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8 11:31:2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财务本科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了实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开设财务管理专业过程中通常会设置相应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以实现专业技能培养,而在具体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如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会计专业色彩明显、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低及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等现状。
(一)实践教学目标模糊且体系不完善
在财务管理专业上,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目标没有有机统一,前后衔接与课程设置体系没有厘清,如表现为理论课程设置泛而不精、精而不专,从而导致实践教学目标设置空洞而实施无针对性。由此带来的结果为:一是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衔接不连贯,原因是过多地追求所谓技能(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而忽视理论课程对实践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二是理论课程内容学习之后一方面是没有及时开设相应实践课程来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是理论课程内容弱化(或随意增减)给实践教学带来操作困难。
(二)会计专业色彩明显
纵观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会计专业实践课程占据主要比重,主要围绕手工会计操作、ERP技能、会计电算化、ERP沙盘、综合会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主,少部分将财务管理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课程列于其中。这也是为什么应用型本科院校较少同时开设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这其中主要来自两个专业开设课程几乎相同只是时间分布不完全一致,以致缺乏各自的专业特色。
尽管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都是以资金作为反映客体,但是会计更多的是从量上来反映与监督,以实务中资金运动为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而财务管理是从质上对资金进行管理,进行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并通过一系列管理环节对资金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
因此,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会计实践教学是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是全部。
(三)实践教学师资水平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师资水平。财务管理专业是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专业,不仅需要学习者学习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来提高实践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财务经验,而现有的情况是,该专业师资主要来源于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高校毕业学生,这就使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偏重理论教学。与此同时,受制度和管理方面的制约,教师缺乏与市场用人单位充分深入的交流,使得实践教学依然是以理论为主,辅以一些高度理想化的案例,而缺少一些仿真的实践教学。
(四)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
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基地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方式实现,通过双赢合作达成。一是学校为市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决方案或为其职工提供培训服务;二是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财务管理业务环境,为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判断、预测和决策等专业技能和良好的沟通等职业素养提供实战场所。上述中,前者往往容易实现,但后者由于涉及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常以财务重大决策或盈利、税收情况等关乎商业机密为由,使得参与实践的学生仅仅停留在了解财务部门机构设置和生产业务流程等参观的层面,而真正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培养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机会则较少。
二、完善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为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不仅要从学校定位上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而且要采用实现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及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等实践教学措施。
(一)培养目标明确且具有专业特色
针对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模糊和实践教学中专业特色不明确的问题,应做到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上定位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此,该专业设置过程中一方面要以就业为导向,另一方面要与市场中产业需求充分对接。同时,通过市场来充分检验高校培养出的财务人才培养质量,以达到市场和高校的联动效应。
2.实践教学目标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教学课程要改变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带有明显传统会计专业色彩的现状,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自身专业特色,以财务职业角色为主线,设置涉及在实务财务工作中如何组织财务活动、怎么协调财务关系、怎样高效完成每个管理环节等日常管理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始终要围绕其目标来开展,做到“宽口径、厚基础、够用”等会计知识实践教学为前提并服务于后续财务管理涉及财务活动、财务关系和管理环节等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实践教学内容。
(二)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技术技能型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除了要满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外,还应达到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双对接。
1.实践教学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
根据市场对财务人才职业标准调查,财务人才在从事财务工作时必须获得从业资格甚至中级会计师资格、具有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管理环节中财务分析能力、熟练操作财务软件等职业标准。这些标准主要是通过实践课程教学来实现,如从业资格需要进行电算化教学、财务软件需要综合理解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中学习熟练操作具体财务软件(如财务综合管理软件)、各种财务活动与财务关系及管理环节需要综合仿真模拟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实务业务操作能力。
2.实践教学过程与实务财务业务工作过程对接
实务财务业务过程通常包括出纳、资金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核算、财务报表流程、财务分析、财务战略制定与分析等主要内容。每个实务财务业务工作内容具体到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是项目或模块。例如,成本核算可以作为一个项目来进行实践教学,从起初设定成本核算目标任务开始,可采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理解项目在实务中具体目标如何实施、控制与反馈;财务分析以模块形式通过以实务中企业财务报告为主分析其财务各项指标得出如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以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情况。
(三)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
师资水平低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形式大于内容已经成为制约转型为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为此,高校应该和市场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具有财务职业角色的现代学徒制,具体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两种。
1.“教学做一体化”方式
参考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方式具体采取过程为:通过外派教师挂职锻炼或者引进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两条途径进入校内实践课堂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以达到将实务财务业务搬进学校。
第一种途径:将师傅(即校内实践教师)外派至用人单位采取挂职锻炼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一段时间教师挂职锻炼后,学校与用人单位对挂职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教师才能进入校内实践课程教学,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校内实践课程教学。
第二种途径:通过将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引入课堂进行实践课程教学,将实务业务展现并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达到学徒制教学模式。
2.“学中做,做中学”方式
“学中做,做中学”方式指的是,技术技能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用人单位合作的同时在校内建立用人单位财务工作室(或办公处)。在具体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时,将课堂放入校内用人单位工作室进行,通过校内理论教师和用人单位财务专业经理“双导师制”培养学徒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同时进行,以达到“学中做,做中学”效果,最终形成理论和实践统一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目标。
三、结语
1.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教已不再是个人表演,而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密切配合,因此案例教学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观点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完成一次成功的案例教学过程,而每个环节的参与都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很多案例取自于生活实践,有些案例甚至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事例,学生对此也比较感兴趣,比起枯燥的理论和公式,学生更愿意接受来自生活实践的案例,从案例中学习知识,因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来。
1.2有利于专业教师素质的提高
