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4-13 17:08:4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检验医学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检验医学专业论文

篇1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据着重要意义。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学到更多实践知识,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也会随之获得提升。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新型仪器以及检验技术相继出现,医学检验专业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学生只有同时兼具高实验操作技能、较高的理论水平、独立设计医学实验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能力才能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由此,在医学检验专业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利用实验教学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让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掌握牢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同时获得实践机会,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纠正学生只重视医学部分内容而忽视化学部分内容的不正确思想,全面巩固基础知识,以免由于知识的漏洞而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

二、强化医学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措施

1.在教学内容方面,抓住重点,积极进行总结和归纳。

医学检验的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之前就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医用基础化学课程,教师只需要将教学内容梳理一次学生就会明确自己薄弱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地方。然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节省教学时间。分析化学所涉及的内容包括数学统计以及化学等,都属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并且会出现比较多的公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善于归纳,将相似内容总结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快记住重点内容。比如在计算弱酸性体系的分布系数时,涉及到的公式比较复杂,教师可以通过其中发掘规律的方式为学生找出便于记忆的方法:公式中的分母是按照氢离子浓度降幂的顺序排列的,分子则取决于型体中所含氢的个数。抓住这样的规律之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并且更深刻地记住计算公式。

2.在教学模式方面,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丰富课堂。

在教学模式方面,教师可以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讲授为主,同时结合谈论、提问、小论文以及习题课等辅助手段让学生的思考成为教学中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渐取得进步。首先,教师可以从溶液的移取、天平称量的操作方法等入手进行讲授教学,在与实验课结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检测结果精度的重视。其次,在一部分知识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提问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让学生在抢答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出他们对分析化学的学习热情。再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确定一个课题,让学生围绕该课题展开谈论并相互交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差距更可以明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训练。讨论教学的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在活动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3.在教学手段方面,将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非常强,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字、动画、图表以及声音等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帮助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加快教学进度。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诸多优越性,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有些知识如果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反而会因为速度太快而无法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比如重要的公式,由于公式无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直观性来强化大脑对它的记忆,因此如果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过一遍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将很难领悟其中的思路。而板书教学手段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教师在推导公式时如果采用半数教学的形式,虽然速度会比较慢,但是在教师一步步板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跟随推倒过程进行思维活动,而这种板书过程也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思维时间,既可以加强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同时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多样。

4.在教学方法方面,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经历的过程,其主要是为了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更应该表现出对学生能力进步情况的关注。但是很多学校对于考试结果侧重点从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转移到了对考试成绩的在意,不仅让学生背负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情况,让学生获得进一步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改革考核形式非常关键。第一,教师可以利用平时的小测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这种小测验趣味化。比如可以通过举办知识问答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下接受考核,教师也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学生也不用背负太大的压力。第二,引入案例教学。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而言,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直接关系到这门专业课学习的优劣。因此,教师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通过引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寻找解答,教师也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发掘出学生更大的潜力。比如社会上引发大众关注的三聚氰胺事件等就可以作为教师的案例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出分析其中有害化学成分的方案,学生也会真正理解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意义。

三、结束语

篇2

高等职业医学教育是为基层一线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它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但目前医学检验专业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这种模式理论教学内容多、缺乏针对性、应用性,近几年虽然在专业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但改革的深度仍跟不上岗位需求。

1.1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使专业教学出现滞后性医学检验事业快速发展,仪器学科广泛介入医学领域,给传统的临床学科在疾病检测和诊断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新的检验技术给医学检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之而来的一些教学仪器设备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很容易被淘汰,如果继续使用则会加大与临床岗位之间的差距,而同时专业课程教师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发展严重滞后于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大了专业课程教学与临床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的距离。知识陈旧,仪器设备老化,在教学内容跟不上社会需求,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不符合用人单位需求。近几年虽然在专业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在课程设置上做了一些调整,但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度没有跟上现代医疗卫生发展的更新速度。

1.2传统的“1+1+1”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市场的标准长期以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1年基础课程教+1年专业课程教学+1年临床实习这种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很含糊,在专业技能培养上过分强调循序渐进,专业技能学习开始时间较晚,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没有形成一体化,加上学生基础薄弱,专业及相关技能学习时间又很短,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社会市场的人才要求。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三段式”,即普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育模式,其优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循序渐进教学,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这种课程体系在过去二十多年的医学检验教育中发挥了令人瞩目的巨大作用,为我国的现代化医疗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并且在未来的医学检验教育中还会继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医学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点。通过文献的查阅以及对高职院校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了解,各高职院校虽在教学上都做过多次改革,教学计划进行过更改,课程设置进行过调整,但改革的深度仍跟不上岗位需求,目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专业教学缺乏连贯性大部分高职医学院校中课程体系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是前提,为专业课程服务,是打好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支撑,专业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之间应该互应,构成粗中有细、首尾相应的统一整体,但现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模块之间却缺乏这些连贯性,以学科为中心,基础医学课与专业课程之间,界限分明,缺乏过渡和融会贯通。其次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教师,缺乏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缺乏连贯性与整体性认知,仅凭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导致与临床上工作任务脱节。

