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纳米科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5-05 08:54: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纳米科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纳米科学论文

篇1

――诺贝尔奖得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谈他给智障的儿子起名“光”的原因

在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中,中国所占的份额已从1980 年的0.2%上升至2006 年的7.4%,首次超过了日本。但质量还不能与数量相匹配。科学论文按被引用程度计算的得分,世界平均数为1.0,中国则几十年来一直停留在0.35。但从1995 年以来的十多年中,这个数字已经倍增至0.73,而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中国两大专业方面,得分数已接近1.0。

――《自然》杂志高级记者特克兰・勃特勒谈中国在奥运赛场之外的伟大竞争

如果将这比作一场奥林匹克赛,中国得分为9.8,而美国则为2.3。

――长期在中国工作的美国疾控中心官员伊普将中国震灾后与美国卡特里纳飓风灾害后的应对措施作了比较后说

我猜测,围棋应是外星人创造的。当然,对于这一说法,我也没有证据。我只是觉得,围棋太深奥了,人类不可能创造出来。

――棋圣聂卫平称“围棋是外星人发明的”,因为围棋太难,很难想象是由四五千年前的人类创造

袁老就是有七八架私人小飞机也配!

――《袁隆平陪老伴逛车展》的配图新闻热爆网络。与往常网络中总是充满仇富的讨伐声不同,对于袁隆平买车,网民却一边倒地支持

做公司要尽量培养“生人文化”,而不是“熟人文化”。中国企业不能令行禁止,就是因为大家都是熟人,制度没法执行。西方在这一点上就比较好,都是“生人心态”,都按照制度办事。

――中外公司文化的不同

容量缩水了,价格没变,这不就是变相涨价吗?

――可口可乐换了新包装,容量由以前的355ml 变为330ml,虽然价格没变,却照样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篇2

本书汇集了2003年6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物理学中当前所研究的问题”专题讨论会上所做的特邀演讲。这次会议是为了庆祝R・J埃利奥特教授75岁生日而举办的。R・J・埃利奥特爵士曾长期担任牛津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作为一位科学家,他对理论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数十年的时间内,他发表了许多被引频次很高的科学论文。本书中的演讲都是由R・J埃利奥特爵士的研究助理、以前的学生、博士以及同事撰写的。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象R・J埃利奥特爵士本人一样已经是第一流的科学家。

本书对现代凝聚态物理学和统计物理学的各个关键领域提供了一个非常及时与全面的综述。书中19篇原创性质的论文被分成了三个主要的领域,即无序与动态系统;结构与玻璃;电性质与磁性质。这些论文的作者中间就包括了像M・E・Fish-er,A・A・Maradudin,M・F・Thorpe,M・Balkansk,T・Fujiwara这样著名的科学家。因此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本书的卷首是R・J埃利奥特教授的开幕式演讲“物理学中的有序与无序”。其余的文章被分成了三个部分,共19章。第一部分无序与动态系统,包含第1-5章。1 对有趣但与愿望相违球面模型的反思;2 向量自旋玻璃的相位转换;3 转换、动态特性与无序从平衡到不平衡系统;4 3分量2维生长与竞争交互作用的混合;5 混沌边缘玻璃状的动态特性。第二部分结构与玻璃,包含第6-12章。6 生命分子中的柔性;7 碳纳米管的点阵动态特性;8 由于运动约束的玻璃状特性,从拓扑学泡沫到巴加门;9 玻璃转变与急骤冷却效应;10 介质损耗作用及为玻璃形成中的驰豫寻求简单的模型;11 图灵模式构成理论;12 双八面癸基胺单分子层:非平衡相畴。第三部分电性质与磁性质,包括第13-19章。13 随机粗糙金属表面光反射二次谐波产生的多散射效应;14 大规模电子结构计算理论;15 对称磁团簇;16 维半导体量子线中的光学与费米界异常;17 利用畴壁激发探测多分子层中的磁耦合;18 量子渗透问题中的电子状态密度;19 熔化描述动力学作用构建中的功率项。

本书可供从事凝聚态物理及统计物理的物理学家及研究生阅读借鉴。

胡光华,高级软件工程师

篇3

——刘鹏飞

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5年出生,2007年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贝勒医学院留学,从事分子与人类遗传学研究,2012年获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Cell、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Nature Genetics等国际知名期刊10余篇。

刘畅

非常高兴成为“自费生奖学金”获得者。这一荣誉的取得是祖国对我留学生涯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要感谢导师对我的指导,同事对我的帮助,以及家人对我的关爱和支持。

——刘畅

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4年出生,2007年获北京大学化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样品纯化技术的研发,以及单分子和纳米颗粒的超灵敏光学检测。博士期间先后在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本领域顶尖期刊10余篇。同时,担任Electrophoresis等学术期刊以及葡萄牙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特邀审稿人。曾先后获得加拿大化学会Ryan-Harris研究生奖、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研究生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丁铭

