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教学与研究论文8篇

时间:2023-04-08 11:31: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教学与研究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与研究论文

篇1

关键词:双语教学;影响因素;对策

双语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通过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并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和专业能力。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渐加快,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与世界各国保持密切的联系,国际商业行为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行为。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商业行为,双语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一、双语教学对于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意义

双语教学是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完美结合,它既向学生教授专业的外语知志和外国文化,又向学生传达了先进的外国研究现状。双语教学由于结合了两种教学目的和内容,因此对于加快教学改革和培养国际化人才都有着巨大的优势。

(一)双语教学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空间的距离。个人、企业和国家的行为很可能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知志,因此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旺盛。学校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地。复合型人才精通外语,熟练使用电脑,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双语教学由于将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在课堂中,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语言知志和专业知志,更重要的是,熟悉了外国的思维、文化和社会。在这种教学中,学生会掌握新的研究视角、建构新的知志体系,利于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利于营造英语学习的互动环境,提高英语水平

中国的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学习英语的时间近十年,而最终实际效果大多数收效甚微,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英语互动环境。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重英语知志的讲授,轻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英语考试的成绩,轻学生交际表达的需求。由于缺乏英语环境,学生基本不会使用英语,英语难以脱口而出,英语的口语水平提高较慢。中国学生的英语笔试能力强,而实际应用能力差,而双语教学恰恰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英语、练英语的环境。在这种互动的环境中,学生可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提高英语水平,双语教学是当前英语教改实验中凸现的一个新亮点。

(三)利于与国际先进理论和实践接轨

双语教学不单纯是英语教学和语言教学,语言是知志的承载体,在双语教学课堂中,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志库。学生通过外语这个媒介,可以了解国外原版的书籍、论文和研究报告,掌握国外先进的实践和理论。这种优势在金融课程、广告心理学等,起源于国外的学科更加突出。双语教学促进我国教学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文化和研究交流的媒介。

二、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由于双语教学在我国起步晚,发展时间短,所以双语教学必定比母语教学给教师和学生的压力更多,其内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

(一)双语教学的效果受到学生外语水平的限制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学生的接受能力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我国虽然一直重视外语教学,但是外语教学一直是以考试为指挥棒,仅仅注重读写能力,从而忽视了听说能力。学生的外语水平因为各地区外语教学水平不同而参差不齐。在我国大学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这首先使得双语教学课程设计异常艰难。学生由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很难整齐划一。专业课程的教授通常是以系、班为单位,教师不可能根据学生的英语能力分班教学。这就使得教师教授同样的内容,学生却因英语能力的不同而接受的不同,课程设计变得相当困难。

其次,双语教学很可能打击外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增加授课难度。学生听说能力不高对双语教学产生语言障碍,加之双语教学一般都应用国外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内容丰富、新颖,阅读量大,能提供该领域最新的专业知志,但对于外语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些大量涌现而又完全陌生的信息恰恰成为他们阅读和理解的障碍,甚至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增加了双语授课难度,极大地影响了双语授课目标的实现。

(二)双语教学的质量受到师资短缺的制约

在推广双语教学中,师资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实施。双语课程教学要求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志,还要拥有良好外语能力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师资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外语专业教师欠缺的是专业知志;专业课教师欠缺的是外语口语表达和思维。双语教学的教师一般都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这些双语教师绝大多数没有一年以上的国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他们的英语能力并不全面,通常在词汇和阅读方面能力较强,但听力、口语方面却相对薄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仅

来自媒体或有限的阅读。师资对于外语和专业知志的难以两全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目前,高校双语教学师资可分为五类: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业老师;有外语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师;经过双语教学培训的专业老师;外籍专业教师;网络课程中的双语教师。面对如此苛刻的双语教师标准,师资短缺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2006年在苏州大学召开的高校双语教学研讨会上,全国70多所高校的150位教师、学者和教育部有关专家一起就推进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师资短缺是高校推进双语教学的最大瓶颈。我国双语教学的师资存在很多缺口,师资数量上的缺口严重阻碍双语教学的实施和推广。

(三)双语教学的设计受到教学模式的约束

建立完整的双语课程框架指导双语教学朝向规范、统一、明晰的体系方面发展,这是双语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虽然部分高校在改革开放初期己有一些课程采用双语授课,即“双语教学”。少数重点院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知志层次都较高,“双语教学”起步较早,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不少专业课采用外文原版教材,外文授课,成功培养了不少双语人才,该校学生毕业时英语已达到八级水平,口语流利,能很好的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而清华、北大这样的例子也很多。但是这些早期的双语教学都局限在某些特殊专业上,一般是对外贸易、国际商务、国际管理等,而真正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化教育的全面覆盖各学科的“双语教学”是在近几年才开展起来的,现在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开始提倡高校开展双语教学,鼓励引进外文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但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教育部门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各校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性质、授课形式、采用教材和考核方式等各不相同,各校在双语教学的课程内容设计、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双语教学的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四)双语教学的内容受到外文资料的制约

双语教材是双语课程资源的核心外文资源,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制约高校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大学课程种类繁多,有些课程在一个学校仅有一名教师教授,编写双语教材是一个团队的工作,除了专业教师,语言方而还要邀请英语专业的教师。因此,自己编写教材的能力非常有限。

