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高校教改论文8篇

时间:2023-04-13 17:08: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高校教改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校教改论文

篇1

关键词:教改分离;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76-02

教考分离即教学和考试分开的考核方式。目前,中国高校大部分都采取了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教考分离以大纲为依据,以试题库建设为基础,统一命题,集体流水阅卷,将考试从教学环节中分离出来,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学活动的监控,有利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从近几年教学分离实施的效果来看,教学分离存在着种种难以克服的问题和缺点,本文试图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教考分离存在的问题和缺点

(一)教考分离的课程适用范围问题

教考分离作为从高考、自考借鉴过来的考核方式,有其针对性,主要适用于由教育部统一制定教学大纲的,由国家和省编写的材的大学公共基础课如英语、政治课和相对稳定的专业基础课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而不适用于没有固定答案的大部分文科课程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实践性强的学科。教考分离是以统一大纲、材、统一试题库为前提的,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大纲的考点进行授课,教材也不能随时更换,试题库要保证其稳定性,而统一性稳定性的前提和代价必然是大纲、教材和试题库的陈旧,跟不上知识的更新和科学的发展。

(二)对教师教学主动性和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扼杀

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作为对完整教学活动的,教考分离不利于教师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形成,不利于教师对教学大纲删繁就简,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教师认为,补充新知识、新内容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认为和考试无关可以不认真听讲甚至旷课,照本宣科成了教学的唯一方式。学生认为教师水平有限,只讲课本,不认真听讲,认为只要考前把课本背熟就可考高分,平时听不听课一个样。教师认为学生不积极认真,总是旷课或在课堂做小动作,师生关系恶化。教学成了工具,考试才是目的。

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师和学生即是教学的主体,同时又是教学效果评价的主体,教师通过考试和其他考核方式对教学效果的检验是教师发挥主体作用,并获得教学自我反省能力的途径。同时,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对授课教师的评价有利于教师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而这两种主体性被教务管理部门人为割裂,教师成了授课的工具,学生成了单纯考核的对象,主导和主体作用丧失,教学活动不能真正完成。这是与高校为社会培养高级专业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悖的,是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宗旨相违背的。

(三)教考分离实施过程中的形式主义

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式主义盛行。

1.试卷编制和抽取方面

一般来讲,试题库试卷的编制主要由任课教师编制多套试卷组成试题库和相同专业的非任课教师编制多套试卷组成试题库为主。试卷在考试之前一般还是由任课教师进行抽取并改正错误,任课教师还是知道考试的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辅导。即使任课教师不知道抽取的是哪一套试卷,但由于试卷都是任课教师编制的,他可以将这几套试卷的考点都给学生进行辅导。

2.监考、判卷和成绩录入方面

大部分学校的监考仍然由任课教师和院系的其他教师组合完成,试卷有问题可以随时由任课教师做出纠正,因此也难以实现真正的分离。判卷方面,按照教考分离的要求应该由非任课教师流水阅卷,而实际上,由于阅卷不算工作量,一般教师根本不愿意替其他教师阅卷,其结果仍然是任课教师自己阅卷,不过在每道题的阅卷人一栏填写别的教师的名字,这成了教师在教考分离制度下约定俗成的应对方式。至于成绩的录入,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也由任课教师完成。

3.教材、大纲和试题库的稳定性方面

按照教考分离的要求,教材应该具有稳定性,固定不变。而对于大部分学科来讲,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教材的更新是不可避免的。采用最新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教师的教材更新往往很频繁。教材的变化必然带来教学大纲的变化,教学大纲的变化又带来试题库的变化,最终的结果,采取新教材的教师或采取相同教材但课时数不同或课程性质不同的教师往往自己单独命两套题,从中抽取一套作为试题,教考分离的要求并没有实现,本质还是教考合一。

(四)教考分离考核功能的单一化与片面化

教考分离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核,只能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不能够通过书面考试得以体现。教学分离对学生的评价是总结性评价而不是形成性评价,虽不像高考一样一考定终身,但考试分数也会作为评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的最主要依据。对教师讲课质量的评价也主要按分数高低,而对教师的讲课个性、讲课艺术和努力程度并不能真实地进行考核。考试成了学生短期记忆力的比拼,而不是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变革和提高,行为方式的改进。这种传统考评方式的“语言数理谬误”是和现代教育理念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违背的。