虽然身在他乡,但总能感受到祖国的关怀,这种关怀从来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而停止过。“自费生奖学金”的获得,对我来说是一份极大的鼓舞,让我更加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更感觉到了一份强烈的归属感。总有一天,我会带着那份对自然最原始的好奇,对科学最虔诚的求知,对理想最纯真的渴望和对祖国、对人类最无私的责任感,把我所学到的完完全全地奉献给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光和热。

——丁铭

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5年出生,2008年获北京交通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微/纳米光纤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领域内知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Photonics、The Open Optics Journal、Optics Communications等发表科学论文30余篇。曾多次被邀请作会议报告。

李强

回首来时路,在忙于做试验和写论文的同时,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祖国的脉搏,让我虽身在异国他乡而心有寄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身在海外,但祖国是我永远的方向。近年来祖国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让我无比欣喜和自豪,无论是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还是对科研人才的珍视都必将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青年怀壮志,报国正当时,我一定会把今天的成绩化作明天的动力,加倍努力充实自己以期能随时报效祖国。

篇4

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

・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

・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关键数字(到2020年):

・ 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 2.5%以上

・ 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60%以上

・ 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 30%以下

・ 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 进入世界前5位

・ 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 进入世界前5位

关键数字:15

纲要涉及的时间段,从2006年到2020年

解读: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 房汉廷

这个时间段是从“十一五”规划的开始到“十三五”规划的结束。其一,未来15年,人均GDP处于1000~3000美元区间,是社会各种矛盾的多发期、凸显期,同时也是机遇期。如果顺利通过这个时期,我国就能顺利成为中等发达国家;如果不顺利,就可能呈现出拉丁美洲国家的形态。其二,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到2020年实现人均GDP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其三,中国有望在2020年实现和平崛起。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压力,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这些都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解决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实现从要素驱动到技术/创新驱动的转变。

关键数字:2.5%

纲要提到,“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

解读:科技部研究中心创业投资研究所所长 房汉廷

研究开发投入是一个国家的战略投资,具有超前性。从国际上来看,按照统计规律,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研究开发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另外,当一个国家的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时,这个国家才具备基本的创新能力。2%是个临界点。芬兰的这个比重是3.5%,韩国是3%。低于2%,则这个国家基本处于老系统的维持状态,基本不具备创新能力。

在我国,这个比重目前是1.23%,有望在2006年实现一个跳跃式增长,然后进入稳定增长的状态。2020年时,中国的资源将更紧张,对创新的要求也会更高。如果预期目标实现,中国将在2020年年基本成为创新型国家。2.5%是一个并不难实现的目标。我们看到,南方的很多民营企业已经在主动地加大企业的研发投入。

关键数字:60%

纲要提到,到2020年,“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解读:科学技术部部长 徐冠华

我们现在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自主创新,是由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所决定的。我们现在提出来到2020年要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从改革开放开始到2020年的40年里,中国的GDP平均增长率都要超过7%。经济增长率有两个很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一个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还有一个是投资率。我们现在如果要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意味着从现在起,如果保持目前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就是39%左右的水平,我们的投资率必须有大幅度的增加,至少要达到52%的高水平,而这几乎是完全不可能做到的。即使我们的投资率保持在目前40%的水平,都已经算是很高的了。那么,我们只有把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目前的40%左右提高到60%,才能够达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关键数字:30%

纲要提到,到2020年,“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

解读: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和产业化司司长 廖小罕

科技竞争力排在我国前面的国家,他们的一个特点就是科技上的对外依存度都在30%以下,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对外依存度是60%左右。

60%数字背后显现出的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不足,这样的后果便是我国在经济上、国家安全上、国际贸易上都要受制于那些科技实力高于我们的国家。所以,我国首先要自主创新战略,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自动权。自主创新也分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后创新三种不同的方式,而不是一定要完全从头开始研究。我们应该在全球范围内主动利用科技资源,形成国际化研发体系,提升国际科技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只有对外依存度数值降低,我们才可以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上重要环节的制控权,并最终落实到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上。

关键数字: 5

纲要指出,到2020年,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进入世界前5位。

解读:

创新产出高是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世界公认的20个创新型国家拥有的发明专利总数占到全世界的99%。和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国家相比,中国虽然已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但离创新型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据了解,200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一共受理了17.3万项专利申请,其中本国人的申请达到53%左右。单就信息产业而言,本国人的专利授权量占总量的22%~30%。过去的三、四年是信息产业专利申请数猛增的一个阶段。

国务委员陈至立曾经在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上指出,我们要抓住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和新材料技术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充分表达了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关注。

据业内人士分析,随着时间发展,达到本国人专利授权量世界第五的目标是很有希望的,情况理想的话还可能达到第三或第四。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知识和技术产出国之一。

