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6:50:0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艺术实践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艺术设计课堂不同于其他理论教学课堂,设计讲究实践,因此如果单纯依靠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和达到课程的技能要求,而如果单纯依靠设计作业去强化,又不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敷衍了事,而将设计赛事和展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近年来,各种设计竞赛及展览层出不穷,而高校向来是各种设计比赛和展览的重要参与者,同时设计比赛与设计展览也开始成为一个新的元素被引入艺术设计课堂教学中。由于环境艺术设计竞赛与展览的目的性强,对成果要求较高,因此对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赛事展览与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首先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设计,掌握竞赛展览介入的时机。每个课程都有其独立的体系,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从而指导整个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的最优化。如果想把设计竞赛很好地融入到教学环节,必须在课程设计开始便有整体规划。设计竞赛是综合性的设计教育活动,要求参与者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因此设计竞赛适合放在大三进行,这一时期有大量的专业课,竞赛也很容易与之融合。这需要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能够积极调整教学方式,制定较为灵活的教学计划,为竞赛项目的实施完成留下充足的时间。同时为了更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适当将竞赛结果与课程评价相关联。比如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大三的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当中就结合了技能抽查组织和设计课堂教学。环境艺术设计技能抽查其中一个模块就是室内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模块,在教学上,修改了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把以前的公共空间基本设计理论的内容省略,主要以技能抽查的项目拿来给学生做模拟训练,做辅导。以公共空间设计的KTV包房设计、餐饮空间设计、酒店客房设计、办公室设计等等作为学生训练的主题,把设计理论的知识点穿插到实训当中来讲,完全以符合公司需要的技能抽查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就掌握了必备技能和重点知识理论知识也能在实践中来理解、掌握和消化。这个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培养了企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第二,对相关竞赛展览进行必要分类。为了恰如其分地融入竞赛,对各层次的设计竞赛进行分类和选择非常重要,因为设计比赛层出不穷,但是并非每个比赛都适合融入到课堂教学,且不同比赛也需要和不同的课堂教学相结合。选择竞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选择适合本课程内容的竞赛,比如家具设计课程中,可以选择“2014‘安吉椅业杯’中国座椅设计大奖赛”。把比赛融入到课堂,用比赛的要求来要求学生做设计,他们的认真程度比传统的模拟练习更大,因为真实性很强,对于作业的要求也会更加严谨地执行。如果比赛中能够得到一两个奖,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起到了更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二,选择最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比赛项目,比如在指导大三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同时,也可以参加“中国高等学校环境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景观/建筑/室内/光环境专业毕业设计竞赛”的比赛项目,老师可以用此竞赛的要求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促进教学实践与学习交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坚实地迈入社会与市场,也能催生中国环境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第三,树立健康的参赛理念,避免功利性与盲目性。竞赛有优势和益处,但它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并非所有环境艺术设计竞赛都与课程内容相契合。因此需要参赛单位和参赛者学会甄别,同时拥有相对健康的参赛原则,避免或减少盲目性及功利性,尤其在设计教育相对浮躁的当代,更应该以积极的行动、泰然处之的心态面对名种比赛,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二、将真实社会实践项目引入课堂
第一,首先必须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有计划、有创意地组织教学。比如室内设计的教学内容,应在技术与工艺、设计理念与形式的衔接方面,增设现代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课程。在强调系统性设计的同时,建立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等相关知识,这些都有利于室内设计课程的建设和研究的系统性发展。要力求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诸环节中注入新鲜的、系统的教学新理念,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潜能。第二,在室内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真实项目来让学生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从而做到更好。比如在长沙职业技术学院“室内设计”课程中,就把真实客户请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客户的需求。随后教师又根据室内设计的基本理念,结合室内设计的特点,让学生做设计思维和创造力方面的练习。然后带学生走进工地现场量房,做出设计。在装饰装修过程中,亲身体验走进材料市场选购材料,跟进工地现场施工,了解室内设计工艺流程,深入到室内设计的各道工序,让学生们在一次次的参观学习、修改订正中将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设计的务实水平。课程考核也可以请客户参与考评。
三、深化校企合作
首先,和校外的设计公司及企业进行联合教学,聘请一些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进行讲座、授课,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将学生独特、新颖的创意思维能力与社会需要较好地结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及创意能力,掌握和达到对环境艺术的应用能力和实施能力,使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其他各门课程进行有效地综合和融会贯通,最终能够更深入、更熟练运用环境艺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校外室内设计与装饰公司及企业在操作中也可以从学生的思维中源源不断地汲取新奇创意和观念,达到互助互利的双赢效果。例如长沙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从社会企业中聘请了资深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中,帮助学校制定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建设性建议。校外专家也不定时来校为学生进行讲座和授课,能为学生带来最新的企业文化以及专业知识,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大,学院和企业的联合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次,实行企业顶岗实习。职业院校最终要完成的使命就是为学生找出路、谋工作,将在学校中学的东西转化为劳动力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顶岗实习即把学生都放到企业去顶岗培训,让他们与企业直接接洽。顶岗实习通常可以放在大学最后一年的下学期,毕业设计前后或同期。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提前进行岗前培训,等到学生真正毕业时,不仅专业能力得到了长足进步,也已经熟悉了企业的运作模式,提前结束了试用期和适应期,就可以实现到公司直接上岗。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大三的最后一个学期有为期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从环境艺术专业去年的就业情况来看,有90%左右的学生都在顶岗实习的单位通过试用期并正式工作。
