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48: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内部审计独立性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形式:一是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二是在财务部门下设审计机构,三是未设机构只配备相关的审计人员或者由财务人员兼任。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内部审计,要么是由主管财务的负责人进行管理,要么就是由财务机构直接管理。如此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使得内部审计仍然参与了企业的行政或者经营管理活动,要向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汇报工作并对其负责,受组织或者个人的控制与干预,不易保持其独立的监督、评价和鉴证者的地位,无法实现相对的独立。
(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受限
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与审计单位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但是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其福利待遇、职务晋升、业绩考核等等,都要依赖并受限于企业,并且大多情况下审计人员也无法实施有效回避,无法做到精神上的独立,无法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和保密。
(三)内部审计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致使独立性受限
虽然我国的宪法、审计法、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等法律法规对审计独立性做了规定,且要求内部审计依法独立、公正执行业务。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现象比比皆是,重制定轻执行、重表象轻实质、重形式轻结果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确保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其属性之一就是审计机构的独立,而实践中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受限的原因是其设置缺陷与隶属关系不明。要提升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就需要弥补其设置的缺陷,厘清其隶属关系。首先,企业应当依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相应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不得置于财会机构的领导之下或者与财会机构合署办公,更不允许不设机构只配备相关人员甚至是由财会人员兼任的情况存在。其次,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制衡关系,不妨采用国际上成功的做法,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企业董事会,没有董事会的可以直接隶属于企业总经理,定期向董事会或总经理递交工作报告。因为董事会是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总经理是企业决策执行的最高领导,他们在企业经营决策、经营管理中属于最高权威。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内部审计的专职机构,使其有别于其他职能部门且高于其他职能部门,不仅有利于保持内部审计机构相对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而且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
审计独立性的另一属性就是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而实践中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性受制于自身利益和素质的羁绊,所以,保障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独立,首先,必须突破现有的利益链,使内审人员的自身利益不再依附于企业或领导,将内审人员的福利待遇、职务晋升与其工作绩效直接挂钩。因为工作绩效是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包括工作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益等,所以只有将内审人员的自身利益与其审计事项的数量、质量以及社会效益相连,才能有效激励他们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实现审计目标。其次,要全面提升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因为审计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内审人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既不使自己的判断从属于他人,也不以个人的偏见来左右职业判断,能够以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工作态度保障审计结果的真实。
(三)优化内部审计队伍结构
随着知识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环境和利益相关各方期望也在不断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所以,就审计环境和审计资源有效运用而言,优化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优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机制,注重后续教育,使其从事内部审计业务活动时,具备审计、财务会计、税务金融、统计分析、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法律和信息技术等知识,保持较高的专业胜任能力,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增强工作成果的可信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二是优化内部审计人才的引进与退出机制,打通人才交流与晋升通道,确保队伍结构合理,打造一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三是建立审计队伍的职业行为规则,规范监督行为,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原则,保持诚信正直的职业操守,以应有的职业态度执行审计业务,不偏不倚地做出审计职业判断,树立良好的审计队伍形象,提升自身公信力。
(四)完善内部审计的制度建设
[论文摘要]文章从内部审计的概念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完善措施。
近几年来,政府审计以及独立审计在公众的关注下,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与其相反,内部审计却处于发展缓慢的态势。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是重要原因。
一、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相关概念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独立职能部门,通过对组织内部各种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来确定其是否遵循了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既定标准、是否有效地和地使用了资源、是否正在实现组织的目标,并据此对所审查的组织活动内成员提供分析、评价、建议和咨询,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履行其职责。独立性则是内部审计机构的灵魂,其表现为形式上的独立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形式上是受资本所有者委托而不受企业内部其他组织机构的束缚;实质上的独立表现为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执行业务时除受资本所有者的委托事项及相关规章外,不受其他事项的干扰。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关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的规定几乎是空白。我国尽管制定了《内部审计准则》,但对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问题同样触及不多。目前的内部审计机构地位独立性缺乏一套完整、科学和具备相当权威的准则用于实务。
(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客观性得不到保证
我国目前有不少企业决策者和经营者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不足,致使一些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不是由最高管理层领导,而由监事会、副总经理、总师等管理层领导。尽管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提供了依据和法律保障,但内审人员往往因单位领导干预、利益关系制约、人际关系影响而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开展工作。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不能直接服务于经营决策,难以对本公司的和经营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独立的监督和审计,难以实现其主要任务和目标。
(三)保持独立性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
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来执行。这必然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内审人员多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岗而来,有些企业甚至由财务会计人员兼职内部审计工作,因而,内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基本技能不足。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多数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了解不多,识别和判断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差,风险管理观念淡薄。
三、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对策
