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17 20:04:2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校本课程教案,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0-0265-02
一、民办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1.民办本科院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积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民办高等教育正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支生力军,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又好又多的建设人才,而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发展线。民办本科院校在开展教学工作中一定要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安徽省唯一一所民办本科院校,安徽新华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把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作为工作的重点。学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积极为教师提供更多外出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如2010年6月份学校委派骨干教师去国家级示范学校山东杜郎口中学考察学习教学改革经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并要求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教学,这为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提供了支持。
2.案例教学在相关学科的成功应用。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法学院首创,哈佛大学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模式运用到MBA的教学后,培养了一大批商界名流。随后,该教学方式被世界各国高等学校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所采纳。目前,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管理学等专业广泛应用,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如安徽新华学院商学院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时,结合案例教学法,通过许多活活生生的案例的讨论学习,巩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经济学作为商学院课程体系的一个分支,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学等课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经济学同样源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有着大量的经济学案例,这些案例生动地揭示了一些经济现象,为更好地学习经济理论奠定了基础,为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经济学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经济学知识学以致用,案例教学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为大势所趋。
3.生活中大量的经济学案例为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对初学经济学的人,面对着厚厚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学起来很头疼。实际上只要大家做有心人,会发现经济学就在身边,小到你买早点,大到国家的具体宏观经济政策及社会热点问题,无不与经济学有关。比如去年年底国家实施的“家电下乡”政策,就是我们身边的经济学案例。通过对下乡商品的特点的分析,学生会更好地掌握弹性的相关知识点。此次下乡的商品有两个最大的特点:一是享受国家13%的补贴;二是下乡家电基本是属于中低档商品,比如电视机,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彩电。究其原因是:(1)13%的政府补贴,相当于降低商品的价格,由于家电产品多为富有弹性的商品,可实现“薄利多销”,降价必然会大幅增加销售,从而使得家电厂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满足了农村消费市场对家电的需求,可谓一箭双雕。(2)之所以选择中低档家电下乡,是因为中国农村大部分为中等低收入家庭,所以他们对高档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小,而对普通家电的需求收入弹性大,而此时政府对他们的补贴相当于是增加了收入,所以他们会增加对此类商品的购买。即此次下乡的商品选择的是对农民来说收入弹性大的商品。这些身边的经济学案例,为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资源。
二、案例教学对提高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意义
1.案例教学增进了师生互动,调动了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在现实经济学授课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选择的最优化原则时,下则案例教学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一个狂风暴雨的晚上,你开着自己心爱的车,经过一个车站,忽然看到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的等公共汽车:一个是快要临死的老人,他需要马上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你做梦都想报答他;还有一个女人/男人,她/他是你做梦都想嫁/娶的人,也许错过就没有了。但你的车只能坐下一个人,你会如何选择?一开始学生会做出各种选择,有选老人的,有选医生的,有选梦中情人的,并且各自有其合理理由,但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得出的最优选择是:把钥匙给医生,让医生送老人看病,自己留下来陪梦中情人等车。这是所有人公认的最好选择,即最优选择。但是,最后还是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如果医生不会开车,那怎么办?最好的选择又是什么?一轮接一轮的自我反问和思考,会让学生了解更多:经济学中的选择是带约束条件的选择,选择遵循的是最优化原则。同时,经济学又是通过假设这一约束条件让事情变得简单化,从而迎刃而解。
2.案例教学丰富了经济学理论,实现了知识创新。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阅读、讨论、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从质疑到释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认识到抽象理论知识的价值所在。比如在讲授需求定理内容时,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授课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举例符合此定理的商品,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满足此定理,但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找到不符合此定理的商品?通过“老板杯”的销售小案例:在20世纪90年代,有一家中国茶杯生产厂生产出了一批款式和质地都非常好的茶杯,取名“老板杯”,销售部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实行“薄利多销”的策略,每个茶杯定价10元。但茶杯进入销售环节时,销量却并不理想。此后销售部又做了许多促销活动,或是将价格降到5元~8元,以期销量增加,但似乎都没有效果,到底怎么做才可以增加销量?按照需求定理,降价应该销售量会增加,可在“老板杯”这样的商品上似乎行不通。最后一个经济学家帮忙解决了问题:他让老板在10的后面加个0,即每个“老板杯”100元,最后销量果然大增。究其原因是:“老板杯”是体现老板身份的商品,对真正的老板来说,10元太便宜,无法体现他的身份地位,他不愿买;而对一般的消费者来说,10元太贵,他也不愿买,他宁愿买更便宜的杯子。通过案例的分析,学生会渐渐的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学习各种理论,总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实现了经济学知识的创新。
三、案例教学的几点想法
1.由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带队,各高校经济学教师积极参与,共同编写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教材。由于经济学起源于发达的西方国家,目前中国经济学教学中的大量案例,很多都是从国外的经济学教材中摘取的二手案例,到目前还没有一部既适合中国国情又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学案例教材。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出现了许多典型的经济学案例,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编写成功。教材是教学的基本工具,所以经济学案例的编写非常重要。经济学案例的编写至少要满足两个要求:(1)要坚持本土化原则,案例的编写要严把质量关,其中的观点和判断要科学合理,所以需要国内知名学者的指导和审核;(2)案例的编写工作量大,要取经去粗,需要大量教师的积极参与。知名经济学者和各经济教师群策群力,一定能够编好经济学案例教材。
2.高校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参与讨论学习,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目前各种网络资源丰富,充分利用,可以学习到许多知识,比如积极参加教育部举行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培训,可以有机会和著名经济学者面对面交流,可以和更多经济学老师探讨交流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增加知识储备;还可以通过参与经济学论坛的讨论,使经济学知识在碰撞中得到创新;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经济学者的博客,可以看到许多新的观点,了解相关理论的发展动态。
3.经济学案例要与时俱进,要结合社会发展动态,关注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在发展,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不断更新。在经济学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动态,结合日常生活中的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及时更新。因为以财经新闻和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经济学案例讨论,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更有说服力,也更能吸引学生主动思考,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国家政策的关注。老师要能生动灵活地联系实际问题讲理论,联系热点问题讲理论,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4.案例教学形式要不拘一格,能为经济学理论学习服务的案例均可用。小平同志曾说过:“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笔者认为,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案例,只要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经济学理论均是好案例,可以是笑话的形式,也可以是寓言故事的形式,还可以是面试题的形式,只要通过此类形式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就可以用。老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不断变化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讲消费理论时,可以开个简短的小型拍卖会,让学生切身体会消费者剩余会因人因地而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可以以辩论的形式讨论:“初恋总是最令人难忘的”遵循边际效用递减吗?让学生在辩论中更深刻的理解递减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即案例教学要不拘一格,要追求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参考文献:
