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1 17:16: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经媒体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全媒体 新闻评论 人才 培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学术论文中出现“媒介融合”这个词语至今,[1]“媒介融合”已经提了十几年。从传统媒体触网,到传统媒体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微信;从单一形态的媒体到全媒体集团;从建构全媒体新闻中心,到培养全媒体记者;传媒界进行了媒介融合的各种改革与尝试。“全媒体”的概念在媒介融合进程中被提出并付诸实践,为媒介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实现的有效途径。但是如何融合、怎样融合依然是传媒界和学者们探索的焦点。
“全媒体化,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报道便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2]强调新闻报道在多个平台上以多种形态的进行传播。有研究认为这是最早对于“全媒体”的界定[3]。可见,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之后的结果,是目前各传统媒体变革的方向。
全媒体概念的提出,本质上是传媒界面对网络与新媒体兴起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也给新闻评论教学带来了挑战。
一、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的变化
全媒体化或说打造全媒体的探索几年以前就开始了,以推出数字化报纸为开端,逐渐向多平台、多落点、多形态发展。2012年3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杨兴锋在接受《中国记者》杂志社访谈时郑重宣称:“全媒体是南方报业转型的具体形式和载体。”并详细阐述了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经过两年多的思考、探索之后,进行全媒体转型的具体做法和思路。[4]在传统媒体进行媒介融合、媒介变革的同时,所有与媒介相关的一切,无不被卷入,被改变,新闻评论领域也不例外。
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发生了如下变化:
1.新闻评论的边界泛化。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评论有清晰的形态边界:文字形态的新闻评论出现在报刊上,结构完整,事理分明;声音或视频形态的新闻评论出现在广播电视中,或是一段微型新闻评论文章的播音,或是一期评论节目的录音/直播。
而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的边界变得模糊了,跟帖评论、微博评论、微信评论,这些只言片语的意见表达,还是新闻评论吗?按照新闻评论的定义:所谓新闻评论是传者借用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新闻事实、问题、现象直接表达自己意愿的一种有理性、有思想、有知识的论说形式。[5]而很多新兴评论形态如微博微信评论、跟帖评论中,的确包含了意见、评价和态度的表达,有些见解还很精辟,所议论的事物也确实是热门新闻事件,或者与现在有关,从新闻评论的定义来说,仍属于新闻评论,新闻评论的概念已经泛化。
2.评论传播渠道多样化。
传统新闻评论是在单个平台,以单一形态、单一传播方式进行的。纸质媒体上的新闻评论以文字形态存在,以纸张为载体;广播新闻评论以音频形态存在,以广播为传播媒介;电视新闻评论以视频形态存在,以电视为传播媒介;基本上互不干扰,各自为政。
但在全媒体语境下,这种单一的传播、隔膜的状态被打破。如《人民日报》,既有报纸的评论版,也有人民网观点频道,还有微博@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及微信公众号侠客岛等等。新闻评论显然不再以单一形态进行单一平台传播。在纸质版、彩信手机版、广播版、微博版等平台上传播同一新闻评论,显然不可能全部用文字评论形式或全部用音视频评论形式,而需要做成不同的、适合各传播平台的相应形式。微博微信版的新闻评论会力求简洁、形态丰富,纸质版的新闻评论会更注重文字表达和有理有据,广播节目会更注重生动活泼吸引听众……当各个传播平台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传播优势,同时发出对某一新闻事件的评价性信息时,就能更好引起受众注意并形成舆论了。
3.评论比重进一步增加。
在全媒体语境下,传播渠道更多,获取新闻信息更加便捷,然而也更容易迷失在海量的新闻信息海洋中,人们更需要意见性信息来帮助自己看清事实、对事物作出判断,新闻评论的比重也因此迅速增加。如报纸评论版兴起,“从2002年起,报纸言论版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并从党报、机关报向都市类报纸扩展,全国上百家都市报先后开设了言论版。”[6]
不仅传统新闻评论体裁在传播内容中的比重增加,全媒体建设还促进了新的新闻评论样式产生。如“微评论”已经成为新闻评论中非常受欢迎的新成分,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电脑还是手机,都充分引入“微评论”。《新京报》开设“微博大义”专栏;南方电视台的《马后炮》中有个环节“你来我网”,就是引用各种网友的议论。
目前,各个传统媒体开设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力争在新媒体平台发挥舆论影响力,必然需要增加新闻评论的比重。如@人民日报专门开设“你好,明天”等评论小版块,为提升微博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全媒体语境对新闻评论教学提出的挑战
全媒体的发展给新闻评论带来的影响,也相应对新闻评论教学提出了挑战。
1.对传统新闻评论教材的挑战。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的新闻评论教材大概有二十多种,但是可以这样说,没有一本教材是专门针对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评论教学而编写的。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毕竟全媒体本身正在发展中,从实践层面沉淀到理论层面形成教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教学上不能等待,即便缺乏教材指导,新闻评论教师也需要自己去收集掌握相关知识和材料,将最新的业界动态加入到教学中。
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挑战。
全媒体建设对新闻评论教学中的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写作能力到全面动手能力的培养。传统新闻评论中,写作教学是大头,主要训练各种评论文体的写作。这个惯性思维也体现在教材上,很多教材建立在新闻评论写作的基础上,围绕构思、表达等“如何写”的主题来展开,对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一笔带过,更不提如何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特性去制作新闻评论节目。
在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教学需要转变重心,从单纯培养评论写作能力,转变到写评论、说评论、制作评论节目、策划评论专题等全面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此方可培养出能适应全媒体多平台、多形态传播的人才。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做起来很难,就以评论视频制作来说,需要培养策划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出镜能力、摄录节目能力、编辑制作能力等。
3.对教学思路的挑战。
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评论教学,也面临打破单一、独立、分头讲授的教学思路的挑战,应该转变到多种评论样式融合运用的教学思路。
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将是多种信息多种形态同时进行有机融合、有效搭配的传播,新闻评论将作为重要的影响舆论的因素穿插其中、无处不在。因此,不仅需要上述全面动手能力的培养,更需要能综合运用、有效搭配各评论样式,以达到整体良好传播效果的能力。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境,灵活运用。
三、全媒体语境下新闻评论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1.专业交叉与教学内容扩展。
在传统新闻评论教学中,新闻学专业侧重报刊新闻评论教学,广电专业侧重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教学,网络传播专业侧重于网络新闻评论教学,这样的格局显然不适应全媒体的要求,应该打破专业细分的藩篱,克服专业细分带来的隔阂,进行专业交叉,拓展教学内容,而不再强调专业界限、专业特点。
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教师,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索融合各种传播符号的新闻评论教学。借助报排实验室、电视演播厅、广播电视编辑室,打破专业界限,要求学生在新闻评论课程中学习文字、音频、视频这三种传播符号的新闻评论写作或节目制作。将教学内容从新闻评论写作的局限中拓展开来。
