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知识舞蹈论文8篇

时间:2023-04-20 17:59:1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知识舞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识舞蹈论文

篇1

知识舞蹈是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的舞蹈,知识舞蹈是以知识为动力和导向的舞蹈。也就是说,舞蹈家必须知识化。因此,知识舞蹈关系着舞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创作什么样的作品的大问题。学校培养舞蹈人才,应该从简单型和单一型人才向知识型和复合型人才方面转化,毕业后只会跳不会编,对美学、文学、音乐、舞美、民族学、建筑,自然科学、心理学,哲学以及其它知识一无所知,这样又如何能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呢?有了知识还必须具有科学头脑去把握信息、提高技能,否则必然落后于别人。

知识舞蹈首先要求舞者和编导必须是智能型和知识型的人才,从社会以生活出发,以传统文化和肢体的多元性,以现代社会的新观念,从旧模式中跳出来而广泛利用生活和传统,并能用国际舞蹈知识来创作出新型的舞蹈。然而,我们常见的那种远离生活,远离传统,单纯强调“舞蹈本体”的,而且主题含混,语言模糊,内容与形式脱节和观众去捉迷藏的节目。这些节目的形成,是由于某些编导缺乏生活更缺少编舞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很浅,编舞如摆积木一样来组合动作,很少考虑舞蹈的主题内容,显然搞出来的节目,形象不鲜明又不生动,给观众演出一次性就结束了。难怪有些观众认为,舞蹈就是花花绿绿,给歌星伴舞晃晃悠悠,走来走去,没看头。其实并非如此,舞蹈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并不从属其它艺术门类也不是附属品,好的舞蹈作品是能冶陶人的情操并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舞蹈是一种文化,它给人们以崇高想象与理解,古代书法家张旭观看孙大娘舞剑器,引发他在书法上独树一帜——狂草,这是闻名于天下的。看来舞蹈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

知识舞蹈要促进舞蹈家以生活、传统、舞体的多样性为目标,来提高舞者的肢体文化素质。过去的创作模式大都在继承民间舞蹈形式,并以它为素材来改编的。诸如汉族舞蹈《红绸舞》、《荷花舞》、《跑驴》、《打花棍》等都是经过这种加工改编而成的。在五、六十年代大都是以改编民间舞的大一统的编创模式,但是舞蹈家们都积极地深入生活向传统学习积累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研究,筛选创新。

知识舞蹈的价值取向

知识舞蹈也是对舞蹈家价值取向的定位。它体现在智力与知识的占有和艺术质量的提高,我们要改变观众对舞蹈演员“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看法。我们不能容忍把歌舞艺术降低为在歌舞厅里卖弄,我们必须加以正名,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因此要加大教育的力度。

舞蹈编导家和舞蹈教育家都应该把知识运用在精品舞蹈与精英人才的把握上。同时行政领导与艺术管理者应给予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保证,给予有成就者以奖励来促进知识舞蹈的成功率,达到优秀作品的成功与优秀人才的真正实现,并引导社会观众对舞蹈审美的正确认识,唤起民众对舞蹈审美的积极性。好的舞蹈,观众喜欢看,就必然产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那么舞蹈精品也可以与商品名牌那样树立自己的名牌走向市场,通过演出扩大影响。

知识舞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提出是对广大舞蹈工作者一种新的呼唤。我们要加强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探索知识舞蹈的规律,去充实丰富它的内涵。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舞蹈界特别是舞蹈教育界的关注与重视,使更多的编导、教师的智能在生产力上发挥作用,为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和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做出贡献。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舞蹈的发展空前的繁荣,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大批的创作,大批的人才涌现出来,样式之多,手法之新,新生代之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但是有许多编导、演员,并非自觉认识自己缺乏知识与修养,还仍然停在浮浅的创作和冷漠的表演上,更多的带有盲目性,他们更多惯以动作思维方式而忽略艺术思想性去取代逻辑思维。我们常常看到有的舞蹈文不对题,无病,莫明其妙,而不讲内容的满台滚爬搂抱,背举,衣着露透瘦,肚脐眼普遍露。显然这是一种难以理解的又缺乏知识的艺术现象,这种无不和舞蹈编导有关。

在舞蹈创作中相互模仿甚至抄袭的倾向也层出不穷。显而易见,这种缺乏创新精神的症结是:(1)缺乏知识,(2)不讲艺德,(3)艺术功力不到家,(4)不深入生活、不积学储宝、不能厚积博发。知识是创新的动力,知识是打开智力的钥匙,知识舞蹈是以艺术道德为导向的,知识舞蹈是促进编导想象力创造性的舞蹈,编导演员必须要有文化知识,要有文学修养。没有文化知识,没有文学修养创作出来的节目很难成为精品。创作表演,知识、智力、名人效应是无形的资产,精神产品好与不好,编导、演员是起决定性的作用,当然在作品成熟时,知识舞蹈也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精品的形成是要看编导的艺术功力和他的全面知识和艺术修养。

知识舞蹈强调有知识的创作,重视审美与观赏,并应用专业知识的积累在创作实践中产生影响,知识舞蹈制约着作品的质量、水平高与低。编导、演员文化艺术水平越高,需求信息量的欲望越强,而且能从信息库中提取所用的资料融合吸收。

加快创新进程,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转变思想观念不仅是领导的事,也是广大舞蹈编导、演员、艺术家们的事。因此舞蹈家们要强化自身的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二者不可缺一。因此要力培养出知识型的舞蹈家(智能型的人才)。有了知识型的舞蹈人才,才能创作出知识的舞蹈。

我们应该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创作表演高水平的作品,没有知识的开发就不能进步,创新也就难以实现,创作质量也难以提高。

知识舞蹈的提法目的,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是以知识积累创作规律为基点的,这是时代所需,也是促进舞蹈的精品最高目标迈进。

知识积累要靠人的大脑记忆来完成的,人脑极其重要是储存,人脑里的信息被记住了,在实践中就产生效应,因为人脑支配着人体多器官的运作,并向各部位发号施令,它所记忆的特定信息,必然会对人体行为产生特定的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做为意识形态的舞蹈艺术何尝不是如此呢!只要我们用心总会有所发现有所出新和突破,只要我们倾心尽力就能有所进步,就能取得成功。我们要认真解析,中国众多的民族,舞蹈之丰富如同大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风俗、不同信仰、不同风格、不同形态,动律、节奏、生态影响都应以科研精神来研究。这是一门相当复杂的舞蹈学科。