[1]颜家水.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5,(10).
[2]雷玉桃.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07,(24).
[3]王亚柯.论新时期如何上好经济学课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6).
关键词:新疆;公安本科教育;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283-03
一、《大学语文》(本科)课程在公安警察院校设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鲜明的人文素质教育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1981年在部分高校开设以来,历史较长,教材种类众多,教学经验丰富,人文素质教育作用集中,效果积极明显。在新世纪,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培养文理兼通的复合型人才,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使命,人文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1]的教育,它的文化内涵,在《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尤其丰富,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必修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在于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行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通过学习综合各人文学科特点和积极作用和优势的《大学语文》课程,不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积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警察院校实现文化素质教育和警察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
西方主要国家如英国、美国等较为完善的警察教育培训体系中都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2],认为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警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执行能力。《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中起到文理渗透,文化与科技交融作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文化氛围、体现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其中的教化、陶冶、熏染作用最为重要和突出。
《大学语文》是公安警察院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基础课,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形成了多种全国统编教材。《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理念从增加学生语文修养、提高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发展到培育学生人文情怀、辅翼学生精神成人。同时,在人文教育中结合专业领域,突出公安特色。
警察人文素质教育是警察人文关怀、人文精神的培养过程。它注重人性的养成与人格的塑造。我校担负着新疆公安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任。由于新疆地区反恐维稳形势严峻,公安工作任务更加复杂艰巨,人民警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公安机关人性化执法能力是对警察严格执法、良好服务的衡量标准。由于受传统公安职能论的影响,对警察工作应有的社会性和人文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学生人文底蕴不强,缺少公安执法工作中需要的人文关怀和人权理念,导致毕业生知识面及视野狭窄,发展后劲不足,人权观念淡薄,埋下了警民关系不和谐的隐患。
在我校完成升本之际,应通过本课程研究,改变教学策略,树立大视野和全局观念,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有效改变我校学生人文素质差,理性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差等状况。
目前,公安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逐渐被认同,通过开设人文学科课程来实现人文教育的方法也已经取得共识。在公安部颁发并组织实施的《公安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大学语文被列为必修课,成为公安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先导性课程[3]。
二、《大学语文》(本科)课程设置在公安警察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公安教育改革的重点
公安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教育在新世纪、新阶段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公安队伍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领域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导致各种复杂社会矛盾集中凸显,大规模时有发生、有组织的智能化犯罪大量出现、反恐维稳形势更加严峻,社会生活中部分领域道德整体滑坡等局面促使我们必须走“素质建警”、“文化育警”、“科技强警”之路,同样,我们要通过警察人文素质基础教育,推动公安管理水平、执法水平和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为实现公安工作科学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展具有现代特点和理念的公安教育事业才能完成。
20世纪90年代后期和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教育部门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大学语文》再次成为公安院校的基础课。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公安本科院校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具有现念和时代特点的职业警察的基本途径
将智慧教育理念应用于校本课程,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增加智慧,培养能力。本文将以《垃圾分类》一课为例,探讨智慧教育理念是如何支撑小学校本课程教学的。
垃圾分类》一课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淹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是采用讲授、练习的方式,《垃圾分类》这节课也不例外。教师先讲解如何给垃圾分类,然后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或做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此种课堂教学方式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教学方式单一,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校本课程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智慧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在常规的教学环境中,过于单一的授课方式使得学生按照教师统一安排的流程和任务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统一的,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提升,个性发展得不到体现。
3.教学环境常规化,很难实现分层训练
在课堂训练中,常规教学环境只提供统一的试题让学生作答。这种试题没有进行分类,针对的学生范围过大,导致水平不同的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难度需要进行选择。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要重复去做最简单的题,费时费力;对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遇到较高难度的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
智慧教育解决方案
1.开发寓教于乐的教学游戏
游戏是一种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对不同种类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由于垃圾又脏又乱且携带病菌,所以直接用实物分类不太可行,运用电子书包开发制作“垃圾分类”教学游戏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学生通过拖拽等方式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生动有趣,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并且,游戏还设置了“求助”“知识链接”等功能,让学生在需要支持与帮助时,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熟练掌握垃圾分类的规则与应用,可谓寓教于乐(如图1)。
2.提供丰富且可选择的教学资源包
电子书包存储量丰富,可以展示形式多样的声音、影像、动画等,为社会课教学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教师采用教学资料包的形式,为学生的课题选择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学习资源都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编辑过的。学生基于个人兴趣确定学习主题,自行查阅学习内容,获取与个人兴趣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或者借助文字书写、拍摄等辅助工具,对学习资料进行个性化的批注。教学资源包的使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课后反思:本课题属于梳理探究性文化课,所以教师在本课中只是引导,以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梳理知识,最后在教师的点拨下,在自主讨论中探究文化内涵。由此看来,在教学中应该做到:
1.创设情景,并通过视频吸引学生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2.由学生自主发现现象,再直接由现象引出下面要探究的问题。
