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41:4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音乐文化发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文化文化相对主义
在当下有关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国音乐文化是否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的争论中,“音乐文化”是一个被大家频繁使用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被误解,误用最多的概念。最为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将它的内涵等同于“音乐艺术”。在某些学者的言论中,“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常常被混为一谈,不加任何区分。于是便出现类似“音乐的现代化”,音乐价值的相对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表述。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
严格的讲,“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然而,“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艺术”所限定的范围。音乐文化包含音乐艺术,但却并非指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总之,“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音乐艺术”是一个较小的概念,我们不能用小的概念来涵盖大的概念,我们必须懂得,我们探讨的是“音乐文化”这个概念属下的诸多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
二、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摩擦
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从而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围的广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人们带来各种新意的、富有个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近百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事业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向世界敞开国门,如果彻底拒绝现代化的进程,或许我们的音乐文化会保持更纯正的中国口味,会赢得那些喜欢异国情调的老外们更多地赞叹。但是这样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必须放弃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我们就只能为别人去做传统的守护神,而不能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创造者。
当然,新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传统文化一概“淘汰”。举个例子来说,一对年轻人结婚,如用传统的拜天地,坐花轿的方式来举行他们的婚礼,这一举动显然有着传统的中国味道,从而得到旁人的赞美和羡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长不顾“婚姻自主”的原则,硬要按照中国传统的老规矩为自己的儿女包办婚姻,这就有理由遭到人们的反对。再假如那位先生还想效法旧时代“一妻多妾”的传统,要给自己添上几房“姨太太”,那么这一行为不仅要为已经“西化”了的中国人所不齿,而且还要受到国际法律的制裁。这个例子说明,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化不相抵触的东西,自然可以继承和发展,反之,便决没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探索
20世纪的中国新音乐是整个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选择“新方式”来做事情,过生活的结果之一。“新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其成熟的发展,中国的无调性作品,中国的十二音作品的陆续出现,等等。所有这一切,均说明我们中国人“听音乐”,“做音乐”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质的改变。这些行为令那些不习惯接受中国新音乐的外国学者感到费解。其实赵元任先生早已说得明白:“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只得保存跟发展。但我们中国人得在中国过人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种学博物馆的服装,专预备你们来参观。”可见,那种要求我们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永远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国音乐主要是以本土繁衍、变异的方式在发展。直到清末,外来音乐文化,尤其是西洋音乐文化与日本近代音乐逐渐传入,音乐由此兴起。而这种现象确实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发展加剧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华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绽放异彩是音乐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出版物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东西方音乐文化将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会增加统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生存面临着威胁。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极易使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在这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会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统一的成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产力。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为此,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应战,大力开发音乐文化信息资源。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信息送上国际互联网,使中华灿烂文化绽放异彩;激浊扬清,用中华文化抵御外来腐朽的文化的侵蚀,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广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
五、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伦理思考
