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17:59: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学艺术设计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 毕业论文 指导方法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每个艺术设计类毕业生的必经之路,也是他们这四年来设计学习生涯的一个总结。对于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这一特殊群体来说,论文与设计往往使他们绞尽脑汁,烦恼不已。那么,艺术设计系的教师如何指引他们交上满意的答卷,为四年的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呢?我结合实践教学经验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适合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的论文指导方法。
一、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总结出了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类的毕业生在论文方面存在着以下种种问题。
1.有一小部分学生重设计而轻论文。
这与许多学生头脑中存在着重设计轻论文的观念有关,平时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论文无关紧要,只要设计能过就行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是设计师,不屑于将自己的设计理念、构思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认为艺术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有的学生不按规定的时间完成初稿,对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不予以理会,从而使毕业论文的质量不高。
2.大部分学生文化底子弱、写作功底差。
大部分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对于论文有心无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高考中属于艺术类考生,总体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学后,大部分时间都侧重专业技能学习,对《艺术概论》、《中外设计史》等专业文化课程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理论功底较差。如有一学生论文题为《浅谈中外卡通发展史》的论文,首先这个选题就有假、大、空的潜在问题,中外卡通发展史本身已经是一门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这些事实是一些真实性的记录,而不是谈出来的,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国和国外,而国外包括各个大陆上的国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场景、剧本等,题目选题范围太大,自然就难以写得详细,从而产生了空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写作基本功底差,语言表达不清晰,结果论文颠三倒四、牛头不对马嘴,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对自己所要论述的观点不能从几个方面分清条理来论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谈“古代龙凤纹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运用”,重点应在“运用”上做文章,但学生却用大半篇幅来解释什么是“龙凤纹”、“龙凤纹的由来和历史”,等等,而对龙凤纹究竟如何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却聊聊数字,草草结束,还没说到重点就没有下文了。
二、民办院校艺术设计类论文指导探索
针对民办综合性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教学指导实践,我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
1.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提高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这一点对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来说尤其重要。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端正学生对毕业论文无所谓这一错误认识,让他们了解到毕业论文质量如何会影响整个毕业设计过程。
2.加强写作训练。
可以结合专业课学习,进行针对性的小论文,重点在于寻找相关资料和建立个人论点,对论文字数和规范性要求不高,但应符合论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装设计课程为例,学生独立确定主题、选择材料、制作1―2套包装成品;以论文形式完成相应的课程报告。具体报告可能包括“设计背景、设计构想、设计形式、材料应用、后期问题、市场定位等”。通过应用和分析促进学生对设计基本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够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对待设计,对于学生独立参加各种比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顺利完成相当有益。另外,文献检索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找学术资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级阶段有必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3.实行理论与实践现结合的模式。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让论文内容更充实,同时也是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应当实行理论结合实践的操作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完成与设计紧密结合、息息相关的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在论文中大篇幅是对自己设计的一个阐述,相当于一个完整版的设计说明。这个设计说明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体要求与普通本科论文要求相同。这种模式通过对作品的创作过程、构思和材料等方面进行阐述,形成论文,由于都是自身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因此说明详尽、到位,能够很好地阐释设计思想,不仅可以弥补毕业论文无话可说,毕业设计说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袭现象,提高毕业生论文与设计质量。
4.加强指导环节。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的指导十分重要,只有在论文写作的各个阶段及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才能避免走弯路。如:选题时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要大小合适,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时主要从调整结构、充实内容、修改文字等方面进行。
总之,民办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殊性,作为艺术设计系的教师,我们应当因材施教,针对其特殊性制订特殊的指导方法。毕业论文与创作的指导不是一成不变、完全一致的,每个高校需要不断地改革、尝试、总结,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苏凤,王兴亮.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思想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
[2]田蓉辉.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教学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0,(08).