大多数老师愿意采用影印教材,相对原版教材便宜,学生愿意支付相应的费用。但影印教材基本是滞后国外最新版本四、五年,对于时效性比较强的课程而言,减弱了直接读原版教材能获得新知志的优势。不过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的科研,查找相应的英文文献作为补充。

对英语能力较差的学生,阅读英语教材是个障碍。是否给予中文材料补充,一直是双语教学中的争议。一方认为双语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读原汁原味的专业知志,辅以中文材料,无疑是让学生继续用中文学习,在双语教学中没有获得成长。另一方而认为,学生对语言理解都存在困难,又如何能掌握专业知识。二者的发出点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知志的效率,因此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本着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规律,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鼓励他们在自己的能力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五)双语教学的发展受到目标定位的阻碍

双语教学涵盖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其中掌握与应用外语以及专业知志是双语教学最重要的目标。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经常有顾此失彼的现象,有的时候,双语教学变成了语言教学,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词汇和语法,而忽视了对于专业知志的传授和专业理论的讲解;另一方面,有的时候双语教学变成了专业课程,教师使用大量中文教授外国的研究和理论,而忽视了第二语言及其思维方式差异的传授,忽视对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双语教学目标的认志与定位狭窄还表现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培养。与国外双语教学相比较,我们的出发点是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知志与培养双语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但是利用两种语言以掌握先进科技文化知志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两种社会文化及其语言、思维习惯差异的熟悉与了解。忽视了对非本土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导致双语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一切文明的发展都离不开其所由产生的文化与社会的背景。因而,培养多元文化与对非本土文化的理解能力有利于对语言与学科知志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

三、提高双语教学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外语在专业知志上的学习和应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通过一两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就达到理想的程度。因此双语教学在课程安排上,应注意它的延续性,使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双语课程的数量也应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语言的学习贵在坚持,重在应用,因此创建一个好的应用环境并坚持下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方法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中,从最初的部分英文板书,到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和双语授课,循序渐进,应反映在大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使双语教学具有连贯性和继承性。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英语从不适应、逐步适应,最后形成一个习惯,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对学生后续的发展,看专业文献、听讲座以及口语交流,都有很好的作用。这种良性的循环对提高学生学习双语课程的自我效能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不同学生的外语水平差异、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文化蕴涵等,可采用分班的教学方式,即根据学生的自愿和英语程度来进行分班,并在分班后,通过科学的调查问卷,分析学生的外语水平及教学需求,以此来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如国外经过长期的摸索和不断的改进总结出了几种较为成功的模式,即沉浸型双语教学,维持型双语教学和过渡型双语教学。

(二)增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引导与激励

师资问题是双语教学的重要问题,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制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培养计划,选择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教师,可以采取赴国外短期语言培训或聘请外教集中培训的方法,培养一批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能在课堂上流利自如地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的教师队伍。其次,要注重引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更新,使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动转变自己的角色,从单纯的讲授者转向指导者,把单向信息输出的课堂变成双向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以提供一个轻松、和谐的授课氛围,使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自己见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增强和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基础知志的认志和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为实现双语教学的目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双语教学的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所以为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也应该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

(三)正确处理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双语教育并非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标,而是通过学校教育中其他的科目来达到帮助学习者掌握两种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有专业知志,又有双语表达能力的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翻译,正确处理好双语教学课程中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必须清楚地意志到,双语教学目的在于外语与专业知志的全面提高,即使学生真正领会与世界同步的现代科学知志,又为学生提供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和学习专业外语词汇的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侧重英语或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理解,全盘中文讲授专业知志都是错误的。应理解二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依托,也是外语教学对专业教学的支撑;其次,借鉴英语教学的方法,以双语教学课程为突破口,加快对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通过双语教学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四)原版教材,互动学习

篇2

翻译的学术研究之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让人很自然地想起学术名篇“TheNatureofAcademy”。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社会各阶层强加给学术的悲哀在我们的传统学术范式中亦依稀可辨。学术要关注什么?学术研究要引领何种潮流?学术如何突破世俗樊篱修成正果?这是真正钟情于学术的人们所注目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此次讲习班的过程中,被中国译界的同仁们作了一种别出心裁的诠释。

正如中国译协的领导黄友义、孙承唐和《中国翻译》杂志常务副主编杨平在开幕式上所倡导的那样:这次研讨,重在“全面地提高广大翻译工作者的素质”,重在“思维模式的改革”,重在“抛砖引玉”!这种理念,很快就在开讲人许钧先生的报告中得到印证。许先生对他的译著《红与黑》中的词句是如何剪裁未作任何阐述,而是从“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对翻译、翻译学和翻译批评等问题进行了宏观的解剖。这位来自南京大学的博导还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作为一处翻译学的导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和学界进入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种种途径。许钧教授是主要从事法汉翻译研究与教学的专家,此次与他的同行刘和平教授一同出现在以英汉翻译为主的讲台上,这种安排本身就意味深长:作为组织者的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旨在打破学科研究的界限,追求一种“殊途同归”的学术效应。

“殊途同归”,还体现在此次讲习班对教师和讲题的选择上。从教师来看,主讲人当中有八十多岁的译坛名宿程镇球、许渊冲,有年富力强的翻译家孙致礼、庄绎传、徐亚男,也有许多三、四十岁的著名中青年学者。各路豪杰流派不一,观点精彩纷呈。演讲的课题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笔译到口译,从文学翻译到外交翻译、政论翻译、法律翻译、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和高品位的学术研究特色。

