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4-24 17:02:4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国际关系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篇1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 过程管理 信息系统

1 前言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衡量本科教育培养水平的重要依据。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与深化、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布置环节的逐渐细化都将有效地促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然而,现阶段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大多依然沿用传统人工管理的方式,这样既不能满足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的要求,同时也对提高高校本科教学秘书的工作效率产生了制约。本论文在对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流程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希望通过在其中引入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效率,从而进一步促进本科教学相关环节的进步。

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探索

2.1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程序分析

为了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有必要了解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的程序,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实际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工作程序有十余个阶段,包括成立毕业设计指导组、教师题目申报、题目审查、公布题目学生选题、选题结果统计、实施阶段、答辩资格审查、毕业设计论文评阅、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毕业设计总结、整理归档。

2.2 实际过程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现有工作程序下,学生在选题、开题、中期、答辩资格审查、答辩过程中需要多次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和论文信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工作量,也给管理者的核对、整理、归档工作增加了负担,而且由于数据量大,繁琐复杂,工作中极易出现错误。

(2)教师。在现有工作程序下,教师在题目申报和审查过程中,需要多次提交、修改题目、背景等相关信息,如不能及时更新数据,将对后续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

(3)管理者。毕业设计整个过程中,作为管理者要面临来自学生、教师的各种信息数据,数量庞大,且需要随时更新;学生选题和答辩资格审查仍然需要人工审核,无法实现与学校现有教学系统数据的对接。

2.3 信息系统设计方案

2.3.1系统功能

本系统由相互管理的学生、教师、管理者共同组成。

(1)管理者

1)信息维护。通过现有教学管理系统导入学生、教师个人信息,设置操作权限,并对用户信息进行添加、修改,毕业设计相关通知、公告。

2)审查管理。设置毕业设计题目、类型等基础参数,审查教师申报题目、学生提交文档及学生答辩资格,完成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答辩成绩录入。

(2)教师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申报、修改、删除题目,查看申报题目审核状态,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审查管理。评阅论文,对论文进行修改、删除,提交评阅分数、意见,对学生进行选择,回答学生咨询的问题。

(3)学生

1)信息维护。对个人信息进行维护,查阅毕业设计通知、公告及学校相关管理规章制度。

2)查阅管理。查阅指导教师信息、题目信息,提交论文,查看论文审核状态,查看各阶段评阅分数,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进行咨询。

2.3.2方案设计

在对实际过程管理工作中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信息系统管理方案。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1)准备基础数据表。本系统需要准备多张相关基础数据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管理员信息表、题目选择状态表、相关文件表、专业信息表等。由管理员向系统直接导入学生、教师的相关文件及专业信息表,为后续毕设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基础数据操作。该阶段由指导教师陆续在系统中录入申报题目相关信息,管理员对教师所申报题目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题目由管理员公布在系统,此时学生可以查阅题目信息及指导教师信息,并进行选题。选题结束后毕设工作正式开始,在开题和期中检查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系统内完成相关信息的填写,由检查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各环节成绩。

(3)评阅答辩阶段。管理员通过系统对学生答辩资格进行审查,然后向教师分配论文评阅工作,教师使用系统评阅论文并录入评分及评语。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小组组长在系统内录入学生答辩成绩,系统根据规定比例自动计算学生总评成绩。完成录入工作后,系统自动生成相应表格并可以打印,方便整理归档。

3 结语

为了改善传统毕业设计整个过程管理效果不佳的普遍问题,本文重点用现代高等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实践, 提出了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既规范毕业设计选题和管理过程,还可以综合提升教师、学生、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6).

篇2

关键词: B/S结构 C/S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 HTTP协议

1.省略技术,通用浏览器就实现了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是一种全新的软件系统构造技术。采用该结构软件的优势在于:(1)无须开发客户端软件,维护和升级方便;(2)可跨平台操作,任何一台机器只要装有WWW浏览器软件,就可作为客户机来访问系统;(3)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充性;(4)可采用防火墙技术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有效地满足了当前用户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新需求。因此,该结构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领域中获得飞速发展,成为应用软件研发中一种流行的体系结构[1]。

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学校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它主要面向的对象是教师、学生和教务。它把学生和教师高校中的两个主体联系起来,采用了当前流行的B/S结构和Internet网络技术,突破了原先教务系统使用地域的局限性,使整个校园网乃至Internet上的用户都可以访问教务系统。为促进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减员增效、学分制等的顺利实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学校管理层提供了详尽的数据;增强了系统数据共享的能力,极大地提高了系统的可移植性和可扩展性。

2.B/S体系的结构

B/S体系结构,即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是对传统的C/S(CIient/Server,即客户端/服务器)结构进行相应的改进而产生的新型体系结构。传统的C/S结构基于两层结构,而且业务处理的程序主要集中在客户机(终端机)上;而在B/S结构下只有一小部分事务逻辑在客户端实现,其主要事务逻辑都在服务器端实现,因此形成了所谓的三层结构。在三层结构中客户端接受用户端的请求并将此请求以某种形式提交给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则从数据库服务中获得数据,然后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并将结果提交给客户端,这样用户在客户端就可以获得期望的结果。C/S结构是基于局域网,可连接的用户数有限;而基于广域网的B/S结构支持更多用户,并且可以根据访问量动态配置服务器以保证服务质量。C/S结构中所有的客户都必须安装和配置复杂的应用程序软件;而在B/S体系结构中客户端只需要安装标准的浏览器。从维护的角度分析B/S结构只需维护服务器,因此费用较小而且升级容易;而C/S结构的维护和升级涉及所有的客户机和服务器,代价巨大[2]。考虑到高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内容,支持的用户数量多,且地域较为分散,因此,基于B/S结构设计高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B/S模式包括浏览器、服务器及连接两者的Internet/intranet网络。服务器端最重要的功能部件是web服务器,此外还有数据库及web应用程序,B/S模式的结构如图1所示。当有用户请求服务时,web服务器调用相应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调用其动态连接库文件对服务器端的文件代码进行解析,如果找到脚本代码,在把脚本代码生成的页面发送到客户端的浏览器中显示。网络一般采用以HTTP协议为基础并构筑于TCP/IP上的Internet/intranet。HTTP协议是一种简单的、无状态的、面向对象的协议。使用起来非常方便,浏览器要连接到服务器,只需发送请求方式和UR.L路径等少最信息即可,而它却可用来传输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等各种多媒体文件。在B/S模式下,浏览器并不是仅仅用来发送HTTP请求的,它本身也支持动态网页技术[3]。