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较高的理论水平、较丰富的实践知识,或者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在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导、指引学生的方向,因此,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案例教学,特别是在案例的分析和总结环节,教师可以把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得到的启示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因此,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积累了教师教学方面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3有利于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签约有实践经验的学生。而绝大部分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则没有实践经验。为了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利用各种条件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而案例教学则相当于间接获取了一些管理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2.1案例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做准备:一是教师,主要是对财务管理案例的背景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对案例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的介绍;二是学生,主要是通过对教材和相关参考文献的解读,加深理解与案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对相应的案例思考题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2.2案例的分析与讨论
案例教学实施的重点环节就是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阶段。对于教师,在这个环节要合理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时要积极听取,并鼓励每位学生参与讨论,及时对课堂讨论的进度和范围进行控制。从而使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而讨论的范围又不偏离主题,让各种观点都能够展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在进行激烈的讨论时,又要展现理性的一面,例如要求讨论时既要热烈、有的放矢,又要真诚、互相尊重等。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在必要时起指导作用,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讨论。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中做到积极举手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只是被动地接受别人的观点,同时尽量在课后完成相关笔记,把所有精力集中到案例讨论之中。
2.3教师对案例讨论后的小结
学生对案例讨论完毕,并做出分析和相关评论之后,教师要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其评判结论,阐明案例分析和评价的重难点,指出学生在案例分析评价过程中的优缺点,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拓展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再次对自身的分析和评价做出判断。
2.4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
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出总结,加深理解。分析报告在撰写中首先要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备选方案,再根据结论展开分析,并采用相关的数据及事实支持自身的观点,分析报告在撰写中尽量不要去猜测老师的分析思路,照搬所谓的权威分析评价结论。
3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本科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3.1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教学在选择案例时,要把握几条原则:
3.1.1真实实用原则本原则要求案例的内容是出自现实经济生活,而不是陈旧过时的纯理论数据,否则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案例教学就会失去其本身的意义。在编制案例时,教师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将一些与之联系合作的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取得后进行加工,整理成案例资料供教学之用。也可以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还有相关的专业管理公司、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获取所需的财务数据和资料,来保证案例资料的真实可靠。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日常经济生活中的财务数据案例,如通过网络、电视等手段收集相关的财经新闻,必要时进行合理的加工,以为我所用。
3.1.2针对性原则受教学课时和课程篇幅的影响,不可能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所有内容都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另外案例过多,特别是一些综合性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课程的难度,会造成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厌倦,因而无法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选择案例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可以根据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特点及重难点来确定案例教学的重点,如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营运资金管理、股利分配管理等。
3.1.3启发性原则在选择案例时,应考虑案例本身能否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能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可以选取正面的教学案例,也可以选取反面教学案例,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从而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的积极性。
3.2要根据案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案例教学有三种教学形式:一是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也就是根据课程每章节的具体内容把案例穿插于理论中去讲授。二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把理论穿插到案例当中。通过对案例的阐述、分析和讨论,总结归纳由此得出的理论。三是在理论课结束之后,专门开设案例课程。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来解决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的问题。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可以结合不同的方法。
3.3要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
虽然案例教学有其种种优点,但是他仍然不可能完全替代其他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例如,财务管理的大部分课程内容,仍然要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且在目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教学方式的主流仍然是讲授式教学。这并不是否定案例教学法在本科财务管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而是说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除了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方式外,教师在财务管理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尝试情景教学法等。
3.4案例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确定教师的角色
在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在不同环节担任不同的角色。在案例准备阶段,教师是一个策划组织管理者,需要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除了确定案例总数及各个案例的教学时间外,还要为每个案例制定一个具体的教学计划,对案例讨论前后的各个细节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在案例分析讨论阶段,教师更像一位导演,必要时指导台上的各位同学各抒己见,而演员(即学生)在这个环节扮演着主角的角色。在案例总结阶段,教师更像一位主持人,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进行总结,评价案例讨论的思路,分析案例讨论的方法,指出不同案例分析方法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的创新性的方案给予肯定和鼓励,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报告撰写的阶段,教师是一个施教者,需要说明案例报告撰写的要求等。
4小结
目前,在一些国有企业中,特别是大中型集团化经营企业中,陆续建立了财务总监制度;另外,在一些非国有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中,也尝试着建立财务总监制度。那么究竟什么是财务总监制度,其本质要求是什么,其运行规则又是怎样,对这些问题人们的认识还很模糊,在实践上各企业的做法和模式各式各样,理论上似乎也探讨得不多,很有必要对这一来自实践的课题进行研究。对此,本文拟就财务总监制度的本质问题谈谈看法。
一、财务总监制度属于财务监督范畴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其最直接的现实动因是不少国有企业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这三个与财务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生活和国有企业改革。这三个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财务滥收乱支是因,国有资产流失是果;这一因果关系是这三个问题的实质内容,而会计信息失真则是因之而生产的表象。在这三个问题中,财务收支管理上的失控是最根本性的一个问题,表明我国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监督十分薄弱。所以,国家在一些国有企业中通过建立财务总监制度,利用货币收支对经营过程的基础保证作用(支付职能),从时间、数量上对实际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同时,利用各种财务收支及管理标准,对实际和将要发生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监督的领域主要涉及投资、筹资、收入分配和日常经营收支,基本覆盖企业的经营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可见,财务总监制度是针对加强财务监督而来,其工作内容涉及财务监督的主要方面。
财务总监制度实际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总会计师制度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关于财务工作组织运行和财务监督上的更高层次的发展与完善,它吸收和集中了总会计师和内部审计中的部分财务管理与监督职能,也弥补了总会计师在企业组织地位和职责权限上的不足,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内部审计监督的滞后性缺陷。另外,根据《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设立的监事会是政府监督机构根据需要派出的对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实施监督的组织,以其职能来看,基本上也属于事后监督,同样,在设立监事会之后,再辅以财务总监制度,可弥补监事会的不足。从国有企业财务总监选派程序和职责上看,国有企业财务总监是政府派出并授权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及所属大中型国有企业整体财务(包括事前、事中、事后)进行专业、专职财务监督的人员。
二、财务总监制度实质上代表着所有者利益
