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1:5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课堂游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新版教材的着力点,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从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变更教学手段两点出发,论证了其对于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
引言:初中语文作为承接小学语文与高中语文教育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注重于文字识别与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一方面又为高中语文教育覆盖面广,内容较深较难理解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文章的阅读与分析,尤其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与话语权,把握整个教学进程以及课堂氛围,但这一教学模式显然不利于提高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过多的掌握课堂主动权与把握学生学习进度,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与能力,也让学生不敢于开口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阻碍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有效性的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改变了这一思想局面,创造了一个言论自由,气氛活跃但却不偏离主题的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在教师进行必要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张口去说,去表达自己对于文章的所想所感,对于与教师想法有异议的部分予以提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做的精神,一方面也提高了其语言组织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学生的理解程度来调节课堂进程,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一个良好的、自由度高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意识与能力,在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自由发挥想象力,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由阐述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终达到了提高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的目的。
二、教学手段的变更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通过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学课堂,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来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文化之间的不断相互交流碰撞,教学手段早已不再单一,不再仅仅局限于板书与教师的讲解。初中生尚处于人生青少年阶段,对于新颖的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成功的吸引其注意力。初中语文课本人文性很强,与初中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手段对课本内容予以引入,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阅读与讨论。
在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导致了语文教学的畸形,教师不得不强迫学生对于课本内容进行强行记忆,而不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前提下进行学习,这就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由“主人”降为“奴隶”,这样一来不仅导致了学生对于学习缺乏积极性,也影响了学习效率。苏教版教材中则对此问题进行了处理,减少了教学中要求强行记忆的成分,对于学生的理解与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则有所加强。例如对于课文《背影》,从前是要求全文背诵,很多学生难以理解当时年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背诵起来十分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变更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以便于记忆。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组织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在朗诵的过程中体会作者与父亲之间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然后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分几个大块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对不同的板块分别展开讨论,例如各板块中最感人之处、描写最为生动之处、体现了怎样的情感等等,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学习文章的理解,以便于记忆,避免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
例如学习文章《最后一课》,教师可以首先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就其作者都德所处的年代背景和历史环境进行查找,然后在课堂上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并让学生进行分段朗诵,朗诵过程之中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以及历史背景的介绍,学生们可以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深刻理解,以避免学生不了解年代背景,对文章的理解只是属于“空中楼阁”式的掌握等情况的发生。总而言之,各种教学手段之间的灵活变更可以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的了解与体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目的、有组织的讨论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锻炼和加强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提高了语文阅读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三、结论
学无定法,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更是没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语文学科的教育,既不是在教学中强行灌注德育知识与文学知识,也不是淡出的情感宣泄,而是对于中学生高尚道德情操与文学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程度不断变更课堂讨论的方式与重点,并且在教育中融入一些新鲜元素,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在语文学习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德才兼备的新世纪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詹海群.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即时性激励评价应注意的问题[J].新余学院学报,2013(03)
[2]申红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我之见[J].学周刊,2013(12)
[3]顾辉.如何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才智,2013(06)
[4]朱晓辉.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第31期
一、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目前,我们有了新课标及依据新课标编写的四种版本的初中历史教材(人教版、冀教版、华东版和北师大版),无疑是向构建新的教材体系和新的教材观迈出了可贵的一步。但可以明确地说,有了新教材,不等于有了新课程,更不等于有了新的课堂教学。因此,如何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便成为推进目前课程改革发展的关键一环。况且由许多经验丰富的专家精心编写的教材,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教材的处理仍然不可能完全适应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班级和学生。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教”教材视教材为“圣明”,被动地围着教材转,不敢越教材半步。而用教材“教”,“教材”则走下神坛成为“范例”,教师不仅要解释教材,而且要以教材为“诱饵”,去“钓”起学生思考的“鱼”,以教材为圆心,可以从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不再局限于教材,教材从而成了一条知识之“舟”,一座能力之“桥”,一个心灵洗礼之“池”,用教材“教”便是一个动态、可延伸的过程。尤其在当前中学历史新课程的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精神王国的主宰,学生是教师意志的服从者。课堂上的所谓理想境界是圆满完成教案,“死”的教案成了支配和制约“活”的教师与学生的工具,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多数学生只是群众演员,甚至是“观众”和“听众”,课堂没有了灵气。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什么?怎么还?
