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质量控制管理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6:25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质量控制管理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质量控制管理论文

篇1

1、工程概况

1.1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建设地点在黑龙江省拉林河干流上游,五常市沙河子乡沈家营村上游1.8km处,距河口343km,坝址距哈尔滨市180km;是一座以向哈尔滨市居民生活供水为主,兼向沿线城镇供水,并结合下游防洪、灌溉、环境用水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

1.2磨盘山水库为大(Ⅱ)型二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二级,水库防洪标准设计为100年,校核为5000年。水库设计总库容5.23亿立方米。

1.3磨盘山水库枢纽部分主要包括:拦河坝、溢洪道、导流灌溉洞、供水隧洞及取水塔、水库管理区等。

2、磨盘山水库工程监理检测范围

粘土心墙砂砾石坝、溢洪道、导流灌溉洞、供水遂洞、坝下交通桥、永久1、2、3号路、管理区房建、水文测报工程。

3、检测工作内容

3.1、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检查各项项目的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文件及施工技术规程规范质检测与评定标准的要求。

3.2、工程开工前监理机构监督承包人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并督促其贯彻执行;审批承包人提交的工艺参数试验方案,对现场试验实施监督,审核试验结果和结论,并监督承包人严格按照批准的工法进行施工。

3.3、检测监理工程师依据业主合同中授予的职责和权限,按照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和强制性条文及施工合同约定,根据磨盘山水库工程的具体施工质量活动及质量活动的相关人员、材料、工程设备和施工设备、施工工法和施工环境进行监督控制,按照事前审批、事中监督和事后检验等监理工作环节控制工程质量,并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质量检测和质量控制计划,充分运用科学检测技术和技能有效地开展检测工作。

3.4、抽检和复检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检测资料和成果。

3.5、检查施工单位的质检工作,审核施工单位提出的试验报告,检验报告和质检资料。

3.6、不定期检查施工单位的检测试验室,核查试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情况及其率定的计量检验证明。

3.7、参与所监理工程项目的阶段验收(单元及隐蔽工程)的竣工验收,并提供抽检和复检资料成果。

3.8、配合责任监理,作好工程质量的预控和监控工作,及时报告检测中发现的质量问题。

3.9、定期对检测试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工程质量阶段检测分析报告。

4、监理检测工作程序

4.1承包人首先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自检。未经承包人自检或自检不合格、自检资料不完善的单元工程(或工序)监理机构有权拒绝检验。

4.2监理机构对承包人经自检合格后报验的单元工程(或工序)质量,应按有关技术标准和施工合同约定的要求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予签认。

4.3监理机构可采取跟踪检测、平行检测的方法对承包人的检验结果进行复合。平行检测的检测数量,混凝土试样不少于承包人检测数量的3%,重要部位每种标号的混凝土最少取样1组;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承包人检测数量的5%;重要部位至少取样3组。跟踪检测的检测数量,混凝土试样不应少于承包人检测数量的7%;土方试样不应少于承包人检测数量的10%。

5、检测工作实施

5.1磨盘山水库监理检测工作重点是土坝填筑质量控制、溢洪道、引水洞、灌溉洞、土坝防渗墙混凝土质量控制。围绕以上重点,将严格按照有关规程、规范做检测试验工作,以检测各项目的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设计文件、施工技术规范规程质量检测和评定标准的要求,做到以试验数据讲话,严格、认真、公正把好质量关;同时,依照国家档案管理技术要求作好质检资料的分析整理工作。

5.2对于土坝填筑部分,主要检测重要填筑工序,加强料场控制力度保证坝料质量,紧紧抓住设计指标这个尺度,每填筑一层(数个单元)或一个单元由施工单位质检部门自检,自检合格后,报到监理部,再由监理部人员通过试验手段抽样验证其指标是否达到要求,如合格,由监理部认定后进入下一道工序,如不合格,要求施工单位整改后再检测,直至合格为止;土坝防渗墙混凝土:控制原材料质量,和重要工序的检测。同时监理人员对于土坝填筑部分相关的技术指标按一定频率试验,为土坝提供数据技术资料的支持,以保证填筑质量。

5.3对于溢洪道、引水洞、灌溉洞的砼工程的砼工程质量控制,质量监控人员应本着“预防为主”“过程控制”的原则,由原材料入场着手,每进一批水泥、砂石等立刻进行抽检,及时提供数据技术资料,坚决杜绝不合格品入场;同时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发现问题,立即制止,并提供技术资料,控制好混凝土质量;对于与混凝土质量相关的技术试验,按质量检测抽样和频率的要求定期试验,为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提供数据技术资料的支持。

