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班主任教学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4-12 17:41:4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班主任教学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班主任教学管理论文

篇1

首先需要厘定的是学生班主任并不同于辅导员,他们的工作有重合,但实质上有本质的区别,主要是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辅导员主要辅导的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班主任侧重于班级的整体管理,包括学生干部的任免、班级活动的开展、班风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等,相比辅导员的工作更细化。作为一名学生班主任最主要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学生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心里。另外,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修养,要真诚的服务学生,班主任不应该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而应该走进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班主任也应该在工作闲暇时不断学习和提高职业水平,能够更好的给予学生帮助和引导。总的来说,班主任面对的管理对象是学生,更应该有耐心和责任心,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二、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班主任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譬如前文提到的因为很多班主任都是教师兼任的,就导致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又要抽出时间处理班级其他事物,这常常把班主任弄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很难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学生,更别说创新管理工作方法了。另外,笔者发现一些高校班主任教育管理学生时常常并未能注意严宽的适度性把握,有的班主任只是一味的批评学生,看到学生课堂纪律不好、出勤率不高、活动表现欠佳时,未能及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而只是劈头盖脸的一顿骂,看上去班主任是管理严格,但实际上这并未能达到有效的学生管理,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导致学生害怕班主任,有问题不敢说,长期以往对班级建设、学生发展都不好。

三、高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创新

首先,在当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运用如此普遍的今天,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利用学生们经常使用的媒介及时与学生互动和交流,比如可以公开自己的微信、微博帐号或其他联系方式,同时收集班级学生的微信、微博,在微信群或qq群里公布出来,便于大家沟通联络。各种各样的公共交流平台不仅可以增加班级学生交流的频率,也更增加了交流的娱乐性或话题性。过去qq群里只是单纯的用于通知的告知,但有了微信群,学生可以在群里分享自己看到的文章、视频、音乐等,同学们可以进行讨论,互动性有了明显的增强。

其次,现在的班主任面对的大多是90后的群体,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个性凸显,大多集体观念淡泊,同时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更多,知识量激增,受到外来信息的影响很大。面对这样的群体,笔者认为班主任应该摒弃过去一味说教的方法,转为在情感上、心理上让学生接纳自己,做到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班主任应该放下“架子”,主动深入学生群体,亲近学生,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问题,同时真诚、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沟通。

四、小结

篇2

随着生源的增加,原资历深厚的班主任就出现资源不够,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这样就出现了聘任班主任过于草率的问题,在聘任过程中,也没有过多考虑教师是否愿意担任班主任这一职务,尤其是刚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自身就缺乏工作经验。本着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应当做好班主任的选聘工作。相应的学校应多组织班主任培训。帮助班主任们了解工作性质及工作意义,向优秀班主任或其他院校的班主任学习、考察,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班主任自身们除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外还担任着学生管理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学校对班主任的支持力度应当加大。班主任津贴应和工作量成正比,而不是一味到底地扣罚。除物质条件外,相应的对班主任的工作予以肯定,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出现问题,应及时给予指导,帮助班主任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班主任实行一票否决制,大大降低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对班主任的工作要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让班主任真正意识到自我的价值,这样班主任才能从内心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和学生服务。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身为班主任,我们就要保持者一颗责任心,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班主任面前敢说话,说出他们的心里话,这样才能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与他们谈心,做他们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和纪律差的学生,更应该去关心他,鼓励他,帮助他,这样他才会在心里面感激你并用实际行动来报答你,班级管理工作才会顺利。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衡量合格班主任的标准,就是要具有奉献精神。正常工作制朝8晚5,而班主任工作制是24小时,电话保持开机,时时刻刻处于待命状态,总是担心班级学生会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一个班级几十号人乃至百把号人,大事小事有可能随时发生,确实要花不少精力,班主任工作很辛苦,压力很大。所以,没有奉献精神是肯定不行的。

