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8:5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汉语言文学硕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当代;语文教师;形象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2-01
1.教师形象的概念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情感活动的具体形状或姿态。不同的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和研究视角对"教师形象"进行界定,这些概念涵盖了以下方面内容:第一,教师形象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其具有历史性和文化差别;第二,教师的职业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内容;第三,教师形象是对教师个体特质和群体特质的表征,体现为社会公众对教师角色的印象,并且,教师形象通过教师个人和群体的内在特质及行为方式的外化与社会公众对教师行为的评价、期望和规范二者相互作用形成。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具有鲜明的社会形象,这个形象是其气质、品格、学识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教师形象是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社会公众对教师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素质的印象、看法、认识的综合体现。
2.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
众多学者都不同程度地分析了教师形象的构成要素。殷尧认为教师形象包括外显层面-体态形象,智能层面-职业形象,个性层面-人格形象三个层面,其中外显层面由端庄的仪表、良好的教态、健康的体魄构成,智能层面由广博的科学知识、较强的教育能力构成,个性层面由高尚的道德、强烈的师表意识、完善的人格构成。张德山指出教师形象包涵着视觉、理念、行为三大识别要素。张烨认为教师形象主要包括教师的理念特征、行为特征、个性特征和成果特征四个有机组成部分。张小光也认为教师形象包括三层,分别是表层形象、中层形象和深层形象,表层形象由仪表、谈吐、举止构成,中层形象由知识(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能力、行为构成,深层形象由心理、观念、情操构成。
3.语文教师形象的具体内涵
3.1 外显形象
3.1.1 语言形象。语言是一种艺术,它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常用,然而又最难用好的一种工具,它用声音再现人的思想和智慧。 "语一言是师生灵魂碰撞的媒介,是文化传递的桥梁。教育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语言。"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借助的主要工具就是语言。我们可以将教师的课堂语言大体分为审美的语言、引导的语言、评价的语言和维序的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自然要做到生动形象、循循善诱、节奏鲜明、饱含激情。
3.1.2 非语言形象
(1)服饰语言。服饰指人们的穿着打扮,是重要的非语言手段之一。服饰包括服装、鞋帽、发型、化妆等等。因为服饰是附着于人体而显示其意义的,所以我们说服饰是人体语言之一。
(2)目光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最富有表现力的身体语言。教师的眼神是共鸣、微笑,是精神面貌的反映。因此,眼神成为最基本却又是最高级的教育力。所谓"眉目传情"、"画龙点睛"正说明了目光的表现力。
(3)面部表情语言。面部占人体表面面积不足八分之一,但却可以作出人体所发出的80%以上的表情,是肢体语言的"稠密区"。
(4)手势和身姿语言。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得体大方的仪表。特别是女教师,端庄优雅的教姿教态,是每个女教师需要具备的。
3.2 内隐形象
3.2.1 教师信念。信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激励力量。教师信念: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是长期积累的一种教育价值观系统并指导着教师个人的行为。
3.2.2 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所谓高度的敬业精神,就是从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种强烈的情感出发,对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一心一意,勤奋进取,想方设法地做好、完成好。这种敬业精神对服务于现代学校中不断面临新情况、新变化的教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照亮学生心灵的阳光。"
3.3 教师专业素质。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师的能力结构三方面构成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新的而又不失科学性的教风教法。高中生迫于高考压力,对语文学习的重视普遍较低,更别谈对文学的热爱。让学生能体会到文本的美、感知到文学的美的所在,成了很重要的一点。教师对教材文本娴熟的把握,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课文的美之所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让他们产生在课外阅读文学经典的欲望。而科学的、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比如有可行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等,能锻炼学生对文本美的把握能力,让他们不仅爱上文学,同时能够具备独立正确把握文本的能力,并形成自己的独立阅读观点。
作为一个教师,还需要时刻具备一颗热爱学生的心。爱学生需要三个词:友好,保护和表扬。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用友好的笑容面对他们,一个平易近人的老师才更容易打开学生大的心扉,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保护,则是要保护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特阅读体验,不要用自己主观的看法或是教参上条条框框的分析束缚了学生自由阅读文学的心。表扬,就是要多看到学生的优点,每个同学身上都有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的学生,更加需要老师表扬的呵护,在教学中,表扬的力量不可小觑。
