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8:4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学生体育小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1社会的发展进步导致人类生存能力下降
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在改造自然方面拥有了巨大的能力,这种进步的积极作用是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优越舒适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消极作用是伴随着这一进步的人类野外生存能力的不断下降。人类利用现代化的经济和科技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以目前人类的社会科技水平还远未达到完全抛弃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生存本领的程度。因此,进行户外生存训练,可以提高人类的户外尤其是野外生存能力,当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不再束手无策,这也是开展户外生存训练的真正价值所在。
1.2户外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户外生存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体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户外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磨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朋友以及集体和团队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能的同时,还能学会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这对于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3大自然是重要的课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知识、技能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只有深入大自然,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户外生存教育的自我拓展价值在户外生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许多户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还要去开拓心智和体力上的巨大潜能。例如,在户外生存训练中要去尝试一些挑战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事情,通过这些挑战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户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野外生存教育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由于户外生存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它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而且特殊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户外生存教育的实施是在教师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独立完成的,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2户外生存教育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体育课缺乏兴趣,其原因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大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矛盾。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富于冒险精神,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并且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户外生存训练以其新颖的训练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改变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和训练情绪,同时拓展训练形式多样也使体育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兴趣。因此户外生存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大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
3户外生存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3.1有效性
户外生存训练以各种野外活动为载体,以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进行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训练。因此,户外生存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户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
3.2安全性
由于进行户外生存训练的自然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常常会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如果不慎发生了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就会给户外生存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教学效果实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
3.3经济性
野外生存训练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无论资金来源于学校还是学生,在能够保证安全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相对经济的训练项目。
4户外生存教育的校内课程
4.1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
在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前,首先要以室内理论课的形式对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4.2户外生存教育校内适应性训练的主要项目
4.2.1心理训练项目。心理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越野的训练模式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团结互助精神和坚韧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4.2.2技能训练项目。因为在进行户外生存训练时需要长时间的停留在野外,并进行长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步行穿越训练,在参与者必须要具备辨别方向、阅读地图、搭建帐篷、寻找水源、攀爬技巧以及野外用火等基本技能。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校内适应性训练,对于顺利进行野外实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3体能训练项目。户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施对参与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体能素质要求,这些体能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性与平衡能力以及柔韧素质等。目前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能性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5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意事项
5.1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
为了保证户外生存训练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野外生存活动之前,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针对可以预见的突况做出详细的预案,切忌无计划盲目带队外出。在出发前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详细说明计划内容,并要求所有参与的师生根据出行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5.2后勤保障
切实可靠的后勤保障是野外生存训练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必需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高校开展户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接送车辆、急救医生和必要的药品和简单的医疗用品配备等。
5.3环境保护教育
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所去的目的地大都是景区或保护区,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因此出发前要教育学生在野外开展活动时注意环境保护,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带队教师或合作俱乐部的组织者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境对大学生展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5.4要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