在宏观方面,翻译学的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代表了主流。来自北京大学的辜正坤教授以“点到为止”的方法,向学员们介绍了他的《翻译学通论》的理路构成,意在引导学生进入宏观翻译学与微观翻译学的主要层面。同是讲翻译学,香港浸会大学的潭载喜教授则是从西方翻译模式谈起,分析了西方翻译模式的强与弱,并对翻译学发展的路向作了展望。清华大学的王宁教授则基于对目前翻译及其研究之现状的思考,试图对全球化时代的翻译进行重新定义和定位,并对全球化进程中翻译的作用做出描绘。王宁认为:“翻译现在正经历着一种转折:从属于语言学层面上的字面辶多译逐步转向文化层面的阐释和再现。”这与西方文化学派的观点遥相呼应。对于西方译论给译者的启示,香港岭南大学的张南峰教授则以Vermeer的目的论和Even-Zohar的多元系统论为引线,深入线出、由此及彼地介绍了有益于翻译理论研究或实践研究的多种理论;张先生并结合“英汉文学翻译中的三个问题:戏剧语言、文化专有项和双关语”这一课题,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作了全新的注释和演绎。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北京大学的博导申丹为学员们展示了她在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研究方面的成果。申教授从西方文体学的发展概况入手,对文学翻译中对语域的处理和故事层次上的假象等值等问题作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析,说明了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主要作用。申丹教授的高足王东风则通过对文学翻译中的文体变形处的分析,指出了文学翻译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译家与作家的意识冲突。王教授认为,“无论是翻译文本中的译例,还是译家的言论,都清楚地表明译家的语言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作家。前者的语言策略具有信息取向,而后者则是诗学取向。”据此,他在文中对传统的信息或语义取向的翻译策略提出了质疑。这种多视角的研究路向为广大学员进行多元的、多层面的学术探索提供了样板,这也是此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

在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出的另一理念是提倡资源共享、百家争鸣、推陈出新,为质疑学术传统和挑战学术权威提供温床和土壤。这次讲习班打破了传统的10分钟宣读论文的模式。每位主讲人花2-4小时把自己的最新成果以讲义、板书或投影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向学员展示,穿插提问、发言、演示等模式进行探讨。学员们不但可以与教师共享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同时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这样的讨论中,新的学术观点不断生长。比如说,对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的问题,南开大学的刘士聪教授就提出了一个颇为独特的观点。刘先生认为,就英译汉而言,应提倡“归化”,这与英、汉文化的强弱无关,并不代表汉语文化要迁就英语文化,亦与政治、经济无关,而是象征着我们对英语标准语言的一种追求,是纯粹的语言处理。这一观点令学员们困惑不解:如果是纯粹的语言处理,为什么英译汉的策略要与汉译英有所不同?在翻译的文化转向问题上,香港岭南大学的孙艺风博士认为,翻译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安德鲁·勒弗菲尔夸大了意识形态(ideology)对翻译重写过程的作用。他认为,对待不同理论的吸纳应持全面审慎的态度。孙艺风对内地的许多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表现出的“师言亦言”、“人云亦云”的“追尾”现象持否定态度,因此他主张:学术与教育的牵引应以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为重。在这次大研讨的过程,最“火爆”的一场“争鸣”来自诗歌翻译的两大名家——许渊冲和江枫。许先生以二十世纪可能改造未来人类面目的伟大成就克隆技术为切入点,深入地阐述了他的“文学翻译克隆论——信达优论”。许先生坚信,富有音美、意美和形美的“三美”译文就是“信达优”的译文。而江枫先生则以“译诗,形似与神似:一点必要的常识”为主题,对许渊冲先生的“新译论”提出了批评。这种沸腾的场面让广大译界同仁有机会目睹学术界的另一种光景,它形象地表明:学术研究的表现形式不总是“温情脉脉的面纱”,有时也会“硝烟弥漫”!问题是,学术界将以怎样的一种学术态度来诠释和审视学术之种种。这一点,我们或许可以从香港学者周兆祥关于“翻译与人生”的报告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关于翻译教学

翻译教学,尤其是口译教学,一直就是中国译界的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关于翻译教学的讲题在此次讲习班课程中覆盖了1/5。内容涵括了香港和内地的主要教学模式。其中,周兆祥先生介绍的“香港浸会大学的翻译教学模式”与内地的翻译教学相比有很大区别。香港的翻译课程设计针对性很强,比较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中的理论渗透,也依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层次有不同的理论教育。课程设置已进入系统化。在教育模式上,亦更鼓励“以学生为中心”,鼓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获取知识。这种模式,为一向崇尚“以教师为中心”的内地教学界提供了不同的参照系。

在口译教学方面,来自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刘和平博士以她的新作《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为蓝本,说明了她对口译教学的独特理解。刘和平认为,目前的中国翻译研究停留在静态的研究,即对翻译结果的研究上,忽略了动态的研究,即对翻译过程的研究。要揭开翻译过程之谜,把它教给学生,必须对翻译的动态过程进行认真研究。为此,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十分重要。刘和平还以三组学生生动的口译演示为例,说明了教师最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理解和接受意义的思维过程,而非词与词、句与句的简单对等。她的这种“渔生鱼”的教学理念引起了口译人员和教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另外,从来自北外的谷欣、加拿大外教杜蕴德的交替演示和来自广外大的冯之林的Powerpoint软件包的演示过程中,我们有机会了解到国内主要外语院校的口译教学模式,并欣喜地发现,统计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已逐渐地渗透到翻译教学与研究当中。

