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7:46:2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美术教师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但是,教育尤其是今日中国的教育应该是充分前瞻的。它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也应成为现代社会不断自我更新的动力之一。与今天相比,面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肯定还会有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势必会有不断的改革和探索,美术教育当然不会例外。那么,美术教育改革的趋势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做一点推断或透视,以更自觉地迎接新的世纪、新的挑战和新的变革。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的因素将逐渐受到重视。这不仅是说绘画教学中对“表现主义”作品、流派、技能与方法的介绍将占有一定比重,学生的“表现”能力将得到培养,而且是说教师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着眼点、观念和方法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谓“表现”,我们指的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内心意愿、情感、感受和思想过程的手段或方法。作为一种心理机制,“表现”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种符号方式,虽然同样是一种艺术手段,将内心“无形的”冲动、体验、情绪甚至态度、评价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象征或符号,要比“写实地”描绘已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或对象的表面特征更困难,也更重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认为音乐更多是“表现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像某些极端的艺术流派的宣言者那样,希望以某种观念与技法取代以往的全部艺术实践与技法,对于写实的画风与技法我们同样重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在二者间进行非此即彼的抉择,但我们相信,“表现”作为日常的、甚至更一般的表达方式具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多意义。
这种预期有什么根据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如下几个层面:首先,21世纪的中国社会无疑将进入现代化的阶段,而现代化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形态;其次,现代化的中国将对其基础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才是逐渐增加“表现”因素的小学美术教育对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依次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
现代化曾是中国人长期的理想和奋斗方向。关于现代化人们也有不少相同、相似或不同的看法与希望。我们希望指出的是,从目前我国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及到20__年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现代化观念的合理转变。在当初“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中人们着眼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巨大发展。在不少人认识中以为现代化社会就等同于理想社会,这样的看法显然不切合实际。关于现代化,下述几点认识也许是重要的。
其一,实际上现代化不过是一个历史范畴,恐怕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总要经过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时,科学技术的确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将更切身地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经历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时,不仅企业的规模、设备在扩大、更新,它的整个管理、营销、分配模式必须作现代化的转换。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过程也势在必行。
现代化将不仅给人们带来福祉,同时会给现代人带来问题甚至灾难。无论在哪个国家或民族,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都不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实现的,甚至不是在自觉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实现的。因而一旦社会经济迅速启动并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而新的秩序又难以一下子建立时,就会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在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时,自然资源和环境可能同时受到极大破坏;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分配上的差异也在加大。甚至可以说,当一个社会的财富迅速增加时,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并不一定迅速改善。
第二,现代社会一方面使个人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以种种方式割断了与血缘社会或地缘社会的关系,由于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青年的就业同样也更少能靠各种社会关系轻易获得,企业要求的是具有更高专业技能和更高学历的“白领”和“蓝领”员工。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的才能,而非他的身世。
另一方面,现代化社会又是在日益强化的竞争条件下实现的,不仅许多局面最终要靠个人独自去面对,去控制,而且势必使个人的压力感增强,对每个个人来说,他不仅面对更多的幸运和机遇,也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这都要求他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和特殊才能,而这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具备的。
第三,19世纪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后现代”的理论。“后现代”呼声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以后的西方现代社会的抨击、批评、控诉以及校正的意向;是对人(这里指个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非人化”的抗议;是对人类理想和普遍价值的顽强追求。这些理论或意见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或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国内理论界已有人注意到,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之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之处,就在于她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中国的现代化才是有自己“特色”的和创造性的,并且也才是行得通的。尽管中国社会尚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过。中国在这种交往和联系中不仅能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而且能与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一种更和谐的未来。
现代化概念的上述几方面含义或许是我们在思考与之相适应的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问题时所不应忽视的。
三
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确实在为现代社会培养大批的、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也正是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教育哲学、教育学和 心理学理论及教改方案才涌现出来,从而大大改变了传统学校的面貌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反过来说,现代教育的特长是在分门别类的职业培训,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完整性及人文精神的涵养。因而当人们对“现代化”有了一种新的反省以后,不也应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适当调整,甚至要求教育为救治或预防现代社会的弊病而作出安排吗?
