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8篇

时间:2023-04-28 08:57: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

篇1

[关键词]三维一体;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1.引言

对于经济管理类的专业课程,传统的由理论灌输为主的方式单一死板,且不能结合企业业界的变化迅猛的趋势和学界科研的动态前沿,会导致大学生和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类似,成为纯应试教育的培养模式,当前经管类课程的改革大多局限于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为辅的固化思维,忽略了对于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企业化素养的全面培养,依然与完整的素质教育标准有一定的距离。三维一体教学方法力求在保证创新性的前提下,通过“邀约业界精英讲座、学生演讲讨论以及阅读指定该学科经典原着撰写学期论文”的三维一体视角来达到锤炼学生业界意识,表达能力以及科研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2.《社会保障》三维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传统以理论加案例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打破传统的期末考试以纯理论考试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理论讲授,分期邀请业界专家进行讲座,学生进行实体企业调研并对讲座以及调研撰写报告进行演讲答辩,贯穿整个学期的经典原著的阅读撰写小型论文,期末成绩由期末理论考试、演讲答辩成绩以及小型论文的撰写三个考核部分组成,且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一门专业课的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表达能力并可进行基础性的科研等三重架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1倡导“请进来“模式的第一维度培养学生的业界意识

《社会保障》这一学科的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交互性决定了该学科需打破常规联系业界具体情境进行教学,笔者在进行改革的一个学期以内,共邀请了三位在业界工作多年的人士进入课堂进行讲授,分别来自于政府部门、外资企业和国内私营企业,通过对学生进行社会保障的核心架构的讲解,让学生从教材的理论知识中脱离出来生动的现实情景感受,对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并请这些社会保障的专业人士让学生了解社会保障中的详细业务在现实生活中和和形而上的教材内容的异同进行比较学习,可以缩短学生由校内和校外的心理距离,提前培养一种业界意识。

2.2要求以经典原著的阅读的第二维度挖掘学生的学术潜力

在学生掌握社会保障基本的学科知识的同时,笔者意识到,传统的本科教学在实际中都在抱怨学生学术功底的薄弱和不规范,因此,笔者在改革之初,就推荐学生以国内社会保障学科的经典《贝弗里奇报告》作为原著蓝本,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阅读完毕,并以“从《贝弗里奇报告》中的解读出对某某国家未来社会保障发展的启示”为论题进行学期论文的写作,分月度对学生的论文写作进行进度督查与指导。在论文写作中格外重视学生论文的格式规范、框架的科学以及学术诚信度。笔者认为,在人文社科的学术精神培养的角度来看,从经典原著的阅读并进行论文写作来挖掘学生的学术潜力是最简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2.3推崇学生分组团队演讲的第三维度锻造学生的表达能力

笔者因为从前的教学经验总结得知,囿于大学生课程设置的局限和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等机制问题导致较多的大学生缺乏基本的表达能力,因此笔者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将参加改革的受众学生分为十个小组,将社会保障的教材核心知识以教材的体例分为十个版块,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职能分配,并以结果导向为思想对小组学生提出任务,每周一组学生以演讲阐述的形式进行授课,笔者在学生四十五分钟授课结束后予以提问答辩并对该组学生进行点评,这在改革中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面对公众讲话和表达的思维和能力。

3.《社会保障》三维一体的教学改革的效果

3.1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

此次改革让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课程《社会保障》的教学模式有创新性的改变。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拥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在让学生熟练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提高沟通表达的能力,并能够有基础性的科研水平,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的。

3.2创新教学模式的标杆

本次改革通过试点在《社会保障》学科进行应用型的研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板结思维,通过一门学科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业界的实体企业的双向互动以及对于前沿原著的论文撰写达到经济管理类课程通识教育模式的初步构建,成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通用模式,为人文社科的其他领域的课程起到借鉴和指引作用。