2.全面设计新闻评论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全媒体语境下的新闻评论能力,教学中需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重构。对一门新闻实务课程来说,无论课堂教学内容有多丰富有多详尽,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前新闻评论教学中,一般都会含有实践学时,但学时较少,难以达到有效的培养能力的目的。
因此,笔者在实践学时中注重训练学生较为全面的评论传播能力,让学生经历“三个一”:出品一份原创性的新闻评论特刊、策划制作一则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和一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使学生能以多种形态、多种样式、在多种传播通道进行新闻评论信息的有效传播,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人才需求。同时借助“五个一”工程,即承担着湖北省新闻传播重点(培育)学科平台的一报一刊一台一网一中心,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实践。尤其是其中的“一中心”,也就是新成立的“融媒体传播实验中心”,可开展专项实训来培养学生成为全能型评论人才。这种探索还仅在初级阶段,需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实践教学的比例和方式方法,科学地进行全面设计。既要避免与业界脱节,又要真正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
3.提升教师自身全媒体评论运作能力。
既然要培养学生掌握报纸、广播、电视评论方面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也必须熟悉这些评论内容的制作,还应该在这些方面有亲身经历和经验积累,才能教好这门实务课程。笔者曾经前往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调研,并参与其评论节目制作,因而亲身体验到与报刊评论完全不同的感觉。在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中,选题具有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主持人对节目的掌控、对节目进程的安排影响到节目的整体风貌,而谈话嘉宾的善谈与否、普通话标准与否、声音是否适合广播等因素都能影响到传播效果……很多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无从体会的。而如果教师没有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升,就无法指导学生来培养全面动手能力。笔者因而非常赞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新闻评论教学中“教学型+科研型+实践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注释:
[1]徐立军:《浅论人际传播在大众传播中的运用》,《声屏世界》1996年第12期
[2]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变革》,《青年记者》2009年第2期
[3] 戴仲辉,付玉辉:《2008-2011年中国全媒体研究综述》,中国传媒科技2012版,第1-2页
[4]周燕群,王武彬:《南方报业全媒体转型的思路与做法》,《中国记者》2012年第3期
[5] 赵振宇:《现代新闻评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3页
关键词:煤矿;井下;采煤技术;问题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井下采煤多种多样,各种技术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对于采煤技术的选取,要根据采煤工作的地质情况及煤质状态,顺利开展施工,选取合适的采煤技术。本文重点阐述了目前我国采煤技术的发展概括和当前我国运用的采煤技术,并根据当前我国采煤技术存在的问题及选择科学合理的采煤技术的原则深入探讨了我国井下采煤技术的选择方法,并顺利开展施工作业,从而有效提高我国采煤的安全性,提高煤矿资源利用。
一、井下采煤技术的特点
(一)开采的技术难度高、过程复杂
目前,我国的采煤途径主要包括露天采煤和井下采煤两种,然而与井下的煤碳储存量相比,露天煤矿井下开采中的煤炭储量要远远小于井下的煤矿储备量,因此加强井下煤矿开采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煤矿采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井下采煤一般位于地下很深处,需要相应的勘探爆破等一系列工作,其地质结构复杂,煤层分布走势曲折,受开采环境的限制较大,开采起来非常困难。在井下煤矿开采过程中,需要全面的分析开采地区的煤层分布状况,以此为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开采方案,对容易威胁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的因素进行详细考虑。
(二)开采方式不同,效益有很大差异
开采方法的选择受到煤矿类型,分布的影响,井下采煤方式的选择也会有所差异,其采收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目前从我国井下采煤技术的发展来看通常采用放顶煤开采和长壁式开采等技术。随着经验的不断提高,井下采煤技术也会随之得到改进和创新,在开采过程中,采用定向钻探技术,实时检测钻具位置并且调整方位,防止偏离预定方向,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煤矿资源的分布进一步勘察明确,随时修正开采的具置,从而提高煤矿开采的效率。
二、井下采煤方式的技术研究
(一)硬厚顶煤的控制技术
硬厚顶煤的控制技术主要应用于开发埋深浅、支撑压力小的硬厚顶煤生产环境,原因在于这种控制技术处理速度比较快,能够及时解决该环境中影响采煤的因素。该技术可以说是顶煤深孔预先爆破技术与高压注水裂缝技术两者的结合体,在硬厚顶煤生产环境应用该技术能够随采随冒,提高了煤矿资源的回收率,对采煤企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放顶煤开采技术
放顶煤开采属于回采工艺中的一种,它在煤矿井下开采中起辅助作用,可以对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进度有一个良好的定位,并且合理利用该技术还能够优化煤矿井下开采施工工序,大大提高了煤矿开采速度及质量,是煤矿井下开采的重要技术之一。但存在如煤层平均厚度小于4m、采放比大于1∶3、采区或工作面回采率达不到矿井设计规范规定、煤层有煤(岩)和瓦斯(二氧化碳)突出危险、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采放后有可能与地表水、老窑积水和强含水层导通等因素时,严禁采用放顶煤开采。
(三)爆破采煤技术
爆破采煤技术,具体分打眼和落煤两个步骤,具体指用爆破方法破煤、装煤、输送机运煤、单体支柱支护和人工装煤的采煤工艺。它会根据各地方煤矿的特点来选择炸药及雷管,同时在爆破前精确的计算出相关数据,以保证满足落煤的要求。为了避免爆破采煤技术对矿井的稳定性造成破坏,需要采取防护措施,另外在利用人力进行装煤时,一般采用可弯曲刮板输送煤炭,但是输送机需要装上挡煤板和铲煤板,这样有利于爆破装煤与运煤的工序,同时人力劳动也可以得到减轻。
(四)综采技术
所谓的综采技术,是对综合性机械采煤技术的简称,指在井下采煤过程中,实现开采过程的系统化和机械化、连续化,从而提高开采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强度,切实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综采技术需要大量技术设备的支持,如刨煤式采煤机、刮扳输送机、桥式转载机、液压支护设备等。这种方法虽然对于技术和设备的要求较高,但是由于其自身极高的工作效率和生产量,使得其相对成本较低,而且操作简单,安全性强,是我国煤矿井下采煤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过由于其自身较大的局限性,只适用于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大中型煤矿企业,针对煤层储备丰富、开采条件好的情况进行。
(五)水力采煤技术
指使用相应的设备,对水进行加压处理,使用水流进行落煤和运煤。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无视地形,工作人员不需要进入工作面,也就不需要对工作面进行支护和处理,使得采煤的流程大大简化,生产的安全性也有了十足的保证。但是相对而言,开采效率低下,一般只能开采煤层储量的60%作用,而且能源消耗较大,整体机械化程度低。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水力采煤技术适用于煤层厚度1~8m,倾角超过70顶底板较好的软或中硬煤层,也可以用于煤层分布不规则的情况。
(六)倾斜长壁采煤技术
若煤层的倾角是120时,则需要采用倾斜长壁采煤技术。由于处于倾斜的作业界面,并受到倾角的影响,会出现朝向空区的分力,煤层会向空区的方向运动,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若运用一般的采煤技术,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不佳。倾斜长壁采煤技术,可以较好地削弱采煤时对空区方向的作用力,从而促进采煤系统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四、解决采煤技术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强化安全技术管理
