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6 15:43:3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政治时政热点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政治中招,启示,课堂教学
从2005到2006年,为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快速顺利地开展下去,我省(河南省)思想政治学科中招命题,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革新。试题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旧教材知识为基础,以时事热点为载体,以人为本,灵活、开放,完全可以称之为是一种全新的“素质评价” 考试。
事实证明,这种“考试革新”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一方面,中招命题作为升学“指导棒”,它促使还在使用旧教材的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进行质的飞跃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大胆的革新举措和创新精神,必将成为素质教育改革前进路上的一面鲜亮的旗帜,引领着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教学革新阔步前进。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如果能把握好这两年“考试评价”的新特点及其导向,作为一线教师,又能够进一步具体分析自己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典型性问题;如果能够带着这些思考和启示,重新审视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素质教学,一定会有诸多收获。考试的导向作用也正在于此。
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日常教学感悟,所得的几点体会,与各位同仁探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新课程“中招考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河南中招政治试卷的探究思考,发现有如下亮点:
1、多姿多彩的命题呈现形式。与传统考试命题多是纯粹的文字表述不同,近两年的中招命题呈现出变化多样的形式:例如:诗歌、谚语、对联、漫画、图表、人、物的照片等均可作为材料被选入试题。
就2006年的中招政治试题看,就有对联、漫画、地图、名人照片等多种呈现形式,完全可以与思想品德新教材课本相比美,秉承了素质教育的现代化活动教学要求,非常适合青少年的视觉感受。相比传统考卷严肃又生硬的命题,在“课改考试”多姿多彩的卷面面前,考生不再有紧张和压抑感,代之而来的是轻松愉悦之情。在如此恰切的氛围中做考试题,自然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充分发挥。
2、富有时代气息的命题内容:命题抓住政治学科的特点,以时政、热点为载体,使试卷内容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纵览两年来试卷内容,要么以国内外重大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进行设问,要么不忘体现河南家乡本土的发展变化。
2006年中招试题就凸显了时政热点问题的地位。例如从选择题中文化遗产日、和谐世界纯粹时政的考察,到以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发展循环经济、神舟六号发射成功,三峡大坝全线建成,社会主义荣辱观,宁西铁路的开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中部崛起(中原崛起)等重大国内时政、热点为载体,贯穿在概括体、辨析体、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索各类题型中,让师生有种扑面而来的新鲜感与时代感。
这种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点来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新教材学习目标之一,所谓的“理论学习要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通过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学生平时关注社会热点,重视地方时政、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关心身边生活的责任感,最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统一。
3、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了对考生的理解与尊重。
“课改考试”从内容到形式,始终以人为本,突出了考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对考生的尊重和关爱。
这种关爱体现在语言上,比如,命题会在试卷上及时标出富有亲和力的提示语言,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也体现在对考生自主能力的尊重上,例如:某些题型给出了选作题,有利于不同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个性化的选择,为学生自主能力的展示搭建了平台。另外,这种关爱更深的体现在主观性试题的设问中,不管试题选材背景范围多么宽广,命题的设问始终站在初中生的角度,关注中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多角度设问、多元化的答案,充分调动了考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考生开放型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发挥。
最后,这种关爱还体现在人性化的评分标准上:“课改考试”背景材料的时代性、生活化,使得其命题角度、设问思路环环相扣、灵活多变,那么试题答案自然也是多元开放的。因此,在评分标准上,都是在给出诸多方面的参考答案之后,紧接着就会有类似表述“学生能回答以上答案中的两条就可给全分”等。论文参考。论文参考。宽泛的评分标准,反映了一种以人为本、倡导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通过笔试来考察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总之,近两年的“思想品德”考试评价,是政治学科实施开卷考试以来又一次全面的革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对新课改精神的忠实演绎;同时,也为我们课堂教学指明了航向,因为两年来我省政治学科用的还是“重知识、重理论、轻能力”的思想政治旧教材,尝试的是“重实践、重能力、求发展”的新课程要求命题,在这种“穿旧鞋,走新路”的现实面前,这种导向明确的新课程评价考试,为我们一线教师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素质教学吃了定心丸,它使我们看到了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和谐统一的曙光。
二、学生“课改考试”成绩中表现出的问题
05届和06届毕业生虽然用的政治课本是旧教材,但我们这两届毕业班的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紧跟中招命题的新思路来进行素质教学,因此我校05和06届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招考试成绩优异。但是,细细分析,问题还是存在的,从中招成绩反馈回来的信息看,主要有如下表现:
1、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不牢靠,重点知识、易混知识有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
2、审题能力差,看不清题目要求,读不出题中的有效信息;答题技巧欠缺。
3、不能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思维狭窄。
4、对时政理解不够,不能够将课本所学知识与时政及学生生活内容紧密联系。
