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大专行政毕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4-08 11:31: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大专行政毕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专行政毕业论文

篇1

关键词:护理;护士;毕业设计;指导

反思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教师培训理论。我国学者熊川武采撷众家之长,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习”与“学会教学”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通过指导123级大专护理班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发现学生撰写这个毕业设计论文时,非常艰难。所有的指导老师感觉特别辛苦,毕业设计的内容学生在校都学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应该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发现问题,是“反思性教学”的首要任务

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下文,对高职院校123级学生毕业之前要求撰写毕业论文。护理学院护士班学生毕业设计的论文题目是“护理程序在护理患者中的应用”。护理程序是指护理人员以满足护理对象的身心需要、促进和恢复健康为目标,科学地确认护理对象的健康问题,有计划地为护理对象提供系统、全面、整体护理的一种护理工作方法[2]。护理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即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通过指导123级大专护理班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发现90%的学生对“护理程序”的概念不明白,步骤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们应该要反思。2012年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学生开设了《护理学导论》这门课程,课时为26节,其中“护理程序”这一章课时为6节课,而“护理程序”的内容都是有关患者病例的具体临床表现、反应及护理。因此存在的问题是:①对于没有医学、护理和临床基础知识的新生,开设这门与临床相关的科目,为时过早,给师生双方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课后学生没有实践和撰写,所以她们也很难记住护理程序的内容。②护理学生于2014年4月-2015年1月下到各临床医院实习,据学生反馈医院里的带教老师没有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指导学生实习,学生在医院里也没有系统的实践过“护理程序”的工作模式,所以她们对“护理程序”的概念还是很茫然。

二、尝试改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对学校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而言,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2015级学生马上就要入学,新的教学又要开始,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尝试改进是在搞清了教学的问题所在后,教师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主动寻求原因,并尝试改进、纠正和调节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各环节的用心体会,根据发现的问题寻求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尝试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或补救措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要求在上每一节课时,对自己要讲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讲这些内容、沿着何种思路进行讲授这些内容等都要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表现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中,还表现在课堂教学之前的计划与准备以及教学结束后的回顾。例如,“护理程序”中的“护理诊断”是教学中的难点,每一个患者疾病的症状、反应不同,护士提出来的“护理诊断”就不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①调整教学计划和时间安排。《护理学导论》这个科目原本属于《基础护理学》的前部篇幅,但因为牵涉理论的部分太多,所以将其分为两本书编写和开课,但其中“护理程序”这一部分内容属于临床学科知识,学校可否考虑延迟到第二学期开《护理学导论》这门课,待新生接触医学基础知识后再来学就容易学懂,学习这一章的内容课时计划适当调整增加。②教师悉心与学生沟通。例如,学完这一章后要求学生写一个完整病历的护理计划,规定时间上交,作为平时成绩计算,批阅完学生的作业后再反馈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学生多交流和沟通,从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我们也可以通过当堂提问、随堂学习以及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护理程序”的概念和步骤。③学生进入临床医院实习,在实纲里面提出要求:医院带教老师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模式指导学生实习,通过对患者的全程亲身护理学生才能理解“护理程序”的概念,才能真正懂得评估病人从哪方面开始,护理诊断怎样提合适,护理计划怎样制定合理,护理评价什么时候开始,护理记录那些内容,学生只有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当中去才能真正的掌握。总之,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多方位反思,加强教学的改革,让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论文撰写难度和老师的艰辛,提高教学的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作者:龙亚香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1999,10.

篇2

法律文秘专科就业前景

主要到各级人民法院任书记员。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各级人民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从事书记员等相关工作。

律文秘专科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法律知识,熟悉文秘工作,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技术应用人才。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具有法律业务、文秘业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胜任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用人单位行业的能够从事法律事务工作、办公室工作的高技能型技术应用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诉讼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司法文书写作、法律论辩、秘书学、文秘英语、速录速记、公共关系学、办公设备及办公软件等。

法律文秘专科就业方向有哪些

法律秘书的适用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比单纯的秘书,就业前景更加看好。法院和检察院需要大量的书记员,而一般法学毕业生难以真正胜任此项专职工作,特别是法院和检察院的现代化建设,对书记员的工作要求更高,更需要法律秘书去胜任。当然,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其他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也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不仅仅法院和检察院需要法律秘书,法律秘书也适合在其他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工作。尤其是目前我国法院系统已对书记员从法官分离出来实行单列管理,可见其职业要求的特殊性,也可反映出法律秘书的重要性。

法律文秘专科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掌握书记员或通用文员等技术技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法律文秘专科实践与实习

刑法概论、民商法概论、行政法原理与实务、诉讼法概论、应用写作、法律文书、秘书学基础、档案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网络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信息管理、社会调研、应用文写作、秘书业务训练、办公自动化设备使用、文秘业务综合实训、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附:大专法律文秘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相信不会占用您太多的时间,希望您工作开心。

我是x大学专法律文秘专业20xx届的一名学生,即将面临毕业。

四年来,老师的教育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秘书写作、秘书语言与交际、公共关系、办公自动化、秘书学等专业课程。同时也拥有一定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在校期间的试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的训练我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在课外时间里我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重视本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养,更把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放在第一位。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在大学的四年里,我除了在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外,我对计算机知识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和熟练地应用,取得了20xx年4月份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vf技术证书。除此之外,在大学四年里我还不断的学习英语知识。并且,我还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活动以及校外的各种社会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借以去磨练自己,培养自己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了我的做人做事的能力,要做事先得学会做人。相信贵公司正需要我这方面的学子,如能录用,我将尽职尽责,尽我所能为贵公司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在紧张的同时又充满自信。我始终相信:成功属于有准

备的人。过去的我已积累了许多,现在的我正时刻准备着去吸收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相信我,相信您的判断,我能做得更好!