关键数字:5

纲要指出,到2020年,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进入世界前5位

解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赵新力

目前,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3年保持世界第5位,但论文的被引用数在世界排名刚刚从第18位上升到第14位。论文是展示科研成果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国际上了解同行进展的主要渠道。“被引用数”则是最直接、最简洁地体现国际学术界认可程度的指标。

十五期间,我国在国际上能够被检索收录的论文总篇数(包括EI、SCI、STP、ISTP等)在整体上不断向前推移。目前在科技论文发展的道路上,主要的问题是受语言的限制。学术界应该共同创造更好的英文发展环境,培养国际上认可的精品期刊,在国内更多地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提高科研人员用英文发表文章的能力和驱动力。

说这个目标没有挑战是不对的,但是按照目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努力程度、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支持程度和目前工作的加速度,我们对实现这个目标还是充满信心的。

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其在中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中将扮演怎样的重要角色?透过纲要的总体部署中的关键数字,我们看到信息产业的重要作用和位置凸显出来:

重要性1:

11个重点领域中,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为其中之一

重点领域的含义:是指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

重要性2:

68项优先主题中有7项属于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

优先主题含义:是指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

确定优先主题的原则:一是有利于突破瓶颈制约,提高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二是有利于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有利于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四是有利于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信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领域的7个优先主题:

1. 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

2. 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

3. 高效能可信计算机;

4. 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

5. 数字媒体内容平台;

6. 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

7. 面向核心应用的信息安全。

图1 信息产业在优先主题中的比重

重要性3:

16个重大专项中,4个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

重大专项含义:是为了实现国家目标,通过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工程,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

与信息产业直接相关的4个重大专项:

1. 核心电子器件;

2. 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

3.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

4.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图2 信息产业在重大专项中的比重

重要性4:

27项前沿技术中,有3项属于信息技术

前沿技术的含义:是指高技术领域中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重大技术,是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高技术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

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

1. 智能感知技术

重点研究基于生物特征、以自然语言和动态图像的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和控制技术,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生物特征识别、智能交通等相关领域的系统技术。

2. 自组织网络技术

重点研究自组织移动网、自组织计算网、自组织存储网、自组织传感器网等技术,低成本的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个性化人机交互界面技术,以及高柔性免受攻击的数据网络和先进的信息安全系统;研究自组织智能系统和个人智能系统。

3. 虚拟现实技术

重点研究电子学、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管理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

图3 信息技术在前沿技术中的比重

重要性5:

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其中之一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的含义:根据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和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选择能引领未来发展,对科学和技术发展有很强带动作用,可促进我国持续创新能力迅速提高,同时具有优秀创新团队的研究方向,这些方向的突破,可显著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大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重点跨越。

4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其中的量子调控研究与信息产业密切相关

1. 蛋白质研究

2. 量子调控研究:以微电子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将达到物理极限,对信息科技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人类必须寻求新出路,而以量子效应为基础的新的信息手段初露端倪,并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激烈竞争的焦点。量子调控就是探索新的量子现象,发展量子信息学、关联电子学、量子通信、受限小量子体系及人工带隙系统,构建未来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有可能在20~30年后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3. 纳米研究

4. 发育与生殖研究

图4 信息产业在重大科学研究机会中的比重

网友评论

网友一:首先我要说,我本人也是干机械的,看了这个帖我快要流泪了,看着工厂中一个个外国名牌我心痛啊。每当我看到外国车时,我的心里是愧疚,对不起大家的感觉,因为我是搞制造的,可我知道咱们祖国连汽车外壳的曲面精加工都困难,更甭提发动机了。快点懂事吧,醒醒吧,别再沉迷于GDP又增长了,你看看咱们制造的产品的质量,心痛啊!

网友二:愿望是好的,实现目标靠的是人才和管理技术,的方式已经不现实了。

网友三:请创造一个以创新为荣、抄袭盗版为耻的文化,一个奖励创新、保护创新者权益的制度,一个公平透明的核查机制。

网友四:这是提高全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最佳手段!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拉动经济的时代已过去,要为15年后劳动力资源下降提前做准备。

网友五:好!不过要有税收政策的支持,要让创新的企业有钱赚。

网友六:切不可花拳秀腿哦,要以实际为主,现在的大学生工程师数量那么多,可真正能派上用场的却寥寥无几,先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再说吧,中国人什么时候能打破靠关系成功,就有希望了。

网友七:观念很好,但应当出台好的政策避免高级人才的外流,科技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

网友八:方向是不错,但怎么执行是问题,而且如何加强保密,保证成果不被他人窃取更成问题,国人的保密意识和措施一直都不怎么样。

网友九:良好的制度比大力倡导更起作用,现在内外资不公平的待遇是一个方面,我想肯定还有其它对国民创造力的限制,我们当前要做的是去掉那些不公平的制度,否则无论如何倡导也白搭!

网友十:目标诚可贵,实干价更高;若要得实现,两者须配合!

