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8篇

时间:2023-04-14 16:49:5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药制剂技术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药制剂技术论文

篇1

1.1药用价值杜仲的干燥树皮入药是一种贵重药材。杜仲入药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00多年,《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杜仲的药性,温、辛、无毒,有强筋骨、补肝肾的功效。同时与其他药合用还有安胎作用,复方用杜仲可治疗各期高血压,效果良好。随着现代药理学对杜仲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其对免疫、内分泌、中枢神经、循环、泌尿等系统都有不同程度调节作用。杜仲胶又可作高级粘合剂,医药上作为补牙材料,对人齿无刺激。

1.2工业价值杜仲的叶、皮、果实均含有丰富的杜仲胶,杜仲胶目前可应用于生产三大用途的材料,一是热塑性材料,二是热弹性材料,三是橡胶弹性材料。杜仲胶新功能材料的开发还在进行,如将杜仲胶开发成用于骨科外固定或支撑的产品,杜仲胶高弹性材料用于轮胎的开发,制造海底电缆,以及各种耐酸、耐碱容器的里衬和输油胶管,同时也是用于航空工业及制作电工绝缘器材的极好材料。

1.3民用价值杜仲在民用方面也很广泛,首先杜仲木材材色洁白、坚硬、纹理细致匀称,无心材、边材之分,是用于家具、农具以及建筑材料制作的良好材料。此外,杜仲胶用于沥青改性剂可明显改善沥青的高、低温性能,解决了当前公路建设中亟需解决的开发低碳环保沥青改性剂的技术问题。杜仲还可开发成饲料添加剂,能够提高动物抗病能力,提高饲料转化率,改善肉质风味,是一种无毒、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

2造林技术

2.1采种选择长势旺盛,树皮完整光滑,且无病害的20a生的壮年树采种。采种时选择果皮褐色有光泽,种粒饱满,白色胚乳成熟的优质种子留作育苗使用。采种时间多在霜降以后,农历10月份左右,此时树叶基本脱落,只需用竹竿敲击或摇动树枝即可。

2.2育苗

(1)种子处理。将采集好的种子于播种前45d左右(1月份)放于湿沙中。一般种子和湿沙的混合比例为1∶10,湿沙含水量以手握不流水为好,然后将混有种子的湿沙均匀的铺在阴凉通风的室内非水泥地面。厚度在(35±5)㎝,室温控制在5℃,每15d左右翻动1次以防种子霉变或失水。

(2)整地。选择土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到中性土地作为育苗用地。在入冬前对育苗地深翻,过冬后,播种前再浅犁1次,同时配合深翻浅犁施入足量的基肥保证土壤肥力促进苗木萌发和生长。此外,为防止病虫害应在深翻浅犁时同期进行土壤消毒工作。

(3)播种。经过低温湿沙储藏的种子,一般30d左右,种子便会吸水膨胀,待观察到翅果顶端缺口有白尖出现时表明胚根开始伸长,此时即可开始播种。播种方法一般采用宽幅条播,播幅20㎝,播沟距20㎝,播种量在5~10kg/667m2,播种后覆盖1~2㎝细土。

(4)苗期管理。幼苗出土后为保证出圃率必须加强管理。一是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刚出土的幼苗嫩弱,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很低,因此应加强对病虫害的控制,尤其是立枯病和地下害虫。每7d定期喷波尔多液1次,虫害发生时用毒饵诱杀。二是要及时施肥增强土壤肥力。当幼苗出现2~4片真叶时即可第1次追肥,一般采用肥水喷洒的方法,具体为尿素1~1.5kg/667m2,兑水200kg/667m2,此后直到8月中旬,每月都要采用上述方法进行追肥,这是因为8月中旬后施肥可能使苗木徒长而遭受冻害。三是在苗木速生期加强中耕、除草和灌溉,注意在高温期避免松土以减少土壤中水分养分的蒸发。四是根据去弱留壮、去密留稀原则,开始间苗,使苗木间距保持在10㎝左右。出圃时,苗高80㎝、地径1㎝以上壮苗,产苗约2万株/667m2。

