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07:28
绪论:在寻找写作灵感吗?爱发表网为您精选了8篇党的建设论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迪您的思维,激发您的创作热情,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艺学的学科建设,是中国文艺理论界进入2l世纪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少学者对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前景持乐观和自信的态度,但更多的学者是对文艺理论的问题和危机的反思,对其发展充满忧患意识。的确,如何解决中国文艺理论的某些概念、范畴和方法与当下文艺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把中国传统文论的资源转化为当代文论建设的因素?如何确立中国本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语境下合理地吸收利用外国文论资源?如何在注意文艺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学科内涵的同时,重视文艺学学科创新扩容、多元互动的发展趋势?以上种种问题,我们觉得,更新文学观念,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树立问题意识、问性意识、共生意识、发展意识,对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问题意识
文艺学的“问题”,是指文艺学所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或矛盾。文艺学的“问题意识”,就是能察觉、认识到文艺学的这些课题或矛盾,并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生活在急剧变化。电子媒质是继纸媒质后的又一次媒介革命;精英文学日见萎缩,文学进一步泛化到大众文化中;图像一跃而成为文化生活的中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趣味、阅读习惯。与这些变化相应的是文学以及人们的文学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文学观念与现实的文学实践相去甚远,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我们应当认识和承认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和回应这些问题。社会的转型与文学实践的巨大变化,促使当代的文艺学必须从变革着的文学实践出发,分析新现象、研究新问题,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扩容,使之适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如果文艺理论的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脱离了文学实践,文艺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僵化而无用的东西。文艺学面对当下的文学艺术实践,许多问题凸现出来了。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重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对文学的需求更偏重于娱乐和情感需求,还有的崇拜自然本能,追求感官刺激。在巨大的感官冲击下,在文学艺术审美生成的日益消解中,如何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大众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如何用人文精神来支撑我们的精神家园?如何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对家园邦国命运的关怀?这是文艺学正面临和尚待解决的课题。文艺学应该以专业为依托,积极地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目前,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对于文艺学来说,“中国近百年来都始终笼罩在西方主义的阴影下,没有自己的理论话语体系”。对于西方理论,我们更多的是简单介绍,随意嫁接,却没有学会或没有完全学会提出文艺理论的中国问题,并将其提升为中外共享的智慧。当然,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是必要的,如无数前驱对的追寻,如20世纪西方文论对我国文论的丰富和启示。但问题是,借鉴国外的理论资源不是照搬新名词、新术语,或用外国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的文学现象,而应该是一种对话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借鉴和接受。
在与外国理论的对话交锋中,如果我们一味地追踪西方世界的理论潮流,提不出自己的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就很难通过创造性地借鉴和接受他人的理论,来达到丰富、充实和推动中国文化和文论发展的目的。文艺理论从何而来?如何进行古今对话,实现古今贯通?这是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文艺理论源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实践。当一定时期的文学经验凝固下来,转化为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的时候,这种理论同时也就获得了超越时代和民族的价值。中国的古代文论正是这样。中国古代文论不但有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还有许多属于未来的、中外共享的智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并不完全依附于所谓当下文学经验,它还有着自身内在的发展、运作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历代文论家依据不同的时代课题与人生问题,探讨文学创作的经验,追寻文学的终极意义熔铸而成的。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具有民族传统和东方特色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在今天的文艺学学科建设中,我们应该把中国古代文论传统作为一个重要对象。
二间性意识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多种学科之间、不同种类的文化之间、各个民族或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极为丰富多样的对话与交流。而在文学实践中,作者与世界、作者与文本、作者与读者之间也存在着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交流形成了一种主体间性,即“主体一主体”的交互主体性,它包含着主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否定、相互协调、相互交流。我们在文艺学学科建设中需要和寻找的正是这种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现代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主体之间的对话、交往关系。