舞蹈作为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如果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满足不了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舞蹈创作的水平。我们现在进行舞蹈创作,在舞蹈语言的拥有还居于传统为多,是把已有的动作重复组合。知识舞蹈要求创作者有新的发现去营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语言,但是必须重视舞蹈的人民性,大众性,同时要加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力度。我们不仅继承利用现在已有的传统,我们还要去探索去发现提炼生活中的精华,不仅如此,还要去发现他人之长来补自己之短。所以要积极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果没有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因此我们要重视知识创新。江总书记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由此可见知识创新对提高艺术质量,教学改革都具有重大意义。

培养高素质的舞蹈家这是时代的呼唤,这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是别人所替代不了的。相信不久知识舞蹈的洪流会滚滚而来,新苗的茁状成长一定会高于旧竹枝的。让我们踏着时代的节拍来迎接世纪的辉煌。

知识创新与舞蹈人才培养

21世纪即将到来,我提出知识舞蹈这一问题,与舞蹈界的同行们进行砌磋。不管对与否我总认为,舞蹈家应做到自编自演,当然不排除别的编导给自己编的节目。不过舞蹈家不应该只等编导来编似乎也应该学习编导学了。我国有56个民族,舞蹈极其丰富多彩,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艺术宝藏,是我们大家应该认真思考的。只是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睡在宝藏中,不从生活中开掘创造,只从传统中求发展也是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我们既要继承传统还要发展传统建立新的传统,同时既要借鉴更重要是创新,二者不能偏。我想建立知识舞蹈的关键还是培养出优秀的舞蹈人才来。

培养优秀的舞蹈人才是当务之急。如何把培养舞蹈人才放在首位并与国际舞林相媲美与之抗衡竞争。应该首先在观念上来个转变,人家有的我们有,人家没有的我们独领,要有自己的名牌,自己的尖子,自己的精品,不能只在赛场上求人家,走后门,求人施舍,争不实之名,那是一种最没出息,没骨气,没志气,懦夫无能的表现。我们应提倡大智大勇,拥有知识正气,勤奋好学,去积累新的知识,去寻找新的资源,开展舞蹈交流合作与竞争。

人类的未来,国家的繁荣比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应用。而作为舞蹈艺术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使它立足于舞蹈者观念的不断更新,特别是舞蹈编导更需要知识的不断丰富。没有文化知识,只是从动作本体去获取精品的成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首先要立足于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所以,舞蹈教育改革要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定位,要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特有的视觉变异思维方式去观察发现学生的进度和成绩的优劣,科学地改进教学机制。为此编导、教师首先要有知识积累,并能获取大量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如何改造、发展、创新,这是舞蹈教育培养人才战略研究的课题。特别要重视国内外的信息及其教育机制的变化和先进的传播手段,那么了解因特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以开放的视觉去接受新鲜事物,去引进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封闭就意味着落后。对此我们不能等闲视之。

教育成果与培养人才、技术创新如何上一个新台阶是我们当前所关心的问题。我们要培养出一批智能型、全面的舞蹈人才,能编,能演,有文化,知识广泛,能总结,品德好,那么学校就要加强智能培养学的研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能驾驭独创的能力,使他们有办法在艺术实践中发挥才智,让他们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教师们教给学生成套的技术本领,不能只是让学生们去重复延伸,在旧动作中去演变画面,应该教学生在继承中去发展创新,只有创新才具有生命力。教师应该有培养学生点石成金的本领。

严格的说教师首先要有创造性和启发学生的能力,学生才不致于停留在模仿上。老师看学生的成绩,不能只看在课堂中的效果,还应在平时观察他们的灵性,观察他们的舞蹈知识的程度。课堂中的技术教练是重要的,但不能忽视平时对学生们的了解。比如学生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与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文化水平。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智能教育所必须注意的。只重视学生的业务能力而忽略了解智能和品德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当他们到社会去工作时,他们的智能会进一步得到发挥。因此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本领,提高学生们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由此看来知识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开掘学生舞蹈智能是摆在日程上的时候了。而老师自身的修养开发知识就更为重要。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青出于蓝,胜于蓝,首先要有好蓝才能培养出好青,当然也要有好青才能把蓝发扬光大,这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开掘学生的智力,老师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要培养出智能性的舞蹈人才,并非轻而易举,是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要创作好剧目就需要培养出优秀的编导家和演员,如要做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那么就要教导学生深入生活,去继承传统,去了解群众对时代的审美趣味,编导不能只停留在重复传统编舞的模式上,千人一面,老一套人民群众是不喜欢的,因此必须发挥知识舞蹈的作用。有了知识就能开掘新技术、新境界,新能更好地继承、发展、借鉴与创新。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创新环节,加强创新识。有了创新才能进步,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这是对经济、科学界讲的。对我们舞蹈创作来说也指明了方向,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原地踏步就是落后。因此要开掘智力向生活学习,向外来好的经验学习。同时让学生懂得用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区,把外来的精华化为我们的养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鉴别筛选,推陈出新。

创新最高层次即是系统的观点,强调思想、技能、知识、信息和多种手段的汇合,特别要利用传播工具的沟通是十分重要,一件成功的作品没有宣传媒体,没有广泛群众的认同,影响是不大的。

舞蹈教育要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并对知识舞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在教学方面是非常重视知识应用。他们以科教兴舞为指针,进行全面地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地进行教学机制的改革,学校从单一式教学向复合型教学方面转化,做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如中国民间舞系不仅是让学生学习传统的民间舞而让学生们能从事编舞创作,他们创作的《我们一同走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中国古典舞系也如是创作出一台崭新的舞蹈晚会,他们表演的《踏歌》获得中国首届《荷花奖》比赛创作金奖,名列榜首,编导系学生们不仅创作而参与表演实践,他们创编的《情殇》、《葬花魂》获得及大成功。《情殇》获得1998年文化部举行舞蹈展演荣获大奖,王玫、张守和领导现代舞创作做出了优异的成绩。这些学生们不仅是具有专业知识而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准。他们的创新意识很强,不固守旧,在老师指导下,他们集中智力资源,信息知识和精湛技术表演,从而创作出精彩的剧目。因此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舞蹈应向知识舞蹈方面发展,没有知识开掘的创作是难以深化主题,更谈不上什么艺术感染力了。

