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2:29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茶文化旅游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一)教材编排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结论
1.1SBE美景度评价方法介绍SBE(Scenicbeautyestimation)美景度评价方法是由Daniel和Boster于1976年提出的,主要用于自然风景、森林景观、旅游环境等方面的评价[4]。但随着SBE美景度评价方法的发展,目前在公园[5-6]、道路[7]、石景[8]、乡村景观[9]等各类景观资源评价中均有应用。SBE法的评判结果由景观本身的特性和评判者的审美2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对评判值进行标准化,所得到的SBE值是不受评判标准和得分制度的影响,是各种风景评价方法中最严格、最可靠的[10]。
1.2评价指标的选取根据梅家坞茶文化村的景观特征,为促进梅家坞茶园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将要素层分为茶园、建筑及小品、园路、水系4个基本景观类型,并从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4个方面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进行研究。按各景观类型的分布情况与重要性,确定各景观的照片数量。分布较广且重点突出的景观类型选取的照片数量较多,反之数量较少,以便更好的反应各要素的景观特性,突出研究的目的[11]。在对场地进行详细调查后,确定了42个样本,其中茶园景观16个、建筑及小品景观13个、园路景观8个、水系景观5个,在选取的过程中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完整性、不重复性。
1.3照片拍摄2013年11月20-28日,选择明朗、能见度高的相近天气,于9:30-15:30对预先选定的景观样本进行拍摄,共拍摄照片1058张。相机采用Canon-600d,照片像素大小设为5184×3456,拍摄过程保持一定的景深,确保照片拍摄过程中其他因素的相似度。
1.4评判人员的确定几乎所有研究都表明,不同群体在审美态度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但专家与专业学生的辨别能力一致性较好[12-14],且对园林美学方面的评判要素较了解,能够较准确地反映研究场地的美景度特性,因此选取了50位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进行评价。
1.5评判方法将制作好的幻灯片用投影仪在室内放映,设定每张幻灯片10s,不可倒回去放映,以减少人为误差。评判制度采用5个等级,为很差(1~3分),差(4~6分),一般(7~9分),好(10~12分),很好(13~15分)。为使评判结果更科学,在评价前,向评判者作简要的“标准化说明”、评判要素与评判原理说明,并用几张其他照片按照评判程序进行演习,使评判者真正了解评判方法[15]。
2数据处理
2.1SBE值计算鉴于评判者个体的审美差异,将幻灯片放映获得的评判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获得SBE美景度值,即:Zij=(Rij-珚Rj)/Sj,Zi=∑jZij/Nj,其中,Zij是第j个评价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价标准化值;Rij是第j个评价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价值;珚Rj是第j个评价者对同一类景观的所有评价值的平均值;Sj是第j个评价者对同一类景观的评价值的标准差;Zi是第i个景观的标准化得分值均值,Nj是第i个景观的评判人员的数量[10]。
2.2确定景观各要素的量值根据园林景观的美学特性,选取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4个要素作为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的评价指标(表1),根据各要素的评分描述从4个方面对42个样本进行评分,将样本得分值进行平均,作为各要素的量值(表2)。
2.3建立线性回归模型以42个样本的SBE值作为因变量,每个样本的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建立数学关系模型来探讨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与各要素的关系。本文假设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和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4个要素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关系,利用SPSS线性回归逐步分析建立模型,并用t检验对回归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3结果与分析
3.1各样本美景度分析将50位园林专业研究生对梅家坞茶文化村整体景观的评分值运用Excel2003按照美景度标准化公式计算得出各样本的SBE值(表3)。由SBE折线图(图1)可以看出,16个茶园景观的样本中,有81.25%样本的SBE值为非负数,但SBE值起伏较大;13个建筑及小品景观的样本中,有38.46%样本的SBE值为非负数,SBE值起伏平稳;8个园路景观的样本中,有50%样本的SBE为非负数,SBE值起伏较大;5个水系景观的样本中,有40%样本的SBE值为非负数,SBE值起伏较平稳。从上述各景观SBE值非负数的百分比可以看出,除茶园景观外,其他景观类型的美景度值都偏低,应通过改造设计,提高梅家坞茶文化村整体的美景度值。将42个样本的SBE值由高到低排列(图2),最高的是样本37,其SBE值为1.313,是水杉大道,高大挺拔的池杉就像是2列整齐的士兵,守护着这座历史悠久的茶文化村,深秋棕红色的树叶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艳丽多姿;SBE值最低的是样本6,为-0.926,茶树稀疏,部分黄色的泥土在外,茶树排列形式及立面都比较单一,观赏性差。
3.2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感影响因素分析以各样本的SBE值为因变量,以统一与变化、协调与对比、均衡性、意境美四因素的量值作为自变量,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表4)。回归分析显示,意境美(sig=0.002<0.01)、统一与变化(sig=0.005<0.01)与美景度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协调与对比(sig=0.834>0.05)、均衡性(sig=0.699>0.05)与美景度的相关性较小,因此根据显著性大小判断,专业群体对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感要素的审美偏好是意境美>统一与变化>均衡性>协调与对比。将协调与对比、均衡性剔除后再次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表5),建立梅家坞茶文化村美景度预测方程为:Y=-5.142+0.257C1+0.233C4;其中:Y代表美景度,C1代表统一与变化,C4代表意境美。
4结论与讨论
