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2:1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发电技术研究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整定计算的条件
以往的整定计算软件在开发的时候,我国的大多数110kV电网还是环网运行,这些软件充分考虑了220kV电网同110kV环网之间电磁环的存在对保护整定的影响,并因此增加了软件的复杂程度,降低了其灵活性。这些软件对于110kV电网保护的整定不规范、失配点多、非常规整定多的问题没有重视,大大降低了计算出的结果的实用价值。另外受软件开发平台的限制,开发者在人机界面的方便程度考虑较少,使得人工干预非常烦琐,费时费力,不得不弃而不用。
准专家系统模式的计算机整定计算能够解决以往的软件应用到110kV电网时所遇到的问题,其主要依据有两点:110kV电网结构的变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110kV电网形成单电源的辐射结构,简化了整定计算
随着220kV的主输电网络的形成,原来的110kV环网得以解环运行,从而形成了以220kV变电站为中心电源的辐射型结构的分区网络,使得110kV的电网结构大大地简化。由于不再考虑电磁环,也使得110kV电网的整定计算软件的开发思路发生了重大改变。解环运行之后,分区网络的规模较以前减少了许多,各电力元件之间的保护配合关系变得非常简单,如果仍沿用节点方程的方法进行整定计算,一方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另一方面仍不能解决短线群、T接线、小电源的问题。准专家模式是将电力元件的所有的整定配合关系归纳为相应的用计算公式表示的规则(由于不存在电磁环,这些规则的数目及复杂程度都大大降低),然后由整定人选择所整定的电力元件的整定规则。这种模式简单、直观,对整定计算全过程可进行有效的控制。
1.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新模式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最早进行整定计算软件的开发大约是在七八十年代,现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水平同当时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编制软件最先要考虑的是软件的运行速度以及数据的存储容量,其次才是用户界面,而以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对于编制这种规模的软件,其运算速度及数据存储容量可以不予考虑,因此其重点应该是良好的用户界面。准专家系统模式完全在系统一次图形界面上完成参数数据的输入、计算过程的控制、计算结果的输出,大大降低了使用者掌握软件的难度,不经培训就可以方便地使用。
2、整定计算的实施方案
2.1、方案总体设计
该方案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电网拓扑绘图模块、参数数据输入模块、短路电流计算模块、整定计算规则模块、整定计算模块、ODBC接口模块。
由图1可以看出,整定计算的全过程都是在系统一次图形的界面下完成,不需要使用者对底层进行操作。在专用的电网拓扑绘图模块下,一次图一旦绘好,网络数据的拓扑结构就建成,结构中各单元同系统各元件一一对应,这种对应是由软件完成,毋需人工干预;参数数据库、短路电流数据库、规则库都是整定计算的数据源,其中参数数据库、短路电流数据库与系统一次结构紧密相关,当系统一次结构变化后,这两个数据库的内容相应修改。整定规则库则完全独立,其修改、补充等操作单独进行。
2.2、功能模块介绍
2.2.1、电网拓扑绘图模块
电网拓扑绘图模块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电网绘图工具,能够支持全屏幕动态缩放、屏幕漫游,以基本图元(如线路、断路器、变压器等)为绘图单位,进行系统一次网络图的绘制,各图元通过定义形成网络拓扑结构,性能优良且操作方便。除了具有图形编辑软件的一般功能外,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无隙地嵌入数据库和保护整定计算模块。因此,该模块实际上充当了本系统的用户交互界面,用户在图上即可进行数据库操作并可启动线路或变压器的保护整定计算。
2.2.2、参数数据输入模块
在系统一次图上,在定义好的图元上输入参数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参数数据库,并同网络拓扑结构一一对应。参数数据能够在系统一次图上打印出来。
2.2.3、短路电流计算模块
利用已形成的网络拓扑结果及参数数据库,以各母线为故障点,计算大小运行方式下三相短路、两相短路、单相接地、两相短路接地的故障电流,形成短路电流数据库,并能够以一定格式输出打印。
2.2.4、整定计算规则模块