知识舞蹈的提法,是要求作品真正达到精品的高度,而创新是指舞蹈编导实行对创作高文化艺术视觉的全面思考。并能将社会主义之新立民族之异。可以说创新是知识舞蹈的灵魂。

高水平的艺术创作应该有独到的想象,并把它变成直观有效的艺术张力而能达到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舞蹈学院的成功的创作给我们启示,即:领导、教师、学生们有一种敢想、敢干,冲刺拼搏,不怕风险,求新进取的精神。咬定创新是舞院领导的指导思想。要求创新是众人所盼,但是冒有风险的。新东西一出来便伴着各种不同的舆论观点蜂拥而来,所以创新既要科学也要有勇气。而舞院的领导是在科教兴舞的思想指导下开掘创新领域的。科学的决策,宏观的调控,方向的把握,领导的作用是十分的重要。

篇2

本文作者:袁源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苗族舞蹈《水姑娘》审美意识的嬗变

苗族舞蹈《水姑娘》中审美意识的嬗变在于其核心意象“水”的现代转换上,它是苗族舞蹈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的典范,从它的意蕴和形式上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性,可从中缕析出其舞蹈审美意识的嬗变。从苗族传统舞蹈来看,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这样,苗族舞蹈和其它的门类艺术一起更多地是用来记载苗族历史的,或者说,诸如苗族舞蹈这样的艺术,其文化功能远远大于其艺术的审美功能,就像苗族服饰铭刻了苗族的历史一样,苗族传统舞蹈中,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信息远远大于单的纯艺术审美信息。正因如此,对于这个具有苦难历史的民族来说,其舞蹈所展现的是他们从黄河岸边东海之滨一路走来历尽艰辛的历史,其审美意蕴是厚重古朴和雄壮阳刚,是他们虽悲壮却乐观向上、豁达勇敢的精神。苗族传统舞蹈这种强烈的仪式性、叙事性在诸如赫章大花苗的《苗族大迁徙舞》、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等之类的“三鼓一笙”舞蹈中体现得非常鲜明。但是,舞蹈《水姑娘》展现出来的却迥异于这类传统的苗族舞蹈,它是一幅贵州美丽的山水图,一群苗族姑娘在水边嬉戏玩水,曼妙的舞姿,柔美的身形,演绎着关于水的故事。从舞蹈意象来看,整个《水姑娘》舞蹈的核心意象是“水”。水的特性非常多,轻柔、透明、灵动、激荡等。该舞大致可以划分为三段,每一段都紧紧围绕着以“水”为中心。第一段从一开始“叮叮……咚咚”泉水声入舞,清脆悦耳,幽静的环境中,几个水一样的苗家姑娘,以水为镜,轻柔地抚摸着自己的面庞,眼神中充满对水的眷恋。那清澈的河水,时而碧波起伏,时而水波连连,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接着是一群苗家女子在水边嬉戏的情景图,舞蹈中把这群千娇百媚的苗家少女,喻成如水般透晰晶莹,如水般风情万种。第二段是整个舞蹈的部分,舞蹈动作幅度大,气势烈,情感也最炙热。结尾显得十分悠闲宁静,领舞的一个水姑娘双手捧起一汪清水,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颇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意境,也与全舞开头的宁静安详,形成一种首尾呼应的态势,静静地抒发她们对水的眷恋以及热爱。舞蹈《水姑娘》经过对水的“形”和水的“灵”的模拟,形象地描绘了水即是姑娘,姑娘即是水的审美意蕴,水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契合。在舞蹈演员的选排上,她们都是青春妙曼的少女,她们身体所散发的青春气息和她们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都与水的轻柔、欢快等特质达到契合。表演中,演员都是赤脚,这符合少女水中嬉戏的生活现实。从其舞蹈服饰来看,《水姑娘》借鉴了苗族传统服饰特点:头戴银冠,身穿富有刺绣褶皱裙进行表演。但也对苗族服装进行了编改,姑娘们的服饰是十分精致,它不同于以往的苗族头饰,使用银饰炼成的花环,蓝绿色的衣裙映衬着她们的秀美,表现了她们如水般的特点。这类服装款式将古代传统与现代风格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将裙摆拉长了许多,其效果是突出了少女们身材的修长,更切合《水姑娘》的内蕴要求。在灯光安排上,舞台灯光布景也是非常唯美的,一开始的蓝色底调映衬着景色的幽静,部分的红光推动激烈的氛围,结尾部分的蓝光又“嘀嗒,嘀嗒……”随着一声一声的水滴敲在地面的发出的声响,一群水姑娘活跃在舞台上,丰富多彩的造型给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美的感受,舞蹈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整个舞蹈调子为蓝色,这是水的颜色,使舞蹈更有浪漫与幻想色彩,配合现代舞台技术,舞蹈将少女们的表演与屏幕的背景结合起来,制造了视听交融、现实与艺术交替的现场感。从音乐和伴奏乐器来看,伴乐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音乐是有起伏的,刚开始流淌着山水的声音,接着是优美的笛声和铿锵的鼓声、苗语也渐渐进入,体现出苗族的风情。鼓是苗族舞蹈的典型器乐,是苗族人民珍惜和喜爱的乐器,其音质雄浑深厚,锐耳圆润,传声甚远。鼓乐的结合增添了《水姑娘》舞蹈的魅力。这些都是苗族舞蹈审美意识的原生态体现。从舞蹈动作来看,《水姑娘》有自己的艺术风格,由于它植根在苗族民间舞蹈的深厚土壤里,保留了苗族舞蹈传统艺术语言和手法,同时又借鉴了新的民族舞蹈艺术的语言和手法,创作出新颖的舞蹈语言和别致的艺术手法。特别是肩部、腰部、胯部的婀娜表演,精巧别致地塑造一个个美丽的形象。姑娘们借助了整个身体刚柔结合的舞姿对水的的模仿。舞蹈截取了几个典型的关于水的动作:掬水而吸(弯腰双手捧起溪水,立身而饮)、划拨流水(立于溪边,用手在水中划动)、互打水仗(少女们动作激烈地互相泼水嬉戏)等。水的特征莫过于千变万化。整个舞蹈中的动作更多地是在表演关于水的各种意境:泉水叮咚滴落、流水轻缓而过、浪花冲击碰撞、瀑布冲泻而下等等。《水姑娘》凸显了水的这一特征,通过队型和动作模拟出水的形态,而姑娘的心则细腻地模拟出水的灵性。这群“水姑娘”仿佛就是一群水的精灵,肩步和腰部的律动清脆得就像那滴滴清泉;上半身配以手臂的摆布摆动就像是水的流动;既表现细水长流的温柔妩媚,亦有波澜澎湃的潇洒鼓舞感动。在舞蹈的阶段整个舞蹈增强了张力度和表现度,姑娘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像中间部分姑娘们围成一圈,上身强烈颤动,手拉手围成圈,一个个依次身体由上往下地起伏,美轮美奂。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苗家姑娘水一般旺盛生命力。整个舞蹈唯独没有过去历史迁徙中渡过黄河长江时那种灾难性的洪水,正是这样,舞蹈《水姑娘》才不是一部悲壮苦难的史诗,而是一首关于少女与水的抒情诗,是一幅现代山水画,是人融于自然的山水画。意象的变迁就是历史的变迁。在《水姑娘》中,舞蹈所描绘的审美意象变化了。在苗族传统舞蹈中,关于祖先记忆的意象更多,诸如枫树、蝴蝶妈妈等。苗族迁徙到贵州花溪这类的地方后,逐渐“水化”了,被这个地方美丽的山水所陶醉,那些苦难的历史意识减少了。大体来说,北方氐羌系统的民族或游牧性民族,他们更崇拜雄壮刚烈的事物,诸如对狼、鹰、虎的崇拜。在与彝族火把节上的舞蹈相对比,我们就能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水”意象的柔美。火具有燃烧的刚烈、炽热、粗野、豪放等倾向于阳刚一面的品格,它具有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的不稳定,火把节上的舞蹈就是彝族人火的性格的体现,它燃烧一切,富于攻击性,具有黑夜带来的神秘性和狞厉性。这种性格又与他们的虎崇拜相吻合,虎的威猛雄壮让人畏惧。相反,南方系统的民族更多的是倾向于水的性格,比如傣族泼水节、布依族择水而居等。《水姑娘》的表演既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借鉴了东方其他民族舞蹈的语言和手法,创造出新颖的舞蹈语言和别致的艺术手法,精巧别致地塑造了一个个美丽的水姑娘形象。苗族迁徙到贵州的山山水水间,逐渐有了一些水的性格,这是苗族舞蹈审美意识嬗变性在现代舞蹈《水姑娘》中的体现,它不是过于侧重去叙述这个民族多灾多难的过去,略去过重的历史厚重的呈现;它之所以优美是着眼于现在,憧憬着未来。