现代学校教育的高效性不仅是教育科学与教学技巧带来的,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即市场的需求、竞争的动机刺激出来的,因而它可能带有短期行为的特征,这样,它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是片面发展的。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为什么社会刚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教育中片面瞄准考试、追求升学、单纯重视“主科”成绩的倾向就十分严重,且难以纠正呢?其原因或许除了人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对于现代化缺少全面的理解和历史的认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传统中国对教育的设计更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更多强调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成才”的价值取向一直超过对“成人”的重视。显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境遇:由于传统社会的定位,因而现代社会及其教育依然不会自动地注重育“人”。
事实也是如此,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了自由,却没有给这些解放了的“自然人”以足够的教养,在那些标榜“文明”的社会及其对外关系中竟出现了比“原始社会”更野蛮的现象。现在,西方一些“后现代”的思想家想做也正在做所谓挽救西方文明的工作,这些工作的一部分也将在教育领域展开。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要把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工作合二而一的民族及其教育事业,就需要在“育人”的问题上更加重视,充分前瞻,有新举措,而不是跟着西方及其教育的老路走。
具体到学校教育上,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强调其目标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关于人格,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有种种定义和看法,其间也有极大的差异。我们这里说的人格有这样几层意思:①它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和他人的一个“位”或“格”,它有自身比较明确的界限和不同侧面。在社会现实及发展中,这个“位”可以表现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也可以表现为个人的尊严、行为模式和伦理态度。②相对于人的躯体它是人的内在的诸方面之和,相对人的外在行为与种种表现,它是其内在比较稳定的动机及常模。③人格自身是一个由各种心理—文化要素组成的、不断发育、变化着的结构,其核心是人的生命和创造的需求与驱力。人格的发育和变化既取决于他的活动、他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也取决于个人对其人格的自我意识水平。④相对于他人,它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差异。这主要是其结构要素在组合关系和发育程度上的差异造成的。
人格当然是有具体内容的,而这种内容在历史或不同人的人生中总是要变化、发展的,每个人对人格自我的塑造也是其终生的使命,因此我们强调在中小学校中的人格培育指的只是对儿童、青少年完整、健全人格结构发育和初步塑造的意识、关怀与安排。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成人、进入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人格结构,他们不仅有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对社会、历史、文明一定的认识,也有对自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对社会现实及其他人的比较健康的态度。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其创造性;建设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实与人际交往;不仅在成功时能戒骄戒躁,而且在逆境中也坚韧不拔。这样,社会的发展、进步才可能是与人的发展同时完成的,而不是以相当一部分人为代价的。
当前的教育已经注意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希望利用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来养育新一代的情操、心灵,但应该意识到的是,今天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是建立在完整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才会是真正现代化的;也才可能会是有中国特色的。无论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都必须由一个有理性有理想的、有选择和判断能力的、有生命活力和同情心的主体去遵循,这样的人才会是“自律的”,这些规范本身也才是“道德的”。换句话说,真正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知识结构完整的问题,不仅是知识结构中有没有道德内容的问题,而只能是完整人格培养的问题。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话说,就是要使孩子先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这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明确的最主要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方向。
四
如果上述各点能够成立,那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强调“表现”内容的教学和“表现”技能的培养就具有明显的意义。作为艺术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一般说将培养学生一种与科学的或逻辑的思维所不同的直觉思维(指对情境或事物结局的综合推断)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以及形式、内容间适度关系的敏锐感受力和判断力。但注重“写实”的美术与注重“表现”的美术还是有些差别。
起码,它将充实人们对艺术创造力的理解。在注重“写实”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性往往仅被理解为对客观形象的记忆和想象,至多是组合;而在强调“表现”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更多的是指生活中尚没有的、不可见的形象的首次出现(通过音乐作品欣赏人们会较易理解这一点),它为生活增添新的内容。这也扩充和完善了知识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知识”观念。
