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41:50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环境监测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工作为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环境质量反馈数值,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考察、收集资源资料、检测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布点、采集样品、运输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多种鉴定标准,根据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我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目的性分类。
按照目的性分类,环境检测主要分类特定目的性检测、研究性检测、检测性检测三种。目的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研究性检测往往属于环保科研方面的应用范围,检测性检测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检测工作。
(二)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主要分为震动和噪声检测、固体废弃的物品检测、水质、土质、空气、热、光等检测。通过细化的检测对象来确定本次检测的目的,根据这些检测对象反应出来的数据来鉴定环境的状况。根据时代的发展,随着一些新物种的出现,环境监测的对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三)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主要按照检测区域面积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厂区、单位、部门等的检测,这种环境监测主要用来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工作,以此来颁发排污许可证和征收对应的排污费。也可以对较大的户外场地和环境进行检测,比如海洋、城市水体、大气、个别景区等,这种环境检测工作综合考虑的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变化因素,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北极冰融化的现象等。
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是一项细致繁琐的检验过程,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尽快得知环境变化的趋势,依靠专业的数据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严格环境管理的制定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种检测都以人类生态居住为标准,各项环境检测都是为了人类身体的健康打基础,通过严格的环境检测工作可以督促各种环保部门,在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中可以更积极主动的依靠真实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环保工作的标准,进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实际的环保制度和规定,减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误区,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环境检测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的环保部门会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变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可以根据事实来限定一些企业单位的日常排污量,并且对一些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排污量的分析,对一些需要审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环境检测工作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征收中的作用。
环保部门给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在领取允许生产命令的同时,也开始每天的排污工作,因此这些部门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环境监测可以根据详细的仪器检测和实地检测得出这些企事业单位每天固定的排污总量,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有明确的收取排污费的执行标准,根据不同时期排污量的变化收取相对应的费用,便于环保工作的展开。
(四)环境检测辅助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
定期的环境检测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本地区的企业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进一步的跟踪统计和分析,实行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可以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时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法律条文,杜绝恶性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给地球造成的损害。同时环境检测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状况,是否属于被污染的状态,还是属于自然和谐的环境状态,这些信息提供可以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鉴,便于居民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五)环境检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就地取样,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准确的信息,为仲裁机构提供最终裁决的依据,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环境检测的结果来实行及时补救的环保工作,并且对这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处罚。
