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警示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4-06 18:35:37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警示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警示教育论文

篇1

如何提升英语教师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弄清高职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学文出身,本身已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知识功底。唯一不足的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对传统文化了解较少。所以,提升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重点是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良人文传统,比如对人而不是对神的关注、注重亲情友情、强调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等等。提升英语教师包括全体教师人文素养的途径,一是通过邀请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开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讲座,鼓励教师外出参加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交流等活动,帮助教师进一步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通过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影响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文化等方面来进行。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制度文化。如果一所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人性化的,是公平、公开、公正的,是以服务师生、促进师生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的,一言以蔽之,是一套富有人文精神的管理制度,那么,广大师生无形中也会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挖掘英语教学内容中的人文素材,实现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核心和关键

特定的人文精神总是蕴含在特定的文化中,而语言是文化(这里主要指精神文化)的载体,所以学习语言其实也是学习一种文化。中文和英语实质上承载的是中西方两种存在着巨大差异的文化。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一种语言,而且要让学生去了解一种文化。如果能挖掘这种文化的内在精神并将之传授给学生,那将是英语教学的一种极高的境界。在中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英语教学很难达到这种境界。进入大学以后,学生的能力、水平和期望使英语教学能够而且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就高职英语教学而言,我们所能挖掘的人文素材主要体现的是西方的人文传统,其中不少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关注自我,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比如英语中的人称代词I、you、he、she、they等,只有“I”是大写,这一细节从人文精神上看体现的是西方人对自我的关注。再如用英语写信,一般是先写姓名,再写小地址,最后写大地址,跟我们的写法几乎完全相反,这同样反映了在西方人心目中自我的重要性。对自我的关注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一种自尊、自主、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等一系列人文精神的体现。这些精神在英语以及西方文化中的表现俯拾皆是。比如如果你的一位外国朋友生病了,你千万不要说“youshouldgotoseeadoctor!”,如果你看到一位年纪比较大的老人,想帮他一把扶一扶他,不仅不会赢得感谢反而会引起他的反感。如果他们特别生气,甚至可能会说“Keepyourbignoseoutofourbusi-ness”(我们的事不要你管)、“Mindyourownbusiness.”(别管闲事)。西方人对于别人的赞美也不会象中国人这样谦虚一番,他们一般是大方地接受,并会说“Thankyou”。?这些中西文化上的区别其实反映的是西方人身上的一种强烈的自尊、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人文精神。这些人文精神尽管蕴含在一些简单的英语词汇、语句中,但是高职生在中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中一般学得不多,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仍然可以给学生做介绍。另外,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挖掘更多类似的素材。比如在学习《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教材第2册第3单元“Ican’tacceptnottrying”一文时,我们可以通过补充介绍乔丹的故事,帮助同学们学习乔丹身上的精神:aggressivein-dependent,pro-fessional,,down-to-earth,self-made等。这种教育比专门的人文课程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第二,追求自由、平等,讲究守信、守法。追求自由、平等看起来还是对自我的关注,但是自由、平等又和他人密切相关。西方人一方面尊重自己,不允许别人侵犯自己的权利;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地尊重他人。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单位、收入等。而西方人则很讨厌别人问及这些个人私事。跟西方人见面如果你也象在中国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吃过饭了么)?”“Where?are?you?going(你去哪儿啊)?”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这些小事其实反映的是西方人对自我以及对他人的尊重,也可以看做对自由的追求。平等观念在英语中有众多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姑妈、舅妈、姨妈、婶婶在英语仅用一个词“aunt”来表示,同样姑夫、舅舅、姨夫、叔叔等也仅有一个“uncle”。英文中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也不分堂表和性别。自由、平等不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守信、守法是实现自由、平等的重要前提,所以西方人的信用观念和法制意识非常强。在《圣经》中,“trust”和“confidence”出现了几十次之多,足见西方人对信任的重视。“Law”的本义有两条:一是“lex”,即规则;二是“jus”,即公平、正义、权利。“Noonecanbeatoncesuitorandjudge.&Onehastherightofstatementandbeinglistenedto.”(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被司法界尤其是英美国家推崇为诉讼程序的黄金法则。这些都体现了西方人对“人”的尊重,对平等、公平、正义的追求。在日常生活中,讲究信用和遵纪守法的事例随处可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挖掘或补充这方面的案例以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3用富有人文精神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精神

