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建筑业发展论文8篇

时间:2023-04-10 15:06:0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业发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业发展论文

篇1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发展

1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1.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1.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3.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战略。

3.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4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4.1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4.2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从事房屋工程施工的企业掌握发展核心技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大型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创新会对结构产生特殊要求,因而要求提供总承包或施工服务的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的结构,总是先有设计,才有施工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因此,只有把设计与施工方法相结合,才有施工的核心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创新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对许多为建筑工程配套的专业公司,如玻璃幕墙、智能化等,首先从产品体系的研发需要体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再到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的改进直至施工安装工艺,都需要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包括制定标准规范的能力。如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所开发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巳成为同类市场的主打产品,这与其是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单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篇2

据统计,仅1998年,全球最大的225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己有91家。中国入世后,将会有更多的外国承包商涌入,这对我国的国有建筑企业将是更加严重的挑战。加入世贸对于中国就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我国的建筑业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入世给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机遇

首先,外资会更多的进来,会创造更大的投资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建筑市场的增量。外资投向我国的能源、交通、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从而为国内建筑业的就业提供很大空间,进而带动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其次,促进建筑业国际化经营。国内市场上的国际化竞争加剧,迫使我们从国际市场上找出路,必然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按国际市场需求、国际标准体系、价格体系、国际惯例来组织生产,促使国内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较快地和国际接轨。

二、入世给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挑战

我们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摘要:首先是体制的挑战。加入WTO后,地方保护、部门保护都将弱化乃至取消,国内外企业基本上处于平等竞争地位。我国建筑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监理体制及工程风险管理体制和国际有很大差距;我国还未建立以工程担保和工程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使企业竞争能力大大减弱;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很不规范,其公正性、公平性有限,丧失客观性;市场准入制度虽初步形成,但缺乏严格的市场清出制度。这些新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很难适应加入WTO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其次是人才的挑战。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方面不比发达国家同行逊色,但一专多用的人才普遍比发达国家少,工程成本必然提高。另外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资本和跨国公司将会以各种优厚条件及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和我们争夺人才,必将加重人才流失。

再次是市场的挑战。国外大型建筑业承包商逐步进入我国建筑市场,现行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大型工程项目,非凡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治理和工业成套设备市场竞争加剧。加人WTO后,我国建筑市场规范化的压力将迅速增大,工程项目承包对承包商在管理、技术以及资金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要求将更加苛刻。

最后是价格的挑战。入世后价格的挑战十分严重,必须迅速采取办法使行政型定价向市场形成价格方向转变,使价格随行就市,政府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作为价格形式的综合参数进行调控,通过价格竞争促使企业进步。入世后我们还面临另一个价格挑战,就是我国企业的利润并不完全作为利润来使用,例如折旧率偏低、补偿不足、福利奖金、住房补贴、职工医疗等都是从利润中开支,而在国际上大都是列入生产成本的,因此在会计成本预算上也必须和国际接轨。

三、针对挑战可以采取的多种策略

1、观念的转变。树立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观念,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迅速地把实力转化为竞争力。建立起真正的市场主体,要一步调整结构,剥离不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花大气力尽快向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管理型公司转变,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2、企业运作体系的发展。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应和现代管理模式的建立相结合,包括建立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及平安管理体系,并以这三大体系为核心有机地构建协调运作的建筑业现代管理模式。开拓和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方面使国际市场成为减少国内市场波动的调节手段,一方面又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使之成为应付国际市场变化的缓冲机制。

3、利用政策、法规保护我国的建筑市场。要加强对国际惯例和规范的学习和使用,加快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针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不平衡和各地建筑市场规范管理不尽一致的状况,政府要采取相应办法,灵活地对建筑企业采取适当保护模式,对建筑市场管理按照《建筑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作,使其在较短的调整时间内,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4、人才的培养。为适应WTO和经济时代的要求,还必须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非凡是资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等跨专业、多学科、复合型的探究和应用人才方面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以跟上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步伐。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加强和国内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横向联合,建立高效实用的科研体系,主要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不断改革创新。在设计和施工项目上加大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更新力度,将探究成功的现有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用知识和科技的更新保持企业在成本土的竞争优势。

篇3

关键词:招标投标建筑业发展

一、招投标制的推行,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是社会经济的管理者。进一步说其既是宏观经济的决策者,又是微观经济的直接经营者,包揽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部事务,“一统到底”。政府成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企业及其它经济组织只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一切要按政府计划行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作为生产者的企业,成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主体。在新旧两种体制中,政府的职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政府职能必须从行政指令转变为宏观调控。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方式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之分。所谓直接调控就是政府利用行政手段通过行政系统直接控制管理企业经济活动。实践证明,这种直接调控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经济活动。实践证明,这种直接调控方式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与之不同,间接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利用市场机制基础上的,通过向经济系统输入参数实行宏观调控,即政府通过参数调控市场,进而通过市场实现对经济发展的间接宏观调控。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建设业有了长足发展,这为改变我国城乡面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改革的政策不配套,建设市场不规范等原因,致使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相反,一些私营建筑企业和乡镇建筑企业,虽然在技术力量、设备装置、社会信誉等方面不能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但他们利用自身的灵活性和机动性,有的还采取了一些不择手段的办法巧取工程,因而使他们异常活跃在建筑市场领域。,建筑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比较突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尽快扭转被动局面。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手段很多,可以通过减免税收、增加信贷资金、减少信贷利息等经济杠杆来进行调控,也可以采取严格企业资审、控制总量平衡、强化行业管理等行政手段进行调控。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制,主要解决工程由谁来承揽的问题,关系到每个建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可以通过在规定的范围内对招投标政策调整实现对建筑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这种调控与经济调控都属于间接调控手段,比起直接调控手段的行政干预要高明得多,它是利用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解的良性运行机制,必将对整个建筑业的协调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宏观调控作用。

