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建筑环境心理学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6:1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建筑环境心理学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筑环境心理学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

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

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极具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

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优秀。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最新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发达国家的使用后评价[1]

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著发表。如1969年,Robert Sommer出版著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 Space: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 Spaces:Hard Architecture andHow to Humanize it);1975年,Edward 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 Fourth Dimensionin Architecture:The Impact of Building onMan’s 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著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 and 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 h r i s t o p h e 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 Generated by 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 PatternLanguage》)。这些著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著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 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ople&TheirPhysical 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 Physical EnvironmentResearch 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 Association》(《人与环境研究协会》)。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建筑学和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注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关系。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资源问题的加剧,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建筑。如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USGBC(United StatesGreen Building Council)。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也纷纷推出。如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推出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参加的“GBC绿色建筑挑战”。还有德国的生态导则LNB及ECO-PRO、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 profile,荷兰的ECO Quantum,法国的ESCALE、EQUER,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A-Z》等。这些评价体系对建筑是否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便于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2.我国的使用后评价

我国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相关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常怀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中介绍了日本的环境评价工作。1992年常先生着手调查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其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后来,他又在1999年《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POE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建筑物理环境的专项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陆续展开。例如,杨公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结合视觉环境进行环境评价研究。

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厅堂音质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对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的使用后评价。1990-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对4城市17个居住区居民进行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书中,笔者发表了《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强调了在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此后,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陈建华、尹朝晖等三位博士生毕业。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这一领域耕耘。他们分别就使用后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广场、住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建筑环境开展较为深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朱小雷博士还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

1993年,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次“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胡正凡、林玉莲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庄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我国在进入本世纪以来也有很大发展。如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时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合作,制订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外《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与评价》一书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华大学等九家单位合作,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参照英国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3]

三、评价学要点

使用后评价涉及评价学,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评价学的要点。

首先,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大类,并且应当以后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使用后评价,更关注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如满意不满意,舒适不舒适,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评价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通常客观评价多依赖于定量指标进行,而主观评价则多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诸如语义学标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评价通常还会依靠一套指标集(或称因子集、参量集)来进行。这些指标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对于所评价的对象而言,应当是力求完备的。对各指标还应寻求适当的容限和优选范围。

探讨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评价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由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合成为综合评价,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评价,用何种技术方法去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学内容。

四、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

通常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有关建筑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及变更设计的情况。若是欲进行绿色建筑评估,则还应包括用电、耗能的记录等资料。

2.现场踏勘与测量

进行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评价之建筑及其环境。专项评价还应包括必要的测量:如光学、声学、热工学与室内空气品质测量等。

3.问卷调查与访谈

调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该建筑的服务与管理人员。有时还需要向相关专家(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作调查、访谈。例如,欲评价观演建筑设计是否良好,则可向音乐家、乐队指挥、演员、导演及剧场经理等作调查和访谈。

若涉及的调查访问对象过多,则需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来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若所需研究、评价的项目与被调查者的身份与社会统计属性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收入等),则尚须记录这些信息资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设计调查问卷也有许多讲究。通常须涉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与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如询问何项设计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某工作与活动空间的面积、体积是否足够?各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包括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交通面积和路径(包括门厅、过道、楼梯等)是否足够与恰当?指向性是否明确?物理环境(声、光、热、空调、通风、遮阳)等是否满意?墙、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装修材料是否合适?建筑外观及美学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种空间中所感受到的领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触?建筑物是否便于变更使用?是否便于维修等等。同时,还可询问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认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间或设施以及使用者对改进设计的建议等。

关于空间利用率的调研,可以询问使用者在一个平均周内,花多少时间于某个空间。具体时间(小时数)可按每4~5小时分档。

为了量化主观评价,可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来获取评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级标度。例如:

采用4点标度的好处是不设中间态度,要么是正的评价,要么是负的评价。如:

当欲作某专项使用后评价,在设计问卷时,可以把其它项目的问题也夹杂其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来调研,避免诱导、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应。

4.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

对人们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进行直接观察,并利用草图来记录其行为,从中发现规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例如陈建华等人[4]在对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所做的使用后评价中,就曾利用此方法发现乔木下人群的若干行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利用时间和人数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与活动类型等,并得出在设计休憩性文化广场乔木下空间时,应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设计,注意周围景物的可视性等设计导则。

5.拍照与录像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们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的行为加以拍照、录像,也是行为记录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作为直接观察和草图记录法之补充。朱小雷[5]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广场作使用后评价时,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记录行为资料。图1是他在半小时内每隔5~7分钟对该广场的拍摄样本。通过拍照,他发现了一些空间异用行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坛就座,说明原设计在花坛边布置的坐位数量不足,或坐位设计不舒适。他并发现有小车开到广场中停车。这显然不符合设计者设计该文化广场之初衷,说明设计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类似行为之发生。拍摄还发现跆拳道小组和交谊舞小组共同利用该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但在时间上有冲突等问题。

6.认知地图与使用方式记录

让被访者画出某建筑环境或空间的认知地图或意象图式,也是一项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认知对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此外,提供给被访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图,让被访者画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的,也是一项辅助的调研方法。如尹朝晖[6]在对珠三角地区住宅实施的使用后评价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许多细节和方式。图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记录图。她从中归纳出居民有希望设独立书房和第二主卧室的倾向;居民有希望主卧室有私密化个人休闲空间或读书空间的倾向;有自己划分出玄关的倾向;居民有喜欢在客厅设置酒吧、装饰柜或鱼缸的倾向;以及多数居民较喜欢圆形餐桌,较重视阳台的休闲功能等意向。

7.变更设计与改变空间使用功能的记录

在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与设施的使用方式时,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变更设计和改动原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行为的发生说明设计者的意图未能被实际使用者接受,二者发生差异。这些反馈信息提示设计者今后在设计类似建筑和布置同类设施时,应特别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图片或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主观优选试验

何种设计方案和建筑空间环境更为使用者所青睐?欲对此有所了解有时可利用相片、设计图案、计算机仿真乃至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给被调查、访问的对象,供他们进行主观择优试验。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较择一或多者比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择优、排序的图片,或虚拟仿真场景,最好在某一参量上加以变化,而其它参量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参量的优选意向。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易做到仅让单一变量变化,故特别适宜于此种主观优选或排序试验。至于所提供的图片或场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则应视所进行的试验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试者能作出优选、排序判断即可。

9.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收集到的调研资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数据尚需根据评价的旨趣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处理。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数人的中心判断倾向;

⑵标准差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对象意见的分歧、离散程度;

⑶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参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⑷独立性检验:可以检验调查参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

⑸因子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潜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

⑹回归分析:可以将所欲预报的参量(因变量)用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来定量地表示。

由于数理统计涉及专门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使用后评价,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学一点统计学。现在已有专门的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利用(如SPSS统计软件)。

10.小结

综上所述,建成环境的POE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主要是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一套客观指标来检验;其二是从功能层面上进行,主要涉及各类专门建筑的功能,如医院、超市、剧场等;其三是从行为层面进行。这一类的POE更加关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间的,其行为规律如何,以及环境心理效应。要考虑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间的次序、位置、相互关系、形状、比例、尺度、细部等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包括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感、社交距离、亲切感、方向感、舒适感及对环境的认知等。

各类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国内建筑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使用后评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关注,共同推动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W.F.E.Preiser et al,“Post-Occupancy Evaluation”VNRCompany.New York.1988.

