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5:51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韩国饮食文化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传播;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这是文化、媒介评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知道”。鱼的生存是由水决定的,只有在没有水的情况下,鱼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处境。这个例子对于人和大众媒介来说是同一个道理。媒介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以至我们经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更感觉不到它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媒介向我们传递信息,给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兴高采烈,让我们烦恼困惑。媒介改变我们的情绪,挑战我们的文化意识,侮辱我们的理智。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年轻人都特别重视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校园重重的学习压力下,在做不完的作业之中忙来忙去的大学生,特别渴望参与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几年前,校园里主要盛行的娱乐活动是去操场打球,在安静的树林里跟朋友聊天、看小说,晚上则去操场沿着跑道跑两三圈或散步,或去看学校搞的各类晚会。
关键词:中原地区;食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自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地域概念基本形成,不同朝代涵盖的区域范围略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指以河南省为核心区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代的中原地区更多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是指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周边的山西省东南部、山东省西部、河北省南部和安徽省北部等地域。2011年,我国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指出,中原经济区主要包括河南省全境,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山西省长治市、晋城市、运城市,安徽省宿州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蚌埠市和淮南市凤台县、潘集区,山东省聊城市、菏泽市和泰安市东平县,区域面积28.9万平方公里[1]。中原经济区所涵盖的区域,与广义的中原地区涵盖的区域范围基本相同。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其特有的地理位置,中原文化与周边文化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2]。“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为了生存所必须进行的基本生活行为,因此,饮食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有关中原地区饮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及一些门户信息网站上[3],但围绕饮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的特色数据资源库建设较少。因此,笔者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主题构成和类型构成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意义
1.1保护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
中原地区食文化历经几千年的演变、融合与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原地区食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冲击,其文化资源生存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例如,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方便食品的需求越来越高,洋快餐普遍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这些都对我国的传统饮食习惯有一些影响,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同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饮食文化也对中原地区食文化有一定冲击,法国美食、地中海美食、墨西哥传统饮食、日本和食及韩国泡菜文化等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美食也在中原地区得到传播,中原地区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4]。中原地区食文化本身就是在交汇融合多个民族饮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吸取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饮食的优点,对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已刻不容缓。近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在编制《河南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食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建设中原食文化数据库能为政府机构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持续开展。
1.2促进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现代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原地区许多传统食品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华老字号企业,已无法跟上时展的步伐,出现了经营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局面,依托其上的一些传统中原美食也濒临消失。因此,如何推动传统食品企业实现现代化转型,推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健康发展,是政府、食文化研究人员、传统美食生产者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原地区的食品企业都在努力创新,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白象食品作为河南省的重要食品企业,是全国方便食品企业的领头羊。为了发扬传承中原地区食文化,白象食品将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和现代营养学理念融入传统食品中,开发了大骨汤面、河南烩面等食品,吸收了中原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能从一碗香喷喷的面中找到“家乡的味道”。因此,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能为传统食文化资源产业实现现代化转型、升级发展提供支撑。
2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原则
2.1特色突出原则
特色突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突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特色,充分发挥特色数据库的资源优势,增强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实力,推动中原地区传统食品产业的升级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2.2共建共享原则
为了避免信息资源建设的重复、浪费,相关部门应在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遵循分散建立、馆际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统一数据库的建设标准和评估体系,充分整合资源,实现资源的互通,为中原地区读者提供特色鲜明、资源全面、检索便利的信息资源库,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效能。
2.3实用性原则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相关部门要依据实用性原则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在尽可能节约建设成本的前提下收录重要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实现投入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宣传、推广力度,引导更多的读者了解数据库、使用数据库。
2.4先进性原则
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化大背景下的产物,需要先进信息技术与成熟管理方式的支撑。因此,相关部门可采用“区块链”技术建设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将其建设成容量大、兼容性高、安全性强、搜索便捷、速度快、准确度高和扩充性强的新型数据库,保障数据库的先进性。
3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主题构成
3.1食文化风俗
食文化风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受环境的影响,在食品原料选用、加工生产、食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普遍、独特的传统习惯。中原地区食文化古老、活跃,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原料选择、加工方式、饮食礼仪等方面。原料选择主要体现在平原地区对小麦、大米等大宗粮油的选择,偏远地区对玉米、小米等杂粮的选择,中原西部地区对牛羊肉等原料的选择等;加工方式主要体现焦作地区的土炒面馍、武陟的炒制油茶等;饮食礼仪主要体现在中原地区民众根据《礼记》对进食的规律、礼数、章法和禁忌等进行了规定。这些习俗都有明晰的总结和具体的守则,现代人在就餐时仍然能够遵守这些习俗,如主客座位的安排、敬酒时的端杯方式等。食文化风俗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风俗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2特色饮食