看来,问题还真不少,那么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大家知道,政治学科实施的是开卷考,这使得个别学生和家长抱有侥幸心理:认为考试时翻翻课本,资料就可以了,并因此放松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青少年理解能力有限,自然就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命题所灵活设问的实际问题了,更谈不上对开放性试题的创新要求了。所以答题中出现知识点张冠李戴、答非所问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还有很多考生基本知识掌握不错,但对于开放性试题却茫无头绪、不知所措,常常在试卷上出现一大堆“正确”的废话,却抓不住要领的情况。这里有学生即时调遣相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因素,也与学生思维方法、审题能力、答题技巧的训练不够有直接关系。
时政知识欠缺,可能与教师平时只重视课本的学习,对运用具体知识分析探究实际问题的延伸学习要求重视不够有关。有不少政治教师仅仅在考试前对学生进行时政复习盘点,且局限于时政小册子的机械学习,眼界狭隘,没有深刻领悟新课程教学要求,不能引导学生将日常知识学习与时政大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能力训练。
三、由“课改考试”到思想品德课教学
认识了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课改评价考试”,再看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今天,新课程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我市07届学生已经全部使用新教材,如果能从引领课程改革方向的中招“新课改考试”中直接得到启示,这对我们政治课教学必将有立竿见影之作用。以下是我们两年来的探究及反思。论文参考。
1、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的精神。
07届学生实施新教材以后,师生们特别关注中招政治会怎么考?会不会影响到日常的素质教学。现在我们可以放心了,经过几年的历练,中招考试新评价由尝试探索已经走向成熟,如今的“中招”命题充分秉承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彰显学科特点,关注三维目标,注重能力考察,贴近实际、尊重学生、倡导创新,是新课程教学的直接延续和综合演练。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就是中招“考试评价”精神。
2、把握学科优势:把时政、热点教学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去
时政、热点问题是政治学科大纲要求的必学内容。针对政治学时少、学生课业负担重的实际矛盾。教师要及时做好日常重大时政内容的梳理,做好这方面的札记,并及时联系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时政延伸学习。也可以将时政搜集工作分派给对时政感兴趣的学生轮流来做,师生集中点评。这样学生很轻松地积累了许多重要时政知识,没有负担,在期末复习考试的时候也就水到渠成了。
3、注意知识整合、加强新课程命题考试的训练。
针对考前复习内容多,学生毫无头绪的事实,教师要注意对课本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进行专题演练,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加强对经典试题的解析练习,对学生的审题习惯、答题技巧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同一道题可以多角度地进行设问、引导、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回答问题,最终使学生对新的素质评价考题产生认同感,从而能灵活、从容地解答各类开放性试题。
综上所述,新的考试评价举措对我们政治教师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也是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市07届(郑州市全面使用新教材的第一届)中招来临,“课改考试” 评价的引领作用将会更加引人注目,让我们在它的启示下,沐浴着课程改革的煦风,锐意创新,更快更好地把素质教学推向前进。
参考资料:① 两年来河南省政治中招考试试卷;
② 两年来郑州市政治中招考试成绩统计及其考试分析。
突出时政性是高中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政治课时代性特征,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高中政治课突出时政性,主要是指在政治课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要学习时事,关注时政,课堂上渗透时政,能力培养凸现时政,使时政贯串其中,以增强政治课的效果。
一、高中政治课为何要突出时政性
1.突出时政性是政治课自身性质和内容的要求。
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应从丰富、变化、发展中的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时政性,不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议论时事新闻,谈论热点事件。因此,教师只有将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我们关注的时事结合起来,才能适应这一课程的特定要求,才能永葆政治课的生命力。
2.突出时政性是适应政治学科高考的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科命题所要体现的重要原则,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政治学科高考试题大都以大家关注的时事热点为背景材料,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以国内外重大时事立意已成为高考试题的重要特点,整份试卷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如果高中政治课不关注时事、不关心社会,没有广泛的时政积累,没有开拓的政治视野,读死书,死读书,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是很困难的。
3.突出时政性是克服现行高中政治课教材弊端的要求。
现行的高中政治教材引用的事例都是五六年前的材料,甚至某些是十年以前的材料,已失去时代感,教材中阐述的有些内容、观点已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解释不了当前社会实践中的新问题。如果教学上拘泥于教材,就教材讲教材,照本宣科而不渗透时政,不结合当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政治课将会变成空洞、枯燥无味的说教课,政治理论将变得苍白无力。
4.突出时政性是实现思想政治课教育目标的要求。
政治课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育人使命,是我国学校进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它对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传授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等基础知识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当前我们一些政治课教学仍拘于教材,没有从学生和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忽视了与当前丰富又生动的国内外热点时事的结合,使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高中政治课如何突出时政性
1.转变思想,树立新课程的理念。
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是政治课突出时政性的前提。关注时政,突出时政性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国内外时事,既丰富又生动,大多跟政治课有一定的联系,且学生对这些时事非常关心,教师要因势利导,帮助他们确立开放学习的新理念,掌握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方法,引导学生生动学习,积极研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必将推动整个政治科学习的深入,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学习时事,增强时政信息量的储备。
