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8篇

时间:2023-04-21 18:25:4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消费者行为理论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TPB;消费行为意向;应用

当今买方市场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其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激发消费者的欲望,以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得以生存和发展。因而研究消费者购买意向对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消费意向反映了市场潜在的消费行为,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调整发展方向提供了思考,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和参考价值。随着营销学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消费者消费行为意向的研究逐步走向深入并开始借用各学科的研究成果对消费意向进行预测,计划行为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1计划行为理论概述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并被证实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预测力和解释力。

1991年Ajzen正式提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行为的产生直接取决于行为意向,行为意向表明一个人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动机,反映出一个人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费多少时间去执行某种行为。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最直接的因素,而行为意向又反过来受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总共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消费者的消费意向,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如何采取消费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影响消费意向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行为态度,ATT)、他人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看法(社会规范,SN);消费者对自身控制消费行为程度的判断(知觉行为控制,PBC)。这三个因素与消费意向呈正相关,消费者对产品态度越积极、他人对消费行为越鼓励、消费者越趋向于判断自己可以控制针对该产品的消费行为,其购买该产品的意向就越强烈。第三个层次是对第二个层次的因素分析。具体而言,态度由消费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总利益所决定,某一消费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总利益越多,采取该行为的态度就越强烈;他人对产品的主观评价越积极,就越偏向于促进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对消费行为可控程度的判断由消费者的信心所决定,越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某一消费行为,就越感觉对消费行为具有控制权,从而购买该产品的可能性越大。该理论具体图示如图1:

2TPB在消费行为意向研究中的适用性

计划行为理论模式已经被应用到多种多样的社会行为中,例如捐献骨髓、环保行为、产品选择行为、优惠券使用行为、用餐行为等,并被证明是普遍适用的。很多研究都验证了TPB对人们的行为意向以及现实行为的预测和解释效力。例如:Dzewahowski…等人以修习教育学分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比较社会认知理论、理性行动理论及计划行为理论,结果证实计划行为理论获得强烈的支持;Ajzen与Difv—er则以大学生为对象,应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来预测海滩休闲活动的意愿,结果发现加入知觉行为控制后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解释及预测能力有加强的效果。

目前,也有消费领域的一些研究加入了计划行为理论进行研究分析,例如,黎志成,刘枚莲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进行了预测,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模型进行了构建,在模型中加入了个性化创新、购后评价等项目。刘宇伟将计划行为理论加入中国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行为,认为绿色消费行为是行为意图和感知行为控制的函数,行为意图依次取决于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证实了TPB在绿色消费行为方面的适用性。台湾学者吴淑莺、陈瑞和将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网络书店的购买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大专学生对网络购书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等会显著影响其网络购书的行为意图,进而影响最终购买行为。

3TPB在消赘行为意向领域的主要研究

首先,直接采用TPB对消费行为意向进行预测。代表性研究有台湾有机食品的消费者意向的研究,MeiFang—Chen验证了TPB在解释消费者的有机食品选择行为的可靠性。该研究第一次尝试使用TPB模型检验食品恐新和食品卷入对有机食品的调节作用。在研究模型中,发现Ajzen的TPB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主效应的结果。另外,结果发现,与食品相关的两个人格特质,食品恐新和食品卷入在食品选择动机以及对有机食品的态度之间的关系方面,有调节效应。

其次,在TPB的变量之中加入某个因素来预测消费行为意向。例如Cook在转基因食品购买的态度和意向研究中,将自我认同因素加入1]PB,形成修正模型用来研究购买意向。该修正模型将自我认同作为购买意向的另外一个决定因素。结果发现,自我认同、态度、社会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购买意向有着显著相关。另外,这些因素随着年龄、性别、过去行为以及对食品公司说明的信任度不同而不同。2008年Vermeira8等人对比利时年轻人可持续的食品消费进行研究,在TPB中加入自信以及价值的个性特征角色的变量。研究基于456名年轻人的调查问卷,采用可持续食品的广告,依据消费者自我知觉的自信以及个人价值,结合TPB的三个因素对可持续食品的消费意向进行研究。多重回归表明:消费意向50%的变量是由个人态度、社会规范、消费者感知能力以及知觉的可得性来解释。同时,不同水平的自信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决定因素的不同强度。

再次,对TPB进行分解预测消费行为意向的研究。例如,Hsiu—FenLin在2007年对消费者在线购买书籍的消费意向进行预测,对297名台湾网上书店的消费者进行数据收集。该研究根据Taylor,Todd的方法对TPB进行分解,在分解的TPB模型中,态度的、规范的和控制的信念被分解为多维度的信念结构。同时将纯正的TPB模型与分解的TPB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分解的TPB模型提供了更全面的对行为意图的解释,其中的信念结构能较好地提高对行为意图的解释力。TPB的分解理论提供了一个改进的预测消费者在线购买意向的方法。

最后,应用TPB理论的某一因素来预测消费行为意向的研究。Arvola等在2008年对意芬英三个国家的有机食品和有机速食匹萨的消费意向进行预测,在TPB中将态度变量分为情感与道德态度的角色。研究中对购买意向中情感和道德态度进行综合测量,并验证其在消费意向预测中的有用性。结果发现,道德观的加入提升了模型的预测力,道德态度和主观标准解释了购买意图中的大部分变异。但是,国家之间这些变量的相对影响不同,例如在美国和意大利道德态度比主观标准具有更强的解释力。结果也支持了将道德态度测量和情感项目加入TPB框架的有用性。

4对TPB在消费意向研究中应用的评价

总的来说,TPB对消费行为意向中的研究多角度进行,如使用TPB中的某一因素对消费行为意向进行预测,或对TPB的结构进行分解。研究从不同侧面验证了TPB的适用性以及良好的预测力,也在应用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例如加人新的调节变量,同时,对于TPB及其应用也存在如下一些不足:

(1)计划行为理论和其他理论预测能力的比较缺乏 研究者已经在社会行为等领域中比较计划行为理论和其他理论的预测作用,例如Dzewaltowski在教育领域比较该理论与社会认知理论的预测和解释效力。但是鲜见在消费行为领域中比较计划行为理论与其他预测消费行为流行理论,例如价值理论、满意理论以及关系理论”。

(2)计划行为理论整合不足 由前文的代表性研究可知,目前对该理论的整合应用比较缺乏,因而造成对该理论认识的分散和混乱。因此,整合现有的对计划行为理论中单个变量的细化研究并验证其适用性,对人们了解计划行为理论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理论的应用情景范围小 目前理论的应用大多局限于一般的社会行为,新兴社会行为研究不足,例如网络消费目前研究不足。互联网环境与传统的社会环境是有差别的,是否计划行为理论也能预测人们多种多样的网上活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再者,品牌购买领域,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也比较少见。

篇2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理论;SPSS;因素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断成熟,竞争也日益加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房地产营销问题变得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房地产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战略是大势所趋。绿色营销理论较多,但如何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房地产业,并结合消费者理论形成具有特色的房地产绿色营销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消费者行为

关于消费者行为(consumerbehavior),许多学者曾由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Demby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为:人们评估、取得及使用具有经济性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程序与行动。Schifmam&Kanuk则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所表现出的对产品、服务、构想需求、购买、使用、评价与处置等行为。Engel、Miniard&Blackwell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为:消费者在取得、消费与处置产品与服务时,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并且包括在这些活动之前与之后所发生的决策过程。Hawkins更进一步指出:消费者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产品而发生的,若是购买不同的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对相同的产品.其消费行为也会因购买情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因此,探讨消费者行为就是对消费者在购买特定产品或服务时,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消费活动以及决策过程加以了解.此即消费者行为学的意义与目的。