篇2

1

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体制交替之际,学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市场经济对中学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它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主要表现在:其一,市场经济的平等竞争法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平等观念和竞争意识。其二,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因为市场经济要求每一个竞争者只有顽强拼博,不断进取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其三,它有利于学生形成强大的的学习动力。因为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知识和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我们在肯定市场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它所起的消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是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当代青少年学生个体竞争意识日趋增强,群体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发展个性的要求日益强烈,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逐步淡化;对个人利益,个体价值比较关注,对国家、集体利益有所忽视;个体的自信心不断提高,对集体的力量和作用认识不足等。二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长。社会上出现的追求享乐,迷恋金钱,崇拜金钱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有的学生一味讲究吃好穿好,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有的学生花钱如流水,肆意挥霍,钱花光了就去偷,骗、诈等。三是“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当前,社会的分配不公和知识贬值,脑体倒挂现象,使不少学生认为不读书,无知识也可以赚钱发财,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有些学生只求混个毕业证,早早冲出这所“牢笼”,去投身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赚钱发财。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2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中形成了许多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优良道德传统教育,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意义也是深远重大的。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集体主义思想的需要。中华民族历来把“廓然大公”、“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闪烁着集体主义精神的光辉。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一代集体主义观念淡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的滋长,学校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传统美德,发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情感,这是学校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义利观,抵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侵蚀的需要。“义”,即道义;“利”即物质利益,中国古代思想家特别是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乃是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的头等大事。在两者的关系上,强调“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反对“见利忘义”,就人生价值而言,“有义”比“有利”更为可贵。在社会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有的人却陷入“金钱至上”、“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泥坑,为了获得金钱,不择一切手段,置良心、道德于不顾,甚至以身试法。青少年学生也耳濡目染,深受其害。因此,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确定正确的义利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三,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高尚情操的需要。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立志、求学、自强等方面都有明确具体的规范。荀子说“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朱熹的“命当志存”,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孔子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字经》上讲的“头悬梁、锥刺骨”、“如囊萤、如映雪”的勤学苦读,都强调了人要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价值追求和道德情操。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知识无用”、“读书无用”的错误观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树立良好的学风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状况和具体校情为依据,结合本单位德育教育的实际,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篇3

国防教育是全民性的巨大社会工程,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社会性教育。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拒绝参与和接受国防教育。

第一,加强国防教育,是增强公民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客观需要。伊拉克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形势错综复杂。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必须通过大力加强国防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克服“和平麻痹”思想,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安全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从而增强国防观念,自觉做到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国防建设,抓紧做好各项军事斗争准备。

第二,加强国防教育,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客观要求。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同时,是实施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坚强阵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在历史浪潮的激荡中形成了强大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防教育,不断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把国民的爱国热情充分激发起来,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第三,加强国防教育,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国防教育任务决非一朝~夕所能完成的,必须持久地开展,常抓不懈。因此,国防教育不仅要在组织形式和法规制度上予以保障,更要在教育内容上下功夫,特别应在国防教育赖以进行的国防理论上逐步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一套教材,使国防理论能真正发挥作用。

国防教育事关国家的安危。在进行国防教育时,必须把着眼点始终放在教育的实效上,坚决防止弄虚作假、形式主义、走过场等不良倾向。要从国情出发,着眼于国防教育的特点和发展,着跟于未来反侵略战争的需要,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有针对性地施教;要注意提高教员队伍的素质,运用现代化教育工具,搞好各种教学保障。

2开展国防教育要坚持“三个结合”