3.利用网络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使学生上课有很多的发言内容与机会。
4.通过姓氏对古代姓氏文化的探究,寻根问祖,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我们通过追本溯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姓氏的起源都来自于一些古姓,如嬴姓、姬姓、妫姓、子姓等,相传黄帝的25个儿子,为4母所生,分为12“姓”:姬、、酉、祁、己、腾、箴、荀、任、僖、儇、依。也就是说,黄帝的子孙衍生成12个胞族,散居到各地。这些胞族又滋生出一系列的“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都称为氏。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也以氏来专称。如黄帝称轩辕氏,尧称陶唐氏等等。他们开枝散叶,分成不同的姓氏,所以说万姓是一家,同根同源。
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引导学生看待这样的现象?
(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原生态文化――由三皇五帝等中华祖先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姓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形成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追溯自己的根,中国人唯一可以凭借的线索就是自己的“姓氏”了。
(2)能释怀对自己姓氏的种种困惑,让人们与自己的先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使自己对自己的姓氏的历史来源、家族名人、迁徙分布等知识了如指掌,甚至知道应该到哪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根……通过姓氏文化寻根,使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之所由来,知道自己肉体、心灵之血脉传承。
(3)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我们更加能够借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认同感。
(4)举行寻根祭祖活动,发扬中华民族敬祖尊宗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促进海内外同胞互动、联谊、团结,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
关键词:地方特色本科;多样化案例教学;案例设计、选取;案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C程序设计是一种实用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以及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方法,进而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应用等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当中,能够把计算机与专业课程更好的结合,编写相应的程序来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信息使用的素养。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基础较差。教学实践表明,之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目前C程序设计教学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状况
C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基础课,为后续学习的许多专业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从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本科院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材内容大而全,脱离实际需求
计算机发展速度快,C程序设计教材内容多,大而全的知识往往让学生只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编程思想、程序设计的能力及利用编程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
1.2创新型实践重视不够
C程序设计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实验教学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不利于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能力,没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C程序设计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撰写作业等情况核计)+期中成绩+上机实验+期末成绩组。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1.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动手能力较差
2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C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程序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现实、最具操作性的平台。所以对地方本科院校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改革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从第一章开始讲,而课本的安排都是语法在前,举例说明在后。语法知识繁多且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引出当堂课的语法及重难点等知识,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有效的对知识点串联成珠,高效的完成课堂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本名课程兴趣的目的。多样化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到该名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着实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1案例设计、选取原则
教师备课时,首先当把每一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出来,然后设计案例的模式,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只有经过精心设计、选取的案例,案例教学才会有保障,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以下是多样化案例设计、选取的原则:
(1)案例应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生活中碰到的简单常见问题作为切入点是最佳的。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程当中来,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2)一堂课上的案例不宜多而宜精,综合案例数量、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太多,学生的思维难转换、易混淆。在能够讲清楚课程知识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少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整堂课程的把握度和理解,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一定要能抓住重难点。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一定要把握重难点这条主干线。学生刚学很难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点,这样也就很难将其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案例时,尽可能将抽象概念、难懂语法知识融入到案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即抽象概念具体化。
2.2案例多样化设计分析
根据地方性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内容,多样化案例教学法采用三种方案进行实施,他们分别是:一种是使用flash软件做成的动画案例教学,一种是基于语句、语法等知识点的基础案例教学,一种是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
(1)动画案例教学。在讲授过程中确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精选能够说明、反映这些知识点的案例。在案例的设计中要巧妙使用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或Flas设计软件。注重案例的生动、形象,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教学容量大,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深,能灵活运用。例如:指针是c程序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能够灵活运用指针解决c语言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该课程的灵魂。但是,指针本身的概念和使用都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以下图1是用flash做的一个案例,课堂效果非常好。
图1flash指针案例
(2)基础知识点案例教学。该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零散较多的c语法知识、选择条件语句、循环控制语句,利用案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而是懂得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语法知识。
我们在设计案例时,教学内容是关键,把每个知识点、概念讲解清楚,找到贯穿整条学习内容的主线进行设计,从而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循环控制语句时,首先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出使用循环语句的原因,该语句的作用是和优势在哪里。然后介绍三种常用的循环语句,对比这三种语句的联系及区别。最后设计一个适当的案例把内容贯穿起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三条循环语句的功能及执行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比照本宣科的效率高,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综合实验教学案例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素养。在课堂中,案例教学实施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不是把案例一个一个堆积起来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是要在案例教学的牵引下,加强管理、多种技术方法结合的手段。