尽管“两权分离”已成为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但现实中,两权完全分离是不可能。两权分离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形成两权互相制约、促进、保证的关系。在现代产权制度及企业制度条件下,所有者有必要对经营者实施适当的监管,这种监管主要体现在两大环节上:一是对经营者的选择;二是对经营者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包括对国有资产调配与处置)的审定和制约。对此,国家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公司法》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以及部分赋予经营者管理权力的同时,制定了《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财务通则》、《财务制度》和相应的财务监督制度。但从现实情况看,在两权关系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者行为失控并存。特别是后者问题更为严重,经营者失控,即经营者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必然会产生经营者、谋取私利、独断专行等问题,使“两权分离”下的企业约束机制流于形式。这样前面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滥收乱支、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就难以避免。《中国资产新闻》报1997年5月刊登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关于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许多地方和部门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对此57.6%的人认为企业经营者要负大部分责任。因此,规范和约束企业经营者的行为,不仅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力保证,也是企业经营者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改变所有者主体缺位和经营权失控状况,绝非一蹴而就,但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上首先建立起比较确定的互相制约的机制,无疑会有助于克服上述问题。财务总监制度的建立,一方面使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利益把好财务监督关,另一方面也可为经营者充分施展经营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提供强有力的保证,硬化所有权对经营权的财务约束,使经营者在企业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收支活动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所有者利益,这也是是国际上处理“两权关系”的通行作法。上述调查结果同样显示:除股份制企业的经营者把代表所有者利益作为首要选择之外,各类所有制企业的经营者认为首先代表的是企业利益;在国有企业中,首先选择国家出资者利益方面的经营者只占34.1%。可见,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产权需要更加明晰,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以及在保障所有者利益上的要求应更加明确,并且需要通过法律和契约形式,把维护所有权和接受来自所有者方面的产权监督明确下来。毫无疑问,财务总监制度是代表所有者利益,规范和约束经营者行为的有力措施之一。
1994年深圳市政府为维护国有企业所有者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率先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行了财务总监制度或财务部长逐级委派制度。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代表国家经营和管理授权范围内国有资产的法人机构)向管辖的124家企业委派财务总监或财务部长,124家企业中有18家一类企业,资产经营公司向这些企业派出财务总监。财务总监作为委派的董事进入董事会,对企业财务计划的制订有参与权,对财务计划的执行有监督权,对企业重大资金的调拨有签字权,限额以上数额的外拨资金只有经过财务总监签字才能对外拨付。可见,财务总监是从产权角度去行使权力,体现的是一种来自于产权约束的监督关系,财务总监制度的必要性和意义也是源于此。
应该明确的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行为及企业财务活动的监督,并不是干预经营者的经营权。所有者的监督,也不可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督上,即仅仅通过审阅公司财务报告,考核公司经营业绩等途径来实现监督。所有者监督必须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那种认为实施财务总监制度将会侵犯经营者合理权益的观点是不妥的。因为企业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必须体现所有者的意志和利益,这是任何社会经济制度下企业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经营者与财务总监在组织财务收支上的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赋予财务总监代表所有者行使监督使命是完全合理可行的,这与强化企业自我约束,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保障经营者合法权益,与政企分开和两权分离的基本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只有所有者利益得到了维护,与之有关的经营者利益、职工利益等各方面利益最终才能得到维护。很难想象,一个连对所有者利益也不尽维护义务的企业,就难以指望它能对社会各方面承担责任。
三、财务总监制度是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
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财务总监制度与来自企业外部的社会监督(如来自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和宏观调控者身份对企业实施的必要监督)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涵之一,是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强化产权约束,依靠产权制度的自身运转的内在机制,构建企业内部决策、执行和约束职能相统一的有机体制,从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财务收支方面自动地防范和避免背离所有者利益的行为不受约束,从而实现对资产运营过程中的产权控制,硬化产权监督。尽管财务总监往往是由企业所有者委派到企业中,但其职责的履行是与企业内部经营活动以及经营决策行为紧紧联系在一起,财务总监制度是构成现代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有机部分,在内部约束机制运行中发挥财务监督职能,这种监督具有及时性、有效性、经常性、自觉性特点。显然,作用于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外部任何监督所无法取代的。
另一方面,财务总监制度还具备一定的管理职能。表现在财务总监要在企业资本的投入、资金的筹集、资产调配、费用成本、利润分配以及财务计划、财务考核、会计组织运行等许多财务会计工作和财务活动中与经营者一起共同行使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加强企业管理,优化管理者行为,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毫无疑问应是企业所有者的根本要求,也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源泉,同样也是财务总监制度的目标之一。在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应充分考虑财务总监制度在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使之成为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财务总制度应是财务监督职能与管理职能的有机统一,其中监督职能是本质,管理职能是实现监督职能的途径,即财务监督是寓于财务管理之中,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体现出财务监督意义;离开大量的具体的财务管理活动,财务监督便失去立足之地,毫无意义,同样没有财务监督,财务管理便失去目标,走向失控。
四、财务总监督制度是两权分离下企业组织规模和经营规模扩大化和复杂化结果
在一人企业或小型私营企业,所有者往往就是经营者,财务收支完全是由自己决定,显然财务监督是不存在的。而在一个有很多且分布很广甚至有海外投资单位或项目的企业,或者一个有多层次管理层和多元化经营的较大规模企业,或者一个按现代企业制度规范下的企业集团中,所有者无力也根本无法事必躬者亲地实施经营与管理,这就须聘用一些专业人员或懂行的专家负责企业全面或某一方面经营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这些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中切实地对所有者负责,并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和企业正常高效运转,所有者除了规定事后考核业绩指标外,还要在组织上和机制上采取对经营者及其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进行有效制约的措施,顺应这种要求,财务总监制度无疑代表所有者并分担起本应属于所有者所拥有的部分管理与监督权力和职责,是所有者职能的传递或延伸。
关键词: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4-0070-03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高校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实现教学与科研、社会实践相关联的重要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集中训练,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在毕业离校前的一次全面培养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做好毕业论文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为了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相应的研究和探索[2-6]。然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教学资源和教师数量受到限制,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质量滑坡的趋势。如何针对目前的状况,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改进和完善,切实提高毕业论文和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系统分析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期对该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是由原无机非金属材料、硅酸盐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来,该专业覆盖面宽,优势和特色明显,是材料学院的主导学科,在江苏省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近几年的高校扩招虽然使得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毕业生的大幅度增长,也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困难,论文质量严重下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文献检索和观点提炼能力弱,文献查阅不充分。虽然大多数学生对电脑比较熟悉,但是却不善于利用互联网和专业数据库检索与所开展课题相关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在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材料过程中,文献查阅不充分,收集的资料比较凌乱,文献阅读少,对文献的观点缺乏提炼。
2.实验方案不合理,工作量不饱满。指导教师在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时,一般都会安排较为饱满的研究内容。学生在实验开展过程中,由于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的理解不够准确,对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问题不能有效归纳,实验方案设计欠合理,总会对实验工作量进行“打折”。此外,由于实验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往往会导致毕业论文工作量不饱满。
3.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毕业论文的实验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分析问题,更谈不上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在论文撰写时,普遍存在对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不够充分的问题,将实验所得数据简单地进行罗列和基本描述,缺乏从材料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性能之间关系进行讨论和分析的能力。
4.抄袭现象比较严重。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特别是文献综述、实验方法与过程等章节,普遍存在着抄袭、拼凑的现象。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的初稿基本上都是从相近的几篇文献中整段成篇直接粘贴拼凑起来的,甚至连对复制过程中产生的格式错码或者乱码都没进行检查修改。
5.论文撰写不规范。从内容上看,有的论文中文摘要没有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结果和结论等内容,英文摘要的语态、词态、主谓搭配和专业术语等错误较多,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不一致;有的论文表述口语化,结构松散、不完整,逻辑性差、缺乏条理,文章的前后没有合理地组织联系起来。从格式上看,毕业论文中常出现很多不规范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文字排版、图、表和参考文献等方面。有的论文中还有不少的错别字。