主体间性理论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认为世界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与自我一样的主体。从这一理论出发,来探讨文学的主体间性,可以实现方法论上的根本变革。文学的主体间性表明,文艺活动不再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认识,而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其中,创作活动乃是艺术家与所描绘的对象或者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而接受活动则是读者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之间的对话交往活动。文学创作活动表现为作家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作家与生活不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分离和对立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交流对话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主体不是站在生活之外去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生活,而是把事物也看作有生命的主体,与其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对话交流关系,“我听过我的身体进入到那些事物中间去[3_,它们也像肉体化的主体一样与我共同存在”。“在一片森林里,有好几次我觉得不是我在注视森林。有那么几天,我觉得是那些树木在看着我,在对我说话。”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也曾多次描绘过人与自然的这种相亲相融、和谐统一的密切关系。显然,在艺术家眼里,人与自然之间,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人来源于自然,在本质上同于自然,因而人和自然之间是天然地可以相通的,是一种真正的相互作用和对话交流的关系。事实上,作家在创作中所描绘的从来都不仅仅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自己与事物之间所建立起的这种主体间的对话交流关系,这是与以往我们对于艺术活动总是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统一来加以解释是完全不同的。
文学作为主体间性活动,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进入了真实的存在。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不仅仅是作者议论所表现的客体,而且是直抒己见的主体”。这个主体不是与我无关,而是与我息息相通的另一个自我。文学活动是自我主体与文学形象间的对话、交流,在这种对话交流中,自我主体以最大的诚挚和最深切的同情对待文学形象,倾听文学形象的述说;同时自我主体也向文学形象敞开了心扉,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在这里,文学形象与自我主体是同等地位的主体存在,主体之间始终贯彻着平等的对话、交往精神。
艺术接受也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读者不仅要和作品中所表现的人的世界进行交流,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以作品为中介,与作者建立起精神上的对话交往关系。文学不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人物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蕴含着作者的倾向,这使得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自然而然地会发生某种情绪上的反应,或欣喜、或愤怒、或悲哀、或惊骇、或振奋……读者与作者作
为两个主体,以作品为中介在进行着文学经验的交流、沟通,从而形成了某种共识。因为,文学经验不仅仅是个体的,而且是社会的,是社会互动的结果。如果我们理解了文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我们也就容易理解文学活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活动。 三共生意识
文艺学学科不可能有一种非此即彼的绝对真理,也不可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结构。文艺学学科自身的建设,文艺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关系,都应当凸现出一种交往对话、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共生共荣的思维。
我们看到,文艺理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曾被当作一元的、绝对的真理,其他的文艺理论流派都一一遭到批判、排斥。这一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定式,就会成为教条式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认为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不是的就是反的,这完全是一种只讲对抗不讲互动、只讲斗争不讲融合的思维模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文论就是从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中吸收了有益的成分并在同它们的对话交锋中得到确立并超越的。文艺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系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文艺理论不可能代替全部文艺理论。文艺理论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被古人和今人讨论着,而当下文学艺术实践中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更是他们不可能涉足,也难以预见的。我们发现,20世纪8O年代以来传人我国的各种外国的文论学派有许多新的主张与独特的见解,这是在文艺理论中所看不到的。这些理论的引入,大大地开阔了我们的学科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语言,文艺理论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从一元走向了多元,从对立走向了互动。
文艺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不是一种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交往、互动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代文艺学学科发展中,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文艺学学科不可能孤立地就文学谈文学,文艺学学科总是与哲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伦理学、艺术学甚至自然科学相联系。如产生于2O世纪中期以后的当代文化批评,其思想资源除了以外,还包括2O世纪各种文学与其他人文科学的成果。近些年来兴起的生态批评也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特别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借鉴阐释模型。文艺学的跨学科方法说明,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形态不只是一个学科自足性的概念,而是一个既与学科的知识谱系密切相关、又包含和融汇着其他学科的特定的思想、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多元知识系统。
四发展意识
文艺学的生命价值在于它的实践性、开放性、多元性,从根本上说,它所强调的是一种发展意识。西方文论在发展。2O世纪被称为“批评的世纪”,这一世纪,西方文论得到了惊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态势表现为:一是流派繁多,数十个文论学派此起彼伏,异常活跃,远远超过了l9世纪西方文论的流派数量;二是批评新潮不断迭起,交替的频率越来越快。一般说来,当代西方文论一个流派从创立到衰落不过二三十年,繁荣时期的周期更短,以至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文论流派“各领三五年”的景象;三是多个流派之间既有尖锐的冲突交锋,又相互交叉、渗透和吸收,呈现十分复杂的关系,不少文论家同时成为两个甚至几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一个流派中也可能同时吸纳几个流派的文论家。正因为这些,2O世纪西方文论才得以繁荣,才得以快速发展。
中国文论也在发展。二三十年代传人我国的马列文论,近十多年来吸引我国不少学者注意的文艺心理学、文艺符号学、叙述学、文学本体论、原型批评、文学接受理论等等,它们既使我国传统文艺理论得到了更新、发展,又拓宽了文艺理论研究的道路,文艺理论出现了交往对话、开放多元的新局面。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同样受到新观念、新方法的激活而使其深邃的内涵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世纪之交发生了从语言论到文化的转向,给文艺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营养。影视与网络的发展,使文艺的传播变得快捷而方便,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则对传统精英文化提出了强劲的挑战,并使许多边缘化群体和个人参与到文学艺术之中,而文化诗学则以它的政治学旨趣、跨学科方法、实践性品格、边缘化立场和批判性精神,给文艺学的发展增添了十分强有力的新视角和新方法。