(六)环境检测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作为环境检测也不例外,做好相对应的高科技环保方面的环境检测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环保新产品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与时俱进的掌握最先进的环境检测仪器和内容,才能将科技转化为劳动力,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减轻环境资源的破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1加强环境检测的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环境检测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对现阶段某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缺乏基础数据,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起来步步维艰。例如,针对某一化工厂的污水是否存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论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和表面观察去确定,而是需要对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环境检测目前被广泛的用于企业环评、污染事件调查等工作,但从依法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环境检测行为还缺乏依法行政的资质。例如,在工作过程中要实现检测依法开展、数据合法有效,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上还缺乏完善。在相当一部分工作中,环境监测沦为例行公事和被迫调查,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反应灵敏度不足;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手段。
2提高环境检测基础设施投入
环境监测需要大量的详细数据,尤其是针对一些检测要求严格的区域内,即要求数据的丰富性,有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装备大量高精端检测仪器,提高整个基础队伍的战斗力,将现在的环境检测方式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目前我国在市级以下的环境检测站中,只有常规的水样检测和空气质量检测等手段,显得十分落后;而日益进步的现代工业排弃物种所含有的有害成分,并不能实现完全检测,或者检测的更加充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成分,需要更为高科技的仪器和方法。因此,各地各部门的环境检测机构,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科学的装备运用计划。
3加快环境检测网络联动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城一地的区域保护,自然生态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自然因素的蔓延会逐渐扩大。因此,针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地的区域性行政功能,而应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生态体系来加以确定。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环境检测网络,而环境监测机构可以看作是不同区域的节点,所得到的数据通过一定方式的分析整合,即可获得完整的环境检测网络,这对环境保护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近年来我国针对长江、淮河等大型流域建立起来的专门性检测网络,用来监督河流的水质情况。参考这一模式,可以将更多的数据放在一个网络之中,基于不同的环境保护目的,设置出判断参数阀值,当某一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可以立即通过特定的算法给出蔓延的速度,以及受到影响的区域。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环境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参与,而检测人员是最为基础的构成着。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培训上岗,因此需要大力吸收高学历人才,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推行环境检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最关键的一点,需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与其他职业相比,环境检测工作缺乏吸引力,同时需要的专业性、综合性也更多。
二结语
(一)环境监测的含义。
