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35:16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信息技术教学法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一切学科学习的最基本动力,也是保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但是,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信息技术课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并不是很高,教师宣布课程的内容与网络游戏相关,或者可以上网操作,学生就很积极,教师宣布要了解计算机基础内容,学生就表示“无聊”。可见,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来源狭窄,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信息技术。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大部分都与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有关系。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必要的家庭设备之一,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并不陌生,因此,很多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无疑于“上网”和“玩游戏”,这使得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实际教育作用减弱了,这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他们不能理解学习信息技术对未来个人发展的必要性,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一)创设情境引出教学主题
负责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通常情况下是在课堂开始之初就明确指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所要学习的知识上,但是,正是因为太早呈现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保持的太久,有些学生不喜欢某些知识内容,一听到教师要讲“计算机基础知识”就热情大减。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关于计算机如何运作的情境,而这个情境恰好是与枯燥的系统处理原理看似不相关的。学生会因为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而提起学习兴趣,由想象和表象引发的知识内容,远比书本本身更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进行“计算机系统”讲解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人要在堆满谷子的仓库里继续打谷子。学生们纷纷表示“不可能”,我请学生想象一下,如何能够实现打谷子的工作。在这种生动的情境中,学生很快接受了计算机系统工作的各种设定,兴致勃勃地讨论起计算机也如何处理大量的数据的问题。计算机把大量的暂时不用以及有待处理的数据放在硬盘里,仅仅把需要立即处理的数据放在内存之中,对其处理完毕之后立马把其送回硬盘,然后调出下一部分数据继续处理,其中计算机的大仓库就是硬盘,而计算机干活的场院就是内存。这些原本枯燥的内容,也很快被学生们接受并吸收了。
(二)给出情境性任务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缺乏兴趣的另一个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操作教学时,基本上都是在指导学生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实际操作,初中学生本来就熟悉计算机应用,而且不喜欢受教材的拘束,一旦教师要求按照教材操作,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厌烦心理,反而对网络浏览和游戏更感兴趣。为了扭转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认知偏颇,我采用给定任务情境的方法进行情境教学,在进行八年级下册的“制作网站”部分内容教学时,我给定了学生这样一个情境,即举办一次全年级的“网站制作大赛”,将每个班的学生分成5个人一组的网站制作小组,先进行班级内部比赛,然后进行全年级比赛,胜出者不仅能够登上校园报,还能获得信息技术相关的书籍。这样一个任务无疑是给学生的学习设定了一个长远的“比赛”情境,从给定比赛信息之后,学生每次的信息技术课都表现得十分认真,他们不仅积极为网站制作比赛做准备,甚至还主动向教师寻求指导和帮助,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了许多。
(三)进行特殊情境下的学习突出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性
初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存在认知偏差,是因为其中很多内容与学生日常应用计算机的过程都似乎“不相关”,因此,学生并不重视一些与计算机运行基础相关的东西,对多媒体应用和文字、图片处理软件应用的理解也不够。但这些知识恰是他们在以后学习中必须要应用的内容。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实用性,我联合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创设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情境,即其他科目教师要求学生应用word、BLOG、powerpoint等软件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情景下,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工具型软件的认识更加深刻,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认知更倾向于学习,而不是游戏。
三、应用情境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作为情境教学的素材有很多,但是,教师必须选择那些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性较强的情境或者任务模型来进行教学,一旦情境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信息技术学习就会变成压力,而不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动力;另外,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不一样,单纯以技术应用为主线的情境创设也会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减少,因此,寓教于乐的情境创设也是有必要的。
四、结语
合作学习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之后再开展合作教学。笔者结合一个教学实例来具体分析合作学习教学方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笔者在讲“怎样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这部分内容时,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是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二是学生设计讨论环节;第三是学生合作环节。
1.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这节课的内容之前,应当事先要求学生自行练习制作简单的幻灯片,等正式开课后,笔者拿出准备好的范例与学生自行制作的幻灯片进行对比。由于学生事先已经参与到实际制作之中,因此在实际上课时积极性很高。对比完成之后笔者向学生提问“:你发现自己所制作的幻灯片与老师提供的幻灯片之间存在哪些区别?”当然,在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对于各个层次的学生也应当有选择性地调整提问内容,比如说向高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时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请你谈谈自己是怎么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美化与设计的?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来说,将问题内容变为:请你谈谈自己的作品与老师的范例存在哪些设计上的区别?对于低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说出两个作品之间的不同点。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设计讨论