二、建立奖优罚劣的招投标运作机制,必将促进建筑企业的优胜劣汰

“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是招投标的原则,而“择优”则是招投标的最终目的。就某一项工程招标来说,只要我们坚持了上述原则,那么中标者必定是众多投标企业中最优秀的。因此,推行招标制度,必将实现对建筑企业的优胜劣汰。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是一项性、规范性、政策性较强的工作,每一具体环节都直接关系到建筑企业的切身利益,特别是投标单位选择、评标的分办法这两个环节,只要政策稍有调整,就可能到中标结果。因此,在工作中必须坚持招投标原则,尤其要把“择优”这一宗旨贯穿招投标过程的始终,这样才能实现建筑企业的优胜劣汰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比如:在投标单位的选择上,一开始我市采用的是由建设单位在资质预审合格的企业中推荐投标企业的办法。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一办法有许多弊端,在确定投标单位之前,投标企业千方百计做建设单位的工作,想方设法获得投标权,有的施工单位私下承诺建设单位的一些附加条件,意在获取承包权,有的建设项目虽然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并签定了承发包合同,但由于建设单位事先已选定了外包队,施工单位为争取建设单位的投标推荐权,不惜一切代价私下承诺,一旦中标就得接受全部不合理条件。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失去了招标投的真正意义,更难保证招投标工程原则的落实。这不但给建设单位搞不正之风创造了方便条件,也对择优选择投标单位不利。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后,及时取消了建设单位推荐制,规定实行招投标发包的工程,由招标单位参加投标。采取这种办法杜绝了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搞场外交易的条件,保证了竞争的公正、公平性。同时,为防止抽签的随意性,避免优秀企业失去投标机会,我们规定上一年度荣获国家、省、市优质工程奖牌及省级文明工地建设先进单位、样板、文明工地的项目经理部(施工企业)给予一定次数不经抽签直接进入竞标机会。在评标打分办法上,我市在评标分值设置上也采取了获奖工程加分、劣质工程扣分和取消两次投标资格的办法。通过实行以上办法后,促使企业靠实力和业绩去竞争,从而增强了企业抓管理、上水平、增素质、创优质的积极性。一方面,使我市的工程质量普遍提高了一个档次。去年,工程合格率达到100%,优良品率达40%,同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工程质量通病消除率达70%。文明工地建设不断加强,全市有132个工地被评为达标工地,有40个栋号被评为省级文明工地或样板工地,都比上一年有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一些实力强的企业多中标、中好标,而实力差的企业,或是过去只靠关系、路子承揽工程的企业,逐步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建筑市场秩序逐步好转,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逐步形成。

三、招投标制的大力推行,必将促进了建筑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国有大、中型企业仍然是我国建筑业的主力军。,这些企业经营体制和管理模式多多少少还残留着计划的,一个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运营机构还同有完全形成,这在无形中限制了企业的。从我市情况看,国有大中型企业施工量仅达到其施工能力的40%左右,个别国有企业活源仅达到10~20%左右,企业面临着管理体制陈旧、施工任务少、资金短缺、周转不灵等一系列难题,再加上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劳保又成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建筑企业的增多,市场竞争的激烈,这些都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招标投标制的全面推行,从根本上净化了建筑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给国有大、中型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招投标过程中,虽然政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机会,同等条件下也力求保护国有大、中型企业,但竞争的激烈和业主要求严格,甚至苛刻,仍然给国有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就客观上要求国有企业,不但要看外部为他们市场竞争提供了如何优越的条件,更要看到自身在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困境,迅速转变观念,深化企业内部的体制改革,重新调整企业内部的运行机制,变管理型为经营型,走集团化、集优组合的道路,在企业内部,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树立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精湛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机构设备去迎接市场的挑战。

篇4

从我国当前建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目前仍然是以国家和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建筑经济为主导的建筑经济体系。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建筑经济的发展中,公有建筑经济与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这种发展关系有助于加强对公有建筑经济的深化改革与完善,促进公有建筑经济与私有建筑经济的共同发展。公有制建筑在发展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为建筑经济的发展起主导与决定作用。纵观近几年建筑行业的发展,私营建筑经济以其明确的发展方向及发展特点加快了其发展速度,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建筑经济渐渐出现弱势,私有建筑经济在建筑行业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而国有建筑经济在建筑行业中的比重越来越低,为私有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使私有建筑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许多国有企业根据社会的发展也在积极的进行改革创新,优化企业内部结构,加强对企业的管理,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使得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当前时期我国建筑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1.工程造价存在问题。

第一,预算定额存在一定的问题,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工程预算定额在不断健全,但是仍然没有能够跟上建筑材料的更新、发展以及价格波动的步伐。第二,控制体制不完善,我国现阶段的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大多都只是局部管理,没有实质性影响及作用。这种管理会造成造价失控现象,此外,有些企业为了使项目能够顺利开始,甚至出现编制虚假预算的现象,严重影响企业的成本控制。第三,建筑方控制存在问题,现阶段我国投资方面的体制建设还不够健全,每当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占主导地位就是业主,这就使得建筑方的行为很随意,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进而对建筑工程的进度、造价及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2.公有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有建筑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公有财产私人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公有建筑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不顾企业的稳定发展,将国有资产私人化,通过私人企业进行施工建设,对国有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3.私有建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私营建筑企业中存在着诸多管理漏洞及不够规范的地方,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及个人独断的决策方式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私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因此,私营建筑企业应该重视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完善,做到规范化管理,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对市场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保障施工的工程质量的同时扩大企业的发展。在施工过程中,注重工程质量,从最初的原料采购到最终的完成竣工都要有严格的质量保障,减少工程问题的出现。