篇5

[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专利

专利权人发明人

引文网络合作网络

[分类号]G350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然而,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专利分析的国内外研究工作相对较少。2008年,德国学者Sternitzke等指出,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才刚刚开始进入专利分析领域,应用前景广阔:;Chang等指出,专利网络分析是一种先进专利分析技术,由Yoon和Park在2004年正式提出。

1专利引用网络研究进展

专利引用网络中的“节点”即各件专利;“连接”即在专利引用网络中各专利自引和他引的关系,包括引用连接和被引连接。Hsueh等指出,基于网络分析的引用分析是专利引文分析的一种替代方法。基于专利文献的引用关系,可以延伸出对专利权人和发明人之间的引用关系,以上专利文献、专利权人和发明人等的引川都可归类为“直接引用”网络;此外,还可以构建专利文献、专利权人、发明人等的共引、专利耦合网络等。

1.1专利引文网络

专利引文网络是专利引用网络研究的主体,可以用于研究不同学科主题之间的跨学科引用网络或学科内部的引用网络,包括随着时间发展的演进网络或知识流网络。例如,Wartburg等通过多级专利引文分析方法对技术演进进行了研究;Gress通过对1963―2002年美国专利的引文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增长々利引用及专利数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引文网络出现块状(clumpy)特征,即一些引文网络区域连线紧密,而有些区域则稀疏,其原因之一是由于不同学科类别之间存在引用关系,进而导致块状结构的形成。

目前针对专利文献引文网络中间中心性(betweeFt.ness)较高的节点的重要性研究还非常少见,直到近几年,在网络结构和演进层面的工作才逐步增多。Hung等在2008和2010年分别基于LCD和RFID专利,对专利引文网络的小世界现象的研究发现,专利引文网络确实可以成为小世界网络,此外,专利引文网络还具有幂律分布特征。

专利直接引文网络是一种有向网络,Smilkov等对美国专利引文有向网络的rich-club和page-club系数的研究发现,核心专利更倾向于被其他核心专利所引用。Bommarito等指出,专利引文网络是一种重要的无圈有向图(acyclic djgraphs),对通过学术引用的思想传播、创新传播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他们利用距离测量(distance measure)和层次聚类算法(hierarchicalclustering algorithm)对美国专利动态引文网络进行了分析。

1.2专利权人引用网络

通过对专利权人的引用网络进行分析,可以检测核心专利权人、发现潜在竞争对手等。例如,Sternitzke等研究发现,LED领域专利权人引用网络分析可以用于解释专利权人的市场行为,如合作和专利侵权诉讼等。

通过专利权人耦合网络的研究,可以发现引用相同专利的专利权人组合,进而对不同专利权人进行分类。例如,Huang等利用专利耦合方法对台湾高技术公司的引用网络分析发现,可以将台湾高技术企业聚类成6大簇,包括半导体、计算机设备、扫描仪、笔记本/显示器、系统和IC设计/封装。

1.3专利引证络

早在1995年,Narin等通过针对美国专利引证科学论文的研究发现,美国技术与公共科学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强;然而Meyer在2000年针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却发现,基于专利引文分析很难发现被引论文与引证专利之间的直接连接。但科学计量学界对此方面的研究热情却依旧不减,如Acosta等通过专利引证沦文对西班牙科学一技术流进行了研究。最近,有少量工作开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专利引证论文进行研究,如Gao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美国专利数据库中的中国专利所引用的中国科技期刊共引网络。

1.4专利耦合网络

文献耦合研究最初用于论文研究,最早提出将文献耦合思想用于专利计量分析的是Narin,有代表性的工作包括:Huang等利用专利耦合方法对台湾高技术公司的引用网络分析;Kuusi等利用专利耦合网络对纳米技术领域的技术预测研究。

与专利耦合研究原理相近,Weng等在专利引用网络中引入了结构等价(structural equivalence)的概念,采用块模型(blockmodel)对专利进行分组研究。所谓结构等价,即指在专利引用网络中拥有相同位置的两件专利拥有结构等价性,此时拥有结构等价性的两件专利会被分到一个块(block)中,一般情况下拥有结构等价性的两件专利在技术上相近或拥有相近的知识基础。

1.5专利引用分析用于研究知识流

知识流研究包括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的知识流(macro)、工业层面的知识流(meso)和企业层面的知识流(micro),目前研究较多的是macro和micro两个层面,如Shih等基于专利引用分析了国家之间的技术分布及知识流情况,而对meso层面的研究较少。

理解工业间的知识流有助于构建知识簇和设计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知识流可以分为实体知识流(embodied knowledge flow)和无形知识流(disembodied knowledge flow),前者通过包含新技术的机器设备或元件的购买进行流动,后者则通过人员流动和研究溢出而产生。基于专利引文的知识流分析则属于无形知识流的范畴,也是目前专利引文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下面介绍两个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Hu等采用双指数知识扩散模型研究东亚国家之间的知识流发现,在东亚7国或地区(中国大陆、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中,中国台湾已成为东亚经济知识扩散的源头,韩国和新加坡对台湾专利的引用频率比对美国专利的引用频率更高,台湾对韩国专利的引用高于对日本和美国专利的引用,中国和马来西亚对台湾和韩国专利的引用高于对日本和美国专利的引用。