《水姑娘》改编的启示和意义

它既有苗族民间生活的气息又有新锐的艺术语言,展示了崭新的舞蹈风格。正如编导靳苗苗说,“水本身是舞蹈很好的编创题材,改名为《水姑娘》参加荷花奖的比赛,是想更广义地表现贵州山水文化。”《水姑娘》再现了当下苗族人民生活的现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舞蹈文化的世界性课题。我们说民族舞蹈文化不能全然抛开原来的“汁”,也不能完全没有原来的“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不可能不注入新鲜的“汁”,也不可能不产生新鲜的“味”。事实证明,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新汁新味,更适合时代的需要,因而更富生命力。一切优良传统总是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才能生存和发展。如果优良传统排斥时代要求,苗族舞蹈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都是不断与时俱进创造出来的。苗舞《水姑娘》其魅力性和特殊性就在于没有一味地追求情感的表达而将民族性的、原生态内涵过多的解构和重构,更没有过多地加入现代舞元素而忽略民族特征,不但保留了民族性的代表动作语汇,同时也将对水、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时刻向观众传达“我愿化作那一汪清水”的深切情感。通过对《水姑娘》的个案分析,既探究其苗族舞蹈原生态的“意味”,又可深入地把握其舞蹈的现代特征和变化,更可为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应对全球化冲击,发展自我提供参照的依据,有利于对苗族舞蹈的保护和发展,进而对苗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篇3

某公司招聘一名维修部主管,在经过几轮残酷的淘汰考核之后,应聘人数从几十人落到最后两人,他们分别是小张和小李。

最后一轮考核总经理亲自出场,给了他们每人一部残旧不堪的坏机器,然后叫他们修理。

小张把机器拆开,仔细地检查内部的每个零件,不一会儿,他皱起了眉头。总经理看了笑着问:“可以修好吗?”小张犹豫片刻,自信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一定能修好的,请放心好了。”

总经理又看了看小李这边,他也是把机器拆了个“粉碎”,仔细地检查,过了一会儿,也皱起了眉头。总经理又问:“可以修好吗?”小李笑了笑:“对不起,这部机器实在是修不好,很抱歉。”

最后应聘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竟然是小李。小张不解地望着总经理,想寻找答案。总经理笑了笑:“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两部机器是无法修好的,无论你下的功夫有多深,针是无论如何也磨不成铁棒的。”

篇4

在开展企业实习前应取得实习企业的支持与配合,就学生接纳人数、吃、住等方面进行沟通,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教研室至少在实习出发前3天组织学生召开实习动员会,就实习的意义、目的、要求、考核、安全等进行宣传动员,强调实习安全和注意事项。

2明确实习目标

2.1知识目标了解定期消毒制度的制订、免疫制度的制订、各阶段动物的饲养管理、兽药使用和保存管理、采血和收集粪便的方法、病料的采集和送检、尸体的无害化处理、饲料仓库防盗和防鼠防虫措施、国家对种畜禽病种的检测技术、环境保护措施。

