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4-18 17:46:2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1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对教学来说,同样如此。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深入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接受和对知识的消化理解状况,才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的欠缺和不足进行重点讲解和突破。在课堂中,教师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个性,及时给学生一些鼓励和刺激,比如在教学中进行的一些小测试比赛和竞争等,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了学习动力,使学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了解认识学生们现有的认知情况。在课程讲授当中,注意以旧有的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点,以旧带新,以旧促新,这样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含量,也可以消除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学生的学习障碍,从而增强课堂成效,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而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当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提炼数学问题,并多加思考,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去探索解决。

二、以生为主,引导为主,指导学生学习

在数学课堂当中,教师不应一昧地主导讲解课程内容,而是要基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积极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探寻和解决。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中改一言堂为民主课堂,与学生一起探寻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他们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探究式学习,在主动的学习参与和思考探索中主动的去获取有效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型特性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说明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型的支撑性和稳定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绪,使他们踊跃发言,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讨论、合作探究,从而寻求到其原理和根源,使其数学素养得以谐调发展。也就是说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探究式的教学学习,只有这样才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和根本。

三、科技结合,媒体运用,促进教学成效

现代科技多媒体的教学应用不仅使课堂增添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还有效提升着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强化知识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使学生更加容易看懂、听懂、形象直观的理解并掌握。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皆宜、生动形象的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无疑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所以,教师要将其充分利用起来,有效发挥其作用,变静止为动态、变复杂为简单、变枯燥为有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将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可爱起来。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们对于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的道理感到特别的难以理解。这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演示:先将一个圆等分为两个半圆,现分别用两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示两个半圆,如用红色和黑色,然后把两个半圆再分为8个相等的小扇形,这时将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拿出来”(画面中此时只留下一个虚线的圆)并分别排列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来进行闪烁显示,而后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割补,使学生通过对比,可以非常形象、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并由此移动演绎,使学生建立圆的半径、圆的周长的一半和所组成的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的联系,继而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直观显示,和化静为动的步步引导,环环推进,使学生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化圆为方”的深刻印象,从而使他们实现从知识的感知到表象再到抽象的理解概括这一心理转变,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篇2

1.情境教学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认知阶段,具有活泼好动、接受知识能力强,容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通过创建一个特定的学习情境,融入游戏、比赛等富有趣味的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融入到数学学习的氛围中。这样,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情境课堂教学通过让学生融入到教学情境中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不断进步,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2.情境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境教学通过建立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情境教学的背景下,师生之间敞开心扉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来,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最纯真最自然的感情,不仅在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更为师生之间奠定了结实的感情基础。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有效地展开数学教学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数学情境课堂创设的策略和途径

1.趣味性故事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培养以及分析、概括事物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抽象数字的具体含义,导致了数学教学相比较其他学科难以展开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数学老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这一特点,积极开展“趣味故事型”教学情境,在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中融入充满趣味性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例如,当老师在进行《探索规律》教学时,可以采用高斯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高斯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大科学家,当他在十岁那年,他的数学老师在班级里出了一个计算难题:1+2+3+4+……+100等于多少,这对于刚刚学习过加减运算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运算量很大的算术题,正当他们在一个个往上加的时候,角落里却传来高斯的声音“:老师,我算出来了。”到底高斯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算出如此复杂的算术题呢?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纷纷转动脑筋,积极地参加到学习中来。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恰当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

2.实用性游戏情境的创设。

篇3

一节有效的数学教学,结果是教师通过课堂的教与学达到或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家都知道,教学过程是由教师教和学生学两部分组成,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有很多条,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联系交流的场所。只有效的课堂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才能保证教育任务的完成。虽然教学环境、每个教师教学风格和每个学生的基础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课堂教学任务已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根据教育家克鲁斯所做的观察研究,与课堂有效教学相关的主要有三大因素,即使教师必须做到的:①充满激情,富有耐心;而不是平淡无情,急躁心烦。②科学严谨,求实认真;而不是毫无准备,漫不经心。③循循善诱,想象丰富;而不是单调乏味,敷衍了事。克鲁斯认为有效课堂教学往往是师生都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投入到工作去,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得到收获。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教师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①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知识。②挖掘自身情商,能与90后00后学生坦然交流。③夯实自己所教专业知识。④掌握一套有助于学生学生的规律和技巧。新加坡教育家Gotbinathan先生指出: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收获,不然就谈不上课堂教育的成功。

