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会计学士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8:23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会计学士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学士论文

篇1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需求的教学也需随之不断深入改革。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被定格为培养知识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就是满足社会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这就要求各中职学校在向学生传授一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中指出:要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要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使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型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一些学校具体条件的限制,会计实践性教学一直没有在中职学校中得到很好实施。有的学校因为教学上的简便一直沿用着“文字表达经济业务,T字型帐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虽然开展了一些实践性教学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致使现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在面对各种会计凭证、帐簿、报表,面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多变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时,不用说独立操作,根本不知道从何着手。而要能在岗位上独挡一面对中职学校毕业生而言,可能还要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一个较长的适应和培训学习的过程。加之会计人才资源的逐渐饱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已日趋上升。因此,如何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培养技能水平过硬,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也成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许多中职学校在会计教学中也逐渐意识到了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建立了模拟实验室、营造了社会实习基地等。但纵观大多数中职学校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在整体上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教学方式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施配备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师资队伍不够健全,教师实践能力较差。大凡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走到学校,进入学校就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搞一些科学研究,很少再有机会去接触实际业务。所以,虽然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但在实践技能方面始终较为薄弱。况且,会计政策、法规等也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如果不能到基层亲身体验,单靠报刊杂志、网络上了解的内容也是非常肤浅的。鉴于上述原因,许多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老师在指导实践性教学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很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只能浮于形式,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中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主要分为二个阶段:一是校内实训,二是校外生产实习。会计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使许多中职学校在实践性教学或实习实训的组织安排上尚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校内实习实训,由于各种理论知识的脱节和实习实训条件的限制,使实践性教学内容显得单一,或没有很好地联系结合。有些学校在实践教学中只重视会计核算方面的实训,有的学校则根据理论内容的顺序来安排实训,这学期上到了会计就安排会计实训,下学期上到了财务管理再安排财务管理实训。笔者认为这两种组织方式都不能达到实践性教学系统性、完整性的要求,从而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很难在会计岗位上熟悉各种业务、独挡一面的结果。校外生产实习又由于会计工作的严肃性,许多实习单位不能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而且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尚欠缺,如真正参与实习单位的实践操作也往往会给实习单位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校外生产实习也往往只能定格在参观、观摩这一层面上,很难涉及实质性的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性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也采用课间分散实训和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集中实习两种形式。课间实训一般根据课堂讲解的理论知识通过练习、实验的形式来验证一下,由于时间较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很难从真正意义上掌握实践技能。如在会计核算的操作上,往往是教师用文字罗列一些经济业务,让学生根据这些业务做会计分录,或由学生自己编制一些简单的会计凭证进行核算流程操作演练。这样学生对会计核算的整个程序实际上还只是一个理性上的了解,不能做到真正感性上的认识。再者,根据课堂内容做的一些分散实训,由于内容的独立性,很难将前后过程紧密地联系起来。

校外集中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提升实践技能的最好途径。而许多学校都把校外生产实习安排在毕业前一学期或一学年进行,这样设计的初衷也是想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能逐渐落实今后的工作单位。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很多单位是不愿接受象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到单位实习的。况且学生也侧重于找工作单位,根本不能安心地从事专业技能的实训。调查表明,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在校外生产实习中很少有学生在对口职业、岗位上实训,即使能找到对口单位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隔三差五的就换单位了。因此,校外生产实习在真正意义上熟悉工作环境和业务、提升实践技能方面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三)实验室建设不完善,材料准备不充分。在“培养知识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任务的引导下,许多中职学校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以适应社会需求方面已越来越重视。为实现这一目标,许多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的实验室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新兴“会计模拟实验室”也在各中职学校中巍然耸立。但在长期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下,会计实验室在设计、布置等方面尚存在许多欠缺。

1实验室设计不合理。许多中职学校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把会计工作缩影为会计核算工作。因此,在设计会计实验室时也只考虑会计核算的需要,即能从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到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为止。而没有考虑诸如工商申批、统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相关内容实践的需要。只建立了手工模拟实验室而没有电算化实验室,致使学生在电算化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较为欠缺。这也是中职会计专业毕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2实验设备、材料不够完备。虽然在中职学校中凡有会计专业的配有相应的专业实验室的也不在少数,但在这些实验室中能真正为学生提供会计流线性实践操作、完成实践性教学需要的并不多。许多学校建设实验室主要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应付各种上级评估与检查的需要。所以,这些学校都持有只要实验室建起来就行的观点,至于能不能用、使用率高不高、效果怎么样都不甚关心。会计专业的实验室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笔者曾参观过几所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有些可谓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外观造得很漂亮,但里面的设施非常简陋,也就有一些凭证、帐簿、报表、装订器等而已,材料方面也就有一套用了几个轮回的某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可能还是抄袭书本或网络上的资料。由于实验设备、材料的欠缺,使许多实训不能开展,教师和学生也不想到实验室上课,从而导致一些学校的实验室利用率都比较低。

