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2: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基础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不断强化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控制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中,为了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则需要切实做好企业会计基础工作,加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控制。其中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在现代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企业需要合理设置会计岗位,恰当安排专业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同时,企业在实施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设置科学合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设置合理的维护会计数据审查等岗位,并且根据所有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对企业财务处理和核算工作岗位进行调整。各个在岗人员应该始终坚持相互监督、相互管理的原则,会计信息系统维护人员、电子数据审查人员不能够同时担任职务。在会计信息系统授权控制方面,应该注重对企业的操作密码严格进行管理,其密码更换也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在没有经过相关负责人同意的情况下,会计工作人员不得随意操作会计信息化软件;其二是应该不断强化会计核算控制内容。在信息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对审查会计原始资料,以及整个会计核算控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信息系统操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严格按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要求执行,切实避免财务信息在导入中出现错误,从而为企业今后的会计审核工作造成严重性的影响[2]。同时,由于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中,会计账簿和财务结算报表都是同时形成的,所以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来对账簿和会计报表进行认真审核;其三是应该不断强化会计信息资料的保管。在会计信息技术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会计工作者更加方面的查询相关数据提供了方便。但是由于当前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数据资料并没有进行完整的保存,这样直接导致企业会计财务信息准确度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进行,定期整理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数据资料。同时,在这样的条件下,还应该安排企业非审核和非复核的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凭证打印工作。在将这些资料打印出来之后,还需要会计专业人员对会计资料认真进行审查,通过认真检查去发现会计账簿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有效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度。然而,对于一些非常重要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对此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有效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信息保管制度。
(二)准确评估企业内部风险,切实完善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财务风险始终伴随其中。风险评估主要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企业内部和外部的风险。其中主要包括企业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会计基础工作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因为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人员因为出现误报会计信息而违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二是因为会计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失误而导致企业股东、债权人等发生公共危机;三是因为企业发展过程中,账务不实而导致企业资金出现流失的现象,这样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树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针对企业发展中各种会计风险控制点,有效构建起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最后再通过采取风险预警机制、风险识别措施、风险评估方法、风险分析和报告等措施,来有效结合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财务问题。
(三)加强对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增设会计基础考核规定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结合点。其中企业内部监督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内部控制应该构建的与实际相结合的监督检查措施,以此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这样一旦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整理措施。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需要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控制规范措施来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由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强化当前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高校监督。最后采取高效的监督措施来解决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问题,有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在企业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方式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性监督检查;二是专项监督检查。除此之外,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便需要将会计基础工作较好的纳入到企业内部控制中。因此,为了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出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财务部便需要对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标准作出明确规定,一旦发现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任何伪造、变造和违法销毁会计信息凭证、会计账簿等行为,应该给与非常严厉的惩罚。甚至对于一些情节非常严重的,还应该追求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结论