二、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个重要条件

行为学家认为:如果学生通过不断刺激和条件反应从事学习的,就要有所刺激才会表现。教育心理专家通过实验:学习过程是一个是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通过大脑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根据上面理论观点以及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经历,觉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几个因素影响:

(一)和谐课堂,寓德于教

课堂是师生一起交流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主要阵地。在这里除了有信息转化过程,也有师生之间浓浓的感情交流的过程。据调查,98%的中学生都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课堂才喜欢这门课程。中学生自控能力较弱,没有自主学习能力,玩心较重,上课、听课及课后作业都不能自觉完成;需要老师、家长不断提醒督促;学习上缺乏持续性和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这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他们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上课时必须注意情感教育,积极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同时,现代的学生民主意识强烈,对学生说风凉话甚至体罚学生将是非常失败的课堂。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充满热情,关心帮助每个学生,到处洋溢着正能量是老师需要的素质。教师每一个友好的动作、充满信任的笑容、每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表扬的话语都可以变为轻松和谐的一节课堂。现代课堂提倡教师三位一体: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渗透思想教育。教材中也经常有介绍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话和优秀人物等,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励学生克服重重困难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如在初中第一节课讲述负数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首先用负数的国家。战国时期李悝在《法经》中已出现使用负数的实例:“衣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公元3实际世纪刘徽在注解《九章算术》时率先给出负数定义。而西方直到1572年,意大利数学家邦贝利在他的《代数学》才给出定义。讲到勾股定理时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定理名称的来源,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对勾股定理的研究比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了好几百年。学生听完这些古代中国数学的伟大成就必然有所触动,可能还会唤醒,激励部分学生,这样将大大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理解教材,提升教研

数学教材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经过反复比较,再三斟酌编写出来,它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基本理念,承载着丰富的数学内涵。一线教师只有结合长期教学经验对教材进行挖掘处理,按照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合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既要知道教材的表层意思更要理解教材的深层次内涵;教学不是简单的复制教材,而是丰富教材,完善教材。教师只有对所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充足了解,按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利用处理教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情境,主动参与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老师们结合自己丰富的经验设计一些既能体现教学重点又与当前热门话题相结合就可以将学生引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去,学生也将不知不觉无意识的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去,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信息技术,合理利用

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图形理解能力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些难点。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即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也为我们更好地突破课堂教学难点提供了有效途径。例如在学习图形中折叠与展开时,有些初一学生很难想象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很快就理解。再比如:学到轴对称、图形翻折、中心对称图形、位似等这些章节时,如果能够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可以直观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化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五)转变观念,科学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评价方案也随着。数学课堂应当对学生的上课参与情况,小组合作探究情况,举手发表观点情况等进行评价。比如数学教学实践制定评价表;此表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自我测评,数学方法等,力争将学生的笔试和动手,动口能力结合起来;将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不断调整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想参与,敢合作探究,不怕出错,有效的完成学习内容,最终使数学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三、结语

篇4

教师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情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教师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创造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1.创造情境应该目标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创造有目标的教学情境,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问题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新意。

2.创造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

教师应该运用动态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师创造的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创造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和其他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

3.创造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情境。对于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儿童,教师可以讲故事,进行游戏,直观演示等,对于高年级儿童,教师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钻研教材,保证知识的有效性