2.2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滞后于实际工作教材内容滞后于实际人才培养需要,虽然使用的都是最新出版的教材,但教材从编写、出版、发行到用于教学本身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教材编写作者以高校教师为主,而大部分的教师对医学检验工作第一线的了解毕竟是间接的,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对教师的临床实践有具体要求,但短期的临床实践不能代替实际工作的体会,而医学检验技术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教材编写容易脱离实际,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2.3以学科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由于学制短、学时多,三年制高职医学检验技术学生一般总学时在3100个学时,周学时数达30左右,教学超负荷运转,学生穷于应付,效果适得其反。尤其在基础医学课程上,课时数紧张,只能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稍以讲解,学生学到的知识零散,使得学科之间的知识不能前后连贯,基础医学知识与医学专业课程之间彼此脱节,更谈不上与临床的有机联系,缺乏整体灵活性。

2.4毕业实习课程没有量化的评价指标,质量难以控制普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习课程,在实习过程中与实习结束后缺乏质量的评价,如何要求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技能,实际学到了哪些技能,学到的技能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如何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实习生的实习效果,目前都没有标准或缺乏切实可行的评价程序。而实习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实习目标,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篇3

根据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科特点、课程性质和学生素质培养要求,将医学检验专业的所有课程划分为六大类课程群: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训课程。通识课程包括高教部规定的所有基本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又称基础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正常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临床医学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要学科,它包括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诊断学。专业课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学科,包括临床基础检验、卫生检验概论、临床生化检验、分子诊断学、临床检验仪器学、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寄生虫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输血学等。选修课程,除了学校目前已经存在的公共选修课和医药类选修课以外,还建议开设医学文献检索、治疗药物监测、专业外语、医学科研设计、细胞病理学检验、床旁检测、实验室信息系统、试剂盒研发、实验动物学、检验核医学等选修课,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突出检验专业的特色,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专业选修课的最低学分。实训课程即实习课,应统计出学分,包括军事训练、社会实践、临床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2课程设置

2.1课程的调整与整合

将生理学、病理学、病生学的实验等基础医学实验课程整合成《机能学实验》;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整合为《医用化学综合实验》;将内、外、妇、儿等临床课程整合成《临床医学概要》。这样既减轻了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检验》《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基础课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以及内容衔接不当的问题,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了之前基础课中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此,老师授课时不得不重复基础课的内容。因此,建议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合并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学时较多,针对现代检验技术专业的特点,即已进入仪器检验的时代,因此该门课应侧重仪器分析的讲解,减少化学分析授课的比重。

2.2设置临床见习期

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2.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

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3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4课程学时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篇4

实践教学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核心内容,实践教学突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专业型、技术型、应用型都很强的专业,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还是通过实践教学的不断培养训练而形成的,因此电子专业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电子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的必然途径。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校是一个财经类的高校,身处在这样环境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实力相较对薄弱。我校在推进实践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关键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设施短缺落后,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仍显落后。

长期以来,我校的电子实践教学主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大多实验设备都未得到及时的更新,现有的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计划中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充分。实训模拟场地限制了学生更多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现有的实训设施还远未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2.教学计划仍需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当前在教学计划中,尽管实践环节的教学课时已有较大提高,如在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强调理论教学的同时,一直加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精心设计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學内容。增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比例,但除去一定量的停留在计划中的名义实习课时后,实际可用于学生实践、或动手的学时仍显不足。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有待提高。

教师中能够适应满足实践实训的总体上比重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4.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薄弱,远远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校企间的合作更是匮乏。

许多校外实习基地常常依赖老师们个人在社会建立起来具有较紧密关系的亲朋好友关系,勉强维持、勉强接受。有些学生甚至需要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实习效果堪忧。

三、实践教学改革总结

针对我校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关键问题,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改革。

1.结合专业特点不断改革更新实践教学内容,适应企业用人需求。

根据电子专业特点,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补充。在传统电子实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安排了最新的电子技术发展及电子技术应用情况介绍。例如在万用表、直流电源、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功率表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实习基础上,还适当增加了单片机、电工、设计、嵌入式设计等实践教学单元,并不断紧跟电子技术发展的趋势等,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计新的实践教学模式 突出创新训练的重要地位,以满足新形式下创新教育的要求。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开发实践教学质量源泉。