艺术设计 研究生 文化史课程
一、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目标与意义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较为系统地学习了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专业技能课程,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重点是开阔艺术视野、增强文化底蕴、深化设计思想。学生只有全面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设计和学术研究潜力才能厚积薄发,成为有可持续发展力的设计工作者和研究者。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中西文化史”课程列为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主干学位课程,自2005年开始已经连续开设7年。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主体为艺术设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包括环境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装潢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本课程以历史发展为基础,以中外传统文化艺术为载体,以时间和空间为脉络线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世界文明发源地的国家、民族所创造的优秀文化艺术成果,着重分析社会、文化、思想、宗教的因素在艺术作品上的反映和对艺术创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文明发展历史、中外思想文化、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学的意义在于提高研究生的人文艺术修养和设计创作水平,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成为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面向世界的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二、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内容与侧重点
中西文化史课程是高等院校文史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文史专业学生一般有中外历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等选修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还具有一定的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古代文献等方面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这些专业中,中西文化史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章节分列细致,课时量大,教材有相当深度。而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则要结合专业特点、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层面、接受程度等因素,在教学内容讲授、教学侧重、教材选用与编写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本科一般系统学习过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设计史课程,有些学生还具备一些中外建筑史、园林史、装饰艺术史等艺术史论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设的中西文化史课程要与学生此前的知识结构既相联系又有区别,不能重复已熟知的内容,要在原有基础上加深理论分析与阐述,并进行内容上的拓展,补充学生在本科阶段所欠缺的知识。由于课时较之文史专业要少很多(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开设此课只有32课时),在内容设置上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笔者结合上述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教学大纲确定为中国文化史部分以历史年代为线,介绍从史前至明清历代文化。以讲授思想史为核心,重点分析历代思想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影响。西方文化史部分其一是讲授西方文明的源泉――古希腊文化的特点与成就及对后世西方文化的影响;其二是通过中西文化比较介绍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重点比较中西艺术精神与艺术风格的不同。内容设置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避免了泛泛的知识罗列,从思想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历史,最终回到分析艺术风格成因和艺术文化内涵的落脚点上。
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形式与考查形式的探索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层次的教育中存在部分学生轻视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学习,大多欠缺文、史、哲知识的问题。授课、考查方式的单一化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没有直观感受和主动学习的欲望。考查评价方法上以课程论文或考试试卷作为考查形式,易使学生为轻松取得学分而敷衍,写作课程论文过程中抄袭现象严重,或死记硬背教科书和笔记上的考试题目重点进行答题,无法体现学生独立分析和深入研究与理解的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中西文化史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查方式上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其一是课内指导教学与课外自主研究教学相结合。在第一节课上提供给学生课外研习的文献目录,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研读文献与参考书,教师在课上进行纲要式的讲解与重点问题的分析。考查方式中增加写书评和文献综述的环节。这样解决了课时少和内容多之间的矛盾,也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其二是联系历史分析现实,将历史上的重要文化思想或文化现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由学生思考并确定要陈述的话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和演示课件,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演示和提问,大家就此话题发表各自的观点并展开热议。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形式,学生在这样的讨论课上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为今后写作专业研究论文积累了具有新意并言之有物的选题,同时锻炼了分析、表达、辩论能力。学生的演示课件作为考查成绩的一部分。其三是充分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有文字、图片、视频、音乐、动画、整体界面设计,引入大量艺术作品、考古文物图像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陌生和抽象的知识。其四是走出课堂进行直观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实践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将参观考察报告、感想、资料收集作为一份课程作业来完成。
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文化史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这一课题的提出和开展,是为了改变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重视现实功利,轻视学术理论学习研究的不良趋势,通过改革使学生认识到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将每个学生的思想、独立个性和思考研究能力全面地发挥和展现。通过教学探索,树立严谨的学术风气,使学术热情不断高涨,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注:本研究受北京林业大学“211工程”三期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建设计划子项目资助)
【关键词】设计教育 综合类大学
一、机制方面
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必须紧跟现代经济的发展。综合类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不能总跟在艺术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后面跑,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是否为良性,不在于院校中设立什么样的专业、什么样的课程和向学生传授什么样的技能,而在于设计教育的理念与实践的先进性,是否可以引导设计潮流并对我国当代设计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艺术设计这个实用美术学科来说,在综合性院校培养优秀的设计师是完全可行的。