一要把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形式看,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两种基本形式。经常教育就是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大众传媒的国防教育节目、栏目,以及结合思想工作、业务工作等所进行的国防教育,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到熏陶,通过潜移默化、点滴积累,增强人们的国防观点。集中教育通常是结合重大的国家和国防纪念活动、部队和民兵训练、征兵、学生军训、举办国防教育学习班以及战争动员等所进行的系统的国防理论和国防知识教育。集中教育的效果往往比较明显。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提高。

二要把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从教育对象看,国防教育可以分为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两种类型。普及教育是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普遍教育,主要是进行国防建设和战争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育、国防法教育、“三防”知识教育等。重点教育是对重点团体、重点单位和重点地区的教育对象进行较系统的国防建设和战争的专门理论知识及技能教育。普及教育和重点教育是个有机整体。普及教育是基础教育、共性教育、长期教育,是全体公民必须接受的教育。没有普及教育,国防教育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国防观念、国防意识就不可能深入到每个公民的心中。重点教育是在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的提高教育,不抓好重点教育,那些担负特殊任务的团体和人员,那些作为国家和社会后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就不可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就不能胜任自己所负担的建没国防、保卫祖国的任务。

三要把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就教育内容和方法看,国防教育包括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包括国防建设理论、国防知识等教育;行为教育包括参加和支持国防建设教育、参军参战和支前教育、爱护和保护围防设施教育以及军事训练,实际操作、战备演习等教育。理沦教育和行为教育的作用虽然各不相同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能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受教育者提高国防综合素质和能力,保持国防教育的正确方向,有效地增强教育效果。

3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途径

国防教育要提高质量和取得最优教育效果,必须有一套优良的教育方法。目前我国的国防教育对象,涵盖了全国党政军民学等各个领域的成员。其中,武装力量是国防教育的主体对象,各级干部是围防教育的关键对象,学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国防教育内容则包括理论、精神、知识、技能等方面。国防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内容的丰富性,要求国防教育的方法必须灵活多样,这是国防教育过程优化的关键。

一是学校课堂教育。可在各级党校、军队院校、地方大专院校和高级中等学校开没国防教育课,对国防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进行深入细致地讲解,使这些受洲者成为国防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是举办专题讲座。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举办一些国防教育讲座活动,邀请有关专家介绍世界军事形势和有关热点问题,国防高科技、高技术战争知识,或邀请老将军和军队离休干部作有关国防的传统教育等。

三是组织各种参观。学校和社会各部门、各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组织参观具有国防教育功能的场所,如: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部队在进行重大的军事行动(如军事演习、外出驻训、阅兵仪式等)时,可以邀请群众观摩;部队还需经常地有意识地与地方联合搞一些展示我军形象的军事活动。

四是增强大众传媒的宣传。鼓励创作有关国防教育的影视作品,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的作用;对全社会大力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民共建活动,慰问军、烈属和荣誉军人,开展关心退伍军人活动,参加保护军事设施和支援国防建设活动,举办军民联谊活动,宣传并表彰拥政爱民、拥军优属先进个人和单位。

此外,开展国防教育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学校课堂教育、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参观等各种方法。在新的历史时期,要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国防教育广泛、深人、持久地开展下去。

论文关键词:国防教育现实途径刍议

篇4

环境法教学理念之更新

首先,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热爱才能感染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师要以自己的专业自信、专业影响力,说服、调动学校领导层对于环境法课程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环境法学课程影响力的上升,促使校方在环境法律诊所的设置、环境法课时的分配、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环境法模拟审判的安排上有所调整。其次,在环境法师资的配备上,高等法学院校应坚持宁缺毋滥原则,引进优秀的环境法专业人才,杜绝非专业出身的法学教师担任环境法课程的讲授任务。最后,教师应以自己的学识素养、专业水平等影响、争取使环境法成为法学的核心课程。这样,国家和学校对于环境法课程重视度的提高,可以使教师去掉思想包袱,“轻装上阵”,从对该课程讲授任务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迎接挑战。