4.《社会保障》三维一体的教学改革的结论和展望

本次改革通过对于业界、学术、表达“三维一体教学模式“的探讨,以《社会保障》学科为个案研究对象,对于与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三重维度在经济管理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中可以起到全面的资源整合和优化,本次改革以学生期末三重维度的综合检测为考量载体,可对于学生常规的单向度的以纯理论考试分数为高低作为学习目标有质性的革新,且可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教学质量,本次改革的探索性的尝试也可作为后面当代大学教学模式全面改革科研的一个新起点。

5.余论

本次教学改革作为一次探索性的创新尝试,基本完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提升效果。但是经济管理作为发展迅猛的学科大类,此次改革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所能维持良好教学效果的持久度,因此教学的基本理念依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长期过程。笔者也会根据学科和业界在未来的不断发展和变迁,继续动态的追踪学生对于《社会保障》这门学科的学习效果,并结合企业及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良性成长与社会要求可以一致接轨,为培养更加优秀的大学生探索和尝试。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04)

[2]冷淑君.关于项目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科研,2007.(07)

[3]周伟国.高校考试改革:致力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3.(3)

作者简介

林竹,男,职称:助教,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邹坤,男,职称:助教,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

篇2

论文摘要:《管理学》理论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过程中应定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创新的实践考核体系,发挥其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基础课的作用。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基于工作过程,在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中以实践性为中心的课程定位、教学手段方法和考核形式能很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随着技术进步和管理学理论的拓展,必然还会出现新的价值认识、教学手段和方法,《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只有具备积极的、开放的心态才能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做到与时俱进。

篇3

1.全程考试方式。大多数高等学校的考试方式以学期末考试为主,有些学校也将期中考试划入考试阶段,注重对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测验,测评方式以成绩为主,事实上,结果并不是检验学生学习整体情况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而仅仅是代表学生本学期课程合格并得到相应学分的数值。全程考试是将考试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运作,包括平时成绩、卷面成绩、实践成绩、诚信成绩均视为全程考试中的环节。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笔记、学习心得、命题小论文等;卷面成绩以期中、期末卷面分值为主;实践成绩以反映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分值为准;诚信成绩是全面反映学生对待考试的认真程度以及个人学术道德及学术修养的分值,是作为一名合格本科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传统的考试方式虽然也有将平时成绩作为一项标准,但是多流于形式,不够全面,必须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由于大一、大二是夯实基础阶段,因此,实践考试以简单的动手操作为主,分值比例可占小额,大三、大四以实习为主,加大实践分数的比例;卷面分数和诚信分数要体现在每次考试中,分数比例可按需调整。

2.以学生为中心的考试方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考试理念,就是要重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帮助学生发挥个人的优势与潜能,使其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3]。分析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目标方向,因材施教,设置个性化的考试方式,改变传统的机械性考试,这样做虽然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对于培养优质学生来讲却是一剂良药。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设立专业考试组来减轻教师的压力,考试组成员主要有年轻的骨干教师及本专业硕博研究生,选择上述两类群体作为成员的原因有两个:(1)年轻教师及硕博研究生是档案专业领域的新秀,也是未来本专业发展的主干力量,对于知识的运用与热点问题更具备捕捉的能力,所选择的考试内容更具时代性,考试方式更具吸引性,同时也是年轻教师及硕博研究生能力提升的过程。(2)年龄的相仿也使得上述两类群体与本科生的交流更真实可靠,由他们为本科生设计考试方式及考试内容,更能贴近本科生的心理。考试组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平时生活、学习的监测,考试方式及内容的制定,考试成绩的综合评定及对学生阶段式学习的总体评价,并草拟学生奖惩名单及细则。

3.实践部门联合的考试方式。本科生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校园度过的,每学期18个教学周,经过两年半的理论课程及简单的实验课的学习,大三的学生通常有至少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期。档案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多为学校所在省、市、高校档案馆及大中型企业单位机关档案室,以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开具实习证明的方式结束实习课程。实践报告仅能代表学生对于两个月实习生活的体验,并不能反映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真实表现,学院应组织实习鉴定小组与实习单位紧密联系,将学生实习期间的工作态度、工作进度、工作能力等表现情况做较为客观的评定,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公开表扬并予以奖励,评定不合格的学生提出批评并令其继续实习。实习是理论与知识融合的课程,也是对前两年理论知识学习的另一种考试方式,教师与学生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考试内容改革