三、反馈中的思考

这次讲习班带来的另一种理念是:以教带学,以学助教,高瞻远瞩、着眼未来。为了提前发现问题,以不断完善未来的办学方式,组织者从一开始就给每一位学员发了一张“调查表”,内容主要是以翻译教学和本次办班模式为主,这一设计与学员大多为高校教师的情况不谋而合。

参加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共约170人,其中来自全国高校的副教授、讲师占大多数,另有少数各行各业的外事翻译和在校博士、硕士生。反馈回来的有效调查表为125张。虽不是100%的准确,但这一反馈数字也足以代表主要现象。

从统计数据的分布情况分析,有三分之二的教师仍以笔译教学为主,口译仍未达到平分秋色的地位。就教师素质而言,50%的人从教时间在8年以上,但有96%的人从未参加过翻译教学培训,教师的知识更新和培训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翻译的课程设置失衡,课时偏少,每周4小时以下、6小时和8小时的比例为4:2:4。在翻译教学手段上仍显落后,虽有42%的人表示在教学中逐渐引入了磁带、录像带、VCD、powerpoint或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但仍有58%的人回答从未使用过电教设备。在问到“在翻译教学实践中您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有九成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缺少反映新时代要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先进教材。学员们普遍反映,现在仍然使用80年代以来出版的《英汉翻译教程》、《口译教程》等市场出售的教材和自编教材,两者使用的比例为2:1。这一情况,与1996年南京全国首届翻译教学研讨会上反映的问题相吻合。这说明,五年来,中国翻译界和教学界仍未把教材建设问题纳入议事日程。这种不正常的“执著”引起了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的高度注意,他们正在酝酿在不久的将来物色得力的专家编撰崭新的教材,给中国学界填补这一空缺。相信热情的学术界会同心协力,共助这一力作早日铸成。

这次讲习班的帷幕在军科院的军号声中隆重开启,又在军号声中徐徐降落。对于精心策划的组织者——《中国翻译》编辑部来说,他们又在琢磨新的培训将如何更加切实有效、更加周到细致。而对于学员们来说,讲习班的丰富和精彩、紧凑和有序、务实和高效,带给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来自湖南的印晓红认为,此次学习,就犹如“站在一个巨人肩上,俯瞰译界众多理论和实践的一次大讨论”。广州的蔡若蘅用十分感性的语言说:“味道好极了!有‘恨晚’和‘胜十年’之感。以后若有机会,当然还想来!”而来自合肥的任静生更把这次“高品位”、“大容量”有荟萃比做一道“精美的精神大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立意要做“中国翻译的合格嫁衣”的《中国翻译》编辑部,一定会把这件嫁衣越织越美。就像学员们送给带病坚持战斗的编辑部工作人员的“中国结”,新的培训班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岁月的变迁,织入更新更浓更美的中国情结。

篇3

航天测试发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近年来,我国航天发射任务明显增加,载人航天、深空探测、二代导航、对地高分、新型运载火箭试验、多平台发射等新任务连续不断。航天发射将呈现出零窗口发射、连续多窗口发射、快速密集发射、一箭多星发射、应急快速发射等发射新局面,参试人员兼岗、多任务并行情况普遍。高密度航天发射带来参试人员的不足,也对测试发射人才素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航天发射试验任务涉及部门多,直接参与试验任务的指挥和技术人员众多,往往需要各级指挥机构组织协调并联合决策。航天发射试验是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利益的集中体现,要求万无一失,而决策的问题往往是隐藏很深的技术问题,决策难度大。为了较好地实施靠前决策和联合决策,指挥层次日趋扁平化、管理日趋精细化,应急指挥情况越来越复杂、决策能力需求知识面越来越宽,迫切需要院校培养新型指技复合型人才。航天测试发射专业培训对象主要来自(或即将分配到)总装备部三个航天试验基地、相关研究院所、二炮部队和联合作战相关部队。岗位范围包括操作手岗位、指挥岗位、机关作试参谋岗位及其他与测试发射相关的试验技术岗位。具体岗位涉及测试、发射、指挥、地面设备管理及气象保障和勤务保障任务以及与之相关的组织指挥、总体协调、任务分析、诸元计算、遥外测及其数据处理任务等。航天测试发射专业人才培养包括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任职教育包括现职干部任职教育和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学历教育包括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培训对象对知识、技能的需求不同,只有掌握不同培训对象的特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施教,提高教学水平。