师生要共同学习、共同搜集整理人们普遍关注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时事,共同探究其本质。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时事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时政知识。如成立“时事沙龙”兴趣小组,引领大家多看书报和新闻;举行课前的“新闻会”促进时事信息的交流;开展时政知识竞赛,激发学习时事的热情;进行每周“时事热点评论”,培养和提高学习时事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储备了丰富的时政信息量,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表达能力。
3.活跃课堂,加强教学过程的时政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确当地引用一些时事材料,渗透必要的时事信息,可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活跃,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对所选材料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时政知识与课本知识点的融合,从而使学生达到由外到内的知识升华,实现由事实材料到理论的飞跃。例如,在上政治常识“我国的国家职能”这一框时,可以选用了“重庆打黑除恶专项行动”这一热点话题作为时政材料,既让学生学习掌握了教材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了我们身边发生的重大时政新闻。
4.提高能力,开展时政研究性学习活动。
期待学生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教师和学生单纯着眼于“落笔”阶段是不够的。小论文的撰写,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统领,系统地贯穿于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否则,突击布置小论文作业,学生是无所适从的,也很难一下子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以下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我结合几年来在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时政教育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高中生普遍对课堂所提到的时事政治感兴趣,课程标准也指出,课堂教学要与“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现在教材的内容都很重视生活化,坚持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政策教学和实例教学,因而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突出时政性,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态度,提高学生分析时政的能力。学生投身于时政学习,往往热情高涨,感到政治课的原理离他们并不遥远,从而增强了写小论文的信心。如果平时在课堂上教师不注意引入时政案例,学生因知识面过窄,缺乏社会生活的积累,写小论文时就会手足无措,或者出于交差了事,或者难以写好。课堂与时政教育相互补充,一方面为将来小论文积累素材,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在阅读评论中增强学生写作信心:时政评论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经过上一环节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时政的关注有了进一步的增强,愿意就热点问题口头谈谈自己的看法,但若诉诸文字,他们则会普遍对如何撰写政治小论文感到陌生,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有必要指导他们阅读含有政治小论文元素的文章资源。正如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各类社会科学,以及时事政治等方面的报刊、书籍、图片、录音、录像、影视作品等,也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资源”。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教师平常应注意收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生动有趣、短小精悍的时政评论,在全班面前介绍,指出其中的作者观点、论证方式、文章结构、语言特色等,让学生熟悉别人的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可取之处在哪里,值得商榷的地方在哪里,并且张贴出来让感兴趣的学生阅读。这样,既能揭开像时政类评论等政治论文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对小论文的陌生感,又能拓展学生阅读的视野。推荐学生阅读评论,向他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号,政治小论文的写作并不是高深莫测、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留心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尝试,就能写出独具特色的政治小论文。
三、在综合探究中提炼学生朴素观点:社会现实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经表示,“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知疑、假设、实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源泉”。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如今的高中课堂,都开设有综合探究课,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各施所长,或形成课件,或形成提纲,或形成手抄报等。在这里学生运用所学认识社会现象、适应社会规范、融入社会圈子,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习潜能得到了很大的发挥。教师应关注学生提到的初步观点,引导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将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及时给予分析、评价,在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使其在将来的政治小论文写作中得到进一步的明晰和成熟。
四、在论文写作中规范学生严谨撰写: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导相结合
教育实践家陶行知说:“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品德学科中的时政教学在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时政教学的提出也有几年之久,但实际的实施并不理想,很多老师把“关心了解时政”作为时政教学的唯一目的,期末总结、临时突击更是老师们常用的招数,而真正的时政教学需要学生从时政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高多种能力,在活动、感悟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进行好时政教学是每个思想品德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探索时政教学的多样性是每个思想品德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经过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创新,总结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时政教学模式,共同分享:
一、时政播报
时政播报是最传统的一种方式,主要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至5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小组对近几天的新闻进行简要“报道”,内容分为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省内新闻、要闻评述几部分,被称为课堂上的“新闻联播”。这种方式虽说比较传统,但用时短、涉猎广、灵活好操作,同时要求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的意识,激发学生对时政学习的兴趣,并锻炼他们搜集、筛选、整理消息的能力。
时政播报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的能力是无限的,在实践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除了经过长期努力自发地掌握了一些简便、实用的搜集新闻的方法外,还在这一活动中不断展示着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潜在能力。比如,有些同学创新性地设置了“校园新闻”的环节,捕捉校园生活中的新闻事件;有些同学则模拟新闻频道主持人进行播报;还有些同学从最初的读报报道到后来制作幻PPT播报,还有一些小组专门为时政播报制作了视频……这些形式丰富多样,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收获良多。
二、时政竞赛
竞赛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时政竞赛可以视为时政教学的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方式。定期组织时政知识竞赛既适合中学生心理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提升学生学习时事政治的热情。每学期进行一次时政知识竞赛是比较合适的,一是一个学期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时政知识积累量,二是学期的期末考试也会有相应的时政考查,通过时政知识竞赛也能为学科考试做好准备。
时政知识竞赛只是竞赛形式的一种,为了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培养,还可以以一定的社会热点为主题组织一些形式更加灵活的竞赛:比如,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可以举行以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现家乡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的高尚情操;2013年,全国人民共同编制“中国梦”,我们可以抓住此主题举办“我的梦中国梦”小论文比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把个人梦与祖国梦结合起来,并为之不懈努力。诸如此类的社会热点还有很多,只要有心有创意,老师们可以把时政竞赛进行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三、时政课堂
思想品德学科的时政性要求我们除进行时政播报和竞赛外,要开设专门的时政课。如何让时政课充满乐趣,并达到时政教学的目的,我们尝试着把时政课设为四个环节,分别是“时政速递”、“热点观察”、“漫”说时政、“时政竞答”。
“时政速递”环节,让学生们提前搜集近期的热点时政,并进行分类总结,通过时政速递环节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此环节对时政的要求是求精不求多,所选时政内容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精挑细选后共同分享的方式培养了一些小小时政“专家”,同时客观上也减轻了教师搜集资料的负担。
“热点观察”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择,选出几个时政热点,让学生们围绕这些时政热点进行讨论,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就主题发表看法,进行评论,也可以在组与组之间展开辩论。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思辨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往往发挥出极大的能动性,会把对一个问题的观察分析交流变成一个小小的辩论会。
“漫”说时政,是老师通过展示一些漫画让学生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一些事件,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漫画、分析漫画的能力,由于漫画带有幽默色彩,此环节深受学生们喜爱。
“时政竞答”是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对整个课堂所学的一个巩固,即把本节课所涉及时政内容以试题竞赛的形式重现,让学生在竞争中巩固所学,加深印象。
四、时政论坛
时政论坛是时政课堂中“热点观察”环节的一个延伸,它关注的内容应该聚焦在一些重大时政、社会热点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上。一般是先设时政主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题,根据所选主题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认识,然后各组选出代表在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组员们共同努力形成的成果。这种方式重在对热点时政和一些社会重大问题的评与论上,目的是让学生对时政热点进行较深层次的关注,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认识,并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这方面的训练,还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大胆创新的能力,以及分析、认识社会实际的意识与能力。
时政论坛的设置极大调动了学生时政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我们看到同学们不仅仅是停留在说新闻、播新闻,而是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议”新闻,甚至不打草稿“评”新闻;同学们不仅仅会自己选取新闻主题,阅读媒体上的一些评论,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甚至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问题,形成了自己对事物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学生们的认识也许还不成熟,但却是他们经过自己认真探究得来的;学生们的评论也许还很稚嫩,但却是他们经过努力思考得来的,在时政论坛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更是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爱国情怀。
五、时政渗透
前面所述的几种方式都属于时政教学的独立环节,但是思想品德课本身都有着时政性的特点,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时政渗透也是时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导入新课引时事: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能够选取与课堂所讲内容联系的时事作为导入,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的思路快速进入思想品德课堂;课堂学习用时事:时事因为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容易被接纳,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地选取与课堂内容相一致的时政,设置“案例中谈启示”、“热点问题辩一辩”等活动,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思维空间;课堂巩固议时事:在课堂教学巩固知识的环节中,要选取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练习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与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此几个环节下来,课堂变得轻松活泼,也可以使时政教学渗透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各个环节。