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贵公司添砖加瓦;同时也在您的领导下发挥出我的实力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在能力和素质方面进一步完善自我,为贵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不曾为谁停留,而历史又记录了千千万万个走过者的故事,我想一切向往美好、积极进取的追求者终将被历史所肯定。纵观当今,社会充满了竞争,无论您是否选择我,我都祝愿贵公司的事业蒸蒸日上!

此致

敬礼!

篇3

论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调研报告

 

呼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健全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互动机制,为提升农村经济运行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通过劳动力转移牵动土地流转,从而带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增加投入,促进了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探索出了一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全区采取多种模式加速土地“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有序流动和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不仅使外出务工农民获得土地承包权益,稳步推进了劳动力转移,而且使留守农民实现了规模效益。截止目前,全区转移农村劳动力13.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61%,创劳务收入1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劳务收入3107元,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全区通过转包、转让、租赁和入股等形式,引导转移就业的农民流转土地38.9万亩,占转移就业农民承包土地面积的52%。

一、多种途径流转土地,解放农村劳动力

呼兰区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为推动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一是创新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土地流转,释放农村劳动力。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鼓励农民以土地转包、租赁的方式,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经营,从而加速土地流转,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目前,全区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00余家,流转土地面积达6.1万亩,吸纳农村劳动力1.2万名。二是引进现代农业资本,促进农村集约化经营,释放农村劳动力。呼兰区注重在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运作,借助企业自身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优势,让农民以土地入股、转包和互换,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了土地流转规模。实现了基地建设和农民的互惠双赢。在抓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还注重扶持各类专业大户,按市场规则引导土地向种养殖业大户流转。三是建设园区,流转土地,释放农村劳动力。为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呼兰区加快了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以沈家、双井等乡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打造哈肇路设施农业示范带。采取承包地互换转包、租赁、入股等方式,引导外出农民把土地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约化经营,释放了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步伐。双井示范园区在300亩土地上建温室大棚20个,每个大棚年纯收入1.2万元。

二、多渠道转移农村劳动力,推动土地稳定流转

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要素的优化组合,又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呼兰区近年来采取多种渠道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政策引导、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劳务经济发展新机制,做大做强劳务经济这篇文章,推动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一是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呼兰充分利用国家“阳光工程”培训资金,发挥阳光工程培训的牵动作用,通过整合教育资源,采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联合办学方式,提高培训质量。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目前行政管理毕业论文,全区已形成了数控、电焊、计算机、建筑、服装等专业品牌。区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与省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合作培养的数控专业学员分配到中粮集团、青岛海信等知名企业;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培训电焊工叫响大连造船厂。近年来,全区共开展技能性培训农村劳动力2.1万人,实现了稳定就业。区劳动力转移办公室还与200余家企业确立了劳务协作关系,每年可提供1万余个就业岗位,为学员提供输出、维权保障一条龙服务,促进了稳定转移,也促进了农村土地的稳定流转论文格式。二是成建制举家迁移,稳定土地流转。农户成建制举家向城镇迁移是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也是从区域范围实现农工、农商转化,实现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战略举措。全区已有7669户举家外迁,转移农村劳动力13875人,流转土地11.4万亩,不仅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总量,而且增加了稳定性,提高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三是创新发展合作组织,稳定土地流转。发展农村新型专业合作组织,构筑新的载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稳定土地流转的重要保证。许卜乡蒲井村农民合作社利用外出农民流转出来的土地建设设施齐全的蔬菜生产基地,发展无公害蔬菜3500亩,并吸纳本村劳动力110名在生产基地常年出劳务,每个农民年获得工资性收入1.5万元。蒲井村五个钢筋队输出劳动力310人,年创收496万元。新型合作组织建设对稳定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规范管理,配套服务,为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

为保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呼兰区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在法律和政策层面加大力度,为推进劳动力转移稳定土地流转提供保障。一是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区政府出台了《呼兰区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文件,确定了“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原则。由区政府统一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承包期内,允许承包人租赁、入股、转包,增加土地收益。乡镇农经中心普遍建立了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对土地流转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强化区土地承包仲裁机构职能,加大调处和仲裁工作力度。各乡镇农经管理中心及时向农民提供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建立完善土地档案。区级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乡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及时开展土地流转供求登记、信息、土地评估、政策咨询等服务工作,为外出务工农民和务农职工提供了土地权益的制度保障。二是提供社保政策保障。把已经放弃经营土地、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与城镇社保的对接,避免再次返乡与民争地。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范围行政管理毕业论文,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于已经流转土地的农民,引导他们从土地流转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参照城镇居民建立个人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增强外出就业的稳定性。三是提供生产经营保障。对于规模经营土地的种植大户和专业合作组织,呼兰区组织涉农部门,全力给予资金、技术和物质支持,使其快速发展。2010年,区政府协调金融部门发放支农贷款7亿元,扶持农户7.2万户,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并与大专学校、科研院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为科学种田提供指导服务。实施优质粮食、测土配方施肥、玉米丰产、科技入户、农业技术标志性工程等,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为土地连片经营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村民互助小组,帮助外出劳务留守人员春播、夏锄、秋收。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更新农机具140多台(套),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7%,使新型大型农机具得到很好地应用,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生产质量。

篇4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医学院校基本教育和学历教育之后,在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理论和技术更新的一种连续性医学教育[1][2]。继续医学教育作为科教兴院的载体,为医院培养了大量业务精通、技术精湛、学风严谨的专业技术人才[3]。为了解邢台市继续医学教育的基本情况,我们进行了邢台市乡镇卫生院医生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并结合邢台市实情提出针对性强、思路新的解决措施。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邢台市巨鹿、广宗两个县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200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其中男性82人(44.8%),女性101人(55.2%)。