具有近2400年历史的辽阳是我国东北地区最早出现的城市,也是一座有着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目前记录在案的历代文物遗址700余处,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1处,列入名录的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9项。辽阳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记忆与再现,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遗产。这笔遗产具有独创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毫无疑问,保护好辽阳的历史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时间的流逝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使辽阳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各种风刀雨剑下遭到了巨大的创伤。像很多不可再生资源一样消逝在时光的暗处,不可复现了。至民国初年,辽阳古城明清时期的城墙和护城河等防御体系保存基本完好,城内官署衙门、民居院落、商业店铺、宗教寺院、娱乐场所等建筑一应俱全、体系完备,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风貌。然而,解放后至“”时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城墙被拆毁,大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被拆扒新建,使古城历史风貌受到严重破坏。其一,辽阳历史文化底蕴厚重,但一些极其珍贵的文物古迹多数已不完整,历史街区荡然无存,市内现存古建筑文物保护单位不足十处,已成为城市现代建筑中的“孤岛”,古城历史风貌无法再现。其二,辽阳老城区及周边地区地下埋藏着丰富的文物遗存,是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潜在资源,但发掘和保护的不够。如近年发现的明城墙西北角楼、滨湖花园辽金遗址、永昌雅居金代货币窖藏等一批重要地下文物,均没有妥善保护和利用。其三,多年来,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索没有取得明显成效,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辽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至今也没找到有效办法。
二、城建档案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城建档案中包含着许多历史文化和反映城市自然遗存的信息形体辽阳市城建档案馆保管的J类即名胜古迹园林绿化类档案包括:日伪时期辽阳古建筑介绍、东京城天佑门、1966年以前全市树木统计台帐、清朝翰林王尔烈故居修复工程、辽阳白塔、白塔公园单位工程等在内的各种图文、影像、数字资料,默默地记录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建设改造,以及近年来市政重点工程的每一个细节的点点滴滴。都充分鉴证了城市的成长历程。
(二)信息化的全面开展使城建档案在城市历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和直观许多城建档案馆对此进行了探索,主要是以城市历史发展为脉络,抢救性地收集反映城市发展并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字、照片、录像和实物等档案资料,整合相关部门已有的档案信息资源,利用数字化手段,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重要历史档案的全文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构建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于一体,全面反映城市风貌的城建档案信息资源系统。同时,声像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内容图文并茂,呈现更加直观,而且在保护和存储方面更具专业性。通过配备满足档案存放需要的装具和控制温湿度的设备仪器,消防安全防范设施,能够应用新技术、新手段,对档案进行必要的复制和修复,尽可能延长档案的寿命,有效地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城建档案是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整合资源、传承历史、服务未来的作用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再现和传播也是城建档案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有形、无形的历史文化客体资源的挖掘整理,结合馆藏进行编研,开发系列文化产品,整合信息,形成公共服务信息,为城市未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需求服务,并制定出科学合理性标准,开展城市记忆的资源建设。近年来,辽阳市城建档案馆在搜索整理城市历史信息的工作中,注重挖掘和研究古建筑,先后编写并拍摄一系列编研材料及声像专题片。如《辽阳古建筑轶闻》、《馆藏辽阳老照片图集》、《辽阳的桥》、《清水绕古城》、《历史的回眸之古建筑篇》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文化的作品,这些作品集史料性、观赏性、收藏性于一体,将城市中的地名典故、历史沿革、人文故事、古景遗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奉献给读者,成为辽阳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优秀作品。以2011年编写完成的《馆藏辽阳老照片图集》为例,图集共收录辽阳市老照片108张,时间有远有近,其中大部分拍摄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整部图集以照片图文形式展示了辽阳古城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包括辽阳市20世纪初街道巷肆、城门古楼、庙宇教堂以及80年代城市标志性的公共场所等等,并为每幅照片配以文字说明,便于读者更加详细地了解这座古城的发展变化,让记忆在浏览中穿行其间,寻找城市历史的生命线。
三、总结
各地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模式
从各地城建档案系统的情况看,目前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大致有以下四种模式。
1 不借助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软件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城建档案馆没有开发建立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软件,要求建设单位(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下同)按照一定的格式要求,将纸质的工程档案扫描加工成电子文件后,以光盘形式向城建档案馆报送。这种模式简称为“无软件模式”。无锡城建档案馆采用该模式。
2 借助电子文件归档软件扫描纸质档案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城建档案馆开发建立了专门的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软件,发放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将纸质工程档案全部扫描成电子文件,通过电子文件归档软件收集起来,然后以离线形式报送到城建档案馆。这种模式简称为“归档软件+扫描”模式。天津、广州城建档案馆采用该模式。