实践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首先,学校制订了相关政策,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培养力度,加强对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工程师、技师引进等工作。其次,建立实践教学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并分批安排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训练和素质拓展,为我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队伍保障。

3.产学研结合、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硬件设施条件,是对大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保证。根据地理位置的优势,我们广泛与周边相关电子企业和公司建立联系,不断健全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大学学习期间创造更多进入企业公司实习锻炼的机会,我们与企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并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创新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研究,大大促进了人才培养和专业的发展建设。也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创业奠定基础。

4.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实践创新积极性,使学生较早的参与到竞赛和科研活动中。

近年来我们加强了学科竞赛的指导和投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活动,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程序设计、电子设计、飞思卡尔智能车和机器人、全国数学建模等竞赛为代表的国家级及省级竞赛活动,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学生们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得到了充分调动和激发。

5.充分利用我校特有的素质拓展周教学安排,不断改革素质拓展周的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初步训练;初步具有电子电路系统开发能力;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有工程实践能力,软件编程能力,硬件电路设计能力;能从事各类电子、通信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根据这些要求,我们在素质拓展周期间安排了元器件的认识、实用电路的设计、制作与焊接、电路板的制作、程序设计竞赛、走入企业实训等充分的实践环节,让每一个同学都切身的参与进来,体会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拓展。

篇5

内容提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论,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见解,受到各个教育领域的重视,对教育的的影响和指导作用越来越大,其提出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情境教学等教育理念对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工作以及对提高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被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Slavin,199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主动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建构知识的意义,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与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思想,对以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具备歌唱表演能力,能胜任在专业文艺团体、大专院校、艺术性院校中从事歌唱表演及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教学目标的声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建构主义关于教学的基本思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夕h}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夕h}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知识。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学习不仅仅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于教学的基本观点是:

1.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夕刺激的被动接手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习是由学习者内部控制的过程。教师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好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导向”作用。

2.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开发围绕现实问题的学习活动,尽量创设能够表征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这种情境应具有多种视角的特性,可以将学习者嵌入到现实和相关情境中,作为学习整体的一部分为他们提供社会流活动。

3、注重协作学习。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惟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高级知识的教学应该提倡师徒式的传授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与学习,鼓励学习者同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对话与协商。因此,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小组学习、写作学习等。

4.注重提供充分的资源。建构主义强调要设计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建构知识的意义提供各种信息条件。

二、建构主义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的指导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管理学习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其理论核心是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习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在此过程中,学生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相对传统教学有所改变,教师和学生都要在新的师生关系中适应自己的新角色,积极面对建构主义所带来的学习和教学革命。

首先是促进学生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声乐表演教学由于传统的原因,在教学中“师带徒”的教学模式影响比较深,教师(师傅)在教学过程的主导比非常突出,学生(徒弟)学什么,唱什么,如何唱都是听老师安排,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或依附比。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教师不仅要在专业技能方面指导学生,还要指导学生学习新的学习技能,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从而促进学生建立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新的学习心理模式,也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其次是帮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既然建构主义是一个主动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那么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就落在学习者身上,而且声乐学习的进阶区分不是非常明显,如果学生缺乏管理学习的能力,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建构的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是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学习任务,这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过程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是每个教师经常受到困扰的问题。太难,程度低的学生跟不上;太易,程度高的同学吃不饱。但在以个别课教学为主的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学习能力、认知程度布置不同的学习曲目,也就是在声乐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布置处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个人的认知基础、认知能力、认知结构上进行认知拓展,并科学地掌握学习进度,逐步帮助学生发展管理学习的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是提高声乐表演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情境”是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与“交流”是学习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关键作用。“意义构建”是对学习内容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及该事物与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并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其中创设情境是关键的环节,成功创设情境将使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顺利实现。声乐表演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有两方面的情形,一是创设与现实情况相似的情境,二是创设所学习曲目中蕴涵的情境。