环境监测指的是通过专业仪器对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测定,通过各项测定的检测值来确定测量环境的质量,以及环境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工作为专业的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环境质量反馈数值,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工作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三)环境监测的过程。
环境监测的过程主要包括:接受任务、现场考察、收集资源资料、检测计划进行设计、合理布点、采集样品、运输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估等。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的分类有多种鉴定标准,根据目前比较常用的方式,我们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目的性分类。
按照目的性分类,环境检测主要分类特定目的性检测、研究性检测、检测性检测三种。目的性检测主要是根据相关部门的要求来执行,研究性检测往往属于环保科研方面的应用范围,检测性检测针对的主要是一些特定环境下的检测工作。
(二)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
按照检测对象来分类,主要分为震动和噪声检测、固体废弃的物品检测、水质、土质、空气、热、光等检测。通过细化的检测对象来确定本次检测的目的,根据这些检测对象反应出来的数据来鉴定环境的状况。根据时代的发展,随着一些新物种的出现,环境监测的对象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三)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
按照检测的场所来分类,主要按照检测区域面积大小来划分,可以分为厂区、单位、部门等的检测,这种环境监测主要用来监督企业单位的环保工作,以此来颁发排污许可证和征收对应的排污费。也可以对较大的户外场地和环境进行检测,比如海洋、城市水体、大气、个别景区等,这种环境检测工作综合考虑的是整个地球的环境变化因素,比如近期比较热门的北极冰融化的现象等。
三、环境检测对环境治理的促进作用
环境监测是一项细致繁琐的检验过程,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尽快得知环境变化的趋势,依靠专业的数据来治理被污染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环境监测对于环境治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严格环境管理的制定标准。
环境监测工作的各种检测都以人类生态居住为标准,各项环境检测都是为了人类身体的健康打基础,通过严格的环境检测工作可以督促各种环保部门,在实现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中可以更积极主动的依靠真实的数据分析来制定环保工作的标准,进而制定一些更有效、更实际的环保制度和规定,减少以往盲目操作的误区,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环境检测工作可以控制污染源的排放。
通过各项环境监测工作,相关的环保部门会得到一个真实的环境变化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掌握近期本地区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而明确这些排放物是否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是否已经对环境造成污染,从而可以根据事实来限定一些企业单位的日常排污量,并且对一些已经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单位给予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还可以根据这些排污量的分析,对一些需要审批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核定,发放排污许可证。
(三)环境检测工作在排污统计和排污费征收中的作用。
环保部门给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单位,在领取允许生产命令的同时,也开始每天的排污工作,因此这些部门每天的排污量需要一个专业的统计工作。环境监测可以根据详细的仪器检测和实地检测得出这些企事业单位每天固定的排污总量,这样环保部门就可以有明确的收取排污费的执行标准,根据不同时期排污量的变化收取相对应的费用,便于环保工作的展开。
(四)环境检测辅助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进行。
定期的环境检测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对本地区的企业单位的污染物排放情况作进一步的跟踪统计和分析,实行当地环境保护的监督作用,可以督促这些企业单位时刻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法规和法律条文,杜绝恶性污染环境的行为发生,减少环境污染给地球造成的损害。同时环境检测还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的环境状况,是否属于被污染的状态,还是属于自然和谐的环境状态,这些信息提供可以为当地的居民生活提供借鉴,便于居民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手段。
(五)环境检测在纠纷仲裁中的作用。
环境检测工作可以就地取样,通过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得出准确的信息,为仲裁机构提供最终裁决的依据,同时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环境检测的结果来实行及时补救的环保工作,并且对这些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进行相对应的经济处罚。
(六)环境检测对科学研究的作用。
作为环境检测也不例外,做好相对应的高科技环保方面的环境检测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革新以及环保新产品的研发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有与时俱进的掌握最先进的环境检测仪器和内容,才能将科技转化为劳动力,对于推动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减轻环境资源的破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结语