安全生产是煤矿生产必须重视的首要问题,只有确保安全生产,才能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避免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煤矿生产要积极引入国外同行业的先进管理技术,根据煤矿自身的开采条件合理选择采煤方法,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构建安全管理体系。首先,煤矿生产要落实好“一通三防”的相关措施,建设各种防灾系统,如自救系统、避灾系统、重大灾害预测系统等,利用先进的安全防范系统,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为井下采煤创建安全的作业环境。其次,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认真检查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艺流程,消除安全隐患。合理布置巷道,使巷道能够保障采掘接替作业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通风、防火、防瓦斯的通道建设,以满足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再次,重视井下作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强化安全生产意识,确保其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
(二)连续采煤工艺选择
连续采煤工艺对井下煤层的构造要求十分严格,要合理使用连续采煤工艺,那么煤层的倾斜角应不大于15°,煤质应在硬或中硬之间,不宜过软。它在煤矿井下开采的广泛应用是由其本身的功能性决定的,连续采煤工艺技术具有投入成本低、开采安全性高等特点,而这些正是实施煤矿井下开采工作的关键。然而事物往往都存在两面性,连续采煤工艺也是如此,虽然它给煤矿井下开采带来了一定的利益,但同时也伴随着弊端。利用该工艺所开采的煤矿资源回收率偏低,并且通风条件困难、安全性差,不利于煤矿的安全管理。
(三)减少矸石排放,优化巷道布置的开采工艺
应该对现有的开采布置和采煤方法进行不断的改进,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结合我国煤矿井下开采特点,进行开采巷道的合理布置,从而实现煤层地质条件、开采布置和开采方法的最佳匹配。运用综合布置来进行单一煤层的开采,基本上不将矸石运出地面,简化生产系统。同步发展综掘与综采,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
(四)提高煤炭采出率原则
尽管我国煤炭资源较多,但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都要面临枯竭的时候。在井下采煤的实际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煤炭浪费的现象,例如煤炭自燃、安全事故、塌方等状况时常发生,这样就会出现煤矿资源损失的情况。所以,在选取井下采煤技术时,必须考虑如何避免上述情况的产生,从而避免煤矿浪费的现象,使得煤矿资源充分运用。
结束语
实践证明,短期内不可能出现新原理的采煤方法。因此,发展现代化采煤工艺是重点发展方向。在研究开发强力、高效、安全、可靠、耐用、智能化的采煤设备和监控生产系统,提高单产和机械化水平的同时,要研究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提高急倾斜、不稳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采煤层的单产和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应小山.煤矿井下采煤技术及存在的问题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1:59.
[2]胡剑鹏,杨文华.煤矿井下采煤技术的特点与方法选择[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02:77.
关键词:煤矿开采 环境问题 对策 影响
1、煤矿开采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
1.1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污染
我国虽然国土辽阔,但是做为人口大国,人均的淡水资源占有量甚至不及世界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的1/4,而在我国煤炭产业集中的西北地区,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尤为严重。煤矿开采地区本身水资源的储备量就很不理想,加上煤矿开采导致的地下水流失和污染,仅仅山西省就因为开采煤矿至少导致30万人饮水困难。同时,由于煤矿开采缺乏保护措施,矿区附近的水源污染严重。
1.2对土地资源的污染
由于对煤矿过度开采,据统计,已经导致600km2~1000km2的土地塌陷,在华北、东北平原地区,每年塌陷的土地面积达到6600hm2,其中耕地面就多大4000hm2,这代表随着我国煤矿的开采,每年将会有将近4万名以耕田务农为收入的农民因此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耕地。同时,煤矿的开采还会引起弟子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地表下沉等地质活动,不仅对煤矿开采地区的建筑安全造成了严重的隐患,更会造成农田耕地高低不平,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积水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耕种。
煤矿开采过程中除了开采行为会对土地产生影响以外,产生的伴生物对于土地的影响也很严重,例如煤矸石。煤矸石是在煤矿开采和洗煤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矿质废弃物,煤矸石的产量和煤矿的含煤资粮于开采工艺有着直接关系,在我国煤矸石通常为原煤产量的10%~20%左右。煤矸石对于环境的主要污染来自于煤矸石占用的土地面积大,影响生态环境,同时,煤矸石在自燃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对空气的污染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的煤矸石堆积山体总量约为3Gt,按照年排放量,预计到2012年煤矸石的年新增占地面积约700hm2。全国正在自燃的煤矸石山大约有200座之多,自燃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总量可想而知,严重的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1.3煤矿开采对于大气环境的污染
除了上文提到的煤矸石自燃会产生污染气体污染大气以外,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种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情况,这包括:矿区运行和生产过程中各种燃煤锅炉和厂房燃烧产生的煤烟:煤矿居民和工人居住生活产生的煤烟排放:煤矿地区汽车往返运输产生的尾气污染:煤矸石自燃的有害气体排放。同时,煤矿开采的同时,地下会冒出大量的瓦斯,瓦斯气体的存在不仅对煤矿的安全运作造成了安全隐患,而且瓦斯对于臭氧层的破坏也相当严重。
1.4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污染
由于煤矿的煤矿开采的工程周期长,而且开采设备的噪音严重,导致煤矿开采地区的环境受噪声污染严重。矿工在开采工作中受到连续性的高强度噪声污染不仅会产生听力下降和耳鸣耳聋的听觉问题,同时还会进一步引发矿工心脑血管和神经系统的衰弱。矿工身体健康的下降导致了矿工工作效率的下降、工作状态不佳,加重了煤矿开采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和安全隐患。在这基础上,煤矿开采还对矿区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煤矿开采产生的噪声已经成为煤矿必须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针对煤矿开采的影响的相关对策
2.1井下废气和粉尘的处理
由于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瓦斯等有害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不仅严重后果危害了矿工的身体健康,并且在排放到地表以后,还会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何解决粉尘的问题,可以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对煤层进行注水和使用集尘风机等设备,对开采过程中的粉尘进行控制和防范。同时在开采过程中对井下进行注氮、灌浆等方式,可以有效的中和井下煤炭自燃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
2.2井下污水的处理
为了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在开采时需要对煤层进行注水减少粉尘,同时煤矿的开采还会导致地下水的沉积,为此,及时将井下污水排出地表是开采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同时,作业用水和地下水受到煤碳的污染严重,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对于水资源会造成严重后果,采用新型的脱水和滤水设备,对井下排出的废水进行分成脱水和过滤,减少污水的排放,将高浓度的煤泥水回收至选煤厂从新加工和处理。