参考文献
[1] 史晓蓉.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师形象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 肖秀华.小学语文教师课堂形象及其教学效能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魏福太.论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J】.甘肃科技纵横,2007(02)
关键词:语料库 文学作品 分析方法
借助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的分析是近些年出现的语料库语言学的一个应用。这些分析主要集中在对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英文文本)的分析上。分析的方法主要是以语料库为依托,进行一些指标的统计。包括形符数、类符数、类符形符比、句子数、平均词长、平均句长、句长标准差、段落数、平均段落长、段落长标准差等。其中形符数指的是文本中词语的个数,与句子数一起反映文本的篇幅;类符数指的是文本中词语的类别数,单独来看虽然没有什么意义,但与形符数一起构成的类符形符比(也叫词汇密度)则反映用词的多样性和语体的正式程度。由于不同容量的语料库类符/形符比不具可比性,故一般用标准化类符/形符比来衡量语料库的词汇密度。语体越正式,词汇密度越高;反之,词汇越口语化,密度越低。平均词长是反映用词的常用性程度和文本难易度的一项指标。而平均句长与句长标准差则反映了文本句子的长度,是否比一些简易文本的句子要长。
肖普勤 黄凤枝(2005)认为语料库除了可以进行上述文本总体特征的统计,在主题和情节、人物刻画以及修辞分析方面也有用武之地。如可以通过关键词词表了解文本的关键信息(包括故事主题、主要人物、时间地点、背景、一些重要的描述性信息等)和主要情节(杨建玫2002 有例证),如可以通过词图理清故事情节的开始、发展、、结局等各环节,如可以借助人物关键词来认识包括外貌、活动、性格、心理在内的人物形象,如可以通过确定适当的检索项辨识作品中修辞方法的使用情况。
上述指标证明了语料库量化分析的这一优势,除此之外,李晋 郎建国(2010)认为,语料库工具在发现文学文本的语言特征、验证理论模式、支撑以往的文学评论、挖掘文本的隐含意义方面为研究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务。宋沁潞(2008)认为,运用基于语料库的数理统计与分析的方法来考察某个作家的语言特点,可以为文学的计量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开拓语言学与文学边缘交叉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认为,语言研究者借助于料库检索工具可以观察到用传统方法无法发现的很多语言事实,能够对语言本身进行更加客观的描写和解释,增加解释的说服力。针对文学作品中的词汇,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运用语料库手段分析文学作品词汇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外语的效率,增强选词、用词的能力,从而提高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欣赏水平。
尽管语料库是一种新颖、快捷、有效的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但前人也已看出其存在的不少缺陷。比如宋沁潞(2008)中提到的论文写作的几大难点都与语料库有关,一是用分词软件进行分词并词性标注后存在大量错误,需要使用人工干预的方法进行校对;二是小说中涉及到的很多专有名词,超出辞典范围之外,很难通过分词软件进行识别,增加了研究难度;三是在小说中创造性运用的词语单靠计算机很难识别,必须进行人工干预进行查找。该文最后针对用语料库分析作家的语言特色这一点上还提到,研究一个作家的语言特色除了他使用的词语之外还应该包含句法、句式和修辞方法的选用等方面,而这些研究仅仅使用语料库和统计的方法很难做出令人满意的结论。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提出了语料库的另一个不足,即建立费时费力,且研究方法比较复杂,不易在短时间内普及。
笔者总结了一下上述观点,概括出使用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的四个主要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迅速便捷;采用量化分析手段增强解释的说服力;提供文学作品分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及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不足包括会出现分词和标注错误,需要进行人工校对;语料库分析能力有限;语料库建立费时费力和语料库研究方法复杂。
笔者认同曹莉敏 李海滨(2010)的说法“语料库方法仅仅是对传统文学篇章分析的一种补充”,认为语料库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有限,且以较浅层次居多。如宋沁潞(2008)虽在其硕士论文中用了两章的篇幅来讨论如何利用语料库分析金庸小说的语言,但分析也仅仅停留在对高频字(词)、低频字(词)的研究上,得出的结论如“金庸小说共使用了三万左右的词条,其高频词都是单音节词,结构助词、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占了很大比例。……低频字主要出现在金庸小说的专名、诗句、奏章中。这些低频字很多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生僻字,这部分字的使用一方面说明金庸文字功底的深厚及其文史知识的广博,同时也进一步说明生僻字在构词方面的缺陷。……通过《鹿鼎记》中用词与《现汉》中词语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金庸所使用的词语主要还是以典范的现代汉语为基础,为了创作的需要在专有名词、习用语、成语、拟声词等方面有所创新。这些创新的词语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障碍,反而因其大量使用带有口语色彩的词汇,或者将成语或俗语改造后使用,使得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来讲,这也是金庸作品得以广泛流传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些结论,或者显而易见,并不需要通过语料库检索这样的方式加以验证,或者对于金庸小说语言特色的研究并无太大价值,例如文章的第四章 金庸小说语言特色分析就不是在语料库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认为全文与语料库相关的部分,只有两点可算作闪光之处,一是作者在人工校对的过程中,发现了金庸创造性使用语言的用法,并通过分析该用法发现人物的形象特点,如“羞月闭花”、“一言既出,死马能追”等词刻画出了韦小宝胸无点墨,语言粗俗的特点。二是作者认为金庸语言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作品中大量的重叠形式,包括动词、形容词、量词等的重叠,具有用语料库进行研究的价值,但同时指出,目前使用汉语词法分析系统却又无法将其一一挑出从而进行研究。