[2]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宅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建华,吴硕贤.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中乔木下人群的行为模式研究.中国园林.2002.(5):48-50.

[5]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2

论文摘要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极具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优秀。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最新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着发表。如1969年,RobertSommer出版着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Space:TheBehavioralBasisof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Spaces:HardArchitectureandHowtoHumanizeit);1975年,Edward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FourthDimensioninArchitecture:TheImpactofBuildingonMan’s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着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and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JournalofEnvironmental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and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hristophe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ontheSynthesis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Generatedby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PatternLanguage》)。这些着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Services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着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eople&TheirPhysical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Physical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Association》(《人与环境研究协会》)。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建筑学和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注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关系。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资源问题的加剧,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建筑。如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USGBC(UnitedStatesGreenBuildingCouncil)。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也纷纷推出。如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推出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参加的“GBC绿色建筑挑战”。还有德国的生态导则LNB及ECO-PRO、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ECOQuantum,法国的ESCALE、EQUER,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A-Z》等。这些评价体系对建筑是否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便于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2.我国的使用后评价我国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相关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常怀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中介绍了日本的环境评价工作。1992年常先生着手调查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其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后来,他又在1999年《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POE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建筑物理环境的专项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陆续展开。例如,杨公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结合视觉环境进行环境评价研究。

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厅堂音质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对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的使用后评价。1990-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对4城市17个居住区居民进行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书中,笔者发表了《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强调了在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此后,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陈建华、尹朝晖等三位博士生毕业。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这一领域耕耘。他们分别就使用后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广场、住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建筑环境开展较为深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朱小雷博士还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

1993年,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次“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胡正凡、林玉莲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庄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我国在进入本世纪以来也有很大发展。如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时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合作,制订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外《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与评价》一书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华大学等九家单位合作,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参照英国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3]

三、评价学要点使用后评价涉及评价学,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评价学的要点

首先,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大类,并且应当以后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使用后评价,更关注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如满意不满意,舒适不舒适,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评价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通常客观评价多依赖于定量指标进行,而主观评价则多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诸如语义学标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评价通常还会依靠一套指标集(或称因子集、参量集)来进行。这些指标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对于所评价的对象而言,应当是力求完备的。对各指标还应寻求适当的容限和优选范围。

探讨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评价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由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合成为综合评价,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评价,用何种技术方法去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学内容。

四、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通常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有关建筑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及变更设计的情况。若是欲进行绿色建筑评估,则还应包括用电、耗能的记录等资料。新晨

2.现场踏勘与测量进行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评价之建筑及其环境。专项评价还应包括必要的测量:如光学、声学、热工学与室内空气品质测量等。

3.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该建筑的服务与管理人员。有时还需要向相关专家(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作调查、访谈。例如,欲评价观演建筑设计是否良好,则可向音乐家、乐队指挥、演员、导演及剧场经理等作调查和访谈。

若涉及的调查访问对象过多,则需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来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若所需研究、评价的项目与被调查者的身份与社会统计属性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收入等),则尚须记录这些信息资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设计调查问卷也有许多讲究。通常须涉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与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如询问何项设计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某工作与活动空间的面积、体积是否足够?各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包括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交通面积和路径(包括门厅、过道、楼梯等)是否足够与恰当?指向性是否明确?物理环境(声、光、热、空调、通风、遮阳)等是否满意?墙、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装修材料是否合适?建筑外观及美学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种空间中所感受到的领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触?建筑物是否便于变更使用?是否便于维修等等。同时,还可询问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认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间或设施以及使用者对改进设计的建议等。

关于空间利用率的调研,可以询问使用者在一个平均周内,花多少时间于某个空间。具体时间(小时数)可按每4~5小时分档。

为了量化主观评价,可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来获取评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级标度。例如:

采用4点标度的好处是不设中间态度,要么是正的评价,要么是负的评价。如:

当欲作某专项使用后评价,在设计问卷时,可以把其它项目的问题也夹杂其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来调研,避免诱导、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应。

4.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对人们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进行直接观察,并利用草图来记录其行为,从中发现规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例如陈建华等人[4]在对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所做的使用后评价中,就曾利用此方法发现乔木下人群的若干行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利用时间和人数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与活动类型等,并得出在设计休憩性文化广场乔木下空间时,应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设计,注意周围景物的可视性等设计导则。

5.拍照与录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们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的行为加以拍照、录像,也是行为记录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作为直接观察和草图记录法之补充。朱小雷[5]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广场作使用后评价时,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记录行为资料。图1是他在半小时内每隔5~7分钟对该广场的拍摄样本。通过拍照,他发现了一些空间异用行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坛就座,说明原设计在花坛边布置的坐位数量不足,或坐位设计不舒适。他并发现有小车开到广场中停车。这显然不符合设计者设计该文化广场之初衷,说明设计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类似行为之发生。拍摄还发现跆拳道小组和交谊舞小组共同利用该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但在时间上有冲突等问题。

6.认知地图与使用方式记录让被访者画出某建筑环境或空间的认知地图或意象图式,也是一项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认知对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此外,提供给被访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图,让被访者画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的,也是一项辅助的调研方法。如尹朝晖[6]在对珠三角地区住宅实施的使用后评价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许多细节和方式。图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记录图。她从中归纳出居民有希望设独立书房和第二主卧室的倾向;居民有希望主卧室有私密化个人休闲空间或读书空间的倾向;有自己划分出玄关的倾向;居民有喜欢在客厅设置酒吧、装饰柜或鱼缸的倾向;以及多数居民较喜欢圆形餐桌,较重视阳台的休闲功能等意向。