5.4在及时完成规程、规范要求的检测试验同时。监理对各工程施工质量进行巡回检查,及时收取各部监理人员的质量信息,做好预控和监理工作,严格审核施工承包单位提出的试验报告、检验报告和质检资料。

6、磨盘山质量检测工作体会

6.1、在水利工程建设监理制中的质量工作是采用科学可靠的跟踪检测手段与重点平行检测为主,防止了单凭主观经验来判断的做法,是监理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保证工程质量的科学依据。

6.2、质量控制手段是;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单元工程的检验和竣工检验活动,具有预防和鉴别工程质量的双重职能,是质量控制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篇2

正文

现代经济正步入以世界统一市场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企业要能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我们***系统来说,随着“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一的卷烟市场割据将很快被打破,搬掉门槛推倒墙是大势所趋。再下一步就有可能是***专卖法的取消,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行业也将马上面临着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防水质量控制设计选型

一、根据不同的环境及要求,合理地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防水材料

1.防水设计的原则。防水工程设计应遵循“迎水面设防”、“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原则,并采用“多道设防”、“刚柔并济”、“节点密封”等措施,根据不同的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以确保达到预期的防水效果。

2.防水材料的选型。目前,建筑市场上的防水材料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五个大类,即防水卷材、防水片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及防渗堵漏等特种用途的防水材料。而每一大类中又可进行细分,如防水卷材可分为沥青类、橡胶类、高分子类;防水涂料可分为水泥基类、复合类和高分子类等等。每种材料都各有其特性,因此必须根据防水工程的部位、所处的环境、设计防水等级和功能需要等,选用合适的防水材料,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特性,以期获得最佳的防水效果。

(1)屋面:屋面因其长期暴露,阳光、雨雪可直接侵蚀,季节、昼夜的温度变化也会使屋面板产生伸缩,因此应优先选用耐久性好、抗老化性能力强,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耐热度高的防水材料,如聚脂胎改性沥青防水卷材、PVC防水卷材、三元乙丙防水片材或防水沥青油毡等。

(2)地下:由于地下工程长期处于潮湿的状态,温差变化也较小,因此除了需采取“刚柔并济”的多道设防外,还应选用耐腐蚀性好、使用寿命长的柔性防水材料,如玻纤胎、聚脂胎改性沥青卷材等。

(3)厕浴间:厕浴间一般面积不大,但是阴阳角很多,而且各种穿楼板管道也多,防水卷材、片材施工起来比较困难,一般选用防水涂料为宜,施工简便快速,且其涂层可形成整体的无缝涂膜,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如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改性沥青涂料、聚氨脂防水涂料等。

以本人参与管理的一个工程实例,来具体来说明防水材料的选型问题:该工程的屋面为钢结构屋面,屋面双向跨度均比较大(约180m),屋顶设置了纵横交错的供排水及检修用的天沟,因此钢板连接的拼缝和螺栓节点较多,经过反复研究,最终确定采用丁基橡胶防水胶带、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单组分聚氨酯密封膏等多种材料来对节点防水进行处理。

(1)接缝处防水节点。对于接缝处,先用30mm宽丁基橡胶防水胶带沿接缝部位粘贴,然后再在密封胶带部位涂刷300mm宽、1.5mm厚的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待接缝处防水涂料干燥成膜后,再铺设保温板,热合一层PVC防水卷材。

(2)螺栓连接处防水节点。螺栓连接处的防水做法比较困难,用一般的材料都不容易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如果该处产生变形,螺栓很容易将防水层戳破,导致渗漏现象的发生。对此,我们考虑先用单组分聚氨酯密封膏将螺栓整个包裹住,并做成圆弧状。这样既可以避免发生较大变形时,螺栓可能对防水层产生的损坏,同时也便于上层单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的施工,并保证防水涂膜的质量。

(3)适用性分析。丁基橡胶防水胶带是由丁基橡胶与聚异丁烯共混而成,它是一种无溶剂环保型密封粘结材料,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优异的机械性能:粘接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和弹性都非常好,对于界面形变和开裂适应性强;②化学性能非常稳定:具有优异的耐化学特性,耐候性、耐老化性和耐腐蚀性都很强,耐老化性时间可长达20年;③可靠的应用性能:具有优异的粘接力,尤其是防水性、密封性、耐低温性是普通密封条无法比拟的。

