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8篇

时间:2023-04-23 15:14:0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1

一、研究背景 

(一)形成性评价的概念与价值。美国教育评价专家Stufflebeam等人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国际上著名的研究形成性评价专家Black,William进步提出,形成性评价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能够收集学习信息的任务或者活动,这些反馈信息有助于改进教与学。国内有学者总结,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形成性评价还有有利于实施多样化的、灵活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发挥自主性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优势。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我国大多数本科课程的教学评价一样,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如有的研究者总结社会心理学的考试特点表现为“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實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论多,数次考试及综合评价少”。结果强化了考试的“证明(prove)”功能,弱化了考试的“改进(improve)”功能,不能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来改进教学活动,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习,忽视了平时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势必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 

另外,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生活在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在社会心理与行为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而当前的社会心理学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理论都是由西方心理学家以西方人(主要是北美)为研究对象提出的,其是否适合用来理解与分析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是可疑的,已有许多心理学家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从而推进了本土心理学的发展。因此,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师就必须进行反思,当前习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是否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与研究能力,发挥自己的学习与研究的自主性,促进本土心理学的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形成性评价无疑是主要的改革方向。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评价方式的应用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观察、课堂讨论、作业分析等多种形式,近年来教育评价的技术发展迅速,如日常表现评定、问题简答、实地设计、学习档案袋、个人展示评定等一些新的方法都得到了应用。根据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我校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应用,以发挥两种评价方式的各自优势(终结性评价实施方便,易于量化)并互补其短。 

课题组在2015-2016年度的上下两个学期中,对2014和2015级的两个自然班的社会心理学教学进行了教学评价的改革实践。其中,形成性评价采取的手段主要有: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小组论文写作与汇报,小组案例搜索分析与汇报、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研究性教学的方式,向学生说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特征,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认真观察并研究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分析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特征,大胆地质疑现有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有效性。最后的成绩评定中将小组与个人的成绩综合起来。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采用期末测试的形式。 

由于研究过程中两个自然班班额较小,并且没有对照组,因此无法对研究实施的效果进行量化的评价。就期末测试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的学生与往届的学生没有差异,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的确可以看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三、形成性评价的应用反思 

形成性评价虽然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可能会妨碍实施效果,使评价偏离了预期的目标。 

篇2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社会心理学

一、合作学习的提出和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的提出

Robert E.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用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解释了合作学习(coperative learning)的优势,从而使合作学习逐渐被人们认可和应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同时对提高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它被世人称为是最近十年来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它的内容涉及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多个因素,比如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个体如何认识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社会力量;个体基于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关系;个体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他们对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为他们的学习、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沟通等多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模式。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生按时听课并做笔记,课程结束后参加本门课程的期终考试即可拿到学分。老师没有对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关注和重视,这必然造成了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缺乏对知识的质疑精神,最终也导致了大学生人才的质量令人担忧的状况。在大学“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合作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体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于相互依赖的学习环境,能够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心。这不仅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教学方法。过去常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现在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心理成长和发展。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发展的宗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积极做人、积极愉快的交往和获得终身的发展。笔者在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特别是针对大四学生到课率低的实际情况,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之下,发挥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院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及其效果

1.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学课堂上的许多理论,依靠单纯的讲授方法,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深刻体会这种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如果不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程度也不高,更谈不上学生应用和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了。笔者给大四文科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到课率仅为6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考各种资格证书,放松了对专业课程的要求。

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必须打破当前这种僵化和无效的教学模式。作为目前全球众多国家都在采用的一种富有实际效果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应考虑到在该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般程序中,将构建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合作的结构为主,同时还要把合作学习的那些基本的要素(比如任务、方法、管理、评估、情境、技能等)纳入到课堂教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关于如何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笔者采借了西方学生小组学习法中的“拼图链接”和主题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按自愿的原则组成小组,每组成员不超过9人,老师将每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按小组数量分成一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小组随机从学习内容中抽取一个作为本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内部讨论和商量每位成员在这个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身份。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机会成为一次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或“专家”。小组成员认可抽取到的教学内容,努力掌握内容,同时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集体备课,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讲义。在即将到来的课堂上,“专家”或“教师”将给所有的学生讲授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时由本组所有同学一起负责全部同学的疑难解答工作。每个小组都必须认真完成其抽取到的教学内容,每位小组成员也不断地进行着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如何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彼此关心,从而共同提高课堂学习的良好社会新氛围是这种合作学习法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先讲授相关理论,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各个主题扮演活动中实际的角色体验活动掌握理论知识。比如讲“偏见”这一章知识时,学生以9人为一组,老师先对学生提出主题扮演活动的要求,然后由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分工下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主题剧本,讨论主、次要演员的人选,经过彩排,最后开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的总结报告。笔者专门拿出6节课(共3次,每次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全专业总共有76名学生,被随机分成为11组,每组为6~7名学生,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会参与本小组的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之中,而且小组内部成员是缺一不可的,相互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高度互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气氛中,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主题任务。每小组自愿产生一名组长,组员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准备活动。笔者根据每章的重点内容,给出了11个主题(比如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莅校讲座、爱上你、傲慢与偏见、助人为乐、一次重要会议等等),然后按随机原则将学生分为11个小组。其中各组的组长由学生自愿申请担任,但必须得到本小组成员的认可。角色扮演活动一般安排在本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合作学习,在统一的主题之下,把角色扮演活动作为一种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2.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篇3