另外,曹莉敏 李海滨(2010)中对《金锁记》一文一些意象词,色彩词,叠音词,象声词以及人物塑造的分析,其实已经脱离了语料库本身,因而笔者认为使用语料库并无多少意义。
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在利用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辅助分析时需要时刻牢记的一点。语料库可以从大的、较为概括性的方面,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总结文学作品的一些大致特征。如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可以通过自建语料库与Brown语料库对比分析后得出,《暮光之城》系列小说所用词汇普遍短小,词汇密度较高,口语化特征明显,多采用动词,句子简短,叙事简洁、平实,可读性强,适合青少年阅读。再深入一些可以得出动词中一般过去时的高频使用突出小说神秘感,与吸血鬼和人类相恋的主题不谋而合,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但分析也仅限于此,更加细致的分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的体会。笔者还有一点想法,即语料库分析的方法比较适合篇幅较长,或某个作者笔下的一系列的文学作品,这样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可靠性较高,若对一则短篇小说进行语料库分析似乎就有些多此一举了。
结合语料库进行文学作品分析,笔者认为这可以作为随着时展产生的一种新手段,新方法来看待,但由于其较为粗略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此,更不能认为它能替代传统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分析。我们“唯有深入地阅读和分析文本,熟悉包括创作背景等及文学评论界的研究现状在内的内容,才能发现并充分论证文本的深刻内涵。”
参考文献:
[1]曹莉敏 李海滨(2010)基于语料库的《金锁记》语言学分析,《语文学刊》第7期。
[2]贺亚男(2009)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语篇分析――以《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内江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
[3]李晋 郎建国(2010)语料库语言学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研究,《外国语》第2期。
[4]梁健丽(2009)1997――2007年语料库研究标题分析报告――从10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标题看语料库研究的发展和趋势,《吉林教育》第10期。
[5]宋沁潞(2008)金庸小说语言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肖普勤 黄凤枝(2005)基于语料库的文学作品分析方法初探,《外国语》第8期。
[7]杨建玫(2002)《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3期。
[8]杨秀珍 续娜 刘美瑜(2010)基于语料库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词汇特点初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关键词:任务型口语课堂 意义协商 语言习得 水平配对
一、引言
意义协商作为外语教学中互动际的一种形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因其对语言习得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大量研究表明: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当交际双方在互动中进行意义协商时,学习机会将大大增加。意义协商越多,就越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意义协商研究目前还极为少见,截至目前,笔者尚未见到国内外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协商的实证研究文献。既然意义协商对第二语言习得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协商将有益于提高教学效率。
意义协商在课堂互动中有两种形式,其一为师生互动,其二为生生互动,本文论及的意义协商为后者。生生互动的意义协商在任务型口语课中极为常见,因为任务型口语课以学生间的互动为突出特征。任务型口语课是基于任务的口语教学,学习者必须通过语言交际来完成任务,所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很有可能遇到理解障碍或表达障碍,从而引发意义协商。
在任务型口语教学中影响意义协商发生的因素很多,如学习者的水平配对、任务类型、学习者性别或语言背景等等。由于参与课堂任务的学习者总是水平不一,因此,研究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的关系有较为深远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学习者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数量的影响,探索出在何种水平配对条件下可以产生更多的意义协商,从而为汉语任务型口语教学提供参考,并有助于促进留学生的汉语习得。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假设
根据大多数前人的研究,笔者作出的假设为:水平配对影响意义协商的数量,三种配对条件下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混合水平组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
2.实验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实验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多水平设计。语言水平为自变量,包含三种水平配对,即中――中水平配对(同等水平组)、高――中水平配对(混合水平组)和高――高水平配对(同等水平组),意义协商的数量为因变量。所有被试同一时间在课堂中参与实验任务,任务时间大致为14分钟,整个任务过程用教室里的设备进行录音以收集数据。