公开演唱和登台演出是声乐表演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有很多学生课堂上唱得不错,可登上舞台演唱,却产生紧张情绪,导致演唱失败。有人把这种失败归结于歌唱技巧掌握不好或者演唱天赋太差,其实这其中很多是由于不能适应面对观众演唱的情境而产生紧张,这与传统的师生“一对一”的封闭教学模式有关,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练唱与演出情境不同,无法建立面对观众和舞台的心理体验,心理素质得不到锻炼,登台演出时不能发挥歌唱水平。因此在教学过程创设与实际情况(面对观众)相似的情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办法。无论是师生一对一的个别课,还是一对多的小组课或综合课,都组织其他学生担任观众并参与课堂交流,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处于模拟舞台之上,面对一群专业的“观众”,对学生克服舞台的陌生感和对观众的畏惧感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试想学生学习演唱具有明显新疆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杯美酒》时,如果能在一个具有新疆特色的载歌载舞的情境中,踩着音乐的节拍,跳着新疆舞蹈进行练习,在这样的情境中作品风格的掌握和歌曲切分音特点的表现将是水到渠成。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通过师生、同学间的协作、交流,完成对歌曲蕴涵的情节、情境、情感的演绎,达到对歌曲意义和演唱技巧全面建构的教学目的,拓展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因此声乐表演教学应创设接近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去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声乐表演教学必须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声乐表演教学个别课是贯彻该思想的最有效形式,在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声乐表演学习是一种有别于其它任何学科的学习,声乐表演学习的“乐器”是人体的器官,其发声状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状态给予有针又中比的教学指导,即必须以学生(甚至是个别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练声曲和学习曲目,创设合适的情境,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等等。帮助学生成为教师所传送信息的加工主体,慢慢形成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具备反思与批判能力,而不是纯粹的受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又橡。

其次,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协作、会话、交互式学习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课教学来实现。声乐表演教学小组课是指实行一种用大课形式进行白勺个别教学课的方式上课,对某个学生是个别上课,对全体学生是集体上课。个别学生练习时,其它学生就是观众,因此每节课都有一定的观众量,每节课都营造出一种表演的氛围。对于接受教师指导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舞台演唱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可以参与教学的进程、参加教学过程的问题讨论、吸取接受指导的学生的经验教训。小组课教学不侧吏学生锻炼了心理素质,增加了舞台经验,还能使观摩的同学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审视、思考声乐表演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小组课教学还有助于创设与歌曲内容相似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小组课教学还可以拓展成面更广的“公开课”和“观摩课”。

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声乐表演教学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艺术实践是声乐表演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课中“歌剧排练课”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提倡的自主学习的精神。歌剧抖陈课是集中声乐表演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就一部歌剧或歌剧片段进行排练。在歌剧排练课中学生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在一定时间内学会演唱并扮演好剧中的某个角色。学生要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学习。由于歌剧是一种综合比艺术形式,有“歌”又有“剧”,并且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殊比,所以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包括歌剧的相关资料、时间背景、音乐特点、作曲家的思考以及角色的个比、唱腔要求、情感表现、角色之间的关系等等。学生必须在掌握充足的资料,在老师的帮助下制定周密的计划并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协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整个学习过程综合反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管理学习的能力和协作学习的精神。

篇6

论文捅要:本文以五年制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础,用系统的视角,就教学对象的培养定位、语文素质要求及课程体系展开分析,并着重探讨了大学语文课程的若干教学策略。笔者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切合专业学习,以提升言语能力为旨归。

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现在的局势真可以用“战国时代”来形容一当然,这也绝非坏事,战国恰是成就诸子百家的非凡时代一正是这样一个争鸣的状态,使得许多同仁及有识之士对本课程的价值、意义及解决方案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凡的成果,为进一步的探索铺平了道路。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着眼于培养学前、小学师资的高职学院,本课程以两节一学年的方式开设,约72课时。笔者长期从事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及大学语文教学,愿意解剖自身处境,为这样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大学语文的教研,提供一个案例,以供同行及研究者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小学艺术教育专业与语文素质要求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了一门新型的课程——艺术(综合),随即推出九年义务教育《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将该课程的性质确定为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愉悦性与经典性。为了培养与之配套的师资,2002年我院率先开办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定位于一专多能型的培养目标,着眼于专业与教育能力兼备的培养规格,课程结构上力求基础全面、专业凸显。”也就是说,作为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应该比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素质更高更全面才行”。

我院该专业培养规格有这样两条,“通过艺术各门类学科的交叉渗透与非艺术相关学科关联的学习实践,获得广泛的良好文化艺术素养”(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进行教学分析、反思、评价,总结的能力,文字、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的实际应用能力,能掌握学习方法,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对专业教育理论及教育发展新动态进行研究的能力”(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良好的语文素质对提高专业感受力、想缘力和表达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基于以下前提:各类艺术均与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联系紧密,语言艺术在其中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艺术的创造需要一种内在的动力,也就是说艺术类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文化知识内化成情趣和气质,并与专业素质融为一体,成为专业成长助推力。

二、大学语文与课程体系

单纯地讨论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容易陷入某种想当然,笔者认为不可单纯地着眼于某-(1课程,问题产生于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解决的途径也必须是建立于这样的关系之中。正所谓“广摄四旁,圜中自显”。