四、建立工作室,开展产、学、研相结
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工作室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和需要。例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立模型工作室,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设计制作成模型,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他们从图纸到实物这个过程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种专业技能和技术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对外走市场化道路,利用工作室资源优势,联系企业,待业,承揽业务;对内提供教学实践与科研资源。形成与企业、行业产品与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产品设计与技术联合体,使得专业教学得以更有效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架起了专业教学与行业技术发展之间的桥梁,为课堂带来了大量来源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和课题,从而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提供了坚实可靠。
五小结
关键词:播音主持;艺术魅力;实践
一、播音主持人艺术魅力的体现
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播音主持工作中遵守行业规则,此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对于节目中的突发状况能够保持理智冷静的心态,机智应对。唯有这样,播音主持人才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现出个人的艺术魅力。播音主持人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为观众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可以引导观众按照他的思路展开想象,进而达到凝聚观众和吸引观众的目的。因此,播音主持人可以从观众的五官感受出发,传达观众需要的信息,激发其想象力,引导他们去感受、深思并理解。播音主持人要突出最终的节目效果,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第二,要增强自身的口语化语言魅力。在播音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可以增强主持人的亲和力,展现出他们的个人魅力,以此获得观众的喜爱与支持。播音主持人所使用的语言不仅要简明扼要、表达清楚,还应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进而展现个人的语言艺术魅力。第三,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播音主持的工作内容大都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播音主持人要深入了解群众的日常生活,去感受他们的生活经历,这也可以增加自身的人生阅历,对播音主持人的工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播音主持人在播报时要全面考虑新闻信息,比如新闻的背景、涉及的矛盾,以及报道中各区域存在的差异,做到播报内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播音主持要有自己的个人风格和语言魅力,这样才可以充分展现出主持人的艺术魅力。
二、提升播音主持人艺术魅力的策略
(一)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是展现其艺术魅力最基础的要求。播音主持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三项: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本质上是指对工作人员在其职业活动中的行为加以规范。播音主持人的工作是面向受众的,所以,播音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自身及社会负责。其次,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播音主持人应当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敏锐的观察力,利用强大的专业知识架构获取最及时、最精准的信息,全面掌握最新的社会动态,并第一时间传播给观众,使观众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资讯。最后,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新闻的吸引力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和偶然性,播音主持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一定要保持理智和冷静,沉着从容地应对。
(二)加强自身的心理素质
作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当播音主持人进行突发性新闻报道时,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播音主持人从容地进行新闻播报。由于播音主持工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挑战性,这对播音主持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人需要具备敏锐的反应能力及强大的心理素质,在播报突发事件时才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工作状态,确保自己的声音平稳,正常报道。
(三)丰富播音主持的知识内涵
为了创新我国广播电视的艺术形式,就要求播音主持人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现代播音主持人应该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的要求,在掌握播音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高效复合型人才。播音主持人所需的知识内涵涉及多个领域,如政治、社会、经济、民俗、文化等。播音主持人的知识层面要具有哲理性、延展性、生活性以及历史性,这样才能确保播音主持人具备丰富的知识内涵,进而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实现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目的。
(四)培养播音主持艺术魅力的途径
播音主持的艺术魅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系统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听觉识别系统、提高对社会动态的敏锐观察力以及提升自己的语言技巧,来增强播音主持的艺术魅力。播音主持最主要的工作是与人交流,所以建立自己的听觉识别系统至关重要,特别是要根据声音来探讨其艺术性与审美价值。因为每个人的声音是不同的,不同的声音可以体现不同的人物性格,也可以体现出不同的语言技巧。总而言之,声音对于播音主持工作的重要性也显而易见。当然,最重要的是主持人要意识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充分展现自身的艺术魅力,进而找准定位实现长远发展。
三、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播音主持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不可分割的部分,广播电视行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对播音主持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如何提高播音主持人的艺术魅力,也成了广播电视行业最关键的问题。播音主持人的个人艺术魅力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经过系统培训后形成。播音主持工作人员需要把行业特点和社会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充分了解观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标准,有针对性地弥补自身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与此同时,播音主持人还要提高自身的播音技巧,充分展示个人的声音魅力、语言魅力以及人格魅力,进而提升播音主持的效果,在提升节目收视率的同时,促进广播电视行业长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媛.试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J].新闻传播,2016(19):22-23.