(一)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订更加具体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二)准确定位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首先,恰当认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内部的其它内部控制体系,如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和内部管理控制体系是有本质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其独立性上。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独立控制体系,而其它内部控制体系则不具有独立性。只有正确认识内部审计独立性,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其次,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国外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内审机构直接隶属董事会或总经理。董事会作为企业的最高经营决策机构,拥有最高的权威。总经理作为企业决策执行系统的最高领导,也拥有非常高的权威。实践证明,在董事会或总经理领导下设立内审机构,有利于保持内审机构较强的独立性和较高的权威性,从而有利于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为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企业应该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
最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内部审计的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参与经营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必须严格遵守内部审计准则及内部审计师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不能收受任何有损自己职业判断的有价值的物品,了解内审人员与被审计部门间的利益冲突和潜在矛盾等。
关键词: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
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对企业进行自我约束,它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实现经济效益、规范内部管理,并且在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方面也有着很大的作用。
1、影响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内部审计人员管理体制:因为被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同在一个通信企业,内部审计服务于本企业的利益,因此,单位领导的意志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或者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执法的程度,在领导力量的制约下,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设置方面:在目前的通信企业中,独立性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很大程度的原因就是通信企业没有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一些部门的领导来完成的,或者是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的一些部门一块办公;有些通信企业是由一些会计或者物资管理人员来兼职内部审计工作;这样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在工作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多方利益的制约,不能独立的开展经济监督活动,自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以及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方面:我国相对于西方先进国家来说,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内部审计机构只是成立了很短的一段时间,这样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很不成熟,有些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并且审计工作在监督和评价一些相关经济部门的时候,难免会得罪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内部审计相对于一些技术性比较强或者是经营管理方面的待遇也比较的低,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较高的业务素质,并且有着较强的工作能力,自然不愿意从事这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那么,目前通信企业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往往都没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没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在工作的时候容易将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难免会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这样,仅仅依靠简单的查查帐,打打球,自然不能将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给有效的发挥出来。
2、解决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问题的对策
要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制度进行建设和完善,同时加强对通信企业领导班子的民主监督:要想有效的民主监督通信企业的领导班子,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法人的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在对领导班子进行考核的时候,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态度和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力度等内容加入进去,从而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通信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还应该注意学习一些西方先进国家内部审计管理的成功经验,并且紧密的结合本企业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条能够满足本通信企业管理需求的道路,从而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要建设和完善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和制度:要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和条例,只有用法律的形式将内部审计制度固定了下来,才能够让企业领导和员工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并且将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用法律的形式给明确出来;要制定和完善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并且将这些规章制度的实施细则也明确出来;将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结构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出来,从而让内部审计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只有有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才可以有效的实现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从而更好的开展相关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待遇: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要想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质,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钻研,花费时间来完善自己,并且应该积极的探索能够适应新时期内部审计要求的工作方法。通信企业应该重视内部审计的工作,从而为员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保障,包括时间方面和资金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通信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只有提高了工作的业绩,才能让企业的领导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认可,从而实现内部审计的独立;同时,通信企业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且将内部审计人员纳入升迁考核的优先范围;要保证内部审计在工资待遇方面和其他的财会人员持平,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并且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从事这项工作,这样就可以用独立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审计队伍来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进行有效的保障。
明确思路,改进方式:通信企业的内部审计应该紧密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将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作为审计的重点。在审计方式方面,应该改变过去的事后审计方式,采用事前和事中的审计方式,在事前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在事中事后进行跟踪和监督,从而合理的评价通信企业的经济行为。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完善,通信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中站稳脚跟,并且获得发展和进步,就需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在通信企业中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大部分的通信企业因为种种原因在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问题方面,还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通信企业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的原因,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作者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福奎.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2(35):123-124.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