生态监测项目存在不足是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生态监测法在环境检测应用中,由于生态监测项目存在的不足,使得生态监测缺乏相应的监测计划和实施方案。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有的生态监测法的应用尚未制定生态监测体系建设规划,造成各监测项目间彼此脱节,也极大影响了检测进度和效率。
2生态监测经费十分缺乏
生态监测经费十分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多年来,由于未将生态监测项目纳入发展计划,生态监测缺乏经费保障。由于缺乏与之配套的经费支持,后续的常规监测项目往往逼迫终止,生态监测的数据链逼迫中断,非常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生态监测技术有待加强生态监测技术有待加强使得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陷入困境。目前,野外生态监测环境以森林和山地环境为主体,交通不便、通信不畅、气候恶劣、技术装备落后,已成为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制约因素,加之基层一线监测人员偏少,培训不足,也困扰着环境监测中生态监测法的应用。因此,探索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策略势在必行。
3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生态监测法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水平,在了解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3.1合理规范生态监测规划
合理规范生态监测规划是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检测中应用的关键。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生态监测法,应意识到生态监测规划的重要性,在生态监测项目实施之前,就应合理规范生态监测规划,明确优先监测的指标体系,使生态监测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有章可循。
3.2加大生态监测经费投入
加大生态监测经费投入是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重要环节。对环境监测中生态监测法的应用而言,应加大生态监测经费的投入,发挥生态监测工作的经费保障作用,将生态监测项目纳入发展计划之中,做好配套的经费投入工作,进而促进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3.3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
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对优化生态监测法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也至关重要。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生态监测法,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应从技术装备和智力支持两个方面优化生态监测的应用,如积极引进先进的生态监测设备、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对生态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环境监测中生态监测法应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起到完善生态监测技术的作用,逐步提高生态监测技术。
4结语
1.1空间地理边界
空间地理边界包括两种,一种是自然的地理边界,另一种是管理的地理边界。自然的地理边界是根据监测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划分的,如平原、丘陵、海湾、河口等。管理的地理边界是根据行政区域划分的,依据各级管辖区域,分为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市界、区(县)界等。空间管理边界应采用最新的地图来确定。
1.2空间生态边界
空间生态边界是适应生态系统监测需要的,主要是根据生态系统区系划分,如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海湾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等。由于生态系统经常会重叠,生态系统的范围往往难以精确划定,因而空间生态边界不必精确划定。
1.3动力空间边界
对于流体类环境介质(如大气、河流、海洋)的监测,有时需要划定动力空间边界。动力空间边界是根据流体动力特征划分,如海洋中的沿岸流区、上升流区、扩散型海区、沉降型海区等。在污染物排放扩散监测中,采用动力方法确定空间边界是有必要的,这涉及到结合污染源强和动力模型模拟水质或空气质量,预测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1.4项目空间边界
项目空间边界是指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范围。在工程项目环境监测中,需要依据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环境监测的空间边界。在工程项目监测技术规程中,会有相关原则性的规定。对于影响范围较大的项目,仍需要根据预测的影响范围,结合实际监测获得的结果,优化监测边界。
1.5时间期限
环境监测一般是重复性的,但任何环境监测项目都有时间期限。环境监测时间一般根据出资或任务下达者的要求,结合监测本身的技术要求确定。一般常规监测任务以年为基本时间单位,长期监测计划可能会持续很多年。建设项目的环境跟踪监测时间主要为工程建设期间。环境污损事件的监测一般持续到污染基本消除或环境基本恢复之后。
2监测参数设计