来自加拿大和美国、意大利的四位学者的演讲构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单元,具有一定的体系性。国际艺术与文化管理协会(AIMAC)主席弗朗索瓦·科尔伯特先生通过六个维度。即市场营销导向、顾客服务理念、体验型营销、艺术体验者的动机分析和顾客再次消费的意图情感、参与度和满意度等后消费行为的分析,以及文化体验与消费者共同创作的互动性,阐述了艺术市场营销与消费体验的关系。他特别把目前国际学者的代表性的观点进行了综合评述,提出了三个概念,即美学体验、服务体验与消费体验,并提出了市场驱动与驱动市场的理念。
意大利米兰BOCCONI大学公共与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图里尼以BOCCONI经验为视角产出公共政策制订的三种理念,其一,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是多层次性,不仅仅是政府决策的层面,而且也是文化组织的决策层面,特别是有可能是项目决策的层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资料公共决策,他提出了三个类型,一是创新性的决策,二是互动性决策,三是情感吸引的决策;其三,他使用实验的方法,为提取第一手资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础。
来自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维多利亚·诺兰教授和纽约戏剧发展基金发展总监安·特莱茨是美国著名的艺术管理专家,她们围绕美国当代戏剧艺术能力状况进行研究,通过问题假设和调研,既设置了六个能力的一般性的关照,同时叉涉及如何论证和确认这六个能力的状况,并且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国外艺术管理的专家的研究,首先表现出视野的开阔,既有宏观的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观的实际运行与操作的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样性。把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大众心理学等有机结合为一体;又次,能够超越单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个综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来自国内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业的学者环绕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演讲和深入的研讨,其中又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跨文化语境下中国艺术管理的宏观审视。涉及这一命题演讲的学者从国内外艺术管理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高屋建瓴地分析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教授从对我国艺术管理专业学科建设梳理开始,基于中西比较的视角、艺术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论的自觉以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等。提出了“一个基本判断”、“三个发展维度”、“三大问题”的总体观察。上海交通大学胡惠林教授认为,跨文化本身是流动的。虚拟空间的形成加快了艺术流动的速度,形成艺术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艺术管理具有现代性与社会性,其制度创新值得研究;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并非专指政治意识形态,而是一种价值体系。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指出,应当科学辨析宏观艺术管理和微观艺术管理的关系,重视对艺术活动客观规律的掌控。不能把艺术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应当从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来;要确立艺术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学设置艺术管理学科;要充分认识艺术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质,重视该类人才培养的特殊规律。济南大学江奔东教授强调,艺术与文化管理,需要重视文化规制的问题,要有制衡效果的标准,各机构职责划分是否清楚,规制出台的政策是否合理;内容规制应当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即先进文化的标准;文化产业规制需要有立法实施和统一的完整性;面对文化规制,需要科学地掌控政府、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博弈。山东艺术学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论述了宏观艺术管理与围观艺术管理的关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体与客体、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导被制导的关系,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二者会出现一些冲突与摩擦,应在文化建设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化解,使之产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师范大学方华从社会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切入研究艺术管理的状况,这一过程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引起社会学家和文化研究者的关注。上海师范大学刘素华作了中美国家艺术基金的比较研究,指出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五十年兴衰表明多元文化与共同价值的协调是国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问题,而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如何在价值认同的框架中激发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战,也是其肩负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管理的发展趋向。较多学者针对艺术管理某个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予以深入的剖析,许多观点具有深刻的创见。天津音乐学院张蓓荔教授认为跨文化传播要确立科学的理念和标准,寻找相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共鸣;要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多方力量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格局,用好交流贸易等多种方式;要科学设计项目、制定合理的指标、突出重点、分阶段、分批次推进,突出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合作战略和媒体战略。山东艺术学院李丕字教授针对我国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指出要跳出旧有的“内向型研究”的局限,以开放的心态开拓“外向型研究”,充分发挥双向视域研究的互补优势,同时积极开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中国文联出版社朱庆社长讲述了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资源管理。中国文联出版社建立的“中国文学艺术+互联网”这一平台要为每一位艺术家或艺术学家免费做唯一个人的官网,精准和广泛地传播交流学术成果。他认为互联网时代应当拓展艺术管理的视野,建立宏大的艺术资源库和艺术交流的巨大平台,这正是科学管理的体现。湖北大学艺术学院张建军教授切人中国外流文物的回归这一命题,认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义,其间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认同。为了实现更多文物的回归,应当审时度势,调动政府、民间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学管理与运筹的力度,实施行之有效的举措。四川音乐学院廖勇教授探讨了员工与组织、组织内各部门和组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提出构建一个有利于组织高效运作的内外管理生态是现代管理的关键,而遵照相应的组织制度设计和管理生态模式进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则为管理的生态法则。