1 国外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以查找错误为导向,单纯的监督、控制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警察”角色,发展至今日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
1.1.1 以“控制”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20世纪40至60年代,在内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
1.1.2 以“流程”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内审职能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变成以业务流程为关注点,对组织内关键业务流程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
1.1.3 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演进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应时而出,主要关注对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的风险的辨识,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1.1.4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是包含了财务管理、业务经营、流程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功能或某一区域。
1.2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早在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内部审计的定义虽几经变迁,但“独立”作为内部审计的显著特征一直被包含在有关定义中。根据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2003)也指出,恰当的报告关系对实现独立性、客观性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义务的必要因素。IIA进而提出“双报告模型”。IIA建议:CAE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的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另一位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
2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后,就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为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级逐步走向职业化。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的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标志。
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越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先天不足。
3.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等方面,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3.2 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并规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对财会部门负责,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对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机构设置,就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3.3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名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4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是在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等都由本单位负责人决定。这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公司负责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性。所以,我们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机构设置的现状发现,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该机构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
4 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4.1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
4.2 实行统管统派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内部审计部门统一委派,内部审计部门向委派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用以支付派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制,从行政上和经济上解除了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派单位(或称服务单位)的依存关系,消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扩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主权。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试用期(如一年或二年),如果在试用期间不合格或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者,除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必要时可以撤换。制定内部审计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审计工作,人情因素不可避免,影响其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4.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遵守职业操守。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任用内审人员时,仅仅考察其是否具备财务知识。因此,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内容,这种状况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
4.4 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适当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机构设置
1 国外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1.1 国外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也从以查找错误为导向,单纯的监督、控制以及保护企业财产的“警察”角色,发展至今日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
1.1.1 以“控制”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20世纪40至60年代,在内审制度产生的初期,企业只在总公司一级设立内审机构,实行自上而下的巡回式审计,一般由会计部门领导,实质上履行的是会计监督职能。
1.1.2 以“流程”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内审职能到了20世纪70至80年代,变成以业务流程为关注点,对组织内关键业务流程的设计、效果和效益进行评价。
1.1.3 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演进至20世纪80到90年代,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进程加快,以“风险基础”为导向的内审应时而出,主要关注对企业关键业务流程以及关键控制的风险的辨识,从而采取措施,降低组织面临的风险。
1.1.4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审阶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对风险的认识产生了较大的转变——认为企业所面临的是包含了财务管理、业务经营、流程管理以及战略管理等多方面的风险,是企业的整体风险,而不是局限于某一部分、某一功能或某一区域。
1.2 国外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早在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将内部审计界定为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此后,内部审计的定义虽几经变迁,但“独立”作为内部审计的显著特征一直被包含在有关定义中。根据iia2001年提出的内部审计最新定义,认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iia(2003)也指出,恰当的报告关系对实现独立性、客观性及在组织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内部审计有效履行其义务的必要因素。iia进而提出“双报告模型”。iia建议:cae在职能上应向审计委员会、董事会或其他适当的治理机构报告并负责;cae的行政性报告应当面向ceo或另一位具有充分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以使日常审计工作得到适当的支持。
2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成果
2.1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83年-1994年)为我国内部审计初步建立的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成立后,就一直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制度。1983年国务院批转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首次提到了内部审计监督问题;1985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9年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内部审计的部门规章。这一阶段通过行政法规确立了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促使我国内部审计走上了依法审计的轨道。