当提问结束之后,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对于幻灯片的制作有了基本理解,这时笔者要求各个小组的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对设计的幻灯片作出进一步处理,要求组内每一名成员都参与讨论,让小组成员自行进行分工。笔者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组内成绩落后的成员可以负责对幻灯片背景的着色工作;中层次的学生主要负责幻灯片的版面设计工作;成绩较好的学生完成音视频剪辑制作这部分内容。最终再由小组内所有的学生共同对“初成品”进行讨论修改,并得出最终方案。
3.学生合作设计当各个小组都完成了合作讨论环节之后,学生的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扩展,这时笔者要求学生可以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由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来制作幻灯片,运用各种操作设计方法,凭借小组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设计出了各种各样的幻灯片,可以说每组学生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操作设计的。若成绩较高的学生很快地完成了此次任务,我们可以找一些新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拓展;若成绩落后的学生完成起来相对困难,则我们应当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从而保证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能够完成学习目标。通过上述三个环节的设计,能够非常明显的地体现出合作学习教学法的思想内涵,合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它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结语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强、创造性强,具有鲜明的时展特征的课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是教学的关键。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加工传递并表达信息,最终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终极目标。我校的三环六步教学法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凡能让学生自学的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学;其次是提倡学生之间互助学习,共同提高。这一理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三环六步教学法既是基于我校学情的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也是适合信息技术新课标要求和信息技术课程新理念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三环六步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我以黑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六课《Windows7的磁盘维护》为例,谈谈这种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1.课前环节(预习)
在课前我仔细研读、分析教材,设计好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并根据本课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A、B两个思考题,同时要求学生登录教学网站、阅读资料、回答思考题,使他们认识到磁盘维护和清理的重要性。
2.课中环节(学习)
(1)导入新课,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①利用Windows7自带的系统工具中的磁盘清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清理。②利用系统工具中的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磁盘分区进行磁盘碎片清理。
(2)要求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遇到疑难问题与同组同学研讨共同解决。教师巡视,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3)练测拓展、合作探究。
要求学生先完成两个任务“利用磁盘清理工具对其他分区进行磁盘清理”以及“利用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对各个分区进行磁盘碎片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磁盘碎片整理。最终明确“磁盘清理”和“磁盘碎片整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好先进行“磁盘清理”。
(4)展示评价,达成目标。
由各小组推荐代表对各自的思考进行总结,明确收获与问题。
3.课后环节(跟踪记录)
(1)填写好上机记录。
(2)完成导学案。
三、三环六步教学法的成效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伯尼·道奇(BernieDodge)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WebQuest是“Web”直译为“网络”,“Quest”是“寻求”、“探索”、“调查”的意思,组合在一起的“WebQuest”现在并没有一个给予它的汉语名词,直译为“网络探索”。WebQuest这种“网络探索”不是网上冲浪,它是一种“专题调查”活动,在这类活动中,部分或所有与学习者互相作用的信息均来自互联网上的资源。根据这一意思我们可以把它译为“网络专题调查”。例如,我们设计出一个关于“黑客”主题的WebQuest课程,让学生调查由于计算机黑客造成的破坏和损失以及各国针对黑客犯罪而制定的相关法律,对我国的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学生不但知道了什么叫“黑客”,消除了青少年中经常存在的对黑客的盲目崇拜心理,还认识到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这种基于网络的探索式学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更加突出。
2WebQuest教学法分析
WebQuest的任务相对统一,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方式要以主题为中心,由教师引导以任务来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过程是开放性的;教师依据一定的框架建立了自己的WebOuest课程网页,将那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问题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引导学生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
WebQuest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方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分析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独立或者协作方式找出解决任务的方法(该方法是课本所没有的),并付诸实施。在这期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从感性上升到理性。WebQuest能激发学生和老师的兴趣。在资源丰富的网络中,针对需要解决的任务,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出各种解决方案,而不必受课本或课堂的约束。教师在设计WebQuest时,可以采用与课本完全不同的资料,使学生通过新的方法建构知识,达到与课堂教学相同的目标,并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WebQuest是虚拟与现实的结合。它以Internet的虚拟空间为资源基础,却以现实世界的问题为任务。要求学生超越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在虚拟世界中分析和评价各种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任务来自现实世界,故其解决方案必须是现实而可行的)。
3教学程序
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跨学科等非关键属性。下面以excel教学中制作图表一课为例来设计案例:
3.1绪言(Introduction)。“绪言”部分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给学习者指定方向;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习者的兴趣。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使得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大量排放,造成全球变暖等气候环境变化,已是万夫所指,二氧化碳浓度逐年升高,地球的平均温度变得越来越高,更强的温室效应会导致海洋升温,致使部分冰川和冰融化,使海平面升高。二氧化碳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有资料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v升高到现在的370ppmv,且仍然以每年0.5%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前后,将达到450~550ppmv之间。我们开始担忧大自然会对人类的所作所为进行报复,然而现在更多的是要呼吁全社会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3.2任务(Task)。可参考以下网站:/zjtg/societyDiscussion/200711/t20071128_172287.htm。/20070308/n248587436.shtml。找出美国、日本、南非、德国、中国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首先在EXCEL统计出各国二氧化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选择图表样式,制作出图表;并用各国国旗标出其排放量;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各国都采取了那些措施;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来保护我们的环境。
3.3过程(Process)。①课堂小组分工,六个人为一组。②内容分为三个版块:一是通过网络探索找出以上各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二是各个国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三是我们怎样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此版块可作为讨论题)。③在Excel中设计表格,列出数据。④对表格数据中进行分析,确定图表类型。⑤通过分析各国措施,归纳出主要内容。⑥同学们要采取什么行动保护生存环境。
3.4资源(Resources)。教师给出的参考网站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资源经过了预选,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需要说明的是给学生的资源并不限定在网上,也可以包括非网上的资源。没有道理说一个WebQuest的资源中不可以包括教科书、录音带、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
3.5评估(Evaluation)。显然,如果我们要证明用网络来学习的花费是值得的,我们需要能够测评学习结果。各组长展示本组作品,教师给出评价指标。作业评估分为三个大的方面:①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20%);②研究成果的质量(60%);③团结合作精神(20%)。
3.6结论(Conclusion)。通过对大家作业的评估,我们知道了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数据,并且对数据进行了分析,从数据来看,是在逐年下降,并且各国也给出了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大家想一想,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才能为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尽一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基础实用扩展自主
为了迎接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新世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目标。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这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形势下,如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计算机教育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基础性,实用性、扩展性和自主性四个方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体现创新精神;有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基础性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是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目前计算机在城市里有了一定范围的普及,但是小学生真正有接触过的,毕竟还是少数,所以不能一上来就让学生看那些生硬的名词术语,这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也就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如在学习运用"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这两个词学生不容易听懂,我是这样来说的:"我们画图时要用到笔和纸,用电脑画图时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和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时,学生经常分不清什么是基本名什么是扩展名,我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解决了,"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的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人的姓,用以区分各类的文件。"这样,适当地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兴趣,而且能达到帮助记忆和理解的目的,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又如在认识电脑时,我让学生学会辨别计算机的四大件(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并学会开启和关闭电脑的步骤,随后让学生进入Windows,让学生操作鼠标,让他们打开画图工具,写字板工具,甚至进入电脑自带的游戏等,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要建立在安全的系统保护下),通过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低年级的学生对于画图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在教授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为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里和想象力,我并不是让学生按照书上的图片进行绘画,而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或是一样事物让学生自己创作、发挥。比如,我让学生在"画图"程序中画上自己的姓名。因为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文字的组成都有一定的含义,每个文字都可以完成一幅漂亮的图画。例如:"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的,有的学生把一竖画成树干,一横画做弯弯树枝,然后在下面加上两片树叶,就成了一个"木"字,复制一下就成了一个"林"字。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中也包含了其他学科的知识,这要求任课教师除了掌握本科知识外,还要掌握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把深奥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小学生所能接受的内容。
(二)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大家知道计算机更新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我校的设备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从最初的中华学习机到现在的Pentium3处理器;从无盘工作站到现在的可以单机运行Windows软件。芯片技术是按每18个月就进步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的,因此,学校要每三四年更新一次机器。然而并不是每所学校都可以承受如此重负。即使可以,教学内容要保证学生进入社会后仍适应社会需要,也是极其困难的。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学到一些实际的技能,为他们掌握现代化学习工具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