3.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设计思想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主要设计流程是首先教务进入系统对系统的基本信息进行初始化。需要初始化的内容包括选题和开题的时间段设置,教师、学生及专家的基本信息的录入,其中时间段设定之后将通过消息将规定时间传给教师、学生和专家。只有教务对系统进行初始化之后才学生和教师才可以以教务分配的默认密码进入系统。在选题阶段学生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面把自己要申报的毕业论文题目提交给自己希望的指导教师来评审;教师首先修改学生递交过来的论文题目,如果学生的论文题目通过审核,则教师把这个论文题目与自己申报的论文题目一并交给专家,等待专家进行评审,而且无论学生的题目是否通过审核都要给学生消息,以便学生查看自己申报的论文情况;专家在选题的规定时间内对教师申报的题目进行审核,然后把审核的结果返还给教师;当论文题目审核阶段结束之后,教师就可以查看自己通过审核的论文题目,学生可以查看自己申报的论文情况,如果通过审核就直接等待开题,如果没有那就进行选题。最后如果有学生没有选取论文题目或者学生选取的指导教师没有选取这个学生,此时就必须通过教务手工安排,满足每一个学生都有题目,以及尽量满足每一个指导教师都有学生。在开题阶段,教师每周都为学生安排任务,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价和建议;学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并对一些问题对教师进行提问;在开题的末尾阶段学生将要提交论文的初稿,教师也将对初稿进行修改和评价。

根据以上的流程本系统设计了13个表9个存储过程。表包括学生信息表、教师信息表、题目申报表、动态选题结果表、教务参量表、转换教师身份表、每周任务分配信息表(包括开题阶段和中期阶段)、每周工作汇报表、交流信息表(包括开题阶段和中期阶段)、开题报告信息表、论文大纲信息表、论文草稿信息表、论文定稿及成果信息表,存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基本信息的录入等。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具体功能如下:

1)实现教务对系统的实现初始化设置。

2)实现教师对学生论文题目的审核,专家对教师论文题目的审核。

3)实现消息的,及时通知各阶段的分布时间,以及教师和学生对论文信息的了解。

4)实现高校学生毕业论文的任务及成绩查询,包括学生每周作业安排、作业成绩、论文草稿成绩、论文最终成绩的基木查询;还有教师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基本情况、专家的基本情况等。

5)实现教务给学生分配论文题目。

6)实现各级用户的权限答理。系统可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实行各级用户的权限管理。

本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及过程化、决策工作智能化、信息的高度集成。

3.2系统的主要模块

该系统主要是针对高校中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而设计与研发的。基于B/S的高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的模块如图2所示。按3.1的流程整个系统从角色上主要可以分为4大模块:

1)教务模块包括整个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教务首先登陆系统进行系统初始化设置,评审专家、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信息的录入,系统相关功能开启等工作等。只有教务将系统初始化工作完成以后,其他用户才能登陆系统,进行正常的毕业设计相关工作。

2)教师模块包括修改教师的基木情况,收看信息,教师申报题目,学生申报题目查询,教师申报题目结果查询,每周任务布置,每周任务批改等。

3)学生模块包括修改学生的基本情况、收看信息,学生申报题目,教师通过申报的题目查询,每周任务查看,每周任务完成等。

4)专家模块包括对学生及教师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评审。

4.结语

高校毕业论文过程管理系统是基于B/S平台开发的。该服务器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NT server 4.0,可以实现用户识别、存储保护及进程通信与同步等。数据库设计是系统的核心与基础,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4],它本身继承了SQL server 7.0的优点例如大量针对计算机网络的保护特性,提供了用户标识、确认、加密、授权及审计等控制来实现对数据库的安全保护,同时又增加了许多更先进的功能,具有使用方便、可伸缩性好、与相关软件集成度高等优点。考虑到数据库通讯接口技术,数据库前台使用的可视化部分的开发采用开发平台及C#开发语言[5]。由于整个系统是严格受时间控制的,一旦过了时间期限将不能返回,这可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不便,而这些也是我们争取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崔杰锋,卫学杰,康凤雷.基于B/S三层模式的应用开发设计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21(1).

[2]林子禹等.基于web与组件技术的企业应用系统设计模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6.

[3]吴竞华,陈根才.基于三层结构模式的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计算机应用,2000.8:20-25.

[4]苗雪兰,刘瑞新,王怀峰编著.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第一版.

篇3

【关键词】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05-03

一、引 言

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是本科教学与实践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目的在于总结、消化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综合思维能力及文字综合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但现实情况是,在管理学科研究与实践中定量分析、数学模型运用越来越多,管理类本科生的数学分析能力逐渐增强的同时,其创新思维和文字综合表达能力却越来越差,开题盲目,写作抄袭,答辩走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即以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为例,提出建立以学校制度安排、导师智力支持以及企业的实践接口等3个维度为核心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3I”模型,从而加强对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二、“3I”模型

毕业论文教学中过程的每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都会对最终的论文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为此课题组多年来对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析,在指导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课题组对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从开题、撰写到答辩的诸多环节中所涉及的各类主体进行了分析,对若干典型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发现有效提高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除去学生自身的主客观因素外,还有赖于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与此密切相关的各主体的共同努力。若将质量良好的管理类毕业论文看作是一只稳固的板凳的话,那么支撑其站立的三个腿柱则分别为学校提供的健全的制度(Institution)、导师提供的智力支持(Intellect)和企业所提供的理论切入实践的接口(Interface),这就构成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3I”板凳模型(见图1)。由此可见,要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就必须从各环节中最典型的问题入手,建立学校制度安排、导师智力支持以及企业的实践接口密切配合的多维立体化质量保障体系。

