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7:16:2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酒吧文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豆酸,学名2-丁烯酸,为一重要工业原料。主要应用于合成杀菌剂、树脂、涂料、增塑剂和药物等。丁烯酸分子式为C4H6O2,分子量为86.09。丁烯酸的晶体是单斜针状结晶或棱晶体。丁烯酸属低毒类物质,具有腐蚀性和强烈刺激性[1]。丁烯酸一般用聚乙烯编织袋或桶装,也可以用衬聚乙烯的纸袋包装,以及用玻璃瓶等。丁烯酸可以用卡车、火车运输以及船运等。
丁烯酸有多种用途,可以与许多普通单体通过自由聚合机制形成共聚物。这些共聚物中,最重要的是同醋酸乙烯的共聚物,醋酸乙烯-丁烯酸共聚物用作热溶性胶粘剂,主要用于书籍装订,清漆和壁纸等方面。同时丁烯酸共聚物在造纸生产和纸制品处理中有广泛的用途。例如,纸浆絮凝剂、胶粘剂、上浆树脂和纸的色涂料层等都可以使用丁烯酸共聚物。丁烯酸—醋酸乙烯共聚物能形成水溶性树脂,这种树脂具有广泛用途,主要用于化妆品方面。丁烯酸及其酰氯、酸酐是制备杀菌剂和药品的起始原料,此外丁烯酸和丙酸等的混合物可作为饲料防霉剂。
巴豆醛,学名2-丁烯醛,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成原料,其主要用途包括:与乙烯酮反应生产山梨酸作为食品防腐剂;用于生产3-甲氧基丁醇作为液压传动液的组分;巴豆醛氧化制得巴豆酸[2]。由于存在不饱双键与醛基共轭,因而相当活泼、容易聚合,双键也容易被氧化。因此,反应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催化剂、溶剂。既能很好的选择性氧化醛基,又不至于破坏双键,同时产物提纯时能够较好的分离出来,以利提高其产率。1实验部分1.1巴豆醛的选择性氧化.实验步骤
称取3摩尔(210克)的巴豆醛,0.1713克磷酸,366克苯混合均匀,倒入三口瓶中,反应温度为40℃。搅拌下通入空气,在16小时反应期间,溶液中巴豆醛氧化为巴豆酸的转化率为67,巴豆酸粗产物产率可达30,产物经分离提纯得到纯度高于99的巴豆酸。1.2反应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实验步骤
往反应后的混合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中和磷酸)和几颗沸石,用水浴锅减压蒸馏,把苯和大部分未反应的巴豆醛蒸出来,母液于低温(-10℃)下冷却结晶。等结晶完全后抽滤,即可得到粗产物巴豆酸固体,把这些巴豆酸固体溶于水中,并从中结晶出来抽滤,再重结晶至晶体为无色为止,将无色晶体低温下真空干燥,得到纯度至少为99的巴豆酸。1.3巴豆酸的测定1.3.1熔点法(1)、仪器:RY-1型熔点测定仪(天津分析仪器厂)(2)、步骤方法
将一小截毛细管的一头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使之密封,不能有缝隙。将提纯的少许巴豆酸白色晶体压入毛细管并压实,将毛细管放入测熔点口。打开测定仪电源开关,加热巴豆酸晶体,从观察镜处观察巴豆酸的融化。并同时观测记录其溶解时的温度(巴豆酸熔点为71.4~71.7℃[3])。1.3.2IR光源(1)、仪器:日本岛津IR-440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2)、步骤
将溴化钾固体用玛瑙研钵研成细末(200目),研一小时左右,用油压机压片,以1mm左右厚度且透明为好。同理将巴豆酸与溴化钾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研成细末后用油压机压片,将空白与样品放置在红外光谱仪入光处进行测定。2结果讨论2.1巴豆醛氧化部分的讨论2.1.1催化剂选择部分的讨论
关于巴豆醛的选择性氧化有文献报道过可以采用多种催化剂[3],如以活性MnO2作催化剂时,用量为1(重量比),反应温度为30~40℃,反应后混合物有大量的浅黄色稠状物,说明2-丁烯醛的自身聚合现象甚为严重[3],用降温及大量溶剂溶解稀释但产率甚低,用醋酸铜-醋酸锰作催化剂时,发现当醋酸铜:醋酸钴为85:15(重量比),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7(重量比)时反应产率不是很好,而用钴的西佛碱作催化剂效果虽不错,但其聚合过多、复杂。以铊盐为催化剂的反应,由于铊盐药品比较贵重故较少使用。故以上几种催化剂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使用磷酸作催化剂,它既是匀相催化且效果不错。在控制一定的温度、稳定的压力条件下,巴豆醛不容易聚合,反应完后也容易对反应混合物进行提纯。其工艺简单,催化剂也容易得到,用量不多,活性较好。下面以磷酸作催化剂讨论各反应条件对产率的影响。2.2.2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表Ⅰ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温度(℃)时间(h)物料重(克)反应后重(克)损失(克)酸值总酸值303721016248145.523522.5403721018129257.646625.6503721011397322363866037210104106283.929525.6
由表Ⅰ可见,当温度相差较大的时候,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其损失与温度成正比。其次,在理论上本反应为放热反应,其焓变rHmq=fHmq(巴豆酸)-fHmq(巴豆醛)=-430.5-(-144)=-286.5KJ/mol<0,故理论上应以低温为宜。从表Ⅰ中我们可看到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即在温度为50℃时其酸值虽然很高,但实际上由于其物料损失较多,使其产生一个浓缩现象,即总体积变小,溶质相对体积变大了,故酸值变高。而40℃时酸值虽然最低,但损失不是很大,所以其总酸值最高。同时,在低温时,巴豆醛聚合反应的发生也较少,从实验中我们看到高温时,反应混合液逐渐变黄,最终产生大量的浅黄色稠状物,即发生了聚合反应。而低温时,反应混合液颜色变化不大且不产生粘稠现象。故可以从实际证明低温时反应效果较好。但是,温度太低(低于40℃)又会使反应速度变慢,不利与实验的要求,故我们选择最佳温度为40℃。2.2.3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表Ⅱ催化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组序催化剂用量(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h)物料重(克)反应后酸值10.12254037210310.520.1532403721032230.67403721027840.49355037210283.950.675037210241.5
表Ⅱ展示了催化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在文献报道中催化剂的用量在0.1~0.2(相对于巴豆醛的重量比)之间最好[3],由表Ⅱ中各项对比,在50℃时第二组的催化剂用量比第一组多,但其酸值增加值较小,而第三组比第一组的催化剂用量大得多,其酸值反而下降,故可以知道当物料在210克时采用0.1225克催化剂,即用量在1/1714(相对于巴豆醛的重量比)时已达到相当好的催化效果。同样改变温度在60℃时其效果亦是因催化剂用量的增大而对反应不利,如第四、第五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催化剂用量太多容易使氧化能力太强,副产物增多[3]。即巴豆醛在酸性条件下易缩合为缩醛,甚至聚合生成高分子化合物,从而使巴豆醛转化巴豆酸的转化率下降,反应物变成粘稠性浅黄色物质。此副反应的生成给产物的分离提纯带来不便,使分离效果降低,所以实验表明催化剂用量不能太多,否则会使产率下降。但是,催化剂用量也不能太低,否则会因为活性较差而使反应时间较长。本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用量在1/1700~1/1600时效果较好。2.2.4溶剂种类对反应物产率的影响表Ⅲ溶剂种类对反应物产率的影响溶剂温度(℃)时间(h)催化剂用量(克)转化率()产率()无40230.122528.963.88VAC40230.102530.56.40VAC HAC40220.160210.676.57C6H640260.170369.0830.35