(二)EKB消费者行为模式

EKB模式是由Engel,Kona4Blackwell三人于1968年提出,历经7次修订而成的理论。此模式对消费者行为的决策程序以及影响决策程序的因素来源均有详细的探讨。在目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式之中,EKB模式是发展完整、立论清晰的一个,同时也是最常被引用的,尤其是在购房行为方面的研究。EKB模式是以消费者决策过程为基础骨干,包括4大部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决策过程和影响决策过程的变量,其中又以决策过程中的5个阶段为EKB模式的核心。

1.信息输入

是指通过营销活动所得的信息被消费者知道.而进入信息处理阶段的部分。这些信息在进入消费者的记忆之后,将影响决策过程的需求认知。若这些信息仍不足,消费者会通过外部情报寻求,进一步搜集相关的信息。

2信息处理

消费者接触到信息后,经由消费者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最后决定消费者是否保留这些信息.形成长期记忆,进而使用这些信息。

3.决策过程

EKB模式认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是一种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的过程,同时也是EKB模式的核心,依序可分为5部分:需求认知、信息搜集、方案评估、购买决策与购买结果

4.影响决策过程的变量

Kotler认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即是一个了解消费者黑箱的过程。消费者从外在的刺激来源——营销活动与环境两项因素接受刺激,经由黑箱的而处理产生购买决策。因此,欲了解消费者的黑箱作业。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与消费者的背景特征两部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整理

(一)自变量和因变量

1.自变量

(1)房地产的绿色营销因子

即EKB模式中“信息输入”下的“外界刺激:营销策略”所输入的信息。可通过案例分析法,归纳出实际上切实可行的房地产绿色营销因子。陈列于调查问卷之中。在本文的调查问卷中.通过对20个房地产营销广告案例的分析,总结出23个绿色营销因子(分为基地项目、住宅空间和设备项目以及对房地产商的评价项目),具体见表1。

(2)消费者特征因子

即EKB模式中的“营销决策过程的变量”。依据市场调查所需的人口统计变量,加上消费者购屋倾向的变量,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相应的问项。以取得相关的调查数据。具体见表2。

2.因变量

消费者对房地产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具体分为以下3项:①由调查问卷被访者按个人认定的重要程度为这些因子勾选权重。在本研究中“消费者对购房的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也就是“权重”.由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分为5级.以李克特量表五点尺度衡量,即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普通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为1分。“重视程度”是指EKB模式中消费者准则项目间的分数加权权重。通过对203个有效样本资料的收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重视程度。②消费者对应用绿色营销的房地产商形象的看法。

在该部分中.“看法”是图1中EKB模式中的“个人因素”。③消费者对比较自然健康的住宅的偏好态度,如图1中EKB模式中的“个人因素”。“偏好态度”在EKB模式中代表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与否,可以反映于愿付价格上。上述3项因变量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是由于对购买意愿的衡量必须考虑消费时全部的情况,否则预测购买的能力就相当薄弱,因此不在本研究讨论范围之内。

(二)统计整理

1.分析方法

(1)叙述性统计

本研究使用SPSS中的叙述性统计过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消费者所选的每个因素的频数,进行加工整理可得到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结构分析结果、消费者对房地产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分析结果,以及消费者对应用绿色营销的房地产商的评价分析结果。

(2)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用来缩减变量维度的技术。而主成分分析也称为主分量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即如何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本研究从23项绿色营销因子中,归结出6项因素构面,借此构面得到主要的、可能的营销上的诉求。

2.具体操作

(1)共同性检定与绿色营销因子选取

在因素分析中,共同性(communality)为一项重要指标.可以从其大小判断问卷中量表项目与共同因素间的关系程度。只要共同性达到0.5以上,在量表的建构效度上即达到高效度。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23项绿色营销因子进行共同性检定,检定结果见表3。通过问卷可看出,本问卷在“消费者对各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上解释能力颇高,所以本研究选取了共同性在0.55以上的项目.剔除了两个项目,它们分别是:建立小区公园和赞助或提供小区巴士。这样,所剩下的21个绿色营销因子进入后续的分析。

(2)因素分析检定与因素构面数决定

进行因素分析前.应先经由KMO(Kaiser-Meyer-Olkin)取样适切性检定,KMO值最大不超过1,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Kaiser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则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KMO检定结果值为0.831.再经由Bartlett球形检定,结果为:卡方值1925.761,P值0.000,达显著水平。表示本研究的绿色营销因子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素构面数的确定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考虑基础,共提取出6个因素构面,累积解释变异量达66.925%(参见表4)。

(3)因素分析结果与绿色营销因素构面命名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ir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以最大变异法(Varimax)进行转轴.以得到转轴后的因素成分矩阵,转轴后在因素成分矩阵的显示表中(见表5),所有的因素符合量均高于0.5。

通过表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因素构面1:节能环保生活。因素构面1包含的绿色营销因子,多与居家节能环保生活有关。②因素构面2:舒适的物理环境。因素构面2包含的绿色营销因子,最多考虑的是能给人体带来舒适感觉的自然因素。③因素构面3:开放空间高绿覆率。所包含的3个因子,是消费者密切关注的购房因素,拥有一处高绿覆率、低密度开发和超宽栋距的房产,是每个消费者的心愿。④因素构面4:永续经营管理。从包含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这都是和永续经营理念相关。维护环境,风格简朴,在指定地点放传单,主要是为了节约资源,可以永续发展。⑤因素构面5:保持生态平衡。保留原有的水系和原有的绿地.能够减少在建房的过程中对大自然造成的直接破坏。⑥因素构面6:网络电缆E化美化。在当今社会中,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道路拥挤带来的麻烦,减少了交通废弃物排放。

(4)因素构面的得分隋况

通过SPsS软件中的数据转换功能.对所得到的6个因素构面的权重求平均值,再对203个样本进行汇总后.可得到6个因素构面的得分排名情况(见表6):第一是舒适的物理环境,第二是网络电缆E化美化,第三是开放空间高绿覆率,第四是节能环保生活,第五是永续经营管理,最后是保持生态平衡。

篇3

[论文关键词]消费者行为理论;SPSS;因素分析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不断成熟,竞争也日益加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房地产营销问题变得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房地产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战略是大势所趋。绿色营销理论较多,但如何将其科学合理地运用到房地产业,并结合消费者理论形成具有特色的房地产绿色营销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消费者行为理论

(一)消费者行为

关于消费者行为(consumerbehavior),许多学者曾由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Demby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为:人们评估、取得及使用具有经济性商品或服务时的决策程序与行动。Schifmam&Kanuk则定义消费者行为是:消费者为了满足需求,所表现出的对产品、服务、构想需求、购买、使用、评价与处置等行为。Engel、Miniard&Blackwell对消费者行为的定义为:消费者在取得、消费与处置产品与服务时,所涉及的各项活动,并且包括在这些活动之前与之后所发生的决策过程。Hawkins更进一步指出:消费者行为是针对特定的产品而发生的,若是购买不同的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对相同的产品.其消费行为也会因购买情境的改变而有所不同。因此,探讨消费者行为就是对消费者在购买特定产品或服务时,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的消费活动以及决策过程加以了解.此即消费者行为学的意义与目的。

(二)EKB消费者行为模式

EKB模式是由Engel,Kona4Blackwell三人于1968年提出,历经7次修订而成的理论。此模式对消费者行为的决策程序以及影响决策程序的因素来源均有详细的探讨。在目前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模式之中,EKB模式是发展完整、立论清晰的一个,同时也是最常被引用的,尤其是在购房行为方面的研究。EKB模式是以消费者决策过程为基础骨干,包括4大部分: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决策过程和影响决策过程的变量,其中又以决策过程中的5个阶段为EKB模式的核心。

1.信息输入

是指通过营销活动所得的信息被消费者知道.而进入信息处理阶段的部分。这些信息在进入消费者的记忆之后,将影响决策过程的需求认知。若这些信息仍不足,消费者会通过外部情报寻求,进一步搜集相关的信息。