关键词: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而“茶文化生态旅游”目前国内尚无统一概念。这不只是概念上的差异,而是一个关乎文化旅游可否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斯图尔德就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命题。国内学术界也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资源不仅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同时也应包括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代表观点就是黄凯南在《文化生态旅游――一种基于生态文化观的旅游方式探索》一文中所讲的:“文化生态旅游是指旅游者通过体验与自然、社会环境协调一致的文化生态资源,以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三者均衡的文化知识和审美价值,并且强调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旅游环境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一种基于生态文化观的旅游形式,是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发展。”开展文化生态旅游,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互动、持续、和谐发展,体现了人类向生态文明的新跨越。近年来,福建茶产地尤其是名茶产地的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但也存在着过渡商业开发而忽视原生态开发的倾向。本文仅从生态文明观的角度,对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开发策略、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做以初步探讨。
一、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
福建茶文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茶叶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茶叶在福建省有上千年的历史,不仅茶类的创制数福建最多――是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的发源地,武夷岩茶、大红袍、铁观音、白毫银针、工夫红茶扬名中外,而且品茶的技艺数福建最奇,是茶文化的发祥地。现代福建茶人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种茶、售茶、品茶、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种茶讲科学,品茶有文化,构成了独特的福建区域人文特征。作为以茶为中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福建茶文化旅游资源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念。
(一)茶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产物
茶树作为多年生常绿植物,品种繁多,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武夷山的大红袍、生态茶园等;其多样化的形态也是大自然土壤、水、光、热、地形等诸要素的综合产物,并成为“茶韵”的根本所在。如武夷岩茶的“岩韵”、铁观音的“音韵”等。武夷岩茶与武夷山堪称一体。武夷山是山水石的一体化,“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石者,天地之骨也”,“水者,天地之血也”,“好山,好水,出好茶”,从而形成了岩骨花香、“清、香、甘、活”的“岩韵”。作为一种深根植物,茶树的种植有利于福建丘陵山区的水土保持和气候调节,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
(二)茶文化以“和”为中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观
福建茶文化融合了儒家的“中”“和”之道、佛家的“中道妙理”,尤其是“茶禅一味”、道家的“天人合一”等优秀思想内涵,形成了今天以“和”为中心的茶道精神,体现了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如武夷山是儒、释、道三教同山之处,茶与三教有不解之缘,茶中蕴和,茶中寓静,茶的“和”“静”禀性正是三教追求的境界,三教思想之精华也丰富了武夷山茶文化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在祭茶、喊茶等茶俗中。“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不仅是对自然、人文资源的赞美,更是茶道灵魂和“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茶文化生态旅游体现出多元文化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文化具有区域性或民族性的多元化特点,而茶文化为各地区、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搭起了联系的纽带,从而使多元化文化呈现出共存、共融的良性循环的文化生态。同时,茶作为福建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在婚丧嫁娶、满月、祝寿、祭祀、会友等活动中,有助于创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生态环境。如安溪茶艺就是传达了“纯、雅、礼、和”的精神追求,武夷茶艺则是把“品茗、观景、赏艺”融为一体。可见,从茶文化旅游资源的角度讲,茶文化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生态旅游。
二、社区参与是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首选模式
茶文化旅游是以茶产地自然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茶的历史发展、茶区人文环境、茶业科技、茶类和茶具、饮茶习惯、以及茶道、茶艺、茶书画诗词歌舞,茶制品等为主要内容。茶文化生态旅游则是旅游者体验、感受和品味与茶相关的生态环境和古朴的民情民风并获得教益的过程。茶文化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态旅游,就决定了其开发不宜侧重商业化,尤其不宜搞脱离其生存土壤和文化背景的异地移植,建民俗村、开风味茶楼、搞星级服务,而应保持原生态风貌。在开发模式上,生态旅游模式与传统旅游模式在指导理论、目标体系、运作方式、解译系统、生态教育受益对象及发展前景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因此,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拟首选“以社区参与为主,环境教育为辅”的旅游模式。
(一)文化的形成和传承特点决定了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开发首选社区参与模式
这是茶文化能否保持原有纯朴风貌的基础,也是茶文化旅游的魅力所在。社区的参与能更好地展现茶文化生长的土壤,展现与茶文化有关的自然和文化的原生态风貌,让旅游者身临其间感受纯朴、自然与真实,从而更好地理解茶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这也是茶文化旅游的宗旨。在文化旅游开发过程存在的诸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积极发展茶文化旅游,又不能坐视外来文化冲击社区文化而失去原有文化的特色。开展参与式茶文化生态旅游,倡导生态旅游观,可以更好地引导当地居民认清发展方向,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二)旅游是一种体验,文化更是一种体验