表Ⅲ展示了溶剂种类对反应物产率的影响。文献中,催化剂吸附氧的能力,依反应物,溶剂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3],为了选择合适的溶剂,本文尝试用单一溶剂或混合试剂进行反应,结果如表Ⅲ。从表中可以看出,反应有无溶剂,在磷酸催化下都有反应物的转化,而有溶剂存在下巴豆醛转化巴豆酸的产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文献中指出DMF、DMSO、吡啶等溶剂的效果不好,产率不高[3]。对比表Ⅲ,可观察到溶剂苯的效果最好。虽然其转化率及产率相差较大,主要是因为分离提纯的问题。而在以VAC HAC为溶剂时其转化率虽小而产率较高是因为反应混合物好分离的原因(此分离问题将在后面讨论)。因此,综合 实验现象,催化剂在VAC、VAC HAC溶剂中,氧化性增强,致使双键被氧化生成副产物或聚合为缩醛。而苯作为溶剂时,氧化性相对减弱,从而提高选择性氧化醛基的效果。同时,以无溶剂和有溶剂存在对比,无溶剂时,因为巴豆醛之间接触频繁,易造成缩聚反应,使反应物损失较大,生成液产生粘稠状树脂,影响产率,不利于反应的进行。有溶剂的存在时,巴豆醛溶液被稀释,醛基间的接触减少,从而使缩聚反应现象降低,醛基的选择氧化性增强。故本文实验得出选择苯溶剂效果最好。2.2.5溶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表Ⅳ溶剂用量对反应产率的影响原料用量(克)溶剂苯(克)催化剂用量(克)反应后颜色转化率()产率()3121270.2073黄色37.9914.042182400.2245淡黄色53.2523.262123660.1713黄绿色69.0830.35
选择苯为较佳反应溶剂后,我们进一步考察了溶剂用量对产率的影响,如图表Ⅳ。据实验现象,溶剂用量太少易发生聚合,形成黄色粘稠产物,随着溶剂的增加,反应生成液颜色逐渐变浅,转化率与产率都有提高,可见溶剂达到适当程度时,吸氧能力好,使产率提高,反应物缩聚现象明显减少。由于在时间和其它条件的限制下我们在这反面的研究还不完全能从表Ⅳ中看出其中溶剂与反应物的最佳配比,由表Ⅳ我们仅能看出随着溶剂的加大,反应转化率和产率都在提高,并没有出现降低的情况,所以它还表现不出最佳配比,但理论上考虑当溶剂用量达到一定比例时,再增加溶剂的用量,会使巴豆醛浓度太低,吸氧能力降低使产率降低,时间变长[3],故溶剂用量不宜太多或太少。2.2.6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图1不加溶剂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图2加溶剂后时间对转化率的影响
反应时间太短,反应进行得不完全,产率低且对原料造成浪费;反应时间太长,在实际上不实用,且反应时间长巴豆醛聚合较严重,给后面分离提纯造成不便。所以必须找一个最佳的反应时间。 从图1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没有溶剂的存在下,最佳反应时间是从28~32小时;从图2可以清楚的看到,在有溶剂的存在下最佳反应时间是从15~17小时。2.3巴豆酸的分离提纯部分讨论
那么,为什么在八十年代大谈后现代幽灵,如今又大谈现代性幽灵,其内在学理何在呢?在杰姆逊看来,处于后现代后殖民时期的人们已经无法逃离“晚期资本主义的引力场”。他得为这个破碎的、日益多极、多元化的世界提供一种总体理论分析模式,一个历史把握的基本方法。这样,他就觉得自己倡导的“全球叙事”比自由主义叙事、市场的叙事或其它的政治叙事,更具有当代有效性。
但杰姆逊所谓的现代性叙事的分析模式可以说仍然是后现代性的,只是后现代性这个词太理论化,还不够普及而已。他区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时谈到了现代性是一种不完整的部分的完成,是反映了现代这一历史情景的一整套问题和答案,后现代性则可以说一种农业的工业化和无意识理论领域的殖民化和商业化。
在我看来,杰姆逊开始区分第三世界的前现代农业社会的彻底毁灭和第二世界的不充分现代性丧失了权力话语的状况。这位认同全球话语权力结构的学者,尽管曾经同情过第三世界,但还是终于将立场移到了西方中心主义上,认为只有第一世界即西方世界才可以在无意识领域广泛传播他们的殖民话语意识,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只能无条件地被动接受。我怀疑的是:他所说的“后现代的成就”果真如此吗?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杰姆逊以当今世界舍我其谁的学术大师的嘲讽口气训导沪上学人,并在后现代这个充满差异性的时代中,拒绝其他国家其他文化做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其的基本策略是,不同意区分信息革命、全球化自由市场意义上的现代性和令人厌恶的老现代性,只因为他认为这种区分毫无意义。
他在对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选择自己发展的道路做出的嘲讽,使我真正感到阐释中国或者发现东方不能靠任何“他者”。因为杰姆逊明确提出,仅仅用替换性的现代性方案或现代性不同道路的说法是不可取的,起码有一种标准化、霸权式的英美模式的现代性,还有一些“低贱者”的位置,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塑造一种不同的现代性。他讥讽地说,有拉丁美洲的现代性、印度式的现代性、非洲式的现代性等等,还有希腊正教或东正教式的现代性、儒家现代性,那么现代性的数目就可以和汤因比所列的宗教一样多。因为在他的心中,全球的现代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现代性只有一种——欧美霸权式的现代性。这一说法委实令人惊讶!其实在我看来,每个国家都有选择自己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可能性,中国的现代性与西方中心模式的差异是明显的,它也可能不同于日本、韩国、东南亚,或者中东、印度的现代性。杰姆逊认为这种多种多样的现代性都是毫无道理的,只能臣服于标准化、霸权主义的英美模式的现代性,这里隐含的文化霸权问题绝非可以轻轻放过的。
我再重新翻阅这位奔走于东西方的教授的著作时发现,其实他的观点一直是西方中心的——后现代状况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断裂,过去所拥有的经验(前现代经验和现代经验)在当代业已失效,多国资本的新扩张最后完成了对前资本主义飞地的渗透和殖民化,人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非道德化的、令人压抑的、前所未有的新全球技术空间。文化艺术在错位中不断生产着文化话语。这种说法之所以中国学者视而不见,只是由于杰姆逊对中国文本的解读使本土学者误以为“文化白求恩”来到了中国。如今,我们可以在此清醒地听他的东方主义布道:“我们忽视了现代性的另一个根本意义,这就是全世界范围里的资本主义本身。(案:请注意,全世界范围里)资本主义全球化在资本主义体系的第三或晚期阶段带来的标准化图景给一切文化多样性的虔诚希望打上了一个大问号,因为未来的世界正被一个普遍的市场秩序殖民化。”在讲演结尾的这一垄断语式的说法,表明了杰姆逊的新世纪立场。
1、目前,武术界对“六合”含义的理解通常都是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前身)《九要论》中的说法,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此为六合。”这种阐释和内涵在很多拳种中应用并被视为拳法秘诀。八极拳也不例外,在《罗疃八极拳谱・八极拳精义》中记载:“……六合之理不可忘,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内外三合,气力相连,阴阳相克,全凭丹田为主……”
据马国兴先生解释,拳术的六合理论,源于上天、下地、东、南、西、北四方的“天地六合”说。人体身形一成,便具此上之头顶,下之足底,前胸腹,后背臀,左侧面,右侧面的六合一体之形,凭此之形不经修炼,不能用之于攻防。
2、《淮南子・地形训》中:“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椒真训》中:“夫天地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吁,雨露所濡,道德所抉,此皆生一父母而阅一和也”。“若然者,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这三段话中,“六合”的意思都是指天地上、下、东、南、西、北六个方向,引申为无比广大的空间,也就是整个宇宙。可见“六合”与“八极”竟是同一含义,这一点,在“诗仙”李白的两首诗中得到证明,一首是《秦王扫六合》、一首是《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其中《秦王扫六合》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这里的“六合”,指天地四方,“扫六合”就是扫荡四面八方,引申为统一中国的意思。在《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中有“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这两句是对尧讲的话。皋繇是尧舜时的大臣,主管刑法之事。“彗”是指扫帚。拥彗,就是手拿扫帚扫地。横八极,就是横扫八方极远之处。
