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发表,线上期刊服务咨询

医学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3-04-03 09:47:42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医学专业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专业论文

篇1

所谓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高校教师担任大学生的导师,对他们进行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在这个教育形式关系里,导师不只是关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和掌握能力,同时还要帮助解决学生的品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并因人而异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进行培养,这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能通过对学生及时的心理调适和生活关怀为其更好地开展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保证。因此导师制对大学生德、智、体健康成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药学是祖国医学与文化的瑰宝,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师承教育曾经是数千年来中医药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具有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教、学、临床实践高度统一的学科特点。虽然现代高等中医本科教育模式曾为中医普及教育和中医药学术的传承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且一直作为国家培养中医硕士、博士等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门径,但是随着现代科班教育实施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独立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呼唤一种新型的中医本科教育复合模式正成为全国中医高等教育领域的普遍需求。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将中医传统教育模式与高等院校中医科班教育模式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可在很大程度上为上述问题提供积极而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也能为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创造必要条件,故成为各高校中医药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主流呼声。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导师制”[2]。其在稳定学生专业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临证实践技能等方面,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2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

我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开专业,不同于单纯的西医或中医教育,而是中西医学同时进行教育的模式。为了改变现行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中,同一规格、教与学的分离,不能按学生个人的特点、优势、志趣、爱好因材施教的现状,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操作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并及时调适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波动,尝试在本专业实施全程导师制,体现专业特色教育中的“以人为本”、“因人施教”。

培养优秀中西医结合人才,除了应具有中西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能力之外,更应强调必须要有良好的人文底蕴和中医功底。后者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一是熟读经典,二是临床实践。熟读经典不仅可以掌握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方法,用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还可以感受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熏陶,把握中医药学术特点和文化内涵。但“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床实践是培养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理论的内涵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深刻领悟。辨证论治等临床思维与能力的提高,只有在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锻炼。通过临床实践,以共性演绎个性,以个性归纳出共性,使医学理论在临证中运用自如。其间名师的指导,是中医临床人才成功的重要环节。导师制医学教育让学生学会把导师的直接经验吸取为自己的间接经验,能有效地缩短实践领悟和探索解惑的过程,而且中西医许多抽象深晦的概念、医理和技术经验,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但可以在名师指点下不断揣摩、感悟。

导师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与能力培养,尊重学生个性,更加符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贯彻“个性化原则”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教育观更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重视基础课程和知识的教学,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倡“图钉式”的人才模式。即有较宽的专业面,拥有较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突破狭窄的育才观,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师制教学模式通过上述“四个结合”,更有利于该教育目标的实现。

3实施本科

生导师制的具体方法

建立导师库。采取自愿入库原则,导师必须是对发展中医事业有热情,责任心强,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过硬,热心献身教育工作的医教研方面的专业人才;导师必须是熟悉学科教学计划,了解学科发展方向,有较强治学能力和学习方法指导能力的教师;导师必须是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或离、退休中医教师。学生在入学后第一学期,根据个人的志趣爱好,在导师库中选择指导老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附学生自我发展目标的计划。

导师和学生在相互了解、认可的基础上实行双向选择,每名导师指导2-3名学生。培养对象确定后2周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每学年进行一次考核,导师对学生表现不满意时,可在教研室主任同意的情况下,解除学生培养资格,学生对导师不满意时,向系办提出申请,经系领导同意后可更换导师。系办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等形式把握导师制实施情况,及时扶持、督促、调整。

不同学年导师的职责侧重点不同。一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引导学生角色的转换,二年级的学生导师是过渡和有针对性的拓展,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导师侧重于指导科研设计与论文撰写。对于四五年级的学生导师则侧重于进行选课、选专业、学习内容的指导和临床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使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能够适应社会角色的转换,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增加实践机会,有利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高科研能力,掌握一定的科研思维,学会如何做人。

