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7:54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篇1

一、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宋词、《论语》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穿越时空,延伸扩展,把握文化特质

传统文化是厚重而凝练的,在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与情感。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特质。比如,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作品作者所处的年代,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把学生思绪拉到作品创作的年代及作者所处的境遇,体会此情此境,领悟其思想。再者,在本作品的基础上延伸扩展一些与此作品相类似的或相关联的文章,让学生在欣赏、比较其他作品中更深刻地理解本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情感。

三、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涵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在快乐中、无意识中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通过“对对子”“灯谜”“诗词朗诵”等形式让学生领略汉语的结构之美、韵律之美、节奏之美。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3.1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3-0006-0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手段,更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从一定程度上说,文化传承的功能是目的,语言学习是手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时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为了民族文化继续传承,必须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诵读经典,在传承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传统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就有注重音韵的传统,多数文化经典适合诵读,不仅可在抑扬顿挫的节奏中加深记忆、增进理解,更可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由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典传承悠久、内容丰富,教师应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水平,由简入繁地安排每个年级、班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较简单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孝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可读一些稍长的唐诗,宋词、元曲、歌赋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或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致熟读成诵,牢记在心。在诵读中学习,可以更好地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就是所谓的“熟能生巧,巧能生花”的道理。

二、发掘教学内容,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1、加强课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故宫、山东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经被列为世界遗产。传统文化、民间工艺、艺术、风俗等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传统。这就对教师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知识的海洋里,教师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样才能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虽然在新课程标准里,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要拓展、启迪、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2、从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通过课内、课外阅读,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积累词句,体会故事情节,文章内涵。使学生心灵有所触动,如:三年级课本中一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开天地》、《赵州桥》、《一副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3、从古诗词入手,加强传统文化熏陶。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遗传,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培养阅读能力,而且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三、结合生活实际,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文化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是深远的。

四、巧用多媒体,在激趣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方式,重现诗词画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创作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单凭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多数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但是借用照片或画面的形式展现出春天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就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鲜活的画面,从而轻松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学生通过类似的方式不仅理解了这首诗,还能触类旁通。形象性的体验,既让学生感受到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内容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情境,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提升学生思想素养

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戈壁滩上古长城的变迁、木兰从军、造纸术的发明、7岁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篇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而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从老庄到孔孟,从屈原到李白,从柳永到苏轼,从陶渊明到王安石……我们掬古典之泉,灌蒙尘之心,我们在偷悦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学会深刻……

六、传承民俗,点滴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希望通过点滴的渗透,教育孩子传承民俗,取其精华并发扬光大。很多的传统美德在教育过程中都可以用具体的行为来描述,比如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给孩子打下精神的底子、富有的底子、美好的底子。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民俗节日的习俗延留至今,我们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端午吃粽子的时候,念一首《满江红》来怀念屈原,九九重阳节的时候要登高并插茱萸。这些内容的教授都能够向学生很好地渗透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要敢于担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为弘扬民族文化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篇3

1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其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着活的生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等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以其鲜活的生命力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着历史依据和现实基础。如今,“全球化”、“地球村”加速了世界各族人民相互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合作与竞争,是摆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面前的严肃问题。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遗产,也带来了因袭的重负。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新时代的学生,了解和传承本国的传统文化,是责无旁贷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分辨能力,了解传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分析传统,有助于他们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变革传统,也有助于他们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我们的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以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极大的便利性和可行性。

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篇4

【关键词】动漫 教育 传统文化

纵观近年的国产动漫,其在表现形式、题材内涵上大多较为类似。无论是从片名、故事背景,还是从角色姓名、整体画风上,都明显受到美国和日本动漫的影响,鲜有中国元素的呈现。占据市场主流的还是那些缺乏民族风格、盲目追随国外动漫的作品,整个行业的生态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动漫产品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动漫以及相关的衍生产品的输出,不只是简单地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而是会进一步地影响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会对其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精神领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美育效果。因此,中国动漫界应该积极倡导具有中国元素的动漫作品,创造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动漫形象。

作为动漫从业人员的主要输出者,高校动漫教育专业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如果高校动漫教育者仅仅一味地提倡美日动漫,不能潜下心来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那么中国动漫将很难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动漫教育迫在眉睫。那么,究竟该如何结合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这应该具体地落实到动漫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上,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切实地体现在一些具体的课程中。