为了进一步说明二者的紧密对应关系,我们再看一看《本经训》中的记载:“帝者体太一,王者法阴阳,霸者则四时,君者用六律,秉太一者牢笼天地,弹压山川,含吐阴阳,伸曳四时,纪纲八极,经纬六合,覆露照导,普汜无私,蚍飞蠕动,莫不仰德而生”。“纪纲八极,经纬六合”的意思是管理八极,规划六合。细心的读者一定看明白了,“八极”就是“六合”。古人在书写文章时,如果同一段文字中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就要变换一下,以避免词汇的重复与雷同。如前面“地形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极之内,照之以日月,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很显然,“六合”与“四极”指的是一个意思,都是四面八方之意。而且,在《庄子.大宗师》中,庄子也将“六合”变换成了“六极”。文中这样说: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是真实而又有信验的,但又是无为和无形的;可以心传却不可以口授,可以用心领悟却不可以用眼见;道本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没有天地之前,自远古以来道就存在着;它引出鬼帝,产生天地;它在太极之上却不算高,而在六合之下却也不算深,先于天地存在却不算久,长于上古也不算老。
另外,《庄子・天运》中也有“六极”一词的出现:“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与所乎?巫咸昭曰:‘来!吾语汝。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为上皇。’”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体在运行吗?大地在静止吗?日月在争着回到各自处所吗……?巫咸昭说:“来,我告诉你。大自然本来就存在着六合五行,帝王顺着它就能安治,违背它就生祸乱。顺着九州聚居人的事务,治理成功而道德完备,光辉照临人间,天下人拥戴,这就叫做上皇的治理。”
可见“四极”、“六极”、“八极”完全是一种含义。
3、关于八极先贤将“六合”与“大枪”相结合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正反映出先贤们具有精深高明的文化素养。“六合”是空间,“大枪”是杆子。为什么先贤们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呢?其中有什么内涵和真意呢?笔者通过翻阅《淮南子》一书,终于找到了答案,是不是准确还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评判和进一步的研究。在《淮南子・原道训》中,开篇就讲到: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源流泉孛,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赛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暝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宇宙而章三光;甚倬而歌,甚纤而微。”
为了给大家一个较为明确的解释,还是先将这段话阐释一下:
道,覆盖着天空,包蕴着大地,并扩延到四面八方。它的高度是没有边际的,深度也没有办法去测量;它可以把天地包裹起来,把它的力量施用到任何物体上。它就像涓涓的溪流,从空虚的境界逐步转变到充实;就像汹涌澎湃的波涛,从混浊不清逐渐变得清澈。把其直立放着,天地之间便到处是它;把其横着放开来, 五湖四海又到处有它的身影。运用它是没有穷尽的,也永远不会有衰败的时候。当它舒展开的时候,可以笼盖四方;把它包卷起来还不满一握;捆扎起来,它却又能舒张开;当其暗淡时,却又能突然光芒四射;当其弱小时,却又可以突然强大起来;当其柔软的时候,又可以突然坚硬起来。贯穿天地间,囊括阴阳两极,维持着宇宙的运行,并使太阳、月亮、星辰发出光来。它非常柔顺平和,非常细小。
文中讲的是“道”的特征,而“植之”、“横之”、“舒之”的东西明显是指竿子、棍子一类的器具。“大枪”明摆着是在大竿子上安装一个枪头,作为武器仍然具备竿子的特征。在中国文化中,诗歌、散文、书画、音律、武术、气功、中医等都讲究“天人合一”,也就是同宇宙相统一。同大自然相统一。“植之而赛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是说大枪竖立起来能顶天立地,直冲霄汉;横着舞动能扫遍八方极远的地方,使用起来又有无穷无尽的技巧变化,令敌人心神不定,眼花缭乱。常秉义先生在《周易与汉字》一书中说“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此谓六为阴之变,八为阴之正也……‘六’字表示天元一气冲塞宇宙八极”。对比分析“植之而赛于天地”与“‘六’字表示天元一气冲塞宇宙八极”这两句话,植之的“之”表示六合大枪;“六”字的“六”也可以理解为六合大枪。“塞于天地”与“冲塞宇宙八极”则完全是一个意思。“舒之暝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是说将大枪展开放长击远时,可以笼罩或遮挡住很大一片的敌人。停止战斗,把大枪收回身前时,又能很轻松地在手里握着。“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是说大枪平时可以捆扎包裹起来放在家中,等到上阵使用的时候就破开包裹取出来,在阳光的照射下,它可以反射发出耀眼的光芒,阴森恐怖;高手使用起大枪来能由弱势变成强势,随心所欲地把握劲力的大小与技巧,还能由柔势变为刚势,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运用自如。关于对大枪的这种理解和描述真是无独有偶,大家都知道,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使用的顺手武器是“如意金箍棒”,在他不用这根棍子时,就令其变成一根绣花针放在耳朵里,使用的时候,总是先用手掏出横放在手心,然后说一声“变”,于是立刻变的高可以捅破天穹,达到九天之上,深可以伸到九地之下,同时可以粗至无限。如果将金箍棒横放开来,显然能够达到八方极远之地。“如意金箍棒”的这种变化用“舒之暝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虽然孙悟空使用金箍棒的方法是一个神话,但是在古人的思想和认识当中,“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是修心、养性、炼意、完神的重要法则,正好符合庄子的“心斋”论。也就是说,在“施用”六合大枪的过程中,心意有多大,大枪就有多大,功夫就有多大,威力就有多大,这完全是“心神意念”的功能(内行朋友们,这不正是各门派拳械的内功心法和不传之秘吗?),这也正是吴承恩将孙悟空的棍子称为“如意金箍棒”的原因。正所谓“如意,如意,随心所欲;真技、真技,不传之秘;神气,神气,天人合一”。
因此说,先贤们将本门之拳冠以“八极”二字,又将本门之枪冠以“六合”二字,是经过仔细推敲,深思熟虑的,显示出先贤们的学问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由于两个词意思内涵一样,拳和枪的精义又相同,拳练精了,劲道有了,枪自然不在话下,枪练的时间久了,腰部及四肢的劲力就会大增,拳的威力也就更大了。不管是谁,功夫下到了,都能达到“拳枪合一”、“身枪合一”、“通神达化”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可以把“八极”拳称为“六合”拳,把“六合”枪称为“八极”枪。
以上关于对“六合”及“六合”与“八极”关系的解释,仅是笔者个人的看法。其他一些专家和学者也有着另外的理解和观点。如于冠英先生在《汉魏六朝诗选》一书中收进了一首长诗――《焦仲卿妻》,诗中这样三句:“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于冠英先生注解,“视历复开书”是翻阅历书,选择吉日的意思。《隋书.经藉志》有:“六合婚嫁历”、“阴阳婚嫁书”等目。“六合”,是指月建和日辰相合,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戊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
裴锡荣、郑志鸿和吴忠贤先生认为:
“六合”是把天轴、天心、地轴、地心、日心、天体综合在一起,将天干、地支、日、月、年、节气变化原理合成一幅图画,从中可以知道宇宙变化的原理,它是上古时代的天文图原理,也是中国历法的鼻祖。“六合”是宇宙运动的规律,有六大起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四季变化又以北斗七星为参照物,称作“天心”,而地球的公转与自转古代称之为周天运动,其轨迹称“八卦”。内家拳原理来自于河图洛书,河图洛书概括了宇宙运动的规律,其中数理、象理概括为一气阴阳转换、二仪交感中和、三才同心协力、四象方圆相间、五行生克平衡、六合内外统一、七星左右连动、八卦交替反复、九宫周天轮回,天地动静合一,武术应用其理,把人体当作小宇宙修炼。通过内修、外修结合,达到精满气足神旺,内强意志,外强体魄的效果。
霍文学老师在《霍氏八极拳谱》一书中说:“六合枪是我们八极门技艺中最重要的器械。相传六合枪是杨、高、沙、马、罗、刘六家之枪,择各家之长而成,也有的说‘六合’枪每合有六路,共三十六路其说法芸芸。我们所练的枪是‘神枪’李书文所传,是集各朝代名人志士心得,集枪法之精华而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手法、技法而实别于它枪也。主要是利用独特的枪圈以眼、心、手、腰、枪、步相合而名为六合枪也。六合即眼与心合、心与手合、手与步合、步与枪合、枪与腰合。”仔细考虑,霍老师的几种观点也都有着一定的道理,实际上,他的“以眼、心、手、腰、枪、步相合”的说法就是“内外三合”成六合的意思。