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为我国内部审计立法进一步完善的阶段。1994年8月颁布了《审计法》;1995年7月审计署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1998年经审计署批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更名为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使其成为对企业、事业行政机关和其他事业组织的内审机构进行行业自律管理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织。2001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开始实行国际上通行的行业自律管理,推动我国内部审级逐步走向职业化。
第三阶段(从2003年开始至今)为我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全面建立健全的阶段。2003年3月审计署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这一新规定的颁布,是我国内部审计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的重要标志。
2.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行为越加国际化,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它在维护国家财经法纪、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内部审计在认识、地位、人员素质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3 影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分析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式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是先天不足。
3.1 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比较常见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董事会难以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约束、独立董事难以发挥作用、监事会未能充分发挥监督作用等方面,这就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3.2 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报告关系呈现多元化状态。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审计委员会,并规定了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委员会负责。但是对于内部审计机构对财会部门负责,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对总经理负责,内部审计机构对董事会负责这样的机构设置,就严重的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使其职能的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
3.3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内部审计人员作为单位的一名成员,他们的工作、工资、其它福利等受本公司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另外,由于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被不切实际的精简,人员队伍不稳定,从而使内部审计人员对在审计部门的前途缺乏信心,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3.4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我国现阶段,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是在本公司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的,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其人员配置、职务升迁、工作地位及工资福利待遇等都由本单位负责人决定。这也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内部审计机构在经济上不够独立;其次内部审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公司负责人的影响,缺乏独立性。所以,我们从现阶段我国上市公司机构设置的现状发现,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该机构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
4 提高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对策
4.1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个最主要标志,就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独立性。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及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制衡关系等因素,最终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程度。
4.2 实行统管统派制度,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为了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部门、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可由内部审计部门统一委派,内部审计部门向委派单位收取一定费用,用以支付派出内部审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内部审计人员实行统管统派制,从行政上和经济上解除了内部审计人员对委派单位(或称服务单位)的依存关系,消除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扩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自主权。内部审计部门为了监控审计质量,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政绩,要求他们定期制订审计计划,并报送内部审计部门;另一方面要规定内部审计人员的试用期(如一年或二年),如果在试用期间不合格或不能取得相应的职称者,除进行必要的教育外,必要时可以撤换。制定内部审计轮岗制度,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轮换,内部审计人员长期负责对某一部门或单位的审计工作,人情因素不可避免,影响其客观、公正地履行审计职责。
4.3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
审计独立性除了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具有独立性,还要求内审人员在精神上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遵守职业操守。我国《内部审计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参与被审计单位的任何实际经营管理活动。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在任用内审人员时,仅仅考察其是否具备财务知识。因此,我国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是从企业财务部门分离出来的。而财务收支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础性内容,这种状况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较差。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必须对内部审计机构实行专职化的人员配备。对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在实行严格准入制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和决定不屈从于他人的意志,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客观性和公正性。
4.4 内部审计的外部化
除了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之外,内部审计外部化也是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一种有效途径。它主要有外包与合作两种形式,前者指企业将其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大部分外包给外部审计组织,后者指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根据需要借助外部审计力量,共同完成内部审计工作。形式上的独立有助于提高实质上的独立。内部审计外部化后,内部审计工作全部或部分地由外部审计人员行使,他们既独立于所有者,又独立于经营者,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管理状况、内部控制状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因此,适当的条件下,内部审计外部化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促进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
Abstract: Internal audit is a significant measure used by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to monitor enterprise operational status. Through interviewing experts, researching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and reviewing papers, the problems in terms of the scope of the internal audit,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nal audit staff,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internal audit and the quality of the internal audit which exist i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internal audit process are studied in order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关键词: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internal audit;problem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1-0169-02
――――――――――――