(二)调查方法

采用中南大学李沅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的问卷,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回收率91.5%,获得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100%,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培训模式现状、理想的培训模式等。与此同时对乡镇卫生院医生和领导进行访谈,对其关于科技创新的认识等方面做了详细记录。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并经过计算机逻辑检查和校对。

二、结果

(一)被调查医生的个人基本情况

1.全科医生的受教育程度:接受问卷调查的183名医生中初中及以下人员占2.7%,中专和高中人员占24.6%,大专学历人员占42.6%,本科学历人员占27.9%,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2.2%。

2.全科医生的月收入情况:月收入小于1 000的占17.5%(32人),1 000-2 000的占47.5%(87人),2 000-3 000的占18.6%(34人),月收入大于3 000的占16.4%(30人)。

(二)被调查医生参训情况

1.在被调查的183名医生中只有59.6%(109/183)的人员参加过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活动,参加过培训的人员中20.2%出现过迟到早退现象,参加次数小于5次/年的有58.8%,由此看来,邢台市继续教育的普及程度并不理想。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有76名医生认为缺少机会是影响其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最主要的原因,其次(68人)为培训费用过高。

2.全科医生参加培训内容情况。

表1 培训内容调查表

由表1得知参加过沟通技能培训的仅19人。而接受问卷调查的109名参训人员认为最有实用效果的前三项培训内容分别为三基培训(94人)、全科医学知识(91人)和沟通技巧(75人)。

3.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和教学方式。183名全科医生参加过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如表2所示:

表2 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形式分布表

由表2可以得知参加培训的人员中仅有52人参加过临床观摩,而我们通过访谈得知,有80%的人表示更喜欢临床观摩的培训形式,希望多增加些临床观摩的机会。

183名全科医生参加培训的教学方式如表3所示:

表3 继续医学教育教学方式分布表

由表3可知,邢台市进行继续医学教育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授,其次是举办讲座和基层现场指导。

4.每次培训后的考核情况。参加培训的医生表示培训后完全无考核者占4.9%(9/183)。

5.培训经费情况。调查显示全科医生培训经费需由个人完全负担者占23.9%(26/109),个人承担部分的占72.4%(79/109),培训费用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卫生院共担者仅占3.7%(4/109)。

6.轮岗情况。接受问卷调查的医生中有50.3%(92/183)人员入院时接受过轮岗培训。轮岗时间在三个月以内的人占45.7%(42/92),大于三个月的占54.3%。被调查的医生表示最愿意接受的培训频率大于六个月(127人)。

7.相关专业科学研究情况。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有133人从未做过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42人偶尔做过,8人经常做。69.9%的医生表示做科研工作对自身工作有帮助,谈及实施科研的困难时,36.1%的医生表示所学知识不够是自己面临的最大困难。

三、讨论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乡镇医生队伍的稳定和发展问题备受关注。据卫生院统计,中国乡镇卫生院拥有博士、硕士学历的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为零,本科学历人员占2.2%,大专学历人员占20.3%,中专学历人员占58.7%,高中及以下学历人员占18.7%[4]。本调查结果显示邢台市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初中及以下人员占2.7%,中专和高中人员占24.6%,大专学历人员占42.6%,本科学历人员占27.9%,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占2.2%。说明该市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学历高于全国水平,但仍可以看出重点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较少。杨燕初等在《广西区域医学教育与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研究》[5]中提出由于社会体制、市场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现状,大量引进全科医生并不现实,因此提高现有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是改善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状况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最关键的环节。继续医学教育既是全科医生旅行权利、义务,提升素质能力的基本手段,又是建立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6]。通过对邢台市继续医学教育情况的调查发现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卫生院医生月收入大于3000的仅有16.4%,平均月收入偏低。而全科医生培训经费需由个人完全负担者占23.9%,个人承担部分占72.4%,培训费用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卫生院共担者仅占3.7%,对该市全科医生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医生参加培训的原因中培训费用过高位居第二,可以看出邢台市政府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以满足需要。

(二)培训纪律和制度不完善,提供的培训机会不足

被调查的医生中有过早退迟到现象的有20.2%,通过和该市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访谈了解到院方或卫生行政部门并未对培训中出现的迟到早退人员做出任何管理。影响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原因中缺少机会占据第一。

(三)培训内容欠缺合理性

接受问卷调查参训人员认为最具实用效果前三项培训内容分别为三基培训、全科医学知识和沟通技巧,而实际参加过沟通技能培训的人员仅有19人,远远不能满足医生的需要。此外,有80%的全科医生表示更喜欢临床观摩的培训形式,希望多增加些临床观摩的机会。

(四)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偏低,培训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较少

通过对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访谈了解到有86.3%的医生未做过与自己所从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接受访谈的医生表示自己所需知识不够是阻碍自己进行临床科学研究最大障碍(36.1%),另外,69.9%的医生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对自己从事相关专业科学研究有帮助。由此看来邢台市全科医生的科研能力和积极性均不高。此外,全科医生进行过网络培训的人员较少,邢台市对网络教育的应用还很少。

四、结论

针对以上邢台市乡镇卫生院继续医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生参加培训积极性不高,政府要增加财政投入,将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支出列入预算,并逐渐建立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工资发放保障机制[7]。