但是,还有一些人反对将音乐纳入现代化进程,这类人被称为“文化相对主义者”。他们以“文化相对主义者”作为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应当看到,“文化相对主义者”原本是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各尽所长,共同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当赞同。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一些“文化相对主义者”否认存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否认人类文化发展的共性,否认社会历史进程的阶段性、规律性、否认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必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文化现象的哪些价值具有相对性,共通性,普遍性,进而在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比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人云亦云。
然而,一些信奉“文化相对主义者”的学者们却没有这样去做,以至于“文化相对主义”在他们的手上完全变了味,走了调,成为一种妄自尊大,盲目排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借口。他们以一种对立的心态,来看待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彼此通融的历史与现实,以虚无主义的观点来否定现代化对于人类文化的普遍意义。由此可见,这些学者手上的“文化相对主义”,其实只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国粹”论的结合物,它既不新鲜,也不先进,用它来解释文化历史现象,或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必将造成观念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失误。
总之,文化、音乐,都是为了人而存在的,20世纪的中国音乐文化首先是为20世纪的中国人民而存在。中国音乐文化朝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自主的,正确的选择,同时,也是21世纪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进程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同时也是在审美趣味上更加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它是中国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之间完美的交融。中国的现代化任务任重而道远,而中国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则是整个社会现代化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2]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音乐文化产业是一种以知识作为基础的产业文化,在音乐文化中具有很强创新的理论设计,也有的是有能力的劳动者自己创建的,通常都是将音乐文化作为核心观念,聚集音乐文化、信息技术、传播方式、自动化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的知识的结晶,所以自身的知识性就很强。
二、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每个地区都设立了专门从事音乐产业发展的部门,也慢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这给现代化建设阶段里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1.缺少自主发展以及穿凿能力,造成竞争力低下由于音乐长时间都受制于传统体制,几乎不具备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虽然音乐出现了很多新产品,但是有价值的确很少,有些音乐企业只是看重生产,并不关注市场情况,一味的投入忽略产出,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对内容只是进行仿造,缺少接近大众的好产品。使得整个音乐市场都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制约了音乐市场的前进,造成竞争力下降。
2.缺乏高素质音乐人才,造成原动力不足音乐人才是音乐发展的主要资源,现在我国的音乐产业人才还很少。由于原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影响,我国音乐产业的人才量、结构以及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音乐产业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缺少具备音乐知识与技术、经济的综合性人才,造成创作的原动力不足,影响了音乐产业的发展。
3.缺乏健全的法律体制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它的版权维护问题也是文化产业的问题。最近几年,虽然一些唱片公司给其做了很大的投资,也创造出了精品文化,但是却让一些盗版商偷窃了,造成唱片公司大量的经济损失。除此以外,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音乐文化也被在网络上公共使用和下载等,这些都给传统音乐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音乐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迫害。总结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关键还是有关音乐文化产业的一些法律体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缺乏操作性,监督管理也不好。
三、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造音乐品牌来提升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进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更是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健康、迅速发展的基础。品牌经营是音乐产业形成的开端,最后慢慢再发展成产业经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音乐文化的时候不但要将这个优势充分利用,还要不断创新,将时代的新元素融入到音乐当中,创建出真正属于我们的品牌。所以要将音乐创意品牌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精品,形成的品牌。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市场的宣传,将自己的品牌推入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音乐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在现在的经济条件状况下,音乐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是一种趋势,所以在培养音乐人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健全人才教育机构,尽量培养一些高技能人才。第一,一些高校要专建一些音乐经济、音乐管理以及音乐营销的音乐,然后再和另外的学科结合,强化对学校的教师、音乐装备以及教学技术的培养,加快音乐专业人才素质的提升。第二,音乐企业要强化对职工的培养,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第三,要借助不同的方式来创建音乐文化氛围,激发音乐人的创作灵感,促进音乐人创作的积极性。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