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校外生产实习是学校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许多学校的校外生产实习都是采用“流放式”,即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落实实习单位。既没有一个固定、相对集中的实习场所,又缺少管理和监督。这样,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单位实习,教师也无法及时进行指导,实习效果甚微。二、改进中职学校实践性教学的思考。

二、综观一些中职学校,大家都知道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也为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和能力作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现状而言,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来进入中职学校任教的老师基本都是高学历的,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研究已较深刻,但实践技能并不突出,实践教学经验尚欠缺。因些,要完成实践性教学任务较为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通常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一是聘请那些退休的老会计或曾经在社会企事业单位做过会计的人员担任学校的实践指导老师。他们虽然没有丰厚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水平,但实践经验都很丰富,许多实际中的具体业务、问题处理方法都碰到过、经历过。由他们与专业教师配合,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他们指导实践操作,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二是安排教师定期下基层锻炼。教师欠缺的就是实践操作技能和实际工作经验,定期安排他们下基层锻炼可以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也能够熟悉各种不同和繁杂的经济业务以适应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的要求。再者,会计方法及政策也在不断更新,适时安排教师到基层熟悉这些方法和政策有利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二)系统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会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活动,涉及到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许多内容。在会计理论与实践性教学中也要以会计业务为主线,突出主干、全面展开,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课程设计上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为主干课程,经济法、税务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等为专业支干课程,合理搭配,有序进行。业务实践训练上以基础会计、企事业会计、电算化会计为主线,统计、财务管理为辅助,课堂、校内、校外实习渗透进行,综合提高。实训时间安排上,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如会计凭证填制和审核、记帐和结帐、会计报表编制等,要采用实物训练法,将理论知识与实物有机地结合起来;每学期安排2-3周的校内实习时间,主要进行基本业务的全面训练,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前后贯穿,巩固理论知识体系,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去;每学期暑假或寒假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用实践来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进一步使理论知识体系得到巩固和升华。

篇2

1.教学方法不合时宜。当前职业学校会计实践性教学活动之所以不能得到蓬勃的发展,与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尽管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化浪潮下,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中,陈旧的教学方法仍然大行其道。教学方法不合时宜一方面是学校由于资金短缺所造成的客观原因,但另一方面更多的是教师自身思想的狭隘和局限。职业学校老师依然沿袭着上传下达式的教学方法,一切为完成教学目的为出发点,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总偏向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有所欠缺。

2.教学设备的落后。由于会计学科的操作性较强,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相关教学设备的辅助就成为了学生学好会计这门课程的重难点。在实践操作活动中,职业学校往往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教学设备的落后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学软件的落后。教学软件的落后即指目前职业学校中教学软件已经不能及时跟上时代的潮流,不能更好地贴合学生的心理,与此同时,落后的教学软件也阻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进程,长此以往将不利于职业学校的发展与革新;其次是教材的陈旧,与教学软件相类似的是,大多数职业学校长久以来一直使用的是数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教材当中的诸多理论知识与实例说明都已经与当今的互联网时展需求格格不入,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老旧的教材,不仅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理解,同时某些误导性的说明还会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走上歧途。最后是教师的能力不高。会计实践性课堂教学的一个质量评价标准就是授课教师的个人能力与综合素养。当前大多数职业学校都存在着师资不足的问题,会计授课教师一方面自己缺乏必要的学习与培训,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影响自己的授课水平;另一方面长期从事于理论性会计研究,个人缺乏相应的、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偏差。

二、职业学校开展会计实践教学的具体对策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针对教学方法不合时宜的问题,职业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及时地改进教学方法,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当对当前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和社会背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摒弃传统的教学即从上而下灌输的错误教学理念,着力重视和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学业规划,积极探索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自己的目标和规划为出发点,勇敢破除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从而切实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主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

2.改善教学条件,改进教学设备。针对教学设备落后的问题,学校方面应当着力改善教学的条件,改进教学设备。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应当给予会计这门学科更多的关注,加大对会计学科的资金投入,将好钢用在刀刃上,着力改善教学条件。而对于一些缺乏必要资金的情况,职业学校可以采用相对而言比较弯曲的办法,例如说积极与相关的公司、部门进行合作,定期定量地派遣学生到公司单位上去进行实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经历中得以享受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同时还能够及时调整自我心态,做好今后进入职场的心理准备。此外,职业学校还可以讲本校如今拥有的资源进行重新管理和整合,将分散的教学设施与教学设备聚拢在一起,通过有效的管理活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使用最为实用与有效的教学设备,从而为适应时展的潮流打下扎实的基础。