2.2能力目标会正确进行免疫接种;会对动物进行临床检查;会对常见疾病进行临床诊疗;能熟练对动物进行保定;会正确保存兽药和使用兽药;能对死亡动物进行尸体剖检;能按要求进行病料的采集与送检;能参与动物常见疾病的防控;会进行重要疾病的检测;能对血、尿、粪进行常规检验;会动物进行产地检疫;会熟练对动物进行采血;能配制洗手消毒液、雾化液消毒液、消毒池消毒液;会对病死动物进行生物安全处理。

2.3素质目标培养规范意识和质量意识;培养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树立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培养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

3明确指导教师的职责

3.1校内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1)在实习准备阶段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商定实习实施方案;(2)与企业兼职指导教师保持联系与沟通,检查实习开展情况;(3)解答学生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实习报告;(4)学生学生思想动态,适时进行思想教育工作;(5)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典型材料和异常情况,书面向系部汇报实习异常情况和违纪情况;(6)会同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考勤和办理请假手续;(7)批改学生实习报告和上报实习成绩。

3.2企业兼职指导教师的职责(1)负责实施实习计划和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对学生进行实习鉴定和评价;(2)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厂(场)规厂(场)纪、劳动纪律、生产安全、自救自护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杜绝安全事故发生;(3)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和教育,安排学生的住宿,为学生提供安全的住宿条件;(4)负责学生考勤、请假和外出管理工作,教育学生用水用电用气安全。(5)保持与学校指导教师联络和沟通,向学校指导教师反映实习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4制定实习考核与评价方法

实习考核由校外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考核。校外指导教师考核以《实习鉴定表》中的总评为准,纪律表现和考勤情况由校外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报告由校内指导老师负责批改。基本内容包括校外指导教师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综合专业素质的评价、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过程的综合表现和专业素质的评价、学生实习报告三个方面,原则上分别由校外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按百分制打分、最后由学校专业指导教师按以下比例折合,得出实践成绩,实习考核成绩按等级制和百分制记,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86-100分为优、76-85分为良、60(含)-75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5实习效果

经过企业实习的锻炼,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的提高,有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逐渐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

6存在的问题

6.1企业难联系畜牧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一般人认为不需要太多的技术就能把动物养好,还没意识到畜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在实习安排中,往往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而企业很少主动联系学校,且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出发点不一,有的是碍于孰人情面才接收学生,有的是因为生产人员不足才收学生以维持生产,有点是想通过实习提前接触学生以便在招聘时取得先机,很少有企业把接收学生实习当成企业人员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往往是学校热而企业不热。

6.2实习点分散养殖企业有自身的特殊性,一个生产点的规模不会很大,所以一般只能接收5-10个,实习点很分散,这给实习安排和管理造成一定的困难。

6.3学生管理难学生在校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到了企业遵守的是企业的规章制度。学生刚到企业时不熟悉企业的规章制度,企业相应人员也不善于做学生管理工作,而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也无法远程有效地管理学生。这导致学生实习过程中纪律相对松散,更多是依靠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来坚持完成实习。

篇5

近年来,资源共享(IC)成为信息情报学及知识管理学领域的热点课题之一。在知识数字化和信息化程度日益发展的今天,从前相对独立,难以广泛传播的知识和教育信息已成为具有共享性,可复制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充分的共享和利用知识信息,挖掘信息协作在知识传播中的潜力,是目前信息共享研究中的重要目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长。以陕西省为例,高等中医教育招生规模在十来年间翻了三番,从1999年的千人左右到了今天的超过6000人。高等学校的大幅度扩招,致使具有精英教育属性的医学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公众对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水平的要求提高,在职医务人员再教育与培训成为我国再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对于偏远落后地区医务人员再教育已经成为社会难点问题。如何在现有条件下使中医药高等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效能,充分拓展优质中医学教育资源共享优势、打破校际界限、校园与社会间的障碍,已成为中医学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中值得探索的课题。IC理念的引入,有助于解决这一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利用IC技术中的知识检索、信息抽取和资源整合技术,形成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共享平台,有效的引导用户挖掘与获得实用信息,达到教育资源的优化利用。

2.概念与界定

信息共享(IC)的概念始于美国图书馆管理界,发展至今已有20年历史。世界上首个被严格界定的IC是在1992年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图书馆资源。经过了二十年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平台的概念已经不仅仅限于图书馆资源的综合利用,而是被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当前,随着IC概念的不断细化,在原有IC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学习共享空间(LC),科研共享空间(RC)及知识共享空间(KC)等细分概念,其中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最为广泛。学习共享空间是通过各部门信息合作共享,通过多种技术手段,为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支持以及一体化的信息服务。与最初的信息共享空间相比,学习共享空间的定义更为狭窄,但也更有侧重性,凸显了以学习为核心,相应的弱化了信息共享空间中,如科研共享的概念。

3.模型构建与技术方案

3.1构建原则

3.1.1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是信息共享平台构建时的最基本原则。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数据安全与运行安全,其中数据安全属于底层要求,在此基础上,达到运行安全。共享平台作为数据载体,应保证教学科研资料,用户资料及平台数据安全不缺失,能合理备份和储存数据。其次,由于不同子平台和系统都依托于信息平台,使用的数据种类与协议种类多样,有可能产生信息冲突,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预先避免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3.1.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特征,由于信息共享空间是一个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特征的系统,作为其承载体的信息共享平台也要具备充分的开放性,以适应不同信息系统,不同学科,不同信息请求的各种标准。此外,考虑到信息空间的未来发展,信息平台的开放性应满足对可预期功能扩展的需要,达到空间和时间的双重开放性。

3.1.3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可以视为安全性原则的延伸。在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不同子平台之间,不同数据库之间虽然可以按照一定安全规则互相调用,但基层数据保持独立,既有利于数据库的安全,也方便更复杂的交互扩展。

3.1.4个性化原则

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定制服务是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信息平台的独特优势。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类型需求,以及用户接受程度的差异,允许用户定制适合自己的信息服务,以达到最大化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