3.被试
本实验被试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二年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某一个班的留学生,他们的母语背景不同,共18人,5名男同学,13名女同学,按其语言水平组成9对。
4.实验任务
所有被试结对完成一项信息差任务,该任务来自于尔雅中文系列教材《沟通・上》。该信息差任务是指对子里的两名被试分别看两个不同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被试需用汉语向另一方叙述故事的主要内容,两人都讲述完后对两个故事进行比较,一起找出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经大多数前人的实验证明,该任务较有利于意义协商的发生。
5.数据处理和分析
(1)本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为以下步骤:①录音转写。录音时长13分43秒,笔者将9对被试的录音全部进行转写。②解码。由于同一时间内每对学习者产出的话语总量可能不同,所以需要先计算出话语产出总量,再用意义协商的数量除之,得出意义协商在所有话语产出中所占的百分比,这样便能对学习者间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进行比较。本文采用C单位对数据进行解码以得出每对学习者的话语产出总量。③意义协商的测量。Varonis & Gass(1985)认为识别意义协商的发生主要是识别触发语或明示语。本实验中意义协商数量的测算主要通过统计明示语的数量。明示语一般分为三类:澄清请求、确认核查和理解核查。在本研究中笔者还采用了其他明示语,如求助、自我修正、他人修正。
(2)本研究对数据的分析为以下步骤:首先使用SPSS19中的单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果F检验效应显著,再使用事后多重比较对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异进行检验,以确定究竟差异存在于哪组或哪几组之中。
三、实验结果及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水平配对是否影响意义协商的数量,所以笔者用SPSS19进行了单因素被试间方差分析。一共得出两张表,一张是描述统计表,另一张是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结果如下:
表1:描述性统计量
表1是描述统计表,它表示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下意义协商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其中自变量S代表水平配对,1代表高――中水平配对,2代表高――高水平配对,3代表中――中水平配对。从表1中可以看出,相较于另外两种配对条件,高――中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最多,但是这种差异是否达到显著水平还需看下面的方差分析结果,即表2。
表2:主体间效应的检验
表2是主体间效应的检验表,从中可以看出水平配对效应不显著,p=0.151,即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之间在意义协商的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那么得出的实验结论为: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
本研究的实验结论为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不同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该结论与大多数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如牟宜武(2008)指出语言水平对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数量会产生影响,其中混合组(高――低)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王佩、祁世明(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存在显著差异,高水平组产生的意义协商明显多于另外两个组。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相对于前人的实验研究,本实验的受试太少,数据不够。由于研究的是自然班级,受试只有18人,直接导致收集到的数据不够充分。
第二,本实验研究中的受试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分别是韩国、日本、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沙特阿拉伯和印度尼西亚,受试的语言文化背景不相同。而之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被试都是中国人,他们的语言文化背景相同。Varonis & Gass(1985)对语言背景与意义协商之间的关系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语言背景确实是影响意义协商的变量之一。在该研究中,每种水平配对中既有语言文化背景相同的对子,也有语言文化背景不同的对子,所以这就有可能造成三种水平配对条件下意义协商数量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第三,在前人的研究中,学习者一般分为高水平和低水平,他们之间的语言水平差距较大,高――低、高――高和低――低三种配对在水平上相差较远,所以三者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差异显著。而在本研究中,学习者的水平分为高水平和中等水平,没有低水平的学习者。这是因为本实验受试之间的语言水平差距并不非常大。虽然笔者也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水平配对条件,但由于它们之间的水平差异较小,所以可能导致三者产生的意义协商数量没有显著差异。
第四,本实验中所有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总量都不是很多,这可能是实验任务较为简单或受试对任务材料中的信息较为熟悉所造成的。如果一项任务过于简单或受试对其很熟悉,不论怎样的水平配对都不太可能产生较多的意义协商。
四、结语
如今任务型教学法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已占有重要席位,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任务型课堂教学,更应该了解如何更好地利用该课堂提供的教学条件去提高教学效果并促进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本文考察了任务型汉语口语课堂中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对课堂实录的研究分析去发现什么样的水平配对产生的意义协商最多,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数量没有影响。鉴于本研究只是一次初步性的有益尝试,在实验设计上存在诸多缺陷,日后还亟需进一步改进。