带队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户外生存训练活动质量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选择野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是一个通过活动体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更为重要,鼓励学生以最好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6结语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提升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69-01
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一直是广大基层教师十分重视的难题。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课时教学量小、学生学习吃力、教学负荷重和课堂效率低下等。语文学习作为学生所有学习课程的基础,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基础语文课程的教学要求日益增大。初中生的学习接触面还比较小,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一门不需要重视的初中基础课程,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表现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上,更不用说构建学识系统和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理所当然成了学校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的延伸,涉及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能力、业余爱好等诸多方面。所以,如何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就自然而然成了广大教师思考的重中之重。
1 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上,逐渐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不仅能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全面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能力训练。语文课程教学的灵活性,也预示着这门课程没有既定的定义和公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改变教学理念,逐步形成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形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全面强化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立体培养效果。教与学作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重要手段,逐渐形成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掌握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 注重课堂教学中新课导入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兴趣的作用,尤其是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增加语文课堂的活跃性,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抓好新课导入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已进入课堂,就能身处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氛围中,而学生已经开始自觉地开始学习语文了。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语文课文,设计恰如其分的导入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教学工具进行课文展示,从而让学生身处具有动感和声感的情景之中。在一些课文的新课导入中,也可以采取讲述故事的方式,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悬念,开启学生学习之门,实现导入新课的目的。比如,在上《苏州园林》这节课时,我会精心选取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真实图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3 设置“障碍”,巧妙设疑
在语文课堂上,有计划地设置“障碍”,巧妙设疑,通过对问题的争论,能够显著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强化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对所思考问题的理解,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在特定的场合下,积极设置一些思维“陷阱”,让学生在发现错误、求证错误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立探索和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比如,在进行《孔乙己》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非常想知道孔乙己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样的,教师就可以故意得出一个结论:“孔乙己已经死了。”那些认真学习的学生就会根据鲁迅先生文章中最后“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进行推断。这里面“大约的确”表达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不确定孔乙己是否已经死了。学生就会开始反驳老师给出的定论并不准确,从而展开课堂争辩。通过这种巧妙设疑,印发学生对结果的主动预测和思考,从而印发争论,并在进一步求索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加强了学生对当时社会批判性的深层次思考,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4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学、乐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显著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喜学、乐学的效果。通过合理运用教学情境,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当然,情景教学模式并不是自然产生的,这需要教师在认真阅读和分析后通过精心设计才能实现。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十分关系全体学生的成长,并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十分了解,充分认知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必要条件。基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作为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一般而言,学习都源自于疑问,可见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学生对问题有兴趣,就不怕学生基础差,最怕是那类默默无语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的教学任务要求,在课文导入中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学习,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主动学习。创设积极的语文开放式的情景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被限制或者被制约,这将使得学生不敢提出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要适时转变,不能限制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情境教学的精神内核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催发学生主体意识。传统的教学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以及教学实践的参与性,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失去了选择的权利,影响了课堂效率的提升。
总之,随着新课标理念的逐步深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更加大胆地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易于学生接受,受学生欢迎。这样一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全方位提高。
参考文献
[1] 赵翠英.改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尝试[N].学知报,2011.
[2] 梅筱莉.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5):100-101.
1.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