(一)大学语文与其它语文类课程。在我院的《艺术教育(综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文化课程中的语文类课程分别设置有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教师口语、应用写作、大学语文四门。

1.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是基础课程。高中阶段语文教学的要义即: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水平因素的制约,完全按高中模式进行教学湿然有困难,好在没有高考的压力,给因材施教留出余地。笔者认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处理教材,结合学生对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思考,添加关于艺术随笔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现实中,高中阶段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具备初步读写能力,准确地说,就是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还相当薄弱,认识也还处于肤浅层面。因此,在表达实践中,其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2.教师口语是-一门偏重于技能的课程。语音标准,口齿清晰是对艺术类学生的基本要求。对此,学生重视,学习热情也高。该课程以一节两学年的方式开设,同时,结合普通话水平等级考试,解决普通话语音问题,此外,通过朗诵、演讲、辩论等口头一般表达技巧的培养,有效地分解了语文(相当于高中阶段)课程在口头表达训练的压力。但由于课时量少,对于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在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以及深刻性上还存在不足。这部分不足将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得到提高和强化。

3.应用写作,“具有很强的普适性。通过以例说‘法’、以例学‘法’,使感性体验与理性认识相得益彰”(詹昌平.应用写作·编写者的话·校本教材),同时,针对性地练习与专业切近的事务性文体写作,如串词、策划案、广告文案、调查报告、教案以及简历的制作等。有效分解大学语文写作教学方面的压力,并与大学语文形成互补关系。

以上三门课程均在特定时间段里达成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大学语文构成一个循序渐进的策略。大学语文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语文类课程体系中,在语文素质与言语生命力培养中,肩负着整合、提升、强化的重任。

(二)大学语文与专业主干课程

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主要职业技能训练上,有艺术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分音乐方向、美术方向、表演艺术方向的专业主修和辅修课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业课程中有一批艺术鉴赏与艺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基础理论、艺术欣赏、艺术概论、美学原理、儿童歌曲创作(音乐方向必修)、音乐欣赏(音乐方向必修)、中外美术简史及欣赏(美术方向必修)、中外舞蹈简史(表演艺术方向必修)等。这些课程大多处于五年制的中后期,与大学语文类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了使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与能力的总目标更具可操作性,笔者将之归结为“能说会写”四字。“能说”即面对公众条理分明地发表见解(要求脱稿表述)。“会写”即能写文章,对于小学艺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属于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一般而言,专业教师不会进行专门的写作指导,但却期望学生能“写出思路清晰且具有说服力的文章”。

一个关键,即学习者对于本专业的理论课程投入过少,将直接导致整体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成为一大难题,同时也将波及大学语文对语文素质与能力提高这一愿望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即“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是对课程实施的谋略与策划。

(一)引导正确的认识,让大学语文——母语高等教育成为言语成长的内在需求。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这样的个性特点:性情开朗活泼,感性思维能力强,其中尤以审美感受力最为出色。此外,乐于接受新观念,热衷自我表现,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忽视人文学科的学习,纪律观念较差。表现在语文课的学习上就是学习热情不足,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不涉及个人意义,且具有某种紧迫性,那么,学习者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因此大学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的问题。也就是要揭示出课程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意义和价值,且处于某种紧迫状态。其次,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强化母语的人文素质课程,不是通过基础阶段教学就可以完成的。在教育不得不看就业市场眼色的今天,对于语文教育,尤其需要一份特别的远见与信心。

(二)“能说会写”的有效达成。应该说,“能说会写”是整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大学语文处于高等教育中语文学习的最后时期,必然面临把关、整合、提升与运用等问题。说与写,即是应用,是言语能力的最终体现。,

1.以“人文·艺术”专题教学为线索,于具体讲授中凸显语文。(1)将讲读课时压缩至总课时数的一半,为“能说会写”训练留出余地。虽然讲读课是“见效慢”的直接体现,但精彩的讲读课却是深度阅读的示范与引领,是“能说会写”的前提。为避免陷入“内容不够深入”以及“不能引人入胜”的境地,教师须全面深入文本,找准“语文点”,才可指望学生跟随而来。因此,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进而引人入胜是大学语文讲读课的至高境界。(2)为了保证课程的精彩度,可多位教师优势互补,以接力课方式进行授课。(3)自编大学语文教材,以艺术精神、美学漫步、文化价值三个专题二十一个篇目,期望学生关注艺术之根本、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各文化形态之间变化与交流等论题。此外,在思想成熟,眼界开阔,塑造自主的人格,认识自我生存状态等方面,编选有大学灵魂、思想自由、青春呼唤、生存智慧等相关专题与之匹配。(4)通过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较扎实的语文根底,从而能更好地学习其他专业课程。