二、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近几年随着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使得学生花在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上的时间逐渐增加,选择考研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南京工业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的16~20周和第8学期的4~16周,共计18周。而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是第七学期末,人才市场的各种招聘会也在此时逐渐进入旺季,考研学生利用第七学期的最后五周进行复习冲刺,求职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到了第八学期,考研复试、公务员考试和企业的面试又占去大量时间,因此学生花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工科毕业论文多属科学研究型或技术应用型,必须进行大量实验,摸索研究,充分论证,若课题实验时间过短,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不高。
大学四年,各门考试都会有不及格的学生,而唯独毕业论文通过率几乎是100%。因此,一部分学生就会出现这种思想: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只要我考上研究生、找到工作了,学院就不会不让我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有些学生认真开展毕业论文,但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缺乏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毕业而做毕业论文,达不到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更有些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不认真查找和阅读文献,不设计实验,不动脑筋,对课题目的、要求、方法等不熟悉、不理解,对指导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求不以为然,临近答辩撰写论文时,匆匆应付、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还有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将毕业论文带到企业去完成,而到了企业之后,繁重的工作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
(二)指导教师的原因
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包括:申报毕业论文题目、下达任务书和外文翻译、学生开题、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教师除了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研究内容外,还要指导学生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以及论文修改,准备各种记录材料。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本科生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教师队伍却没有得到扩充,分配到每个指导老师的学生大概在4~6名,总体来讲指导教师承担的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的。由于生均实验仪器不足、教师精力有限,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等指导不到位的现象,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大部分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大;与科研和教学相比,毕业论文工作给指导教师带来的回报低,加上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低、态度不端正,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多数教师不愿意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师精力投入不足,缺乏责任心,对学生要求不严,与学生之间没有交流互动,缺乏定期检查和监督;甚至有的老师让研究生来指导本科生,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管不问。
(三)管理制度的原因
学校为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制定了针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但在执行中不够严格、不规范,缺乏对毕业论文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缺乏对指导教师真正有效的监督机制和奖惩措施,缺乏对学生毕业论文完成质量客观公正的考核,缺乏不合格毕业论文的淘汰机制,最终使制度趋于形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学校往往因为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迫使教师对毕业论文采取过分宽松的政策,暗中降低了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采取迁就的态度,论文成绩评判和答辩过程不严谨,几乎没有不通过答辩的论文。
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举措
针对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对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
(一)开放选题
改变教师分配毕业论文题目给学生的模式,以系为单位,所有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科研课题上报题目和任务书,根据指导教师的能力和实验条件严格限制每位指导教师上报课题数量。组织专家对课题研究方向、内容、工作量和实验室条件等进行严格把关,题目不能过大、过深,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生产实际相联系,最终形成本科生毕业论文课题库。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以及课题难易程度进行自主选题。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毕业论文。
(二)提前启动毕业论文
以往毕业论文时间是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时间集中,且与学生考研和就业相冲突,导致学生顾此失彼,毕业论文时间得不到保证。因此应将毕业论文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末,让学生在第六学期暑假就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带着课题在第七学期学习《文献检索》和《专业英语》等课程,通过专门的培训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和方法,在培养和提高论文检索、翻译和撰写能力的基础上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和外文翻译。在第七学期中,学生也可以利用周末和空余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这样能使学生提前完成一部分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利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初的时间,安心去准备考研、复试和找工作,从而保证毕业论文的时间。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强调主动性
让学生知道本科毕业论文是其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理论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毕业论文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指导教师。在从课题库完成选题以后,学生主动联系指导教师,了解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让学生自己根据课题要求,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和计划进度,开展实验、分析结果,撰写毕业论文。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避免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调研、收集资料、开展必要实验准备工作的能力;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尽量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不急于回答问题,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高教师指导水平和积极性,加强教师指导
师资队伍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中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参与工程问题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和科研水平、工程实践和指导能力;促使教师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明确科研必须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之上;鼓励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工作;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实践相结合。建立指导毕业论文奖惩制度,对于优秀的指导老师,在职称评定、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以对其工作进行肯定,充分调动积极性;而对工作缺乏能力、教学不负责的指导教师,取消其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资格。
坚持每周例会制度,让每个学生汇报各自的实验进展,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直接见面,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教师可借此掌握学生的整个工作状态、进度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督促学生抓紧时间开展毕业论文;学生也可以从中加深对课题的了解,学习分析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学会如何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加强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除了进行论文答辩外,在开展毕业论文过程中要对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等环节实施全程跟踪。为了促进学生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院系成立了检查组对学生的开题报告和中期工作进展实施集中检查,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手段进行认真论证,避免学生对题目把握不准而偏离主题,或因实验条件不够而中间改题;对学生的工作表现、研究内容完成情况和实验结果等几方面进行重点检查,帮助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对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学生进行教育,在规定期限内督促整改。
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进行,率超过10%就不予答辩,退回修改。答辩资格审查要严格把关,任务没完成、格式不规范的论文不准参加答辩;论文经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盲评审查通过后方可答辩。正式答辩前由指导教师组织进行预答辩;通过预答辩,帮助学生积累答辩经验,同时根据学生的预答辩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从而为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奠定良好的基础。严格答辩程序,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进行答辩,详细记录答辩内容;从平时工作、中期检查、论文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四方面客观地考核、评定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严格实行答辩不及格制度,凡是答辩不合格的学生,必须做论文修改,进行第二次答辩。若二次答辩不通过者,当年不予毕业。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论文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提升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我们要认识搞好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抓好毕业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教高厅[2004]14号,2004,(4).
[2]王淑梅.本科毕业论文创新性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3,15(2):67-69.
[3]张晓磊.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7(10):123-124.
[4]呼汉卫,刘正远,张茂仁,等.保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394-396.
