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13:5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幼儿园幼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保证健康是孩子坚持上幼儿园的首要条件,因此在一日生活中,我们始终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重要的位置。
1.做好卫生消毒
孩子身体健康,那么清洁卫生必不可少。来园第一件事就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让室内永远保持新鲜的空气;对幼儿人手一份的物品及经常使用的玩具,每天在孩子离园后进行消毒,如:84消毒、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保证孩子使用的物品都是干净卫生的,从而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
2.细致保育管理
幼儿园保教并重,有时可以说保育更重于教育,因为保育做得细致,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孩子喝水还没养成习惯,我们就每天提醒孩子饮水,保证一天的喝水量,对孩子的饮水情况做好记录。特别对个别身体不适的孩子,做个有心人,及时关注一天中孩子的情绪、状态,从而给予不同的照顾。户外活动时,我们会给易出汗的孩子提前背上塞好毛巾,等他出汗了,及时抽去毛巾,保证他们的衣服不湿,这样大大减少感冒的机会。对一些体质弱的孩子,我们会鼓励孩子和老师一起锻炼,增强他们的体质。午餐一直是家长非常关心的,在午餐管理时,我们就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让幼儿选择饭菜不一的碗,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吃完,同时鼓励孩子添饭,并对添饭的孩子进行鼓励、表扬,从而让吃饭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
3.关注心理保健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他们无大事,都是一些细微的小事!这就需要我们,在和他们的一日生活中要多看、多摸、多问、多听,随时发现问题,随时加以解决。有时孩子会因依恋父母而不愿来上学,当孩子哭闹着要妈妈时,我们总是耐心地和孩子解释,妈妈上班了,等一会就会来了,现在和老师在一起,老师也会像妈妈一样爱你的;有时孩子因为不会交往,被同伴推、打后,伤心地哭,有时看到同伴还会害怕,这时我们总是抱起孩子,为他擦去眼泪,询问哭的原因,和他解释同伴是喜欢他,不是打他,鼓励他和同伴一起玩;有时孩子的鞋带,不小心被同伴踩掉了,会伤心地哭,我们就会及时帮他穿好,告诉他同伴是不小心地,没关系的。用我们的细心呵护与耐心教育,让孩子建立对我们的信任感、安全感,从而保障了孩子的心理健康。
二、“老师姐姐”———让孩子的人格享受
平等孩子年龄虽小,但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应把孩子作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凡事共同参与。
1.要共同分享
分享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一日生活中要和孩子共同分享。一次外出学习回来,孩子们纷纷询问:“老师,你去哪里了?好几天没看见你,好想你啊!”我就告诉孩子们去了哪里?并把带回来的当地特产和他们分享,孩子们别提有多开心了!从此以后,孩子们就会经常带各种各样的东西和大家共同分享。如:好看的新书让老师讲述;集体生日,把快乐分享……在这些轻松愉快的分享活动中,老师和孩子们就变成了同龄人,从而使孩子拥有了一个宽松、自主的心理氛围。
2.要合理解决
孩子人小鬼大,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有时在成人看来是那么的幼稚,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很重大的事情。因此,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能解决时,“老师姐姐”就会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诉说,和孩子们一起想办法,给他们一些小建议,从而走进孩子的世界。很多时候,通过老师的点拨,困难就会烟消云散,这时孩子们会对老师充满感激,师幼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3.要童心未泯
对他们所讲述的事情,我们总是表现出非常感兴趣的样子,让他们感到我们对他的重视。比如,他告诉我们:“昨天我去饭店吃饭了。”我们要是淡淡地说:“哦。”他会很扫兴,就不再往下说了,甚至以后再有什么事也不想告诉我们了。如果我们惊讶地说“:真的呀?你去了哪个饭店?都吃了什么好吃的呀?”他会很开心地跟你说下去。老师要让孩子感到他感兴趣的事情也是老师感兴趣的,这样孩子才会经常与老师分享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三、“启蒙老师”———让孩子的心智早教育
1.提供多元的学习形式
我们幼儿园根据多元智能为孩子提供了特色课程,其中包括创意美术、奥尔夫音乐、国学经典等。每周我们都会有计划地开展特色教学活动,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环境中,参与不同的特色活动。如:奥尔夫音乐班的孩子们,与奥尔夫乐器亲密接触;创意美术班的孩子,与大师比高低……多元的学习形式,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提供多样的学习内容
玩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园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因此我们把丰富的学习活动融入玩中。户外活动滑滑梯时,我们告诉孩子要谦让、要排队;进餐时,告诉孩子饭菜都有营养,不挑食;同时根据孩子爱动的特点,把儿歌、跳舞、画画都融入其中,让孩子在玩玩、动动、说说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帮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3.提供平等的学习环境
平时跟他们沟通、交流时,我们总是蹲下来、半跪着或是把孩子抱在身上和他说话,我们喜欢注视孩子的眼睛,并放慢语速,让他们听明白我们所说的话,看清楚我们的口形和表情,从而也为他们学好语言打好基础。在这种充满爱的平等学习环境中,孩子和我们的话变多了,交流时的表情也丰富多了,尤其是我们的师生情更浓了!