3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1)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非常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C语言。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辅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懒散,效率非常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味的就想着现成的答案。针对种种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采用任务和分组的方式完成,由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点,每个组由喜欢学习、较贪玩但性格相近的学生组成,每次上课完成一个或者某一个案例当中的某一块,案例由教师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教师可以抽取其中某几行代码考核学生,如果能够非常流畅的把代码写出来,则说明是学生本人编写的。采用实验结合案例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要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须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多媒体现在比较普及,对于C语言来说它是一种工具,在教学时,把相应的程序运行给学生看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些趣味性的案例。如在教指针时,用一个推拉的游戏,形象化的说明指针是如何使用的,明白其真正的内涵,每个指针的指向是什么含义。而网络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有很多的定义或者程序源代码受时间等的影响可能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够透彻。
4总结与展望
案例教学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学以致用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既解决了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的学习,也解决了C语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综合实验案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也增强其学生之间的感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必须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计算机更新较快,C语言的教学也是在不断创新、探讨中进行,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将根据学生、学校的特点,不断提升、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海花.多样化的求解法在C语言解题中的妙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93-295.
[2]曾夏玲.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92-95.
[3]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8:65-68.
[4]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法研究,2011,5:157-158.
[5]李晓玮.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283-285.
关键词: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惠平(1974-),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朱鹏(1976-),男,湖南常德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上海 201418)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A22/1020M10CJ10,A22/1020M11001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技术及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1020Q110010)和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编号:1020T10103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8-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教育部于2001年就明确提出要在国内高校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其目的旨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1]目前,国内高校几乎都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的高校,很多专业均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对于双语教学,人们普遍认为应该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的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掌握了专业英语的与国际接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调查发现,国内某些高校(特别是实力较弱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些学科的双语教学基本上流行于形式,教材选择随意,课堂上以疏通英文词汇和语句为主,严重违背了教育部倡导高校双语教学的初衷。笔者根据从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体会发现,一门课程的双语教学要想取得所期望的效果,必须要综合考虑学校、学科、课程的特点,还要考虑授课主体(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和客体(学生)的专业知识及英语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有一套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教学与考核模式。否则,盲目开展双语教学只会使双语教学看上去很美,而达不到“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目的。[2]
本文以安全工程专业的“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分析了“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
相对重点大学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综合实力较弱,由于创办目标及发展历程不同,该类院校在教学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及教师专业素质、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无法与重点大学相比。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类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出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上海市市属院校,主要为上海市各行业培养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城建学院的安全工程专业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期以来在上海市各高校中独一无二,为上海市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安全专业人才。
二、“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校为了更好地满足上海市对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双语教学及改革工作展开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自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于2009年开展“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以来,笔者发现在实施过程中有如下一些问题。
1.直接选用的国外教材有些内容不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关于化工过程安全,国外最经典的两本教材是《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这两本教材的内容较多,且难度深浅不一,若直接拿来使用,有些内容不适合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的内容包括Introduction(绪论),Toxicology(毒理学)、Industrial Hygiene(工业卫生)、Source Models(源模型)、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 Models(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Firestone and Explosion(火灾和爆炸)、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防火防爆设计)、Introduction to Reliefs(泄压系统)、Relief Sizing(泄压量计算)、Hazards Identification(危险辨识)、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价)、Accident Investigation(事故调查)以及Case Histories(事故案例)等,对化工过程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但是,由于学生对化学知识只有一些粗浅了解,没接触过涉及流体力学的化工专业知识,对书中那些涉及理论计算及推导的源模型、毒物泄露与扩散模型、泄压系统和泄压量计算等内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因此,上述知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只能尽可能简化,不能盲目照搬使用,否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 ―― 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则主要强调通过案例学习化工安全知识,知识点很具体,但知识体系不完整。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1)师资力量缺乏。我国安全科学的起步和发展较晚,安全专业的人才相当缺乏,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安全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国内除了几所名牌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有一些具有国外学习和实践经历的“海归”教师外,一般普通高校(比如笔者所在的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国内本土出身,虽然很多年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英语读写水平也较高,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一般也只能采取“双语过渡型”的教学模式,很难在课堂上使用全英文教学。
(2)教学模式较单一。目前高校双语教学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基本教学型、双语过渡型和沉浸型。基本教学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汉语教学为主,在讲课过程中主要强调一些专业词汇、概念或定义等的英文表述;双语过渡型教学是在教学的初期采用汉语辅助教学,等学生逐渐熟悉了相关专业外语环境后,再逐步增加英语授课的比重;沉浸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完全采用英语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由于师资力量和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我们对“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主要采用第二种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及外语能力培养的效果较差。