作者简介:王瑾(1971-),女,河北保定人,审计师,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随着电力体制不断改革深化,电力企业被推向市场,实现了自负盈亏,完成了企业制转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因其具有资产比重高,投资回收期长及投资规模大等特点,面临着其它一般行业所不能比拟的风险与挑战。面对这一切,电力企业只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及时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才能在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工具,被电力企业越来越重视。但由于受多种复杂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电力企业目前在内部审计方面仍存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分析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过程中在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电力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1 内部审计范围狭窄
根据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所指出的,内部审计师应该着眼于增强整个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对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经营管理活动做出合理公正的评价,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实现经营目标所需的顾问服务[1]。然而,尽管我国电力企业实现了政企分离,转变成了公司制企业。但电力企业审计人员的工作观念未能从传统审计中转变过来,仍将内部审计视为政府审计的补充,将自身定位于经济警察的角色,将工作重心仍放在查证财会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财产安全的防护性及监督生产经营之上,缺乏事先预防措施及对风险管理审计的关注,缺乏对被审计部门和下属企业的咨询服务意识,未能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协调步调,难以为管理者决策支持提供服务,难实现内部审计应服务于经济飞跃的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已完成由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向为受托管理责任的完成提供鉴证和咨询的转变过程[2]。其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涉及的领域相比我国电力企业更为广泛且内容更为深入,更着重于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治理过程。对于跨国企业而言,其内部审计范围除了查证内部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以外,也将风险管理的审计、全球发展战略的审计、经营决策的审计及人力资源管理审计等方面的工作纳入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3]。显然,电力企业在上述几个领域的审计尚未全面深入开展。在电力企业发展已经与国际接轨的今天,内部审计范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以适应在新的形势和体制下电力企业迈向国际化大公司的发展需要。
2 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
内部审计作为电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人才的支持。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面对国内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的大环境,只能通过提升内部审计人员整体素质以及优化人员结构才能保证电力企业更有效的实施内部审计。但是,通过企业调研及查阅文献发现,目前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仍存在很多差距,并不能满足内部审计的发展要求,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2.1 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 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内部审计人员在专业结构上应满足:经济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专业及其它专业各占1/3[4]。而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财务会计专业比例高达50%以上,使得工程技术专业及其它审计所需专业占据比例非常小。显然,这种专业人才结构只能适应开展财会方面的审计以及其它以财会资料为基础的审计咨询活动,对电力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以及评价等活动不能有效支持,不能适应审计范围的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着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增值职能的全面发挥。例如,对经营活动种类繁多的电力多经企业而言,若内部审计人员只懂得财会知识,而不懂得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则审计人员对企业所需原材料价格的高低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审计结果的正确性也很难保证。
2.2 内部审计人员审计理念有待提高 限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多数电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仍然停留在“监督与评价”及“查错纠弊”的观念,已难于适应现代经济事项多样化、复杂化的挑战。对于改变固有审计模式,创新审计理念,及内部审计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功能发生的变化鲜有思考。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管理层的理解和支持,内部审计人员难以真正融入、参与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更多的是以监督员的身份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无法将新的审计理念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风险管理审计转变;由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由差错纠弊向提供管理咨询服务转变的速度,从而对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运行整体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形成不利影响。
3 内部审计独立性缺乏
审计机构应相对于被审计单位独立是审计结果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前提与基础。然而,经过企业调研及工作实践当中发现,部分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缺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目前,由于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结构中与其它职能部门处于平级,甚至还要受到其它部门在审计经费及人员配备等方面牵制,使得难以对同级部门和其它经营管理部门开展审计工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难以保证。
3.2 内部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 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个部门,由于岗位设置及人员配备所限,在经营管理中处于被领导地位,其工资、前途与福利直接受企业领导影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计划、进行审计活动以及出具审计结果时存在多方面顾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3.3 内部审计经费来源缺乏独立性 充足且独立于被审计对象的经费来源是电力企业内部审计结果具有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必要保障。然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活动与有财政保障的国家审计活动不同,其经费一般来源于企业管理费用,通常由管理层决定经费多少,随意性较强,存在经费来源短缺的情况,使得内部审计活动不能顺利实施[5]。
4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待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电力企业是否具有良好的竞争力。然而,电力企业虽然完成了政企分离,在内部审计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在工作质量上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4.1 缺乏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内部审计作为一项规范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工作质量的高低需要一套完整的、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为支撑。但通过企业调研及查阅文献发现,电力企业在内部审计质量保证体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①内部审计业务无章可循,个人经验依靠严重。由于我国电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章程与工作规范,致使审计工作无章可循,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内部审计人员经验的多少,进而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障。②现场审计为主,后续审计并未跟进。电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平时与其它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一般只是通过现场审计活动获取信息,不仅内部审计成本大,而且达不到理想效果。同时,由于后续审计并未及时跟进,使得一部分在现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不能了解其整改情况,常常在下次审计过程中发现同样的问题。③未能提供“增值”服务。根据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师职责说明书》所指出的,内部审计师不应仅仅是对公司内部财会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做出验证,更应该着眼于以增值和改善电力企业运营状况为主要审计内容的增值性审计,为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人员提供“增值”服务。然而,电力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往往涉及多个行业,需要多个行业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这对于多数来源于财会专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来说,由于专业背景的不同,并不能对多个行业的运行状况做出深入的分析与判断,一般只限于以财会审计为主的工作,并不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