本文围绕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选题、素材、写作套路和后期修改这五个方面提出小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用“多”“亮”“实”“顺”“美”等美妙的“音符”,谱写政治小论文的华美乐章!
一、提供撰写角度,突显一个“多”
同一个主题,同一份素材,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有助于多角度呈现立意。
1. 政治学科角度
小论文的撰写要始终紧扣教材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相关知识,由此构成一个学科体系。在学科理论观点的指引下选择小论文撰写角度,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文章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天蓝了 水清了——记马渚镇沿山村生态村建设》《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和《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三篇文章曾获余姚市高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的共同点是:立足于教材,充分调动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如科学发展观中涉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等知识,对素材的解读回归于课本,避免了空洞说理,因此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2. 时政性角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高中生思想上的现实问题。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盗版的世界“学问”大》《绿色奥运 绿色希望》和《似曾相识燕归来——小手机折射出大道理》等小论文,以盗版、北京奥运会和手机等当年的热点问题为载体,不仅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把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渐积累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新鲜素材。
3. 地方人文角度
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要具有地方色彩,体现政治学科的独特性,富有研究价值。笔者发现,近几年获得一等奖的小论文一般都有一股浓郁的家乡味道。如本校学生所撰写的《姚剧——姚江文明的瑰宝艺术》和《名邦之奇葩 余姚之骄傲》两篇小论文,挖掘了余姚地方传统文化——姚剧这个文化资源,从姚剧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进行阐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菜,榨出道理来》和《小杨梅 大道理》两篇小论文,选择闻名中外的榨菜和杨梅两种余姚特产,从它们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展望等角度进行撰写,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余姚本土产品的魅力;《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同样的土地 不同的财富》《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四明山经济发展的“春天”——论四明山“农家乐”》和《白色珍珠——余姚的摇钱树》等小论文,以余姚的梁弄灯具、朗霞裘皮、四明山的“农家乐”和塑料为撰写角度,告诉人们这些产业是如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站在地方人文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得心应手、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本土资源为素材,倡导“生活化”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知行的辩证统一。
二、帮助学生选题,突出一个“亮”
帮助学生选好题目,是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重要一环。小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最简洁、最准确和最新颖的文字告诉读者本篇文章将要阐述的问题,使人阅读之后一目了然、过目不忘。由于高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课余阅读报纸杂志和上网了解时事资讯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可结合政治学科实际、社会现实问题、地方人文特色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来为学生选题提供素材,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落俗套,注意“亮”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文章选择一个好题目,可以对整篇文章起到点睛的作用。政治小论文的“眼”,应该明亮而富有生命力,一般为20字左右。若学生以提炼小论文的观点作为标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仔细研究背景材料,认真领会材料要说明的中心思想;第二,联系材料,找出其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第三,将材料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小论文的观点,确定标题。例如,本校一位学生以余姚特产——杨梅为主题,立题为《小杨梅 大道理》,一小一大,对比鲜明,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深刻印象,在省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中获了奖。
三、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素材,彰显一个“实”
题目确定好之后,紧接着下一步,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小论文虽小,材料也不可少,充分占有材料是写好小论文的前提。教师在辅导中要注意提醒学生:题目不同,搜集资料的范围、重点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可让学生从以下两个途径搜集和占有材料。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时事政治;演讲;做法;素质;能力
在当前学校的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政治教师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给政治课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开展这一活动的具体做法、好处,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的具体做法