4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几点思考及存在的困难

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行的全程导师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困难:①导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由于导师大多数都从事临床工作,临床科研工作繁重,培养学生的有效时间相对不足,这使最初筛选导师时符合要求的导师数量相对较少。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争取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调动导师的积极性。②导师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由于我院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老师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医院,学历及经验水平不同,这有可能在学生选择导师时会产生不平衡。关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在介绍导师时尽量全面的突出导师的特长,让学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进行选择。③由于全程导师制贯穿整个本科阶段,要求导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指导时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与教师在长时间的接触中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应,需要重新选择导师,这就需要系办制定相应的程序进行管理。④整个导师制实施过程的管理系统不完善。导师的工作不能量化评价,也不能折算成教学工作量,职称评定时也仅供参考,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尚需要不断吸取经验,摸索总结,逐渐完善临床医学院的导师制。

摘要: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目前我国高校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本文从本科生导师制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的必要性、措施和方法、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培养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教育;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参考文献:

篇2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学大纲、学计划和教学进度、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篇3

教学工作的绩效评价和医疗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完全不同,相比之下,医生职业的报酬比教师职业的报酬要高得多。并且医学专业教师(主要指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师)在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也可以选择,卫生系列职称的评审,并不要求教学工作方面的条件,因此,医学专业教师即使不参与教学工作,也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晋升。有效激励医学专业教师参与教学和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的缺乏,使其参与教学和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二、促进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完善职前教育体系

应出台我国医学专业师资的专业标准,提高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入职门槛,选拔、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医学专业教师,提高他们对教师职业身份的认同感,以及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同时,完善医学专业教师职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建立“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合作培养模式更切合实际,即师范院校为今后有志于成为医学专业教师的医学生提供相应的教育类课程,医学生修完相应课程,通过考试获得规定学分,才能有资格参与高校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医学院校与师范院校实行学分互认。在职医生要想成为教师,也应该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和考核。

(二)完善在职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第一,组织机构上,引进教育专业背景的专职人员,使培训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更合理,使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工作更加专业化。第二,制订整体培训规划,明确医学专业教师培养目标和标准,使培养工作具有系统性、常规化、持续性。第三,采取多元化培训方式,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第四,提供适当培训课程,从观念更新、系统理论、实践技能和科研方法训练等方面,弥补医学专业教师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不足,同时注意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避免理论实践“两张皮”的在职培训痼疾。第五,资源平台建设,建立网络学习培训平台和网络资源平台;交流平台,通过公开课、沙龙、讲座等创造交流机会;科研培训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科研与改革,从而提升教育科研素养。

(三)制定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政策制度

一方面,明确临床医学专业教师教学工作的职责,建立严格的临床教学职务的聘任制度,把教学工作情况、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和教学改革科研等作为聘任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提出教师具有接受在职培训的权利和义务,将医学专业教师定期参加教学能力培训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相关教学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的责任和义务,就是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如给予时间、经费保障,为教师参与教学能力培训创造更多机会。各方根据政策制度,各司其职,使医学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四)建立和完善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的发展性教师教学评价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评价的教育和价值。评价不仅注重对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不仅用于对教师的晋升、评优、分等等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指导功能。实施发展性评价必须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通过督导、同行、学生的评价,以及教师自我评价,全方位、多层次地收集相关教学信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教师教学状况,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内容等提供依据。另外,评价结果要真正服务于教师教学改进的目标,应以质性评价为主,具体描述教师教学状况,给出改进建议,使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和具体措施。通过这样的评价在促进教学改进的同时,也实现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五)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

篇4

1.1专业认知度问题

专业认知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了解程度,目前医科院校多数非医学新生对被录取专业都存在认识不到位、不明确的问题,难以有效把握所学专业的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和专业当前发展形势,专业认识度比医学专业新生明显要低。根据笔者在安徽某医科大学287名非医学专业新生群体中针对专业思想状况开展的试调查显示,在“进入该专业前,您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中,选择“了解一些,不多”和“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56.2%和16.6%。