7.变更设计与改变空间使用功能的记录在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与设施的使用方式时,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变更设计和改动原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行为的发生说明设计者的意图未能被实际使用者接受,二者发生差异。这些反馈信息提示设计者今后在设计类似建筑和布置同类设施时,应特别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图片或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主观优选试验何种设计方案和建筑空间环境更为使用者所青睐?欲对此有所了解有时可利用相片、设计图案、计算机仿真乃至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给被调查、访问的对象,供他们进行主观择优试验。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较择一或多者比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择优、排序的图片,或虚拟仿真场景,最好在某一参量上加以变化,而其它参量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参量的优选意向。由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易做到仅让单一变量变化,故特别适宜于此种主观优选或排序试验。至于所提供的图片或场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则应视所进行的试验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试者能作出优选、排序判断即可。

9.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对所收集到的调研资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数据尚需根据评价的旨趣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处理。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数人的中心判断倾向;⑵标准差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对象意见的分歧、离散程度;⑶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参量之间的关联程度;⑷独立性检验:可以检验调查参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⑸因子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潜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⑹回归分析:可以将所欲预报的参量(因变量)用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来定量地表示。

由于数理统计涉及专门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使用后评价,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学一点统计学。现在已有专门的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利用(如SPSS统计软件)。

10.小结综上所述,建成环境的POE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主要是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一套客观指标来检验;其二是从功能层面上进行,主要涉及各类专门建筑的功能,如医院、超市、剧场等;其三是从行为层面进行。这一类的POE更加关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间的,其行为规律如何,以及环境心理效应。要考虑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间的次序、位置、相互关系、形状、比例、尺度、细部等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包括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感、社交距离、亲切感、方向感、舒适感及对环境的认知等。

各类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国内建筑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使用后评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关注,共同推动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1]W.F.E.Preiseretal,“Post-OccupancyEvaluation”VNRCompany.NewYork.1988.

[2]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宅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垂直绿化的概念

墙面“垂直绿化”是指利用攀缘植物或者其他的植物材料装饰城市中各类建筑物的外墙、围墙、挡土墙,河道护坡墙以及一切垂直于地面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墙体,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墙面垂直绿化布置,达到增加绿地覆盖率,美化城市的目的。[1]

2、垂直绿化设计的功能和作用

(1)垂直绿化的生态效应[2]

垂直绿化具有增加城市绿化率、改善城市环境小气候、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光污染、对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应、对建筑物表面的保护等生态功能和效用。

(2)垂直绿化的景观效应

垂直绿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着较强的表现力和观赏性,能够增加城市中的景观效果;垂直绿化可以覆盖建筑立面形成简单或是较复杂图案化的绿化面,也可以在墙面形成高低错落的构图效果。从而体现出丰富建筑形象、装饰城市空间环境的景观效应。

(3)垂直绿化带来的生理、心理效应

垂直绿化满足了人们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绿色植物可有效调节人们的神经系统,缓解紧张情绪,减轻室内工作者的视觉疲劳,带来安全感 [3]。

3、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的表现手法[2]

(1)运用形状构图手法的表现力

在建筑垂直绿化设计中,往往可以针对不同建筑的立面特点及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立面构图手法,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垂直绿化效果。建筑立面垂直绿化的构图手法可以概括为点、线、面三种。

①点的构图手法

点的构图手法可分为重点强调和点的线化与面化两种。利用点的重点强调的构图手法可以营造视线的焦点,消除了建筑立面的单调乏味感;点的线化可形成方向感,活泼感和节奏感,使建筑显得生机勃勃;点的面化可表现出特别的质感,通过对点的合理组织,还可以形成特别的图案。

②线的构图手法

线式构图方法可分为线性加强和对面的分割两种。线性加强主要利用不同方向的线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引起视觉联想和感情波动,并使人们对建筑产生延伸感和体量均衡感;对面的分割,可以消除建筑立面的沉重感和巨大的体量感,减缓人们心理的压抑,同时使得该建筑立面变的丰富,更加具有层次感。

③面的构图手法

面的构图手法可分为虚实对比、统一建筑立面和营造视线的模糊感三种。垂直绿化在建筑立面的实施,不仅使得建筑大面积的虚实对比更加富有个性和可识别性,还可以起到保护建筑立面的作用;运用垂直绿化可以将建筑立面统一起来,形成较为整体的立面效果,还可使建筑形体与周边环境的差异性得到隐藏,避免建筑和环境的格格不入;适当的垂直绿化手法的运用,还可以使得植物覆盖在建筑表面上对建筑内部产生视线的模糊感,形成一种朦胧美。

(2)运用色彩的表现力

垂直绿化的色彩设计中,应遵循色彩的对比原则和色彩的协调原则。

①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主要从色相对比和明度对比两方面起到丰富建筑环境的作用,在建筑环境中增加活跃、变化的元素,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色相对比关系的强弱取决于色彩在色环位置上的相对距离,距离越大对比越明显,当植物色彩与建筑表面材料的色彩形成的不同色相的对比关系符合人眼对视觉平衡的要求时,则可产生出强烈的美感 [4];建筑立面垂直绿化中,采用的植物的色彩明度越高,则色彩会显得越膨胀,植物体积显得越大,容易使得观察者产生心理距离小于实际距离的错觉,产生空间缩小的感觉,从而通过垂直绿化植被的选择调节建筑在环境中的体积感。

②色彩协调

色彩协调使得每一种色彩元素都有一个相同或相类似的共同原素,它可是是色相、明度或彩度。过于强烈的对比关系破坏建筑环境中的色彩平衡,使人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垂直绿化作为建筑色彩和环境色彩的过度关系,应将建筑色彩和环境色彩统一起来。

(3)运用材质的表现力

自然式垂直绿化效果呈现出原生态的美感,使得建筑显现出自然情趣,易于和周围的绿化环境融为一体。经过人工干预的规则式绿化,则使得垂直绿化的肌理呈现出整齐精致的效果,给人以严谨的秩序感。在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中,应注意不同植物材质的组合或植物和其它材质的组合的混合式材质的应用。

混合式垂直绿化克服了自然式难以控制绿化效果和规则式生硬呆板缺乏活力等垂直绿化效果方面的缺点,在较规整的植物材质中融入自然生长的植物,两者形成对比关系,使得绿化效果整齐而富有变化;而绿色植物的材质带来的轻软柔弱的感觉和其它材质想结合,则能够形成材质上的对比衬托,表达出更丰富的肌理感,为建筑立面带来富有力感的整体绿化效果。

(4)运用垂直绿化的光影表现力

光影是由于光线被遮挡而形成的投影,但在建筑立面和建筑内部空间形成的光影表现力却相差很大。合适的光影表现能营造出活泼生动的建筑形象以及灵动的内部空间环境,加强建筑的表现力能更好的反映出建筑的性质。