2.以艺术类文章的写作为“会写”的日标。这里所说的“会写”——艺术类文章的写作——包含有创作,但更多的是指伴随着专业学习而进行的一系列文字表达。这样的文字表达是有层次的,低的层次是一些片段的、零散的体会、感受和理解,高的层次是较为深入的、系统的对艺术的欣赏、阐释和评论。大学语文与专业理论课程有望合力经营的即是后者。文章写作与文学创作有天壤之别,文学性写作是属于艺术思维,属于感性思维,但艺术文章写作更多的是理性思维、属于抽象思维。从事艺术文章写作,与其他文章写作一样,需要经历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比较鉴定、取舍定夺、深入开掘以及驾驭语言的艰苦过程,必花费脑力,发挥潜能,才可完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还有:

(1)使学生将写作意识渗透于日常的专业学习中。如果怀有写作的意图,那么,在专业学习中,就会更加细致地观察——一如绘画中的写生练习一般,充满了细致丰富的感受——这样的经历和意识有助于在语言书面化的时候精致地选择词汇,而不至停留于含混粗疏的措辞。

(2)消解对借鉴的认识误区。在前人研究的精华面前,初学者总是直不起腰米,不知道该怎样吸收与运用所收集到的资料。因此,学生首先要学会“转述”——即用“自己的语言和笔调叙述资料的观点,并在文中为引用的观点的来源加以说明并表示感谢”。墩师不仅应教会学生具备分辨“合法转述”与“非法转述”的区别,还应使其具备“合法转述”的能力。比如可练习从材料中提炼他人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话加以表达(这一步最为关键)。至于该如何缓解专业理论功底不深的担忧,最好的办法是先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再查找资料并加以充实。

(3)虽说“文无定法”,但终究还是有“法”可依的。主题、材料、结构、表达、语言等是文章构成要素,应遵从其基本规律。在此,笔者认为,尤其应当使学生牢固掌握的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原则——清晰、精确、简练。对于文章,“清晰”意味着深入思考,分出层次,“精确”意味着察无误,敢下判断,“简练”意味着舍弃多余,直取价值。也就是说“清晰”重在分析细化,“精确”重在揭示本质,“简练”重在去除多余。

(4)搭建循序渐进的梯阶。提升艺术文章写作教学效果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使写作学习过程化。往往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刚宣布一个大作业,底下总是唉声一片。原因何在?从写作者的角度看,完成那个作业,就像要一步登天那样困难。因此,需要搭建梯阶。提倡以理性(分析性)的思维为文章思维之根本,从现成的艺术文章中练习提炼主题句与中心,并进而揣摩写作规律。有两点规律不能不熟练掌握,一是条分缕析法,即能就某一问题深入开去,分出层次。二是概括提升法,即应用所学知识,将自己的一般感受概括与提升。这一过程其实正是文字表达与专业理论融会出新的过程。

篇7

 

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的协作对研究解决临床问题、探索疾病的基本机理以及发现新问题非常关键,成功的合作会对未来教育体系和卫生保健的发展都有着巨大推动力。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在本科教育阶段试推行一种新型跨专业联合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我们的预期成果是这种新模式有助于促进未来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同时增强相互学习能力。跨专业教育无形中能帮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促进相互理解、尊重及有效掌握合作技能,有助于改善其入职后的合作关系,进而提高医疗服务团队整体质量[1-2]。对于此研究的评估我们围绕以下两个主要问题展开:

 

(1) 对于跨专业学习机会,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学生反应是否存在差别?

 

(2) 本科阶段的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的学生一起学习是否存在观念上的障碍?

 

1.方法

 

1.1 设置跨专业课程

 

1.1.1 教师的选择:跨专业课程由两名老师持续三周教学。其中一名教师主要从事理论教学不涉及临床实践,另一名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教学。

 

1.1.2 学生的选择:已经参与了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此次培训试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5名)和检验医学专业学生(15名)。跨专业学习课程设置在大三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习内容包括:

 

(1) 使用他们各自专业相关的知识来鉴定微生物;

 

(2) 合作讨论临床诊断检查项目、优化设计方法和设计新诊断工具的优缺点;

 

(3) 批判性分析,合作讨论并写文章提出科学的诊断和治疗观点;

 

(4) 领会另一个专业群体的价值。

 