1.2专业满意度问题

非医学新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远不及医学生,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属于学校的“边缘生”,和医学专业相比自己所学专业处于劣势,甚至有一定程度上的自卑感。调查显示,“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仅仅占到4.6%,懵懂的认知对新生的专业思想稳定极为不利,也给新生入学后的教育带来了难题。

1.3专业适应度问题针对

“您觉得周边的同学专业适应度怎么样?”这一问题,选择“多数不适应”达到了36.6%。首先是新生群体中的共性问题,即不能及时掌握大学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跟不上课程进度。其次是非医学专业课程负担较重,课程难度大等让新生压力过大,难以适应。尤其是一些学校新生入学教育过于紧凑,新生在学习上的压力就更大。

2非医学专业新生专业思想问题的原因探析

2.1所学专业并非理想专业

对于报考医科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怀有学医的梦想,第一志愿和心目中的理想专业基本上为临床医学专业。高考之前由于主要忙于应试,新生对报考专业的内涵了解不足,填报志愿时容易盲目跟风,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志愿填报的意向不够尊重甚至直接包办。[2]最后由于受分数限制,部分同学经过调剂和征集志愿等形式被录取到非医学专业。调查显示,只有12.8%的非医学专业同学目前所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填报,服从调剂的高达50.8%。学生在专业选择上处于被动地位,第一志愿的少之又少,造成入学后专业兴趣缺乏。没有进行理性思考以及准备不充分未能被心仪专业录取,是大一新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多数非医学专业新生被录取后对自己的专业并不了解,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他们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多是一知半解或者一无所知。来到学校后,又会发现所学专业无论是在规模、学生人数还是师资力量等都和临床医学专业存在较大差距,心理落差就会加大,产生负面情绪甚至出现自卑心理。因此不少非医学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希望有机会能够转换专业。

2.2入学教育不够深入

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说是进行专业思想教育的最好契机,良好的开头将会为新生以后的专业学习助力导航。新生入学后,各个高校都会安排一系列的新生入学教育活动,如校长、书记介绍校史校情,举办学业规划讲座,校风校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从学校层面统一要求和引导学生,因此缺乏一定针对性。如学校领导的报告内容大多是针对医学类学生,包括很多学校以“造就良医”为校训,导致非医学新生会存在一定失落感和孤独感。部分二级学院对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更多的是随大流完成学校下发的任务,做计划、写总结、拍照片的热情反而高过了入学教育活动本身。对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和计划安排不够科学和深入,仅仅通过新生家长会、开学典礼等对学院概况和专业从面上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无法深入了解所学专业,无法有效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医科院校在开学初往往会有农村定向生的调剂名额或转到其他专业的机会,一些非医学专业新生在对所学专业认知不清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选择转专业。辅导员、班主任自身专业和所带学生专业又往往不一致,不能够给予有效引导,难以满足学生对了解本专业的需求。

2.3非正式交流群体的负功能

一般来说,新生在开学前后与上一年级的学生沟通最多。新生多数在入学教育前就会通过校园贴吧、bbs、QQ群、飞信群等方式与上一年级学生进行接触,从他们那里了解录取专业的大致情况如所学课程、师资力量、就业前景等。这样的交流群体信息沟通灵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概况和培养目标,密切了新老生感情,缓解了新生焦虑情绪,有其正功能。然而,这种非正式交流群体也存在一定负功能,会导致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偏差乃至背离。[3]二、三年级的学生有可能因为本来学校存在的专业

思想教育问题等原因无法给新生一个准确和全面的解释,甚至有些学生本身就对所学专业抱有厌学情绪,或者因为学院规模小等原因在校园文化体育活动中明显处于劣势等导致负面情绪,他们会将这种不好的情绪传递给新生,带给新生不客观、不准确的信息,这种不稳定、不客观的信息链会误导新生,打击新生的积极性,让新生产生怀疑和退缩心理。少数学生在入学前的暑期在和高年级学生做了交流后,直接放弃了入学机会而选择了复读。即使在开学初的学习经验交流会后新生对所学专业依然迷茫,显然这种交流群体的作用还有待于引导。