1.灵活性试题。灵活性试题是指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敏捷而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作答的试题,是对学生知识应变能力培养的过程。档案学专业传统的试题以课本教授的理论知识为主,题型以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试题库更新频率较慢,试题本身缺乏灵活性,学生答题过程缺乏能动性。试题内容选择是一项复杂性、科学性的工作,选题时要理论联系实践,紧扣当下热点话题,及时更新试题库,试题库中应分为笔试、口试两个子库,笔试题以基础理论试题为主,同时增加选做题及案例分析题,口试题以能够锻炼学生应变能力的试题为主。档案学专业有着区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理论,对于专业学生而言,基础理论必然是最为重要的知识。选做题赋予学生一定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理论切入点,扩大学生的选做范围,是对学生特定领域能力的锻炼,能够促进学生提前认识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前敲定论文的选题。案例分析题,也是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需要,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变更对档案专业都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对热点问题及事实案例的分析,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2.实践能力试题。档案学专业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与自然科学类学科相比实验课较少,档案专业实践能力试题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实践动手能力试题,以文书写作、案卷整理、数字化、软件操作、数据库建设、编程为主的手工实验课考试及上机操作课考试,这类考试的试题由教师随堂出题测试,可以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检测出一段时期内学生对于专业领域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2)实践知识运用能力试题,此类试题以试题库抽签为主,采用开卷的形式,“开卷考试对学生来说,考查的是他们对理论理解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除此之外,还要看其对原理的运用,要有一定的灵活性等。要想回答得好,就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抄书和不着边际的泛泛议论都是不能奏效的”[4]。(3)实践工作能力试题,这类试题是对结束实习工作学生的鉴定性总结型试题,教师通过对学生实习报告及实习单位反馈的分析基础上,召集学生参加实习报告答辩会,文字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并不能完全作为思想的表达,答辩恰好能够补充文字的不足,是学生实践工作的所感所想。实践能力试题要求学生的大脑、内心、神经、双手共同作用,是补充理论知识考试的需要,也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篇4

论文摘要: 根据社会经济和相关专业的发展需要,很多中职专业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本文旨在研究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如何进行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管理学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进行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中职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服务类型的专业都开设了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以满足专业发展的需求。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又有别于授课对象是高职生、本科生的教学,本文旨在研究如何进行中职管理学基础的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中职学生特点分析

(一)文化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未能如愿考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没能考入高中,退而求其次进入职业学校,是学生和家长无奈的选择。因此绝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纪律观念弱,学习积极性低,甚至有部分学生严重厌学,逃课、违纪现象经常发生。这就给中职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与升入高中的同龄学生相比,中职学生不再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升学的愿望,学习缺乏动力。并且大多数学生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或根本不感兴趣。因为中职学生年纪较小,在专业的选择和学校的选择方面主要由家长决定。而家长通常把社会的就业形势、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等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为学生选择专业,却忽视学生的想法,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整天盲目混日,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三)自身叛逆,厌烦说教。

中职学生入学年龄多为15~17岁,也就是说他们在校学习期间正是他们人生的最关键的青年时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人格形成经历八个阶段,12~18岁是第五阶段,这时期的人开始关心探索自己、社会及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因此需要家长、学校、社会的理解和帮助。处于这一时期的他们心理发展迅速趋向成熟但又未真正成熟,自尊心强,自控能力弱,厌烦说教,渴望得到认可。