1、会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气象部门基层台站兼职财务人员更换频繁,会计队伍不稳定,部分单位的财务人员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就上岗,会计基础知识相对缺乏,会计基础工作缺乏规范。
(2)虽然气象部门四级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由三级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中心,但核算的会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各有不同,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也不可避免的使计量出的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同时部分财务核算中心对会计把关不严,导致会计科目混乱,业务处理不规范。
2、会计核算方面的不规范
(1)原始凭证不完整、不符合规定。部分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基本要素不齐全;摘要、大小写金额、日期、单位名称等相关事项不按规定填写,甚至大小写金额不一致;有的发票无抬头或抬头不完整;购买大宗办公用品没有清单、验收证明及发放物品明细;支付款项,没有收款单位和收款人的收据;自制的表格没有制表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报销差旅费未标明出差事由,不能全面记录经济业务的全过程。
(2)记账凭证的填制随意性较大。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会计并未认真审核和填制会计记账凭证,随意性很大。主要表现在:部分记账凭证摘要不能准确地描述经济业务内容,附件张数不对;将不同类别的原始凭证汇总填制在一张记账凭证上;订正、调整记账凭证未采用正确的方法行填制;会计科目使用不符合其本义,把应列入业务招待费的记入办公费,应放入应付福利费的记入到劳保费用中去,不好列支的项目列进其它费用,造成其它费用数目巨大,从而形成费用项目与实际列支内容不相符,其它费用不明。
3、会计监督中的不规范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单位没有严格执行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违反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存在大额现金支付现象。
(2)部分单位的会计人员没有严格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如对无采购合同、材料或固定资产的入库验收单的固定资产与材料采购支出;未附工程合同、工程进度资料或工程造价结算审计材料资料的基建工程款支出;未附会议费支出明细以及会议通知文件的会议费等支出项目给予审核通过,造成原始凭证不符合规定。甚至部分原始凭证没有审批人或经办人签字,就被会计人员受理了;部分餐费被填写成会议费并在会议费中列支;部分购买有价证券的发票填写为办公用品,被列入办公用品支出,造成会计人员无法履行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的职责。
(3)经济合同管理不规范。会计和基层单位的兼职财务人员对经济合同的签订、执行与结算过程监管缺失,被动地接受经济业务部门传来的结算单据和合同,没有参与到经济合同的签订中。另外,由于经济业务部门与财务人员沟通不够,经济业务部门未能及时将结算票据和合同交会计,造成经济信息不及时、不准确,导致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严重滞后。
(4)固定资产与材料缺乏有效的监管,管理上容易产生漏洞。由于气象部门基层单位人员较少,无专职人员进行固定资产与材料管理,对一些已购进并使用的原材料或固定资产,由于没有及时开具供货发票,就一直没办理材料或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手续,导致财务账面记录与仓库或资产管理系统实存记录差异很大,核算不实。另外,由于上级调拨单位的调拨单未能与调拨的设备同时到达设备接收单位,有时调拨单会晚好几个月,致使部分调拨的固定资产长期未入帐,造成设备接收单位固定资产帐实不符,也使单位内部管理产生不同程度的漏洞。
(5)往来款项清理不及时。一些基层单位由于不重视对往来款项的清理以及会计人员更换的频繁,部分往来款挂帐长达10年以上,致使往来款项的核算内容失去真正意义。
(6)部分单位未能严格执行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基层单位制订的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很完善,但由于人力有限,一人身兼数职,不相容的职务很难有效分离,导致制度挂在墙上,说在嘴上,未能认真执行。主要表现如下:有的单位财务专用章随意使用,没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有的单位法人名章和财务专用章由一人保管;各种发票、收据管理未执行登记管理制度;基本建设管理欠完善,这些都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二、气象部门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的原因
1、基层台站领导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些基层台站负责人不重视会计基础工作,误认为会计工作只是简单的记帐,把财务人员当成“钱袋子”,不重视基层台站财务人员业务学习和会计知识的更新换代,导致基层台站人员对会计基础知识缺乏了解,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缺乏足够的认识。也没有让基层台站财务人员参与单位的重要决策,无法发挥财务的事前、事中控制及监督管理职能。
2、会计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基础规范化的要求
(1)气象部门基层台站的财务人员大多是兼职的,很多都是“半路出家”,会计基础知识缺乏。并且,兼职财务人员的岗位考核以气象业务为主,投入到财务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满足财务管理需要,导致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2)由于气象部门三级预算单位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学历层次参差不齐,虽然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长期忽视对新业务知识的更新和业务法规的学习,业务水平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造成会计核算工作的不规范。
3、会计责任主体不明确,导致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脱节
气象部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基层台站的会计核算业务统一由三级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中心,基层台站只保留了兼职出纳人员一人,负责基层台站的收支业务。由于基层台站对本单位与财务核算中心的财务监督与会计监督的内涵混淆,日常的财务监督工作过多依赖于财务服务中心,忽视了自己的财务监督责任,导致基层台站在规章制度执行上不到位,责任落实不明确。而财务中心对基层台站的监督停留在事后监督阶段,只能审查票据的合理合规性,对票据表面的真实性负责,其本质上是否与票面一致,财务中心无从得知,造成会计核算的不规范。
4、内部监督机制存在的局限性