因为植物表面肌理的不同、植物色彩的差异,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深浅不一的光影效果,会比一般的建筑材料构成的建筑立面更富有变化和生动的律动感[5]。设计手法和所选植物种类的不同会使垂直绿化的光影表现存在差异,枝叶较大的植物,表面肌理越粗糙,光影的表现就较强。此外,垂直绿化植物的阴影与透射进建筑内部空间的光线形成规律的明暗对比,使得建筑内部空间充满了阴凉律动的光影效果。

(5) 垂直绿化的动态变化

由于绿色植物的生长会随着季节时令的更替以及自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处于动态变化中,绿色植物将会呈现出不同的形式面貌。

建筑上的垂直绿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光影都呈现出动态的变化,建筑形象也随之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觉印象和丰富的主观感受,垂直绿化将会给建筑带来生命和生长的暗示,能够赋予了建筑更多的情感。[6]

参考文献:

[1]张宝鑫主编.城市立体绿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0

[2]张小康.建筑立面垂直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D].重庆:重庆大学,2011.05

[3]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6

[4]郭会丁.园林景观色彩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篇4

1问题的提出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晰。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准确而全面的关于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着对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认识。所以,有必要对建筑空间尺度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广。

2对现有尺度概念的分析

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以很多篇幅具体论述比例问题,但对于尺度本身的性质却很少提及。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编著的《20世纪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第二卷《构图原理》中,把尺度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该书把比例和尺度作为两个并列题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许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论的权威性,自此以后,几部有影响的建筑理论著作中关于尺度与比例的论述都维持了这一顺序。实际上,比例和尺度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并列概念,比例应是尺度范围内的从属概念,将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属于主从关系颠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影响了人们对尺度概念的正确认识。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这个概念亦较模糊,容易使人们对尺度概念产生误解。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构件是人经常接触或使用的,人们熟悉它们的大小,如门扇一般高为2~2.5m,窗台或栏杆一般高为90cm等等。这些构件就象悬挂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样,人们会习惯地通过它们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定义,后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这种以常规部件为基准使建筑获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为现在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这是基于视觉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个人居环境来研究建筑空间的尺度问题,就会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义虽然简明、准确,但有待拓广。在拓广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时候,应力求简明、准确、全面。

3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

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镇、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单体建筑、室内、家具等。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生存活动对建筑的体验,并不是简单生理需要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而是整个身心体验的感受,故有环境心理学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这表明存在着心理空间尺度。例如,我们初次到某一校园参观,比起后来在该校园生活了较长时间来说,前者感到该校园要大得多。又如,我们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点去,去的时候比回的时候感觉到路程要长。所以,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应是:在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人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用身心来体验建筑整体环境空间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这需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尺度的字义所谓“尺度”,按中国汉字组词方法来顾名思义:“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线面体空间大小的基本标准单位,是绝对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来量取线面体空间的行为过程,是动词;“度”又是程度,包含着等级差别的意义,它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大小的量,这与比例概念相近;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个“度”是无过之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原则,却也表达了一种审美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就表达了一种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学领域中的“尺度”,其概念虽与真实大小的尺寸有关,但本质上是表达人们对建筑空间比例的大小关系的一种综合感觉。

3.2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经过设计建造构筑的人居环境空间都属于建筑的范畴。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地球给人的感觉已变得越来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说法。宇航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看地球,就是一个“小小寰球”,飘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货真价实的“弹丸”之地。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变得越来越小。再如,虽然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立体交通与通讯系统使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城市给人的感觉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变小了。现代人来看中世纪的一些城市,也会感觉马车时代的交通广场尺度相当小。实际上,中世纪时期的人会感觉到这个广场的尺度够大。所以,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是随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的移动速度而变的量。

3.3比例是不变量,尺度是人感觉的量,是可变量比例是对象自身内部的绝对尺寸关系,它不受周围对象的影响。尺度是人们体验对象之间相对关系的感觉,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秩序关系。即比例要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达成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写作论文及建筑物与人的融洽关系。一般设计手册上称的“人体的尺度”,严格来说,应该是“人体的比例”。之所以对尺度和比例概念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原因可能是对《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忽略了这种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超级秘书网

3.4比例是影响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为习惯和舒适性为标准来看比例,则建筑的整体、局部、细部间的相互比例关系能对尺度感产生影响。而且,建筑实体与空间虚空的这一对虚实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影响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个区域中,当几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处于相互之间距离很大的环境中,它们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视觉的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对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属于视觉尺度感。另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视觉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广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和应用,必将对人居环境的广义建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2版).

篇5

1问题的提出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居环境城市化的加速,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明晰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准确而全面的关于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描述,普遍存在着对尺度概念的某些模糊认识。所以,有必要对建筑空间尺度概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予以拓广。

2对现有尺度概念的分析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以很多篇幅具体论述比例问题,但对于尺度本身的性质却很少提及

托伯特•哈姆林在其编著的《20世纪建筑的功能与形式》的第二卷《构图原理》中,把尺度问题单独提出来加以研究。该书把比例和尺度作为两个并列题目,且尺度列于比例之后。也许是由于哈姆林建筑理论的权威性,自此以后,几部有影响的建筑理论著作中关于尺度与比例的论述都维持了这一顺序。实际上,比例和尺度不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并列概念,比例应是尺度范围内的从属概念,将尺度置于比例之下,属于主从关系颠倒,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误导作用,影响了人们对尺度概念的正确认识。沈福煦在《美学》一书中,认为尺度是“在建筑设计中以人高为衡量建筑物或构筑物大小规模的标准,亦指建筑物或构筑物本身各构件间大小相比的合理性。”这个概念亦较模糊,容易使人们对尺度概念产生误解。清华大学田学哲主编的《建筑初步》教材中,“尺度主要是指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建筑中有一些构件是人经常接触或使用的,人们熟悉它们的大小,如门扇一般高为2~2.5m,窗台或栏杆一般高为90cm等等。这些构件就象悬挂在建筑物上的尺子一样,人们会习惯地通过它们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前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定义,后一段话是对尺度概念的解释,通俗易懂。这种以常规部件为基准使建筑获得尺度感的方法,一直作为现在建筑理论中关于建筑尺度的基本内容。可以说,这是基于视觉的形式尺度或形象尺度。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次大会制定的《北京》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整个人居环境来研究建筑空间的尺度问题,就会感到《建筑初步》中的定义虽然简明、准确,但有待拓广。在拓广建筑空间尺度概念的时候,应力求简明、准确、全面。

3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包括地球、大城市、小城镇、广场公园、居住小区、景观、单体建筑、室内、家具等