以单电源辐射型网络为主要整定对象,充分考虑短线群、T接线、小电源对整定计算的影响,将各种保护的整定方法总结、归纳,形成标准化、公式化的规则库。
2.2.5、整定计算模块
模块分为整定设置、线路保护整定及元件保护整定三部分。整定计算所需的有关系数要求,例如灵敏系数、可靠系数、配合系数、整定原则等,整定前在整定设置菜单下填入。
线路保护整定计算分三种方式:
1)全自动方式:所有整定步骤由计算机完成,没有人工干预;
2)半自动方式:由人工指定失配点及失配参数,计算机完成后面的工作;
3)全人工方式:全部整定步骤采用问答式,由整定人逐步完成,每一步的计算结果均在屏幕显示。
保护整定均在系统网络界面上进行,根据用户在系统一次图上选定的电力元件,直接启动相应保护的整定计算模块,通过调用参数数据库、短路电流数据库、规则库的内容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可人工干预。
所有的计算结果均以整定计算书的形式输出。
2.2.6、ODBC接口模块
整定计算是在一次图形界面上完成的,要通过ODBC(OpenDataBase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联)将参数数据、短路电流数据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参数结合起来,完成相应的计算。
2.3、方案的特点
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学模型简单
由于以单电源辐射型网络作为整定计算的对象,大大简化了整定计算的数学模型,从而使整定计算的复杂程度大大降低。
2)人机界面友好
数学模型简单使开发者在开发平台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余地,不用对平台的数学计算能力有太高要求,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近年来推出的优秀商业软件,从用户角度开发出具有直观、简单、灵活的人机界面的软件。
3)输入输出设计灵活
参数的输入完全在系统一次图形界面上完成,彻底摈弃了过去需要用户做节点编号、做数据文件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工作量。计算结果的输出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屏幕输出,这样可以让整定人监视整定计算的每一个步骤,这对于整定计算的审核十分有利;第二种方式是以整定计算书的形式输出,可以文本格式进行编辑,由于目前微机保护的许多小定值不是计算的结果,而是运行方式的一些具体要求,因此对整定计算书进行必要的编辑,一方面使计算书更加完整,另一方面对无纸化办公也有一定的意义。
3、开发软件的选择
3.1、软件运行平台:中文Windows95
中文Windows95是一个32位的操作系统,它是专门为中国大陆的用户而设计的,因此它具有内置的双字节汉字内核,无需再外挂中文平台即可显示汉字,极大地方便了国内用户。Windows95与Windows3.X以及DOS相比较,有操作容易、支持抢先式多任务、运行稳定等优点。
3.2、数据库接口工具:MicrosoftODBC2.0
MicrosoftODBC2.0是一个由微软公司在90年代初提出的开放式数据库互连的标准,发展到现在在技术上已相当成熟,几乎所有主要的数据库开发商都提供了相应的ODBC驱动程序。ODBC的优点在于它使程序员无须关心他所要存取的数据源的类型、位置和格式等。他只需调用相同的API函数来和ODBC接口打交道即可,直接和某个特定的数据库交互则由ODBC来完成。这样,一方面使程序员的工作量大为减轻,另一方面使得程序更加灵活,因为当低层数据库发生变化(如数据库由DBASE变为ACCESS)时,庆用程序不须做较大的改动可适应新的数据源。
3.3、数据库开发软件:MicrosoftAccess97中文版
MicrosoftAccess97中文版是微软公司在1997年推出的最新的数据库开发及管理软件,它在小型的数据库应用中具有许多优点。它是一个台式的关系型数据库,但同时又可被应用到客户/服务器数据库前端机的开发应用中。它生成的数据库仅由一个文件组成,极易管理。而且,它的开发平台是基于Windows95的,能充分利用其稳定、多任务的优势,并给开发人员一个良好的开发界面,操作相当容易。它具有以下特点:
(1)Access支持多种数据形式,可以从FoxPro,Paradox3.X,Lotus1-2-3.X,Dbase,Lotus1-2-3,MicrosoftExcel和Betrieve中引入数据。
(2)提供一整套极富特色的集成窗口式菜单开发环境,所有对象的属性采用窗口式表达,大大减少了编程语言,使得建立、编辑和调试一个应用程序既轻松又快速。
(3)Access本身并不是一个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系统(OODBMS),但它是一个面向对象的开发环境。超级秘书网
(4)Access引入了SQL数据库标准查询语言,用户可能直接在程序中嵌入SQL语言,从而使Access成为比较完善的关系数据库系统。
(5)在Access中,可使用WindowsAPI函数,支持OLE和DDE.
