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齐家文化论文8篇

时间:2023-04-10 15:06:1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齐家文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齐家文化论文

篇1

企业文化的内涵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其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内涵趋势表明企业文化是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

公司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早期称谓,最早见之于1980年秋的美国《商业周刊》,其时认为公司文化主要指公司价值观,公司运用共同价值观“为公司的活动、意见和行动树立一种榜样……通过经理的实践逐渐灌输给职工,并传至接班人。”1982年,肯尼迪和迪尔在其著名的《公司文化》一书中,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企业文化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人物、典礼和仪式、文化网络五大要素构成,其中“价值观是任何公司文化的基石,作为一个公司取得成功的哲理精髓,价值观为全体职工提供了对共同方向的意识和他们日常行为的准则。……这些成功的公式决定(偶尔也出自)公司的典型英雄人物、有关公司的神话、仪式和典礼.事实上,我们认为公司之成功往往是由于它们的职工能够识别、接受本组织的价值观并按此行动”.。日本拓植大学今西伸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特定企业中具有固有特征的价值体系”,它由价值观体系、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三要素构成.。1985年出版的美国学者劳伦斯·米勒名著《美国企业精神》一书,从分析美文化的精神实质,提出了重创美国企业文化的八条基本价值原则:目标原则、卓越原则、共识原则、整体原则、效绩原则、实证原则、密切原则、正直原则,被誉为未来美国企业文化的基石.

对企业文化概念的内涵,尽管不同时期的国外学者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把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则已达成共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企业文化概念的发展就是企业价值观由抽象不断走向具体、走向丰富、走向完善的过程。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管理方式,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即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作用—包括价值观外化和展开为各种具体形式,如英雄人物、典礼仪式、行为体系、经营风尚、企业凝聚和精神等,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为手段的价值管理理论和实际运作中的价值管理方式。这句话有两重意思:其一,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和可运作的管理方式,其二,这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具有特殊性,它是以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达致企业的管理目标的。

管理科学自19世纪末产生以来,经历了古典学派、行为学派、现代科学学派和企业文化学派四大阶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发端于美国.70年代末日本经济的腾飞与美国经济的衰微形成鲜明反差,美国人开始对现代管理科学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进行反思,希望寻找到得以摆脱困境的管理新方略.在客观需要和主体反思的双重催化下,企业文化理论以其蓬勃的生命力诞生了.诚如《底得优势》一书作者彼得斯和奥斯汀所说:管理学界正孕育着一场“恢复基本原则的革命”。④

企业文化理论是以理性与非理性有机结合的企业价值观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价值管理方略,它不仅是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的辨证否定,而且是对以往一切管理理论的批判继承。在此值得指出的是:企业价值观并不排除理性,而是反对那种抛弃非理性因素(如心理、情感等)的纯粹理性主义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理论认为,人不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经济人”,也不仅是追求友谊、亲密感的“社会人”,而且是生活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并受它影响和熏陶的“文化人”,企业管理应该以营造文化为己任,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形成企业的精神灵魂,以此贯串到经济、技术、生产指标、规章制度、组织机构、战略决策等具体的因素和行动中去,以实现企业和社会协调一致的发展。和以往的管理理论相比,企业文化具有两大鲜明的特征: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非”理性倾向(与数据化、机械化的极端理性主义管理比较而言)和注重实务研究倾向.

企业文化的价值至上主义和重视实务研究倾向,对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批判理性主义”和“恢复常理”一度成为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口号,人们反对过去那种把组织结构搞得过分严密和规章制度订得过分严格的做法,主张“见物,但更要见人”;注意厂歌厂服、纪念仪式等企业形象的塑造,以激发职工的荣誉、自豪感、培养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精神,主张频繁的非正式沟通,注意改善职工之间、管理者与职工间的关系,并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新价值、树立新精神.企业文化的务实倾向表明企业共同价值观虽然是精神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但绝非虚幻的和假想的,而是现实存在的,务实倾向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80年代以来,很多有影响的管理学著作均十分重视管理实务的研究.如《一分钟经理》和“优势丛书”等。其中《一分钟经理》以“一分钟目标”、“一分钟称赞”、“一分钟指责’三条“诀窍”为主线,运用简明生动的手法将管理中实质性的领导艺术问题加以概括,打破了传统管理理论框架,精致实用,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名噪全球的《寻求优势》的副标题就是“美国杰出企业的成功经验”,书中重点分析了美国43家企业的经营管理,总结出八条基本经验(了、又异八条基本的价值准则):贵在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动力、紧守专业、精兵简政、宽严相济.其中以第一项“贵在行动”最为重要。

企业文化传入中国是80年代的事。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研究颇为投入,然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意见纷纭,处于一种几乎有多少研究者就有多少种企业文化概念的状况,所谓“企业文化研究等于思想政治工作”等类似的概念混乱往往把企业文化研究导向误区,甚至陷于泥潭。对此本文第三部分将展开分析.理论上经之很长时间的吵吵嚷咬之后,现已基本安静下来,进入反思阶假,开始有了些研究成果的出现和积累。如管益忻同志的《塑造现代价值观—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中心环节》.一文,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认为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我国企业经历着文化转型尤其是价值转型,在这一转型期必须搞好价值观的重塑,它是“解放生产力的中心一环”、“塑造现代化制度的灵魂工程”、“人的积极性的第一生长点”、“培育具有高尚品德的四有新人的关健”、“再造多种(亚)群体文化(如企业文化)的荃础’、“推进市场经济发育的原动力”。并就价值重塑工程应当坚持的方针、原则、方法和当前应着重抓的几个热点间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相当富有启发性。

作为以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为手段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领导了80年代的世界管理潮流,其深刻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但我们也必须以冷静的理性思考企业文化在管理学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企业文化只是管理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和一派学说,而不是管理学的终极和顶峰。企业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不是自发的,它必须通过作为主体的人、物质性的中介和客体的综合系统的作用才能发挥其深入持久的影响;管理学说史上的各种学派和学说均有其真理性的一面,而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一派学说是无法涵盖一切的.德国经济学界的权威学者E·海能在《企业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展望》一书的最后,警告对企业文化抱有万能幻想的人们说:“企业文化理论在企业组织实践中的有效性是不确定的,对此不能作出骗人的‘保证’……有企业文化意识的经理可能是企业发展的指路人,但是他仅仅指出方向,而不能得出目标”:希望这句话能对我国现阶段的企业文化研究有所苦醒。