参考文献
[1]Long,M.H. Native Speaker/Non-native Speaker Conversation and the Negotiation of Comprehensible Input.Applied Linguistics, 1983,2.
[2]Mitchelle,R. Myles,F.& Marsden,E.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Oxford: Routledge,2013.
[3]Pica,T.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the Classroom. Applied Linguistics,1987,1.
[4]Schmidt,R.W.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ics,1990,2.
[5]Varonis,E.M.& Gass,S. Non-native/Non-native Conversations: A Model for Negotiation of Meaning.Applied Linguistics, 1985,1.
[6]蔡小丽 任务类型对中国EFL课堂配对互动影响的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6。
[7]郭美玲 康光明 意义协商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考试周刊》,2013,第40期。
[8]马冬梅 影响互动际中意义磋商的主要因素――二语习得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第7期。
[9]牟宜武 意义协商与二语习得.《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第31期。
[10]牟宜武 英语水平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之间意义协商的影响.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8。
[11]牟宜武 国外意义协商研究三十年评述.《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第6期。
[1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3]王佩 祁世明 任务型教学中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影响.《滁州学院学报》,2012,第4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焦虑;对策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GZC1213016
目前我国“90后”的一代大学生,出生于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造成独立性和自立意识普遍较差,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压力和应变的能力差。高职学生的生源相对比较复杂,很多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尤其是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英语学习焦虑表现得尤为严重。
1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表现
焦虑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不安、担忧和紧张情绪的综合,其原因在于害怕失败,担心不能完成任务以至随之而来的自信丧失。很多人发现外语学习,尤其是课堂外语学习更容易让人感到压力和紧张。英语学习焦虑的学生除了掌心出汗、心跳加快、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外,还表现在把握不住语言的声调和节奏,回答问题时不知所云,常常忘记刚学的单词和词组,或者不愿意开口说话保持沉默。有些焦虑的学生会尽量避免用英语表达一些较难的信息,口头表达吐字不清,表意含糊;他们找各种理由不面对自己的缺点,甚至有的学生会尽量避免与老师的目光相遇,总是尽量坐在后面,老师提问时总低着头,有机会就逃课等。
2 造成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原因
2.1 课堂氛围沉闷
传统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呆板,教师的授课方式根本不适用于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缺乏课堂活动和互动,造成学生不但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增加了学习英语的焦虑感。
2.2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错误认知
学习英语的错误认识也会导致很多学生的学习焦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没有用处,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可以。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有些学生对英语课感到厌恶乃至焦虑。另外,有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有问题,如在阅读时碰到生单词就去查字典,文章里出现的生单词多,他们就会产生厌恶、烦躁、焦虑情绪。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缺少全方位的听、说、读、写训练以及对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了解,造成学难而放弃,视英语为畏途,相应地也就增加了对英语的焦虑程度。
2.3 学习习惯不佳、缺乏毅力和自控能力
英语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很强的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高职学生在这一方面明显不足。例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能够集中,甚至出现睡觉、听音乐、摆弄手机、玩游戏、迟到、逃课等诸如此类现象。在课后,也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或者即使完成了,也是抄袭他人或网上下载。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毅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而造成的。