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语文教学的观念比较陈旧。教学中,教师对教学的结果比较重视,教学的成败与否最终还是以是否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至于教师教的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则很少关注。在教学中,教师依然是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主体,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都要围绕着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教学中教师是语文教学实施的真正核心。初中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被严重的压抑了。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初中生是缺乏吸引力的,难以满足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依然秉持着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教学中依然以师本论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这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绊脚石。
2.教学实施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不足
在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那种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以知识的讲述为主,知识的传授以现有的教材为依据,教学的内容相对僵化,教学实施的方式比较刻板,缺乏灵活性与创造性。在这样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浓,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学习的热情。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初中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
3.教学评价的方式不够科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教学评价的重要性不够重视,认为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无关紧要,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开展好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评价工作,对促进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目前语文教学评价的情况来看,相关工作的开展并不尽如人意。其突出的问题就是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还缺乏科学性;其突出的表现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评价效果不好,教师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遵循学生的实际情况,评价的实施缺乏差别化,尤其是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教师的正面激励评价过多、过频,这些学生已经感到习以为常,有的还滋生了骄傲的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提升策略
1.要以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想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转变教学方式是高效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改变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机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就要转变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角色,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方式的变革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需要。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角,要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要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2.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
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往往对阅读缺乏应有的重视,认为阅读教学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没有太大的帮助,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好阅读教学对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大有?益。要开展好阅读教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阅读的实际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在经典阅读上教师要尽可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大量的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这是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的重要途径。
3.要加强学生文字功底的培养
应该说,学生的文字功底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初中生的文字功底并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状况,对于初中语文整体教学效率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独立的写作训练,学生写作文大多都是参照网络材料,很少有自己的东西,这对学生文字功底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加强学生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文字训练,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写作文,这是培养学生文字能力的重要手段。
一、充分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国家对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一些学校配备了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前提下,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设备,将语文教学中一些单调乏味和难以理解的文字用优美的视频或音频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向学生展示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动画短片,从而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在看动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所学知识点。
以小学高段语文中的《武松打虎》为例,教师可以在简单介绍课文的出处以及主要内容后,找到相关的影视画面在课堂上放映,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完成课文的学习。在视频的播放过程中,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状态,根据实际情况为视频制作有针对性的旁白。因为学生不一定都能明白视频的内容,所以教师要通过旁白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对课文讲述的故事形成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文的兴趣,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得以体现。
二、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学的民主、平等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完成教学活动的主体,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而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偏好程度,采取最受欢迎的方式进行教学。对于教材中故事性较强的课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轮流演绎的方式使学生融入故事情节中。在学生实际体验故事角色后,将能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地学习。
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作为教师,以自己的理解为基础进行体验式的教学。这样的方式要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十分了解的前提下,所以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势必会对教师感兴趣,所以可以通过教师的公平竞争让学生自己了解课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极为有利。
三、以竞赛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高段年级的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会逐渐加深,他们会对竞赛类的活动产生浓烈的兴趣,想要赢得荣誉并得到别人的赞扬。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个特征进行竞赛式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组织竞赛活动完成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具体来讲,可以组织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进行诗词和散文的背诵比赛或是字、词、句的默写,在比赛或默写中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会得到鼓舞,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会提高。