企业文化学说这一“泊来品”进入中国的时间已十年有余,它曾在管理学界引起不小的冲击波.但目前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现状如何呢?荃本概念混乱,理论研究消耗于无休止的争论,理论研究无从积累;研究者往往浮于表面,关注争论而不是关注实际,理论与现实脱钩、理论本身漏洞百出、千疮百孔;由基本概念的混乱而导致的无休止的争论背后是一片虚空,理论成为空中楼阁,无法回应现实。。限于篇幅,本文对此不再多说,仅就国内流行的两种典型的企业文观点谈谈笔者的一点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它包括企业全体职工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等方面内容”。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并为绝大多数劳动者认同信守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

上述两种说法作为企业文化和一般介绍是可以的,但若作为企业文化的定义就有间题了。按照他们的看法,企业文化是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准则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和精神力量,是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行为道德准则的综合反映。在这里,价值观念虽然都被看作企业文化的一个因素,但其核心作用并未突出出来;不管人们对此持何观点,也许他们默认了价值观在企业文化中的核心作用,但遗憾的是他们在给企业文化下定义时思想没有明确到位,这就导致了定义的含糊、多义;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这一根本属性在国内已有的同类企业文化定义中没有得到丝毫反映,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企业文化若不是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要它又有何用处?

另一种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由职工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创造出来的,它是企业职工必须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规章制度,以及企业职工必须共同珍惜和奉献的企业物质财富,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崛;或者说,“企业文化是企业之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出来的具有本企业自身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是一种包罗万象的“企业文化”,因而也是大而化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既是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企业风尚、理想的目标、崇高的信仰,又是规章制度,还是包括厂房、机器设备、资金、技术、产品等的物质财富,也就是所谓“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按他们的意思,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这样的定义给人的感觉如把堆在地上的马铃落、青菜和沙子等一股脑儿装进一个叫做“企业文化”的袋子里。如果是这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的自身特色何在?老实说,此类定义很少能给人带来什么启示。虽然人们在论述企业文化的本质时常常会指出“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价值观”;“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管理方式”,。但为什么不在定义中反映这一无疑是最重要的本质呢?定义必须抓住本质,反映本质,这是常识,忽视了这一点,定义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就无从说起了。

以上是对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的一点初浅看法。就企业文化这一概念而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完全正常的,但在各种不同理解墓础上又必须达成一定的共识,对其本质有一致确认,否则便会使这门科学缺乏坚固的基石,地基若已不牢,何以建构大厦?墓本概念的歧异使理论陷于无休止的争论,消耗了推动理论发展的力量.笔者认为,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是一种新型价值管理方略。它通过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外化作用来创造融洽的文化氛围,使职工们受到保障并能为企业的成功作出贡献。国内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走出现阶段的研究困境和实践危机,使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超然于混乱的概念之争,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建立起以市场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企业文化,以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好地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 转引自黄孟落、马孜学主编《外国经济管理的最新趋势》,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第76页。

② 肯尼迪和迪尔:《公司文化》,三联书社,1989年第一版,第40页.

③今西伸:《关于日本企业文化的探讨》、《日本研究》1988年第3期。

④彼得斯和奥斯汀:《底得优势》,企业管理出版社,198右年8月第一版导言,第3页。

⑤见《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⑥见上书196页。

⑦参见邵鹅:《中国企业文化研究的危机与重构》,《企业文化》1994年第3期。

⑧王光铸:《企业家应对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作出贡献》,《今日企业》1989年第2期。

⑨韩城岚,《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页。

篇2

关键词:大漆;漆画创作;文化价值;继承传统;创新发展

一?前言

大漆又谓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是漆艺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这一历史记载,印证了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和使用大漆最早的国家。七千多年来,大漆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和生动的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各个发展时期的美学意识和文明指标,记载了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漆也因此具有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传统漆艺衍生和发展为现代漆画,现代漆画突破了传统的局限和束缚,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吸收借鉴其它画种之长处,在材料运用上把蛋壳、螺钿、金属等融入大漆之中,在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既有对传统漆艺的继承和坚守,也有对大漆语言的解构和异化,因此也带来了创作理念、表现形式、材料运用等诸多方面的争议,同时这种争议也有力推动了现代漆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在此背景下,从历史源头及其发展过程探讨大漆的艺术表征、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无论对传统漆艺的认识和传承,还是对现代漆画的创作理念和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二?大漆创造了漆画艺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漆的最初意义在于器用。《韩非子·十过》记载,尧“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而作为食器,禹“墨染其外,而朱画书其内”而作为祭器。这之后,大漆的运用更为广泛,如殷商时代,漆液中不仅已开始搀合各色颜料,并且出现在漆器上粘贴金箔和镶嵌松石的工艺,许多漆器器表髹有红漆或黑漆的装饰纹样,纹饰装饰技法有写实与变形夸张两种,且有单色或多色描绘,如在器物上绘出包括雷纹、蕉叶纹、夔纹、龙纹、虎纹、饕餮纹、弦纹、圆点纹等复杂纹样,有的还在器物部分花纹上镶嵌有刻着涡纹的蚌泡和不同形状的松石,因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而且漆器制作工艺较成熟,不仅成为汉唐“金银平脱”技艺之滥觞,也被视为我国漆画历史之源头。这之后,我国漆器工艺历经商周直至明清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如明代《髹饰录》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就达497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漆是我国漆艺材料的主要媒材,凡千百种的漆之工、漆之艺也是由大漆这一主要材料衍生而出的,漆艺的技术本体和工艺规律、质地品格和形态面貌、功利价值和人文意义都是由大漆的物质性所决定的。虽然现代漆画的入漆材料十分丰富,但并不等于替换或者放弃大漆。大漆创造和支撑了漆画艺术,它是联系漆材与各种材料的基础,也是艺术家思想和情感转化为可视化图式语言的媒介物。

