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15:43:3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农田水利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水质需加强监督检测
根据当地及相关卫生部门的检测数据显示,县域部分地区生活饮用水存在问题,水中氟、砷等化学元素偏高,有些区域对污水处理不够,汞、铅含量超标,农土壤污染越来越重,排放的灌溉水甚至带有着色。针对此类情况,民乐县水务局进一步加大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监管力度,对人畜饮用水水质进行不定期检测,加强污水排放监管力度。
1.2农业生产中水资源浪费问题一直存在
民乐县发展了一批喷灌、滴管及微灌等新技术,但由于技术应用及普及程度不够,大部分地区仍保存原有漫灌、浇灌等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对现代农业造成严重影响。
1.3政府重视不够,农民意识淡薄
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当地政府财政部门困难,大规模、全面化的水利建设只能靠向上级伸手来实现,加之,当地农民对耕地的有效管理意识差,对农田水利作用不了解,造成农田管理不当,农作物减产、少产现象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得不到长足发展。
2民乐县农田水利建设的解决措施及办法
2.1县级领导应加强引导监督,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今天,土地有效利用率在减退,加之,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大部分壮劳力选择外出打工,年龄大的留在家里种地,对新技术、新方法不能全面的认知和了解,技术严重滞后,农业产量和技术转换达不到预期新要求。水务系统各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转变工作作风,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科学研判新形势,牢牢把握新机遇,把干事创业谋发展、抓落实作为最大责任,对水利建设投入大量精力,争取国家对大中型水利建设项目的支持,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2.2加强农田水利立法
农田水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同时,迫切需要以立法形式明确参与农田水利建设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建立健全涉农部门协商机制,国家应出台办法,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整合,指导各级政府依托规划、整合资金、集中投入,推动农田水利科学建设,尽快改变农田水利无法可依的局面。确立农田水利工作方针,健全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责任到位制,建立农田水利长效管护平台,将农田水利工作逐渐纳入法治化道路。
2.3规范管理,加强沟通引导
水利工作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统领,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加大项目争引力度,全力以赴做好抗旱防汛工作,切实加强工程建设、水利管理、水资源管理。把老百姓的小事当大事办,深入群众,让老百姓相信政府,使经济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
3结语
1.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政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由于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条块分割造成信息沟通不够,难以形成合力;而且各部门负责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建设内容和区域上存在重复,没有形成有效投入,造成浪费。此外,由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投入机制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建设。
1.2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是农村水利投资更多的是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而部分地方财政,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县、乡两级财政系“吃饭”财政,很难满足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需求,因此中央财政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投劳由以完成分配任务数为主向自愿出工转变,农民投劳数量直线下滑,造成投入不足。巨大的缺口导致了很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库、渠道淤积,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2.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
2.1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导作用
加大政府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力度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理应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投资者。从国外经验看,集中财政资金,采取长远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推进战略是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的有效途径,而且各国通过严格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权,在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和运营管理方面具有明确分工[3]。因此,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二是建立农田水利投资专项基金,地方政府逐年按财政收入比例拨补资金,保证建设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三是稳定和扩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投入规模,逐步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稳步增长的机制,并通过政策、法律法规等形式固定下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资金的扶持、引导和带动作用。
2.2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形式
充分发动农民投工投劳农田水利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农民群众。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大势所趋,但仍有大部分农村人口及劳力留守农村,他们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主体。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组自行组织、政府协调服务”的筹资筹劳新机制,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县级相关机构要通过建立部门协商机制来加强协调配合,制定出县级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整合办法。如一些地区农田水利建设中,按照“统一规划、各司其职、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的原则,整合了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集中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提高了水利投入的整体效益[4]。2.3实现融资方式多样化,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多、投入缺口很大,尤其是西部地区,很多县(市)地方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能力有限,对于中央扶持投资的水利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也难以落实。因此,在地方财力不足情况下,需要努力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扩大水利投融资渠道[5]。近年来,金融业务发展比较领先的省份通过信贷等其他融资渠道筹集水利建设投资方面的创新经验和措施可以进一步探索推广。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地位措施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1.1数据来源本文所用数据来自2013年4月份笔者对重庆市潼南县的实地调研资料.调查依据典型抽样原则和随机抽样原则选取了8个乡镇12个村,共获得120份调查问卷,通过筛选验证,有效问卷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3.3%.