图1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保障的3I板凳模型

三、毕业论文教学过程管理中典型的质量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它由多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构成。为摸清和了解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于2010年6月份对安徽财经大学管理学院四个本科专业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情况进行了调研。问卷通过邮件方式向学院6个班级毕业生发放,共回收问卷137份,其中有效问卷134份。调研报告对选题来源、选题与企业接轨、学生和指导教师作用和态度以及论文答辩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了具体分析。

1.论文开题阶段的质量问题

开题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龙头,一般包括毕业论文写作辅导、论文选题、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提纲,其中选题质量是毕业论文质量的起点。

(1)毕业论文选题原因。论文选题应能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大学本科生所学知识程度的承受能力,选择那些能结合自己工作、发挥自己业务专长的课题。没有一个思路清晰、可查相关资料充实的毕业论文选题是很难最终获得成功的。然而,根据图2,受调查者中,近1/3的学生认为选择自己毕业论文题目主要基于是否好写的角度出发的,同时,还有16%的学生选题居然是随便挑选的,选题随意性由此可见一斑(见图2)。

图2毕业论文选题原因

(2)选题与企业接轨情况。通常本科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和毕业实习是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专业领域内有实际研究意义的论文选题,同时管理专业尤其要求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所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和技术推广第一线,所以通过增加学生论文撰写中的企业实际实习环节是十分必要的。而根据调研结果(见图3),多数论文仅将所实习企业用作简单的例子来佐证论点(42%),而选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无关”的也达到25%。由此得知,当前学生论文撰写中,实习企业所提

* 本文得到了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09sk147)、安徽财经大学2009年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ACJ YZD200902)的共同资助

供的研究素材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使得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图3实习企业在论文撰写中的作用

2.论文写作阶段的质量问题

从学生层面看,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独立学习、自觉学习和积极学习的自主化学习过程。从教师层面看毕业论文指导就是一个依据教学设计方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的过程。因此,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学生和老师对论文完成的态度。

(1)学生论文完成态度。据课题组成员了解,相当部分的学生不太重视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他们认为学校教学部门和指导教师并不会根据他们撰写论文的质量而给出差异较大的评判结果。这一点可以从调研结果中证实:69%的受访者对他们完成论文的评价是“闭门造车,网上搜集资料,东拼西凑完成”,甚至有11%的学生采用“交给他人完成”的方式来写毕业论文(见图4)。另外,从论文完成所用时间来看,在四周以内完成论文的比例达到82%,其中两周以内完成的比例也达到48%,可以看出,学生用在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短促的。

图4论文完成过程情况

(2)指导教师作用和态度。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放羊式指导,也不能手把手进行。在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一选项的认知上,23%的学生认为其导师在指导论文上起到了严格监督,主动指导的作用;而31%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比较认真,能正确引导;只有13%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得过且过(见图5)。

图5学生对于教师主导作用评价情况

3.论文答辩阶段的质量问题

图6学生对教师答辩提问的评价情况

在答辩过程中,老师的答辩问题是考察论文的真实性、学生对选题的把握程度以及学生快速反应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老师答辩问题作用这一选项的认知上,48%的学生认为指导老师的答辩问题非常合适,能正确引导学生对论文的把握;23%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答辩问题比较合适,对论文内容有一定了解;20%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答辩问题过难,自己无法回答;9%的学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没有答辩问题(见图6)。

四、以“3I”体系为基础,加强论文教学全过程质量管理。

针对上述各环节典型的质量问题,最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基于全过程管理的“3I”质量保障体系,从学校、导师以及企业等3个维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与监控,形成最大合力,切实保障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1.强化过程管理,健全学校制度保障。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高校教学管理部门不能只在布置上严格要求,而疏于过程管理,应对论文每一个环节制定相关的制度和具体要求,使论文管理更加规范。

在做毕业论文前应组织教师和学生学习相关的规章制度让教师和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职责,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做好学生的诚信教育,杜绝抄袭现象;在选题阶段,教学管理部门要精心安排师生见面会,组织好开题之前的毕业论文教学辅导,督促教师的认真指导、鼓励师生间的定期交流;在写作阶段,通过订立教学进度表和教师指导手册等规章让师生明晰相应时间节点,对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期中检查,对教师指导过程的进度和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马上令其改正,并检查整改效果;在答辩阶段,要规范答辩程序,必须成立毕业论文答辩指导委员会并实行论文指导教师回避制度、严格答辩程序、撰写答辩评语等。

2.加强引导作用,完善导师智力支持。

毕业论文指导是一个依据教学设计方案引导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既不能放羊式指导,也不能手把手进行。教师应明确各阶段的要求,检查进行情况,并及时将总结出现的问题加以指导。

在选题阶段,教师要严把命题关,完善选题管理办法,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社会发展在本专业、本领域的情况,启发学生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论文题目;在写作阶段,教师应着力启发、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论文的观点,确立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形成研究思路,拟定论文提纲,制定写作计划,完成写作学习的任务;在答辩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正式答辩前,预先进行1~2次小范围的试讲,帮助学生熟悉答辩程序,克服紧张心理,教师要提前对答辩学生的论文仔细阅读,准备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选题,更准确的考核论文的真实性。

3.强调论文案例化,拓宽企业实践的接口。

由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和技术推广第一线,因此,对理论密切联系实践的要求很高。而如果采用案例化的论文形式,将学生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很好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管理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论文研究的现实价值而不致选题空洞乏味,还有益于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选题阶段,对于处在实习阶段的毕业生,要求其结合所在实习工作岗位特点和情况,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典型和具体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确定选题,整理并形成毕业设计;在写作阶段,鼓励学生在能力和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的收集、整理案例资料,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案例研究相关的数据测算;在答辩阶段,引导学生对其所写案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综上所述,提高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多维立体化的任务,必须敢于创新和改革,针对可能出现的典型的质量问题,从论文教学全过程出发,建立以学校制度安排、导师智力支持以及企业的实践接口等3个维度为核心的毕业论文质量保障“3I”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文忠.对创新视角下的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134~136

2 刘冬华、刘福成.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3I策略研究[J].管理观察,2009(6):176~178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湖北某高校2010届266名英专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调查发现,25%的论文选题是语言学和关于语言学方向。该结果又一次证实了近些年对“英语语言学”教学效果不佳现状的描述。本文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方面讨论了如何通过撰写语言学方面毕业论文的角度讨论了改善该课程教学的具体措施。