一是要还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讨厌学生的超前插话,不允许与老师争辩等,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法生成的,因为学生根本不敢提出他们的问题,尽管他们生成的问题可能很多。所以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一派盎然的生机。
二是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这样一加一就会远远大于二。
三、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疑窦丛生。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
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沉缄深邃。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使问题能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通过探究获得圆满的解决。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
三是诱导要启而有法、开而弗达。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适时予以指导和调控。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是教学过程要随机调控、形散而神聚。课堂上的多元互助不意味着任其发展,随意漫谈。要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要在学生认知发生偏离之时,机智地调整方向,聚焦主题;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节奏,使学习活动能够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得以顺畅进行,放得开、控得稳、收得拢;要及时矫正学生在知识、认知或方法方面的明显错误,并和风细雨地指出其错误的要害、根源,引导学生提供认知,领悟历史教育的真谛,完成课堂教学的最高责任——运用知识培养人,
四、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的影响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确,不要以为只有在讲xy时才是对学生的教育,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它的教育功效甚至比知识的传递更为重要。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就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领神会,就会有“相看两不厌”的彼此欣赏,就会有“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的期许,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但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在实际教学中如没有必要的教育理论支撑,教学中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遭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要积极主动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确实,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教学反思就是历史教师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对教学过程和环节的思想和行为重新审视,对其合理性,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和判断,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性思考,以寻找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活动不断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课堂 讨论交流 功用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某个角度而言,这些能力的实现又基本倚于课堂教学,而课堂讨论交流又是实现这些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从其成因来看,语文能力的实现是需要外化或外显的,而课堂讨论交流正好能适应其外化的需求,并有助于提高各项外化能力。基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对语文能力和目标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从语文课堂讨论交流的有效功用予以展开。
一、能充分体现语文的人文性
“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促进德智体的发展”,这一提法是语文的独特使命之释,从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说更是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课的课堂讨论交流中,学生通过互相间沟通就有较多的机会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生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之时,就能把自己的个性思考、处理事情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率直、自主、毫无拘束地展示出来。这从形式上来看显得较为自由、活泼、灵动,能充分展现语文给学生留出的言论、思想的释放空间;从其交流内容来看,学生更能把独特领悟、个性阐释、自身体验充分地展现出来。总之,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所要求的学生的灵性抒发、个性舒展,在此种情形下是能自然而然、无需修饰地得以流露和展示的。
二、凸显语文的工具性
其实在语文的人文性得以体现时,学生们相互间的沟通交流本身就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最好体现,因为其中思想、
感受、经验、教训的交流过程的实现都是在借助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前提下完成的。
再就是《语文课程目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语文课程每一阶段的主要目标之一。根据这一要求我们就应注重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语言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语文课堂讨论交流又恰好是语文工具体现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课堂讨论交流留给学生较好的锻炼机会和足够的交流和说话空间。在课堂讨论交流的自由空间里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自己的平时语言功底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同时学生在谈自己的看法时,又可以进行语言的第二次加工,使语言组织能力和说话能力进一步地提高,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语言再造功能的培养。