三、强化建筑行业经济的对策研究

1.顺应时展要求,深化改革。

深化改革,使建筑行业中的国企更全方位地进入市场竞争机制中,同时也要大力发展搞活私营建筑经济,促进私营建筑企业的进一步改革发展。顺应时展的要求,深化改革企业内部结构,为市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建筑经济水平的稳步提高,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让市场经济中看不见的手来调配市场,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配置。促进国有建筑经济与私营建筑经济的共同发展,促进其良性竞争,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2.国家应对建筑业发展相关政策进行落实。

加强法制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优化建筑经济结构。增加优惠措施,为建筑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加针对使用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措施,促进使用环保节能材料的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增加对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促进由小企业向大企业的发展转变。促进企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国际化,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竞争力,通过市场促进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壮大建筑行业的发展规模,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四、展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筑行业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也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行业不仅生产一些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建筑,如医院、学校、住房、商场等,同时各工厂、道路等建筑也需要建筑行业,因此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建筑行业的发展重点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及城镇化建筑中,城市建筑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也展现出人类的文明与社会进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农村的深化改革,使得部分农村已经逐渐搬进楼房,为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五、结语

篇5

1、项目管理概念萌芽期

国际上,项目管理学科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项目管理概念则起于华罗庚教授于1964年提出的统筹法。80年代初,随着国内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施行,中国开始引进外资,随着合作的开展和项目的增加,其工程项目管理方式逐渐与国际模式融合发展,在建筑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2、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初步应用

1982年云南鲁布革水电站工程被誉为中国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次工程长达8年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第一次利用了世界银行贷款,并按世行规定对部分工程进行国际竞争性投标和项目管理。1987年9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施工会议提出了推行鲁布革经验,倡导建设业采用招投标方式决定项目归属,引进了全过程总承包方式,强调重视项目管理。

3、工程项目管理理念高速发展阶段

1987年,我国开始建立一批试点要求采用项目管理施工法,并着手建立中国的项目经理认证制度。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开始逐步应用在如三峡水电、二滩水电等项目中,为中国改进和发展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积累数据分析基础。1988年国家开始推行建设工程监理制度;1991年,中国的项目管理委员会PMRC(ProjectManagementResearchCommitteeChina)成立,致力于推进我国项目管理学科建设和项目管理专业化发展;1992年,国家计委在全国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座谈会上提出了业主责任制的改革方案;1996年提出了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三项制度的基本形成,同样标志着中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二、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发展建议

1、改进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单一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无法适应我国国情的要求,且由于当前工程项目情况复杂,往往需要采取多种项目管理组合模式,从而缩短施工工期,保证工程质量,减少工程投资。因此工程项目管理企业需要针对工程不同时期的特点采用适应当前特点的组合型管理模式,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企业竞争能力。

2、加强建筑企业自身建设

建筑企业本身应改善组织结构模式,形成多种固定的项目部管理模式,以便于项目经验的整理和传递,从而归纳出建设某一类工程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公司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坚持项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保证工程质量。严格遵守国家和行业规定,进行资质等级的年审,同时以合法公正的方式进行项目招投标管理。

3、加强工程项目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日益呈现信息化趋势,我国的建筑行业应不断努力从而与国际水平接轨,从而加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将中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推向国际化,其中实现项目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当前的建筑业中,施工工艺难度大的建设项目越来越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业务主体,这些项目都要求投标公司必须能够对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的改革,不仅能推动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发展,更能推进整体行业的技术水平。

三、结论

篇6

1.对软件知识产权的严格保护,营造一种谁投资谁受益的良好商业和法治氛围;

2.服务到位的融资机构,促进软件成果转化快;

3.高素质的软件专业人才,配合制定灵活的技术移民政策;

4.具有第一流的大学教育,能够迅速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发达的通信设施;

6.长期磨炼的企业家精神;

7.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美国软件业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生产国,拥有规模各异的软件公司8万多个,其软件业的年增长率为18%。世界500强软件公司前10位中的8个公司总部都设在美国。美国的软件产业主要以3个部分组成:1.以商业销售或租赁为目的,设计和生产软件产品的公司;2.开发因特网和电子商务技术,提供网上信息和服务的公司;3.专为计算机提供软件服务的公司。美国软件产品主要分为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占23%)、应用软件(占51%)、软件开发工具(占26%)三大类:

1、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等软件,1999年的增长率达到12%,共计46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每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5%,销售额将达到800亿美元。主要是IBM、微软、ComputerAssociates和惠普4家公司,占据了这个市场的主要份额(高达48%)。

2、应用软件,包括公司和个人用途的软件,1999年的增长率达到14.7%,共计620亿美元。预计到2003年,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5.1%,销售额将达到1255亿美元。

Unix和32比特的视窗平台占据了该市场的主要份额,分别达到207亿和239亿美元。对视窗应用软件的需求仍呈上涨趋势,预计到2003年,其软件销售额将会突破600亿美元。而Unix系统也将达到350亿美元。