中原地区不同区域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饮食,如:河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马豫兴桶子鸡、真不同水席、逍遥镇胡辣汤、黄河大鲤鱼等,河北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碗、永年驴肉等,山西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上党腊驴肉、晋城过油肉、石子饼,安徽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丁里羊肉汤、濉溪双堆面鱼、太和板面、利辛撒汤和公山豆腐宴,山东省的代表性特色饮食有高唐驴肉、定陶焖子和泰安煎饼等。地方特色饮食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这些地区特色饮食来源、制作方法、食用方法、民间传说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3.3食文化遗产
中原地区食文化遗产是指中原地区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如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新密李家沟遗址、淮南八公山淮南王炼丹遗址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被广泛认可的能够体现中原地区食文化特点的文化活动、文化表演、知识、技能等,以及承载食文化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等,如淇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原农耕文化”中收藏的三千多件中原地区的农耕老物件,仰韶文化遗址中保存的酒器、酒具,《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酒楼、饭馆、食店、茶肆等。食文化遗产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
3.4食文化名人
在中原地区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孕育出一些食文化名人,他们提升了各个时期的食文化水平,在传承、发扬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食文化名人是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一个重要主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对记载食文化名人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
4中原地区食文化特色数据库的资源类型
4.1出版文献
目前,中原地区食文化相关的出版文献主要包括图书、期刊、会议文献、标准文献、学位论文和政府出版物等。图书主要包括食文化相关的教科书、科普读物和生产技术图书,如《食珍录》《饮膳正要》《中国馔食文化》《饮食文化》等;期刊主要有《中原文化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等与食文化相关的期刊;会议文献主要包括在国际或国内食文化学术或专业性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如《中原食品文化研究论文集》收录的相关论文;标准主要是指传统食品现代化加工涉及的相关标准,如河南省地方标准《油茶》;学位论文主要包括相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硕士、博士论文,如《仰韶文化时期陶质食器造型设计研究》;政府出版物主要包括中原地区各省、市、县政府部门及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版的与食文化相关的文献。
4.2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包括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的信息资源,以及商业数据平台、专题数据库收录的相关信息资源等。门户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包括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政府门户网站,以及河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山东省食文化研究会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这些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具有信息更新及时、信息量大等特点。商业数据平台主要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CNKI中国知网”等,用户在这些数据平台以“文化+食”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得到大量中原地区食文化的相关文献。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一些公共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开发的相关数据库,如郑州轻工业大学的图书馆“民俗文化专题数字图书数据库”、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粮油食品专题特色数据库”等。
笔者通过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一共14篇,这说明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根据笔者统计CNKI搜索结果,近几年国内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磊,2010),以淮安为例,认为淮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终端市场的需求为核心,运用主题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开发策略;《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建忠,2009),从饮食文化的审美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途径;《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杨丽,2001),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樊玲、洪锋,2007),认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胡一旻,2009),认为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分析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现状,论述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发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黄继元,2005),认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国饮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它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毛震,2007),认为佛教饮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佛教旅游资源,四川地区佛教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佛教饮食文化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泰安地处我国古代齐鲁大地的腹地,其饮食文化属我国四大菜系的鲁菜系。中国历代都有对泰山的封典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泰山祭祀性的饮食文化一脉传承,至今仍绵延不断。泰安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其位于华北大平原的东部、山东省的中部,北依济南,南接孔子故里曲阜,因此泰安的饮食文化深受济南菜和孔府菜的影响。泰安属泰山所在地,泰安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泰山文化的痕迹,泰山是一座神山、圣山,包罗万象,以其博大的胸怀接纳着人世沧桑,佛、道、儒相安于泰山,泰安的饮食文化必然有佛、道、儒文化不同程度的渗入,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构成了洋洋大观的泰安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各种文化兼蓄并存。泰安依托于泰山,泰山的物产是泰安特色菜的主要用料来源,泰山的儒、道、佛文化又从素食方面对泰安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外延,使得泰安菜呈现出多样而质朴的特点。以泰山物产和泰山儒、佛、道文化为基本内涵的泰安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野菜宴、泰山赤鳞鱼等。
不同文化的聚拢,促成了泰安丰富多样的特色饮食,主要有泰安煎饼、野菜宴、东阿阿胶、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
三、泰山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专门经营具有地方特色餐饮的酒店不多,地方餐饮质量较低
国内外游客来到泰山,除了感受泰山的雄伟壮丽、探寻历代帝王在泰山上留下的足迹、体验泰安的民族风情外,同时对依托于泰山文化底蕴下的泰安的饮食充满了期待,对此,并没有引起泰安政府和旅游行业的重视,“正宗四川风味”、“沙县小吃”、“佛跳墙”、“韩国休闲餐厅”、“哈尔滨餐厅”、“客家水煮鱼”、“东北餐馆”等餐厅在泰城林立,而“鲁菜馆”仅有“泰山一家人”一家连锁餐厅,对于以“泰安名吃”命名的正规餐厅却几乎没有,泰安回民聚居区最为著名的早餐———糁,只在路边的小摊位有,却没有环境优雅、制作工序精良的正规饭店,没有打造属于泰安的字号,同样泰安煎饼、泰山赤鳞鱼、泰山豆腐宴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字号,没有专门的饮食文化管理部门,这种现象时间长了,易使本地独有的工艺和技术慢慢退化,宝贵的本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消失;有一些经营者单纯追求利润,在工艺和选料以及加工上偷工减料,使游客花了钱却品尝不到正宗的泰安美食,从而对泰安饮食大失所望,严重影响了泰安饮食文化的口碑。