二、剖析工作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方式方法尤为重要。新生入学后,从初中进入中职院校是一个转折,学校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为了使学生尽快了解和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后军训期间组织学生学习,学习讨论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重点学习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使学生充分了解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以减少违纪现象的发生,促使学生在校期间顺利的完成学业。除了基本的入学教育,也得让同学们知道来这个学校干什么,与普通中等教育的区别。比如,我们机械系,不是天天语数外、物理化、史地生之类的,而是天天机械基础、制造工艺、金属材料,与机械打交道相关专业的,还得下车间实训,脏及危险都得灌输给学生,使他们了解职业院校的特殊性,职业性。所以作为一个班主任,一定要经常深入班级和宿舍,找他们谈心,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变化,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学校生活。

班干部的工作尤为重要。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干部正是这种角色的最好演绎,因此,在开学初期要选拔一支高素质的班级领导核心。一个班级的优秀,不能全源于班主任的工作,班干部是班级领导核心,所以我通过考察,和同学们民主推荐及选票确定班干部。只有建立了一支优秀班干部团队,在这些优秀的班干部领导下,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班级的各项工作就得以顺利开展。当然,在班级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情况下,班主任自身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言传身教,做学生的表率。凡事要注意坚持原则,对原则问题不能让步,如学生做错了事,违反了校规校纪,该批评的就要批评;对那些屡教不改的,该处理的就要处理。否则,班级管理工作难度更大。教师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塑造人才的工匠,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设计师。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每位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一定能够做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做学生满意的优秀教师。

精心策划好每次班会课。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交往交流和沟通的主要平台,开展好每次班会课是班会课取得良好效果的首要条件。每周的班会围绕校学生工作处及系部学管工作,制定班会内容,或采用主题班会的形式,班主任作引导发言,同学们参与讨论,积极采纳学生们的反馈意见。如果有条件的班主任,如住在校内。这样,我们可以每天早上到班跟早操,协助班委清点人数,组织好,随后跟其跑操,维持班级在整个跑操过程中的纪律,目的可以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出勤,并能在早操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晚自习可以利饭后散步顺道溜弯到教室,看看他们自习情况,维持纪律,并有效的让学生们利用晚自习时间,充分有效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晚自习毕至熄灯时间,可以在熄灯前期,去学生宿舍,清点学生人数,督促其早洗刷早休息,不干无关之事,注意个人财产安全及其个人与公共卫生。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那我们就得利用每周的一次值班日,一定要与学生亲密接触,让他们感受到班主任的热心。

篇3

关键词:学生安全教育责任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各种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不断出现,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对学校的安全稳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如何做好小学生安全工作,抓好小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保障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班主任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推广和我国人口发展的规律,在校小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校园社会化现象日益明显,校内及校园周边环境日趋复杂。学生来校途中发生意外事故、宿舍内财物丢失、打架斗殴事件等时有发生。大量事实说明,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其他节假日要遇到的问题。小学生在学校学文化、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了解、掌握一些法律知识和安全常识,不仅可以做到在校期间自已不受伤害也不伤害他人,自己不违法违纪并能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而且还可以依靠法律法规的力量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2.提高小学生安全意识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指示其犯罪。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二、班主任在学生安全教育中承担的责任和管理方法

1.班主任安全管理责任

(1)安全教育责任。班主任除对班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班主任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

(2)安全告知责任。班主任的告知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班主任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安全告诫责任。班主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负有对学生告诫的责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或潜在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地告诫、制止和纠正。

(4)安全防范责任。班主任要对班级活动以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防范。如对流行病、传染病的防范,对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学生之间的矛盾纠纷、校园欺侮、包括隐性伤害在内的预防等。要防微杜渐,而不要亡羊补牢。

(5)安全救护责任。学生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除要及时按制度规定上报,还要力所能及地进行自护自救,并采取得力措施防止事故的扩大。

2.安全教育的方法

(1)多讲

班主任要对学校制订的安全制度和安全措施,经常宣传,具体落实。在五一、十一、寒暑假时让学生签定公约。安全工作,要深入人心,落实到位。安全工作,要天天讲,处处讲,时时讲,人人讲,不厌其烦地讲,哪怕每次说的是现话,都要时时向学生敲警钟。因为学生易冲动,自制力差,可塑性大,所以班主任“千万不要忘记安全工作”。利用班会、晨会、采用集中、分散相结合等方式,把安全风吹进学生心里。只有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头脑之中,我们的安全工作才算做到家。超级秘书网