2.3地表坍塌的问题
由于煤炭的开采会导致地下结构和承力的严重变化,常常会引起地表的坍塌,对于煤矿附近的建筑物安全造成了严重后果影响。为此,在开采过程中要注意矿洞的支护工作,增加矿洞的稳定性。对于废弃的矿洞要做好回填工作。
2.4控制噪声污染
煤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的噪声问题由来已久,根据我国卫生部对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关噪声问题的相关条例和规范标准,我国煤矿的开采过程中的噪声严重超标,为此,煤矿开采时,相关企业必须做好噪声的消除和隔离工作,矿区必须配备噪声消音设备,将煤炭的生产噪声控制在标准范围内。
2.5煤层气的开发
所谓煤层气的开发就是指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井下的瓦斯利用问题。煤层气是一种随煤矿形成而伴生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在煤矿的开采过程中会对开采工作造成严重安全隐患。现有的处理方式是将煤层气排放到地表燃烧处理,不仅仅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和气体,同时也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随着能源的紧俏和科技的发展,煤层气作为一种易得资源被人们所关注,如何安全合理的开采和收集煤层气,将原本的安全隐患化为新型能源,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还提升了煤炭开采的经济效益。
3、结语
煤矿作为我国的传统能源,煤矿的开采工作一直被广泛关注,如何减少煤矿开采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提升煤矿产业的及经济效益和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都有着非凡的意义。要彻底的解决煤矿开采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就必须从煤矿企业的管理上采取有效的措施,并研究和开发利用矿区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监督煤矿企业的行为,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莉萍.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矿区生态修复——以煤矿为例[J].学理论,2010(18).
[2]赵东,王长新,李恩花.煤矿开采塌陷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治理措施[J].中州煤炭,2008(4).
1侧重生产领域,缺少解读性报道
第七频道主要推出的几档经济节目过分侧重于生产领域,栏目设置的着眼点应该跳出,转向流通领域、消费领域,扩展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在这方面第七频道还有很大缺陷。例如:《经济正前方》在播报本省经济信息时,都将本省对外贸易、本省与其他省份跨省交流等放于报道重心,而这些大都是比较宏观的经济数据,对广大电视受众的经济生活影响不大。《话龙点睛》节目立意虽然不错,但是主持人与嘉宾在节目中并没有站在观众或者投资者、消费者的角度,例如5月28日《话龙点睛》的探讨话题是自驾游兴起,为我省旅游业带来新增长极,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将这会对我省经济如何如何挂在嘴边,而不是站在广大投资者的角度挖掘商机。
2节目形式单一
目前,第七频道的节目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演播室谈话或者资讯节目,与其他时政类、新闻类的节目很难相互区分,而且节目中的主持人与嘉宾的表现也相对刻板,更无法做到与受众相贴近。作为省级电视台的经济节目,在新闻来源本土化的背景下,必须寻找适应本土观众收看的特质,一切与本土生活有关的内在表征下,来完成新闻化、常态化和具有相当收视的目标。电视节目向来是以内容为王,一个频道或一个栏目有无生命力,最根本的还是靠节目内容和质量说话。[2]
3从业人员缺少经济专业背景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等财经专业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我国于2007年1月25日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六大建设内容之一。我国教育部启动的“2003―2007教育振兴计划”,旨在通过教育信息化与精品课程建设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思考如何将信息及信息技术融入于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富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本文拟就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一般认为,实践教学就是教师鼓励和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在验证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从而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活动,按功能的不同分为实训实践教学、实验型实践教学、实习型实践教学与毕业论文(设计),按内容综合程度及层次递进性差异,分为基础性实践教学、专业性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按实践主体的不同,分为个体式实践教学和团队式实践教学;按空间范围的不同,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1]
由此,我认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院校的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后所形成的系统的、立体化的新体系,包括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三个层次,以及这三个层次下的课堂实验、模拟实验(实训)、开放实验、校外实验四个环节,即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课堂专题讨论、课堂案例教学、利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课程实验及专业综合模拟实验、利用数字图书馆、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校园网、因特网(Internet)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以及利用因特网、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的校外实地实习、科研、毕业论文等环节。该实践教学体系将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从而彻底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结构,达到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二、创新思路,确立信息技术环境下符合实践教学规律的教学理念
构建并优化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必须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加深对实践教学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摆正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位置,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度,实现实践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实践教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和高校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的教学方式已逐渐由传统的“口授、板书、演示”为特征的传递授受方式转向以“启发、诱导、点拨”为特征的启迪诱导方式,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宰,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教育观念,以现代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成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改变教学方式,确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理念。