3.2功能模块

3.2.1数字化教室

中医教育信息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名师精品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医学教育更注重老师的经验传授,因此建立现代化数字化教室是信息平台建设的基础。传统的简单数字化教室已经难以满足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需求,综合利用多媒体资源,多点位摄像,互动效果好的数字教室才适用。

3.2.2资源整合模块

资源整合模块是信息平台的核心,一方面直接面对用户通过网络发来的需求,一方面调用管理教学资源,是综合性技术性最强的模块,兼具数据库管理和信息响应两方面的功能,应具有保障信息安全、跨平台操作、高速响应的性能。通过资源整合模块,将不同来源,不同媒介的资料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方便调用,实现了教学资源的跨地域,跨学科综合。

3.3技术方案

3.3.1分期建设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录播教室

建设现代网络技术实时录播系统,能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校园网、Internet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实时、互动、高画质、全自动和手动的录播系统、以满足学校精品课程录制和国内外校际之间的远程网络互动教学及会议等功能的需要。

3.3.2建设医药教育资源信息化平台及网络教育系统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实现资源建设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3.3.3探索中医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及推广方法

在教育网络录播教室和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探讨建立一套有实际意义和推广价值的医学教育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标准,使共享平台可以应用于更多的地区与领域。此外,在建设中应相应的对校园网络线路进行升级改造,以满足网络组播和视频传输、存贮的需求。

4.服务与管理

篇6

关键词:舞蹈中专学生 综合素质 提高策略

人的发展是多种素质综合作用的结果,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它以促进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和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个性发展以及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提高。舞蹈中专学生教育过程中,也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

1、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主要是指舞蹈中专学生需要具备的特定品质。舞蹈中专学生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1.1 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学生应当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放在首要位置。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小处讲就是指学生的道德品质的高低程度,就是对人、对事、对事业、对社会的责任感。从大处说就是体现舞蹈中专学生的政治立场和观念,就是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态度[1]。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较高的政治素质、高尚的思想道德与传统美德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等方面。

1.2 科学文化素质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愈来愈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素质的程度,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具备高层次的文化素质和知识结构是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必然要求,拥有专业知识技能是现代化建设对劳动者的共性要求。因此,当代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多学科文化知识。

1.3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指个人在某一学科或某一岗位工作中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素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二是所学专业知识的多少与理解、掌握程度;二是对所从事工作的专业技能知识学习的多少与掌握程度。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人才评判的一项重要标准。专业素质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1.4 身心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 “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的虚弱[2]。”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心上保持健康状态,并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健康的人。身心素质包括两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虽然从总体上看比较好,但在某方面还不容乐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现状表示担忧,迫切希望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表示比较满意。同时,有大部分上的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等。

2.1 政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失衡

目前舞蹈中专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总的情况来看主流是好的,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3]。有研究显示,62%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从中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政治觉悟不高,思想信念淡薄;自我意识增强,价值观不完善;道德素质滑坡,道德行为失范;负面影响较大,人生观受到冲击。

2.2 文化素质薄弱,综合能力偏低

在当今社会里,任何人素质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的,一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其整体素质的高低。对舞蹈中专学生而言,必须做到文化基础知识扎实,为将来继续学习深造和就业打下良好基础。但目前大部分舞蹈中专学生对文化学习不够重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科学文化素质。部分学生存在着文化基础差,学习缺乏动力;学习方式不当,处理问题极端等问题。

2.3 注重专业素质,缺乏实践能力

在当前舞蹈中专学生中,很多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专业素质,相对于其它素质来说所占比例较高,但与新时期高素质优秀人才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问题是注重专业技能,忽略基础知识;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

2.4 心身素质较差,现状令人堪忧

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心身健康方面都存在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认为当前舞蹈中专学生应具备身心素质。智能结构缺乏,心理障碍突出;学习压力较大,缺乏科学锻炼;生活习惯欠佳,自立能力较差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舞蹈中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

综合素质教育是时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而在艺术教育中舞蹈教育也具有重要位置和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在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此引发学生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从而促进他们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在综合素质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价值观

当前社会学生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特别是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让当代舞蹈中专学生的思想受到腐蚀。因此,学校和教室一定要教育学生摒弃不良思想,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对于舞蹈学生来说,可以结合舞蹈教学,寓教于乐,帮助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老师要在正确思想指导下教育中专学生,让学生了解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从而向正确的方向努力[4]。

3.2 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舞蹈艺术以生命力的高扬,讴歌热爱、关心、理解、发现、创造和希望。学生鉴赏舞蹈艺术,不仅能够纯洁感情,净化心灵,而且有助于完善生活,它是激励学生完成人生使命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到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鉴赏舞蹈艺术的意义远远超出了鉴赏行为本身。

舞蹈艺术鉴赏是指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所进行的审美行为。在审美过程中进行感受、理解、鉴别、体验、欣赏和评价,并从审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享受。学生可以通过欣赏舞蹈艺术开阔视野,认识世界,唤起学生情感和创新思维,并根据自己的审美水平和经验来理解、判断和评价舞蹈作品,从而获得舞蹈艺术基本技能和人文知识。因此,可以说舞蹈艺术鉴赏是一种双重的情感体验。

结合传统的舞蹈欣赏课模式,让学生用具体的动作,贴切的动律,加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欣赏中去,增强学生的动作能力和示范能力[5]。通过“想”的环节,让学生根据音乐和舞蹈的形象产生联想和想象,更好的理解作品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于全面细致地把握作品主题。通过“说”让学生就作品的思想内涵做出评价,使学生的欣赏从感性上升为理性,提高学生舞蹈欣赏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舞蹈作品文化内涵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3.3 课程评价方式创新,提高学生身心素质