二、关于教考分离的改进建议

(一)正确区分使用课程,不能一刀切

对教考分离的适用课程要正确加以区分。一般来讲,英语、政治课等公共课和理工科的基础学科基本都可以使用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而文科的课程和大学语文等公共课并不适用于教考分离。和自然科学不同,社会科学很难有一个百分之百正确的真理。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生活阅历的差异、情境的差异、不同教师授课内容和方法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所以文科的试卷大部分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即使相反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给分,这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爱护。如果实行教考分离,必然要有标准答案,强制要求所有学生的观点一致、思维一致,这种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因循守旧的书呆子。

(二)保证试题库建设的质量和考试的规范性

试题库最好采用多个老师共同完成的方式,每个老师制定2-3套试卷组成试题库,这样,命题教师命题的工作量较小,可以较高质量地进行命题。命题要以大纲为依据,覆盖所有的知识点,突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考核,突出重点和难点的掌握,题型要多样,难度适中,答案灵活,同一知识点可以对应不同题型。对命题的老师,按其完成试卷的份数计算工作量,或将试题库建设当做教改项目予以资助。试卷完成后院系或学校要请校内外的教师和专家进行试题质量的评价,对于偏难偏易、题型过少,覆盖不全、重复率较高、错误较多的试卷要求重新编制,确保试题库建设的完成质量。试题库建成后还需要根据大纲和教科书的变化经常加以更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在抽取试卷方面,要由教务管理人员抽取,教师不和试卷接触。监考教师也要由非任课教师担任。试卷的评阅要坚持同专业的非任课教师流水作业,同时要给予阅卷教师一定的报酬或计入工作量,保证阅卷工作的保质保量顺利完成。成绩的录入由教务人员进行,防止任意更改分数。

(三)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相结合,多种考核方式并行

单一的闭卷书面考试形式不能适应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的要求,也难以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对文科类和没有固定结论的课程采取教考合一的方式更能够考核出学生和教师的真实水平。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对象、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可以闭卷考试,也可以开卷、半开卷考试,还可以采取论文、策划方案、口试、实际操作,情景模拟、计算机考试等多种方式进行考核。授课教师还可以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组合考核,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授课期间也可以进行分阶段的多次测试,最后成绩是多次测试成绩的综合,这样的考核能够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

(四)学校、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要了解和掌握教学规律

教考分离将原属于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权利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剥离出来,作为对教师考核的依据。而掌握考核权利的学校、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往往不能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动态。有的政策制定者从未担任教师或深入课堂,政策的制定仅仅根据自己的想当然,官僚意识严重,他们要求教师每节课的授课内容要和教学计划完全一致,不能稍快或稍慢,不能变更授课内容,不能增加新的观点,不能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考分离提高教学质量,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保证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的初衷变为了完全按照学校和院系及教务管理部门的意愿去组织教学和考试,窒息了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和活力。因此,管理教学的学校、院系和教务管理部门的领导应该是具体授课的一线教师,除了解自己本专业的授课和考核外,还应该对学校或学院所有专业的课程通过听课、调研、座谈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学校各级领导在尊重基本教学规律和各学科的特殊性的前提下,在尊重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实施教考分离和教考合一的课程的门类、考核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龙文祥,龙陶陶.对高校“教考分离”制度合理性的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陈晟.浅谈高校“教考分离”制度的建设[J].福建论坛,2008专刊.

[3]宫黎明,龙文祥.质疑教考分离[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篇2

一方面,因为该小组学生的水平基本相似,所以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模式,教师就可以采用集体解决的方式;另一方面,因为小组成员的数量不是太多,所以教师还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尽可能的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而且层次的划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获得进步的同学可以进入高一个层次,而产生退步的学生则要降低一个层次。通过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一个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又效提升了教学质量。