更重要的分别是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现行教育在强调“双基”(或“三基”)教育的同时总是把小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把“知识”当成是纯客观的规律等;而相应的美术教育也只是强调对外在的、“美的事物”的观察和描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贯穿整个近现代绘画的透视观念等也就暗含其中),强调“写生”;即使逐渐增加了“绘画形式要素”的内容,也是强调它服务于外在事物描绘的功能。
应该说,“客观的”科学知识系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同理,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能力(“写实”)对于学生、甚至是将来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但问题是在进行这种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将学生的情感与冲动压抑掉。目前一些学校对课堂纪律的优先强调、对“学习习惯”的过分强调事实上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在强调“寓教于乐”(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而另外的学校甚至强调“乐学、会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学习方法培养),更有趣的是,小学音乐教育近年的改革正是与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调动起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与创造的冲动,将其转化为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全部学龄前时期获得的经验、形成的交往与表达模式;尊重他们幼小、但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和人生态度。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是高效而有乐趣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才从根本上说是融洽和建设性的。我们不要像在工业开发时期对环境所报的先开发后治理的态度那样,希望先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纪律约束,抑制住孩子的原创力而在相当一段时间的系统知识学习中培养起一种“纯智力”的兴趣。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将是高昂的。
相对说,注重“表现”的美术教育有完全不同的教育原则。它相信、爱护和扶持孩子们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创造冲动,努力理解并启发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在学龄前时期获得的各种经验及其个性差异,尊重孩子们基本的感觉和表达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它引导学生将内心世界的感受变成可见的,从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照,并通过美的教育对这些幼小的心灵给以指导;它也引导学生理解他人(的创作及情感表达方式),通过鉴赏和艺术批评,建立起宽容的良好人 际交往模式,学习到坚持己见、说服他人、容忍不同意见和进行妥协的种种技巧。我们相信这种教学将使孩子在未来的建设和社会生活中,不仅有更高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也更容易正视现实、面对竞争、承受逆境,有良好的适应感和判断力,也多一些正常渲泄的手段和幽默感。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并不主张一种艺术上极端的“自我表现论”,也不主张在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相反,我们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引导和教化过程,是使孩子们的情感逐渐升华,逐渐社会化并形成亲社会倾向的过程。孩子要表达自己并不错,但他们不仅应知道如何正确地表达,同时也应知道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同时也是自尊的表现。因此,注重表现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加强艺术批评的内容,学生的作品不仅是画出来的,也应是在相互间“说”出来的。我们注重的是,通过基础美术教育和美术兴趣教育,不仅给孩子基本的美术熏陶,也应达到对学生完整、健康人格的培养,从而它同时是一种道德教育或品德教育。
民间美术作品是世界人民都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受现代社会市场的冲击,民间艺术品的开发只局限在手工作坊和流水线车间,这样便失去了民间美术作品的意义。大学民间美术课程是学生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再认识而创作出来的,是可以进行市场交换的。在传统的基础上,学生加上现代创作意识可以形成新的艺术品,而在当下的市场时代,更需要通过市场交换与竞争来实现其价值。因此,一所大学迈上创业型大学的道路,致力于学术成果的市场化,是知识有价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深刻反映与时代体现。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多年以来在课程体系中一直坚持民间美术课程教学,是设计系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但是课程的成果往往只是作为专业的一种总结而告终,在课业创作的过程中,学生为作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转化为最终成果时却只能是以单一的学分评定结束,这一现象导致了作品最后的流失和损坏,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依据这一课程的延展性,本课题对课程教学拓展进行了尝试性探索。首先,在课程内容上,针对性地对众多民间美术形式进行筛选。山西民间美术种类繁多,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规模,更缺乏对其进行整体的开发与研究。太原师范学院设计系以晋商建筑装饰艺术研究所和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研究所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研究基地,对山西民间美术中可以进入市场的一部分内容进行规划、整理、研究,同时对其进入市场的可行性进行探索和规划。其次,对未来成果进入市场的前景、市场开发、市场运作、产品走向等,提前作出实践性的研究。具体来讲,就是把市场的概念引进教学中,以期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有了更明确的目标,也有了动力,而且通过实际社会调查而来的不再是凭空臆造的东西,从原来单一的课堂作业延伸拓展到社会,而且作业的成品不会局限在单一的课堂上,在课下以及所有的有效时间,只要有市场,作业就不会中断。这样也可以对课程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补充。通过几个周期的积累形成一种良性的市场运作模式后,可以为转型期的山西在打造文化产业方面作出有意义的补充,同时也为美术院校专业课教学走向市场探索一条可行性之路。