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研究

教学理论研究按照航天测试发射任务对不同层次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探讨并构建了测试发射方向的“多层次、多目标、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定量化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考核方式等,构建具体课程、专题的详细完整的内容体系,严格课程设计、课堂设计、课件设计、试题库设计,制定考核方式等。修改完善了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创建了生长干部任职培训、试验中级指挥干部任职培训、测发总师系统研讨班等教学对象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航天测试发射人才培养主要服务于部队航天发射试验任务,因此,针对航天发射试验任务现实存在的各种问题开展讨论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全面拓展“贴近部队、深入部队、服务部队”的教学研究。针对测试发射领域知识广、测试发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高的特殊性,研究并创新了“网络型、实践型、团队型”教学手段。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型”教学平台,通过网络课程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按照学员培训需求和培养目标,积极组织开展实地参观、模拟训练等“实践型”教学,使其通过切身感受,扩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研究团队教学的特点及优势,创建了“团队型”教学模式。通过集体讨论、集体备课,高度凝练了教学内容;通过集体指导、重点检查,大幅提升了课堂设计水平;通过集体监督与标准化考核,有力督促了年轻教员的成长。教学方法研究在教学中探索了“问题型”专题教学方法,实现了从“收集现实问题——确定教学内容——组建专题教学组和评估专家组——设计教学专题——组织学员研讨——完善教学专题——正式进入课堂”,已建成《航天试验技术》系列专题、《航天发射安全性可靠性》系列专题、《航天试验指挥》系列专题、《航天装备应用》系列专题等。在教学中强化了“案例型”专题教学方法,航天测试发射是一项复杂的大系统工程,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与教训,将这些典型实践进行归纳,挑选合适的实践作为案例教学。为此,针对航天测试发射教学,探索了“案例型”教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好的案例,在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启发性、典型性、真实性和故事性。例如在《航天发射故障诊断》、《可靠性工程》、《安全性工程》课程时,通过典型的国内外大量的卫星发射、载人航天、载人探月、星际探测等航天任务实际案例,极大地调动了学员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对航天发射事业的热爱。对测试发射重大现实问题创建了“研究型”教学方法。测试发射专业教学中除了通过集体授课解决共性问题,更多是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个性问题,即采用“研究型”教学方式。通过组织观摩优秀教员的授课、精品课程的建设,组织学习优秀论文,探讨提高教学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资助教员开展教学研究课题,针对教学的经验和问题进行总结。对于任职教育学员,按照预先收集的测试发射相关领域的现实问题,学员自愿组合成课题研究小组,导师负责指导学员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学历教育,采用课程小论文的形式,针对某一个特定问题开展研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构建了“首席教授+专业方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研训团队。学科师资队伍由17人构成,拥有多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为人才培养保证了充足的师资力量。由航天测试发射学科首席教授牵头,以各专业方向责任教授为组长,以高职和中青年骨干为核心,构建多个教研训团队。通过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并为学院教学改革出谋划策,从而极大地发挥了教研训团队的集体力量。采取“调研+代职+参与任务+进修+引进+外聘”方式强化师资力量。通过组织和鼓励教员走出校门,进入航天试验部队、航天工业部门代职锻炼、接受培训,了解学员所需,了解产品、了解工程化过程。目前,航天测试发射专业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覆盖了从装备的使用操作、工程技术到顶层设计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基本满足了任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需求。制定“传帮带+竞争上岗+公平考核”激励制度。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取决于合理的激励制度。对于经验丰富的高职教员,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要对搞得好的高职教员实行合理奖励。同时,对于授课教员,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促进高职教员,鼓励年轻教员,提高整体授课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做到“公平考核”,由授课质量专家组、学员按照一系列指标打分,结合教员自评,给出综合评定成绩。另一方面,通过净化竞争环境,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积极调动教员的积极性,杜绝“等、混、差”的消极思想。教研训一体化平台建设研究为提高测试发射教学质量,需要为教员、研究生学员和总师班学员的科研和技术推演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学历教育和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学员的指挥、操作和技术学习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轮训班学员学习测试发射新技术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中级指挥学员进行指挥演练提供一个平台;需要为多层次学员联合演练提供一个平台。为此,开展了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构建研究。通过将已有试验设施设备、科研试验设备、学科建设新购设备、教学科研训练软件系统,按照模块化、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等原则集成,构建了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使得测试发射方向的基础设施设备得到系统改造,教学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科研环境得到极大加强,训练环境得到全面升级。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平台主要新建项目包括:航天测试发射指挥模拟训练系统、新一射场测发信息检测分析系统、CZ-3A系列运载火箭多路测试信息采集处理系统、运载火箭遥测数据判读系统、CZ-3B运载火箭控制系统模拟器等。如航天测试发射指挥模拟训练系统用于对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操作、组织指挥级技术勤务保障等方面的训练,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站指挥所分系统,以及运载火箭控制、动力、利用、遥测、外安、勤务等模拟训练分系统。该模拟训练系统为本科生、研究生、生长干部、测试发射中级指挥干部等提供了良好的训练环境。

航天测试发射教研训一体化实践

篇4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篇5

关键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青年教师已经逐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执据教育部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共有教师107.6万人,其中,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队伍总数的48.3%,40岁以下教师占64.3%。因此,培养青年教师成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培训面向教学第一线的青年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

1.课堂教学情绪波动大,教学质量不稳定

在教学中,青年教师初为人师,乐于向学生传授知识,其思想活跃,观点新颖,易与学生产生共鸣,深受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受工作负担繁重,生活压力较大,发展愿望迫切等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较大,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定。

2.课堂教学经验缺乏,教学方法单一

虽然青年教师经过系统的教育学习,专业知识贮备量大,但由于缺乏课堂教学经验,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无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教与学脱节。具体表现为课堂随意性大,教学方法单一,甚至照本宣科,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3.学缘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创新能力缺乏