(二)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和纪律,完善培训机构,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继续教育制度和配套政策的建设,是继续医学教育得以深入、持久、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2]。市卫生局应当积极扶持、鼓励在职培训,建立、健全乡镇卫生院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度、进修学习制度、继续教育制度为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终身教育,不断提高其工作与学习能力[5]。同时为各乡镇卫生院提供足够的培训机会。

(三)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使培训更深入人心

肖传实[8]在《山西省社区医师对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的需求》指出现今社会,全科医生不仅要学习全科医疗知识、预防保健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各专科疾病的转诊尺度、有关制度以及与患者沟通的技能等,这是医学发展的需要。对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培训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随着医生的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此外,在所有调查的全科医生中有80%的人表示更喜欢临床观摩的培训形式,希望多增加些临床观摩的机会,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大省市级全科医生与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的交流,为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提供更多临床观摩的机会。

(四)加强和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宣传,树立医学人员终身教育概念

邹旋,宋朗明[9]在《适应知识经济需要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中提到意识的强化是发展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力支撑,终身教育观的确立为发展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与乡镇卫生院领导访谈中了解到全科医生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每次都有多人请假、缺席等,终身教育意识薄弱,不利于继续医学教育的有力开展。各乡镇卫生院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和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宣传,帮助全科医生树立终身教育的概念。

(五)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提高科研能力

根据美国科学委员会、凯斯工学院和日本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用于查找和阅读文献信息的时间占完成该项目时间的50.9%,获取科研信息已成为据顶科研人员工作效绩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信息素质是影响科研人员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素质之一[10]。朱科伦[11]认为继续医学教育则是提高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

(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篇5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政府作用,梁山专用车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组织方式,作为当今国际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和主旋律,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都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内外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的成长主要是依靠市场力量,但与政府作用的发挥密不可分,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那么,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应发挥哪些作用?本文拟以梁山县专用车产业集群为例进行深入探讨。

1.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近年来,经历了起步、整顿规范、健康发展三个阶段,梁山专用车产业现已初步形成了改装车产业体系,成为梁山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最大的专用汽车制造、零部件销售基地。目前,全县拥有专用车生产企业106家、配套生产企业58家,流通贸易企业128家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有21家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可生产全挂车、半挂车、消防车、自卸车、罐式车、厢式车、栅栏车、道路清障车、垃圾运输车、轿车运输车等10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具备了年产专用汽车10万辆,配件170万件的生产能力,形成了以专用车、特种车及汽车配件为主的专用汽车产业体系。梁山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已为全省第一批产业集群,其特点主要有以下:

(1)产业聚集度高。在50平方公里的汽车工业园内拥有专用车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企业近200家,东岳、通亚、华宇、永固、恩信、飞驰、杨嘉、四通等21家企业先后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同时,一汽、二汽、中国重汽、北汽福田等著名的整车企业,广东富华、福建正兴钢圈、梅州BPW、三角轮胎等知名零部件企业200余家在汽车工业园内或投资办厂,或合资合作,或设立中转库、4S店、汽贸公司、经销处、办事处。

(2)科研能力不断增强。成立了山东省专用汽车检测中心、山东省特种车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梁山专用汽车物流配送中心。“三个中心”集研发、检测、物流等功能为一体,组成经济、技术、贸易集成板块,辐射全国市场、覆盖长江以北。在“三个中心”带动下,梁山专用汽车产业组建了16个研发机构,与全国25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格局。2008年以来已研发新产品10余种,申报专利4项。

(3)产业链条拉长。产业链是从自然资源过渡到消费品之间的产业层次,它涉及上下游产业之间首尾相接的链条式关联关系。梁山县在加快专用汽车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带动配件企业、汽贸和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全县拥有零部件企业50余家,涉及车桥、钢圈、轮胎等主要配件。吸引了全国诸多汽贸公司、配件生产厂家来我县投资或在梁山设立办事处,特别是把全国名优汽车底盘、配件聚集到了梁山,同时带动了运输、餐饮、商业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整车、配件、研发、检测、汽贸为一体的专用汽车产业链条。

(4)销售网络完善。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占山东省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和地区建立了销售网络,拥有几万人的销售队伍。中集东岳集团、通亚集团、华宇集团生产的特种车不仅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声誉,还远销欧亚、东南亚、蒙古等国家和地区。

2.梁山专用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企业自身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小。近几年,东岳、通亚、华宇、永固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具备了较强的实力,但和国内几家大型专用汽车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机器装备、生产规模、资金支持等都无法与驻马店华俊、杨州通华抗衡,抗风险能力较差。二是创新能力弱。梁山县专用汽车企业以生产普通半挂车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产品趋同化严重、专业性不强、用途较单一、主要是供应于低端市场,重复建设比较突出,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三是高管人才少。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高级管理人才,管理水平较低,对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差,驾驭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差。四是从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来看,我县专用汽车生产企业除中集东岳外,都是家族式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程序都不是很规范,管理较混乱,更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发展和运用,不利于凝聚人心,持久性发展能力差。

2.2产业、产品结构方面

一是产业链条不完善。和专用汽车生产企业的发展速度相比,零配件生产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速度缓慢,并且零配件生产企业规模小、产量少、产品技术水平低,远远供不上专用汽车生产企业所需,大部分配件都要依靠外协,特别是车桥、轮胎、钢圈等几大主件,由于需求量大,高峰时期供不应求,往往受制于某个企业。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车产量仅占总产量的10%、油罐车、散装水泥车等占20%,普通半挂运输车占70%。三是公告企业少。全县106家生产企业,仅有21家进入国家公告目录,占企业总数的19.8%。