二、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学什么”的问题,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纵观当下的课程设置,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高校声乐专业从开办之初到现在,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代,课程设置方面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显然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学生们在校期间学得的知识和技能,和工作需要之间的脱节。所以说,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全面的调整,已经是势在必行。作为院系领导和声乐教师来说,要紧跟行业的发展动态,行业有怎样的人才需要,学校就立刻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近年来,很多文艺团体和单位,都在一些大型演出中遇到了人员不足的窘境。高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本是一个最为合适的人才资源库,但是因为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舞台实践的机会,造成了实践能力的不足,因此难以满足演出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方面就应该及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全方面的提升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接轨。所以说,课程设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归根结底还是要关注行业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今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特别是声乐专业,其具有口传心授的特征,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和能力高低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大师资建设的力度,全方面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所在。具体来说,首先是态度方面。教师被誉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传道授业解惑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但是在当下,很多教师都在这一最基本的观念上发生了的偏差,表现为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教学之外的活动中,使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广大声乐教师应该端正态度,真正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和使命。其次是素质和能力方面。在高校扩展的大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之以往更为繁重,使得教师们疲于教学,而难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针对这一情况,还是要求教师要统筹规划,多方协调,保证自己学习和充电的机会,而不是成为一个教学的机器。这不但是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现代舞蹈观;体验式教学模式;校本

舞蹈专业教材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舞蹈教学效率。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第一,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过程之中,应当在训练学生形体、姿势、动作以及节奏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观的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并非是机械的动作组合以及对舞蹈节奏的掌握,更是需要舞蹈表演艺术者从内心形成对美的感受,进而将自身的舞蹈表演升华为对舞蹈艺术之美的诠释。正如罗丹说讲,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意识,完善其审美观,让其舞蹈表演更具美感。第二,舞蹈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动作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多会选取一些成熟的舞蹈编排内容作为教学的工具,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这些已经广获好评的成熟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进而快速成长。不过此种教学方式仅仅适用于新入职的舞蹈教师,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完全地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编排舞蹈内容和设计舞蹈动作时,心智获得提升。有鉴于此,舞蹈教师要改变先前所遵循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舞蹈内容编排与舞蹈动作设计,以此实现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养成。最后,舞蹈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对学生舞蹈表演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项舞蹈表演艺术者藉由优美的舞姿与台下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活动。由此,通过情感教学环节的融入,将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于舞蹈表演之中。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课上教学内容行将结束之际,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方才可以学生潜心于舞蹈修行之路。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乃是指受教育对象对所学习内容的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领悟与掌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过程意味着其必须通过系统化的动作训练、形态训练、表情训练方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者。不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舞者,关键在于要洞悉舞蹈的“感觉”,即从舞蹈体验中获得宝贵的体验,以古典舞教学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提、沉”等舞蹈动作时,为使学生领会到这些动作的精要之处,便为学生设计了嗅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俯身吸花香入鼻,其后让花香充斥胸腔,进而为之所陶醉,如此学生对古典舞的“提、沉”动作便实现了较好地领会。

三、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

考虑到学生生源的不同以及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在舞蹈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本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在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收集实际的教学素材,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如针对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蹈学习使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具备较为扎实舞蹈根基的学生,应当为其选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教材供教学授课之用,对于舞蹈根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应当为其选用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的教材,如此便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教材配备。

四、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

舞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以便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形成更为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洞察力。基于这一设想,舞蹈教师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方面多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想、创新、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理论和舞蹈欣赏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灵感。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舞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知识与技术动作自学能力。舞蹈知识的学习以及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有赖于学生长期的坚持以及不间断地系统性训练。可以说,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坦途和捷径,唯有流淌辛勤的汗水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系统性的舞蹈训练必须建立正科学的训练方法基础之上,如此进行舞蹈训练方才能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其乃是任何翻身动作的技术要领所在。”再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排练课程时,会先为学生讲解用以观摩的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在学生对作品形成大致了解后,再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观摩,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如对配乐使用的分析,对动作设计内涵的分析等等,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排练。

作者:宋海波 蒋李卉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沈琬茹.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启用与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3]崔琰.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6(10)

[4]何辉,王宝玉.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苗子薇.浅谈非舞蹈专业高校舞蹈教学[J].科技信息,2009(21)

[6]吴红叶.舞韵飞扬——普通高校舞蹈教育之我见[J].艺苑,2009(06)

篇4

1、流行音乐的积极影响。流行音乐俨然已经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同时还可以缓解压力、释放自我。在高校的各种活动中,流行音乐占有很重要的比重,学生们纷纷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面展示出来,以此吸引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社会中各种音乐节目、音乐大赛的产生也为高校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即使不能走上大型舞台,KTV也成了大多数高校学生最喜欢的娱乐场所之一,甚至有学生在寝室上演“个人演唱会”。