2.4非医学专业缺乏实力和特色

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科院校的传统和王牌专业,在课程体系、科研成果、实验平台等都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非医学专业在资金投入、实验室建设、师资力量等都无法和医学专业相比。学生在“学校重视”、“社会认可”的满意度分别只有41.6%和44.8%。一些院系因为缺乏实验场地和器材等硬件设施,学生往往还得借助校外的实验室进行实验。非医学专业名师、博士等数量和质量不够,缺乏学术带头人,往往会从周边院校聘请老师。课程体系方面,医学院校的非医学专业往往在课程设计上是实行交叉模式,学生既要学习医学知识,又要学习专业课程,而这些课程跨距很大。很多非医学专业往往是旧的课程体系不愿抛弃,新的课程体系又未能完全形成起来。[4]非医学新生本来入学录取线要比医学生低得多,学习能力和医学生比起来有一定差异,杂乱的课程体系给他们带来了更大的学业压力,所以大学一年级往往成为这些学生挂科最多的一年。临到毕业之际,非医学学生的课程往往又很重,也影响了他们的择业和考研深造。软硬件的缺失使得非医学专业逐渐边缘化,缺乏实力和特色,致使他们质疑自己所学的专业。

3加强非医学专业新生专业思想的对策

3.1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新生了解专业,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开头利于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学习兴趣,规划大学学业。这一时期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兴趣培养教育。除了家长见面会、开学典礼外,学院新生入学教育要重点介绍学院各专业的历史、发展概况、未来规划以及师资力量、实验室、教研室等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学院和本专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体会学院的文化底蕴和优秀传统,增强新生的归属感,激发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和以院为荣、以专业为荣的自豪感。通过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做专题报告等形式,加强对新生的专业和学科指导,使学生了解专业的概况和发展趋势、本专业的知识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学习方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今后的工作方向以及本专业毕业生去向等,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和专业信心。合理引导新老生交流。可以在新生群体中试行“导生制”,通过“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的管理制度,让“导生”协助开展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工作。通过这个交流平台,高年级的导生们可以担当新生的学习帮助者、经验传递者和思想引导者,优秀导生针对专业概况、专业课学习等问题谈感悟与经验,帮助新生更快更好的了解专业理论课、实践课的学习方法,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规律,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

3.2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引领作用

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要属自己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群体要注重专业修养,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学术指导,主动帮助新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观念。目前对于医科院校非医学专业而言,为数不少的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带学生专业背景不同,这并不利于新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尽管现在的辅导员与学生在日常沟通交流方面不存在代沟问题,但是专业上的代沟却使得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存在障碍。因此,辅导员的研究方向应该尽量与所带学生的专业相匹配,要鼓励辅导员深入课堂一线,听一听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知识,对学生所学专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利于掌握授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课程设置情况,从而更合理的在专业上给新生指导。目前多数医科院校均按班级配置了兼职班主任,高校可以利用开学初的班主任聘任契机加强师生交流。班主任在课程教学、专业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技能大赛等方面能起到关键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班主任可以把专业指导融入在平时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去,让学生对专业领域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高校在配置班主任时应尽量协调其专业方向与学生所学专业。[5]一个好的班主任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了解专业内容和树立专业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