3.积极促成各学科优化整合。会计实践性教学活动实质上是依据新课改的新目标与新方向所进行的一次改革活动,改革要想取得应有的成效,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与会计教学知识点相关的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举一反三的形式,积极促成各学科之间的优化整合。在会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注意到会计教学在理论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还要积极挖掘出会计在实践操作活动中需要利用和掌握哪些有用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深学生对于会计这本课程的理解与认识。此外,整合各学科然后对会计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基本的理论体系建构活动,既是对授课教师的一种归纳总结的挑战,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在各学科上所体现出的不同的才能,进而帮助学生成长为多方面、全方位的新世纪新人才。

三、结语

篇3

1.角色分配将学生分两大组:

①手工操作组:分派会计主管1名、总账主管1名、成本核算1名、会计1名和出纳两名,即银行和现金各1名。按照会计准则每人分工不同。

②会计电算化操作组:分派会计主管1名、记账1名、复核1名、出纳1名、制单1名,进行分工,设置权限,明确其职责。工作要求:按照企业需求建立现金日进账、银行存款日记账、总分类账,各个明细账,将上期结余核对清楚,将准备工作安排就绪。

2.会计循环教师按照企业实际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工作流程,按照会计循环独立操作。要求准确运用会计科目、借贷方向、金额等。为确保实习效果,要求整个模拟实习真实、具体,并尽可能地发放大量原始凭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编写、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总账和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及其附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流程。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达到除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外,还能锻炼实践技能的目的。

3.会计电算化结合专业特征选择会计电算化软件,按照会计流程处理相应的会计实际工作,并打印出凭证及报表。

4.总结会计流程从月初到月底,在总账试算平衡以后,会计便可据此编制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然后将编好的会计报表,经过装订后交给任课教师,进行验收。此时,会计流程基本完成。这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总结经验。任课教师指导评价各组的“工作业绩”,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不足。对存在的通病,任课教师统一指导,重点强调,力争改正错误,以利下一步共同提高。

二、分析会计流程实践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会计科目运用不够准确,容易混淆,方向经常记错,造成账面不平衡,没法结账,给月末会计结账增加了较大的工作量。二是会计格式填写不够熟练,不注重细节。会计模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自制的和企业的原始凭证,有些原始凭证一式多联,各联都有各联的用途,而有些则是单联。对此,在实习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看到只要与某一项经济业务有联系,也不核对每联原始凭证的用途,就全部附在记账凭证的后面。这样,有的原始凭证只有一联单,学生不熟悉其余各联的格式,影响了原始凭证的审查力度。三是会计环节混淆,权限不分。四是由于涉及税金比较单一,到社会中这方面有些匮乏。

三、改进会计实习模拟教学的办法

1.指导学生多学多练教师利用理论课多讲实际例子,让学生多熟悉会计科目以及相互之间的转变,准确把握借贷方向。将每张凭证的用途讲解清楚,在模拟实习时尽量贴近实际。

2.增加实践学习资料教师多联系企业及税务部门,了解会计税务更新知识,增加实际例子,让学生深入了解税务登记方法,到企业可以顺利适应岗位要求。

3.改进模拟教学方式教师将原有的模拟实习方式再扩大,多设置一些与财务关系密切的部门岗位,比如:仓库保管、销售人员、车间管理统计等。只要凭证涉及的业务,就都要有相应岗位,让学生每次实习都要轮换岗位,让学生在每个岗位上都体验工作任务及职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篇4

下面就以一节具体的《基础会计》课程中填制原始凭证——支票为例,阐述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会填制原始凭证是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之一,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必考内容之一。如何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原始凭证,熟悉代表性原始凭证的基本格式,并能够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正确、规范地填写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一般是按照讲授相关知识——写作业——反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样的授课方式对于刚刚接触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并不能很好地掌握原始凭证填制的关键知识,对于细节的问题也无法注意到,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如果按照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形象得多。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支票的种类,掌握支票的样式,学会正确填写、使用支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支票填写、使用的过程中,掌握支票填写的正确方法;初步学会观察——猜想——实训验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会与同学、教师交流、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支票填制的过程中,从对支票填制的无从下手,到通过手工实训、仿真实训感性认识支票,体验实训成功的喜悦和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设计思路