四、总结
(一)农村幼儿园缺乏健全的人事聘任制度
当下,农村幼儿教师的聘任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人事聘任制度,特别是农村的民办幼儿园。许多农村民办幼儿园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而且在招聘幼儿教师时要求不严格,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多数农村民办幼儿园为了减少资金的投入,尽量降低幼儿教师的工资。并且幼儿教师无法享有应有的社会保障,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当下,幼儿教师的聘任制度致使在编与非在编幼儿教师的待遇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工作待遇方面,从整体上看,农村幼儿教师的工资远远低于城镇幼儿教师的工资,而在编与非在编幼儿教师之间又存在着差距。根据某项调查显示,公办幼儿园在编幼儿教师的月收入与非在编幼儿教师的月收入比为:2.3:1。虽然,在园幼儿教师的工作量没有差距,但工资待遇却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会导致幼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此外,农村幼儿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机会甚少,即使有机会参加评选,她们受到的待遇与城镇教师也存在差别。因此,农村幼儿教师就会缺少职业成就感,对自己的身份认识不清,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师流失。
(二)农村幼儿教师工作量大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本身相对较小,所以农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按国家规定,每个班级应是“三教一保”,但是农村幼儿园大多是一个班级只有一名幼儿教师。笔者曾经对某农村幼儿园进行访问,发现全园共8个班级,而仅有9名幼儿教师(包括园长),通过与在园幼儿教师的交谈发现,每个班级都有几十名幼儿。据了解,本园有幼儿教师在编名额,而且也有新考入的在编幼儿教师,但是由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多数幼儿教师在工作几个月后就选择离开。农村幼儿教师不仅面临着很大的工作压力,还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不仅要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还要管理幼儿的日常生活,特别要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幼儿如果受到伤害,家长就会将责任归于幼儿教师,这就给幼儿教师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农村幼儿教师还面临着重大的生活压力,在工作之余还要顾及家庭的日常生活。
(三)农村幼儿园缺乏科学的管理
多数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学历偏低,而且多数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缺乏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缺少幼儿教育管理的经验,园长缺少科学的管理理念。多数农村幼儿园采取非民主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传达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完成工作任务,无法体现幼儿教师的主体性。管理者对工作之外的事情不予关心,对幼儿教师缺乏关心,更有甚者不理会幼儿教师的意见,不尊重幼儿教师,致使幼儿教师流失。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对幼儿教师的认识不到位。有的农村幼儿园管理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有耐心就可以,不需要多高的学历。并且认为幼儿教师是以打工者的身份为园方服务,办园者和教师是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非常不尊重幼儿教师。这就会渐渐增加幼儿教师的不满,使幼儿教师丧失教师应有的成就感,从而导致农村幼儿教师的流失。此外,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差,不论是物质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要远远低于城镇幼儿园,这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所以多数农村幼儿教师会选择调动工作。而且,农村幼儿园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无法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幼儿教师会出现职业倦怠。
二、稳定农村幼儿师资队伍的策略
(一)完善农村幼儿园的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制定严格的聘任制度,提高农村幼儿园的聘任标准,丰富幼儿园的招聘内容。农村幼儿园不仅要建立合理的制度引导幼儿教师合理流动,还要采用相应的方式制约非在编幼儿教师的任意流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聘任制度的规范化与合理化。在完善农村幼儿园聘任制度的同时,要改善农村幼儿教师,特别是非在编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在编名额,同时缩小在编与非在编幼儿教师之间的工资及其他社会福利之间的差距。增加农村幼儿教师参与评定职称的机会,公平地对待农村幼儿教师,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改善农村幼儿园工作环境,减轻幼儿教师工作压力
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各方面的原因,农村幼儿园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差,这不仅会阻碍幼儿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也会阻碍幼儿教师的发展。所以,农村幼儿园采取合理合法的措施增加幼儿园的财政收入,并适当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条件,增加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为农村幼儿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能力,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幼儿园要增加园内的工作岗位,招聘更多的幼儿教师,保障园内班级配班的最基本名额。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尽量减少幼儿教师的工作量。还要减少每个班级的幼儿名额,适当调整师生的比例,保障幼儿教师有足够的精力照顾幼儿。此外,幼儿园要组织适当的集体活动,便于幼儿教师抒发自己的情绪,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及心理压力。同时,增加幼儿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增进幼儿教师之间的情感,便于幼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以便预防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
(三)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的管理者不仅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还要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所以,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可以通过参加培训,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不断掌握全新的幼儿园管理理念。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关于幼儿园的事务要多听取幼儿教师的意见,根据多方面的建议改善幼儿园的办园环境。稳定幼儿园教师队伍,还应该进行人性化管理,要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理念,对教师团队进行人性化管理。农村幼儿园的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尊重幼儿教师,多与幼儿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幼儿教师的真实想法,帮助幼儿教师解决教学及生活中的困难,为农村幼儿教师创造舒心的工作环境,给予幼儿教师安全感与归属感。农村幼儿园要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实行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给予幼儿教师适当的物质奖励,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的日常生活问题。同时,国家要多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参加培训的机会,为农村幼儿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结语
A园隶属哈尔滨某开发公司领导,是一所历经几十年发展与变迁的企办园。该园实行园长负责的自主经营,自主发展的办园机制,现有教职工63人,全园共设13个教学班共有幼儿500多人。在现有教师中,本科学历15人,大专学历17人,中专学历9人。据幼儿园相关文件材料记载,A幼儿园的课程改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创设上。该园于1997年起陆续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主要包括承担省级课题“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及本园内的“亲子园开发与创设”等多项课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和改革具体的实施方案。