三、为学生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的一些教师常说学生在课堂死气沉沉,课堂气氛犹如一潭“死水”,难以荡起涟漪。从一方面来讲,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的确存在问题,在心理上有畏惧情绪或知识方面有缺失。但从另一角度来看,又极有可能是我们的教师没有发挥好教师的引导功能,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自觉、主动地加入到课堂学习中。基于此,语文课作为基本的工具学科就可有效地利用语文课堂独特的讨论交流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语文课堂开始适应并习惯于交流。
而事实上,语文课堂作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性平台,是能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发挥个人才能的空间的,是能为学生提供毫无约束、自觉自主表达见解的机会的。只不过在具体的讨论交流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设置的问题时应是学生感兴趣的;2.设置的问题要有讨论价值;3.设置的问题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和影射作用(内涵较深)的;4.设置的问题有助于开阔视野、探索思维领域。
当实现从学生的视角来进行问题设置时,学生便愿意自觉地投入到个性的展示和灵性的舒展中去,课堂讨论交流的这种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了真正的机会和空间,真正为学生营造出了热烈有序、活跃热闹、以学而论,为论而学(为自己能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而融入到课堂讨论交流学习中)的良好学习氛围。
四、为习作提供有效保证
习作是语文能力的集中外显,是语文综合水平的展现,是语文实践性的最好验证。既然习作在语文中占如此重的分量,那么,除习作的专题课堂外我们的语文课堂中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更有益于习作呢?我们都知道语文中的习作不是一朝一夕、一个专题就能解决的综合性的难题,它是一个通过学生长期的积累、锻炼才有可能解决的问题。除我们学生自己日常生活的积累和专题的训练外,我想最有助习作能力的提高的恐怕就算课堂讨论交流的这一形式了。
首先,讨论交流能为习作积累素材。学生们在讨论交流的时候,把自身的经历、想法告诉别人的时候,别的同学就从他这获取一些生活的经验。同样自己也通过此种方式从其他同学那儿取得生活的阅历和别样的人生经历。
其次,讨论交流能训练写作思维。学生们在讨论交流时,为了使别人信服自己的说法,总会千方百计地找出自己认为站得住脚的理由和正确的观点。而在说服别人的这一过程中他们总会注意说话的角度、用语的先后。其实这一过程就已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了,因为思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总是在不经意之间就会表现出来,并且思维的敏捷与否、思维方式的独特与否、思维的严密与否都会在交流和习作中体现。平时在交流中注意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在习作时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并能打破固有的思维习惯进行写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关键词:课堂检测;反馈;优化课堂教学
一、探讨利用课堂检测及反馈优化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在以往一贯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才能够让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进而也就以为学生的学习有了效果。殊不知,教学的任务是要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应把时间留给学生,加大上课练习的力度,缩短教师的讲授活动时间,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及时反馈,加深印象,查漏补缺。
所以如何设计好课堂检测及反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也是当务之急。
二、优化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检测设计不同层次练习
(一)三种层次的练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种层次的练习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实现课程大纲教学目的的重要步骤,在英语课堂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教师应逐渐形成重视学生练习的意识,加大练习的力度,彻底改变过去重教轻学、重讲轻练的习惯。
(二)三种层次的练习特征
按照新课程大纲的要求,英语课堂练习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机械性操练熟悉语言形式控制式跟读、回答、链式回答、替换、练习活动的形式既包含听说读写几方面的内容,也涉及到全班、分组、配对、个别等灵活多变的方式。能否设计有效和合理的练习,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1.控制式的机械性练习。所谓控制式,是指在活动方式上由教师牢牢掌握学生的回答,因为此种练习答案选择不多,学生无需过多思考便可回答,教师是可以预计到的。
第一层次的练习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新语言项目的书面和口头形式,结合视觉、听觉和口头表达,使学生初步形成新的语言习惯。为此,安排的时间应紧凑、短促,一般以不超过8分钟为宜。另外,练习内容最好有1-2项,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如各种提示词、教具等。组织活动时,教师应示范准确、指令清楚。此外,应注意集体与个体的反应,适时检查全班或个别学生对新语言项目的熟悉情况,如拼写、句子结构和语音语调等。一旦发现学生的错误,应立即纠正。控制方面,难度要适中,节奏要快,密度宜大,频率宜高,使学生处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作好准备。
2.半控制式的意义性练习。所谓半控制式,是指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回答上给予较宽的选择余地,因为学生需要理解和思考才能作答。
第二层次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新语言的理解,巩固新语言习惯,为在实际中进一步自如运用作好准备。只有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有机地联系起来,练习才具有趣味性。为此,设计时应利用一些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仿照表达,时间可稍长些,约10分钟。练习项目最好有3~4项,以配对练习为主。组织时,教师应提供例句,使学生能很快地理解要求。学生两人一组练习时教师要巡视监听,练习结束后抽查几组以了解练习情况。一旦发现错误,不必马上纠正,而是提问其他学生,让学生相互更正,在此基础上给出正确答案。这一层次的练习节奏应放慢,频率也应放低,但密度广度应加大,使学生处在较为活跃和热烈的气氛中,为下一层次的练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要重视优化课堂教学的评估与反馈