2、流行音乐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部分流行音乐过于伤感、消沉,不符合高校学生的生活态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有些流行音乐对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消极影响,学生们容易混淆是非丑恶,不利于高校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有部分流行音乐商业化性质过于严重,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严重影响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道德观念的树立。

二、流行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措施

1、尊重学生不同的音乐类型的选择。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发展高校音乐教育,因此,教育界不能阻止某类音乐类型进入高校音乐教育范围,更不能放任任何一种音乐类型的泛滥,在这个基础上,教育改革要首先要尊重高校学生们对于不同音乐类型的热爱和选择,无论是流行音乐还是民族音乐亦或是其他,教师要针对不同的领域进行不同的教育,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音乐类型,正确对待流行音乐。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们要用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流行音乐以及其他的音乐类型,通过了解目前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对策。

2、抓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核心,要通过课程设置、课程教育等不同方面的改革强化整个高校界的音乐教育改革:转变课程目标定位。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注重以人文本,强调从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教师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理论学习,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作品、创造新的音乐作品,弘扬音乐文化,加强各种音乐实践。严格音乐教育标准。随着高校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需要不断强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标准要能很好的体现人文思想,同时,要重视音乐审美教育,激发学生音乐兴趣,培养健全的人格,要让学生真正从音乐教育中受益;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找到最适合、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要组织音乐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优化教学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在于重新确立教学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的价值,这就要求高校教育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又要重视实践教学;要涉及专业门类课程学习,也不能忽视综合学科的教育;要将必修课与选修课良好结合,同时还要针对地方性、国家级以及国际化课程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要通过不同的科目的教学达到理论的完整性,使教学达到最优化。调整教学课程设置。高校音乐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要适当增加公共类课程和综合型课程的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要将音乐专业课程进行有机整合,适当增加基础类课程的教学量,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要强化与音乐相关的实用性课程,例如计算机应用等课程,学生要在学习好音乐技能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相关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同时,要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形势下加强民族音乐、外国音乐等课程的教育。改革教学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高校教师要重视音乐教育的人本化,在教学过程中重情感、重育人,要通过音乐实践课程丰富学生的音乐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追求;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最大限度地将每个学生的特长展示出来,发挥他们的个性、创造性,追求独特的审美感知;同时,教师还必须转变教学模式,以“小组”形式进行授课,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除此之外,要不断改进教学手段,要学会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重塑教学课程评价。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进行小组互评、个人自评等方式,多渠道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恰到好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支持,这些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

3、利用流行音乐提高学生学习其他类型音乐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其他音乐类型进行对比教学,让学生看到流行音乐与其他音乐的区别,感受其他类型音乐的特色,激发他们学习各种不同类型音乐的兴趣。只要教师能够把好流行音乐进入课堂的关卡,让学生欣赏到艺术性与思想性兼具的流行音乐,就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

三、小结

篇5

我国传统的高校外语教育一般都是以考试为目的,社会过分看中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成绩等证书,对于交际能力的考核还不够完善。所以,高校外语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些阅读能力强,口语较差或是表达能力弱的学生。究其根本原因,是国家把毕业证与英语四级相联系,致使学生关心的不是真正学到外语的能力,而是能否顺利拿到毕业证的问题。

2.我国高校外语教育改革的研究

针对我国高校外语教育现状,我们必须要进行详细地调查和冷静地思考,做出正确的、合理的改革措施,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师资队伍等方面入手,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改革的进程。

2.1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

树立正确的高校外语教育教学观念,要求我们要及时转变教学思想,把原来的以笔试考试作为外语学习好坏标准的思想转变为充分培养学生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的思想。而教师的教学职能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外语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外语实践能力的教育者和指导者。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和综合能力而努力。

2.2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高校外语教育评价体系

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学校往往要完成升学指标,保证学校的升学率,把课程重点过分地放在了考试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提高学生的外语应试成绩,这样不利于我国高校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这种状态,优化高校外语教育课程体系,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放到首位,切实引导学生的创造潜力。

2.3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交际和综合应用能力

改革高校外语教学手段,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改革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突出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2)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其积极参加到外语的实践和提高过程中来,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外语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保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创新教学方法,例如网络课堂、多媒体教学等。

(4)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活动或外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学会交流、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2.4提高教师待遇,加强高校外语教师队伍建设

