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8篇

时间:2023-04-26 15:43: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数学课前预习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篇1

摘要:自“信息技术”新教材投入使用以来,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那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消极的或不受控制的参加课堂活动,这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更糟糕的是学生无心向学使得教学质量大幅下降。本文从该问题的产生原因、纠正该问题的必要性及该采取那些措施做了一较详细的阐述,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字: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原因剖析背景分析途径探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去探索、去思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作为心理倾向是一种稳定的,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

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培养,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如: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这一节的开始,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配套光盘中的作品或者自己收集的一些更有意思的小程序,并辅以声情并茂的解说词。这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情不自禁想亲自动手制作,这就促使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在课堂上,适时地穿插一些与编程有关的趣闻逸事,并且可以通过榜样的作用,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多样的形式,把枯燥的技术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讲解程序的编制时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玩游戏的特点,找一些简单小游戏的源代码,让学生自己试着做一些修改,并让他们试试修改后的效果。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让他们对游戏程序的运行过程有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编程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高。

其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它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情感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可以迁移到学习上,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使他们爱所学的知识,更爱教这门学科的教师,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第三,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兴趣。截然分开成绩与兴趣是不可取的。由于兴趣进而取得了好成绩,会强化学习兴趣,使兴趣产生更大的效能,为学习提供更强的推动力。反过来,如果常常能取得好成绩,也会促进兴趣的产生。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特别是掌握技能比较差的同学时常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和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每一节课我们都对同学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评选出优秀作品。在巡视辅导中,重点辅导、帮助那些程度较弱的学生,使他们也能被评选上。连续一个月被评上优秀作品的同学,由教师发给电子奖状,一学期结束,获得一定数量

多电子奖状,由教师向家长发送电子贺卡,以示祝贺。这些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带来了希望,使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兴趣越来越浓,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好。

二、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

学生有了主动参与的意识,还要掌握主动参与的方法,使参与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一)参与思考

独立思考不是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

如:在学生动手设编制程序前,要将一些基本的语句及编程的基本知识教给他们,然后再去尝试让他们自己动手制作,而到了具体的算法设计阶段,就要求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如何设计等问题了。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二)参与实践

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学习程序编制的过程中,学生从开始对编程知识一无所知,到认识编程的基本思想,了解编程的基本语句,从而去设计一些简单的程序,完成用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体现了这一转变过程,在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为以后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参与讨论和创新

“当我们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就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至理名言给我们这样的启迪: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创新的引路人。在课堂上,学生并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你要创新”,而应进行适时的引导。在学生进行算法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演示学生作品的形式,暗示一下。如:有的学生虽然设计出了算法,但是却仅仅是教师所讲示例的一个翻版,那么这时候教师可以请其他学生说一说:他们设计的与你们设计的有什么不同?教师可以提示一下:他设计的很有新意,你能不能设计更有新意的呢?学生通过讨论就会想到可不可以不根据教师的设计思路而通过自己的思考将这问题解决得更有新意呢?要相信,学生创新的潜力是惊人的。当教师帮助学生找到了创新的契机,他们的创新精神就会蓬勃而出,创新行为就会迅速体现。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相互之间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将进一步提高。

(四)参与展示

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

(五)参与评价

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要参与评价,学生更要参与评价,不仅要评价别人的作品,也要评价自己的作品,在评价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对自己和他人形成客观的认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整合误区;解决策略

一、语文教学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1.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盲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求实效、只玩花样、流于形式等问题。语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专心看精美的课件和课文的背景资料,显然这是违反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语文学习规律。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语言教育,还跟人文教育相关。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可以得到培养,如果只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对段落结构、逻辑关系、课文词语等作出形象的解释,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在含义,这并不能够达到学生对文学的感悟,产生人文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这就成了知识的死板灌输,让语文教学停留在汉语教学阶段,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误。