第三,跨文化语境下的艺术创意、生产与营销。该课题涉及到艺术管理具体运作的诸多问题,从创意与策划、生产与运营到传播与营销,引发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教授提出了“时尚何以先觉、先行和先倡”的命题,认为三个“先”字在市场有一种先导的作用。用这种办法,把时尚的前沿和信息传递给大家,由此从内心对时尚取得一种共鸣。对时尚开发可归纳为四个特点,即时尚和经济一体化;消费的符号也就是炫耀性的消费;时尚产业全球同步进行中,其周期大大缩小;有高附加值,也有高风险。广西艺术学院何清新教授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认为基于族流的对歌文化,隐含着艺术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想象力。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侯云峰教授以该院创作体验话剧《问心》的经验,阐释了作为艺术管理类专业在管理实践中的探索和经验,是一种基于微观的和实证性的研究。济南大学王玉副教授杨杨分析了中国演艺产业在建设中遇到的收益不确定性较强和资产的可抵押性较弱两方面存在的风险。为使风险在可控范围之内:一要从风险的来源角度准确识别风险;二要采取模糊综合评判法,通过选取因素集、因素加权、备择评语、确定评判矩阵四个步骤科学评估风险,为风险处理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上海戏剧学院黄海认为,艺术家个人品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特点,具有共性的艺术家个人品牌经营策略,包括确立个人品牌核心价值、满足艺术消费受众需要、原创性策略、达成沟通、事件营销、建立个人品牌形象、建立共同品牌。山东艺术学院李冬梅副教授指出,在电视真人秀节目制作中应把媒体融合作为目标原则,通过目标管理和任务分解,实现摄像、舞美和后期制作的创新,提升节目的影响力。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李囝副教授指出,管理团队的素质将决定艺术表演团体的整体水平。灵活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符合市场要求的营销策略以及与时代同步的创新手段都是艺术表演团体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多位青年教师结合艺术活动的具体实践,考察和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树的意见。河南大学杨宏鹏对数字媒介背景下大型摄影画册在策划出版时要扬长避短,选准时机和切入点,在发行营销上要多方借力、激发需求、拓宽发行渠道;上海政法学院谢彩探析了四川法王寺石刻文化博物馆建构,认为极有必要建设西南佛教石刻文化博物馆暨法王寺石刻文化博物馆;关津音乐学院肖明霞解析了BBC逍遥音乐节营销策略,认为灵活多样的票务营销策略和BBC公司强有力的媒体传播,BBC强大的媒体资源和整合力是逍遥音乐节的成功重要因素之一。
云肩又称之为披肩,大多是利用丝缎彩锦编织而成,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装饰肩部的重要服饰。在隋代敦煌的壁画中就出现了云肩的形象,到了唐代在贵族妇女中开始使用云肩。云肩是由单体的云头纹成四出、八出等偶数的形式排列而成,由于其具体形式和祥瑞、饱满的云头相似,也和下垂的如意非常相像,所以又称之为垂云纹、如意纹以及如意云头纹等。云肩服饰主要应用色彩鲜艳的丝缎编织而成,在色彩的选择上主要以黄、白、青、赤、黑为正色,然后用其他色彩作为衬托,色彩艳丽、醒目、明亮,而且为了突出其效果还可以应用平金来刻绣,使其色彩更加绚烂华丽、金碧辉煌。云肩发源于秦汉时期,在明清时期比较流行。云肩的文字记录最早出现在金代的文献中,在《金史》的《舆服中》记载有“宗室及外戚并一品命妇:‘又禁私家用纯黄帐幕陈设,若增经宣赐銮舆服御,日月云肩、龙纹黄服、五个鞘眼之鞍皆须更改。’”由此可见,云肩最早出现在金代,而且是贵族阶层所特有的装饰形式,民间不能够随便织造和应用。此外在一些绘画、壁画和石像中也可以看到云肩的具体形象。在金代张瑀的《文姬归汉图》中可以看到文姬上身穿着半袖,而在颈项之间围有云肩。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发现了一个元代的供养人,他头上戴着钹笠,穿着右衽云肩窄袖袍。在元初宫廷画家刘贯道的《元世祖出猎图》(现珍藏于博物院)在画面中集中展现了元世祖忽必烈以及皇后、大臣、随从在塞外戈壁滩上狩猎的情形,在皇后车伯尔的海青色衣服上就有四盘龙纹的云肩。从画中可以清晰看到云肩的轮廓和纹样,特别是云肩位于胸前的一条盘龙由上到下,龙首昂起,是元代特别流行的盘龙样式。在蒙古发现的13—14世纪的石人雕像中,可以看到一个人像穿着袍服,上衣为交领右衽,在其双肩、前胸后背上都装饰有云肩。云肩在《元史》中也有相关记载,在“仪卫服色”中有“衬甲,制如云肩,青锦质,缘以白锦,衷以毡,裹以白娟。云肩,制如四垂云,青缘,黄罗五色,嵌金为之。”通过元史的记载可以了解到云肩的具体形制如四垂云,而且更加奇特的是这种图案和元代青花瓷上的图案也非常相似。云肩在元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服饰类型,而且贵族男女都可以使用,并且发展成为元代官服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云肩的应用更加广泛,在《元典章》中记载了袁州路申奉在江西收集织机材料时,提到了“云肩襕袖机,一张用熟丝七斤三两二钱。”云肩最早出现在金代是作为一种披于领口的头形装饰物,从元代开始逐渐应用到了丝织物袍料中,而且其应用也非常广泛,到了明代还被应用到了龙袍中。但是到了清代云肩作为身份象征的意义逐渐下降,逐渐作为女性领口的装饰物。云肩到明清时期主要用来作为女性的装饰物,而且非常流行,其图案和款式也各种各样。但是到了近代之后,云肩的应用逐渐减少,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下如宾宴、婚嫁等比较隆重的场合使用,成为我国传统的礼服象征。
二、云肩装饰的审美情趣以及人文意义
1.云肩所表现的造型美。云肩在结构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造型,改变了我国传统服饰中的平面裁剪形式,通过对不同年龄、地位和体型的人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能够更好地凸显出人物的气质形象,达到人与物的和谐统一。我国的传统服饰,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需要,云肩也是如此。云肩追求飘逸潇洒的美和神韵美。云肩服饰在裁剪时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和西方的立体裁剪差别比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中庸文化,中国艺术在表达情感时常常比较含蓄,因此对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衣服样式等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云肩作为我国传统服饰设计和应用中的奇葩,不仅丰富了我国的服饰设计形式,而且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云肩在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其编织工艺也更加精湛。同时云肩在结构上也具有非凡的创意,不仅给人们带来强烈的美的感受,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快乐。特别是在结构创意上的选择更加具有艺术趣味和自然灵性,在结构上的最佳创意就是达到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在桓谭的《新论》中有“上观法乎天,下观法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通神明之意,和天人之和。”中国艺术的这种造型方法在诗书琴画中都得到了极大发挥,对于云肩来说广四片象征着四气,广六片象征着六合,广八片象征着八风。上下两层象征着“天地之气相呼吸,底层为凤池,而双层之间长短不一与宽窄有异,通像尊卑有差。”云肩在造型上以人体为基础,认为女性的肩部是“仙人之肩,取其正齐也”,所以在造型上丰满浑厚,而且圆柔饱满。云肩在具体的造型上有串珠云肩、四方云肩、对开云肩,以及有领云肩和无领云肩等,其结构主要围绕着人的颈部呈放射状,因此具有不同的形态。
2.云肩图案的组织美。云肩作为我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也融入了我国艺术造型中的组织美。李渔的《闲情偶寄》中有“云肩,须与衣同色,远观则有,近观则无,美人之身不能视零乱萧条之像矣。”李渔认为云肩的色彩应当和衣服上的颜色相搭配,从远处观看则统一和谐,在近处看时则丰富多变。例如在传统云肩艺术图案中,都采取了对称和平衡式的组织形式。这种图案组织方式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我国园林艺术以及房屋建造中的对称和均衡美,让人不自觉地感到和谐美,没有多余也没有缺失,这和我国古代的艺术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在云肩服饰的外形上也采取了对称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平衡需要。而且对称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艺术,通过采取对称的组织形式能够给人以庄重稳定的美感,符合中国文化对于静的追求。在具体的组织中,还需要控制好图案和空白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意象的和谐统一。例如在利用自然界中的花卉图案和人物来表达寓意的过程中,常常填充云纹来满足其对称和均衡的需要。