人们在建筑环境中的生存活动对建筑的体验,并不是简单生理需要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而是整个身心体验的感受,故有环境心理学和心理空间的概念,这表明存在着心理空间尺度。例如,我们初次到某一校园参观,比起后来在该校园生活了较长时间来说,前者感到该校园要大得多。又如,我们到一个从未去过的地点去,去的时候比回的时候感觉到路程要长。所以,广义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应是:在人居环境的不同空间范围内,人们在其中生存活动,并用身心来体验建筑整体环境空间所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该空间大小的综合感觉。这需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尺度的字义所谓“尺度”,按中国汉字组词方法来顾名思义:“尺”是尺寸的尺,是衡量线面体空间大小的基本标准单位,是绝对大小的量;“度”是度量,是用尺来量取线面体空间的行为过程,是动词;“度”又是程度,包含着等级差别的意义,它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的比较而产生的相对大小的量,这与比例概念相近;俗话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这个“度”是无过之无不及,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中国传统为人处世的原则,却也表达了一种审美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中的“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就表达了一种尺度概念。所以,建筑学领域中的“尺度”,其概念虽与真实大小的尺寸有关,但本质上是表达人们对建筑空间比例的大小关系的一种综合感觉。

3.2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经过设计建造构筑的人居环境空间都属于建筑的范畴。由于高科技的航天、通讯和交通设施的迅猛发展,地球给人的感觉已变得越来越小,故有地球村的说法。宇航空间站上的宇航员看地球,就是一个“小小寰球”,飘浮在黑暗一片的宇宙中,是货真价实的“弹丸”之地。这表明地球的尺度已变得越来越小。再如,虽然大城市中的高层建筑和立体交通与通讯系统使城市面积扩大了好几倍,但城市给人的感觉反而小了,即城市的尺度变小了。现代人来看中世纪的一些城市,也会感觉马车时代的交通广场尺度相当小。实际上,中世纪时期的人会感觉到这个广场的尺度够大。所以,尺寸是绝对的不变量,尺度是相对的可变量,是随人类活动范围和人的移动速度而变的量。

3.3比例是不变量,尺度是人感觉的量,是可变量比例是对象自身内部的绝对尺寸关系,它不受周围对象的影响。尺度是人们体验对象之间相对关系的感觉,它直接受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尺度在衡量建筑的美感上也和比例一样,是为了建立和谐的秩序关系。即比例要达成建筑物本身的和谐关系,而尺度要达成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写作论文及建筑物与人的融洽关系。一般设计手册上称的“人体的尺度”,严格来说,应该是“人体的比例”。之所以对尺度和比例概念产生这样的模糊认识,原因可能是对《建筑初步》中尺度概念的片面理解,只抓住了“建筑与人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和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大小关系”,忽略了这种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大小感”。超级秘书网

3.4比例是影响尺度感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人的行为习惯和舒适性为标准来看比例,则建筑的整体、局部、细部间的相互比例关系能对尺度感产生影响。而且,建筑实体与空间虚空的这一对虚实的量的比例关系也影响尺度感。例如,在城市的一个区域中,当几幢体量很大的建筑处于相互之间距离很大的环境中,它们的尺度感并不很大。

3.5视觉的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以往对尺度感的研究,很大部分都属于视觉尺度感。另外还有听觉、嗅觉、触觉等尺度感的存在。但视觉尺度感仍然是决定尺度大小的主要因素。

4结语

随着人们对建筑空间尺度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明晰,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拓广建筑空间尺度的概念和应用,必将对人居环境的广义建筑学的设计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2版).

篇6

关键词:循证设计;护理教育;护理教学空间

1国内外循证设计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1.1循证设计的历史溯源

循证设计是一种基于环境心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设计思想,通过严谨的统计数据和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证实环境和建筑对患者产生的影响[1-2]。循证设计由循证医学发展而来,最早是以美国建筑学者Roger在80年表的《窗外景观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论文为典型代表[3],而此后Roger本人也被视为循证设计的鼻祖和奠基人,由此,相关的循证设计论文相继出现,发展迅速。90年代,美国健康设计中心成立,随后与多家卫生机构发起名为“卵石工程”的研究项目,为在此领域有丰富实践与理论经验的专家推出了循证设计认证。2009年,《循证设计理论指导下的多种建筑》一书的出版将循证设计由医疗卫生建筑设计理论扩大到教育领域。

1.2循证设计的核心观点

循证设计定义:“为达到最优结果的设计结果而制订的遵循证据的建筑环境的有根据的决策过程。”其最初的核心内容是经循证设计保障患者住院安全,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2在高校护理教育中进行循证设计研究

依据循证设计理论,循证设计过程:(1)明确循证目标与目的;(2)查找有关证据的来源,有选择地解读研究证据;(3)提出概念及假设;(4)收集基线数据;(5)督导循证设计过程;(6)在高校护理教育中进行循证设计后开展效果评价。要求高校教师对其他高校相关循证设计案例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选择后,提出准确的循证设计概念和有关假设。护理教学空间的设计旨在突破基于传统经验和感觉以及传统主观臆断设计。其目的是为护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管理者和护理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优的工作环境,组成一个交叉学科的团队,应用仿真研究方法,通过建立实物模型来了解高校护理教学的真实情况。研究分为简单模型、仿真模型及功能性模型3个阶段。

2.1简单模型阶段

在建立简单模型之前,护理教师就已经花费了一定时间做前期准备与研究,简单模型是用简单材料组成,以方便随时调整。这一阶段由护理教师、教学办人员、高校管理者和专案经理共同参与研究,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征求其对于模型护理教学空间内相关活动的有关意见,如:护生对病房功能区的使用、病房空间、相关护理记录、患者转诊、病房病床的可达性、药物配给、护理操作的方便性和安全性以及护理设备的使用和配置等。征求被调查者对于护理教学空间的效率、安全性和护理服务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被调查者对护理教学空间进行亲临体会,对护理教学病房模型进行深入体验与思考[4-5]。

2.2仿真模型阶段

在第一阶段简单模型建立以后,护理教师根据被调查者的意见和建议负责督导第二阶段仿真模型的建造,进行护理教学实验室场景测试。行动小组对前一阶段得出的成果进行归纳,用于指导仿真模型在护理病房各种常见场景的测试。这些病房场景包括:对患者进行抢救、患者移动、各项基础护理操作与药物配制等。经过模拟这些不同的病房情景以评测护生在真实病房环境的反应,这样可以评价护理设备的使用以及护理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2.3功能性模型阶段

这一阶段在医院病房中完成,由护理带教教师和护生共同参与完成。带教教师将随机抽取的护生安排在相邻的真实病房中,同时让同一组护理人员护理同一组护生,以方便进行对比研究。带教教师对护生进行定期调查,包括护生对护理教学空间的环境以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6-7]。