二、做好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为后续防水的施工创造条件

1.基层处理。防水层是依附于结构基层的,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防水层的质量,因此在防水层施工之前应先对基层进行处理。一般基层应做到坚实、平整、表面无起砂、起皮、裂缝和积水,含水率符合规范的要求,转角部位还应做成圆弧,阴角直径宜大于50mm,阳角直径宜大于10mm。对于卷材等需要涂刷基层处理剂的,应控制基层处理剂涂刷的时间,一般之允许提前半天进行。

2.防水材料的准备。我们应该在施工前严格对防水材料的质量进行把关。优先选用厂家信誉好、材料品质好的企业来供应防水材料,而不能贪图便宜,使用劣质的防水材料,到头来反而得不偿失。防水材料使用前,还必须要按照国家相应规范的要求对防水材料的强度、延伸率等性能进行抽检,以确保防水材料的质量。

3.实行技术交底和样板施工制度。(1)施工前,应对施工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使施工作业人员对防水施工的工艺和重点部位的处理措施都有所了解。(2)大面积正式施工之前,还应先进行样板的施工,使施工作业人员对施工工艺有更深的认识,并在样板的施工中提前发现问题,预防预控,以免影响整个防水工程的质量。

三、按照施工工艺的要求严格控制施工过程的质量

仅以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为例,说明其质量控制要点:

(1)材料配置:严格按照厂家提供的配合比,把液料、粉料加水进行调制,水的填加量可适量调节,以调整涂料的粘稠度,以满足立面和平面不同施工部位的施工要求。浆液须搅拌均匀,保证无结块,拌和好的浆液应在3h内用完。各层涂料应分别按照对应的配比进行配置,不得混淆使用。

(2)细部附加层施工:应先做细部附加层的施工,然后再进行大面防水涂料的施工。细部施工时应先对管根等部位的凹槽内嵌填密封膏,密封材料应压嵌严密,并与缝壁粘结牢固,不得有开裂、鼓泡和塌陷的现象。在地漏、管根、阴阳角和出入口等易发生漏水的薄弱部位,应加一层胎体增强材料,材料宽度不小于300mm,搭接宽度不小于100mm。

(3)施工时应注意每次涂刷的时间间隔,须待前一次涂刷的浆体干燥后方可进行下一次涂刷,一般为8小时左右。多遍涂刷,直到达到设计要求厚度,每遍涂刷方向应与前一遍涂刷方向垂直。

四、重视细部节点部位的防水施工

细部节点主要包括后浇带、变形缝、阴阳角、穿墙、楼板的管根或洞口等,它是防水工程中的最薄弱的环节。由于其数量众多,且施工起来比较困难,如果防水收头没有封闭,很容易会引起渗漏的发生。根据以往工程的经验,很多渗漏的原因都是节点部位的防水出了问题,而越是这样,我们更应该对节点部位的防水施工引起重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和《地下建筑防水构造》(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2J301)中对一般细部节点的构造均有明确的做法和要求,我们只要严格按照执行,就可以确保细部节点的防水质量,从而保证工程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下面我选取两个比较典型的细部节点,说明其防水做法和质量控制要点。(1)底板与侧墙交接部位。由于底板与侧墙不是同时浇筑的,因此如何做好防水卷材的保护和搭接是该部位防水施工的重点。施工时,可采用砌筑永久性保护墙(砖胎模)的方式,先空铺施工防水卷材附加层,然后在附加层上再做一层防水卷材,两层防水卷材之间采用满粘法。在结构底板标高的位置先甩出卷材接茬的长度,一般不小于300mm,并采取覆土或虚砌3皮砖的方式对防水卷材进行保护。底板施工完毕后,将甩茬的防水卷材表面清理干净,再与上部防水卷材进行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100mm。(2)地下室外墙后浇带。后浇带防水是外墙防水施工的关键,如果措施不当,将对整个外墙的防水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可采用在后浇带部位加设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的方式,将防水材料施工于盖板上,从而使防水层形成一个整体。

五、防水层完成后严格进行质量检查,提前发现问题,予以处理

质量检查是我们能“亡羊补牢”的最后一道工序。一旦保护层施工完成,再想要寻找防水层的渗漏点,那是相当困难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质量检查的程序,争取能提前发现防水施工中的不足之处,对可能存在渗漏隐患的地方进行修补。