3.云肩的人文意义。云肩在功效上和其他的传统装饰物存在着差别,例如我国古代人民更多将云肩装饰物作为一种心灵的寄托,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通过色彩和图案等来表现心灵层面的需要,通过独特的表达方法来表达心灵的寄托。通过披肩来引导人们重视自然、重视文化,更好地发现人间的真善美,使人们在心灵上完成对美好生活的寄托。云肩发展到明清之际,其阶级性逐渐消退,其人文性不断上升。到了清代末期云肩必有纹样,用纹样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期望。云肩在创造者通过应用民间一系列吉祥的图案,来达到民众趋吉避凶的心理追求。云肩服饰在吉祥物的选择上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是主要分为自然物象和传统寓意两种大的形式。对于两种表达形式,在表达的过程中都追求外在和内在的统一和对应。例如在云肩中描摹花鸟鱼虫以及自然山水时,往往讲究“颐情志于典萃,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通过自然界的万物来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它充分发挥了人的想象力。云肩在表达人们的吉祥追求时充分利用了我国古老的文化,通过象征和寓意来表达抽象的含义。例如兰花和四季花寓意人们的志行高洁和万物长青;用鸳鸯象征着夫妻之间的恩爱;用松、柏、鹤来表达长寿。可以看到云肩在表达物象时,应用了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艺术和人文气息。
自古以来徽州地区人民重视教育,尊崇儒家思想与文化,有尚读之民风,曾经出现过“父子宰相”“四世一品”“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盛景。徽州商人被广泛称为儒商,他们重视道德礼仪,认为在生活和商业上传统的道德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商人民居空间和建筑的设计中充分的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礼仪的尊重。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乾隆时期)是徽商的兴盛期,且在清朝中期成为了中国商帮的翘楚,商路遍天下。有几方面原因促使了徽商产生与兴盛:在地理上,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具有占大部分面积的山地,大面积的山地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徽州盛产木料与茶叶。在历史背景上,徽州地形复杂,而且居住在山间盆地中,难攻易守,很多在战乱中的中原人口迁入徽州,使徽州更加无法在农耕上自给自足,进而促使徽州人民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徽商是在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徽州人多从事手工业,并且走出故土谋生而产生的。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的徽州地区,受儒家的礼仪教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徽商乡土观念浓厚,在外经商取得成功后多“衣锦还乡”,回到徽州兴建宅舍,留下了在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上都大放异彩的西递、宏村等建筑。设宗族祠堂为家族建筑群中的重中之重,宗祠是为后世族人提供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谨记等级礼法的场所。在建设期间不仅在建筑选址、构造以及布局层面上非常注重,而且装饰层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追求奢华和过度修饰,仅在匾额和碑刻上有基本的装饰,有劝勉后辈勤俭持家本分做人之意。在伦理礼教上的教化和约束,是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徽州的建筑、书画以及手工业等等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刚柔并济并且兼容并包的审美特征,是因为避乱的中原百姓与土著居民的混居,形成的多元文化与徽州的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而形成的。
2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徽商民居的典型特征与建筑色彩便是“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黑、白、灰三色是徽商民居建筑的色彩,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显得分外质朴与优美,徽派民居建筑单色调的色彩使人产生宁静和释然的情怀。内部空间的装饰色调,要比外部丰富很多,主要以古朴天然的木材材料本色为主,并配合精彩的木雕,布局疏密有度,雕饰形成的肌理和阴影效果表现自然的肌理,豪华宅邸为显示主人的经济实力在重要装饰部位还施以金粉,以显得富丽堂皇。
2.1木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木雕艺术的顶峰时期是在明清时期,木雕的精品不胜枚举且出神入化。木雕在民居装饰艺术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因木材的质感相对柔和且带有生机,加之木材质地柔软、可塑性极强,不仅可以刻画出复杂的图案而且在层次上也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效果。因此木雕的题材也最为广泛。在地理环境和工艺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徽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徽商民居中所体现出的木雕艺术,在明代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在清朝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徽商民居能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繁盛,木雕装饰大量运用在徽商民居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材料中。古拙朴美、造型饱满、神态生动夸张是徽商木雕在造型上的特征。木雕浅、深、透三种技法结合使用,不仅仅体现出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工艺,而且充分表达出木雕层次丰富分明,并且处理出前后虚实各种效果,艺术性观赏性极强,可以在木材上构造出许多精美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形态,流畅细腻的线条,将硬质的木材雕刻出柔美的缠枝造型,且脉络清晰,立体感极强。在充分的写实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抽象加工,使得纹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并富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如同儒学教育课堂的徽派木雕,每一个木雕都是在述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在耳濡目染中学到理学的思想精髓。一件件木雕的精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总体来说,木雕的装饰艺术性在徽商民居中运用的最为广泛,不仅拥有繁多的品类,各异的题材,徽商民居木雕装饰从整体来说,繁复细腻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整体上的感觉“谋篇”不足,但对于细节的刻画往往游刃有余。只要目光所及的厅堂内皆是木雕,整体处理的过于繁密,失去了重点,但是局部观察却完美无痕。流传至今的徽商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仍然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2石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工艺上和技术上都有很高成就的石雕艺术,因石质材料具有坚硬耐磨、经久耐用、防潮防水等特质,多用在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中,能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如柱础、台基、石鼓、石狮等,但石雕相对木雕和砖雕难雕,因此在民居建筑中不如木雕、砖雕装饰运用的广泛。远远不及木雕的装饰范围广的石雕因受限于石材本身的特质,徽商民居中石雕常出现于台基、柱础、石狮、漏窗和牌坊,石材对雕刻工艺的要求很高,相对难雕,其中透雕最为精美和绚丽,因此一些制作工艺复杂精彩的透雕只有在财力雄厚的商人民居建筑中才能欣赏到。无论是华丽还是朴素,精巧还是古拙的徽商民居石雕艺术,都显示出了雕饰工艺的精湛以及徽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装饰图案也是以民间最为朴素的表达吉祥幸福寓意的题材最为广泛,表现出了强烈的乡土情结。