2.4 心理因素
高职学生多少有些自卑感,学生们由于以往的学习经历,特别是遭遇高考挫折后,让他们从心理上有种失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焦虑。职高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和厌学情绪,表现尤为突出,他们担心回答不上问题、发音不准、受人嘲笑。许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英语基础薄弱,即使再努力也学不会,个别学生甚至放弃,拒绝参与课堂活动,对教师有抵触情绪。过低的自我评价和竞争意识是引起焦虑的两点重要心理原因。
3 减轻高职英语学生学习焦虑的对策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内容安排、课堂组织形式,教师角色调整等方面入手,消除学生的焦虑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教师在减轻学生学习的紧张焦虑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当学生把学好英语作为其乐趣所在,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时,所谓的英语学习焦虑感问题会不攻自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多与学生交流,课堂上每一句鼓励、每一次微笑都会拉近师生间感情的距离;反过来,学生的有效回应和积极、主动参与也会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一旦这种友好、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来,课堂气氛将会更加融洽,高职学生英语课堂学习的焦虑感将会大大降低。
3.2 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
不良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和焦虑感。首先,教师不仅要在学习上指导学生,还要在心理上接纳学生并给予他们人文的关怀。教师要能和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与尊重的关系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师在纠错学生时应该掌握好时机与分寸以及纠错的技巧,这样将会极大地减轻学生的焦虑感。另外,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合作学习能有效缓解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甚至可以使每个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发言或表演,增强其学习英语的成就感。
3.3 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好的信心
通过入学专业教育、学习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方式,指导高职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树立英语学习的信心,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通过专业技能竞赛等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
让学生意识到说一口标准而流利的英语非一日之功,需要多年的学习和训练;犯错误也是语言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尝试和犯错误;让学生克服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成绩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和抵触情绪,逐步形成良性教学循环。
3.4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认同感
英语教学是双语并进的双边教学活动, 受中西方文化因素的复杂影响。教师要恰当地向学生教授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准则等,使学生逐步融入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享受英语所带来的另一种文化,逐步找到文化认同感,帮助学生进一步减轻英语学习中的心理焦虑。
3.5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正确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有助于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将图片、视频、歌曲等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于英语学习的不同环节,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传统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而且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另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也是一种降低学习焦虑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参加英语角,英语演讲、英语歌曲、英语写作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进而消除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总之,英语学习焦虑是一个普遍困扰英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我国学生有许多负面影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角色,在课堂上发挥组织、引导和评价的作用,建立良好师的生关系,营造愉快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能以轻松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乔梦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与问题解决思路[J].中国外语, 2010 , (5).