2.3政策环境方面

一是资金紧张。梁山县专用车产业中小企业居多,除几家较大的企业外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多数企业资金紧张,贷款难、融资难、担保难一直困扰企业发展壮大。据统计,整个产业的资金缺口达5亿元。二是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个别行政执法部门存在着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乱摊派等违规行为,没有真正把各级制定的优化企业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有些素质较差的村干部和村民受利益驱使,经常去企业吃、拿、卡、要,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

3. 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政府作为产业集群的规划管理机构,在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政府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发动机”[1]。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不仅要做“开明政府”,放手让其发展,更要做“高明政府”,加强引导、扶持、促进。

3.1倡导正确的产业集群观念

目前一些人对产业集群概念的理解上有些偏差,把产业集群和企业集中等同起来,造成有些地方在发展集群经济过程中出现了“企业集中而产业不群”的现象。地方政府为图表面政绩,以大规模的工业集中区的形式简单地代替产业集群。当然,将各类企业集中于工业集中区,是可以加大土地的利用率。但仅仅将企业集中起来,并不是产业集群。这里,企业仅仅是空间的集聚,而缺乏关联、配套与协同效应。产业集群不仅包括上下游产品的制造商、互补性产品的制造商,也包括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民间团体。因此,企业集中不等于产业集群,如果简单地认为企业的地理集中就能形成产业集群,则很容易忽视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的建立,导致产业发展战略的失败。

3.2 做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波特认为,政府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对产业集群的影响力贯穿于整个钻石体系中[1]。在这些影响力中,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是重要的部分。梁山专用车生产企业产品雷同、技术含量不高,企业之间存在相互拆台的恶性竞争,这与缺乏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有密切关系本科毕业论文格式,政府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我们认为,应该围绕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空间来制定规划。一是巩固壮大现有公告企业。重点以东岳、通亚、华宇、永固、恩信等企业为龙头,在巩固现有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搞好强强联合和专业分工,加快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专用车,形成技术优势,尽快发展成为生产规模大、产品技术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拉长产业链条。促进无公告企业与有资质企业进行整合,组建新的集团,申报新的生产点。三是积极发展配件企业。特别是主要零部件如:车桥、悬挂、钢圈等配件生产,为专用车生产企业搞好配套。积极引导无公告目录的小型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转产配件,努力形成规模化配套生产。四是加快大型汽贸流通企业的建设。一汽已在梁山县设立了底盘中转库,要争取二汽、重汽、陕汽等重型企业集团来梁山设立中转库,并建设4S店,为生产销售搞好服务。

3.3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壮大、良性循环的首要推动力,是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专用车辆的发展,必须提高研发能力,促进科研项目向生产力转化。我县的专用车辆无论是在技术研发,产品品质等方面与其他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要鼓励引导企业抓致力于长远发展。一是积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加强与专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掌握相关发展的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二是要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重点做好生产线技术改造,致力于上规模、上档次、创品牌,注重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新方法,切实提高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三是要建立科技开发优势互补机制,建立新产品开发基金保障机制和新产品开发评估、风险、决策程序,为新产品开发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新产品开发成功率,引入新产品研发招标竞争方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并在新产品开发人员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争取研发出有竞争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

3.4 提升区域品牌竞争优势

“区域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2]。它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梁山的专用车产业集群已经初具“区域品牌”的雏形,连续成功举办五届中国专用汽车博览会,提升了梁山专用汽车产业的整体水平,收到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形成了良好的“车博会效应”。政府要在强化品牌推进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对申报相关名牌和商标的企业予以资金扶持,对被评为名牌和著名商标的企业予以奖励,在全国范围内树立梁山专用车的区域品牌。

3.5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最重要的作用不是“制造”产业集群,而是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各项服务。一是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政府要引导产品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知名度和富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抢占网址,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扩展市场,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寻求合资、合作对象。鼓励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院所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帮助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并制定行业规范。同时,在加强“三个中心”建设基础上,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大力发展服务型的出口商、质量检测控制中心、开放性行业技术中心等集群发展机构,建立法律、会计、仲裁、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自组织体系。二是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建议建立梁山专用车产业集群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扶持专用车产业形成产业链、争创区域品牌、提供关键和重大技术支持、创业辅导、服务体系建设和工业园区建设等。鼓励民间资本向中小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建立大型紧密型的企业集团,争取上市融资。三是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成立联合监察执法大队,加大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生产标准、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同时对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乱摊派和吃、拿、卡、要等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形成一个政府鼓励、社会支持的最佳发展环境,努力促进梁山专用汽车产业集群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篇6

关键词: 科研项目 食品专业 就业素质与能力

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虽然各类经济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2008年我国食品行业全年运行仍然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格局,全年全国食品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14.80%,高出全国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2009年食品工业总产值预测总产值4.9万亿,相比2008年可能增长17%左右。从各方数据可以发现,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工业在扩大内需中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而且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到2020年,食品行业将成为我国的第一大产业。

而我国高等院校食品专业的办学宗旨应是培养出一大批具备创新和创业能力、懂技术、会管理、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在求学期间参与科研,培养他们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是高校的主旋律,食品专业更是存在大量的科研合作或者项目申报的机会。如何将广泛存在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与食品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强竞争力,是一条高效有益的思路。

一、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1.从食品专业本科学生就业角度分析

根据2008年麦可斯调查,全国工学本科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率为76%,食品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生前五大职业流向为:食物科学技术人员、生产和经营工作者的一线主管、产品安全工程师、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化学技术员;主要行业流向为:食品制品业、化学及相关产品制造业、各级党政机关、农业生产畜牧类行业、为农民服务类行业、司法/公安/安全政府机构;企业流向按照降序排列为:民营企业/个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国有企业、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非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NGO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稍有不同);专业就业流向最多的五个城市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哈尔滨)/食品质量与安全(广州、北京、东莞、上海、无锡)[3]。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食品专业专业性较强,入职门槛相对较高,本专业学生在熟悉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专业对口就业程度较高;我国大部分的食品企业为民营个体或外资企业,分布在北京、广州等几大城市,于是食品专业学生就业具有趋同的集中表现,人才流动方向是相对合理的。