二、A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计的分析
在课程设计层面中,幼儿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教材的选择,活动目标和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和环境材料的准备等方面,本文着重从教材选择、活动目标设计和活动内容设计三方面进行分析。
1、教材的选择
由于我国幼儿园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相应的也没有统一编写的教材,因此,幼儿园对教材的选择一般包括地方教材、幼儿园自编教材及其它教材。在幼儿园中有机会参与教材选择的人员主要分为两个层级:一是园长一级的管理人员;二是普通一线幼儿教师,其中一线教师是教材主要的实施者,而且最了解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应是教材选择中关键的决定者。从访谈中得知,幼儿教师自身对于“教师是否应该自由选择教材”持认同态度,但对于目前教师不能自已选择教材的现状,大部分接受访谈的教师一方面觉得比较无奈,另一方面也表示理解。在笔者访谈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止一次的谈到过“太忙”“没有时间”或类似这样的字眼,当问及“都忙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又大多说不出具体的事情,幼儿园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教师注定要每日忙碌在一些琐事当中,对于选择教材这样的“大事”,教师们也表示自己的能力有限,使用不好这样的权力。A幼儿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由市教育局、区教育局来决定的,教师并不具备选择教材的权力,只是在教材的操作层面具有一定的调适权力。教师在面对教材的态度不一,大部分教师认为现有教材使用起来不是很顺手,而且教材相对比较陈旧,有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合孩子的发展水平。园领导认为教师受自身专业能力限制,如果不为其规定教材和教学内容的话,教师就会无所适从,甚至会“应付”了事。教师们则认为对教材尤其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最应该拥有的权力,因为只有本班教师最了解自己班的孩子,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但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并不具备相应的权力。
2、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特定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课程设计的起点,制约着课程设计的方向,规定着课程内容的构成和学习活动方式的性质。同时,课程目标也是评价和检验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幼儿园的课程目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级:领域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幼儿园层面的主要是学期目标和活动目标的制定,幼儿教师是将课程目标付诸实践者,因此,每一位幼儿教师都应参与这两级课程目标的制定。但是在A园学期目标一般是在开学初制定完成,主要是在集体(园长、教学主任、班组长)备课的基础上,初步确定总体目标,并以此为依据来对目标再次细化,再进行其他方面的课程准备工作。通过分析访谈记录也发现,普通幼儿教师较少有机会参与学期目标的制定,即使是活动目标也是园长一级制定好的,幼儿教师很难根据其所在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对目标做改动。由于教育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幼儿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已经感受到之前由少数人研究制定的目标之不尽合理之处,但是,由于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参与目标制定,所以他们的声音并没有引起目标制定者的重视。另一方面,幼儿园的管理者往往认为教师精力有限,希望通过集体决定来减轻老师的压力,事实上,不能积极参与到目标的选择和制定中反而容易降低教师的职业热情和专业责任感。
3、课程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它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幼儿园课程内容包括选择性内容和生成性内容,主要有三种取向:教材取向、学习活动取向、儿童经验取向。其中教材取向关注的是内容的知识性;学习活动取向关注的是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儿童经验取向则关注的是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因此,幼儿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时,既应依据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更应该注重幼儿生活性和兴趣性知识的选择。在调查中发现,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幼儿教师们对于给幼儿的应该是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和生活化的课程内容持认同态度,认为幼儿园课程内容就应该体现出联系幼儿生活经验、舍弃分科观念的特征。但是,由于受家长的要求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基本上是依照教材进行的,可以自由设计的权限非常小。其实,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能联系幼儿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当中来。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幼儿教师们在有限的权力范围之内也努力的通过“利用更多的课程资源”或“用更丰富的活动形式”来增强课程内容对幼儿的吸引,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二)课程实施的分析
课程实施层面课程权力的实现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师幼互动中实施策略的运用情况,本文主要通过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和幼儿学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
1、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
根据纲要中对幼儿教师课程角色的界定,本文将师幼互动中教师教的策略分为支持性策略、合作性策略和引导性策略。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且自我控制力差,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突发事件”,因此本部分重点关注的是幼儿教师在面对应激事件时引导性策略的运用情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更多的体现在对幼儿兴趣的关注度上。由于教师们在课程设计上拥有的权力非常有限,所以,负责任的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当中,会相当用心地斟酌课程内容,力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把课程内容做最合理的演绎,使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2、师幼互动中幼儿学的策略
幼儿学的策略即幼儿将外在经验内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幼儿园一日活动包括游戏活动、日常生活活动和学习活动,本文主要关注幼儿学习活动中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复述和练习的方式学习,也通过质疑、参与、探索和发现的方式解决问题,因此,幼儿教师要能够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明确幼儿所需要的学习策略,并关注策略运用困难的幼儿,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从访谈分析发现,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过程赋予了教师较宽松的权力实现空间,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并关注到幼儿学习策略和教师教的策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割的。教师们纷纷表示,自己在课程实施阶段是个“多面手”,在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以后,教师的每一次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实施策略的运用都会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和策略需要,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是这种实施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由于受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影响,并不是在每一位幼儿教师身上都能很好的体现。
(三)课程评价的分析