(6)Access中的数据库安全控制机制也是传统的数据库无法比拟的。
3.4、编程语言:MicrosoftVisualC++5.0
MicrosoftVisualC++5.0是微软公司最新推出的应用程序开发工具。较之其他同类产品(如BorlandC++5.0,WatcomC++等),功能更加强大。它支持Windows平台上几乎所有技术标准的开发,其编译器支持增量编译,每次编译只将修改过的部分重编译一遍,而其他部分不动,大大加快了编译速度,缩短了开发时间。在VisualC++5.0中,ClassWizard的功能大为增强,可以为开发人员自动生成许多代码,使开发人员能够把精力集中于程序所要实现的特定功能上,不必为一些细节浪费时间。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1.1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如不断发展的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如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1.2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例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O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1.3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如研制具有集减速、变频调速电机一体的动力驱动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电机一体控制单元等。这样,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1.4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1.5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如家用机器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
1.6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ElectronicMechanical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自198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制出第一个医用微探针,1988年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研制出第一个微电机以来,国内外在MEMS工艺、材料以及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开发出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如各种微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微加速度计、微触觉传感器),各种微构件(微膜、微粱、微探针、微连杆、微齿轮、微轴承、微泵、微弹簧以及微机器人等)。
1.7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1.8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1.9绿色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带来资源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所以,人们呼唤保护环境,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中应运而生。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2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应用
在钢铁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钢铁企业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钢铁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钢铁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炼钢———连铸———轧钢综合调度系统、冷连轧等。
2.2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2.3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Control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2.4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钢铁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钢铁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钢铁生产的要求。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美国、日本等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广泛实现CIMS化。
2.5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Bus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现场总线化检测仪表、现场总线化PLC(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2.6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钢铁工业中起作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杨自厚.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在钢铁工业中的应用[J].冶金自动化,1994(5)
2唐立新.钢铁工业CIMS特点和体系结构的研究[J].冶金自动化,1996(4)
3唐怀斌.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4王俊普.智能控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6
5林行辛.钢铁工业自动化的进展与展望[J].河北冶金,1998(1)
关键词: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铁芯;推力轴承
中图分类号:TM3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是水电行业发展的基础。随着诸多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有效的推进了我国水电发展,对应的水电机组不断的朝向大型及超大型发展。根据国内水利发电工程学会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到2020年,国内的700MW水轮发电机数目将会超出150台。大型水轮发电机具备非正常停机损失大、定转子额定电压较高以及发电机定子绕组的中性点引出方法极多等自身特点。