[论文关键词]专业应用能力 培养途径 双导师制
目前我国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也是学术型大学,主要是重点大学或财务专业在全国较为知名的大学,其财务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从事实际和教学、研究等工作,研究型大学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使得除研究型大学以外的其他大学都肩负着为中小企业输送优质合格的财务实务人才的重任。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的学生极少有人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必须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营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专门人才,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由于应用型大学更需要注重和强调专业的应用能力,所以本文主要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展开探讨。
一、当今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
21世纪的财务专业人才早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目前很多企业中的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所以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需求早已不同以往,他们更多地希望大学能够把财务专业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万宝盛华(中国)华南区总监廖继斌先生在20lO年Ac—CA华南区高校财务论坛中提到,当今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会计,财务人员首次进入十大短缺人才之列,但是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在记账和报告功能,更多的是要求财务人员能够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为企业提供预测、监控、分析以及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客观事实依据等战略职能。除此之外很多外企或者有海外业务的大型国企、民企更加要求财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包括我校,其财务专业培养目标是既通晓国内会计准则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级财务专业人才,力求培养管理领域的“专才”和财务领域的“通才”,这就对财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
两年来由笔者对全国各地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和饮食服务业的企业专业调研中,与实务界的管理工作者交流中了解到,在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财务专业本科生表现出较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刚进单位的毕业生需要业务培训的内容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二是熟悉了日常工作后的学生又缺乏对工作的改进与完善能力,缺乏工作的创造性和职业发展后劲。三是财务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欠缺的弱点,这一点在外企或有外贸业务的企业表现更突出。在我校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在各个专业的财务课上,相比较财务专业学生是最刻苦认真的,但也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中最不活跃,最不善展示自己,最低调和最缺乏创造性的。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财务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到工作岗位中能迅速接受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和所在岗位任务的能力,即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快速获取实践新知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后专业应用能力的灵活应用阶段。当然有些人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上升到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专业应用能力包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可行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可使财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发展后劲,而且这一阶段到来得越早就越预示着你的职业能力越强,你的职业前景也就越光明。除此以外,由于财务部门日益成为一个组织的核心部门,需要财务工作者与各个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反馈与交流,并配合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及时的决策,因此需要财务工作者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以及协调组织能力。
此外,由于人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专业应用能力是在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培养财务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习惯的塑造和培养。这些职业素质和习惯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对于诚实守信的品德,当今我国企业和社会严重缺乏这一品质,导致食品安全、醉酒肇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事件层出不穷。财务工作者如果不能诚实守信,则会与道德败坏的管理层狼狈为奸炮制出漂亮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的钱财,不仅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也使社会稀缺的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毫无疑问,这些素质和习惯的养成对财务本科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尤为重要的。
二、财务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在以上对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先对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实施有效的分类,进而进行分类培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应用能力,实施“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以及对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开设AccA成建制班。
1 有效实施学生分类培养机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阶段,尽管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是属于一个分数段的,但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教育时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踏人工作岗位后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把普通高等学校财务专业本科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财务类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财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型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常规业务财务工作人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财务人才,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学术型人才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实际应用能力不需像应用型人才那样强,旨在为日后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做准备。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要比普通应用人才要求更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比普通应用人才更强,将来就业层次也会更高些。高级应用型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从第一阶段熟悉、从事常规性日常业务往第二阶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开始,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较短,这是高级应用型人才与普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区别,而普通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变的时间需要得更长或有些人至退休一直都在做着常规性的较低层次的财务工作。我们普通高校的应用型培养总体目标应是尽可能加大中间这一层次即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它代表了财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了切实可行地培养好这三类人才,我们主张实施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目标学生,如果其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 转贴于
根据以上三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需进行差别化的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这部分学生比重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应用型高校会小些。应用型占我校学生的绝大多数,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构成了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加大,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
2 实行“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所谓“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制度是指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在学校导师和实践单位导师双重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财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报账发展到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财务工作的核心也从信息的加工转移到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因此,为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的内容和方式,高校需将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实践工作的时间点予以提前,利用最后一年的时间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财务工作者的身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大大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这一模式可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在实践单位的本科最后这一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应用能力,笔者认为还应在最后一年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在学校和实践单位各配有一名导师,以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适应性强的优秀财务人才。财务专业设立的“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单位导师的配备。我院学生在大一时就配备了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应就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学习的指导。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6~8人,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1次,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学风,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财务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同化的步伐,高校教师尽管也在尽可能地跟上新准则改革的内容,但客观上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总还是有距离。笔者认为最好的弥补方式即是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应在学生大四进入实践单位实习时配备。校外导师最好是自己学校的实践基地里的业务骨干人士,其主要任务侧重于指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和形成一些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初步经济管理能力,介绍财务制度和法规的最新变化情况,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由于校外导师都是学校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指导,同时还能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渠道,使实习单位在招人时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实习锻炼的优秀毕业生。
此外,笔者认为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像学术型目标人才那样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根据最后这一年在实践单位中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任务,而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这样的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更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有效减少了最后一年既解决就业又要撰写学术型毕业论文的巨大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09-03
目前我国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主要可以划分为两类: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也是学术型大学,主要是重点大学或财务专业在全国较为知名的大学,其财务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从事实际和教学、研究等工作,研究型大学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随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使得除研究型大学以外的其他大学都肩负着为中小企业输送优质合格的财务实务人才的重任。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的学生极少有人直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从学生的就业范围、就业目标看,必须与研究型高校有较大区别,主要应定位在各类中小企业或者财务咨询公司、金融机构、非营利机构从事财务、会计、金融管理的实际工作。因此,为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财务专门人才,是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合适定位。由于应用型大学更需要注重和强调专业的应用能力,所以本文主要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途径展开探讨。