Igami等对纳米技术欧洲专利的引用演进网络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纳米技术子领域之间的知识流现象比较少,每个子领域的发展似乎更多地依赖本领域自身的推动。

1.6功能与作用辨析

尽管上述专利引用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

出专利文献、专利权人或发明人的技术影响力、研发竞争行为等特征,但如果要借助这些信息直接对机构的技术影响力进行判断,还需慎重。首先,尽管一些研究结果证明专利引用可以用于表征知识流,但也有针对专利引用分析作为专利分析指标的批评。其次,Alcacer和Gittelman强调,美国专利商标局和欧洲专利局的审查员在审查发明专利申请时的方法完全不同,从而对每件专利的相对引文数量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而且,美国专利商标局与欧洲专利局所依据的不同法律也影响了专利引文的数量。Michel和Bettels指出,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引用数量是欧洲专利局的3倍。最后,研究人员还发现,发明人更倾向于引用地理位置相对接近的发明人的专利,这也会影响到引用数据的变化。

2专利合作网络研究进展

2.1专利权人合作网络

度数相关性(degree correlation)是研究网络结构的有效_[具之一,lnoue等对日本专利权人的合作网络分析发现.专利权人合作网络的节点度数之间呈现零相关;此外,节点度数分布满足幂律分布特征,节点簇系数之间呈现负相关。

在研究网络的节点度数分布特征时,通常情况下,研究人员采用最小二乘法用于拟合和估算幂律分布的斜率,该方法有两个致命的瑕疵:①人们无法确定节点度数分布是否真正满足幂律分布;②无法确定哪部分分布符合幂律分布特征。为此,Clauset等提出了一种将最大似然法和基于K-s检验的适合度测试方法整合在一起的方法,首次解决了上述两个难题。

专利权人合作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的特征,在研究无标度网络的增长模型时,Barab6si和Albert在1999年提出的偏好依附模型(preferential attachmentmodel)最为常用,新节点选择现有节点进行连接的概率是n(k(mi)=k/∑=(mi)k(mi),其中k(mi),是节点的度数。基于此模型得到的节点分布函数满足p(k)。ck(h3)。然而,该增长模型并未考虑连接的距离因素,为此,Inoue等在2010年又采用对偏好依附模型的改良增长模型(gTowlh model)对日本专利权人合作网络的发展进行r研究。他们采用的算法是:从一个拥有m(mn)个节点的完整网络出发不断增JJIJ节点,增加m个连接,连接增加的概率公式为tl(k(mi),d(mij))。ck(mj)/d(mij),其中i代表新增节点,j代表已有节点,k(mi)是节点j的度数,d(mij)是节点i和j之问的地理距离,a和σ是常数。

2.2发明人合作网络研究进展

发明人合作网络的研究包括发明人在合作网络中所处的位置研究、发明人合作网络的小世界现象与创新的关系研究等。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明人合作网络的小世界现象。Fleming等采用多维分析方法研究发现,发明人之间合作网络的小世界现象促进了科技创新。Chen等通过对1975-2006年16个国家的美国专利研究发现,主成分的规模越大将明显增强国家的创新生产力,发明人合作网络的小世界现象有助于国家创新,但这种正而作用仪限于一定范围内,超过这个范围则起到反作用.此时路径长度与创新产出能力成反比。

・发明人合作网络的地理空间分布差异性及关系研究。Wilhelmsson发现,发明人合作网络的空间分布具有非均一性,其空间分布受就业密度和产业多样性影响,在人口密集、产业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更易形成发明人合作网络。然而,市场规模却对发明人合作网络有负面影响,在大都市地区发明人合作网络相对减弱,人口稠密区的研发人员不仅倾向于更多的合作,而且还会和空间距离更远的合作者进行合作。

・有关发明人合作网络的研究被用于分析不同簇的拓扑学特征。例如,He等对美国新泽西州和田纳西州电信企业的发明人合作网络的基本拓扑学结构和网络演进情况的研究发现,地理区间簇的拓扑学特征直接决定了发明人合作网络的特征;同时,发叫人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也会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Lobo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1977-2002年之间美国不同城市发明人之间的跨地区合作以及城市内发明人凝聚现象进行的研究发现,城市内发明人的凝聚现象对专利产出的贡献要明显强于发明人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同时还发现,孤立发明人的凝聚对专利产出有正面促进作用,而合作网络的密度对专利产出起负面作用。