论文关键词: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社会心理学

一、合作学习的提出和我国大学本科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合作学习的提出

Robert E.Slavin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用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解释了合作学习(coperative learning)的优势,从而使合作学习逐渐被人们认可和应用。合作学习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态度,增进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氛围,同时对提高学生非智力方面的心理品质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它被世人称为是最近十年来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了“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一门专业限选课,它的内容涉及影响个体社会行为的多个因素,比如个体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个体如何认识到作用在自己身上的社会力量;个体基于积极或消极的社会关系;个体如何将社会心理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大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他们对心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的了解和掌握,同时还为他们的学习、应对挫折、人际交往、沟通等多方面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前我国大学“社会心理学”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授模式。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向学生传授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学生按时听课并做笔记,课程结束后参加本门课程的期终考试即可拿到学分。老师没有对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关注和重视,这必然造成了我国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创造意识和能力,缺乏对知识的质疑精神,最终也导致了大学生人才的质量令人担忧的状况。在大学“社会心理学”课堂上实行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将变学生被动参与教学过程为主动积极创造性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合作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体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基于相互依赖的学习环境,能够相互帮助、共同促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心。这不仅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和人际关系和谐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这也是我国大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教学方式,这就是教学方法。过去常关注教师的教学思想,现在教育工作者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人心理成长和发展。教师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发展的宗旨,而且更加重视学生思维方式、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心理,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积极做人、积极愉快的交往和获得终身的发展。笔者在大学“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特别是针对大四学生到课率低的实际情况,基于合作学习视角之下,发挥角色扮演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得到了院领导和师生的一致好评,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及其效果

1.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

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学课堂上的许多理论,依靠单纯的讲授方法,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更谈不上深刻体会这种理论的现实价值所在。如果不改革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不能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和讨论的程度也不高,更谈不上学生应用和解决自己实际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的提高了。笔者给大四文科学生上课时发现,学生到课率仅为60%左右,其原因主要是大四学生考研复习、找工作、考各种资格证书,放松了对专业课程的要求。

高校“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必须打破当前这种僵化和无效的教学模式。作为目前全球众多国家都在采用的一种富有实际效果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目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设计时,应考虑到在该课堂的教学设计一般程序中,将构建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合作的结构为主,同时还要把合作学习的那些基本的要素(比如任务、方法、管理、评估、情境、技能等)纳入到课堂教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关于如何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而言,笔者采借了西方学生小组学习法中的“拼图链接”和主题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按自愿的原则组成小组,每组成员不超过9人,老师将每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按小组数量分成一定数量的单元。每个小组随机从学习内容中抽取一个作为本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小组内部讨论和商量每位成员在这个学习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身份。尽量让每位学生都有一次机会成为一次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或“专家”。小组成员认可抽取到的教学内容,努力掌握内容,同时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和协作,集体备课,写出一份质量较高的讲义。在即将到来的课堂上,“专家”或“教师”将给所有的学生讲授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同时由本组所有同学一起负责全部同学的疑难解答工作。每个小组都必须认真完成其抽取到的教学内容,每位小组成员也不断地进行着角色和身份的转换。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中,如何让各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彼此关心,从而共同提高课堂学习的良好社会新氛围是这种合作学习法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在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先讲授相关理论,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在各个主题扮演活动中实际的角色体验活动掌握理论知识。比如讲“偏见”这一章知识时,学生以9人为一组,老师先对学生提出主题扮演活动的要求,然后由学生在各小组组长的分工下查找相关文献和资料,设计主题剧本,讨论主、次要演员的人选,经过彩排,最后开一个角色扮演活动的总结报告。笔者专门拿出6节课(共3次,每次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全专业总共有76名学生,被随机分成为11组,每组为6~7名学生,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学生都会参与本小组的主题角色扮演活动之中,而且小组内部成员是缺一不可的,相互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高度互动的人际关系。在这种良好的人际气氛中,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主题任务。每小组自愿产生一名组长,组员在组长的组织协调下开展准备活动。笔者根据每章的重点内容,给出了11个主题(比如著名社会心理学专家莅校讲座、爱上你、傲慢与偏见、助人为乐、一次重要会议等等),然后按随机原则将学生分为11个小组。其中各组的组长由学生自愿申请担任,但必须得到本小组成员的认可。角色扮演活动一般安排在本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这门课程的相关理论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通过合作学习,在统一的主题之下,把角色扮演活动作为一种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成果展示出来。

2.合作学习在“社会心理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篇4

[论文摘要]成人学习属于成人教育的基本理论范畴。影响成人学习的心理因素由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组成,文章通过对内外两方面的分析探究,达到深入熟悉成人学习的功能。