(3)实践性内容不够。在“化工过程安全”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很少有机会去化工厂或相关企业进行相应的实践工作。因此,对化工过程安全的管理与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一直停留在书本知识的理论层面,没有真正了解与掌握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由于课程主要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学习的专业英语缺乏实战环境,导致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在需要时无法与国外同行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
3.授课对象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1)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教学实施客体(学生)的英语能力是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开展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体而言,普通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对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要差;而地处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应用型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又要比内地相应高校学生的要好。另外,针对某一特定的授课群体,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如笔者实施双语教学的对象有110人,其中通过国家四级的90人,占81.8%;通过六级的只有16人,占14.5%。但是,即便是这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相当部分也只把英语当一门课程来学习,通过等级考试后就弃之不学、不用,导致英语水平越来越低。由于学生在双语课堂上要碰到大量没学过的化工过程安全专业英语词汇、词组及特定的表达方式,因此上课时他们可能既听不懂也看不懂,导致学习没有兴趣,最后甚至连考题也看不懂。
(2)专业知识基础薄弱。安全工程涉及的知识领域和行业非常广泛。如化工过程安全就涉及到化学、化工设备、化工工艺、流体力学、电学、职业卫生、毒物学和安全工程等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在化学、化工、电学、力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短时间内很难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要想通过双语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则更难。
三、“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的教改措施探讨
为了有效地实施“化工过程安全”课程的双语教学,提高课教学效果与质量,针对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如下一些教改措施。
1.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与更新
(1)优化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体系,即教材涉及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是保证“化工过程安全”课程双语教学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从学生的专业角度和英语水平来看,“化工过程安全”双语教学知识体系的范围要广,但内容不能太深,要尽量避免专业性很强、涉及很深理论的复杂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同时,要增加课程的实践性内容,将与化工过程安全相关的理论知识、事故案例及实践性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据此,笔者从原版教材《Chemical Process Safety――fundamentals with applications》和《Chemical Process Safety――learning from case histories》中选择了合适的内容进行调整、简化和修改,编写了一本适合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使用的“原版”《Chemical Process Safety》英文讲义。
(2)更新课程知识。一般而言,教材的内容是一些基础性、原理性的知识,不能反映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教材引用的案例陈旧,较难引起学生的心灵震撼。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及时了解国外化工过程安全的最新研究进展,需要经常查阅一些相关的外文文献,引用最新的案例,以更新“化工过程安全”讲义内容,并将其体现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师资,没有高水平、高素质的双语教学教师,就无法实施高质量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教师既要有精湛的英语水平,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国内高校中,不乏具有高水平的英语教师,也不缺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的人才,但既精通英语又具有扎实相关专业基础的人才并不多。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已有40多年的历史,但双语教学工作才刚开始尝试,在加强师资力量方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进双语教学人才。乘本专业急缺教师的机会,引进1-2位具有海外学习和教学经历的优秀人才,这样既可以充实双语教学队伍,又可以指导并增强本专业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
(2)加强教师的双语教学培训。将教师定期派遣到国外安全学科发展较好的大学进行双语教学培训,以促进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进,从而提高其双语教学水平。
(3)加强国际交流。美国、日本等国在安全理论与实践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我们可以通过诸如合作办学的方式和机会来增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学习,以此提高双语教师的专业技能与专业英语水平。
3.教学模式多样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学生的专业基础、英语功底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
(1)采用“由浅入深、顺序渐进”的双语过渡型教学模式。根据我校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化工过程安全”在课堂上的双语教学模式应该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是由于教师还不能全堂利用流利的英语上课;二是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双语教学;三是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教学需要兼顾所有学生,否则会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由于课时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对所有知识点进行讲解,课堂教学内容需要优化,对涉及化工过程安全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如Toxicology、Toxic Release and Dispersion、Firestone and Explosion和Designs to Prevent Fires and Explosion等。而其他如Industrial Hygiene、Hazards Identification、Risk Assessment、Accident Investigation等知识学生比较熟悉,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双语教学过程可参照国外的教学方式,在每节课上设计简单有趣的环节,设置小型话题、案例等让学生讨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类话题开始可由任课教师发起,随着双语教学开展到一定的程度,可由学生自己查阅英文文献来设计讨论的话题。
(4)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及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尽可能组织学生去外企参加实习,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又能将课堂所学的化工过程安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其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得以加强。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双语教学课程的考试一直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如果沿用传统的考试模式,采用英文试卷、闭卷考试并用英语答题,可能会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及格,这样势必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体现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双语教学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由知识导向型、期末考试模式向能力导向型、课堂参与、平时成绩模式转变,根据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参与、作业完成、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情况给学生评分。这样的考核方式既能减少学生对考试成绩的担忧,又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英文文献的查阅及专业论文的撰写,还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结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开展双语教学,无疑是满足这一需求、推动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根据笔者所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化工过程安全”课程为例,分析了课程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提出了该课程双语教学的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抛砖引玉,以期能指导今后该课程双语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并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爱秋.对双语教学目的与目标的理性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5):100-101.