2信息处理

消费者接触到信息后,经由消费者注意、理解、接受的过程,最后决定消费者是否保留这些信息.形成长期记忆,进而使用这些信息。

3.决策过程

EKB模式认为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是一种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的过程,同时也是EKB模式的核心,依序可分为5部分:需求认知、信息搜集、方案评估、购买决策与购买结果

4.影响决策过程的变量

Kotler认为。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即是一个了解消费者黑箱的过程。消费者从外在的刺激来源——营销活动与环境两项因素接受刺激,经由黑箱的而处理产生购买决策。因此,欲了解消费者的黑箱作业。就必须了解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与消费者的背景特征两部分。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

二、问卷设计和数据整理

(一)自变量和因变量

1.自变量

(1)房地产的绿色营销因子

即EKB模式中“信息输入”下的“外界刺激:营销策略”所输入的信息。可通过案例分析法,归纳出实际上切实可行的房地产绿色营销因子。陈列于调查问卷之中。在本文的调查问卷中.通过对20个房地产营销广告案例的分析,总结出23个绿色营销因子(分为基地项目、住宅空间和设备项目以及对房地产商的评价项目),具体见表1。

(2)消费者特征因子

即EKB模式中的“营销决策过程的变量”。依据市场调查所需的人口统计变量,加上消费者购屋倾向的变量,在调查问卷中设计相应的问项。以取得相关的调查数据。具体见表2。

2.因变量

消费者对房地产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具体分为以下3项:①由调查问卷被访者按个人认定的重要程度为这些因子勾选权重。在本研究中“消费者对购房的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也就是“权重”.由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分为5级.以李克特量表五点尺度衡量,即非常重要为5分,重要为4分,普通为3分,不重要为2分.非常不重要为1分。“重视程度”是指EKB模式中消费者准则项目间的分数加权权重。通过对203个有效样本资料的收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可以得到消费者的重视程度。②消费者对应用绿色营销的房地产商形象的看法。

在该部分中.“看法”是图1中EKB模式中的“个人因素”。③消费者对比较自然健康的住宅的偏好态度,如图1中EKB模式中的“个人因素”。“偏好态度”在EKB模式中代表消费者对产品的喜爱与否,可以反映于愿付价格上。上述3项因变量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但是由于对购买意愿的衡量必须考虑消费时全部的情况,否则预测购买的能力就相当薄弱,因此不在本研究讨论范围之内。

(二)统计整理

1.分析方法

(1)叙述性统计

本研究使用SPSS中的叙述性统计过程.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进行统计,得出消费者所选的每个因素的频数,进行加工整理可得到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变量结构分析结果、消费者对房地产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分析结果,以及消费者对应用绿色营销的房地产商的评价分析结果。

(2)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法

因素分析是用来缩减变量维度的技术。而主成分分析也称为主分量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来简化数据结构的方法,即如何把多个变量(指标)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综合指标).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本研究从23项绿色营销因子中,归结出6项因素构面,借此构面得到主要的、可能的营销上的诉求。

2.具体操作

(1)共同性检定与绿色营销因子选取

在因素分析中,共同性(communality)为一项重要指标.可以从其大小判断问卷中量表项目与共同因素间的关系程度。只要共同性达到0.5以上,在量表的建构效度上即达到高效度。因此.本研究首先针对23项绿色营销因子进行共同性检定,检定结果见表3。通过问卷可看出,本问卷在“消费者对各绿色营销因子的重视程度”上解释能力颇高,所以本研究选取了共同性在0.55以上的项目.剔除了两个项目,它们分别是:建立小区公园和赞助或提供小区巴士。这样,所剩下的21个绿色营销因子进入后续的分析。

(2)因素分析检定与因素构面数决定

进行因素分析前.应先经由KMO(Kaiser-Meyer-Olkin)取样适切性检定,KMO值最大不超过1,当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根据Kaiser的观点,如果KMO值小于0-5.则不宜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KMO检定结果值为0.831.再经由Bartlett球形检定,结果为:卡方值1925.761,P值0.000,达显着水平。表示本研究的绿色营销因子适合进行因素分析。因素构面数的确定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考虑基础,共提取出6个因素构面,累积解释变异量达66.925%(参见表4)。

(3)因素分析结果与绿色营销因素构面命名

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irncipalcomponentanal—ysis),并以最大变异法(Varimax)进行转轴.以得到转轴后的因素成分矩阵,转轴后在因素成分矩阵的显示表中(见表5),所有的因素符合量均高于0.5。

通过表5,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因素构面1:节能环保生活。因素构面1包含的绿色营销因子,多与居家节能环保生活有关。②因素构面2:舒适的物理环境。因素构面2包含的绿色营销因子,最多考虑的是能给人体带来舒适感觉的自然因素。③因素构面3:开放空间高绿覆率。所包含的3个因子,是消费者密切关注的购房因素,拥有一处高绿覆率、低密度开发和超宽栋距的房产,是每个消费者的心愿。④因素构面4:永续经营管理。从包含的4个因素进行分析,这都是和永续经营理念相关。维护环境,风格简朴,在指定地点放传单,主要是为了节约资源,可以永续发展。⑤因素构面5:保持生态平衡。保留原有的水系和原有的绿地.能够减少在建房的过程中对大自然造成的直接破坏。⑥因素构面6:网络电缆E化美化。在当今社会中,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生活上的便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道路拥挤带来的麻烦,减少了交通废弃物排放。

(4)因素构面的得分隋况

通过SPsS软件中的数据转换功能.对所得到的6个因素构面的权重求平均值,再对203个样本进行汇总后.可得到6个因素构面的得分排名情况(见表6):第一是舒适的物理环境,第二是网络电缆E化美化,第三是开放空间高绿覆率,第四是节能环保生活,第五是永续经营管理,最后是保持生态平衡。

篇4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学习的行为理论中的三种类型,并且重点探讨了社会学习理论在市场营悄中的作用,以求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述

市场营销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营销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和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市场营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市场。对于产品生产企业而言,透彻分析影响目标市场购买行为的有关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广告、奖励等促销策略致关重要,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是指人类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研究生院营销学副教授雷戈里卡彭特认为:“未来的市场营销观念将突出消费者学习、品牌观点决策及竞争优势等特征。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恰当使用学习理论诱导消费者注意和产生购买动机有积极的意义

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知觉、注意、态度、兴趣、体验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以及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从行为理论考察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介绍社会学习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商家的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支持,也希望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消费者行为提供更广的视角。

2.三种类型学习的具体应用

学习的行为理论(behaviorl theory of learning)涉及的是可观察行为的变化,强调在个体生活的环境中外部条件的作用。包括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和社会学习三类。

2. 1经典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 , 1849一1936)通过研究狗的消化而发现。

2.1.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的程序

(1)条件反射建立之前,狗对食物产生条件反射,对铃声则无反应。

(2)条件反射建立中,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出现,引发狗的无条件反应。

(3)条件反射建立后,狗对铃声产生反射,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2.1.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在营销中的一些启示

首先,避免消极情绪产生,促使顾客恰当使用泛化和分化。在某些情境下,消极情绪可能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习得。如果一个顾客在一次消费中发生了不愉快,他可能会对这家超市、这种品牌的商品,甚至与他接触的售货员产生厌恶的情绪,进而影响他的再购买行为。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我们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其次,将消费行为与积极情绪结合。例如,我们可以将自己经营的商店、超市按照人们的审美需求布置得舒适、温馨。顾客逐渐“爱屋及乌”,将来自环境的偷觉与消费行为之间建立联系。

2. 2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指通过对人的积极行为进行奖励而发生的学习,它的结果是增加或降低人们学习的频率。斯金纳认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2. 2. 1奖励的方式

操作性条件作用比经典性条件更常见,我们如何利用它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呢?那就是我们应采用奖励来强化顾客的消费行为,奖励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