企业的设计活动是产品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大学的设计教育,社会也希望其能够像企业的生产活动一样迅速产生效果。但从社会历史学角度来看,大学的目的如果只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不够的。大学课程中有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两者的融合才能形成大学教育的价值。高素质人才的人文修养主要也是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来培养。在大学的设计教育中,人文学科是必要的素质教育环节。因为设计能够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也是人类活动与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但现状是,大学里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一般都分开开设,基本的通识课程很难反映在专业课程里。在艺术设计的整个环节中,始终需要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课程结构应趋向综合化,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统筹考虑,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在设计教育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产品生产及相关设计制作基本知识和造型的综合能力。大学的设计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只把设计作品能够卖掉的人,而是要培养将设计作为产业技术核心,毕业后可以为我国甚至国际文化发展做出贡献的高素质人才。综合性院校招生考试时,不仅要考察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还要对其文化修养、对设计的爱好程度加以了解,作为其入学考试的必要条件。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音乐类专业“一对一”辅导教学效果明显,艺术设计类同样不能搞大班制教育,一个班一般不超过15人为宜。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人数的控制能够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效率。
二、学生方面
大学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主要包括造型能力与构想能力。设计的造型能力是指通过材料、技术条件来归纳形态的能力;构想能力是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设计出各种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需求的能力。设计专业教育方式会因设计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如果没有知识和经验作为设计的基础,设计师将很难定位设计。所以,为了让学生在各个领域中都能设计出好的作品,必须使其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怎样设定设计中的问题、怎样获得有关设计的知识和资料、图像设计如何构架等。大学设计教育课程结构在不同年级对设计方法的理解也有区分。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主要学习造型表现;三、四年级学生主要培养设计构想力。造型能力是创造形态的能力,包括头脑中想象的能力和将想象传达出去的能力。掌握材料的知识、了解材料特性后会发现造型的条件也会有所不同。在实际的设计中,由于形态是基于各种条件下被创造而出的,所以,在学习造型能力阶段还要训练灵活的思考方式和变通能力。通过文字、图片来记述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和表现图案或立体模型的视觉表现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掌握记述能力和图像表现能力后才能用具体的形态来设计造型。构想力是解决设计中发现问题、寻找灵感并将其形成图像形态的能力。这要求设计师掌握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观察生活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利用设计师的视角去解决消费者和消费环境之间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构想力是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设计的方式来解决的创意能力和技术材料及设计系统有关的具体知识获取能力的综合。
业内曾讨论设计专业学生如何成为设计大师的问题。笔者认为,综合性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成为全面的设计师更为现实。加强其理论水平的培养,可以使其选择不同的设计工作,就业相对也比较宽泛。在课程中要大量增加设计史、美学批评、传媒学等艺术人文课程,此外还要安排一些本校的特色课程,从而让学生融入跨学科设计的氛围中。在平时的作业中也要多以论文写作形式来分析设计作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教师方面
设计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首先,教师在设计各专业领域中的教育教学研究要追求特色,明确专业教育方向和范围,准确明晰地向学生传达对设计教育的见解。当然同时也要全身心投入设计研究活动。其次,需经常对如何提高教育效率的教育技术和方法进行论证。学校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最终会影响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所以,在设计领域不断扩大的同时,应该研究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使多数学生能掌握设计的各种知识、技能表现力及电脑操作能力。再次,在学生面前,教师要经常对作品发表评价及观点。设计教育不是有关自然科学领域的真理教育,设计基本是以满足社会各种不同层次的物质需求为目的,其解决方法不会只有一种,所以要考虑实际运用中面临的问题。这主要通过捕捉对象的方法、设计的观点、设定条件的方法等来探索问题解决的方向。最后,教师要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参与研究效果会更好。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研究课题是大学教育中常见的教学形式。学校具备适合教师带领学生做学术研究的研究室、实验室等硬件条件,让教师能安心从事设计研究工作。
结语
设计的过程是将“白日做梦”变成“梦想成真”。用新的视点重新审视环境,该舍弃的舍弃,该添加的添加,生成新的空间和形态,依此循环下去,这才是设计的使命。遵从自然的规律,将物理的代谢与精神的传承融为一体,诞生出新的设计。设计是一种永不结束的游戏,新的设计形式总是生存在社会活动中。
从设计专业长远的发展来看,社会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客观要求是输送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无论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理论修养及其知识结构的合理搭建,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如何积极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资源,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特点进行有效的策略调整和资源整合,是综合性大学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国内大学艺术设计专业间的差别也同样需要根据国情、省情、地域、市场等诸要素有意识地加以区别。院校办学特色应在办学实践中强化教育思想意识,只有院校间设计教育思想拉开距离、各具特色,多元化的设计艺术教育格局才能形成。
论文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艺术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融,艺术设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如何使艺术设计教育跟上艺术设计发展的步伐,这就要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本文针对当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推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美学、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且尚未成熟和定型,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码技术支持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主流,这给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民办高校如何对自身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设计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以下就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寻求合理发展对策。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课程结构设置不完善
课程设置单一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课程结构设置单一,缺乏稳定性、更新性。
目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设置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虽然每个课程之间都有衔接,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课程之间的分割。学生很难将他们所学的知识整体的融入贯穿到艺术设计的系统性思考能力上。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现象,过分重视技术的训练,不能将创造力贯穿于设计中。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时说,我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中国学生看重的是技术,德国学生注重的是创意。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步。但是,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课程方面还无法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民办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也处于落后状态,学生设计制作的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设计流程,无法真实的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