成人学习的心理因素存在多元性、多层次性的特征。“人的心理发展包括人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的认知能力、情感、意志以及心理的外部表现——各种满足需要的行为方式的形成和变化,还有人的心理需求水平及个体心理整体结构和整体性特征——个性的形成和变化”。①也就是说,分析成人学习的心理保障应从个体内部的认知发生、动机功能、情绪以及外部世界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加以展开。

一、个体心理因素和成人学习

影响个体学习心理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心理老化,“在成年期的发展中,老化是最明显且最突出的发展现象,也是影响成人学习活动最重要的一部分”。②心理老化相比生理老化而言,更具有根本的意义。个体对老化的知觉水平决定了后者对成人发展和学习的功能程度。在成人学习中,心理老化的积极意义主要通过认知、情绪以及动机等内部因素展开。

(一)认知能力

认知对于成人学习和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传统观点认为,成人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由此得出成人发展和学习的可能性会缺失的结论。就感知能力的探究而言,总体来说,成人感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尤其是成人晚期,由于成人生理老化引起视力、听力、嗅味觉能力的衰退,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摄入量以及信息的加工处理速度等。而有关成人记忆的新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在一般意义上,记忆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下降的,但最近也出现了一些认知心理学家的反证。进入成年后,“成人的机械识记的减退幅度较大,而且开始减退年龄也较早;理解识记减退的幅度较小,减退的年龄较晚;总体而言成人在机械识记方面不如青少年,而意义识记则超过青少年。”③实验探究表明,成人倾向于有意义地学习,即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保持和再现新材料信息。在此意义上,对于成人而言,假如没有生理障碍,学习能力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的。一般而言,认知心理学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它是有关智力的理论。自从桑代克对成人学习的心理论证后,应该说成人智力的探究伴随成人学习过程探究的始终。韦克斯勒、卡特尔、沙伊、阿纳尼叶夫等人进一步深化了此领域的探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成人智力理论是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和沙伊的成人智力适应理论。卡特尔提出的晶体智力以积累经验或获取知识为基础,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获得的,有效地论证了成人学习的合法性。而沙伊则从皮亚杰智力适应的前提出发,提出智力下降在60岁后才逐步明显。这一系列探究有效地反驳了成人乏能论、成人大儿童论等错误观念。成人认知能力对成人学习具有根本的意义,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成人认知规律的有效熟悉,可以增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成人教学、成人课程、教材以及成人教育目的的有效性和科学化。

(二)情绪因素

成人情绪新问题是比较低级的情感形式,它往往由外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整合功能而成,是成人特性的表征。影响成人学习的情绪也是多元的,包括了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反应。成人学习的情绪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所不同,霍尔认为,成年初期的情绪由青年期的“疾风怒涛”,逐步过渡到“相对平稳,定型化”。而到成年中期,成人能够依据情境体验具体地权衡、调节、判定或压抑自己的情绪,由于生理上的更年期、疾病、老化、社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成年中期易产生一系列的情绪障碍,此时,学习活动更应关注对危机的克服。进入成人晚期后,随着老人的退休,其情绪更具有个性化特色,从共性上看,老年期情绪更多地以情绪障碍的形式表现出来,老年学习和老年教育更多地应关注老年人的情绪、态度的调整。当前,针对成人的教学、考试,尤其是对老年人的教育存在普教化倾向,忽略了成人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特性,导致了成人对学习焦虑、惧怕、厌恶等情绪。

(三)动机因素

目前,有关成人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机的类型探究多着眼于社会因素的规限。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成人学习理论有米勒的势力场分析论、霍尔的学习取向模式、鲁滨逊的期待价量模式、布谢尔的一致模式、塔夫的预期效益论和克罗丝的连锁反应模式等,这些理论的出发点都是社会因素和成人个体的相互功能关系,但又有自身不同的侧重点。如米勒强调社会阶级或成人社会职责的变化产生的学习动机需求;鲁滨逊关注学习动机的强度和变化;克罗丝分析了影响成人学习的有关变量及其相互关系。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成人学习动机在学习环境中具体的运作机制,可划分为动机的产生、动机保持和强化以及动机归因三个过程,这些过程并非一次性终结的,而是在循环往复地发生功能。其中具体到动机的产生而言,由于成人在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的变化上将持续一生,诸如社会职责的履行、工作练习、社会变迁、突发事件等都能诱发出一定的需求和满足感,也就是说,各类相关社会因素经过成人认知加工,产生动机需求,由此进入下一过程。动机产生后,多方面的成人学习障碍新问题——最根本的是对学习需求的认知新问题——制约了成人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引导,也就出现了成人学习动机的强度新问题,它是利弊因素在成人认知过程中相互功能的结果。最后转向学习动机的归因新问题,也就是成人在学习体验过程中的价值判定新问题,内部的积极努力、能力的结果、外部的好运、机遇的归因等都可以产生继续积极学习的动机,反之,则会阻碍成人继续学习,使得已有的经验变为不利的消极因素。对动机功能机制的正确熟悉,一方面,可为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成人学习的目标取向提供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能为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提供若干思路。