2.3造林

(1)造林地准备。杜仲造林地应选择在缓坡、山脚、山中下部以及山冲地带的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地区,要求土壤pH在5~7.5。阳光充足、土壤、水肥条件较好的“四旁”及田边地角也能满足杜仲的生长。对于荒山荒地造林,先要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整地,清除原有植被并进行全垦,而后规划道路、防火带,再按株距定点挖穴。穴深30㎝、宽80㎝。同时要施肥,每穴施饼肥0.2㎏、火粪灰5㎏。

(2)造林注意事项。造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造林密度的确定,根据作业方式和立地条件的差异,株行距如下:乔林作业2m×2m或2m×3m;矮林作业1.5m×2m或2m×2m;头木林作业2m×3m或3m×4m。二是造林时间的确定。温暖地区冬春均可造林,寒冷地区宜在春季栽植。三是栽植深度要稍深于苗圃原土壤,切忌过深。栽植按“一提二踩三填土”方式进行,防止创伤苗根和苗颈影响苗木成活。

2.4作业方式杜仲树应用广泛,在造林营林过程中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得经济效益,不同的经营目的作业方式也不尽相同。常用的作业方式有乔林、矮林、头木林三种。

(1)乔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主要是利于树木主干的生长,其主要经营目的在于获得干皮和种子,用作中药或育苗。对造林地区的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高,一般在土壤肥沃、气候温暖的地区适合此种作业方式。要求造林密度较小,且要保证雌株占较大比例(85%左右),以便获得较多的种子。

(2)矮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的目的在于获得较多的杜仲叶片,用于提取杜仲胶,利用杜仲萌芽力强的特性,人为地使其成灌木状。该方式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低适合大部分地区采用,适用于林地条件较差,气候寒冷地区。一般定植3a后在离地50㎝左右的位置冬季截干,截干后进行施肥、培土,间隔期2~3a,密度在330丛/667m2。

(3)头木林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是根据矮林作业原理,截干时保留2m高度,在截面附近选育5个力枝,待主干增粗12㎝左右,力枝基径5~6㎝时(一般要10a左右),每年采剥1个力枝,并随即选育1个替换力枝,5a1个轮剥期。经过3个轮剥期,林龄达到25a时,主干可以增粗25~30㎝,伐去主干剥皮药用,再从伐桩进行萌芽更新。

2.5抚育

(1)幼林抚育。幼林时期的主要抚育措施是中耕除草。定植后的3~4a内,每年都要中耕除草2次。第1次中耕除草一般在4月上旬,第2次中耕除草应在5月末到6月上旬进行,这是由于杜仲高生长高峰期为4月,径生长高峰期在5~7月。结合中耕除草每年可追肥1次,一般施尿素15~25㎏/667m2。此外,在未郁闭的林分中,还可间种作物,以耕代抚,同时增加经济效益,间种作物以豆类、辣椒较适宜,避免间种高秆和藤蔓作物。

(2)成林抚育。此期抚育间伐为主。乔林作业在林龄10a时,进行第1次间伐,主要是伐掉生长发育不良的雄株,间伐强度以保证雌株比例85%为准。第2次间伐在林龄15~20a时进行,对象主要是雌株中结实稀少和干形发育不良的弯曲树木,以便主伐时获得质量优良的药用皮和木材。主伐时密度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控制在80~100株/667m2。头木林作业,一般只在8a左右进行1次间伐,目的是改善林木光照条件,以及除去过多的雄株,保持立木密度40~55株/667m2。间伐时间宜在春、夏季进行,以减少伐桩萌发新株。

篇2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3.2017年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篇3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新型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项目开发中进行合理应用,并使其转换为建筑企业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也考虑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经历,谈谈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光导纤维,太阳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领地,大大促进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实践中,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1化学制品类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旧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复合上下水管、塑料电线护管、无机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2新型高强度水泥

目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类。不过,水泥新材料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3墙体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工程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如石膏与玻纤配制的石膏空心墙板等也逐步被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工程中。