(2)多做

每周的班会都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教育管理,有一定的指示精神和要求,作为班主任,要不折不扣地完成。安全工作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取巧,而应该脚踏实地、防患未然。教室内,书写安全标语,危险处设置警示牌,多组织学生学习有关安全、法制知识,演唱安全歌等。班级开展争当“安全星”活动。利用各种活动,不同形式让安全意识“随风潜入心,润人细无声”。进行有关安全的主题班会

(3)做细

安全工作,我们做得多,说得多,这还不够,必须细管理。班主任工作,其中安全工作的细致教育管理是最重要的一环。安全工作无小事,安全责任重泰山。的确如此,事实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但千万不要忘了那少部分时间(即课余时间)。事实证明,我们很多的纠纷,安全事故,就是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我们平时的工作就疏忽了这一点,认为学生该休息,我们也该休息,此时学生失控,最易出乱。作为班主任老师要善于空档的管理,细致入微的管理。否则,必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安全隐患。

(4)多沟通

篇4

一、特殊教育班级管理的特殊性

面对特殊儿童来说,想要做好对他们的班级管理工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的我们一定要予以注意:

1.沟通更困难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途径,然而由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原本普通的沟通变得不再普通。以聋哑儿童为例,他们因为无法正常的听和说,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手语来进行沟通,所以手语是一名特殊教育班主任所必须要具备的技能。相比于聋哑儿童而言,智障儿童的沟通更加困难,因为智力方面的缺陷,许多智障儿童无法正常的交流,这种交流困难是无法借助手语等其他途径来予以完成,教师只能一遍一遍的说,一遍一遍的做,来让智障儿童去尽可能的理解,以完成与他们的沟通,做到倾听他们的诉求,实现对他们的教育。

2.心理更脆弱人的心理健康会对人的成长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儿童因为心智尚未成熟,所以他们很容易因为自信心不足,而引起自卑心理。特殊儿童因为身体上的欠缺,使得他们更容易自卑,总觉得“低人一等”,据调查,98%的特殊儿童都存在自卑心理,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因为自卑他们心理非常脆弱,所以教师必须要格外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可能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给孩子们带来错误的暗示,勾起他们敏感的神经,对他们的心理造成打击。

3.责任更重大相对于普通班级管理工作来说,特殊教育的班级管理工作其责任更为重大,其程度无法相互比较。因为儿童在心理、生理上尚未成熟,因此他们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特殊儿童因为其特殊性,自我保护能力更差,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对于危险的判断极为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班主任没有照顾好,那么特殊儿童很有可能出现危险。所以,在特殊教育班级管理中,教师一定要做到全方位管理和照顾,确保每一个儿童都能够在自己的照顾下安全的学习、玩耍,为特殊教育的有效展开提供基础保障。

二、特殊教育班主任管理工作开展对策

基于特殊儿童的特殊性,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想要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是重中之重。

1.加强家庭了解,深入掌握学生情况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着其不同的家庭和遭遇,作为特殊教育班主任的我们,想要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要熟悉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在这一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做好对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了解,了解特殊儿童形成的模式(天生还是非天生),家庭成员是否健康,家庭氛围状态等,然后通过对所获得信息的综合分析,来制定出符合特殊儿童实际情况的管理对策,以确保管理工作能够有的放矢的展开,为其有效性提供保证。

2.心贴心的交流,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于特殊儿童而言,想要做好对他们的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先建立起与他们之间的信任状态,基于这点认识,班级管理者一定要与特殊儿童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能够放下心中的防备,能够将我们视为如同家人一般的存在,让他们能够信任我们,在我们面前无所顾忌的展现自己的天性。因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实掌握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找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模式,才能找到适合他们的管理模式,在为班级管理工作效果带来帮助的同时,也为特殊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在这一环节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多与家长沟通,多关心儿童的生活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班主任的关爱,为实现心贴心的交流创造条件。