一般的质量检查工作包括外观、搭接长度、防水层厚度等的检查和闭水试验。

六、加强成品保护,及时完成保护层的施工

成品保护的工作是防水施工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个环节,但是成品保护的好坏却也最直接影响着防水工程的质量。防水层整个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对其进行保护;闭水试验完成后,应及时完成保护层的施工,以免防水层被破坏。

1.施工作业人员须穿软底鞋,严禁穿带钉子或尖锐突出的鞋进入现场,以免破坏防水层。

2.施工过程中,质检员应随时、有序的进行质量检查,如发现有破损、扎坏的地方要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正确、可靠的修补,避免隐患的产生。

3.不得在已验收合格的防水层上打眼凿洞,如必须穿透防水层时,应先与技术管理人员沟通,以便提出合理的修补措施并及时进行修补。

4.钢筋绑扎和模板支设时应尽量减少对防水层的冲击,必要时可加设柔性材料进行隔离。严禁抛掷钢管、钢筋、扳手等材料和工具,以免破坏防水层。

5.在施工过程中对易受污染、破坏的防水层成品和半成品要进行标识和防护,并派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发现有保护措施被损坏的,要及时进行修复。

工程的渗漏及防水通病,严重地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使用,但是它并不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我们明确“设计是前提,材料是基础,施工是关键,管理是保证”的思想,在防水工程的施工中严格对各工序的质量进行控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必定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GB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S].

篇4

【论文摘要】粮食在储藏过程中由于霉变会造成巨大的损失,而微生物、粮食品质和环境条件是构成粮食霉变的主要因素。因此,防止和减少微生物污染;提高粮食质量使之具有抗霉能力;控制环境条件的水分、温度和气体成分,是粮食防霉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措施。

微生物在粮食上生长繁殖,使粮食发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变化,造成粮食品质变劣的现象称为粮食霉变。

粮食在收获后的储藏过程中,由于自然或技术的原因所造成的损耗是十分惊人的。据报道,世界上每年平均有2%的粮食谷物由于霉变而不能食用,这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霉变的粮食还可以产生真菌毒素,引起人畜食用后中毒或致癌。

粮食霉变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内在和外部因素,它与粮食的品质、微生物在粮食中的代谢作用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微生物、粮食品质和环境条件是构成粮食霉变的主要因素。

一、微生物是构成粮食霉变的前提

微生物具有形体小、数量大、种类多、分布广、繁殖快、代谢强度高等特点。在粮食自田间生长到收获储藏、加工、运输的过程中,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可以从不同的来源地,通过各种传播途径,不断地聚集到粮食及其制品上来。这些在一定条件下寄附在粮食及其制品上的微生物群,称为粮食微生物区系。包括田间真菌和储藏真菌。田间真菌是个相对的区域性概念,包括一切能在田间感染粮食的真菌。一般是湿生性菌类,生长最低湿度均在RH90%以上,他们主要是半寄生菌,其典型代表是交链孢霉,此外还有蠕孢霉、芽枝霉、弯孢霉、黑孢霉等。储藏真菌,大都是在粮食收获后感染和侵害粮食的腐生真菌。这类霉菌很多,但危害最严重且普遍的是曲霉和青霉。它们所要求的最低生长湿度都在RH90%以下,一些干生性的曲霉可以在RH65%~70%时生长。

由于粮食微生物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不论田间或仓库、土壤或空气和水、农具和仓具等一切空间和物体上,几乎都是粮食微生物活动的场所。因此,在粮食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各个流通环节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粮食清理,尽量防止、减少微生物污染,控制微生物区系的扩展,是粮食防止霉变的首要环节。

二、粮食是构成霉变的基础

微生物为了生存,就必须从环境中分解和吸收营养物质,用以合成自身的细胞物质并获得代谢所需要的能量。粮食就是微生物天然的营养库。虽然各种粮食的营养成分含量不同,但微生物所必须的各种营养物质,在粮食及制品中几乎都有。所以,粮食是微生物良好的天然培养基,这正是在发酵工业中,常以粮食及副产品为原料的原因。但在粮食储藏或食品保藏中,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粮食及其制品便构成了微生物营养代谢和导致霉变的基础。

因此,要收购颗粒饱满、完整、无虫、无病、干燥纯净的高品质粮食,努力保护粮食的完整度和生活力,增强粮食自身的抗霉、防霉能力。好的粮质是储粮安全的基本条件。

三、环境条件是构成粮食霉变的关键

一般粮食都带有微生物,但不一定发生霉变,因为除了健全的粮食对微生物的危害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外,储粮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是决定粮食霉变与否的关键。环境条件有利于微生物活动时,微生物才可能生长繁殖,霉变才可能发生。