1 引言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校专业目录(1998版)和(2003版),“英语语言学”属外国语言文学类下英专本科高年级主要课程之一。但自1980年高校英专陆续开设该课程至今已有30余年,却仍存在教与学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如潘之欣(2002)选取部分南开大学和上海交大在读英专硕士研究生,采用问卷形式,对该课程开设情况的调查表明:该课程依然停留在以英语语言为主的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际运用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普遍体会不到学习该课程所带来的乐趣,主要原因有理论性太强、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不当等。吴格奇(2005)反思该课程时也提到,“教师不满意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目的很茫然”是主要问题。本文则从英专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角度出发,试图探讨该课程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缓解“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尴尬状况。

2 调查研究

266位2010届英专本科毕业论文是从湖北某高校外院教学科的电子数据库中拷贝的。该调查属于二手资料研究。笔者根据论文题目、摘要、提纲、主要内容按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和翻译方向进行归类,其中运用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如“The Feminist Power of Discourse in The Scarlet Letter”,分析文学文体语言特色,如“Textual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s”、“An Analysis of Vagueness in EnglishAdvertisement”等都被归纳为语言学方向。结论是:58%的论文属于英语文学方向,25%为语言学方向,17%为翻译方向。

究其因,首先是作为基础学科的“英语语言学”未能引起学生太多的关注和兴趣;其次,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未能引起师生足够地注意;再次,教师在课程内容处理和安排中未能很好地将课程学习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总之这个数据也从另一方面验证了该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描述。这与教学、引导不无关系。

3 对策分析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试图在前人创造的知识的基础上有自己新的认识与发现,并将这种认识与发现以一种可易时易地的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因而撰写论文是学用结合的大好时机,从英专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来看课程教学具有一定说服力。

3.1课程定位

语言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其研究分类越来越细、分工越来越明确,正如王宗炎(1988:151形象地比喻:过去的语言学只是一家小商店,如今已发展成为一家百货公司。对于林林总总的学科分类和研究流派,结合教学大纲和英专学生本科阶段知识体系的形成,对该课程定位是必要的。

白郁(2007)认为语言学目标是宽泛的而非具体的,即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和对语言的热爱。而本文则认为既应有宽泛目标,也应有具体目标。“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及其相关对象的人文科学。它的研究领域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理论的和应用的,微观的和宏观的3个对立方面,其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掘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杨自俭,2002)。”因此宽泛目标是培养理性思维,即对理论的理解、背景、历史贡献与发展不足及实践运用。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对语言学理论的应用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并能提升语言技能。杨教授定义也明确了语言学研究方法和内容。学习理论知识时,学习和应用研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语言学基础理论,尤其是微观方面的理论成果,对英专学生语言技能的提高有检验作用;在跨学科或横向方面,将语言学相关理论用到英美文学和英汉翻译中,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提升英汉对译技巧,形成论文即为具体目标。诚然,理论与实践结合非一朝一夕之事,但撰写论文乃一种尝试。故在介绍理论时,必要补充对理论的应用与研究,适当抛砖引玉,可有效激发学生探索兴趣。故,具体目标使学生看到学习成效,宽泛目标锻炼了学生理性思维,既调动心灵又提高素质,教学效果也就不同了。

3.2教学内容

传统课本基本上以微观语言学为主,按结构语言学思路编排内容,从语音学、音系学、形式学、句法、语义学,一直到语用学和语篇分析。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大多数学者的主张,如白郁(2007)认为应以语言哲学意义、语言与大脑及认知关系、语言学发展简史、宏观把握语言学真正意义等四方面为重。还有学者认为增加课外阅读材料以改进教学内容,如王扬(2004)和吴格奇(2005)主张选用有助于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概念的材料、辅之以拓宽视野的补充材料。还有以宏观还是微观语言学内容作为教学重点的争论:“微观”派认为语言内部分支是语言学的基础内容,课时分配比重要大;“宏观”派认为基础部分简单,学生可自学,重点应是宏观介绍;“中间”派是既注重基础又考虑涉猎面。

但笔者认为,各高校层次不一,地理位置不同,统一规定教学内容不足取。近5年教学实践告知以微观语言学为主,即语言学内部分支的理论、研究、及应用。如在处理词形学时,适当介绍词的研究现状,对象我校这种以师范专业为主的二本院校的英专学生而言,无论是提高职业技能还是英语水平都相当重要。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适当添加西部少数民族语言的相关研究,如方言特点、语言迁移现象、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也应在绪论部分增加语言学史和语言哲学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理论和研究的发展趋势及语言与哲学的密切关系。此外适当介绍结构、认知和功能语言学这三大学派的相关内容也有必要。总之,就像百货商场的陈列员,教师将所有商品分门别类、有条有理地展示,学生自然会依据具体情况取舍。教师侍机提供论文命题,使学生的探索与发现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而深化。著名学者赵鑫珊(2004)在其新作《我是北大留级生》就曾列出了20个作为语言哲学研究对象的话题,且认为是“震撼灵魂”,不可能不为之心动的命题。

3.3教学方法

该课程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有关研究一致认为必须改进该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建构语言及语言学知识。如潘之欣(2002)用大量生动典型例子,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讲解理论要点和难点;王扬(2004)主张采用传授型和讨论型相结合的方法;鞠玉梅(2007)主张研究型教学模式,“设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和强烈求知欲。

总之,避免教学方法的单一,努力激发学习动力。启发式和发现式方法讲解基础知识和理论要难点;研究型或探究型方法,布置任务(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大课堂讲解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步骤;小课堂任务分配型方法,使教学达到“鱼”、“渔”兼授效果。如语言学绪论之后,成立“Study&Research Group”,提供6个topics:11LanguageChanges;2)Social Dialects;3)Communication Competence;4)First Language Acquisition;5)Error Analysis;6)PragmaticFailure,2周时间准备15分钟ppt陈述,5分钟小组同学共同回答相关问题,并建立QQ群,随时联系。教师仅为任务的布置者、监督者、帮助者和评定者,并鼓励学生撰写论文,或推荐给学术期刊,或为毕业论文的一部分。如一组学生在讲“语用失误”时,列举了电影、小说、校园、网络等许多有趣的例子,如分析不够透彻,教师可适时适当加以补充、提示和参加讨论,既融洽了气氛和师生关系,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