一、大型水轮发电机技术问题分析
如图1所示,定子铁芯受力简示图。
1 定子铁芯热膨胀
随着国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应技术较为先进的国家,水轮发电机单机容量逐渐扩大,其对应定子铁芯的直径也是持续增加,由最初的几米持续发展至十几米,或者说还有超过20m的。相对直径在成倍的提高,紧接着其铁芯温升所产生的对应径向尺寸的膨胀量是在飞速提升,铁芯以及机座之间的温差所出现的径向尺寸过量也随之提升。水轮发电机定子铁芯,其铁芯的温度升至为50℃时,那么铁芯径向膨胀就会达到11mm,铁芯以及机座温差是20℃时,那么其铁芯以及机座的半径方向过盈量就大概会是2mm,进而促使定子铁芯因为其受到了机座径向压力而存在极大的切向应力。
2 定子铁芯压紧质量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大型水轮发电机尽管其机座能够自由伸缩膨胀,对应的铁芯轴向单位相关面积压力会大幅度下降,对应的定子铁芯就会出现翘曲的情况。要是其机座并不是全部膨胀,其对应的单位压力面积承受压力会保持在10kgf/cmZ之下,这时其对应定子铁芯也还是会极有可能存在翘曲情况。
3 定子铁芯分瓣
定子铁芯的结构是分瓣状的,关于定子铁芯的装配,应重视其铁芯合缝位置会受到分布不均匀以及很难预测的对应挤压力,该挤压力对定子铁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剧了翘曲情况的出现。导致定子铁芯在受到相关的力之后出现形变以及振动、损坏等。
4 转子支架刚度及圆盘形结构
水轮发电机转子对应支架的结构形式一般是根据其发电机容量以及转速和尺寸、运输条件等相关条件来合理选定。通常在中型及小型或者是高速水轮发电机上利用较为简单的圆盘式或者是无支架转子结构。对于大型水轮发电机来讲,其因为会受到相关运输条件的制约,一般会利用中心体以及支臂装配组合形成支臂式的转子支臂。关于其对应容量以及尺寸非常大的水轮发电机,近年来,国内通常使用的发电站装配以及拼焊,大多都是多层圆盘式转子支架。
二、大型水轮发电机关键技术改善
1 水轮机模型转轮水力设计
水轮机的最关键部件就是转轮,其相关性能直接关系着对应发电机运作经济性以及安全性、稳定性。关于水轮机模型转轮水力性能设计,国内外的研究差距很大,很多有关项目对应转轮是使用国外引进的相关技术,其自开发转轮效率大约是95%,国外所引进的转轮效率能够达到94%以上。国内很多较大型工程有效的引进了三维粘性流体数据库为其最主要的基础,再合理运用其对应实验技术以及相关模型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在很短的时间内关于模型转轮水力设计,跟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2 大型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技术
大型发电机最关键的构成部分就是推力轴承,其对应的设计以及制造技术是不是最优化会直接关联到水轮发电机的安全可靠运作。想要合理的对其进行优化,就应该注重其结构以及性能参数,以便于有效提升运作的可靠性。有关企业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自主开发水轮发电机推力轴承的热弹性流体动力的性能相关计算分析软件,构建了三万吨的对应推力轴承试验台,该实验是现今世界上相关运作中最大推力轴承试验台。相关的实验室研究结果也在很多较大的水电站对应推力轴承运作实测过程中展开了一定程度的对比,以便于有效健全和提升推力轴承设计以及制作技术和测试技术。这些相关的工作也为水轮发电机的推力轴承设计以及制作工艺积累了相当的经验。
3 大型水轮发电机转子接地保护方式
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的额定转子电压通常是较高的,可以超出500V,在强励时是最高的,并且还伴随着非常显著的交流分量,这时直接性的将其取出的危险性极高,并且其对应电缆更不好选择。我国的很多较大型水电机组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大都是利用转子接地保护和失磁保护,并运用转子电压测量对应附件再就地安装在相关的励磁体系之内,把较大功率的电阻安置在相关励磁体系屏柜之内,其对应转子电阻在分压之后会长距离的接进发电机的保护屏柜中,这时转子的接地保护功能就会在发电机的屏柜之内很好的实现。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机组转子接地保护应该合理的就地安置在对应励磁体系室内,其失磁保护需要的相关电压最好是通过变送器之后再接进发电机的保护设备上,这样能够合理避免掉其高压电缆存在长距离引线,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励磁回路并节约了长距离进行高压控制的电缆费用。
4 大型水轮发电机定子绕组主绝缘技术
有关公司关于定子绕组的地主绝缘是应用了F级的桐马环氧玻璃粉云母系统,其电机的主绝缘结构以及防晕结构和对应绕组槽部、端部的相关固定结构与各类绝缘材料,总体上来讲均是都实现了国产化,并且国产的相关绝缘材料性能均是达到了国际化水平。线棒是多胶带连接式包扎以及其外包防晕带绝缘结构,运用对应加热横压来进行固化,以致其能够一次成型,其对应线棒的尺寸应该是统一的,且要具备较好的互换性。该F级桐马环氧玻璃粉云母带的绝缘运作经验极为丰富以及对应水电站不同电压等级的较大型水轮发电机和其相关的出口机组之上。
5 大型水电机组结构刚强度分析技术
经过国内外诸多企业的相关设计,其关键器件刚强度性能展开大量有限元分析以及比对,也找出了不同企业对于同一个器件的设计差异。关于其结构拓扑以及几何形状和板厚尺寸等展开了系统化的分析,找出其关联机组器件刚强度的关键因素,对部件的设计进行的全方位的深刻认识,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模式,再运用其对应参数来实现建模,有效达到结构的优化及分析过程自动化。其对应的运用变量分析技术定量分析出对应主参数,并给设计师所需要的相关设计曲线,进而给结构改善及创新提供参考。运用尺寸以及形状充分结合优化技术,能够合理的找出板厚的配置以及几何形状均是合理化的最优化结构。诸多水电机组结构器件优化设计均采用了相关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显著的效果。
结语
水轮机正常的运作状态下,其对应的定子铁芯会承受切向电磁扭矩以及相关轴向重力,还有在水轮机快速运作时其对应定子铁芯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发热,机座以及铁芯均是不一样的运作情况,所以在温度不一样的状态下就会存在温差,对应的高温铁芯会出现膨胀以及其座机的制约,座机对于铁芯具备一个径向压力,和相关铁芯膨胀力刚好是相反的;以及其对应的定子铁芯会受到转子所具备的径向磁拉力,和分瓣定子会被拼为整圆形态以配合其铁芯共同进行运作。水轮机在运作时其铁芯会受到一定的热膨胀,致使总体铁芯对应缝合面会受到不一样方向所带来的挤压力,这样会导致铁芯出现损失的情况。因此,对大型水轮发电机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是势在必行的。
参考文献
[1]王初铭.大型水轮发电机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分析[J].大电机技,2013(02).