感官对旅游的真实体验源于对象的真实反映。有无社区参与,营造出的文化旅游体验迥然不同。而这种不同的体验,正是异地旅游的动机所在。
(三)有利于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
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并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能够增强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感,从而更自觉、有效地保护当地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同时,旅游开发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改善社区基础设施等,也有利于消除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环境。
(四)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教育性
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教育性,因而能够起到较好的环境教育作用。比如能够增强旅游活动参与者的生态意识,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弘扬客来敬茶的纯朴好客民风和“和敬真诚”的待人风尚,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将这种好客文化通过旅游者得到发扬光大。中国传统的儒佛道3家的伦理道德在茶文化中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自身固有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与审美功能,寓教于游,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精神修养。
三、福建茶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与保护
福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所谓可持续发展观,按照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解释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文化生态旅游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其要义就是文化旅游产品的生态化开发和文化旅游资源的生态化保护。近年来,福建茶文化旅游蓬勃发展,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安溪作为乌龙“茶都”,先后举办多届茶文化旅游节和铁观音乌龙茶节,并推出茶叶大观园、茶叶公园、铁观音探源、茶园生态探幽等项目;武夷山亦举办过国际茶文化节、国际无我茶会等。但与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因此,拟采取如下对策,以确保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要用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旅游观统一各职能部门领导尤其是决策者的思想认识,把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实施;同时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落实。
(二)科学规划,积极实施
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要制定标准化的、可操作的科学旅游规划。要组织相关专家论证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开展茶文化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市场分析,制定全省范围的生态茶园和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并在政策上实施倾斜,多渠道、多方式的解决资金来源等问题。
(三)加强人员培训
要加强对规划区内相关人员的培训,使之精通茶知识,了解茶习俗,掌握茶礼仪,领会茶精神,并在行为上有所体现,以此来营造一个和谐、有吸引力的旅游和投资环境。
(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大力宣传茶文化,文商结合,以文促商,以茶道精神塑造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充分发挥茶文化旅游在茶叶营销和茶业发展方面的促进作用。
(五)以原生态开发为主,商业开发为辅,从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两个层面加大开发力度
要搜集、整理、恢复和保护传统茶文化表演如斗茶、祭茶、茶宴、茶戏、茶歌舞等,促进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硬件设施要与自然、人文环境相协调,如闽南的石亭绿茶应再现当年茶与亭与人的侨乡风景,让游客充分领略当地茶文化的魅力。
(六)开发以茶为主的组合型旅游产品
应把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一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如开发茶农旅馆,开发绿色茶食品等;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如品茶评茶,观看茶艺表演,学习茶艺,参观茶园生态风光,领略采茶制茶劳动生态,感受茶乡风土人情生态,旅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过程,欣赏茶联吟咏茶诗,购买茶产品及相关产品和纪念品,开展住茶农旅馆、品茶、吃茶宴、睡茶枕、洗茶浴、制茶盆景等系列活动。
(七)加强闽台茶文化生态旅游区域协作
闽台等地区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闽台旅游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机缘。以合作求发展,以互动求双赢,有助于提升闽台茶文化旅游的竞争力。
(八)健全茶文化生态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
要整顿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强品牌意识,使游客与当地居民及相关从业人员真正能从旅游活动中体验到茶乡特有的茶道精神和自然、人文生态氛围,并从中获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2、陆文荣.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活动,为建设生态经济强市服务[J].茶叶,2002(1).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一“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着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人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意思要宽泛得多。再如文化上的缺失,“粽子”可以解释成“s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又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the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year B.C. 221”,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1989)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二)译者对旅游文本中的背景知识理解欠缺造成的误解