(1)连续强化,顾客的每次消费行为都得到强化。如买一送一活动。

(2)固定比率强化,当顾客的消费金额或购买的产品达到一定数量时得到一个刺激。如消费满XX元送XX。

(3)固定时距强化,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得到强化。如在淡季一些商家采取降价等促销方式来吸引顾客。

(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得到强化,但时间间隔不确定。如在一些重大节日(国庆节、劳动节、中秋节)搞促销活动。

2. 3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替代学习。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指通过观察他人对刺激的反应从而使自身获得相应的知识、行为的过程。个体的消费行为主要受相关群体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消费者本人,还要关注相关群体,那么哪些人会成为相关群体呢?主要包括卓越、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以及类似的人两类。促使消费者获得新的我们期望的消费行为,同时表现这种行为,这是我们营销者努力的目标。

3.社会学习的应用

上文已经提到两类人会成为相关群体:

(1)卓越、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

这类群体也称渴望群体,指有共同目标和志向,在实现志趣过程中互相影响的群体。如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这类群体虽然影响强度不大,但是影响面比较广。所以企业在选择广告促销时,都喜欢找名界名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过去我们都把名人作为一种纯精神的偶像来敬仰,现代的名人则更多体现一种商业价值。除了极少数“追星族”之外,普通百姓也会对名人表现出一种热情,这种热情更多是一种消费性质的,它可以而且事实上已经被转化为生产和商业活动。 (2)类似的人

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也会成为榜样。“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口碑营销作为营销传播的一种有力方式,其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消费者的愉快购买行为不仅影响他本人的再购买,也会影响他周围顾客的购买行为。而且消费者购买的许多产品是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购买的,或作为礼品、或作为公用品。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是家庭成员共同协商的结果,在共同支配型家庭是这样,其实即使在各自自主型家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这样家庭成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就构成了消费者的“购买组织”。

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提高每位顾客的满意度,争取更多高满意度的顾客,建立起高度的顾客忠诚,这也是企业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率的关键。

3. 1社会学习的发生

(1)注意(attention )

当学习正在发生时个体需要关注学习的行为。注意指从大量的信息中,我们选择一些元素并且进一步加工它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赋予元素以意义。营销者要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尽可能让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欲售产品上。

(2)保持(retention )

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为了使消费者能更好地保持我们希望他们模仿的消费行为,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法促进这种结果的发生。

(3)动机(motivation )

指提高机体和指导行为趋向一个目标的特定内在需要和欲望。个体要有动机去模仿他观察到的行为,动机可分为生物因素的和社会因素的。在营销中,我们要结合动机的不同种类,按照产品的各自特点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4)模仿的潜力(potential of modeling)

指个体在身体、心理、情绪上有能力达到期望的行为。我们给还未脱离贫困的消费者看“宝马”的广告,能期望他们购买吗?

3. 2社会学习的启示

(1)将消费者的注意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方。注意具有选择性,弗洛伊德认为:遗忘的原因是压抑说,我们趋向注意使我们愉快的事件,而压抑使我们痛苦的事件。每一天消费者通过不同的通道感觉到成千上万的信息,每个信息都试图劝告、说服和改变他们,但只有极少数信息会被进一步加工。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注意的选择性特点合理安排户外广告的位置、电视广告的播出时间、人员推销的地点、报纸广告的版面,当然这也是在考虑销售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的。

(2)合理激绪。热情是可以传染的,无论我们自己,还是我们产品的代言人以及展示给公众的广告形象都要有对自己品牌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传递给消费者,促使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产生同样的感受,据此我们在邀请名人做广告时,也要考虑名人的形象和我们产品的特点是否符合,名人广告的效果受名人可信度的制约,企业选择名人做广告时,应从专业性、吸引力、品德和名人与商品的一致性四个方面考虑所选择的名人是否合适,以提高广告的效果。

4.小结

篇5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学习的行为理论中的三种类型,并且重点探讨了社会学习理论在市场营悄中的作用,以求为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概述

    市场营销指个人或群体通过创造并同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营销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取决于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程度和交换过程的管理水平。

    市场营销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市场。对于产品生产企业而言,透彻分析影响目标市场购买行为的有关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广告、奖励等促销策略致关重要,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学习是指人类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研究生院营销学副教授雷戈里卡彭特认为:“未来的市场营销观念将突出消费者学习、品牌观点决策及竞争优势等特征。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恰当使用学习理论诱导消费者注意和产生购买动机有积极的意义

    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半个多世纪以来出现了大量研究成果,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心理学的认知理论和动机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知觉、注意、态度、兴趣、体验和记忆等认知过程以及研究消费者购买动机,从行为理论考察消费者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介绍社会学习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从而为企业、商家的营销活动提供理论支持,也希望为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消费者行为提供更广的视角。

2.三种类型学习的具体应用

    学习的行为理论(behaviorl  theory  of  learning)涉及的是可观察行为的变化,强调在个体生活的环境中外部条件的作用。包括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和社会学习三类。

    2. 1经典性条件作用

    经典性条件作用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由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pavlov , 1849一1936)通过研究狗的消化而发现。

    2.1.1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的程序

    (1)条件反射建立之前,狗对食物产生条件反射,对铃声则无反应。

    (2)条件反射建立中,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出现,引发狗的无条件反应。

    (3)条件反射建立后,狗对铃声产生反射,听到铃声就分泌唾液。

    2.1.2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在营销中的一些启示

    首先,避免消极情绪产生,促使顾客恰当使用泛化和分化。在某些情境下,消极情绪可能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习得。如果一个顾客在一次消费中发生了不愉快,他可能会对这家超市、这种品牌的商品,甚至与他接触的售货员产生厌恶的情绪,进而影响他的再购买行为。因此,在营销过程中我们应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其次,将消费行为与积极情绪结合。例如,我们可以将自己经营的商店、超市按照人们的审美需求布置得舒适、温馨。顾客逐渐“爱屋及乌”,将来自环境的偷觉与消费行为之间建立联系。

    2. 2操作性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又称工具性条件反射。指通过对人的积极行为进行奖励而发生的学习,它的结果是增加或降低人们学习的频率。斯金纳认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接着给予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

    2. 2. 1奖励的方式

    操作性条件作用比经典性条件更常见,我们如何利用它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呢?那就是我们应采用奖励来强化顾客的消费行为,奖励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

    (1)连续强化,顾客的每次消费行为都得到强化。如买一送一活动。

    (2)固定比率强化,当顾客的消费金额或购买的产品达到一定数量时得到一个刺激。如消费满xx元送xx。

    (3)固定时距强化,在固定的时间间隔后得到强化。如在淡季一些商家采取降价等促销方式来吸引顾客。

    (4)可变时距强化,在一定时间间隔后得到强化,但时间间隔不确定。如在一些重大节日(国庆节、劳动节、中秋节)搞促销活动。

    2. 3社会学习

   社会学习又称观察学习、替代学习。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指通过观察他人对刺激的反应从而使自身获得相应的知识、行为的过程。个体的消费行为主要受相关群体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消费者本人,还要关注相关群体,那么哪些人会成为相关群体呢?主要包括卓越、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以及类似的人两类。促使消费者获得新的我们期望的消费行为,同时表现这种行为,这是我们营销者努力的目标。

3.社会学习的应用

    上文已经提到两类人会成为相关群体:

    (1)卓越、受人欢迎和尊敬的人

    这类群体也称渴望群体,指有共同目标和志向,在实现志趣过程中互相影响的群体。如影视明星、体育明星,这类群体虽然影响强度不大,但是影响面比较广。所以企业在选择广告促销时,都喜欢找名界名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过去我们都把名人作为一种纯精神的偶像来敬仰,现代的名人则更多体现一种商业价值。除了极少数“追星族”之外,普通百姓也会对名人表现出一种热情,这种热情更多是一种消费性质的,它可以而且事实上已经被转化为生产和商业活动。