3 通过电子文件归档软件将电子文件转换成固定通用格式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城建档案馆开发建立了专门的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软件,发放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将工程建设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通过电子文件归档软件转换成一种通用的、不能随意修改、只读形式的固定格式,然后直接归档,无须扫描;对其他一些不能掌握电子版的文件,如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材料产品合格证等,建设单位再通过扫描方式导人电子文件归档软件,最后以离线或在线形式报送到城建档案馆。这种模式简称为“归档软件+格式转换+扫描”模式。苏州、昆山城建档案馆采用该模式。
4 建设工程资料编制与电子文件归档一体化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的运作方式是:城建档案馆开发建立了专门的建设工程资料编制与电子文件归档一体化管理软件,把记录工程建设活动必需的各种资料表格及其他工程文件的格式、要求等纳入到软件中,发放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通过软件直接编制工程资料,形成工程电子文件,工程结束后软件将电子文件自动转换成一种通用的、不能随意修改、只读形式的固定格式,直接完成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对其他一些不能掌握电子版的文件,建设单位再通过扫描方式导入一体化管理软件,最后以离线或在线形式报送到城建档案馆。这种形式简称为“资料文档一体化软件+格式转换+扫描”模式。珠海、大连、芜湖市城建档案馆采用该模式。
各种工程电子文件归档模式的利弊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数字设备及环境生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或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同传统的纸质文件相比较,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具有占用空间少、存储携带方便、传输速度快、排版制作容易、更改复制简便、搜索利用快捷等突出优点。但如果将电子文件作为档案保存,又存在许多弱点,主要表现在:电子文件内容信息的不稳定性,即电子文件可以随意更改、删除、增加,且不留任何痕迹;电子文件对设备和软件的依赖性,即电子文件必须借助计算机等中间设备和计算机管理软件才能读取;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在分析了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的特点之后,现在再来看上述四种归档模式哪一个更适合于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
1 关于“无软件模式”
“无软件模式”不能记录建设工程电子文件产生的背景、结构、技术环境、相关软件、版本、数据类型、格式等相关信息,不能获取元数据,因而不能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是一种不可取的电子文件归档方式。
2 关于“归档软件+扫描”模式
这种模式建立了电子文件归档软件,对保证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缺点是:第一,由于这种模式是在纸质文件已经形成后,经过扫描才纳入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的,电子文件形成过程并没有纳入管理系统,因此该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因而在保证文件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一定距离。第二,全部建设工程电子文件都通过扫描获取电子文件,会花费大量资金,从经济上讲不能实现节约。第三,扫描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通常要比许多电子文件如doc、excel格式文件大得多,同样一份文件,其扫描件所占空间是doc、excel文件的50倍以上。大量扫描文件导人城建档案馆为管理馆藏档案而建立的城建档案管理系统,会大大降低城建档案管理系统的运行速度,甚至会导致系统的瘫痪。第四,扫描文件通常为影像文件,文件内容识别率低,不能直接进行全文检索。
3 关于“归档软件+格式转换+扫描”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包括:第一,建立了电子文件归档软件,对保证建设工程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第二,以电子文件格式转换替代了大部分纸质文件的扫描,节约了扫描费用。第三,将工程电子文件转换成固定通用格式如PDF,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原有电子文件内容,有效防止了电子文件归档后的随意改动,对保障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将电子文件转换成固定通用格式,可以有效保护文件形成单位的知识产权,避免给文件形成单位造成损失。第五,将所有工程电子文件转换成统一格式,可以方便城建档案馆和其他用户查阅利用。
但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第一,由于这种模式是在电子文件形成后,经过格式转换才纳入电子文件归档管理系统的,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纳入管理系统,因此该模式也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程管理”和“前端控制”。第二,格式转换不能完全取代扫描,工程建设单位还有一部分资料确实没有办法掌握电子文件,只能扫描。
4 关于“资料文档一体化软件+格式转换+扫描”模式
这种模式建立了工程资料编制与电子文件归档一体化管理软件,从源头上控制了工程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有助于记录和保存工程电子文件产生的背景、内容和结构信息,有助于获取电子文件元数据,对保证工程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建设工程电子文件归档的最佳模式
通过对几种归档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建立建设工程资料编制与电子文件归档一体化管理软件,工程资料的编制与电子文件的归档统一由管理软件来完成,对工程电子文件实行全程控制,同时,将工程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电子文件转换成固定通用格式,对一些特殊资料如工程前期文件等采取扫描归档,这样一种模式是目前为止最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最符合档案管理要求的一种归档模式。
采用这种模式,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 关于建设工程资料编制和电子文件归档一体化管理软件
建设工程资料编制和电子文件归档一体化管理软件是目前开展工程电子文件归档工作最理想的工具,城建档案馆开发建立这样一个软件,既方便工程建设单位的资料编制,又有利于工程电子文件的归档,还有助于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设。但在各地工作实践中,很多地方建设单位应当地工程质量监督站的要求,正在使用专门的工程资料编制软件,这种情况下城建档案馆再强行推广使用一体化管理软件,会与原有的工程资料编制软件发生冲突,给建设单位带来负担。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方法之一是城建档案馆与工程资料编制软件开发单位协商,在工程电子文件归档管理软件中建立与资料编制软件的接口;方法之二是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开发工程资料编制软件时,按照电子档案管理要求,把工程电子档案元数据等内容纳入软件开发工作中,同时增加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功能,该功能的设计要与城建档案馆已经使用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搞好对接。
2 关于电子签章
在传统的纸质工程文件资料中,需要签章的文件十分繁多。如果电子文件沿用纸质文件的做法,那么对一个工程项目来讲,所有参建单位的签章人员累加起来会达到上百人,电子文件的签章会变得难以操作,这主要在于电子签章的认证问题。按照国家规定,要使电子签章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的专门认证机构去办理认证手续。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人员众多、变动频繁,再加上每年的定期年检,强制要求电子签章会给这些单位带来很大的人力负担和经济负担。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是简化电子签章要求,即所有工程文件不需要个人签章,只需要单位签章即可。凡是需要个人签章的地方均采取计算机打字录入方式,但是每份文件上均要有单位的电子签章,以示对文件的真实性负责。这样,一个工程项目只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几个单位的电子签章即可。