1.4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健康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实践中,绿色建材已经开始应用到个别工程中,相信未来不久,绿色建材将成为建筑材料中的主导。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条件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且按这种变化显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作出瞬时主动响应,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和寿命预报以及靠自身驱动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将成为每个 建筑必备的建筑材料新军。

2.项目开发中 应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以土建工程计算),建筑材料储备占流动资金60%以上。可见,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的 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应用,必须考虑解决好相关的影响因素。(1)推广应用新技术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有必要 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认真进行策划、编制详细的 计划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岗位培训,抓好各个环节,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推动新材料的应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业经营效益决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 工作组织 管理水平来支撑来实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业 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连应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应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响到了建筑新材料的发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类型繁多,规模各不相同,施工作业是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的过程,在这些生产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整体规划,进保证施工正常有次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利于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 社会 信誉。只要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新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必须符合各种建筑体系的质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必须与建筑体系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一个可供建筑专家与材料专家、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展示场所,促进新型建材与建筑革新的同步发展。为了构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详细的建筑新材料应用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认真编制建筑新材料的应用计划和实施措施,使计划、措施、实施对策、优化办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又能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成本。

(2)组织新技术培训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为使新技术项目得到顺利的应用,建筑单位应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明确新技术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和工程验收规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证新材料应用质量新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预控,是保证新材料应用后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在开发项目中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在具体施工中,将各施工工序、技术环节对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给自己积累丰富的 经验,从而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篇4

1.理论教学改革内容

1.1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制剂工艺的比较

中药制剂是我国的一门传统的中药制药技术,是中华民族用药经验和理论几千年的总结。由于中药的种类繁杂及历史条件的限制,全国各地制剂方法千差万别,因此中药制剂工艺难以适应现在GMP的生产及要求,研究中药制剂技术、改进制剂工艺是中药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中药制剂学授课内容上加强了传统制剂方法与现代中药制剂工艺对比教学研究,如牛黄解毒丸,传统的制作时间需5~7天,费时费工;现代制剂新工艺改为牛黄解毒片直接用粉末,压片,制成制剂,只需2—3天,大大节省了制剂时间,而改进后的制剂品各项指标基本与原工艺制剂品一致 [2]。为了鼓励中药专业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应用,借鉴新的科技成果并应用于中药制剂学,我们自编了《中药制剂学实验教学教材》,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药制剂原理及现代中药制剂工艺研究的新成果及新进展,在阐明制剂原理的基础上,以中药制剂必然向制剂工艺的自动化、机械化等方向发展,使我国传统中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药材而充分发挥药效及疗效。

1.2加强中药制剂原理的讲授

由于中药制剂学原理的研究是中药制剂学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如果中药制剂原理讲清楚,那么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在中药制剂学的理论教学中,应重点讲授中药制剂的科学依据和各类药材之间的作用,探讨在一定工艺条件下,中药在制剂过程中产生的相互作用及产生的物理或化学变化,以及因这些变化而产生的药理作用的改变及这些改变所产生的临床意义。通过这种原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结合中药分析及中药化学等相关知识,加深对本门课程的理解。

1.3重视与中药制剂学交叉学科的发展及应用

中药制剂学与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分析学、中药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与中药炮制也密切相关,如中药大黄的酒制,延胡索醋制,以及有毒药理如川乌的水解炮制方法,以上目的或改变药物的作用或减少药物的毒性。再如中药制剂分析课程的中药制剂标准制定可应用到中药制剂学课程的中药质量研究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在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中,笔者充分利用本校在中药分析、中药化学等优势,结合现代研究的成果,将其应用到中药制剂教学及实验中,如采用增加各种辅料解决中药易霉变及中药各种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改变中药剂型增加中药生物利用度,等等。在课堂讲授中,不断汲取这些相关学科的精华,引入中药制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技术,深入研究中药制剂机理,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和将来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中药制剂学与中药专业多门课程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不但中药制剂课程与其他课程密切合作,而且笔者与相关专业实验人员也进行合作研究,为中药制剂剂理论及实验教学的改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中药制剂理论教学改革