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政策教育相结合所提出的要求,也是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我校在开展“时政演讲活动”时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为“时政播报”,一种为“时政综述”。“时政播报”类似于“新闻联播”,要求学生把时政新闻按时间顺序或性质分类归纳后进行播报。这种形式要求不高,一般在低年级施行,“时政综述”要求学生在收集、整理时政新闻的基础上,精心挑选一二条时事,结合过去所学知识用理论观点对其进行分析评述。这种形式要求更高,一般在高年级各班施行。要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做好以下三个阶段的工作:
(一)准备阶段:要求学生订阅有关时事方面的报刊杂志,平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听新闻,并用心搜集、摘录、整理时事新闻材料,了解时政和现实问题的內容和背景;在此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形成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材料进行评论和综述。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课外多辅导,课前先审阅。
(二)实践阶段:利用每堂课课前五分钟进行时政演讲活动。每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加的机会。要求演讲者做到胆大声响、语言流畅、表达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
(三)评价阶段:学生演讲完后,由教师进行简单点评。一是对演讲者所讲时政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归纳,二是对其所运用的原理、观点进行正误判断,三是指出其分析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鼓励和表扬。要求教师要真正体现主导作用,要精心评析,切忌“形式主义”。 转贴于
二、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的好处
第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美国有句格言说:“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到了就理解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只靠教师全盘灌输、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的。通过开展“课前时政演讲”活动,让学生通过听、看、说、议等方式参与教学活动,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另外,学生为了搞好自己的小演讲,避免泛泛而谈、言之无物,就必须查找课外时政材料、时事素材来补充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第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时政演讲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的素材。寻找素材的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问题并发挥想象力,对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学会质疑,有所创造。从时事资料中能发现许多问题,这就必然会在一定知识铺垫的基础上产生对问题的探究之心,让他们自主学习,就能真正地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得到满足,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演讲的內容都是他们心理上的“兴奋点”,即他们最关心的时政热点、新闻话题、社会现象。因此,吸引了大多数同学的注意力,使同学们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避免了政治课的枯燥无味,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演讲,正好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这对于学生表现欲的释放和学习热情的大增,都大有帮助。
一、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要吹入时政风雨
(一)时政风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前首先吹吹时政风雨,很容易把学生从课间的激动、分散和放松引入课堂的冷静、集中和思考中来。当然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或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对学生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关心时事,使之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爱国青年。比如,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政,给予简要的分析,并进行简短评论。如与日本有关的争端;美韩军演促使朝鲜局势紧张及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在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的争端;美国“无暇号”监测船与我国舰艇的冲突;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遇难等国际最近发生的热点时政,还可列举国内发生的热点问题,如上海世博会,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等事件。由于今年9月11日是星期六,所以在9月10号那天上课时,我在课堂与学生重温了美国2001年“9.11事件”,简述了飞机撞楼的场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及时分析了此事的偶然和必然结果,当然这些问题不是在课堂上一两句话就能分析完整的,但是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口头讨论或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阐述,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课堂,对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起着奠基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应受到思想的感化和熏陶,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仅凭上课之时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学生运用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有一个外在条件,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把握尽可能多的时政风雨,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不断的转化和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由于个性心理趋向独立,希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对国内外时事非常关心,渴望了解国家大事,渴望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阅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免带有局限性,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任务的完成。因而,要多些吹进时政风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正确的观点、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的认识,培养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如何让时政风雨沐浴思想品德课堂