环境法教学方式的调整

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转换上首先要实现思维的转换,即教师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赋予学生以责任,促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适应此种变化的环境法讲授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方式。比如问题式教学法运用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或集合性思维很有用。但这一方法的应用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如果设计的问题过于抽象复杂或是过于简单,就难以实现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法律诊所式教学法比较适合法学本科生的实践教学,如果环境法作为选修课开设,多半受课时的限制无法应用。如何根据环境法课程及各种教学方式的特点结合课堂需要灵活使用,成为环境法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就笔者的教学经验而言,至少要做到两个避免:第一,避免单一的教学法。单一的教学法易令学生丧失新鲜感,产生类似于“审美疲劳”的厌倦情绪,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会因而下降。第二,避免简单废弃某种自己熟悉的教学法,考虑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组合。

环境法制宣传反哺环境法教学

环境法独特的品性决定了环境法教学不应该只是局限在课堂上,训练和教授学生运用环境法律的技巧和能力不应被忽视。因此,走入社区、田间、地头的环境法制宣传成为提升学生环境法律意识的天然课堂。在这个课堂上的授课方式更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是有趣的环境法律知识问答、富有激情的环境法主题演讲、自编自导的宣传环境法制的小品、哑剧、准备充分的环境法模拟法庭等。这些喜闻乐见的实践性教学方式会反哺我们正规的、系统化的、为教学行政系统所认可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克服传统的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缺点,宣传了环境保护的理念,且使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值得推广。

篇5

对于参与式教学的本质理解,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陈向明(2003)认为参与式教学已经是国际普遍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学生能够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强化批判意识。高广胜(2009)认为参与式教学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参与式的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教学理念。例如,许建领(2006)指出,参与性教学以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投入,从而实现其内在素质的强化。最后一种观点认为,参与式教学的本质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例如,李峻(2008)通过对课堂教学的透视与反省,认为参与式教学首先应当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而教学方法是理念的载体,参与式教学并不是以特定模式机械的运作,而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即席创造。陈时见(2014)认为从理念上讲,参与式教学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平等和共同参与;从方法上讲,参与式教学要求师生平等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实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综上所述,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以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原则

1.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性原则。

本科学生提高《教育经济学》课程知识应用能力,应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训练为前提。首先,根据加涅对学习类型的研究,概念的教学是基础,原理的教学是中心,问题解决则是前两种教学的综合和提升。其次,本科阶段的大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以概念的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为基础的,并且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对判断的掌握,对推理的运用呈现出层次性、阶段性和等级性的特点。第三,教育经济学的学习必须以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性感知为起点,才能指导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完成理性抽象到理性具体的升华,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思维结构。

2.教学内容的探究性和现实性原则。

探究性强调的是教学要围绕参与式教学的多元目标,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发现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树立探究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来设置探究性问题,创设与现实紧密相关的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现实性强调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的参与性教学活动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具体而言,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否则,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厌恶学习,觉得学习的知识只是纸上谈兵。

3.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和开放性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强化,他们越来越希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来获得新知识、新观念。因此,本科《教育经济学》课程实施参与式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行开放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参与式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求情况,适时地变换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二是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三是创造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理解、对话、宽容、平等、自由的环境里学习,能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方面的才能。

三、《教育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探讨

在《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实践当中,教师要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注重把教育经济学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中来。具体改革路径可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

1.课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第一阶段应当更加注重课前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具体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明确问题设置的初衷和目标。任何一个好的问题都包含目标、已知信息和有限障碍这三个部分,当问题的设置初衷和目标之间距离越远,那么问题探究的空间就越大,越能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自主探究积极性。二是要将书本上的理论性问题与实际经济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加工后有意义的问题指引下,学会发现问题,进而运用正确的探究方法进行探究,最终通过问题的解决掌握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树立并强化自身的探究意识。参与式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是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让其自由探究,但就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向而言,探究是在教师预设问题的引导下进行的。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整体情况进行了解,进而预设学生的思维路径,提出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可通过观察、调查统计、文献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独立钻研、自主探究教育经济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上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理论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胆展示自己的观点,提高运用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科阶段《教育经济学》教学课堂中,引用趣味性案例分析、让学生针对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运用多媒体展示教育经济现象等都是较好的方式。在营造课堂氛围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与学生形成双向互动模式。大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正确思考,防止出现大的偏差。其次,要重视结论分享。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结论都是不系统、不全面的,教师要引导小组之间信息的分享,使不同思维形成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要加强追踪与评价。由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看待问题的角度和得出的结论往往有错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帮助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