严格的讲,“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然而,“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艺术”所限定的范围。音乐文化包含音乐艺术,但却并非指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总之,“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音乐艺术”是一个较小的概念,我们不能用小的概念来涵盖大的概念,我们必须懂得,我们探讨的是“音乐文化”这个概念属下的诸多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
二、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摩擦
中国的音乐文化,需要在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各个层面上,全面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从而尽快跟上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步伐。现代化的音乐文化是开放的,其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交流范围的广泛性,足以使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中的人们带来各种新意的、富有个性的艺术形式。中国近百年来音乐文化的发展变迁事业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向世界敞开国门,如果彻底拒绝现代化的进程,或许我们的音乐文化会保持更纯正的中国口味,会赢得那些喜欢异国情调的老外们更多地赞叹。但是这样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必须放弃发展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利,我们就只能为别人去做传统的守护神,而不能为自己去做新文化的创造者。
当然,新文化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必须将传统文化一概“淘汰”。举个例子来说,一对年轻人结婚,如用传统的拜天地,坐花轿的方式来举行他们的婚礼,这一举动显然有着传统的中国味道,从而得到旁人的赞美和羡慕。但是,假如一位家长不顾“婚姻自主”的原则,硬要按照中国传统的老规矩为自己的儿女包办婚姻,这就有理由遭到人们的反对。再假如那位先生还想效法旧时代“一妻多妾”的传统,要给自己添上几房“姨太太”,那么这一行为不仅要为已经“西化”了的中国人所不齿,而且还要受到国际法律的制裁。这个例子说明,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文化不相抵触的东西,自然可以继承和发展,反之,便决没有不被割除的道理。
四、中国音乐文化发展道路探索
20世纪的中国新音乐是整个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选择“新方式”来做事情,过生活的结果之一。“新学堂”的建立,“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其成熟的发展,中国的无调性作品,中国的十二音作品的陆续出现,等等。所有这一切,均说明我们中国人“听音乐”,“做音乐”的方式有了明显的质的改变。这些行为令那些不习惯接受中国新音乐的外国学者感到费解。其实赵元任先生早已说得明白:“中西音乐有异,中国音乐有自己的‘国性’,只得保存跟发展。但我们中国人得在中国过人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只穿了一种学博物馆的服装,专预备你们来参观。”可见,那种要求我们中国人的音乐文化永远停止在1840年以前的想法不仅是不现实的,更是“不人道的”。
自宋代以后,中国音乐主要是以本土繁衍、变异的方式在发展。直到清末,外来音乐文化,尤其是西洋音乐文化与日本近代音乐逐渐传入,音乐由此兴起。而这种现象确实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发展加剧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华文明在信息大潮中绽放异彩是音乐教育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电子出版物和远程教育的发展,东西方音乐文化将形成全方位的碰撞,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命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一方面各民族音乐文化在冲突和融合中会增加统一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繁荣和生存面临着威胁。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极易使西方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在这场以文化渗透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新的“世界大战”中,中华民族的文化、文明和社会价值观关系到国家的兴衰、统一的成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产力。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革命的英雄气概,中国人民有着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为此,我们要主动出击、积极应战,大力开发音乐文化信息资源。将伟大的民族精神、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文化信息送上国际互联网,使中华灿烂文化绽放异彩;激浊扬清,用中华文化抵御外来腐朽的文化的侵蚀,在我们民族的精神广宇里筑起思想文化的万里长城。
五、中国音乐文化发展伦理思考
但是,还有一些人反对将音乐纳入现代化进程,这类人被称为“文化相对主义者”。他们以“文化相对主义者”作为理论依据。在这里,我们应当看到,“文化相对主义者”原本是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各尽所长,共同发展。就这一点而言,我们应当赞同。但同时也应当看到,一些“文化相对主义者”否认存在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否认人类文化发展的共性,否认社会历史进程的阶段性、规律性、否认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必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弄清那些文化现象以及这些文化现象的哪些价值具有相对性,共通性,普遍性,进而在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相比较中,分清哪些是“不同”的不同,哪些是“不及”的不同,决不能一概而论,人云亦云。
【关键词】中国戏曲;戏曲音乐;戏曲音乐文化;发展
一、戏曲音乐发展
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的、有机的戏剧艺术。而戏曲音乐是戏曲重要的元素,可以集中地表现戏剧的内容。戏曲音乐包括声乐部分的唱腔、韵白和器乐部分的伴奏、开场及过场音乐。中国戏曲音乐是以群体风格、地方风格、民族风格为特征的。其发展历史 悠久,民歌、百戏音乐、唐代的歌舞音乐和宋代说唱艺术音乐是其发展的基础。在现当代,戏曲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典型品种,对戏曲音乐旧瓶装新酒、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对传统戏曲音乐的抢救、改善、发展、创新措施是音乐文化行为的重要方面。
二、戏曲音乐文化内涵
中国戏曲音乐是在中国民族音乐百花园的土壤中繁衍发展起来的,它的内涵及外延,形式与内容,风格与色彩,集中的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最高水准,是我国各门类音乐的集大成者。中国戏曲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尤其是戏曲音乐,形成了与世界、特别是欧洲音乐迥然不同的风格及色彩。
戏曲音乐是以音乐展示剧情塑造戏中的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它与戏剧表演紧密结合,并为戏剧表演服务。凡能流传下来的戏剧大都有优秀的剧本,又有美妙的音乐.