目前,气象部门三级预算单位虽然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内审人员大多都是由三级预算单位财务中心的会计来兼职,并且基层台站的会计核算业务又由财务服务中心,同时财务中心还赋有对基层台站财务管理的职能,内审机构对基层台站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相当于财务中心“自己做帐自己审计”,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就大打折扣,往往导致内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避重就轻,敷衍了事,使审计意见无法落实整改,造成屡审屡犯,对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不利。
三、规范气象部门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不仅对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任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而且对会计主管、会计和出纳的业务分工和相互制约关系也作了具体的规定,既反映了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预算的执行情况,又为管理者提供了决策的依据。如果气象部门基层台站的发票没有按规定审核、会计凭证填制不合规范、会计账簿设置不合理,那么基层台站的会计报表就不能及时、真实、客观、完整地反映其经营成果,就会影响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对会计资料的及时了解和利用。因此,规范气象部门基层台站会计基础工作是改善基层台站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提高会计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四、规范气象部门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措施
1、基层台站领导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基层台站领导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必要性,切实提高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带头落实财务管理规定,严格执行财务工作制度,自觉接受财务工作监督。同时还要经常了解财务工作情况,帮助财务人员解决财务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财务人员实行有效监督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2、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首先要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重点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使财会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使会计人员素质适应新形式下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需要。
3、加强会计电算化工作
实施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基层台站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能力,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把会计电算化作为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
4、完善单位财务内部控制
气象部门基层台站要对财务岗位设置和财务报账、核算流程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完善相关岗位工作责任制,做到不相容岗位分离。此外,还要对审批岗位予以特别关注,对大额资金的使用严格执行《广西气象部门县气象局重大事项民主决策(议事)制度(试行)》、《广西气象部门市县气象局重大事项报批制度(试行)》的规定,严禁领导个人说了算。
5、创新财务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基层台站财务工作的指导
三级预算单位的财务核算中心要以《财务工作简报》的形式,对基层台站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系统内部进行通报,对问题的落实整改情况进行点评,并对下月的财务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同时推广其他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此外,财务核算中心还应对基层台每月的资金运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与基层台站相互沟通,主动做好服务,切切实实为基层台站决策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6、完善内部审计和检查监督制度
1.1原材料实际情况与账面不符
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因为没能得到供货方的供货发票,一部分财务会计人员并没有对原材料进行入账工作,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种情况,即原材料已经领用,但是并未在账面上做相关记录,导致账面记录与实际的库存数量之间严重不符。
1.2报销凭证不规范
一些企业在进行费用报销时,以无付款单位发票进行入账,还有一些会议费用的报销单纯将发票作为凭证,并未提供相应的会议内容通知等,有时还会将专用的收款收据作为报销的凭证。
1.3成本归集缺乏准确性
很多企业为了规避企业所得税,对广告费等费用进行抵扣限制,将广告费等费用记入“管理费用———办公费”科目中。企业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本应该计入到原材料成本中的运输费计入到了期间费用中,企业存货成本发生了虚减。
1.4合同管理缺乏科学性
企业中的财务部门对于销售部门提供的合同并未进行详细的审核,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单纯以合同金额是否正确作为审核的基础,对合同的相关条款等内容审核得不够。与此同时,并未对合同进行备案,不能为日后出现的相关法律纠纷提供有效的证据支持。这些行为都会使企业中的财务报表失真,为企业带来严重的法律风险。
1.5挂账清理未及时进行
一些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并未对账款进行及时的清理,很多资金被占用,资金使用效率严重降低,为企业中销售人员私吞公款提供了可乘之机。
1.6实物领购手续不全
很多企业在购买办公耗材时,报销并未严格按照原始凭证进行,在领用和入库过程中也未进行认真的交接,更没有做出相应的交接记录,这就直接导致了实物资产与账面之间的严重不符,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发生私窃等行为。
2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途径
2.1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财政部门应该定期组织相关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其次,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力度,同时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违反《会计法》的相关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会计工作的震慑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领导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重视