二、高校民间美术课市场的开发
1.设定目标和计划
高校根据民间美术的特点进行教学拓展,把民间美术课程作为高校美术专业中的一门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完成对传统艺术的了解,同时也吸收传统艺术的文化背景,并掌握民间美术的构成、造型、色彩等艺术规律;不仅提高学生的民间美术审美素质,而且可以将民间美术语言吸收、拓展到自己所学的其他专业内容之中。在课程教学中完成的作品都是学生的真实情感,通过作品中的表现使民间美术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再现。
2.具体产品的开发和制作
在这一个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议决定了两个主题:一是选取晋商大院中的砖雕艺术形式为主题,通过对传统图案和工艺的吸收,借助陶艺完成作品;二是传统的皮画工艺制作,在简单商品的基础上拓展皮画制作的各种可行性。确定好主题后,开始实地考察、选取资料,在收集大量资料、选取可制作的内容后,开始产品的具体制作。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对传统图案的理解和文化涵义的掌握,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制作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各种情况,不断探索解决的办法,从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制作程序。
3.与自己专业课配套衔接
开发出产品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所学的知识,还专门为产品设计了一套包装,这样不仅完成了产品本身的开发,而且完善了产品后期的包装,对所学专业也起到了支撑作用,也使得原来概念性的作业有了实际性的应用功能,检验了学生的专业学识。为使自己的包装和商品很好地结合,课题组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职业层的人员进行了回卷调查和访谈,以寻找一种共性的、大众都可接受的审美样式。
4.市场开发
对市场的调研主要是调研同类产品在目前市场上的走向,同时,作为一个产品的研发,将来如果面临创业的选择,完备的市场环节和市场经验是这个项目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学生自己开发的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一步。对这类产品的消费人群进行市场调研,并通过采访对象的访谈,确定了市场不同人群接受程度的比例。综合前段时间的工作,撰写研究报告,阐述具体的产品通过怎么样的商品流通渠道进入市场,并跟踪市场反馈,对产品的高、中、低三档进行定位。为了了解此类产品目前的市场情况,课题组走访了旅游景点、商店、礼品店、艺术品交易场所,完成了对自己产品的定位。相比较,目前市场做工较粗的是大众型一般消费品。尽管学生的制作工艺也较为精美,但同市场现有的高档产品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只能定位为中档产品。以上环节可以通过图1、图2清晰地展示出来。本研究采用理论—实践—社会三个环节互补的形式完成。创新点就是从课堂教学走到课堂外完成了一件作品的开发、完成、包装等完整的一系列工作程序,同时也完成了这样的工艺品的市场定位和将来市场走向的调研报告,锻炼了市场能力,为将来的市场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术素质转变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课堂上,几乎所有的人,包括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者,忽视了儿童美术作为一?quot;生态现象"和人生的一个"生命阶段"独立存在的意义。湖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谢丽芳老师认为,幼儿绘画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幅图画的完成,它的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她提出了"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这和英国里德、美国罗恩菲德所倡导的"儿童中心论"如出一辙。"教师只不过是材料的供应者和鼓励者","教"被认为是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儿童。这种观点虽说有失偏颇,但在目前还是有其现实意义
的。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会有上一段时间的"考级"之争。
笔者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的美术课上,结合课文让孩子们用铅笔随心所欲地画各种线条,然后在分割的块面上填上自己认为好看的颜色,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树林……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线条及色彩搭配的感受能力。另外,画线条与画色块时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准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及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上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仅有的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在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以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想像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如我在教"小鸟"一课时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鸟的各种叫声;在教色彩时让学生听一组音乐之后再与色彩对号入座;让学生大胆尝试,让学生把画好的画倒过来挂等等,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去客观地表现对象;而且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创造了条件。
三、正确评价儿童绘画,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的美术教育观转变
前几年《中国教育报》上载有一个美国、日本和中国小孩画苹果的故事,曾掀起轩然大波,并引起一场教育观的讨论。一位贵妇曾对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人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一语就道出了绘画的追求。一次我在教学生画《雏鸡图》时,一部分学生把小鸡画在纸的下面边线上,而上面边线多是一个太阳、几朵白云;中间剩下大片空白。我问学生为什么不把小鸡往中间画一点,地们说:"小鸡怎会在空中。"我恍然大悟:地们是把纸的底边作地平面了。我引导他们:假如我们站高一点看地面或是在飞机上看地面,我们的图画会是什么样子呢?地们是用"心"在画了。在教学中,学生有一点思想及创造性我都会提出表扬。如一年级李极把鸡眼睛画到鸡的嘴上说想打架了,巫晓聪把麻雀画得像凤凰一样并且用装饰色彩;这难道不是创造吗?