三?大漆记载了中华文明

大漆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和生动的语言记载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目前我国考古挖掘的各个历史的漆器作品,无不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无不闪烁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引领人们走进厚重的历史。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第三文化层出土的木碗,江苏吴江梅堰发现的棕色彩绘陶器,依然闪耀着鲜艳的漆泽,诠释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意蕴;黄陂盘龙城遗址出土的木椁板,安阳殷墟发现的浮刻木器,反映了商周时期较高的漆工艺水平;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彩绘神怪龙蛇及狩猎乐舞的小瑟,随州曾候乙墓出土的鸳鸯盒,江陵楚墓出土的由蛇蚌鸟兽盘结而成的采绘透雕小座屏,代表了战国时期漆器制作文化;汉魏时期的漆器,既有直径超过70厘米的盘、高度接近60厘米的钟等大型漆器物,也有薄胎单层或双层的漆奁等小型器物,技艺更为复杂,手法更为多样;隋唐时期的漆器既有用稠漆堆塑成型的凸起花纹的堆漆,也有在漆面上镶嵌成纹的螺钿器和用金银薄片镶嵌而成的金银平脱器;宋代漆器造型线条圆润流畅、光泽朴素大方,元代雕漆的淳朴浑成、精致玲珑等,这些漆器虽历经千年而形貌犹新,清晰记载着中华文明的创造与发展轨迹,同时也展现着大漆的特性和艺术魅力。耐高温抗盐碱、防腐蚀防渗透,深邃厚重、温润质朴,是大漆的物质特性。正是这一特性彰显了大漆深沉、含蓄、浑厚、优雅的独特材料美感,也正是这一特性使得漆器作品历久弥新,始终焕发出永不衰变的艺术魅力,把悠久辉煌的中华文明记载下来、传承下去。

四?大漆体现了民族精神

大漆是一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殊材料,也是具有无限张力和魅力的民族语言。大漆固有的神秘、深厚、含蓄、温润的独特材料美感,本身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它以这种神秘、深厚、含蓄、温润的品格,创造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漆器、漆画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华文化认知和精神品格,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理念、价值规范、审美理想,也培育了我国人民特有的审美视角、思想情感。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黑地彩绘漆棺,大漆所描绘的画面飞扬流动、云气纹的线条自由奔放,展示出气势磅礴和旋转不息的动感,真实再现了汉代人民重气势的审美习惯和深沉雄厚的美学追求,给人一种生命和力量的震撼;唐代漆器一反以动物纹为主的装饰题材,大量采用了花草纹、人物山水纹等,构图自由华丽,呈现出一派盛唐之风;宋代漆器区别于唐代的丰满富丽,代之以清新淡雅的风格,以器身线条优美、色泽素雅为特色,呈现出一定的时代性,反映出一种理性、含蓄和内向的美。传统漆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漆器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表征上,更重要的是它的广泛应用。从目前出土的我国古代漆器来看,漆器从战国时期就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家具如几、案、床、枕、席;容器如盒、奁、匣、樽、壶、觞;乐器如瑟、琴、笙、笛;兵器如甲、盾、弓、弩;如座屏、木鹿、博具;葬具如棺、笭床、木俑、镇墓兽、虎座立凤等。由此可见,大漆所创造的漆器和漆艺文化已广泛地融入到社会之中,深刻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这也正是人们面对大漆而不禁产生一种强烈的文化归属感的根本原因。

五?大漆展示了时代风貌

包括漆艺在内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始终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艺术以一种完美的形式和特有的文化视角,把握时代脉搏、展示时代风貌、推动时代进步。大漆以独具魅力的艺术语言、独特的审美视角,真实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如新石器时期的漆器,再现了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景和对美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以黑、红为主调,图案纹饰繁褥而有规律,朴素而又华美,充满了神秘诡谲和无拘无束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眷恋和对神秘未知世界的执著追求;秦汉时期的漆器由于受道教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影响,漆器作品大都采用阴柔的曲线,婉转流畅且 变化多样,反映了秦汉时期天地合一的哲学思想;唐代漆器在艺术境界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富丽堂皇的漆器工艺金银平脱,华贵雍容的螺钿工艺,古朴醇厚的“素髹”唐琴,气势恢宏的夹纻佛像,无不显现出唐代人民卓越的创造力和超乎寻常的表现力,生动反映了大唐盛世的景象;宋代漆器在艺术形式法则上注重整体与局部、简洁与繁缛、文字与图案等多方面的统一,它所呈现出的是寂静而典雅的风格特征,表现的是标新与优雅的艺术形式,追求的是一种清淡和严谨的创作思潮,蕴含着中国儒家、释家、道家文化影响和精髓;明清时期的漆器无论制作题材还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都更为丰富多样,同时也蕴含和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内涵和时代风貌。由此可见,我国漆艺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漆艺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的,并以“器以载道”、“漆以载道”的文化理念反映了历史和时代风貌,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和思维方式塑造了民族风格,彰显了民族特色,弘扬了民族精神,发展了民族文化。

六.结束语

历史的车轮步入21世纪,我国漆艺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衍生和发展出一种独立的画种——漆画艺术。如何发展漆画艺术,如何打造漆画艺术品格,如何进行漆画艺术创作,是当前学术界最为关注和孜孜探讨的重要课题。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即坚持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所谓继承,就是要学习和传承传统漆器艺术表现形式,用大漆这一创造漆画艺术的主要媒材和民族语言,展现时代命题、抒写时代篇章、反映时代内涵;所谓创新,就是要始终立足于丰厚的民族文化,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广阔的胸襟,积极吸收和借鉴包括绘画艺术在内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把技艺与思想融为一体、材料与表现完美结合,并在实践中锤炼和培育独特的艺术品格,以此推动我国现代漆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参考文献:

[1] 刘称奇.现代漆画技法—走进漆画[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2:16

[2] 乔十光.漆艺七题—谈漆论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109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价值成本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相关概念解析

(一)企业文化相关概念解析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内涵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组织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一个企业的经营之道、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作风、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的总和。简单地加以概括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经营之道、企业精神和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主要包括:①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经营之道。也可称为经营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哲学;②体现企业鲜明个性特征的凝聚企业全体人员的企业精神;③规范企业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④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企业作风和礼仪;⑤企业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⑥企业形象。

2、企业文化的功能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①导向作用。即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为此,在制定组织目标时,应该融进组织成员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包含较多的个人目标,同时要高屋建领,振奋人心。

②示范作用。规章制度构成企业员工的硬约束,而企业的组织道德、组织风气则构成组织成员的软约束。无论硬和软的规范,都以群体的价值观作为基础。一旦共同信念在企业员工心理深层形成一种定势,构成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产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种软约束,可以减弱硬约束对职工心理的冲击,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之间的冲突,削弱由此因此的心理逆反,从而使企业员工的行为和谐、一致,并符合企业目标的需要。

③凝聚作用。文化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组织目标的旗帜下,并使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命运与企业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以至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

④激励作用。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确立共同价值观念,在这种群体价值观指导下发生的一切行为,又都是组织所期望的行为,这就带来了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结合。在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崇高的群体价值观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使组织成员的精神需要获得满足,从而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激励作用。

(二)企业价值相关概念解析

1、企业价值的概念

目前对理论界对企业价值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关于企业价值的涵义,主要有三种理论解释,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综合三种理论解释可以看出企业价值是既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和长期获利能力,也反映市场对企业的评价的一个综合值。