关键词:党风廉政;建设;问题;应对
1.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面临着新任务与新发展,对党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企业应坚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是践行“中国梦”、实践“八荣八耻”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新形势下,企业应该竭力做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反腐倡廉工作。
2.当前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可以塑造企业高尚的文化氛围与社会意识,是预防腐败,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效益不好、生产经营举步维艰,企业领导苦不堪言。不可否认,企业效益差的原因部分来自历史环境,但企业党风廉政建设也是导致矛盾升级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企业的党风建设刻不容缓。近年来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党风建设,新的措施方法也不断出台,但个别企业的领导还延续陈旧的思想观念,认为企业只要将经营效益搞上去就万事大吉,所以生产过程中重业务轻管理,认为党风廉政建设只是生产经营的附属品,出现了“工作会议两小时,党风建设两分钟”的现象。思想教育是党风建设的根本前提,它可以有效解决领导干部腐败、弱化的问题,因此,企业应在重视生产经营的基础上着重抓紧思想教育工作,切实落实党风廉政建设。
2.2制度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国有企业已经制定了一套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体系,各类消极腐败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这些制度原则说明性文件较多,实际操作内容较少,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关于领导的制度内容少之又少,制度失去了本来的严谨性、规范性与强制性。企业行政科室人员一缩再缩,专职行政人员较少,企业经常处于人少事多的局面。加之企业的监督机制职责并不明确,国有企业的监督机制实行的是纪检监察机构的派驻制度,派驻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关系都隶属于被派驻单位,因此派驻人员紧紧依赖被派驻单位,造成纪检监察机构话语权削弱、权利受控,执行工作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3政务内容不真实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公开内容仅限于工资奖金的发放、工时的多少以及生活账目的盈亏。对于企业员工感兴趣的入党晋级、评先树优、人员聘用以及成本支出等内容做不到及时经常的公开,员工迫切解决的要点、难点问题得不到有效的处理。甚至于有的企业对相关重大事项不是举行会议集体讨论,而是由少数股东商议、自作主张、暗箱操作,造成企业与其他单位的关系不能及时公开,股票信息不透明。
2.4宣传教育流于形式
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积极的宣传教育,目前企业党风建设不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很多企业领导认为党风廉政建设是虚任务、软任务,反腐应靠惩处,教育不能切实解决问题,抓不抓作用都不大。二是企业的宣传教育内容偏讲解轻实际,笼统虚化的教育内容偏多,专题实际举例的教育偏少,企业教育纯粹走过场,加之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企业员工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宣传失败在所难免。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2.1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力度
对多数企业领导来说,党风廉政建设首先应立足于教育,保证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开展教育宣传工作时注重使用创新方法,增强教育的感染力,统一企业思想,重点突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信念,教育内容应活泼生动,保证易于提起员工兴趣。教育还应结合正反例进行现身说法,以实例加深职工的印象,加强警示作用。思想教育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力度,重点监督检查企业领导与重要岗位人员,增加员工工作的透明度。监管时应在坚持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上规范企业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定时考核员工的工作业绩,由源头上遏制腐败。除此之外,企业的政策、部门、岗位同样需要严格监管,制定明确、合理的权利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监督办法,实行民主评议制,确保在过程上预防腐败。
2.2 健全企业机制,构建惩罚体系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企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只有改进完善以往的法制制度、管理方法以及创新技术,企业才得以持续发展。在加强企业党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切实发挥制度的作用,做到制度管权、管人、管事。首先是建立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成立专门的惩罚领导小组,将企业惩罚体系与组织结构有效的结合起来,健全企业制度,完善监督体系,确保企业和谐健康持续发展。其次就是健全民主机制,实施科学决策。企业应逐步完善各项会议制度,对会议议事坚持实行“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会议决定”的方针政策,规范各项重大事件的决策程序,避免因决策失误引起损失。最后便是完善企业业务机制,规范业务处理程序。切实做到内部程序规范化、对外做事公开化,对企业的物资采购、旧物处理以及工程建设等业务修订完善的管理章程,确保工作合理化、程序化。
2.3强化监督制度,规范企业管理
企业应加强对重点业务、重点环节以及重点部门的监督,特别是企业的聘用工作以及资金管理。首先是加大职工监督力度,由员工最关心的利益入手,对冒领职工工资等侵害职工利益的行为严加惩处。认真抓好企业民主选举、职工巡视等管理工作,充分保证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再次便是落实部门责任,合力监督。切实将工作实际与制度政策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全面管,将生产经营与党风廉政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调动部门、职工的积极性,形成部门监督与职工监督互为补充的监督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做好相关部门的惩罚工作,注重惩教结合,对危害企业利益、员工利益的行为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对影响不大的错误行为及时教育改正,灵活掌握办案思路,以企业与职工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深入调查,有效的维护企业与员工的利益。
结束语: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是新时期企业必须坚持的政策方针,只有充分发挥党风廉政的作用,企业领导才会切实负起责任、拒绝。因此,企业应全面、正确的分析新形势下党风建设的作用与意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完善内部监督制度与约束机制,确保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尚向辉.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治理措施[J].改革与开放.2011(12).