王喜亮先生在《兵器谱》中说:“六合大枪一般是马战所用,近代也有用于步战的,枪法简捷,没有舞花动作,但练大枪的人力量要大且勇猛,攻击强悍,招数多讲究实用,以上肢动作为主,步法稳重。‘六合’即一合为罗家枪,乌龙摆尾法;二合为岳家枪,四封四闭法;三合为呼家枪,孤雁出群法;四合为李家枪,太公振橹押霸法;五合为高家枪,太公钓鱼法;六合为杨家枪,太公压邪法。”看来,王喜亮先生的观点和霍文学老师的观点较为一致,其中不无道理。
马明达先生对“六合”及其与八极拳的关系有过精辟的论述,可以说是“一语惊人,掷地有声”。他的观点很值得后学借鉴和研究。马先生在《八极拳与六合大枪》一文中说:
“八极拳有一个及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它与六合大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八极六合珠联璧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一定程度上说,八极拳的大名是靠大枪扎出来的,不是靠顶肘顶出来的。旧时,八极拳家与人较艺,通常是用大枪。于是乎论八极者,必论六合大枪。”
“实际上,稍许用心便可发现,‘六合’与‘八极’这两个来源甚古的名词,同时出现在一个拳派里,有着显而易见的骈联关系。也就是说,取‘八极’为拳派名称的人,事先考虑到了与‘六合’的对应,因为作为武术术语的‘六合’出现得比八极要早(各种先秦子书中都有),而且影响相当深广。这样,以一种理念方式确定八极与六合是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的关系,这样做是很高明的,它使得原本的技术用词上升到了理性的文化的层位上。八极拳的命名是如此,以后出现的太极、形意、八卦、通备概莫如此。这是中国武术发展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需要指出,枪法的所谓‘六合’原本是指六个合战之法,也就是六个带有程式性质的技术训练组合,以之与‘八极’相对仗,有语义双关之意,可以说用之甚妙。”
马先生说“‘六合’原本是指六个合战之法,也就是六个带有程式性质的技术训练组合。”由先生的这一观点,笔者不由又联想起了八极门的“六开”,据《罗疃八极拳谱》记载:“六大开是八极拳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也。为一切进手之招,凡与敌交手均离不开此术。”既然“六合”是六个合战之法,六个带有程式性质的技“术”训练组合。那么对照《拳谱》,“六开”则又是八极拳绝技,意为先开门后进招。“凡与敌交手均离不开此‘术’。”二者相比较,一“合”一“开”、“六合”对应“六开”。因此可以将“六开”解释为六个开战之法,就是六个带有程式性质的打开门户的技术训练组合。可见八极拳中有六个“开法”,六合枪中有六个“合法”,二者的确是相辅相成、珠联璧合、缺一不可的关系。了解了这一点,我们不能不佩服感叹八极先贤门的聪明智慧和良苦用心,更彰显出八极门功夫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
对于“六合”、“八极”、“天人合一”、武术四者的关系,笔者这样理解: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悬浮运行于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可以说人也悬浮运行于浩瀚无垠的宇宙之中,即人立于上、下、前、后、左、右之六面立体“大盒子”(即六合立体空间――八极宇宙)中,当练功者“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时,感觉就是“天人合一”。在武学的理念中,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当我们觉得自身与天地合一时,依靠意念“采气”,将天地日月之精华――“气”(即能量),通过自己身体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向部位的大穴源源不断地进入体内,又慢慢集中汇聚于丹田,越聚越多,越聚越紧,越聚越小,当“气”再也无法压缩,成为一个能量团时,就停止采气。当面对敌人需要释放能量时,就再依靠意念点燃能量团的导火索,进而爆发出巨大无比、达于“八极”的能量,瞬间摧毁眼前的一切敌人。也就是说,“六合”为聚合收缩、由大到小、聚集能量之意;“八极”为散开扩放、由小到大、爆发能量之意。在此奉给大家一句顺口溜,以此进一步诠释八极神技:
“六合之气聚丹田,由少至多似炸弹。
关键词:巴斯奈特 文化翻译观 奈达 读者反应论 源语 译语
一、引言
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N ida) 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20世纪60年代, 奈达提出了一套以读者反应为依据的翻译理论, 即“读者反应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世界范围内科学研究领域“人类中心范式”的确立和翻译理论研究中文化学派的兴起, 翻译的“文化价值观”便逐渐成为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不再把翻译看作是静止的, 纯语言的行为, 而把它看作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过程。苏珊·巴斯奈特是英国沃瑞克大学比较文学理论和翻译研究生院的教授、翻译家、诗人和文学家(廖七一,2001:186-7), 作为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
二、两者的翻译思想概述
1.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巴斯奈特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以及翻译对于文化的意义。以她为代表的文化学派对当代社会需求和翻译的总体状况进行了自觉的反思,提出文化翻译观,在翻译界引起强烈反响,使翻译研究柳暗花明, 前景豁然开朗。他们认为文本不是语言中静止不变的标本, 而是译者理解作者意图, 并将这些意图创造性地再现于另一文化的语言表现, 因而翻译绝不仅仅是复制和模仿, 而是文化协调和操控。
巴斯奈特认为文化是决定信息核心的关键因素, 她的“文化翻译观”主要内容包括: 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 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 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 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 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 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 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 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 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曾文雄,2006:21)。
2.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者言语接受者, 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 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 同时必须把这种反应和原文可能产生的反应进行对比, 看两种反应是否基本一致。奈达强调译文读者作出的反应须与原文读者阅读原文时所产生的反应基本相同; 如果达不到这个要求, 译者就应该对译文的种种表达方式进行修改, 务必达到两种反应基本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好比进行市场调查, 测验公众对市场产品的反应。对某种产品, 不管理论上认为它多么好, 也不管它陈列时显得多么美观,如果公众反应不好, 那就不会被接受。”,除非生产厂家要的就是这种反应(谭载喜,2000:141)。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读者反应论”存在的合理性。
三、两者的相似性