・在发明人合作网络分析中,更多的关注点集中在针对网络节点度数的研究上。特别是中心节点对知识传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如中心节点对新的弱连接产生的影响等;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发明人合作网络的社会网络分析,发现中心节点,包括度数中心节点、邻接中心性节点和中间中心性节点,位于中心节点位置的发明人多数都是优秀的工程师,他们位于内部交流网络的核心位置。例如,有研究发现,位于不同发明人团队之间或研发部门之间的中间发明人具有更高的々利产出数及被引频次。说明处于不同研发背景团队之间中介地位的发明人受益于团队问信息流所带米的益处,对其专利产出的数量和质量产生正面影响。同时发明人合作网络的中心性节点也具有更高的被引频次特征。Breschi等通过对科学家与发明人合作网络的分析,也发现了那些链接科学家合作网络与发明人合作网络两个簇的桥点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发明人合作网络的演进分析是当前订的研究热点之一。Fleming等以美国1975-2002年的发明专利数据为基础,研究了硅谷和波士顿地区发明人合作网络的演进情况,发现硅谷发明人合作网络在1989年出现了急剧的聚集现象,而在波士顿地区的聚集现象则晚于硅谷,且聚集程度不如硅谷剧烈。通过与合作网络中的关键发明人进行面谈,发现硅谷新建公司间的持续人员流动促进了网络的快速聚集现象。该项研究采用逆向时间序列方法,采取敲除每件专利来观察成分的分裂指数(D),进而分析发明人合作网络演进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专利。

2.3检测合作网络的转型

Betteneourt等在对8个科学领域从产生到成熟的作者合作网络进行演进分析时,引入了尺度指数(scaling exponent)的概念(edges=A(nodes),其中为尺度指数),用于评估合作网络的转型。虽然专利网络与络存在不同的特征,但将尺度指数引入专利合作网络的研究仍具有实际意义,Chen等在对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所的专利合作网络进行演进分析时,引入了尺度指数,研究发现,与上述Bettencourt等分析的8个科学领域不同,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所的

专利合作演进网络拥有更大的a值。

3专利主题网络研究进展

专利文献的分类体系,如国际专利分类号(IPc)、美国专利分类号(USPC)、德温特专利分类号(DPC)等是分析专利技术主题的主要切人点。

3.1专利主题词网络

Yoon等利用专利主题词向量的欧几里得距离计算专利文献之间的距离,建立专利间的关联关系,采用以下量化技术进行主题网络分析:

・技术中心度指数(technology centrality index,TCI),用于发现整个网络或簇水平的相对重要专利。TCI,=c(mi)/(n-1),(c(mi)=∑r,r指专利i的连接数,n指专利数目)。某专利的TCI值越高,说明该专利对其他专利的影响越大。

・技术周期指数(technology cycle time index,TCT),用于测定整个网络的技术发展趋势。TCT。:Median((mj)){IT(mi)-T(mj)l,(T(mi)和T(mj)分别指专利i和j的申请日期),TCT即两件相关专利i和j申请时间差的中位数。

・密度指数(density index,DI),用于对不同的簇进行比较,发现每个簇的网络连接特征。DI=T/[n。(n(mc)-1)],(T(mc)和n(mc)分别代表簇中连接和节点的数量),DI测量的是每个簇的内部连接性。簇的DI值越高,说明拥有越多的连接技术包,反之亦然。

Chang等利用该算法研究了碳纳米管场发射显示器(CNT-FED)领域的专利聚类和发现核心专利。

3.2主题相似度网络

通过基于专利分类号的分布,可以计算不同经济体、不同地区和不同专利权人的技术相似度。例如,Hu等采用非向心相关性(un.centered correlation)来研究东亚不同国家之间基于美国专利分类号的相关性。

此外,Dou等基于欧洲禽流感专利,研究了各种相关lPC小类之间的关联强度。杨璧嘉等则基于IPC计算出专利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再利用Paiek进行社会网络可视化,结果用于技术路线图研究。

4社会网络分析在专利分析中应用前景展望

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专利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本文的综述,笔者试提出未来专利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重点,供讨论:

・用于鉴别关键发明人或专利权人、发掘竞争对手。通过专利合作、技术主题关联和引用网络分析,可以发现处于网络重要位置的专利权人或发明人,这些重要的节点可以是中心(度数中心或中间性中心)节点,也可以是桥点。此外,高被引专利可以用来评价专利丛林,引文网络中关系近的节点说明其技术相关,若在引文网络中相连的两个节点在合作网络中没有合作,说明二者存在高度竞争关系,若有合作则说明二者在联合研发新技术。

・专利社会网络分析在企业创新与管理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发明人之间的合作网络结构对创新的影响等。例如Paruchuri等发现,公司内部发明人合作网络中,发明人结构中心性与其对公司创新性的作用呈现倒“u”型关联关系,这种关系同时又受到公司所处的合作网络的中心性及结构洞的负调节。此外,su等采用专利家族的优先权专利网络对公司的专利组合(patent portfolio)进行了分析,服务于企业技术保护与实现战略目标。