另外,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比赛模式,通过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比赛,既能使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又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掌握的知识也将更加牢固,还能让学生的集体观念从小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
四、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活泼有趣的语文教学课堂
语文教学需要学生灵活的思考,所以教学课堂上的氛围不能过于死板,小学高段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机械化地传授知识,更不能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强加给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各种课堂小活动让学生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并以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为学生奠定活跃的课堂气氛。
以《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了解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体味语文学习的乐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内自由发挥,感受课文语言的特征。
关键词:学校教育 学生 角色学习
一、“角色学习”的含义及过程
在社会学定义中,社会角色是由个人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所决定的,是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是社会对特定社会关系上的某一种社会位置的价值与意义的期望,是个人进行社会活动的依据和基础。在社会交往与活动中,人们往往扮演着众多不同的角色,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个人能不能演绎好自己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对应不同的责任,而要想正确有效的演绎好自己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角色,就必须要进行必要的角色的学习。“角色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互动中掌握某种角色的行为规范、权利与义务、态度与情感、知识与技能的过程。
人的角色意识的形成是伴随人的个人成长和知识技能的发展而进行的,人的社会化需要经历一个从被迫进入到自觉融入的过程。
1、由模仿到认知的过程。婴儿最初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模仿的过程,而角色的学习,最初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小孩子会模仿医院拿着听诊器给小伙伴看病,会模仿自己的父母做爸爸妈妈玩“过家家”,这些角色行为的学习都是靠模仿而来。随着个体的成长,对某种角色的单纯的模仿开始演变为对于自己担任的某种社会角色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经过老师的教育和指导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担任的某种角色应该具有怎样的行为规范,从而完成从模仿到认知的过程。
2、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人的某些角色是生来就有的角色,例如性别角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男、女性别观念,这完全是自发的一种学习行为。而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新的社会角色,这类角色的学习是要在社会的影响和教育下,通过自觉的学习而获得的。诸如人要想成为一个飞行员,就会自觉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最好的航空大学,然后在学校中有意识有计划的学习一个飞行员要应该掌握的所有的技能,这个角色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靠自己意愿推动的自觉的过程。
3、由整体到部分的过程。个体对角色的认知,是一个从整体了解逐渐深入细节学习的过程。诸如个人想成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就要首先对建筑的外观设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逐步深入美术作图的细节展示,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个体将学习角色所承担的各部分责任和义务、知识和技能,并最终将这些学习内容综合在一起,才能完成整个角色的学习任务。
二、学校教育中角色学习的问题
1、角色学习的目标简单
学校教育往往以名人作为明确的角色指向,以杰出的精英作为榜样群,普遍引导学生成为科学家、文学家等。此外,学校有严格的“好学生”标准作为一种学生应该学习的角色设定。这些标准共同的地方在于角色目标对智力标准的过分强调以及对成名成家的过分宣扬,这种统一的学习目标设定忽视了角色塑造的丰富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种种弊病。
2、强调行为学习,忽视品质培养
学校对学生的角色品质和行为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开展榜样教育进行的。这样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教给学生某种角色的行为,但是这样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模仿阶段。它教会孩子学会做某种事,却没有教会孩子应该做具有怎样品质的人。它引导孩子进入一个思想误区,认为只要做了榜样做的事,就能成为和榜样一样优秀的人,从而忽略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养成教育。这样一来,榜样学习实际上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
3、抑制个性发展,缺乏创新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不仅是角色学习过程,也是个性创造过程。虽然每一个角色都有一定的社会期望,但是不同的个人对同一个角色的期望不同,因此,角色通常都没有固定不变的行为模式。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将每一个角色赋予固定的行为方式,要求学生遵照他们的要求学习提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人能动性,使学生逐渐变得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性。
三、学校教育改善学生角色学习的途径
1、重视榜样精神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角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更多应该重视的是角色精神品质的教育。进行榜样学习教育是学校中惯常使用的角色学习的方式,但是学校教育者必须明白,榜样只是树立了一个行为目标,重要的是要强调榜样品质对学生的思想影响,而不是说只是做到了某种行为。
2、丰富学生评价标准
学校应该丰富对学生的多种评价标准,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对学习成绩的重视转向多向度的对学生学习成绩、道德素养、身体素质和社会规范等多方面的考核,要落实到各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期望以及奖惩制度都要有所改进,好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同时也应该是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全方面发展,并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体。
3、重视家庭教育
在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分量。学校对角色学习的教育失误就要从家庭教育进行弥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人们普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和学历的高低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这就导致学生对单一“好学生”角色的盲目追求而忽略了道德规范的养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就应该弥补学校教育的缺失,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规范教育,以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四、小结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角色,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又不止一种,如果演绎好不同的角色,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而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作为个人发展的重要培养场所,学校教育有责任为个体提供多样的有效的角色学习的教育。当前学校教育中的角色学习存在着目标单一化、手段强制僵化等误区,导致个人社会化的失误。重视精神教育、多维评价,有助于改进学校的社会化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角色适应。
作者简介:
李玉莹,女,籍贯河南省,目前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联系方式:18612213126