(二)宣传力度不够,营销体系不完善
“山东煎饼”、“东阿阿胶”闻名中外,泰安因依托于泰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拥有“泰山豆腐宴”、“泰山药膳宴”、“泰山煎饼”、“泰山板栗”、“泰山三美”、“泰山野菜宴”等独一无二的饮食资源,游泰山、品泰安美食成为游客游玩的主要目的,但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却并没有得到政府和业内人士的重视,对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进行整合营销。人们谈到北京,就能想到“全聚德烤鸭”等老字号;来到重庆,说起火锅,就能想到“德庄”、“小天鹅”等火锅名店;提起扬州的早茶文化,那肯定离不开“富春茶社”,提起泰安,却没有一家代表泰安当地特色饮食文化的餐饮名店,所以,必须加大泰安饮食的宣传力度,将泰安饮食文化作为一个品牌来包装,完善营销体系,实现泰安餐饮文化与旅游业协调发展,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2]
(三)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参与性不强
目前泰安餐饮文化在旅游活动中的开发主要以品尝美味佳肴为主,开发者忽视了菜肴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游客已不满足于吃饱、吃好,而是追求吃得有品位,所以挖掘饮食背后的文化是适应市场需求所必须的。泰山作为国人心目中的神山、圣山,受到历代帝王、文人墨客的顶礼膜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泰安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对于游客来说,能够亲身体验菜肴的制作会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方面应该引起泰安饮食企业的重视。
四、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基础,笔者对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思路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推进区域旅游合作,实现泰安饮食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
将曲阜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泰山、济南饮食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充分利用“山水圣人线”的优势,推出“品孔府宴、尝泰山煎饼、饮泰山女儿茶、感受济南菜”的饮食线路。
(二)推出饮食文化旅游专项产品
1.泰山农家乐体验游
“农家乐”是一种依托农业的“寄生”产业。因此,“农家乐”不是毁农造景,而是以农为景;不是抛弃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简单追求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而是在农业原有的生产价值基础上,增加生态、社会和文化价值。
泰山北麓“农家乐”已颇具规模,“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农业观光休闲游正在成为都市人群休闲消费的时尚,泰山野菜、泰山炒鸡、泰山山珍正是发展泰山农家乐体验游的优良先决条件。泰安要充分利用泰山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泰山北麓清幽的农户庭院,以农户的菜园、花园、果圃、鱼塘,配合上泰山悠久的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如泰山封禅文化、东岳庙会等,要让游客动手采摘菜园、果园的菜品、果品,这些成为游客的用餐原料;要为游客准备野鸡蛋、板栗、核桃等“农”味十足的土特产供游客选购带回家。
2.泰山豆腐宴专线游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被誉为“泰山神豆腐”,豆腐宴大概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经过历代厨师的挖掘整理,泰山豆腐宴已成为鲁菜中的一朵奇葩。宴会时有多达150多道豆腐菜可供选择。以豆腐为主料烹制的名菜有:一品豆腐、八仙瑶池聚会、佛手豆腐、人参豆腐、芙蓉豆腐、荷花豆腐等,色香味形,美仑美奂。泰安开发豆腐宴旅游专线,让游客在品泰山豆腐宴尝泰山美食的同时,遐想帝王封禅泰山时的情形。
3.在现有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饮食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元素,在对泰山进行旅游开发时,在泰山观光游中添加饮食文化元素,使游客在感受泰山雄伟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体味泰山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净化与灵魂的升华,泰山野菜宴、豆腐宴食用历史悠久,始于古代帝王来泰山封山祭祀时“食素斋,整洁身心”。如“在体验泰山封禅文化的同时,感受豆腐宴、野菜宴”,则一定能给泰山旅游增添更多的乐趣。
4.大力开发饮食类购物品
泰山当地特产丰富,有泰山煎饼、泰山女儿茶、泰山板栗、泰山灵芝等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各种品质优良、品种多样的饮食类购物品,可以考虑自建直营店、零售店并且通过与旅游购物店合作,销售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类购物品,作为游客返家携带当地特产或旅游观光式购买,通过游客的无意识营销,对泰山饮食类购物品进行推广,同时实现宣传泰山文化的双赢效果。
5.兴建泰安美食文化街
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泰安饮食文化一条街,美食街的整个设计要结合泰山封禅文化、民俗文化,如泰山石敢当信仰、泰山山神崇拜、东岳庙会等,使游客置身于泰山浩如烟海的文化氛围中品尝泰安美食,让游客对泰山美食在口感和内涵上都被吸引,同时结合泰山东岳庙会,借助泰山东岳庙会的影响力,策划泰安美食节,借此平台宣传泰安美食。
6.宗教饮食文化体验游
泰山佛、道、儒三教合一,普照寺、灵岩寺成为泰山佛教的神髓所在,开发佛教素食文化体验游,使游客体验泰山佛教的空灵和浩瀚;碧霞祠、岱庙为道教神灵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神府,给了无数善男信女以寄托,定期举办道教饮食养生论坛,在提高现代人养生意识的同时,宣传泰安饮食文化及宗教文化。
7.加大泰安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
利用各种美食节、洽谈会、旅游大篷车、建立旅游饮食推广网站等平台,宣传泰山饮食文化,通过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等活动加大旅游促销力度;在对外的媒体宣传片中加入对泰安饮食及文化的宣传。
随着网络影响力的日渐增强,旅游网络推介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旅游宣传方式,网络营销旋风正席卷整个旅游市场,为旅游行业带来了新的营销商机,正在成为主流旅游营销平台。现在游客普遍通过互联网来获得各种旅游信息,他们获得的泰安饮食信息多是从旅行社网站、各种自助游网站等得到,此外还有一些官方网站如山东新闻网等,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要建立一个网上泰安饮食旅游超市,所有的泰安饮食旅游资源都在里面展示,为游客提供各式选择,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服务。还要针对不同客源地的喜好和个性化需求,设计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泰安饮食旅游推广网站。
【关键词】韩国观光课程 课程设置 汉语翻译引导员 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02-02
韩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随着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不断深入,贸易往来日渐频繁,近些年到韩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也日益增加。面对庞大的中国游客团体,数量有限的本土汉语导游已经难以满足其需求。语言交流更是进一步开拓韩国观光旅游市场的重要因素。
在旅游过程中,影响旅游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导游是游客衡量旅游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韩国的本土导游能否用流利的汉语介绍景点情况,能否与中国游客顺利地交流沟通,能否了解中国游客的需求并提供周到地服务等是衡量导游的几项重要标准。韩国政府有专门培训本土汉语导游的学校,并针对学员情况而开设专门性课程。通过学习这些课程,要求学员对韩国历史、法律、资源、观光概论等知识有所了解;要求学员可以用流利地汉语介绍韩国的概况,景点,美食、传统节日等。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及学员情况调查
(一)《韩国观光课程》基本课程安排
汉语翻译引导员的资格证考试分为韩语笔试和汉语面试两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针对笔试和面试两部分做了相应的教学安排。笔试部分的培训为韩语授课,面试部分的培训为汉语授课。
笔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历史课、韩国资源课、观光概论课、韩国观光法规课和观光特讲课。韩国历史课是介绍从古石器、新石器、青铜器、铁器、三国时代、高丽时代、朝鲜时代、日帝强占期到现代历史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要求学员韩国历史有较全面、较系统的了解。韩国资源课主要学习21个国立公园的观光特色、名胜古迹的特点、民间习俗、各地独特的饮食习惯、各地的传统文化活动、寺庙的建筑特点、庆典活动等;要求学员能够将韩国现有的旅游资源熟练地介绍给游客。观光概论课主要学习观光的概念、观光资源的开发、观光事业的经营、住宿业、旅游业、航空业、观光会议、观光市场等等;要求学员对观光业现状有所了解并对观光业的发展方向有所把握。韩国观光法规课主要学习观光基本法,观光振兴法,观光开发基金法和国际会议法;要求学员对观光基本法规有所了解,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能够做出相应的判断并运用相应法律解决问题。观光特讲课包括医疗观光特讲,目前韩国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特讲,韩国史与中国史的关系特讲等等。
口试部分主要包括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和观光实习课。
韩国观光汉语口语课主要培养应试者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特别是能够用较为熟练的汉语介绍韩国的文化、历史、旅游胜地等。要求学生能够听懂面试官的提问,用较为正确的发音,基本正确的语法,较为自然的汉语口语回答面试官的问题。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自我介绍的能力。观光实习课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较为流利的汉语进行解说并在景点现场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韩国观光课程》学员情况调查