[2]董珍望.关于双语教学目的与方法的思考[J].高校之窗,2007,(10):
作者简介:喻登科,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周荣,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涂国平,南昌大学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昌/330031)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团队知识网络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71201072)和南昌大学校教改课题“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情绪为中介”的成果之一。 摘要:教学效果是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追求和优化的目标,而教师的合理安排对教学效果又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提出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互相影响、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等三条假设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设计和发放问卷量表。经过模型拟合,发现教师安排确实通过影响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这条中介路径对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关系并未得到验证。最后,提出几点对策建议,为优化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教学效果;教师情绪;学生情绪课程安排是大学教务管理中一项重要而且繁重的工作[1],但目前的本科专业课程安排方面大多数时候仅考虑到教室资源和时间资源的冲突解决与合理利用问题,却很少从人文关怀或心理学角度考虑不同课程安排对教学效果可能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高校在排课方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比如高校在排课时往往要求杜绝重复排课、连排课等现象[2],但在科学合理的排课方式对本科专业教学效果的影响机制方面还是缺乏完善的理论支持。在教师情绪研究方面,Osborn M、Little J.W、Leach C.W、Zembylas M等都进行了相关研究,形成了教师情绪研究的个人内部心理特征、社会关系体验、权力关系与情绪规则等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3]教师课程的合理安排会影响教师情绪,教师情绪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应该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为此,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测量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和系数,为合理进行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提供理论指导。
一、研究假设
(一)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影响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合理性,可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截面结构(即一个时间段内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时间结构(即连续的不同时间段为同一个班级学生讲解多门课程)以及规模(一名教师为一个班级所讲专业课总量)、比率(一名教师为该班级授课数量与该班级专业课总量的比率)、密度(单位时间同一名教师为同一班级所授专业课时量)等。据调查,当一位教师频繁地出现在同一个班级的同学面前时,学生对教师的厌烦感将逐渐增加,而新鲜感却逐渐下降。同样,当一位教师需要频繁地为同一个班级学生授课时,即使讲授的是不同课程,教师的责任感也会慢慢下降,而疲惫感会慢慢增加。即使是一位受到学生认可和尊崇的老师,如果他频繁出现在同一批同学面前授课,其被认可与尊崇的程度也会慢慢因学生忽视而降低。在一定程度上,本科专业课程在教师安排上规模、结构、密度等方面参数加大,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减而消极情绪将呈边际递增规律。因此,本科专业课程如何安排教师,教师如何在时间与空间上安排教学,将直接影响到教师与学生的情绪,进而可能影响到教学效果。
假设1(H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会对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1a: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H1b: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二)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相互影响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他的情绪通过表情、手势、语调等外在表现牵动着学生的目光。一个不善于控制情绪的高校教师,他的情绪将弥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让学生受到传染。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除了观察思考等认识活动的一系列动作外,同时还依靠兴趣、情感、意志、毅力、志向等动力系统的激发。[4]如果教师情绪饱满,则课堂氛围良好;如果教师情绪低迷,则课堂氛围散漫。教师情绪通常通过教师授课的面部表情和语言特点来反映,积极、有力但又语速和缓的授课语言往往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5]依靠教师情绪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的教学手段。
大学阶段是人生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注重个性表达、情绪体验丰富、情绪波动起伏大的时期。[6]据统计,很多大学生有不同程度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比如自卑、羞涩、愤怒、恐惧、厌恶、焦虑等,而且这种负面情绪会投射和传染,有可能扩大后直接影响宿舍文化、班级文化,从而造成巨大影响。很多高校教师表示,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班级讲授同一门课程可能取得非常不同的教学效果,究其根源,就在于班级文化不同。对于一个学生反馈、互动良好的班级,教师不仅能通过互动加强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教师能从学生良好反馈中获得鼓励和自信,对教师自身也能形成一个正激励。而对于一个班风较差的班级,例如很多学生迟到、学生不愿听讲、学生起哄等,将直接导致教师上课积极性下降,教师与学生间达不成一致诉求,课堂效果就会较差。[7]
·课程与教学·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以教师和学生情绪为中介 假设2(H2):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相互影响。
H2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学生情绪产生影响;
H2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产生影响。
(三)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师活动在本质上是情绪性的,教师的情绪劳动必然对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成绩产生重要影响。[8]饱满的教师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9],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情绪还能增强个人效能感,良好氛围中教学的教师通过感受到学生的鼓励而得到正激励[10],从而提升个人愉悦感和教学自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更具积极性、更主动和自信。而教师的不良情绪则不仅让教师自己丧失教学兴趣,而且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一旦这种不满达到一定程度,而教师又处于暴躁情绪下,可能引起教师与学生的直接对立和冲突[11],导致课堂教学的彻底失败。
当学生有负面情绪时,将使得学生对教师授课产生厌恶或抵触心理,从一开始就排斥教师的授课,就不可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具体表现上而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体现为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张建荣等的调查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对学业成绩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成绩等级学生在调控自我情绪和调控他人情绪两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12]陈瑞莉也提出,较高的学生情绪智力,将有利于增强学习主动性和建立友善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质量。[13]
假设3(H3):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a: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H3b: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二、模型设计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采用截面结构、时间结构、规模、比率、密度等5个方面来测量,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都可以分别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来测量[14],而教学效果则可以用(课上的)师生互动、(课下的)师生关系、(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成就感和考试成绩等4个指标来考察。[15]其中,教师的积极情绪包括积极心境(普适性的形态积极平和)和积极情绪体验(偶然性的精神或心情舒畅)两个测量指标;教师的消极情绪包括情绪衰竭(讲课缺乏精神)、去个性化(讲课无个性、缺乏创新)和低个人成就感(讲课无法得到认同或成就感)三个测量指标。[16]而同时,学生的积极情绪包括认可度(对教师授课仅表示认可)、愉悦度(认为教师授课让人非常愉悦)、参与度(愿意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三个层面;学生的消极情绪包括普适性厌恶度(就是不喜欢上课)、选择性厌恶度(不喜欢听该教师上课,认为他讲得不好)和抵触度(逃避上该教师的课,易于与教师起冲突)。