例如,杭州的导游翻译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风景名胜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翻译风景地名的问题。杭州有名的风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翻译时稍一不慎,便会产生错误。如人们往往将虎跑泉的“跑”字念成“pao”,结果虎跑泉的英译成了“Tiger Running Spring”。其实,“跑”是多音字:一个念pao(即跑步的“跑”),另一个念pao(意为兽用爪扒土)。虎跑泉的“跑”应念作“paO”。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有位法名性空的高僧云游至今日的虎跑寺,想栖禅于此,但一直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相告:“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见有二虎“跑地作泉”,泉水涌出。于是,他就建寺居住,并把此泉起名为“虎跑泉”。因此,虎跑泉可直译为“Tiger-clawed Spring”。
外国游客在中国除了游览和娱乐之外,还少不了吃。中华民族的“食文化”博大精深,仅就菜式的取名而言就颇为多姿多彩。例如,有一道菜式叫“金华玉树鸡”。古语“华”和“花”相通,如果照字面翻译,那便是“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可是,菜中既无花,更无树,这样的翻译肯定会令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原来,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着名。青菜形似玉树,这道典型的菜肴不过是“火腿青菜鸡”罢了,向外宾介绍,可译为“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四、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旅游文本翻译的日的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相关信息。从目的论理论出发,译者在翻译中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和感应力以及交际需要等,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因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可采用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增添
增添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
例如“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译为“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白娘子是何许人也?她为何在此修炼?若不加以说明,游客实难理解。
积极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茶文化部分、并与茶园经济相链接而发展起来的茶园观光旅游业作为旅游业中的新兴分支,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得到发展与完善。为更好地发掘茶园观光旅游的潜力、创造更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关部门与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对茶园观光旅游业方面的文化产业管理。
一、茶园观光旅游业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目前茶园观光旅游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茶园景观安排与设计不尽合理,影响游客的观光体验;茶园相关的资源配置不合理、?a业体系建设不够健全,经营产业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的建设亦不尽到位,从而限制了旅游观光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相应的行业监管工作不到位、相关规范建设力度不足、业内整顿力度不足等问题,也导致业内不规范经营现象与侵害游客权益的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茶园观光旅游业的社会声誉,从而对旅游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的措施
为解决茶园观光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加强茶园观光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相关部门和茶园运营方应积极加强合作、采取相关措施,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积极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同时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从而进一步促进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具体将在下文详述。
(一)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茶园景观的建设使茶园观光旅游的基础,因此在发展出茶园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应积极重视茶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积极提升茶园建设的质量。在规划、设计与建设茶园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状况、土壤状况,选取合适的茶叶进行种植,积极借鉴历史经验,有选择地选取合适的茶叶品种进行种植。在加强茶园整体景观的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提升茶农与茶园运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工作人员的有效考核,从而保证茶叶种植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保证、并提升茶叶的整体质量。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建设措施的科学性,保证景观整体的自然与美感[1]。
(二)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