笔者对学习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学习者共90人,调查结果如下:
(1)年龄
(2)性别
(3)汉语水平
(4)学习时间
(5)是否有中国留学经历
(6)目前是否做与汉语相关的工作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学员大多为已婚家庭主妇,家里没有经济负担,有足够的空闲时间来学校学习并从事导游工作,少数几位男士都做过与汉语相关的工作。学员们汉语水平较高,可以用汉语进行日常交流,并无太大障碍。少部分学员有过中国留学或生活经历,对中国和中国文化比较了解,大部分学员没去过中国。
二、《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内容简介
(一)韩国基本情况简介:主要包括韩国地理位置、面积、气候、语言、传统服饰、传统舞蹈、国旗、国花、城市、交通情况、历史年代、通用货币等。
(二)韩国美食简介:主要包括传统食品、节日食品、街边小吃、酒类。简介泡菜、紫菜包饭、烤肉、炒米肠、拌饭,参鸡汤、冷面、年糕汤、松饼等做法。
(三)传统节日简介:主要包括春节、正月十五、端午节、中秋节、开天节、3.1节等。
(四)观光景点简介:
(1)首尔景点:主要有朝鲜的五大宫即景福宫、昌德宫、庆熙宫、昌庆宫、德寿宫,还有宗庙、青瓦台、汉江公园、仁寺洞、南山公园、南山韩屋村、东大门、明洞、狎鸥亭、梨泰院、乐天世界、63大厦、首尔世界杯体育场、北汉山国立公园、韩国民俗村、爱宝乐园、加勒比海湾、首尔乐园等。
(2)济州岛景点:城山日出峰、汉拿山、民俗村、龙头岩、独立岩、天地渊瀑布、翰林公园等。
(3)釜山景点:龙头山公园、梵鱼寺、海云台海水浴场、釜山海关博物馆、海东龙宫寺、通度寺、釜山水族馆、太宗台游园地、海云台迎月路等。
(4)庆州景点:佛国寺、石窟庵、南山、皇龙寺、国立庆州博物馆、大陵苑(天马冢)、雁鸭池、瞻星台、五陵、古坟公园等。
(5)全州景点:全州韩屋村、庆基殿、全州传统酒博物馆、全州历史博物馆、全州传统文化中心、养士斋,白羊寺、全州世界杯体育场、殿洞圣堂等。
(6)江原道景点:雪岳山、新兴寺、千佛洞溪谷、太白山公园、画岩洞窟、武陵溪、雉岳山国家公园、五台山国家公园、龙平滑雪场、五色温泉、洪川温泉等。
以上内容学员需要用汉语做简要介绍并能回答考官提出的相关问题。需要掌握的内容较多,并且都需要用汉语介绍,这对于学员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有一定的难度。
三、《韩国观光课程》汉语教学建议
(一)注重自我介绍的准备与练习
自我介绍是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手段,自我介绍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官对学员的第一印象。确定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应兼顾实际情况与面试需求,并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切不可一概而论。自我介绍是“汉语翻译引导员资格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面试环节,时间为两分钟。在这短短的两分钟里,学员应有选择性地进行介绍,比如学习汉语的原因,经历,目前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家人是否支持,是否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学习和工作,是否有中国留学经历,是否了解中国文化,是否做过与汉语相关的工作,选择当汉语翻译引导员的动机,个人性格,团队精神等等。介绍时应扬长避短,像考官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体现自己与本工作的符合性。如果想要自我介绍脱颖而出,吸引面试官的眼球,那么教师和学员需要在自我介绍内容上提前做好准备,反复修改自我介绍内容,充分展示学员的优势,每位学员要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能够用汉语自然地表达出来。自我介绍内容确定下来后需进行反复的朗读练习,教师帮助学员把自我介绍内容进行录音,学员模仿教师发音及节奏,每天进行模仿朗读练习,以期达到流利、自然的表达效果。
(二)注重汉韩文化的比较
中韩两国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虽然二者的文化背景具有很多共同点,但相异之处颇多。如果韩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那他们在与中国人接触的过程中就会带来很多不便,并且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国人的做法,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是应该提醒中国游客注意的或者介绍给中国游客的。所以了解并理解中国文化,特别是中韩文化的差异是十分有必要的。比如中国和韩国的饮食结构和习惯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地域辽阔,“菜系”各具特色。中国人一般为一日三餐,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和晚上,就餐主要用竹制的筷子,习惯将所有的菜摆于餐桌上大家共同享用。而韩国人习惯于席地而座,盘腿就餐。韩国饮食的主要特点:高蛋白、多蔬菜、喜清淡、忌油腻,喜欢凉辣。其传统饮食比较简单,主食为米饭,爱吃泡菜,餐桌上的素菜多,一般有汤。韩国人有一日四餐的饮食习惯,分别安排在早上、中午、傍晚、夜晚。韩国人就餐用铁制勺和筷子。每个人有自己的一份饭和汤,其他所有的小菜则摆在饭桌中间供大家享用。很多中国人到了韩国不能习惯韩国的饮食,韩国辛辣的菜居多。导游如果适当了解中国的饮食特点就可以给中国游客做相应的介绍和建议,喜欢不同口味的游客可以选择相对适合自己口味的食品。韩国这种每人一份的分餐制吃法与中国不同,导游可以给中国游客做简要的介绍,游客语言不通,如果不了解韩国与中国饮食文化的差异,那么在单独用餐或者自由活动外出用餐时就会带来麻烦。教师在教授韩国的文化、习俗过程中,也可适当介绍中国文化及中韩文化差异的比较,为学员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
(三)增加户外实习机会
户外实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韩国各大景点进行实地景点介绍,要求学生能够在景点现场用流利地汉语进行解说并对突况进行相应地处理,培养学生的汉语实际运用能力。通过户外实习,学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已学理论的理解,并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与人相处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对于学员来说,平时在书本上学过的和练习过的内容,如果想在实习现场用准确的汉语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一门外语本来就很紧张,学员需要表达的内容又较难,其中有很多是专有名词,较难记忆,而且需要表达得流利、自然。如果不经过多次反复练习,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良好表现的。对学员来说,户外现场的这种实际操练,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汉语知识,又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学员在每次实地训练之后,汉语表达都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并且对于记忆的内容也更加深刻。当然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把韩国那么多景点都走遍,都练习一遍,但是这个练习的过程,学生可以积累部分实践经验,并且由于对练习的内容记忆比较深刻,在面试时不会出现由于过分紧张而头脑一片空白的情况。
在实习过程中,教师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不超过5人,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时间,在相同的时间里,给大家更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某一位学员当导游时,其他的学员就扮演游客的角色,可根据景点的情况进行提问,导游学员当场回答,如果有不清楚或表达不好的地方,教师给予指导,并与学员们共同讨论。学员们轮流扮演导游的角色,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这是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语
随着中国人来韩旅游的不断升温,韩国政府专门为培养韩国本土汉语导游而开设了专门课程,培养本土的汉语翻译引导员。本文简介了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的教学安排及内容,结合学员的基本情况,了解目前韩国本土汉语翻译引导员培训现状。笔者在教授《韩国观光课程》汉语口语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上课反应出的问题,着重提出了注重自我介绍的练习;加强汉韩文化比较教学;增加户外实习机会这三点教学建议。根据韩国目前的汉语翻译导游员的汉语教学现状,我们可以与国内汉语观光课程相比较,取其长处,应用到国内的观光汉语教学中。
参考文献:
[1]吕丽红.以旅游观光为例浅谈基于任务的汉语课外实践教学设计[D].[硕士学位论文].暨南大学,2012
[2]程之爱.中国高校旅游教育与韩国大学校观光教育之比较研究――以中国吉林省、韩国首尔市为个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1
引言
游学活动始于中国春秋时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游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体验,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游学丰富多样,其中语言类游学是指通过参观、游览等活动,将“游”与“学”结合,在实践中提升某种语言能力的一种学习。学习者在放松的学习环境中,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这种学习模式受到语言学习者的欢迎。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中国人选择学习一到两门外语,外语学习热潮的兴起,促进了外语游学项目的发展。然而,与外语游学项目的热潮相比,更多的是游学项目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大部分语言游学项目注重“游”,而忽视了“学”,没有兼顾,游学归来后外语水平没有得到提高。
随着韩流在中国的盛行,学习韩语的大学生随之增多,以韩国文化翻译实践研究的大学生游学活动不断登场。本文以张家界景点体验为例,对大学生韩语游学项目进行设计,参考汉语或英语游学项目的成果,扬长避短,开发出适合大学生们的韩语游学活动,让大学生们通过游学活动,开展翻译实践,体验韩国观光文化。
一、张家界韩语游学项目设计