一、当今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
21世纪的财务专业人才早已非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目前很多企业中的财务人员需要参与到企业的战略决策中,所以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需求早已不同以往,他们更多地希望大学能够把财务专业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万宝盛华(中国)华南区总监廖继斌先生在20lO年Ac―CA华南区高校财务论坛中提到,当今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对财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会计,财务人员首次进入十大短缺人才之列,但是企业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在记账和报告功能,更多的是要求财务人员能够承担更重要的角色,比如为企业提供预测、监控、分析以及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客观事实依据等战略职能。除此之外很多外企或者有海外业务的大型国企、民企更加要求财务人员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很多院校包括我校,其财务专业培养目标是既通晓国内会计准则又有国际视野的高级财务专业人才,力求培养管理领域的“专才”和财务领域的“通才”,这就对财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任务。
两年来由笔者对全国各地制造业、流通业、金融业和饮食服务业的企业专业调研中,与实务界的管理工作者交流中了解到,在当今社会中,用人单位对财务专业本科生表现出较多不满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刚进单位的毕业生需要业务培训的内容多,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二是熟悉了日常工作后的学生又缺乏对工作的改进与完善能力,缺乏工作的创造性和职业发展后劲。三是财务专业本科生普遍存在着语言表达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欠缺的弱点,这一点在外企或有外贸业务的企业表现更突出。在我校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在各个专业的财务课上,相比较财务专业学生是最刻苦认真的,但也是所有专业的学生中最不活跃,最不善展示自己,最低调和最缺乏创造性的。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财务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到工作岗位中能迅速接受单位财务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和所在岗位任务的能力,即利用在校所学知识快速获取实践新知的能力。第二阶段是经过半年到一年的适应期后专业应用能力的灵活应用阶段。当然有些人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上升到这一阶段,这一阶段专业应用能力包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深入而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切实可行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具备可使财务工作者有一定的发展后劲,而且这一阶段到来得越早就越预示着你的职业能力越强,你的职业前景也就越光明。除此以外,由于财务部门日益成为一个组织的核心部门,需要财务工作者与各个部门进行信息的传递、反馈与交流,并配合管理者进行科学有效及时的决策,因此需要财务工作者有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技巧以及协调组织能力。
此外,由于人的各种能力当然也包括专业应用能力是在素质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培养财务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容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习惯的塑造和培养。这些职业素质和习惯包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树立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和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尤其是对于诚实守信的品德,当今我国企业和社会严重缺乏这一品质,导致食品安全、醉酒肇事、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等事件层出不穷。财务工作者如果不能诚实守信,则会与道德败坏的管理层狼狈为奸炮制出漂亮的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的钱财,不仅使投资者蒙受损失也使社会稀缺的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毫无疑问,这些素质和习惯的养成对财务本科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尤为重要的。
二、财务专业应用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在以上对财务专业本科生专业应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先对学生按照自身特点实施有效的分类,进而进行分类培养,此外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时的专业应用能力,实施“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以及对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开设AccA成建制班。
1 有效实施学生分类培养机制。本科教育是专业教育阶段,尽管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是属于一个分数段的,但学生的理解力、接受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仍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在实施教育时最大限度地进行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学生踏人工作岗位后都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我们把普通高等学校财务专业本科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财务类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财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型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常规业务财务工作人员。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财务人才,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是有很大差异的。学术型人才需要更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专业实际应用能力不需像应用型人才那样强,旨在为日后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做准备。高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方面要比普通应用人才要求更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比普通应用人才更强,将来就业层次也会更高些。高级应用型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从第一阶段熟悉、从事常规性日常业务往第二阶段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开始,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较短,这是高级应用型 人才与普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区别,而普通应用型人才这一转变的时间需要得更长或有些人至退休一直都在做着常规性的较低层次的财务工作。我们普通高校的应用型培养总体目标应是尽可能加大中间这一层次即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重。它代表了财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为了切实可行地培养好这三类人才,我们主张实施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目标学生,如果其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
根据以上三类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需进行差别化的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这部分学生比重在我们这样的普通应用型高校会小些。应用型占我校学生的绝大多数,其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构成了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加大,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
2 实行“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度。所谓“3+1”的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制度是指本科学生在校四年期间,前3个学年接受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最后1个学年到相关单位在学校导师和实践单位导师双重指导下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共同培养。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财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报账发展到成本控制、风险管理、投资决策等,财务工作的核心也从信息的加工转移到利用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因此,为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及时调整培养的内容和方式,高校需将学生进入社会从事实践工作的时间点予以提前,利用最后一年的时间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以一个准财务工作者的身份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实践,大大缩短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在毕业时真正做到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这一模式可把社会需求和学校教育有效地结合进来,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弊端。
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好在实践单位的本科最后这一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应用能力,笔者认为还应在最后一年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指为本科生在学校和实践单位各配有一名导师,以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适应性强的优秀财务人才。财务专业设立的“双导师制”包括校内导师和校外实践单位导师的配备。我院学生在大一时就配备了校内导师,校内导师应就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学习方法以及本专业发展方向给学生以正确的专业学习的指导。每个校内导师所带学生一般不超过6~8人,原则上每星期指导学生1次,以个别指导为主,指导时间和方式由导师和学生协商约定。校内导师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以师德教风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的学风,争取优异的学习成绩,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另外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速了我国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等财务制度改革的国际趋同化的步伐,高校教师尽管也在尽可能地跟上新准则改革的内容,但客观上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使得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总还是有距离。笔者认为最好的弥补方式即是为学生配备校外导师。校外导师应在学生大四进入实践单位实习时配备。校外导师最好是自己学校的实践基地里的业务骨干人士,其主要任务侧重于指导学生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指导学生体验和形成一些初步的职业判断能力、初步经济管理能力,介绍财务制度和法规的最新变化情况,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以及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为减少对校外导师工作的影响,校外导师一般以集体指导为主。由于校外导师都是学校实习基地的工作人员,这样不仅为学生实习提供了指导,同时还能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渠道,使实习单位在招人时优先考虑在本单位实习锻炼的优秀毕业生。
此外,笔者认为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像学术型目标人才那样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根据最后这一年在实践单位中的专业认知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完成相应的毕业设计任务,而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这样的毕业设计环节的要求更符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目标,有效减少了最后一年既解决就业又要撰写学术型毕业论文的巨大压力。
一、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的重要意义
1、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税收在国家经济政策中重要地位的体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促进国民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府通常运用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手段搭配对宏观经济实施调控。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调节既立足于宏观层面,又落到微观主体,这不仅意味着税收有不同于其他经济政策手段的作用范围和调控方式,而且决定了税收在宏观调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使命。税收不仅能实现总量调节,具有明显的经济稳定功能和反周期作用,而且还具有广泛的结构调节功能,另外,对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调节也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税收在国家经济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为了更好的驾驭税收服务于国家经济,需要更加重视税收问题以及不断深化税收理论研究。
2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满足税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的现实选择