1.2研究方法选取Logistic回归模型在处理因变量为定性变量的分析中,具有很好的预测准确度,能有效分析定性变量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11].本文中,因变量为农户是否有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是一个二分变量,因此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当农户有参与建设意愿时用1表示,反之为0.为了检验上述假说,将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因素设为以下函数形式:式中:Pi为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概率;β0为常数项;解释变量Xi(i=1,2,3,…,n)为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影响因素;βi(i=1,2,3,…,n)为回归系数,即解释变量对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βi为正,则解释变量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有正影响,并且其值越大表示农户参与的概率就越大.
2影响因素分析
2.1模型回归结果本文运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影响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2.2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2.2.1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中,户主年龄及健康状况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户主年龄的系数为负,健康状况为正.这说明农户年龄越大,健康状况越差,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就越低.这与预期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年轻的农民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其有能力经营大规模农田,因而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依耐性较强;而农户年龄越大,身体健康状况越差,无力从事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只是小规模种植蔬菜等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其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供给、政府补贴等,因而他们的参与意愿较弱.农户文化程度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表明农户文化程度越高,越能认识到农业生产离不开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因此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就越强.
2.2.2农户农业生产特征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特征中各影响因素的方向均与预期一致.家庭中农业劳动力人数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这说明农业劳动力人数越多,家庭对农业生产投入的人力资源越多,越希望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收益,因而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通过了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表明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越大,说明农业收入是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提高种粮收入,农户愿意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可灌溉耕地面积比重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这说明农户耕地中可灌溉的农田比重越高,则当前的水利设施条件较好,能满足农户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所以农户对新的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就越小,从而其参与意愿就越低.家庭耕地中易旱易涝面积比重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影响,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因为水利是农业的根基,水利设施的好坏与农业稳产高产有密切关系.水利设施越差的地区,易旱易涝面积越多,农户农业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就越弱,于是,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农户越倾向于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2.2.3农户心理认知状况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农户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的评价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意愿有显著负影响,与前文预测一致,该变量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负.表明农户对当前农田水利设施状况的评价越高,则当前的水利设施条件越能满足农户的生产需求,其参与意愿就越弱.种粮收益和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是影响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因素,分别通过了5%和10%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都为正.表明农户种粮收益越高,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越高,农户参与意愿就越强,这与预期一致.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认识对农户的参与有正影响,该变量通过了1%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正.表明农户对小型水利设施的重要性认识越高,其越可能参与农田水利建设,与预期相符.
2.2.4农户所在村庄特征对其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意愿的影响本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总缺口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符号为负.说明村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总缺口越大,农户参与建设意愿就越弱,与预期一致.因为村庄建设资金缺口越大,说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和农民的支付能力都有限,只能依靠上级财政划拨等方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村户均水田面积通过了5%统计水平的显著性检验,系数为正.表明户均水田面积较大的村,村民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更大,村民的参与建设意愿就更强烈.
3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本文以潼南县调研数据为例,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因素.结论如下: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意愿受个人及家庭特征、农业生产特征、心理认知状况和村庄特征的共同影响,但各特征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具有差异性.其中,农业生产特征和心理认知状况对农户的参与意愿影响较大,表现在以下几个变量: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易旱易涝面积比重、农户对种稻收益和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等.