1.把学生按2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分称甲生、乙生),甲生扮演出纳员角色,乙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持财务专用章),教师扮演总经理角色(持法人代表章)。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纸质的仿真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印鉴等物品,讲解支票的概念、分类,给学生布置一个简单的实训任务。

2.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所具备的知识填制完成现金支票,由教师进行审核。

3.教师对各组学生所填制的现金支票进行审核,对填写正确的,加盖法人代表章,对填写不正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分析整理。

4.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学生所填制的支票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支票的概念、特点,讲解结算范围、填制方法及注意事项等。

5.由学生登录会计仿真实训平台,完成实训任务。

6.学生再次用手工填制支票,作为作业上交,由教师进行审核和评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支票的填制。

2.教学难点:支票各个要素的正确填制方法。

(四)教学器材纸质仿真现金支票、转账支票、印鉴、多媒体教学设备、会计仿真实训平台等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事件1]教师假设是一位公司的财务经理,在学生面试财务工作岗位的时候,要求填制一张支票,问学生会不会填呢?这时候学生的“胃口”被吊起,开始跃跃欲试。教师接着给学生分发纸质仿真现金支票和转账支票,由学生观察支票构成的各个项目。

2.学生猜想、交流与讨论,初步解决问题,同时引发新的思考

[事件2]由学生按2人一小组,根据教师所给的条件和要求,凭自己所具备的知识和理解力,由甲、乙生共同商量,动手填制现金支票,初步探究支票的正确填制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学设计说明]教师要在学生填写的过程中进行巡视,观察、归纳学生填写过程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

3.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支票填写的相关知识

[事件3]貌似简单的支票,在填写的过程中学生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项目填写不完整,日期填写没有用大写,金额大、小写不正确,无盖章等。教师要结合学生填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讲解支票填制的正确知识,不规范填写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等。[事件4]根据实训平台中所提供的实训任务,先由甲生扮演出纳员,填写支票的相关要素,包括正确使用密码器,为支票填写密码;再由乙生扮演财务经理,对甲生填写的支票内容进行审核,认为无误的,在平台中更换角色,加盖“××公司财务专用章”。[事件5]学生填写完毕,可自行选择上交、评分,查阅自己错误之处(不能查阅正确答案),根据提示对自己的支票进行修改,最终完整、正确地填制支票。[事件6]换由乙生扮演出纳员角色,由其填制转账支票,包括正确使用密码器,为支票填写密码;由甲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乙生填写的支票内容进行审核,认为无误的,加盖“××公司财务专用章”。[教学设计说明]教师对实训平台进行相关设置,使学生一步步探究支票各个要素的正确填制方法。

4.再次进行手工实训。

[事件5]由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由甲生扮演出纳员,由其手工填写支票,交由乙生进行审核,对认为无误的,加盖“××公司财务专用章”,交由教师进行审核,审核无误的,教师加章法人章,完成此次实训;对填写不正确、不规范的,退回,并要求学生重新填制,直至正确为止。[教学设计说明]教师要给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帮助学生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5.总结、反馈与评价。

[事件6]师生共同总结本次实训活动的内容,归纳出原始凭证的相关概念,强调支票填写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以上例子,告诉同学们,从事会计工作必须按照《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以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细心地完成。[事件7]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支票之处,企业在经营的过程还会填制或取得什么样的原始凭证呢?[教学设计说明]总结本次课的重点,同时引出下一次课的内容,在正确、规范完成支票这一主要原始凭证填制的基础上,为填制和审核其他原始凭证做准备。

二、结论

篇5

一、构建节约型社会下会计规范模式的必要性

会计工作是经济、财政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工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规范的科学性。在创建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要求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必须从节约出发,会计行为也不能例外。目前,我国的会计规范在其层次性、稳定性、协调性等方面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如何构建我国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我国从1993年企业会计改革开始,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一直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现阶段,我国有效的会计规范有会计法、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门的若干规定和解答等,这些会计规范之间有时出现冲突或后者否定前者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导致会计实务工作者对所面临的问题,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会计规范的层次较多,过于复杂。从层次上讲,基本准则要受会计法的制约,具体准则要受会计法和基本准则的制约,会计制度要受会计法、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的三重制约。从会计法到会计制度随着管理层次的增加,沟通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将加大。一道命令在经由层次自上而下传达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曲解、遗漏和失真,由下往上的信息流动同样也困难,也存在扭曲和速度慢等问题;其次,众多的部门和层次也使得计划和控制活动更为复杂,一个在高层显得清晰完整的计划方案会因为逐层分解而变得模糊不清失去协调;另外,随着层次和管理者人数的增多,控制活动会更加困难。这样看来,由于我国会计规范的层次较多,会计规范在执行中存在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会计管理不够顺畅,不但造成社会资源上的浪费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二、构建节约型社会下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