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和奈达“读者反应论”指导思想大相径庭, 但也不乏相似之处。毋庸质疑, 两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分别在其相应时期的翻译活动中显示出进步性。无论是“文化翻译观”还是“读者反应论”, 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不同语言间的顺利交流, 减少信息交换中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两者都遵循“忠实”的原则, 认为任何对异文化的曲解都是违背原意的。“文化翻译观”和“读者反应论”不同程度地奉行“功能对等”: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以“功能对等”为前提(80 年代中期, 奈达以“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 ,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主张最大限度地实现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功能等值。最后, 无论是以语言学为导向的“读者反应论”, 还是以文学为导向的“文化翻译观”, 对翻译而言, 都是对同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方法。语言学方法从微观的角度研究翻译, 而文学方法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马会娟, 2003: 71)。
四、两者的差异
1.对读者的期待。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要求译文读者对文化差别要努力适应、理解和吸收, 通过对译文的阅读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和文化特点以丰富本国语言和文化;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则努力迎合读者的要求, 适应读者的接受程度, 它不指望读者对原文的文化背景有深入了解, 而倾向利用读者本土文化知识来理解译文。
2.翻译目的。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意在文化交流, 文化第一位, 信息第二位;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旨在跨文化交际, 信息第一位, 文化第二位。“文化翻译观”要求在传递信息过程中移植文化, 尽量保留差异;“读者反应论”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倾向于消除文化差异。例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句, 根据“读者反应论”, 倘若译入语国家的夏天并不柔和可爱, 夏天就不应译出。
3.翻译策略。根据文化翻译观, 文化因子不可翻译, 只能移植或传递, 这就要求采用“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的策略。一些具有极强民族性的独特语言结构形式在其他语言中一般找不到相应的表达方式, 它们所表达的含义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 这时就应采取异化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汉语小说时没有必要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通通都改成现代西方人的行为模式, 把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全改成西方人的认知, 因为上帝与如来佛还是不一样的(金惠康, 2002: 309)。中国译界大师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就采用了异化的原则, 他们的译本可以让外国读者领略更多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习俗。“读者反应论”在翻译技巧上侧重归化。归化强调译文的“地道”, 尽量使用译文读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入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奈达主张译文的行文应该很自然, 读者无须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就能看懂, 这就要求在翻译中尽量少地搬用生硬的外来语, 而尽可能多地使用译文语言的表达法。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采用了归化策略,他的文本让读者感到故事好像是发生在英语国家一样。霍克斯将《红楼梦》译成The Dream of Gold en Days,这样一来, 对汉语中红色的文化含义也只好按西方文化对颜色的认知来重新定位。霍克斯的译文大大削减甚至改变了译文中中国文化的内涵, 也改变了中国人的行为模式。
4.内容与形式的侧重。“文化翻译观”以文化交流为中心, 倾向保留源语的原汁原味, 因而对内容和形式同样看重。巴斯奈特认为文学翻译失去了形式也就失去了精髓。诗的翻译, 不是复制原文, 而是创作相似的文本, 是种子移植;没有诗的形式的保留, 功能对等根本无法实现(Bassnett & Lefevere, 2001: 4)。“读者反应论”以译文读者为中心, 倾向信息交流,因而更强调文本的内容, 原文中的诸多形式因素,如语言表达方式及某些行为模式等都被转换成了译文读者所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的诸形式。奈达认为, 为了保留内容在何种程度上对源语进行形式上的调整取决于源语和译语间语言和文化差异的大小。
五、总结
奈达“读者反应论”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准, 有其科学性和进步性,因为翻译如果不考虑读者因素,不估计或测验读者的反应,译文就不可能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 它的局限性也就凸显出来: 一方面, 以“读者反应”来判断译文成功与否, 对两千年来西方翻译家们相持不下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但这种理论的种种缺陷使其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翻译等值理论, 反而使人们对翻译等值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 正如韦努蒂提出, 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从某种意义上显示了其文化霸权主义倾向(马会娟, 2003: 67)。奈达是在其从事《圣经》翻译的实践中提出“读者反应论”的,他的“读者”是英语国家的读者,他的译文要以这些读者看懂为前提, 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的地位不可动摇。这种翻译理论使西方文化过度影响东方文化, 从而出现了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之分。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它更符合时展的潮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网络将世界连成一体, 现代人以更为开放的心态, 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构成心理。文化翻译作为传播外来知识的重要渠道,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张以“异化”策略为主的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继承了奈达“读者反应论”的合理部分, 摒弃了不合理部分, 在现代翻译理论中展现了无穷魅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提高文化信息的信息度, 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另一方面, 它反对殖民主义的翻译观和英美民族中心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观,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发展。
综上所述,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比奈达的“读者反应论”更符合翻译标准, 顺应时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 因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国外翻译研究丛书之一.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金堤. 等效翻译探索.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7.