首先,应该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传统文化的熏陶。纵观国内各大高校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文化课的缺席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不仅直接忽略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使其成为只有专业技能而综合素养差的片面人才,而且会间接地使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文化课程无关紧要,从而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信心和认同感,忽视或者低估传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动画专业的培养方案应该结合技术类的基础课程,适当地增加传统文化的课程或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第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并树立以传统文化为方向的奋起直追美日动画的紧迫感。现今,中国元素被中国动漫界所冷落,却屡屡被美、日创造的动画片所用,这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当下中国动漫作品的创作缺憾,鼓励其用深厚且丰富的中国文化作为动漫发展的底蕴。第二,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如结合已有的动画史论课程,通过系统地梳理中国动画发展的历史,使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动漫发展的价值,并使其明白,中华文化伴随左右的作品不仅可以深受国民的喜爱,也会给世界呈现新的视听享受。此外,还可以在剧本创作等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思想等内容,让学生有意识地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熟悉并树立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第三,有意识地开设一些传递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如文学名著选读、中国历史、儒释道思想等,使学生能够更为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

其次,要注重与传统技术工艺学习的配合。目前,大多数动画专业的教学,在教授完基础课程以后就将重心转移到动画制作流程的教学上,偏重于对技术、软件的教学,而对传统工艺的传授较少。针对这种现象,课程设置上应该增加机会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并接触体现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如木偶、剪纸、皮影、水墨画等。具体的教学过程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在传授绘画技法等课程时,可以结合优秀的国产动画,使学生更为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法,并意识到要想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动画作品,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现形式。第二,适当开设一些教授传统工艺技法的课程,如木偶、剪纸、皮影等。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其了解更多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初步掌握各种工艺的基本方法,使其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灵活运用。同时,有条件的院校还应该设置某一两种工艺的选修课程,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系统地掌握该种工艺的技法核心。

再次,动漫产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应体现在动漫角色的形象塑造上。而角色形象的塑造又可具体从角色造型和表演风格两个层面来进行。在《角色造型》等相关课程上,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符合中国人特征的形象设计方案,如要想让角色符合中国人的性格特征,不仅应该包括角色的相貌体态(是否具有东方人或者黄种人的特征),还应该包括角色的服饰道具(是穿汉服还是唐装,是佩剑还是抚琴),甚至包括其不经意间的行为举止(是文质彬彬的儒学之士,还是善骑射的游牧民族)。这些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系统介绍,结合具体案例的比较,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何种造型更能体现中国艺术精神。在表演风格方面,教师应在动画表演等相关课程中结合具体的动画片,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各大表演体系,及其各自的特点。如在《大闹天宫》中,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了中国传统戏曲所特有的程式化的表演,几乎所有的人物造型都展露出深厚的京剧舞台表演范式。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在与其他表演体系的比较中更好地掌握各种表演体系之间的差异,从而在今后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风格。

篇5

1.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现状

1.1初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并且难度较大

当前中学阶段学生对电脑、英语等学习热情,明显高于学习语文的热情。一方面由于该阶段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而文言文并不被社会广泛应用,使得学生及家长觉得花了时间学习用处并不大。另一方面由于文言文中一些常用语法,以及常用字,对于从小学升到初中的学生还有一定认识上的难度。在这样的前提下,想要从教材选编的优秀文言文中,受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熏陶难度就更大。

1.2信息文化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影响

信息时代下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也影响了中学阶段学生的生活方式。该阶段学生在各种不同信息文化环境影响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玩游戏、看漫画等休闲杂志等的兴趣,远远比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大。由于社会现实和大众文化等因素影响,导致中学阶段的学生及家长,只是从考试角度上来说,才有学习传统文化或文言文的必要。

1.3中学阶段学生对语言文采重视不够

中学阶段学生是从小学升到初中的,这样学习量增加了,学习时间也被各门学科分割了。学生课余时间多数被各科作业和试卷侵占,也使得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对经典名著中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及广度,不仅没有兴趣看,还用不想学得那么老气横秋来逃避。这也导致了中学阶段学生作文,在文采和词汇量上都比较缺乏。而学生对于网络流行用语,以及中英文杂交的网络词汇,以及调侃性和性格化的网络词汇,却很快就能接受并传播开来。