我们首先进行专业内阶段教学,每个学生群体有7天针对专业方面的入门学习,随后是3天临床实验室环节,让临床学生观看指定临床样本,向他们简要介绍病史,并进行临床诊断测试,而检验学生观看相同的临床样本后,除了不可查阅病人病史外,他们被允许可以在教学医院使用相关实验诊断检测工具。然后进入跨专业阶段环节,每个学生阅读5篇相关论文并准备进行跨专业讨论,每个群体学习不同的论文,临床学生被要求关注临床内容,而检验学生则被要求关注实验室检测方法部分。作业是两个群体共同讨论他们阅读的研究论文中有关的病史、使用的诊断方法和细菌学诊断。

 

1.2 跨专业课程的评估

 

1.2.1 所有学生问卷评估跨专业环节。在课程结束后分发调查问卷,要求学生给出包含跨专业环节课程的整体印象,,最后要求学生对跨专业课程的整体效果按照Likert量表进行打分(优秀、良好、差、非常差)。同时我们鼓励他们反思课程中进行的学科内和跨学科作业。问卷调查的结果由没有参加教学环节的一名老师进行仔细审查。

 

1.2.2 采访所有学生。采访由没有参加任何环节的教育咨询师进行。对两个群体的学生分别进行了群体采访和单独采访。采访能够使学生获得其它学生的不同观点,关注到他们从实践中得到了什么,从而反思在未来的培训计划中能作出哪些改善。随后我们对采访的内容进行了定向的分析,分析学生对跨专业教育环节的感觉和收获的差异和相似之处,组织处理学生对跨专业培训环节观点的突出问题,对两个专业进行比较。

 

2.结果

 

15名临床学生中有15名(100%)完成了调查问卷,15名检验学生中有13名(86.7%)完成了调查问卷。当问及“你认为跨专业学习环节怎样?”时,80%的临床学生将跨专业环节评为“良好”或“优秀”,20%的临床学生评为“差”或“非常差”;而有66.7%的检验学生评为“良好”或“优秀”,20%的检验学生评为“差”或“非常差”。这说明临床学生比检验学生更赞成跨专业教育。

 

临床学生赞赏跨专业互动,他们和检验学生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不同,能意识到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如何进行清晰的互补,建议应该有更多机会进行跨专业互动包括实验室协作,从而真正相互学习并看到他人优点。检验医学角色问题被认为是课程中的一个大问题,检验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而且他们的角色容易被临床医学学生误解为只是实验室技术人员。目前医学本科教育中,临床医学专业核心教材中只有《诊断学》中的“实验诊断学”涉及到较为简单的医学检验内容,缺乏检验专业角度的探讨和分析。医学检验专业虽然进行了临床课程教学,但内容较少,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与检验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要点,所以检验医生缺乏和临床医生沟通的能力,而且临床医生对检验医生有把后者定位为“只是实验室技术员”的“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和目前有所缺陷的教学现状密切相关。

 

尽管在观念和价值上存在某些差异会导致一开始的误会,但是跨专业培训环节很明显能帮助拓宽学生研究客体的视野,更深刻地了解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会导致的结果,同时学生也明确了各自工作的意义以及如何有效使用各自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大多数学生发现跨专业教育是有价值的好想法。不过他们对于培训环节是否对学习有影响存在观念分歧,临床学生明显表示从检验学生那学到了更多关于论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从而可以及时追踪先进的临床检测技术;而检验医学学生,整体上认为对实验室实践比较满意,他们更倾向于深入思考如何开展或改善新的检测方法以至于可以更快地获得诊断结果。检验学生也赞同与临床学生一起参与社会对话这一教育模式,他们同样建议,为了获得更丰富的疾病理解,在做实验分析之前,最好是能够和临床学生一起讨论症状。两名教师也相互独立地书面写下了关于跨专业教育环节的总结分析,结果很相似,他们都强调临床学生负责引导讨论,检验学生仅喜欢讨论实验室部分以证明他们的能力。

 

3.讨论

 

在医疗专业中加入跨专业培训有潜在益处:相互理解各自专业作用、加强个人专业自信、为未来专业生涯中的交流和团队协作准备,同时分享知识技能,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在研究密集型大学背景下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学生带来了一种跨专业学习机会以充分进行合作互动[3-4]。实际情况中学生和教师大体上都是支持跨专业教育的,很明显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学生对此学习机会的回应不同,临床学生更加热情,欣赏检验医学学生的不同能力并且希望拥有更多的互动机会,特别是实验室方面。检验医学学生则希望更多明确的学习目标,主要问题在于感觉他们自身专业角色经常被误解。临床医学学生对检验医学学生阅读科学文章、产生研究理念以及动手实验的能力方面印象深刻,但是检验医学学生关注的则是他们的角色被认为是作为“实验室技术人员在进行临床实验测试”,这是许多学生的一种情绪问题,特别是教师指出检验医学学生在表现上相比于临床医学学生不够积极。我们意识到定型观念导致了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学生之间的分歧,这种现象其实在临床医生和检验医生之间同样存在,缺乏沟通是转化医学的障碍之一。本研究就如何在本科教育阶段处理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跨专业教育模式,即在本科生层面展开合作讨论,提出了相关的预防策略。