网络中有丰富的资源,网络有很强的交互性,便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随着网络的普及,在建构主义的支持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并激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实现“主导―主体相结合”。只有确立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理念,才不会将实践教学演变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剥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而是会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3.确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发展的理念。
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的社会意义不容忽视。在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并把知识内化为素质,外显为能力;实践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提升素质,逐步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能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巩固和固化理论教学的内容。
三、锐意改革,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等财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财经类专业均有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求,为保证其教学质量,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应遵循符合实践教学规律的先进性教学理念,充分了解高校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构建拥有不同层次,各层次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构建的高校财经类专业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三个层次、四个环节构成,即基础性实践、专业性实践、综合性实践层次逐次递进,将所有的实践内容归并到课堂实践教学、课内专业模拟实验(实训)、课外开放实验、校外实践实习四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信息技术与之相匹配。该系统如图1所示。
1.基础实践层次
基础性实践包括军训、劳动技能训练、计算机、外语应用技能,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的实验,该层次实践主要通过课堂实验环节实现。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室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及方法通过观看视频、课件讲授,进行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教学或验证性实验演示,以强化单一课程理论知识、方法的应用,为高层次实践奠定基础。
2.专业实践层次
包括单项性实验、课程实训、综合性实验、课程论文等,通过课内专业模拟实验(实训)教学环节实现。主要借助多媒体助学系统及校园网等信息技术,在多媒体机房,组织学生进行专业的专题单项性实验、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这是建立在课堂案例实践教学基础之上的技能训练,它强调课程的综合性。
3.综合实践层次
包括社会调研、三下乡活动、课外认证与竞赛、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简称“SRP”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素质拓展、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该层次实践通过开放实验和校外实践实习两个环节实现,实践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及升硕做准备。
基础实践层次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最低层次,随着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的逐步完整,实践教学体系也随之逐步提升到专业实践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学生可以将在综合实践层次中开放实验环节的课题,进一步提升研究的深度,带到校外实践实习环节去解决,形成毕业论文或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将实践教学基地获取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形成教学案例,再反馈到模拟实验和课堂实验教学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实践教学循环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宝义,李斌,吴瑾瑾.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于实施[J],中国大学教学,2010,(9):75-77.
[2]倪师军,曹俊兴等.基于三大平台培养三种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8,(1):68-71.
[3]凡兰兴.关于改进高校统计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统计教育,2008,(1):26-27.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2002,(4):39-43.
文学形象应该是通过语言来展开想象,财经专业是培养财会人员为目标的专业。新时期财会人员应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新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等,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文学科,语文学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不同做弹性安排,同时,借助语文学科自周密财经专业职教语文教学的现状与对策高教创新身的优势,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唤醒、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把语文教学和学生专业教育要求结合起来处理,可以由灌输式转向启发式,结合专题讲座、讨论研究、情境化教学等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跨越思维,联想思维,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手段上,要使用多媒体和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情境化教学,使教师的讲授更具目的性,使学生的联系更具实践性,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具可操作性;在考试方面,笔试、口试、实践操作、调查、参与课题研究等相互结合,综合考核。比如在讲授苏轼其人其文时,可以联系宋朝当时的中央财政政策,联系王安石变法时期各势力在经济政策上的矛盾焦点,这样将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去理解苏轼作品中体现的旷达乐观精神,就将实用性和审美性统一起来,做到了人文素质培养与专业能力提高“两不误”,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斟酌教材内容,突出财经专业特色编写新的财经专业职教语文教材,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教材必须体现语文知识增长和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构建与职教学生学习心理和文化水平相适应的科学体系;其次,教材要选入财经专业内容,把财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生从事经济实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所需要的语文能力;第三,在写作和口语训练方面,教材可以把经济应用文体写作和商务实用口才作为重点来介绍,因为这是财经专业职教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必要素质,学生切实掌握多种经济应用文的写作方法及写作技能,将来处理经济实务时才能下笔成文,举一反三。而加强对学生商务谈判、经济业务洽谈、经济公关交际、逻辑论辩能力的训练,则能养成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和驾驭语言的本领,培养敏锐灵活、稳重周密的工作气质。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能力训练职业学校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就业能力放在首位。