企业中的相关领导应该起到带头作用,重视企业会计部门中的相关工作,在物质、人才等方面为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同时要求相关企业或部门进行相应的配合,为会计部门工作提供相应的基础数据,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提出相应的意见,使财务工作的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3建立起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应该建立起科学的、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中相关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更加规范。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加强对会计工作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最终使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对企业中的会计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帮助企业中的会计人员了解国家新颁布的法律和法规。通过培训将会计人员的工作思路理清,逐步改善会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转变其工作观念,使会计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此外,还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培训培养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的精神,使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会计人员能够对财经法纪进行自觉的维护,对不正之风进行自觉的抵制,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工作自身的优势,针对会计工作全过程继续查错防弊,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透明、更加准确。
3结语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一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二)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一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一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三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一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
二、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一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一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三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二)作业基础CVP分析
传统的CVP分析是以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类似的,作业基础CVP分析则是以上述的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其分析公式可表示为:
营业收益=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根据上式,令营业收益为零,可得盈亏平衡点得销售量计算公式如下: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点与传统的盈亏平衡点比较,有两个重要差别:第一,固定成本不同。一些原来被确定为固定成本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变动成本,如生产准备成本和工程成本,只不过它们随着非产品数量指标变动而已。第二,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公式的分子中有两种非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相关作业成本和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三)作业基础预算
作业基础预算是根据作业成本信息按作业编制预算。如企业采购部门用作业成本信息可编制如下作业基础预算:
────────────────────
采购部门
────────────────────
业务
认定10个供应商¥65,450
发出450个订购单184,640
发出275个发货单64,910
¥315,000
────────────────────
作业基础预算将财务数据与消耗相关资源的作业相联系。在这种预算指导下,部门可以哪些削减后并不影响整体效果的特殊作业为对象,来降低成本,使部门达到或超过其预算目标。例如,假定认定供应商的成本随供应商数量变动,则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削减成本。为了更好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作业基础预算也可以编制为弹性作业基础预算。
(四)作业基础责任会计
传统的责任会计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确定责任中心。典型的责任中心,为部门或产品,甚至为团体或个人。每一中心均被赋予一定的责任,而责任以财务指标(如成本)表达。第二,制定绩效衡量标准,并编制预算及实施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第三,编制绩效报告,并将实际成果与标准成果相比较。第四,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员进行奖惩。作业基础责任会计是以作业和过程(process,又称流程)为重点控制对象的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作业基础责任会计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但内在的机理有显著区别,表现在:在责任界定上,传统责任会计按组织结构界定责任,并最终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责任仅是指财务责任,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按由作业连成的过程界定责任,责任主体通常是过程小组(流程小组),责任的内容不仅包含财务指标(作业成本),而且包含非财务指标(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传统责任会计着重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润的绩效衡量,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在成本报告中要区分增值与非增值成本,此外还要报告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以便实施作业管理,进行过程改善(processimprovement)和过程革新(processinnovation)。
以上是从理论上考察。从实践上看,上述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在实务界的应用也是稳步前进的。以ABC为例,根据克诺韦德(krumwide)对1996年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整理出的ABC在美国公司应用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6年,采纳或评定ABC的公司由30O上升到74%.