2、师资构成不均衡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素质较高、能力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增长与学生增长不成比例;高学历教师有限,研究生占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比例的不高,博士生更为紧缺;年龄断层严重,职称偏低;缺少“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教学设施设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尤其在现在各高校为创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纷纷加大了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民办高校在教学基本设施上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了一定的设备。并且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这就需要加大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二、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
1、更新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
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表现的传媒与形式不断改变。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要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既要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其他的学科知识做基础,来丰富设计者得修养。除了现有的课程设置外,还应该增加市场营销类课程、心理学课程,甚至还可以增加组织培养类课程。公共理论课程中可以增加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开设讲座类课程,邀请一些教授、设计师、企业人员来校讲学,通过一些案例、课题的分析,将一部分专业知识相互的融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的运用到为自己的设计当中,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市场调研课程的时间与内容,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研究企业的实际个案,强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在过程当中熟悉掌握流程、工艺、材料、与客户沟通等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理论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建设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
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一部分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骨干,还要从艺术企业中物色一些具有教学能力的技术性人员,来解决目前面临的年龄断层等问题。
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聘请有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来加强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明确“双师型”意识,每个教师应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目标。学校还可以定期面向企业、相关学校、培训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加强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
3、加强设施建设,合作校外企业
民办高校是非财政拨款单位,资金来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实训实验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的创意转化为成品,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群体工作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二,可以利用实验实训基地资源推动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
民办高校还可以与某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既弥补了校内基地的不足,也是学生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一个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新事物、新理念的不断出现,将设计带入带一个新的平台。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合理调整结构,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论文关键词:艺术设计;民办高校;教学模式;发展;问题
论文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艺术学科与不同学科的相互交融,艺术设计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如何使艺术设计教育跟上艺术设计发展的步伐,这就要从高校艺术教育入手。本文针对当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推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美学、技术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起步较晚且尚未成熟和定型,并且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不断融合,数字化技术的高速发展,以数码技术支持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主流,这给传统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艺术设计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充满机遇、挑战和未知的时代。民办高校如何对自身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发展的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设计人才是发展的关键。以下就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进行试探性的分析,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寻求合理发展对策。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状分析
1、课程结构设置不完善
课程设置单一化。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教学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而且都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思维模式下逐步建立起来的,课程结构设置单一,缺乏稳定性、更新性。
目前民办高校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设置若干自成体系的课程。虽然每个课程之间都有衔接,但是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课程之间的分割。学生很难将他们所学的知识整体的融入贯穿到艺术设计的系统性思考能力上。同时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课程设置上出现了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现象,过分重视技术的训练,不能将创造力贯穿于设计中。
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马蒂亚斯,在比较中德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时说,我国学生往往是先学了技术,再发现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国学生往往先有创意目标,再去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学技术,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意。中国学生看重的是技术,德国学生注重的是创意。
课程设置缺乏实践性。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实验教学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一步。但是,很多学校在实践教学课程方面还无法满足课程设置的需要。民办高校在实践课程方面也处于落后状态,学生设计制作的基本是假设的课题,使设计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设计流程,无法真实的了解目前的市场需求。
2、师资构成不均衡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近几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一个素质较高、能力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如:教师增长与学生增长不成比例;高学历教师有限,研究生占艺术设计专业教师比例的不高,博士生更为紧缺;年龄断层严重,职称偏低;缺少“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教学设施设备建设