高校教师多由“垂直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即本科、硕士、博士的各个学历阶段都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专业连着就读。学科视野不够宽阔,研究方向和研究空间也较狭窄,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学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

4.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影响教学能力发展

由于社会和高校各种现行政策的导向,再加上现实利益的诱使,导致价值取向失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一些青年教师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主要工作精力向科研一边倒。整天疲于跑项目、写论文,而课堂教学则处于应付状态,无暇钻研教材和教学技能。这种倾向必定不利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逐步认识到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关注青年教师群体成长的同时,也构建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体系,但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二:其一,培训形式大于内容,效果不显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多以讲授型为主,授课方式单一,且形式大于内容,考核方式简单,相当一部分的培训无检验措施;甚至有的连最基本的培训表现、出勤情况考核都没有,仅在培训结束后每人颁发一个证书,这就造成某些培训活动变成“走过场”,减低了青年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更有甚者误把培训理解为舒缓教学压力或个人职务晋升的手段,导致青年教师产生厌学和浮躁心理,降低了培训的效果。

其二,培训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没有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培训对象笼统。部分学校仍存在“一刀切”或敷衍了事的现象,没有依照教育规律办事,没有重视青年教师身体、心理及能力发展上的优劣势,缺乏对培训活动实施对象进行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的认知。同时,高校包括各个院系提供的一些培训,多数情况下都是针对本专业的,更多的是注重让教师接触本专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国际前沿的最新资讯,而针对于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训较久因为教学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坚持不懈,且见效慢,不易于考核,所以很多高校选择在很小范围内,如一个教研室定期开展一下活动,各自汇报一下近段时间的教学情况。

三、培训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师资队伍结构制约着良好梯队的形成,据预测,高校教师退休人数在逐步达到峰值,为了使高校师资避免青黄不接的局面,必须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墙养,使其快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挑起教学的重任。因此,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现状及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培训体系的构建分为以下步骤:

1培训体系设计的原则

应以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为基础,以使青年教师获得或改进与课堂教学相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结合高校的总体发展方向,分别制定出长、短期培训计划,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按需施教、全体参与、系统完善的原则来安排。其重点应围绕青年教师通过对培训需求分析,确定培训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设置出合理的培训课程,制定出有效的考核办法,确保通过培训实现青年教师的培训需求和高校的发展目标。同时,为了检验培训效果还需要对结果进行评估分析,找出培训过程中的差距,发现新的培训需求,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新的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培训体系合理构建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高校组织需求层面、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三个方面。

(1)高校组织需求层面的培祖”分析。高校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有二:其一是发展方向分析,面对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和高级人才竞争,高校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为了保持高校的持续发展,青年教师培训必须在立足于现在的同时,着眼于高校的未来发展。根据近期规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对高校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开发和使用。其二是高校现存问题分析,通过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并对此进行深人分析,从而对青年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培训。

(2)课堂教学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工作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教师岗前培训内容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明确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职责和要求。二是通过对教学评估体系实施结果的分析,了解青年教师行为、态度及教学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偏差,在教学薄弱环节或有待提高的领域进行培训分析。

(3)青年教师个人需求层面的培训分析。随着高校的发展和青年教师的不断进步,即使青年教师目前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要求的更新也会产生新的培训需求,从青年教师职业发展前瞻性培训需求分析,也需要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进行培训以满足青年教师自身的需求。

3.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培训的一般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等,但培训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高校在选择培训时应注意把培训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多方选择一条适合自己学校青年教师培训的模式。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培训内容和形式分三种:首先是职前教氰职前教育不仅是青年教师在教师岗位中发展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而且是适应课堂教学的要求和目标,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开始,更是帮助新青年教师建立与同事和教学团队的关系,建立符合实际期望和积极态度的契机。其次是在职培训。即建立在提前作出计划与目标的基础上,由系或教研室领导和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的培训。再次是脱产培训。对每一位青年教师来说,当面临新教材和新一届的学生时,都需要经历相应的短期脱产培训,以便更决地了解当下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前沿情况、教改情况,从而满足所教授的新教材或者新学生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开发,即指青年教师自己主动地通过一些方式提高自身包括职业道德、知识技能、身体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的培训活动。自我开发也是一种有助于青年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不断成长完善的培训方式。

4.培训的组织结构、计划及实施

(1)培训组织结构。与高校其他部门的管理一样,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的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一个完善的培训组织结构可以使培训活动从一开始就系统进行,保证培训需求分析、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课程选择、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评估过程切实有效地进行,使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培训工作围绕着培训目标执行,保持培训的新颖性和内容的实用性。

(2)高校培训计划的制定。无论是年度培训、学期培训,还是月度培训,甚至是钊一对某一特定的培训需求而制定的专项培训,培训计划在整个培训体系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制定培训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例如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阶段,可将培训分为从事课堂教学工作0一3年、3一5年、5一8年、8一10年四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科学规划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培训计划的架构及内容,以SW1H中的六要素作为构成和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

(3)培训的实施。根据培训实施的流程,对培训内容进行具体实施,以及处理培训过程中的一切具体问题,完成培训实施总结。同时,不仅包括与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反馈,与相关培训主讲人沟通培训内容改进建议,而且还包括对培训效果进行具体评估。实际上,培训的实施是培训体系中所有工作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执行过程。