[2] 杜丽辉,唐雪粉. 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焦虑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张守锐.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焦虑及其对策[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29)
[4] 杨一鸣.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外语课堂学习焦虑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关键词:自主创业 创业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2-03
随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及我国宏观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我国面临着巨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示,2016年就业形势比较复杂、非常艰巨,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为历史最高,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高校毕业生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毕创业的大致比例仅为1%,因此,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是教育领域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下的重要民生工程。为了深入了解河北省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情况和影响因素,课题组在全省大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各高校在校大学生,涉及到的W校有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华北理工大学、华北科技学院、唐山师范学院、邯郸学院、衡水学院等高校,包含经济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物流管理、汉语言文学、地理科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0多个专业的学生,涵盖了文史、理工和艺术类,覆盖面广。
调查问卷从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自主创业与所学专业的关系、自主创业的原因、学校层面的教育和培训、对省和国家政策的了解程度,以及自身素质等6个方面,15个问题来收集相关信息和数据。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26份,其中有效问卷500份,运用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从性别结构来看,本次调查对象48.2%为男生,51.8%为女生,男女比例大致相当,其中36%为大一学生,30%为大二学生,24%为大三学生,10%为大四学生,人数分布集中在大二、大三的学生,符合当前情况(大四学生忙于考研或找工作)。具体分析如下。
1.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态度。从问卷结果看(如表1所示),在500份有效问卷中,有369名学生对自主创业是认同的,仅有6名学生反对自主创业。通过交叉分析发现这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宣传是密不可分的,在369份认同自主创业的问卷中有260多份问卷中都提到学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仅有10%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对学生自主创业不太重要。
2.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问卷显示,在500份有效问卷中,有196份有创业打算,但没有试过,193份不太好说,正在考虑中,64份从来没有想过要自己创业,47份有打算,而且尝试过或正在进行(如表2所示)。从性别来看,男生创业意愿高于女生,196份有创业打算的问卷中56.12%为男生,47份有打算,而且尝试过或正在进行问卷中,62%为男生。有创业打算或正在考虑创业的学生中,6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不大,有约2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所学专业与自主创业毫无关系。
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分析。从数据统计结果看(表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原因主要有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我价值,崇尚自由工作时间和空间,这也从侧面表明了大学生对于就业的惶恐和逃避,也有的学生认为创业不失为就业的一条成功出路,还有创业可以解决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今市场的多元化、灵活化愈加明显,加以就业的压力,当代大学生渴望通过创立自己的事业来成就自我,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学校鼓励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动机也有重要影响。
4.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形式主要有合伙创业、家庭创业、独立创业、连锁加盟、开网店等几种方式,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见图1,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多选合伙创业模式,占到了62.2%,独立创业的占16%,家庭创业的只有3.6%,在其他选项中也有学生写到合伙开网店,合伙加盟等形式。通过个别访谈以及微信朋友圈可以发现,目前开网店、做微商在高校学生兼职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微商,投资小,经营灵活。毕业生在创业方向的选择上,可以依据社会资源和自身资源,选择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选择更适合的创业形式,自主创业可以掌握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创业可以有效缓解创业的经济压力,分担风险,也可以博取众长,制定更利于企业发展的计划,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对风险意识淡薄,资金匮乏,这是选择团队创业的主要原因。
5.大学生希望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所做工作。从统计结果看(表4),学生对学校的创业培训还是很期待的,希望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来提升创业素质,调查显示,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基金的排在首位,约占70%。举办创业大赛和聘请成功人士开设讲座也是学生期望的,另外,多举办创业比赛,锻炼学生各方面素质,与成功人士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其他选项中所涉及到的。所以,学生对于学校的创业培训还是很渴望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业压力变小,可支配时间增多,有创业意愿的同学增多,他们选择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或者进行校园创业。高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大学生将最后一次进行系统的学习,通过在大学期间的不断努力和锻炼,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由此看来,高校教育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大学生对国家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了解的分析。近几年,国家和河北省、市等都出台了不少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给予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更大的支持,各级政府也在着手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政策,整体看来,这些政策的出台对于改善创业环境,建立创业支持体系都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从上述统计结果来看,见图2,学生对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很了解的仅占2.2%,完全不了解的占到22.2%。学生普遍存在对高校政策比较熟悉,但是对省市地方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却了解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高校的政策更偏向在校学生,侧重为在校生提供锻炼的机会,而地方政府的优惠待遇更侧重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各有侧重。
7.影响大学生创业成功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见表5,500份有效问卷中超过400份认为影响大学生自主创业原因中创业项目及资金、个人专业知识与能力最重要,其次是政府鼓励与支持,占50%,还有40%多的认为需要家庭给与经济和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另有提到要有大局观、坚持不懈的精神等个人素质。