让学生随时记录和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事情,并联系到语言学理论,如,“山寨”、“x客”、“剩女”、“宅男”等新词新语收集,以讨论词的构词理据。虽在探索中有难度,可介绍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资源;也可大胆与相关领域的教授或专家电邮寻找答案。为形成质量较高的论文打下了基础。这些都说明:语言学课程的终极目的不是讲授具体的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能意识到语言现象的存在,能对之产生兴趣,并发表自己一定的见解,使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也能融入到语言研究的大环境中去。

4 结束语

从学科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三方面,适当有效地联系到学士毕业论文的选题,既能改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又能真正做到研究型或探究型学习,也达到了教学大纲能力培养的要求。毕业论文的撰写就是提供一次培养创新意识、实践“做学问”的机会。将课程教学与论文写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这也是学习思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具体实践,相对于借助他人的文章获得二手资料而完成的毕业论文来讲,学生的获益是不言而喻的,而且也更能体现学生真正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另外,这种踏踏实实做学问的态度更会为学生走向社会,诚信做人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白郁,英语本科语言学教学的重新定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7,(1):70—73

2 鞠玉梅,以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基础的语言学导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8):36

3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55

4 王宗炎,语言学:它的历史、现状和研究领域[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4):14-24

5 王扬,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初探[J],外语研究,2004,(5):57—60

6 吴格奇,“语言学导论”课程教学行动研究与教师知识体系的反思[J],国外外语教学,2005,(2):32—36

篇5

经济全球化是世纪变迁的显著特点,它是冷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演变和最终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一)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与重组,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流动,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它已经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它主要表现力世界经济内在联系的密切性和外部互动的包容性。由它释放出来的巨大的世界生产力动能,是推动世界巨变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进程对世界格局的发展具有既导向多极化,又导向单极化的双重效应,但主导作用是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既蕴含巨大的风险,更提供历史性机遇,从而引发新一轮史无前例的空前激烈的竞赛,其核心是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过渡。在这场竞赛中,必定有一批国家善于抓住发展机遇,采取正确的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充分地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取得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增强综合国力。发达国家可能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可能逐步赶上,在大国中会出现此起彼落的情况,但不太可能出现“一国独醒,众国皆醉”的状况。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强了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由于大国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在相互孤立的状态下,而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展开,大国实力发生相应序列位移的可能性与幅度都较以前增大,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相对下降,另一些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影响与作用相对上升。这样,作为全球核心结构的世界格局就会发生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相对上升大国分享相对下降大国原先的影响力,不断创造出新的、多无的力量空间,造成国际关系和大国地位的不平衡转换。正是这种不平衡发展促进了世界大国的多元化,而世界大国多元化正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美、欧、日三足鼎立之势业已形成;欧、美、亚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也正在逐步取代战后美国经济独霸世界的时代。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规模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世界经济领域的这种多极化趋势,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经济与政治相辅相成和密切联动的。 经济全球化呈现统一的趋势,而多极化展示分散的趋势,两者似乎是逆向而行、互相矛盾的。实际上,已有学者指”,经济全球化时代是极与极之问逐渐趋向高度依存的时代。过去的极相互割裂,呈绝对性,今天和未来的极是相对的,都是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的一部分,简言之,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是绝对的。

极与极间关系的这种变化是十分深刻的。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各大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基本战略,参与综合国力的世界性竞争,由干相互依存日益深化,它们的发展,只能依赖于利益协调,不能靠长久地损害别国的利益求得自身的发展。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特别是大国都面临着大规模金融风暴、全球环境破坏、大量经济移民跨国流动。跨国经济犯罪、国际债务、对跨国公司进行有效监管与约束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大国甚至超级大国能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出路是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合作,其中主要大国问的合作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形势会迫使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共同致力于建立某种国际协调与控制机制,这使美国难以有效地推行其单极独霸的战略,换言之,在越来越离不开相互依存的世界里,全球价值分配中政治范围的扩大,以及大国间相互连接、协调与合作的强化过程,已经日益明显。这也增大了美国寻求同其他大国合作的客观推动力。经济全球化需要 世界格局多极化来为它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二) 经济全球化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向刀世纪挺进,自然引起深刻的思考,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它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即除了具有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的作用之外,还可能被超级大国用来建立单极格局或单极主导下的多极格局。

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使世界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迅速消失,充分的经济信息是市场经济活动取得显著成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率先推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制定“数字地球”发展战略,在上述活动领域抢占高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它的优势地位,并且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注重产品的研制与开发,高踞于世界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的顶端。美国力图凭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性技术形成经济、军事、政治与文化力量,主导全球化进程,锁定大国力量对比,在国际舞台上大大拓展按照自己意志自由选择的空间,使世界格局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所要求的全球贸易自由化,无疑将给经济实力最强大的美国提供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因经济全球化而迅速推进的国际金融(包括国际货币体制与国际投资规则等)和国际贸易制度化过程中,美国握有某种主导权或主动权,对现存国际经济组织及其规则有掌控权。这使美国收益匪浅。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而跨国公司的巨头主要集中在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认为全球化趋势会使美国更加繁荣。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世界经济融为统一的、相互依存的经济体系的过程,美国刻意利用这一进程把西方政治模式推向全球,即通过其占优势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及其影响力,传播甚至强行推行其理念、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布热津斯基就说过:“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上外部世界通过把中国进一步纳入国际体系而施加的变革压力,也许能导致中国体制的逐渐民主化” 总之,美国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维护自己的经济霸权,进而推进政治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营造有利于美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构筑单极(至少是美国单极霸权治下的多极)格局。世界格局的两种走向何去何从,决定于主要世界大国的战略取向和他们在各种较量中形成的全球核心层次的力量对比结构。 (三) 冷战结束后,人们对世界格局进行了近十年的观察,得出了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美国的单极格局,多极化只是善良人们的一厢情愿。科索沃的炸弹彻底埋葬了多极化的幻想。有人认为,现在是以一超多强为特征的多极格局,它将长期存在。有人认为,“一超多强”是走向多极化的过渡性格局。笔者的看法是,现在处于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的过渡时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世界主要国家、国家集团之问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核。乙结构和战略态势,它建立在利益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之上。由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力量对比总是处于变动之中,当量变达到临界点,世界格局赖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格局势必发生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直至形成新的格局。

