面的经验教训:(1)需求定位不合理;(2)认为“软件完全代替手工管理”;(3)理想化流程管理;(4)认为“软件解决管理问题”;(5)软件架构不合理;(6)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数额比例小、甚至没有信息化建设工程预算;(7)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4 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到底要做什么?包含什么?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几点:(1)综合办公的管理;(2)人力资源的管理;(3)市场经营的管理;(4)设计项目的管理;(5)电子图档的管理;(6)图纸收集及打印统计的管理;(7)协同设计、施工的管理;(8)领导综合查询及决策支撑的管理;(9)知识库的管理;(10)商务智能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等。
5 勘察设计行业息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勘察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信息化产生的价值、信息化的战略规划情况做了调查,通过调查我们也了解到了许多值得重视的问题:
总体思路:“建立“高效、可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提高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工作效率,创造更多效益。
根据总体思路及借鉴以往案例总结以下几点问题与对策:
5.1 领导挂帅,局部试验、全面推广
借鉴成功案例的做法,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必须是主管领导亲自挂帅无论出现任何阻碍应该一直带信息化建设领团队完成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需要抽调一部分懂业务、懂技术的人员来参与完成,各个部门协同配合。局部进行开发测试试验,试验成功后在推广至全院,这样既不会耽误生产也不会因建设信息化系统给企业带来损失。
5.2 重视建设信息化过程中的非技术问题
建设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不仅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方法和工作基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5.3 做好统一规划、按需分期建设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规划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首先,使信息系统与企业的目标保持一致。其次,通过价值链分析、关键成功因素法等方法,找出需要信息系统支持的特定过程和特定信息。然后,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风险分析和资本投资分析等方法,对信息系统是否符合企业的要求进行评价。最后,由评价结果得出企业最需要的系统和规划。
按需分期实施的原则“先易后难、先平台后分支”。
5.4 重视信息系统维护与改进
信息系统是基于一定的企业环境和当时的信息技术而建设的,它应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系统维护和改进工作,克服系统一旦运行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信息系统的维护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硬件的维护,二是信息系统软件的维护。企业应该更着重于软件的维护,维护工作最好由企业内部人员来完成,这就要求企业在开发初期就制定好维护方案。
5.5 正版软件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企业诚信度
正版软件的应用支撑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安全性:质量保证,完整无毒,免受恶意侵扰;底层安全技术不断增强保证物理安全性;
稳定性:确保运行稳定,避免系统崩溃、丢失数据;享受开发产品的服务和技术支持;获得最新产品的更新,下载增值软件,保持信息系统软件最新最佳状态;
诚信:维护和提升企业声誉,提高企业诚信;避免法律风险,享受知识产权的保护;避免管理人员承担使用不合法软件的责任。
5.6 建立信息技术系统支撑工作组,使其与工程建设及管理相结合
信息技术系统支撑工作组的作用是在前期提供系统开发支持、后期提供信息系统开通服务技术保障,加速信息技术在工程建设及管理中的应用。人员包括具有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才、计算机软软件开发人才、各个功能模块从业人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