2、企业价值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价值的因素主要是企业获利能力、企业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因素具体而言:

①企业获利能力。获利能力是决定企业价值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是从产出的角度来衡量的。获利能力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的经营现金流量的多少和折现率的高低,二者同时决定了企业的价值。

②企业环境因素。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经营环境。宏观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科技环境因素。

③企业内部因素。企业内部因素可通过财务指标来衡量的相关因素外,主要是指企业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是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它不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的核心能力——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无处不在的东西,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总的说来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企业是否自我察觉、是否刻意追求。企业文化就像人的思想和观念只要生命存在它就存在并左右着企业的发展。就企业文化的概念而言,企业存续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从主观上对其包括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观念不断追求的过程,以最终实现其对自身文化的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从客观上获得利益。为社会做出贡献。企业文化是企业与生俱来,伴随企业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重要财富,无论企业物质价值的大小,企业都必然拥有其具有个性的文化。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物质一起构成企业物质与精神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企业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企业文化创造提升企业价值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价值创造的问题实质是企业如何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创造同等价值的产品或者如何能以同样的生产成本创造价值更高的产品的问题。而生产成本等于转化成本与交易成本之和。

1、企业文化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创造企业价值

企业的交易成本可分为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和企业外部的交易成本。影响企业外部交易成本与内部交易成本的因素是相同的。企业外部交易成本是企业与企业外部的市场交易主体(如,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等)进行市场交易时发生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企业内部交易成本是企业与要素所有者进行交易时所发生的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和履约成本。

①企业文化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

企业文化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主要表现在:首先,企业文化可以降低企业内部不确定性。企业正式合约的条款越趋于完备越能降低不确定性。但签订合约的成本也越趋于增加。同时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以及环境的不可能完全预测,使得企业正式合约不可能完备。其次,企业文化可以节省有限理性。最后,企业文化有利于释放压缩的信息。

②企业文化降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

企业进行有意识的企业文化管理,确立一套价值观体系并通过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使之得以外显,这样在进行外部交易时外部交易主体就可明确地感知到企业的价值体系,因而面临较少的不确定性或复杂性面临更少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节省了外部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诱使其也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大了降低外部交易成本的可能并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当然,这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和程度需要取决于外部交易方的文化,若两者皆注重信誉、道德和伦理那么可以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否则,降低交易成本的可能和程度皆较小。

2、企业文化降低企业转换成本,创造企业价值

企业的生产方式实则是一种团队合作的生产方式,团队个体成员的实际生产率和团队的合作效益是决定团队生产率的因素。

①企业文化提高团队个体成员的实际生产率

团队个体成员实际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劳动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劳动者的能力。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因为可以实现个人对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追求从而能够提高人的主观积极性,进而能够大大提升劳动者的价值创造。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条件大体相同的劳动者集体或个人,甚至同一劳动者集体或个人使用同样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由于他们的情绪、主观努力的程度不同。就会导致生产效果的显著差别。另一个要点是厂商作为公司文化的持久贮藏器和随时间迁移的公司文化传输带所发挥的作用。这一文化传输促进了群体和个人的学习并因此提高了厂商内部的生产率。

②企业文化提高团队合作效益

合作效益是指不同主体通过相互合作而产生的超出单个主体所能创造价值的总和的那部分效益。即“1+1>2”的情况出现。不同主体间的合作之所以能产生效益。是因为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竞争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形成一种资源的相互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专业化的发展和创造规模效益。但合作效益产生的前提是有效合作的达成。然而在团队生产中,参与合作的队员的边际产出并不是可以直接和分别地被观察出来。此时。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便会诱致偷懒行为。这就加大了有效衡量团队成员的绩效并给予相应的报酬和奖励的难度进而会造成合作的失败。难以获得合作效益从而降低了团队的生产率。

通过企业文化来抑制机会主义,从团队生产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由于可以为团队成员提供选择性激励而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企业文化为团队成员提供的选择性激励是因为企业文化能使个人决策过程简化从而节约了信息费用。

三、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大部分已经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对创造、提升企业价值的关键作用,并积极开始建设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如海尔、华为等,但纵观国内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企业文化的政治化

我国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以贯彻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指示精神为主,企业文化工作者必须是具有较强的党性的党员干部,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个别人把讲奉献、学雷锋时刻挂在嘴上,不考虑实际工作效果。企业的政治就是管理好企业,创造效益;员工要讲奉献,讲艰苦奋斗,但更要讲价值的回报,讲激励机制,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企业文化雷同化

独特性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但更突出的是它的独到之处,它应该代表的企业独有的特征,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内涵。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由于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不明确,对企业现有状况把握不准确,盲目照搬照抄,企业文化似曾相识,具有鲜明个性的寥寥无几。

(三)企业文化孤立化

企业的文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目标和经济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效益提高是相互作用的,它能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和向心力,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企业形象,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的企业领导者在文化建设上往往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或为文化而文化,不注重经济效益;或功利目的太强,企图立竿见影,急于求成。

(四)企业文化形式化

一些企业家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过于狭义认为只是一些文娱、体育活动,把企业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展好了,就是建立了企业文化。实际中往往为了装扮门面,或为了赶时髦,热衷于作表面文章,提出几个口号,张贴几条标语,定个条例,写一曲厂歌,定一个标志,统一公司服装,再搞一些文艺体育活动,认为这样就完成了企业的文化建设。并没有将在市场条件下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竞争文化作为能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思想,而仅仅作为一种面纱来对待。

四、打造特色企业文化创造企业价值

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被世界各国企业所承认,随着我国加入WTO,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建设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价值。

(一)将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确立置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首位

企业价值理念和企业精神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企业文化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基础。企业精神和价值理念的建立过程就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建立过程。在创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时要强调以下几点:

1、创建特色的企业价值观和精神。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应该是在企业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性、自主性、独立性的精神和价值理念,带有本企业鲜明的特色,具有不易模仿性、不可复制性的特点。

2、兼收并蓄。企业精神的建立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精华,同时,对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也要择优吸取,尤其要学习吸收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3、发展愿景和员工个人的人生追求统一起来,使职工忠诚于企业。

4、企业要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新时期的企业精神中要自觉地加进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把企业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合谐社会的高度。