篇6

    【英文摘要】a great number of irrefutable facts proved that

    theathenians strengthened the government of the masses of thenumerous vassel state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y, politics,militiary,law,religion and so on during the late 5th centuryb.c.,even to the extent to almost deprive of the sovereigntyof these states. the athenian empire was not the allianceof sovereign states, but the state of the athenians. theestablishment of the empire marked an advanced period in thedevelopment of the athenian state. it was not only the resultof the athenians conquering and enslaving the non- atheniansbut the embodiment of the growth of athenian slave- owningsystem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presupposition of thepericlean age with flourishing economy,

    stable politicalsituation and prosperous culture. the formation and collapseof the athenian empire was a great event in the history of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mediterranean and thearound countries in the mid and later period of 5th century b.c..in spite of regarding the athenian empire's influence onthe history of athen and even of greece as positive,

    weshould not neglect the the other aspect in the

    slightest,namely,the abundance and powerfulness of the athenian empire were based on the conquering, enslaving and slaughtering thenon-athenians.

    【关 键 词】雅典帝国/雅典人/奴隶制/城邦/城邦联盟

    the athenian empire/slave- owning

    system

    stateconfederation/the alliance of state confederation

    中国分类号:k1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0-2677(1999)01-0112-117

    中外古史研究者一般把公元前5 世纪后期的雅典国家称为“雅典帝国”,但对它的认识向来不尽一致。西方学者通常很重视对有关史实的描述和考证,却很少结合早期国家和奴隶制的发展加以论析。因此,他们虽普遍注意到雅典帝国不同于雅典同盟,却难以说清楚二者的本质区别,从而难以对雅典帝国的内涵做出科学的界定(注:梅格斯:《雅典帝国》(r. meiggs, the athenian empire)[m],牛津,1972; 刘易斯:《剑桥古代史》(d.m.lewis,j.boardman, j.k davis & m. ostwald,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m],第5卷,剑桥,1992:127~132;卡甘:《雅典帝国的衰亡》(d. kagan,

篇7

这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外交系主任,著名礼仪专家,留平头,戴眼镜,穿一件棉制圆领休闲衬衫,胡子刮的很干净。他习惯用绝对的、不容质疑的判断性语气说话。最常用的句式诸如:金教授指出,金教授说,金教授还说等等,仿佛他在谈论的是另外一个人,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说话时他喜欢用手势来辅助语气,有时会用手指把玻璃茶几敲得啪啪响。他思维清晰,言语缜密,滔滔不绝到别人几乎不能插嘴。他被称为中国脱口授课第一人,“曾创下授课6小时无一句语言重复的惊人纪录”。

他的讲座内容和风格受到大多数人欢迎,听众包括严肃的党政官员和前卫的艺术类大学生。中央音乐学院2004年冬天的一张海报就兴奋地宣布,“作为献给广大师生的冬季礼物”,特邀“人大四大名嘴之一”的金正昆教授来校讲座,“一睹教授级别的幽默典雅”。“深冬佳季,岂能错过。”海报最后说。

礼仪专家

陪同领导出入电梯,谁先进?打电话时谁先挂电话?女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化妆为什么有人会来搭讪?这些问题在金正昆那里都会得到一个妥当的答案。从事了十几年的礼仪研究,他几乎涉及到所有领域,有些近乎琐碎。

说一口标准京味普通话的金正昆祖籍浙江东阳,有着南方人特有的聪明。下过乡,当过知青,在中学做过团委书记。然后考大学,1986年毕业于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德国社民党的统一策略》——这个题目受到了众人的嘲笑,当时人们觉得两德统一简直是天方夜潭。

“天方夜潭”几年后顺理成章,这让金正昆在十几年后仍得意于自己的敏锐,不过当时已在人大政治系任教的“小金”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领域。

恰逢北京申办亚运会成功,全中国人都沉浸在“我们亚洲”的欢喜中。外国朋友要来比赛了,但中国人却缺乏国际礼仪知识,金正昆再次“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领域。

几年后,金正昆成了礼仪专家,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他独特的讲课方式吸引了众多学生。“他开的大课要排队才能选上,而且每次讲课都是在人大当时最大的3101教室。”曾在人大就读的周元说。金璇是金正昆带的研究生,但为了上晚上的课下午四点半就要去占座位,“晚一些就没有了”,而且“教室后面和走廊里全坐满了人,把其它教室的椅子都抢过来用”。

校外的讲座同样火爆。在搜索引擎键入金正昆,可以找到5万多条相关信息,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他的介绍和在各政府机关、高校进行讲座的新闻。

金正昆隐隐成为该领域的领头人物。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部门礼仪顾问,并成为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礼仪大使。如今已是人大外交学系主任的金正昆还兼任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礼仪与公关中心主任。

用最幽默的方式

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讲着装禁忌时,他说,“穿尼龙袜的比较老土(会发臭);袖子商标不拆代表未启封,具有盲流基本特征”,女性不能穿着太暴露,否则“一弯腰走光了,你还怪别人贼眉鼠眼”?黑皮裙是绝对忌讳的,因为“在国际上是标准装”。

他总是向人们强调教养的重要性,而所谓教养则体现于细节:“‘女人看头,男人看腰'。女人看发型,在工作岗位头发不能随意披散开来。年轻姑娘的长发是很有魅力的,你这儿一甩,没准附近的人就晕了。‘男人看腰',不是看我们腰粗不粗,而是看腰上挂不挂东西。一个有社会地位的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腰上是不挂任何东西的。你见过普京腰上挂手机吗?你见过安南腰上有钥匙吗?”