【论文摘要】: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广播电视朝着移动接收方向发展。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是OFDM,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还有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系统的多种制式问题,各种制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解决了这些问题,应该就解决了移动电视的接收问题。
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无线传播领域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就在这一两年间,无线数字媒体的类型骤然丰富,除传统媒体之外,手机电视、车载移动电视,楼宇分类电视,多媒体信息亭、地铁多媒体信息系统等新兴媒体纷纷涌现,移动接收是个热点,尤其是广播电视的移动接收,成为发展方向之一。现阶段,广播的移动接收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但是电视的移动接收问题要比广播的移动接收困难得多,所以至今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但我觉得,已经快接近目标。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四、移动接收制式
关键词:光纤通信技术特点发展趋势光纤链路现场测试
1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是利用光作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作为传输的通信方式。可以把光纤通信看成是以光导纤维为传输媒介的“有线”光通信。光纤由内芯和包层组成,内芯一般为几十微米或几微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外面层称为包层,包层的作用就是保护光纤。实际上光纤通信系统使用的不是单根的光纤,而是许多光纤聚集在一起的组成的光缆。由于玻璃材料是制作光纤的主要材料,它是电气绝缘体,因而不需要担心接地回路;光波在光纤中传输,不会发生信息传播中的信息泄露现象;光纤很细,占用的体积小,这就解决了实施的空间问题。
2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
2.1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光纤的传输带宽比铜线或电缆大得多。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限制往往发挥不出带宽大的优势。因此需要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密集波分复用技术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2损耗低,中继距离长。目前,商品石英光纤和其它传输介质相比的损耗是最低的;如果将来使用非石英极低损耗传输介质,理论上传输的损耗还可以降到更低的水平。这就表明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减少系统的施工成本,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2.3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石英有很强的抗腐蚀性,而且绝缘性好。而且它还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很强,它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受人为架设的电缆等干扰。这一点对于在强电领域的通讯应用特别有用,而且在军事上也大有用处。
2.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在电波传输的过程中,电磁波的传播容易泄露,保密性差。而光波在光纤中传播,不会发生串扰的现象,保密性强。除以上特点之外,还有光纤径细、重量轻、柔软、易于铺设;光纤的原材料资源丰富,成本低;温度稳定性好、寿命长。正是因为光纤的这些优点,光纤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3不断发展的光纤通信技术
3.1SDH系统光通信从一开始就是为传送基于电路交换的信息的,所以客户信号一般是TDM的连续码流,如PDH、SDH等。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传输数据也越来越大。分组信号与连续码流的特点完全不同,它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传送这种信号,是光通信技术需要解决的难题。而且两种传送设备也是有很大区别的。