二、社会心理因素和成人学习

社会心理因素对于成人个体内部和成人学习心理具有生态环境的保障意义,是复杂的集合体,具有多样、多元性,也成为当前成人社会心理学者探究的热点。成人学习行为是自我动机和外界环境交互功能的产物,成人学习需求来自于生活环境中良好的社会心理结构和氛围。有效地整合各类社会心理因素,使其形成一个合理的功能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期望、社会群体和教师心理。

(一)社会期望

成人学习相对儿童学习而言,具有更多的社会规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成人学习具有道德价值的功能,尤其是随着终身学习理念在社会上的普遍认可以及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学习已经被作为成人的一种生存的基本权利,学习是一把生存的钥匙。社会的价值观念要求成人不断地学习,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一方面,来自企业、职业领域的科学论证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理论表明,成人教育水平的提高能带来生产的高效益和产品的高质量,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对成人学习的认可;另一方面,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人文主义的回归,导致成人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教育和学习上升为人的重要生活方式。两方面的整合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期望。心理学对成人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探究大多建立在社会对成人发展和学习的高期望值基础上,每一个具体阶段都规定了一定的发展任务,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完成这些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社会的积极期望具有规范和制约成人学习的功能。因此,有效的社会期望能够促进成人学习的顺利展开,这一功能形式尤其适用于社区教育。

(二)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对于成人学习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成人学习本质上属于社会行为,学习场所主要在群体组织中,相对于儿童学习而言,学习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性。社会心理学对群体界定为“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功能,心理学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④这里讨论的是成人群体。社会环境中群体是多样的,依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库的划分,群体分为首属群体以及后续探究者提出的次属群体。前者指单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和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如家庭、邻里、成人朋友群体等,是建立在自然的人际交往基础上的;后者则是针对前者提出的按照一定的规范建立的,有明确的社会结构的群体,如工厂、学校、单位组织等,是成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成人个体从这个群体中获得角色地位、社会身份以及自我概念等,这一类群体往往成为大规模成人学习的发动者。就群体形成过程而言,群体建立组织化的结构是以社会影响的有效性为前提来预设的,群体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莱茨曼等人的“人群聚合体”演化发展而来的,而所谓聚合体是指偶然聚合的人群,它们往往没有共同的目标和依存关系或隶属感,也不存在结构化和社会角色分化的新问题。随后群体基于共同的目的、隶属需求、压力情境以及群体的工具价值等形成有组织的结构化群体。群体中存在个体和群体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体和个体的互动关系等功能形式,群体的文化、知识资源等通过传播、交流、讨论等形式便具有教育和学习的意义。而且群体思维、群体的凝聚力、心理气氛、士气以及态度倾向等对成人的学习具有规范引导功能,因为探究表明,群体中成人之间存在阶级、阶层纬度的隶属关系、强势因素和弱势因素的制约关系以及同辈群体的融合关系等,出现了从众、服从、依从以及群体极化等社会心理现象,最终群体实现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两大类功能。社会性的大规模学习、培训行为,尤其是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及由于社会变迁、社会流动、社会转型引发的学习需求等,都应该是这一意义上的功能结果。群体中的交友小组、讨论小组、学习小组等形式正是依靠成人互学实现的教育功能,当然,我们也需要考虑对消极意义和因素的预防和排除。

篇5

【关键词】 态度改变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路径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正确态度的形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产生实效性的表现。态度改变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其相关研究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论文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尝试从态度改变理论的视角阐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态度改变理论基本内容阐释

态度改变理论就是人们在不断研究态度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系统的改变个体态度的理论体系。对态度改变理论的研究,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如霍夫兰德、费斯汀格、海德、凯尔曼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态度影响、改变及改变的过程进行分析,概括起来态度改变理论主要有三种经典性的解释。

1、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德于1953年提出。学习理论认为,态度和其他通过学习的事情一样,是一种习惯,适用于其他学习形式的规律也同样适用于态度形成的过程。学习理论认为信息学习对态度的改变非常重要。如果一个人获得某种信息,改变便会随之而来。1959年,霍夫兰德在其信息传递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该模型从说服者、说服信息、说服对象、说服情景四个方面分析了可能引起主体态度改变,以及改变达到的结果。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人在心理上有保持态度体系平衡的需要,如果平衡打破,就会产生改变不平衡状态的心理压力。认知失调理论从主体认知协调程度出发,引入了认知要素、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因素,并且认为态度反映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而这又同认知要素的相互关系相关。因此,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要改变主体的态度,必须改变、强调和增加某些认知要素的重要性,从而改变原有的认知要素结构,形成新的认知要素上的协调,促成态度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3、平衡理论

平衡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和纽卡姆分别于1958年提出,这两个理论并无本质的不同,都是从认知角度研究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对人的态度影响上,认为个人对事物的态度,是受其他人对该事物态度的影响的,而个人对其他人的态度又影响他对该事物的态度。和认知失调理论的不同在于平衡理论更侧重于研究他人对相关对象的态度及对主体态度的影响,因此,平衡理论又被成为人际关系理论。