教学设施设备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规模和水平的参考标准之一。尤其在现在各高校为创出自己的特色专业,纷纷加大了教学设施设备的建设力度。民办高校在教学基本设施上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了一定的设备。并且有较高的使用频率,对学生的技术能力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不够。这就需要加大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二、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
1、更新课程设置,优化知识结构
系统性的课程设置。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文化与审美观念不断更新,艺术表现的传媒与形式不断改变。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要不断地完善与更新。既要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培养。
艺术设计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需要其他的学科知识做基础,来丰富设计者得修养。除了现有的课程设置外,还应该增加市场营销类课程、心理学课程,甚至还可以增加组织培养类课程。公共理论课程中可以增加人文、地理、自然科学等交叉学科,使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开设讲座类课程,邀请一些教授、设计师、企业人员来校讲学,通过一些案例、课题的分析,将一部分专业知识相互的融合,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逐步的运用到为自己的设计当中,加强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
增加实践性教学的比重。根据专业课程的设置,增加市场调研课程的时间与内容,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的研究企业的实际个案,强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使学生在过程当中熟悉掌握流程、工艺、材料、与客户沟通等相关的知识,并且在实践中消化吸收专业理论知识。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
2、建设结构合理的专职师资队伍
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引进一部分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骨干,还要从艺术企业中物色一些具有教学能力的技术性人员,来解决目前面临的年龄断层等问题。
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聘请有能力的学科带头人,来加强教师在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明确“双师型”意识,每个教师应把“双师型”教师作为自己不断提高自我素质的目标。学校还可以定期面向企业、相关学校、培训单位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来加强教师的技术实践能力。
3、加强设施建设,合作校外企业
民办高校是非财政拨款单位,资金来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实训实验基地与工作室相结合。一,可以使学生将自己的的创意转化为成品,锻炼动手能力,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群体工作能力,使其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二,可以利用实验实训基地资源推动高校设计产业的发展。
民办高校还可以与某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培训基地。既弥补了校内基地的不足,也是学生在生产实践的真实环境中得到了锻炼。
当今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着一个已经进入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新事物、新理念的不断出现,将设计带入带一个新的平台。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不断的改革与完善,合理调整结构,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明.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4
工程技术能力是指以建筑设计工程技术为主体的技术能力,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工程技术能力除了建立在科学原理及其特有的经验技能的基础上,还包括技术组织化程度等重要因素。具体就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其与建筑学辅车相依,有着不解之缘。因此,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材料、预算以及施工技术等知识,便是对比其他艺术设计专业所特有的专长。多数学生在学习了建筑装饰构造课程以后,对构造图纸的制图技能已经游刃有余,但将图纸转换为真实施工项目却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地步,故而在此基础上增进工程技术类实践课程刻不容缓。如木工实习、模型实习等,通过动手实践将课堂所述的设计理论更好地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技术能力。
二、当今环境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三重”
表达能力,缺一不可表达能力是指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见解与他人交流或公之于众的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纸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其中,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所需强化训练的主要包括图纸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此“三重”表达能力是学生所应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对应体,更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1.图纸表达能力是对所学艺术理论的直接实践表达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绘制本专业各类图纸的图纸表达能力,是在学习期间要研习的基本能力,更是对所学艺术理论的直接实践。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效果图越来越受到绘画基础薄弱学生的青睐,学生手绘图纸的实践表达能力是亟待突破的难点。目前,仅利用专业设计表达课程对效果图进行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无论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水平还是在各系列设计课程的表现环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显得十分欠缺,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实际上,设计草图的推敲就是学生锻炼快速表达的良机,徒手勾勒流畅线条是设计思维的直接表现,随时都可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2.文字表达能力是个人设计理论基础的直接体现
文字表达能力即文字水平的能力,是个人设计理论基础的直接体现。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设计思想,使其更为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无论是书写设计说明还是撰写相关论文及调研报告等,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以外,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调查研究、积累材料、积极阅读的习惯,从而加强理论修养,捕捉设计灵感。
3.口头表达能力是创意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统一体
2010年9月18日至20日,由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百家》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艺术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中国艺术学学会年会在上海大学顺利召开。会议共收到近百篇论文,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研讨会借势2010上海世博会的召开,提出“艺术让城市更美好”的主题,紧密联系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议围绕这一主题,将内容分为“创新:艺术学建设”、“展望:艺术与城市”、“意义:技术与艺术”、“价值:艺术产业”、“跨越:传统与现代”、“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论坛”等专题版块分组展开讨论,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凌继尧教授,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院长金冠军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艺术百家》杂志社楚小庆主编等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词。开幕式之后,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教授作了题为《艺术学现在的地位与现状》的发言,他说这涉及到大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并且很佩服这次会议定的主题:艺术让城市更美好,世博会集中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符合逻辑的推论是艺术让生活更美好,更证明了艺术学的地位,人们生活的质量如何是由美来衡量的。他认为伴随着人类自然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文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一味的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重个体轻群体,造成了人类的人文生态环境、道德伦理的滑坡。正因为如此我们要重视文化创意,创意之一根本上就是要加大文化的投入来储存人类调控失衡了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但由于我们对艺术学学科建设、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我们常常发生误读。因此我们要精心营造一种艺术人文得到提高的环境,更不要贬低艺术学的地位,要创造“有思想的艺术和有艺术的思想”。