   (2)类似的人

    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也会成为榜样。“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口碑营销作为营销传播的一种有力方式,其日益增强的影响力正在被人们重新认识,消费者的愉快购买行为不仅影响他本人的再购买,也会影响他周围顾客的购买行为。而且消费者购买的许多产品是为家庭中其他成员购买的,或作为礼品、或作为公用品。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是家庭成员共同协商的结果,在共同支配型家庭是这样,其实即使在各自自主型家庭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这样家庭成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就构成了消费者的“购买组织”。

    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提高每位顾客的满意度,争取更多高满意度的顾客,建立起高度的顾客忠诚,这也是企业占领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效率的关键。

    3. 1社会学习的发生

    (1)注意(attention )

    当学习正在发生时个体需要关注学习的行为。注意指从大量的信息中,我们选择一些元素并且进一步加工它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赋予元素以意义。营销者要减少无关刺激的干扰,尽可能让消费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欲售产品上。

    (2)保持(retention )

    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贮存和巩固的过程。为了使消费者能更好地保持我们希望他们模仿的消费行为,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法促进这种结果的发生。

    (3)动机(motivation )

    指提高机体和指导行为趋向一个目标的特定内在需要和欲望。个体要有动机去模仿他观察到的行为,动机可分为生物因素的和社会因素的。在营销中,我们要结合动机的不同种类,按照产品的各自特点诱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4)模仿的潜力(potential  of  modeling)

    指个体在身体、心理、情绪上有能力达到期望的行为。我们给还未脱离贫困的消费者看“宝马”的广告,能期望他们购买吗?

    3. 2社会学习的启示

    (1)将消费者的注意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方。注意具有选择性,弗洛伊德认为:遗忘的原因是压抑说,我们趋向注意使我们愉快的事件,而压抑使我们痛苦的事件。每一天消费者通过不同的通道感觉到成千上万的信息,每个信息都试图劝告、说服和改变他们,但只有极少数信息会被进一步加工。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注意的选择性特点合理安排户外广告的位置、电视广告的播出时间、人员推销的地点、报纸广告的版面,当然这也是在考虑销售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的。

    (2)合理激绪。热情是可以传染的,无论我们自己,还是我们产品的代言人以及展示给公众的广告形象都要有对自己品牌的热情,并将这种热情传递给消费者,促使消费者对我们的产品产生同样的感受,据此我们在邀请名人做广告时,也要考虑名人的形象和我们产品的特点是否符合,名人广告的效果受名人可信度的制约,企业选择名人做广告时,应从专业性、吸引力、品德和名人与商品的一致性四个方面考虑所选择的名人是否合适,以提高广告的效果。

4.小结

篇6

论文摘要:了解消费者行为是正确制定企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墓础。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实施理性消费行为时,会受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他人对消费行为的评判以及消费者对自身控制消费行为程度的判断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三方面因素又各有其决定因素。企业在市场营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采取相应的营销措施。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是近年来市场营销学中新出现的、对消费者理性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的重要理论。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在新产品市场投放、消费者态度转变、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引起了众多厂商和管理学者的共同关注。

一、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总共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消费者的消费意向.这直接决定了消费者如何采取消费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影响消费者意向的因素,包括:消费者对产品的态度;他人认为消费者应该采取何种消费行为.这相当于他人对消费者提出的消费“规则”(norm);消费者对自身控制消费行为程度的判断。消费者意向与这几方面的因素呈正相关,即消费者对于特定产品的态度越积极,来自他人的“规则”越鼓励消费者购买某产品.消费者越趋向于判断自己能控制针对该产品的消费行为.其购买该产品的意向就越强烈。第三个层次是对以上态度、“规则”、判断等诸方面发生影响的因素分析。具体而言:态度由消费行为给消费者带来的总利益(而不仅仅是经济利益)所决定,某一消费行为消费者带来的总利益越多,消费者采取该消费行为的态度就越强烈;“规则”由他人对产品的主观评价所决定,评价越积极.“规则”就越偏向于促进消费者购买该产品;对消费行为可控程度的判断则由消费者实现特定消费行为的信心所决定,消费者越相信自己能够实现某一消费行为,就越感觉对消费行为具备控制权,从而购买该产品的可能性就越大。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的三个结构性层次呈递进的逻辑关系,而影响消费者消费决策的根本因素是第三层次的因素,即消费者得到的总利益、来自他人的产品评价和消费者实现消费行为的信心,这些因素构成了整个理论框架的核心。该理论具体图示如下。

二、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启示我们,改变消费者意向是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引导的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而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营销就必须牢牢围绕消费者态度、消费者周围人群针对产品的主观评价、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自主控制程度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把市场营销能力投放在其他活动或者流程上,由于抓不到顾客意向转变的关键.只能造成厂商资源的浪费。为此,有效的市场营销要求厂商做好如下工作。

(一)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进行科学测童.有的放矢地开展营销互动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非常重视对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动机的关键因素进行测量.认为这是开展营销活动的基础,并以李克特量表为基础发展出了一套完善的测量技术。

1,消费者总利益测量。该测量指标包括两项具体内容。一是消费者为某一商品支付现金数量的心理感受.间卷上相应的问题为:“如果我购买该商品,我将支付大笔现金”,依照李克特量表的要求消费者的答案共有五种:非常可能,比较可能,一般,不太可能。很不可能。接下来问卷继续询问:“为该商品花费这么多现金是一个好的选择吗?”答案亦排列五种:非常好,比较好一般.不太好,很不好。结合这两项测量内容我们可以估计出消费者对于某一具体购买行为的总收益。

2.他人参考意见影响程度的测量。该项目亦运用问卷测量两个相关联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我的朋友认为我应该购买该商品”,第二个问题是“我将按照我朋友的意见购买该食品”。然后对消费者的回答分五个等级进行测量。

3.消费者控制消费行为信心的测量。该项目同样测量两个相关间题。其一是测量消费者获得和使用特定商品的便利性;其二是测量在该便利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消费者获取该商品的信心。问题的答案同样依照李克特量表的要求分为五个等级。

(二)实现顾客价值(customer value)最大化,有效牵引消费者态度

根据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态度取决于消费该产品的“投入一产出”比。因此.只有比竞争者提供更高的顾客价值,厂商才能燕得消费者对该产品的积极态度。具体来说,厂商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创造更高的顾客价值:

1.引进“总价值一总成本”理念指导自己的经营活动。根据该理念,顾客在消费某一产品时,所获收益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享受的相关服务,以及社会符号(比如产品为消费者带来的社会身份标志功能)、心理愉悦等方面的价值;顾客付出的成本不仅包括金钱,而且还包括时间、精力和情感;顾客的纯收益为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这启示我们,要从多方面而不仅仅局限在产品本身考察消费者的收益和成本。许多企业只关注产品质量而忽略了顾客的其他价值需求,以为有了好产品就一定能够燕得市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产品价值只有在市场中众多产品质量存在很大差异时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目前的市场情况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众多厂商提供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上越来越接近,产品同质性不断增强,如果仅仅在产品质量上与对手竞争,必然局限企业在其他方向的竞争能力,导致企业竞争力越来越低下。价值的多样性启示我们,在保证产品较高质量的同时,企业还可以在服务、顾客关系、顾客体验等多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差异性价值,在市场竞争中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这种差异性的竞争策略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企业吸引消费者的主要竞争手段,为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利用整合营销减少消费者价值流失。整合营销把整个市场营销过程视为一个大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购买、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都应该围绕顾客需要这个中心而展开。只有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实现顾客价值的最大化,从而促成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积极态度。但是,这些环节的发展往往不平衡,存在所谓“短板”现象,而企业管理层常常错误地认为只要营销过程基本正常就能保证顾客价值的实现,忽略了对这些短板的改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消费者虽然很难记住营销过程的优点,但是对其暴露的缺点却非常敏感。一些细微之处的失误往往能抵消全部营销活动的努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追求营锣程中每个环节的优化、进而使得顾客价值最大化,应成为企业的首要选择。