文字编辑软件的应用在小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也存在很多的缺陷。例如汉字的录入,汉字不像西方文字,不能直接的用键盘输入,而是把汉字转换成字母或者数字表示的代码,在将代码送入计算机识别,是一种间接输入的方法。现在要求小学生背诵某种与小学语文教学规范相悖的汉字编码规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小学进行汉字输入的教学,其目的不在学习某种汉字编码方案,而是学习打字技能,辅助和促进语文教学。所以"智能ABC输入法"和"全拼输入法"应是小学生首选的基本输入法,它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识字率。由于拼音输入法存在不认识的字就无法输入这一缺陷,所以应该辅助以其他的输入方法,例如"微软拼音输入法"中就带有手写输入的功能,可以帮助小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进行输入。而其他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可能产生误导的编码都应该坚决屏弃。
鼓舞、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为了使学生更好的运用工具体现自我价值,我还结合一些节日进行电脑贺卡的设计。在图文混合排版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绘图、强大的功能和简单的操作下,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层出不穷。把优秀的作品打印给学生本人,还有利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有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小报,更多的同学则学会了运用电脑作为写作、阅读、认识世界的工具,为自己快速、高效的学习增添一个新的途径。
在Windows环境下大多数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都相近,例如"记事本"和"画图"程序的区别在于"画图"程序多一个工具箱和一个颜料盒,当把这工具箱和颜料盒隐藏起来后,就和"记事本"一模一样了。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演示后,不但可以容易地掌握"画图",还可以举一反三,达到知识的迁移,为以后学习其他软件打下基础,提高学习的能力,这也正是信息技术教育追求的目标。
因此,我认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因此实用性应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课堂教学的扩展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还要注意知识的扩展性,虽然主体是基础教育,但是计算机也是一门活动课程。一些对计算机知识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非常渴望真正的去控制电脑。而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计算机世界奥秘的重要途径。
Logo语言的设计者之一的基尔代尔教授,在开发程序的想法是:希望Logo语言能带给小朋友们严密的计算思维和有趣的学习体验。Logo语言既是一种程序,也是一种玩具,它能用直观的运动来体现编程的结果,让我们在游戏中进行思考,在趣味中学习。在欧美等国家Logo语言在小学计算机教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因为,Logo语言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这对于一些喜欢数学的同学来说,Logo语言对其综合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从程序设计的角度看,学习简单的程序设计语言可以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高级程序铺设道路。因此,我们在教学Logo语言时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学习一种"玩具"为出发点,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我校的电脑兴趣小组,在完成基础教育的前提下,根据自愿的原则,吸收部分对电脑有浓厚兴趣的同学,进行Logo语言教学的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四)课堂教学的自主性
小学信息技术课50%以上的时间是上机操作,而在操作过程中,几乎大部分同学都会遇到这样哪样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开始上机操作的时候,几乎人人都喊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怎么了,教师根本忙不过来,也就挫伤了未能辅导到的学生的积极性。个别同学对计算机的掌握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比如,有的同学都会用Photoshop处理图片;制作Flas设计;甚至可以制作个人网页,难道我们还要让他们来学习"画图"程序吗?而个别同学碰到问题都不敢问老师,结果让也时间白白浪费了。
1.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并没有高质量地实现课堂效率。教师会制作课件,利用PPT教学,但只是将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并没有真正将技术融合到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观赏者,没有积极参与其中。学生课堂学得精彩,但是课后不能及时巩固,知识未能内化。构建“互联网+”家校共育,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同家长配合,实现高效学习。2.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如MOOC、微课、翻转课堂,但是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应用。教师应有更多机会去学习、掌握制作技巧,制作出适合学生学情的资源包,更好地服务教学。3.学生的视眼较小,接触信息化的环境有限。英语学习,最好是在语言环境中习得,但是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知识和技能都来自于课堂,课上的知识重点有限,学生要想拓展,需要更多的英语资料,很多家庭不能实现;而教学中的难点,课后家长不会辅导,越积越多,学段越高,掉队的学生越多,“学困生”增加。对待“学困生”,学校和家长要多沟通,可以成立“一对一”小班,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创造乐学好学的学习环境,实现整体进步。同时,利用多媒体为每个学生进行成长记录,关注成长,激发学生热情,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对待考试的态度。多从学生中发现刻苦学习的榜样,形成踏实、努力上进的正能量。4.一些学生家庭条件有限,外来务工人员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英语的学习效果。学生接触新技术,如平板电脑,网上学习等机会少,学生能拥有的就是“人人端”———手机。小学生自制力差,利用手机打游戏,浏览不良网页,影响学业。教师布置线上英语作业要规定好时间,并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监督学生在家使用的手机,逐步养成学生正确安全使用手机的习惯。
二、利用信息技术搞好小学英语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的途径
(一)在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授课模式下,上词汇课主要是利用卡片,方便时也利用实物来呈现新知,久而久之,这种单一的方式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而现在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制作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课件,在上课伊始就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授词汇环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般情况下,上词汇课教授新词时,主要是采用“教师领读示范,学生跟读”的形式。这种形式机械单一,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不理想。现在借助信息技术,自然品读法词汇教学也可以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不用机械地跟读,自主学习的时间增多。
(三)记忆的巩固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种方式的训练