教师要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的观点和材料,学生学后有效果的内容。这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很有关系。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有效性实现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在有效知识量中决定。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慧,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是可以随时提取和灵活应用的,这些知识是有效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外显。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获得深思熟虑,有效的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因为获得知识而产生快乐的感受,成为学生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三、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小学生还不成熟,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弱。教师要组织好,引导好,点拨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面向有差异性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现分层教学策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创造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创造生活情境很重要。数学教师要创造时机,营造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学生的背景知识,创造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教材中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加工创造,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教师一定要创造开放的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创造学生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带领学生发现问题,积累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教师也要创造多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教师加工和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导入的生活化,运用优美乐章式的教学导入,例题教学生活化,唱响教学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归宿,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以给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加以应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心人,积极为学生创造生活素材,将数学和生活进行整合。教师要让静态的书本的数学变成动态的生活的数学,让数学学得实实在在,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无定法,教学是充满遗憾的艺术。教师不是神仙,不能将课堂设计得完美无缺。教师要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优化数学教学环节的设计,实现和学生生活实际结合;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控教学状况和学生学习状况,找到有价值、有规律的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学习和反思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反思思考的过程,解题的思路,分析的过程,运算的经过,语言的表达,教学的思想方法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一)在课堂教学环节实现师生的积极互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备课环节、教学环节、课后反思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素质。在备课环节,教师不仅要深入探究数学教学大纲,还要和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供前提。在教学环节,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来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对他们的思路进行点拨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课后反思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来反思存在的问题,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谈谈学习的感受和看法。在互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加深,还能让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针对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给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学习任务,利用这些学生的好胜心来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主动探究知识来提高数学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让他们从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通过逐步提高数学问题的难度,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使课堂学习氛围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实现了高效教学。

二、根据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时,在理解新知识时存在疑问的心理状况。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为基础的,只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些疑问,并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这些疑问,才能让他们真正内化新知识,增加数学知识的积累量,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类、归纳的方法,使他们初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通过探究数学知识主动提出问题。在自主意识的学习下,他们对探究知识具有很大的热情。

(三)创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

利用情境教学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中,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有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探究要学习的内容。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具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在目标的指引下,他们能真正对运用数学,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多种思路解决这些问题来使数学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四、总结

篇8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把有效作为一种坚实的追求,让无效或者低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真实、有效。我针对聋生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努力。

一、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要写好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听一个历史教师上课时没有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节课精彩得很。课后,他问老师备课花费了多少时间。老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间接地说:“我这堂课直接时间是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达到这种备课境界的老师怎能不优秀呢?我想:只要我们努力着,实践着,我们也会走进“用一辈子去备课”的那种境界。其实,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到:学生缺少什么给什么,不懂什么讲什么,不会什么教什么,以学定教。

教师还要有反思的习惯,从反思身边最熟悉的教育现象做起,关注身边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得失。“每天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自己的行动。”刚开始(反思、研究)“同样很累,但这种累解决着以前工作中的问题,它正在促进我的成长,它能让我体验到快乐,并看到希望,我不断感觉到因为自己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不断提升,我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从容,也越来越轻松了”。

处在新课改下的特教教师,要具备很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去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学情,驾驭学生的思维活动——用一辈子去备课、去反思。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

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教师若能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聋生,感染聋生,创造出教学的生动氛围,使教学进入较高的境界,那么教学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控制力和感染力,才能使聋生自觉培养起语文学习兴趣、自觉调动起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于教材的特点,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设计,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朗读、讨论、交流、表演、辩论等形式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课堂,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活泼、有趣、富有活力。学生喜欢新奇的事物,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比较适宜的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他们的思维,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

苏格拉底曾说:“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调动出来的工具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教师可利用评书、读书、藏书等活动让学生口、手、脑动起来。

一个失败的老师只能用一种方法教育一百个学生,但一个成功的老师可以用一百种方法教育同一个学生。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本领为目标,通过学生喜欢的活动改变其消极的心态,让教育不再常态化。

四、促进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精神享受,意味着尊严的获得与提升,意味着生命价值的实现,而对于聋生来说,其意味着智力的愉悦、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道德的升华。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有:①问题的预设必须紧扣教材内容,目标的提出以老师为主;②要求学生探究的问题指向要明确,紧扣教学内容,题目力求通俗,让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一目了然;③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教师的引导需适当,逐步实现从“扶”到“引”,由“引”到“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