构建科学合理的会计规范模式符合经济发展对创建节约型社会的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导致会计国际化,而会计国际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现阶段会计规范模式总体上讲主要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模式。这种模式使会计规范的研究开发、制定与发行、学习培训、信息反馈修订等成本大大增加,这与新形势下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随着我国会计环境的变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我国的会计规范模式必然从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化,即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模式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变。因为这种模式既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又适应国际会计规范发展的要求,更体现了新形式下创建节约型社会对会计管理行为的要求。会计准则的单一模式是节约型社会下科学合理的一种会计规范模式。

(一)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能大大降低会计规范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上世纪80年代初,杨纪琬、阎达五两位教授率先提出“会计管理”这一新概念,并进而论证了会计的本质是以讲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管理活动。会计既然是一项管理活动,其必然讲求成本效益,而会计管理的成本效益又与其管理层次密切相关。会计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必然涉及到相关的成本和社会效益问题,会计规范层次是否科学合理对会计规范的成本有着重大影响。我们从管理学角度来看会计管理层次问题,会计管理层次存在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副作用,层次多意味着费用也多。层次的增加势必要配备更多的管理者,管理者又需要一定的设施和设备的支持,而管理人员的增加又加大了协调和控制的工作量,所有这些都意味着成本的增加和效益的降低。在一定条件下,减少会计管理的层次是讲求经济效益的最好方法。会计规范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能大大降低会计规范的执行及其相关成本,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二)具体会计准则的大量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正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

我国于1992年11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在1992年11月30日颁布,自1993年7月1日实行,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接轨,最终在2006年初构建起一套相对完善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一体系包括1项基本会计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显然,会计准则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会计规范的走向是用会计准则逐步代替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的大量出台正标志着我国会计规范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化。

(三)会计准则单一模式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新要求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必然使会计发生重大变革,会计是社会经济的产物,总是要不断地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亦提出了新的要求。就会计规范来说,要求尽量减少其层次使会计规范的执行更加顺畅高效,而我国目前的会计规范是一个多层次格局,且缺乏相对的稳定性,这样的会计规范不仅是资源上的浪费,也给实务工作者带来了很多麻烦,其工作效率低下,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提出的新要求,改进会计规范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是经济发展对会计规范的新要求。

(四)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能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并使会计规范执行更加顺畅

会计工作的效率受会计人员素质及会计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会计规范是会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规范的层次越多,会计所处的环境就越复杂,会计人员对会计事项的处理难度就越大,会计工作的效率就会降低;同时,会计规范的多层次有时会使内容重叠,这些内容若衔接不好甚至出现矛盾,从而导致会计规范执行不顺畅或执行错误,这不但浪费了社会资源,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企业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会计规范若采用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会计规范的层次减少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就会提高,会计规范的执行就会更加顺畅,既节约社会资源又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五)会计准则单一模式适应了国际会计规范发展的要求

世界上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另一种是以德法等国家为代表的双轨制模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德法等国家的会计规范模式大有向英美等国家会计规范模式转化的趋势,德国与法国等国家近年来都相继成立会计准则委员会,就证实了这一点。对于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中国的会计规范必然与国际会计规范接轨,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是适应国际会计规范的潮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会计规范模式提出的新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会计规范改革的必然。

三、构建我国会计准则单一模式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批量出台,会计准则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准则的可操作性和对会计行为的指导性越来越强,会计规范由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的双轨制模式向会计准则单一模式转变的条件也越来越成熟。在我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单一模式不能急于求成,在构建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篇6

2项目教学,每节有任务,节节有收获。项目教学要求课程单元与任务设计必须达到的前提目标是:(1)实践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渗透;(2)项目学习要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3)项目完成过程突出独立完成与合作完成的能力;(4)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可以对完成的教学项目是否达到教学目的进行评价。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的选取是关键。教学的整个过程和所有内容都以项目来贯彻,项目确定后,整个教学过程也确定下来了。在项目实施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带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3课前五分钟,学生考问法,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授课的一般程序。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鼓励学生课后温习,结合基础会计的特点,必须要求学生温故而知新。每次课的前五分钟,让学生试着解决同学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方法试用后,学生带着趣味、带着激情去学习。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不停思考,讨论和领悟注入的新信息;课后查资料,看怎样能考住同学,为难老师,又不被同学考住。

4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基础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学生手工操作,培养他们完成记账、算账、报账的实际操作能力。