本文以张家界景点体验为例,在设计游学项目时,兼顾“游”和“学”,将项目分为“游学前”、“游学中”、“游学后”三大模块。开发“游”和“学”兼顾的韩语游学项目,提升大学生的韩国文化翻译实践能力。
(一)游学前
游学前的重点是撰写游学项目企划书,首先是教师指定撰写对象,学习韩语的大三学生自主能力高,参与性强,可以让他们积极参与。全班同学进行分工,寻找素材,收集创意。教师只需对学生的企划书提出指导意见,完善企划书,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一份韩语游学项目企划书。企划书主要内容如下
游学对象:游学对象仅限于各本科高校朝鲜语专业大三学生,大三学生韩语已积累到一定水平,可以顺利地用韩语进行沟通。大一大二学生学习韩语的时间不长,水平有限,无法确保游学质量。大四学生忙于毕业论文和找工作,无法集中精力参加游学活动。
游学地点:张家界风景秀丽,深受韩国中年游客的喜爱。本文的游学地点是韩国游客较多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黄龙洞两大景区。
游学时间:学生平时学业压力大,教师忙于教学和科研,周末两天时间太短,小长假黄金周的游客太多,游学效果有限,时间定在暑假期间,三到五天左右。
游学目的:欣赏张家界的自然风光,在韩语环境中锻炼韩语翻译实践能力和韩语会话能力,在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游学形式:分组活动,指定组长,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安排职务,增强每个人的参与感,例如:有的学生擅长摄影,负责拍摄韩语误译素材;有的学生擅长沟通和交流,负责与韩国游客进行对话,对韩语标识牌的满意度展开调研,也可在导游中展开调研;有的学生擅长纠错改错,负责对韩语标识牌误译现象进行归类,撰写报告书;有的同学擅长PPT,负责制作PPT,回校后在本专业全体师生前进行成果展示。在分配任务时,根据人数,按照官方标牌和民间标牌、中韩双语标牌和中英韩三语标牌、或标识语的具体内容(餐饮、交通、景区介绍等),把学生进行分组。
(二)游学中
教师带学生坐火车前往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和黄龙洞,进行分组活动,教师全程观察和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现场讲授,引导学生熟练运用已学知识,对误译现象进行归类和纠错改错。当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与韩国游客交流出现障碍时,教师给予帮助,化解尴尬,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调研。另外,每晚举办师生座谈会,时间控制在一小时内,师生互相分享当天的感受和经验,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指正并提出建议,学生吸取经验,避免在今后几天的游学活动中出现同样的失误。
游学过程中,在吃住行方面,学生经费有限,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旅行套餐,考虑“半跟团半自由”的旅行方式,将食宿包给旅行社,节约经费。在餐饮方面,学生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较正宗的韩国料理,旅行社给学生们安排张家界当地物美价廉的韩国料理餐厅,让学生感受韩国饮食文化。学生在韩国料理餐厅,遇到韩国游客的可能性大,有助于锻炼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三)游学后
游学归来后是游学成果汇报阶段,学生撰写总结报告,制作ppt,在全体师生前面进行成果展示,教师提出反馈意见,学生进行修改,最终完成一份汇报书,作为本专业成果向学院领导汇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朝鲜语专业在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加了集中教学环节,每学年有一周的集中实践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游学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并体现在该学年的集中教学成绩中。
二、结语
论文摘要:在美术教育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
一、民族艺术在现代生活得到的关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口号在现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中,民族艺术越来越受到关注,民族艺术在现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个个宣传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艺术的、发扬民族艺术的个人或机构在不断的成立涌现。?
(一)传统服饰艺术的延续?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世界各国的服装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短装化、机能化是其主要特点。世界服装界曾把旗袍誉为中国的国装,这是因为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说是汉、满、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是整个中华民族服装文化的结晶。它的演变又可以说是中西文化结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强的现代感和国际性,为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旗袍在现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与它适应现代生活的机能性以及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有很大关系,它具有强烈的东方色彩。民族艺术也会转化为世界性,在“洋服”国际化的今天,这种民族服装更应视为珍宝,可以说它是一种文化的延续。?
(二)岭南民俗艺术的延续?
岭南地区的“跳禾楼”是一种古老的祭祖和庆丰收的仪式,由岭南地区的瑶族所创,以后逐渐失传。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个70多岁的老先生,根据他的记忆和一些史料,这一古老的民间舞蹈终于复活。在第三届广东省群众音乐舞蹈花会中,《禾楼舞》经过了再次编排,音乐和动作也更丰富,使岭南民俗艺术得以延续。?
(三)四大名著的延续 ?
中国古典名著商标正在狂遭日本网游企业抢注,2006年3月初,当这则消息在中国人间传播开来的时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红楼梦》没有被日本企业抢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国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的“水浒传”商标已通过初审进入公告期,而《三国志》为期三个月的商标异议期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就在去年,端午节域名遭一家韩国公司抢注,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被韩国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不知道有多少体现我们民族艺术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就只用考虑怎样将民族的再发展。而要发展民族的文化却既不能脱离当前国际的环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违历史的洪流。也就是说要把重点放回到对自身文化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
?
二、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民族艺术
(一)“技”的传授方式?
“技”的传授基本上是以严格的师徒传授制来完成的,呈严密的封闭状态。这种师徒相传、父子相承的教学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种技艺向精深圆熟发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闭保守,拒斥新意的机制,甚至导致某一技艺的失传消泯。?
目前, 这种“技”的传授仍然是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诀进行传授的教学方法。口诀往往言简意赅,要领突出,既利于学习,又便于记忆。?
(二)“艺”的传授方式?
另一种属“艺”的那一类具有某种学术层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国时期的画家曹不兴就已留名青史,晋代画家顾恺之则因提出了“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的“传神论”,更是名播遐迩。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许多才华横溢的艺匠,纵然创造了精妙绝伦,价值恒久的艺术珍品,也只能落个寂寂无闻的佚名者。我们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是倚重怡情悦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国,纯精神意义的美术之所以受重视,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础。中国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比较重视个体内心世界的修炼,以求通过个体身心的平衡和稳定,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平衡,而对物质世界则较少进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艺术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艺术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艺术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内涵在于是否表达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观察客观事物。” [1]
?
三、民族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反映?
在现今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严格。尤其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是主体,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并以此来诱导、启发学生的思维,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因此教师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者,是民族艺术的弘扬者。?
(一)民族艺术在课程内容上的体现?