2.3砖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以砖为原材料的雕饰艺术是砖雕,它模仿石雕,却远比石雕经济和易雕刻,而且具有石雕坚硬、耐磨、防腐等特性。选题包罗万象的民居砖雕内容,主要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不仅有几何纹样、花草鸟兽还有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最经典也最精美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砖雕。徽州地区重要的民间工艺形式是徽商民居中运用的砖雕装饰手法。徽州的民间匠人,不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赋予其装饰美感,运用了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却创造出精美装饰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形式非常灵活的砖雕,达到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的装饰效果。出现在徽商民居中最早的砖雕,简单不精细的表达形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趣味;随着徽商的崛起,其财富也在飞速增加,对工匠酬金成本没有了约束,砖雕的艺术向着内容复杂多样、线条华美、层次感丰富的方向发展,成为了最具典型的徽州砖雕艺术形式。在清代徽商成为了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家宅建造的资金充沛,砖雕技艺则向着更复杂和细腻的方向发展。工匠砖雕精巧的技艺可以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情节和层次上的变化,远近景的表达更加的细腻,最多时有八九个层次。现代,因其地域性的审美传统和砖雕本身的观赏价值,徽州地区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仍是砖雕。很多的徽州民间艺术家至今仍掌握着这种精湛的技艺。便于取材、形态精美的砖雕,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彻底融入了徽州人的生活。总的来说,徽州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3结语
如何提高高职艺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生存环境?如何使其快速参与社会的实际工作?为什么高职教育增加了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课程,但是众多艺术专业毕业生在单位依旧缺乏实践能力?这些已经成为社会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对于引起这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高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未完善,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其一,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理论研究本身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其二,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在高职教育中未受到足够重视,学校无意营造形成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客观环境。
二、解决的方法
1.明确实践能力的概念
面对上述提到的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实践能力的概念有一个明确认识。实践能力作为一个范围极广泛的词语,在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应用。但是目前而言,很少有人能把实践能力的含义交代清楚。至今为止,学术界对实践能力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相对于学术界对实践能力的众说纷纭,笔者比较赞同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傅维利教授对实践能力的认识。他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的主体是人,是人合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这种过程是人生理和心理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以得出:实践能力是人在具备必需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之后,形成实践观念,继而达到最终目的的过程。
2.教育模式的更新
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存在脱节现象。传统的教育模式走的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路线,这就导致多数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只能够满足理论课程的需求,片面地将理论知识的识记等同于专业实践知识的掌握,无法展开实践教学;即使展开实践教学,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缺乏也无法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艺术专业学生自身善于创造、思维活跃的特点。因此,高职教师应从认识和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努力提高自身艺术专业实践能力,可以积极参与社会中艺术专业的实践活动,例如参加专业的艺术实践培训、到艺术设计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等。
3.授课方式的改变
中国传统的授课方式是1位专业教师对应30-60位学生。这种授课方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很难全面、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接受能力。高职艺术专业的课程大多需要具体的实践操作。对于这类课程,如果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不明确,对知识的理解、对技能的把握不到位,那么教师在实践授课中就会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方式上应做出相应改变,例如采取集体授课和逐一授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在把理论基础知识讲清楚的前提下,力求每一位学生自己确立具体的实践课题,再进行逐一辅导。而且教师在授课方式上除了面授以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例如创建QQ群、微信的方式进行灵活授课。
4.建立工作室制度
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并未得到学校教育的足够重视。对此问题,在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校内建立专业的专业工作室,例如木工工作室、陶瓷工作室、摄影工作室、印刷实验室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设立的实际课题进行实践操作,进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工作室建立之后还需要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便于学生在操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梳理实践环节的思路,解决遇到的困难,也便于工作室日常的顺利运行;同时,可以邀请处于一线的设计师或专业技师担任工作室的指导工作,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艺术专业领域的最近动向和发展趋势。
5.建立校企合作模式
加大实践课比重在建立专业工作室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可以联系艺术设计专业的校外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加大实践课比重,使学生走出教室,到企业中参与实际的设计项目,接触和了解企业的工作制度、运营模式和设计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学生还可以将学到的实践能力应用于课堂的理论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设计的基础理论。
6.建立毕业生追踪体系
毕业生追踪体系的建立可以使学校保持与毕业生的联系,及时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近阶段的最新动向。对于毕业后在艺术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可以返聘到学校担任专业工作室的指导工作。另外,可以通过毕业生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确立更多、更丰富的校企合作方案。