3.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德育作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其在特殊教育当中也非常的重要。对于聋哑类非智力缺陷特殊儿童,做好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摆脱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这会对特殊儿童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智力缺陷特殊儿童,做好对他们的德育教育,能够教会他们辨别基本是非,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以此来帮助他们学会规避危险,同时也避免他们给其他人带来危险。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班主任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其可以通过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多渗透德育工作,让儿童能够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完成德育教育,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发挥自我模范作用,通过自己良好的生活态度、行为模式来带给学生触动,让他们从内心当中想要成为一个班主任一样的人,以此来实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4.倾听内在诉求,做好学生尊严保护学会倾听是一名合格特殊教育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特殊儿童而言,他们因为自身的特殊性、心智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很多时候他们无法规范、正确的表达出自己内在的诉求,一旦他们的诉求不被满足,他们就会出现发脾气、哭闹等行为,这种行为的出现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内在需求,然而有的放矢的展开特殊教育工作,以确保他们的需求能够被满足。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他们的诉求并非合理,这时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发挥出自己的专业性,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实现对他们的引导,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诉求是错误的,并能够从心里改变这种诉求。切忌当他们出现不合理诉求时,对他们进行责怪、批评或是冷处理,以避免特殊儿童的尊严能够受到保护,为他们健全人格的构建提供支持。

5.加强自信建立,培养学生积极态度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做好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培养他们的积极态度,对于实现特殊教育班级管理工作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给学生以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然后恰当地将其放大,在帮助该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也带给其他学生积极的影响,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为特殊教育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其因为受教育儿童的特殊性,而变得充满挑战,但其又因为特殊性而让特殊教育工作者变得骄傲与自豪,每当特殊儿童发生进步后,教师所感受的是无比的骄傲与自豪。从我国当前的特殊教育水平来看,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面对庞大的特殊儿童而言,仍然任重而道远。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坚守在这里,为我们的每一个天使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们能够在美丽的天空翱翔。

作者:谢红 单位:浙江省台州天台县教育局教研室

参考文献:

[1]吴桂琴.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教师博览,2014,(10):77-78.

[2]韩媛.浅谈如何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班级管理工作[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286.

[3]蒋慧.“五心”伴我行,特教注真情[N].学知报,2011-08-29(G08).

[4]杨瑛.如何做好特教学校的班主任工作[J].贵州教育,2015,(13):22-23.

篇5

关键词:校本教研;专业引领;机制激励创新;问题;对策思考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大家普遍认为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有利于学校自我准确定位,立足本校实际,发展自己,实现特色;有利于学校引导教师理性反思教学,促进自己专业成长;有利于学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事情,付出了不少的汗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许多学校由于师资、历史、管理等原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

一、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本教研活动形式单一

许多学校认为教研活动就是每一学期安排上几节公开课,然后教研组进行评课。至于对教材分析与探讨、教学反思交流、作业设置研究、命题研究、试后分析、学生评价,学生差异分析、学生管理等则没有列入其中,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更谈不上针对本地、本校学生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体现本校的发展特色。

(二)教研活动内容缺乏针对性

校本教研要求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在真实的学校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大部分教师缺乏问题意识,不知道自己的课堂中发生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适于自己研究,如何去研究问题,在这种状况下,教研组、备课组每周一次的活动只能表面化,没有主题、没有规划,只是安排一些常规的教学工作,如议论一下本周的课时安排,课时的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点、相关测试安排等。

(三)教研活动主体缺乏全员性

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在实施新课程中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初出茅庐的年轻老师,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者,每一个人都会碰到许多问题,但目前在很多学校,校本教研却成为个别骨干教师或年轻教师的“专利”,就是上课、评课也就是几个教师评议几句,大量教师游离于校本教研之外,游离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研究之外,校本教研中群体性的合作研究共同体没有形成,校园内缺乏交流、互助、合作的文化氛围。