3.3科创实践活动加强专业思想

注重培养新生的科技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和专业相关的科创赛事如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比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科普大赛等等,以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科创项目能让新生提前接触到科研领域,在项目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科研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再如组织新生赴科研机构进行参观学习,通过交流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先进实验室仪器设备及专业老师设计的作品和各类科研成果,挖掘学生的兴趣点,进一步了解专业知识。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寒暑期社会实践,尤其是利用暑期三下乡契机结合专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贴近专业、贴近实际中了解所学专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态势,巩固专业思想。以笔者所带生物相关专业为例,之前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多从新农村建设入手,如看望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给他们送去关怀。虽有一定社会意义但专业契合度不高,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今年暑期结合十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主题,运用辅导员自身社会学专业和学生所学生物专业特色,组建了一支以大一新生为主体的调研队伍,对当地机场周边秸秆利用状况进行调研并形成调查报告,效果良好。在实践中同学对秸秆生物质能源的应用现状、发展前景有了进一步了解,并分析了秸秆生物质能源应用中的相关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所学专业的应用价值,专业自信大大加强。

3.4加大投入,打造品牌

篇5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特色与定位、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家长与校友期望、学生个人能力与发展等,确立了三级(校级、院级、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即学习成果的确立。制订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目标为:面向畜牧兽医行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较高敬业精神,具有信息处理、有效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的兽医技术人员。核心能力从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执行力、专业力、发展力六个方面进行制订,每项核心能力指标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整合(协作力),具备与他人、动物有效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具备跨畜牧、兽医等专业合作的能力。二是学习创新(学习力),具备学会学习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创业的能力。三是责任关怀(责任力),具备承担责任、关怀社会、关爱动物的精神;具备人文、艺术的基本涵养。四是问题解决(执行力),具备发现、研究动物疾病问题的能力;具备制订、实施动物疾病防控或诊疗方案,处理动物疾病的能力。五是专业技能(专业力),具备运用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检验动物疾病技术、技能的能力;具备管理动物诊疗企业岗位的能力。六是职业素养(发展力),具备爱岗敬业、遵守规范、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职业操守;具备适应岗位、心理调适、自我提升的能力。

2课程的调整

在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导引下进行课程调整,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课调为素质通知课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学程,增加体现学生协作力、责任力及发展力的课程,以便达到预期目标。素质通知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阅读与表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办公设备与软件应用、专业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统整课程开设实用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动物病理诊断、动物临床诊断、动物药物应用、动物外科手术、动物防疫检疫、中兽医、兽医法规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和宠物疾病模组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进行选修,也可全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有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宠物病防治、特种动物病防治;宠物疾病模组课程有宠物内科病防治、宠物外产科病防治、宠物传染病防制、宠物寄生虫病防制等。

3课程的设计

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兽医行业“诊治防控检”工作过程开发学习领域,突出动物疾病诊治能力、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检疫检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动物医院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等。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收集,整理出疾病调查、病原检验、病理剖检、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疫病预防与扑灭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行动领域是动物疾病诊断、动物疾病治疗、动物疫病预防、动物疾病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兽医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兽医临床工作特点,以诊疗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课程大纲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4课程的实施

在单元教学中设计真实或模拟的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按准备活动、发展活动、整合活动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单、工作任务书、评量表等材料,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实施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5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量

篇6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第一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2.3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

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教师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督导;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选择题,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记忆考点,笔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常用缩写符号及结构的综合性复习题印发给学生,题目涵盖了考点,同时将复习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题目,将每类题所占分值进行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即20分),由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考核获得。具体实施如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做复习题上有关的题目,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并点评、讲解。到学期中期,用两节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学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动找教师进行考核,教师按每类题所占的分值随机抽取复习题上的各类题目逐个对学生进行考核。

2.4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

为了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笔者参考当年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卷,以及历年考试真题和最新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印了生物化学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每学完相应章节,就布置相应章节的题目让学生来做,通过批阅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点评讲解,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在校期间就接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部分真题,减轻毕业后考试的压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纲进行教学,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为懒惰的学生,有了面对教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学习、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考核合格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让学生了解了考题类型与难度,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普遍提高。课程结束后,对农村医学专业3个班共15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如下:认为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好的学生人数占75%,较好占20%,一般占5%;认为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好占77%,较好占19%,一般占4%;认为助理医师考题强化法好占64%,较好占32%,一般占4%。