3、软件开发工具促进了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开发以及软件程序的应用。从1998年到2003年,它的年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4%的水平;1999年的年销售额为354亿美元。另据美国商务部今年的一份报告,在过去的5年里,软件产业平均增长速度是美国GDP增长速度的3倍,软件从业人员工资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在过去4年里,其平均就业增长率为13%,IT领域有1/3劳动力受雇于软件行业,全美软件人员人均年薪68,900美元,且年增长率保持在8%。

蓬勃发展的软件产业需要大批技术人才,而美国软件人才供不应求。为此,许多软件公司在海外建立分公司,吸纳当地高级软件专家。他们利用印度、爱尔兰、以色列等国软件人才英语好,技术强,劳务成本低等条件,广揽人才,扩大公司业务,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为了进一步吸引软件人才,美国国会于1998年立法,临时放开了H-1B签证的上限,即在2000年财政年度,发放115,000个H-1B签证,而到2001财年,发放107,500个,2002财年,恢复到原来的限额即每年签发65,000个签证。

软件产业创新节奏快已成为该领域一大突出特点。在这个竞争极为激烈的领域,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在极短的周期内不断推出新一代产品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的支持。美国研发投入最多的10家公司中的5家是IT和软件公司。

1998年,美国软件工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是41亿美元,在工业领域中排行第8。但若以研究资金投入密度和研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来说,软件产业排行第3。软件产业平均研发投入是11%,其它产业平均研发投入是7%。

除了少数几个国际大型软件公司之外,美国软件公司占据了世界(包括美国国内)2/3以上的软件市场。软件产品在美国的出口份额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软件生产公司在1997年的贸易顺差达130亿美元。由于世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在增加软件方面的预算,美国软件公司计划扩大国际销售量。

一般来说,美国政府并没有为本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特殊的倾斜政策。而软件产品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自身的R&D投入。为保持R&D投入,美国软件企业从美国政府那里争取到了"永久性研发税优惠"。美国国内税收法第41部分中规定的"研究与试验税优惠"为美国公司在税收年实际的研究支出提供了20%的税收减免。二、日本软件业概况

日本官方一直把软件业作为信息服务的一部分进行分类。日本是全球第二大软件生产国和消费国,其1998年的软件产值约570亿美元,占其全国信息服务业年产值(916亿美元)的62%左右。该国有软件企业约3700个,从业人员33万人。同年,日本软件出口额仅0.82亿美元,而进口则为55.62亿美元,其中进口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和特种软件分别为31.35亿美元、18.57亿美元和5.69亿美元。此外,日本的软件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其次为欧洲,各为50.84亿美元和2.74亿美元。据分析,形成这种出口额远小于进口额局面的原因是:日本使用非英语语言,通用软件出口受到极大限制;信息产业结构中重视硬件生产,相当数额的软件依赖于进口;日本企业大规模生产领域使用的诸如自控等特种软件,大多数企业都自己开发,而且为了生产技术的保密,不愿对外出售等。

迄今,日本政府尚无专门制定发展软件业的政策、计划或措施。今年3月,由日本著名大学、大企业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和民间学术机构联合组成的"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讨论委员会"出台了题为“信息通信产业技术战略”研究报告,其中就软件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1.研究开发高效率、高稳定软件技术

随着数字革命的兴起,信息通信系统和网络将支撑经济社会的多个部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保密性至为重要。为此,需开发在不可预见的恶劣环境下也能够使系统或网络稳定工作的软件,如软件本身能自动生成免疫功能、在访问数量突然集中的恶劣使用环境下也能稳定地工作,部分故障不波及全体,从而不导致全系统瘫痪等。

系统的使用者需要适应不同用途且具有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软件,因此应有高效评价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方法、软件修补方法以及评价软件开发技术的方法等。

2.操作系统技术

目前的操作系统绝大部分仅驱动计算机的应用软件,不能驱动网络机器,今后必须开发能适用网络时代的通用操作系统。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多个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移动通信机相互联结形成

3.信息检索技术

个人或团体向网络发送的信息,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向多样化、分散化发展,因此需要高效信息访问技术及超越现有检索方式的按照信息内容检索和适应通信环境的检索技术。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老年人或儿童也能够高效率地获得信息而且可防止用户个人隐私信息不向网络扩散,但又能自动收集、整理信息的技术。每个用户的联网环境不同,应建立考虑用户联网环境的信息检索技术,为此需进行包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内的高级软件的研发。

4.信息存储技术

建设通过网络传输包括动画、声音在内的任何信息的电子书店、电子图书馆,信息存储技术是必不可少的。今后,信息除了新闻、书本之外还将有利用信息通信技术的新型服务、新的教育方法和教材等对网络利用方面的需求。因此需要开发支持这些技术的软件,可在全世界随处利用已存储信息的技术、流通信息的通用站台。

5、其他软件技术

大容量数据压缩技术、XML技术、版权管理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语言理解技术、大量数据计算技术等都需要相应的软件支持。

三、英国软件业概况

英国软件业产值规模世界第三,1999年产值为377.46亿美元,约占GDP的1.2%,当年软件出口约16.2亿美元,软件企业65000个,就业人员35万人。

表1英国软件业1997----1999年概览

年度产值(亿美元)企业数(个)软件人员(人)

1997259.254,218240,000

1998341.6*57,000290,000

1999377.46*65,000350,000

注:*为预计值

英国软件业的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在大学和政府研究所进行。英国现有综合性大学约150所,其中设有计算机工程或信息工程系统的大学有近120所。在从事软件基础研究的队伍中,人员分为3个档次,但研究工作主要依靠有博士学位、富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软件研究人员,而软件开发工作大部分由软件公司和大学进行。另外,还有一部分人是根据市场的特殊需求以合同制形式进行单独开发活动,这部分人大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据了解,英国软件业的强项领域主要包括:1.银行、金融和会计