 

未来的努力应该明确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跨专业教育练习才会对参与的各方面都相互有利。将不同专业的学生纳入训练计划之中,从而促进不同学生群体对他们的未来专业角色进行更加开放的对话。而且可以为学生划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跨专业问题的正式和非正式反思和讨论。直观上这种学习模式对医学专业本科生有效且重要,所以此话题会引起极大兴趣。目前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生只是在一起学习基础课程,这种干预的长期效果将反映在对这些学生在医学研究方面的协作作用及对健康的影响。为临床医学和检验医学本科生提供互动机会的需求应该受到课程层次方面的支持,设计此跨专业培训环节过程中,建议明确学习成果并考虑需求和课程的优先顺序。

篇8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专业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在新生进校的专业介绍中,对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进入第8学期,多种形式介绍了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第10学期毕业论文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完成毕业论文后的调查结果显示,97.9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毕业论文教学,认为毕业论文环节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培养协作精神的分别达到9167%、85.4观、70.83%、70.83%、81.25%、66.67%、70.83%;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知晓情况,学生于第1234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10%、12.50%、37.50%和16.70%,还有6.20%的学生到第5学年才知道毕业论文环节。

二、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工作也是一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信息获取能力、统计软件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写作能力的大检验。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开展毕业论文工作前,33.33%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62.5%学生仅偶尔开展文献检索,仅4.17%的学生经常运用学校提供的网络资源进行文献检索工作。毕业论文工作中,文献检索知识和能力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和学生的辅导与帮助,分别占85.42%和58.33%,检索方式主要为图书馆网络数据库,占91.67%;认为文献检索可帮助选题、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35.4观、43.75%和79.17%。

在论文过程中,仅14.58%的学生认为能熟练翻译与文题相关的外文资料,79.17%学生认为外文翻译困难特别是较难准确表达专业含义,即使是己通过了六级测试的学生也尚不能自如完成翻译工作。

通过专题讲座和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其中的立题依据、研宄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87.50%87.50%和54.17%。

在毕业论文资料收集整理前,85.42%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但在论文工作中,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应用错误,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表线、有效数字和单位、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21.83%、31.25%、33.33%、22.92%、20.83%有关统计指标的正确选用调查结果显示,有20.83%的学生在资料分析中不能正确选用统计分析指标。

毕业论文过程中,87.50%的学生采用了统计软件,12.5%的学生因为原始资料的限制,仅用了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SPSS和Excel,虽在论文工作前,77.0极的学生己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统计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14.5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统计软件,而85.4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通过学习和练习论文写作,掌握和基本掌握论文书写格式的学生分别占43.75%、56.25%,论文撰写知识主要来源于指导老师(占93.75%)论文撰写的难点主要为讨论、英文文摘和结论,分别占66.67%、41.67%和27.08%。

三、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对毕业论文管理过程、自己和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精力投入、影响毕业论文工作质量的评价及对毕业论文工作环节的具体建议,结果显示,认为毕业论文管理好、一般和差的学生分别为37.5%、5&33%、4.17%;72.9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能全身心投入,通过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保证毕业论文进度和质量,27.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精力投入一般;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投入的精力程度”评价,6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投入,35.42%的学生认为老师一般投入,另有4.16%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未投入。

通过挖掘资源、过程管理以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毕业论文质量得到基本保证,并逐年提高,2004届、2005届、2006届毕业论文优良率分别为85%、87%、94%,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丝毫不能忽视,专业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回答率分别占81.25%、77.08%、75.00%、70.83%、50.00%。

亲历毕业论文工作后,学生感慨良多,提出了很多保证毕业论文质量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58.40%学生建议应于第9学期开始布置这项工作;关于文献检索课程开设时间,54.17%的学生认为3-4学年学习较合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因为网速慢、图书馆数据库不全和学生文献检索方法的欠缺,影响了文献检索的质量,建议今后信息获取条件能得以改善。另外,在“你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改善还有何建议?”的开放式问卷中,不少学生提出增加工作时间、加强论文前期课程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指导老师、增加工作经费、严格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四、结语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毕业论文工作,掌握了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选题,可以启发学生科研联想和发现实际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资料检索和阅读,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资料整理分析,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毕业论文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正如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下发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的“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宄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