5.培训管理

高校为青年教师培训进行各项投入和为青年教师个人发展提供支持,其效果等同于投资,目标是为了通过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教学能力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高校的总体水毛因此,必须加强培训管理和效果的跟踪,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有效评估,不断改善培训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培训效率,达到预期效果。

篇6

一、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

体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正式的教学科目。是我国学整体的一个部分,也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从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的课程中都设有体育课,由此可见体育学科既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科教学中课时安排最长的一门学科课程。

体育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对培养学生运动参与意识,增强体质与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及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体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强体质,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能改善大脑的机能还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达到平衡,从而促使人们头脑冷静,思维敏捷。通过体育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善和提高人体呼吸功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和发育,改善和提高人体的肌肉质量。能防止心理疫病,通过体育锻炼。能为强健的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健康的身体能增强和提高人们在激烈竞争中的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能提高现代人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成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二、一个人的成功与成才必须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

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对一个人的智力和品德进行培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育和德育。智育即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的各种专业技能。德育是塑造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社会的手段,如果重智轻德,忽视思想品德的塑造,必然导致学生发展具有片面性,甚至某些学生具有人格缺陷。光有知识有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有德无才要误事,有才无德要坏事。一个没有文化,没有技能,不能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固然不好。然而,一个有知识,专业技能极强的人如果干危害社会的事情,那么就是一种灾难了。

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都是德育的范畴,应占有优先的位置。而体育教学却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密不可分,通过体育教学可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去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内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培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通过体育教育可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体育教学可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可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体育教学靠师生合作、靠学生之间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成绩,为集体争得荣誉。因此,学校在加大对学生德育、智育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学生体育的教育,一个人只有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才能顺利的通向成功的坦途。

三、体育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竞争意识

体育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身体活动,有的体育课程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体育运动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体育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努力与汗水,体育运动的激烈与艰辛使参与者必须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能磨练人的意志、并为之付出极大的努力。通过体育教学、可教育学生对自己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拚搏的优良作风、培养学生面现实、自尊自信、公正诚实、促进个性完善和人格健全、预防不良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学校体育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长期坚持参与体育锻炼运动训练能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优良意志品质。

同时,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就具有竟争性的特点,体育活动正是以竟技抗争的形成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人们前来参与。在体育活动与竟赛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合作、竞争与奋发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体育与游戏中,也充满着你追我赶、争强取胜的竟争。

四、体育教学能增强人们的心理素质、促进人们心理健康

对于现代人来说,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一样显得十分重要,体育似乎与心理健康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心理的基础是生理”。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人不是一个简单地、孤立地不受外界环境影响而进行特定的新陈代谢过程的生物体,而是不断与身体环境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对各种环境刺激有选择地、相应地作出各种生理、心里反应。换言之,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人是一个生物的人、心理的人,和社会的人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交叉影响的,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身理上的缺陷往往使人烦恼、焦躁、抑郁、灰心及绝望。影响其情感、意志及性格等,形成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通过体育锻炼可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打好良好的心理健康基础,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体育教学能促使学生成功和成才

体育教学过程中包含着两个重点:一是促使人们的内发性的自尊、自强、自爱、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促使人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体育教学可通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多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和实现,体育教学不仅以发展学生的身体为满足,还能从广泛的领域培养他们适应未来新生存环境的各种能力,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生活需要的现代人。

通过体育教学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同步、协调的均衡发展,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树立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性格;体育运动有利于学生发展人际关系,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人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从而促使人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成功和成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强化;素质教育

Optimizethequalityofeducationtostrengthenclassroomteaching

Zhangguorong

【Abstract】Forthetakeoffofthetwenty-firstcentury,therapid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ThecauseofeducationreformandinnovationandalsocomplywithHealth,forinordertoenhancethequalityofthewholenationforthepurposeofqualityeducation,nodoubtistotraintalentsofanewstrategicinitiatives,besuretostrengthenitsimplementation,whichmuststartwithchildren,schoolsarrestedeffect.Italsoallowsteacherstotheneedtooptimizetheclassroomteaching,asfaraspossibletohighlight"theleadingteachers,studentssubject"theroleofbilateral,soastoachievebetterteachingresults.

【Keywords】Optimization;Classroomteaching;Strengthening;QualityEducation

我校是一所县级中学,位于清水县永清镇。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我校差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愈来愈大。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我校物理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我校对物理课堂教学的结构、方法进行了尝试改革。过去我总认为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教书”,而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因此,教者和学者双方都觉得很累,教学效果较差。现在采用“细读、精讲、勤做、多练”的四步教学法,既突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边作用,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差生得到转化,优生于以提高,差生转化率达85%,优生提高率达40%,其整体素质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现就教学中的具体的实践尝试谈一些想法和做法。

1.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堂结构

现代教育是从培养创造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而物理课教学更要全面具体地体现出其实验教育的功能,并发挥学习目标的导向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整个教学的程序由课堂教学统一调配,教学的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一般分为五个部分:(1)对照目标预习理解;(2)精讲多练启发诱导;(3)做好演示实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4)组织好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其动力功能;(5)学生练习巩固。这五个环节可分步实施,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2.实施教学步骤必须着眼于素质教育