1.2.1多媒体与教学录像相结合

在中药制剂教学手段上,通过制作能够客观反映中药制剂学特点的多媒体课件及教学录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如在中药制剂学课程进行到“各论”部分时,应用中药传统制剂方法的教学录像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本门课题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对中药制剂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中药制剂各种剂型的基本操作技能各实验水平。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消除了课堂单调的讲授方式,显着提高了学生学习中药制剂专业课题的兴趣。

1.2.2中药制剂理论及实验教学课题教学方式

篇5

论文摘要:目的 分析中药制剂输液反应原因,规避中药制剂输液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观察15例中药制剂输液反应的临床表现,分析输注药物的种类、病人的处理及转归,寻找对策。结果 中药制剂的制备过程,药物配伍和病人的基础疾病是引起中药制剂输液反应的原因。结论 充分了解中药制剂的特性、配伍禁忌和病人的一般情况,采取有效对策,避免输液反应的发生。

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中药注射改变了以往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结合了注射剂剂量准确,疗效迅速的剂型优点,中药制剂的疗效越来越引起重视。已在临床普遍应用,但由于中药原材料的品种、产地、成份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工艺,分析技术的限制等原因,有关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如热源反应、过敏反应等,现将我院近两年来因中药注射剂输液引起药品不良反应及原因分析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我院在4个科室共发生中药注射剂输液不良反应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所发生科室为:妇产科1例、神经内科4例、肿瘤科2例、肝病科8例。

1.2 药物资料 妇产科1例为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国药准字H42022243)+丹参注射液20ml(国药准字I33020177)静脉滴注约1min时出现严重过敏性休克。

肿瘤科2例和神经内科4例均为10%葡萄糖500ml+10%KCl10ml+丹参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1/2以后发生热源样反应。

肝病科8例均为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冠心宁20ml静脉滴注,其中4例+10%KCl10ml,4例未加10%KCl。

1.3 处理及转归 过敏性休克1例经立即停药,平卧保暖,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5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快速补液等处理,35min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无并发症。

其它14例表现为寒颤,呼吸困难,体温轻度升高37.2℃-38.3℃之间,经对症处理症状全部缓解。

2 原因分析

2.1 药物原因

2.1.1 低分子右旋酐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即使初次注射本物品,少数患者也发生过敏及过敏性休克[1],有报道丹参可引起过敏,口服或注射均有发生[2],两者共同作用结果导致过敏性休克,应尽可能不合用。

2.1.2 中药制剂在制备过程中即有除蛋白、去钾的程序,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钾用药欠规范,为医师共同探讨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不得添加其它制剂,选择合适溶媒单独使用。

2.1.3 注射用冠心宁液是由丹参与川芎两味药提取有效成份经精制而成的注射液。当时肝病科发生不良反应8例均为同一批号的冠心宁,药剂科立即召回本产品。送上级检验结果为合格产品,不存在药品质量问题。

2.2 15例不良反应输液使用的输液器,注射器,物资供应科进货后均在我院药检室和细菌室进行了热源学监测和无菌试验,均为合格产品,不存在输液器具的污染。

2.3 液体配制环境及开放式输液过程中存在微粒污染的可能,发热反应与此相关。

2.4 病人本身的基础疾病、年龄、输液的滴速,药物的浓度以及病人的自身抵抗力等,也是发热反应的原因之一。

3 讨论

3.1 注意中药制剂的配伍,中药制剂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一方面由于药物自身所固有的不溶性微粒;另一方面中药注射剂成份比较复杂和一些不被除尽的杂质与其它药物配伍后,使不溶性微粒增加,因此,使用中药注射剂最好不与其它制剂配伍,尽量单独使用。