课堂教学中的评估应根据教学目标,对语言知识以及听、说、读、写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达成度进行全面的评估。评估时既要评估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情况,也要注重对教学方法、过程和效果的评估,评估时要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评估的指标要明确具体,语句表达力求精练、准确,既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又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之,教学评估与反馈必须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堂反馈要及时
反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语言活动的内容而定。在进行英语技能训练时,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在其训练完毕再提出要求。这样就消除了学生怕错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其能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活动。具体做法是:当学生复述课文、造句或会话中偏离主题、忘记下文或难以继续完成时,要及时提醒或引导性地告诉他们,以免他们难堪,拖延课堂时间;当学生在朗读课文或对话练习中出现一些语音上的失误,在不妨碍意思、不影响整体时,教师要避免打断学生思路,可放在操练完毕后进行,以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使其产生紧张畏难情绪,影响对课堂内容的学习。
(二)反馈要有激励性
教师在课堂中要通过表情、眼神、语言与学生产生共鸣,多一些热情的鼓励,少一些指责批评。对差生及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更应做到这一点。这样及时帮助学生消除紧张情绪,使其以良好的心态继续参加后面的课堂活动。
(三)反馈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与个性作出反溃对差的学生要多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外语学习中有畏难心态的学生,哪怕其有一点进步都要及时表扬。对好的学生我向他们提一些较难的问题,让他们积极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广度探索。对于中等学生,我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
(四)反馈要有启发性
当学生在课堂实践中遇到难题或尚不能对已学知识举一反三时,教师要作启发性的诱导。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巧妙点拨,使学生积极思维,逐步认识到,知识的掌握重在能力,进而思考更深刻,学习更钻研,从而对自己提出高标准的要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检测及教学反馈既是要考查教师教学的效果,也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是促使师生共同进步的良方妙药。教育教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才貌双全的“紫薇”要和淘气可爱的“小燕子”比人气,总是差一大截,因为“小燕子”给我们带来欢笑,我们需要“欢笑”。
大卫科波菲尔的魔术如梦似幻,曾在2002年度,占尽了我们的眼球。魔术经久不衰,因为我们向往“神秘”。
在如同绷紧的弦一般工作和生活了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总要找个空闲,与友小聚,甚至赖个床,因为我们需要“轻松”。
一根牛皮筋、一片树叶、甚至一团泥巴,可以让八九岁的男生女生留恋半天,因为孩子喜欢“玩乐”。
情节永远不切实际,结局大多美满团圆的卡通片对孩子有致命的吸引力,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看动画,因为他们充满“幻想”,喜欢“美好”。
生活如果没有了“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生活将是苍白的。我们追求高品位的生活,同样我们也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如果没有了上述这些,我们的教育将是无力的。
如何在教育中添加“欢笑”、“神秘”、“轻松”、“玩乐”、“幻想”、“美好”、“思考”等调味品?我觉得,让课堂游戏化是关键。
游戏在英语课上的重要性都快比得上水之于鱼了,很难想象四十分钟一堂课,如果没有了游戏,该怎么继续。不论高年级还是低年级,在游戏中学习都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低年级学生好动又好胜,游戏能让他们在动身体的同时动脑,并且享受成功的喜悦,当然也会有失败的经历。好的游戏能让一堂平凡的英语课亮起来!
游戏的安排应讲究一个“适”字,适时、适式、适度。
一.适时
组织游戏,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
1.让学生从思想上尽快进入英语课堂,游戏导入是个相当快揭、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安排Listen and do, listen and point, look and say, flash and say等操作简单,但具有检查性质的游戏。学生在玩游戏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情感上也得到了体验,而从这些旧知识的复习中,我们自然过度到新知识的传授,温故知新,以旧带新,一举两得。
2.在复习巩固阶段,最忌讳的是机械的操练。游戏能使复习变得生动。比如我们学了一系列水果以后,安排老师拿一个水果,学生说出来这样的环节,反复几次,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减弱,。这时,我们安排游戏Who is missing? Who is fast? Magic eyes等,学生的积极性就立刻恢复,一只只小手又会争先恐后地举起。
3.当学生的脸上闪过“无聊”“困惑”的痕迹时,游戏可解“燃眉之急”。高年级的学生面临着背单词,记单词的难题。如果不讲究方法地死记硬背,不但效果不好,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在这个阶段,如果能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方法,促使他们主动背单词,一定对他们以后的英语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单词接龙、吊死鬼、寻找共同点等游戏,不仅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
二.适式
有些游戏的可用性很强,像copy不走样等游戏,无论什么内容,都能套用。但有些游戏,却不是什么内容都合适的。作为教师要学会使用最恰当的游戏。Flash and guess这样的游戏仅适合单词教学,而不适合巩固句型。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游戏的口味也不同,我们要学会投其所好。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趣味性强点的,像copy不走样,high voice and low voice能引起他们参与的欲望。而高年级的学生则喜欢探索型的游戏,比如bingo,加减运算对抗赛就很受他们的欢迎。