(四)愿意探索和实践。

中职学生大多数学习基础较差,底子薄,但是他们仍然有强烈的上进愿望。他们因为成绩差,遭受过冷落和侮辱,但这使得他们更趋成熟,多了再试锋芒改变命运的愿望和冲动,很迫切地想获得人们的尊重。所以只要尊重他们,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努力上进。他们敢于放手去博,思维活跃,喜欢探索新事物,比起枯燥无味的单调学习,更热衷于实践和实训教学。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管理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基础不是单一的学科,它是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会用到管理学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还会用到数学知识,更会用到心理学领域的相关内容。所以,管理学基础的综合性很强,它将很多学科的知识吸收并加以整合,形成了新的学科体系。

(二)管理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管理学基础不仅要学习相关管理学基础原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对所学原理加以应用,职业是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所要求的。我们要培养的是高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因此,管理学基础教学不能拘泥于课本的理论知识,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三、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在传统的管理学基础教学过程中,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认为,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中职学生,可以说他们是厌恶理论学习的,一直以来在填鸭式教育下失去学习兴趣,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因此,只有更新教学观念,在正确的教学观念的引导下,才能找到适合中学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二)活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管理学基础课程相对理论较多,比较抽象,为了增强直观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以声音、图像、动画相结合的方式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可广泛应用在管理学基础教学的各个环节。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将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选择案例时,尽量选择有代表性,有形象力,同时又有时效性的案例。要求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老师的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举出类似的案例,从而更好地把管理学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2.角色扮演。在教学过程中,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者是要解决的管理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和角色分配,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目的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分析和解决自己所面对的问题。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进行自主分析,并作出决策,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应用技能。

(四)建立过程化考核的课程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形式,采用过程性考核,更全面、多样性地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过程化考核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还包括日程的考勤、小组活动考核、团队活动考核等。评价同样也多样化,不仅有老师评价打分,更多地采用小组打分、同学互评等。过程化考核不仅可以更全面地考核学生,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于中职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我们要从中职学生的特点出发,不断探求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胡斌.关于提高管理学基础教学水品的实践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2008(7).

篇5

(一)《管理学》教材内容陈旧。《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受用面较大。目前市面上《管理学》教材颇多,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相似度较高。所以,《管理学》教材内容的陈旧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管理学》教学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空白。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管理学》的实践性,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很少,或者在执行时实践课时也用来理论教学。所以《管理学》教学还是就理论教理论,并没有达到它实践性的目的。

(三)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管理学》教学亦是如此。目前,《管理学》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为主。这种形式仅仅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所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被培养,更没有提高。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学习《管理学》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对一门课程的考核,通常都采用的是笔试的形式进行的,《管理学》的考核形式也是如此。每学期期末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针对其所作的笔记和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熟记,有的不能理解的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最终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管理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也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选择新版《管理学》教材。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目前市场上《管理学》的教材较多,但知识较为陈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针对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这样教师对教材就会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适应性。

(二)增加《管理学》实践教学。《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管理的思想并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管理学》课程性质的要求。所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多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学》本身的理论知识内容较多,但其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些特点对《管理学》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多样的要求。现实中,《管理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提升学习效果。在新技术下,教学手段也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篇6

关键词: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16-02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是我国高等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对于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修养,夯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功底,培养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我国高校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教学实践表明,上好名著课绝非易事,也表明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必须对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进行改革,只有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大教学投入力度,恰当安排教学时间,进行考试方式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精选教学内容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一基本任务,就必须在浩如烟海的著作中精选教学内容。这首先涉及到开列读书目录的问题,其次涉及到精讲哪些书或者哪本书的问题。笔者在担任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时所做的第一件事是从卷帙浩繁的经典宝库中选择重要名篇,给学生开列读书目录。目录包括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密尔的《代议制政府》、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巴纳德的《组织与管理》、西蒙的《管理决策的新科学》、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如果说开列书目是让学生大体了解本专业的名著,那么精讲哪些书或哪本书则是让学生通过重点学习某本名著,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方法上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根据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笔者选择了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精心讲解的内容。因为,其一,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开创了行政学研究的先河,是行政科学的奠基之作;其二,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这对刚刚接触名著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其三,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短,适合逐句逐段地精心讲解,以便学生渐渐学会读名著的方法,使他们懂得读名著不同于学习思想史或学说史。