三、戏曲音乐文化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路应昆教授提出,从“腔依词”和“活腔活唱”为特征的南北曲, 到无格无律的明代民间土腔俗调和清代“乱弹”的兴起,意味着戏曲音乐大的解放。戏曲音乐的研究越来越引起重视,地方性戏曲音乐的发展、走向的理论探讨,近几年一直在持续不断地进行。作曲家对戏曲音乐的创作不断尝试和探索;戏曲音乐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戏班子、剧团等文艺团体对戏曲音乐与表演在结合形式也在进行开拓和创新;戏曲音乐的文化现状目前是比较值得欣慰的,但是,戏曲音乐应该在发展中进行大力推广。
四、戏曲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1.戏曲音乐的传承。
(1)大众戏曲音乐与基础戏曲音乐 教育。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形式,还是音乐语汇的运用上均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不仅是一种音乐现象,也反映了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政治 、 经济文化以及民俗语言、美学观点等状况。采用这样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世界音乐文化的交流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学校戏曲音乐教育可以明确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理念,培养具有传统音乐素养的教师,对调动各方资源配和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专业戏曲 音乐 人才的培养
我国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专门培养戏曲音乐人才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音乐在戏曲中的地位没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对音乐上的投入不够。一个剧种如果没有音乐人才接班,这个剧种的前景让人担忧,所以戏曲音乐创作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戏曲音乐的传承离不开发展,而发展也离不开传承,传承也必须有新的创造和突破。发展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保留其特色与精华,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理清传统承继的脉络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也是发扬传统的前提。面对文化裂变的时代,戏曲音乐必须寻求发展。而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创新。
2.创作思维的多元化
(1)继承与开放的结合。在不损伤本民族审美观念和不失本剧种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将戏曲音乐 现代化,可以在演唱形式、唱法、乐队组成以及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作曲技术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另外,与其他 艺术形式的结合,如与动画。可以保留经典唱段,压缩冗长部分,在不影响经典唱腔和固有旋律下,配乐中加入适当现代元素,二度创作和录音,这是戏曲音乐与动画结合中的创作手法。动画使戏曲更具活力与动力,加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使二者的结合具有无限魅力。打破传统乐队作伴奏方式进行创作上创新,加入管弦乐队伴奏等手段,同时,对戏曲音乐特色乐器,打击乐的运用予以保留。在演唱中,在戏曲片断中加入合唱,伴唱等手法,从而使戏曲中的人物表现力,气势渲染力得到加强。
(2)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纵向”是指继承戏曲音乐本身的优秀传统;“横向”是指多方借鉴,广收博采。事实上, 中国戏曲音乐创作思维上纵向与横向的结合,由来已久,并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如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也在纵向继承京剧音乐的基础上,横向借鉴了汉调音乐中的[南梆子]、[四平调]等精华,丰富了京剧音乐;程砚秋甚至在京剧《锁麟囊》中,借鉴了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珍丽梅唐娜的歌唱,可以称得上是横向借鉴的典范。
(3)宏观与微观的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在戏曲音乐创作中,既可以居高统观全局、掌控大势,又可以抓住各环节之间各个链条,从局部上强化各自的特长。
3.创作方式多样化
(1)创作技巧的创新。戏曲音乐的创新,是一项复杂而具挑战的任务。如果说,创作思维的创新是这项系统工程中的“软件系统”的话,那么创作技巧的创新就是这项系统中的“硬件系统”。换言之,思维创新是无形的,而技巧创新则是有形的,是思维创新的具体落实与有效载体具体而言的,戏曲音乐创作技巧的创新,主要可以从旋律的创新、声的运用和配器的运用来体现。
(2)唱腔旋律的创新。唱腔是戏曲音乐的主体,而旋律又是唱腔的灵魂,也是音乐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旋律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关系组织起来,塑造出感人动人的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情感。唱腔旋律具体表现在旋律因素的创新、板式的创新、流派的创新等方面。在戏曲音乐中,唱腔音乐的创新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关键。它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旋律的创新、拖腔的创新、板式与节奏的创新、调式与调性的创新、板式结构布局的创新、各行当之间不同唱腔互相转换的创新,演唱形式及伴奏形式以及伴奏乐器的创新,等等。
事实上,戏曲音乐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具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也是在继承和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的结果。无论哪一种地方戏曲音乐,都是通过不断吸取其它剧种唱腔的精华而成长壮大的。所以,要想我国戏曲音乐发扬光大,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我们必须在发展中继承传统,在创新中求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2] 田同旭.论古代戏曲音乐的形成和民族文化融合.山西大学学报, 2007,(9).