2.操作系统,特别是移动通信操作服务系统

3.零售业

4.通信

5.水、电、气等公共服务业

6.旅游、休闲与游戏

7.教育

8.医疗

9.开发用工具

英国政府对软件业的发展未提出过什么政策和计划,也没有向中小软件企业实施专门的倾斜政策,这是因为现有的支持中小企业的鼓励性计划和措施已经为所有的中小企业在减税、贷款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当然,政府也不是什么都不管,例如,它支持建立了"英国软件行业网络"和"英国电信办公室"这两个促进软件业发展的行业性组织。通过这两个组织,将各自分散的软件同行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获取风险资金、怎样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共同开拓国外市场以及消除有碍企业发展的办法等等。

四、法国软件业概况

与美国相比,法国政府比较重视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并将软件课题多次列为国家关键技术项目,促使法国软件业发展较快。1990-1997年法国软件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8%。1997年,法国有8679家从事软件研发和生产企业,从业员工66967人。当年软件行业销售额约为66亿美元,法国软件公司规模一般都不大,除了前5位大公司从业人员均超过千人,80%的公司其雇员均不超过10人,但进入软件领域人员的专业水准要求很高,通常一个软件公司,高级软件专业人员占公司职工人数的52%,中层专业人员占27%,企业主管占3.5%。法国的软件业主要集中在大巴黎地区(占近57%的各类软件人员)和罗纳-阿尔卑斯地区(占12%),另外在航空、电信、电子等尖端产业所在地也占有相当的比例,因为这些产业领域非常需要特殊的软件,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软件以及网络管理软件。

近几年,随着法国家庭拥有微机的增多,这不仅大大促进了日常办公软件(文件处理、预算管理)的销售,而且特别激励了娱乐软件(教育、文化、游戏等)的销售。而企业的软件需求更趋向于特殊软件产品的发展,如各种定制软件,以及用于因特网和网络(内联网和外联网)的漫游软件或各种数据安全保护软件。法国社会的许多职业必须掌握一种或多种特殊软件,如会计、审核、农户饲养和轮作管理、医院病人和处方管理等。面对各行各业对软件的需求,法国政府一方面开启技术移民的大门,从国外吸引包括软件人才在内的信息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则在政府实施的信息社会行动计划和科研优先领域中增加投入,促进软件业的研究与发展。五、德国软件业概况

1999年,德国标准软件产品(系统软件、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销售额为154亿美元(257亿马克),与上年相比增长了10.4%。近年来,标准软件市场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应用软件的销售额增长最快。据预测,德国今年标准软件市场增长率为9.8%,而且今后几年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这个数量级。1999年,软件出口额达74亿美元。

据统计,德国大约有4万余人在标准软件企业工作。截至1999年底,在德国40余家大中型软件企业中,有3.85万从业人员,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20%。德国的软件企业数目和从业人员与各国相比都很少,但其企业生产率却非常高。人均销售额通常是衡量企业生产率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据统计,德国40余家大中型标准软件公司1998年人均销售额为43.2万马克,共中10家销售额最大的公司人均销售额为94万马克。

目前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产业已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德国1999年共有170万人从事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比1998年增加9%,而整个软件业及其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加11%。即使如此,德国目前还短缺7.5万名信息技术专家。

为了缓和人才短缺,德国政府支持工业界的要求,通过了"绿卡计划",其主要内容包括:今后三年内接收非欧盟国家2万名软件专家;专家年薪至少10万马克,在德国工作期限最多为5年,该项规定于今年8月初实施。除引进人才外,德国政府加大培养本国信息技术专家的力度,政府与企业界联手今年提供4万个培训岗位,至2003年至少再增加2万个培训岗位。此外,施罗德总理呼吁在今后5年内与州政府共同提供1亿马克,扩大高等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招生人数。转六、意大利软件业概况

意大利的软件业在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各成员中规模较小,据统计,1999年该国软件业产值约合33亿美元,占当年GDP的0.3%,年增长率为10.8%;现有软件企业42020个,从业人员20.68万人。

当前,意大利软件市场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应用系统的集成产品和决策数据系统的数据处理产品,特别是面向WEB战略的基础产品。1999系统软件市场主要表现为与因特网技术有关的系统软件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系统软件发展较快,开发目标主要是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应用软件仍呈快速发展态势,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以及CAD/CAE/CAM系统等方面。

虽然软件业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但占总数93.4%的企业人数均少于10人。由于规模小,使得意大利的软件企业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从而影响其产品的改进,无法形成规模经济。所以多年来该国的软件业一直处于一种"手工作坊"式的生产方式。最近,软件企业加快了上市的步伐,预计这将会促进软件业的发展。妨碍该国软件业快速发展的另一因素是缺乏训练有素的软件人员。据估计,该国1999年缺少6.87万合格人员,2000年缺少11.3万人,特别是软件开发和应用技术人员。

为了促进包括软件产业在内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根据意大利信息通信产业发展政策指南的决定,将进一步简化政府管理部门的工作程序,下放权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信贷条件和风险资金,支持产业的研发,示范和推广项目;支持意大利企业与国外企业联合,走向国际化。指南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变得越发重要,因此应修订现有的包括软件业在内的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的优惠政策,提供企业发展的优惠资金;支持企业配置和更新设备,如规定将配置计算机软件的投入作为企业购置生产设备对待,享受优惠税收政策;简化审批程序,充分利用工业部主管的技术创新基金和大学科研部主管的应用研究基金加大对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对面向创新和研发的企业,减免税收,支持企业再投资;利用出口信贷和提供担保金支持企业产品出口。采取减免税政策鼓励软件企业的布局转向欠发达地区;按照欧盟的统一要求,加快企业折旧过程,降低包括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产品的增值税税率。