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实现“为就业”的导向作用,在教学中必须考虑专业特点,注重实用性。(1)听说训练在教学中开展口语训练,可穿插在授课内容中,或安排在课前5分钟。听说训练内容应根据单元要求与财经专业特点结合。例如,说明文单元的听说训练可以安排学生有条理的介绍一种股票、基金、理财产品,或者介绍一项银行业务等。记叙文单元的听说训练,让学生每人事先准备一则反映财会人员诚信的小故事,或者谈谈自己在银行的见闻等,在课堂上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议论文单元的听说训练,让学生分析目前财会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训练内容针对性比较强,和专业结合密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其思想境界。(2)写作训练教师在教会学生各类文体的写作要领和技巧之后,要紧扣专业实际设计训练内容交给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记叙文写作中,指导学生就以在银行办理业务过程耳闻目睹的某个小事确立中心写成文章,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敏锐洞察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故事的叙述进行自我教育,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说明文的写作课上,让学生运用写作说明文的方法把某种股票、基金、理财产品或某项银行业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这不仅培养学生有序说明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复习了所学的相关专业内容,更牢固地掌握专业知识。在议论文写作课上,让学生谈谈作为财会人员的诚信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写作该过程中提高专业道德水平。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假设学生是银行的职员,在工作中碰到问题,让他们写一则应用文。这种训练内容和专业联系密切,学生认为学了有用,兴趣提高了,思想上也重视了,改变了以往被动写作文的局面。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语文第二课堂活动,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以后适应工作单位文化建设的需求奠定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正视财经专业职教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积极的心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主动迎接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使语文教育为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高素质、高技能财经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周密
【关键词】财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需要,是遵循教育内、外部发展规律,适应大众教育阶段以及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的理性选择。自2007年以来,西安财经学院结合西部地方财经院校的实际,探索并提出了“明确一个目标、创新两个体系、联动三个课堂、突出四个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综合实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一、明确一个目标:应用型创新人才
明确、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学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依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及发展潜力,不断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逐渐明晰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西安财经学院2007年组织召开了“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实验实训教学,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08年组织召开了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2010年召开了“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为“应用型创新人才”。2011年《西安财经学院“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创新两个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
学校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和特征,2009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创新了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更新整合了课程教学内容。第一,构建了“四个平台、五个模块”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四个平台包括公共课平台、学科共同课平台、专业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模块、任意选修课模块、学科共同课模块、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第二,加强基础教育,打通大类平台课,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2009年起在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公共管理类、数学类四个大类的14个专业,实施了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第三,各专业加大应用性课程的建设力度,着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第四,依据财经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设置系列课程强化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了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基础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公共课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爱心服务;专业实践旨在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共同课实验(实训)、专业课实验(实训)、课程论文(设计)、学年论文(设计)。综合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内容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技竞赛、社会调查、第二课堂等。各专业修订培养方案时,充分体现实践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目前,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以引导实践教学环节的高质量开展。对超过18课时的实验实训课均独立设课;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每学年设置两周的实践教学周。针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特点,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实训课程教学、管理和投入,编制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规范了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的考核办法,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三、联动三个课堂
1、第一课堂(课堂教学)
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实施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融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学校要求课程所属系(教研室)定期进行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研讨,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的以案例式、呈现式、发现式、讨论式和创造式的开放教学方式为主,引导学生积极地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学校每年开展课堂教学观摩、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实验室(实训中心)评估、优秀教案和优秀多媒体课件评比等活动。