音乐文化产业是一种以知识作为基础的产业文化,在音乐文化中具有很强创新的理论设计,也有的是有能力的劳动者自己创建的,通常都是将音乐文化作为核心观念,聚集音乐文化、信息技术、传播方式、自动化技术等结合在一起的知识的结晶,所以自身的知识性就很强。
二、我国音乐产业的发展情况
目前,我国每个地区都设立了专门从事音乐产业发展的部门,也慢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管理体制,这给现代化建设阶段里音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1.缺少自主发展以及穿凿能力,造成竞争力低下由于音乐长时间都受制于传统体制,几乎不具备自由发展和创造的空间。虽然音乐出现了很多新产品,但是有价值的确很少,有些音乐企业只是看重生产,并不关注市场情况,一味的投入忽略产出,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对内容只是进行仿造,缺少接近大众的好产品。使得整个音乐市场都受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制约了音乐市场的前进,造成竞争力下降。
2.缺乏高素质音乐人才,造成原动力不足音乐人才是音乐发展的主要资源,现在我国的音乐产业人才还很少。由于原有教育培训机构的影响,我国音乐产业的人才量、结构以及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音乐产业的发展速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缺少具备音乐知识与技术、经济的综合性人才,造成创作的原动力不足,影响了音乐产业的发展。
3.缺乏健全的法律体制音乐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主要组成,它的版权维护问题也是文化产业的问题。最近几年,虽然一些唱片公司给其做了很大的投资,也创造出了精品文化,但是却让一些盗版商偷窃了,造成唱片公司大量的经济损失。除此以外,由于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音乐文化也被在网络上公共使用和下载等,这些都给传统音乐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造成音乐投资人的合法权益受到迫害。总结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关键还是有关音乐文化产业的一些法律体制不够健全,法律制度缺乏操作性,监督管理也不好。
三、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创造音乐品牌来提升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影响国家的综合国力,也是进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更是我国音乐文化产业健康、迅速发展的基础。品牌经营是音乐产业形成的开端,最后慢慢再发展成产业经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发展音乐文化的时候不但要将这个优势充分利用,还要不断创新,将时代的新元素融入到音乐当中,创建出真正属于我们的品牌。所以要将音乐创意品牌和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精品,形成的品牌。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市场的宣传,将自己的品牌推入市场,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音乐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2.培养专业的音乐人才
在现在的经济条件状况下,音乐产业和其他产业的结合是一种趋势,所以在培养音乐人才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逐渐健全人才教育机构,尽量培养一些高技能人才。第一,一些高校要专建一些音乐经济、音乐管理以及音乐营销的音乐,然后再和另外的学科结合,强化对学校的教师、音乐装备以及教学技术的培养,加快音乐专业人才素质的提升。第二,音乐企业要强化对职工的培养,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第三,要借助不同的方式来创建音乐文化氛围,激发音乐人的创作灵感,促进音乐人创作的积极性。
3.建立健全的法律体制
关键词 音乐艺术 音乐文化 文化 文化相对主义
在当下有关中国音乐文化与西方音乐文化是否具有可比性,中国音乐文化是否可走现代化发展道路等问题的争论中,“音乐文化”是一个被大家频繁使用的名词,但同时也是一个被误解,误用最多的概念。最为常见的误解之一就是将它的内涵等同于“音乐艺术”。在某些学者的言论中,“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常常被混为一谈,不加任何区分。于是便出现类似“音乐的现代化”,音乐价值的相对性等等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表述。
一、“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概念的提出
严格的讲,“音乐艺术”所指代的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即由有组织的音乐所构成的听觉审美对象。对这种艺术形式的价值判断,尤其是审美价值的判断,无论是在不同的民族之间,还是在不同时代,不同流派之间,都难以形成一个划分高低优劣的统一标准,只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因此,在“音乐艺术”这个概念所限定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说:“音乐的价值是相对的”。
然而,“音乐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音乐艺术”所限定的范围。音乐文化包含音乐艺术,但却并非指音乐艺术。“音乐文化是多种性质不同、形式不同、作用不同的音乐现象的综合物”,他所指代是一些特定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与音乐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特征、性质和作用。总之,“音乐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而“音乐艺术”是一个较小的概念,我们不能用小的概念来涵盖大的概念,我们必须懂得,我们探讨的是“音乐文化”这个概念属下的诸多文化现象,而不是某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属性和艺术品位。
文化,按照广义,通俗的理解,就是指人类的创造,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音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具体形态,它必然也是物质、制度、观念的综合体。从历史的,文化人类学的全部观点来看,审美价值是音乐文化多种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其全部价值或唯一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够仅仅从意识的,艺术的,审美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更要结合着物质的,制度的,观念的层面去看待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
二、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音乐文化发展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到了二十世纪初期,音乐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应用于课堂。但是,中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从近现代到如今近百年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这也就是说,中国音乐文化与当今世界上发达国家音乐文化之间存在着水平上的差距。