・基于论文和专利之间的引用关系探讨科学向技术的转移仍将是一大研究热点。现有研究大多数尚停留在计量和统计水平,而缺少在网络结构和演进动力学水平考察科学向技术的知识转移的研究,这将是社会网络分忻在专利分析中的重要潜在应用领域之一。

・更多的专利数据来源将作为专利社会网络分析的数据摹础。现有有关专利网络分析工作大多数都足基于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的专利数据开展的,基于欧洲专利、日本专利、中国专利以及德温特专利的专利社会网络分析工作还比较少,属于待发掘领域。

・专利网络动力学及演进分析将是今后发展的重点,特别是专利引用网络以及专利权人合作网络动力学:及演进分析将是今后的研究热点之一。近期已经发表的儿篇文章中也正体现了这种趋势,包括Barber6等基于专利引用网络对技术演进(主路径)进行的研究;Lee等基于ICT领域专利数据开展的协同进化研究;Kegler等对机构合作网络演进的分析等。技术演进路径识别的算法研究与应用也将是专利演进分析的一个热点方向,如常见的搜寻路径连接数目(sPLC)算法和搜寻路径节点对数(SPNP)算法等,刘倩楠等利用SPNP(stochastic petri net package)算法对以太网技术演进路径进行了研究。

依托专利文献、专利权人、发明人等网络节点,借助合作、引用、共现、主题关联等关联算法,研究专利演进网络动力学特征的同时,开展网络演变的预测研究,特别是整合了多种关联因素来预测网络演进趋势的研究将是一种新挑战。

篇6

“时代正停下脚步来思考我们未来的方向,只因我们正迈出这个星球历史上卓越的一步:我们,人类,从今往后可以‘编写’生命。就在实验室中,就在当下。”策展人卡罗尔・克莱如是说。作为织物设计师的她,从学生时代起就着迷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或许是跟她出身于法国的乡村有关,亲近自然的生活和对纺织工业生产流程的观察促成了她20年前开始关注的问题:设计,作为一种与工业生产密不可分的行为,无论如何都对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负有责任,那如何才能让设计成为调和工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媒介呢?

合成生物学对设计的启发

20世纪以来的生物学将人们的目光引入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从1911年“合成生物学”的概念出现在科学论文,到1995年大规模基因组测序技术来临,建立在此技术和分析方法上的“合成生物学”趋于成熟。这是一门研究如何利用基因组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来设计、改造、重建或制造生物分子乃至整个生命活动的细胞和生物个体的学科。换言之,在实验室中,人类不仅能读懂一些物种的生命密码和运行机制,更能通过编写新密码、组合新的运行机制,制造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新物种”。

面对这样一项听上去充满前景,但面目稍显可疑的技艺,如果我们先抛开伦理问题上的担心,将它与人类处理其他材料的技艺平放在同一个平面上看,那么这些在实验室里制造出生物分子、生物细胞甚至生命体的人,与在工作室里制作木器、铁器或陶器的手工艺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否相当?一群有着好奇心和敏感嗅觉的人,试图利用这项关于“生物”的技艺去探索设计形态、制作流程和互动方式的新可能,这便是本次展览中用“生物”做设计的参展者了。

在自然面前,我们是谁?

展览五个俏皮的子主题――“抄袭者”、“新手工艺人”、“生物黑客”、“新炼金术士”、“者”――实际上分别对应了参展作品中面对自然的几种不同方式,展览的区块也依此划分。

“抄袭者”(the plagiairsts)以自然为师,用仿生学的方法论去尝试和模仿自然界一些事物的运行机制。但他们所使用的材料并非是有生命的,而主要是来自工业化、数字化生产。比如展厅一层占据最大空间的一件作品《发光的土壤》(Radiant Soil),便是由成千上万个微型的处理器支持的一件交互性装置。定制的聚合体层、不锈钢支架与玻璃容器共同组成了这个如热带植物般枝繁叶茂的空气“滤网”。它的运行机制是利用传动器将“不干净的”空气搅进滤网系统,去喂养玻璃容器中盛放的原始细胞(protocell,一种人造的模仿生物细胞运行机制的模型)。玻璃容器中还有一些有机电力细胞(organic power cell),它们能产生类似于人体神经系统反射那样的微弱电流。另一些更小的玻璃容器中则盛放了盐、糖和油类物质来保持周围空气的湿润。这些部件构成了一套类似于生物“新陈代谢”行为的系统。当参观者触碰或靠近它时,叶子形的传动装置如含羞草般轻缓地展开或收拢,“枝条”上的白色LED灯也会变换亮度,如同《阿凡达》中的电影场景。