表2OECD主要国家软件产业概览

国别软件企业(个软件企业员工(万人)软件产品产值(亿美元)占GDP百计比(%)出口产值(亿美元)软件业年增长率(%)

美国(1999年)84492103.911705.92.1155.518

日本(1998年)约3700约33约570--0.8211.4

英国(1999年)6500035.377.461.216.215*

法国(1997年)86976.69660.43.5810.8

德国(1999年)40多*3.85154--8110.4

意大利(1999年)4202020.68330.3--10.9

加拿大(1997年)1621617.3795.172.049.6620

爱尔兰(1999年)8222.50849.072.4--

注:1、由于OECD尚无各国软件业生产和出口统计数字,而且美国产业普查每5年才进行一次,故此表是根据各国相关部门、行业协会等多方数据编制而成。2、德国软件企业仅指大中型企业。

七、加拿大软件业概况

据加拿大政府1998年的调查报告,该国1997年软件业产值95.17亿美元,占当年GDP2%,而且自1995年起,软件产业年增长率达20%。全国拥有16216个软件企业,从业人员17.37万人。

该国软件企业绝大多数属小企业,91%的企业雇员不到10人且营业额少于17.24万美元。全国前100位软件公司的产值占全国软件产值的71%,且占全行业雇员总数的47%。从地理分布看,该国软件企业的71%集中在安大略省和魁北克省。

篇7

【关键词】人文主义 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 绩效考核

中图分类号:F42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287-01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促进市场经济进行变革的同时,也为各个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带来了新的挑战。对于一些急需进行战略重组和结构调整的企业来说,以此为契机,针对当前市场需要和自身的特点来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新战略是我国当前企业在进行战略性改革和调整时的首选方法。但是在企业在改革时的各项准备工作中,企业文化是否能与之进行同步的调整,是否能在企业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时帮助其增加综合竞争力,这些都是当前企业发展急需考虑的。

一、关于我国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发展

中国与国际相接轨的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都将面临市场化、国际化、企业化、品牌化等的改革新要求,任何企业一旦不考虑市场需要来对自身进行调整,那势必导致无法适应市场需要而被市场所淘汰。以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发展为例,其发展趋势和战略调整相对大中型企业的发展来说更具有可被分析的典型性意义。

我国中小型企业作为国内市场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特殊群体,因为自身企业规模较小企业构成比较简单企业的业务范围也相对狭窄,在中国国际化发展所带来的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的不断融合,所产生的更为复杂和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压力面前,这些原本作为劣势存在的条件却能够灵活的应对市场的新改革,从而完成自身的及时改革与调整。也正因为如此,相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来说,我国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一些小型私企,他们面对国家战略调整和市场改革风暴时,往往所受到的正面冲击小于一些大中型企业。

作为创新和改革的主力队伍,据我国2013年对于专利发明和新产品的数据统计可得,中国目前的专利发明和新产品创造总额中,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有65%,而新产品开发占据了80%以上的份额。就目前的中小企业所覆盖的业务领域来看,早期的加工行业、传统的制造行业、国内和国际贸易、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材料的提供、高新技术产业等均有中小企业的涉足,而在一切领域和区域小企业已形成了特色产业群,并成为我国产业链发展中具有举足重轻作用的重要部分而存在。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逐步完成专业化协作的前提下,中小型企业具有着成为大企业配套设施和服务的供应商的机会和条件。另外,“专、能、特、新”已经成为我国中国小型企业的重要战略拓展和改革方向,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就目前所取得的成绩来看,这也将是我国中国小型企业尤其是规模和实力最为薄弱的一些小型私企所需要考虑并纳入到未来发展方向的最合理的战略发展方向。

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对我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和矛盾点

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凝聚力是任何企业的发展均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大中型企业对人文主义的考虑中很容易被自身的框架和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观念所限制,尤其是对于一些国企来说,人的力量和价值以及对于人文主义关怀对他们来说则是书面化的标准,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优越性导致其对员工的看重仅仅表现为节日福利待遇的发放上面。而小型企业更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着运营制度不明晰、各项制度不健全、体制不完整、目标人群不精准、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不高、业务领域狭窄、人才结构失衡等问题,国家对其推行的制度和政策对于其成长和发展有所限制,银行由于与中小企业的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又无法及时为其提供有效的融资,在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再因为中小型整体素质不高和自身实力有限,其真正面对市场所给予的机会和挑战时,无法及时作出有效判断,更不具备大型企业的经济实力可以力挽狂澜,因此,大力提高生产技能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企业文化对其发展所提供的凝聚人心的作用力就尤为突出。

与我国大中型企业一样,中小型企业的企业文化的建设目标同样是为了振兴企业、稳定发展、维护和培养人才、保障自身经营能顺利进行以及促进企业业务领域的拓展。我国很多中小型企业大都从家族式企业转变而来,据我国社会科学园社会学的统计,这种家族式发展的模式在我国乡镇企业中更为突出,因此受到家族文化的影响,企业文化在制定时期,家族文化中人伦思想、血缘关系下的等级观念则更为明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要素的存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民主决断、公正公开公平的要素极其缺乏,企业主本身很容易在决策时被家族观念和人情关系所左右,所以在相对封闭的企业团体关系下,企业文化的创立对企业所起到的正面性推动作用较低,无法实现企业在初期建立时对于未来企业战略调整时的规划起到帮助作用。