3.2 尽可能直接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输液剂型,避免临床配制过程的污染。

3.3 注意药物的剂量与浓度,选择药物说明书中规定的输液,不能随意加大药量。

3.4 注意药物配制的环境和配伍顺序,配药前后均要检查药物如出现混浊、沉淀,变色等均不能使用。注意配药环境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保持空气流通,最好是在具有空气净化设施的配制中心进行配制。

3.5 注意病人的基础疾病,年龄、个体差异等,注意输液的滴速,以保证输液的安全。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药药剂学;博士研究生;选题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5.004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5-0010-03

Abstract:Objective To statistically analyze financing of subjects of TCM preparatio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SFC);To guide subject election of TCM pharmaceutics PhD. Method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were raised in this article in terms of application projects, amount of money, winning bid, and main responsible units of TCM preparation subjects of NSFC. Results Totally 186 funding projects with 60.58 million yuan were funded in the past 13 years. Liposome, nanoparticle, and micelle appeared frequently as new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 Meanwhile, microdialysis and pharmacokinetics were the hotspots of winning bid. Conclusion Based on the key ques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CM pharmaceutics and technological means of cross disciplines, subject election of TCM pharmaceutics PhD was suggested to focus on evaluation technique and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new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 Meanwhile, the balance among basic researches, applied researches, and sustainable researches is also important.

Key words: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pharmaceutics;doctoral student;subject election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科学院专家的带领下,以推动我国科技发展为目标,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成立以来,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出发,确定了自然科学基金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战略定位,即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其基金规模从1986年的8000万元起步,增至目前年均支持经费逾百亿。医学科学从最初隶属于生命科学研究大范畴,到2010年独立成为与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持续稳定资助下,近10年来,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得到了较为全面和快速的发展。借助多学科交叉配合手段,把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系统生物学、信息学、化学、物理学、数学等前沿技术引入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在中药作用机理、方剂配伍规律、药效物质基础、药性理论、证候理论以及新型给药系统的设计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药现代化进程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统计数据显示,中医药受理的申请项目数从2001年的830个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4052个,金额增长超过100倍[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根据国家“十二五”的总体部署,以学科交叉研究为主要特征的优先发展领域,包括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和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并以多种资助形式联合配置的方式,促进这些领域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关键问题的突破。其中,医学科学部被列为优先发展的领域,包括基于药物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的药物基础研究与中医方剂基础研究。与药剂学相关的研究方向有:药物新型释放系统和靶向传递,生物标志物与个性化治疗药物的基础研究,药效差异及其与个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关系,表观遗传在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中的作用机制。

兹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数据进行检索,从申请项目、金额和中标项目、金额及主要承担单位等角度统计分析2001-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医中药制剂学科的资助情况,以期对该学科博士生选题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检索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ISIS数据库[1]。登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http://),进入“项目综合查询”页面,在“申请代码”项下选择“H2806中药制剂”,在“批准年度”项下依次选择2001、2002……2013,查询、获取所有数据信息。用Excel2007对所获得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中药制剂学科资助项目及其经费稳步提升

自2001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药制剂研究领域共资助项目186个,资助经费6058万元,资助项目数和资助经费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资助项目数和经费较2009年均呈大幅增长,分别为60.0%和61.8%。此后2年,项目数增长趋于平缓,从24项增至28项。事实上,自2009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始将医学部从生命科学部独立出来而成为单独部门给予相应的学科发展支持。这一举措对推动中药制剂学科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从资助经费看,2010年资助经费增长与项目的增长幅度基本一致;但2010-2012年资助经费的增长与资助项目的增长却不尽然。与资助项目数增长缓慢相比,资助经费增长幅度较大,分别为前一年的53.4%和35.1%。此外,中药药剂学科在符合整体上升发展趋势的同时,2013年的中标项目数和金额又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缩水,获助项目数和经费分别较2012年下降了17.9%和21.8%。这是否预示着整个学科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其主要的制约因素可能是什么,值得业界认真思考。2001-2013年中标量及中标金额见图1。