除了是指建设灌溉设施之外,农田水利设施还是一种与水利工程有关的建设手段,其主要目标的促进农产品的产量增加。其采用先进的方法或科学技术建设水利工程,从而对该地区的水利情况加以改进,使农作物的产量得到提高,当地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对于某个区域在某个时期农业生产的好坏具有决定作用。另外,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如暴雨天气或干旱天气等,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导致程度不同的损失。而农田水利建设的另一个用途就是农民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灾害进行抵御,与此同时还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是农民达到稳产增收目标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顺利完成建设过程,促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增加农业效益。
2.我国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
目前,由于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出现了一些漏洞,管理现状并不理想,还需要采取加强措施。首先,我国缺乏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北方,持续干旱的天气较多,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的质量,这也是缺乏完善的水利设施的结果。许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时间已经超过了三、四十年,许多缺陷在建设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加上在建成以来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养护与维修,造成目前其各项能力都已经大大减弱,甚至难以抵挡干旱或暴雨天气。其次,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通常其管理需遵循分级原则,若农田水利设施的级别低于支渠,管理者就是当地政府,自然应当由当地政府投入建设及管理资金。然而大部分地方政府的资金收入并不富裕,有些甚至入不敷出,那些向上级政府进行建设资金申请的地方政府通常在道路建设方面投资较大,对于这种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因难以获得短期利益而发展资金不足。最后许多群众缺乏自发管理意识。农民观念不端正是导致农田水利建设进程较慢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农民群众以为工程管理者是政府等部门,和自己无关。而且该方面比较缺乏人才,我国选择水利专业的人很少,即使是该专业的学生也不一定从事该类工作,导致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管理水平较低。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措施
3.1管理过程规范化,管理责任更加明确
管理过程的规范化是农田水利建设科学化管理的重要前提,管理人员应详细登记和记录农田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主要是确定本区域中具体的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水利工程位置图的绘制,在图纸中体现出每一个水利工程。如果某些工程项目需要特殊关注,政府水利部门应落实到由哪个或者哪些人监管,使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与任务,同时要详细记录应用于建设过程中的物品与资金,而且可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水利工程的建设情况,避免发生违法现象。另外,政府水利部门应当关注和重视改建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合理安排需要使用的资金,科学的统筹规划,对该区域内农田水利建设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把握管理力度。
3.2建立健全关水利的法律法规
虽然人的管理对于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同样必不可少。目前在该方面我国仍然没有制定出十分完善的法律法规,这种情况极有可能导致部分无良的施工公司钻法律的“空子”,最终建设出的工程项目不仅质量差,安全性低,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针对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建设过程受到法律的约束,保证生态系统和谐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制定相应的处罚制度,并安排工作人员严格管理与执法,及时发现违法现象,加大力度处罚违法人员与其所在的施工单位,从而提高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效率。政府水利部门应深入改革管理工作,转变以往的收费模式与管理方式,以各地区的具体情况为依据,设计新的管理方案,制定规范的水费收取制度,使人们的合法利益得到保证。政府除了处罚制度之外还应制定有关的奖励制度,一定要奖罚分明。目前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模式中的主导是政府,但是其中还包含了多元化的投入者,比如农民、企业、集体和社会,它与传统的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别,并且需要一种新型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并巩固其管理效果。该制度可以对金融机构、企业、农户与地方政府在建立、维护和管理过程中的行为、所发挥的作用分别进行考核,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将水利设施的绩效加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跟踪并监督农田水利建设情况,使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得到保证。而且在年底进行综合的评价,可以对那些始终遵守法律和规定的企业、农户或地方政府等给予一定的奖励,而出现违法行为或破坏生态坏境者就需要按照相应的处罚制度进行处理。
3.3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
目前,计算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国家只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并将其引入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工作中,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各地区往往是以人力管理为主,丝毫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的优势,为了实现信息化管理农田水利建设,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管理工作中,有关人员需要秉承创新的理念与科学的思想观念。政府在项目建设工作中对角色进行宏观调控,科学指导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管理效率。第二,政府应在科研方面增加投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入,从而实现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利用水资源,方便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可以将遥感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化管理水利等方面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内容,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最后,应加强科技宣传力度,对科学管理进行推广,使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3.4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工作