中国的音乐文化无论在物质的,制度的层面,还是在观念的,意识的层面,都没有能够适应当今世界音乐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没有能够充分的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以音乐教育为例:就物质层面而言,教育设施的匮乏,办学经费的短缺,师资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就制度层面而言,中国的教育体制亟待改革,大量音乐人才的分布与流动极不平衡,一些专业音乐院系人满为患,而大量的音乐普及教育岗位则无人问津;就观念层面而言,音乐教育观念陈旧、闭塞、学术视野短浅、狭隘。以上三个层面是阻碍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新音乐文化与传统音乐文化之间的摩擦
关键词:小学音乐;家国情怀;民族文化;音乐素养;民族音乐;爱国主义
一、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可行性分析
中华民族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儿女在经过世代接续奋进不断前行中,努力创造并丰富我国的传统文化宝库,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广袤的内容,还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其中以民族音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灵动鲜活的传唱方式演绎并传承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有效彰显了民族精神,是过去与当前形势下传扬优秀民族文化较好的方法与途径。而以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模式,恰恰能够在小学学生基础认知阶段,以丰富多样的歌谣教学与传唱模式,有效渗透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使得民族文化与小学音乐教育二者相辅相成,既有利于小学学生积极健康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利于对于小学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积淀,能够使小学学生在深入接触民间歌曲及器乐的过程中,有效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更要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通过将民族文化与小学音乐教学相结合,教育学生灾难来临之际,拿出中国人坚韧的民族精神面对灾难,共克时艰。因此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在整体基础教育音乐教学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发展策略
( 一) 提升小学音乐教师素养;明确教学目标及任务
对于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过程来说,小学音乐教师可谓是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音乐学科在这一阶段的教学并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能性,而是以其独特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有效满足小学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因而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传道授业解惑者,更要成为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的引导者,以较高的音乐素养,启发学生音乐学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并通过明确在小学阶段对于学生的教学目标及任务,切实推动并提高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并参与相应的教研活动,累积各类民族文化素材和民族音乐知识,切实提升自身音乐素养,从而加深自身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为有效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音乐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小学音乐教师必须要对小学学生音乐学习情况和喜爱水平进行调查,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设计中,以贴合小学学生生理可接收程度的教学设计进行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教学目标的设定为促进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二) 创设民族音乐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德育教学
要想切实提升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的成效,还需要引导小学学生深入到民族音乐教学学习的情时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正处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基础阶段,对于外界的事物存在一定的好奇和探知心理,正处于个体健全人格的培养阶段,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面向重大灾害时做出正确积极的反应。此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紧跟时代步伐有效结合实事,创设多元的民族音乐教学情境,在有效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强化小学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 三) 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设施;增强学生学习体验感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在传唱过程具有极其鲜明的感染力。但是在传统小学音乐教育过程中,大部分音乐教师以播放音视频的形式,引导小学学生对于民族音乐进行学习和传唱。这种枯燥死板的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小学学生深入体验和感受民族音乐特色,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力量的感知。因而,在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完善民族音乐教学设施,引导学生有效利用乐器感受民族特色,感知音乐文化,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乐器进行学习和体验,在有效增强对于民族音乐学习体验感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使学生在音乐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于家国情怀及民族精神的品鉴,进而有效促进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切实推动民族文化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音乐理论及曲目传唱方面的教学,还应注重对于学生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等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和培养,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德育工作,引导学生在传唱民族歌曲和体验民族乐器的过程中有效增强民族意识和大局意识,指引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切实强化学生民族体验感荣誉感的同时,深化对于小学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成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念和目标取向,有效提升学生音乐品鉴能力和情怀感悟能力,切实提高综合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董万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