【论文摘要】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迫在眉睫,从整体上看,应从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等方面入手,切实重视、解决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的颁布,使长期被冷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目前仍是基础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影响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的多方努力,方可达成。
(一)加强教育监管,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要改变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严重滞后的现状,首先就要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领导对美术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使其明确美术教育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是陶冶学生情操,促使学生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其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应从农村教育实际出发,端正艺术教育思想,摆正艺术教育位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的科学育人观,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支持农村艺术教育事业,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使美术课真正成为一门不可取代的必修课。再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改革旧的教育评价体系,消除学科间的主、副之分,建立健全教育机制,尽早制定出一套操作性较强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引导和促使学校教育朝着素质教育方向迈进。
(二)加强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教学设施是保障学校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针对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现状,各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切实重视,把美术教育与主科等同对待,逐年增加对美术学科的经费投入,从实际行动上消除主、副学科差异,并根据《新课程》要求,按普九标准配齐美术教学所需的各种教学设备,改变以往教师仅以粉笔和黑板进行教学的落后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办学条件,使美术教学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得以顺利开展。教育主管部门也要充分发挥其监管职能,对各学校器材配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落实。而对于那些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一时难以按标准要求配齐各种教学设备的偏远、贫困地区学校来说,也应根据自身条件,想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一穷二白的现象,逐步提高美术教育设施,因地制宜地创造相对较好的美术教学环境,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教学保障。当然,由于各地区在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上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很大,要想在一夕之间让所有学校都改善办学条件,配齐学科所需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以此为借口,就此无所作为。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力量
针对农村中小学美术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首先,各级部「1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校办学条件,大力吸收毕业于各高校的、受过专业培训的美术专业人才来担任美术教学工作。对于那些暂时无力引进人才的学校,也应根据自身条件,培养一些在职的、有美术专长的非专业教师兼任美术教学工作,以弥补美术教师匾乏现状,保证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应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工作,提升师资水平。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师资情况,有计划地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活动,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加强农村中小学间的校际交流,从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以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美术师资力量。再次,美术教师也应从自身做起,加强自修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以更好的适应其教学工作。
(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开发美术教学资源
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学大纲新旧交替之际,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多数人除美术旧课本外,几乎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教学法理论指导。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凭经验、凭直觉、凭兴趣组织教学,普遍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这是一种非审美性趋向。另一方面,各地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而新编美术教材已处于实验阶段,尽管中小学美术教材的问题可望近期解决。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建设基本上仍然是空白。原先供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使用的教学法教材,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其中不少美术教育观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系列文献的精神不符,与此后一系列改进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精神相悖。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蒋荪生,江苏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多媒体 课堂教学 学习方式等
提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笔者拟在本文中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与学方式变革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正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快地与新课程改革同行,教师要充分、正确地利用多媒体,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相信每个学生都能画出最美丽最生动的画卷。