有学者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存在的问题,从申请者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认为片面追求新技术、新指标和多学科交叉表面化是中医中药学科在课题申请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另外,模仿痕迹明显、原始创新不足是存在的另一重要问题[2]。笔者认为,中药学科的很多关键技术问题,如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适合中药发展特点的质量评价体系,以及符合中药特点的新型递药系统评价技术等均制约了中药制剂学科的发展。

2.2 研究热点

随着中药制剂学科的发展,近5年来,中药制剂新型递药系统已成为研究热点,在中药制剂学科的中标项目中占有很大比例(见图2)。其中脂质体、纳米粒、胶囊等新型递药系统不断出现在资助名单中;而在新型递药系统中,靶向制剂的研究占绝对优势。与此同时,微透析技术、均衡释放与药代动力学等也是中药制剂方向的中标常项。这些都体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优先发展领域的重视。

3 小结

博士学位论文是衡量博士生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博士生融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等为一体的结晶。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论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决定了学位论文的内容和价值。有研究指出,我国当前博士生创新能力不强,具体反映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的缺陷及培养评价忽视创新等方面[3]。国家创新体系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国家对博士研究生的主要培养要求“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博士选题的创新性与自然科学基金的创新性密切相关。对博士生所处的研究阶段而言,合理选择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基础研究更易体现创新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代表着学科发展和创新的前沿,是博士生选题非常重要的风向标。从上述的项目统计结果可以发现,中药制剂学科的研究热点逐渐集中到新型递药系统的构建和评价,这无疑可以成为中药制剂学科博士生选题的重要切入点。而针对中标项目的特点,结合多学科交叉,围绕制约其发展的关键科学性问题,如符合中药特点的新递药系统的评价技术和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均是值得关注的选题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基金网络信息系统:项目综合查询[EB/OL]. [2013-09-13].http:///egrantindex/funcindex/prjsearch-list#.

[2] 商洪才,黄金玲,韩立炜,等.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学科项目受理及资助情况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45- 1050.

篇7

1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岗位群及其所需职业能力分析

面向中药制药技术行业,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中药制药技术专业建设,共享实训设备、师资和课程开发成果等教学资源,提高专业群的整体建设水平及辐射、带动作用。针对人才培养规格,开展社会调研,分析学生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资格,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通过对贵州省神奇制药、贵州百灵制药、贵州益佰制药、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梵净山生态药业等大中型企事业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中药制药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群)有:中药种植员、中药检验员、中药调剂员,中药提取员等,分析胜任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职业基本素质和岗位核心能力。

2人才培养总体思路

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以鱼“水中游”游技项目任务为导向优化和重构适应就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课程体系,构建“校内实训基地(鱼塘)和校外实习基地(江河)”联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共同制订、实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大校内外实训基地轮岗、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搞好各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质量监控,建立教学质量校企评价机制,使所培养的人才能胜任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工作,实现与企业“零”对接。(1)依据中药材种植、中药检验、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调剂、中药供销岗位群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在校内,依托中药材GAP创业园、附属医院中药房、铜仁地区民族制药厂、铜仁-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铜仁市民生大药房等“校内鱼塘”对学生进行校内实训,校内实训基地教师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在校外联系对接“校外江河”企业———梵净山生态药业、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贵州德昌祥制药、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湖南怀仁药业,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建立“工学一体、校企结合”的“养鱼”人才培养模式。(2)学生是“鱼”,学校和行业企业是“水”,以“放鱼投饵”的教学理念大胆改革课程,构建突出胜任力、学习力、创新力的“鱼塘、溪流、江河”课程体系。(3)科学设计教学情境,推行学生“水中游”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由“抓鱼喂食”教学逐步转向“放鱼投饵”,再到“自己觅食”教学,教师自始至终是观鱼者,根据学生工作岗位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投饵”,直至学生自己“觅食”。(4)教师将“抓鱼”教学改为“放鱼”教学后,就会有更多精力与“校外江河”有效沟通合作,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就业有效衔接。(5)建立学校、企业和医院共同考核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过程考察与关键点考核相结合的课业形成性考核评价制度。