[2]贾建彤.加大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煤企业健康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08).
[3]付长栋;刘建国;陈延珠.关于新时期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01).
关键词:亚文化;高校亚文化;高校文化建设;引导
一、亚文化、后亚文化和青年亚文化
亚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86年。尽管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范式时对这一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而言的,是某一群体所持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或整个社会的文化。加拿大学者布雷克如此定义亚文化:“由处在从属结构位置的群体发展出的一套意义系统、表达方式或生活方式,以回应占据主导地位的意义系统;它表明处于从属地位的群体试图解决那些产生于广泛的社会背景当中的各种结构性矛盾。”[1]亚文化的载体包括亚文化现象以及相关的艺术作品和表现形式。
20世纪末,随着亚文化现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变迁,特别是出现了“后现代世界”的青年亚文化,当代亚文化进入了后亚文化时代。1987年钱伯斯在《大都市图绘:通往现在的可能性》中使用了“后亚文化风格”这一短语,而伯尔默斯1996年的专著《时尚的演化:第三个新千年我们穿什么》和马格尔顿1997年的文章《后亚文化主义者》则使得后亚文化这一概念变得广为人知。
2001年5月在维尔纳召开的“后亚文化研究:大众文化及其影响下新后亚文化的形成研讨会”被认为是后亚文化时代到来的标志。伯明翰大学在2002-2003学术活动年中的“青年、文化和社会”论坛上,专门用一周时间讨论了“后亚文化理论:从批评到拒绝”这一主题。这标志着后亚文化研究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得到了正式认可。
在后亚文化时代,亚文化这一术语被解构和重构,甚至一度出现了指称混乱。如班尼特称之为“新部落”,而雷德黑德使用“部落文化”,马费佐利则提出了“俱乐部”和“新俱乐部”概念。对此,霍金森评论道:“目前还无法明确概念和解释过剩的原因,但如果认识到不同的概念用于抽象不同的社会事实,这一困惑就能部分地得以减轻。”[2]例如,以“部落文化”指称在某个特定的地点共同消费的“趣味”,而“新部落”用来分析当代城市部落视域中的变迁和杂交。一旦明白不同的概念可能是相容的,就有可能理解“后亚文化研究”。确切地说,后亚文化研究关注的是新千年以来社会变革中发生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致力于揭示在全球化主流文化与各地本土文化重新连接和重新结构的过程中,它如何产生种种新的混交文化。
二、高校亚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力特征
各种文化之间从来没有明确的边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和不断深化,西方文化由音乐、书籍、影视作品和其他形形的消费品裹挟着不断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当代西方亚文化开始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以为指导的主流文化产生一定冲击。许多亚文化现象开始在中国出现并迅速发展,如网络文学、黑客文化、粉丝文化和极客文化等等。
另一方面,青年亚文化受益于当代社会新的传播方式,表现出极其鲜明的技术和媒介特征。新媒介,尤其是网络的诞生,骤然增添了文化两端的张力。一方面,文化的传播范围和传播速度都堪称前所未有;另一方面,文化公共空间以网络为载体最大限度地向私人话语敞开。青年亚文化在这样的传播方式下被迅速流行化和快餐化,青年亚文化中所蕴含的抵抗和边缘因素在消费时代成为了商业文化的重要卖点。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青年高校学生往往既是社会中首先消费舶来品、接受外来文化的群体,又是最先利用新媒介、新路径来表达声音的群体。因此,青年亚文化在中国集中地表现为高校亚文化。青年学生走进高校之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变得相对宽松和自由。同时,处在思想成熟重要时期的青年学生往往个性比较张扬,在自由开放的环境中,很容易形成各种与校园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这是孕育高校亚文化的独特背景。高校亚文化包括了寝室文化、网络文化、新人类语言文化、消费文化和时尚文化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往往互相联结,形成链条,在校园甚至整个社会形成巨大影响。
寝室是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网络中最重要的结点。伯明翰学派认为,“对风格的解读,实际上就是对亚文化的解读”。[3]而高校学生恰恰是在与室友的交流、对照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生活诉求或者说个人风格。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同一寝室的学生在个性、审美和行为方式上往往有较多相似之处,而寝室与寝室之间则在不同方面表现出或强或弱的差异,这可以说是高校中寝室文化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因此,寝室文化是整个高校亚文化的基本构成单元和传播渠道。
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产生而存在,而企业档案者在企业产生后,在企业的各种生产、经验、过程当中产生的各种历史资料。企业文化包含了企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有了企业文化的先进,就有了竞争的优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浪潮中,必将促使企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经济的发展必将带动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的发展,因为档案和文化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财富。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企业档案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得以保存的档案将会使得企业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去。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不仅可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依据,同时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档案这一内容;另一方面,企业档案记录和传承了企业文化。
二、企业档案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企业档案是企业文化的历史见证。企业档案是记录企业发展的一部奋斗史,记载了企业的过去,见证了企业的现在,是企业历史的证明者,同时承载和传承了企业的无形和有形文化。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企业的各种档案资料也将越来越丰富,所在承载的历史文化也将越来越多样化,档案记录保存内容也将非常丰富,档案管理工作也将越做越复杂。在企业不同时期的发展过程当中,记录下来的各种视频、图像及文字档案等将为企业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企业档案传递企业文化建设正能量。档案资料是文化的载体,弘扬企业文化传递正能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是由于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档案、企业发展历史中提炼出来的有利于企业不断发展的精神产物。而档案充当文化的一类载体,常常作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扩大再生产的根据,同时更是企业维护自身在竞争当中的合法权益的重要保证。