[4]金惠康. 跨文化交际翻译.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5]马会娟. 奈达翻译理论研究.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关键词:色彩 视觉感受 心理尺度 酒吧环境
前言
色彩作为酒吧空间氛围营造的主要媒介与形式之一,对其属性与审美法则的研究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通过对色彩心理学中色彩的感情、色彩的联想、以及色彩的性格对人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参考了色彩在情感语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酒吧文化,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类归纳总结,为色彩在酒吧空间的设计找到理论支持,并为将来在酒吧空间设计中更好的发挥色彩的作用提供有益的帮助。论文主要采用比较分类法、文献综述法,并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结合相关图片和表格,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提供出适合用户自身需要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可以广泛借鉴的色彩搭配方案。
1 酒吧的格调与氛围营造
酒吧为浮躁、烦闷的现代生活开启了一扇窗户,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暂时“放松与自由”的归属空间。酒吧不只是可以喝酒和跳舞的功能性空间,更是“风格”空间、“氛围”空间。酒吧设计具有各种不同的格调:
1.1回归自然的格调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被自己制造的产品包围,生活在一种人造的环境中:玻璃与水泥混凝土组合的标准住宅,车水马龙的交通,用现代电子仪器控制的工厂和办公室,紧张单调的工作节奏,这一切都使人容易产生疲劳,心理产生不平衡感,这使人们缺乏最需要的东西:情感。而回归自然风格的酒吧,就是赋予人们以人情味。
1.2传统欧式的格调
传统欧式酒吧中,古典的造型元素的使用使人们透视出敬畏的情绪,以及给人以豪华、绅士的身份。在此类酒吧的设计中使用古典欧洲传统纹样进行装饰并且利用木材的厚重感形成沉稳的色彩格调,使用凝重精致的室内装饰,贵重的摆设来营造庄重、优雅、宁静的酒吧空间氛围。
1.3突出现代感的格调
酒吧就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会随着人们观念文化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改变,富有现代感的酒吧是酒吧空间中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在材料使用上,现代感的酒吧大胆使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新材料,利用色彩、形态、肌理、材料进行对比,以高洁的设计元素来处理空间形态造型,在家具的选用上以前卫、现代、流行的家具为主,追求现代装饰工艺技术手段的结合,营造“酷”的形象。
2 色彩在酒吧空间中的氛围营造
2.1色彩中冷、暖色调在酒吧空间中的氛围营造
人在不同时间的感情、情绪都各不相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也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为了符合不同人的情绪需求,酒吧设计就要营造不同的氛围,而色彩的冷暖色调对酒吧空间的氛围营造具有极大的影响。
人们泡酒吧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是为了能够发泄内心的痛苦,酒吧在设计方面就必须营造活跃热情的气氛,而色彩中暖色就可以很好的营造出酒吧中的这种氛围。而有的人泡酒吧的目的就是寻找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宁静空间。酒吧就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去营造那样一种氛围。色彩中的冷色调就可以很好的营造出清雅、纯洁、宁静的氛围。
2.2 色彩在灯光作用下对酒吧空间中的氛围营造
酒吧的灯光可以为酒吧营造不同的动感,而灯光下不同气氛与效果的营造,都会受到不同的色彩影响。灯光在色彩的影响下才可以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氛围,而色彩在灯光的作用下才能更好的发挥色彩的魅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色彩与灯光充分的结合才能产生令人神往的氛围,营造出我们想要的各种气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灯光与色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完美结合。宫灯、射灯、满天星等气氛灯现在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商业和娱乐性场所,酒吧通过这些缤纷多彩的灯来营造五颜六色的酒吧氛围。正确的进行酒吧空间灯光色彩设计可以成为其室内装饰气氛的催化剂,营造出泡吧者所期望的情调和氛围,取得最动人的效果。
2.3 色彩中的主题色与辅助色对酒吧空间的氛围营造
各种不同风格的酒吧会有各种不同的氛围,而每个不同风格、格调的酒吧都会有各种不同的主题,如足球酒吧、篮球酒吧、音乐酒吧等。要确定酒吧的主题就必须要考虑到色彩,色彩中的主题色与辅助色往往能够决定一个酒吧风格的主题,能够影响酒吧的氛围。
利用主题色与辅助色的合理搭配来制造不同的气氛也是酒吧设计的重要元素。
3 酒吧空间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
酒吧空间色彩运用与氛围的营造首先要符合空间构图需求,其次形式与色彩要服从功能,在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的基础上考虑色彩对人视觉舒适度造成的影响,利用室内色彩改善空间效果,力图营造健康、舒适的酒吧灯光色彩环境。同时酒吧空间色彩的设计应用也要充分考虑酒吧建筑的周边环境与消费者对色彩的审美习惯,因此在设计中要注意民族、地区和气候条件等。最后在具体酒吧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光对色的影响,来营造合适的空间氛围。