食品专业的本科生就业难也存在自身的一些原因。由于现在学校教的知识与企业实践联系不紧密,再加上高校扩招造成学生人均占有实验资源减少、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实践经验不足,直接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然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应用型极强的专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动手型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值太高,定位不准确,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因而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不愿意到不发达地区和外省发展。太多的“不愿意”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之一;另外,没有把握正确的求职途径。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

2.从食品行业和企业角度分析

在“中国本科毕业生需求量最大的50个热门行业”中,食品制品业排在19名,工作需要的与专业的相关率为71%,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为2140元,毕业前的月薪期待值底线为1415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月薪上线为2258元。另外,食品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变化。食品生产型企业需要研发检验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相对较多;研发检验型人才企业侧重于考虑硕士研究生,因为他们更加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工程技术型人才企业侧重于大专生,因为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同时,他们所要求的条件却比本科生要低;而管理型人才企业则更加愿意选择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5]。这样,留给食品专业本科生的就只有残酷的社会竞争。但部分食品企业也遭遇尴尬,由于降低成本等原因,厂区较为偏远,企业生产条件较差、生活设施不够健全、起薪较低等原因无法吸引到合适的人才。另外,随着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人数骤增,全国食品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与此同时,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增大和人才竞争的残酷。

二、食品行业对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

根据2008年《麦可斯――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结果表明,中国本科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需求排名(按照工作要求达到的水平由高到低)为:积极学习、学习方法、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聆听、理解他人、协调安排、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等。由此可以看出,能力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基本技能、社交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离雇主要求最远的是理解性阅读、疑难排解、服务他人三项。

食品行业在对学生能力要求方面和其他行业有共通之处,但也有特殊之处。由于食品行业的产品是提供食品的,从而对卫生标准的要求高,对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也有相应要求。同时也正因为食品安全关系到万千顾客的健康,职业道德也就变得非常重要,员工的诚信意识、责任心是最宝贵的品质。另外,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品包装、保鲜、易食、营养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食品行业从业者的学习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也就非常重要。

三、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就业能力的思路

1.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培养的能力

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从阅读课题指南、写课题申请书,到严密计划、开展研究工作,到最后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和提炼等,全面体现了研究团队成员的理解性阅读能力、研究能力、学习能力、协调安排能力、疑难排解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等。并且,现阶段由于学生的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造成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深度、广度和精度明显不足。而从事科研是一种综合运用多学科进行知识整合的过程,这必然要求学生对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所涉猎,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这些能力与食品行业就业能力正好吻合。所以,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全面培养食品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可行的。

食品类科研项目中横向课题大多是与食品行业中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可以提供参观、实习、调研等。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的同时也可以深入行业一线去了解现实的工作环境,增强实际工作能力。

2.在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系统思路

对于广大的学生群体,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建立科研兴趣小组,由专业老师作为小组指导老师。一方面,由于是自愿行为,学生将更具有自身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科研工作也是“挑人”的工作,真正愿意做这方面工作的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能力不断提高。小组由专业老师管理,一是有利于师生专业领域知识交流,二是有利于项目分工管理,三是有利于学生能力较快提高。团队建立起来之后,按照年级进行分工,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年级带低年级,到一定程度后,高年级的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低年级的学生也成长起来了,再继续带新人,如此循环。具体培养思路如下:

(1)大一阶段:了解课题组大的研究方向、研究背景以及熟悉课题组的老师;观察高年级学生做实验,熟悉各种玻璃器皿;学习清洗试管、烧杯等设备仪器;整理试剂柜,认识各种药品。并且要积极的与高年级同学或者老师沟通,不懂就问,这样既可以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研究方向,也可以锻炼与人交往交流的能力。这些工作可以使其对科研和实验有直观的认识,增强以专业为导向的职业兴趣;同时在观察和参与简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培养了其耐心、细致、责任心等素质与能力。

(2)大二阶段: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如基本成分检测等;学习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实验图表的绘制还有实验报告的撰写。负责指导的是专业老师、研究生和大四学生。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大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练就扎实基本功,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同时也让大四学生锻炼了组织管理的能力。高低年级的学生直接交流也让低年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到专业素养培养的过程与掌握的程度,进一步地提高了彼此之间的社交与沟通能力。

(3)大三阶段:进行课题的简单设计;结合教师课题,组队参加相关学术竞赛(如挑战杯赛等),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在参加比赛中就要求学生善于动手动脑,善于找准研究的切入点,选题新颖。根据选题,自己确定实验方案,方法和实验器材,并制定出合理的进度安排,这一个过程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提升。另外,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了相互协作与分工,这对个人的组织协调和与人合作的能力也是个很好的锻炼。

(4)大四阶段:由指导老师给出专门课题或者学生自选题目做毕业论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由老师和研究生指导修改后,独立完成课题相关研究。一方面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对科研课题的选题和申报、科研论文的写作、投稿和发表等一些有关科研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和完成课题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掌握了科研的基本思路,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查找文献、翻译资料、处理数据及撰写报告,学生这个过程中需要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突破常规,不拘泥于实验中的老套路,有助于提高学生试验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相关项目联系的企业或者科研部门实习中,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在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全面接触社会,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与工作内容,积累社会资本并且得到展现自己的机会。这个阶段学生的适应能力、独立性、创新研究、解惑能力等得到综合锻炼与显现。

四、结语

现今食品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品质和知识结构等方面要与不断发展变化的食品行业相适应。而结合科研项目来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这个过程贯穿大学四年,需要高校指导老师和同学一起努力,才能真正取得效果,从而使食品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许诘.试论当前食品行业现状与对策.科教文汇,2008,(6):156.