3.塑造企业的核心文化。企业不停的发展、社会不断的进步,企业文化同样处在不断的更新、发展当中。在企业发展过程当中,需要面临很多选择与判断,而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何种选择与判断又只能借鉴与企业档案,在档案中吸收各种经验教训。因为档案中记录着的并不全是企业光辉的一面,同样存在失误和不足的一方面。只有结合其实档案资料,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判断与选择,才能推动公司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优化企业档案管理,服务企业文化建设
众多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新世纪的企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些企业在自身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合企业发展、顺应社会发展历史潮流的特色文化。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得到了重视,而作为企业文化载体之一的企业档案在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因而,企业领导、各部门主管负责人及企业员工,特别是档案管理部门及其员工必须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以服务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公司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重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当中;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及个人素质,保证档案质量,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基础保证;
(3)不断更新档案管理新技术新设备以适应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企业文化建设更好的服务。
四、总结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管理的模式。现在的档案馆与传统的档案馆有着极大的区别,而作为信息交流的枢纽,档案管理业更加的重要。所以这就要求档案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技能,更要有善于思考的思维,更要有灵活的头脑。及时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在实践中学会开拓创新,获取新的工作切入点,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深入研究,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一个合格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水平和熟练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不可缺少的,还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更好的加速档案管理的建设进程。
2目前档案管理者不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表现
2.1总体信息化素养偏低。档案人员的队伍整体的文化素养是不能够适应新时代对档案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不能满足档案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部分档案管理领导对信息化技术认识不够,甚至具有轻视和排斥心理。
2.2技术型人才严重不足。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技术手段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应用,因此,需要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参与。目前档案从业者中具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人员还比较缺乏。
2.3复合型人才缺失。目前档案工作队伍中既熟悉档案管理业务,又精通信息技术应用的人才比较缺乏。大部分都是具有档案专业背景的档案人员,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自学而了解一些信息技术。
3促进档案管理队伍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3.1要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要有爱才之心、识才之智、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
3.2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对档案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成为复合型、专家型人才,以担当起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重任。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要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从机制、资金和政策上鼓励在职进修深造。要做好年度培养计划和长远规划,不断推进知识更新,不断提高档案系统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科研能力和创新水平。
3.3加大继续教育力度。档案教育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日新月异的发展要求,以档案人员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拓展知识面,学习新技能,注重培养档案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4建设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4.1加强管理,建立人才评价机制。以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为目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把有利于档案人才成长,有利于发挥档案人才作用,有利于档案人才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评价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重在保证落实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和业内认可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
4.2注重储备,保持人才队伍活力。积极协调组织、人事部门,畅通人才进入渠道,大胆引进急需人才,建立后备人才库。坚持在储备中使用、储用结合、重在使用的原则,对现有人才队伍实行动态监管,以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
关键词:桥梁建设,存在问题,有效措施
Try to talk about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in ligh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Liu jie
Guizhou traffic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Guizhou guiyang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ighway traffic conveni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Looking the bridge engineering, bridge construction still has many deficiencies. This paper is on the bridge construction in ligh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effective measures to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 only supplies the reference.