3.消除价值坠距(Value Gap)。价值坠距是厂商在为顾客提供价值时,因为各种原因而发生的与顾客实际要求价值之间的偏差。价值坠距总共包括四种,一是顾客要求的价值与厂商所理解的顾客价值的偏差,即企业没有真正了解顾客的价值诉求;二是厂商所理解的顾客价值与厂商制定的创造这些价值的制度之间的偏差。换言之,即使厂商准确了解了顾客价值诉求,这些诉求是否反映在了厂商的具体管理制度上?三是厂商的管理制度与制度执行的偏差;该偏差关心的是:有了好制度,能否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而不使制度成为一纸空文?四是制度执行与消费者沟通的偏差,即厂商在为顾客创造了足够价值并提供给顾客后,能否及时有效地提醒、告知顾客已经为他们做的工作?以上四个方面的坠距环环相扣,有如电路中的“串联”,只有当四个坠距全部减少到最低程度,顾客价值才能最大化。

(三)有效运用社会传播,努力在消费者周围的人群中形成对产品的积极评价

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周围的人群关于产品的主观评价对消费者采取何种消费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个体处于信息不完备而又必须对某个消费行为进行决策时,来自其他社会成员尤其是交往密切成员的参考意见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对消费者产生影响的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1.利用消费者的社会网形成产品积极评价。所谓社会网是消费者通过社会交往而建立起来的人际交往网络,本质上是社会成员间的信任关系。中国社会是人际关系取向比较强烈的社会,在商业活动中熟人、朋友之间的情感联系往往比正式的社会契约关系更加得到人们的信赖和认可。由于网络中信任关系的存在,在社会网中传播产品信息能比较迅速获得消费者认同,节省交易成本,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忠诚消费群。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社会网对于市场营销的促进作用,向社会网的建购、维护和扩展投人资源,以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2.重视组织和社区“关键人物”在产品评价方面的引导作用。消费者一般都生活在某个组织或社区中,而每个组织和社区都存在由高到低的社会分层,居于较高地位的成员因为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而成为关键人物,他们是其他成员在消费行为上模仿和跟从的对象。由于这些人生活在消费者身边,对消费者的影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他们的言行比来自报纸、电视等媒体的间接信息能更有效地影响消费者的产品评价。因此营销活动应该重视对关键人物的研究,在他们中间首先传播、培育对于产品的积极态度,并形成“关键人物带动较重要人物、较重要人物带动一般成员”的产品信息传播链,在营销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产品广告宣传中处理好定位理论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关系。定位理论强调产品宣传应该高度针对目标顾客群而进行,认为广告宣传的精确性是市场宣传成功的关键。然而,这样做的市场效果有时并不明显。一些针对小众市场的企业以专业媒体为主传播产品信息,历时长、花费大,但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却长期低迷。失误的原因在于未能正确理解定位理论与社会关系理论的辩证关系。定位理论并没有错,但是目标顾客群井非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会时刻受到他人关于特定产品评价的影响。当他们准备购买的是高档汽车、珠宝手饰等具备“社会炫耀”功能(换言之以他人的偏好为取向)的产品时,他人的意见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也是为什么许多针对某一狭小消费群生产的产品却常常在大众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并获得成功的原因。社会关系理论强调产品宜传不仅考虑对具体受众群施加影响,还要考虑整个社会关系对他们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位理论的不足。因此,企业在以目标顾客群为中心宣传对象的同时,应该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兼顾其他可能对目标顾客群施加影响的社会成员,有时甚至可以把经销商、政府纳入宣传范围,这样能比仅仅对目标顾客群进行产品宜传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单重顾客选择,提高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控制能力

国外的营销学者曾经对劝导人们献血的公益性营销活动进行过研究,发现如果让献血者一定程度上控制献血过程,如让他们自己决定抽取哪只手臂的血,抽取量为多少,以及抽取的血液供哪类病人使用等,会大大提高他们志愿献血的积极性。相关研究还表明,在经济收人确定的情况下,提高消费者对消费行为的控制能力是促进销售量上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都从实践上证明了提高消费者控制消费行为的程度对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消费者控制消费行为的能力,企业应开展如下工作:

1.围绕信息、地点、时间三要素作好营销服务,保证商品的可获得性。该方面工作的核心就要保证消费者在需要某商品时,可以及时获得该商品的信息,并能在其希望的时间、地点方便地购买到该商品,使得消费者信息搜寻的成本和购买过程成本降至最低。企业应该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等手段随时向消费者公布商品信息,销售终端的设立应力求贴近消费者居住与工作的地点,并且尽量延长服务时间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国外有些汽车配件公司为了保证高质量的营销服务,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开通热线服务电话,并保证在顾客发出需求信号24小时内无条件解决顾客的困难。当有些顾客的汽车在边远地区如沙漠中抛锚时,公司会紧急调动直升飞机为其空投零配件和修理工具。

2.适当拓展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发展灵活制造,保证商品的可选择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个性呈明显上升趋势,需求日趋多元化、个人化,这就要求产品线的宽度和深度都应适当拉长,让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都能够在企业的产品线中找到自己满意的产品。此外,企业还应发展灵活制造能力,为不同需求的消费者量身定做,最大限度为他们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企业不仅能满足消费需求从而吸引、保留顾客,还有助于企业随时掌握消费者动态,发现乃至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威得市场先行者优势。

3.视顾客为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让顾客参与企业决策。企业的所有威利都来源于顾客,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的顾客能力竞争阶段是市场竞争的高级阶段。顾客参与企业决策、从而使得顾客意见转化为企业经营方针从根本上是最适应该竞争阶段的竞争手段之一,它不仅大大减少了企业经营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而且满足了顾客自尊的需要、控制消费过程的需要,对培养忠诚顾客极为有利。国外有些零售集团的决策机构中有专门的顾客代表,这些充当了消费者代言人的角色负责向企业传达他们所收集的消费者诉求,并参与诸如服务标准、购物环境、营业地点等具体经营性事物的决策,甚至连过去一直认为应该由企业独家决定的商品价格也开始征求他们的意见,以至在发达国家近年来出现了顾客和零售企业共同制定价格的新的定价策略一分享价格策略((share price strategy)并开始得到普及,成为零售企业重要的竞争工具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运用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是消费者计划行为理论的解释重点。一般来看,该理论探讨的重点是消费者针对特定产品的决策行为,但是对消费者在同类产品的各个产品之间如何进行选择的解释力相对较弱。换言之,对于某类产品的购买行为,该理论关注的是消费者买还是不买的问题,消费者具体买什么不是该理论注意的焦点。

篇7

关键词: 三网融合;使用意向;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01603

0 引言

随着三网融合第二批试点确定,三网融合将在全国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三网融合是对有线电视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技术改造,能提供话音、数据、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综合应用服务,不但会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将促进中国社会信息化进程。

在消费者的角度,人们对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购买行为是影响其推广的一个关键环节。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研究,应该首先掌握他们的使用意向,因为它是预测行为最重要的因素,意向是人们为实现某行为而愿意付出的努力程度。在研究使用意向方面,Davis提出了技术接受模型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解释人们的计算机使用行为,是用户采纳信息系统研究领域中最有解释力的模型之一。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也被认为是研究消费者采纳最有影响理论之一。另外消费者的感知风险会对其改变或取消决策产生影响。消费者在做决策时往往不是将感知价值最大化,而是减少其感知风险,风险是未来不确定的遭遇或花费,对消费者行为的解释很强。

在我国三网融合研究领域,虽然针对三网融合的学术研究成果较多,但多是从广电或电信领域出发来探讨如何开展三网融合,而且有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产业内部或是体制问题上。因此本文尝试根据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特点,结合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和感知风险从消费者角度建立三网融合应用服务使用意向模型,试图通过实证调查数据,检验模型中的变量对消费者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1 研究理论和假设