各二级学院(教学部)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如:经济学院与管理学院推行“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信息学院倡导“教学互动,重在实践”,文法学院开展“模拟教学”,《高等数学》课实行“分类分层教学”,《大学英语》课推行“听说领先,综合训练”等,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学方法。
2、第二课堂(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校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学术讲座为载体,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近三年来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大学英语竞赛、高等数学竞赛等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达8000余人次;邀请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作高水平的学术讲座600余场,参加学生10万余人次;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历届陕西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举办了5届“博学杯”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2010年学校成立了西安财经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学校现有人文类、体育艺术类、科技类、理论学习类、社会实践公益类学生社团组织共56个,参加人数达8000余人;创办了《区域财经论坛》、《管理论丛》、《经济新视野》、《蓝风铃文学报》等10余种学生刊物;定期举办书画大赛、英语演讲赛、辩论赛、摄影作品比赛、“校园之星”风采大赛等一系列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3、第三课堂(社会实践)
多年来,学校利用寒暑假及节假日组织社会实践团,分赴全省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法制宣传、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制度化、规模化、社会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特色格局。近三年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达1.5万余人次,广大学生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眼界,锤炼了思想品质,提高了实践能力,增强了创新精神,积累了社会经验,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四、突出四个能力
1、知识应用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中,突出实习的专业对口性;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组织方法,突出实训教学在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中,以改革实验实训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为重点,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逐步建立开放型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2、创新创业能力
学校实施“2+2”大类培养教学改革,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选择空间。学校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兴趣和未来就业取向,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大类内采取分流培养,提高学生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在人、财、物上支持学生参加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科技竞赛活动及教师科研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理解的实践性活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
3、数理分析能力
学校按照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尤其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加大《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运筹学》等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通过强化量化分析课程教学,提高学生依据数据和模型进行经济管理、经济分析的能力。另外引导与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量化分析教学方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安全;教学体系;财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87-02
财经应用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了业务电子化,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等经济管理行为通过信息系统来完成。信息系统如同国民经济活动的大脑和神经中枢,财经应用领域对信息技术越来越依赖,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难度也不断加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传统风险在信息化过程中发生了重要变化。因此信息安全教育对财经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提高财经管理专业人才的信息安全能力和意识迫在眉睫。
国内公开发表的文献涵盖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安全课程改革、信息安全实验平台建设等方向,但鲜见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从2004年起开设信息安全相关课程,是国内最早为财经管理类专业开设信息安全课程的高校。十余年来,先后为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专业本科生开设《电子商务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课程(包括双语教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大学生文化素质课《信息安全概论》,为经济类硕士研究生开设《信息安全》课程。学校从教学内容选择、讲授方法凝练、教学环境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师资力量培养等方面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形成了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4-3-3多维教学体系
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4-3-3多维教学体系包括:四维教学内容(密码学、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财经应用安全)、三种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互动教学)、三类自主学习方案(金融信息安全案例分析、科研项目驱动、学术论文研究),很好地解决了在基础不够(不具备数学、密码学基础)、技术不强(没有网络技术)、时间不多(只开一门课)的情况下,开展信息安全教育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实验内容与实验手段有机衔接,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
二、教学改革方面
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了包含音视频的课件,建立了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运用网络课程复习、讨论成为不少学生课后辅助学习的有效手段。
1.修订和完善了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的教学大纲。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培养面向新世纪人才的要求,教学团队参照教育部拟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结合我校特色,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层次,分别组织编写了详细的教学大纲,每年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和修改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使之符合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的课程特点。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总结及教学辅助材料。