4.2 内部审计程序需进一步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程序是其工作质量的保证。内部审计工作分为准备、实施与终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需要完成的任务。然而,有些电力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存在内部审计程序流于形式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未能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忽视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详细审计工作计划,及详实的审前调查方案,使得审计工作无法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审计报告披露的问题缺乏客观性与全面性,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运用,未能很好发挥内部审计服务管理、促进管理的职能。
5 结论
通过从内部审计的范围、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及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四个方面分析电力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电力企业虽然完成了体制改革,实现了政企分离,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体现出了独有的特点。但要与国际大公司形成竞争力,在内部审计方面仍需解决很多问题。
参考文献:
[1]鲜梅.电网公司内部审计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
[2]黎洪琥.江西省电力公司内部审计相关问题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
[3]刘晓莲.国际内部审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关键词:内部审计;增值;EVA
引言
当今,企业最大化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目标,企业的各项作业必须具有其价值,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才能为企业带来增值效果。增值型内部审计以“增加组织价值”为目标,使自身目标与公司治理的目标保持一致。
在经济增加值(EVA)的视角下,增值内部审计一方面可以为管理层提供咨询服务,改善工作绩效,进而使得企业价值的增加;另一方面,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提高审计效率,最小化审计成本,从而间接为企业带来增值。
虽然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能为极大的促进企业价值增值,但目前我国对于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研究较少,且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1.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简介
在最新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对内部审计进行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它的目标。”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不仅是要对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估,更需要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机构,以帮助其实现价值增值的目标。
EVA与增值型内部审计具有思想的同源性,且内部审计部门能为EVA绩效考核提供充足的信息和专业的人才,使得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运用变成可能。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能发挥内部审计职能中评价,鉴证和建议,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维护股东的长期利益。
通过对EVA的计算公式进行分解,企业可以从以下方式来实现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途径:增强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增值;加强内部控制,减少价值损失;改善公司治理,促进企业增值;降低审计成本,优化资本结构。
2.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已经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实践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还不成熟,仍处于摸索阶段。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机构设置不合理,权威性和独立性缺失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将直接影响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挥,只有在不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的前提下合理设置的内部审计部门,才能使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工作,提供权威高效的保证与咨询服务,最终帮助企业达到增加价值的目标。而我国的多数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模式不合理,其领导体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增值型内部审计部门对审计问题没有处理权,在企业组织内没有话语权。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限制了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发挥价值增值的作用。
2.2增值功能未受重视,增值效果不明显
与传统内部审计监督与复核的功能不同,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是通过咨询和确认服务来达到其增值目标,但当前我国企业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查错防弊的阶段,大多数审计部门只是在耗用企业的资源,增加企业的成本,与其价值增值的目标相违背①。另外,目前对于增值效果并没有统一标准进行评价,无法有效地衡量以EVA为核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我国的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尚处于摸索阶段,很多企业对于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不清,使得其增值功能的实现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3.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的实现
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作为一种最新的内部审计理念,通过对企业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等领域提供咨询服务,最终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但在我国,由于特殊的经济背景,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过程并未充分发挥其增值作用,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所以,对于我国企业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
只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保证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得到实现。目前,我国有关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应当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法律法规来明确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工作程序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等内容,使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保证内部审计人员能够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实施内部审计。其次,在我国,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开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并未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中提及。在法律上明确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不仅有利于增值功能的发挥,而且可以使大家尽快接受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转变对传统观念上内部审计的定位。另外,要为了保证以EVA为核心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需要在法律上明确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组织的地位。
3.2 提高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
要使得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企业中得到发展,首先要使得企业各个利益相关者充分意识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带来的增值作用。首先,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理论知识和综合素质,使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先充分认识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开展并发挥其作用。同时,要增值功能的实现,离不开管理当局的配合。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不再将管理当局视为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而是作为内部审计部门的重要“客户”。通过向管理层提供相关的咨询、建议来实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功能。此外,在提高对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过程中,内部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应积极向企业中的各个阶层推广增值型内部审计能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这一认识,使得今后内部审计的相关工作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3.3 拓展内部审计的增值领域