1.1 技术接受模型

Davis在理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基础上,提出技术接受模型。该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信息系统用户的行为意向研究,TAM认为决定系统使用的是行为意向,行为意向由使用态度和感知的有用性共同决定,态度指个体对特定行为喜欢或反感的程度,受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的影响,其他因素通过影响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进而影响态度、行为意向及至消费者接受新技术和新系统。Lee等对1986至2003年间对用TAM进行的101项研究做了元分析,TAM理论具备充分的实证检验。

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的新型业务模式,所以人们的参与是一种信息系统使用行为,消费者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初期,普遍缺乏对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认知和体验,更多是考虑能否带给他们很多的收益,消费者使用该应用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他们认为这项应用服务有用,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就会对该应用服务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从而产生使用服务的行为意向。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感知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有用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态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H2:感知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有用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H3:感知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易用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态度有正向显著影响。

1.2 计划行为理论

1975年Fishbein和Ajzen提出了理理论,核心是行为意向。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行为意向,即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指人们对行为正面或负面评价,执行行为的态度;主观规范指人们对从事某行为的社会压力感知,压力来自于对他有重要影响的人认为是否应该从事该行为的看法。消费者计划购买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时,重要的人对其行为持有积极的态度且肯定该行为时,他的行为意向就会很强烈。

Ajzen阐述的计划行为理论对理理论进行了扩展,加入非意愿控制的变量感知行为控制。Kraf等指出感知行为控制是人们完成某行为的信心,信心来源于完成行为的能力、成本、时间等感知。当人们对某行为有正面评价,并且感知到该行为在他控制之下,行为意向就会很强烈。

根据TPB理论,本文提出:

H4:主观规范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H5:感知行为控制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TAM和TPB理论都认为,人们的行为意向受他们对该行为的态度决定,在现有的实证研究中,此理论得到很好验证,因此本文提出:

H6: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态度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

1.3 感知风险理论

Bauer将感知风险从心理学引入消费者行为研究,他认为消费者行为可能产生无法预期的结果是感知风险产生的原因。Stone et a1认为感知风险是对损失的预期,其程度越大消费者感受到的风险就越大。本研究采用Stone等的观点,将消费者的感知风险定义为:消费者对三网融合应用服务购买行为可能带来的各种后果的主观预期。

大量研究证实了感知风险对购买态度有负向的影响。如果感知风险增加,那么购买态度降低,在三网融合市场初期更可能出现市场不规范、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消费者对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感知风险可能较高。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是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与财产是否会被盗用窃取等感知风险因素过高也会直接影响对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态度,所以,本文提出:

H7:感知风险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态度有负向显著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和感知风险理论提出适合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使用意向模型,如下图。

2 研究设计

2.1 问卷设计

为了验证假设,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来搜集数据。我们在参考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三网融合的特性,对变量的量表进行借鉴和再设计,形成本研究的测度量表,共 23个题项,采用Likert5分量表(5=“完全同意”,1=“完全不同意”)。在正式调研之前,我们发放了 40 份问卷进行预调查来保证问卷内容效度,在被试者完成问卷后,和他们进行交流,根据反馈,剔除3个题项,修正3个题项,确定了最终量表。各变量文献来源如表1所示。

2.2 样本数据收集

笔者通过在重庆及各区县实地调研,发送了300 份问卷,回收271份,其中有效问卷236份,问卷回收率90.33%,有效率为87.08%。(样本基本情况见表2)

样本数据显示年轻人占大多数。21~25岁年龄层消费者比例超出了一半,学生的比例也非常高,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的在半数以上,三网融合在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它的消费主体仍是那些有一定新技术、新思想的人群。并且这些中青年都属于中低收入人群,他们是三网融合应用服务全面拓展更有潜力挖掘的目标消费群体,研究他们的采纳行为,对于在我国三网融合初级发展阶段,开拓、完善、改进产品与服务具有最为直接的指导意义,所以本文的样本抽样是合理的。

3 数据分析和结果

3.1 数据的信度效度检验

本文通过Cronbach’s α系数对问卷各变量信度进行检验,表三为采用SPSS17.0 作变量信度分析的结果。问卷的整体量表信度0.811,各潜变量的Cronbach’sα 值均大于0.65。表明变量的测量指标具有可靠的内部一致性。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进行检验。对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使用意向实施主成分因子分析,共计提取7个公因子,解释方差达到68.729%。表4为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交叉变量的因子载荷都没有超过0.5 ,区分效度良好,关联的变量因子载荷值都大于0.5,收敛效度良好。

3.2 假设验证和结果

假设模型采用LISREL8.7 进行验证,相关系数作为输入。基于拟合函数的指数χ2/d f =1.390 小于2 ;近似误差指数RMSEA=0.041,小于0.05,拟合很好;比较拟合指数CFI=0.978、规范拟合指数NFI=0.930、非规范拟合指数NNFI=0.973、拟合优度指数GFI=0.917均在0.9 以上。可以看出模型的拟合结果很好。假设模型的路径系数、T值及验证结果如图2所示。

4 数据分析与建议

从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感知行为控制(0.27)对消费者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意向正向影响最大,而感知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易用性(0.44)对使用态度的正向影响最大,其次是感知有用性(0.28),并通过使用态度最终影响使用意图。三网融合应用服务在中国处于探索阶段,企业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提高与易用性、有用性和感知行为控制相关的服务质量上,如改善服务内容、开发更易操作更适合消费者使用的业务、提高用户的使用能力、简化服务流程、加快对用户所需服务的反应速度等。

假设2感知有用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意向有正向显著影响不成立,而且感知有用性通过态度间接影响使用意向的影响系数为0.0644(0.28*0.23),影响程度较小,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是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通过技术改造而达到业务的融合,这些单独的业务已经被消费者熟知并长期使用,所以消费者期望更多的是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易用性而不是它的有用性。

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态度(0.23)会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意向,对企业来说,如何让消费者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持有正面态度至关重要。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树立更好的品牌形象。研究发现主观规范(0.20)对购买意向的影响正向显著,企业要提高对消费者口碑影响的重视。

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感知风险对使用态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0.17),这表明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风险越小,用户越有动力去使用它。所以还应该强化对三网融合应用服务内部和外部感知风险的防范,确保产品质量,服务宣传做到不欺骗消费者,保障个人的安全性,消除消费者顾虑。

政府应继续推行三网融合的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消费者对使用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的态度是非常积极的,而且其态度影响使用意向的程度也比较大。三网融合即将进入下一阶段的试点与推广,政府应该规范市场的有效竞争,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从而促进三网融合的顺利开展。

5 结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发现有关技术接受模型和计划行为理论的整合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理论分析较多,实证检验较少。本研究提出的模型不仅有理论文献的支持,也得到了实证的验证。因此,对今后两大理论整合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论文的另一个贡献在于根据三网融合应用服务特点,提出了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消费者使用意向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模型中的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影响消费者对其使用意向的关键因素。

本研究打算今后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通过扩大样本容量来提高变量之间的影响作用系数的稳定性,二是对城市和农村消费者的使用意向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 Elliott,Mark A.,Christopher J.Armitage,and Christopher J.Baughan.Us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Predict Observed Driving Behavior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7,46 (1): 6990.

[2]Davis,F.D.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R].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86.

[3]Davis,F.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MIS Quarterly,1989,13(3) : 319340.

[4]Ajzen,Icek.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2,32(4):665668.

[5]Kotler P.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and Control [M].9thed.Canberra: Prentice Hall,1999.

[6] Wood,C.M.and Scheer,L.K.,Incorporating Perceived Risk into Model of Consumer Deal Assessment and Purchase Intent [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1996,23(1),399404.

[7]Mitchell V W.Consumer perceived risk: conceptualizations and models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9,33(1/2) :163196.

[8]Robey,D.Research Commentary: Diversity in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Threat,Promise and Responsibility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6(7):400 408.