三、总结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时间艺术表现速度节奏
多明尼哥·斯卡拉蒂是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古钢琴演奏家,亦是音乐史上最具独创个性的艺术家之一。他虽然与巴赫、亨德尔同时生于1685年,而且所处的时期也正值欧洲巴洛克音乐盛行的后期,但斯卡拉蒂却以他独有的艺术气质,承载着深厚的社会背景,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斯卡拉蒂所创作的奏鸣曲使他成为键盘领域新技法的奠基人,这些经典的传世之作也以崭新的音乐体裁与结构原则,为后世的音乐树立了永恒的典范。我们在演奏斯卡拉蒂奏鸣曲时,要充分体验斯卡拉蒂音乐作品中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源于意大利唯美主义的旋律,色彩丰富的和声,同时还具有西班牙热情、奔放的鲜明节奏以及充满即兴的艺术情趣。以下是笔者对斯卡拉蒂奏鸣曲时间艺术的研究。
一、速度
1.速度标记
斯卡拉蒂所写的速度标记是很有限的,这些标记通常只限于简单的Allegro、Presto或Andante,偶尔才会出现一些Allegretto、Vivo或Vivace。有时斯卡拉蒂用Moderato或Cantabile这样的术语,它决不仅单纯代表速度的含义,同时还具有解释乐曲性质的意义,亦可将其视为表情术语来看。应根据不同的作品进行具体的研究,要符合音乐性质、思想感情和特定的音乐形象,从中试图去感受其深刻而广阔的内心世界及作曲家的情感、意愿,以便增强对音乐内涵的探索、想象和挖掘。现在有些版本中,对于这些标记擅自改动而不加以说明,演奏者对此应抱以谨慎、客观的态度。
例如,Presto,并不一定是要求演奏得很快,也不是让那些所谓的演奏高手用作炫技的。对此,我们可以更好地把它解释为生动、灵巧、活跃,或者是要求演奏者对作品中细腻、精致的变化做出敏锐的表达,以及显示乐曲那一瞬间的亮点。虽然斯卡拉蒂也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演奏大师,但他那奇特的技巧和节奏的生动性永远是交织在歌唱性的旋律线条与和声细微的变化以及精雕细琢的节奏转换之中的。以上这些是演奏者在选择速度时必须首先考虑到的,而不仅仅只考虑自己的手指可以跑得多快。
再如,Allegro和Andante,在演奏许多斯卡拉蒂奏鸣曲时,我们会发现一些作品中,Allegro和Andante在实际演奏中的速度是十分接近的。当要充分表现乐曲节奏的细微变化和乐曲旋律、和声的内涵时,斯卡拉蒂的某些Allegro不比Andante快多少。当和声节奏进行快时,Allegro可以表现更大的和声密度,而Andante则用于和声节奏进行宽广的地方。也就是说,Allegro和Andante在速度上的准确把握,根本取决于和声节奏进行的松紧和快慢。如在3/4拍中的Andante,根据和声节奏进行来看,一小节一个和声,拍子也就应按一小节一拍来定。
此外,音乐中的运动速度也取决于乐句的呼吸或舞蹈性的动作。在多数情况下,Allegro标记的乐曲多与活跃的舞蹈有关,节奏异常鲜明丰富,也常出现跳跃性节奏的短句。而在大量的Andante和标有Cantabile的乐句中则除了具有歌唱性并时常有着忧郁的情调外,往往还具有平衡、统一、重复盘旋的节奏特点。这种节奏特点就像静止中的运动,在你察觉不到的状态中前进。有点像西班牙北部波来罗舞曲中的节奏,无始无终,在无穷无尽的空间中晃动,直到消失。如果演奏得太慢,反而会失去了节奏的韵律,而斯卡拉蒂就是恰到好处地运用这种魔力来吸引着每一位听众。
要掌握斯卡拉蒂作品的速度变化,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古钢琴与现代钢琴的本质区别,以及当时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情趣,既保持时代特征,又使速度做到准确而不死板。其中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现代钢琴上许多人演奏的渐慢,常常对应的是伴随力度渐弱变化,在斯卡拉蒂的时代人们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当时的古钢琴只能表现有限的力度变化,所以我们对速度的掌握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风格。
2.速率
通常,斯卡拉蒂作品的速度往往会被演奏得太快。而且,听众们客观所听到的Allegro和Presto总是会比演奏者主观听到的要快得多。过快的演奏只注重了外在华丽、闪光的演奏技巧,却忽视了乐曲本身与众不同的性格。一般演奏者在选择速度的时候都会从旋律起伏中最快的音符和低声部潜在的和声进行这两个方面来考虑。在实际演奏中,拍子的单元(拍号)对于速率的把握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比如说在一首4/4拍的乐曲中,并不一定每小节都打成四拍,根据每小节音符的时值及其不同组合,我们可以把它打成八拍或者两拍,甚至一小节一拍,这就是速率的变化。确切地说,速率的变动是由乐曲中音符时值组合形成的节奏脉动或和声进行的疏密程度来决定的。比如,在奏鸣曲K54中,12/8拍的塔兰台拉舞曲,其中八分音符构成的旋律与和声进行节奏相结合形成的速率,同拍号本身要求的节拍速率是不同的。综上所述,速度的选择不仅要考虑速度标记,还要剖析旋律结构,对和声进行要有极强的洞察力,对节奏内在速率的变化要有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对节拍韵律做不同侧重点的选择。
二、节奏
在斯卡拉蒂作品中有很多精彩的节奏变化效果,而这种变化是紧紧环绕着西班牙民间舞蹈这一中心的。即使是简单的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交织,斯卡拉蒂都会巧妙地加上装饰音和双音,使乐曲不仅具有鲜明的西班牙舞蹈节奏,同时还模仿出西班牙最具特色的民间乐器响板、铃鼓那特殊的声响效果。这样的节奏型活现了西班牙人欢快、奔放、热情的善歌善舞的生活。由于西班牙的民间舞蹈深深地融入了斯卡拉蒂的血液中,成为他最富特点的创作语汇,所以在把握斯卡拉蒂作品的节奏时,必须时时注意到这一点。
1.节拍
在斯卡拉蒂作品中,丰富多样的节奏变化常通过节拍的灵活运用来体现。比如两拍与三拍的内在韵律转换就是最富特点的变化手法之一。在演奏这种作品时,如果只把这些节拍韵律上的转换当作普通的切分音来看,那就会失去节拍上的复合性,从而违背作者创作的本意。只有注重这些不同声部各自不同的节拍韵律以及它们相对独立但又相辅相成的关系,才会再现作品的原貌。
2.小节线
斯卡拉蒂从不做小节线的奴隶,这也是他的音乐最具即兴性的原因之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音乐中,每一声部中都是没有小节线的,斯卡拉蒂就是在意大利受过无小节线的写作训练,并著有很多无伴奏合唱,所以斯卡拉蒂的奏鸣曲决不局限于小节线的束缚。这种乐曲中的小节线和拍号往往只是预示给演奏者一个起点,是一个不同声部之间既独立又互相平衡运动的起点。同时通过对音符之间不同时值的组合与对比,形成了斯卡拉蒂音乐中的复合节奏。这些在当时是极富创新性的独特而丰富的节奏变化,这正是为什么斯卡拉蒂的古钢琴音乐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其他作曲家的原因。
在演奏斯卡拉蒂的作品时应随时准备不同程度的忽略小节线,在这种情况下的小节线,往往是因为节奏的时值或和声的进行而不得不标示出的。在奏鸣曲中,小节线的运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一开始旋律音型与小节线划分后的旋律节奏韵律是不一致的,如果这时我们去掉小节线,就非常容易找到旋律真正的节拍韵律和走向,从而发现并达到作曲家内心真正所要给予音乐的节奏动力。
3.节奏的组合
当我们要准确把握拍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节奏的组合在整体结构上应该给人以协调感和精确感,而不能像机械般的死板。大部分优秀的、真正有说服力的演奏不仅仅是把音符的时值清楚、准确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不同的音符时值组合起来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节奏的训练不能只靠单纯的数拍子来完成,而过分地强调拍子往往是最不具节奏感的演奏。音乐中节奏的准确把握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说技巧的掌握、和声进行的速度和声部间的协调等,它们都是能否把握好节奏的重要前提。一旦音乐中各部分之间能够很好地协调,那么速度与节奏律动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我们很有必要以旋律、和声为依据,分段来考虑节奏,把那些隐藏在音乐里面的节奏单元组织起来,并加以分类,形成不同的节奏型板块,然后根据上、下呼应关系再把这些板块恰当地衔接或转折。
当然,一个孤立拍子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只有与乐句产生互动关系并呈现速率上的对比变化,这一拍才会变得真正生动。当规则的拍子和不规则的节奏相互补充和对比时,才会产生音乐的紧张度。往往在规则的基础上融入不规则,节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表现力。有时丰富多彩的节奏会因为缺乏严谨规则的节拍而显得松散不协调;但过于注重规则的节拍,又会使节奏律动点的移位及其产生的旋律线条充分地展示。在快速乐段中,需要严格、精确地把握小音符时值;而在慢乐段中,这样的做法却会破坏音乐的线条特点。总之,要灵活、巧妙地掌握节奏律动,演奏就会既严谨又生动。
4.休止符
斯卡拉蒂作品中突然沉寂的休止,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休止符一般都会整小节休息并加有延长记号,带有一种超时空的潇洒。这种突然的休止符不仅仅会在节奏进行中产生悬念,而且还代表着一种疑问。对于这种休止符的处理,一般人们都会通过渐慢或延长前一小节的拍子来达到与休止符的顺利交接,而这样往往会失去休止符本身带来的无声的兴奋感,所以在休止符出现前一小节的节奏一定要准确。真正体察它的音乐实质,从而正确、严格地表现休止符。