3.2不断增加的信道容量光通信系统能从PDH发展到SDH,从155Mb/s发展到lOGb/s,近来,4OGB/s已实现商品化。专家们在研究更大容量的,如160Gb/s(单波道)系统已经试验成功,目前还在为其制定相应的标准。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系统容量更大的通讯技术。
3.3光纤传输距离从宏观上说,光纤的传输距离是越远越好,因此研究光纤的研究人员们,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在光纤放大器投入使用后,不断有对光纤传输距离的突破,为增大无再生中继距离创造了条件。
3.4向城域网发展光传输目前正从骨干网向城域网发展,光传输逐渐靠近业务节点。而人们通常认为光传输作为一种传输信息的手段还不适应城域网。作为业务节点,既接近用户,又能保证信息的安全传输,而用户还希望光传输能带来更多的便利服务。
3.5互联网发展需求与下一代全光网络发展趋势近年来,互联网业发展迅速,IP业务也随之火爆。研究表明,随着IP业的迅速发展,通信业将面临“洗牌”,并孕育着新技术的出现。随着软件控制的进一步开发和发展,现代的光通信正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它能灵活的让营运者自由的管理光传输。而且还会有更多的相关应用应运而生,为人们的使用带来更多的方便。综上所述,以高速光传输技术、宽带光接入技术、节点光交换技术、智能光联网技术为核心,并面向IP互联网应用的光波技术是目前光纤传输的研究热点,而在以后,科学家还会继续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从未来的应用来看,光网络将向着服务多元化和资源配置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光纤通信的发展不仅要突破距离的限制,更要向智能化迈进。
4光纤链路的现场测试
4.1现场测试的目的对光纤安装现场测试是光纤链路安装的必须措施,是保证电缆支持网络协议的重要方式。它的目的在于检测光纤连接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并且减少故障因素。
4.2现场测试标准目前光纤链路现场测试标准分为两大类:光纤系统标准和应用系统标准。①光纤系统标准:光纤系统标准是独立于应用的光纤链路现场测试标准。对于不同的光纤系统,它的标准也不同。目前大多数的光纤链路现场检测应用的就是这个标准。②光纤应用系统标准:光纤应用系统标准是基于安装光纤的特定应用的光纤链路现场测试标准。这种测试的标准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光纤系统的不同而改变。
4.3光纤链路现场测试光纤通信应用的是光传输,它不会受到磁场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对它的测试不同于对普通的铜线电缆的测试。在光纤的测试中,虽然光纤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测试参数都是基本一致的。在光纤链路现场测试中,主要是对光纤的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进行测试。光纤的光学特性和传输特性对光纤通信系统对光纤的传输质量有重大的影响。但由于光纤的特性不受安装的影响,因此在安装时不需测试,而是由生产商在生产时进行测试。
4.4现场测试工具①光源:目前的光源主要有LED(发光二极管)光源和激光光源两种。②光功率计:光功率计是测量光纤上传送的信号强度的设备,用于测量绝对光功率或通过一段光纤的光功率相对损耗。在光纤系统中,测量光功率是最基本的。光功率计的原理非常像电子学中的万用表,只不过万用表测量的是电子,而光功率计测量的是光。通过测量发射端机或光网络的绝对功率,一台光功率计就能够评价光端设备的性能。用光功率计与稳定光源组合使用,组成光损失测试器,则能够测量连接损耗、检验连续性,并帮助评估光纤链路传输质量。③光时域反射计:OTDR根据光的后向散射原理制作,利用光在光纤中传播时产生的后向散射光来获取衰减的信息,可用于测量光纤衰减、接头损耗、光纤故障点定位以及了解光纤沿长度的损耗分布情况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作用类似于在电缆测试中使用的时域反射计(TDR),只不过TDR测量的是由阻抗引起的信号反射,而OTDR测量的则是由光子的反向散射引起的信号反射。反向散射是对所有光纤都有影响的一种现象,是由于光子在光纤中发生反射所引起的。
虽然目前光通信的容量已经非常大,但仍有大量应用能力闲置,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信息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并会超过现在的网络承载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努力研究更加先进的光传输手段。因此,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光通信一定会有更加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磊,裴丽.光纤通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2]何淑贞,王晓梅.光通信技术的新飞跃[J].网络电信.2004.(2).