2.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笔者认为,一味否定网络语言的个性化和活泼性,以及时代感其实并不可取。网络语言这也是语言演变顺应时展的体现之一。汉语言的演变从远古到今天,从语音的演变到语义的差异,以及表达方式的差异等,其实一直都是动态的、缓慢的在发展。只有正视语言的发展规律,才能充分摒弃网络语言的粗俗部分,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网络语言的时代感有机结合起来。这将不仅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朝气和活力,也让学生在不脱离现实的条件下,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当学生真的跨越了语言演变所造成的时代隔膜,也会发现我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和国外经典文学作品从表达上是相通的。例如: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写作技法上与192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的现代主义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2]。由此人们不难发现“美”其实是跨越时代、跨越国籍相通的,而不美却是千奇百样。时间海洋里大浪淘沙,既无情也有情。留下的传统文化精髓也将传承下去,在滋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将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3.把传统文化渗透进中学语言教学实践中

3.1从课堂教学角度来学习传统文化内涵

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汉字、词,找到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对其所包含的哲学传统和审美情趣,以及思维方式和表述特征等进行剖析,通过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探讨这些文字反映了怎样的信仰,当时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以及文章中反映的古代人们在科学认识上和现代人存在怎样的差异。例如:指导学生学习《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讲解重点难字:“省”字时,让学生了解“省”是个多音字,“省”在这里读音是:xing的第二声。意思是反省、自我检查。通过讲解《论语》中的这条语录告诉学生传统文化中,对克己养性的道德人格自觉性的要求,这种思想具体到精英人群中就是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担当和责任感[3]。同时向学生们讲解孔子为了弘扬、传播他所信奉的真理,颠沛流离不该初心,一生致力于实现匡世济民的精神追求。

3.2在课堂教学时加强对作品进行分析

汉字中往往一个字一个词语,其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都是比较深邃的。而一部作品所折射的文化现象则更系统和完整。中学教材选编范文时,还是比较注重表现传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传统的伦理道德、礼仪,以音乐和审美等都有所涵盖。有的课文体现了我国传统民族性格精神和意志品质,有的体现了传统精英人群的“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例如,教材所选的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现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那种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传统精英人群共同的优秀品质[4]。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开展小组谈论分析古人的思想,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以及他们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学生们接触到的现代人有什么区别。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课文,也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

3.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文化经典

针对中学阶段学生古文功底总体水平不高情况,同时阅读文化典籍的数量也比较少。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在提高阅读量同时,增加自身传统文化素养。这样教师通过给学生列出一些课外阅读的书目,指导学生对哪些书籍应该精读,或哪些可采取泛读方式。通过扩展该阶段学生课文经典读物阅读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古文阅读能力,也能促进该阶段学生语文整体水平的提高。这样教师所列出的书目就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性。尽量少选择反映帝王将相历史的文章,而多选入一些反应普通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古典小品或笔记体小说,以及这方面的诗词作品。这样既可以突出生活情趣,也能突显传统国人生活中富有人性的方面。另外,针对中学阶段学生求知欲比较强的特点,让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注意拓宽视野,还应加强领悟和打开思维空间,让学生能够以发展眼光来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以及网络文化。引导该阶段学生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形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顺应时展的需求。