没有班班通之前,在单词的复习巩固环节一般会采用英汉互译、快看快说、大小声读、开火车读、分组读等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学生在熟悉这几种模式后,兴趣就慢慢减弱了。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后,复习巩固环节经常成为词汇课上的部分。简言之,利用信息技术,在复习巩固环节,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各位领导、专家教授、老师们:
本课题于xx年4月7日申报批准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文化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子课题。为了便于地方管理,再申请为茂名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并于 xx 年 2 月 10 日由茂名市教育学会、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经过紧张的筹备,今天正式开题了。现在,我代表课题组向参与课题教师作开题报告,提请各位教师讨论,并请上级领导及专家教授多提宝贵意见。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中指出:“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教学内容新、教育理念新,更重要的是教学方法新。由于信息技术课的“新技术、宽视野、重实践、严逻辑”的特点,这门课不再是单纯的传授计算机知识与训练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变革教育、教学思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深入理解其内涵,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我县为沿海一小县城,由于经济落后,受条件限制,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较晚,虽然各校也开展了一些小规模的多媒体教学研究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信息封塞,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而对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与传统方式相比,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拉近了我们与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距离,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取得专家的及时指导有了可能。我们通过互联网的积极联系,得到了《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研制组负责人李艺教授及研制组秘书钟柏昌的热心帮助和支持下,以课题的形式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验,探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并进行反思与重建,论证其教学效果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法,虽然任务驱动教学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层面的提升,这种“营养”上的先天不良导致不足和负面影响日益显露,怀疑和批评之音逐渐增多,来自专家的批判:“目前许多教材都号称以任务驱动,但缺乏带实际意义的综合性任务,只有一些小任务,实际上与传统的练习题无异。”( 祝智庭:信息技术为什么能支持教育改革 —— 祝智庭教授谈信息技术教育中的若干问题,载《网络科技时代杂志》 xx 年第 6 期。 ) “任务驱动式教材又成了‘操作习题集'”( 王效刚,王爱胜: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中 “ 任务 ” 设计的再思考, fsyz.com.cn/wlky/ )。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主要有三个基本观点。第一,学习是一种意义建构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获得知识,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已的内部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二,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由于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有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此时,只有通过社会“协商”和时间的磨合才可能达成共识。第三,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要求实际工作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参与研究,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参与实际工作,并要求两者相互协作,共同研究。这样,研究者可以从“局外人”转变为“参与者”,从只负责“发现知识”到负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还可使实际工作者改进其行动和工作。
本课题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任务驱动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教研员、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任务驱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任务驱动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任务驱动教学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任务驱动教学的效果,积累任务驱动教学的成功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包含了三个方面: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通过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现状分析,重建任务驱动教学的理论体系,以电白一中、春华学校、电白实验中学的初中、高中不同班级为实验班,开展行动研究,克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所凸显的问题,总结一套“重建”后的任务驱动教学的方法和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核心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同时伴以文献研究、调查法、访谈、网络研讨等。
首先在信息技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理论进行重新梳理工作,针对现行任务驱动法的弱点与弊端,重建任务驱动法的理论,探索新的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然后由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研讨,三位一体合作对实验班的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的教学设计,对实施的教学过程进行拍摄录像分析,通过电邮、电话等手段进行远程交流和指导,及时调整研究过程中的偏差,记录成功的经验。
通过两个学年的行动研究,及期末和期终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测评数据,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定性分析,总结出研究经验,以论文的形式形成研究成果,并把优秀的教学案例、学生作品展向广大教师推广和借鉴。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步骤 和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xx 年 9 月 -xx 年 8 月
1 、准备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准备开展课题研究的相关软硬件设备,收集相应资料,选用并学习使用远程网络交流工具,开展网络交流讨论,讨论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任务驱动教学理论进行重新建构,并创建课题研究专题网站。
预期成果:建立课题专题网站,收集相应资料,开展网络交流讨论。由刘敏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反思与重建后的课堂模式探讨》论文及研讨课例实录。
2 、实验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6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xx 年 2 月 -xx 年 8 月