[2]程建军,王辉,江连洲,宋丽华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就业研究课题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42-126.

篇7

一是动画人才总量不足。虽然目前四川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但是加上培训机构培养的人才也远远满足不了动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动画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年龄分布上看,现有动画人才的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下,年龄偏小;从专业结构来看,动画产业的从业人员所学专业主要集中在美术类、计算机类和管理营销类三大类,专业偏单一;从知识层次上看,高学历和高层次的人才所占比例很小。

三是从动画的创意策划―技术制作―管理营销的产业链来看,动画人才结构普遍存在“中间大,两头小”的状况。动画从业人员大多集中在中后期制作环节上,动画项目前期策划和后期衍生产品开发营销的缺口非常大。

四是从学历上看,大学本科学历者是从业人员的主体力量,约为60%,大专学历约为34%,显示出动画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地唯学历化,更关注实际能力。从相关从业经验上看,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从业人员行业经验普遍偏少。从职位类别来看,从事动画设计类和编辑类等职位类别的人员居多,而财务、管理、行政等非专业类职位所占比例较低,这和动画行业更强调专业化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

从总体看,成都地区动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缺口比较大,但其中最为紧缺的人才为创意策划、营销管理等高端人才以及精通各个产业环节的复合型人才。

二、一些高校在动画人才培养上的问题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尤其缺乏具有实际创作经验的动画大师进入课堂,动画课堂教学知识体系落后,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课堂教学的“空对空”现象突出。

二是办学模式不符合动画学科特点,学生知识书本化,理论和实践严重脱离,应用性人才培养学、研、产衔接欠缺,人才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三是很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以技术制作型人才培养为主,社会急需的复合性高素质动画人才需求尤其紧缺。

四是动画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在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遵循学科特点,突出“校企”合作办学特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该专业与社会多家知名动画企业紧密对接,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整合资源,开展政府支持下的校企紧密结合。通过努力,该专业成功引进“成都三昧火动画设计公司”、“ 成都中畅动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专业实训基地,基地建在校内,公司负责人及骨干均是该专业骨干教师,双方签订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具体合同。这样在教学上能够做到动画专业发展与行业领域发展紧密相连,“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

(二)坚持“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双导师”制度

该专业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努力建立起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又具有实际动画设计与创作经验的高水平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该师资队伍组成方式为“2/3+1/3”, 即校内专职教师2/3 + 动画企业兼职教师1/3 。同时,该专业还制定“校企双导师”制度,让企业动画精英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以及岗位培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到动画项目的实战训练。

“双师型”的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知识,能把工作中的直接经验、最新技术和成果带入教学中,能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此同时,通过学校教学,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学基本功、教学管理能力等方面也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促使自己成为名符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三)创建“课程体系+项目实训+基地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和“2+1+1”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校企” 共建的学生“实训基地”这一平台,该专业探索出了“课程体系+项目实训+基地实战”的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师的动画原创项目或外包加工项目与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不出校门就有机会直接参与到高端的项目创作、制作中来,熟悉动画创作的前期策划、中期设计制作、后期市场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流程。这种模式能很好的避免单纯课堂教学的“空对空”,缩短了学校培养和企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有效解决了当今高校动画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的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操作就是实行“2+1+1台阶式提升”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是指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两年时间通过“课堂教学”学好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培养其动手能力;三年级根据课程体系要求,部分课程开始进入实习、实训基地接触实际的动画项目,进行“项目实训”,让学生在“做”中“学”;大学四年级是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阶段,让学生开始在“基地实战”,即进入企业项目实践环节进行实战演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同时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动画项目的管理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毕业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构建动画产业所需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研、产一体的教学方式

在该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环节及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广泛采用启发式、案例式、项目演练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师实际的科研项目中来,将教师的动画原创研发项目或外包加工项目与教学相结合,从而真正实现学、研、产一体的紧密结合,能让学生熟知动画项目开发的整个流程,熟悉动画完整产业链的关系,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要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动画人才,需要有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为此,该专业建立健全各级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实行校、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组织专家教学督导组围绕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学科和专业教学计划运行、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事故查处等方面,通过听课、抽查学生作业、检查教师教案、分析课程成绩以及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各相关教学工作的教学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教材选用与评估指导委员会等,对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实行评估、监控和全面指导。

篇8

作者简介:龙海丽(1976―),女,汉族,新疆奎屯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地理教育和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研究。摘要:本文以旅游专业课程模式为研究目标,对中国和国外旅游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力量进行了对比研究,通过研究国外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点,分析了我国旅游专业方向上、课程设置上及师资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措施,为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旅游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提供了便利,对改革旅游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关键词: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高职旅游专业分类图旅游产业被称为“无烟产业”。由于其具有投入少、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经济效益好等优势,在我国许多地方旅游产业已经被定位成战略性经济支柱产业。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目前已跃居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5万亿元,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将达到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岗位60万个[1]。

机遇带来挑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化、专业化、特色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不仅要求旅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业务水平和更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对中国旅游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旅游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课程体系、培养方案、教材选择等方面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而比较欧美等旅游业发达国家的旅游院校的相关专业与我国旅游专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设置等,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经验是关键。在此,本文对国外知名旅游类学院或高校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查询、分析并结合我国旅游教育提出以下看法。