总之,要在现代钢琴上弹好斯卡拉蒂的作品必须时刻用辩正的方法去思考问题。一方面要认识到斯卡拉蒂是如何运用他那个时代乐器的;另一方面又要洞察到斯卡拉蒂多种创新的手法正是他头脑中所追求的丰富、赋予变化的理想的声音效果。同时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不应该束缚演奏者的想象力,应以在尊重作曲家本意为前提的基础上更多、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实质,才能更充分、更广泛地拓展自己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1自然因素
安徽因地处中国东部的内陆,地形幅度变化小,大多数地形为平原、低山和丘陵。长江淮河跨省而过。处于温带与亚热带交界的安徽,受东部季风影响,形成了四季分明,湿润的气候,徽州地区又处于安徽的南部,因其山清水秀林木茂盛,占主要面积的为山峰与丘陵,河流与盆地散布其间,人口聚集的盆地只占全域的一成,以“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著称。因其温和多雨的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房屋营建中会因湿润性气候降水多而考虑雨水排泄功能的需求。徽商的起源是因山多地少的徽州,耕地空间很少,无法全部从事传统的农业,所以较多数的人从事山地种茶与商业。徽商衣锦还乡后大兴土木,并将经商所见的各个地域建筑与当地地域环境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徽派建筑。
1.2社会因素
自古以来徽州地区人民重视教育,尊崇儒家思想与文化,有尚读之民风,曾经出现过“父子宰相”“四世一品”“一门八进士,两朝十举人”“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盛景。徽州商人被广泛称为儒商,他们重视道德礼仪,认为在生活和商业上传统的道德礼仪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商人民居空间和建筑的设计中充分的体现了对传统道德礼仪的尊重。明代中期到清代前期(乾隆时期)是徽商的兴盛期,且在清朝中期成为了中国商帮的翘楚,商路遍天下。有几方面原因促使了徽商产生与兴盛:在地理上,地处皖南山区的徽州,具有占大部分面积的山地,大面积的山地拥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资源,使得徽州盛产木料与茶叶。在历史背景上,徽州地形复杂,而且居住在山间盆地中,难攻易守,很多在战乱中的中原人口迁入徽州,使徽州更加无法在农耕上自给自足,进而促使徽州人民寻找新的生存方式。徽商是在人多地少的自然条件下徽州人多从事手工业,并且走出故土谋生而产生的。自古就有深厚的文化沉淀的徽州地区,受儒家的礼仪教化和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徽商乡土观念浓厚,在外经商取得成功后多“衣锦还乡”,回到徽州兴建宅舍,留下了在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上都大放异彩的西递、宏村等建筑。设宗族祠堂为家族建筑群中的重中之重,宗祠是为后世族人提供祭祀祖先、传承家族文化、谨记等级礼法的场所。在建设期间不仅在建筑选址、构造以及布局层面上非常注重,而且装饰层面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不追求奢华和过度修饰,仅在匾额和碑刻上有基本的装饰,有劝勉后辈勤俭持家本分做人之意。在伦理礼教上的教化和约束,是对徽州传统民居建筑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之一。在徽州的建筑、书画以及手工业等等多方面有所体现的刚柔并济并且兼容并包的审美特征,是因为避乱的中原百姓与土著居民的混居,形成的多元文化与徽州的自然环境完美的结合而形成的。
2徽派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
徽商民居的典型特征与建筑色彩便是“青瓦出檐长,马头白粉墙”。黑、白、灰三色是徽商民居建筑的色彩,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的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体,显得分外质朴与优美,徽派民居建筑单色调的色彩使人产生宁静和释然的情怀。内部空间的装饰色调,要比外部丰富很多,主要以古朴天然的木材材料本色为主,并配合精彩的木雕,布局疏密有度,雕饰形成的肌理和阴影效果表现自然的肌理,豪华宅邸为显示主人的经济实力在重要装饰部位还施以金粉,以显得富丽堂皇。
2.1木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木雕艺术的顶峰时期是在明清时期,木雕的精品不胜枚举且出神入化。木雕在民居装饰艺术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因木材的质感相对柔和且带有生机,加之木材质地柔软、可塑性极强,不仅可以刻画出复杂的图案而且在层次上也可以达到玲珑剔透的效果。因此木雕的题材也最为广泛。在地理环境和工艺水平上所存在的差异,使得民居木雕装饰图案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徽州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徽商民居中所体现出的木雕艺术,在明代开始广泛使用,并且在清朝时进入了鼎盛时期。徽商民居能充分体现木雕艺术的繁盛,木雕装饰大量运用在徽商民居建筑的结构和装饰材料中。古拙朴美、造型饱满、神态生动夸张是徽商木雕在造型上的特征。木雕浅、深、透三种技法结合使用,不仅仅体现出工匠们精湛的雕刻工艺,而且充分表达出木雕层次丰富分明,并且处理出前后虚实各种效果,艺术性观赏性极强,可以在木材上构造出许多精美的造型。富有张力的形态,流畅细腻的线条,将硬质的木材雕刻出柔美的缠枝造型,且脉络清晰,立体感极强。在充分的写实基础上,进行艺术的抽象加工,使得纹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并富有强烈的自然气息。如同儒学教育课堂的徽派木雕,每一个木雕都是在述说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人在耳濡目染中学到理学的思想精髓。一件件木雕的精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传承的载体。总体来说,木雕的装饰艺术性在徽商民居中运用的最为广泛,不仅拥有繁多的品类,各异的题材,徽商民居木雕装饰从整体来说,繁复细腻是清代木雕的主要特征,整体上的感觉“谋篇”不足,但对于细节的刻画往往游刃有余。只要目光所及的厅堂内皆是木雕,整体处理的过于繁密,失去了重点,但是局部观察却完美无痕。流传至今的徽商民居木雕装饰艺术,仍然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2石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在工艺上和技术上都有很高成就的石雕艺术,因石质材料具有坚硬耐磨、经久耐用、防潮防水等特质,多用在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中,能起到很好的稳定作用,如柱础、台基、石鼓、石狮等,但石雕相对木雕和砖雕难雕,因此在民居建筑中不如木雕、砖雕装饰运用的广泛。远远不及木雕的装饰范围广的石雕因受限于石材本身的特质,徽商民居中石雕常出现于台基、柱础、石狮、漏窗和牌坊,石材对雕刻工艺的要求很高,相对难雕,其中透雕最为精美和绚丽,因此一些制作工艺复杂精彩的透雕只有在财力雄厚的商人民居建筑中才能欣赏到。无论是华丽还是朴素,精巧还是古拙的徽商民居石雕艺术,都显示出了雕饰工艺的精湛以及徽商雄厚的经济基础。其装饰图案也是以民间最为朴素的表达吉祥幸福寓意的题材最为广泛,表现出了强烈的乡土情结。
2.3砖雕艺术的基本特征
以砖为原材料的雕饰艺术是砖雕,它模仿石雕,却远比石雕经济和易雕刻,而且具有石雕坚硬、耐磨、防腐等特性。选题包罗万象的民居砖雕内容,主要为吉祥寓意的图案,不仅有几何纹样、花草鸟兽还有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最经典也最精美的代表性作品是以人物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砖雕。徽州地区重要的民间工艺形式是徽商民居中运用的砖雕装饰手法。徽州的民间匠人,不仅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赋予其装饰美感,运用了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却创造出精美装饰的艺术表达形式。表达形式非常灵活的砖雕,达到了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的装饰效果。出现在徽商民居中最早的砖雕,简单不精细的表达形式,有着其独特的艺术趣味;随着徽商的崛起,其财富也在飞速增加,对工匠酬金成本没有了约束,砖雕的艺术向着内容复杂多样、线条华美、层次感丰富的方向发展,成为了最具典型的徽州砖雕艺术形式。在清代徽商成为了中国十大商帮之首,家宅建造的资金充沛,砖雕技艺则向着更复杂和细腻的方向发展。工匠砖雕精巧的技艺可以塑造出更为丰富的情节和层次上的变化,远近景的表达更加的细腻,最多时有八九个层次。现代,因其地域性的审美传统和砖雕本身的观赏价值,徽州地区所喜爱的艺术形式仍是砖雕。很多的徽州民间艺术家至今仍掌握着这种精湛的技艺。便于取材、形态精美的砖雕,深受人们的喜爱,已经彻底融入了徽州人的生活。总的来说,徽州民居建筑中的砖雕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深刻的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高超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