幼儿教师课程评价主要针对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及其相互关系的评价。具体包括:选择评价方式、制定评价内容和标准三个方面,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确定主要由教师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所决定。对评价方式的选择是幼儿教师日常主要工作之一,因此本文从幼儿发展状况和课程运行状态两方面,着重从评价方式角度,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状况进行分析。
1、对幼儿发展的评价
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口头评价、档案袋评价和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评价等等,幼儿教师应根据评价目的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对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评价幼儿发展状况的目的是与家长进行交流,常采用口头评价和网络评价方式;如果教师评价目的在于记录幼儿的发展状况,主要通过档案袋评价的方式。幼儿教师在对幼儿的评价上拥有较宽松的权限范围,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幼儿进行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评价”上了,而且能积极运用档案袋评价,有的老师还会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和家长交流,这也是对幼儿发展情况的一种比较进步的评价方式。
2、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
幼儿教师作为课程的评价主体,对课程运行状态的评价包括前评价、活动过程中评价和后评价等,其中前评价和活动中评价本文在课程研究层面将加以讨论,幼儿教师针对课程运行状态的后评价主要是通过反思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运行状态后评价即课程反思角度来考察课程权力的实现状况。从反思日记中发现,教师们认为活动反思是自己进步的非常重要的方面。从反思中也可以看出教师在活动中更加关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且根据幼儿行为表现来适时的调整教学策略,对其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反思资料的整理发现,幼儿教师在反思中更多的关注的是幼儿的表现,而对课程本身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则关注较少,这也是教师反思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课程研究的分析
对研究层面教师课程权力是教师在整个课程运行过程中发现、反思并深入研究课程问题的权力。包括教师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课程问题的发现和研究。其中课程评价研究在上文已经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本部分主要从课程设计研究和课程实施研究两个方面分析课程研究层面的幼儿教师课程权力实现状况。
1、课程设计研究
幼儿园课程设计研究主要是通过集体教研的方式实现的,集体教研活动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共享,集体教研应该让每个教师参与其中,并且发挥作用,实现其在课程设计中的话语权。对于“集体教研在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问题,教师们反应不一,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可以节省时间,对自己很有帮助;另一部分教师认为,集体教研往往不是针对课程本身进行的,所以意义不大。通过对集体备课活动的观察记录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会拿到教研时候来讨论,但对于讨论的结果却往往得不到重视,也就是这种讨论似乎是“为了谈论而讨论”,最终也未能达成一致。集体教研本身对幼儿教师课程权力的实现是有利的,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们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从而保证教学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终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对于经验不足的新老师。但是在A园,集体教研的价值显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笔者认为,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组织者,集体教研是在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共同研讨,其价值的实现需要每一位教师真正的参与其中,发挥作用。因此,要想通过集体教研深入挖掘课程深层次的内涵,力图最大化的实现其价值的话,一方面在于教研的内容要是那些教师关心的和真正有价值的“议题”而不是空泛的讨论某一个“理念”或“思想”;另一方面,每个参与集体教研的教师都要作为参与者存在,充分准备、积极思考、大胆提问,这样才能最大化的实现集体教研价值。
2、课程实施研究
幼儿园课程实施研究包括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幼儿学习过程的研究,是课程研究的核心部分。幼儿教师对课程实施的研究应该以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目的,比如,课程实施中材料投放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否合理、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幼儿教师个人的课程研究权力意识是非常清醒的,对课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对幼儿的影响普遍持认同态度,认为课程实施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意识到教师应该有相应的课程研究权,这对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能发现问题并且及时做出调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具体的课程研究过程中还会遇到“研究容易操作难”和研究方式方法的问题,这使得研究权力在实现遇到了瓶颈。
三、研究结论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幼儿教师的基本功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较为均衡的能琴、善舞、能画、能说、能讲,且能懂得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专门人才。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且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简笔画、水粉水彩、油画棒、彩铅画、装饰画等),手工工艺的造型能力(折纸、纸浮雕、立体纸造型、布工、橡皮泥、创意泥等),进行艺术创作活动的实践能力(包括黑板报、海报、美术字、废弃物的利用及环境美化、玩具、教具的制作等),并在此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幼儿园美术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必备的基本功。
二、出色的美术活动组织能力
(一)组织各种形式美术活动的能力
要善于用富于童趣的语言和动作组织美术活动,让幼儿产生轻松、愉悦的游戏心理,使他们更加乐于参与活动,更能放松、大胆地表达意愿。如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幼儿阐明创作意图,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幼儿生活关联,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现在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采用的是多渠道的、开放的、动态的美术活动形式,更多的与幼儿的生活、游戏融合在一起。
(二)将美术知识、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的能力
结合各种体态语言进行形象生动地讲解和描述,尤其是生动、具体的情景性语言,将美术技能中一些抽象的内在规律转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浅显道理,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里强调的操作并不是幼儿美术具体技巧,也不是最后完成的美术作品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而是强调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在多种感官协调下所获得的体验。对幼儿今后的审美修养和艺术素质的发展来说,这远比单纯的技巧要重要,并且有意义得多。
(三)鼓励幼儿的创造性想法和表达能力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幼儿所特有的不受客观世界规则所约束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独特的创造天赋。幼儿美术作品的珍贵之处,恰恰就在于他不受任何条框和规则的限制,不用考虑逻辑和比例,凭他们自己的想象和主观感觉来表达自身的情感。从幼儿美术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幅精美的或栩栩如生的作品可能并不比一幅随意的涂鸦更有价值。教师要保护幼儿的这种创造性,既要有发现幼儿创造性的眼光,又要有积极的鼓励行为,用欣赏和发现的眼光来评价。