2.注重教师的个体行文,属于变相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带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就当前多数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来看,整合仅仅只在教师个体上体现,认为这种做法并没有与学生有太大的关系,忽视调动学生的群体参与性,把整合理解为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如果在语文课上教师只是仅仅在台上点击鼠标,按部就班地把设计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美妙的音乐的伴奏下仰望大屏幕,听着著名播音员的朗读,欣赏着事先设计好的精美的图画,这种做法跟以往所批判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有何本质区别呢?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角色定位的误区。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有些教学者无法分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到底以谁为主的问题。过分注重多媒体的作用使得语文教师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多媒体制作上。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的辅助地位,将其功能过于夸大化,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1.要辩证的看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成绩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过分的寄希望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不合理的。因为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传统教学方式更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的。要明确整合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模式;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把教学重心聚焦到课堂上。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精神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都是以师生的双边对话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

2.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虽然说是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可以完全的取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当前条件下,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信息技术本身致命的缺陷,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工具,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形式、内容、目标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提供相应的课文背景信息,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那样的话就会脱离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了

3.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语文课件的设置。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工具,和教科书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它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高质量的课件。因为教学风格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艺术不同,即使一个教学软件是非常优秀,也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于青年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利用技术的同时,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是非常必要的,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信息技术教学所选用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不但要与各个不同的语言环境相符合,还要与整节课教学的总背景相吻合,从而使教学的内容与效果,应用的形式与艺术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对内容进行整体感悟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鉴赏能力等综合素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我们在热衷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使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生;预习习惯;培养研究

为加强课程标准学习,深化课题实践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优化教学过程,促进青年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我校学生不良习惯进行深入探讨,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

1 研究的目标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简单的说,就只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应当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学生这方面来分析,教师观察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探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能够在学校管理和课题实施中采取具体措施,制定相关制度,开展有效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转变校风,形成学校特色。加强教育科研的规范管理,促使教育科研向深层次发展。

2 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主要措施

我校好多学生都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好好做作业,有时教师追问时就说上课时没有听懂等等,针对小学生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学校各科任教师在年级组的组织下进行调查,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和途径。寻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广泛实用性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完善研究工作的档案管理。坚持做到“完成一件工作,留下一个足迹”的原则。通过各种有效媒体,积累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2.1 教务处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往往可以产生迁移的作用。小学生培养良好预习习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教务处负责召开学校数学教师专题小组会议,布置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的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题分工明确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工作。本次全校共有35 周岁以下教师20人,其中,数学学科9人参加了比赛。每位参赛教师按指定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然后按竞赛要求以 1 课时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备课时要按照统一要求,教学设计中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本课时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又主包括导入新课、新课学习、突出重难点的具体做法、巩固新课、作业布置、板书设计,要体现《小学生良好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等。针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交流与研讨。少先队各教研组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小课题,布置小课题研究工作。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守则》,黑板报评比活动。通过主题班会组织学规范,礼仪相关知识。

2.2 教科室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课前预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教师引导学生要十分重视课前预习习惯,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看书、去发现问题,让他们课前对上课时要讲授的新知识有所了解。通过课前有效的预习,能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让学生感知到本节课的难易程度,能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局面。数学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情况交流。确定3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课,每年段1节,收集过程性材料。邀请专家来校对课题积极指导征集教育案例、论文,撰写阶段总结。及时做好立项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少先队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安排布置学生假期生活。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征集家长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经验总结。很多教师注重了学生课堂学习与成绩的取得,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召开了教师培训会,让教师明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重要意义,一个人成功与否,主要不是因为他的智力,而是取决于他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选取优秀班级和优秀学科教师做经验介绍。

2.3 各年级组

篇4

【论文摘 要】新课程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能够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实践活动和探索的情景。让学生在浓厚兴趣、充满信心以及头脑和身体充分活动的状态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创造;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探索学习,了解世界和人生的本质,在积极活动中促进心理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主要论述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希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和数学成绩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要适应新课程标准,进行方式方法上的转变。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树立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的观念。生命课堂是基于教育的生命意识,从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共同创设出新的生活经验,使生命融入新质,从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不段改进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关注师生情感交流 

 