税收对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各环节均可发挥能动的调节作用,不仅作用范围越来越广,而且涉税活动主体曰趋多元化。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或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将不断增多,伴随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现象日益复杂,导致税收作用范围由境内拓展到境外,涉税活动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各个市场主体通过依法纳税和税收筹划来降低纳税成本、获得税收比较利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税务人才来处理其涉税事务。税收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推动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的需求提升,导致税务专业人才供需缺口越来越突出,在新时期开设并大力发展税收专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需求缺口的有效途径。
3、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税务专业人才需求新变化的客观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对税务专业人才需求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首先,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私人部门需要具有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税务专业人才。随着国家税收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税务执法规范化程度的逐渐提高以及偷、逃、漏、骗等违法成本的加大,纳税人通过税收筹划合理避税、降低纳税成本己成为一种理性选择,这极大地增加了对涉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其次,税务中介事业的蓬勃发展急需大量应用型税务专业人才。目前全国己有税务师事务所3100家,从业人员10万多人,但真正拥有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仅约21万人,占潜在的市场需求的10%都不到。相对于日本85%的企业、美国5私的企业和几乎100%的个人都委托税务,我国税务专业人才需求的潜力巨大,这也给我国税务中介事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4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满足财税学科建设的需要
以前是在财政学专业下设税收方向,这种设置对税务专门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因为税收学不同于财政学。财政学在西方被称为公共财政学,是研究国家财政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政府的收支活动以及政府政策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财政学科的内容主要涉及政府行为,而税收学除了研究政府行为,还进一步研究市场行为,即各个经济组织的纳税活动及相关事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税务专业培养的学生除了面向财税部门之外,还应包括其他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更多的是面向企业和纳税人以及中介机构,二者的侧重点、研究方向均不完全一致。二是因为单独开设税务专业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教研水平的提高以及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将税务专业独立出来,可以单独制定教学计划,针对税收实务性强的特点,开设更多管理、会计和法律类的课程,有利于夯实专业基础,让学生掌握更多操作技能,能够在校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资格,以便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5新时期开设税务专业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将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营,也有更多的外企走进中国,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问题。这些新问题都要求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格要与这一变化相适应。例如,为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有敏锐的洞察力、开放性的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外向型人才培养;从国内形势变化看,我国迈入了一个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新的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发展迅速,这就要求税务专业不仅要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足够数量的税务专业人才,而且应使培养模式、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与不断深化的产业升级和科技进步相一致。
二、新时期税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课程体系设置
1、新时期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1)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紧紧围绕税务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实践、突出能力、面向应用、注重创新”为原则构建将培养理念、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税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熟练掌握税收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各级税务部门、税务中介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并具有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更加突出其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和技术性。鉴于当前本科生己逐步成为一般性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精英人才的培养则主要通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来完成。因此,税务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定位于为社会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具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型税务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税务高级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更好地构建和贯彻将培养理念、培养思想、培养目标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高等财经院校税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采用以下方案: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夯实专业知识、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教学为支撑培养动手能力、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能力。税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达到以下要求:对于知识结构,一要系统掌握财政税收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二要具有较强的处理税收业务、中介事务和企业理财的基本能力,包括会计、统计、企业管理、法律和审计等;三要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一定的注册税务师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企业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和公众进行税务和税收筹划。对于能力结构,一是具有税收政策、税务管理、税务、税收筹划以及相关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二是语言文字能力;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四是较强的相关学科渗透能力;五是身心健康和完善的人格,具备一定的协作组织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2税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新时期税务专业的特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税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立足于优化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3]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市场人才需求,税务专业通常下设税收筹划、注册税务师、税务三个方向。课程体系可以设计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四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专业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的设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具体设计上,应重点优化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根据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多维度的整合。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在专业课和相关学科课程设置上,体现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实务性课程的特点,创建一些适应时展的新型课程。专业必修课设置应本着兼顾理论课和实务课的原则,课程应包括:税收原理、中国税收、税务管理、纳税筹划、国际税收等。专业选修课应突出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分为理论和应用两大模块,理论类课程的设置注意与国际接轨,同时强调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如外国税制课程的设计;应用类课程可包括纳税程序实务、税务实务、纳税会计实务、税收征管信息化等。
三、新时期实现税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措施
1改革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录音、录像、投影、电视、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以及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其次,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突出特色,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教学、双语教学、案例教学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第四,学习效果考核方式上应有所创新。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如论文形式、案例分析报告等,即使采取闭卷考试的课程,也要增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试题,减少死记硬背式的试题。同时,还应综合考虑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完成作业情况等,合理评估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杜绝考核成绩的投机性和偶然性。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从业务部门选拔具有高学历、有较强工作能力的业务骨干做教师;二是选拔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实践部门脱产实习或挂职锻炼,提高业务能力;三是聘请实际部门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或讲座。
3、注重社会实践及技能训练,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实验项目开发
实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在税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税务专业所需的模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校外实践基地。首先,加强与税务部门、各中介机构及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或实训场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可以为学生展示税务机关办税大厅、公司纳税核算业务流程、税务师事务所项目接洽办理等各种不断变化和逐步复杂化的典型税收环境和税收条件,帮助学生在模拟仿真环境中获取对实际工作的初步感性经验。实验室建设不仅要明确其基本功能、拟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应尽可能地与税务部门及企业的实际工作接近,为学生创造逼真的环境。通过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团队交流中和老师精彩点评中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变为亲身的体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加强税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
摘要:本文结合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具体、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考核形式化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将“任务驱动法”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实践教学之中,构建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并详细论述了基于任务驱动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步骤,具体包括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设定、任务分配与学生角色定位、任务的实施与执行情况的汇报、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教师的点评与学生角色的考核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 角色定位 评价
一、当前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已经存在和发展了多年,其在理论知识体系上较为完善和成熟。然而,财务管理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实务工作之中。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必须注重实践教学,并尽可能地将企业实务案例贯穿于财务管理的课程教学之中。但现实的情况是:教师往往将大部分教学时间耗费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具体而言,当前财务管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