1.国画课程教学?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爱国内外广大人民的喜爱。在世界美术领域内自成体系。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培养学生对本民族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其所能地通过观察,凭借感觉和自身独特的视觉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许他们的感觉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达。只有当学生开始明白自己的表达得到重视时,他们才会以更大的兴趣去努力学习。美育专家说: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对孩子潜在的创造意识有启蒙作用。因此,经常让学生欣赏名师作品,了解国画大师们的作画风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大师的作品直接临摹,让学生一下子就开始触摸艺术顶峰的作品。?
2.剪纸课程教学?
剪纸是我国典型的民间传统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可以说,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之一,是民族民间风俗活动的直观性:审美性的象征表现。因而剪纸教学必须要渗透中华民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为主要工具,纸为材料,通过多种手法制作成各类形象的民间工艺。它融合了剪纸技艺、绘画造型、想象创造和多种审美意识。纸虽植根于民间,但其文化底蕴相当深广,有着极强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间的生活、风俗紧密联系,并在寓意丰富的剪纸中,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学生通过了解剪纸,在剪纸艺术的熏陶下,生活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剪纸的魅力,健全人格,促进审美情趣的养成。通过对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中华文明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点,传承剪纸的优秀传统,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并进行创新活动。?
3.皮影课程教学?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同样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对于皮影这一艺术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强民族的自信心。
中国是个多民族文化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艺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现代的美术教育必将沿着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艺术在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1.以欣赏课的形式了解民族艺术?
通过开设民俗欣赏课,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认识优秀的民族文化。教师通过收集的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师要根据渗透优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题内容精心选择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图幻灯、电视录像、电脑多媒体课件等,并使之与讲授内容紧密配合。民俗欣赏课的开设还可以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比如初等的内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诵读为主,如各种脍炙人口的童谣、儿童故事、童话剧本等;中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欣赏为主题,可以采用影视和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接触中国的电影、电视、地理、历史、各种文艺节目;高等的内容则以民俗文化艺术的表演和再现为主要内容,这也是民俗文化课的最高境界,学生通过学习,直接参与进来,自排自演中国的民俗文化。?
2.对当地民俗文化参观考察?
组织学生对当地民俗文化进行参观考察,从学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深刻体会祖国优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门曾组织过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营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走进南京民俗博物馆馆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观看南京地区民俗、民艺系列展演活动;聆听中华古典诗词楹联协会袁裕陵老师精彩的、深入浅出并富含知识性、趣味性的《古典诗词楹联趣味》知识讲座;欣赏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现场演奏会和传统皮影戏、口技表演;品尝南京传统风味小吃的同时,进行南京民间饮食文化的介绍,使学生在吃的同时,对民间饮食文化有所了解;现场向南京地区民间老艺术家们观摩学习剪纸、折纸、葫芦画、魔术等民间传统艺术,极大地扩充了孩子们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营作为时光隧道,把营员们带回到已远去的岁月,亲身感受我们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
四、结束语?
我们现在在社会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保持民族艺术能得到发展。在学生中提倡民族艺术,是希望在民族艺术发展中能加入时代感。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中国本民族的文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独联体国家为斯拉夫语系国家,其中大多数国家都是以俄语和其民族语言并列为官方语言。这些国家的民族语言,也都归属为斯拉夫语范畴。斯拉夫语属印欧语系,而汉语属汉藏语系,因此,独联体国家与中国之间是一种虽然地域相邻,但语言文化却相去甚远的一种关系。斯拉夫语言是字母文字,而汉语为图形文字,两种文字迥异,因此,独联体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所接受的是跨语系的一种语言文字学习活动,语言文字与文化的差异给学习者带来了双重的困难。
鉴于此,对独联体国家留学生的汉文化意识培养成为摆在留学生管理工作者和教育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如何科学有效地帮助独联体国家留学生构建起新的文化意识体系,克服跨语系所带来的语言学习障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从留学生管理工作者、教学工作者和留学生自身等三方面对此问题做出了具体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一、管理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管理策略
打破画地为牢的居住管理模式,给留学生提供更为开放自由的生活空间,鼓励留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为了避免由于文化与生活习惯不同所带来的冲突,校方通常的做法是为留学生提供单独住宿区域。留学生与留学生居住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团体,其相互之间所使用的交际语言顺序为:母语――英语――汉语。留学生虽然处于汉语言环境,但自身实际上是处在一个汉语言环境之内的小母语圈中。管理工作者应尽量打破这个对学生学习汉语不利的语言圈,尽量安排不同国别学生混合搭配的居住环境,人为减少留学生使用母语交流的机会。
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文化课比重。初级阶段由于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可以开设一些课堂语言使用较少、学生多看多动的文化课程,如文化欣赏课,授课内容包括中国风景名胜欣赏、中国民间歌舞欣赏(民歌、民族乐器、民间舞蹈)、中国饮食文化欣赏(饮食习惯、地方菜肴、饮茶)、民间手工艺术欣赏、书法绘画欣赏等,该课程重在展示,解说词可借助英文,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形成初步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汉语、了解汉文化的兴趣。针对中级学生应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性认识,激发他们进一步解读中国文化的探知欲望。因此,该阶段应开设中国国情、书法、学汉语谈文化等课程。
教材选择应注重文化含量,避免单纯的语言知识教育,选择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并重的教材,从初级到高级逐步加大学习内容的文化信息含量,帮助学生完成对中国文化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与由表面到内涵的过渡。
设计与安排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符合学生全方面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在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地形气候等。俄罗斯地形多为平原与丘陵,俄罗斯留学生对中国的崇山峻岭充满好奇与探求的渴望,管理者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到泰山、华山等文化名山及长城、孔庙等文化圣地旅游来充分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独联体国家为东正教国家,与中国迥异,通过了解中国宗教文化可以逐步理解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及为人处世之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汉文化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管理者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深入中国生活的参观访问活动,如博物馆、展览会等各种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悟汉文化的魅力。