(二)企业制度建设应与企业价值理念和精神建设相辅相成。

企业价值理念和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软管理,软约束,它强调的是价值理念的倡导和信奉,注重对员工思想、心灵的灌输、培训、宣传、倡导,但如果企业的价值理念仅仅停留在灌输、倡导,流于一堆口号,企业文化是建立不起来的。企业文化建设应该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即既要把企业提出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员工的价值共识,又要把它转化为每个员工岗位的行为准则。要建章立制,把企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职业道德等形成制度化的东西,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有效地贯彻执行。只有将企业的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密切结合起来,用制度的约束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最终形成员工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才能建成成功的企业文化。

(三)发挥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企业家处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地位,一方面企业家的思想、行为等对企业文化有很大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价值观和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确立需要企业家自上而下地推动,用自己的权威去整合企业中的价值观。

1、企业家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这一无形资产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渗透在企业一切活动中的无处不在的东西,是企业的灵魂所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因此,要尽快改变企业家企业文化经营意识淡薄的现状。

2、企业家要利用各种方式传播和推行自己已经认同的企业文化。运用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来规范指导企业行为,用行动言传身教,使自己成为企业价值观的化身。

3、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企业家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注重自身形象的树立,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包括管理学在内的综合素质,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

4、企业家要积极运用企业文化发展企业。企业家要对内要用企业文化凝聚广大员工,对外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将定型的企业文化外化为企业在公众中的形象,规范企业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两大系统,展示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实施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精神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倡导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哲学,要坚持把人作为企业管理和一切活动的中心。对员工的尊重、信任,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管理要求将培育进步的企业文化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作为企业管理的主导环节。

1、充分重视人的因素,将人作为现代管理的中心,其管理的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尊重人的人格,重视员工的个性,实现人格化、人性化管理。真正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启发人、关心人,为员工营造温暖、舒心、优美的工作环境,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创造条件,通过发展、满足、改变人的需求,激发每个人的发展愿望和动力,帮助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五)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建设企业文化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学习型企业就是以共同的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自我超越、不断创新,最终实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培育优秀企业文化的有力措施,也是贯彻优良的企业文化的保证。学习型组织是21世纪最具竞争优势和最具有适应能力的组织形态,它强调员工之间信息和知识的分享,能力和专长的分享,来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因此,要求员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强调员工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团体学习。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增加知识积累,培养创新和适应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培养和谐的内部氛围,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结束语

企业文化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创造并提升企业价值。国内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首先应该积极创建企业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次基础上完善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其次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实行人本化管理,创建学习形组织发展企业文化,提升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美)汤姆.科普兰.价值评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张继焦.价值链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3]鲜文铎,贺琴.企业价值影响因素浅析[J].财会月刊,2005,(26).

[4]郑旻.浅议企业价值[J].科技和产业,2005,(05).

[5]原毅军,陈艳莹.论企业的价值[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

[6]蔡岩松,杨海洲.企业价值与企业价值评估[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3,(12).

篇4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从企业文化理论来看,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企业家精神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直接体现。从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企业家的思想、能力甚至个人魅力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传播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一个具有杰出的开拓创新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自觉的奉献意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的企业家,能够在广大员工中树立较高的威信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企业员工对企业领导的这种认同感和信任感是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保障,应该自觉地运用和充分地发挥这种影响力来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文化系统各要素的传播工作。这就要求企业主要领导不仅要亲自抓技术、跑市场,也要抓理念、搞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好主导者、培育者和实践者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

实践表明,一种企业文化的建立、发展与创新,就其决定性的作用来说,反映出一个企业家的创业意识、经营战略、发展目标、价值追求、管理风格与工作作风,折射出企业家的文化底蕴、智慧追求与个性风格。企业家作为企业的决策者、经营者、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因企业文化建设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体现。

一是在企业文化的建立阶段,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奠基人。通常情况下,特别是在小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大多是由企业家首先提出并加以启动的,成为企业文化的根基。在初始阶段,企业家的远见卓识、核心价值观与目标追求,为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

二是在企业文化的发展阶段,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师。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理念内容、实施步骤等,都应由企业家或是由企业家指定的专门团队负责设计。企业家的精神状态、文化水平、思想高度、领导艺术等,都会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这里,企业家既要承担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核心理念的提炼概括任务,建立企业文化体系,还要负责完成行为文化系统、建立物质文化系统。同时,企业家承担着企业价值理念的传承与创新、宣传与传播、教育与培训,并内化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三是在企业文化重塑阶段,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提升者。随着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和内部结构规模的变化,企业家要时刻关注理念更新、文化提升、流程再造,不断推动企业文化向更广的领域拓展、更深的层次发展。这就需要企业家必须有强烈的开拓意识,引导员工摒弃旧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文化力以促进增强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培育者

有效地培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实施领导的关键环节,需要着重把握好三个基点:

一是以人为本。人是企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核心的因素。培育企业文化,本质上是培育人文精神、确立人本理念。企业家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紧紧抓住员工理念培育这个突破口,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创作用,以此不断发展企业文化。

二是个性鲜明。一个有文化意识的企业家,需要融共性于个性之中,在继承中发扬,在借鉴中吸收,培育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内外“文化兴企”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企业的实际,尤其要充分考虑员工队伍的总体情况,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原则,总结挖掘本企业的突出特点,切实发挥出自身的比较优势,建设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

三是开拓创新。企业文化创新的目标,就是提高企业由技术力、管理力、文化力三种力量凝结而成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文化力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企业的发展壮大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求企业家在培育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把理念倡导与行为规范结合起来,把阶段性任务与长期性愿景结合起来,把领导者的价值理念与员工的共识结合起来,有步骤地推进和实施,才能真正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三、企业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

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仅要会知会说,更要会行会做。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员工非常看重领导者的“说”和“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家引领着企业文化,既要重视“言传”,更要重视“身教”。特别是企业文化处于弱势或推行企业文化有难度的时候,企业家更应用正确的言行、良好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就是企业家的“知”与“行”、“言传”与“身教”、信念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相互支撑。如果没有企业家人格力量的推动,就不会有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家对企业拥有法律赋予的特定权力,但单凭这种权力进行领导的企业家,所取得的只能是被动的、阶段性的作用,而主动的、长效的、使员工心甘情愿为企业效力的,则是企业家的榜样示范作用。这就需要企业家以自己丰富的知识、高超的能力、深入的作风和率先垂范,去持久地影响和带动员工,让员工在领导者的“人格化坐标”中找准自己的方位,实现其人生价值。

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之中,它的建成以企业员工的认同和内化为标志。从企业文化产生的渊源来说,企业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企业文化的践行者。企业家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召力与示范作用,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以强者和权威形象在员工中产生模仿效应,才会有力地促进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相反,企业家如不注意建立和塑造自己的形象,就会减弱甚至丧失在员工中的威信,在某种程度上,就丧失了对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控制力与影响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海.企业文化建设实务与案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

[2]刘志迎.企业文化通论.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7.