(一)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许多高校将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内容和主要应用领域;了解财务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培养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尽管这一目标中指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如何培养这些能力、通过什么途径实现这种能力的提升并没有明确,目前的教学目标往往将财务管理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目标相混合,并没有将实践教学目标单独分离出来进行强调,没有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缺乏以实践教学目标为教学导向,这违背了财务管理实践性特征,显然难以达到真正培养能力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具体。传统的财务管理教学内容通常包括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核心章节,在各章内容的设计中又主要以理论分析和单个例题讲解为主,往往截取企业财务活动的片段或某一环节作为决策分析的场景,这让学生只能从财务理论上对各种活动的决策方法、分析步骤进行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只是局部或某一环节的分析,往往无法从全局的角度、长远的发展去做出分析和判断,也很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现实感,学生很多时候无法了解和体会企业在财务活动中真实的决策场景和实际的分析过程。
(三)实践教学方式单一化。现行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尽管要求配备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但很多教师将其等同于实验教学,通常以上机操作代替实践活动环节,而上机操作实际上是将原有纸上做的分析判断过程用计算机软件(更多的时候就是EXCEL中的财务函数和公式)来运行,这样的实践教学课程实质上变为EXCEL的使用培训,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标。
(四)实践教学考核形式化。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实习、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研、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而现在实习代替了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尽管也要求撰写毕业论文,但是很少与实践结合起来,最终对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通常是以实习单位的主观评价为依据,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五)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当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尽管可能学历较高,但普遍缺乏从事公司、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影响了实践的效果。
综上,如何为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提供大量的理论结合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实践型财务管理人才,如何加快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并开展实验课程,以完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培养出高质量、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构建基于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希望在充分体现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与现实企业管理层的交流和财务理论知识点相结合设计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够身临其境,了解企业现实决策场景和过程,使有关技术和课程结合为一个密切的有机整体。
二、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特征
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上的教学模式,它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任务的复杂程度提出设想和解决方案,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执行任务过程中碰到的各种财务问题,最终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相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特征与优势:
(一)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实践型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粉笔+讲授”的教学方式,从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通过任务的设计与分配,让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任务的执行过程,充分体验分析和解决任务中的各种现实问题,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双主模式”,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积极学习的转变。
(二)情境由零碎虚构变为系统真实。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任务情境来源于教师与企业管理层的交流和访谈,特别是与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的访谈,将他们在现实工作中遇到过的重要财务问题经过教师的加工提炼,转变为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尽量将企业现实财务问题的前因后果、解决步骤与财务管理理论各个知识点结合起来,使得零碎虚构的任务情境变得系统真实,使得各个学生任务小组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现实的决策过程和方法。
(三)充分考虑学生差异的任务分工。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通常会考虑学生在认知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设计出每一部分的具体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个性特征去选择扮演合适的角色、接受恰当的任务,这样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完成任务的机会,都能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从而增强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由于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考虑了各个具体任务之间的相互配合、前后因果关系,扮演不同角色的任务接受者在执行自己任务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其他任务对自己的干扰或支持,考虑任务实施的具体条件和后果,如在分配资金时采购经理的扮演者就必须顾及生产经理、财务经理以及成本控制角色的任务执行情况。这样,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充分感受相互合作、共生共赢的理念,从而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和创新意识。
三、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设定。基于教学目标的任务设定,作为任务驱动型财务管理教学模式的第一步,也是难度最大而最为关键的一步。这里首先要明确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即要区分理论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前者应该更多地注重财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后者则应该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分析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根据实践教学目标设定具体的任务环节。譬如,在讲解筹资管理的知识点时,将其对应的实践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掌握企业实际的筹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和分析各种筹资方式在成本和风险上的差异,最终选择最优的资本结构。这就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访谈,从管理层那里把握企业在现实环境中是如何筹集资金和选择筹资方式的,可以将这一企业筹资前后的过程转为一个详细的任务,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比较与分析帮助这家企业选择合理的筹资方案。这样的任务设定既因直接来源于现实企业活动显得形象逼真,又因考虑全局而能够引导学生全方位思考和分析问题。
(二)任务分配与学生角色定位。在总体任务设定好之后,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将总体任务化解为可供多个学生接受的具体任务。这里的标准既要考虑到任务本身的复杂程度,又要考虑到学生各自的能力特征。单从任务的复杂性来看,如果任务的细节过于繁琐,任务的执行过程难度过大,受限条件过多,或者对其他相关任务依赖程度过大,则需要将复杂任务简单化、具体化,使得分解后的具体任务能够让执行者明确任务意图、容易具体操作;单从学生能力的角度来看,因每个学生各自的性格特征、学习态度、认知能力、兴趣以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等情况不同,这就需要“任务”的设计体现出层次性,做到深浅不一、难易有别。在具体分配任务时,需要将任务本身的差异性与学生自身的特征结合起来,即让能力相当的学生去接受难度相当的任务,这样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圆满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他们也会因学习能力得到完美体现而获得很强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任务的实施与执行情况的汇报。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后,就需要让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和场景下执行自己所分担的任务。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充分扮演好自己在任务执行过程中的角色,这需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如事先将任务相关资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熟悉任务的基本情况,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网页、报纸、博客、微信等途径扩展任务资料中涉及的相关细节信息,并启发他们从各自扮演的角色角度去思考财务管理中相关的理论知识点,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自己分配的任务实施过程结合起来,如何应用于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当然,正如前面所述,由于每项任务被人为地分解为多个具体任务环节,各个环节之间实际上是前后联系、互为因果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在执行自己具体任务的同时,要关注与自己同属一个总体任务场景中的其他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使得学生逐渐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协作能力以及全局观念。此外,任务执行过程中要求各个任务小组及时汇报任务实施阶段和出现的新问题,各种角色对于发现的新问题要共同讨论商定解决措施,这样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四)任务完成情况的自我评价。完成按照财务管理教学目标设定的任务后,首先要求各个任务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其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对任务执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财务管理知识点进行回顾和温习,通过反思自己在理解任务、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和重点,加深学生对财务管理实际运作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让学生熟练掌握其所涉及的财务活动程序,同时使其体会到现实情境与理论知识的差距,使其意识到团队合作、随机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二是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理论上理解的误区和知识上的缺陷,使其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帮助其进一步复习和巩固学过的知识。
(五)教师的点评与学生角色的考核。这个环节需要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学生参加实验、实习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提出严格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考评,制定综合实验能力考评方案,确定考评内容与方法,提出考评成绩的学分比重,通过笔试、口试、操作考试及实验论文等多种形式考评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对于实习考核可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理论考试、设计和答辩等形式进行,可以由学校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联合考核,不仅考核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而且考核学生的工作实绩。
四、结论与展望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理论水平较深、实践操作要求较强的专业,基于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正是顺应了这一特点,财务管理的教学实验在于通过模拟财务管理活动的过程和观察实际财务管理活动来重复财务管理知识,了解财务管理理论的具体运用,体会财务管理知识的作用,同时,任务的设计与分配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财务管理活动的机会,使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财务管理活动的规律,促使学生运用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完成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评价等系列活动。本文希望通过基于任务驱动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并掌握财务管理学科的方法论;使学生把本学科知识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师改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弥补分科教学的不足;使学生接近实际、学会交流和交际,学会合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个性,训练学生的顽强毅力和抗挫折能力;也为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吻合的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强有力保证。S
参考文献:
1.李翠白,李芒.基于计算机的教学设计“任务驱动”学习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1,(12):9-11.
2.唐进晔.浅谈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N].现代教育报,2008-6-5.
3.钱士茹,吴笛.亲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06,(2):60-62.
4.容庆,湛红晖.管理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中国教育教学,2005,(4):28-30.
5.于天野.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设想[J].商业会计,2015,(15):126-127.
6.熊磊,李涛.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刍议[J].财会通讯,2015,(22):62-64.
7.海占芳.思辨式教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250.
作者简介:
杜勇,男,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