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实质是将茶叶种植业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这要求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建设措施可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目前茶园建设的现状已难以有效满足社会各界人士的各类需要,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茶园观光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茶园更应以出色的茶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细致周到的服务、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为游客提供美感体验和优秀的旅游体验。
对此,在设计、规划、建设茶园的过程中,运营者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客户群体的实际需求与期望,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背景与层次、以及社会背景的游客群体的消费需求,从而充分发掘茶园的经济价值。此外,运营方也应积极注重茶园旅游相关的产业链开发,完善茶园的整体产业体系,将茶园发展与相关设施、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机结合,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开发,有效形成集聚效应,从而进一步推动茶园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在建设产业链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各地在进行茶园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各自发展的差异性与各地茶文化的独特性,重视茶文化的地域特色。我国茶文化作为统称,概括了相关文化内容的整体框架与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各地的茶文化在具备共性的同时,也保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具有地域特点的差异。因此,茶园观光旅游业也应当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特色,积极将茶园文化与当地特色文化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推动、发展具备当地特色的茶园观光旅游品牌,将茶叶经济与观光旅游相结合,积极推动二者的协同发展,有效实现二者的互利与共赢,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尽可能地创造其应有的价值。
(三)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保护游客合法权益
在积极对茶园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完善茶园整体产业体系的同时,茶园运营方和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加强加强业内监管与规范,对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进行坚决打击,从而有效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这需要当地政府积极出台相关的法规与制度,对茶园旅游与茶园经济进行有效规范,也需要茶园运营者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对游客的权益进行有效保护[2]。
【关键词】文化差异;传统习俗;翻译;误区;策略
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各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联系日益密切,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活动也日益增多。由于和外国人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导致在翻译时出现的问题以及探讨它们的解决办法。不管我们采取何种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识。同时,坚决制止不法分子的文化侵略活动。着重强调只有在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才能发展得更全面,更深入,更完善。
1 分析翻译误区出现的原因
旅游翻译是为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属于专业性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社会、跨时空、跨文化、跨心理的交际活动。它包括旅游景点介绍、旅游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等各方面内容。旅游资料主要具备两个功能:一是,传递信息,即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使其读懂、看懂、听懂,了解并传播中国文化;二是,诱导行动,即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鉴于上述翻译目的。
1.1 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
汉英语言风格迥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汉语旅游宣传资料的表达多为描述性语言,言辞优雅,情景交融,四字格、排比及对偶结构随处可见,如铁塔行云、相国霜钟、柳浪闻莺,优美的景点名称使游客浮想联翩、心向往之;英语表达则更多注重句法结构,用词平实直观,讲究知识性与科学性,在汉译英时,若照搬汉语表达习惯,逐字将汉语英译,则感觉拖泥带水。
1.2 汉英传统习俗的差异
不同的生活环境下的中西方人们对相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如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福的象征,在许多古老的建筑以及砖刻石刻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而在西方,蝙蝠却是吸血鬼的象征,邪恶的代名词。因此,当介绍外国游客桂林漓江的蝙蝠山时,一定要把它和人们美好的愿望联系起来,否则恐怕外国游客会不愿接近这个景点的。因此,在遇到此类事物时,翻译人员或者导游一定要将中国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外国游客,尽量准确地传递旅游资料的文化信息,以免产生误解或疑惑。
2 针对黑龙江省旅游景点翻译误区的分析及规范
旅游景点的翻译中,为了能让外国旅游者了解中国文化以及景点,翻译时应该采用灵活的翻译方法以有效传递旅游信息和中国文化。
2.1 直译和意译
直译有利于传达景点地名以及人物事件等源语信息,意译运用西方的语言思维和语言模式,更有利于传达景点的相关信息,两者方法的结合无形中增进了游客和中国文化的沟通,景点介绍都是四字成语,为历史人物典故或神话故事,单纯的直译,外国游客难以懂其意,单纯意译却会使这些景点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因此采取直译加意译的方式既传达了中国文化又诠释了景点内涵。
2.2 增译
为了让外国游客了解中国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背景知识,翻译时可在原文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信息,如在介绍雪乡时,单凭Snow town的直译难以让游客了解,应在其前加以补充说明China Snow Town这样的翻译不会让游客费解。
2.3 文化类比