【关键词】CAI;小学美术;学生
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简称,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美术教学中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片面的缺点。CAI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美术课最优化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以下方面谈谈CAI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CAI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AI是现代化教学手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CAI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可将传统教学中无发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在美术教学中、适时、适宜、适度地运用CAI,为学生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多角度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调动学生感官,多渠道获得信息,从而帮助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运用CAI创设情境和谐导入
传统教学中,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单一的师生交流方式,对学生来说,枯燥的形式缺少审美的感知,而爱美是人类的天性,爱画画是孩子的共性。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利用CAI课件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充满美感的氛围,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器官,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变被动获取为主动获取,使他们积极去创造更新的作品。
例如《布贴风景》一课,开始通过CAI课件声、光、像综合效果营造一种扣人心弦的情境,屏幕出现美丽的自然景像,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无穷――春天鸟语花香,大地一片苍翠;夏天郁郁葱葱、大地碧绿一片;秋天硕果累累、大地金光灿烂;冬天白雪皑皑,大地一片洁白……同时播放相应的音乐,让学生重返自然的伊甸园,在优美的视听效果中,在清晰的大自然声音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将学生的情绪导入教师精心构建的艺术氛围,学生自然地进入教学活动中。然后播放Flas,同时告诉学生: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四季姑娘给我们稍来了一封信,大家收到了吗?利用儿童好奇的天性和对新异事物探究的心理而提出问题。当学生打开放在桌上的信封,发现里面装的一块块花布时,非常兴奋,接着教师播放课件利用各种布粘贴的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布贴画美的同时,适时套出课题。这样,以最快的速度让学生进入情感点,良好的教学气氛悄然形成,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三、运用CAI扩展学生视野
在执教儿童画创作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CAI沿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发想象、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使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更好地完成教学。
例如《奇妙的脚印》是一幅难度较大的创作画。首先播放一群动物在夕阳下行进的动画,把它们留下的脚印制作成特写,引出课题。再请学生观察辨认各种动物的脚印,交流特征。然后出示范图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新的形象由这些动物的脚印组合创作而成?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举例将马的脚印制作成动画,进行360度的匀速旋转,给学生自由想象、思考的时间。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的说可以变成火凤,有的说可以变成孔雀,有的说可以变成外星人,还有的说可以变成恐龙……有的孩子刚想出一个新形象,正得意时,同学马上又有了新的创意。就这样一幅幅生动有趣、天真稚拙的画面跃然纸上。儿童的作品之所以令人心动,正是表现了他们的蓬勃生机,透露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展示了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应该使这种潜能和天性得到充分的表露和发挥,为他们提供想象的基础条件,拓展学生思路,引发学生联系、想象和顿悟。
四、运用CAI实现交互学习
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不能适应学生素质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利用CAI课件编制成可以供学生自主学习的个别化教学情境,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学,把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型软件和多媒体课件安装在网络服务器硬盘中,让学生上机入网,教师只在教师用机上选择“个别教学”,这样让学生在学生用机上主动探索、实践和创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计算机给予评价和及时调整帮助,同时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发现有创新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形成人机、生生、师生之间的立体化交互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例如《邮票设计》一课,由于邮票票面较小,不易展示;邮票的种类、题材很多,形式又多种多样;并且一些年代较久的邮票很不易找。传统教学采用欣赏书中作品来解决,在当今这样发达的信息社会里,书中的几幅作品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这样也不能很好地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我就利用计算机网络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充分体现儿童的个体需求,加深他们的审美体验。我从互联网上下载各个时期、各种各样的邮票并配上文字解说,设计成邮票资料网页,与邮票的设计制作方法、邮票知识、邮票特点、邮票教案、教师论文、师生交流、学生讨论、请您留言等网页制成CAI网页课件,然后将这个网页课件放在校园网上。
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装备,信息技术服务于学校教学活动,在南京的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过程中,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投入与装备,已经普及到了每所学校。通过不断地投入与更新完善,今天的教育技术装备,尤其是信息技术类教育装备,在常态化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网络机房的建设,在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同时,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如语音教学、英语听力的训练与考试、数据采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给教学活动带来的种种便利。如何让信息技术、网络机房更好地为学科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服务,提升信息技术装备的使用效率与使用空间,让我们的教育与学生的学习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成功,这是我们教育部门所需要思考与研究的,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方向。