3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实证研究及其证据分级

本研究采取规范实证研究,步骤如下: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形成计划、计划的实施、评价结果。

3.1行动小组及研究现场

本次行动研究是护理教师与教学管理者一起参与的合作式研究。因此,首先要建立稳定的行动小组。本次研究中,行动小组中的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分析护理教学中的问题,以此共同规划、监测方案。在此期间,他们学习参观高校护理实验室,成立行动小组,通过问卷反馈信息,资料收集方法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资料收集方法有:(1)访谈法:使用目的抽样法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合前期文献循证研究,准备好访谈提纲,通过追问访谈者的方式收集数据及资料。(2)观察法:采用参与式观察,对护理带教教师、校领导以及教学办人员等进行观察,收集资料。(3)专家论证:德尔菲法专家意见咨询,针对系统建模及流程设计等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咨询,为真实了解各领域专家对基于循证设计理论护理教学空间的建议与意见,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计算机专家2名、心理学专家1名、护理学专家3名、人居建筑学专家2名、社会学专家2名共10人,设计专家咨询表,对循证设计理论护理教学空间方案进行论证。专家论证分4轮进行,第一轮:向专家提供研究内容的背景资料;第二轮:专家将对咨询表中所列的问题做出判断并提出意见;第三轮:根据第二轮专家对咨询表的意见进行修改和判断;第四轮:基于第三轮,各专家反复论证,或仍保留第三轮意见或提出意见。

3.2实证研究

随着心理学、社会学等技术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的介入,开启了护理领域的实证研究。护理教学空间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影响护理教学效果的因素,先假设结果后探寻原因;(2)研究自然体验产生的护理教育效果,先假设原因后探寻结果;(3)研究护理教育与自然体验之间的因果机制。

3.3研究证据的分级

陈耀龙等[8]提出,将信息预先分类,再根据标准将同类信息进行分级,这是遴选大量信息的技巧。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实证证据来源于分析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因为研究的质量存在差异,应该按照国际统一的标准和证据分级[9],再结合护理教学空间特点,将其研究证据分为4级。

3.4护理教学空间的循证设计过程

护理教学空间的循证设计过程为“寻找教学证据—使用教学证据—总结教学成果”。在分析护理教学空间循证设计优劣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制作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证据分级流程图

3.5教学证据的探寻

首先,行动小组对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重点进行研讨,在这一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例如,有关大学生教育需求的假设等。其次,通过系统文献回顾的方法,收集针对研究假设的资料,若收集的文献不能解决问题,行动小组及时召开专家论证会展开相关研究对研究假设进行证明。文献查找的步骤一是计算机的初步检索,应使用较多的有关词汇和词汇的组合在几个权威的数据库检索,保证检索到全面的数据;步骤二是对预检结果通过查看文章题目、关键词、摘要等进行人工手动筛选,根据文献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最后一步是通读文献和根据证据分级的标准归类文献。

4结语

综上所述,循证设计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教学建筑和护理教学空间设计的一大趋势,其以最佳证据为中心的理性设计思路的优势,给我国护理教学空间的设计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可使我国高校护理教学空间和建筑向更舒适、更安全、更高效的方向发展。我国对基于循证设计的高校护理教学空间投资较少,因此在高校教学空间建设设计最初阶段,采用循证科学的方法,可以更好地针对大学生特殊的教学环境需求和个体行为特点,较好地发挥其教育方面的作用,为我国高校大学生护理教学空间设计提供一种有价值的方法和工作思路,值得高校相关院、系参考。

参考文献:

[1]格伦,罗璇.基于循证设计理念的护理单元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14(22):25-27.

[2]孙振宁,杨传贵,贾梅.美国痴呆症康复花园设计综述[J].中国园林,2015,31(9):75-79.

[3]吕志鹏,朱雪梅.循证设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13(10):24-29.

[4]史蒂芬,魏德勃,葛一,等.当今美国医疗建筑发展的十大趋势[J].城市建筑,2012(5):66-73.

[5]舒平,张晓頔,汪丽君.基于循证理念的建筑设计过程解析[J].城市建筑,2014(18):45-46.

[6]龙灏,况毅.基于循证设计理论的住院病房设计新趋势———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医疗中心为例[J].城市建筑,2014(22):28-31.

[7]鲁本•M.雷尼,罗曼.花园重归美国高科技医疗场所[J].中国园林,2015,31(1):6-11.

[8]陈耀龙,李幼平,杜亮,等.医学研究中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的演进[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2):127-133.

篇7

关键词 四川省;农民工;农村人居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X32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22-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04

随着各地农民工的大量外出,农村的经济、政治、居住环境等都受到了极大影响。四川省是农民工主要输出地之一,农民工在农村与城市之间流动,城市的文明风气和先进思想也被快速引入农村,农民工将务工收入带回农村,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供经济支撑,使得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逐步得到改善。

1 研究文献回顾道萨迪亚斯在1968年所著的《人类聚居学》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人居环境”一词[1]。吴良庸认为:“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2]。而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农村范围内人们生产、生活的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的综合。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水准的重要标志,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高可以协调农村居住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之间的关系,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民生活,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推进农村各项建设工作[3]。

国内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人居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2004年,美国的建筑师William McDonough和化学家Michael Braungart共同提出了“从摇篮到摇篮”的规划设计理念,认为对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学习并结合大自然的模式从而达到与自然相媲美的效率[4]。人居环境的改善首先应从建筑环境工程学的角度来考虑,其次再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探究和实施[5]。全球人类都应为人居环境改善做出贡献,农村的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6]。陈秉钊等对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的模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进行了具体深入的研究,并以专题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分别从各个侧面对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进行研究和探讨[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相对落后的农村人居环境是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空心村是制约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障碍[8]。冯戈从环境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列举了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和对策。目前也有很多学者在农民工对农村的影响方面做了相关研究[9]。刘艺梅,杨锦秀等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了农民工对流出地经济、政治、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方面的影响[10]。

现有研究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但关于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具体,缺乏对于农民工所产生影响尤其是对流出地人居环境影响的定量分析和探讨。因此,本研究拟以四川省为例,通过在典型区域内进行实地调查和访谈,构建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地分析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为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第一手实证资料和政策建议。