4结语

篇7

关键词: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作用

人文教育有着自身规律与特点,是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环境、社会、家庭、个人等很多因素决定着的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医学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在我国,全国高校已经开展了加强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之久,在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成绩的同时,当然也存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则对人文教育对I临床医学生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观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各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还可以促进医学生的两大方面能力,一是医学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医学生自身的大脑意识的形成的思维能力,更能决定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等。二是医学生的能力,即基于学生的在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之上所观察的结果,形成的意识的体现,也包括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为,在临床医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过程之中,经常对会其病人进行观察、询问、倾听等方式,来确定病人之病情。这就要求我们医学生有着敏捷的思维能力、细致的动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更是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汪行舟,陶钧。试论文学作品对医学生的影响。2006

篇8

1 特勤人员体检与健康鉴定

大连疗养院的代表报告了1 000例飞行人员高血压调查分析,指出飞行人员作为特殊职业人群,精神经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工作环境干扰影响,噪声、振动、高低气压、温度和吸烟、饮酒、热摄入量过高等职业环境特点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均是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应早期进行卫生学干预,改正不良习惯,减少、降低发病率。要求各类人员做好预防工作。临潼疗养院的代表对飞行员24 h血压变异性及其靶器官损害分析,采用24 h动态血压检测仪。对32例飞行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35例血压正常者进行24 h血压监测。正常血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波动性,血压的变异性的机制目前尚不太清楚,其机制涉及以下几方面:①受脑力、体力活动的控制。②受交感神经系和迷走神经平衡的昼夜节律性变化的影响。③受人体内体液、激素(AVP、ANP、RAAS、CGRP等)分泌节律的调节。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因上述调节机制中某一个或多个因素的异常,致使血压波动性异常。压力感受性反射机制对维护机体血压的相对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时常伴有压力反射功能降低,故血压变异性增大。国内外文献的报告,血压变异性的增大,尤其是收缩压变异性的增大是早期靶器官损害的表现之一,高血压病是现役飞行人员中停飞、停学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对飞行人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诊断、健康鉴定、延长飞行年限、保证飞行安全、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杭州疗养院的代表对改进疗养院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工作的建议包括:做了正确把握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的权限;正确认识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的依据;严格执行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程序;正确进行“个别评定”;严肃签署飞行人员健康鉴定结论;建立正确的飞行人员医学鉴定思维模式。并针对近年来军队疗养院飞行人员健康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改进建议及明确权限和责任。桂林疗养院的代表重点介绍了艇员亚健康状态调查,对近二年来院保健疗养的艇员进行人、出院两次“特勤疗养员亚健康调查问卷”测评,选用其中最常见的10种主要表现列表进行比较。结果艇员亚健康人数及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体力下降、疲倦、乏力、焦虑、睡眠障碍、情绪低落、易激动等因子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过疗养期间综合疗养治疗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艇员亚健康人数及发生率较前明显降低。提示艇员的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加强对艇员的亚健康防治,以提高艇员的健康水平。峨眉疗养院的代表介绍了他们对飞行人员心律失常发病特点及健康鉴定进行的回顾分析。指出飞行人员心律失常发病特点:高龄段飞行人员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较高;心电图异常大多表现单一;飞行员心率变化范围大;所有飞行人员心电图异常者均无明显的心血管病症状、体征。要求对首次出现的无症状飞行人员异常心电图情况需要进行临床检查,包括病史,体检及运动心电图研究,必要时做超声心动图及相关检查,以确定是由器质性心脏病引起还是出现在基本健康或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基础之上。对于原有心电图异常情况者,运动或负荷心电图对澄清或证实安静心电图这一类异常很有帮助,有许多变化,特别是T波的变化只有经过一段时间并观察以后的一系列心电图后才能评定其意义。