数字技术在美术课标教学的目标实现与要求,可以围绕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具体要求,结合课标中所涉及的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软件运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形式所要求的思考与运用,通过两者的结合来进行学科问的试验与尝试。
南京市教育装备在服务教学、服务学校的同时,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中,就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如何结合网络机房的特于美术教学活动做了这个项目的整合计划,在该学科的拓展与实践方面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与设计,并组织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使整个项目从项目的论证,政府采购到装备、验收,再到培训、竞赛以及课题的研究与总结,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装备理念创新的尝试,为探索和诠释新课改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做一些实践。
通过实践,明确目标:在数字化环境下数字美术画板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与应用。体现教育活动中技术装备的新理念与管理模式上的探索。
围绕这个目标的实现,我们通过加强与教学课标、教学研究、技术应用、科技研发等领域专业人员的共同研究与探索,积极寻找一条适合新课改要求的装备与研究、管理与培训的模式与方法,体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中的建设、配备、管理、应用、研究、培训、竞赛等内容的具体体现。
二、研究方法与方式
(1)座谈与研讨。通过与课程编委、学科教研、教学一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教师、产品研发等专业人员座谈、研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撰写文章等形式收集意见与建议,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框架研究与素材构思。
(2)对数字美术产品的了解与实验。针对教学要求,通过与产品研发人员的沟通,引进、推荐不同产品进行对应功能的了解与认识,在向使用产品的学校教师深入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调研与产品性能试验,收集整理出适合教学需求的功能与要求。
(3)策划培训计划与量化培训内容,明确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应用数字美术画板的教学要求与技能要求的掌握程度及实现目标。
(4)组织竞赛活动与作品(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
(5)课题的研究。新技术应用与学科整合的意义与价值的研究,为形成新的装备理念的研究提供基础材料。
三、项目的实践
1.认识阶段
2009年度至2010年度初期,我们在主任室领导下,根据教学的需求与目标实现,在美术教学课标的研究与学习过程中,注意到未来美术课标中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与要求,为能够准确地达到这个环节的要求,主动与课标组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其教学课标的要求以及目标的实现,并结合对数字技术产品的研究与了解,针对数字美术画板系列产品,加大了研究力度,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与研讨,对数字美术教学活动的情况及目标有了一定的了解,结合信息技术的特性与产品本身所特有的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活动,并通过专家、教师的一些前期试验结果的分析与验证,得出了充分的论断,明确了数字美术画板这个新项目装备对美术教学所产生的意义与价值,为后期的试验项目装备、项目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依据。具体内容参见参考文文献[1][2][3]。
2.筹划与启动阶段
2010年度,为了让学校教学人员更好地了解与使用该系列产品,使其更好地服务教学、融入教学,在主任室的领导下,我们在进行装备计划编排的同时,针对这个新项目的特点,做了全面推进的思考,并使该项目的建设与研究完整地呈现出技术装备与管理应用的体系特色。具体做法为:项目的标准制定工作、项目的装备过程管理工作、项目的教师培训计划工作、项目的应用拓展与作品竞赛等实践工作、项目的课题研究工作,内涵形式整体提出并分阶段地进行,最终将形成一个系统的工作系列,为后期工作开展提供依据。
根据项目设计与布置,在完成数字美术画板装备启动的同时,安排了一系列的培训与活动:
(1)下发《宁教备通知[2011]14号》。
(2)汇总并落实区县学校申报教师培训名单。
(3)培训计划的实施。
(4)培训人员情况:分别组织了3个班(A,B,C),安排了近10位优秀教师、专家讲座,其中计划培训人数为126人,A班每人分别达20课时;B,C班每人12课时。
(5)落实数字美术画板教师技能培训课程。
(6)“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开题、结题会议。
3.计划实施与过程管理阶段
第一阶段:
装备先行。在将此系列工作计划做了充分准备后,2011年下半年启动了10所试点项目学校的装备工作,并根据装备计划采取了1+1模式f即每所学校1套网络版数字美术画板+1套单机版,含软件),并通过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从项目招标公示、产品展示推荐、政府采购、装备事实与验收等),完成了该项目的调试、验收等装备工作。同期,召开“数字绘画技术在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课题的开题会议,启动工作正式开始。
第二阶段:
整体推进。在2011年度,依据工作整体计划,我们通过联合市教研室、电教馆、小教培训中心和白下区进修学校、区装备办和南京茂立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与专业人员,组织专家与学科人员集体讨论研究,在做好常规技术应用培训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份相对完整的《2011年南京市中小学美术教师数字化美术教育培训计划》。在培训计划与项目中,针对已装备项目的学校以及没有装备该项目的学校教师,分别组织了不同课时、不同要求的技术培训计划。并分别在玄武区南师附小启动了一期基础培训,组织在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后五期系统性和三期基础性的技能培训班的计划落实工作。
第三阶段:
成果展示。在执行的计划中,根据培训内容的进展情况再结合项目的验证工作,在培训计划完成的同时,我
们还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提交、评比等工作。2011年9月,组织专家、评委,分别就教师的论文、课件、作品和学生作品进行了收集整理,通过评选推荐出一批教师与学生的优秀作品,并于2011年10月10日在鼓楼区芳草园小学,举办了南京市中小学数字美术作品颁奖活动,为该系列活动的圆满结束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
课题开题。课题开题是伴随着项目的启动,同时结合整个项目的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计划的执行同步进行的,在执行项目开展与活动落实中结合着课题内容。体现在课题实施计划、课题研究内容等项目上,明确课题目录、名称等,确定任务与要求。
4.成果展示与展望
通过这次活动,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计划和落实中注意收集整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在此与大家一起分享。