三、发展支持性环境的能力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幼儿园要顺利地开展美术活动,教师应该为幼儿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体验和感知美的机会。幼儿感受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环境的变化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教师应充分考虑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合理布置活动室,可以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并与日常教学相联系,努力营造一种不是模式化的、具有延续性和目的性的、愉快的、富有情趣的环境氛围,以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利用适当的时机,让幼儿感受特定环境的气氛,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美术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教师应积极为幼儿创造机会,让幼儿去感受不同环境的气氛,丰富审美情趣,开阔心胸视野。如在进行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时,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带幼儿去参观民间艺术展览、艺术博物馆等,让幼儿在大量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独特的传统艺术作品中穿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创造的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博物馆与展览是孩子学习的第二课堂,特殊的氛围、浓郁的特色对幼儿有强烈的吸引力,会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有利于充分激发他们的艺术情感,提升个人素质。在特殊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东西,有许多是在活动室环境中无法感受到的。也可以让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环境中的美。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教师应力求将美术教育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达到玩与学的统一。
四、较高的美术文化素养
1.1研究对象
新疆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新任教师专业技能研修班学员63名。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收回问卷数据均用Excel进行处理。共发问卷63份,回收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为93.65%,问卷信度9.182。
1.2.2座谈、访谈法
定期开展与项目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学科专家及国培学员的座谈与访谈,主要针对国培学科课程设计、学科体系构建、团队管理、学员培训过程实效等问题进行集中与个体讨论。
2调查结果与结论
2.1培训需求
在培训需求方面学员期望获得学历提升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3.1%;期望获得教学理念提升的有1人,占总人数的1.5%;想要获得教学技能和策略提升的有43人,占总人数的68.3%;希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13人,占总人数的20.6%。
2.2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调查中,6.78%的被调查者对本次培训不满意;认为本次培训一般的被调查者有27.12%;但仍有66.10%的被调查者对本次培训持满意态度。深入访谈中发现,培训者对培训中专家团队及领导团队比较满意,半数以上学员认为食宿网络等硬件服务方面有待于提高。在课程安排方面,有8.4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满意;33.90%的被调查者认为课程安排一般;持满意态度的被调查者有40.68%。通过座谈与访谈会了解到不满意态度主要原因是被调查者认为课程计划安排过多,影响了休息时间。希望能多一些灵活机动的时间进行班级文化建设,据统计,此次培训中有59.80%的被调查者认为对其遇到的问题解决方面的帮助很大;尤其是在实操技能、专业知识、专业理念、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等收货不小,30.2%的被调查者认为此次培训的内容对其在遇到的问题解决方面应该更有针对性一些。比如,每个学员特点、兴趣爱好不一样,希望专家可以有根据学员的特殊情况量身定制课程。据统计发现,认为指导教师对学员没有帮助的被调查者占总人数的5.08%,有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帮助效果一般,有62.71%的被调查者觉得指导教师对学员的帮助还是比较大的。座谈与访谈中了解到学员希望与课程专家、项目专家、“影子教师”实践指导教师等能有更深入,更长时间的沟通与学习。在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方面,有1.69%的被调查者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非常少;33.90%的被调查者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比较少;认为讨论交流的机会与时间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被调查者有64.41%。访谈中一名学员说:“我们上课的时候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就向老师提出来,只要有问题老师就会让我们相互交流讨论,很快就能够明白了。”
2.3后勤食宿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反映最多的是后勤食宿需求方面。在食宿需求上,有44.07%的被调查者不满意培训负责单位的安排;有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是很满意;仅有23.73%的被调查者觉得比较满意。在配套实施方面,11.86%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负责单位并没有提供较好的配套设施;32.20%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负责单位提供的配套设施一般;有47.46%的被调查者对培训负责单位提供的配套设施比较满意。
3对策与建议
3.1基于需求分析的课程设置与调整
合理设置课程是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如何设置课程,设置什么模块的课程、采用什么类型的课程实施方法,是课程设置相关专家需要全面设计的。怎么样去设置一个好的课程,除了对该课程做深度调查分析以外,还需要考虑课程设计的需求,其中包括原则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课程设置既要体现以学习者(参训学员)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又要给定作为教学主体的学习者应掌握的课程目标需求。此外,还应照顾教师当前的学习环境、个人愿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
3.2研修方式多样化、人性化
网络是现在社会一个重要的资源,要学会充分地利用互联网。自主研修班主任建立网络个人空间,撰写教研博客,收集学员实际教学成功案例、教学成果以供其他学员学习;收集学员教学科研常见问题,供学员分组讨论,专家班主任组织总结。研修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结合法,专题报告、参与式培训、案例评析、现场观摩、教育实践、网络研修等。混合研修如幼儿园小课题研修:①在线调研,学员自选或自拟主题;②在线立项,完成开题设计;③在线互相交流讨论;④幼儿园实践研修,补充设计;⑤上传小课题研修设计,各学员网上继续讨论,专家在线答疑。
3.3改善培训后勤条件,强化后勤监督机制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就注重一些资料的积累,如:优秀教学活动光盘;获奖教育活动教案;外出听课笔记;园内教师公开课记录。在园内组织的青年教师汇报课中,我努力开发出一个个适合本园特点和资源优势的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提升为符合《纲要》精神的教育策略,不断实现具体教育活动和行为与《纲要》的对接,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我的教育活动设计能力和教育实践的驾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做好参与前的准备
青年教师要通过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以及全市的开放课、比赛课这些途径来实现自己的专业化成长,因此必须认真对待和积极参与。做到参与活动前有充分的准备。
1.首先要明确要研究的问题。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一般都有一个活动计划。参与教研活动之前对要研究的问题一定有所了解:这是哪一类的问题,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有没有遇到过,能不能分析,能解释其中的哪一点,还有那些疑虑。对这一切都要作到心中有数。活动前,我先明确自己的教育方向:音乐领域。如何有计划、有目的、有新意的设计本次活动,我仔细进行了分析,并确定了活动过程:(1)听听玩玩引出古筝;(2)倾听乐曲感受意境;(3)分段欣赏理解乐曲;(4)倾听乐曲讲述故事;(5)理解乐曲表现乐曲。