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要产生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艺术,而这一伟大的艺术也必然要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精神烙印呈现于时代的大舞台上。
当一个时期不能包容它的前一个时期,当它对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反叛的时候,就要产生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如果说现代主义时期,文化艺术形态是垂直根状的,传播方向是单一的,科技体征是印刷术和纸张,符号是文字,话语权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那么后现代历史时期,文化艺术形态就是平面的,传播方向不再是单一的而是互动交流的,科技体征不仅是印刷术更是电子媒体,符号不仅是文字更是图像,话语权不仅掌握在知识分子手里而是受众手里。因此,当下文化艺术市场是在买方手里,而不是在卖方手里,这是一个大的变化。随着后现代主义精神的不断扩大,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了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各艺术门类相互集结、互相促生。而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及艺术家们正处在这样一个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交叉时期。
在这个交叉时期,杂技具有强大的兼容性、通化力和最广泛的参与性,这成为推动杂技发展的根本动力。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杂技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受到世界杂技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着力推进杂技艺术的理论建设。重视对国内外杂技著作及其他见诸于文字的研究成果的推介、翻译、引进、输出等交流工作,创建被业内普遍接受、取得共识的完整的专门理论话语体系(含翻译)。133229.coM在保持传统杂技术语的生动性、民族化、生活化的基础上,彻底改变专业术语使用上的一义多用和多义一用的无序状态,改变专业术语以口语、土语、俚语及感性经验为主体的芜杂繁复的话语方式,提倡一般性书面语表述方式,进而建立起以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学理性为主要特征的,便于与其他人文学科交流的专业话语体系。这需要从我们这一代即开始着手来做,扎扎实实地、科学有效地当做基础来做。目前,有志于杂技研究、翻译以及演出形式以外的杂技文化建设的人士还不多。从工作机制上讲,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杂技研究机构,甚至没有一个专业杂技研究人员编制。这种落后现状长时期得不到改变,导致了专业的杂技翻译作品奇缺,极大地制约了当代
地点:郑州
主办: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承办:河南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村能源工程专业委员会
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
近年来,面对能源需求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突出矛盾,发展可再生、清洁、环保的新能源已经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农业和农村作为我国清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重要领域,对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举足轻重。开发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风能、地热能以及低碳节能技术等,已经成为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升我国清洁能源及低碳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水平,展示相关科研成果,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村能源工程专业委员会、《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和河南省农业工程学会共同承办的“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定于2010年4月22~24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期3天,会后组织技术参观。
会议拟邀请国内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从事清洁能源与低碳节能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成果推广,并为企业、厂商提供科技合作的平台。
会议征集论文并出版论文集,通过评审优秀的论文拟安排在《农业工程学报》(正刊)发表,基本通过审核的将在《农业工程学报》(增刊)上发表,正刊和增刊均送El收录。欢迎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研究生参加此次大会,并踊跃投稿、展示、交流。
一、会议内容
会议主题: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研究新进展
1)清洁能源政策;2)藻类能源利用技术;3)生物质固体燃料技术;4)生物质液体燃料(生物柴油、乙醇等)技术;5)生物气化(CH4、H2)、生物质热解气化工程技术;6)生物质发电技术;7)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8)小水电;9)小风电;10)地热开发与热泵利用技术;11)低碳节能新技术。
二、会务费
1000元/人,在校研究生600元/人。
会议期间安排住宿,食宿费用自理。
三、参会报名截止日期及汇款方式
参会回执见附件,填好后发送至,报名截止2011年4月10日。收到报名信息后,将发邀请通知。
银行汇款开户行:农业银行北京朝阳路北支行户名: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帐号:040101040009001。
邮局汇款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501室《农业工程学报》编辑部收,邮编100125。
汇款务请注明“学报会议费”字样,收款后统一开具发票。
四、联系方式
秦学敏电话:010-65929451,15110257104 简保权电话:010-65910066转2503,15010386132
王柳电话:010-65929430
论文摘要:从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义出发,阐述其特征与功能结构,并由此发展出全球化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阐述其特征结构与实施必要性。并在当前提倡低碳社会的背景下,以太阳能产业为例,对GIES环境下的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1、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是指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创造出新型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了强化国际竞争力,解决地球规模的问题,就必须将科学知识、技术、手段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其原动力即为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构思设想于各阶段间循环反馈发展进化,将牵涉到大量的经济要素与社会要素,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种综合性的复杂系统表现为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面向客户需求、协作R&D、知识产权许可、技术标准合作、战略联盟"为核心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共存共生、协同进化的创新体系,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由起点的研发理论,战略构想为基础,通过大学,企业,学术机构等各领域的研究开发,确立创新思维体系的核心部分。而创新思维的实证,则在各式各样的创新型网络相互作用的"场"内进行。创新型网络是围绕创新思维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协作关系的总结构,连同各种各样的经济要素和社会要素形成了"场"。在网络化的"场"中,人才,资金,情报等创新要素相互作用,促进创新的进程,同时相应的"场"也随之变化。即在动态变化的"场"中进行创新过程。