影响微生物的环境条件很多,主要是水分、温度和气体成分。其中水分最重要。

1、水分

水是微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水不仅是微生物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直接参与代谢作用,而且是各种生化反应的媒介,此外,水还有调节渗透压和温度的功能。在过于干燥的环境里,微生物就不能生长。

储粮环境的水分条件,包括大气湿度、仓房湿度、粮堆湿度和粮食含水量。其中粮堆湿度和粮食含水量对粮食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直接的影响。不同的微生物对环境水分的要求是不同的。细菌和酵母菌对水分要求较高,而许多霉菌对环境水分要求不高,所以,对储粮来说霉菌的危害远比细菌和酵母菌大的多。

干生性霉菌生长的最低相对湿度为65%左右,与之相平衡的粮食水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安全水分”。这种水分含量因粮种而不同,谷类粮食水分为13%左右,豆类水分为12%左右,油料水分为6%~8%。在这种低值水分条件下,微生物难以生长为害。因此,控制环境的水分条件,保持干燥,是粮食防霉的首要关键。

2、温度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所以,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和存亡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微生物对环境温度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旺盛、繁殖迅速,当超过最低或最高温度界限时,微生物代谢会受到抑制,甚至停止生长或死亡。

在粮食微生物的区系中,以中温性的微生物最多,危害也最大。它们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40℃,生长的最低温度为5℃~15℃。在粮食防霉中,控制环境水分的同时,采用低温储藏,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

3、气体成分

在粮食微生物的区系中,绝大多数是好氧菌,氧是其呼吸作用必须的条件。粮堆中氧气的浓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有影响。

好氧菌在其最低需氧量以下,生长会受到抑制。所以,自然地或人为地使粮堆中达到完全缺氧,好气性的微生物则不能生长繁殖。当氧浓度降到2%以下时,大部分好氧菌会受到抑制,若氧浓度在0.2%以下,一些耐低氧的霉菌也会受到抑制。所以缺氧储粮是气调防霉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措施。

当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40%以上时,对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二氧化碳的浓度高达80%时,几乎可以抑制全部霉菌的生长。

在粮食储藏中,氧浓度控制在0.2%~2%或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40%~80%,是气调防霉的有效剂量。

综上所述,防止和减少微生物污染;提高粮食质量使之具有抗霉能力;控制环境条件的水分、温度和气体成分,是粮食防霉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粮食局人事司.粮油保管员.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4.

[2]项琦等.粮油微生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4.9.

篇5

馆原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有机融合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在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上努力。从现有的工作来看,很多行业都形成了固定标准,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也需要尊重图书馆行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标准,充分注重ISO9000标准与图书馆原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有机融合。首先,图书馆需要把ISO9000标准贯彻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高职图书馆管理的专业性表现较强,很多工作都需要运用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否则很难取得理想的工作效果;其次,图书馆并不能完全舍弃固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应保持固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的优势和成果,以此作为执行ISO9000标准的基础;第三,面对读者不断增加的现状,很多高职图书馆都必须迎合社会的需求,通过改变质量管理方法,为社会知识和信息的交流提供帮助。

二、发挥教师、馆员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高职图书馆是高职教育的一部分,是为学院全体读者服务的平台,所以高职图书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教师、馆员、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首先,高职图书馆能够为教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和知识参考,方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其次,高职图书馆必须保证馆员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馆员是高职图书馆工作的重要责任者,他们必须保证所有的工作都按时开展;再次,提高学生参与高职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高职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和教师,学生占服务内容的80%左右。在日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固有的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图书馆查找资料,能够更好地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并且在技能落实的过程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为此,在高职图书馆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工作中,需充分发挥教师、馆员和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三、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品牌

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高职图书馆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即高职图书馆文化。高职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是一个文化传播的过程,即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向广大读者传播信息和文化,以此来巩固自身的品牌,实现高职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因此,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必须培育具有高职特色的图书馆文化品牌,以此来提高各项工作的水平和成果。首先,应在制度文化上努力。落实管理制度,可以提高广大读者和馆员的支持力度;其次,在管理方式的文化上努力。高职图书馆主要是在高职院校内服务,管理方式应注重以人为本。