时政风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通过外在感性的材料,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滋润思想品德的课堂,影响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课时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为数极少的案例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陈述,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时政风雨以它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趣的语言魅力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时政风雨,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寻找时政风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针对性。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有其滞后性,其中有很多案例比较陈旧,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关心时政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在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适时把社会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国际国内人事直接与课本内容发生联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克服盲目性。(二)德育性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如果政治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堕落思想,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环境下,更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把时政风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发展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如今期我上初二“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引入了刚在土耳其举行的男篮世锦球一事,列举了球星易建联,告诉同学,易建联本次比赛成绩很好,成为球队核心人物,全国赞扬他,但你们不知他是带伤上阵的,每次临阵前总是先疗养一会,再上阵,并且咬紧牙关拼尽全力。他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呢?他完全有借口不参加比赛,可以利用时间养好身子参加NBA球赛,因为他在美国打球工资是非常高的,而参加世锦赛并没有什么工资,但他仍然能给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爱国思想的支撑。通过这点时政风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离不开家与国的培养,在必要时,要不计个人的得失报效家与国。
一、鼓励质疑,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教材
古语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很重要的。因此,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师生之间密切配合,教学互动,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预习每节内容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科书的基础上,用书面形式提出本节的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根据质量给予不同的评价,由此激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开拓思维,积极思考。
第二,引导学生解决疑问。对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答本组学生提出的疑问。鼓励学生自己去解决疑问,让他们去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理解教材和实际问题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空白点,还有某些不能贯通的地方,从而激发他们去积极探索,设法弥补自己的不足,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第三,引导全班学生解决带有普遍性的疑问。对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争论。不同见解的争论,不仅使参加争论的学生受到启发,还可以使没有参加发言的学生也积极思考。讨论结束,教师适当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鼓励质疑,让平常感觉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成了师生互动、交流知识的场所。经过学生自己努力而获得的疑问答案,能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只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发现疑问,掌握知识,也能够解决疑问,提高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开拓、去思考,改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来源于教师的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的状况,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二、贴近生活,将时政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相结合
如何更贴近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如何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是政治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掌握、理解时政内容和政治理论知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把时政内容和政治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为此,教师可要求学生每天用书面形式收录重要的时政内容,作为思想政治课的作业,并从每天所收录的新闻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设置的“海口要闻”处,再指导学生针对重大的时政内容,运用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同时,根据学生收录新闻的情况,每周评出最佳收录者并予以表扬、奖励。
这样,将时政内容与政治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既能促进学生认真收集新闻,并对其进行“去粗取精”,提高学生摄取知识、重组信息的能力,又能使比较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具体,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从而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三、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以组织、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社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