2.寻求理论支持。不论对要研究的问题还是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要先学会寻求理论支持。学习相关理论后,要尝试分析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活动设计,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如果教学实践不成功,也要找出问题所在,捋一捋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并及时地把问题记录下来,再去寻找理论,再实践。活动环节设计完成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在试教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古筝的声音及旋律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平时接触的比较少,在分段欣赏这一环节中,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清晰分析出古筝曲的意境。在表现乐曲这一环节中,孩子们的动作也比较单调。于是我反反复复地学习、分析、实践,让孩子们在平时多接触各种不同的乐器,让他们静下心来欣赏。作为教师的我,及时捕捉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一切有价值的行为,多写观察记录,多思考。在一系列的调整中,自身的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
3.整理记录。对于经过反复实践还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认真进行整理、记录,等待园内有经验教师的共同商讨、切磋。记录时,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辞,对所提的问题是什么,疑惑在哪里,表述清楚,这样便于大家讨论。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文字处理能力。
三、积极参与教研活动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是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个人的困惑,教师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每个人的发言,看似在帮助他人,其实也是对自身教育观念和行为的一次提高。在教研活动中,不同思想观点的相互碰撞,常常会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有时还会迸发出奇妙的灵感。这对教师开拓思路、转变观念很有帮助。作为青年教师一定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积极、有效地参与其中。
1.认真参加教研组活动。教研组是帮助教师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活动中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共同总结才能共同提高,因此有效的教研组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
2.主动投入教研活动。活动之中大家的谈话还没有解开自己的疑惑,就要适时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其实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教师们在观摩、分析、研讨甚至在闲聊中获得一个又一个金点子,得到一个又一个启示。幼儿园的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引导教师们有目的有计划地与同行商讨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研活动研讨会上,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主动与老师们交谈,向大家请教,同事之间面对面地讨论辨析,你一言我一语使问题越辩越明。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谈出来,如果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对自己也是一次很大鼓舞,更重要的是使自己有价值的内隐思想外化和明朗。这样参与研究的每个成员之间相互帮助、优势互补、形成合力,通过真诚地对话与交流,集体的互动,每个人都能从多角度多层面看问题。再说个人智慧相对于集体智慧而言终究是狭隘的。因此,任何一位幼儿教师无论自己多么勤奋,倘若缺乏与同事的交流切磋,缺乏专家的指导,都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有效发展。
3.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作为幼儿园教研活动的教育活动设计、实践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大家帮我讨论出一种新的思路:带领幼儿欣赏古筝曲、感受古筝曲。欣赏环节,我布置好花园的场景,采用自己弹奏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感受乐曲的意境。在分段欣赏时,我设计了边欣赏乐曲边出示图谱的方式,让幼儿更为形象的理解乐曲。表现乐曲时,我让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我想:这样的教育活动设计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执教的教师要付诸实践。摆脱旧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把大家研究的新成果与孩子们的兴趣和实际经验结合在一起,来促进孩子们的发展。而且特别要注意观察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反应,看看这种设计哪些地方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发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调整和改进。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磨课,我从自己的实践中再反思、再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孩子们发展需要的教育方案,也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活动后的思考
运用中华民族优秀、健康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进行幼儿体、智、德、美的和谐发展的教育,将传统的民间文学作品内容与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从多元的角度出发,将幼儿民间文学活动合理有效地与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与幼儿的游戏、日常生活、家庭、社区资源等进行整合,凸现幼儿民间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使幼儿民间文学活动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局面,以丰富幼儿素质教育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民间艺术,培育自信心和民族精神,促进师、幼、园的共同发展。 那么,如何让民间文学在幼儿园课程教学中焕发生机呢?经过多年来的教育实践,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 民间文学的“教育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民间文学往往来源于人们现实生活中,贴近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幼儿教育先行者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理念,继承与发扬民族文化是做中国人的基本要求。事实上,民间文学非常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交往、协调组织、合作竞争的人,而民间文学中恰好蕴含着这些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它能促进幼儿对幼儿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的激发作用以及对幼儿某个性品质(如创造力)、思维品质(如记忆力)等的提高作用。
民间文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天文、地理、人情世故、民间习俗……只要社会生活中涉及的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民间文学作品中。幼儿民间文学作品,如古诗、民间童谣、民间故事、神话故事、传说故事、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形式的作品,有许多是取材于儿童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文学作品,让幼儿感知理解作品所展示的丰富生活,增长对艺术语言的敏感性。对幼儿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作用,它所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崇高品质和顽强斗争的精神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想象,启发智慧,而且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优秀品德。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集思广益,以多平台多手段教育为基础,以潜移默化的引导或直接表达的情感为媒介,进行幼儿民间文学教育策略的研究,如营造幼儿民间文学教育氛围,利用情景再现法开展幼儿古诗教育活动,或者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幼儿民间文学的教育活动。 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民间故事,通过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向幼儿讲解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道理;又如古诗《悯农》《游子吟》等情感教育类作品,通过一幕幕的情景再现,让孩子身临其境,从而逐渐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寓意。《悯农》教育小朋友爱惜粮食、不乱倒饭菜、不挑食的良好品德的。《游子吟》让幼儿体会到母亲对子女的关怀之情,教育幼儿从小体贴父母、孝敬父母,懂得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又如,民间童谣《拍大麦》:“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噼噼啪啪拍大麦,大麦熟,大麦香,磨面粉,做馒头,馒头熟,馒头香,雪白馒头送先生。”麦子装于箩筐,手工拍出谷粒,磨成面粉,做馒头,送给尊敬的客人吃。讲述了当时艰苦的生活,同时更描述了人们的淳朴、好客。幼儿受到了“分享”的教育,懂得了盛情招待客人。神话《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所塑造的大智大勇、调皮可爱、刚正善良的美猴王形象,已深入小朋友的心中,成为孩子们行为的榜样;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故事生动有趣、语言简洁,对幼儿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如《拔苗助长》教育幼儿做事情都要有耐心,《画蛇添足》教育幼儿做人不能自以为是,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会弄巧成拙。