2、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
2.1通过创新生态系统解决全球化问题
在全球化进程加速和愈演愈烈的国际竞争背景下,各个国家为了维持自身发展,争相推进国家创新生态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NIES)的结构扩展。为了解决全球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各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广到国家所在地域范围,进一步推广到全球层面,构筑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成了当务之急。
2.2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的框架结构
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GIES)不局限于各国国内,在世界规模的系统环境下,科学技术、市场、社会、人才、制度、资金等积极地相互作用,积极推进国际性的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实现社会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GIES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
(1)"场"的推动要素,即科学技术、市场和社会。
(2)"场"的构成要素,即人才、制度、资金。
(3)"场"的构成要素的调整,国际协作框架下的公共部门以及企业部门。
三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促成创新过程,通过对已有实例的分析,把握动态要素的活动方向,可以对GIES下的新型创新项目提供支持。
3、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环境下中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动向
3.1 GIES环境下中国太阳能产业的不均衡问题
中国太阳能产业近几年来虽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发展速度依然缓慢,太阳能产业与市场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均衡,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能源计划与环境产业的步调。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国内太阳能市场的发展程度远低于产业自身发展,对中国能源产业产生不利因素的同时,也不利于维持太阳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良好的国际市场环境,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良好的国内市场。国内市场的成长不仅为国内产业提供新的成长空间,还将解决非太阳能用电区域内的电力问题,对改善中国能源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
研究开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脆弱。近年来,多数企业设置自身的研发中心,并与国内外的大学和科研机关进行紧密的合作,各级政府在太阳能的研究领域投入也明显加大。中国太阳能领域的科研能力不足,产学研交流不足的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落后,中国太阳能产业的研发能力依然很薄弱,同时存在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企业技术人才的明显不足,导致了对国际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更新更加困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氛围下,加速人才培养,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也是重要的战略性任务。
3.2 GIES环境下对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建议
GIES是NIES基础上的逐步扩展,当前国际太阳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带动了中国太阳能产业,给中国太阳能产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氛围。这也要求中国太阳能产业在拓展海外市场的同时,应该优先健全国内市场,积极调整国内市场结构,加强投入力度,加大政策扶持,以内在市场推动海外市场发展,真正成为太阳能产业的大国强国。所以,针对GIES环境下,中国太阳能产业提出以下建议:
强化太阳能发电的战略研究。集合专家学者对世界与中国的能源形势进行深入研究,准确捕捉世界太阳能发电的发展趋势和行进路线。据此规划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中长期科学发展计划,并且该计划与低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一致。
强化支援太阳能发电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太阳能发电成本削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中国太阳能技术力,加速太阳能成本的削减。重点支援多晶硅制造的核心技术开发,提高中国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制造技术水准。
建设国家级的太阳能技术研究机构,提高中国太阳能自主研发能力。设立国家级的太阳能技术研发机关,是提高中国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从技术面和政策面上对太阳能发电技术和产业提供最直接的科学指导。
强化太阳能发电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提高全民对太阳能发电的认识,同时应在大学等教育机构设立与太阳能相关联的专门学科,培养优秀人才。
强化太阳能技术的国际交流合作,尤其是在法制层面上,使中国太阳能发电的法律构造和体系健全化,强化中国太阳能发电相关法规以及实施细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科技,人才,资源和协议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太阳能发电技术水平和产业水准的提高,同时也将对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4、结论
在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全球化创新生态系统寻求联合性的技术创新,产品交流,政策上的,推动世界市场的发展,解决社会问题。通过对太阳能产业发展动向的分析,根据先进国的动向发现中国太阳能产业尚存在的问题,结合GIES的诸要素基准,不断完善发展国内市场环境,使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切合低碳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参考文献
【1】竹下寿英:「エネルギー技術開発政策の評価,エネルギー??資源,Vol.20, No.2 131-138 (平11-3)
【2】生駒俊明, イノベーションと国際競争力, 学術の動向, 2006 年12 月号 (2006).
【3】 David PA, Hall BH, Toole AA. Is public R&D a complement or substitute for private R&D? A review of the econometric evidence (2000).
【4】中国新能源网newenergy.org.cn/2009-2-19.
【5】李建海.太阳能的开发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