关键词:钢琴艺术 音乐文化 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钢琴这个西方乐器不断融入中国音乐文化,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生了大量经典的专属音乐作品,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创新的钢琴艺术更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化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发展概述
纵观中国音乐发展历史可以发现,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最早的钢琴键盘乐器是随着爆发后外国侵掠者打开中国国门而被带入的。在那之后一度兴起西洋教堂和新式学堂的钢琴教学热潮,钢琴艺术逐渐在宗教、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和运用。但是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家并不是特别追求钢琴艺术的研究,而是仅仅将其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一种方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一批自己创作的钢琴曲,开始探讨钢琴艺术,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定仙的《摇篮曲》等,其艺术风格都包含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并渗透着作者自身独特的个性。在中国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50年代,钢琴创作已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形式,中国音乐家开始追求新的音乐织体的钢琴化,在作曲技巧以及民族化的多声技法上开创出新的形式。如马思聪的《舞曲三首》,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士节令诗》,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二新疆舞曲》,殷承宗等人集体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更是这一时期作曲家和钢琴家对大型体裁但额钢琴协奏曲创作的试探。一直到7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实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首先是钢琴改编曲的产生,这是以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为基础的,代表作有黎英海由《浔阳琵琶》改编成的《夕阳萧鼓》,王建中由同名笙曲改编成的《百鸟朝凤》以及由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等。其次是作曲家在自己的钢琴创作中不断吸收和融入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经验。如汪立三《梦天》中十二音序列手法的运用等。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特点
虽然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创作,我国钢琴艺术仍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首先,多声思维。纵观中国大部分音乐作品,可以发现,和声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钢琴音乐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开创出一种新的和声方法,即以“4+2或5+2”度相叠和“4、5”音程相叠的形式来改变和弦的音程结构。其次,结构特点。由于我国对于钢琴接受的独特形式使得大多数曲式结构是传承了西方的单乐章及多乐章协奏曲的结构特点。为此,我国作曲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结构方式,以更好地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意渗透进了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比如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就开拓性的将原来的七段乐曲转换为四乐章的套曲结构。
三、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深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钢琴艺术发展所起的作用,即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以开创出新的钢琴音乐艺术。而且两者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实现了自身在发扬、进化上的需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艺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内容的诞生,并开创出了中国钢琴作品中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格”,为中国音乐发展不断提供新的音乐审美视角。
(二)对“中西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随着钢琴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创作和演奏方面不断的尝试和磨合,使得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显成熟。经过几代作曲家、钢琴家的不断探索和追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体系。他们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内表现出个性化、独创技法的突出倾向,并在钢琴音乐的结构、音乐表现意蕴、文化内涵等诸方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灵魂的碰撞和结合,促进了两者的共同繁荣,更为音乐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种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创新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使得中国的钢琴艺术日益呈现出民族化、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中极大的融入了不同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使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并充分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扩充自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陈锐.呼和浩特地区钢琴艺术的本土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年.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王浩.倪洪进钢琴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