各个高校要对外语教师队伍进行定期规划,加大教学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完善高校外语教师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将教师培养成与英语教学改革同步发展的自觉学习型教师。

2.5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会使学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多组织些外语交流或外语学习活动,创造外语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外语,提高兴趣、学会交流、掌握专业技能。

3.总结

篇6

1.1个人能力目标定位

美术学中,个人能力分为两种:一是独特的审美能力,二是不凡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主要指的是不俗的审美理想和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观察敏锐能力和欣赏鉴别能力。而美学中的创造力往往是最为简单却也是最为复杂的,可能一个不经意间创造出来的作品是独特新颖的,但也有可能挖空心思也创作不出好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寻求美的规律创造美,然后再以作品的形式将其创作出来,这或许就是对美的最佳诠释。

1.2审美情趣目标定位

审美情趣是指人们从主观兴趣的角度出发,以自我的眼光来审视审美对象,并对其作出富有个人情感的评价。审美情绪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个人爱好、兴趣差异以及审美角度的差异。然而,生活方式、地域特征、民俗风俗以及性格差异也会造成审美情绪的差异。而高校美术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改革培养学生高雅、别致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艺术之美。

2教师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美术教育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临摹好的作品,虽然这样的练习可以扎实学生的基本功,应付学校的考试,但却埋没了学生的创造力。往往极具个性、独特创新的作品得不到认可,学生只是一味地模仿,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只会埋没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因此,美术教育内容的改革,应在扎实学生基本功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创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2.1增设跨学科课程,增加选课量

面对社会的新形势,各大高校不得不打破旧的教学模式,开展有益于美术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而传统课程的单一、教学内容的不合理需要彻底被,从课程内容上要增设跨学科的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程数量上,需要增设选课量,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发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许多高校在美学课程的设置中对美学鉴赏的课程设置极少,导致四年大学时间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没有任何的提高,所以在课程的设置中,我们要注重人文美学课程的开设,倡导学生在主修专业美学课程之外,也要积极选修舞蹈、文学、音乐等极富艺术特征的学科,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2拓展创新思维能力,开设思维训练课程

创新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优秀的美术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目前,绝大多数高校注重学生课堂上的临摹习作,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作品模仿性强而缺乏自主创造力。我们需从两个方面来改变这种现状:一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做一些随机的训练,如作一些反应生活的画作。由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对生活审视的视角也不同,那么画作表现的形式肯定也是各具特色的,这就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引进新型的思维训练课程。例如,老师可以临时起意进行一些头脑风暴训练,其规则就是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像暴风骤雨一样迅速构思自己的作品,然后将作品的构架,以及作品阐述的意义表述出来,在整个思维训练过程之后,互相进行点评。这种暴风式的思维训练过程是极其有利于开发大脑,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3教学评价方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化

篇7

现有的广告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改革存在问题。现在的高职院校高设有相应的教学实训课程,但是随着广告设计行业的快速发展,原本的实训教学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要,人才的培养了。师资力量和理论教学方面也没有能够跟上需求,所以,很多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并不能够跟上企业的需要。而社会上人们对于广告行业的认识也没有达到一定的层次,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广告设计行业人员的认识。现在,各个职业院校的招生数量也与日俱增,然而,拥有配套设施的院校为数不多,很多学校并没有完整数量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这也造成了培养的毕业生跟不上企业需求的原因。此外,很多院校的设定的教学理论教育存在问题,没有对广告设计这种艺术教育有整体性的把握,没有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对艺术没有较强的设计理念,这样会影响整体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我国现在正在逐步加大职业教育的投入,而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相对投入比较大的行业,很多学校没有一定的实力,没有办法实现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是纸上谈兵,这种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办法或措施

2.1改变原有理论学习的理念

增加学生视野我们所知道广告专业是一门设计各项学科的设计学科,能够设计广告的人要懂得比别人多,包括营销,心理,社会学,新闻学等相关知识都必须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广告设计是有一定的帮助的。所以,广告行业的学生在学习必须掌握的专业课知识外,要懂得开阔视野,真正懂得广告的理念。

2.2运用项目化教学项目

化教学模式是能够适应广告行业实训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讲授实训课的教师从企业带来真正的设计项目,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把实训课堂变为企业,以企业里面人员的角色分配学生,成立设计小组,进行项目设计。由各小组进行相关的资料收集,讨论设计创作方案。在此过程高,教师起着引导和技术支持的作用,需要各项目小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方案设计,再由教师模拟企业定夺设计方案,进行教学评价。