作为组成民生基础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农田水利建设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保证管理的全面性,除了上述措施之外,还需要加强外部管理与后期管理。在建设农田水利项目时,众多资源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包括财力、物力、人力等。单纯依靠一个途径获取资源是无法满足建设需求的,应尽量寻找不同途径。首先是政府投入的资金,其次就是向个人或团体等社会人群求助,从而聚集资金,通过宣传农田水利建设,促进社会人员主动参与,鼓励有能力的个人与群体贡献一份力量,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只有尝试获取不同方面的资金,才能有足够的外部条件,开展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促进建设工作的有效管理。与此同时,建设的后期管理工作也是不可忽视的。有关地方政府应培训管理人员,使其专业技能与素质得到提升,并要求其在建设后期严格管理农田水利项目,延长使用年限,提高项目质量,保证水利项目能够稳定、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4.结语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前期规划工作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
我区于“十二五”初期编制完成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常州市武进区农田水利规划》。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随意修改规划项目,未能严格按照规划要求安排各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问题。这种状况导致农田水利规划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进而导致难以保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有序推进,工程运行机制无法理顺等等一系列问题。
2项目的投入资金总额不足,投入的结构比例失调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惠国惠民的农村水利基础性公益服务项目,从我区最近几年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来看,每年投入不足2000万元,且这2000万元需分配到各个项目镇,各项目镇得到的补助只有工程总价的20-30%左右,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投入的比例结构来看,有两个对象可以参考。首先是发达国家投入农田水利资金政府财政占总投资90%以上,其次是其他农田水利建设的非水利部门主管的土地治理、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级以上财政补助比例达到70%以上。农田水利资金投入结构的失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镇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性。
3项目工程建设、监督及质量控制等存在不足
我区具有水利水电设计资质及水利水电施工资质的单位不多,凸显出我区工程设计及施工技术力量不强。在项目工程实施过程中,区水利局仅以技术指导为主,而部分项目单位则普遍存在不具备相应资质或无资质设计、施工,导致工程设计创新低、施工质量低、建设标准低,并且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本来就十分短缺的有限资金浪费严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由于涉及面广量大的工程量,且缺乏具体的法规、规划进行质量控制。以致在实际施工中,对该工程的质量控制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和缺乏相应的人才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在实施质量控制过程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4乡镇水利部门业务指导水平存在不足
由于乡镇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基层的水利技术人员没有或很少有时间或有机会进行深造。据统计,我区的基层水利在岗工作人员94人,其中本科以上的8人,占总人数的8.5%,但50周岁以上的人占45.7%,基层水利工作人员已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再加上农田水利建设没有量化上的标准,其建设基本依托乡镇领导的重视程度,导致惰性的思想不断滋生,因陋就简的意识无法改变,技术标准和规范无人掌握也无法付诸实施,更加导致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呈下降趋势。
5项目建后管护水平存在不足
2004年开始河道长效管护试点以来,我区逐步把县级河道及镇村河道列入了长效管护范围,区级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河道的管护,农村水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我区的其他农田水利建设设施普遍存在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的工程现状。一方面是我区的小型灌排泵站、涵闸配套设施、田间配套设施、河道堤防等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管护及维修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建后管理上存在工程产权不清晰,管理人员能力薄弱,部门职责不明,管理职能不到位。而且近年来,农村水利设施偷窃现象增多,打击不力。以上的几种情况,已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新建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1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质要明确,政府要确立财政投入的主体地位
应及时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特点,及早使得农田水利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确定政府财政作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主体地位。加强农田水利项目规划、设计、建设及监管力度,确保工程有序安全,完善建管体系建设,科学管理维护已建工程设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结构既有各级政府的投入,又有村集体资金,更有土地投入等,比较复杂。因此在工程设施产权上,应根据“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合理界定和明晰工程产权,有效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坚持水利的公益性,走公共财政供养的路子,加大水利建设管理投入力度;另一方面,针对新形势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出现的主体缺位、投入不足等问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政府的引导下,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建立物业化管理、用水户协会管理等各种形式的参与式管理制度。同时,应重点完善工程设施管理监督制度,采用“一事一议”的民主决策制度和财务收支公开制度。
2加大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水利管理人员的技能和素质
大力鼓励职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保证基层水利人力资源不断的充实。同时,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应加强推广,在实践中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业务骨干。
3加快农田水利立法步伐,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促进农田水利立法,对于农田水利法规应尽快出台,这对于以法律保障各级财政投入农田水利建设是十分有利的,同时有利于科学合理的管护体制的确立,有利于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建设。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一项伟大举措。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从而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项目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两年来皋兰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由于项目分类多,涉及点多面广,建设方案采用典型设计,但是典型设计不能全面反映所有分项工程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泵站和塘坝部分,地形和地质条件千差万别,没有具体的施工图,增加了施工难度。尽管为了实施好该项目,县水务局成立了项目部,但受县区技术人员少,项目多,每个项目实施期限短等原因,个别项目部工作人员仍由水务局干部兼职。项目办工作人员多项工作集于一身,所以好多工作交叉进行,导致人少活多。加之,各类项目建设管理程序逐步规范,且项目要求工期紧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非常大。