据此,可设计以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为中介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测量模型,如图1所示。图1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
三、问卷调查
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测量模型的测量指标中,“教师安排”和“教师情绪”的变量题项是由教师回答的,而“学生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变量题项是由学生回答的。因此,我们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应分别设计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但由于教师与学生是对应关系,所以发放调查问卷时又应将学生与教师联合起来,合为一个组别来形成样本数据。调查问卷采用李可特5级量表形式,调查问卷的题项设计如表1所示。
在设计调查问卷并试测评后,采用如下方式开始正式的问卷发放工作:首先,从南昌大学采用滚雪球的方式邀请到了150位专业课教师,让他们针对其正在上的一门专业课填写“教师调查问卷”中的题项;其次,让他们随机寻找班级上的一位学生,填写“学生调查问卷”中除“考试成绩”以外的所有题项;最后,在期末考试过后调查者打电话咨询教师获得填写问卷学生的成绩情况。补全所有问卷并回收(在回收学生问卷时,我们采取调查员直接回收而非主讲教师回收的方式,尽量避免学生因怕教师看到其题项答案而故意选择好答案的情形发生),将教师问卷和对应的学生问卷合为一个样本组别。问卷自发放至回收完全,历时半年,获得有效样本数据1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78.67%。各变量样本数据统计指标值如表2所示。
四、模型拟合
首先,采用SPSS 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对教师安排、教师情绪、学生情绪、教学效果等四个潜变量的16项指标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EFA提取的因子与本文的初始假定完全符合,Bartlett’s球形检验在p
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绝对拟合指数χ2/df 的值是1.72,小于2;RMSEA为0.02,小于0.05;GFI、AGFI分别为0.96、0.94,均大于0.90,这些绝对拟合度的数值说明模型的适配度良好。简约拟合度PNFI、PGFI分别为0.72、0.63,均大于0.50,表明模型整体比较简约。增值拟合度NFI、RFI、IFI、TLI、CFI也均大于0.90,表明假设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整体适配度较好。由此说明,模型的结构方程的拟合指标符合既定要求,提出的理论模型与样本数据的拟合度均优良。基于以上分析,接下来本研究进行路径分析,检验模型的各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结果如表5 所示。模型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H1a、H1b、H2a、H3a、H3b等5个假设,但拒绝了H2b。也就是说,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影响并不显著,其对应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03,T值为-0.57。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师安排状况对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产生显著影响,科学合理的教师安排将有利于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缓解教师与学生的消极情绪;(2)本科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教师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但学生情绪对教师情绪的逆向影响未得到验证;(3)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均对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较高的积极情绪和较低的消极情绪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五、对策建议
综上可知,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通过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的中介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路径基本得到验证,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将通过情绪作用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各高校在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时除了要遵循效率优化原则以外,更要依循教师的情绪工作规律,务必从教师安排这个源头上为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科学合理的安排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尽量降低教师对同一个班级连续授课的密度,高度协调不同教师在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课程安排情况,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正常比率,尽量避免教师与学生过重的教学或学习工作量。高校教务管理部门应适时开展专业课程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调查工作,积极主动地为存在不合理课程安排的教师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督导听课听取学生对教师合理安排情况的反映,在学生网上评教工作中增加对评教低分教师的原因分析,考察其是否受到不合理安排教师情况的影响。
(2)重点照顾教师情绪。对于部分教学工作相对较为繁重的教师,应考虑为其减负;对于教师安排不过来的情况,也要对相应的教师做适当的补偿,以协调这些教师的教学情绪。对于收入较低或家庭负担重的教师,要从生活上或事业上对其表示关怀,要保证其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要积极组织和开展各种教师压力释放活动,通过娱乐和休闲来保证教师情绪的适时调整。要对教师的情绪调整进行引导和培训,增强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同时还要定时开展教师情绪测评工作,为情绪低落的教师职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
(3)兼顾考虑学生情绪。紧抓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对存在消极情绪的学生给予关心和照顾;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密度和相关任课教师,保证学生对教师的新鲜感和信任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加以培训,强化教师对学生情绪的引导和控制能力;鼓励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与课下互动,增强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联系;做好学生情绪的测评工作,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心理人格的健全。
(4)系统提升教学效果。统筹考虑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重点分析教师情绪和学生情绪等软因素对教学效果的正负向影响;在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安排的时间、密度等方面兼顾考虑它们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务管理部门务必要做好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教师安排工作;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做好情绪互动,为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情绪提供适度的引导和激励。
当然,本文也有不足之处,主要包括:样本都来自于一所大学,而且采用的是滚雪球这种非随机抽样方式,样本的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检验;所有数据均采用量表的方式获得,而且有很多都是测量情绪和心理等不可观因素,这些情绪可能受教师与学生的当时状态影响较大,数据的质量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教师与学生调查问卷匹配时,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一的关系,学生的样本数量相对而言并不太够。后续研究我们将扩大取样范围,增加一些客观可测因素,并希望通过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一对多关系量表来扩大样本数量,以建立更具质量的测量模型,进一步检验模型假设的有效性,为统筹考虑教师安排、情绪和教学效果的关系提供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罗宏.教务管理课程安排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刘江亭.以人为本——优化大学课程安排及调度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 164.