篇5

【关键词】企业价值观 质量文化 竞争

一、引言

近年来,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主要投诉项目之中,企业产品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让企业产品质量有所提高,在秉承客户至上现代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不少企业家存在着一定的困惑:企业怎么样成功建设企业质量文化?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是:不断加深对企业质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建设企业质量文化,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制度。对企业产品质量起着重要决定作用的是企业质量文化。企业质量活动与质量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总和是企业质量文化。

二、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

在实践中,一旦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经过企业领导者的确认,我们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进行有效地宣传教育。从以下几点能够体现出创建企业质量文化的必要性。第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产物是企业质量文化。在日趋激烈地市场竞争当中,企业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发展至关的重要因素。第二,企业的生命力在于企业质量文化。企业的质量文化素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第三,解决企业质量问题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质量文化。针对目前企业产品质量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建立起全民质量文化管理。

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

(一)企业价值观。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价值观是明确什么应该提倡,什么应该反对,企业崇尚和鼓励员工什么样的行为,企业反对员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企业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导向。企业质量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企业价值观。企业与企业员工行为对应的价值取向能够通过企业价值观全面地反映出来。企业价值观能够让整个企业员工更具有凝聚力,能够有利于端正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促使全体员工朝着一个共同方向不断发挥出各自才能。

(二)企业质量文化。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规范管理和传播,才能形成企业质量文化。换句话说,企业质量文化是旧观念、旧思想和行为方式被新观念、新思想和行为方式不断取代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新思想,我们应该积极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反复灌输相应的知识。当今世界,先进企业将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根本目标定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我国企业只有根据自身的实践情况,采用合适的发展方式,不断加强培育企业质量文化,才能在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在建设企业质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将以物为中心的硬管理和以人为重点的软管理统一结合起来。

(三)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的关系。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的关系能从以下几点体现出来。第一,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企业质量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相关的质量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第二,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形成与企业质量文化有关的体系文件和质量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第三,企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企业质量文化的质量成果和质量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价值观。

四、建立企业质量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质量价值观念。企业质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的质量价值观。企业的质量价值观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的最高模式和层次,对企业的生产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企业质量文化具有更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行为,为了引导企业员工在整个集体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目标中成功融入个人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意识,企业必须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价值观念。改变心智和习惯是培育企业价值观最关键的因素。企业员工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企业员工做人和做事的方式取决于是否端正态度,企业员工的行为结果取决于其做人和做事的方式。

(二)构建企业质量标准。目前,社会普遍接受的是产品质量体系或者质量被一个较为公证的第三方机构作出可靠、正确评价的科学质量制度,即质量认证。企业不断取得进步,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开展认证工作。企业创设名牌的主要途径是认证,企业质量文化、文化得以弘扬的基础也是认证。企业构建企业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体系应该严格按照GB/TI9000标准来执行。只有每位企业员工都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进行控制、生成,才能保证顺利开展企业认证工作,才能保证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提升企业员工的质量文化素质。企业员工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企业的质量文化。为了让社会公众对企业优秀文化有更深刻的感受,企业员工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展现自身优秀的质量文化素质。企业的质量文化能够通过企业根据每位企业员工所在岗位的不同要求,制定明确具体的规范,引导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体现出来。为了建立全新的企业质量文化,我们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及时转变企业员工的行为方式。

总而言之,树立企业价值观与企业质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行,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质量考核机制。现代企业管理的新模式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企业质量文化。从目前看来,在借鉴世界先进企业管理方式的基础上,创新和改革已经成为我国企业管理的题中之义。企业文化不仅要始终保持经营理念的创新性,而且要在企业管理细节上反映出其经营理念。构建优秀的企业质量文化有利于企业提高业绩、加快自身建设,推动企业不断走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波,陈标鹏.《关于我国企业加强质量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特区经济,2012

[2]毛学伟.《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J].中国国门时报,2012

篇6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目前现状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的企业只注重对经济效益方面的投资建设,而忽略了安全生产投入。企业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安全让位于经济利益,很多企业未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偏低函待提高。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的灵魂,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形态,是职工对安全工作所形成的共识和共鸣,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仅是业务水平的积累,更是安全道德、价值观的反映。培养人的安全价值观,实质是培养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培植采用被动式灌输和主动式接受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为目的。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安全价值观。

安全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安全机制问题。完善安全机制有利于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安全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只有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安全文化执行力。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员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作用。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形成习惯,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隐患。因此,在完善安全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尤为重要,要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和落实兑现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干部在安全生产业绩中的综合考评,并与相关的奖励分配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促进员工自觉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措施。

1.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没能从技术装备上加强对重大灾害的预防

安全投入不足,现有的安全生产设施陈旧落后,科技含量偏低,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低。受投入不足的制约,各级安监部门的安全监管手段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设施陈旧落后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科技含量较高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手段未能被及时有效地利用。因此也就存在着如果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事件,就会出现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在急救之时不能发挥应该具有的特殊效用。

2.对安全从业者的教育重视度不够

《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中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的责任,是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但是一些企业的领导、工程负责人却忽视了对安全教育的落实,抓安全教育只流于形式,应付上级和主管部门的检查,只注重施工产值和经济效益,认为只有产值和效益才是硬件,而抓安全教育工作是软件,对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3.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国内企业在行销活动上时常展现积极的作为,因为行销活动往往和利润有关,在生产面上较少系统化推动安全管理,始终想得多、做得少,对于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亦无法如推动行销活动般积极;反观有的企业却能够兼顾安全与营业利润,持续成长壮大;推究原因,影响因素有很多,但重点关键在于是否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并掌握推动安全管理文化的进程及方法。

现行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新形势下,企业往往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获发展,把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因素考虑,大量时间、精力都放在产量、质量、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的地位呈下降之势。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在深化,但却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没有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安全管理的保证机制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安全生产动力机制(在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驱使下,自觉保证生产安全)的缺省和压力机制的扭曲问题;责任机制仍存在突出问题,依法治安,只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和文件里,只作为处理具体问题的附属依据而已,安全责任不具体,责任的细化和落实不到位,责任的追究随意性大,几乎全部都是事后追究,极少事前惩治。

二、存在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KeySuccessFactor),但是非常抽象、含糊,难以定义。而建立企业文化相较于拟定营运计划或行销计划更加困难,因为营业利润具有量化數字而企业文化较难量化,因此常被企业经营者忽略;企业文化始终无法有效建立。