(四)教研活动发展缺乏专业引领

虽然各地都有教研室,但作为教育局的一个机构,行政成分明显,专业功能在弱化,热衷于组织各类教学业务的评比活动,热衷于组织区域性测评,忽视对所在地各校的教学作深入的了解和指导,加上许多教研员长期脱离教学、脱离课堂,对教学第一线的问题缺乏了解,缺乏研究,因此对一线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就勉为其难了。由于学校所在条件不一,有许多学校本身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研究能力弱,教学研究的氛围淡,接触有关高校专家的机会少,高校专家也不可能下到这一类学校做相关研究,所以对这些学校而言校本研究只能是停留在学校原有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就像专家称的“萝卜加萝卜还是萝卜”。

(五)教研活动评价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许多学校对什么才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是不是教师在上级举行的各级业务比赛中获奖就算成长,或能把自己学生的成绩教好就是成长,或教师能写几篇论文、做几个课题就是成长。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比赛、论文、课题,往往与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不能成正比,学校、上级部门认为的好教师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这些表明在实际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评定问题,如何认定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问题,这导致一线的学校教学管理者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内容把握比较困难,制度的出台难以达到激发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积极性的作用,以致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对教研活动存在应付心理,教研活动成了完成学校任务的无奈之举。

(六)教研活动设计缺乏整体性

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中最常规、最基础的工作,因此学校以及教研机构在教研活动组织设计上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忽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方式转变、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还要开发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认真落实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实际的情形是,在基于学校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提出的往往是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少有学校重视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

二、学校校本教研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本来为促进教师发展而精心设计的这些校本教研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效呢?笔者试着从教师角度做以下归因:

(一)教师专业化发展没有内化成教师自身的内部需求。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或者是乡镇学校特别明显,也就是说这些学校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不是很高。原因是这些教师不用面临下岗的危险,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明确地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要求。教师职评制度没有适应时展的要求,没有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持续性要求,目前职评制度只会上升不会下降,又有封顶,一般而言,教师的职称上去了就不会降级,同时也不可能超越高级这一极限。教师在没有评到中级或者高级职称前,他们普遍会去认真完成这些职称评审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但一旦被评上了,教师对自己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各项要求的态度就会淡薄,甚至全无,参与各类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只满足于所教学科在学生考试成绩上不要太过不去就行了。这一点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高级教师的有关调查结果中不难发现。因此校本教研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从上级有关部门制度设置来看,只适合教龄约在12年以下的教师,对于作为学校中坚力量,正当年富力强的中年教师来说基本上算是半路夭折。

(二)教师误解校本教研。近年来,基础教育课题研究十分热门,于是各个学校聘请专家前来指导非常频繁,这在无形当中给教师造成这样的阴影:课题研究只有专家才行,自己还是先教书再说。这是对校本教研的一种误解。笔者认为:1.教师的教学研究要立足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认真分析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这就是属于自己成功的教学研究,更可以把它堂而皇之地冠名为校本教研。教师无须神化校本研究,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更有效地理解、掌握、运用知识,这就是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时刻在我们教师的身边。2.校本教研无须刻意追求新异,求实求真才是根本。如果能引用他人的成果做实践性的研究并能取得成效,也是校本研究。如果引用高深的理论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那么结果只会南辕北辙,校本教研无从谈起,恰当地说这就不是以学校为根本的研究。3.校本教研要求教师在与同伴相处时真正开放自己。校本教研被专家称为“草根研究”,因此同事之间在工作中就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探讨,这也是一种校本教研的形式,而且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灵活性、民主性的特点。同时在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教师只有畅所欲言,大胆地摆出自己的观点,活动才会有效。因此校本教研要求教师相处时不但要坦诚而且要大胆,要敢于说真话、说实话,相信同伴之间只有付出,只有思维的激荡才会有思想的火花,才会有自己的进步。