分散式手工记账实践。例如在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两章的学习中,就需要真实的会计凭证和账簿来指导同学们的学习。原始凭证很容易收集,就让同学自己准备、自己处理相关的会计业务。针对同学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各个点评。那些同学们不易收集的凭证,教师可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分类将实物演示,同学们然后再按模拟实训的材料填写,并引导同学们处理收付原始凭证,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方法。账簿的形式多种多样,填制要求更加严格,要求在讲解账簿理论的同时提供给学生实际的账页。虽然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是间断的、零散的,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对所练习的部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此方法学生均表现出极高的兴趣,往往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教法上,可以合理组织教材,结合多媒体和实训的内容,把分散的章节实践,通过账务处理程序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趣味性。

集中实践,手工模拟。通过分散式的训练,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核算方法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于理论教学结束后,安排3-4天的时间,集中进行手工记账的实践教学。

根据本教材所讲内容,把经济业务具体为某个企业实际发生的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首先要照顾到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将基本理论融会贯穿在实际的业务中;其次,实践所涉及的经济业务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得到全面系统的训练,掌握会计核算程序。经过以上两个阶段的锻炼,学生已基本熟悉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程序和内容,但对于各岗位间相互牵制的关系并不算明了,同时对目前已经非常普遍的会计电算化也知之甚少,这也正是此环节所要完成的任务。

篇7

关键词:独立学院;基础会计;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对高等教育办学机制进行了大胆探索,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等办学规模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基础会计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会计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的认识和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准备,是专业学习过程尤为关键的环节。

因此,应将《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与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特点及专业设置相结合,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体现办学特色,提高独立学院的社会公信度。

一、《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一)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不明确

《基础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的必修课程,在独立学院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各专业都开设,由于代课教师对会计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认识不够,对非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了解,从而使得代课教师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使用相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目标。学生不能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去认识和掌握《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内容。

(二)独立学院学生学习被动,入门难

独立学院为三本类院校,学生基础相对差,学习被动。加之《基础会计学》专业术语多,概念枯燥,解释抽象,会计账务处理内容多,学生难以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会出现厌学情绪,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理论与实训课程内容脱节

《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多在大学低年级开设,由于学生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基础会计学》中涉及的记账、算账、报账内容,学生难以体会。而多数独立学院,往往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程分学期开设,使得学生对《基础会计学》中的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在随后学期的《基础会计实务》教学中,则要不断重复理论内容,受到课时的限制,就影响了其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准确实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基础会计学》课程在独立学院教学的建议

(一)结合专业学习特点编写《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大纲

《基础会计学》教材的版本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严格按照教材规定的章节顺序在不同专业中讲授,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建议根据《基础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点,设置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并分专业编写教学大纲,使得《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统一,并能与专业后续课程衔接,为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二)独立学院应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

目前,可选用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教材的版本有很多,然而真正适合独立学院教学,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教材却是个空缺。因此,鼓励和组织教师编写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材,就非常重要。教材编写应突出“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教学思想,处理好理论和实训内容的前后衔接、先后顺序问题。

(三)建议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与《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

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在各高校中包括独立学院,都是分设在两个学期完成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基础会计学》课程,重理论,轻实践,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而在随后学期开设的《基础会计实务》,老师则需要不断地重复理论内容,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应用和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不理想。

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应将《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课程在同一学期开设。一般独立院校一学期20周中有18周是教学周。建议《基础会计》理论内容教授11周,每周4学时,主要讲授会计的基础知识、会计科目和账户、借贷复式记账法和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基础会计实务》占7周,每周4学时,将《基础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理论内容和单项实务操作的讲授同步进行,这样,学生在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的下,边学边动手操作。既加深的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议课时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如表1、表2所示。

以上是对课时和内容的安排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结合学院的课时情况做相应的安排和调整。

(四)建立合理的成绩考核制度

考试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种方式。不同专业《基础会计学》课程的考核内容和分值比例均应相同。成绩考核由作业、出勤、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四部分组成。考核内容与分值比例如表3所示。

学生的作业成绩和出勤成绩可结合代课教师的教学需要,自行安排检查内容和检查次数。期中考试根据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大概安排在第11周教学周进行,可检验学生对工业企业经济业务会计账务处理的掌握情况。

建议在同一学期开设的会计专业《基础会计学》和《基础会计实务》两门课应分别给出成绩,对《基础会计实务》课程的考核,应贯穿于整个实训学习过程,针对每个单项实训项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每次实训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实训情况填写实训报告单,代课教师课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实训报告单的填写次数并给出相应的分值。

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能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能改变以往平时上课应付,期末考试突击的不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五)重视会计专业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效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巩固本学期学习的基础会计课程所要求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可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熟悉各单项技能之间的关系,对会计操作技能有一个整体的掌握,以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水平,培养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建议分为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两个阶段。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可利用教师和院系的有利资源,向单位提出申请,提供实践项目和内容,并派出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赴实习单位参观实践。指导教师要讲清楚实践的目的和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是利用基础会计课程结束后的暑期,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安排参加社会实践,即对经济业务的认知学习。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要求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报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书写的实践内容,对实习单位的了解情况,以及认识与看法,给出评语与成绩。社会实践成绩应参与学生的毕业成绩考核,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将学校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经济业务的认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达到双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建青.浅析《基础会计》教学质量的提高[J].商业经济,2009(11).