三、提升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1.完善自主创业教育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力度。自主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当前的在校大学生来讲,要熟悉和实施这一工程,接受系统的自主创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主创业教育已经开展了较长的时间并日益得到了普及。在我国,自主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都是最近若干年才开始出现的。由于时间短,我国的自主创业教育发展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目前在大中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已经开始受到重视,而在经济发展不太发达地区还没有实质性发展。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进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培养自然也不能离开高素质、强能力的专业师资力量。所以,要培B具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创业精神的大学生,作为培训实施者的教师首先要求具备同样的素质和意识,否则这种空洞的纯理论性说教在现代的大学课堂上早已失去了立足的可能性。换句话说,能否培养出具有自主创业精神的青年学生,关键是要看从事培训工作教师的教学知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调查与访谈得知,目前从事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的创业经历,而且这类课程也并不是教师自己的主攻专业方向,大多数是由班主任或者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兼职承担,所以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实践导向和问题导向,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应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在这方面,邯郸学院从2014年以来一直鼓励各专业教师利用平时业余时间和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并且实践锻炼对教师的职称评定、经费支持有一定倾斜。这无疑提高了教师实践的动力,自己主动积极地去联系单位,对教师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3.拓宽宣传渠道,强化创业政策宣传和落实。从调查结果来看,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高校大学生对河北省的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不是十分了解,如大学生创业税收减免政策,银行小额贷款的贷款利息优惠,鼓励创业风险投资优先投资大学生创业,对于大学生创办公司和企业,政府头几年免收企业所得税等。学校可借助媒体的力量,比如建立“创业政策”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学校网站、校内创业社团、学校报纸、广播等来进行广泛宣传,让每一个有志于创业的学生都有专业的渠道获得最新的扶持优惠政策。
4.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虽然政府和高校提供了一些优惠政策,但是能享受者寥寥无几,对此可以考虑设立大学生自主创业基金的形式,资金来源要多样化:政府财政出资、企业捐助、校友资助和学校董事会出资等,提高基金的总金额,扩大基金的覆盖范围。
5.组织开展创业专题活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对于富于梦想、渴望成功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外部偶像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成自身内在精神的直接动力。如安排企业专家和创业明星来学校举办讲座,让学生与成功人士近距离接触,沟通交流创业思想。通过创业论坛、专家讲座、经验交流分享等形式,为广大创业学子提供精神食粮和精神指引。企业家创业初期的复杂心态、创业动机、传奇般的创业经历,能有效激发、鼓舞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加强他们克服创业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6.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通过与一些初步取得创业成功的毕业生交流发现,他们在校期间就有自己创业或者兼职的经历,比如一个快餐加盟店的创业者,在校期间就利用业余时间到麦当劳、德克士等快餐店打工,了解他们的经营模式和加盟条件,毕业后还是打工,经过两三年的经验积累,才加盟开了自己的店。还有人开了教育辅导机构,也是在校期间经常做兼职,光顾各种辅导班和辅导机构。
7.构建京津冀高校大学生创业合作平台。河北省环绕京津,省政府和各高校应该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这个机遇,与京津的高校建立相关的创业服务平台,发挥京津冀高校的优势创业资源,实现资源共通、信息互享,抓住优势创业项目,从而实现区域内高校大学生创业的联动发展。
另外,“十三五”期间河北省正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网上也经常报道大学生回乡创业成功的案例,大学生可以抓住这个机遇,回乡创业,利用自己在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掌握的科学技术加快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建设,同时还能提高基层劳动者的整体素养,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理念,有效缓解我国年轻人整体外流,改善基层农村老人儿童留守无人照顾问题,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各级政府要优惠农村创业政策,鼓励回乡创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科研合作课题《新常态下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相关对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JRSHZ-2016-01072);2015年度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534201095-1。]
参考文献:
[1] 朱震杰.政府主导下完善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撑体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6(1)
[2] 李海峰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
[3] 崔鹏.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探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9)
[4] 王云瑜,陈宪泽等.福建省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及问题调研报告[J].福建电脑,2015(8)
[5] 刘富成.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路径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4)
[6] 陈香兰,蒋春艳.河北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社会科学论坛,2014(8)
[7] 安光.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问题研究.江西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8] 高飞.大学生创业问题调查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3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
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
1.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
3.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4.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
2.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
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
4.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湖南“四化两型”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1)和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1998. 11
[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赵晓军(1977-),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省衡阳市雁峰区雷公塘14号:湖南工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邮编:4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