三、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意义
(一)会计岗位与人员配置不合理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相容职务(岗位)相分离原则,这对于企业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会计与出纳相分离,实物管理与账目管理相分离等。而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一般会控制内部控制人员的数量,造成一个人身兼多岗,在一些小企业中,一个人全揽会计工作的现象也很普遍,岗位职责不明确。还有一些企业在岗位设置上忽略不相容岗位分离的要求,例如出现出纳兼现金总账的现象。会计人员过少,这样会损害会计工作的效率,也很难保证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未分离不相容的岗位又会给企业的资产安全带来隐患。
(二)缺乏必要的内部稽核与审计会计的基本职能就是核算与监督。而内部控制的一个关键要素也是内部的稽核与审计。在具体会计工作中,记账与复核、付款与授权就是防止作弊的具体手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多方面因素,会计监督工作往往不尽人意。例如,原始凭证缺乏审核,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轻松入账;收支审批过于宽松,资金轻松流出;疏于财产清查,放松对财产的管理,经常造成账实不符;财务工作缺少计划,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些中小企业更不具备实施内部审计的组织与条件。丧失审计与稽核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发生舞弊行为,损害所有者的利益,同时企业的资产状况、盈利状况、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性也无从谈起。
二、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内控的措施
(一)设计并严格执行卓有成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执行就很难保证,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改变现状,还是从制度建设抓起。企业要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并从管理层入手从严执行。只有完善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决策,给企业带来管理效益,改变以往的低估会计功能的做法。只有这样的话,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才能满足“符合性”的要求,会计环境才能正常、健康起来,企业管理才能步入正轨。
(二)合理配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合理的岗位设置是保证会计工作运行和效率的重要基础。企业在设置岗位时,可以根据规模和业务特征做出适当的调整,但是必要的职位是不能缺少的,这样才能使不相容职务设置落到实处,从而贯彻资产的授权接触与隔离。另外,会计人员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各司其职,否则会造成工作紊乱。一人可以兼任多个职位,但是一定遵从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费用、债务债券类科目的工作。如果企业考虑成本的因素,不聘请会计工作人员,可以考虑接受记账的服务。
(三)建立健全内部稽核与审计制度会计监督是会计基础工作和内部控制的一个完美结合点,会计监督是保证财务信息真实、可靠和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企业应建立起内部稽核与内部审计制度。原始凭证应严格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资金的收支要有齐全的手续,反国家统一的财政、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财务收支,应当制止和纠正;定期清查企业的财产,并及时与会计账簿核对,出现不符的应及时处理;制定合理的财务计划,合理配置资金。对于不具备人力条件的企业,应考虑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及定期的内部管理审计。
三、结语
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与会计基础工作开展水平的高低成正比。在当前各个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中,缺乏相应的工作责任性和工作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其主要表现在:对企业会计进行核算时,常常少提固定资产或者不计提固定资产的数量,并且不清楚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同时,对一些已经报废的固定资产长时间财务挂账策略,从而影响了会计基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基于内部控制视角下会计基础工作的发展完善策略
1.构建规范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环境对企业职工控制其他要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推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其中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者的态度、企业工作员工的工作能力、企业发展文化、企业发展法律法规等内容。因此,为了促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更好的开展,便需要从培养高素质人才,创建良好企业发展文化等多个方面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2.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促进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在开展会计基础工作的过程中,风险评估是管理者辨别风险,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来控制风险的一种行为。其中会计基础风险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因误报会计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各项账目是否与实际情况一致、会计基础工作是否混乱。因此,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为了有效提高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水平,便需要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强化各个风险点控制,从而构建起良好的风险评估机制和完善的风险防御系统。同时,还应该采取正确的风险识别手段、风险分析措施、风险评估策略和风险预警机制等手段,全面强化现代企业会计基础工作的风险防范和控制。
3.强化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沟通,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强化企业内部会计信息沟通交流,有利于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各项经济信息,并及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确保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准确可靠。因此,在内部控制视角下发展和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便需要加强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帮助企业会计工作人员更加全面了解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其中主要包括:如何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如何应对上级突况等,这样有利于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促使企业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