对于教师而言,生命教育就是有思想的教育,是教师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接受、同化教材,获得属于自己的灵魂认识,即有自己的教学思想,自己的生命真切体会,用自己的生命表达方式,去与学生交流、碰撞,使双方都得到感悟,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教师要以情激情,以情带语,以情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用“师之爱”激发“生之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感情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阻碍,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只有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如沐春风”,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当一个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你这个教师,当然他就会喜欢上你所教的这门课。 

对学生而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勉励,以及互相交流。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的交流,教师可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及时消除学生之间的误会及隔阂,使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达到学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增进团结,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评价 

 

1.对学习态度的评价 

评价学生是否遵守上下课的时间,是否尊重教师的劳动,做到认真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认真做学习笔记,勤于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学生是否具有探索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愿意尝试各种解决问题方法;对从事数学活动具有好奇心、探索欲,并富有一定创造性,有强烈成功欲望等等。 

2.对任务完成的评价 

分为课前预习和完成课业两个方面。课前预习评价学生能否认真完成预习笔记,带全学习用具,包括书、本等;课前要把当堂教学用具齐放在桌面上;完成课业评价学生是否按时、准确完成课后大练习考试及是否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等等。 

3.对数学思考的评价 

对数学思考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否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否发现其中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要关注学生在数感与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意识、推理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情况,面对现实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角度、用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统计的观念。

三、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必须处理好学生个性与社会性这一对矛盾,坚持个性与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在“生命课堂”中,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与提倡,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空前的焕发,使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但与此同时,如果在倡导教学民主时不敢强调教学纪律,在尊重学生个性时忽视了教学秩序,则会导致学生个性凸显了但社会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事实上,只有社会性没有个性的人,不是现代化的人;同样地,个性有余而社会性不足的人也一样不是现代化的人。因此,科学的教育要求教师,在忽视个性发展的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与提倡个性;在充分尊重与提倡学生个性发展的“生命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培养。社会性体现在学生身上,表现在对学校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表现在课堂教学各种规范和要求的遵守上。课堂教学功能的认识,由“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是对课堂教学本质理性认识的大飞跃,彰显出了对学生自身价值的理性关怀和人文关怀,也反映出了课堂教学实际的迫切呼声,更体现了师生生命发展的主体需要。认识的深入并不代表实践的到位,也不一定体现认识的丰富。 

如笔者所带班级的一个叫王辉的同学,自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就听这个班级以前的数学老师说他非常有个性,上课时还经常和老师对着来,与班里的同学也相处的不是很融洽,于是,我决定对他进行了解。通过对他以前的授课教师、同学、父母进行了解,我发现原来他学习成绩很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很好,至从有一次他的班主任训斥了他一顿以后他的性格就完全改变了。我顺藤摸瓜,对他以前的班主任进行访谈,班主任也对当时对他的态度感到很后悔,不该那么骂他,他说那也是为他好(因为那次他联系旷了三天的课,也没请假,后来班主任才得知是因为他爷爷住院了,家里没人照顾,他去医院看护爷爷了)。了解完一切的情况以后,笔者上课经常提问他问题,任命他为数学课代表,课后经常与其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经过一个学期以后,期末王辉取得了班级第五的良好成绩,尤其是数学成绩进步很大,跃居班级第一。毕业的时候,王辉给我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他很感激有我这位老师,如果不是我,他可能一直堕落,一直叛逆,是我给了他温暖,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看到这里,我很开心,为有这么一位学生而骄傲。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以教诲,让他们懂得生活,懂得生命的真谛,为社会培养大批生命、思想健全的人才。 

 

四、结语 

 

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的耐心、细心和恒心。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己不同程度参与到生命教育中来,但还要力争扩大社会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其教育内容要通力挖掘,应全面营造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每位教师都有生命教育的责任,都要确立生命教育的意识,不断拓展生命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娜.生命教育的三重意蕴[j].当代教育科学,2006,(1). 

[2]韦柳琴.论生命教育[j].高教探索2007,(2). 