篇8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基础课教师对教学的关注点应该由以往的理论、课本主导转为更加关注教学的实效性。但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论缺失和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对新课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认识不深,把握不准,教学目标形似神非,缺乏必要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尤其对于中职基础会计这门学科来说,传统基础会计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中职基础会计教师偏重于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导致实践操作的薄弱。在传统的基础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书本知识,知道如何编制分录、如何编制报表,但学生可能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去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都是照本宣科,灌输理论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可能对该门课没有一个宏观和微观上的了解,甚至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在完成基础会计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传统会计教学模式的反思:传统教学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提高教学实效性已成为当今中职学校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实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其衡量标准是教学的效益,这种效益体现在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实效性和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都是立足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关注教学实效性,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方法和必由之路。

二、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的几点对策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对提高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实效性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创设轻松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营造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教师要和蔼可亲。每堂课都能从愉快的氛围中开始,这在中职学校,尤其是在较为枯燥的基础会计课上尤为重要。有这样一个传导现象:当教师走进课堂,露出灿烂的笑容,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时,转过身来看到的也是学生阳光的笑脸———教师此时心情好极了,学生们心理受到暗示。这样,一堂课就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就会发生作用,他们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就更容易了。二是教师注意课堂语言,要多运用诙谐幽默、生活化的语言或例子。因为幽默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助燃剂,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和学生情绪,令学生轻松愉快,消除紧张,淡化焦虑。如在讲固定资产概念时,其中一句是“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物质,讲解时可举例:汽车开着、开着会不会变成飞机?楼房住着、住着会不会变成球场……”。学生会在开怀大笑中理解这一概念。其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生往往很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有时甚至是按照别人的评价去认识自己的。因此,对学困生来说,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对其调整学习和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几道简单的习题,树立他们的信心;上课时教师针对学困生能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告诫他们不要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天资不聪明,应从学习态度、方法、意志力等方面去寻因。教师平时多用激励和肯定的语言,让学生感觉自己被欣赏。

(二)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易教易学”的原则,以教材为纲,以人为本,精心备课,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认真研读讲解内容。研读讲解内容前,应先看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内容概述,理解每一节的基本要点,掌握每一节的梗概,弄清每一节的重点、难点。对于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反复点拨阅读,使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总结,完成复习题、自测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是运用“三步法”进行教学的。首先,创设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来源于经济生活,又服务于经济生活,要用掌握的会计理论知识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在学习“资产负债表”时,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根据某公司2012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我们把明细账的数据录入总账中,然后分别采用记账凭证核算程序和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登记总账,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些数据反映出来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入本节课的思考状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展。其次,鼓励质疑。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问题,还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回答不清楚、或表现出不耐烦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所以,即使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价值不大时,教师也要尽力找出所提问题的合理部分,给予学生及时的肯定、表扬和鼓励。最后,实践体验。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实践资源”。学生毕竟是个学习者,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要为学生提供实物材料和设备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对某些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验等。比如学“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时,我们应提供给学生账户式和报告式资产负债表,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特点等。

(三)善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有效地学习

虽然新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文字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语言精炼,图文并茂,版式明晰,举例简单明了,但教师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如采用单一注入式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使课堂显得沉闷。因此,教师还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观看会计相关内容视频、PPT演示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学习与理解基础会计知识的内容,以便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多媒体不仅具有听觉效应,还具有视觉效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不仅具有直观、生动、形象,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而且可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充分感知,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感受,从而启发学生联想、思索、判断、创造,最后得出结论,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其知识面,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第一,在导入新课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可渲染气氛,设置情景,衬托主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新内容;讲授某些概念或职能、要素、方法、原始凭证种类、记账凭证内容、账页格式、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过程环节等问题时由于问题繁多抽象,教师难讲清,学生难理解,而此时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易讲、易懂、易记。第二,可以在讲教材难点时运用多媒体。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不易突破,此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启迪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提高认识,有助于教学。第三,在讲某些问题的比较说明时可运用多媒体。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增强直观性,这样印象鲜明,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另外,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综合处理等功能,可以将例题编制成实际演练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地加以演示。通过演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好习惯。其次,利用多媒体建构知识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知识具体化,整体内容分解化,特别是掌握宏观和微观知识体系和知识点时,通过文字与图示相结合的方式把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巧妙直观地联系在一起,有助于学生感知、理解、掌握、拓展所学知识。例如,在讲授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会计”模块八———会计核算程序任务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时,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观看FLASH短片进行学习,鼓励学生联系实际进行操作,还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示辅助教学。归纳总结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的步骤如下:

(1)根据原始凭证来编制汇总原始凭证。

(2)编制记账凭证(根据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包括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等。

(3)逐笔序时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和现金日记账(根据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

(4)登记各种明细分类账(根据原始凭证、汇总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5)逐笔登记总分类账(根据记账凭证)。

(6)期末,按照对账的要求将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以及各种明细分类账余额合计数,分别与总分类账中有关科目的余额核对相符。

(7)期末,根据核对无误的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记录,编制会计报表。另外,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拓展学习。网络以其畅通的信息渠道,集光、影、信息处理、传递、文字输送等功能于一身,为教与学开拓了更广阔的时空。因此,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到网络“海洋”中去遨游,如解疑释难、观读案例、查找资料、交流学习方法体会等,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突出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习

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思维能力的提高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其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就很难提高。教师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单纯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来设计教学环节,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直观感性的资料,让学生在尝试操作、想象中去探索和发现规律,学会学习。如教材中给出了会计主体含义,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笔者鼓励学生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大胆猜想,尝试着论证为什么先提出会计主体这个基本假设。企业如何被确定为会计主体?确立会计主体的意义?通过几个问题的分析、归纳、猜想、论证,会计主体这个看似简单而理解又有些困难的问题,就可以被学生解决了。其次,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探究赋予了学生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学生通过独立、深入地思考,从而提出属于自己的观点。如在讲授“账户分类与结构”时,学生发现教材中的结论是“固定资产”与“累计折旧”账户同属资产类账户,因此学生提出质疑:资产类账户结构借增贷减,而累计折旧既然属于资产类账户,那么,第一,它为什么贷增借减?第二,它的结构显然与负债类账户结构相同,为什么不把它列为负债类账户?笔者并没有简单地为学生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第一,负债含义是什么?第二,资产类账户结构是如何表达的?第三,累计折旧账户按用途结构划分又可称为什么账户?学生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归纳、综合等一系列自主探究过程得出结论:累计折旧是具有资产类和调整账户双重身份的账户,它是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它与被调整账户“固定资产”的记账方向正好相反,所以从资产账户结构与负债含义来分析,累计折旧是属于资产类账户是毫无疑问的。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再次提出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这样就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探索而获得发展。另外,让学生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次受到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知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往往比较容易发现他人行为上的一些问题,而缺乏对自己行为正确的自我判断。因此,在教学上注意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方式,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自主地解决问题,在讨论过程中的思维碰撞、组织交流能很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在教授“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平衡公式时,学生对此公式又称“会计恒等式”提出质疑,原因是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各种各样的当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基本要素在数量上发生增减变化后,它会不会打破这个平衡关系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氛围非常热烈。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增加,仍然保持了平衡关系;有的列举了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的经济业务,双方以等额减少,平衡关系仍然保持;还有的列举了资产之间有增有减,权益之间有增有减的经济业务,总额不变,显而易见平衡关系仍然成立。学生间通过合作交流,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得到启发,共同获得提高。

(五)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

基础会计课程具有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比较抽象的特点,对于初学者,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从未参加过会计工作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学生在理解了会计核算基本方法后,教师要注重联系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会计知识,让学生直接参加各种会计模拟活动,参与各种各样的会计实践。这种实践可以是在学校模拟会计工作,也可以直接到社会上见习会计工作。如笔者在讲授“资产负债表”时,就运用了“实际模拟法”进行教学。根据公司提供的一套2007年12月发生的经济业务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在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制作资产负债表。通过学习操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使学生对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从理性认识又回到了感性认识,提高了他们对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笔者又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课程的学习,通过“基础会计学模拟实验”,对凭证、账簿、报表等账务处理程序有了更进一步的理性认识。所以,笔者认为在学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时,指导学生通过做模拟实验,掌握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登记,编制报表的具体操作方法,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样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既能通过实践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又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反复的学习与实践,更有助于学生对基础会计课程深入的学习和掌握,从而对会计这一职业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大家,通过学生间相互点评,让他们都有展示自我,获得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收获的喜悦,有助于他们重新获得学习专业课的信心和勇气。

三、结语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