三.适度
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为让学生放松、玩乐才安排游戏,归根结底,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游戏以前,我们必须指定相应的规则,没有规则,游戏过程就会很“乱”,有规则才能“活而有序”。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的“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游戏的组织,还要讲究一个“变”字----以不变应万变。
一、巧设陷阱
同一个游戏“发口令,做动作”,我们一般都是自己怎么发,学生怎么做,最多让一个学生发,其他学生做,偶尔做做反口令,分组进行比赛。做多了,学生的好奇心没有了,游戏就变成了机械的操练。如果设几个陷阱,真有“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的效果。趣味性的调节就是教师在做动作的时候,可以先慢慢的好象在做“坐下”的动作,眼神一定要是那种坏坏的笑,突然变成“起立”,让学生产生和教师斗下去的欲望。”师生成了“敌人”,而游戏就成了战争。把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边做动作边说,动作和口令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反应能力。
二、变换速度
随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逐渐熟练,训练的速度逐渐加快,这不但适合学习的规律,还使原本枯燥的操练重新显出生气,学生逐渐减淡的新奇感又被吊起。
三、奖励机制的运用
在教育中,我们都能体会到表扬和激励对学生起的作用比批评更大。在老师的激励下,学生的探索精神更易发挥,更容易学会原本以为很难学的东西。我常常习惯于口头表扬,认为给学生物质奖励会使他们变得功利,但在同事们的感染下,偶尔尝试奖励,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激励效果。去年,我用小五星激励学生,常常搞得自己整个黄昏剪五角星,有时,一节课奖多了,自己还有点心疼,最重要的是用多了学生还不稀罕了。我们可以尝试用加分,且分值有区别,加分要敏感,时时注意给学生以表扬,让学生得到成功的认可。这样一来,不但让自己得到解脱,更使奖励更具可变性。
四、以人为本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策略
一、提高教师教的有效行为,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记得以前,我每次上课都站在讲台上,从不走到学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学生的心声:“老师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听了这几句话,我恍然大悟,经过反思,我终于走进了学生中,和学生成为好朋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设置合理的作业,全面开动思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设置作业时,我将繁杂的教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中,这样完成的质量好,学生的兴趣高。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我给同学们设置了一个这样的作业题:“请你回家,将家中的苹果平均分给你的家人”,自己设置题目,自己解答,结果在第二天的课上,学生们都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等待着回答,这充分说明作业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学的情况。同时,在评价作业时,也应时常鼓励学生,也许正是作业本中的一句赞扬的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起了孩子们学习的风帆。一个学习较差的孩子,在一次作业中,把一道较难的题目做对了,我不但在课堂上对他进行了表扬,还在他的作业本上,画上一张笑脸,同时,加上了一句话:“你做得真棒,继续努力,老师期盼着你的成功”。就这样,这位孩子在我的表扬和鼓励中,学习认真刻苦,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提高学生学的有效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引导、导向。
1.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3.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4.让学生思考,自己总结结论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课改后,教学更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例如:在教学“数的比较”中,我采用游戏及鼓励的言行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教学中,我加入了学生的游戏中,和学生一块进行比较、猜测,让学生先写一个两位数,而我写一个三位数,进行比较;再让学生写一个三位数,而我写一个四位数,进行比较……依此类推,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来寻找规律,这样学生不仅兴趣高,而且也找到比较两个位数不同的大小的初步规律。接着再让学生在游戏“猜数”中进行比较同位数的大小,从而总结出数的比较规律,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也真正做到了自主教学。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一、游戏化教学概述
游戏化教学是指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创造具有知识文化性以及趣味性的情景教学模式。游戏化教学是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是传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以此提高教学效率。游戏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游戏化教学的实施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游戏化教学的实施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游戏化教学,必须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课堂的辅导者,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制订适合学生的有效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参与性原则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施,应调动全班学生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所以,对于游戏的设计,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制订合适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能够在游戏中完成自己的任务,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进而使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游戏活动中。