IIA关于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表明了最新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理念,即以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实现价值增值。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为企业提供在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各个领域全方面的保证和咨询服务。因此,要开展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必须突破传统内部审计的局限,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拓展至企业管理过程中,只有这样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服务职能才能发挥其作用,更好的为增加企业价值服务。目前我国企业中大多数开展的是进行事后监督的内部审计,要使得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有效开展,达到为企业增值的作用,需要改变其审计方式,变事后审计为事前审核、事中控制的动态审计,对于发现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以减少企业损失,同时能提高运营效率,更好的为企业带来价值增值服务。
3.4 建立适合国情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模式
以EVA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能否充分发挥增值作用,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模式的设置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的两个关键性因素,企业应当结合自身情况并充分考虑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科学合理地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作为企业内部的监督部门,应当独立于财务、业务部门进行单独设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立要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适应。
对于规模较大、建立了独立、有效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应当将内部审计机构置于审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之下,同时审计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审计委员会作为董事会下常设的专门委员会,在企业组织中具有应有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其成员由董事长、非执行董事、审计执行官组成,其中独立董事占大多数②。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汇报能完全独立于管理当局,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这种模式下,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与公司治理等方面提供保证与咨询服务,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增值的作用与实现企业目标。另外,对于规模较小、不具备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能力的企业,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来考虑,可以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也就是采取在国外很普遍的内部审计外包的方式③。内部审计外包在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基础之上提高内部审计质量,能够灵活的分配企业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规避审计风险。
3.5 培养复合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将影响内部审计目标能否成功实现。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审计目标和审计领域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内部审计、会计等基本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等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在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中,首先应培养出综合能力素质高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才能使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发挥其增值功效。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配置。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发回和多元化的服务决定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上需要科学合理的配置,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所要求的整体素质。第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内部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相应提高,以便更好的完成内部审计的工作。另外,对于参加并顺利通过注册会计师、国际内审师等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的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只有不断提高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才能使增值型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为企业增值的效果。
4.结语
内部审计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其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从最初的防弊兴利,到如今的价值增值,实现了与公司治理目标的一致,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在当今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必将在未来得到极大的推广。目前,我国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增值作用的发挥。
本文从价值增值的角度针对目前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认识,积极拓展内部审计的增值领域,建立适合国情的增值型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培养复合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人员。
由于内部审计实务经验的缺乏,提出的建议难免会缺乏全面性。希望以后能够对以EVA为核心的增值型内部审计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促进其在我国的全面发展,帮助企业增加价值和实现企业的目标。(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编号:121042115)
参考文献:
[1]詹一萍.《增值型内部审计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D]. [硕士学位论文].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2012
[2]邹娟.《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31):43-44
[3]李亮亮.《我国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应用问题探析》[D]. [硕士学位论文].南昌 :江西财经大学,2012
[4]刘玉艳.《基于EVA的内部审计业绩评价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2):66-67
[5]刘娟.《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探索》[J].现代商业,2012(27):197-199
注解:
①邹娟.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31):42
一、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内部审计之父索耶的定义,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指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和内部管控进行客观、独立评价,以确认小微企业是否遵循公认的原则和程序,是否合乎管理规定和操作标准,资源利用是否高效经济,组织目标是否有效实现。内部审计的参照遵循依据有:国家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审计水平观测点则是信息真实、合法、合规、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内部审计旨在是通过对小微企业资产负债、成本收益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从而有利于小微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小微企业资本金少、组织规模小,业务范围窄,随时面对风险多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市场环境迫使小微企业必须着手改善管理,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置于企业核心地位,管控风险、约束越轨、预防失范行为。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凭借审计行业的信息管理与分析软件工具,依托专业的技术和方法,经过全过程内部审计,能够预测风险并及时预警,评价风险并改进风险管理,控制风险、治理风险,使得小微企业从容应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从而保证其稳健应对“两高两难两门”:成本高、税负高;用工难、融资难;玻璃门、弹簧门。