参考文献
[1]秦启文,.角色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主体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c)-0168-01
新课改明确要求在小学教学中应该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大力度、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弱化”教师作用,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笔者在长期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有着以下几点看法体会,供广大专家、教师同行批评指正。
1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在培养学生智力时应该多多激发学生思考,产生问题意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题引导下主动学习,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去。亚里士多德讲的:“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以及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等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主动探究、积极发言的分为,开启小学生好奇爱问的天性,让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但小学生由于传统学生心理劣势,往往不敢发问,怕问错问题有失体面,或者不喜欢动脑筋、习惯老师给答案,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创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和害怕敏感心理,教师首先要态度亲切真诚,语言温柔宽容,鼓励学生多想多问,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论学生的问题、想法多么肤浅奇怪,师生都不能轻视嘲笑,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信心和思考空间,捕捉学生智慧的灵感与火花,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提出新问题、不断思考创新的想法。如,我在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文《李广射虎》时,在讲解完课文大意后,我就鼓励同学们大胆质疑,经过思考有些同学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问题,如,“李广真的力大如牛吗?石头那么硬他怎么会射进去呢?箭头不会断吗?”还有些同学通过查阅李广的资料对李广和关羽进行了比较,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认为李广的力气没有关羽大等等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空间,也让他们爱上了语文。
2 创设小组合作氛围
叶圣陶曾经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去尝试了解。假如真的了解,这了解是自己的收获,印象当然比较深,自己对它的情感必然较浓。假如不能了解,也就发现困惑所在,然后受教师的指导,解答问题,那时在内容的领悟上都会感到恍然大悟的,对以后的尝试,这是非常有利的。”叶圣陶先生所说就是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需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课堂,凸显学生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学会自己寻找答案,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实践,增强自主学习的自信心。所谓小学学习,就是将全班同学4~6人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们在组内自由讨论,然后选择一个同学代表发言本组讨论成果,这样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以多种思维方式和阐释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产生多种答案,大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性。此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互动或“创新比赛”的方法来刺激小组之间的竞争,激励同学们讨论的热情。如我在教小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穷人》中,我先让小组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然后让小组之间以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对话朗读,深入体会桑娜的善良纠结和穷人的生活困苦,这样同学们就深入了解了课文意思,然后,我问同学们对于桑娜和丈夫的做法有没有什么疑问,有同学认可他们应该把小孩子抱回家抚养,有些同学则反对,认为他们自己都养活不起,处于饿死的边缘,如果再抱回邻居的孩子,只能让已有的孩子更加饥饿,加速他们的死亡。这样对于桑娜的做法同学们就产生了争执,我让他们分为正反方就桑娜应不应该抱回孩子进行辩论,同学们根据社会伦理道德或者现实生活经历进行了热烈讨论,期间还涉及到四川毕节在垃圾桶中冻死的儿童作为佐证,充分阔大了学生的事业、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让同学们对于穷人的生活艰辛和善良美好的品质有了深入认识,也接触社会认识到贫穷地区的悲惨痛苦之状,让他们生发起浓浓的怜悯之情。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课堂氛围和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出发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和自己查阅资料中学会自主学习,张扬个性,让他们成为具备创新思维、张扬个性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解决方法;形式多样
在日常教学中,我认识到兴趣对于学生学习音乐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去引导、培养、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激发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带着这些问题,我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一、音乐兴趣培养存在的问题
1.低年级音乐课上,教师正在讲解音乐知识:音的高低、音的快慢,音的长短等等。教师又是唱,又是讲,手还不停地比划,可是坐在下面的一年级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反应没有像教师预想的那样,总是好像还没有弄懂。
2.教唱歌曲,教师唱一句,学生唱一句,然后跟琴唱。教师带着学生已经唱了数遍,可是学生自己唱时还是唱不好,声音也不清晰,不知学生在唱什么。
二、寻找问题的根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音乐知识太抽象,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教师总是不停地解释定义,而不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这样的讲解学生怎么能明白呢?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没有兴趣决定着其接受知识的效果。文中列举的现象更是常见的,呆板的教学方式一点都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又怎么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中体验求知的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1.音乐知识的学习要生动活泼
“原始的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舞蹈是人体的语言,音乐是声音的语言,在音乐课中加入舞蹈动作,不仅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通过舞蹈语言加深其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单纯地教学音乐知识会将学生置于一种死记硬背的状态中。教师应根据各个年级的不同情况选用教材,自编一些体现音的高、低、长、短、快、慢,旋律线条起伏,音乐情绪各异的短小乐句,引导学生注意聆听,并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用身体的动作表现出来。多数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特别感兴趣,跟着音乐不停地做着自己喜欢的动作。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跳边体会,并请节奏感强的学生轮流上来带着大家一起做。学生兴趣盎然,多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都会得到提高,同时也能准确地分辨出音的高低、长短,音乐速度的快慢,不同情绪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设计出自己的动作,变枯燥的音乐知识为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2.歌曲学习要声情并茂
教唱歌曲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唱而已。每一首歌都有思想性、知识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音乐教育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特点,从情感培养的角度,将歌曲教学设计为激发兴趣、体验情感、内化情感和表达情感四个环节。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积极探究事物和进行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因此,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应设计风趣的导言及精巧的故事开篇,创设美好的意境,生动地进行范唱表演,以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带领学生进一步挖掘歌曲内容、旋律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准确的情感下将歌曲声情并茂地表现、演唱出来。