在家族式企业运营模式之外,其他企业在制定企业文化时,由于缺乏对企业文化本身及其作用的正确理解,很容易在人云亦云的同时仅仅从表面的意义出发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而中国中小型企业跟风的习惯也很容易让他们在建立和制定企业文化时,只是从口号和装饰性作用角度来考虑,而并非为了企业的发展制定出符合自身对未来企业发展规划前景所需要的,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和前进,并且能够帮助企业员工快速建立其归属感的企业文化。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近些年被我国作为一种创新型关注人成长的新理念向各个行业所推行,而因为中小型受到专业知识、专业水平、理解和领悟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宏观思考等要素方面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理解、融合和掌控时很容易出现较为极端的使用影响。如过度看重人文主义在企业中的作用,过分注重人文主义在企业发展和制度建设时的作用,因此会导致企业制度在执行时考虑满足所有员工的需要,而出现根本无法执行的局面。这种情况最严重的则是企业利益因为个人利益和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受损,企业日常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发展和战略的制定就更谈不到考虑了。轻视人文主义对于企业文化作用仅仅将其作为表面化的口号所使用时,其产生的结果可以等于企业文化中关于人文因素的虚设,那么如此发展下去,人文主义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所能起到的作用则完全等同为零。

解决我国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与企业发展之间矛盾的方法建议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在以往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有若干的例子对此有所鉴定。本文在此不予以赘述,对于企业文化中如何融入人文思想如何最大发挥其价值,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人文精神对其作用的正确理解

企业文化建设在中国企业中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为大多数企业所重视,但是在此期间很多企业仅仅是建立其企业文化,并不会对其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人文主义精神在其中也只是作为一项条例被罗列出来,并不予以深化和宣传,因此在企业主本身要加大对人文主义的正确认知的同时,逐层级的普及和推广开来,并将人文主义在企业文化中的价值和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充分的融合在企业各个部门日常工作当中来。

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最大发挥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的价值

企业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必须随着市场需求、国家政策、企业自身业务等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也正因为如此,要用变化的思想去看待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的价值,将人作为可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变的重要元素,加以维护的同时,充分挖掘其价值和意义,以便最大发挥企业文化中人文主义的价值。

建立其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乡土型”企业文化

对于一些乡镇企业和具有地域特色的企业来说的“乡土型”企业文化可以帮助其迅速完成个性化品牌的打造和宣传。尤其是当员工多来自某一个区域或者本地时,这种“乡土型”企业文化更能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参考文献:

[1]程月明.企业持续发展视角的企业伦理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2-06-01.

[2]包立峰.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生态与建构.东北师范大学,2012-10-01.

篇8

【关键字】金融危机、建筑施工、发展

前三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12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5%.事实表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在今年以来并没有因为房价的滞涨而对投资开发有特别大的影响,这起因于开发商对后期房价以及房地产政策看好,更对政府“救市”有着很高的预期。因为近期不时有土地流拍、土地价格下降等消息传出,实行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比开发商还要着急。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于拉动钢铁、建材及家电家居用品等产业发展举足轻重,对金融业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改善民生具有重要作用,是拉动内需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出口萎缩、消费不振的背景下,如果房地产业出现剧烈下挫,中国经济迅速下滑的风险将加大。正在“救”与“不救”之间举棋不定的各级政府借金融危机的大气候瞬时出台了一系列的财税举措救房市。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建筑行业多数人对后市还是谨慎看好。

此外,政府“救市”举措是宏观层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防患于未然:10月17日、2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四季度经济工作时的基调是保持中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主要措施是拉动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提出要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抓紧农业、水利、能源、交通、城镇等基础设施和民生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尤其是加快铁路建设。10月21日的会议上还专题研究了加强基础建设投资,核准了公路、机场、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还提出要加快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速度、加大对中西部投资力度等。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__年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特别是铁路建设,我国大规模的铁路建设正在各地全面展开。截止到目前,全国正在建设的铁路重点工程达到150条,总投资超过1.2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已经劳动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力支撑。

另外,作为政府,分析和研究房地产市场的形势,正确引导和调控房地产走势。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落实和完善促进合理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建设稳定发展,是当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然手段。

如此看来,机遇应该是行业情绪近期的主旋律。作为施工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利好”化作动力,把成果收入囊中,才不辜负这全球危机之下独善其身的中国经济创造的机遇。作为中小型施工企业,我们能做什么呢?

更加注重经济低迷带来的连锁反应给施工企业增加的风险

开发商的支付能力是当前中小型施工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风险。

尽管房地产市场在国内是一个不完全的竞争市场,但市场的竞争仍然是存在的。竞争和资金的压力对于开发商来讲任何时候都可能是致命的,尤其在当前形势下,一旦开发商资金断链对于施工企业而言不仅是利润减少,停工、窝工带来的成本增加,非预期的纠纷更是纷沓而至,亏损甚至损害企业品牌的风险必然增大。