二、改进教学方式

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不同于行政管理原理课、专题课、思想史或学说史课等,因而这些课程的教学方式也不尽相同。

1.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采用导读、领读、自读和对话讨论方式进行。教师应当把精力用于提问、答疑和解惑,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与独白。对名著进行导读时,教师应着力阐述名著的写作背景。在教师和学生交替领读时,遇到较难的问题,由教师释疑。学生自读是学习名著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任课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事先自读,大致了解文章内容。进行教学时,任课教师应适当地把有争议的理论问题融入对话讨论之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2.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还应该综合运用学生上讲台、课余学习读书小组、小论文写作、分组讨论与辩论、专业论文翻译等多种方式。其中,让学生上讲台讲述,由学生分组讨论与辩论,教师点评等方式更值得重视。教师在恰当的时候予以点评,引导讨论沿着需要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表达、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会逐步得以提高。

3.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应该分阶段逐步加深难度,对不同的著作应该有不同的要求,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比如,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比较容易读懂,所以,就行政管理本科专业而言,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当中应当将它作为第一必读篇目。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之后,再让学生先后去读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密尔的《代议制政府》、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德鲁克的《管理:任务、责任、实践》、奥斯本等的《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和彼得斯《政府的未来治理模式》等。并且根据本科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课时的规定,要求学生精读《行政学研究》,泛读其他著作。

三、加强教学硬件建设

加强教学硬件建设是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为此,高等学校,包括其下属的学院要重视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硬件建设。要增加经典著作的馆藏数量。对于非常经典的著作来说,同一本书的数量应尽可能多一些,以满足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外阅读的需要。要多购买思想史、学说史之类的书,如《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行政学说史》、《西方行政管理思想史》等,为学生读西方管理学名著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要多订期刊杂志,如《政治学研究》、《管理世界》、《中国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科学》等,使学生了解学界对名著的精辟解读。要发挥电子图书馆的作用,要把行政管理专业的必读经典著作(包括外文原版)备齐,摆脱学生无书可读的困扰,满足教学要求。

四、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目前,我国一些大学本科专业的选修课在大学四年级开设,这种课程设置有其弊端。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教学,可谓洞彻大学四年级开设名著选读课的弊端。要祛除弊端,笔者以为,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大学三年级开设比较费时费力的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有利之处在于:经过两年的“磨合”,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学习生活,进入了正常学习的轨道;通过两年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学生的情绪和心态比较稳定,此乃大学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没有临近毕业前的“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等因素的冲击,学生可以专心致志地学习名著。学生一旦掌握了读书的方法,具备了读书的能力,萌生了读书的兴趣,就会带着极大热情去奋发苦读。

五、努力改革考核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教学活动的方向盘、教学效果的测量仪和教学方法的调节器。因此,要对某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就必须努力改革其考核方式。对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改革来说,同样需要努力改革考核方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应当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非仅仅局限于传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因而考试的方式就不能仅仅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的考核应该采用上课发言、写论文、开卷考试和口试等多种方式进行。笔者在西方管理学名著选读课教学中把学生平时的论文、讨论、发言等所得30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期末考核的总分;期末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口试等形式,其中开卷考试占50%,口试占20%。

参考文献:

[1]陈树林,赵海峰.教育观念转变与人文学科原著课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2):144-145.

[2][法]卢梭.爱弥儿——论教育(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36.