艺术课程评价,既要重视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变化。笔者在舞蹈课程学习评价上,注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关注学生艺术学习的过程。学生只要平时能够按要求完成了每一周的作业,平时的评分所占期末评价60%的比重。这种评价机制不仅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每次小测,教师要与班里的几个舞蹈组长一起当评委,进行综合评分。学期末教师要结合学生一学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及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会使学生对平时的学习和练习比较重视,以防有的同学平时不用功,到最后期末考试时“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不良心态。恰当的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舞蹈艺术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 通过舞蹈促进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舞蹈是人类用于表达各种情怀的一种艺术形式。她不仅给予演员和观众感官上的享受,更能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使人们对美产生更深的体验,对美的鉴赏能力更强,对增强形象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通过舞蹈训练,使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得到了锻炼,理解音乐的能力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得到了高。舞蹈音乐不仅能提高大脑的记忆力,而且学生的精神状况能够得到改善。学生拥有了充沛的精力,学习效率也就会大大提高。教育大业,教师为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创新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必须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包括职业道德、教育理念和专业知识等,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从事业务教学的教师要从只“备课”不“备人”的状态中改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准备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把培养综合素质的内容渗透到专业教育中,才能更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6]。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内化。创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优化教师素质结构、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等方面。

4、结论

通过研究,笔者对舞蹈中专舞蹈教学创新,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进行了梳理,并提升了认识水平。总之,教师可以在借鉴前人或他人的先进教学理念之基础上,根据舞蹈艺术课程自身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施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实际情况,来科学地、合理地、灵活地、创造性地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舞蹈中专学生综合素质,以切实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饶国栋.体育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考试周刊2009(40)

[2]王芷苏.“引导式”教学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1(5)

[3] 高伊依.有效提升幼儿舞蹈的想象和表现能力[J].学理论2011(5)

[4] 李永惠.试点工作背景下高师舞蹈实训课程体系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

篇7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学科建设;理论指导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48-02

一、成书背景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概念以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着重强调了保护工作的紧迫性。公约发表至今已整整十个年头,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指导下,我国政府积极开展相关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现状和潜在问题,国内学者纷纷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建设和保护实践之中,逐渐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保护理论和学科体系。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研究员与北京联合大学顾军教授长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创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重要学术主张,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构建和“活态”保护工作等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后合作出版了《文化遗产报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等多部学术专著,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并不断完善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建设。在科研活动中,他们立足田野、观照古今,始终坚持实践与理论并举的原则,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和田野调查提供了经典的范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时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表十周年之际,苑利研究员与顾军教授依托丰厚的田野调查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总结、归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规律和保护经验,编著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一书,并于今年8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发行。

二、文本结构

全书共分为“概念篇”、“价值篇”、“理念篇”、“传承篇”、“普查篇”、“申报篇”、“管理篇”、“经营篇”八部分,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回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全书内容则以问答的形式展开,结合具体案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和认识误区。写作风格生动、洗练,问题设定具体、明晰,学理严谨、考据详实。有别于以往针对院校和研究机构的“教材版”书籍或面向普通大众的“普及版”读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将受众群定位为“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上的工作人员”,读者指向性更为明确,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作为实用性的工作指导手册,该著作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保护机构的实际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自序中,作者谈到:“十年努力,不但唤醒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同时,还是我们利用这个机会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并使大批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死回生且欣欣然发展起来”。的确,随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通过开展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创立“文化遗产日”、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关工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应认识到当下的保护工作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误区。对此,作者在该著作中鞭辟入里的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保护理念的错位”。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概念篇”、“价值篇”、“理念篇”、“传承篇”中,作者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的不同角度厘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分类方法等基本概念,回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定标准、传承人评选标准等常见问题,并特别指出“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事项都可以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以活态的形式原汁原味传承至今的”。该著作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标准和判断方法,将对各级地方政府在开展民间文化普查、挖掘当地文化遗产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并对申报和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具体工作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观点聚焦

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原则中存在的缺陷,该著作提出了构建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所应满足的五点需求,即包容、对等、唯一、均衡、统一。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身特点和分布规律,首创性的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分法”,将其细分为:民间文学类遗产、表演艺术类遗产、传统工艺美术类遗产、传统生产知识类遗产、传统生活知识类遗产、传统仪式类遗产、传统节日类遗产,并对以上分类方法进行阐释,结合具体例证说明每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应具备的特征。此外,苑利研究员与顾军教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一书中沿袭并深入解释了其一贯的学术主张,即保护工作必须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固有的传承规律,以“活态性”、“整体性”、“原真性”原则为重要依托,从规律出发实施保护。同时,明确回答了政府的工作重心问题,针对“重申报”、“轻保护”等现状和误区,强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的领导,各级政府部门也应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化,在做好监管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对传承人的服务工作”。面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问题,作者呼吁政府作为保护主体不可以替代传承主体的主体地位,且应切实履行其“组织、监管、协调、服务”的职能。

作为指导保护实践的“工作手册”,该著作着眼于培养和提升保护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在“普查篇”、“申报篇”、“管理篇”、“经营篇”中,结合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为开展和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书中指出:深入调查、摸清家底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本目标与诉求,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过程本身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认识、再筛选、再评估的过程,同时在申报过程中民间认同应起到更为重要的决定作用,在传承问题上应遵循“民间事民间办”的基本原则,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进行商业化经营的决定权在于其传承规律和历史经验。针对是否应该“打包申报”、能否进行普及化教育、能否进行商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开发、怎样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等热议问题,作者结合多年的田野实践和工作经验分别作出了理性判断和科学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独创性地提出了建立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为干预的“可行性报告制度”、“零冲击报告制度”、针对濒危遗产的“临时性制定制度”、针对保护工作者的“行业准入制度”。此外,作者还以附录的形式收录了“传统表演艺术类遗产调查指南”、“传统手工技艺类遗产调查指南”、“传统节日仪式类遗产调查指南”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系统树”,分别从调查准备、注意事项、调查成果调查大纲写作等具体环节入手,为各级地方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提供了逻辑指导和文本范式。这种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将有助于拓展保护工作者的学术视野、提高工作效率,为行之有效的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了重要参照。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既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保留了民族文化的珍贵记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苑利研究员与顾军教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干部必读》一书中建立并完善了具有方法、预案、规范、条例作用的工作指南,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其“这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学人的重托,为达此目标,我们愿吃尽天下所苦,且虽百死无憾!”的学者风范和文化使命感令人钦佩。作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来保护实践和理论研究的重要总结,该著作的问世必将为保护工作者正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学术指导和理论支撑。