二、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小微企业规模小,成本缩减、投入受限,所以组织机构精简、人员配备简单,少有专业内审机构与内审人员。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于日常生产与销售等常规事务,故其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短视,片面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非增值环节,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未能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管理、风险控制、参与价值创造方面的积极作用。其实内部审计通过增加组织价值,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微企业预设的组织目标,进而实现自身成长。而现实中小微企业内部审计要么全无设置、要么形同虚设。小微企业内部组织设计中没有赋予内审机构对同级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的监督权,在其业务管理流程中也未深度嵌入内部审计监督的制度设计。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客观性。
独立即为“审计机构无阻碍地决定工作范围和无阻碍地完成工作的能力”,独立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内部审计效果和绩效的重要要求,独立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综合职能的作用范围和实施效果。遵守独立性有助于达到客观性,审计机构独立是为了保证审计结果客观,独立是手段,客观是最终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改进经营管理与流程控制的分析与建议是客观的,才能有助于现实组织目标,提升小微企业附加价值。小微企业的特殊组织结构与运作体制决定了其决策、管理、执行与监督高度融合,四位一体边界模糊,难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既导致内部审计活动、审计人员失去独立性,又导致审计结论丧失客观性。实践中专业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难以充分应用,大大减损了审理效果和效率,最终导致从查错防弊到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服务高层决策的内部审计目标都无从实现。
(三)企业内控机制薄弱,会计审计基础差。
小微企业极易从主观上简单化的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千方百计减少人力物力投入,牺牲必要的“安全性、保障性”投入,导致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没有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投入资源建设内控机制,内部监控管理也随之失去依凭、流于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三成以上小微企业财务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没有落实;没有执行不相容业务分离原则。会计制度执行非常不严格、不规范,会计操作随意性强、出入较大,很难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会计基础工作及其薄弱,甚至个别小微企业至今从未建立明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与制度。
此外内部审计长期受忽视,决策管理层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附属于财务部门,既没有独立性,有没有权威性,导致内控机制软弱无力,低能无用。
(四)业者水平与素质普遍不高。
一般的现代中大型企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设计的。但是小微企业业主往往集投资者、经营者于一身,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企业运行模式势必给内部审计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业主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对审计理念和方法缺乏基本的理解和重视,又喜集权揽权,又致使其动辄越权行事,处处干预,监审不分,使得内部审计地位不显,作用不彰。
此外,由于小微企业的职业前景、薪酬待遇、劳保水平等方面社会认可程度低,其对优秀审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中大型企业。实[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践中小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既系统又不扎实,基本的业务能力尚付阙如,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囿于能力,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
三、改善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观念,重塑内部审计的核心地位。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小微企业的投资人、管理人应重新发现内部审计对小微企业的贡献,尽管此种贡献往往是无形的、长期的且不可精确测量。在高度竞争且成本“过敏”的市场环境下,小微企业负责人应重塑内部审计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职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内审
计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内审工作方式逐步标准化,实现独立性与客观性。
小微企业应学习行业服务机构如咨询管理公司走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道路,,建立标准化内部审计体系,在企业内部开展综合审计业务,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具部署,适时利用IT工具、审计软件对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进行自动分析,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风险分析与识别。
在此基础上,小微企业坚持内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决定审计范围、开展工作及形成结论、汇报成果时不受干涉,这是独立性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以下原则以确保客观性:(1)禁止内部审计师参与任何有可能影响其出具公允的评估结论的活动或关系;(2)防止内部审计师接受任何可能影响或假定会影响其职业判断的东西;(3)向内部审计师披露全部重要事实,确保审查不被歪曲。
(三)扩大内审风险管理职能,提升人员素质。
小微企业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面对内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企业风险暴露、风险敞口仍大量存在。大中型企业惯有的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等现象在小微企业同样存在,财务信息不足、审计标准贯彻失败是其自身固有的风险积累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政策调整、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外部不可预知、不可克服的风险,迫切需要小微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系统,扩大风险管理职能,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来评估风险、改进风险治理。
小微企业成长性强,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应是重要的支撑因素。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既能宏观掌控全局,又能微观剖析细节,因此内部审计成为准经理培养的重要步骤,审计师、风险官最有可能成为准经理的候选人。小微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机制培养职业经理人,增强[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内部审计职位吸引力并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培养。
(四)改进内审组织方式与手段。
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组织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小微企业内部审计集中化有助于标准化的审计流程执行简单易行,同时有利于企业审计资源调度更加有效,也增加了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及方便小微企业负责人对内审的直接管控。
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随着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在小微企业内部部署所有需要的审计技术及资源变得既不可行又不经济,因此出现了许多企业从外部购买内部审计服务,服务仍在企业内部进行,同时并未完全放权给外部服务机构。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降低成本、保持企业的合理规模、使得领导者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质量控制与专业保障方面独具优势,从根本上可以提升组织价值、实现组织目标。
(五)内审向管理导向转型,最终增加企业价值。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不能局限于财务会计审查,应该扩展到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将重心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移到内部管理、决策上来。内审人员要实现角色转换,从传统的合规监控角色转向管理角色、服务角色。管理审计业务应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促进内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通过流程审查和系统分析来增强小微企业效率,确保对流程再造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内部审计角色定位于提供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旨在增加价值并改进企业的经营。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积极参与价值创造活动,尽管内部审计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往往是间接的,但其关注的焦点跃升至组织整体的层次,能从价值链整合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合作,这就实质扩展了内部审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内部审计[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