对于一般监测污染物质的项目,监测参数比较明确。而对于环境质量类监测项目(包括生态系统监测),监测参数的确定非常复杂,在此主要讨论这类复杂型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设计。这类监测项目监测参数的设计一般遵循“识别环境问题-分析受害资源-选择环境要素-确定监测项目-确定监测参数”的流程。这里实际上包含监测要素和参数两个层次。在设计中要注意,在一些监测项目中,监测参数不需要以同样的频率测量[1]。
2.1环境问题和受害资源分析
2.1.1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面临的、政府与公众关心的,且与人类生活和生存密切相关的问题[6-7]。环境监测要针对环境问题,获得充分的、可防御的信息。管理者在决策中,一般需要环境监测者提供以下信息:①目前环境存在的具体问题,预期这些问题会造成的后果;②处理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③解决这些问题的把握;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资源和经费;⑤其他的建议。(1)环境问题的一般形式环境问题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要回答什么位置出现了环境问题,与位置关联的特有环境空间模式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发生,未来演变趋势如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和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需要从时空角度归类环境问题(表1)。(2)常见的环境问题常见的环境问题有:①环境污染(介质上有大气、水体、土壤等,污染物有化学物质、生物、噪声、电磁波等);②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系统退化、外来物种入侵、栖息地丧失等);③突发环境事件(化学品泄漏、溢油等);④人类健康(水、空气、食物供应和安全等);⑤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海水酸化等);⑥资源枯竭(过度开发、不可持续开发、增长的资源利用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认识的深入,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出现或被发现、认识。
2.1.2环境中的受害资源
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环境问题发生后存在受损者,即受害资源[1-3]。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一个环境问题作用的受害资源可能不止一个,同理,一个受害资源可能遭受多个环境问题的损害。环境中的典型受害资源一般有:人体健康、经济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生物多样性、空间资源。(1)人体健康。人体健康是首要关注的受害资源,对于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主要是污染问题。通过食用受污染的产品或接触受污染的环境介质,人体会遭受直接或间接的健康损害。(2)经济生物。经济生物资源是生态系统对人类的重要价值所在,污染损害、栖息的破坏、过度利用、生态退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都会对经济生物资源造成损害。(3)珍稀或濒危生物。珍稀或濒危生物往往是生态系统中关注的焦点,对生态环境的退化较敏感,是环境监测关注的“热点”。(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健康的核心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可能预示着生态系统在退化,污染损害、生态破坏、外来物种入侵等都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5)空间资源。很多行业生产都需要空间资源,尤其是农业。用于农业上的土地、水域等空间,对生态环境有要求。环境问题对空间资源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可利用的空间资源缩减或丧失,如围填导致水域丧失、建设导致耕地丧失等;第二是环境质量下降导致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减少,如环境质量恶化导致养殖用水域资源缩减。
2.2环境要素、监测项目和监测参数
环境要素即环境基质,是构成环境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如海水、大气、沉积物、生物等。监测项目是样本单元中按性质分类的现象或实体,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如温度、溶解氧、浮游动物。监测参数是由采样样本确定的、某变量总体的函数,如溶解氧的含量、浮游动物密度、浮游动物种类数、浮游动物生物量。从监测参数的学科角度分类,监测参数可分为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地理参数、社会学参数等。(1)物理参数:描述环境介质物理状态的参数,例如温度、流速、流向、气压、风速、风向、放射性等。(2)化学参数:环境介质或污染物中化学物质的含量,如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营养盐等。(3)生物参数:生物物种、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状况参数,如生态系统类型、生物种类、生物密度等。(4)地理参数:描述地形、地貌等地理特征的参数,如海岸线、河流等。(5)社会学参数:描述区域社会经济状况的参数,如人口、生产总值、产业结构、污染物排放量等。从监测参数在监测系统中的作用考虑,环境监测参数可分成3大类:(1)优先监测参数:代表环境“热点”的特征参数,重点监测对象。(2)辅监测参数:对于评估环境问题起辅的参数,如盐度、水温。(3)可选择的监测参数:按地点、主导功能区和测定意义选用,如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氯化合物等。
2.3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原则