4.加强会计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完善内部控制视角下的会计基础工作,便需要加强会计工作人员培训,有效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企业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切实转变以前重生产、轻管理的思想理念,从而促进内部控制视角下会计基础工作顺利开展。
三、结论
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就是管理会计的技术方法从传统的以产品为基础转化为以作业为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成为西方管理会计发展的一个趋势。
一、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形成的背景
(一)传统管理会计基础的缺陷
传统管理会计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包括成本习性分析、传统成本计算(全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CVP分析、预算(含弹性预算)以及短期经营决策采用的贡献毛益分析法、责任会计和标准成本制度对于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与考核等基本上建立在产品品种和产品数量(产量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这个假定及按这个假定将成本区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可以将传统管理会计称为产品基础管理会计。其特点是:
1、以产品为核心。直接以产品品种为对象核算、预测、规划、控制成本。
2、以产量(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是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因而它们也是反映产量的指标)或销售量是惟一的成本动因假定为前提。成本习性分析、间接成本的分配、CVP分析、弹性成本预算等均直接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
由于传统管理会计的上述特点,使传统管理会计方法具有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未能揭示成本产生的直接动因,因而不利于从成本动因入手有效地实施成本管理。传统管理会计假定产品数量是影响成本的惟一动因,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实际上,成本动因是多种多样的,产品数量仅仅影响部分成本而已。
2、不能提供准确的财务成本信息。由于产品数量不能完全决定实际成本发生多少,因而传统管理会计按产品产量指标(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分配间接生产成本进入各产品成本之中以及仅根据产品数量的变化预测财务成本,必然造成财务成本信息的虚假,从而可能误导企业经营决策。
(二)作业基础管理的兴起
作业(activity,又译为“活动”)即指相关的一系列任务的总称,或指组织内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的活动。作业有三个基本特征:
1、作业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即作业是一个有资源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实实在在的过程;
2、作业贯穿于公司经营的全过程,构成包容企业内部和连接企业外部的作业链;
3、作业是可量化的基准。
由于作业具有这些特征,就使得作业在成本计算和企业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针对传统管理会计不能提供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的缺陷,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产生了作业基础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costing,ABC)。它是对传统成本计算的一种发展,传统成本计算是将直接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将间接成本(制造费用)按照直接人工小时(或机器小时、直接人工成本)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其内涵的假定是:产品消耗的间接制造费用资源与生产产品发生的直接人工小时数成正比。这个假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制造费用既包含着单位水平作业成本,也包含着批水平作业成本、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和设备水平作业成本,而后三者并不随直接人工小时等与产量高度相关的指标成比例变化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对传统成本计算进行了创新。其理论依据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因此,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对于间接制造费用,首先是按照资源动因归集到各项作业或作业成本地;然后,再按照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或作业成本地的成本分配到产品,因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不仅可提供作业成本信息,而且较传统成本计算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产品及顾客成本信息。在作业基础成本计算的基础上,人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作业不仅是更准确的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和桥梁,而且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通过提高作业的效率及消除非增值作业,通过对作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对于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顾客货值和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大意义。因此,作业基础管理(activitybasedmanagement,ABM)便继作业基础成本计算之后应运而生。作业基础管理从内容上看,除了作业成本计算和作业成本管理之外,还包括对一些非成本因素的量度,如生产周期、适应性和顾客服务。
管理离不开管理信息,实际上管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汇总、报告的过程。作业基础管理也是如此。作业基础管理需要管理会计系统提供有关作业情况(如哪些是增值作业,哪些是非增值作业)及作业的成本、成本动因、时间、质量等信息,并帮助企业规划、控制和评价考核作业的成本、时间和质量。
二、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表现