通过网络交流对我县高一信息技术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在三校中选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为主,对不适合任务驱动教学的内容采用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究,完善任务驱动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xx 年 9 月 -xx 年 7 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教师在专家、教研员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预期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制作《新型任务驱动教学法示范课例》 vcd 。
3 、结题阶段: xx 年 7 月 -xx 年 9 月
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和兄弟学校有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重建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模式结题报告》;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七、课题组人员
研究指导顾问:李艺教授 钟柏昌(南京师范大学信息化教育研究所)
课题负责人:刘 敏 ( 电白县教育局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 )
教学实验教师:廖永海 ( 电白实验中学,信息技术教师 )
梁婺清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陈亚运 ( 电白一中,信息技术教师 )
李小勇 ( 电白春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 )
论文摘要:项目教学法体现了“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越来越受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青睐。详细地介绍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时应遵循确定项目内容、制订和实施项目计划、评估项目内容三个步骤,并告诫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要避免项目教学法的滥用、项目评价片面性、单一学科的项目教学。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完成项目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设施和项目评价等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中真正体现了“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征,能够使学生体验到完成项目的艰辛和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创新的兴趣。因此,越来越多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一)确定项目内容
项目要生活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不要为了追求新奇而虚构教学情境,而是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探索欲望,使学生自主自觉地投入到项目中去。
项目要整体性。项目教学法目的是要考查学生能否掌握教师讲授的绝大多数知识和技能,能否系统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能否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因此,高中信息教师在设置项目任务时候,要尽可能地涵括学生所学的多数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吸收“精神食粮”,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项目要开放性。教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杜绝出现干预和控制学生的情况出现,而要鼓励学生采用多种途径或方法完成项目,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独辟蹊径。
(二)制订和实施项目计划
好的项目计划是项目成功的前提。鉴于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欠缺,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制订和实施项目计划,并给予相应的指导。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指导项目小组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计划要全面。学生项目小组制订计划时要呼吁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呼吁小组成员开动头脑尽可能地考虑到项目所有的细节和影响因素,尽可能地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第二,计划要落实。任何计划都需要执行力,学生项目小组组长要根据成员的个性特征、知识掌握水平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地分配任务,并规定完成任务的期限,尽可能地挖掘每个小组成员的能力,督促他们不打折扣地完成任务,要坚决杜绝推诿、扯皮和“搭便车”现象出现。只有这样项目计划被周详地制订被全力地执行,项目教学法才能获得成功。
(三)评估项目内容
第一,组建项目评估小组。根据项目大小和难易程度,组成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为主的由其他学科教师和部分学生代表参与的项目评估组;第二,项目评估小组根据客观、科学和公正原则,综合评价各个项目小组提交方案的创新性和实用性,综合评价实施过程中是否规范,并编写项目评估报告;第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班内宣读项目评估报告,点评各个项目小组项目任务完成状况,督促各个项目小组根据教师的点评、组员的反思和改进意见,提交项目反馈报告。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注意事项
(一)避免项目教学法的滥用
虽然项目教学法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等众多优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比较适合运用项目教学法,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在整个课程内容中都运用项目教学法,这样就会把学生局限于固定的学习套路,会抑制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告诫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能“一招吃天下”,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特定的教学情境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避免项目评价片面性
有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只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价,而忽略项目完成的艰辛过程;只啧啧称赞完成状况良好的项目成果,而忽略不太成功的项目成果;只评价项目小组的整体状况,而忽略项目小组成员的个体差异;评价形式只限于“有声语言”,而忽略握手、摸头和拥抱等“无声语言”;评价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而忽略了学生间互评、师生间互评和自我评价等评价渠道。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各个角度多方位地多层次地评价项目任务和项目成员。
(三)避免单一学科的项目教学
很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项目教学时,把项目任务的设置局限于本课程内,很少考虑到多学科间的联系,很少考虑到学生全面发展。现实生活是复杂多样的,如此单学科的项目即使完成状况良好也无法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应对现实难题的能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尝试设置出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主的有机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项目任务,这样既能完美地完成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又能兼顾其他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识记和掌握,无形中增强了学生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