现行的实验性教材,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因此,它须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素质教育。以预习为前提,讲解为动力,把学生预习后的问题渗透在教师的讲解之中,使其融为一体。例如在《浮力》一章的首节课时,应先提问预习的问题;(1)浮力的概念:浮力定义,浮力的方向;(2)分析浮力的产生及其实质。其目的要学生动手、动脑。逐步养成自拟预习提纲,增强自学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地,主动地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本节课应突出浸没在液体里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之差和下表面向上的压力总大于上表面向下的压力,这一关键性的重点和难点,既引出了浮力定义,又规定了浮力的方向,并表明了当物体所受合力一定时浮力不变。

总之,每节课都要抓住关键,注重重点,分析突破难点问题,形成教学梯度,以达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学目的。

3.做好演示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的许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来的,实验的成败,既关系着学生学习物理课的情趣,又关系着学生对其知识的系统掌握,因此,教师课前需要有充分的准备,必须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尤其是刚接触物理课的初中学生,有趣的物理实验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集中其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创设一个有声、有色、有直观感的教学情境,就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分析思维能力,把实验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综合为理性认识,以完成认识过程中的飞跃,达到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

4.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

学生实验是以演示实验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使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的目标,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可分组实验逐人指导,从“认识”、“操作”、“素养”三个方面进行技能培养。教师必须在学生实验时以学生动手操作技能为重点,对各小组加以指导、检查、示范,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失误。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启发为前提,实验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

5.学生的练习与巩固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教学;科学素质

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及规律,就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寓于物理教学的分析探讨。

1、物理教学中的美学教育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结构和性质以及物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所存在形式的科学。物理学的规律体现了自然界的简单性、对称性,和谐与统一性的科学美。因此,展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应是物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千世界看似纷繁复杂,而其背后的自然规律却具有某种简单性,而物理学中的简单之美提示了这种特征,对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牛顿三定律描述得简单而完美,建立了经典力学理论。而对于电、磁、光的基本现象,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四个方程把它们完美的结合起来,建立电磁场动力学理论。而爱因斯坦相对论更是物理学的简单美的完美体现:它是经典力学和电磁学的自然推广。通过体会物理运动简单之美,培养学生透过复杂的现象抓住其本质的东西,培养其简单、执着、豁达的人生观。

对称性是指一物体或一系统各部分之间比例的平衡和协调,由此能够产生一种简单性和美的愉悦,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是到处可见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同时存在,正粒子与反粒子等,这其中体现出的对称性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了自然界的对称性,与此同时,对称性原理又是物理学中一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在物理学理论中,有许多我们熟知的物理定律。

统一性是自然界和谐性的必然体现。物理规律深刻地反映出这一特性,爱因斯坦说:“从那些看来十分不同的复杂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丽的感觉”。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从小的统一走向大的统一的历史。如我们熟知的各种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等,它们都是在物理学家们追求统一的道路上奋力进取的结果。科学家们探索真理时所体现的坚忍不拔、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也是物理学中科学美的完美体现。学生们通过对统一性、和谐性的认识,能够更好的树立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更好的塑造自己健全的品格。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哲学观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要使学生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作为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课的物理课程应提供给一个学生与社会的接口,而其中的关键是如何把世界观渗透到教学中。

2.1辩证的唯物论思想的渗透。

在物理教学讲到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天体宇宙,从一把椅子到电场、磁场,它们都具有物质性。从时时接听的手机阐述,不依赖于我们感觉的客观世界的物质性。这样即加深了对场的认识,又使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中的“世界物质性”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讲到牛顿经典力学时,一定使学生明白:“只有在宏观低速条件下才正确,对微观、高速不再适用”。使学生逐步克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思想,有意识去辩证地思考问题,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2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渗透。

从物理学中的作用与反作用,矢量的合成分解,原子核的裂变与聚变,都渗透着“对立统一规律”的思想。波动光学中的双缝的干涉,单缝的衍射以及光栅的衍射。实际上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光的波动性的外在表现,它体现了由量变到质变又到新的量变交替变化的过程。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交替转化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很好例证。通过在教学中渗透这些观点,有利于学生树立唯物辩证法思想的理念。

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质

素质教育的另一个关键之处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以前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为主,而在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科学能力,科学方法和科学习惯。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高素质方面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物理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也是可行的,具有广泛的内容。3.1科学方法的培养。

物理学与自然、社会哲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如质点模型,刚体模型,理想气体模型这些都是理想化方法的基本体现,它教会学生学会科学抽象,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如何处理实际问题,另外,大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是极其重要的,数学作为工具应用于所有学科。物理学是最早使用数学,也是数学应用水平最高的学科。例如刚体力学中的微积分方法,振动与波动中的旋转矢量法,热力学中的概率,统计方法等。这些方法几乎涵盖了学生未来所要用到所有的数学方法,因此说物理学是高等数学的实验田并不为过。另外,几乎所有的物理概念的形成都与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的科学方法是分不开的,比如热力学中几个重要定律,它们都是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的基本定律,然后通过逻辑推理的方法,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建立热力学的知识体系结构。总之,这些科学的方法是学生们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

3.2科学精神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讲述物理学史的经典史段,如奥斯特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通电导线旁的小磁针发生了偏转,在其它人都没注意的情况下,他又做了无数次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通过讲解,使学生感受到要善于抓住科学的机遇;又要学习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正如居里夫所说:“追求科学完美正是追求人生至美的过程。”我想,这种科学精神的获得将对人的一生受益菲浅。

参考文献:

[1]龙丽红素质教育中的物理教学[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