说到谁先挂电话这样的问题他都能用幽默的方式比喻出来:“如果哪个同学自己肚子里给我的答案是对方挂,我现在建议你,把手放在腿上肉厚的地方拧自己一下,以示警戒。因为它没有操作性——两边都不挂,死扛,大说其废话?那么打电话时谁先挂呢?地位高者先挂。”

他也常常把自己放到例子中:“那天一个同志夸我说,金教授,早就知道你在外交学和公共关系学研究方面小有名气。一句话说得我不爽。夸专家学者之类,不能说小有名气,说小有名气等于讽刺我刚混出点模样,还不怎么地。”

他认为礼仪更多的是一种态度,首先要接受对方并善于肯定对方:“比方你爸爸送你一件五百块钱的衬衫,我们要想跟你过不去也很容易,怎样让你不舒服呢?抵制,装没看见。你穿这件衣服在这儿晃来晃去我们就是没看见,憋死你。忍无可忍,你来问了,我这件衣服怎么样?一般。猜它多少钱?二十。活活气死你。所以跟别人说这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多肯定对方。”

他劝人们接受礼物的时候要落落大方,“别装洋蒜”;他告诉大家送给外国人会让人家感觉“活见鬼了”,在外国是葬礼专用花;至于女孩子穿露指凉鞋还穿袜子,则是“忒没文化的表现”。因为说话总是如此“一针见血”,有老同志甚至专门给他写信说他讲座太粗俗,没大教授的风度。金正昆便回信说大俗也是大雅,他这么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并接受。

“什么东西都要讲究传播效果,你说的再深刻,因为晦涩而没有人听也不行。”他说。

不拿别人折磨自己

生活中的金正昆很善于接受对方,“如果不是原则问题,不要随便对人家说yesorno。”

他喜欢开玩笑,脾气也不大好,“但是还有个优点,脾气虽然不大好吧,可是不大爱发脾气。譬如从来不跟学生发脾气,也从来不跟家人发脾气。”

作为系主任的金正昆依然喜欢给本科生上课,他也很善于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为学生服务。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团委的杨雅娴老师说学院不久前组织了一次针对04级本科生的讲座,就是金正昆直接要求并组织的,目的是让新生更好的了解外交学。

在他的学生金璇眼里,老师是个很细致的人,春天有风的时候会给她发短信要注意身体。周元则记得自己考公务员失败后,正在开会的金老师专门跑出来给她打了一个长长的电话,之后又嘱咐自己的夫人安慰她。

曾有人说金正昆作为外交系主任却大讲礼仪,“更适合在曲艺界工作”。对此金正昆似乎并不在乎,“我从来不拿别人折磨自己。要知道哪个背后无人说,谁的背后不说人,拿他折磨你,划不来。”

不过他似乎多少还是在意的,他举例说现在教育部颁布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外交学》一书就是自己的著作。记者有一次就一个外交方面的稿件咨询他的意见,在回答完提问后他笑着说,谢谢你啊,让我有了一个表现的机会。

篇8

2.论张伯苓的青年现代能力教育思想胡元林,HUYuan-lin

3.浅析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的必备素质孙华玉,管淑侠,SUNHua-yu,GUANShu-xia

4.青少年的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宋晓蕾,徐青,SONGXiao-lei,XUQing

5.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自助式心理咨询张陟遥,ZHANGZhi-yao

6.大学生健商水平的调查与提高张韶光,ZHANGShao-guang

7.人力资源视角下的欧盟青年就业政策探析林燕,LINYan

8.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语言对策朱潇潇,ZHUXiao-xiao

9.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意识形态教育张勇,杨瑞华,ZHANGYong,YANGRui-hua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内在机制探寻姜正国,周玉文,JIANGZheng-guo,ZHOUYu-wen

11."村级民主"在政治学语境中的解读戴玉琴,DAIYu-qin

12.自然观及其多角度应用刘娟,王彩晔,LIUJuan,WANGCai-ye

13.道德风险、逆向选择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陈友芳,黄镘漳,CHENYou-fang,HUANGMan-zhang

14."两型社会"背景下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研究——以河北省为例徐运红,王华东,XUYun-hong,WANGHua-dong

15.论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孙强,SUNQiang

16.论"中国法体系"的建设思路黄建钢,HUANGJian-gang

17.家庭伦理背景下的亲属相盗立法原理刍议鲁昕,LUXin

18.人类遗传研究中的惠益分享问题探析张小勇,ZHANGXiao-yong

19.拐卖儿童罪之犯罪学探析高晓莹,GAOXiao-ying

20.中美教育行政执法依据的比较姚来燕,YAOLai-yan

21.高校创业教育社会经济效果的微观分析杨娟,YANGJuan

22.新时期继续教育领域核心价值体系初探黄国芬,HUANGGuo-fen

23.中国西部农村家庭教育决策实证研究张永强,杨中全,ZHANGYong-qiang,YANGZhong-quan

24.高校毕业论文工作的改革探索——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为例王丽娟,WANGLi-juan

25.论思辨能力的特征及其与语言知识间的关系张子宏,ZHANGZi-hong

26.浅谈维果茨基的语言思维观高霄,王慧青,GAOXiao,WANGHui-qing

27.从《中国制造》看国家形象广告创新策略徐静,XUJing

28.高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构建研究陈东恩,CHENDong-en

1.新生代政治家成长规律初探陈立思,CHENLi-si

2.我国德育走向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辩孟利艳,MENGLi-yan

3.儿童犯及其影响——以六位女性为例陆士桢,其其格,LUShi-zhen,QIQi-ge

4.生命历程理论下的男童犯事件——关于H的个案研究常春梅,李玲,CHANGChun-mei,LILing

5.儿童犯的应对方式研究——对北京12位儿童期犯遭遇者应对经历的分析罗艳,漆光鸿,LUOYan,QIGuang-hong

6.未成年人死亡保险之研究梁鹏,LIANGPeng

7.论少年儿童是自身权益保护的主体陈宁,黄洪基,陆烨,CHENNing,HUANGHong-ji,LUYe

8.未成年被害人权益刑法保护的立法问题探讨蒋娜,JIANGNa

9.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方奕,代祺,王薇,FANGYi,DAIQi,WANGWei

10.青年生涯辅导的价值取向及其局限性陈德明,CHENDe-ming

11.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现状及其创新路径章剑锋,ZHANGJian-feng