武汉大学教授刘纲纪先生作了题为《大力发展艺术学》的报告,他分析了艺术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的现状以及对艺术学在未来的展望,尤其是世博会期间对艺术与城市关系的探讨,他希望中国的艺术学能够健康蓬勃地发展起来。
一、创新:艺术学建设
艺术学的学科建设的讨论,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在本次研讨会关于艺术学学科建设专题的讨论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提纲挈领地指出了在艺术学学科发展迅速的今天,更应当重视艺术批评与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并且在论述中提到对艺术批评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是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的需要。《艺术百家》杂志社楚小庆主编全面论述了艺术学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特别是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结合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两大一新”、“四位一体”的社会发展现状,明确提出了艺术学相对整个艺术门类可以承担也必须承担的对整个社会的引领作用。楚小庆特别强调,艺术学务必高举“引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旗帜,以厚重的中华艺术精神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鼓舞和重建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做到这些,艺术学就真正发挥了其自身在当代叶1国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上海大学蓝凡教授在艺术学跨学科的研究中以《电影美学与美学电影的缝隙和粘合》为题,首先将作为艺术学二级学科的电影学做了概念层次上的厘清,接着指出了电影美学并不是电影学的一部分,而是哲学的一部分,继而指出电影美学是哲学中的电影艺术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梁玖教授则非常有创建性地提出了“城市艺术学”的概念。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甘锋博士则细致讨论了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学科本体是以理性本体与实践本体相结合的,以揭示艺术活动规律,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世界为目的的,而学科本性则是其科学性和人文性。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沈亚丹副教授提出了技术时代艺术学研究中存在的强调实证性以便为艺术学和美学划界,而存在的实证主义倾向、及盲目的实证主义也将会给中国艺术学研究带来困境。
二、展望:艺术与城市
本届研讨会的主题是“艺术让城市更美好”,在“展望:艺术与城市”这一专题中,与会代表们都将讨沦的重心放在了艺术与城市的关系上,提出很多颇有创见的论题。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施旭升教授以上海世博园区“宝钢大舞台”门前一尊《城市意象》的雕塑为切入口,提出一系列与城市意象和诗意栖居有关的深层思考,指出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文明危机和现代城市文明的任务是如何重返“诗意的栖居”。中国艺术研究院李心峰教授则紧紧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展开讨论,并结合本届年会的主题“艺术让城市更美好”提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艺术,更好的生活”的新主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任也韵副教授则细致地做了关于“北京城市环境音乐调查问卷”的分析报告,并指出环境音乐的随性理论通过反控制、松散创作观念和方式实现环境音乐广泛适应性要求,从而达到满足各种人群需求,符合各种环境功能的目的。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杨道圣教授精妙地分析了艺术家与大都市之间的关系,指出了都市为艺术家提供生存空间,而艺术家则为大都市创造文化资本。北京语言大学尹成君教授则提出人文视野下城市审美文化的建构问题,认为应该从城市的文化走向文化的城市。中国戏曲学院刘三平副教授则深入探讨了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和交往方式,指出城市生活中同样可以体味自然,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马卫星副教授以《传奇神韵,法到自然――艺术,将城市打扮的更美好》为题目,指出艺术可以铸造炫亮的城市名片,同时谱写和谐的城市环境并导演着城市文明的进化。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潘薇老师提出高校校园规划建设对城市特色彰显和对城市产业发展的拉动以及对实现城市社会资源共享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山东艺术学院文化管理学院院长田川流教授深入讨论了艺术与城市文化精神的传承,指出艺术是城市文化最具核心影响力的文化构成,传承城市文化精神,必须正视当代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现象和同质化现象。而人们高度的文化自觉,科学地推进城市文化进程则显得非常必要。济南大学艺术学院韩波博士提出城市化衍生的负面效应是人与自然的疏离、情感交往的危机、社会问题的增多和不可持续性,而公共空间的景观建构思路是总体性设计、人性化设计、多学科参与景观建构和汲取艺术语汇。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刘维东副教授则以我国省会城市火车站站名呈现方式的考察和思考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城市名片”的文字表现,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在大众中形成的集体认知。河北大学田野副教授对城市景观的发展方向做了一番论述,指出城市基础生态系统的设计是城市景观发展的根本,城市景观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精神表征。 河北大学史爱兵副教授则以《城市艺术化和人生境界》为题目,细致地探讨了城市、人、艺术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河南大学贾涛教授把目光放在我国中西部中小城镇,并指出在中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之际,具有艺术观念和前瞻性审美意识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意义。
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卢志红教授以广西南宁市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为模板,研究探讨了城市形象的塑造问题,认为在不断吸收、融汇、积聚文化的过程中,强调了在本地民众中大力宣传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意义,并着力寻找南宁市历史亮点的壮族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刘健教授深入探讨了艺术的审美功能对和谐人格形成的意义。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以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题,对不同时期的艺术与生活关系作了全面梳理并探讨了艺术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郑立君副教授搜集了详细的资料分析了近代世博会上中国参展艺术设计品类和设计获奖情况,提出了世博会在近代中外艺术设计传播与交流和促进近代中国西安的艺术设计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体育学院体育休闲系古兰丹姆教授通过展示世博演出的盛况,提出了同一世界,同一舞台的美好展望。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王谦博士分别以城市中的“技”与“艺”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试图去挖掘它们的本质,另一方面去探索城市发展与“技术”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夏燕靖教授从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有机塑造人手,提出作为“公共艺术”的城市雕塑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地域性、时代性、纪念性和景观性的意义。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尹文教授对比了古代城市的权力特征和现代城市的民生问题,同时对比了现代文明社会中迅速发展的城市和变化中的乡村,指出了现代中国城市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艺术如何使城乡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长北教授以其特有的激情,阐述了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观点,发人深省。