Keywords: bridge construction, problems, effect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桥梁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桥梁建设缺乏安全性及耐久性
在我国目前的大量桥梁建设中出现了诸多的不安全因素,桥梁的耐用性差等现象。因此对桥梁进行不断的维修加固甚至是拆除尚不到使用年限的桥,以防止造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桥梁坍塌等一类严重的交通事故和恶劣的社会影响。造成桥梁建设安全性及耐久性的缺失是由于建设管理体制工作不到位,设计过程或施工过程不到位,桥梁后期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桥梁的强度极限状态而忽略桥梁的耐久性,然而结构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恰恰是使用性能最为重要,在加上施工过程中只重视结构建造忽略后期保养,这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了桥梁的建设缺乏安全性和耐久性。
(二)桥梁规范不足
质量保证体系是桥梁结构建设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工作不可或缺的。最首要的质量保证体系就是“行为”的标准、指南、规程或规范。但是我国桥梁规范的编制大约是10年为一个周期,从而大大落后于工程学科的发展水平。就当前的桥梁设计规范关于结构计算要求来看,其针对的是平面杆系,主要针对的是常规桥梁结构。而对于仿真内容的规定以及大跨桥梁的空间结构结算相对较少。如悬索桥、斜拉桥等复杂的桥型结构,尽管有相关的设计指南和技术规范,但是仍然不具备完整的条文规范。全桥仿真分析或局部仿真分析对于大型桥梁结构的并没有相应的规范,因此只能通过受理分析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三)建设过程中忽略细节
在桥梁建设过程中,不应只考虑桥梁的结构强度计算结果符合规范要求,还要重视结构材料、结构构造、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常见的人为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设计。虽然具体细节方面有够复杂与繁琐,但细节却是建设中不可忽略的环节,这就需要工程设计人员拥有丰富的经验,才能在桥梁整体设计时对其寿命使用过程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如,设计人员不了解现象的洪水水位,从而不断导致设计及时桩基的位置偏低,桥梁质量不易保证、施工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二、解决桥梁建设所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结构的耐久性
经济、合理的使用年限是结构耐久性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即结构寿命问题。由于桥梁设计、运营、施工和维护的相结合被结构耐久性的新设计理念认为是桥梁耐久性的重要保障。在桥梁维护与运营阶段对桥梁进行评估与检测,从而促进桥梁的加固与整修以加强桥梁的耐久性。在桥梁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结构在设计寿命期内各个组成部分具有的耐久性极限,要经常进行维修甚至是加固或者更换,方可保证寿命期限。在桥梁建设的后期工作中要定期进行评价、养护、修理、检测、更换、加固。
(二)健全规范
为了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首先要制定健全的规程,规范、标准、指南等管理体系,是避免人为错误发生的重要保证。工程管理部门要加强指南文件的组织和编写以及约束各项工作的规范、规程,编制并颁布新的标准图,注重现行标准和规范的修订,不断充实新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三)鼓励创新设计
设计是一种讲究不断探索出新的行为。在经过充分论证的前提下,鼓励设计大胆采用新材料,新工艺和新结构;要多总结经验教训以弥补未知领域的缺陷,不要让缺陷纳入终身制设计范围内。如果是马虎失职或是那就另当别论。摒弃落后保守的设计,防止严重浪费的设计。
(四)施工方面解决措施
对于我国公路桥梁在施工方面的解决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路桥梁施工单位的领导应该提高,并加强质量控制的意识,把质量控制作为整个工程的首要任务,施工单位的各级领导要充分的认识到建设一座经得住风吹雨打、长久屹立的好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必须要高度的重视,在施工过程中,要全程监督和管控,形成齐抓共管、真抓实干的工作局面;第二、对施工过程中的材料选择,一定要确保质量,各个参建单位要充分的做好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确保从源头做好工程质量监控;第三、对桥梁重要部位进行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对各个合同段安排专人进行负责,确保各项质量保证措施能够得到充分的落实。
(五)桥梁质量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于桥梁工程的质量问题,应加强健康监测,及时保养和维修在桥梁的设计中,应树立在充分考虑桥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体费用后对桥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的理念。一些专家说,设计师对于结构的功能设计,应该具有六个功能:可以检查、可以控制、可以更换、可以修改、可以加固和可持续性其中,设计是灵魂,施工是关键。在设计时,使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辅助工具,有效进行快速优化和仿真分析;使用智能制造系统在工厂生产部件;使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控桥梁建筑实施情况。认真设计,仔细施工,是建设优质工程的先决条件。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设计与建筑,需要设计、科研单位在竞争与合作过程中的研究创新。与此同时,通过交流吸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经验,加强桥型结构和新技术的研发工作。对于桥梁专用产品的质量,应由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严格把关,以防止一些不合格产品鱼目混珠,流入市场。生产商更要对产品的质量有所保证。
(六)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公路桥梁是道路的咽喉,是公路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公路桥梁的加速过程中必须树立起“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管理理念,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有关规定,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责,对于管理责任、设计责任、施工责任以及监理责任等各方面都进行明确的规定,责任到人,严格问责建设和投资责任主体负领导责任,设 计、监理单位负相应责任施工单位负直接责任,工程建设管理机构负管理责任,质量监督机构负监督责任,同时还要明确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落实质量责任制。
(七)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在桥梁建设的施工质量和管理方面,我国水平还有待提高。但是要在短时间内解决显然是不实际的,所以工程设计人员在充分考虑当前管理水平和施工水平的同时要适当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与成果。在欧洲,桥梁建设研究结构所表现出来的服务性能,以此来找到新的建设理念和方法,对我国桥梁建设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三、小结总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交通的便捷性显得尤为重要。展望当今的桥梁工程,桥梁建设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新建桥梁 桥梁加固与改建的任务还很艰巨。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注重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正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认真解决其中仍存在的问题,那么,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就一定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我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一定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