3.4加强其他学科的沟通

实际上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提高中学阶段学生语文能力,就需要加强和其他学科的沟通。例如加强语文学习和音乐的沟通,让学生发现语言中的音乐美,也让音乐促进语言的表达。通过健康的音乐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让语文教学过程中增多一些音乐的元素。另外,通过语言与绘画,以及书法的沟通,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让学生比较画家是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情感,而作家表达又是如何运用文字烘托气氛来表达人物心情和处境。通过指导学生将其他学科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开阔学生阅读视野和放飞学生想象力作用。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渗透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影响,高中教育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设计与组织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好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同时还要适当的渗透好传统文化,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效果。作为文化中的重要载体之一,高中语文已经成为了教学中的关键科学之一,因此,就要充分发挥出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第一,要避免多元化文化对学生产生出的负面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影响,不仅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动,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大多是因为这一阶段是学生树立起健康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到消极文化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理念。所以教师就要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帮助学生明确其中的正面意义。第二,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可以激发出学生的W习积极性。可以说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是难以被学生所接受的。所以教师就可以运用一些比较优美的诗词,以此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还要让学生受到文人情怀等方面的影响,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第三,借助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国许多的传统文化作品中存在着积极意义的思想,学生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也可以树立起正确的文化意识。所以教师就要运用好古诗词等,以此来让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二、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的情感观念认识不足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学活动的引入并不是单纯要让学生掌握好名句与名篇等内容,其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诗词来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与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等方面产生出共鸣。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将目光放在了诗词的翻译以及诗词的结构等方面上,这样也就难以对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讲述,造成了学生虽然学习了这一知识,但是却并不能理解其中的精髓与价值。

2.对学生的自我理解与赏析认识不足

为了满足教育改革的需求,教师在引入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就要从古文教学上出发。但是在实际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过度关注对文言文以及诗词等方面的解析,或是直接借助教学工具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内容,这样也就忽视了学生的自主与认识,最终也就降低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难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活动来说,其自身有着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好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突出传统文化的功能,发挥出其影响力。

1.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中的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教材上出发,以此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大多是精心挑选过的,其中也存在着比较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其中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精神。如学生在学习《鸿门宴》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找出其中的民族精神与审美意识,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借助语文来传承好文化。

2.保证融入方式的准确

现阶段中大多数的语言教学中往往都是从古诗文上来融入传统文化的,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情境与信息技术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学生在学习《逍遥游》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从词汇上出发,借助相应的画面等来给学生进行展示,同时还可以引用音乐等来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不同,所以也就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发展。

3.筛选好传统文化内容

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而记住文化内涵等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要避免存在盲目崇拜的心理,而是要采取批判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如在一些古诗文中诗人在落魄后所写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保证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满足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文化修养,同时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引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从现阶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上出发,完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晓鸾.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教育,2016(9):93-93.

篇7

词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词汇这一载体,同样,词汇在英语的基本组成单位中也占有一席之位。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词汇过程中,可以教学生用英语来表达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比如学生对《hoppot》这堂课兴趣浓厚,是由于他们首次用英语来表达“锅底”(stock)、“配料”(ingredients)等与吃火锅相关的词汇和句子。笔者在教学生们学习这一课时,首先与学生们就吃火锅的原因、环境、各种各样的配菜以及哪些同学喜欢吃火锅进行了回忆;然后笔者将自己为什么喜欢吃火锅和吃火锅时的感受穿插于课文中;我们在将火锅这一中国特有美食介绍给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了解和品尝,同时也需要让他们了解中国。在学习刀叉(forkandknife)这一词汇时,笔者将有着中国特色的饮食工具筷子(chopsticks)介绍给大家,与此同时又介绍了东西方在饮食方面的差异,例如,牛奶、面包和鸡蛋是大多数西方人的早餐,而在中国,早餐则是包子、豆浆和稀饭。教师将中国的具体实际穿插于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

2、课堂测试中加入文化内容

课堂测试、每学期期末考试、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不管是每学期的期末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侧重于听、说、读、写,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内容的测试微乎其微。所以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熟视无睹,错误地认为学英语就是学语言。所以,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英语课堂测试中是非常有必要性的。一般而言,课堂测试包括口头称述和递交作文两种形式。就拿“confucianism”这一中国文化现象来说,既可以让学生口头用英语阐释,也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解释。当然,课堂测试不易过难,不管是句子、单词的口头解释,还是书面诠释都是行之有效的。同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敢于直抒己见,不拘泥于课本,不照抄照搬。一旦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表意见,敢于提出问题。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读者在阅读时不但能够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开阔视野,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无论学习哪种语言都离不开大量阅读和词汇的积累,只有阅读才能将真实的语境和地道的语料提供给学习者。课时少、信息量狭窄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基于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大量阅读,同时向学生们传授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如寻读、略读和跳读等,并将具有中国传统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的如《中国文化概况》和《吾国吾民》等英文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这样既能够让学生们增强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还有助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就所读内容写出读后感,并让学生学会批判性阅读,即在阅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和文化内涵。