2 航空生理心理训练与体能训练

北戴河疗养院的代表介绍飞行员体质评价现状及改进措施。应建立飞行人员体质定量评价系统,规范飞行人员体质检查项目和评定标准,为提高飞行人员体质,提高其健康等级,提供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和营养处方。对于增强体质、提高飞行耐力、延长飞行年限,是非常必要的。经过筛选初步认定介绍以下10项检测评价指标:人体成分测定仪、台阶实验测定仪、反应时测定仪、坐位体前屈测定仪、10 m×4往返跑测定仪、握力测定仪、纵跳测定仪、身高体重测定仪、肺活量测定仪、旋转平衡测定仪。杭州疗养院的代表探讨PHP动作与L-1动作的抗荷效果,介绍采用YD-1地面加压供氧锻炼器,对保健疗养的64名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分别进行PHP动作、L-1动作训练。利用肱动脉收缩压及心眼距,按公式计算出飞行员的抗荷耐力,并将两组的抗荷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采用PHP动作、L-I动作的两组飞行员的抗荷耐力均达到了9 G,并能维持10 s,PHP动作训练组的飞行员反映较L-1动作组完成得省力、轻松。为了提高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抗荷耐力,提高适应飞机高增长率、高载荷、高角加速度和高认知负荷的能力,主张飞行员采用PHP动作。

3 疾病矫治

临潼疗养院的代表介绍了他们采用矿泉浴加药物对飞行人员高脂血症的疗效观察。因高脂血症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资料显示,飞行人员患高脂血症呈增高趋势,采用矿泉浴加药物联合治疗,起到加速药物吸收、转化、增强脂质代谢、抑制胆固醇的吸收、促进排泄的作用,比单纯药物降脂效果好。使治疗高脂血症,预防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朝有利方向发展。青岛第二疗养院的代表对海勤人员疾病谱变化趋势做了调查分析,在统计1 911名海勤人员中,运动系统疾病640人,发生率占33.49%。运动系统疾病包括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肩周炎、腰腿痛、外伤、坐骨神经痛等。另有资料显示,高脂血症、脂肪肝在海勤人员中呈上升趋势,前后10年相差、增长26.75%和12.31%。消化系统疾病近10年呈明显下降趋势。通过前10年组与后10年组疾病谱分析,除运动系统疾病仍占第1位外,前5位的顺序从第2位开始发生明显变化。高脂血症从前10年组的第8位上升到后10年组的第2位,脂肪肝从第10位上升到第3位,而消化性溃疡从前10年组的第3位下降到后10年组的第10位,慢性胃炎下降到第4位。因此,海勤人员疾病的防治重点应转移到预防运动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方面上来。海勤人员所处在的舰艇部队是担负海上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保障海勤人员的身体健康,对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4 特勤人员医学心理研究

大连疗养院的代表着重介绍军事飞行员应对方式特点和自我和谐的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测量的军事飞行员使用最多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其次选择的是求助、退避、合理化、幻想、自责,说明军事飞行员大多数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这就要求在对军事飞行员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注重多种因素,一方面从培养良好的自我和谐性入手,另一方面着重培养飞行员在各种应激事件下正确积极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认知与评价,从而能够采用解决问题一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提高军事飞行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杭州疗养院的代表分析潜艇远航中艇员的非健康心理状态,分别是烦躁状态、压抑状态、焦虑状态、恐惧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远航中的工作环境,远航中的生活环境。心理调节及疏导有限。采取的对策:积极有效开展心理卫生宣教和训练;完善远航期间文化活动设施和设备;物质准备充分合理。同时分别介绍飞行员家庭子女对婚姻质量贡献性研究;影响飞行员食欲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和军队跳伞运动员应对风格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总之要提高特勤人员的心理健康应针对心理健康水平、个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社会交际等因素,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和缓解由应激造成的心理紧张是非常重要的。

5 管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