结 语
酒吧的表情一如它的内涵,在静谧与喧嚣、粗犷与细腻、摇滚与古典等个性间寻求着平衡。通过了解色彩的概念及意义和酒吧的来源及定义,并根据酒吧的不同风格,结合酒吧空间色彩运用的基本原则,来营造出适合特定格调的酒吧氛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型材料的不断出新,今后色彩还会在与新型材料的搭配方面为酒吧空间营造出更为痴迷和新颖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Bethan Ryder:《酒吧与俱乐部设计》,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 英〕吉尔-恩特威斯尔:《艺术照明与空间环境酒吧与餐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美〕罗克波特出版公司编,《室内色彩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美〕保罗-芝兰斯基、玛丽-帕特-费希尔著,《色彩概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作者简介:
关键词:酒吧;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酒吧作为一种新型事物,还没有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因为它一直是时尚前沿的象征,它的消费群体是受到条件所限制的,也是特殊的。所以,“有音乐,有酒,还有繁杂的人”,一般人对酒吧的认识似乎只是如此。但是,作为西方的酒文化的标准模式,酒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酒吧作为一种时尚,代表一种消费理念,它所营造的气氛不论是热闹还是沉寂,不论是风格还是主题,都是根据不同的消费群体的需要来定位的。因此,对于酒吧文化及其设计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 本篇论文就本着这个目的,从酒吧的历史入手,首先了解酒吧的起源与文化的诞生,以及酒吧的发展,通过这些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的掌握酒吧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从而为后面的研究打好基础。其次,通过对酒吧文化的研究及论述,了解到酒吧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文化更为突出。接着又主要对主体酒吧的风格、样式和设计做出研究。最后,从两个方面做出总结,一是酒吧文化的发展趋势,另一个就是酒吧设计的发展趋势。
最初,在美国西部,牛仔和强盗们很喜欢聚在小酒馆里喝酒。由于他们都是骑马而来,所以酒馆老板就在馆子门前设了一根横木,用来拴马。后来,汽车取代了马车,骑马的人逐渐减少,这些横木也多被拆除。有一位酒馆老板不愿意扔掉这根已成为酒馆象征的横木,便把它拆下来放在柜台下面,没想到却成了顾客们垫脚的好地方,受到了顾客的喜爱了。其他酒馆听说此事后,也纷纷效仿,因此柜台下放横木的做法便普及起来。由于横木在英语里念"bar”,所以译成“酒吧。
酒吧进入我国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更是得到了淋漓的显现:北京的酒吧粗犷开阔,上海的酒吧细腻伤感,广州的酒吧热闹繁杂, 深圳的酒吧最不乏激情。总的来说。都市的夜空已离不开酒吧,都市人更离不开酒吧,人们需要在繁忙遗忘,沉醉。酒吧的确是以一种很“文化”、很反叛的姿态出现的,是我们这个城市对深夜不归的一种默许,它悄悄地却是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中国大都市的一个个角落,成为青年人的天下,亚文化的发生地。随着都市文化的迅猛发展,曾经占尽风光的电影院在酒吧、迪厅、电子游戏室的崛起中显得有些被冷落的感觉。以新新人类自居的酷男辣妹,对于“泡吧”更是情有独钟,因为酒吧里欣赏歌舞、听音乐、扎堆聊天、喝酒品茶甚至蹦迪,无所不包,随你玩到尽兴,又显出时尚派头,自然成了流行的消闲娱乐方式。酒吧文化在中国不过十几年的历史,但是它发展迅速,可以称得上是适时而生。多年前在茶馆酒吧的酒水品牌和酒楼听传统戏曲是当时大众最为重要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对音乐取向的变换和选择也是必然。由于八十年代外资与合资的酒店在大陆大规模的发展,相当一部分富有开拓精神的人们对酒店内的酒吧发生了兴趣;追求发展和变化的心态促使一部分原来开餐厅和酒馆的人们做起了酒吧生意。
表现形式
1、主酒吧
主酒吧大多装饰美观、典雅、别致,具有浓厚的欧洲或美洲风格。视听设备比较完善,并备有足够的靠柜吧凳,酒水、载杯及调酒器具等种类齐全,摆设得体,特点突出。来此消费的客人大多是来享受音乐、美酒以及无拘无束的人际交流所带来的乐趣,因此,对调酒师的业务技术和文化素质要求较高。
2、慢摇酒吧
与上者略有不同在穿插演出项目之位,大多以DJ慢摇舞曲来作为主流,此种酒吧属于时尚店,生命力不长,属于时代流行产物,但在开设的一段时间里根据酒吧装修的豪华程度可短时间赚钱。
3、服务酒吧
服务酒吧是一种设置在餐厅中的酒吧,服务对象也以用餐客人为主。中餐厅服务酒吧较为简单,酒水种类也以国产为多。西餐厅服务酒吧较为复杂,除要具备种类齐全的洋酒之外,调酒师还要具有全面的餐酒保管和服务知识。
4、多功能酒吧
多功能酒吧大多设置于综合娱乐场所,它不仅能为午、晚餐的用餐客人提供用餐酒水服务,还能为赏乐、蹦的、练歌、健身等不同需要求的客人提供种类齐备、风格迥异的酒水及其服务。这一类酒吧综合了主酒吧、酒廊、服务酒吧的基本特点和服务职能。有良好的英语基础,技术水平高超,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娱乐方面的有关知识,是考核调酒师能否胜任的三项基本条件。
5、休闲型酒吧
此类酒吧我们通常称之为茶座,是客人松弛精神。怡情养性的场所,主要为满足寻求放松、谈话、约会的客人,所以作为很舒适,灯光柔和,音响音量较小,环境温馨优雅,除其他饮品为供应的饮料以软饮为主,咖啡是其所售中的一个大项。
6、主题酒吧
近日,苏州市场上的巧克力又翻出新花样,在苏州一家商店里,巧克力被制成麻将的形状。这种用巧克力制成的“麻将”,从牌身到牌上的字均由巧克力做成,成为许多年轻消费者青睐的礼品。一副眼镜10万元