2.科学合理选择高水平的教材。课程选用了国内知名专家编写的中文教材,在双语课程开设之后,选择相对权威的国外主流信息安全教材,积极引进原著和原版书目;后期,在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深入调研发现,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善的针对财经信息安全的高等教育教材。因此,教学团队组织编写并出版了适用于财经类院校的《电子商务安全》教材,着眼于信息安全在电子商务中的实际应用,突出案例丰富的特色,为学生学习提供充足、适宜的参考资料。
3.积极推进案例教学。信息安全是一门发展的学科,也是一门致用之学。如何使该门课程在实现它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还能够体现先进性和可操作性,已成为这门课程的方向。对于信息安全算法协议的描述,采用业内优秀的信息安全模拟软件CrypTool实现具体案例的演示,将重要的密码体制逐一展示成直观形象、易于理解的动态演示过程,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此外,信息安全密码机制的创立以及应用场景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在知识点讲解中适当引入视频来缩短与学生学习生活的距离,可以更好地启发学生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把传统的课堂讲授作为教学方法的基础,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论坛式教学、学生自学、实践教学以及学术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团队经常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商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改善教学方式或教学手段;积极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并邀请国内知名教授开办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讲座。
5.完善考试制度。规范信息安全教学体系的教考分离制度,完善试题库的建设。本课程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通过课堂提问、开卷小论文、测验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重在考察学生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重在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的把握。试题覆盖面占讲授内容的90%以上,难易程度比较适宜,客观评卷,学生成绩公正,考试后有试卷分析及总结。
6.建设实验教学体系。中央财经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为信息安全教学提供了实验环境。SimpleISES新一代信息安全实验教学系统将行业内主流的安全软件移植和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该系统由一系列软、硬件设备构成,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随时根据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实验模块,并且具备较高的知识系统性。该系统是基于真实网络、信息安全及安全设备等环境下搭建的一套信息安全综合实验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通过独立操作或者分组合作,进行信息安全各个知识领域的学习和配套实验操作,这与未来实际工作中所用到的基本一致。
金融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集成了多家银行的核心信息系统,通过具体的金融信息安全案例实现对金融信息安全的实验教学。实验室的“银行网络与信息化研究试验平台”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
三、教学创新方面
坚持信息安全经典理论与学术前沿并重,强调方法论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注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等多类型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与创新富有特色,成效显著。
1.采用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财经信息安全实际应用参与讨论,不仅加深学生对信息安全理论的理解,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进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促使一线教学教师理论联系实际,迫使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课堂上注意把握学生讨论的范围和对学生讨论的总结和评述,起到了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
2.采取案例教学的教学方式。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的信息安全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现实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及保护手段,鼓励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与信息安全原理密切相关的案例,组织案例教学,要求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联系信息安全理论对实际案例进行理论层面的分析与探讨,并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并以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
3.开设同步在线课程网站。2010年开设了“信息安全课程体系”网站,网站包含了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习题及答案、课外参考材料等资源。学生既可以通过网站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又可以以网站提供的课外参考材料作为向导,自主独立开展学习和科研创新活动。本课程网站在借鉴同类站点特色的基础上,特别增设了BBS论坛一项,以供师生之间积极互动,以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师生间的讨论交流记录均可以以帖子的形式保存在BBS论坛中,以供其他同学或者后面即将学习该课程的低年级同学查看。同时,教学团队也可以从学生发帖的内容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对课程的难度和进度及时做出调整。
四、实践教学方面
1.学生科研环节的设计。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信息安全的风险,找到成因,提出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发表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类比赛项目。
2.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一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并撰写调研报告,既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产活动中信息安全问题和现象的感性认识,又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而增进了学生对所学信息安全理论的进一步理解。二是支持学生组成学术社团,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学术活动。三是邀请国内外信息安全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到我校讲学,介绍当前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使学术氛围更加浓厚。
五、结语
面向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信息安全4-3-3多维教学体系,探索出了一条财经类专业学习信息安全知识的有效途径,促进了财经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成果。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MOOC、翻转课堂等的出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仍需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