3.游戏趣味性原则
对于课堂游戏的设计,必须满足趣味性的要求,否则游戏教学的实施,只能是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游戏情境,这样学生较为熟悉,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游戏化教学得到多方面的应用,下面主要从识字方面、阅读方面以及汉语拼音方面,对游戏化教学进行详细分析。
1.识字游戏化教学
识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识字非常的枯燥,学生不愿意认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识字过程中,可以采取游戏化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R字的技巧,并找到识字的规律,促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会更多的字,使学生充分体会识字的乐趣。所以,教师应合理地设计识字游戏化教学,一般识字游戏规划有找朋友、接力赛以及偏旁接龙等,例如,在学习“燥”“躁”“澡”“噪”时,教师将这些生字写在魔方的每个面上,让学生将魔方抛出去,朝上一面的字,学生应念出来,并解释其意思,若有的学生抛的一面为空白,则应说出与其相似的字,这样不仅能将这几个字掌握,同时还能拓展学习的生字。另外,在完成游戏后,还需要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以此不断完善自己。
2.阅读游戏化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阅读内容,学生很难理解,这样更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游戏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效率。所以,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游戏教学的实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将阅读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体验课文中的角色,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加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掩耳盗铃》这个故事时,教师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假如你是文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主人公,并让学生在原文场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发挥,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3.汉语拼音游戏化教学
一、数字歌诀方法
当学生纪律有些松散时,我将突然用上扬的声调喊“一二三”,学生这时被这声音震惊,立即跟着这上扬的音调对应“坐好啦”;教师接着说“四五六”,学生也立即对上“不讲话”;教师紧追不舍,坚定有力“七八九”,学生富有节奏性地对上“老师检查!”这方法在使用时声音不得温柔,要铿镪有力,可以高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对一二三年级非常有效。
二、百分法
有时在歌唱教学时学生感到无趣,对部分乐句始终唱不准,我就采用百分法来调动兴趣,即告诉学生这次演唱集体可得90分,给学生找出百不到满分的原因,要求学生再试一次,找回失去的分数;当学生再次演唱时,教师根据演唱再次量分95分,再次帮学生找出差距的原因,要求学生再来试一次,再次找回失去的分数,直到100分为止;当学生演唱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突然告诉学生这次可以得100分,这时学生会非常兴奋。我在教学中,采用这一方法,学生兴趣大大增强,当告诉得分为90分时,学生是不很高兴的,一旦要求再试一次找回失去的分数时,学生的兴趣就来了,当告诉得分为99分时,部分学生会指着唱错的学生怨恨道“哎呀,就是你!”也有的学生会直接说:“老师,我知道是什么原因扣掉一分的!是……”有的学生直接央求老师“还给我一次机会吧!”当我给他们评100分时,他们会兴奋得跳起来。
三、音乐美术法
即在音乐板书上美术化,把音乐课题进行图象化、美术字化、动物化、人性化、植物化板书在黑板上,使学生看到后感到新鲜,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
四、创编法
即将教材歌曲歌词进行修改,让歌词更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更有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创作水平。如在教学《如今家乡山连山》(四年级七册)时,我在四分休止符和间奏处增加了话白,学生在演唱时兴趣倍增,一会儿就把歌曲学会了。这歌词是这样的:妈妈对我说,家乡没有山,(白:是吗?)我呀摇摇头,拉着妈妈看,(白:真的!)家家谷垛堆得高,(白:好安逸!)如今家乡山连山,(白:太棒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妈妈笑弯腰呀,亲我小脸蛋哟喂。
又如在教学《什么是真正的美》(五年级九册)时,当学生学会演唱原歌词时,我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实际,什么是真正的美?学生总结出了许多,比如认真听讲就是美、尊重老师就是美、勤奋学习是美、热爱校园就是美等,这时我立即动员学生模仿原歌词自己创作一首自己的歌《什么是真正的美》,然后分小组学生自由演唱自己创作的歌《什么是真正的美》。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之高,创作的效果也是非常之好。
五、声像法
创造条件,把音乐课堂建设得有“声”有“色”,来调动学习兴趣。“声”指使用录音机、打击乐器、电子琴,使我们的演唱更富立体感,更动听;“色”是在音乐课堂中加入现代教学媒体,使音乐图像化,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还能看到优美的图画,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撒谎法(激将法)
教师撒谎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二年级第五单元《时间是个宝》第一主题《时间就在我身边》的歌曲《这是什么》和音乐游戏《大钟小钟一起响》时,我就采用了撒谎法让学生学习歌谱。我说:“我在给一班的同学教这一课时,我只把歌谱教了五面,他们就学会了,就不要我再教了,你们要我教几面?”这时全班同学都热血沸腾,“我们只要教三面”、“我们只要教两面”、“我们只要你教一面就够了”,我看见全班学习热情高涨,立即激将他们“教两三面行吗?能学会吗?我怕你们学不会!”这时很多学生都说“保证学得会,我们一定认真学!”我顺势教学“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当我教完三面时,这时学生说“老师,不教了,我会了。”我说“会吗?你真的能唱吗?”有的学生说“唱一次你就知道了。”当学生第一次独立演唱时,我跟着唱,帮助他们正音,演唱一两面后就完全独立演唱了,我就开始给他们评分,从90分开始评,一直到100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