3.课后安排实践活动,完善课程考核机制。

篇6

作为实践教学的载体,校内模拟实验室的设施与条件比较落后,不能满足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实践教学资料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实训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准则,许多学生认为模拟实训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作业,没有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业务场景中,一人做好,他人照抄的情况比较严重。另外,由于财务工作保密性要求较高,许多企业不愿接受大批学生同时进入其财务岗位实习,也不愿实习学生过多接触财务信息,学生在实习中只能做一些基础性的财务工作,甚至被当成整理材料、打字复印、送文件的办公室文员,学生不能真正体验会计工作的全过程,导致校外实训流于形式。

为了保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毕业生到社会的竞争力,必须提高创新意识,走适合本专业特点的工学结合的道路,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1明确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本位,注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几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任何一门实践课程、任何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任何一项实践教学活动,都不能孤立地考虑,而要从整体目标出发,从会计人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3方面的要求着眼和入手,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并把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与效果管理统一起来。

2扩充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真正要得到落实,应当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固定下来,形成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在教学计划的设置中,应该体现实践的特色,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都贯穿实践环节。在学分分配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应给予较大权重的学分,以引导学生和教师共同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校的财会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按企业真实工作过程构建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参考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标准,设计出不同的模拟实践案例。会计电算化专业专设的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入门认知、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会计信息化实务操作、财务软件应用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另还在其他专业课程中采取加大实训课时比例的方法完成不同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同样,财务管理专业也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其专设的实践教学模块包括专业入门认知、财务管理实训、纳税筹划实训、会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总学时为2740,而实践教学时间所用学时为1381,占教学总学时的50.4%。

3完善会计实践教材编写工作,与企业财务接轨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实践教材的编写应当符合当前时代要求并保证及时更新,因此,编写实训教材之前,教师应当开展大量专业调研,还应聘请企业会计人员参与或指导。另外,各学校还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编写实验课程指导书,包括该项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各种重、难点以及成绩评定等等,让学生能够对所学课程有了粗略的了解,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应引导学生从互联网等多方面来掌握更多更新的课本之外的知识,以解决教材更新速度问题。我校教师在财会类专业教材特别是实践教材的编写中成绩突出,已出版的教材有《会计电算化实务》、《会计电算化实训》、《新编财务会计》、《新编财务会计学习指导与练习》、《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新编会计综合实训》、《新编会计信息化实训教程》等,其中教材《新编会计综合实训》还获得省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4开展岗位轮换教学,加强团队合作意识

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指出,会计工作岗位,可以一人一岗,一人多岗或者一岗多人。另外,根据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要求,总账与明细账、总账与日记账应分开,由不同人员来登记才能真正发挥核对控制的作用。而许多学校在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安排中,将会计、出纳合二为一,一人全揽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登记。我校财会类专业在岗位轮换教学时,首先按会计实际工作环境设置相关单位和部门,使学生对会计分工及各岗位的权限职责有详细了解,并能体会不同岗位之间的衔接和牵制关系。其次,再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学生分成若干组,4~5人一组,设有会计主管、制单会计、记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岗位,按照各个岗位的技能要求组织训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岗位角色,明确各自岗位的职责,了解会计核算的流程。