近日,3副罕见的明清玳瑁眼镜亮相重庆解放碑一家眼镜店。3副眼镜全部用青黑纹路的玳瑁镶框,镜片为茶色天然水晶打磨而成,镜架是由纯银打制的。据行家估算,这3副眼镜的总价值约30万元,曾是向皇室进贡的贡品。
“京剧写真”走红上海
一种名叫“京剧写真”的摄影服务2007年初开始在上海流行,许多前卫的土海人纷纷到上海京剧院的戏棚里,在艺术家们的指导下被定格成一帧梨园影像。他们淡妆浓抹、勾脸描眉,再配上古装行头,站在镁光灯下“摇身一变”就成了杨贵妃、穆桂英、赵子龙、许仙……花一两千元拍一套“京剧写真”,成了上海人最另类的新年“节目”之一。
成绩好可免费领鸡蛋
南京卖卤蛋的老师傅戴志友,卖卤蛋时有几个很奇怪的习惯;第一,每个人最多只能买他20个卤蛋;第二,按固定线路流动卖卤蛋,但到长江路小学,一定会停上一段时间;第三,遇到成绩好的学生,就送卤蛋给他吃,不过,要凭考试试卷排队领取。每天出车,戴师傅一车近2013个卤蛋全都能卖光。
咨询公司推出子女早恋调查
抓住父母望子成龙、怕孩子“学坏”的心理,江苏扬州一家咨询公司推出专业“调查取证”在校学生的新业务,调查范围包括学生是否结交“不良”朋友,是否“早恋”等等,该公司宣称,“家长想知道什么就调查什么”。这种“子女调查”每次需要一周时间,收费7000元。
酒吧为促销上演“持枪绑架”
南京长江路1912街区一家音乐酒吧为促销某洋酒上演“持枪绑架”。夜晚10点30分左右,三个演员模仿电影中詹姆士・邦德和“邦女郎”的造型,扮成黑衣侠手持短枪站在酒吧门口,此举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围观者的质疑。
网上卖姓氏
河北省邯郸市某学校老师武女士,办起了一家专卖“姓氏”的网站。网站主页被划分成1万个小格子,每个格子都可当成二级网站的主页使用,售价100元人民币,且数量不限。武女士规定,购买者创办的二级网站,必须以姓氏文化为主题,而且一个姓氏仅卖给一个人。网站开办不到一个月,武女士已经卖出了30多个姓氏。
鞋店篡改语录搞促销
江苏常州一家鞋店篡改语录来吸引眼球,店里的鞋柜上立着3小块广告促销牌,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些“语录”,如“教导俺们,要时刻准备打架”等。对此,常州市工商部门表示,这种做法是否违法目前还难以界定,但“肯定是不合适的”。
矮人穿传统服饰卖烧饼
在重庆市南岸区上新街有一家奇特的烧饼店,店老板是两位身高不足一米的小矮人。为了吸引顾客,他们经常身穿同样的传统服饰上街吆喝,其中一人捧着放满了烧饼的竹篮,这一举动引来了不少市民驻足观看,也带动了店里烧饼的销量。
伙计后脑剃出笑脸迎客
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一家餐馆为了招徕客人,经伙计同意,在他们后脑勺上剃出“笑脸儿”。不少食客都觉得新颖有趣,餐馆的生意也变得格外红火。
网上出现年终总结服务
现在不少单位要求写年度工作总结,而网上一些论文的“”们也推出了新业务――年终总结。这些网站称客户只需提供对稿件的要求和一年来相关的工作记录,两天内就能交“货”,价格为每千字300元。
德国啤酒能享誉全球,成为啤酒中的贵族,这还要归功于一位大人物,他就是四百多年前巴伐利亚公国的威廉四世大公,在那个粮食供应还不充足的年代,豪饮啤酒成了一种罪过,因为当时啤酒的原料与面包冲突,为了保证小麦与黑麦的供应量,制造老百姓消费得起的平价面包,大公禁令禁止使用这两种谷物来酿造啤酒,而只能用水,大麦与啤酒花。这本来为了保证市民温饱的法令最后间接促成了最纯净的德国啤酒诞生。
当然,时至今日,温饱已经不是德国人需要担忧的问题了,纯啤酒令悄悄地被另一项法律所替代,新的法律允许啤酒添加酵母,小麦芽和蔗糖,所以其实德国啤酒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纯粹了,当然新的法律又造就了新的工艺和口味,品性严谨的德国人依旧秉持着纯啤酒令的精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桶啤酒。
既然来到德国学习,就必须把啤酒这一课好好攻克下来,除了在大时大节约上三五知己到酒吧畅饮之外,还应该学习一下德国啤酒的分类与历史,回来才有谈资跟小伙伴们炫耀,哥在德国可是吸收了不少天地精华啊。
以下就来看看德国啤酒的大致分类吧。
麦啤(Wheat Beer)
使用大量去掉麦芽的小麦酿造的啤酒才能称作德国麦啤,最常见的两个种类是依据比利时工艺制作的Witbier和德国工艺制作的Weissbier。Witbier会将特别的香料,如芫荽、橙子皮等添加到啤酒中,目前市场中的福佳白啤酒与奥斯丁啤酒就是应用这种传统工艺的。Weissbier是纯啤酒令下的特殊产物,德国Weissbier虽被归类为White Beer,但它颜色并不浅,而只因为Wheat与White有相同的词根。德国麦啤在西部和北部被称为Weizen,在巴伐利亚州则被唤Wei?bier,Hefeweizen是未经过滤的啤酒的名字(Hefe这个前缀在德文中有酵母的意思),而经过过滤的Hefeweizen就成了Kristallweizen(Kristall在德文中的意思是水晶)。
淡啤酒(Pale Beer)
淡啤酒是一种使用浅色麦芽经过暖发酵加工的啤酒,首次出现是在1703年,因为用焦炭烘焙而成的小麦酿造,所以颜色特别浅,苦味却要比一般啤酒重。淡啤酒根据发酵方式可分为爱尔(Pale Ale)啤酒和拉格啤酒(Pale Lager)。拉格啤酒的名字是来源于德国的,意思是窖藏啤酒,它采用桶底发酵的酵母菌发酵而成,发酵后需要低温保存数月方可以饮用。
黑啤酒(Dark Beer)
并不是所有黑啤尝起来都像它看起来一般醇厚,苦,或酒精度重,黑啤酒之所以黑,是因为加入了烘烤过的谷物或麦芽,而其量可以是很少的,所以不同的黑啤酒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味。黑啤在德国被称作Schwarzbier ,此酒采用底层发酵法,能散发出有浓烈的巧克力香气。黑啤酒拥有丰富的营养成分的同时,也含有很高的热量,因此已经整天被国外高脂重口食物困扰的同学们,不宜再经常饮用。
谈完啤酒,我们再顺道了解一下啤酒节吧。德国最大的啤酒节举行在9月底的巴伐利亚中心慕尼黑,为期16-18日。自从1810年,为庆祝巴伐利亚王储路德维希与路易斯公主结婚而向平民免费派发饭菜与饮料后,这个日子被人们记住,它逐步发展成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并慢慢演变为后来的啤酒节。到了现在,参与啤酒节的不仅只有慕尼黑的居民了,而是来自世界各地向往啤酒文化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