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 师道 孝道 经典 内学

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应根植于本民族传统文化这块土壤。这是艺术教育发展、成长的源泉,离开它,艺术教育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不管是舶来的,还是本土的,无论是学习、继承还是发展,我们本身应具有一个较高的视点去评判。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否则舶来的东西就难辨良莠,或导致另一个结果,即盲目地排外而妄自尊大。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出现了偏颇,即重技艺而轻人文。我们今天的艺术教育与传统的人文教育产生了严重的断层,这足以导致人的精神领域极其浅薄与苍白,加之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我们正在加速度地蜕变为“香蕉人”,而我们的艺术教育也增加了“功利”与“竞争”的倾向。过分重功利就会轻仁义,人与人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国与国的过度竞争最终的结果将是共同毁灭。

一、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比较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科技教育。在科技进步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环境污染等。核能的开发本来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但我们今天却随时都要遭受核战争的威胁。因此,人们形容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盲目地发展科技无异于盲人骑瞎马。

近现代西方注重的是竞争教育。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竞争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教人礼让、互助合作、共存共荣。中国古人并非不懂科技,但更懂得科技发展的弊端,因此,大力提倡发展人文教育,认为这样,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当前是科技发展的时代,我们无意开历史的倒车,只是尽可能地让科技发展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状态。科技好似一匹野马,需要一名睿智的骑手去驾驭。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并非基于一种民族情结去赞美和宣扬自己的文化,也并非基于一种复古的情结而厚古薄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集称为经典,“经”是纵贯通达,“典”是典范、标准,古今一成不变之真理,可以超越过去、现在和未来。

二、 艺术教育包含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之内

马一浮先生在《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文中曾提到:“六艺不唯统摄中土一切学术,亦可统摄现在西来一切学术。举其大概言之,如自然科学可统于《易》,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可统于《春秋》……文学、艺术统于《诗》《乐》。”艺术教育依托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使其理论更加完备、深广,还可使其教育理念达到一个更高、更新的层面,在其空洞的“形式”中摄入更多的人文色彩,使其能够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人类社会以及人类的前途命运。

三、艺术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现

艺术教育不应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唱歌、弹琴等技艺的传授,艺术教育是要把人类最高的智慧、德能与才艺以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造福于人类。

中国历史中的绘画、雕塑、戏剧等大多展示、宣扬的主题思想是“忠、孝、仁、义”,在娱乐之余不失其“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用。无论是过去的君主时代还是现在的民主时代,艺术教育也要承担起一种责任与义务来改善我们的身、心、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集又可称为内典,内典即是内学之典集,其中所盛载的智慧与德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是人心本来具有而非从外学来的一种亲证的现量境界,不是一种想象、推理构建的理论。通过这些典集可以开启我们内心深处处于休眠状态的智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国学,被马一浮先生称之为“六艺之学”。马一浮先生在《论六艺统摄于一心》的文章中写道:“举网者必提其纲,振衣者必挈其领。”先要识得纲领,然后可及其条目。六艺之教可以统摄一切学术,这是一个总纲领,真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一遗。学者须知六艺本是吾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吾人性量本来广大,性德本来具足,帮六艺之道即是此性德中自然流出的,性外无道也。”艺术也本是人心中分内的事。艺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表里的关系。艺术教育中的“教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艺术教育中的“教”,左边是“孝”,意思是说老与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右边是“文”,其意为文以载“道”。教育是师道,其根本是孝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就是师道与孝道。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是人生宇宙的真理、规律。在人与人之间表现为五伦十义,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人与人的关系应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长惠幼序、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关系为原则。思想、行为不违背自然规律,并把这种品德保持、发扬、增长就是“育”,久而久之会有所得,德者,得也。人与人的关系依止于“仁”,仁者爱人,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种爱是“仁爱、博爱”,而非贪爱,这种博大而崇高的品质正是出自这样的文化背景的熏陶,这种品质可物化、外现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四、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艺术教育以人为本,首先要确立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艺术价值观。艺术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的出现对于社会人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艺术教育首要关注的事情。高雅的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生的境界是大有益处的。艺术即使不能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用,至少也不应是“精神污染”而有害于社会人群,何去何从基本上取决于艺术教育的导向。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