另一件有趣的作品《养珠》(Pearling),是一部可以让人们在家中就能养出珍珠的机器。天然的珍珠是当异物进入蚌的体内而又无法被排出时,蚌分泌出碳酸钙与珍珠母将异物层层包围,以每层0.5微米的进度经过2~5年的时间长成的宝石。人工培养珍珠的方法之一,是将一颗圆核放入蚌体内,通过漫长的时间培育成宝石。在这件作品中,设计者埃米尔・德・维舍(Emile de Visscher)将各种形状的“核”浸在电解液中,用物理方法让液体中的碳酸钙慢慢地附着到“核”的表面。有意思的是,尽管这件作品使用了机器和人工的手段去养珠,设计师却无意加快“养”的进度。他反而特意在展台上安放了一些标有月份的盒子,逐月放进未完成态的珠子,以此来展现一颗珍珠养成过程中漫长而难以察觉的时间感。

“新手工艺人”(the new artisan)不是去模仿自然,而更多地是遵循自然界中一些形态的生成规律,直接将这种规律应用到物品的制作过程中。因此这些物品的形态更多的是在一定的引导下自然生成的,而不是完全被设计的。服装设计师苏珊・李(Susanne Lee)所带领的团队的作品《生物时装》(BioCouture)是用他们研发的新面料制作的一系列服装与配件。这些面料是用有机物培养出来的一种质感近似于皮但更加透明的材料。它的原料是一种细菌,设计者将这些细菌养在茶叶水中,一段时间后,液体表面会结出一层厚厚的膜,半风干后的“膜”便可用于服装的立体剪裁。本次展示的女士高跟鞋,是设计团队的最新作品,相较于更早的夹克衫,它的美感更具亲和力。设计者认为,如果服装等快消品能用到这样的材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浪费与环境问题。

产品设计师托马斯・里博蒂尼(Tomás Libertiny)的作品《花瓶#1》(Vessel#1)是一只完全用蜂巢构成的花瓶。这些蜂巢的确是由蜜蜂筑成,但也经过了设计师的设计。托马斯・里博蒂尼受到盆景艺术的启发,想到利用人工的支架和有着特殊造型的蜂箱去“设计”出蜜蜂所能筑巢的空间。60000只蜜蜂花了两个月时间,用六角形的单元格填满了设计师留给它们的空间。相对于时下热门的快速成型技术,托马斯・里博蒂尼笑称这个过程为“慢速成型”。这个花瓶看起来并不牢固,但蜂巢本身是一种可以保存很久的材质,曾在法老墓穴中被发现,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这个花瓶有望保存上千年。

“生物黑客”(the bio-hackers)是不怕去改写自然的,他们想要大胆地与合成生物学家合作,用最尖端的生物技术拓宽设计的边界。策展人卡罗尔・克莱的作品《生物蕾丝》(BioLace)是一个利用植物的根生产蕾丝的概念。她设想在2050年左右,人们可以利用合成生物学这项工程技术去“编写”出新的植物品种,这些品种作为蔬菜或水果的同时,也是用根制作蕾丝的“机器”。如此一来,菜地或果园同时也是蕾丝工厂。这项技术并不是空穴来风,不过真正开发出样品至少还需要十年。设计者展望新兴技术的同时,也有意在提醒人们反思当下纺织制造业对化学品和能源的高度依赖。

摄影师文森・福尼(Vincent Founier)的作品《后自然史》(Post natural history)是一组动物肖像照片。这些动物是他设想的人类用合成生物技术修改基因后出现的新物种。在人类的“帮助”下,它们更可能成为未来世界丛林法则的优胜者。比如,蜣螂的壳被3D打印技术参与后变得更加牢固,兔子有了能够直立行走的基因之后更加灵活,而水母变成了机器人之后在水中速度更快。文森・福尼把这组肖像定义为一份为未来准备的考古学文献,它们或将成为百科全书里新物种的档案。

“新炼金术士”(the new alchimistes)会把生物学、化学、机器人学和纳米技术结合在一起创造新的组织。换句话说,是将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相融合。鞋类设计师沙梅・亚登(Shamees Aden)的《变形虫鞋》(Amoeba Shoe)是一双用新材料制成的概念跑鞋样品。沙梅・亚登一直关注材料的化学构成,对她而言,原始细胞(protocell)是非常具有潜力的领域。原始细胞所具备的生物体的部分功能,使其能够对来自其它生物体和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反应。《变形虫鞋》所使用的新材料,正是利用原始细胞的这一特征并结合其它微生物与化学物质制作而成,它能够根据双脚在运动中的受冲击状况及时地提供支撑。设计师探索的是一种材料与使用者以及使用环境产生互动的可能。

《纳米磁性植物》(Nanomagnetic plants)是艺术家劳拉・辛迪(Laura Cinti)与C实验室(c-lab)合作完成的一件作品。在她工作多年的高级生物医药成像实验中心(Centre of Advanced Biomedical Imaging),她将磁性纳米分子植入植物根细胞,于是人们只要使用磁铁便能够像太阳引导向日葵那样引导这些植物根细胞的生长方向。正是由于磁性纳米分子足够小,才能逃过植物细胞阻隔异物的机制进入其中。这件作品实现了植物与非生命物质进行互动的可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