1.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存在误区

过去我们往往把事故原因主要归结为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操作失误,认为只要提高操作人员的警惕性和技术水平,就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事故。这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个体手工劳动中确实是如此。但在工业生产日趋复杂化、技术化的今天,情况就不完全如此了。现代生产系统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不但与系统中人、机、环境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更与人、机、环境之间的匹配情况有关。

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中,安全管理所研究的问题,是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机器子系统,不仅指机器与装备,还包括信息系统,和一切过程中所涉及的“硬件”部分。

2.某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在安全生产观念和认识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当前有不少企业,上至老总下至员工,仍然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缺乏安全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理念是依靠法律法规的监管,只顾生产效益与经营效果而把安全建设放于旁边的现象还很普遍,有的单位甚至有“死人算什么,不就是赔钱吗,有什么了不起”的非人道的错误思想。要知道,生产安全不仅是一线工人关心的事,也应该是企业、地方政府、国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

3.舆论宣传尚不足

有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停留在表层文化建设上,满足于制定文件、贴贴标语、整整环境等,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有效的融入。执行者只是忙于应付,流于形式,到头来安全文化建设只能浮在表面,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更谈不上实效作用。如此宣传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不能很好的在员工中起到共鸣作用。这样的宣传只会流于形式,而真正形成一个企业具有的文化现象,让员工真正体悟到安全文化之重要性还很欠缺。

三、对策措施

1.大力推进生产企业分类评估和监管工作

近三年来共对全市14466家工业企业实施了安全生产评估,就企业安全基础和管理状况进行分类排队,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分类定级后,依据日常安全管理、伤亡事故情况调整类别,实施升、降级和淘汰制度。在评估及分类监管工作中,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别,与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企业评先评优挂钩;采取工伤保险差别费率;加大高危行业及自律能力差的C、D类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提取力度

2.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的诚信机制。

为引导企业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新的安全投融资体系建设,与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挂钩。在危险生产企业全面推广安全标准化工作,对发生亡人事故或有较大影响事故的单位予以降级,发生较大事故的单位予以取消安全标准化达标单位;对取得ISO18000体系认证的单位和分类评估为A类的单位可以直接申请市级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或取得安全健康体系认证的单位可以直接申请市级及以上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通过多种措施,让企业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诚信机制.

3.追究事故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在事故责任追究上,通过重点处理追究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事故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4.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安全信息管理包括安全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加工、传递等工作,一个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与其掌握的信息程度分不开的。安全控制的前提是获得足够的信息,传统安全管理手段被动、反应慢,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企业中建立适合当代现有生产条件的安全管理信息手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使用,采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为定量分析创造有利条件己成为可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对大量的基础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向安全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的、定期的常规报告和例外报告,另一方面利用系统数据库和数学预测模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辅助安全管理部门分析安全形势,及时发现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前进行预防控制,彻底将石油化工企业传统的、静态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变为一个科学的、动态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5.加大对企业文化安全建设的宣传力度

篇7

关键词:文化;建设;施工企业

施工企业从房地产商品的角度上是一个中间商,即它不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其产品却又囚价值大被消费者直接使用而必须要受到消费者的直接监替。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地位,常常会让施工企业迷失发展的方向和自己企业文化的定位。处于受制于开发商和消费者两方的施工企业往往比较被动,造成了我国的施工企业缺乏独特和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文化。这显然不利于施工企业和整个行业的成长。

1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特点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所谓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复合体[1]。

2企业文化的特点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企业文化渗透在企业的一切活动之中,是企业的灵魂所在。企业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一定机制,正式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企业文化具备以下特点:简明易懂、以理服人,令人心悦诚服;得到广泛认同的价值观;有价值观指

导下成功的实践与验证;使企业重要成员产生使命感;使员工对企业、企业代表人物、企业象征标志产生感情。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成长来说,不是最直接的,但却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决定囚素。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

部分。作为施工企业理应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我们认为施工企业的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首先建设推广比较难以实施。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是精力的投人,而且是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投人。而作为工程施工企业,无论是各级领导还是员工群众,在外部市场开发、经营管理、现场施工等方面均承受很大的压力。正是市场的压力和经营的困难,使得某种程度上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为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工程项目地域分散,周期短,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这些因素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除此之外,工程施工企业属于劳动力密集的行业,分包队伍多,现场施工人员还有一部分为外雇民工,文化水平偏低,观念较为落后,综合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深人推广带来了难度。

(2)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应注重和谐与约束的统一。施工企业对人力质量的要求不高但数量多,且有很大部分是生活质量和水平不高的农民和底层工作者,劳动强度大,企业应更加对员工给予关怀,保障企业的协调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再者要有很强的约束责任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规范他们的工作行为,改变他们的工作作风,从根本上消除“贵任与己无关”的想法。

(3)项目管理文化的核心是安全与风险。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安全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占有很大的比重。工程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高危险作业稍微放松警惕,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对职工的人身安全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随着周围安全事故的屡屡发生,为了让职工能够安心的工作,企业必须把安全放在首位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只有安全有保障,生命有保障,工作才有保障。再者就是风险防范,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风险是不能有效评估的,变量多变数大。常常要垫资做项目,且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常常导致成本巨额增加。对于施工企业风险文化来说,必须有较强的风险识别和控制的能力,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

3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加强企业管理,强化企业凝聚力、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对于施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意义重大。

(1)加强施丁企业文化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理念,随着施工企业改制的深人,迫切需要树立先进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

(2)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同样也是企业凝聚力的提升,使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好的发展。企业有自己的文化体系和人有高素质道理是一样的,有实力才可以去和别的企业竞争,有规则才可以成方圆。

(3)加强施下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人才的力量得以充分发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的一种趋势,是经营企业的新思想、新观念。人是有思想的,而人的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企业文化止是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最终影响人的行为来发挥作用的,企业的竟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2]。

4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施上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团体意识,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工作热情,形成强大的创新力和凝聚力,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高形象和知名度,达到利润的最大化和企业的壮大

5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相通的、互补的,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能够取得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容易得到职工的理解和参与.便于开展群众性的自我教育,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得到加强.