二、语言教育工作者在留学生汉文化意识培养方面的作用与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化知识方面的诠释。一位合格的语言教师应掌握或熟知学习者的母语,养成将学习者母语与汉语相比较的备课习惯,只有准确地了解学习者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空缺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帮助学习者填补和修正其意识中的语言单位图式,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应有正确的教学指导原则,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此方面,“后方法时代”中库马拉维迪维路的十条“宏观策略”框架可以给教学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其中八条策略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留学生的汉文化意识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八条策略分别为:(1)最大限度地增加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机会;(2)促进课堂中学习者之间的协商互动;(3)尽量减少师生之间感知方面的差距;(4)鼓励学习者用直觉去感知探索语言文化知识;(5)积极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尽力做到使语言输入语境化;(6)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7)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的相关性;(8)注重提升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这些策略都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育工作者们可直接用之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
在语言要素教学中,词汇教学因其凝聚与沉淀了大量的文化信息而成为教师培养留学生汉文化意识最有利的平台,其中词汇教学尤以文化词汇为重。在文化词汇教学中,图式理论对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图式(schema)”概念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在自己的著作《记忆》中将这一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他认为,“图式是人们对过去反应和经验的积极组织,在任何一种有良好适应性的机体反应中,图式都会发挥作用”。汉语文化词汇在与俄语词汇对比中多为空缺图式词汇,教师应在从初级到高级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完成该词汇从初始图式到初级图式,然后再到高级图式的完整建立与完善过程。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基础到高级的完整建筑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完成学生文化知识点的掌握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任务。
三、留学生融入汉文化生活的主动性与策略
语言障碍会使学习者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独联体国家的留学生与汉语语言文化圈内的学生(韩国、印尼、泰国、新加坡等)相比,与中国人的交往表现得更为羞涩与拘谨,融入中国社会环境的速度要慢得多。究其根源,语言、文化、生活观念、宗教观念等是主要阻碍因素。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方方面面都分散着学生的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表现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积极乐观地探索新世界,一种是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用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为自己营造一个平静不受打扰的小世界,如此一来,融入目的语环境的主动性大打折扣,不利于语言学习。
因此,初来中国学习的独联体国家留学生不妨采用“借助法”来完成初步融入汉文化语境的过程,即寻找中国俄语学习者作为自己的学习伙伴,建立自己首个汉文化背景社交圈,完成进入汉文化环境的第一步,这样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语言障碍对文化了解带来的不利因素。第二条有效策略为“游历法”,独联体国家留学生初到中国可抱着“游历中国、了解中国”的目的开始自己的汉语学习之旅,观察中国、思考中国,在解题的模式下逐步建立起对汉文化的兴趣,培养自己的汉文化意识。
诚然,一种文化意识的建立并非一日之功,但如果学习者、教学者、管理者都能够注意到该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那么这种文化意识形成的步伐就会极大地加快。
参考文献:
[1]康德著,邓晓芒译.纯粹理性批判[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0.
[2]刘松浩. 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当前,在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研究不充分、缺乏相应的物质载体和品牌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三个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期引起更多学人和管理部门的关注,以推动中原文化产业经济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李绿园文化;问题;对策
李绿园(1707-1790)生活在清初,祖籍新安,河南宝丰人。他是乾隆丙辰年间的举人,曾在贵州印江做过知县,为人清正、廉明,“兴利除弊,爱民如子,疾盗若仇”[1],深受百姓喜爱。他的著作见于著录的共有5种,分别是《拾捃录》(12卷,已佚)《绿园诗钞》(4卷,今有残卷)《绿园文集》(不分卷,已佚)《家训谆言》(1卷)和《歧路灯》(108回,栾星校订本),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小说《歧路灯》。而且,李绿园的后世子孙也有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对河南本土的家族文学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李绿园本人的作品内容丰富,涉及了民俗文化、教育思想、戏曲文化、饮食文化等方方面面,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打磨流传到了今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存在的问题
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在20世纪60-80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除大陆学者外,韩国、新加坡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也开始有学者关注。李绿园作为河南的文化名人之一,本省的众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其中,关注最多的是平顶山地区,自2010年至今,已经有三届《歧路灯》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在平顶山学院召开,每届会议都会有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学者从文献研究、文化价值、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歧路灯》进行研究。《歧路灯》研究作为平顶山学院伏牛山文化圈研究中心的重点研究领域,组建了《歧路灯》与李绿园研究所、《歧路灯》研究资料中心等,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尽管文化理论研究丰富,但是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完善,而且将其应用于旅游经济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1.作品研究有限李绿园对后世的影响较大。刘青芝在《李孔堂制义序》中,曾评价他是“仪观甚伟,风气非常”[2]。虽然李绿园是一个道学家,但在社会生活中他绝非是一个古板的人,他既有“学问淹博,尤洞达人情物理”[3]的个性,还有“忧世之怀,壮行之志”[4]。在他的作品中,无不投射着他的人格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精神品格。但目前公众对李绿园作品的研究并不充分,与同时期的曹雪芹、吴敬梓的作品研究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在其作品中,《歧路灯》因为保存相对完整,就成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重心。但即便如此,当前对《歧路灯》作品的研究中仍很有限。首先,《歧路灯》的研究者有限。因其作品中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地域文化特色,导致研究者多为河南人,或与河南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最早关注《歧路灯》研究的姚雪垠,或是20世纪20-30年代对《歧路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出版的冯友兰,亦或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研究中对《歧路灯》的校对整理作出重要贡献的栾星,甚至是台湾最早出版《李绿园与其〈歧路灯〉研究》的吴秀玉(吴秀玉及其丈夫祖籍河南)。研究者地域上的相同,可能使得他们在研究动机上、资料的收集整理上以及研究深入上,具备了其他无地域机缘研究者的情感介入优势,但也不利于对《歧路灯》进行较为客观地理性观照。其次,当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很广,诸如版本流传研究、文献考证、艺术特征、创作特征、民俗礼仪、宗教文化、科举制度、戏曲活动等,但仍有些领域尚未涉及,如女性文化、戏曲表演、茶文化、酒文化等,而且已有的研究仍不充分,也不够深入。李绿园的其他著作大多已佚,诗文方面仅存《绿园诗钞》残卷,诗文约有百篇,诗多文少。目前研究者关注的多是他描写贵州山水风情的诗歌,而对其他诗歌并未关注。而且对于这些仅存的散文和诗歌,缺少比较权威的校订本和研究论文或著作。《家训谆言》因附在《歧路灯》卷首,也随着《歧路灯》的流传而保存下来,但介于李绿园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研究者对这两部作品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就学术界总体而言,其评价态度主要有两点,“一认为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思想陈腐,道学气浓厚,长于说教,短于反封建意识;二否定的同时亦肯定其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方面以及《歧路灯》在艺术方面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情节结构等独具特色。”[5]在这两种看法中,尤其是前者一度使人们对李绿园文化的研究反映相当冷淡。