一、专业设置比较

1国内专业方向设置

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本科教育统一为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酒店管理专业增补为目录外专业,2011年正式设为本科。下图为我国高职旅游专业方向分类图,旅游专业以旅游管理类和餐饮管理类为主线培养人才,每一个方向都设有专门的专业课程和知识技能培训方案,但又统归为旅游管理大专业。由于目前我国旅游教育水平较低,师资较为薄弱,英语政治等基础科目占用了大量学时,少量的专业课程和实践学时分配到众多的专业方向中,培养的学生往往对一个方向只了解皮毛,尤其是技能,到了企业有时要从头开始培训。

2国外专业设置

国外没有旅游管理这个专业,而是设置了接待业管理、休闲学、酒店管理、会展专业、餐饮管理等专业。从专业名称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更偏向于培养旅游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人才,而国外则偏向培养高素质的服务类人才[3]。国外旅游类专业在大学前两年不确定专业,而是学习服务业的基本知识,实习后再进一步确定专业方向。这样可以先让学生在服务行业实践、体验后再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评估自己的专业优势。

二、课程设置比较

(一)我国课程设置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整个旅游行业的深度调研分析,在讨论课程设置时也没有经验丰富的旅游业界人士参与,同时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更改手续烦琐,可以更改的课程数量较少,且教学计划修订周期较长,使我国高等旅游教育课程设置长期与实践脱节。此外,我国大约70%的旅游高等教育专业是从相关专业转型过来的,在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方面,受原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较大,因人设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原来是地理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地理课程多一些;原来是历史专业课程转过来的,就设置历史课程多一些,导致教学与实际人才需求结构脱节。

(二)国外课程设置

1注重通识教育

旅游产业是一个多元化产业,其组成部门可以涵盖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国外对旅游业的界定较大,在课程设置上分得没有那么细致。国外部分旅游教育是从旅游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出发设计课程,旅行社与酒店、酒店与景区等教学内容没有我国这样多层次、多角度地划分,更多课程是从总体上把握。在学业初期,课程设置比较重视综合类知识的传授,比如,日本JTB(日本交通公社)设置的旅游业概论,英国旅游职业教育设计了旅游业介绍和研究技巧,瑞士旅游业教育中的游泳与酒店研究等。这类课程多是必修课程,很难解剖出许多分支,但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对以后将要进入的旅游产业从全局视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且研究国外旅游管理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会发现许多陌生的“新课”。例如,韩国济州大学设置了珠宝设计、音乐艺术、广播照片、观光美容、东西方餐饮、跆拳道、酒店广告设计、室内设计装潢、休闲体育运动等课程;英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有事件管理、遗产管理等课程。这种大旅游产业理念下的多元化课程能最大限度地与产业发展动态结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2注重实践教学

国外旅游类高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且教室及教师办公地点都是按酒店标准来进行装修、布置,让学生和教师每天在实战的环境中工作学习。习惯养成自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养成了专业型的工作、生活习惯。在时间分配上,其实习时间占到了整个学习时间的60%,教师现场指导,把理论贯穿到实际。教学酒店多采用双重管理,院长(老总)必须对教学负责,同时也要对教学酒店负责,且必须自负盈亏。国外教学计划遵循理论―实践―理论的原则,深化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

3重视综合素质培养

国外的课程很少用考试,而是用毕业论文来考核,毕业论文必须是自己深入实践调研、深入思考完成的,大多是采用团队合作形式完成。学生自由选择组队,无法组队的同学要么重修,要么和剩余同学再组一个队一起完成。团队需提交论文报告,如通不过,整个团队成绩要受影响,有时甚至重修。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及沟通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师资比较

1国内师资现状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旅游专业发展迅猛,近年来,高素质旅游专业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多数高校旅游教师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过来,教学水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有限。同时,我国高校教师岗位有限,一般要求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而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旅游实践经验,而有实践经验的旅游行业一线从业者则因学历要求很难进入教学岗位,这就造成了我国旅游专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2国外师资现状

国外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有旅游从业经历,实践经验丰富。意大利的多数旅游教师都有自己的酒吧、旅行社、餐厅等第二职业,这样不仅使上课的教室有了更多选择,而且使理论和实践可以更好地结合。国外旅游专业对教师的职业资格证要求也很严格,大部分旅游教师都有各类资格证书,如欧洲领队证、导游证、调酒师证等。

四、对国内旅游管理教育的启示1明确专业定位

将专业的管理人才的定位转向高素质的服务人员的定位,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的旅游人才。在旅游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法制教育,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受挫折能力、自控能力和较好的身心素质。由于旅游属于涉外型专业,因此,学生要把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2强化实践环节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服务性、实践性强。旅游企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是:除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外,更多的是具备实践能力和经验。国际大酒店学院的办学特点就是:学以致用,产教结合,教师与行业接轨、课程与国际接轨。这样学院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到酒店就业、顶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模式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与酒店旅行社合作,将其直接变成我们的第二课堂。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多种形式丰富教师资源:目前的职业教育院校的队伍大力提倡建设“双师”型队伍,通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请进来”即提倡聘请有关业内既有理论经验又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CEO或是旅游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来做讲座,请他们带来新的理论和信息,补充校内经验的不足。所谓“走出去”,即派教师到国外或国外相关高校或酒店进修或到酒店挂职锻炼,以使他们了解行业最新信息及动态。并加大对教师的职业培训力度,包括教师的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训。让教师经常参与企业相关的管理工作,增加感性认识,做到职业教育与职业实践融会贯通。

总之,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业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经济产业。我们总结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理念,对比不足,认真总结学习,开拓出符合我国综合国情的旅游发展之路,将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引入科学的、健康的发展道路,为实现建设旅游强国的目标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张颖.中外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