篇8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各种社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它是人们职业生涯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从业者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一项对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中我们得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产领域。而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单纯的体力劳动转向脑力、体力相结合的劳动;单一的技能劳动转向复杂的心智技能劳动;个体独立劳动转向群组合作劳动。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内容已不仅仅是指“劳动能力”,职业岗位需要的也不仅仅是“纯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它应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团队合作、继续学习等综合的能力。因此,从业者的独立制作工作计划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及决策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团队作战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社会责任感等理所应当地被纳入职业教育教学计划中。笔者认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应包括三大模块(图1):职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培养。

(一)职业素质培养内容

1.职业道德培养。2.质量意识培养:具有质量意识、产品竞争意识,视质量为企业发展的生命。3.工程意识:工作要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模块化。4.团队精神:要有团体工作精神、全局观点,明确总体目标,明确如何为总体最优而努力。

(二)职业能力培养内容

1.运用人文精神导入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辅导、排练的能力。(即:开始教学、辅导、排练前必要的背景知识介绍、案头工作、网络查询,通过各种方法为进入正式工作项目做思想、观念、概念导入)2.“扒碟”能力及排练舞蹈作品:能独立全面模仿影像资料作品并独立排练舞蹈剧目。3.能够独立表演舞蹈剧目,掌握芭蕾舞、民族舞、现代舞的分析方法与表演技术。4.教学能力的培养:能够了解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能独立担任舞蹈教学及指导、辅导工作,掌握进行舞蹈艺术教育的方法、技能。5.舞蹈音乐旋律模唱及表述能力。6.对国内外不同民族的主要民俗文化及艺术精神有所把握。7.舞蹈编导基本能力的培养。8.舞蹈评论的基本能力培养。9.民间素材收集整理能力的培养。10.综合晚会组织能力的培养。

(三)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

1.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实际操作能力。2.管理常识的培养。3.普通话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4.协调、沟通、公关能力的培养。

一般说来,一个舞蹈从业者的作品表现能力、作品模仿能力、舞蹈音乐的驾驭能力、晚会节目的组织编排能力等被视为舞蹈专业职业能力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必须对原有的课程设置做出修改和更新。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在原有专业核心课程基础上,必须增加行业职业能力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训练课,如《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等;此外,还应加大学生综合实践课的开出量,如《剧目》《民间舞》等。舞蹈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关键指标,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作品表现能力

作品表现能力的培养,是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传统核心内容,通过基本功、民间舞、毯技、剧目、身韵等课程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能力,从学生的基本能力、软度、开度、技巧、弹跳、舞蹈感觉、民族风格、表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最终使其在身体表现力、刻画人物能力和舞台综合表现力等舞蹈职业必备的基本能力上,具备市场竞争能力,成为舞蹈行业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作品模仿技能

作品模仿技能训练,即扒碟能力训练。随着声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传媒工具的大力普及,舞蹈的传播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较之口传身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业内从业者更多地从VCD、DVD、MP4、电视以及网络中学习舞蹈、传播舞蹈。如一首歌一夜之间能传遍大江南北,一个舞蹈作品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通过网络、电视很快出现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不同舞台上。而这样的传播速度,使舞蹈作品的模仿(即扒碟)成为从业者必不可少的技能。市场的这一变化,促使舞蹈行业不得不迎合和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开始扒碟,或为了再现作品(即自己上台表演)、或为了辅导(即指导别人上台表演),于是扒碟能力训练便成为舞蹈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扒碟能力训练步骤为:1.解读舞蹈作品的能力。扒碟前的案头工作应该从解读作品开始。分析作品的背景、内容、情感、思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从而达到驾驭作品的目的。2.动作模仿力训练。动作的模仿,是扒碟训练的关键内容和主要内容,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制定训练计划。一般来说,可以以一个八拍为一个训练句子。先教会学生听音乐、数节拍,解决节拍问题后,可引导学生一拍一拍地模仿动作,直至将一个八拍完成。当第二个八拍完成后,教师必须注意前一个八拍动作的记忆,引导学生一边向前推进,一边不断地把前面学的动作与新学的动作,用和音乐的方法反复练习。这样不间断地“从头连”,在扒碟完成后,整个节目的框架立起来的同时,学生动作也达到熟练的程度,为学生自如驾驭作品打下良好基础。3.学生的表现力训练。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力,要以解读舞蹈作品为基础。当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中心思想、艺术风格有了一定的理解,动作的模仿已经完成,接下来的训练就应进入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和驾驭能力的训练。以表演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面部表情、动作外化出来,从而达到表现作品、刻画人物的目的,使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作品音乐的理解力训练

对舞蹈作品音乐的理解,是完成舞蹈作品必不可少的重要训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分析作品音乐,包括节拍、旋律、乐感、主题等,使学生能够借助音乐的表现力演绎作品、刻画人物。为了达到提高学生音乐驾驭能力的目的,在开设舞蹈作品模仿技能课的同时,应配套开设《舞蹈旋律模唱与舞蹈音乐分析》。

(四)项目教学法在剧目课中的运用

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国际职业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以问题开始而不是从结论开始,没有问题的教学是没有意义也是不需要的。教学应当是在“学中做”与“做中学”,实现学做一体,即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是一种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必要的基本功、民间舞、毯技等技能训练具备的同时,以剧目课为载体,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和训练学生,使学生将所学技能综合运用,相互渗透,相互融通,最终达到扎实掌握知识技能的目的。当扒碟能力的培养达到一定程度,项目教学法应成为剧目课的重要训练内容。剧目课中,学习节目的排练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获奖舞蹈节目、优秀舞蹈节目作为排练课的训练剧目。引导学生在扒碟之前就开始思考:我现有的技术技能,能否胜任这一节目?我现有的水平能否将这个节目学下来?这个节目反映的是什么内容?主题是什么?主题动作是什么?它在整个节目中如何发展?音乐的特点、节奏的处理、灯光、服装、舞美、道具问题的处理、排练时间的协调、节目演员的组织、教室、服装制作、演出场地的租借、协调等,都成为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技能的积极建构者,面对认知领域复杂的真实职业环境,他们必须探索、发现、建构甚至重组他们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主动搜集、分析有关资料信息,对所学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把当前学习内容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其承担更多的管理自己学习的责任,进而完成学习任务。

(五)晚会节目的组织和导演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