篇7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课程设置;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1-0085-03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中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客源国和第四大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旅游管理人才,这就极大地促进了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教育的发展一定要和旅游业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应适度超前发展。我国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已经若干年了,但从反馈的效果来看,无论是施教的老师,还是受教的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感到困惑和茫然。以我校为例,探讨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的设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一、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都是参照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规定而设计的。该规定中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民俗文化、法律和旅游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具备进一步从事旅游教学、科研潜力的研究型人才”…,并且规定主干学科为工商管理,主干课程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开发、饭店管理等。参考此规定,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科目与体系设置。

二、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对不同高校和历届毕业生调查的结果看。培养目标大都大同小异,过于宽泛模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因而课程体系设置虽然体现了教育部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多问题。

1 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模糊,导致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培养目标是高校教育的核心,而教育质量最终也体现在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有自己的培养目标,但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专业方向不明确,比较宽泛,没有自己的特色和重点,忽视了行业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导致教学内容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从而培养出来的旅游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是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课程设置针对性差。

2 过分强调管理类基础课,忽视旅游基础理论。作者一直从事旅游的教学和研究,必须承认的客观现实是,旅游管理专业是工商管理学科的二级学科,且学科基础课中管理类和经济类的课程都已经相当成熟,但旅游类的主干课成熟时间相对较短,其性质基本属于旅游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形成的应用型学科。许多课程的教材名称给人的感觉就是某个基础学科前面冠上“旅游”二字,内容则华而不实。我校旅游专业是依托地理专业从旅游中专班发展而来,随着学校的升本而升本,从根本上缺乏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根基。教师也都是从地理专业“半路出家”,无论是在业务结构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有较大的欠缺,特别是实践经验较为缺乏,一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还没有形成,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系混乱、理论基础薄弱、内容简单且重复。学生毕业后,往往感到没学到东西,工作缺乏后劲。

3 大量课程重复设置,学科交叉严重。旅游学科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重复设置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在专业必修课中,旅游学类中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地理学、文化学、美学等若干一级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呈现“大而全”的特点,如旅游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基础与旅游业管理、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心理学与心理学等;另一方面,学科专业各方向内部及各方向之间课程重复设置,缺乏有效综合,如饭店管理概论和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和旅游资源与开发:中外民俗和主要客源国概况等。学生学习过一门课程后,对另一门课程没有了兴趣,任课老师备课、讲课也就没有积极性。

4 专业技能课讲授多,学生动手操作少。目前高校旅游专业都面临这样一种窘境:为了突显专业特色,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需大量设置专业技能课,以在实习或毕业时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客观的现实是,很多高校实验条件落后,缺乏资金、设备和环境,或即使投入大量资金,也往往跟不上行业快速发展的实践。我校建有餐饮服务模拟室、客房服务模拟室等,但因资金等问题,很难满足学生的实践要求,另外还把实践操作课放在理论课中,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不多,收获不大,理论基础不扎实,实践技能又跟不上,到实习单位后还需要再培训上岗。  5 选修课设置缺乏创新,所占比例小。选修课是对学科专业必修课的有益补充,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拓展。恰当的选修课设置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我校选修课并未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一方面,设置的科目少,在总学时中所占比例较小,有些课甚至形同虚设,根本没有上过;另一方面,课程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没有结合地域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求,吸引力小。  6 个别课程开课学期不妥,不能跟上实践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没有跟上实践需要,学生要用的时候发现这门课还没有上过。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的毕业论文定题目、收集资料则需要在大四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完成,这就导致有些学生对如何定题目、如何查找资料等无从下手,很茫然。有些考研的学生也需要上期刊网看旅游的最新研究动向,为专业课的复习拓展思路,但文献查询却不知从何下手。再如广东话,也是在大四第二学期开设的。而学生去饭店实习是在大三第一学期末也就是寒假前开始的,学生到了广州的饭店实习却不会说广东话,很是遗憾。另外,大四下学期还开设有几门课,学生大多都出去找工作或已经工作,或准备研究生复试,真正去上课的寥寥无几,这对资源是一种浪费。

三、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建议

1 明确培养目标,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完善教学计划,凸现特色。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质量的关键所在。调查显示,旅游企业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是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专科以及职业中专的教育是在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纪律以及人际关系上相对占优势;研究生的教育在旅游理论方面相对占优势;本科教育夹在中间,只有培养理论、素质和技能并重,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和语言能力的人才才能得到旅游企业的认可。我校旅游人才的培 养目标应从过去单一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转向培养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教学科研的复合型、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这类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宏观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且具有开拓.陛、创造性和应变能力。从2008级起分设了酒店管理和风景区规划与管理两个方向,在明确培养目标方面有了初步尝试,但还需要尽快对教学计划进行修订。