类比是指为消除对源语信息所含文化的陌生感,以唤起目的语接受者似曾相识的感觉,将源语中陌生的文化信息转换成目的语文化情境中类似的信息,也就是说用英文中相似的名胜古迹,传奇人物历史故事等来打比方,用以此比彼的方法拉近游客与中国文化的距离,使他们产生亲近感,从而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3 结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提到,旅游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流。相关旅游资料的翻译既是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任何时候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都存在文化差异,语言学家奈达说过,对一个译者来说,由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要比语言结构差异引起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因此,想要翻译好相关的旅游资料,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要了解和积累本国和外国文化,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地理、、风土民情和建筑艺术等,甚至还要对生物学、考古学等有所研究。
【参考文献】
[1]章礼霞.从广告语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5]谢天振.对翻译学构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1,
【论文摘要】目前英语是国际旅游的通用语言,在旅游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交流与沟通作用。然而,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并且与语言的文化功能密切相关。
1 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差异存在于人类文明的任何阶段,每个民族国家的文化都不同于另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它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差异。
2 旅游英语的词汇特征与文体特征
2.1旅游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旅游英语词汇、句法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表达规律。在世界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旅游英语的对象是国外旅游者,旅游英语不但具有英语语言的基本功能,而且以语言载体的形式传递与旅游活动有关的信息,实现旅游信息交流的功能,体现语言功能,既:表义功能、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旅游英语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修辞上。
2.2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汉语中有些旅游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到对等词汇,词语出现缺失现象,由此应运而生了一些新的旅游英语词汇。中国的人文景观的名称前常用汉语拼音方法给出英语对等词。如:星海公园Xinghai Park,岳阳楼Yueyang Tower等。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因其文化内涵需要解释性词语加以说明,有时不可避免地需要音译,音译是外国人和中国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古迹、历史传说、典故、民族风情、宗教信仰和思维模式等的认同,在音译后加注一些解释说明,对音译主体的具体特殊涵义、地名、人名以及历史文化的渊源加入解释性词语,使游客更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如:“醉翁亭”中的“醉翁”是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3 旅游英语翻译的差错
3.1本族语干扰这类差错主要是由于本族语与目的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上的差异而使目的语在这两个层面上本族语化所致,多见于非目的语专业的学生或初学者。如:请让我作个自我介绍。(Now allow me say something about myself.)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里的“to”为介词,后须接动名词短语;“say”前须加不定式符号“to”才符合英语的语法规则。
3.2认知水平指学生对目的语在语言的直义(denotation)、含义(implication)、运用规则等方面理解及掌握的质量优劣及程度的高低,这往往受到语言学习者智力水平、精神状态、身体及记忆力的好坏、学习兴趣与动机以及学习的勤奋程度等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我将尽力使你们玩得愉快。(I′ll try my best to make you have a pleasant day.)此处“day”是一个具体的时间概念,应改为“stay”,这才符合言语者的真实意图。但若游客在某胜地所呆时间的确为一天,这则是一个正确的表达,这便叫“歪打正着”,言语者可能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3.3思维差异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所致,不用说目的语的初学者,甚至外语习得水平较高的非本族语人士也会犯此类错误。
三天的时间很短暂,这次旅行即将结束。Three days are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 thetrip.(误);Three days is so short. Now we are going to finishthe trip.(正)。
3.4过度概括意为学习者过度地扩充了目的语某一规则的使用范围。这类错误最典型地表现在句子成分的残缺上。如:桂林地处华南亚热带,享有风光甲天下的美誉。(Guilin in subtropical South China with the reputation of having the country’s most beautiful scenery.)这一例最大的规则错误是无述谓。其中,句子结构杂揉、冗长、啰嗦等毛病。这些错误可能均受母族的语法体系的干扰,但主要是将介词、分词的语法功能扩充成述谓所致。
4 旅游英语翻译策略
为了加强旅游英语翻译过程中外国旅游者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更直观、准确地进行语言和文字的交流与沟通,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技巧,进行文字的转换与文化的播迁。
4.1直译、加注和释义采取直译加注其背景知识和解释原文含义,避免损失其民族色彩形象性和联想意义,如:叶公好龙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 Lord Ye was d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 and carvings of them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affec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