[9]M Fishbein,I,Ajzen.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J].Reading,MA:AddisonWesley,1975.

[10]Y Lee,K Kozar,K Larsen.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Past,Present,and Future [J].Communications of the AIS,2003(12) :752780.

[11]Armitage,Christopher J.and Mark Conner.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ssessment of Predictive Validity and “Perceived Control”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99.

[12]Conner,Mark,Rebecca Lawton,Dianne Parker,Kathryn Chorlton,Antony SR Manstead,and Stephen Stradling.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o the Prediction of Objectively Assessed Breaking of Posted Speed Limits [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7,98 (3): 429453.

[13]Ajzen,Icek.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Some Unresolved Issues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 (2): 179211.

[14]Kraft,P.Jostein Rise,Stephen Sutton,and Espen,R?ysamb.Perceived Difficulty i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or Affective Attitude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5,44 (3): 479496.

[15]Bauer R.Consumer Behavior as Risk Taking [M].Dynamic Marketing for a Changing World Chicago: America Marketing Association,1960: 389398.

[16]Stone NGK.Perceived risk: further considerations for the marketing discipline [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3,27(3): 3950.

[17]Miyazaki.A.and Fernandez,A.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vacy and Security Risks for Online Shopping [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1(35):2744.

[18]Bagozzi.Richard.P.,Hans,Baumgartner,andYoujaeYi.State versus ac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n application to coupon usage [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2,18 (4):505518.

[19]Taylor S,Todd P A.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sage: A Test of Competing Models [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1995,6(2):144176.

[20]Davis,F..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J].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21]Choi,H.,Choi,M.,Kim,J.andYu,H.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appliances with a focus on interactive TV [J].Telematics and Infomatics,2003:1611 83.

[22]Venkatesh,V.,Davis,F.D.A Model of the Antecedents of Perceived Ease of Use:Development and Test [J].Decision Sciences,1996,27(3):451481.

[23]武瑞娟,李东进,吴波.中国农民消费者对下乡家电产品的购买意向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01).

[24]赵冬梅,纪淑娴.信任和感知风险对消费者网络购买意愿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0,(03).

[25]廖泽俊,柏琳.基于TAM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篇8

关键词:探索图 网络消费者 认知行为

网络消费者认知行为模型是研究和分析网络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的基本架构。大量文献以理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和技术创新扩散理论(IDT)为研究模型,研究讨论了消费者的网络购物行为。如,程华、宝贡敏运用TRA、TPB、TAM和IDT理论,运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网络购物者的态度、意向和行为模型;刘坤、李红霞根据TRA、TPB和TAM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网络潜在购物者的态度、信念和意向。

模型的建立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基础,如果某一路径缺乏理论依据,则它无法正确解释变量间的因果联系。当前研究文献在初步构建模型时,大多是凭个人经验来设立观测变量。网络消费者行为研究是一个涉及信息技术、消费者行为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个人经验难以保证没有缺漏之处。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索图来寻求更加合理的模型构建方法。

基于探索图的网络消费者认知行为模型设计

探索图是通过研究者对整个环境的观察,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加上充分的想象力,应用更大环境考虑问题的观点,创造出的一张图。该图展示了所有会影响或可能会影响研究主题的因素,同时也反映了因素的关联关系,它的形成是一个集体的创造过程。

探索图用椭圆表示因素、双向箭头表示互动关系、无规则的圈表示同一类的因素、连线连接同一类的因素、椭圆上加一个尾巴表示删去的因素。网络消费者认知行为探索图的绘制过程如下:

(一)初始

根据研究主题或决策问题的需要,召集有关专家对研究主题或决策问题进行讨论。本文涉及四个领域的专家,由电子商务专家主持召集信息技术专家、市场营销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围绕研究主题提出相关讨论(见图1)。

(二)提问

主持人或负责人依据研究的主题或决策的问题提问,让大家思考,具体问题如图2所示。

(三)各抒己见

每个成员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发表看法,如,对如何评价风险企业家及其团队的问题,各人应用个人的知识、经验,已掌握的信息,及其想像力,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提出要考察企业家及团队的责任感、创新能力;有专家认为应该注意其文化背景、管理技能等;有人觉得应该考察其领导能力、管理技能、知识结构等因素。主持人根据每个人的提议在纸上描绘出诸多影响主题的因素,用椭圆表示。图3是初始探索图。

(四)综合分类

待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针对这些椭圆,引导大家对所有的提议因素进行视觉思考,从整体出发,综合相同的、剔除多余的,用连线连接同一类的因素,用无规则的圈将同一类的因素圈起来,对删去的因素在它所在的椭圆上加一个尾巴。图4是根据图3进一步绘制的分类探索图。

(五)类别命名

进一步进行视觉思考,给各个不规则的圈命名。如,商品价格、商品种类、商品性能、商品品牌和商品图片信息都可以归类为商品信息。

这个类别的命名只是一个初始命名,因果关联分析后才能最终命名。

(六)因果关联分析

分析因素之间的因果关联关系,用箭头描述。探索图是创造出来的,而且是集体创造出来的。它的创造过程是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形成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进行因果关联分析时,发现某些因素间存在交叉关联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专家组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仔细分析后认为,实际上存在两种认知模式:存在态度的认知行为模式和缺乏态度的认知行为模式。本文认为,虽然电子商务应用了新技术,但是,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产品时,会根据过去的经验、态度来认知该产品。如果该产品在过去有认知经验,仍然服从存在态度到行为的认知模式;如果该产品本文过去没有认知经验,则服从缺乏态度的认知模式。这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并且进一步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盈利模式。

经过整理,形成了基于网络实物产品的消费者认知行为模型探索图(见图5)和基于网络数字产品的消费者认知行为模型探索图(见图6)。

实证研究后的模型修正

本文的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为了能获得较理想的数据,本文在调查对象、抽样方法、数据特征和模型量表形成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较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

首先对抽样样本进行了初期控制,根据我国一般上网用户的基本构成,将抽样样本按照职业分为两大类:学生和在职工作人员。学生基本上以在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在对样本进行初期的控制后,本文随后进行问卷调查。

本调查采用线下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由于时间、费用和影响力方面的限制,样本主要是以武汉市地区的网络消费者为调查对象。尽管电子商务的发展本身具有较强的跨地区性,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者有一些差别,但从总的方面考虑,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不是很大,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区域的特大城市,该地区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此次问卷共发放了6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2份,回收率为77%。本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信息、关于实物产品和关于数字产品。

为了更好地修改问卷内容的清晰性、可理解性和测量项目之间的预判,本文基于相关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通过专家的评判,对问卷的内容进行评价和给出相关建议,并结合专家组给出的建议,对论文的问卷进行可行性的修改。专家组认为,购物习惯实际上与心理预期有一定的重合,因此去掉该因素。

运行Lisrel8.7后得到修正模型,如图7、图8所示。

结论

现代科学研究一般都具有多学科、复杂的特点,仅靠个人能力不能保障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探索图方法较好地弥补了这种缺陷。在模型的初步构建阶段,探索图方法在面对模型中的大量复杂因素时,能有效地梳理影响因子间的因果关联关系,从而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工具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本研究首先运用探索图工具,充分利用专家的智慧,发现网络环境中,消费者的认知行为实际存在两种模式:有明确态度和无明确态度,态度的有无决定了认知行为的不同,并分别构建了网络环境中实物产品和数字产品的消费者认知模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验证前文提出的网络消费者认知行为模型。最后,得到了修正的网络环境中实物产品和数字产品的消费者认知模型。

参考文献:

1.程华.个体差异与消费者接受网上购物—基于杭州样本的实证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博士论文,2003

2.刘坤.基于电子商务环境的潜在网络购物者行为研究.西安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

3.刘枚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4

4.孙思.BtoC电子商务模式下的消费者行为分析.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5.徐绪松,吴强.管理科学的前沿:复杂科学管理[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5-5-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