幼儿在学习民间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感受了民间文学的丰富和优美,增长了知识,而且初步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使幼儿初步具有了勤劳勇敢、诚实善良的良好品德。
二、 民间文学的“本土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当前,重视民族文化教育,强化本土知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学前教育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幼儿民间文学作品是不同区域、时代,以及个人特点的作家所创造的语言作品,既蕴涵着构成语言风格的多样性,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性,我们应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地理风貌、物产特点、传统工艺、民俗习惯等资源,积极开展与之相适应的地方特色活动,学习和传承地方文化。比如积极争取家庭、社区的支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场所、材料和其他资源。在与本土民间文学作品的互动中,园本化课程得以完备、充实。
我们扬州本土文化是民间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其生活性、审美性、实践性和教育性决定了其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我园地处扬州著名的古运河畔,这里风光秀美,每年的世界运河博览会都在这里召开,广大劳动人民在劳作、生息过程中,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民间文学,它们极为鲜明地显示了扬州本土特色,集中抒发了人民的思想感情,表现了劳动群众超凡的智慧和幽默,而且本土民间文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来源于幼儿周围的人和事,贴进幼儿的生活,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我们查找了大量有关扬州民间文学课程资料,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师幼互动,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有机地选择、加工部分民间文学作品作为教育内容,运用扬州方言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乡土特色。我们开展说扬州民间童谣、唱扬州小调、打扬州号子、听扬州评书、玩扬州民间游戏等,让幼儿热爱生活、热爱周围的人、热爱自己的家乡。
比如,扬州民间童谣: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汤圆,先生不放学,学生不把钱这首童谣道出了扬州人过大冬的一个习俗吃汤圆,“汤圆”是大冬必备的食品,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圆满,让幼儿也从中感受到过节团圆的气氛。还有如《七脚七脚搬搬》《扬州的“十怕歌”》《月亮歌》《牵磨歌》等扬州民间童谣,琅琅上口,童趣盎然,富有节奏,声韵美。再如扬州民间童谣游戏:《城门城门鸡蛋糕,三十六块糕,骑花马带把刀,走你家门前砍一刀》。孩子们不仅喜欢说,而且喜欢玩此游戏,通过游戏,幼儿树立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克服任性、独享等不良习惯,教育幼儿要平等待人。
又如扬州民歌《茉莉花》《拨根芦柴花》《杨柳青》等小调有着优美流畅的旋律,用富有特色的扬州方言演唱,不仅抒发扬州的美,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且别有一番风味。扬州号子《栽秧号子》《放鸭号子》《赶牛号子》《渔民船工号子》等,铿锵有力,粗犷豪放,特点鲜明,道出了劳动者工作的艰辛及劳动人民的勇敢勤劳等优良传统和品德,包容了水乡生活方面长期形成的风尚礼仪、民俗习惯,凝聚着人民群众丰富深刻的文化记忆,具有巨大的民族文化和民俗价值。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说表的古老曲种,它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生动有趣,孩子们听了十分喜欢。
扬州本土民间文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促进了幼儿和谐全面的发展,初步形成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
三、 民间文学的“创新策略”,优化幼儿园的课程实施
民间文学的创新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文意识的好形式。我们应积极探索,挖掘资源,对民间文学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
民间文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民间文学教育也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实施过程中,应该既有预设的课程内容,又有生成新内容的空间;既要重视显性课程,又要重视隐性课程;既重视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又重视幼儿与家长的互动。教育内容的选择、活动网络的编制、活动时间的编排、活动资源的利用等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
目前幼儿文学活动仅仅局限于“语言”领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我们应进行整合,使幼儿的文学活动呈现全方位、立体化的局面。根据幼儿的兴趣倾向、对文学作品不同呈现方式的敏感度及多元表现形式,促进幼儿自主表达与创造,充分凸显幼儿文学活动的多元价值。
孩子对美的理解是需要成人去开发、去点拨的。在开展“三句半”的文学活动中同样如此,它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积极引导,才能发挥孩子的主动性。我们应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挖掘有价值的因素,让幼儿在寻找、探索、发现中创造出具有自己生活价值的现代民间文学。如我们努力为幼儿创设相宜的活动环境,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三句半”美的感受,激发幼儿学习创编“三句半”的兴趣。孩子们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用本地方言和民间乐器(鼓、锣、钹)和我们一起自编自演了三句半《假如我是孙悟空》,表演得非常热闹、有趣,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本地方言和民间乐器(鼓、锣、钹)的敲打深深吸引了幼儿。
在童话《乌龟飞上天》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角色转换,充分发挥了的想象创造力。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心理、行为,自然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我向幼儿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你是一只乌龟,你会怎样飞上天,会看到什么?”又如,在文学活动《三只蝴蝶》中,可这样提问:“如果你是红花黄花、白花,你会怎么帮助三只蝴蝶?”“如果你是蝴蝶,你会想什么办法避雨?”这些问题,可以调动幼儿体验到的情感意识,发挥想象,用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幼儿才会有创造的源泉。民间文学教育的素材来源于幼儿周围的人和事,贴进幼儿的生活,如在“家乡的特产”系列活动中,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具有扬州特色的玉器厂、酱品厂、绒花厂等实践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教师在活动中为幼儿提供相互关注与自由表达的机会,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条件。由于,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理解、朗诵了大量的民间童谣,了解了童谣的语言、节奏、韵味,理解了童谣的意境、主题、情感,有了丰富的词汇,孩子们就能仿编、创编童谣了。因此,参观后,我们和孩子一起创编了很多童谣,如《夸扬州》《酱菜呱呱叫》《乖乖龙得冬》等扬州方言童谣。由此将民间文学教育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体现玩中学、玩中乐的新理念。通过创编童谣,抒发了幼儿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使孩子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民间文学是人民共有的知识财富,许多谚语、故事、歌谣都是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许多家长在不同程度上都受过民间文化的熏陶,因此民间文学教育为孩子与家长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共同话题。如学习了民间歌谣后,我们请幼儿回家后念歌谣给家长听,第二天就有孩子对教师和小朋友说:“我奶奶也会念这首儿歌,我们一起念儿歌还一起编故事呢!”然后他就把所编故事讲给别人听,这样幼儿在与家长、教师、同伴的交往中通过相互作用,不断主动地创造、调整自己的语言,从而获得主动发展。