二、态度改变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根本任务是触及教育对象心理的高层次——意识,以便强化教育对象的正确态度、巩固教育对象的正确观念,影响教育对象的消极态度和改变教育对象的错误观念,最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理论是以态度及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影响因素、影响过程为研究对象,找出主体态度改变的规律,促成主体态度在有目的、有意识的引导下朝着引导者需要的方向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上就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教育对象,使之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形成正确的态度以及在正确态度的前提下形成某种信念的过程,因此,态度改变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是一致的,可以说态度改变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三、运用态度改变理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消极态度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必须采取多种形式与途径,尤其要结合社会心理学中关于态度改变的方法,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有针对性地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

按照态度改变理论,信息沟通是态度转变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态度改变的过程,实际上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从而引起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增强其说理性,只有论据齐全、论证合理、观点无懈可击才能够让学生信服,使之改变原有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从而达到态度改变的目的。教育内容还要增强新颖性,“新颖”包含有“更好”、“更有趣”等含义的心理暗示,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教育内容尤其要关注学生实际,关注学生实际既要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了解和解决学生心中的迷惑,又要结合大学生学习上、生活上和思想上的实际,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来理解和接受教育内容,从而促成教育对象态度的改变。

2、采用双方面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沟通渠道多样化

按照态度改变的理论,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的呈现和组织方式也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社会心理学对劝导者传递信息的论据做了区分,把“劝说者只叙述能够证明自己的主张或者是赞同自己的主张的各种看法和论据,而对自己不利的证据一律不谈,或者是一味强调与自己对立一方的种种缺陷、漏洞和不足之处”称为单方面论据传递。把“劝导者既谈有利于自己的论据,也对与自己对立的一方的观点主张加以介绍,然后通过比较表达自己所主张的观点是正确的”称为双方面论据传递。单、双方面论据传递并没有绝对的优劣,引起态度改变的效果如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对象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双方面论据传递越有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因此在沟通说服过程中采用双面论述方式对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尤其是面临多元化的价值观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我国主流价值观的同时,还要对非主流的多元价值观作辩证分析,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说服对象辨别是非和抵御不良观念影响的能力。

3、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沟通源的权威性

按照态度改变理论,传播者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常常对劝说宣传有着极大的影响。学习理论的代表霍夫兰德通过多组实验证明:劝导者的权威性与劝导效果成正比,人们较易相信专家和权威,具有权威的说服者比不具有权威的说服者更能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在某种程度上说,转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态度,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际充当了信息源的角色。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一是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化修养,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并以自己的学识、专业、能力等引起学生的尊敬,从而相信教师的权威,表示愿意听从。二是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非权力的影响力,不仅是指教育者的外貌、 风度和气质等,还包括内在修养和品格。教育者整洁大方的外表、端正得体的举止、和蔼可亲的态度、积极健康的情感、高尚的人格都会使学生产生敬佩、信服的心理感受,从而易于心悦诚服。三是增强教育者的可信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取得学生的信任,不仅要有健全的道德人格,还要求教师对自己所传授的内容要真心接受。如果教师对自己所讲的内容存在怀疑,就达不到对学生的说服效果。另外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要进行无意识引导,一般来说,无意识的引导要比有意识的劝说效果要好,学生总是认为教育者的无意识的内容是最可信的。

【参考文献】

[1]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01.

[2]郭聪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64.

[3]陈红娟.态度改变理论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7(2).

[4]郭毅然.影响受教育者态度改变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因素探析[J].求实,2007(10).

[5]胡吉红.试论态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

【作者介绍】

篇6

A. 课程简述

1、课程性质 2、课程价值

本课程涉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哲学原理、美学原理、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原理、课程和教学原理、测量和评价原理等范畴,并结合本专业的特性,介绍音乐教师教育和研究性教师的基本知识。围绕音乐教育这个核心,本课程在多门学科范畴内,运用这些学科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音乐教育的广泛问题给予多角度的阐释。学习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学会将音乐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纳入上述多种学科的范畴内,运用经过学生融会贯通的这些学科的传统的和现代的观点,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音乐教育的各种问题。它是所有学习音乐教育或有志于了解音乐教育的学生应当牢固掌握的1门重要专业课程。

3、课程目的

(1)总体目的

本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在从历史、哲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课程论和教学论、测量评价、教师教育、研究方法的角度,了解这些范畴的基本知识,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掌握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理论基础。

(2)具体目标

本课程本着“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原则,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

1、明确本学科涉及的各个基本范畴和相应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2、掌握本学科各基本范畴的基本知识,包括历史上相关的人物及其研究的对象、思想、方法和结论,构想进1步探究的可能性。

3、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

4、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5、了解主要的教育哲学、美学、心理学观点,在理解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看法,并运用前人和自己的观点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

6、了解主要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7、了解课程的分类、要素和过程,解释音乐教育实践中的课程和教学课题。

8、理解教育测量和评价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工具,了解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国际的评价新概念和方法。