2.物质载体不够现有的物质载体,仅是李绿园故居。李绿园故居位于今天平顶山市湛河区的宋寨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李绿园被认定为“鹰城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后,其故居自然成为平顶山旅游文化景点之一。为了保护好这一文化古迹,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平顶山市政府在2010年对其故居进行修缮。修整后的李绿园故居总用地面积7200平方米,是清代民居建筑样式,级别上低于官衙但又高于一般的民房。故居内全部按照古代装修的样式来布置,尽量复原其生活的场景,以起到纪念的作用。李绿园故居的修缮,实现了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在平顶山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提升了湛河区的旅游文化品味。但是,在李绿园故居中,只有今有轩书屋具备较多的文化内涵,其他展品的文化内涵并不明显。而实际上,李绿园是一个集道学家、师者和循吏身份为一身的人物,不论是贵州还是河南,在他的游历生活中,必然会有一些诸如交友、读书、宴乐、为官、论证等方面的活动,而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痕迹,也值得研究者给予充分关注。毕竟历史名人如果没有具体的物质载体,就会显得空洞,无法形成强大的旅游吸引力,更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产业作用。因此,文化研究者和相关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对与李绿园相关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3.品牌市场化低近几年,大量的名人文化旅游品牌在全国各地出现,如绍兴推出的“鲁迅牌”,利用鲁迅的文章设计“跟着课本游绍兴”;诸暨则打出“西施牌”,利用西施的知名度来推销商品,如西施牌珍珠粉等。对于“品牌”的概念,广告专家约翰•菲利普•琼斯曾有准确的概括,认为它是“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及附加价值的产品。”[6]一个地区拥有名人就像一个人身上穿了名牌一样,它拥有着难以用货币去计算的财富,意味着这个地区知名度的提升。基于这些名人而形成的文化旅游品牌,则无疑会推动该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截至目前,李绿园文化的品牌化程度显得太低,除了少数专职研究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的专家学者外,绝大多数人仅仅停留在对“李绿园”这一文化名人的认知阶段,而对于他的个人生平、家世经历、作品、文化内涵及精神知之甚少。尤其是在当前大众文化传播的背景下,高雅文化让道于庸俗甚至低俗文化,使得李绿园文化品牌化的发展上更难。因为李绿园文化在本质上是属于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范畴,其理学气息和教化功能比较明显,加上《歧路灯》本身的思想局限性等要素,使得其普及起来难度很大。而且,不论是李绿园的诗文残卷,亦或是家训、小说的阅读,都需要较为浓厚的文学修养和知识储备。另外,李绿园文化研究的市场化程度也低,目前河南省的历史名人资源主要是以政府管理经营为主,管理人员和经营者也多是学术研究者或相关人员,他们主动参与市场经济的意识比较低。李绿园文化资源的研究缺少具体的受益单位,整体上资金投入不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就李绿园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几乎都停留在作品研究、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将已研究的成果进行品牌化、市场化整体包装的意识,也缺乏相关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营销意识不足。
二、采取的措施
1.提高认知度针对学界对李绿园及其作品研究不足的现状,政府应该采取相关的措施,鼓励学者积极探索和研究,争取多出专著和研究论文。平顶山当地的研究机构也应确立李绿园文化研究的中心地位,开展相关的学术研讨活动,以利于对李绿园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让公众意识到李绿园文化的博大和生动。可以由政府出面,通过出版李绿园文化研究相关的学术刊物,成立“李绿园文化研究会”等手段,营造学术氛围,努力将平顶山市打造成为李绿园文化研究的权威地点、传播中心和推广基地。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李绿园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政府为主导,以平顶山市的高校为依托,打造一批以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演出、大型节庆活动和特色文化活动等,以鲜明的文化性、参与性和娱乐性吸引受众。
2.完善物质载体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大力开发李绿园文化的物质载体,要有选择性地实施一两处精品景区的建设。在建设中,应当严格地按照精品景区建设的要求,美化其周边的旅游环境,从交通路线、旅游安全、食品卫生、购物、环境保护、文化内涵的挖掘等方面入手,着力把李绿园故居打造成平顶山市乃至河南省一流的文化旅游景区。在其中的精品景区内,将李绿园文化中的文化元素,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酒文化、节庆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搬进人造的活动空间,尽力使各种展品有故事、有品位、有特色,能够引人入胜,睹物思人。平顶山市湛河区还应适当兴建一些和李绿园相关的人文景观,扩大李绿园故居这一景点的旅游功能和游客容量。可以通过开发建设李绿园纪念馆以及和其相关的文化旅游商品等具体的形式,以完善李绿园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在建立的李绿园纪念馆中,其整体氛围应与清初康乾时期的历史文化氛围相匹配,展览其身世、交游等留下的历史痕迹,陈列相关的作品,同时将这些陈列内容尽量与传统文化接轨。在李绿园纪念馆中,还可以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纪念品(诸如折扇、书签、人物剪纸、作品集、李绿园纪念章等等),这些旅游纪念物要兼具清初历史文化、河南民俗文化、河南民间手工艺制作的内涵,让游客感觉这不仅是一个观光型场所,还是一个操作型、体验型场所。
3.提升市场竞争力在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要积极提升李绿园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不仅要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还要积极采取各种市场营销策略。创建李绿园文化旅游品牌一定要和平顶山地区的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在文化产业资源的配置中显出李绿园文化的优势。政府应积极鼓励相关部门、企业、个人开发李绿园文化产业,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助,这样理论才能较为顺利地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其品牌效益也会随之扩大。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开发各种市场营销策略。首先,可以采用话题营销的模式。针对当前研究者对李绿园及其作品褒贬不一的态度,可以抛出一些争议性的话题,如用科学发展观看待李绿园的一生,用与时俱进的视角研究李绿园的作品等。因为从旅游营销角度来看,旅游经济需要的就是关注度。其次,可以采用竞赛营销模式。把李绿园及其《歧路灯》研究范围扩大,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以李绿园故居、李绿园作品、李绿园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论坛,充分利用竞赛营销手段。借弘扬李绿园文化之机会,行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之事,采取多样的比赛形式,如赛诗、赛文、赛古玩收藏、赛民间工艺、赛摄影等,并借助主流媒体进行宣传,优秀的作品可以留存下来展览。再次,可以采用影视营销策略,具体着力于两点:一是以李绿园家世、求学、为官、交游等为题材编系列剧,将其《歧路灯》改编成影视作品;二是以李绿园的故乡为背景,提供给其他电影或电视剧为背景,或制作一套明信片、开发相关音频或视频等扩大其知名度。四是采取体验营销模式。可以学习已获成功的开封清明上河园经验,在开发的李绿园文化景区中,可以让游客着清朝服饰,将康乾时期的古钱币摆上去,游客可以用人民币去兑换,将河南的特色饮食、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表演等呈现出来,给游客展示出清初的民俗场景,让潜在的文化资源成为可供消费的公共文化产品。
三、结语
总之,在当前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研究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应对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另外,还要加强区域间的联动与协作,将李绿园文化、河洛文化及伏牛山文化中的其他名人文化相结合,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以旅游为媒介和桥梁,建立以“诚信、互利、共赢”为宗旨的旅游协作网络,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建设和发展旅游的黄金线路。
[参考文献]
[1]郑士范.印江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4:28.
[2][4]刘青芝.江村山人续稿(卷一)[M].乾隆刻本.
[3]李时灿.中州先哲传•文苑传[M].民国刻本.
[5]徐云知.李绿园的创作观念及其《歧路灯》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