对于施工企业,当前形势下,承接项目或者签约前应当充分考虑自身垫资的能力和开发商在遭遇市场与政策风险的支付能力,即便是信誉卓著的开发商。在房地产建筑市场中,开发商始终扮演着支付机器的角色,其信誉完全取决于当期项目的资金组织能力和给付能力,无论其过去积累有多大,投资都会超过其自有资金数倍。因此,在承接项目前,从开发商的产品市场定位到开发商融资环境,从市场风险到政策风险,从支付信誉到支付能力都应当列入预算经济分析的范畴内,这些有益的经济分析是施工企业原始对抗风险的关键。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特别关注开发商的非预期性的违约,在不间断施工的情况下,工程款的迟延支付是以施工企业对建筑材料的赊账及自身的融资为基础的,过度的负债有可能造成利润率的下降,因为相对于开发商而言,施工企业有可能在开发商财产被法院分配前先于开发商而成为建材材料供应商和融资对象的被告,而开发商剩余财产的法律分配则是一个具有一定时期的过程,诉讼短则两三年,长则数年及至无期限,并且,债权不一定能够实现。

对于开发商的非预期性违约,施工企业应当给予适度的容忍,但恶意违约除外。对待经常性的非预期性违约,施工企业应当与律师协商,定制一个驱动开发商及早付款的谈判方案,按阶段区分实施,尤其在当前形势下,这样做可以在开发商遭遇其他享有优先权的重大债权人诉讼时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低迷的建筑市场给施工企业带来了什么机会?

资金饥渴势必导致众多地产企业或抛盘套现,或降价

销售,或寻找合作者。

20__年,对于屡屡创造融资新高和首富神话的房地产业而言,情况急转直下。万得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在港上市的40家大型内地(包括有内地业务的)地产股市值大幅缩水,包括绿城中国、合生创展、合景泰富、雅居乐在内,平均缩水幅度超过40%。而内地地产股也同样遭遇市值平均缩水超过15%。

“境内外ipo融资途径越来越窄,国内银行对开发贷款几乎叫停,开发商今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资金寒冬,或抛盘套现,或找合作伙伴,或卖项目走人,开发商出路无它。”

这个时候,作为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资本的积累并形成资本优势一直是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瓶颈,特别是自07年下半年开始,进度款、结算款越来越不容易兑现了,所有的借口,都是经济不景气,工业是产品无法按预期的价格出售,商业地产是风霜雪雨,有价无市,成交量大幅下跌,无法实现预期的利润,房地产企业迫于还贷或者防止资金链的断裂,不得不寻找可靠的合作者或者转让所谓的烂尾楼。

政策上,除了国家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外,现在一些地方政府,特别是实行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考虑近期不时有土地流拍、土地价格下降等因素,不得不为了逃避土地流拍造成的地方财政的收入锐减推出类似保障性商品房等等限定一定购房条件和价格的举措,以及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投资收购和开发建设,拉动房市。

低迷的市场为苦于无法发挥资本规模优势的中小型施工企业提供了资本积累的新途径,新机遇!

对此,中小型施工企业能做什么呢?收购?合作?代建?开辟新的业务,形成产业多元化的架构?

经营思路:碍于资质范围、管理能力及资金风险控制的需要,企业横向联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竞争优势,投身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中,积极参与房地产合作或者收购持续开发,利用自身的施工优势,策划和控制开发成本,以低端又优于正常施工利润的价格策略,短平快完成项目开发和资金的回笼。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或者经济适用房、安置房、保障性住房等建设项目,通过bot等多种模式寻找企业关联业务发展多元化的新思路。对于中小型施工企业,借此机会,可以逐步朝综合管理型工程公司方向发展,可以联合、参股或兼并收购中小型设计院,逐步转行为工程设计与施工结合的公司,发展建筑主业要由施工总承包逐渐转变为工程总承包;通过改革优化队伍,精简人员,使职工队伍逐步向管理层转变,使工程总承包的市场占有率大幅上升,提高工程总承包的管理能力,建全并完善工程总承包的管理体制,建设一支工程总承包优秀的管理人才队伍。加快打造新型的建筑承包商:总承包及总集成商,这也是在当前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方向,是投入到当前经济形势下业务转型或者深化等经营方式上改变的需要,也是国际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

另外, 加大企业对投资融资与资本运营能力的培养,通过为企业发展战略筹资、为重大项目建设投资、为经营活动融资和优化资本结构进行必要的资源整合。要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紧紧围绕着多元化产业的发展,以资本运营为重点,不断创新资本运营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资本运营质量,增强投融资能力,创造和发展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风险管控。施工企业的多元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由于单一施工行业,受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大的系统风险。但多元化在化解风险的时候,也带来了新的风险,而且这些风险会更隐蔽,稍有不慎,转型后施工企业会蒙受巨大损失。建立和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是在当前特殊的经济背景条件下进入多元化的施工企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

人才:是介入新的业务的重要保证,在当前业务不太饱满的情况下,应考虑人才储备计划,招贤纳士,等待机会。相对于以前业务单一的的施工企业而言,开发前期策划、设计、项目管理及实施等人才将是要重点考虑的。一是业务扩展或者转型的需要,二是为适应今后总承包企业资质改革做好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制度建设:也是迎接机遇的重要保证,面对新的业务,新的投资方向,原有施工企业的管理制度无法避免的会显现制度本身的局限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实际又能管控的制度尤为重要!无论是现在或将来,工程项目管理对与建筑施工相关联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强劲的战略基础功能。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资源>文秘站: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全面推行项目法施工,不断提高前企业项目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建筑施工企业实施项目管理战略,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当前形势下进入相关行业的基础。

可以说,一个时代的经济浪潮中,越是低迷的时候,对相关行业中的一些企业就是机遇,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寻找新的发展思路,客观分析和评价企业内外部环境,选择适合自身企业的发展之路是当前面临困境的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谨以此文以求探讨,不足之处望广大同行多予以指正。

参考资料

[1] 熊俊波 《中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战略》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