[3]尹弘飚.教师情绪研究:发展脉络与概念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08(4):77-82.
[4]黄春丽.浅论教师情绪的起因及调节策略[J].考试周刊,2009(2):24-25.
[5]李晓玲.关于教师言语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情绪影响的调查[J].教育科学论坛,2007 (4):52-53.
[6]杨俊峰.加强学生情绪管理,培养学生情绪智力[J].知识窗,2010(12):19.
[7]刘英.学生情绪智力评价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8]姬兴华.教师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的关系[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1):91-93.
[9]葛军国.教师情绪的饱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J].新课程(教研),2010(5):7.
[10]陈秀敏.教师情绪表现与效能感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 672- 674.
[11]贲丽娜.谈教师情绪的自我控制与调节[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4):81-82.
[12]张建荣,陈树婷,何贤晨,陈定湾.学生情绪智力与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基于浙江省3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08(9):119-128.
[13]陈瑞莉.论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46-49.
[14]张枝梅,崔纪周.教师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州大学学报,1999(3):62-63.
“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说,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中,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就是重要的一项。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为实现这一核心理念,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把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研讨作为构建理想课堂的两大支撑。集体备课采取“一天一碰头、一课一交流、一周一集中、一步一反思”的模式,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作业训练量,实现学案、课件、教学设计的二次研发资源共享;集体研讨做到了课前研究、课堂观摩、课后研讨三落实。教学上,实行“预习质疑、小组交流、学案点拨、练习反馈,拓展延伸”的“五步”教学模式,变教案为学案,变讲堂为学堂,提高教学的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打造活力、智慧课堂。这种课堂构建落实了推行集体备课的“电子教案”、集体研讨的“导学案”、学生“二四”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这“三个推行”。这种在教学改革上的突破,获得了上级教育业务部门的认可,今年4月份,我校顺利通过全省教学示范校的验收,被山东省教育厅、省教研室授予省级教学示范校的荣誉称号。
除了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我校还实施了阳光大课堂活动,专门在每周三下午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程为我校教师自己研发的德育类、传统文化类、体育类、艺术类和技能类的校本课程,共32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爱好的课程。这些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们的知识面得以拓宽,也给学校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创办特色学校的机遇。为了使校本课程顺利实施,我校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组成了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以及家长代表、社区相关人士等共同参与的课程审定委员会,具体负责实验工作的决策、协调、组织、保障和评价工作。并组织了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研究能力的教师担任研发组成员,开展课程研究、负责教案(教材)编写工作。为了使研发小组的教师少走一些弯路,我们开展了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并自定了师资培训的计划与方法,通过学习和培训,初步同意了研发小组成员的认识,明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要在活动课、第二课堂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发展;开发的内容要注重与学校特色相结合,与学生生存的人文环境相结合,与教师的个性特长、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
经过反复研究,研发小组确定校本课程内容总体目标为“以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为载体,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在具体内容方面,确定了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淡化校本课程的学科性,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达到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目前,研发小组已编写了环保教育课程教材《只有一个地球》、《幼儿环保行为规范》;生命意识课程教材《在绿荫下成长》;传统课程教材《论语》、《弟子规》和《中华经典诵读》’晨诵课程教材《书香诗韵》;学生家长课程教材《与子女同行》;社会实践课程教材《中国苗木之乡――济宁李营》;体育、艺术课程教材《篮球》、《乒乓球》、《足球》、《书法》、《国画》、《健美操》、《跆拳道》等。通过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和重建,在保证国家课程质量的前提下,该校逐步压缩国家课程时间、空间,开设并增大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空间。截至目前,我校已相继开设了“德育、拓展、体育、艺术和技能”五大类50门校本课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研发、实施到印刷校本课程完全由区政府拨款,所有教材都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5月14日,我校作为全市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暨教学示范工作会议的示范点,吸引了全市200多名校长、骨干教师前来观摩。此后,中区、邹城、兖州等县区的学校纷纷组织教师前来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