在对环境系统了解有限的情况下,设计者可能会希望监测的参数越多越好。然而,新的环境问题会不断被发现,新的环境科学认识会不断被提出,并且实际的监测资源限制也不允许监测所有的参数,因而需要从众多参数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参数。在环境质量监测中,选择监测参数一般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监测参数必须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紧紧联系在一起,且对变化反映灵敏。监测参数状态的变化,必须清楚地反映出受害资源的变化。两者的联系程度,要取决于对系统的了解深度和对监测过程了解的广度。(2)监测参数与要回答的特定影响和受害资源之间能给出因果关系,能描述反应的特定性和可靠性。(3)监测参数具有可靠的分辨能力,采样的代表性(信噪比)较好。好的监测参数能用最少的采样,获取最大的信息量。高度变异的参数或未知统计分布的参数往往妨碍从监测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不适合作为常规监测项目的监测参数。(4)监测参数应尽可能测量方便、成本较低。监测资源总是有限的,选择的监测参数过多往往导致监测方案无力执行或不得不降低采样密度。
2.4环境质量监测参数选择方法
有限的监测资源应该分配到那些最重要,而且能对整个环境状况起关键作用的参数上。在筛选监测参数时,可采用专业判断、因果链分析等方法。(1)专业判断法。专业判断主要是基于长期积累的环境科学研究成果和设计者自身的专业技术和经验做出监测参数的选择。对于选择的监测参数,还应从逻辑分析其合理性。(2)因果链分析法。用因果链分析能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本原因,该方法用于监测参数的筛选有实用价值[7]。
3结语
基准是量值传递和溯源的基础,在仪器校准、方法验证、质控考核、分析测试以及检事仲裁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1建设基础监测标准实验室,辅助国家基础监测的政策和行动针对已经设定了国家基准的环境监测实验室仪器和相关参数,结合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的实际发展动向和状况,逐步建立具有环境监测标准和特色的基准实验室,填补量值溯源的遗漏点未能有效解决的和环境监测工作过程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1.2建立量值溯源规程,健全行业技术体系针对还未能有效建立检查判定或按照指定方法和规程实施校准的系统、参数和仪器等,应尽快建立相应规程以确保量值溯源的实施和进行并建立与之相对应的技术评审判定制度。尤其是需要尽快开展监测仪器的应急措施、在线监测或全自动监测的技术空白。
1.3恢复质控实验室,承担质量控制重任在标准样品类别、浓度和有效监测范围有限的情况下,对标准样品产生了严重依赖性的质量监测模式使得质量控制的范围和环节暴露出许多技术空白和监管盲区。所以我们应尽快恢复和设定质控样品的研发团队、研发分装样品、自主实施仪器校准、自主验证判定校准结果等,满足监测和控制环节中的工作需要。
2建设和推广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体系是评估质量监测控制效果的实际依据,是使质量控制措施具有法律效力的技术基础。当前,因质量控制和监测结果来源不一致而导致监测范围和活动不能得到有效而合理的规范化,从而导致监管盲区持续存在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盲区不仅造成质量监管和控制的漏洞,而且直接影响监测部门展开的监测行动的法律效力。
2.1重视质控措施研究,强化监测过程的质控应在监测方法的开设与建立和巩固中,重点强调质量控制措施的严格标准化要求,建立一条非经验主义的,不过分依赖样品而进行监测的新思路,强化关键控制点和对终了结果控制的力度,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技术的体系和团队。同时,应不断深入研发和探索新的监测控制技术和手段。
2.2注重质量活动策划,主部实施项目和任务管理针对当前环境质量监测工作中质控在策划性方面相对薄弱的现象分析,应强调大力推广质量控制和监测的活动工作,并建立具体细致的质量监测控制的目标和任务,尤其是建立按照项目或任务实施管理的模式,改变责任不明的管理状况,明确质量控制中对各个数据类别的统计方法,实现环境监测控制数据与质量分析结果同步报送同步审核,并定期实施定量考核。
2.3建立监控指标管理体系,完善监控审核体系现阶段下,环境监测系统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还在初步阶段,严重影响了质量监测和控制活动的开展。我们应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探讨,加快脚步建立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质量等级等的有效控制途径,并有效利用上述途径,同时完善质量控制审核体系。
2.4树立质量控制目标意识应树立质量控制目标和环境监测控制指标相互配合、相辅相成的意识,确立合适的有效的环境质量控制措施和环境质量控制指标,并针对不同监测范围、监测技术、监测内容和工作条件下的环境监测活动,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进行监控。
2.5参考环境监测技术的监测数据,建立相关质控指标环境监测工作需要建立相关可行性的说明,且应充分反映其与质量控制指标的异同。所以实验室应根据技术范围和工作需要,在满足一定监管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质量控制指标。组织质控考核时,也应根据考核范围和实际情况,确定高效和切实可行的质量控制指标。
3提高环境监测人员技术能力和水平
应让相关环境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准和工作经验和受培训的程度均有效而稳健的提升,与此同时,各环保监测地区的设备发展和技术支持水平的不均衡差异性还需要得到改善。不断提升环境相关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是提升监测质量的有效措施。
3.1加大培训力度,加强技术交流开设技术培训班主要是通过实施相关监测的技术培训,推动和促进技术交流的有效方式。与此同时也应该按照监测技术发展动向和趋势的工作需要,有效设计和充实完善培训内容,把握技术培训的重点,纲举目张。