12.新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分析——以北京高校大学生为例邵明英,李蓓,SHAOMing-ying,LIBei

13.论多元文化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谭德礼,TANDe-li

14.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于俊如,杨明,YUJun-ru,YANGMing

15.高校学生深度辅导工作指导者角色定位丁少华,DINGShao-hua

16.罗马尼亚经验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刘勇,LIUYong

17.论政府职能的转变刘英琴,高立中,LIUYing-qin,GAOLi-zhong

18.对一般预防的否定论证李卫红,LIWei-hong

19.试论侵犯特定财产权引致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杨洁,YANGJie

20.国际税收协定与国内税法关系研究李旭鸿,LIXu-hong

21.论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的依法行政张昭庆,ZHANGZhao-qing

22.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分析陈鹏,CHENPeng

23.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股利政策研究王艳茹,WANGYan-ru

24.新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思考王美玲,陈宇峥,WANGMei-ling,CHENYu-zheng

25.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党的社会工作实践探析——以北京市商务楼宇社会工作服务站实践为例熊贵彬,XIONGGui-bin

26.浅析当前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冲突苗艳梅,杨倩,MIAOYan-mei,YANGQian

27.政治文化与抗战时期中国新诗的转变任秀蓉,杨华丽,RENXiu-rong,YANGHua-li

28.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游走——对吕碧城旅居海外词的分析吕菲,LVFei

1."三大法宝"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倪邦文,NIBang-wen

2.校园内惊恐的少年儿童——我国近期校园安全问题笔谈周晓燕,陈树强,陆玉林,陈立思,陆士桢,刘俊彦,ZHOUXiao-yan,CHENShu-qiang,LUYu-lin,CHENLi-si,LUShi-zhen,LIUJun-yan

3.我国开展幼儿灾害教育现状研究崔卓,于开莲,李莉,CUIZhuo,YUKai-lian,LILi

4.浅议青年研究中的"宏大叙事"刘宏森,LIUHong-sen

5.当代青年的理想实现——以切·格瓦拉思潮分析为例吉生保,马淑娟,JISheng-bao,MAShu-juan

6.以满足需要吸引凝聚青年——基于对天津市共青团工作的调查关颖,GUANYing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野中的学生党建郑彩莲,ZHENGCai-lian

8.建立高校学习型党支部以提高学生党员素质李九丽,孟秀霞,LIJiu-li,MENGXiu-xia

9.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政治参与现状分析——基于安徽省高校的调查许华,许冲,XUHua,XUChong

10.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现状分析张晓东,ZHANGXiao-dong

11.建构能力本位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模式张瑞芝,张香忖,ZHANGRui-zhi,ZHANGXiang-cun

12.目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及对策田春生,TIANChun-sheng

13.社会改革进程中青年的政治价值观:中俄比较沈晖,连连,SHENHui,LIANLian

14.美国学校与政治社会化研究季乃礼,JINai-li

15.中日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比较研究马铮,MAZheng

16.新时期青年意识形态教育研究邓志强,DENGZhi-qiang

17.网络虚拟社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盛婉玉,SHENGWan-yu

18.马克思论理论的物质力量杨晓梅,YANGXiao-mei

19.广义上经济特区的行政管理体制石国亮,SHIGuo-liang

20.论当前国际关系新变化下中国"责任大国"的定位梁凯音,LIANGKai-yin

21.论"后小泉时代"自民党的派阀政治李晓晖,LIXiao-hui

22.国外劳动力市场中的中国移民社会身份认同危机——以意大利普拉托中国工人为例陈校,张义兵,杨怡,CHENXiao,ZHANGYi-bing,YANGYi

23.生态资源与人口增长关系的探讨樊新民,FANXin-min

24.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环境利益的阐释王强,张森林,WANGQiang,ZHANGSen-lin

25.议员的权利与权力马岭,MaLing

26.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法律重构吕军书,徐明华,LVJun-shu,XUMing-hua

27.行政性驱逐出境制度研究赵春玮,朱斌斌,ZHAOChun-wei,ZHUBin-bin

1.青年、世代与社会变迁:世论的源起和演进沈杰,SHENJie

2.青少年问题与现代性王彬,WANGBin

3.公共治理、公民社会、制度——推进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三大引擎何成锋,HECheng-feng

4.从对的认知误区看人文教育的必要性——以对北京市部分青年的调查为例刘东,刘卫兵,丁文,杨帆,LIUDong,LIUWei-bing,DINGWen,YANGFan

5.从青年志愿行动论公民意识的培养杨云娟,吕书杰,YANGYun-juan,LVShu-jie

6.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数据研究林维,LINWei

7.论害犯罪中受害儿童的权益保护刘娥,LIUE

8.社会管理视角下的青少年维权实务研究高中建,赵明,GAOZhong-jian,ZHAOMing

9.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价值诉求云书海,秦娟,YUNShu-hai,QINJuan

10.素质教育与大学生文化素质课程的构建李俊,LIJun

1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探索与实践马竹青,MAZhu-qing

12.用市场营销理念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姜鹏飞,葛雪亮,JIANGPeng-fei,GEXue-liang

1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几点探讨蒋荣,代礼忠,胡同泽,JIANGRong,DAILi-zhong,HUTong-ze

14.人文化·个性化·审美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境界郑晓容,ZHENGXiao-rong

15.高校"两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罗湘明,LUOXiang-ming

16.关于未来国民教育导向的思考孙抱弘,SUNBao-hong

17.简论人民群众观的与时俱进曲建华,QUJian-hua

18.唐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启示田霞,任倩,TIANXia,RENQian

19.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评机制研究陈章龙,CHENZhang-long

20.韦伯研究中的理性化路向刘莹珠,LIUYing-zhu

21.我国青年失业问题的政策思路: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实证分析林江,LINJiang

22.民营经济发展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许高峰,XUGao-feng

23.中国社会工作者素质模型实证研究马灿,MACan

24.我国青年农民工群体的社会保障观及其实践——对小时工生活世界现象的社会学分析刘丽敏,LIULi-min

25.临时性救助管理机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研究王秀江,WANGXin-jiang

26.都市报新闻写作的镜头语言分析戚鸣,QIMing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推荐期刊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