针对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培养旅游行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而实际旅游企业在接纳本科毕业生时又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服务技能可以从基层做起的实际情况,我校应在保证课程设置中的专业必修课(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必须完成的管理理论课程后,可以在课程中设置一些基础的服务技能课程,当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管理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服务操作知识后,再经过到各旅游企业中的实践.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 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为切实落实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必须重视理论基础学习,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以保证其毕业后的发展后劲。因此本科阶段的教育必须注重“宽口径”,加大学科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就旅游专业而言,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级学科,首先应保证工商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开设;而经济学作为管理学的基础,则同样应引起重视,如微观经济学等。为保证学生就业后的发展潜力和后劲,还应加强旅游类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深厚的发展基础,使其成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旅游人才。

3 去除一些重复课程,增加人文素养课程。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是多方面的。前几年,有院士就呼吁在理工科院校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更何况是我们这样的师范院校,是需要与人面对面打交道的实践性很强的旅游专业。除了学校开设的双休日公共选修课外,院系也可以开设如论语与现当代中国、唐宋家、书法、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加强实验室建设,开放办学,增强学生技能。实践技能是突显旅游专业特色之处,不能忽视。瑞典的洛桑酒店学校实行前店后院(前面开设酒店,后面兴办酒店管理学校,店院一体化)式的办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既成为知识的熟练运用者,也锻炼为精明的管理者,运用亲身经历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m。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建自己的饭店,既可以对外经营,也可以作为上课的实践场所。但鉴于资金、客源等条件有限,可以通过加强实验室建设,增加技能课比例,让学生在真实模拟的环境中学习,或就近与实习单位联系,利用其资源,集中时间实地教学、模拟教学,短期高效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应与一些大的旅游企业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组织学生轮流去企业中的各岗位实习,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实际,积累经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实际工作能力。

5 创新改革选修课课程,适当增加其比例。由于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其知识体系涵盖历史、地理、宗教、民俗、艺术、政治等多方面,仅靠专业必修课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因此应开设选修课以弥补知识的不足。但现行的选修课设置较为单一、落后,缺乏创新,且很多课程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开设。认为应适当增加选修课所占比重,并及时调整补充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体现实践和创新的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其知识面。

我校是立足地区、辐射周边、服务基层的教学型院校,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本地旅游特色和优势,设置相应的特色课程。如本地知名景点有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曹操高陵、《周易》发祥地疚里城、林州红旗渠、太行大峡谷等,可以结合这些知名景点开设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赏析、文物考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山地旅游开发等课程,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可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6 调整个别课程的开课学期,尽量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可以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使课程设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学生和市场的需要。比如旅游文献查询与论文写作,可安排到大四第一学期,这样学生学了以后可以马上用,对于考研的学生也有助于其专业课的复习,还方便了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广东话也可以安排到大三第一学期,学完马上去实习,能真正让学生学以致用。建议大四第二学期不开设课程,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实践,老师也有时间集中搞科研。

篇8

二学时与学分:14学时14学分

三适用专业:会计本科专业

四课程教材:无

五参考教材:无

六开课单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论文选题;

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修改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

修改论文;

论文定稿.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顺.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使用正规稿纸,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十,说明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评定成绩;

十一,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1,优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观点明确,能深入进行分析,并有独到见解.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良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3,及格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尚欠充实.中心论题较明确,材料较充足,具体但不够典型.尚能联系经济工作实际,但论证不够充分.文章有一定的条理,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不及格

不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或在经济理论上有原则性错误,未掌握已学的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差.文章无中心,层次混淆不清,主要论据短缺.论点论据脱节或严重搭配不当.抄袭他人文章,成果,书籍者.凡具有以上条款之一者,应判为不及格.在答辩中对大多数问题都不能正确回答者,也应判为不及格.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