3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贵州中药制药行业发展需要,通过对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铜仁民生大药房(中药销售区)、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企事业现状及发展要求的调研,结合国内外职业标准,培养与就业岗位纵、横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具有高级中药制剂工、中药调剂工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能胜任中药种植、检验、制剂、调剂、供销工作。

3.2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有利于“校企医共养人才”的运行管理制度

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教师联系和驻扎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加强学生实训及顶岗实习指导,推进教学密切型、技术合作型校企医三方合作。重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的系列课程建设制度和办法,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企业医院技术骨干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策划和组织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1建设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

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群要求聘请铜仁梵净山生态药业(中药材种植基地)、铜仁地区药品检验所(中药检验科室)、贵州德昌祥药业(中药制剂车间)、铜仁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中药房调剂室)等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充实到专业建设管理委员会,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例会制度和专业调研制度,召开每年两次以上的专业建设例会和一次以上的专业调研工作,加强专业建设和发展,实现人才的校企共养、过程共管、资源共享。

3.2.2开设学生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创业就业能力

学生进校第一学期就参加“中草药采集识别应用”兴趣小组,使其对中药原植物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激发他们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二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GAP科技开发兴趣小组,了解中药材种植技术,激发他们种药致富的创业热情;第三学期学生参加中药材加工销售兴趣小组,积累中药材加工销售经验,激发他们中药材收购销售创收的热情;第四学期至第六学期,学生进入学院中药材GAP创业园,对种植技术简单的中药材进行规模化种植,实现增收创业就业。学院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为中药材种植创业就业的学生提供技术支撑和创业资金支持。

3.2.3修订和完善专业教学管理制度

依据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成才规律,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在学院《铜仁职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工作条例》《铜仁职院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及《铜仁职院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建立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管理办法和专业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实现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的经常化、规范化,推进校企共育人才有序进行。

3.2.4规范校企合作管理

组建校企对接的专业实训项目部,全面负责校内外实训项目、时间、地点的安排和运行管理、质量监控及成绩评价等工作,使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3.2.5规范顶岗实习管理

依据《铜仁职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专业顶岗实习校企共管制度,规范“一人一岗、定期寻访、以师带徒、出师定薪”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做到顶岗实习计划、指导教师、实习企业、实习岗位、实习待遇、实习考核和实习教学标准“七落实”;抓好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初期安排、中期检查、后期总结“四环节”;同时成立以专业主任为组长、企业参与的顶岗实习与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督察,做好顶岗实习工作总结和经验交流。企业选派工作一线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职业道德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学校选派专任教师通过带教实习、指导学生论文写作、解答学生生活、心理等有关问题,配合企业做好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确保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4结语

篇8

【关键词】喷雾干燥法;中药制剂;应用分析

1.前言

早在1865年,美国的科学家就利用干燥法来对蛋白进行处理,并取得了成功,由此拉开了该项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帷幕[1]。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喷雾干燥法由最初应用在奶粉、蛋粉等产品的生产上,发展到目前在工业中广泛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冶金、水泥、陶瓷、医药、化学、食品、农药、林业的工业生产上。喷雾干燥技术较传统的减压干燥工艺相比在中药制剂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不仅没有常规减压干燥以及烘箱的缺陷,而且无需粉碎,通过干燥即可变成浸膏粉,因此在国内的大部分制药厂,尤其是中药制药厂中被广泛采用。

2.喷雾干燥技术的制药机理

喷雾干燥技术,顾名思义其重点在于喷雾与干燥。首先,将液态物料用雾化器进行处理,使其变成雾滴状态,分布在热气流内,同时施以热风,促使热气体和物料相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完成能量的转换,然后将雾状液滴内的水分子全部蒸发,最后的成品呈颗粒状或粉状。另外,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原理在于,直接把中药中的液体提取出来后经过干燥变成颗粒或粉状产品。这个制药过程的重点在于雾化,料液经过雾化使其变为滴雾状,然后将其与热气体在干燥腔内同时进行干燥,最终使物料变成颗粒状。