四、总结

篇6

1.1电力工程质量管理重要性

首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上各种生活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促进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这种情况的出现,使人们对电力工程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正因如此,电力工程管理质量高低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直接影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次,与国家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电力工程能否正常运转为各行各业提供高质量的电能,对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在电力工程建设及运营方面的投入,从而建设系统、稳固的电力供应网络,降低电力工程故障的发生,充分发挥电力工程社会与经济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保障。综上所述,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层面,均有必要提高电力工程管理质量,以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1.2电力工程管理内容

电力工程管理涉及电力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前期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尤其应结合电力工程规划,充分考虑外在和内在各种影响因素,并对市场盈利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估。同时,加强对工程设计方与施工方的资质审核,确保其具有相关资质以及高水平的实施队伍,为电力工程后期工作的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注重电力工程设计时的管理,一方面应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整体规划进行。另一方面,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团队,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进行设计,设计过程中尤其应重视对每个细节的处理;再次,注重施工质量管理。施工质量直接关系着电力工程将来社会及经济效益的发挥,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求责任到人,即,每个施工环节都应有专门的负责人在现场监督,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设计目标要求施工,尤其是隐蔽工程的施工更应加强管理,验收通过后才允许下个环节的施工;最后,注重运营阶段的维护管理,定期检查电力工程及相关设备性能状况,及时维修和更换出现故障的设备,确保电力工程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延长电力工程使用寿命,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2.电力工程管理质量有效控制策略

电力工程管理过程中,受其自身特点以及人为因素影响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给电力工程的正常运营造成干扰。为此,电力工程管理部门应总结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提高电力工程管理质量。笔者结合多年电力工程管理经验,探讨自己的一些看法。

2.1建立和完善电力工程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电力工程管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基础,只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给电力工程的管理工作提供系统的制度保障。因此,电力工程管理部门应重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首先,结合电力工程特点及电力工程管理相关规范要求,制定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构建整体电力工程管理框架,以应对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次,明确责任制度。在电力工程管理体系下,各管理部门应明确自身责任和管理内容,并在大的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适合自身部门特点管理内容,尤其应重视细节管理工作的落实,确保整个管理工作的高效、认真落实;加强管理工作的监督。任何制度的实施如没有监督体系的支撑,将很难达到预期管理目标,为此,电力工程管理应建立赏罚分明的监督制度,以不断激励管理人员,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将管理工作做到极致。

2.2重视施工材料和施工技术准备

电力工程质量受施工技术及施工材料的影响非常之大,因此,管理人员应将电力工程施工材料和技术当做重点监督对象。首先,根据电力工程管理要求编制详细的施工材料信息,并邀请专家组进行充分的论证。同时,整理相关技术材料,并明确对应的施工参数,为后期的施工提供积极的指导;其次,在参考预算的基础上,选择能提供合适价格的材料供应商,在保证施工材料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节约施工成本;最后,认真检查供货方提供的施工材料质量,尤其是每批次的施工材料,在检查其是否具备出厂合格证外,还应核对相关的长度、性能参数。必要情况进行相关力学实验,确保其符合施工目标要求。

2.3提高电力工程施工整体水平

为保证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应注重提高电力工程施工水平。首先,招标方式与综合实力较强的施工方展开合作,确保其施工经验、施工设备性能、施工技术等和电力工程建设要求相匹配。同时,对合作的施工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口碑好、资质老的施工单位合作;其次,项目经理是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的重要领导者,其素质高低不仅影响整个施工进度,而且也会给施工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应经过长时间的考核选择既有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又有较强管理能力的项目经理,确保其能高效调配各种施工资源,灵活处置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最后,提高施工人员施工水平。一方面加强施工人员施工前的专业培训,使其了解施工工艺,以及施工中的难点和重点。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施工安全意识,严格按照施工流程进行施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水利工程如期完工。

2.4重视水电工程施工过程管理

水电工程施工涉及的专业知识和内容比较多,因此,为确保整个施工质量,应加强施工过程管理。首先,进行必要的现场监督,尤其对一些施工要求比较高的环节,要求每位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标准以及管理制度进行施工,不得出现违规施工现象;其次,加强高质量施工宣传及思想教育。例如,在施工现场制作宣传牌、张贴宣传标语等,通过宣传使施工人员充分认识高质量施工的意义。同时,给予其思想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电力工程质量不仅影响其功能的充分发挥,而且也会给企业形象带来直接影响;最后,加强施工人员责任心的培养。一方面通过制度约束施工人员行为。例如,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严厉查处违规操作、不按照规定操作的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其施工、交接班工作,尤其在交接班时应进行详细的记录,要求谁出问题、谁担责,使每位员工负责任的完成各项施工工作。