9、理解研究型教师的含义,以及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和课题。尝试使用本学科的方法,设计和实施自选或教师建议的研究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表现出研究和学习的兴趣以及具有个性的研究设计思想。

10、了解音乐教师教育在国内国际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发展规划中运用这些知识。

4、课程内容

(1)内容选择原则

1、根据课程性质和目标的定位,本课程的内容选择原则为:

(1)现实与历史、教科书与经典原著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本学科的现有范畴和知识,又选择相关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有关的教育原著,要求学生在浏览原著的基础上,运用历史的和发展的观点,来理解教科书表达的影响音乐教育的各种观点的历史渊源,以及各种观点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局限。

(2)系统与开放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既选择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又引进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鼓励和敦促学生追踪最新的音乐教育观点和和方法。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本课程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质,同时,教学内容的选择又顾及这些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

(4)知识与研究相接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的选择既保证基本的知识,又着重考虑学习的内容能够激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

(2)课程内容与进度

1、课程内容

(1)音乐教育的历史。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4)音乐教育的功能和目的(自学)。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6)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7)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8)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9)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10)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11)音乐教育研究。

(12)音乐教师教育。

2、教学进度与要求(参考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活动要求参考进度

次序 内容 重点 课外/课内要求

1 音乐教育的历史 历史线索和人物、事件 阅读第1章/项目

2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2章/项目

3 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各派观点的合理和局限 阅读第2章/项目

4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 阅读第3章/项目

5 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各观点与音乐教育价值 阅读第3章/项目

6 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对象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5章/项目

7 音乐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原理 社会心理影响音乐教育 阅读第6章/项目

8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主要流派的观点和角度 阅读第7章/项目

9 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其他概念与音乐教育 阅读第7章/项目

10 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目标分类学及其运用 阅读第8章/项目

11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 阅读第9章/项目

12 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原理与现实的课程改革 阅读第9章/项目

13 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工具、类型、用途、过程、 阅读第10章/项目

14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型教师、方法类别 阅读第11章/项目

15 音乐教育研究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阅读第11章/项目 17 音乐教师教育 国际比较、音乐教师标准 阅读第12章/项目

18 复习周与考核 研究项目总结 考核/项目

5、课程实施

(1)学时安排

本课程的学时为36学时。

(2)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

2、学生课外自读。

3、学生个体/小组课外研究(项目)。

4、学生个体/小组项目演示(课堂)。

5、课堂讨论。

6、网络交流/网络答疑:使用本课程“教学互动”学习论坛和网络互动栏目。

(4)主要教学材料

1、主要教科书(2)刘沛编制(中英文电子对照版本):《Foundations of Music Education-音乐教育教育原理》。

2、同类教科书(2)曹理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4)郁文武、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详见“教学资源”。

(5)教学条件

1、教师条件

本课程要求对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1定积累的教师承担主讲。

2、设备条件

本课程需要使用计算机、投影、声像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6、课程评价

(1) 评价原则

本课程的评价原则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在阅读、讨论和理解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否能够把音乐教育中的问题纳入本课程的相应范畴和专业的思维及语言给予讨论,是否能够主动地运用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解决音乐教育活动的某些实际问题。

(2)本课程的评价性质重在过程评价,而不仅是卷面的终结性评价。评价紧扣课程设立的学习目标,重在考察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地投入属于学生应当自主完成的项目研究、项目展示和观点辩论。本课程还重视“隐含性”评价的功能,对学生的发展过程的评价与教学的过程自然地融合,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3)评价标准

1、学生对本课程的基本范畴、基本观点的掌握和理解。

2、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基本内容的相关性。

3、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4、学生在项目研究中体现的深刻性和广泛性。

(4)评价比例

1、课堂出勤(必须)。

2、项目研究(50%)(平时+期末)。

3、课堂演示(10%)。

4、讨论参与(必须)。

5、试卷考核(40%)。

B. 内容详述1、音乐教育的历史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现状;重要的人物和事件。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中国音乐教育简史。

2、西方音乐教育简史。

考核要求

了解中国和西方音乐教育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观点,以及对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

2、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

教学要点

主要哲学流派的人物和观点,及其对音乐教育实践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3种基本的哲学观点。

2、3种观点的强点和弱点。

3、哲学观点与教育。

考核要求

了解3种教育哲学观点的形成渊源;理解各自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相应的哲学观点解释音乐教育的实际问题。

3、音乐教育的美学原理

教学要点

6种主要的美学观点,及其对学校音乐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的论证。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6种音乐教育美学观点。

2、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论证。

考核要求

理解不同美学观点对音乐和音乐教育的论证角度;综合不同的观点,用全面的视角解释、分析和设计具体的音乐教学案例。

4、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原理

教学要点

音乐素质的遗传与习得;社会化;与音乐行为相关的因素。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先天论与后天论。

2、社会化的过程。

3、人类音乐行为。

4、影响音乐行为的生物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

考核要求

理解音乐教育包含的社会学性质,以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音乐教育研究课题之间的关系。思考在音乐教育课题中运用社会学原理的可能性。