3.喷雾干燥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3.1颗粒剂、片剂、胶囊剂

将中药药材进行提炼取液,当达到要求后,直接掺入辅助剂后实施喷雾干燥技术则可立即获得浸膏粉。一般情况下,浸膏粉内的含水量在4.5%左右,相对来说较低,所以可以用于填充在胶囊内,或者是支撑干法制粒与片剂[2]。绝大部分的单味中药药材都可以通过该项技术进行加工,再利用干法制粒、动态提取、真空低温浓缩等技术直接制造出单味中药的浓缩颗粒。在药房的调剂中,这种小剂量包装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可以方便药师取药与抓药,防止由于剂量分配不精确而带来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芳香解表中药来说,喷雾干燥技术的使用还可以使一些芳香解表中药所含挥发性成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

随着喷雾干燥法制作单味中药浓缩颗粒的成功,其优势也不断显示出来,甚至有一些药效、疗效都要比煎剂更佳。例如广西的某一个制药厂,利用了该项技术成功研发出了小青龙汤等8余种经典方剂以及近300多种的单味中药浓缩颗粒,这充分说明了该项技术在制作单味中药浓缩颗粒以及配成的方剂上有着一定的优越性。目前国内常用的复方或是单味冲剂其中含有较多的糖,且剂量也很大,若是运用喷雾干燥技术制作成浓缩颗粒,这样不但能够降低辅助剂的使用量,还能很大程度上的减少资金的投入。未来还有可能研制开发无糖型冲剂,让某些忌糖病患能够接受更好的治疗。

3.2胶剂

胶剂系是指通过将动物的角、皮、骨等物质经过煎煮后,所得到的浓缩胶液,经过干燥后形成的块状胶剂。临床上常见的胶剂主要有鹿角胶、龟甲胶、阿胶等几个药剂。相对于其他中药药剂的制作,胶剂的制作周期长、工艺繁琐、易污染、成本高,在实际使用时必须经过烽化才可让患者服用,这就大大降低了胶剂的药效。因此,如何制作出易于服用与携带,且不影响效果的胶剂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有相关方面的专业学者通过使用喷雾干燥法对龟甲胶进行加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当雾化压力在3kg/cm2以下,胶液的含量小于30%时,胶液能够形成浸膏粉,且所制成胶剂中所含的氨基酸与总氮与运用自然干燥法制成的胶剂相同[3]。因此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胶剂通过喷雾干燥技术的加工后,不仅能够保留其药效还易于患者的服用与携带。

3.3微囊剂

虽然中药的疗效好,但其缺点在于剂量大,就目前临床所使用的中药药剂来说,基本不存在药剂小、效果好的成药。例如一些紫苏油、荆芥油、薄荷油的挥发油,属于成药内的有效部分[4],目前这一类药物的制作方法是将稀释后的乙醇渗入固体制剂,这一做法会降低挥发油的作用,但如果能够做成微囊,加入到药物颗粒中,就能避免其挥发性的减少,从而使药物效果延长。目前绝大多数的中药制药厂中普遍运用喷雾干燥技术来使挥发油微囊化。挥发油经过喷雾干燥处理后,其微囊颗粒的直径小于500μm,颗粒呈圆形,其品质较为疏松,是一种能够自由流动的干粉,该微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且治疗效果好[5]。有相关的研究专家利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荆芥油、霍香油、薄荷油等挥发油微囊后得出,这些微囊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好,挥发油的保留率高达88~95%。但是在使用喷雾干燥技术对挥发油进行处理时,喷雾的速率、混合液的粘度、喷雾方法及干燥速率、药物及材料的浓度等方面的因素会对微囊化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要重视这些方面的控制。

参考文献

[1]陶建生,耿炤.喷雾干燥技术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3:154-157

[2]蔡业彬,曾亚森,胡智华,李瑞芳.喷雾干燥技术研究现状及其在中药制药中的应用[J].化工装备技术.2006(02):102-106

[3]林文,王志祥.喷雾干燥技术及其在制药工业的应用[J].机电信息.2009(11):5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