5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作为实践教学的主体,实践教学师资是实践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会计应用人才,必须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实践教学队伍,学校应构建教师后续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财会类专业实践师资的培养主要从两个层次着手:校内师资培养和校外师资培养。校内师资的培养,即对本校的教师实践环节的强化训练,经常安排校内教师参加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的培训学习,并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接受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弥补自身在实践环节的不足或薄弱之处,更好地成为“双师型”教师;校外师资的培养,主要是采取“引进来”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让学生更直接了解到实践工作中的操作规范,同时,又能促进校内教师的学习与提高,也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6建立校内仿真实训场所,进行工学结合的全真会计教学

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践教学的场所。财会专业应模拟企业的办公环境建设仿真实训场所,这一实训场所应具备以下特征:环境仿真、资料仿真、工具仿真、制度仿真。

(1)环境仿真。仿真实训室应仿照中小企业内部结构,设立财务部门,包括主管会计、制单会计、记账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岗位,还要设银行、税务、工商等虚拟会计实体,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

(2)资料仿真。实训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如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均按实际工作中的样式和使用情况予以配备。原始凭证的开出要有相关人员的签字、盖章,每一张凭证的来龙去脉都必须很清楚。

(3)工具仿真。财会工具包括教学工具、装订机、验钞机计算器,直观性、真实性强,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制度仿真。学生开始实训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每天“上班”必须准时,每个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必须挂在墙上,要有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并在模拟实训中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

7按工学结合要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为顶岗实习创造条件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通过工学结合的仿真会计实践教学,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基础操作技能,但一旦让其独立从事某项工作时,仍会感到底气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校采取统、分结合方式进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

(1)由学校统一选择一批规模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部门所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其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为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提供真实环境。

篇7

语文教学中文和道是密不可分的,德育因素往往也借助于文学形式间接地表现出来,它常常寄寓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揭示的客观事实等具体的内容之中。语文作为表情达意的信息载体以及它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负载着一定社会理想、政治信念、阶级观点、人生哲学、道德情操等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德育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受到情感、情操、意志、志向等各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

语文教科书的选文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语文课本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把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体现当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因素,根据语文教学活动的特点,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来,以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学生个体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一种育人活动。其实质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意识乃至实践这种意识。

语文课文总是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互相交融,理中有情,就像“随风潜入夜”的春雨,能够通过反复“读”出味道。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充满激情的朗读,让他们进入作者创设的情感境界,在忘我中得到升华。

阅读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的重要途径。面对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较,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因此,中学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将优秀的言语作品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才能形成孩子们对世界向往、对人类关注的自觉性。

在作文教学中,从身边的琐事去体味市井百态,去关注社会,去感悟人生,这样的作文让学生自己命题,让他们从生活中的小事中,透过现场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教师提供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比联想,联想人生,感悟人生,如从风乍起时,塑料垃圾漫天飞舞联系到白色污染、环境保护等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德育,尤其是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促进各学科与课程同德育的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学的德育功能,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把复杂的、抽象的德育内容具体化,渗透在各科教学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陶冶、受到教育,达到德育目的。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媒体,可以从不同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审美的教育。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学做人,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基本任务。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入那个鸟语花香的世界,通过乐曲和影像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既而带着学生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作者笔下“春草图”、“春花图”等构成的春的世界,感受春天万物复苏、生机昂然的自然美。激发起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很好地利用学生作文和语文课外活动,开展课外活动的德育实践,使德育得到进一步延伸,特别是课外阅读更是如此。教师要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材料进行引导,让他们多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多读名家散文尤其是哲理散文。学生细读作品,实际上就是在培养情感,增进认识,得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熏陶与教益。尤其对文中的精品,教师要激励学生多读,让学生读得人情人境,在情境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品德的教益、情操的陶冶。

语文教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掌握学生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根据其心理状况和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 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根据这些特点, 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年龄层次, 在身和心两方面都呈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以初中生为例, 和小学生相比时, 他们表现得具有相对独立的个性心理, 具有初步的价值观念, 能分辨出一般的是非美丑, 一般也能估量到自身行为的直接后果。但与高中生相比时, 他们在较为完整的人格心理、自觉的人生设计、理性分析能力诸方面又明显要差一个层次。语文课的德育教育必须重视这些特点, 以人为本, 因人制宜, 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语文教学以传授语文知识为首要任务,德育渗透只是兼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顾此失彼。根据新课标的有关精神,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要找准两者之间的融合渗透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语文教学中使德育喧宾夺主或流于形式。