3.总结

篇7

环境监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中间若有一个环节出现质量问题,其监测结果是不符合实际的一个数据。现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大多放在实验室内部环节,良好的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仪器设备、规范的操作规程,同时可以通过科学、有效的质量控制手段取得准确的分析数据,但对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质量管理重视程度和研究深度不够,缺乏有效、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特别是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现场质量管理没体现其相应的独立性和监督性。大多数单位都认为采样是环境监测中最简单、最容易的工作,但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因此完善和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2加强现场采样质量管理控制建议

环境监测现场采样过程流动性大、条件复杂、时间跨度长、任务要求紧、偶然因素多,对严格执行监测技术规范有难度,所以要获得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和信息,现场采样测试阶段规范化的质量管理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完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和样品保存运输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

2.1提高现场采样员素质

环境监测采样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主观地导致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体系有效施行,就要对现有的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加强管理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综合业务素质。定期组织现场采样测试业务培训和交流,邀请现场采样测试经验丰富的同志授课或邀请现场测试仪器厂家技术人员上门培训,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业务技能。定期进行监测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通过组织持证上岗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组织技术比武等形式和途径提高现场采样测试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

2.2现场采样质量管理制度

建立完整的现场采样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每次环境监测任务确定一名现场负责人,制定详细现场监测采样计划并组织实施。现场监测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熟悉掌握监测任务书,明确现场采样测试阶段的总体工作内容,列出项目所涉及的采样容器、测试仪器、设备、吸收液、滤膜、滤筒、固定剂和显色剂等清单。现场监测人员要依照规范进行操作,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妥善保管好样品,并附现场监测点位图或流程图,保证溯源性。

2.3加强现场采样仪器与设备管理

现场采样涉及到的仪器与设备种类和台数较多,易产生混乱,每台监测用仪器与设备均应设立档案,粘贴唯一性标识。现场采样人员要制定现场采样仪器日常维护、保养、校准操作规程,科学使用、维护、保养仪器。现场采样仪器每次用完应及时整理、维护,特别是监测废气的仪器采样结束后在现场就须空抽,用空气清洗管道、气路、传感器,避免高浓度气体残留在管道、气路、传感器中,影响下次监测数据,也避免高浓度气体腐蚀仪器零部件。现场采样人员应熟悉仪器构造,具备小故障的排除能力,及时排除现场仪器故障,不能排除的应及时在仪器箱体上贴标签并注明故障情况,联系仪器厂家尽快维修、保养,并认真填写维修记录,确保所有仪器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2.4采样的质量控制

现场负责人经现场踏勘,审查采样点的设置和采样时段选择的合理性和代表性,按环境要素分别制定详实的采样技术细则,样品和交换与管理制度。现场采样人员应正确操作与校准仪器,查看仪器运转是否正常、吸附剂是否有效、数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器放置的位置和高度是否符合采样要求、是否避开污染源的影响。在采集样品的同进,采样人员应认真做好采样记录,并妥善保管好样品。

2.5样品运输和保存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采样时,不同项目样品选择不同的保存条件,样品久放会受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影响导致最终监测结果的失真。采样前或采样后运输过程中采样管不可倾倒,采样管之间应用软体物隔离,以防吸收剂溢流;滤膜应完整地封存在专用的洁净袋子里,使用时用不锈钢镊子取放,避免滤膜在进入采样器前被污染。液体样品采集后根据不同项目及时添加固定剂,对需要冷藏或避光保存的样品从采集、保存到运输应及时冷藏或贮存于暗处。样品采集结束后及时贴好标签,填写好采样记录单。样品采集后应立即送回实验室,如样品不能及时进行分析测试,样品应贮存在温度低于4℃冰箱里。

3结语

篇8

1.1设计质量评价缺陷

当前企业实行的建筑工程质量评价方式主要有:由政府负责单位开展工程项目质量审查评定;由设计单位自行开展内部设计质量审查;由业主单位开展设计质量审查评定。根据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的设计质量评价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建筑工程设计评价质量,但这些方式也存在部分缺陷性问题,具体表现有:

(1)有限性,其主要体现在评价时点及评价主体两方面;在多种评价方式中,通常会存在两个评价主体,且多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缺少相关利益主体,其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出不同主体的目标需求和建议,评价形成的影响效果非常有限;同时部分评价是在阶段成果形成后进行的,而有的甚至是在工程竣工后进行的,设计的评价与控制力度明显不足,这就容易造成工程设计质量的评价作用难以发挥,工程整体质量难以保证;