5、音乐教育的社会学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青少年在群体中的发展心理特征及其对音乐学习尤其是学习内容的影响。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自我意象。

2、从众。

3、角色和期待。

4、竞争与合作。

5、领导能力。

6、自信感。

7、态度。

8、创造力。

考核要求

理解在群体环境中,青少年在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方面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思考如何利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促进青少年的音乐发展和健康的音乐教育的实施。

6、音乐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教学要点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学习和发展观点,以及对音乐教育的启示和局限。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理论观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

2、儿童发展(皮亚杰、布鲁纳、加德纳等)。

3、认知过程。

4、学习动机。

5、音乐能力。

考核要求

理解各派心理学观点的立场、角度和方法,结合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和学习中综合运用心理学的不同观点来全面地解释和设计课程与教学。

7、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学应用

教学要点

教学目标分类学;目标模式的局限及其拓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教育目标分类学。

2、音乐教学目标的行为化表述。

3、有序的音乐学习理论。

4、目标模式的局限以及其他模式。

考核要求

在理解目标模式和其他模式的基础上,设计音乐教学的任务分析、目标设计和过程设计。

8、音乐教育的课程原理

教学要点

课程分类、功能、要素的原理,以及现实的课程改革。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课程的定义和分类模式。

2、课程发展的要素、课程 文件。

3、国际著名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

4、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和过程。

考核要求

了解课程的分类、功能、要素,相应的文本逻辑体系。了解国外音乐课程思想和方案以及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和重要的课程文本。思考并表述课程改革现状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9、音乐教育评估的原理和实践

教学要点

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工具的工具、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测量的基本知识。

2、测验的类型。

3、音乐教学的传统评估方式。

4、评估方式的更新。

5、教学方案的评价。

6、音乐教师的评价。

考核要求

了解音乐教育的评价和测量的工具及其类型、用途和实施过程;了解国内外音乐教育评价的新观念和新方法,在自己的发展中运用相册式自我评价的方式。

10、音乐教育研究

教学要点

研究型教师的意义;研究方法的类别、用途;研究的课题和研究设计。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研究型教师和研究的价值。

2、研究文献的检索和解读。

3、研究的类型、方法和适用范围。

4、适用于课堂教师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教育叙事等)。

考核要求

了解研究方法的类型、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在理解主要研究方法的功能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并体现出1定的研究构思的独特性。

101、教师教育及其发展方向

教学要点

教学专业化;音乐教师标准及其评估的趋势。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教师教育专业化及其发展历史。

2、音乐教师教育的国际国内动态。

3、教学的科学、艺术和技术。

篇7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课程体系 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87-02

一、专业认同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认同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以及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包含了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职业的认同。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偏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进专业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突出实习实践。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掌握将来职业所需的技能,评估自己胜任的职业区域,这些都需要专业课程设置来实现。我们认为,一年级是培养专业兴趣点的阶段。二年级是真正进入专业的阶段,三年级是掌握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的阶段,四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明确未来方向的阶段。因此,每一个年级都有其特殊性,在专业设置上需要考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内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这些都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心理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背后都与社会需要有直接关联。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重在“应用”,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主要设置在师范院校中,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心理学教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概超过240所,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越来越多,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非师范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定位,因为这直接涉及到课程设置问题。目前研究者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实际,要重视实践教学,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建构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重视以上要求外,还要结合民族院校实际,突出民族院校特色。目前,民族团结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成为中小学必修课,如何在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这应该是民族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因此,构建民族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我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设立的一个主要参照点是元培计划,元培计划的核心点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这也是我们课程体系的一大特色:提供更多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

参照元培计划,我们的课程改革主要凸显了“4+3+1”的教学模式,厚基础,重应用,多选择,在前4个学期集中上基础课,后3个学期是选修课,最后1个学期是实习+毕业论文。

(一)确立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是各类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素质,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形成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从而为进一步的学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根据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规定,我们确立了以下基础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这些课程在前4个学期上完。

另外,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对于一些重复内容进行了相应处理,比如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思想主要在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两门课程中详细讲述,其余课程在这一内容上略讲,把讲授要点放在该门课程的特色上。

(二)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数

生态化运动越来越多的得到关注,其原因在于研究的外在效度高,有利于推广。心理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但目前心理学的实验设备是软件,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了演示作用,单纯的实验室实验让学生对于应用心理学未来的就业方向会产生困惑。实验软件虽然直观,但与实际的生活有些差距,因此,有必要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数。同时,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课程的实验课有重复,因此,我们的实验课主要为认知类课程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课以演示为主,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课以操作和解释实验结果为主,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三)大量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