3.创作练习要其乐无穷
教师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简单的节奏创作、乐句创作逐步扩展到短小的歌曲创作。例如:经常让学生做节奏填空、乐句填空、旋律连接等练习,当学生在创作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时,要求学生进行创作练习,并将他们的作品共同分析,共同修正,共同学习。如:在教学中,教师用手击出节奏2/4×××|××××|×××××|×―|,让学生模仿打出,并在黑板上写出来,再让学生根据这一节奏创作新的节奏,最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论、评价学生的作品,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即兴表演要形式多样
【关键词】 高中语文 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24-01
1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所谓“有效性”一是指目标有有效性,二是成果的实效性。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即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文本要求,依据学生特点,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目的,促使学生掌握文本所要求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并把该知识体系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来。
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失效性分析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部分学校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
2.1 教师教学方面
(1)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
由于教材特点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异性,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针对性的进行设计,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设计。当前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教学目标不具有可评价性,教学目标不具有层次递进性等。
(2)课堂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中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上也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在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上,教师过于依赖教学大纲要求,没有分析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造成所传授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现有知识体系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教学内容的融入。
(3)学生主体性地位界定问题
高中教学实行课改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大大加强,但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过于放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听之任之,对学生的学习处处进行鼓励,而忽视了教师的组织者与指导者角色。
2.2 学生学习方面
(1)学生学习态度问题
由于语文学习的长期性和相对枯燥性,在学生课堂学习中,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认真,不注重知识的长期积累,而更愿意把时间花在能快速取得成果的其他科目上,在考试临近时,进行突击学习。
(2)学习方法问题
部分学习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没有建立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知识的积累方面过于零散,不具有系统化,表现在课堂学习中就是注重课堂学习目标,忽视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和课外知识学习的积累过程。
(3)基础知识差,无耐心
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差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个枯燥而沉重的过程,他们基础知识薄弱,在课堂学知识的掌握上难度更大,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不仅要弥补知识的不组,而且要不断掌握新学习的内容,逐渐失去了学习的热情,
3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
3.1 优化教学目标
为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体教学目标,即在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实现全面提高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合作、自主探究的能力。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此目标实现学生个人发展。
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设计具有可行性的单元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把教学目标细化为阶段性目标,制定具有可实施性的课堂教学目标。
最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设计。由于各地区教材特点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人特点的差异性,高中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切实分析这些特点,制定符合实际并能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
除了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行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目标的可评价性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层次递进性设计等。
3.2 课堂教学的优化
关于课堂教学的优化,已经有很多方法的探讨,下面主要探讨两个方面。
(1)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活化课堂教学,创设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一些积极互动的情景教学环境,充分利用一些课堂教学资源,如相关背景资料的查询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互动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活跃程度,让学生在轻松的学生环境中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高中教师要细致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掌握状况,分析阶段性的教学成果,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制定下阶段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能单一化,不仅仅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没有枯燥感,同时,根据学生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也应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3.3 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
高中教学的总体目标无非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优化学习过程。
(1)自主学习与适当点拨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实现了传统过的以教师“教”为主到以学生“学”为主的重大转变。前面已经分析到,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不能对学生听之任之,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有效结合,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己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学习迷茫时要进行是适当点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断升华。
(2)学生知识的延伸
语言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一种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学生学习中,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更进一层。教师在个人知识,文化修养风综合素质方面都要远远高于学生,当学生达到一定知识积累时,就要加强学生知识的延伸,加强对其文化内涵的导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