(2)非常规性,因部分企业对于工程设计质量评价缺乏基本认识,且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造成质量评价工作的随意性较高,设计单位内部评定缺少一定的常规性,且通常采用三级审查方式难以保证设计质量。

1.2优化设计管理意识不足

(1)业主因专业知识制约,很难从优化角度对设计方案提出疑义或可行性建议;部分业主经济实力较高,项目工程追求新颖,未考虑优化要求;

(2)设计单位选择不佳,部分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方案概算相对粗略,细化水平较低,难以开展综合评定;

(3)未深刻认识设计对工程投资的重要性,仅关注工程招投标环节,忽视设计方案优化对工程造价的节省;

(4)部分业主对于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和设施配置不明确,且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建筑设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完善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

相关设计单位应不断完善设计界面管理协调机制,构建设计界面风险防范体系,以不断提升界面管理质量。具体采取的措施包括:

(1)业主控制的设计协调过程应建立高效的决策系统,不断改善机电设备招投标管理水平,以克服土建、设备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施工设计迟缓、设备安装图滞后难题;

(2)做好合同界面管理,确定各专业系统设计单位为界面实施工作的执行主体,各专业系统的设计单位应在设备、技术、人员和组织上提供基本界面管理条件;

(3)总体设计单位应重点开展技术管理,明确施工图设计及初步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的工作要点,招投标文件中明确的条框应由投标单位严格执行;

(4)应加快建立界面管理机构,由业主开展直接领导管理,并编制工程、设计界面的具体管理办法与程序,促进界面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发展;

(5)加快设计界面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通过设计界面管理机构建立本机构的数据管理系统及系统管理软件,以利用结构完成对界面数据的访问,采用直观图方式反映不同界面的树状层次结构。

2.2加强建筑设计质量控制

(1)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具体要求及相关勘查数据资料进行深化研究分析,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设计方案大纲制定;通常情况下设计大纲可由项目主管工程师安排各专业工程师调查资料分析为前提,进行综合讨论编制;随后将编好的大纲交由业主进行审核,最后按照审核通过的大纲开展具体方案设计;

(2)设计方案前期审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审查主要是核查项目总体设计方案,通过与设计要求大纲的比较分析检查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工程标准、概算设计是否在允许范围以内;

(3)核查施工图:施工图审核检查是工程设计阶段质量控制的重要关键点,在具体审核中应加强使用功能及质量要求的标准检查,具体审查的内容应包含给排水施工图、建筑施工图、暖通空调系统施工图、电气安装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等;

(4)做好设计项目施工及竣工后的反馈:项目主管应安排各专业负责人参与技术交底工作,对技术交底过程提供意见和建议;对于施工会审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及修改意见等应组织设计人员进行核查,并考虑相应修复或补救措施,以确保工程质量;在工程竣工时,专业设计人员应共同参与质量验收。

2.3做好设计成本与进度控制

在项目投资决策完成后,项目投资控制的核心在于设计。设计概算便是只在项目获得可行性研究审核后,进入规划设计阶段时开展的概括性初始预算。其是一种综合考虑项目运行可能形成的成本费用及投资方投入资金量而具体编制的预算。通常项目前期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要占到项目总投资成本的75%左右。所以设计概算是施工图预算的造价上限,施工图预算应控制在设计概算的前期工程造价范围内。工程设计管理中需对项目进度控制的要求有:对主设计单位同分包设计单位间的关系,主设计与特殊专业设计、装修设计等领域的关系进行协调,调整施工图进度以保证其符合材料、招投标、设备采购、施工进度等标准;对审计进度计划及出图计划进行核查,并监督执行,防止出现因设计单位进度延迟而导致施工单位需求索赔的问题;进行设计阶段进度计划编制并控制其具体执行;对设计单位提供的设计进度计划进行核查,并对进度计划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制定各阶段进度控制报告及报表;制定设计阶段进度控制总结报表。

2.4实行系统化管理

采用由美国系统工程学专家霍尔提出的设计管理三维系统结构,从时间、组织、知识三方面开展建筑设计管理,克服管理中存在的集成问题。设计管路可具体分为设计准备、方案设计、扩初设计、施工图设计及施工配合等阶段过程,不同阶段按照先后顺序组成了设计管理的整体过程,不同过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加强不同阶段关键节点和设计任务管理的基本质量目标、概预算成本目标的控制,是确保工程最终目标有效完成的基本手段。

3结束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