2 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杨锦秀等: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截止2006年末,四川省有4.6%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4.6%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全国农村集中处理情况为:24.5%和15.8%,与全国相比,四川省的集中处理设施尚且落后,需要加大完善力度。四川省农村房屋为竹草土坯结构的仍占20.5%,与全国9.6%的比例相比,四川省农村住宅结构也令人担忧。目前,四川省有14.9%的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存在困难。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的只占5.9%,却有8.9%的住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池塘水、雨水等,全国农户在此两方面的比例分别为23.1%和7.3%。四川省有72.6%的住户依旧使用柴草作为炊事能源,有3.1%的住户使用的是沼气和电,全国的使用情况分别为: 60.2%和1.5%,由此看来,四川省沼气使用较好。而四川农村使用水冲式厕所的住户占6.0%,使用旱厕的占51.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占42.4%,全国的使用情况为:12.8%、44.3%、42.9%。对比全国而言,四川省在饮用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的情况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改善四川省农村人居环境已迫在眉睫(数据来源于四川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和全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

3 针对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影响的模型构建对于一些复杂的系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是对受多因素影响的事物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评价方法,结合本文实际,针对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影响,构建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1 指标的构建与说明

对于表1,将要素一栏的3项作为第一层次的评价指标,记为C=[C1,C2,C3];将评价指标内容一栏的各项作为第二层次的评价指标(二级指标),记为C=(ci1,ci2,Λ,cij),其中i=1,2,3,cij表示Ci的第j个二级指标,j=1,2,…,5。

各级指标经过无量纲化标准化处理后,得到标准化矩阵:

R=r11r12Kr1n

r21r22…r2n

…………

rm1rm2…rmn

表1 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影响评价指标及说明

Tab.1 Impact assessment indicators and description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living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指标

Index评价指标内容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content 指标赋值说明

Index assignment description对家庭的影响A1家庭成员卫生习惯是否改善是=1,否=0A2院落整洁情况如何非常整洁=5,比较整洁=4,一般=3,比较不整洁=2,非常不整洁=1A3家庭饮用水来源河水=3,井水=2,自来水=1A4住房条件是否改善是=1,否=0对周围人的影响A5周围人关于自家生活改善的态度赞同并模仿=3,怀疑=2,不屑一顾=1A6务工者的家乡环保意识程度增加很多=3,增加=2,没有变化=1A7务工者对周围人环保意识的影响影响很大=5,影响较大=4,影响较小=3,影响很小=2,没有影响=1A8有务工人员的家庭环保意识程度很强=5,较强=4,一般=3,较弱=2,很弱=1对公共环境的影响A9对生活垃圾等无机废弃物的处理统一分类回收=4,焚烧=3,同意堆放在固定处=2,随意丢弃在周围=1A10对农业副产物(秸秆等)的处理填入沼气池或堆肥=5,焚烧=4,堆放在固定点=3,随意丢弃在周围=2,其它=1A11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填入沼气池或堆肥=5,堆放着以备施肥=4,堆放在固定点=3,随意丢弃在周围=2,其它=1A12种植花草树木的目的美化环境、净化空气=5,为了好看=4,跟别人学的=3,专门卖钱=2,其它=1A13对村里公共设施的关心程度更关心=3,一样=2,更少关心=13.2 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的确定对模型的评价结果有直接影响。为了使权重更加客观、更为科学,本文运用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熵的概念最早来自热力学,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在信息论中,熵值反映了信息的无序化程度,可用来度量信息量的大小。熵权则是反映在同一指标之间这些信息的竞争程度,如果这些信息相同,说明在这一指标反映不出评价之间的优劣[11]。这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尽量避免了各评价指标人为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

熵可以用来度量信息量的大小,某项指标携带和传输的信息越多表示该指标对决策的作用就越大[12];将第j个被评价对象的熵定义为 Hj=-k∑mi=1fijlnfij(j=1,2,L,n) 其中,fij=rij∑mi=1rij,k=1lnm;并假定,当fij=0,fijlnfij=0 ,第j个指标的熵权定义为:wj=1-Hj∑nj=1(1-Hj),通过权重的大小可以反应不同指标在决策信息中所起作用的大小。根据每个权重就可以得出评价指标的权向量:

w=w1,w2,L,wn

3.3 评价方法本文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就农民工对流出地农村居住环境改善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能够确定农民工对流出地居住环境改善的影响程度。由标准化评价矩阵R和指标权向量w,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得出综合评判模型:B=w•RT=(w1,w2,L,wn)•r11r21Lrm1

r12r22Lrm2

KLLL

r1nr2nLrmn式中,*为加权平均型,其特点是综合评价了每一种因素对评判结果的贡献。模糊算子有多种,如全面制约型,乘积取大型、均衡平均型等,但为了充分利用矩阵R中的全面信息并使结果全面性,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型的*算子。根据这种算法,bj值越大代表农民工对这个指标的影响越大,反之越小。4 实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指标赋值

本文所采用数据均为实地调查所得,根据四川省的三个不同地域,即:山区、丘陵、平原选择代表市县进行调查。2009年7月,本研究小组分别在三个地区展开调查,共调研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40份,每个地区各抽取有效问卷40份。根据各指标的赋值情况,对指标数值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各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影响的相关数据

Tab.2 Impact of data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评价指标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山区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对家庭的影响A10.950 0 0.675 0 0.800 0 A23.925 0 3.775 0 3.725 0 A31.075 0 2.250 0 2.650 0 A40.625 0 0.325 0 0.675 0 对周围的影响A52.225 0 2.575 0 2.450 0 A61.725 0 2.025 0 1.925 0 A72.675 0 5.125 0 3.750 0 A83.025 0 3.425 0 3.650 0 对公共环境的影响A92.750 0 3.100 0 2.175 0 A104.025 0 3.950 0 3.625 0 A114.275 0 4.100 0 4.100 0 A124.800 0 4.325 0 4.400 0 A132.825 0 2.900 0 2.475 0 4.2 综合评价结果

运用EXCEL2003版对所调查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根据熵权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得到评价指标权向量为:w=(0.071 0,0.089 0,0.061 9,0.060 8,0.063 9,0.063 3,0.072 0,0.063 9,0.064 4,0.061 1,0.163 5,0.163 5,0.061 0)

4.2.1 对山区、丘陵、平原三个不同地区的整体评价将表3的数据按区域类型(山区、丘陵、平原)进行标准化处理,根据已经计算的指标权重,对三个地区进行整体评价,计算结果为

B=w•RT=(0.609 2,0.492 7,0.372 9)

根据B值,农民工对各类地域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分别的影响大小顺序为(由大到小):山区、丘陵、平原。

4.2.2 对各要素的综合评价为分析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分别的影响程度,现将各指标权重进行合并处理,结果见表3所示。根据按要素分各评价指标获得的权重,以山区、丘陵、平原的数据为基础,按要素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其结果见表4。