篇5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呈下滑趋势,教与学的矛盾日渐突出。而高等数学是学生在学习中普遍感觉比较困难的科目之一,如何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析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其固有的特点,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所必需。然而,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基本呈下滑趋势,大多数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感到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间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一、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打破刚,案的框框,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补充,便于因材施教。比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备课时要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好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分析知识点的背景及来拢去脉,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发展能力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深人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内容,分清授课内容的主次、轻重、缓急,从而避免全面开花,有利于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

2.改进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方法多样性

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可以尝试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避免千“课”一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启发”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利用高等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用“讲”来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的思考。

善于“对比”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抓住高等数学中的各种矛盾(例:数与形、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等)做文章,采用对比法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等

加强“直观”教学,对于高等数学中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思想方法,教师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使其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常用的“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不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把握教学规律,完善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步骤是教师通过优化整和各种教学方法、策略,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融人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的。一般地,教学的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复习导人,结合学生基础和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复习的方式可采用提问学生、师生协作或者教师以最简洁的语言总结等。

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有效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选好要教授内容的切人点,抓住每一个机会,创设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可教学时刻。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把数学学习任务抛锚在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的任务或问题中,通过几句点拨,几笔勾画,理清知识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眼界。

2.教师精讲示范,再现主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大脑中的典型题进行例题的示范讲解。实验证明教师讲解自己编的题,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书上例题大部分可略讲,引导学生把书上例题当成参考,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再回到书上,参考或模仿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3.组织学生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也是教学步骤中的主要环节,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别较大,所以笔者在组织的学生课堂练习中尝试了一些有效练习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简单回顾与总结能使师生积累有益的经验,促进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在回顾知识要点和总结方法时,教师要把重点、难点讲到点子上,讲得恰到好处。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可以通过师生协作或生生合作,指出学生积极的课堂表现,汇聚学生进步的闪光点,形成有效的过程评价。因此,教师要给出学生平时课堂学习及表现的量化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

篇6

1.创新的需要。

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严重,学生所领会的通常只有教师或课本编写者的观点,他们很少有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机会。这样,充当被动听讲角色的学生就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知识掌握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导致了能力培养速度的减慢,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迫在眉睫,而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必将会打破僵硬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2.恢复学生自信心的需要。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中失利的群体,他们对课本上的内容感到枯燥、厌烦,尤其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在学习中表现为怀疑自己的数学能力、捡轻怕重、逃避甚至是放弃数学。师生互动要求双方都参与课堂教学,它不是一方的投入或付出,有利于学生从收获中恢复学习的自信心。

二、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原则

要使师生互动真正得到实效,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平等的原则。

师生互动要求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力,赋予课堂以生命的意义。教师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情感和看法,征求和倾听学生的意见,挖掘学生的潜能。

2.灵活变通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差异,教学内容要具有选择性、层次性、适应性。

3.教学互补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要相互适应与配合,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时时有信息的交流,同时这种信息的交流应该是双向互动的。

三、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进行师生互动

1.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

课前预习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学生长期坚持预习,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为能达到课堂互动的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有准备地进入课堂。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不仅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而且要注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提高其学习兴趣。刚入学时学生对预习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指导学生预习就成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初期,教师可课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提纲进行预习;中期,在学生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后,教师可不再布置预习提纲,学生按自己的方式预习,教师可作适时的点拨;后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预习的知识。

2.教师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相互发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参与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出问题且能积极地解决问题。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唤起他们关注事物、质疑的起点。每个学生的大脑都是开采不尽的资源,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有了探索知识的愿望时,课堂便有了良好的开端。例如在学习“复数”一节开始要引入虚数时,笔者先列举了几个存在而未解决的问题。如:x2=-4这样的x存在吗?方程x2+2x+4=0的解能求出来吗?在学生明白这两个题目在实数范围内不能解答时,笔者进一步提出:“如何解呢?”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样自然地引入虚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教师在向学生抛出一个个问题的时候,也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习惯了被动地接受,而缺少质疑,他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学会了什么。笔者开始要求学生发问时,一个班只有几个基础好的学生提出问题。期间,笔者采用了随堂测验的方式,每次在黑板上出几道题让学生做,然后利用课间十分钟的时间批改。笔者采用大问题集体订正,小问题个别讲解的方式。虽然采用这种方式无形中增加了笔者的工作量,但是经过一个月的尝试,笔者体会较深:这种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紧迫感;通过个别讲评,一一过关,笔者可以了解到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学生了解到老师是关心自己的,从而建立起师生间信赖的桥梁;在以后的教学中,笔者工作难度降低了,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了很好的调整。