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张敏教授基于上海世博会文化理念,探讨了艺术与城市发展中的问题,他提出了走向世界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要求,城市发展有赖于文化多样化和美的文化理念。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林少雄教授以《博物馆的功能与艺术的观念》为题,介绍了作为城市艺术公共会展场所的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同时有创意地提出了博物馆给艺术带来的变化和艺术品观赏与接收方式的变化。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曲春景教授论述了哪些艺术可以让哪些人生活更美好的问题。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刘海波教授以上海方言节目《新老娘舅》的问卷调查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指出观众的上海印象受到《新老娘舅》节目的影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赵伟平教授论述了视觉、环境与书画创作形式之间的关系,而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朱恒夫教授则较为深入地论述了现代城市艺术的功能。
三、意义:技术与艺术
在艺术学领域,技术与艺术一直是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深入讨论了绘画中的科学,指出绘画同样也是人们探讨自然奥秘,进行空间、时间、数学等研究的直观手段之一,从绘画中我们看到了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启发,二者相得益彰。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主任张伟教授深入讨论了艺术与科学的文化共生性和互动性问题。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教授深入探索了现代技术变革与艺术观念的变化。西安文理学院郭萌副教授通过分析日本现代艺术家野村仁《变化中的象――时间・场所・身体》的大型艺术创作活动回顾展的部分展品,探讨了技术、艺术、自然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陈宗花副教授分析研究了现代技术手段对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影响。
四、价值:艺术产业
有关艺术和产业的关系问题也一直是专家学者的讨论焦点之一。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郭必恒副教授分析研究了中国艺术的对外推广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采取的对外推广策略。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韦玲娜教授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例,论述了广西现代节庆文化品牌的营销策略。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黄永健教授提出了艺术价值解构中艺术原创的价值所在,论述了艺术原创与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关系以及艺术原创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陶思炎教授以民俗艺术为出发点,深入且细致地讨论其产业化道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张中波博士从艺术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对山水实景演出的独特创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倪进副教授从艺术品证券、艺术品信托所、艺术品保险三个方面出发,提出发展中国艺术金融市场是中国艺术品与资本对接所作出的极为重要的一步,艺术品市场金融化也是改变当前艺术品市场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大学影视学院金丹元教授对于当下中国艺术产业政策滞后性提出了几点思考。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石川教授从关于中国电影是否施行分级制的讨论热点出发,提出了中国电影分众化市场的必然趋势和中国电影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聂伟教授就上海电影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历史与现代两个层面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河北大学刘桂荣副教授探讨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与传统民间艺术的相融合的形式――民间艺术数字博物馆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性发展的作用,同时又指出民间艺术动漫产业化、数字游戏化和数字交互艺术的发展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启示。
五、跨越:传统与现代
在“跨越:传统与现代”专题的讨论中,中国艺术研究图书馆数据中心孙晓霞博士对民众艺术概念做了限定,并梳理了艺术语境的基本结构和民众艺术活动的语境结构特征,并指出民众艺术对发展城市文化的多重意义。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张玉安博士从央视水墨创意《相信品牌的力量》谈开,论述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交汇和融通。山东艺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李丕宇教授通过分析当代艺术生存环境的变化,探讨通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传媒策略,指出艺术传播与艺术引导应该注意的问题。太原科技大学艺术系伊宝副教授、史宏蕾副教授对山西水陆寺观壁画中“五瘟神”的医学文化精神和图像进行了精心细致的考辨。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张婷婷博士将南戏置于巴赫金文本理论视域之下进行讨论研究,指出了社会公共空间与南戏狂欢精神的密切关系。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刘凯博士通过对艺术发展的时代趋向的研究,指出艺术的通俗化与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艺术化之间的关系。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赵晓红副教授细致全面深入地对工部局乐队的分析研究后提出其对上海的显著影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程波博士以对中国当代城市底层喜剧电影的意识形态研究为基础,将底层与喜剧的概念相结合,提出新的创见。《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徐子方教授提出中国艺术在元代完成了根本性转型,建立在世俗化和多元化基础上的元代艺术宣告了中国近古艺术时代的到来。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汪小洋教授全面论述了佛教美术的本土化艺术特征。东南大学方丽晗博士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重复性、保存性和批量性对现代艺术的观念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批量性”作用于部分设计艺术,并促成了“时尚”概念的形成。
六、新论: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论坛
在这一专题中,来自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和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的硕士、博士生和博士后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对于艺术和城市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高考美术培训;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审美;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扩招,在美术高考繁荣的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高考生源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以河南省为例,2007年美术类报考人数55107人,2008年65496人,2009年66992人,2010年66007人,与此相适应,大量的美术强化班、美术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规模庞大的艺考生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各类美术培训机构中,接受着美术高考固化单一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着美术类考生的审美素养、艺术素养,也带给高等艺术教育太多的后遗症。
一、高考美术培训现状
通过深入了解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发现,高考美术培训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主要是依赖私人投资发展起来的,因此行业的特殊性和缺乏规范化的市场机制,以及高考美术考试机制和内容的固化、单一,造成了目前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营无序性,美术培训教学模式程式化,课程内容单一化。
1.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营无序性
面对近年来火爆的美术高考热,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众多的美术培训机构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美术培训机构,它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及方法合理、新颖,不仅训练培养美术技能,而且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许多家长和考生怀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加之巨额利润的驱动,使得许多不具备办学资历、办学能力和办学实力的人和机构,把美术培训当成赢利手段, 打着“速成班”、 “美院班”、 “精英班”“强化班”等各种极具诱惑力的旗号吸引生源,这些培训机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有在职的大学教师、在校的大学生、兼职的艺术工作者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等,美术培训无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和管理机制,教学管理缺乏良性循环,加之政府监管不严,导致高考美术培训良莠不齐,无序经营。