(三)校本教研教师付出大而回报低。这是构成现实中出现校本教研形式化的一个重要原因。首先,开展校本教研教师需要不断地分析学生、教材,还有自己,分析自己的教学与管理中出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对策是什么,而且年复一年,天复一天,每天的工作都需要思考、都需要研究,这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次教师每天的事务性的工作也非常多,如备课、上课、改作,测试、自修坐班等,尤其是班主任从早到晚要处理的班级事务多而繁,耗费精力大。再从对教师一天时间分配来看(一天24个小时,每位教师的睡觉时间为 7-8个小时;教师的家庭生活、锻炼或者是娱乐休息时间5-6 个小时;工作时间8-10个小时,这包括备课、听课、批改作业、学校的各种会议和上课,有的学校还有晚自修跟班;留给自己学习阅读时间每天最多为1小时左右;还有上班来去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具有相当强的毅力、勤奋精神,需要牺牲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才能开展研究。虽然教师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回报并不多,甚至没有(这里主要指的是经济报酬),所以很多教师的想法是与其把属于自己的时间花在回报效果不明显的教学研究上,还不如把这些时间花费在给家庭富裕的学生当家教上,这样报酬来得直接而且又明显。有的学校也对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但相比之下,这些回报来得慢,来得少,覆盖面比效窄,有的学校甚至连这样的回报制度也没有。总之,笔者认为,校本教研的贯彻落实只有教师把专业化发展变为自己的内在需求才会有效、才会持续。这样就无须学校用行政的方式来落实。

三、提高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校本教研的支持制度

校本教研制度体系包括:组织机构及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师教学研究制度;课题规划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交流制度;学校内部教研的服务制度;学校内部教科研的评价与奖惩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是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秩序的确立,是学校文化的重构。它创造的是一种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的氛围,创设的是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和保障性的作用。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逐步健全、逐步完善,最后形成完整的校本教研制度体系。要继承与发展传统教研中包含着校本教研因素的方式与内容:如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业务学习、教改课题研究等,并给予创新、补充与完善,努力给教师提供更大的、个性化的发展空间,使传统教研制度与新教研制度建设相辅相成。要在教师激励评价制度上加大校本教研的要素,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使教师人人爱教研,个个求进步,团结合作,共同发展,最终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的学校。

(二)注重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每一个教师都会碰到许多问题,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课程改革毕竟是新的事物,我们希望教师做的是不但能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能解决问题,有一种问题研究意识。因此在学校教研日和每周的备课组或教研组活动中要有意识地鼓励教师多提自己平时教学、管理中出现的困惑,大家共同探讨解决,以培养教师的问题研究意识,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增强合作意识。要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相关专业素养,因此可以组织教师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如:《教学个案的撰写》《教后记的写法》《行动研究》《教育科研的方法》《课程标准的解读》等。也可以开设“教学、管理论坛”,提供经验交流平台,互相启发,合作共享、改进教学。学校还可以倡导教师开展以身边问题为先导的课题行动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都走上从事教育科研的条路。”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科研兴校,科研强师”之路,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充分调动教师投身科研的积极性,构建国家、省、地、县、校、教研组六级课题网络,做到学科有课题、人人有专题。

(三)开展以教学课例为载体的课堂行动研究实践性智慧是缄默的

它蕴含于教学过程中,难以形式化或通过他人的讲授获得,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校本师训应当走在行动中学的道路,采用“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才是造就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中介的地位,它是教学理论的故乡、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教师面对日益深入的课程改革,需要有典型课例的专业引领,需要行为跟进的全程反思。我们可以根据一课“三设计两反思”模式,规范“说、上、评”开课制度。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可以设置由精品课(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执教)、教研课(围绕某一课题设计方案)、家常课(即老师的随堂课)三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课堂教学研讨课例。精品课展示优秀教师的先进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研课主题明确,采用集体式备课,或一人上一课、众人研讨,或多人上一课、博采众长;家常课旨在提供“原汁原味”的课堂,发现课堂中潜在的真实问题,共同寻找研究点,共同商讨、共享经验、共享成果。

参考文献:

[1]周卫.应对课程改革的校本教研新取向,上海教育科研,2005,(10):14-17.

[2]胡庆芳.我国校本教研理论研究的多维度检视,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8):15-17.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