3.换位上课,让学生也当老师。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正确地加以叙述、使听讲人能够理解是较高层次的学习结果。对于教材上的大部分例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到讲台前讲解,学生可设问、答疑、补充、纠错,最后由教师讲评,这种换位上课的方式有利于更好地教学。

例如:在讲解斜三角形的应用题时,笔者让一个学生上来读题、解释、画图,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笔者让这位学生停顿一下,其他同学思考:“根据已知条件用什么定理呢?”下面的学生踊跃地说出了答案。等该学生解答完后,此时台下又有学生提出了另一种解法与同学交流,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你追我赶,形成了交流互动的氛围。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听课的学生兴趣大增,很自然地融入到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通过听同学讲解、听教师讲评掌握了各知识点;参与讲解的学生对解题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换位上课的过程中,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效果。

4.联系生活,增强互动的实用性。

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生活,联系课本上学到的数学知识,把实际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实际化。数学知识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师要让课堂活跃起来,使师生互动达到另一种境界。例如在学生学习了银行利息计算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为家长的购房贷款出谋划策;在学生学习了解三角形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测角仪等工具分组测量校园旗杆和教学楼的高度;在学习立体几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制几何体。

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能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

5.有计划地导控,增进互动的效果。

成功的师生互动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前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任意支配,放任自流。其实,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并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而必须通过教师切实有效的诱导启发。

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导控,激发、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新性,从而在组织形式上保证师生互动的效果。

四、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启示

1.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普教如此,职教更是如此。教师只有热爱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平等地实施教学,才可能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2.人的潜力是无穷的。

在进行师生互动的尝试中,学生曾无数次让笔者惊喜:学生会不时地想出新的解题方法、制作出精美的几何体,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计算,等等。教师要想办法挖掘出职校学生的潜力,使其能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傅绍培.加强师生合作教学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J].中等教育研究,2006.

[2]魏星,魏晓霞.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职业教育发展[J].科技教育,2008.02.

[3]谭金锋.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J].大学数学,2007.6.

篇7

论文关键词:小议,数学,阅读教学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如何进行有效性数学阅读教学是我们一直探究的一个问题,其实作为一线教师,关键是将它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其实课本是我们最好的阅读材料。因为课本是教与学的依据,是基础知识的主要源泉,是方法的指导,是无言的教师,因此,把读数学课本变成学生的习惯,以获得牢固的数学知识。一般说来,数学的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直观素材――数学概念――结论――应用,阅读时每一个层次都不可忽视,但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阅读重点。不同的阅读内容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数学阅读可分为:1、阅读概念2、阅读定理家3、阅读公式4、阅读例题5、阅读应用题等。除此之外,还可从其它角度进行阅读教学。下面笔者仅从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做法:

一、在预习中的进行阅读

无论是上课前预习新课,还是在课堂上预习老师指定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四步完成。

第一步,迅速找出预习内容涉及哪些旧知识点、引入哪些新知识点;读“引子”,读“为什么”,激发自己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第二步,检查那些旧知识点是否掌握,如果自己还未掌握那些知识点,我们就要马上阅读课本或者向老师、同学请教。总之,我们要在短时间内及时选择简便易行的办法补救。

第三步,读新概念,从字面及字面后的数学含义来理解新知识点,记住新知识点的含义、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后,还要了解新知识点的运用。最后,记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等待在老师的指导下弄明白。

第四步,学会动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学生把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剪下来拼在第三个角的顶点处,通过拼图,形象直观地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几何事实”,还可以启发学生找到证明该定理时作辅助线的方法.