实现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正确实施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发展的要求,更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本文从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等四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的正确实施。
[关键词]
幼儿园 渗透 艺术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性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这意味着幼儿园课程不仅要关注领域,还要关注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领域与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是领域课程发展的趋势,也是领域课程发展的高级阶段。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如何正确地实施其与各领域以及其他活动之间相渗透的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是艺术这一领域无法回避的话题。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渗透式艺术教育主要是指渗透于其他领域以及幼儿园其他活动之中的艺术教育。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应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渗透于其他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教育;三是渗透于游戏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四是渗透于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五大领域之一有其独特的作用,同时由于艺术教育自身的某些特点使其在不同领域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这样的中介作用也使得艺术教育与其他各领域之间存在着更多的渗透。本文试结合幼儿园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来探讨我们应如何正确实施幼儿园渗透式艺术教育。
一、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
要实现艺术领域与各领域之间自然、实质的融合,首先是要理解渗透不是指无关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把相关联的内容融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一定关联的内容是不能实现渗透的。因此,渗透到各领域活动中的艺术教育在内容上应与各领域活动的内容相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解相关联的内容的融合并不是指相关联内容的简单相加,而是要通过某些恰当的方式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语言活动《春姑娘》(散文诗)中,我们可以融入画“春姑娘”、唱或欣赏春天的歌等艺术领域的内容。但如果在欣赏完散文诗后,先让幼儿画“春姑娘”,然后唱或欣赏春天的歌,这使活动看起来像个大拼盘,显得生硬、不自然,且由于内容过多,很容易导致目标变得不明确,无法很好地完成预设的活动目标。如果在教师朗诵散文诗《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在活动最后让幼儿演唱背景音乐中的春天的歌来结束活动;或是在欣赏完散文诗后,让幼儿在画“春姑娘”时以春天的歌作为背景音乐,都会使活动看起来显得流畅、自然且目标明确。
再次,是要避免艺术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容表面融合、实质分离的现象存在。仍以上述语言活动《春姑娘》为例,欣赏散文诗《春姑娘》与画“春姑娘”在内容上是关联的,但如果教师在引导幼儿画“春姑娘”时没有对幼儿提出具体要求,即“绘画的内容应对散文诗的内容有一定的反映”,那么也许幼儿是在画与春天相关的内容,但与散文诗所描绘的“春姑娘”的内容几乎不相关联,这在一定意义上说不是可以把这个活动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活动吗?在这个活动中的画“春姑娘”是为了能让幼儿通过绘画的形式更好地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和意境,同时也是让幼儿通过绘画感受到“春姑娘”的美,在进一步理解散文诗的基础上得到审美的体验,如果绘画内容与散文诗不相关联,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我们应重视教师的正确引导,应对幼儿提出适当的要求与指导,努力使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实现实质上的渗透与融合。
二、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渗透领域课程虽然强调领域间的相互渗透,但各领域仍然有相对独立的体系与目标,这是为了保障知识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保障幼儿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学习。因此,在实施渗透式艺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在艺术活动渗透到其他领域的活动中时,首先要弄清楚活动的类型和目标。艺术活动内容的渗透能更好地实现其他领域活动目标,与此同时,也能实现自身的某些日标,但这应以实现其他领域活动日标作为前提和基础,否则,很容易把活动变成综合活动,仍不利于幼儿知识的系统学习,甚至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艺术活动上,而忽视了其他领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切不可“喧宾夺主”。以《神奇的电线》为例,这个活动可以渗透两个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一个是“科学”,一个是“艺术”。作为科学活动,活动目标就应该强调幼儿的大胆探究,鼓励幼儿做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类型的作品。当然在实现此目标的同时可以渗透艺术领域的目标与内容,在对幼儿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价时,与幼儿共同探讨什么样的造型更具美感,但这应是在实现科学活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分清主次,把握好渗透的“度”。
三、遵循艺术“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
艺术能给人以审美与愉悦的感受,这是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艺术教育应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教育思想,变革轻审美的艺术教育模式。幼儿园艺术教育应让幼儿在获得愉悦感受的同时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创造美,渗透式艺术教育同样应该遵循这一点。然而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渗透于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中,把艺术活动作为常规训练的手段在幼儿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有些教师似乎觉得音乐、歌曲、儿歌、童谣等艺术形式能成为有效训练常规的一种手段。如在要求幼儿保持安静的过渡环节教师经常念着儿歌(森林里,静悄悄,小动物,要睡觉。猫头鹰,去放哨,大灰狼,四处瞧)边训练幼儿安静下来不出声;或是在排队早操时用歌曲《学做解放军》来训练幼儿快速排好队等等。试想:音乐、儿歌、童谣等本来是能给幼儿带来愉悦和美的感受的,却被教师作为了常规训练的手段,在这样的情景下,这些还能带给幼儿愉悦与美的感受吗?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本应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审美与愉悦的感受,但在很多幼儿园,节日活动中的艺术活动却被很多功利性的目的(如:把节日活动中的艺术类节目的效果作为评价班级艺术教育好坏的标准;把艺术类节目作为向家长展示的成果等)所掩盖,失去了其应有的美与乐趣,这难道不发人深省吗?应该说,把艺术活动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以及节日活动中,正是我们所提倡的一种渗透式艺术教育,但如果忽视艺术活动“审美”与“愉悦”的原则,仅仅把其当作一种常规训练的手段或是附上功利的色彩,则是大大违背了艺术教育的真谛的。又如,有些教师会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环节(如入园时、早操前、进餐前后、午睡前后等等)穿插一些艺术活动,如听音乐、唱歌、律动、念儿歌等,这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这些活动当作一种过渡,不作为艺术活动来看待,就不会关注幼儿是否有美的体验和感受。这样的艺术活动渗透不仅对幼儿无益,还会导致幼儿对艺术产生不好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在渗透式艺术教育中.教师一定要遵循“审美”与“愉悦”两大原则,绝不能忽视幼儿审美与愉悦的体验和感受。
四、保持艺术领域自身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