实践课程的增加是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特色。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些课程主要在第5-7个学期开设,其主要特点是开设课程模块,进行小班教学,课程实行学生选修制,每班人数的上限值为30人。教学模式上以学生小组讲授为主,每个小组负责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其余小组和任课教师进行提问或评价,讲授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社会热点。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取向以及潜在的职业需求,我们设计了三个模块的实践课程内容: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中想继续深造的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科学研究课程模块就是为这些学生设计的,所开设的课程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考研课程有机衔接的部分,这些课程是通过学生动手做研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为今后研究奠定深厚基础,这也有利于增强应用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一模块主要包含以下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文献检索与分析、电生理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心理调查方法与实践、高效率学习方法与实践、研究设计与方法、心理学发展前沿、高级心理统计、心理与行为研究实践、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模块,其主要特色是操作性很强,这一部分在课程体系中占了较大比例,它们既可以满足于学生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去医院、监狱、公安厅等机构做咨询教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比如自己开设心理咨询室,拓展学生的未来发展途径。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有心理咨询课程与督导、情绪管理、心理档案管理、青少年异常发展与矫正、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团体咨询、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朋辈辅导督导、学校心理素拓、民族音乐与心理咨询、民族文化与心理等。

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发展前景比较看好的一个模块。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吻合了企业目前的需求。我们根据企业发展的整个流程设计课程,同时对于新出现的企业问题也进行关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将来在企业发展非常有利,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另外,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有一些会从事公务员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可能还是重点培养对象。目前的管理工作中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我们专门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有人员测评及选拔、团队建设、企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组织员工激励实践、环境建设与员工发展、群体心理规律及应用、组织团队素拓训练、消费心理探析及应用、管理心理应用实践、员工生涯辅导模式探究、群体性突发事件心理形成机制、民族认同心理及应用、社区及村落心理探究等。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模块可以互为支撑,课程内容互为补充。

三、试运行课程的效果

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和《朋辈辅导督导》两门课程中进行了尝试。在《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6次以上的咨询,然后以督导的方式报告咨询过程,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咨询提供一些建设性建议。这种学生咨询+个人体验+督导的形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其他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同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高度评价,对我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式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并表达了来我校观摩的意愿。

《朋辈辅导督导》课程的开设达到了另一个效果: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来,这样一部分缓解了咨询量的压力,使更加多的同学得到咨询服务。一些处于追踪状态的需要陪伴的同学也得到更多、更好的陪伴。在实践操作中的结果也让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也对低年级学生产生了正向影响。

四、总结

应用心理学专业定位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关注社会需求。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构建有民族特色和民族优势的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我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民族文化这一特色与优势,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模块化的、层次化的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在建构应用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同时,提出了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小班教学,小组教学,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我们认为,这种课程体系能够为民族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提供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宏飞,龙.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2期.

[2]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用心理学专业规范,2006.

[3]高立群,彭耽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车宏生,姚梅林.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6期.

篇8

大家好!站在这里,我的心被一种激动的情愫控制着,不知不觉,我已经在教育之路上行走了18个春秋。18年来,在大家的帮扶下,我得以成长。如今,当生命褪去繁华的时候,我依然在前行,因为我的梦与爱始终在教育的天空里飞翔……

我是把教育当作一种事业去热爱的。工作中,我能服从领导,尊重同事,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及建议。我也能自觉遵守国家教育法律法规,自觉遵守高区教师禁令及我校校规,身体力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自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投入学校及上级组织的种类教研及学习活动中去。我还能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及时为学生解决成长上的心理困惑,切实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科学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

我执着着把教学当一门艺术去追求,像大树一样,从未拒绝过生长。我对教育事业有着“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信念。于是在别人聊天的时候,在别人喝咖啡的时候,在别人和着节拍旋转的时候,我拿起了书与青灯为伴,我先后读了《教育学基础》、《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公共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教育哲学通论》。为了提高语文教育理论素养,我先后研读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育学》、《语文教育与课程论》等三十多本理论专著。这的确改造了我的教育思想,提高了我的教育理论水平。

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学生,我还对自己及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艰苦的历练。为了纠正自己的方言,我曾坚持了一年的晨读,每天4点半起床,一直读到6点。为了学习课件制作,我经常熬夜学习flash,现在我能独立地运用flash制作出精美的课件。我经常深入地思考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每一节课我都进行过深入的反思,直到反思到满意为止。

我还经常向王校长、王主任、吕主任、于天刚老师请教,偶尔我还与赛校长讨论数学上的问题,还试图把数学上的一些做法运用到语文上。大家的帮助使我的语文教学能力获得了质的飞越……于是在请教中,在反思中,在探讨中,我也开始提笔记下它们。沉甸甸的付出总有沉甸甸的收获,优质课设计、论文、实践活动、科技辅导分别获得省级奖项,学生科技辅导作品、论文、科技辅导员、学术报告等共有6项获得市级奖项,观摩课、优质课、论文、学生作文辅导等约10项获区级奖项。这些荣誉的获得,离不开我个人的奋斗,更离不开领导及老师们的帮助,我感谢大家!

这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已经成为历史,尘封在记忆里,而明天是充满希望的,在明天的征程中,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如果给我机会,我会进一步学习教育专业知识,历练教育专业技能,提升教育专业素质,我会主动进行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专业教育,我会向着真正优秀教师的方向努力。我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继续指点我,帮助我,让我继续成长,让我继续为教育服务,继续为学生的成长负责,继续为xx小学散发出自己的光和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