3.2丰富培训形式,提升培训实际作用针对日益发展迅速的监测仪器和环境监管人员的多种培训需求,应建立并发展充分合作和充分互动培训制度,设立专项环境监测培训基地或开放性监测实验室,有效解决相关监测人员和相关监测技术水平在局部地区持续低靡的现状。开发各种培养和训练也是普及监测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与此同时,丰富的教学模式和贵相关人员学习活动的鼓励也具有不可忽略的辅助效果。
3.3建立深度教育机制,激发在岗培训热情基于监测机构管理体系不完善、监测标准繁杂、监测技术众多和监测手段多样而各有差距等的实际情况,应充分思量环境监测科学的客观性,建立和推广深度教育机制,激发相关人员的在岗培训热情,给监测项目以广泛的、有效的可靠的技术支持。
3.4巩固和完善考核机制,推进在岗人员的考试和考核随着监测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监测方法和监测项目的增多以及推广,在岗人员的考试和考核的难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加大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完善考核项目库,高进考核方式和更为细致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大监督力度,有效地、准确地、高效地把握考核工作质量和工作水平,促进监测水平全面的提高。
4结语
环境监测一般包括常规监测和污染源监测[6]。常规监测的对象是大气、噪声、河流等,污染源监测对象通常是一些工业单位,我国的工业单位众多,单位之间有各不相同,给环境监测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大气、河流、降水甚至噪声都是环境监测的内容,每一项检测内容又有不同的监测指标,此外还涉及到污染物的排放量、治理效果等,所以环境监测工作量繁重。环境监测工作关联性较强,而且还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和其他的环保工作也相关联,因此环境监测工作在满足自身要求的同时,还需要同时满足各项工作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工作时,必须按照要求生成格式化的标准报表与非标准报表。
二、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1、环境监测模块
该模块的功能在于通过时间触发器连续或间断地对某地区环境条件下的污染物性质变化进行判断,同时对污染物浓度发展情况、趋势进行预测,通过预测分析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及其可能性,判定环境问题、污染问题发生的结果。环境监测通常是按照检测目的划分的,其中包括两部分,即监视性监测、特定监测。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应当参照监测目的对相关模块进行划分,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监视性监测、特定监测子系统。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围绕着空气质量、水质质量以及废弃物和噪声进行常规性的监测,从而实现数据管理、预测和统计分析,重点数据绘制环境质量图过程中显示出来,从而使其更加的直观。其具体的功能结构设计如下图所示。
2、排污申报与环境污染源管理模块
环保法及相关法规规定的排污单位,一定要履行申报义务,排污申报是污染管理系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对于该模块而言,其包含如下功能:数据汇总,即对污染源数据进行及时的汇总,采取相关信息资料。数据查询:根据排污单位、污染源对其进行查询;数据管理,即排污申请填写,对污染源信息资料进行维护;数据分析,即针对性的对重点企业、污染源进行分析。在数据查询功能设计过程中,查询危险源以及排污企业,并且基于GIS技术的应用在地图上对排污企业的具置显示出来;按单位名称和污染源名称对其进行查询,并且按地区对污染源进行查询。数据分析功能设计为:分析污染事故缓冲区,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分析,并且用图表将其显示出来;污染物历年数据分析;地区污染物以及污染企业分析等。排污申报及污染源管理系统如下图所示。
3、环境在线监控模块
监控的主要内容是污染源排放在线监控烟尘、污水(主要是COD、流量、TOC以及总磷和pH值等),同时还包括污染源噪声。首先,系统登陆。客户端管理软件提供具体的授权访问模式,以确保该系统管理的安全可靠性。授权用户利用账号、密码登录该数据管理系统,并且用户权限由管理员进行分配。比如,管理员可以进行建库、控制、监测以及其他高级功能;一般用户则只能使用基本的系统功能,比如在线监测和基本的图表报表打印等。系统登录过程中,先输入用户名、登录密码,然后验证身份,进入该系统主界面。其次,系统界面。客户端管理界面为XP风格界面,客户端管理软件所有功能均可通过在界面右侧选择任务栏目实现,任务栏为可展开/收缩的风格控件,功能栏目为类Web风格的超级链接。界面中部为GI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主要功能通过GIS工具栏实现。界面右侧还有若干窗口显示即时消息、系统报警以及快速查看数据等功能。数据输入:把各类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都存储起来,构建成一个数据库,这样可以方便数据统计,也为技术人员的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把这些数据都统一管理,然后按照监测地点、监测类型、监测时间等信息,分类处理这些数据,方便用户选择,使他们可以快速的掌握到想要了解的信息。此外,必须注意数据的存储工作,多做一些备份,以免数据丢失,影响环境监测工作不能正常的进行。数据修改:录入环境监测数据以后,管理人员要认真仔细的核对数据,要及时的修改和更正以及删除无效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4]。数据修改有条件修改、当前记录修改和替换修改的功能,这些功能的设置,可以方便管理人员快速、高效的进行修改工作,也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备份:由于环境监测数据众多,而且是环境监测分析工作的基础,一旦丢失,就会给环境检测部门带来很大的损失,所以管理人员在管理数据的时候必须注意数据的备份工作,把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工具下,预防电脑崩溃使数据丢失。确保数据的安全性,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数据查询。