4.3 分析讨论

如果某个评价指标的熵值小、熵权大,说明该指标对决策的作用比较大,对评价结果有较大影响。从计算的各指标熵权值来看,对畜禽粪便的处理和种植花草树木的目的这两个指标对评判结果影响较大,而住房条件是否改善和对公共设施的关心程度对评判结果影响较小。由表4计算结果可知:

表3 评价指标按要素份额的指标权重Tab.3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 weight according to the factor share

要素

Factors要素份额

Factor shares评价指标

Evaluation of Indicators按要素份额各评价指标权重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weights according to the

elements of shares对家庭的影响0.307 7A10.251 3 A20.314 8 A30.219 0 A40.214 9 对周围人的影响0.253 9A50.242 8 A60.240 7 A70.273 5 A80.243 0 对公共环境的影响0.438 4A90.141 8 A100.134 6 A110.359 9 A120.229 4 A130.134 4 表4 农民工对流出地人居环境改善影响按要素综合评价结果Tab.4 Effective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y

the elements on the outflow of peasant laborer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要素

Factors山区

Mountain丘陵

Hill平原

Plain对家庭的影响0.157 10.487 10.355 8对周围人的影响0.573 20.000 00.426 8对公共环境影响0.286 80.686 30.026 9(1)总体评价。根据B值得知,山区、丘陵、平原三个地区的评价值分别为0.609 2,0.492 7,0.372 9。农民工对山区的影响最大,丘陵次之,平原最小,这与预期结果刚好相反。说明山区农村最具有改进的潜力,虽受到经济基础和地域类型的条件限制,但只要为其提供更多的致富途径,依然能够使其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

(2)在对家庭影响方面和对公共环境影响方面,农民工对丘陵的影响值都明显高于平原和山区,丘陵的影响值分别为0.487 1和0.686 3,而对平原和山区的影响值较小,分别为0.355 8,0.026 9和0.151 7,0.286 8。平原地区一直都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水平,其每个家庭的基本条件和村内的公共环境都相对较好;但山区由于其整体经济相对落后,农民外出务工所带回的经济收入不能从根本上迅速地改变其较差的家庭条件和公共环境。因此,农民工的外出打工对这两方面的影响并不明显。相对平原、山区而言,丘陵地区整体环境水平处于二者之间,因而,在这两方面具有大量的可变空间。

(3)在对周围人影响方面,山区和平原的影响值不差上下,分别为0.573 2和0.426 8,但对丘陵地区的影响却基本为零。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丘陵地区整体水平处于中间状态,且各家各户的生活条件基本持平,因而,农户彼此之间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在丘陵地区农民外出务工几乎不影响其周围人。

5 对 策

综上所述,四川省农民工对其平原和丘陵地区人居环境的局部影响较大,但对其山区的整体影响最大。因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扶持,实施地方适用性政策。

5.1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由于贫困地区农民致富能力差和资金缺乏,加上自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贫困地区农村人居环境较为恶劣,政府应该加大对其的物质投资,加强对丘陵和山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这些地区均能享受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另外,政府应该拓宽农民工的就业途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由此带动其他农户发展农村经济。

5.2 加强宣传教育,重视对农民工的科普知识教育

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等的限制,当前还有许多农民的环保意识相当匮乏,必须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尤其要重视对农民工的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环保知识,培养他们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影响力巨大的农民工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能够起到积极带头的作用。

5.3 合理规划环境,强化农村环境监管体系

合理确定村庄环境整治的具体项目,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计划以及运行维护管理建议。与此同时,各环保部门,尤其是县级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双管齐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人居环境落后的面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C A Doxiad. Ekis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Human Settlement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8-40.[Wu Lian gyong. Habitat Environmental Science [M].Beijing: China Building Industry Press, 2001:38-40.]

[3]张博野,曾菊新.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8,(4): 48-51.[Zhang Boye, Zeng Juxin. The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Human Settlem ents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2008,(4):48-51.]

[4]威廉•麦克唐纳,(德)麦克尔•布朗嘉特.从摇篮到摇篮:循环经济设计之探索[M].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WilliamMcdonough, Michael Braungart. From the Cradle to CradleDesigned to Explore Recycling Economy[M]. Translated by Chinas Agenda 21 Management Center, ChinaUS Center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05.]

[5]高履泰.人居环境的改善[J].华中建筑,1997,(11):54.[Gao Lutai. The Improvem ent of Living Environment[J]. Huazhong Architecture, 1997,(11):54.]

[6]俞正声.为改善人居环境作出新贡献[J].中国房地产信息,1999,(11):9.[Yu Zheng sheng. Making New Contribution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J]. China Real Estate Information, 1999,(11):9.]

[7]陈秉钊.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Chen Bingzhao.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Habitat Environment[M].Beijing: Science Press,2003.]

[8]赵永刚,徐立敏,卢红卫.浅谈农村人居环境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65 80-6584.[Zhao Yonggang, Xu Limin, Lu Hongwei. 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the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6, ( 34):6580-6584.]

[9]冯戈.关于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新思考[J].科技资讯,2008,(13):196.[Feng Ge. New Thinking on a Management Plan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 he New Rural Living Environment[J].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 (13): 196.]

[10]刘艺梅,杨锦秀,杨启智,等.基于熵权的农民工对流出地影响的模糊综合评价:以四川省为例[J]. 农业技术经济,2008,(4):26-33. [Liu Yimei, Yang Jinxiu, YangQizhi, et al.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Entropy Power on The Influence of Peasant Laborers to The Exported Area: Take Sichuan as An Example[J].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y,2008,(4):26-33.]

[11]邱菀华.管理决策与应用熵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93-195.[Qiu Wanhua. Management Decision and Application Entropy Study[M]. Beijing: Mechanical Industry Publishing House, 2002:193-195.]

[12]周辉仁,郑丕谔,张扬,等.基于熵权法的群决策模糊综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8,(8):38.[Zhou Huiren, Zheng Pie, Zhang Yang,Qin Wanfeng. Fuzzy Quality Synthetic Evaluation of Group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Entropy Power Method[J]. Statistics and Decisionmaking, 2008,(8):38.]

[13]于水.试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督[J].管理观察,2008,(8):35-38.[Yu Shu i. Try to Analysis on the Supervi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Infrastructure[J]. Administration and Observation, 2008,(8):35-38.]

[14]徐钟.富顺县狮市镇土地整理与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Xu Zheng. Research o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new livi ng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in Shishi Town of Fushun County[D].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sters Thesis, 2007.]

On Impact Study of the Outflow of Peasant Workers in Rural Are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YANG Jinxiu ZHAO Xiaoge

(School of Management & Economics, 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YaanSichuan625014, China)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