篇8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试就如何更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提出建议。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好地发挥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互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

1.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

1.1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区域经济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各级政府逐渐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政策、财政上纷纷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如淮海经济区内的徐州、微山、宿迁等政府纷纷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组织推荐优秀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并在经济上为在职攻读专业学位人员提供支持,学员在取得硕士学位后可以从财政上报销学费。应该说,如果没有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很难有足够的财力来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加了人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促进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既能掌握更新更先进的管理与技术,又使自己在事业上更有作为,有更好的社会和经济回报。2006年12月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薪酬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硕士生的工资要比本科生高近1倍。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让自己在从事的工作领域中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另外,随着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区域内人们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为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优质生源的增加,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1.2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新增长理论指出,人力资本溢出效应的存在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不可缺少的条件,而研究生教育恰恰是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最显著的教育层次。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不仅使个人在未来有良好的收益,还能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恰恰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急需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孵化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目前,淮海经济区内既有专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又有培养政府和非政府部门公共管理人员的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既有为企业培养管理人员的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还有为各类学校培养师资的高校教师硕士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些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输送到社会上后,逐渐成为了区域内各行业的管理或技术骨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有效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

2.采取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不够紧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区域内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有待提高等。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加大专业学位教育的宣传力度,增强社会的认同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针对特定职业或岗位的需要来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相比,虽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由于设立时间较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如学术性研究生教育影响大,在社会上还不完全被认知,甚至被认为是“不正规的研究生教育”,误解为只要花钱就可以读的研究生,是混硕士学位证的研究生教育。因此,应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开展招生宣传等活动,走进政府管理部门和厂矿企事业单位,让社会加深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2.2明确办学方向,发挥专业学位教育的区域优势。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属于非全日制教育,招收在职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这就使得人们基本上就近选择接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免影响工作。因此,高校应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特点,为所在的区域经济服务。同时,区域内支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腾飞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依托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地方,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输送作用。就淮海经济区来说,高校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实际,抓住区域经济的增长点,建立联合培养的生源基地。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势,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机遇,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根据区域经济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方向,立足于“两个面向、两个服务”,即面向能源科技主战场、面向区域经济的主战场,服务煤炭行业,服务淮海经济区。相继在淮海经济区内的兖州、新汶、济宁、徐州、大屯、淮北、永城等矿区都建立了生源基地,招收工程技术人员攻读工程硕士学位;与商丘、连云港、徐州、宿州、宿迁、淮北等地方政府合作,招收政府和非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人员攻读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与徐工集团、徐州电力、中联水泥等企业合作,招收企业管理人员攻读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

2.3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为区域经济服务。

高校是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经济内关键产业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要发挥区域内关键产业群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和辐射力,就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产业群的技术含量,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让科研成果进入区域内企业进行孵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校也应主动加强与区域的联系,积极承担区域科技攻关项目,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促进和辐射作用。中国矿业大学近年来围绕淮海经济区的发展,突出办学优势和特色,构筑以矿业工程和能源科技为核心的“大采矿”学科体系,既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拓展学科发展空间,同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输入了创新血液。

2.4加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专业学位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产学研合作是高校与区域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形式。通过高校与区域社会的产学研合作,不仅将高校的科技创新优势尽快转化为区域内产业发展的优势,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产学研合作也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自管理或生产实践第一线,了解所在部门管理或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去研究解决管理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保证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建立大学科技园或工程技术中心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平台。2005年在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业化基地)和中国矿业大学(研发基地)分别挂牌成立的煤矿瓦斯治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国建设在煤炭企业的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充分体现了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有利于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了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直接服务于区域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钱佩忠,潘海天.与区域经济互动,推进地方高校持续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