2.高考美术培训教学模式程式化
众多高考美术培训机构为了提高考试“命中率”,追求最大的利益回报,投机取巧,想方设法猜测考试内容,研究各校往年考试特点、阅卷要求、教师喜好等,违背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给学生传授专门应试的针对性套路,导致了教学模式的程式化。经过走访河南省郑州市数家高考美术培训机构发现,大多美术培训班都是按照石膏几何体临摹、写生石膏像临摹、写生静物临摹、写生真人头像临摹、写生真人头像临摹、默写这样一个套路进行强化训练,个别美术培训班甚至不经过绘画基础教学,直接进行头像临摹、默写,导致学生习惯于概念、习惯于定义,照葫芦画瓢,这种问题在学生的习作中大量存在。美术本是一门充满创造性与心灵感悟的学科,如今却变成了机械的背诵与临摹。
3.高考美术培训课程内容单一化
目前,中国美术高考考核方式过于滞后,考核内容过于单一。美术考试的科目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写。素描考试出题方式基本围绕如下几种:人物头像写生或头像默写,石膏头像写生或根据人像照片写生;速写考试的出题方式有:人物动态速写,人物动态默写,考场内的人物动态速写组合;色彩考试的出题方式有:静物色彩写生,静物色彩默写,根据黑白静物照片转换为色彩写生画面,以河南省2008年以来的省联考为例,见表1。
针对这种考核形式,美术培训机构在教学思路上特别明确,其课程内容锁定在狭窄的考试范围,普遍设置素描、色彩、速写,通过临摹、默写等机械手段的训练,形成长期单一技法训练现象。由此可见美术高考形式的滞后与高考内容的固化导致高考美术培训课程内容设置的单一化,影响了生源质量,也影响了美术考生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
4.高考美术培训短期突击速成化
2010年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2010高考美术专家高层论坛”会上,中国美术学院的朱卫东教授表示,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考生热爱美术,想考上理想中的美术院校;二是考生其他学科成绩不太理想,希望通过美术高考实现大学梦;三是考生感觉自己只能考上普通大学,希望通过美术高考实现“重点梦”。其实在艺考大军中,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高中,他们从小没有接触过美术教育,之所以改行学美术,纯粹是因为文化课较差。这批考生中大多数过去对美术毫无兴趣,对美术专业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只是把学美术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他们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考前强化训练,便匆忙应考。美术培训班正是迎合了这部分考生的需求,开办“强化班”、“速成班”,以投机取巧的形式在短时间内达到考试成功的目的。
二、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文化素养薄弱
文化素养主要指人才成长所具备的广博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气质、视野和修养等。“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缺乏,便难以领略经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难以在创作上走得很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宝剑说。艺术设计教育需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者的共识。
在高考升学压力和“艺考热”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担心考不上普通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美术类专业。许多考生为了获得专业合格证,考前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绘画专业应试的突击训练,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对于美术培训机构而言,专业课考试成绩,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美术培训教学过程中,重专业训练,轻文化课学习。偶尔有少数培训机构开设文化课,也是形同虚设,考生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难免有欠缺,更不利于考察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质。因此,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薄弱,对专业认知模糊,不清楚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能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其在行为、思维与观念上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
2.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专业的潜力还是文化修养都比较欠缺,在进行设计和创作时显得捉襟见肘。他们的设计作品没有思想、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前美术培训模式的程式化、机械化,以及我国美术高考内容和体制的单一和固化。近几年几乎所有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高考试题都是考察“素描”“色彩”“速写”这三科,而这些考试内容仅仅能够考察绘画的基础技法,而根本无法发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潜力。部分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追求专业培训的速成化、高效化,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临摹、默写,在美术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泯灭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培养的学生只会默写,不会写生;只会技术,不懂艺术,这种弊端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暴露无疑。学生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丧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罗丹曾说:“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发现。”世间万物的美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眼睛去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而目前的高考美术培训只鼓励考生在形体上作无休止的临摹和默写,使原本蓬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高考的指挥棒下消失殆尽。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品缺乏独创性、想象力和个性化的特点。
3.缺乏审美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考生有一些从来没进过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也知之甚少,缺乏起码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鉴于目前高考美术培训过分追求技巧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内涵的积淀和对艺术理论的深层理解,其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审美境界不高,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创造美。他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对产生在中国本土的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茫然不知,这一切都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
三、结论
艺术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学生有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艺术人才,而考前美术培训将为艺考生提供通往艺术殿堂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高考美术培训。一个优秀的美术培训机构,需要具有专业美术教育水准,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设置,“文”“美”并重,因材施教,强化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的经营秩序,改革美术考试制度,加强美术考试内容的灵活性,为高校输送具有高品质、高素养、有艺术潜力的学子,促进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促使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攸璐.论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张翎.对美术高考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术学报, 2005
[3] 李芬.“美术高考热”现状与对策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
[4] 腾建志.从“美术高考热”谈对美术教育的思考[J]. 成长之路,2007.9
[5] 付秀飞.美术高考综论[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