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建设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利于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4加强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建议

(1)现场文化。①规范现场铁路建设。加强现场文明施工管理,实现项目硬件设施的标准化和软件管理的规范化,全面促进现场文化建设。②改善现场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切实改善项日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健全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对生产现场、施工作业现场、道路交通等安全环境的治理。加大人本关怀的力度,关心职工的身心健康,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努力构建施工现场和谐工作、生活以及人文环境。

(2)总部管理文化。①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宣传引导把“安全第一”的理念固化到员工的思想中。强化对职工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宣贯,强化对标准化作业及知识、技能的学习,强化对潜在危险的认识和控制的灌输,使每一名职工全面掌握安全技能及安全知识,提高标准作业能力。②树立品牌意识。强化全员的质量和服务意识,引导员工立足岗位,履行职责,把好工作流程中的每一道关口,积极打造精品工程,提升企业信誉,塑造企业良好形象。

(3)从政府的角度来说,铁路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而施工企业则是主力军。政府应对施工企业树立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进行有效的引导,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积极保障该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农民工和普通工人的利益。严格打击不良行为,从法制上保障企业文化得以实施和良性发展。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重视人的价值,重视员工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发掘出人的内在品质动因及典型性,让员工了解企业在鼓励什么,反对什么,把符合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加以强化,形成员工稳定的习惯或品质[3]。

(5)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体员下认同,并逐步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与一切相关工作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进行细化,形成一个下作网络,共同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企业的价值观念、核心精神逐步成为全体员T的共识和行为习惯,使企业文化建设逐步深入。

结论: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有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内涵外延,虽然在现阶段我们的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意识还有待加强,但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工程施工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重点,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并加以正确应用和研究,结合形势不断挖掘和完善,我们就能够应对激烈的挑战和压力,建设独具企业特色的优秀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的完善,推动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策略的转变,使企业文化成为孕育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峰.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51-79.

[2]曹汴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河南石油,2005(3):91-93

篇8

所谓企业文化,又称组织文化,是一个企业内部人们共同的价值标准、信念、态度、作风和行事准则的总称。它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传统和风气,其中价值标准是企业文化最明显的标志,就如同人的个性,是企业整体内部机制的外在表现。企业文化的内容相当广泛。国外的价值尺度包括对国人、对顾客的服务、长期雇佣制度、相互信任、密切的个人关系等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全面否定之否定地批判继承,又是对其创造性的应用和发展。

一、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吸收现代企业管理中科学性、艺术性的精华。

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与科学相联系,由社会大生产决定的;社会属性是与艺术相联系,由各国国情、文化传统决定。我们中国特色的这个“另类”,应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优秀成果与现代企业生财艺术有机结合起来,也即体现人文化、利润化、效益化和长久化。如此的话,也可能不会再出现所谓假冒伪劣、败坏道义的商业行为。诸如陕西电台(《阳光在线》)报道的西安个体企业给螃蟹注水,坑蒙骗客的商业欺诈事件,虽然个体规模不算大,但社会影响恶劣,与倡导的商业“诚信”原则相悖,所以决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应防微杜渐。大到各种类型的企业,这个理是融通的。

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以人为本”

企业要始终坚信:我靠职工求发展,职工靠我求生存的企业生存之道。新世纪的劳动者是有思维、有信仰、有理想的,现代企业管理者应想方设法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达到企业预定的目标。当然“以人为本”绝不是不明辨是非、搞人际关系,“狗来耕地、牛来看门”的歪风邪气要坚决杜绝。当前还有妥善处理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下岗工人已认识到新形势下岗位目标的责任,作为管理层应把他们的生计问题作为头等大事。除了执行好中央的低保政策,还应尽快建立起一套激活下岗人员再就业的机制,落实好再深造、再培训工作,以便创造有利条件,实现社会稳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把传统人文精神和现代经济运转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伴随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入世”和家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这些企业中树起具有我们民族精神的旗帜,绝不是行政干预,而只是建立适合于人民、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企业文化模式,把道义和生财有机结合起来。就“儒教文化圈”来说,韩国釜山大学教授金日坤曾强调:“儒教文化的最大特征是依赖于家庭集体主义的社会秩序”。他分析认为,东亚是依靠儒教集体主义文化驱动资本主义体系成功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企业文化的研究,其本质内容是企业精神的塑造。它包括坚定的企业追求,强烈的团体意识,正确的激励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可靠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企业的物质、制度、精神三大要素与企业的特点和实际相结合便形成了反映企业文化,千秋特色的企业精神如现已举世闻名的海尔集团.原来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但是经过全体海尔人多年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现已成为拥有多家海外公司的大集团。它成功之处在于:有一个锐意进取、远见卓识的团队领导;有一批踏实工作、兢业业的员工;有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雄心壮志。海尔集团一位负责人一次去某山区调研产品销售情况,他听一村民建议:那里盛产土,如能生产出土豆清洗机该有多好呀!他突发奇想决定让科研人员研究,最终这种新型清洗机很快研制成功,打入市场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的成功之道是否对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和世界市场适应力有重大影响呢?

四、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入WTO和参与国际化经济竞争为我国企业坚持这一方针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有限,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才能弥补国内市场和资源的不足。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才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走出去”是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并努力掌握主动权的必然要求。现在经济全球化既为各国提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利用和配置资源的机会,也加剧了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和资源的竞争。从我国未来发展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考虑,我们必须鼓励和支持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大胆地“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企业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既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实施的重大举措,又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未来发展的要求,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的需要。

五、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应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贯穿的红线

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了智力支持,具体从以下方面培养:(1)东方的灵性主义和两方的理性主义文化的结合。东方的灵性主义着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与人在心灵和感情上的沟通,但它处理问题时往往使问题失去正常的准则。西方的理性主义文化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客观事实,强调按严格的制度、规章办事,但它在处理问题时忽视丁人的感情这一面,显得没人情。两者要相融合,相得益彰。(2)速度观念和效益观念的结合。经济的增长离不开一定的速度,但新的经济体制要求的是有效益的速度,与此相对应的价值观应当是速度与效益有机结合的价值观。要统筹兼顾,决不顾此失彼。(3)竞争观念和合作观念的结合。当前社会竞争既残酷又激烈,“能者上岗,劣者下岗”是大势所趋,但事物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建立“竞争机制——协调缓冲机制——共同合作机制”三位一体的模式无疑是企业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生命之本。它包括个人利益同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企业利益与消费者利益的结合。唯利是图决不可成为我国企业的经营哲学。(4)效益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结合。以公平支配效率的传统道德伦理规范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要求相悖的,在重视效率的前提下兼顾公平,树立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作出的极为重要的战略判断。这2O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我们各大企业要认清形势,明确目标,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把握这些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集中精力抓好各项工作。也就是说,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要与现阶段或某个长期阶段我国的感情,我国的经济建设形势相适应。

推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