2.3工学结合的实训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实训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打破传统的以课堂为高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的能力。我们要把专业课程都贯穿生产任务和生产过程高,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学生上课过程高,专门请企业从事行业的专业人员来学校给学生上课,让学生充分了解企业模式和需求,达到好的效果。

2.4工作室的教学实训模式

工作室的实训模式主要体现在把学生按照企业工作室的情况分组进行教学,可以成立专门的广告设计工作室,真正体验企业的工作流程,自己找项目,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分角色完成任务,进行设计创作,这种工作室的实训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企业的各种角色,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

2.5加大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模式可以说是一项常用的校外实训教学模式,探索和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这样能够避免院校的不足,给予学生更广泛的学习机会,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实训教学模式对企业对学校都是有很大益处的,学生也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感受企业氛围,提高了专业能力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也增加了职业意识。

3.结束语

篇8

    近些年来,国家加大力度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改革提高,促进综合性、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作为较为实用性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因此在实践教学方面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在教育改革这一大环境下,目前许多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都在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大都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缺乏实践教学的改革和创新能力,这种模式依然促进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对其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就十分的必要了,具体表现在:

    (一)各大高校侧重于理论研究,缺乏实践教学的研究。由于理论的研究不能填充实践教学的空白,并且少部分的学校即使对实践教学有研究也是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比如浙江某大学为适应国家的改革体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提出改革,经实践教学作为理论研究穿插在课程之中,虽然注意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根本的解决问题,学生很难从课本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社会实践的岗位上去,还是理论和实际脱节了。

    (二)高校教育面临社会的极大考验。目前的高校的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式的教育,而是随着国家每年的扩招已经过度到了大众教育的阶段,那就意味着高校承担的任务将更加艰巨,现在高校承载着的是大多数学生在走向社会前的过度教育,因此,更多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思路,转变重学术、轻职业的传统思想,加强实践教学,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培养多种类、多层次的实用性人才。

    二、高校市场营销船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的现状

    据社会企业的不完全统计,大多数的企业对本企业的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的能力表示不是很满意,尤其应用在实践上,大多数的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实践的经验太缺乏了,因此目前市场营销高能力人员还是紧缺的,因此可以说明在学校期间大多数的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所以,我们在研究中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加大力度实施改革策略。

    (一)实践教学考核偏重于理论。不少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方法是采用搬进书本,在课堂上实现实践理论的传授,而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考核方式又大多停留在纸卷上,评估的标准也是考试试卷的分数高低。很显然,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高低是不能有答题的对错来评判的,这样也很难引起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的重视,然而市场营销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实践导致学生对它的认识停留在纸上,离自己是那样遥远。

    (二)学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高。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固然好,但是由校外企业老师负责即可,甚至有的觉得实现起来较为麻烦还浪费经费,倒不如让学生在课堂上实习是一样的,因此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这样的做法导致学生对这方面的学习机会不珍惜、不重视,原定的教学计划没有实现自然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缺乏。老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但是老师本身的实践的能力就缺乏,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也是很致命的,一般老师从事教育工作很少有在企业或其他单位工作的经历,市场营销的实践能力不足,教师有丰富的书本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这已经成为制约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三、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分析

    (一)注重实践教学方法并探索实践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种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到公司去实习、做市场调研,这些都可以通过毕业论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但是必须严格把关,每位学生的实践内容和成果。如图所示,可以开展这样的学分制安排来制约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知识摄取量的增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校的长期发展。只有一线教师授课能力提升,学校才会在市场竞争中有更具强悍的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校内实训建设对实践教学予以足够重视。市场营销专业与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属于金融范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科一组织学生与其他系一齐组成模拟的团队进行企业模拟实践,校内实训基地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利用基地的现有设备、产品,结合教学任务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三)积极推进教师体系的实践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的,老师的引导和教导是学生社会观形成的阶段能力的提升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老师们为了加强实践的能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中去了解企业的真正运营时的机制,高校校应该支持专业教师的企业顶岗实习;或者为了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可以定期的请一些企业的有经验的高端人才到学校为学生讲解实践内容,让他们作为老师来教授学生,应该是更合理有效的方式,通过一线实战经验的分享,提升学生对社会具体工作内容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