从美国近年来出版的管理会计文献可以看到,管理会计基础的作业化已成为管理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具体表现除了前面提到的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外,管理会计学家还提出了如下一系列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
(一)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
传统管理会计的成本习性分析是按照成本总额与销售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假定产销平衡),将企业成本总额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凡随销售量成正比变化的部分作为变动成本,而在一定时间和销售量范围内不随销售量变化,保持稳定的部分作为固定成本。在这种划分的基础上,传统管理会计得出如下总成本公式: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则是按作业成本与作业动因(指影响作业成本多少的作业量指标,如“生产准备次数”就是“生产准备”作业成本的作业动因)之间的数量关系,将作业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由于作业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批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和设备水平作业,因而整个企业的变动成本可分为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变动成本,至于设备水平作业成本及其他不随单位水平、批水平、产品水平作业成本动因变化的成本均为固定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的总成本公式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产品水平作业变动成本
假设某公司成本可用三个变量来解释:单位水平作业动因:销售量;批水平作业动因:生产准备次数;产品水平作业动因:工程小时。则上述总成本公式可表示如下:
总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这里应指出,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变动成本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而传统总成本公式中的固定成本则相当于作业基础总成本公式中的除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以外的所有其他成本。由此可见,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将随产量变动的成本以外的成本全部作为7固定成本处理,从而掩盖了随其他作业产出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的存在。
(二)作业基础CVP分析
传统的CVP分析是以传统的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类似的,作业基础CVP分析则是以上述的作业基础成本习性分析为基础的。其分析公式可表示为:
营业收益=单价×销售量-[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
根据上式,令营业收益为零,可得盈亏平衡点得销售量计算公式如下:
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每批生产准备成本×生产准备次数)+(每小时工程成本×工程小时)]/(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点与传统的盈亏平衡点比较,有两个重要差别:第一,固定成本不同。一些原来被确定为固定成本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变动成本,如生产准备成本和工程成本,只不过它们随着非产品数量指标变动而已。第二,作业基础下的盈亏平衡公式的分子中有两种非单位水平作业变动成本:批相关作业成本和产品维持作业成本。
(三)作业基础预算
作业基础预算是根据作业成本信息按作业编制预算。如企业采购部门用作业成本信息可编制如下作业基础预算:
────────────────────
采购部门
────────────────────
业务
认定10个供应商¥65,450
发出450个订购单184,640
发出275个发货单64,910
¥315,000
────────────────────
作业基础预算将财务数据与消耗相关资源的作业相联系。在这种预算指导下,部门可以哪些削减后并不影响整体效果的特殊作业为对象,来降低成本,使部门达到或超过其预算目标。例如,假定认定供应商的成本随供应商数量变动,则采购部门可以通过减少供应商的数量来削减成本。为了更好的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作业基础预算也可以编制为弹性作业基础预算。
(四)作业基础责任会计
传统的责任会计由四个要素构成:第一,确定责任中心。典型的责任中心,为部门或产品,甚至为团体或个人。每一中心均被赋予一定的责任,而责任以财务指标(如成本)表达。第二,制定绩效衡量标准,并编制预算及实施标准成本会计制度。第三,编制绩效报告,并将实际成果与标准成果相比较。第四,对责任中心的责任人员进行奖惩。作业基础责任会计是以作业和过程(process,又称流程)为重点控制对象的责任会计。与传统责任会计相比,作业基础责任会计的构成要素是相同的,但内在的机理有显著区别,表现在:在责任界定上,传统责任会计按组织结构界定责任,并最终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且责任仅是指财务责任,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按由作业连成的过程界定责任,责任主体通常是过程小组(流程小组),责任的内容不仅包含财务指标(作业成本),而且包含非财务指标(作业效率、质量和时间);传统责任会计着重责任中心成本、收入及利润的绩效衡量,而作业基础责任会计则强调对作业的控制;在成本报告中要区分增值与非增值成本,此外还要报告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时间,以便实施作业管理,进行过程改善(processimprovement)和过程革新(processinnovation)。
以上是从理论上考察。从实践上看,上述作业基础管理会计方法在实务界的应用也是稳步前进的。以ABC为例,根据克诺韦德(krumwide)对1996年美国管理会计学会成本管理组资料研究和有关资料整理出的ABC在美国公司应用统计资料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1996年,采纳或评定ABC的公司由30O上升到74%.
三、管理会计基础作业化的意义
(一)转变观念,提升会计基础地位。
会计基础工作考核、达标、升级、检查、监督等这些过去的有效做法,有些已被慢慢遗忘,对做好会计基础工作缺乏指导,没有制定出适应信息化、全球化经济条件下的规范化细则和实施标准,会计基础工作好坏优劣、是否合格、如何评价、由谁评价没有答案。然而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长远的工程,直接影响着一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传承过去优良的做法,立足本职创新管理才是根本而有效的做法。
(二)以人为本,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力量。
员工是最宝贵的财富,正视会计工作、面向会计队伍、突出会计基础地位,从根本上重视与员工的良性互动,多进行换位思考,从防范入手,坚持不懈地深化会计基础建设,把执行力学习成果落实到制度执行的各个层面,通过约束每一位员工的行为来达到业务发展与内部控制的目的。
(三)规范制度,创新完善会计基础工作依据。
与时俱进,修订完善相关会计法规,制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细则,精细化管理,制定具体、详实的会计工作流程,落实到每个环节和细节,做到范围全面覆盖,内容具体详细。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
(四)强化监督,保障会计基础工作执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