二、在练习中进行阅读

练习中的阅读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认真读题,准确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例1:我们在学习正方形时,首先要知道将会用到正方形性质(已知)。所证结论“BG=CE”中,两线段BG、CE不仅不在同一三角形中,而且也没有中间量可替换,然后推测是否可以通过证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来完成,进而挖掘以上证明的已知条件(EA=BA,AC=AG)和隐含条件(对应边的夹角相等)

如例2:四川地震发生后,幸存的四川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急需从全国各省调运各种救灾物资,如帐篷、食品、药品棉被、矿泉水等。宜昌市也准备了大量救灾物资准备运送到四川省的各县市。现有飞机、火车、汽车三种运输方式,现只可选择其中的一种。这三种运输方式的参考数据如下表,若这批物资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50元/小时,宜昌至目的地Xkm

运输工具

途中速度(km/h)

途中费用(元/km)

装卸费用(元)

装卸时间(h)

飞机

200

16

1000

2

火车

100

4

2000

4

汽车

50

8

篇8

【关键词】移动教学平台 平板电脑 教与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已被打破。2015年11月,学校免费引进了“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在我班使用平板电脑移动平台学习,引领师生走进了云课堂。自开展平板电脑授课以来,学生借助“互联网+”的移动学习,实现与当前社会生活特征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学生兴趣浓厚。课堂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提升了教师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环境,让师生能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从而为学习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服务,促进了教学过程的高效沟通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共享。那么,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教学平台究竟如何有效应用到课堂中?它对教与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将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一、移动学习平台在小学数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教学资源和教育服务,它通过渗透、关联和混合传统学习方式,促进情境学习、社会性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学习理念的创新性实践。因此,从理论上讲,移动学习可以应用到任何学习模式中。但是目前将平板电脑真正应用到课堂上的案例并不多见,本文以小学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课程为例,将移动学习平台应用到课程的移动学习中,以期为移动学习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案例和建议。

【课 题】

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和作用,感受运用负数所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及其读法和写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准备】

教师端平板电脑、学生端平板电脑、大屏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

教师通过平板电脑将提前做好的微课和预习单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在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并填写好预习单保存提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批改预习单,通过对完成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调整教学)

二、(课中)认识负数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将练习任务推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教师从自己的平板电脑上调出学生不同记录方式,并集体评议、分析、引导(充分利用了小蚂蚁移动学习平台的秒推功能、及时反馈和双向互动功能,教师可以通过上述功能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将不同的数逐一推送到学生端,学生点击平板举手功能进行抢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课中)达标反馈

教师端将练习题依次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完成后并提交(判断题、选择题系统会自动批改,教师可根据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查看学生的正误率,将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和知识点重点讲解,还可将优秀作业分享到蚁巢,供学生相互学习)

四、(课后)拓展延伸

学生课后可自行浏览讲义回顾、错题集等,也可在蚁巢中建立话题分组讨论、交流分享,遇到问题还可向老师、同伴求助,在线答疑(平板的蚁巢功能让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时时学、处处学、互助互学)

五、优势分析

移动学习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使用,延伸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范围,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支持师生远程互动,协助学习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该移动学习平台远程交流,组建小组,以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开展讨论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教师也能远程开课,话题,参与讨论,实时观察小组学习进展,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个性化辅导。

2、课堂互动及时,学习过程可视化

教师可将资料、视频等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课前预习更加到位、有实效;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或需要展示的内容链接转移到大屏幕上,供大家分享与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快速调研和作业评判。

3、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教师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远程开课,答疑解惑;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不再被限制在教室或电脑桌前,只要随身携带平板电脑,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蚁巢发起话题并分组讨论、交流,共同进步。

六、结语与启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平台在数学课堂上的良好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新途径,从某种意义上开辟了移动学习的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诸如怎样评价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它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示范和参考?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在学校的支持下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在科技进步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广文,严佩宜.Android平板电脑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应用与未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4).

推荐期刊
  • 数学研究
    刊号:35-1177/O1
    级别:省级期刊
  • 数学
    刊号:42-1163/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进展
    刊号:11-2312/O1
    级别:北大期刊
  • 数学季刊
    刊号:41-1102/O1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