数据查询可以帮助用户很快的找到他们需要的数据,使他们更好的进行环境监测工作。在查询数据的过程中,用户可以设置条件,然后数据库中相关的数据就会自动出现,这样可以减少查询时间,提高查询的效率,而且还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输出:数据输出一般采用打印输出、屏幕输出[5]以及文件输出三种输出方法。打印输出,顾名思义就是把数据报表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屏幕输出则是把数据制作成图形和图表的形式显示在电脑屏幕上,供用户查看,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分析环境状况;文件输出就是把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果通过不同的文件格式存储在磁盘上,可供用户下载查看。数据统计:数据库中的数据一般只是环境监测的原始数据,可供用户进行查看、统计分析,然后更好的进行环境保护工作。数据统计分为常规统计和选择统计两种。常规统计是按照报表的要求进行的,要计算监测点以及区域的年、月、日均值等,然后保存。选择统计则是按照用户的定义条件进行的,灵活性较大。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把数据转化为图形或者图表的形式来展示数据信息,可以使用户更加直观、清晰的掌握环境的质量和变化情况,方便环境监测部门快速、高效的处理环境问题,更好的服务环境保护工作。
4、环境监测部门的职能
建立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是为了更好的管理环境监测的数据,为了使环境监测部门管理人员可以准确、快捷的掌握环境质量信息,因此必须要符合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要求,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满足环境信息化的需求,做好环保工作。环境监测主要是监测污染源以及常规的监测,做好了这两种工作才能保证我国环境污染状况不再加剧。常规监测是一项衔接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过程:现场采样,样品登记,分析实验等等,最后通过审核签字才能生成分析报表。在进行常规监测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有序进行[3],这样才能保证分析报表的准确性。污染源监测也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进行污染源监测工作时首先要委托登记,其次分配任务,然后按照现场采样、样品登记等的顺序进行监测工作。现阶段我国已经控制了污染源的排放量,只有减少污染源的排放,我国的环境质量才能得到彻底的改善。
三、结语
1.1环境监测结果缺乏代表性
(1)环境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目前的环境监测范围有待扩展,许多污染物都不在目前的检测范围内,监测项目针对性不强,许多污染程度较轻的项目监测较多,监测主要是针对非特异性指标,这些指标的说服力和代表性都不足。(2)监测频率不足。在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条件下,针对污染源的监测频次很难提高。监测频率不足,会导致监测结果的不准确,从而无法真实反映环境污染的实际状况,对环保决策者的参考价值就会有所降低。(3)环境评价方法不够客观。目前在环境质量评价时,采用的主要方法就是将实验监测值与标准值简单对比,用超标或者不超标来简单评定环境污染情况,这样一来,就无法全面反映环境状况。
1.2环境监测手段缺乏科学性
(1)单一的实验室手动分析仍然是目前主要的环境监测手段,缺少和现场分析、连续自动分析相结合。单一的实验室手动分析,在处理那些较易遭到破坏的样品时有所欠缺,分析效率往往不高。而且这种分析方法对监测人员的数量要求较高,大量的检测人员水平不一致也容易导致监测结果发生偏差。(2)目前的环境监测技术主要采用点式采样,线式和面式采样相对较少,但是在监测流动性较强的污染物时,线式和面式的采用更为妥帖,更能真实反映环境污染状况。(3)目前环境样品主要采用pap级的常量监测,微量或者痕量样品监测采用的比较少,但是实际环境中,微量和痕量物质经常存在。(4)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有待进一步发展。环境一旦发生突发状况,就很可能危害到周边人们的生命健康,这时就需要启动环境应急监测手段。但是,目前在这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技术监测系统,不能在面对突发环境状况时快速、动态测定,从而无法为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决策者提供最及时最有效的信息反馈。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
2.1提高环境检测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1)要进行科学监测,从而真实反映实际的环境质量状况,具体包括:根据不同地区的污染特征差异选择不同的环境监测项目,特别是要加强有毒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污染因子监测;提高自动化连续监测水平,真实反映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物理性监测、生物性监测与化学性监测手段相结合,通过环境中生物体的实际状况来真实反映污染物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微量或痕量的污染物;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评价能力,充分挖掘数据背后的内涵,为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环境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信息。(2)加强快速监测水平,特别是在环境应急监测方面,具体包括:加强应急监测重点工作的筛选水平,首先应确定首要污染物,然后确定污染源并快速测定,最后决策处理;强化环境应急监测水平,要事先准备好应急监测标准、方法、设备和应急交通工具;加强自动化、快速环境应急监测设备的研发,应着眼于自动化、便携式、高效率的设备研发,以便满足环境应急监测要求。
2.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