虽然皋兰县对重点县项目各标段施工单位的选择,都严格进行了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投标过程。但在实施中我们发现,各标段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尤其表现在个别标段项目部参与建设的水利工程经验不多,技术力量参差不齐,对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方法、质量评定、报建程序执行得不够规范。本项目除塘坝建设属新建项目外,其他项目全部为改建工程。因此,除气候因素外,在施工期内还要受灌溉期影响,致使工程的有效期非常短,使得施工单位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大量的人力及设备,工地全面铺开,导致施工管理和建设管理工作难度加大。重点县项目3年共需受益区群众自筹100万元,自筹资金数额特别大。虽然我们通过宣传和培训学习等形式,加强了重点县项目的有关政策和各种信息的宣传力度,把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受益群众,营造群众氛围,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筹资、投劳,但是全县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17元,加之其他小型水利工程项目的自筹,实施时间较集中等原因,导致3年时间要完成群众自筹100万元难度非常大,项目区部分村社投工投劳不平衡。
项目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为了确保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县上适时成立了以政府副县长为组长,财政、水利、相关乡镇及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由管理、技术、财务、协调、宣传等人员组成的重点县项目部。具体负责项目区域选择、方案审查、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和验收等工作。制定了《皋兰县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严格执行国家及水利行业的有关法规和技术标准,按照已批复的建设方案组织实施。在整个重点县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做到了程序规范,工序标准,资料齐全,质量保证。使重点县项目在严格的制度和规范的程序下进行,确保了项目按进度保质保量的完成。
针对全县重点县项目分类多(末级渠系衬砌、高效节水灌溉、小型提灌改建和塘坝建设),涉及面广,施工有效期短(受冬季、雨季、灌溉期的影响)等的特点。为每一类建设项目配备了建设单位的现场代表进行管理。对用量大、严重影响工程质量的“三材”和关键工序,由项目部安排2名工程师专职负责,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建设期实行动态管理,在建设内容不变的原则下,项目区的村社、乡镇、灌区以及各标段之间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县项目的建设,涉及到各个单位和部门,我们形成了以项目部为核心,承包单位为主体,各参建协调单位为支撑的项目实施体系,按照各自的分工职责,制定出科学、高效、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协调、施工等方案。建立快速高效的信息联络机制,形成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利用部门联系会议、监理例会和现场会的形式,通报各单位和各标段的进度和存在的问题,集中解决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报纸、电视、标语、标牌、宣传单和培训学习等形式,加强重点县项目的有关政策和各种信息的宣传力度,把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参建人员,甚至每一位受益群众,营造群众氛围。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工程筹资、投劳、建设、运行和管护全过程,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受益的主体。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厅有关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的文件精神要求,建立健全资金监管体系,加强小农水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一是建立资金专户;二是严格按照项目批复款项按进度支付;三是严格按照工程款支付和审批程序结算;四是对于项目批复中群众投劳折资部分,按照标段、分乡镇村进行核算落实,确保到位。完工后进行工程造价审计和财务审计,做到了程序规范,账目清楚,支付合理。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运行机制,形成了由县级水行政部门为监督,所属灌区管理单位和乡镇为指导,乡镇水管站、农民用水户协会和村级水管队为管护主体的管理体系。对已完工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及时移交,达到运行规范,责任主体明确,制度健全,机制完善,工程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建议
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必须进行详细的现场勘查,掌握现场第一手资料,做到科学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尽管编制时间很紧迫,但仍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原则;二是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和“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的原则;三是要把握先易后难和以点带面的原则;四是要科学设计,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同时,合理分配年度任务,避免资金浪费现象。为了真正体现领导重视,在成立项目部的基础上,有必要做到“三专”才能做好项目的管理,即专门的办公场所,专用的工作设备,专职的工作人员,要把每一项责任都落到实处,坚决避免工作人员兼任现象。
作为建设管理工作,关键在于计划安排,要切实抓好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要科学组织,分工合理,责任到位,奖罚分明,制定项目整体和年度实施方案。要采取两手抓的策略,一手抓招投标工作,保障招投标工作按期完成;一手抓项目实施前期的任务分解、宣传、协调等工作,及时召集有关乡镇村和各灌区及管护单位参加的动员协调会议。为项目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要及时做好项目区群众的投劳折资工作,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在继续加强招投标工作的同时,编制科学规范的招投标文件,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把关,依法精挑细选,真正让信誉好,施工能力强的施工队伍参与项目建设。重点县项目部要及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尤其是要制定针对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奖罚措施,建立应有的激励机制,并切实执行好、运行好。比如,在抢抓工程进度的同时,特别注重工程质量的问题,坚决做到让优秀的施工单位得到奖励,实施差的单位就受到处罚,坚决避免有制度不执行的情况或者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发生,坚决克服施工单位私自变更设计、自作主张、隐瞒安全隐患问题等。项目部要突出抓好项目监理管理工作,首先是要根据项目建设需要,监督监理公司安排足量且富有经验的监理人员进驻现场;其次要建立与监理公司的沟通机制,及时反馈监理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监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求监理部切实履行监理工作职责,落实监理旁站制,坚决避免监理人员工作乏力或缺位的现象出现。#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