收获一:各类作品
(1)作品上缴情况
根据装备计划的落实情况,要求10所试点学校及前期参与过装备的学校,在对该项目的试验装备与管理应用培训的同时,对教师、学生进行论文、课件、作品的收集与上交,作为培训与学习考核的成果。共收到258份作品(经过筛选后的),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2)作品获奖情况
通过专家评选,分别优选出:
①教师论文: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
②教师课件:二等奖2名。
③教师作品:一等奖8名,二等奖15名。
④学生作品:一等奖24名,二等奖34名,三等奖48名。
收获二:资料与队伍建设
(1)资料的收集
①教学光盘。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我们在做好计划的同时,同步收集相关教学活动的录像,将每节课程都做了高清录制,并分别整理,形成了一个系列的教学模板,为后期教师的进修与学习、观摩与赛课等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与样板,为今后数字美术学科的交流互动与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与资料。
②课件、论文、作品。通过对课件、论文、作品的收集,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学习与体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阐述,分别对信息技术产品与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让教学理念在新的技术载体中能充分展现出来,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③艺术鉴赏与学习途径的拓展。通过网络技术环境的搭建与应用,增加了对艺术鉴赏条件的改观。通过网络进行资料、作品的收集与整理,扩充了教学鉴赏途径,给教学活动带来了更便捷的鉴赏环境与学习条件,让更多的名家与作品展现在教师与学生面前,让视野更加宽阔。
(2)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一线教师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学习与应用,为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技能掌握和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数字美术画板培训计划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的实践中启动,只是该项目在装备过程的一个阶段,就组织培训情况而言,有几点体会与感受。
①区县装备部门在配合报名上积极性很高,报名人员踊跃,体现了学校教师对该项目的重视与关注,也体现了对新技术与学科整合及应用方面的关注。
②教师冒着酷暑积极参与这个培训活动,让人感动,尤其是高淳、溧水、六合等路远区县的教师,体现了教师队伍自身对业务知识提升的愿望。
③培训中,教师态度认真,求知欲强。表现在有一定美术功底的教师身上,他们在掌握基本要领后,能很快地运用新技术手段达到培训与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达到了培训的目的,为学科之间的整合与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期的学科发展与推广提供了借鉴。
④通过此次培训与活动的开展,让一部分教师在得到基础知识学习与掌握的同时,也让一批孩子得到了对该项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为后期新课程的学习、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收获三:课题成果
课题的成果是在结合装备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各个项目成果,也是这次数字美术画板项目装备管理过程中的一部分,与课题的研究成一个体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①经教学实践检验,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案例及其配套使用的教学课件;
②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③数字绘画课程产生的美术创作作品;
④数字绘画课程教学教程录像;
⑤课题组在综合实践课程与课外活动方面的经验总结;
⑥数字绘画课程公开教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录像;
⑦数字绘画教程发表。
收获四:教育技术装备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与实践
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与管理模式上的创新(互动)与成效。加强课标学习,加强与教研、教学一线教育专家、教师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同技术研发与应用技术人员的交流与合作,做好新技术在数字校园环境下的学科整合与应用的整体项目策划与方案实施。为使学校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在提供技术装备硬件的同时,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多部门联合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效率。
5.感悟
数字美术画板的装备工作,是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2010年度工作计划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服务学科教学活动中的一项尝试性建设工作。在通过科学合理的标准研究与方案论证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后,组织并形成了采购计划与标书。通过政府采购,分别在南京市的10所不同学校(高中、初中、小学)进行了装备,加上此前一些已经试验过学校,通过数字美术画板在学校装备建设与学科整合应用实践计划的实施与应用研究,整理并总结出了一些装备管理工作中的探索与体会。在得到区县、学校装备与教学人员一致好评的同时,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即在应对未来新课改要求与装备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与项目建设,应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牵头的形式下,以信息技术装备为龙头,由各有关教育理论研究部门、教育教学管理部门、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学一线的专业人士和科技研究、产品研发企业等部门、人员共同组建一支队伍,通过对技术装备的研究,形成指导、利用技术装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全新现代教育模式。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通过此次对数字美术项目的装备管理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实践,收集并获得了一些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方面的资料与体会。希望这次的实践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信息技术服务学科方面走得更远,使现代技术手段与传统知识的学习能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我们作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一员,有信心、有能力使技术装备服务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为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彭博,信息、美术共创奇葩冲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6: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